开远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报告

2024-05-04

开远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报告(共6篇)

篇1:开远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报告

开远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报告

州委政策研究室:

根据全州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专题调研方案,中共开远市委宣传部牵头相关单位,对开远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开远文化产业资源概况

早在1500至800万年前就有腊玛古猿在开远栖息。三千多年前,开远的青铜冶炼技术已经和中原地区不相上下。元朝,忽必烈大军统一全国后,带来了中原人士和文化。元朝到清末,中原的各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制度被移植到了开远。1909年滇越铁路通车,西方文明进入开远。上世纪中叶,开远因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和工业文明熏陶的人文优势,上级在计划经济时代把大量工业项目布局在开远,当时的开远成为了滇东南的物资集散地,工商业高度发达。1981年11月18日,“开远县”改名为“开远市”。历史演化到今天,使开远形成了丰富的文化产业资源。

(一)物质文化遗存及保护类资源

全市有文物保护单位31处,其中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州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市文物管理所藏品7000余件。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全市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项(碑格乡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9项、州

— 1 —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0人。现已制定了《碑格乡传统文化保护区实施重点保护的方案》,并开展相应保护工作;编纂并出版了《开远市世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及其现代适应》丛书;出版发行了《开远乡村旅游文化丛书》;完成了《开远乡土教材》编排工作。

(三)旅游文化资源

全市现有1个国家AA级风景名胜区(南洞风景区),公园4处,广场2处。实施“一村一品”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建设,重点开发凤凰谷片区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全省首家建立“开远通灵乡村旅游服务专业合作社”;建成通灵村“稻作文化陈列室”和“老宅茶室”;完成旧寨村革委会遗址修缮,围绕知青文化吸引企业投资,建成“知青茶庄”;打造中华苗族第一村,在跃进村建成红河州首个“苗族民俗博物馆”;建成发兴村“爱老孝心示范村”;其他重点村也积极打造特色景观,推出农事体验项目等,吸引游客前往参观体验。发挥开远作为云南省首家苗木花卉基地的优势,建设集生产、销售、设计施工、科技研发、生态观光于一体的苗木花卉文化产业走廊,吸引了自驾车游客前往赏花、摄影。2011年,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180.7万人次,海外旅游者1933人次,旅游业间接总收入近8亿元。

(四)文学艺术资源

全市有业余文艺团队1000余支,业余文艺爱好者1万余人,每年演出5000余场次。全市有文化体育场馆3个,100%免费向市民开放,年接待人数8万人次。

— 2 — 市文化艺术界联合会共有12个艺术家协会,即文学协会、书法协会、美术协会、摄影协会、音乐舞蹈协会、京剧协会、花灯协会、老年诗书画协会、根艺协会、观赏石协会、民间传统艺术协会、烟盒舞协会,会员1200余人。会员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广泛进行交流学习。王洪泰、杨忠旺、王永礼、陆华岩等会员的书法作品,入选央视101书画频道《迎新春书画展》;开远成功举办了根艺的全国大展和多次省展,2011年根艺协会参加云南省第五届根艺展,获金奖8个,银奖11个,铜奖15个,优秀奖16个。开远根艺逐渐创出了自己的品牌,成为开远文化产业的又一个亮点。

(五)新闻出版资源

全市有报纸出版单位1家,出版《开远市讯》,年总印数6600份。2011,市讯社周丽娟、孙艳、文江虹等三同志被云南省报业协会、云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授予第十四届云南报业新闻奖三等奖;开远电视台古杰同志获省广播电视学术论文二等奖,邹跃伟、谢芳、蒋金芬等三同志获省广播电视学术论文三等奖。开远出版的《开远文库》丛书共6种,总印数6万多册,市属相关单位创办了《城乡交响》、《南国草》、《开远政协》、《开远网球》等期刊。

(六)广播、电视、电影资源

全市现拥有广播电视转播发射台1座。本市电视公共节目2套(开远一套、开远二套),每周播出公共节目22小时、年制作节目121.5小时。开远有线电视用户达7万余户,— 3 — 架设广播电视网络干线1653.6公里,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8.8%以上,基本覆盖城乡居民。2011年广播电视经营收入达到152万元。

全市有2个城市影院,年放映4380场次;有9个农村电影队,年放映2500余场次,观众达3.9万人次。正加快中国网络剧制作中心拍摄基地、中国红河音乐制作基地、中国红河音乐会所建设步伐,全力打造现代工业型影视拍摄基地,发展影视制作产业。2011年,中国第一个网络剧制作基地和第一部网络剧《镁光灯下》在开远诞生,电视连续剧《归宿》、电影《OK大爱》等5部影视剧在开远拍摄。

二、开远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2010年,我市制定《开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对全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规划。2011年,地方财政投入文化体育事业经费达1360万元,增长3.18%;市级财政追加100万预算安排作为文化产业扶持资金,市级财政投入文化建设的增幅高出了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

(一)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2011年,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出11.7亿元, 生产税净额2345.7万元,增加值达到4.7亿元,同比增长28.05%,高于同期GDP增速8.25(按现价比)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4.36%,比去年提高0.26个百分点,表现出强劲发展势头。

(二)文化产业外层发展迅猛

2011年,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文化— 4 — 产业核心层实现增加值4248万元,以网络、乡村旅游、休闲娱乐、经纪代理、广告等新兴文化服务业为主的外围层实现增加值10636万元,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销售为主的相关层实现增加值7337万元。三大层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9.03%、22.44%和15.48%,增加值增速分别为23.1%、9.2%和67.8%。其中,外围层文化产业发力最猛,实现增加值总量最大,占比最高。

(三)文化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增强

开远文化产业门类众多,其中以网络、休闲娱乐、广告等新兴文化服务行业的就业人数增长最快。2011年,开远文化产业单位数为1535个,从业人员达11046万人,同比增长1.8%。

(四)文化产业人均贡献能力提高

开远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增加值为4.3万元,同比增长26.5%,比上年增长50%,为全社会平均水平的近1.3倍,文化产业不仅在发展速度上超过传统产业,而且在财富创造能力上也日益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实力。

(五)文化产业体制创新步伐加快

1.将市文化体育局、广电局的管理职能进行归并,组建了市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局,加挂新闻出版局牌子,实现了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由文化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的转变。2.整合市文化、新闻出版执法职能和执法队伍,组建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在全市形成了集中统一、运转高效的文化市场管理执法体系。3.完成电影公司和电影院全面

— 5 — 转企改制。4.大力推进文艺院团的改革发展。2005年,将市歌舞团和市文化馆合并,组建“开远市文化艺术产业发展中心”。

(六)文化产业创意项目进展顺利

1.以开远泸江公园为依托,规划建设红河州文化创意示范园区。目前园区已发展成为集根艺、文化艺术品牌展示、信息交流、文化传播、文化会展、文化旅游、引导生产于一体的民族文化主题公园和孵化基地。下一步积极向省文产办进行项目申报,力争园区成为全省首家正式命名和挂牌的省级文化创意产业实验区。

2.在开远文化产业史上首开先河,规划建设首个“城市文化综合体”——开远市新天地文化旅游广场,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广场综合了文物古建筑保护、影院、图书城、博物馆、KTV、商城、餐饮等多种文化休闲功能,为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增添了强大的活力和实力。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努力方向

虽然开远的文化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仍存在着文化产业规模和总量偏小、文化产业品牌不多不强、文化精品创作缺乏人才支撑、群众文化消费比重较低、文化资源开发层次偏低等问题亟待解决。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开远将抓实七项重点工作,使文化产业综合实力、竞争力、辐射力明显增强,成为开远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一)打造“幸福之乡”十大品牌。注册“幸福之乡”品牌,— 6 — 弘扬“开放兼容、崇文尚武、奋发向上、只争一流”的开远精神,从而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1.建设“幸福之乡”的幸福文化品牌;2.统筹城乡发展改革文化品牌;3.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的荣誉文化品牌;4.以各工矿企业为载体的工业文化品牌;5.“一村一品”的乡村文化品牌;6.群众性文体活动的大众文化品牌;7.以乡村旅游为特色的休闲文化品牌;8.以《乡村旅游文化》丛书、《开远文库》丛书为主的文献文化品牌;9.以根艺、民族刺绣等为主的民间工艺文化品牌;10.以红河创意产业园和红电国际艺术园为主要载体的创意文化品牌。

(二)形成开远县域经济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大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以开远泸江公园红河州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为核心,科学编制开远县域经济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打造“一园多翼”的县域经济文化产业发展格局,逐步实现文化产业资源优势互补、共同开发,推动开远文化产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市场竞争力,提高产业发展的科学化、专业化、规模化水平。

(三)做大做强创意设计产业。把开远根艺、中和营跃进社区苗族服饰、碑格乡彝族(仆拉)服饰和苗木花卉产业基地建设成为生产基地、交易平台、培训基地、旅游热点。

(四)培育娱乐休闲业。按照“一村一品”农村产业发展要求,培育一批乡村文化旅游示范村;推进开远新天地今典影院和吉迪数字影视城等娱乐文化企业和连锁网点上档次、上规模;引进和开发现代时尚娱乐休闲项目,着力培育特色

— 7 — 化、个性化、品牌化娱乐休闲业,繁荣全市娱乐消费市场。使开远城乡的人气更旺、商气更足、名气更响。

(五)推进体育健身业发展。打造有一定影响力的群众体育活动品牌,积极承办好国际、国内篮球、足球、网球、围棋等大型赛事活动;积极推进体育设施、器材、健身、训练和体育服务等经营性体育产业的发展,开发建设健身休闲项目,培育体育训练基地品牌。

(六)争取启动开远国际艺术空间项目建设。以开远老火电厂旧址为核心,对原开远发电厂现存厂房、车间进行改造,建设、开发、经营“开远国际艺术空间”,使之形成一个大型的、综合性的多元文化艺术中心和休闲胜地,展现“百年工业文明,现代人文开远”的魅力。

(七)做好开远根艺园艺创意产业园区项目建设。规划建设开远根艺园艺创意产业园区,形成开远特色的工艺美术品、古玩收藏品和民族服饰为代表的民族民间工艺业、文化旅游产品的专业市场和专业街区,推动开远根艺园艺创意产业向产业集群化迈进。

四、对州级扶持开远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给予项目支持。开远市泸江公园作为红河州文化创意示范园区,正在准备申报全省首家正式命名和挂牌的省级文化创意产业实验区,同时,利用开远已经形成的根艺等文化产业,通过融入文化内涵,提升产业的文化含量,形成独特卖点,打造“一园多翼”的县域经济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将开远打造成云南省“县域经济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恳请州— 8 — 委、州政府将创意文化园区作为经济园区来经营和管理,从谋划设计和项目资金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

(二)加大资金支持。请州委、州政府确定县(市)级地方财政预算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明确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文艺精品创作扶持专项资金、文物保护经费、非物传承保护经费在县(市)级地方财政预算安排的比例,真正落实“各级政府对文化投入的增长幅度不得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搭建投融资平台,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文化产业,投资文化项目和企业。

(三)给予政策支持。1.制定相关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改进和完善金融业对文化企业的支持和服务。2.继续落实好税收方面有关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有关税收减免优惠政策。3.把文化产业重要项目用地纳入土地利用规划,保障项目用地指标。4.积极吸引财经、金融、科技、管理等方面的优秀人才,进入文化领域,培养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鼓励有文化、懂经营的人才领导文化企业。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和人员在评定职称、参与培训、申报项目、表彰奖励等方面同等对待。

篇2:开远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报告

省联社红河办事处:

根据《关于开展边境银行业支持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开远市联社对特色农业信贷支持情况进行分析、统计:

一、特色农业发展概况

开远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州中部,地处北纬23。30,至23。59,东经103°04’,至103°43’,海拔950—2775.6米,国土面积1950平方公里,全市辖5乡3处52个村委会,总人口30多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74万人,占总人口的59.46%,有耕地235847亩,土质肥沃,劳动力充足;具有南亚热带至中温带5种气候类型,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雨量充沛、干湿分明,年平均气温19.8℃,最冷月均温12.8℃,年降水量800.7毫升,年无霜期341—337天,年日照时数2230—2381.8小时,年有效积温6729.8—6140.7℃;辖区内水资源丰富,南盘江、南洞河及泸江河穿境而过,有众多龙潭泉水分布,地下水资源也十分丰富,加之我市日照时数长,有效积温大,水果成熟后糖分含量高,同一品种比北方一带品质优,具有较强的自然优势。开远市的优质水果(桃类)发展至今,面积已达9900亩,2004年初投产的优质桃7000亩,产量700万公斤,产

值2100余万元,平均每公斤售价3元以上,最高亩产值达5000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这一优势得到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把水果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来重视和培育,因此,开发优质水果(桃类)无公害生产基地配套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在品质和销路上下功夫,迅速扩大到5万亩,预计几年后,该果种将成为我市广大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形成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又一大支柱产业。

二、信贷支持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1、信贷政策方面

开远市联社对从事特色农业产品生产、加工及销售的企业或个人提供生产经营所需资金,按实际用途合理确定贷款期限,贷款利率按人民银行的利率政策、银监部门和县级联社的贷款定价办法合理确定。同时按贷款用途适用相关贷款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的规定对贷款资金进行管理和控制,并按借款合同约定的贷款人受托支付或借款人自主支付两种方式将贷款资金支付给借款人的交易对象,防止信贷资金被挪用。对特色农业贷款给予优先贷款、优惠利率、优质服务等优惠政策。为帮助信誉良好的农户解决在发展特色农业项目创业初期的资金困难开通了绿色通道,提供便捷服务。

2、信贷投放方面

开远市桃类特色农业目前多以个体农户、龙头小企业栽种为主,品种以蜜桃、冬桃为主,早桃为辅。在信贷支持方

面开远市农信社作为支农主力军,积极发挥资金优势,加大对特色农业的信贷投入。加强特色农业贷款的贷前、贷中和贷后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截止2012年2月末特色农业贷款余额729万元,占全部贷款0.37%,其中发放农户小额贷款89万元。

3、扶持成功取得成效具体事例。

开远市振东林果场种植桃类果树300亩,累计向我信用社申请贷款1640万元,开远市联社对其种植初期到桃类采摘期提供不同的信贷服务及支持,使开远市振东林果场发展成为开远市典型龙头小企业,信贷支持有效地推动当地水果产业化进程,带动相关产业,解决就业人数130人,如贮藏、包装、运输、加工、饮食、养殖、旅游业发展,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和实现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三、支持特色农业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及存在问题 自然条件、市场因素影响。连续4年的干旱让开远市所辖农业不同程度受到影响,果树挂果率一年不如一年,市场因素也严重影响了农业增产增效。

四、对策及建议

作为开远坝子特有的地域性果品,从保护优稀资源的角度,从增加农民收入的角度,市、乡政府逐步加大相关的投入和扶持力度。

篇3:朝阳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优势;聚集发展;存在问题

一、朝阳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现状

(一)文化产业增长势头强劲

2010年以前,我市的文化产业以个体私营文化业户为主体,处于自我发展的阶段。2011年,我市深入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明确了主导文化产业、制定了文化发展规划、确定了文化发展目标、加大了领导力度和扶持力度,使我市文化产业获得长足发展。2012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6亿元,占GDP比重0.39%,平均增速为22%。2013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7.54亿元,占GDP比重0.75%。

(二)主导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初步建立了门类齐全、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文化产业体系,主导产业发展迅速。以文化旅游发展为牵动的园区景区建设取得突破、以特色文化工艺品生产为主体的工艺美术品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以特色文化节为载体的文化会展得到发展,文化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文化产业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朝阳市政府在2008年出台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朝政发[2008]4号),之后,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意见,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政策保障。

二、朝阳文化产业发展优势

(一)文化底蕴深厚

朝阳化石文化堪称世界之最,以年代最久、化石数量最多、属种最全、层位最多、未知领域最广等为5个世界之最,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级古生物化石宝库”;牛河梁红山文化堪称中国之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是距今约5000多年的大型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址,其布局和性质与北京的天坛、太庙和十三陵相似;朝阳的佛教文化在东北地区最为悠久,朝阳作为东北乃至东北亚佛教文化的传播中心,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被誉为“东北佛教圣地”;朝阳历史文化遗存和民俗文化堪称辽宁之最。出土文物总量占辽宁全省出土文物总量的三分之二。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燕、后燕、北燕定都朝阳,形成了长达百年的三燕文化。朝阳独特的地理形式和多民族融合的历史形成了稳定而不封闭的文化环境,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特色民俗文化。

(二)自然资源丰富

朝阳文化在地产品丰富,紫砂土储量丰富,紫砂土矿工业储量10亿吨以上;温泉资源水质上乘。尤其是凌源热水汤温泉被称为为全国著名八大温泉之一;山水风光景观以凸显了北方山地、山峰、植被、湖泊雄奇壮阔的景观特征而独具特色。

(三)区位优势明显

从地理区位看,朝阳市地处辽、冀、蒙三省交界,衔接着东北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从交通环境建设情况看,朝阳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经构建起了海陆空全方位、立体化的交通网络。

三、朝阳文化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朝阳文化产业虽然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但与国内省内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资金投入总量偏小渠道单一

由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我市文化企业处于规模小、质量低、总量少的发展状况,靠政府投入无法满足文化产业发展巨大的投资需求,面临巨大的资金瓶颈。

(二)资源整合开发措施滞后

我市的文化资源整体较为丰富,但化石资源、自然风光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以及各类民俗文化资源在各个县区都有分布,资源整合不到位,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区域发展战略,缺少资源整合的具体措施和方法,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的能力较差。

(三)企业规模小产品质量低

一方面,朝阳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能力有限,没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园区),大部分为作坊式的经营模式,产业核心带动力、联动能力差。另一方面,以传统文化产业业态和以在地文化资源为依托而发展的在地产品居多,缺少在线产品。缺少以数字技术为主的科技创意型文化企业,新技术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能力和水平偏低。

(四)文化产业政策尚待完善

我市文化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完善,尽管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但有些政策过于笼统,相关部门在政策解读、细则制定等方面又缺少具体措施,没有真正发挥政策引导和产业推动作用。

(五)文化产业人才匮乏

我市实用性创意产业人才缺乏。文化产业的竞争也是对文化产业人才资源的竞争,谁占有了人才,谁就赢得了发展的先机。由于我市没有形成大的文化产业集群,对高端文化产业人才缺乏吸引力,导致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传统生产和流通领域,而且整体水平不高。而我市尤其是缺乏文化创意、文化资本运营、文化经纪代理等高端复合型人才。

四、“十三五”期间朝阳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确定目标、做好规划

1.提高认识。深刻领会国家有关“一带一路”战略布局意图,深入理解我市“文化旅游牵动”、“融入京津冀”新战略、新思维,对我市文化产业资源、业态、特色、分布及管理体制及运营模式等基础情况进行认真梳理,充分认识到目前正是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我们应从政府渠道和大众舆论两方面提高各级各部门和大众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关注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2.确定目标。我市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业有一定的基础,应当抓住这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明确定位,明确长、中、短期发展目标,努力抢占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十三”五期间,全市要完成投资规模50亿元以上园(景)区3个,投资规模10亿元以上园(景)区7个。初步形成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上下游产业链顺畅、对本地经济推动明显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10个,以旅游业的发展牵动其他相关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到2020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以上,把我市建设成为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文化产业大市。

3.制定战略。要坚持以“文化强市“战略为引领,加强协调,集聚全社会力量,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朝阳合力”。一是“文化旅游牵动”战略。牢牢把握文化产业发展初级阶段多以旅游、演艺、会展为突破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努力实现我市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形成与发展,有效牵动全市文化产业的重大突破。二是“融入京津冀”战略。我们应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加强与京津冀地区进行全方位的产业交流与合作,以加强基础建设为先导,倾力建设依托京津冀地区的休闲养生基地、文化产品的输出基地、文化服务项目的承接基地。

(二)依托优势、合理布局、聚集发展

依托朝阳独特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分布以及发展基础,结合全市文化产业结构和空间需求,在宏观布局上按照“一核、两翼、多园区”的格局展开,努力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1.建设朝阳文化产业发展核心聚集区。

以朝阳中心城区、双塔区以及龙城区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动力核心聚集区,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发挥指导、引领和示范作用。

进一步强化文化产业的集聚、扩散、示范、带动功能,形成以核心聚集区强势引导的发展空间。

2.构筑朝阳文化产业发展东西两翼。

东翼着力打造自然风景文化旅游聚集区。以上园镇四合屯化石文化资源和清风岭生态旅游区为依托建设好朝阳文化产业的“东大营”。

西翼主要依托历史悠久的红山文化,打造中华文明祖源地,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历史文化厚重的产业聚集区。建设朝阳文化产业的“西大营”,向西辐射京津冀地区。

3.打造朝阳文化产业特色园区。

结合全市文化产业结构和空间需求,依托朝阳独特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分布以及发展基础,全力打造朝阳十大文化产业特色园区,让特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合,强化园区建设,加大宣传、提升质量、拉长产业链、建设精品产业园区,开发最能反映朝阳特色的文化生态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要抓住契机,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文化产业的加速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朝阳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朝阳产业。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

[2]《辽宁省文化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30)》.

篇4: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报告

一、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所谓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主要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核心层);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外围层);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相关层)等九大门类。

文化产业作为二十一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省九次党代会确立了繁荣发展富有山东特色的先进文化、努力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对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做出了重要部署。山东省文化产业面临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山东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突出表现为:

1、产业规模迅速膨胀:全省文化产业2006年实现增加值604.4亿元,占GDP的2.7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5%,拉动GDP增长0.4个百分点;2007年实现增加值713亿元,占GDP的2.8%。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3万多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05.2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数的比重达到

1.8 %。

2、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初步建立了门类齐全、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文化产业体系。2006年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实现增加值的比例为16︰14︰70。

3、结构布局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省依据特色区域文化资源和发展优势的产业空间布局逐步形成。

4、品牌战略初见成效: 形成了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艺术节、青岛国际啤酒节、潍坊国际风筝会、泰山国际登山节等一批著名节会品牌。《上学路上》、《大染坊》、《铁道游击队》等影视作品,《石龙湾》、《苦菜花》、《补天》、《山东汉子》等戏剧作品,《大羽华裳》、《蒙山沂水》、《泉城写意》、《杏坛圣梦》等演艺项目,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其中,山东省文化部门主管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机构2万多个,涵盖文艺演出业、文化旅游业、文化休闲娱乐业、电影业、音像业、网络文化业、动漫业、文物和艺术品业、艺术培训业、文化经纪与代理业等领域。拥有从业人员10余万人,创造增加值52.11亿元,比去年增加23.76亿元,增长速度远高于山东省GDP的增长速度。可见文化产业在增加税收、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化产业发展措施

:(一)制定《山东省“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规划》分析了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提出了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具体目标。在产业空间布局上,将按照“三区、三园、三带”的构架展开,构建全省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结构合理、效益显著的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格局。“三区”是指以青岛为龙头,包括烟台、威海、日照、东营、潍坊,突出滨海文化和近现代文化资源和产品特色的东部文化产业集聚区;以济南为中心,包括泰安、淄博、德州、莱芜、滨州,突出齐文化、泰山文化、黄河文化、泉水文化、孙子文化资源和产品特色的中部文化产业集聚区;以济宁为枢纽,包括临沂、枣庄、聊城、菏泽,突出孔子文化、儒家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和产品特色的西部文化产

业集聚区。“三园”,是指通过组建孔子文化产业集团、开发孔子文化产品系列、建设孔子文化博物馆等措施,建设集鲁文化特别是孔子文化产品创意、科研、生产、服务、销售于一体的鲁文化产业园区;整合齐国故都、聊斋故里、陶瓷名城、足球故乡资源,突出齐文化精神,重点研发齐文化系列产品,形成以淄博为中心的齐文化产业园区;充分利用沂蒙革命老区文化资源,重点开发山东红色旅游联线,打造以临沂为中心的红色文化产业园区。“三带”,是指以黄河为轴线,以两翼广大地区为腹地,整合开发黄河沿线文化资源和民俗资源,加强沿线文化产业区域协作,建成文化生产力高度聚集的黄河文化产业带;以京杭运河山东段为轴线,以运河两翼广大地区为发展空间,以沿河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基点,整合开发运河文化资源,建成集文化产业、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民俗风情于一体的运河文化产业带;以青岛为龙头城市,以全省沿岸丰富的海洋文化、渔民文化、科技文化内涵为基点,促进文化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建成具有休闲、娱乐、游览、度假和展示功能的滨海文化产业带。根据山东省实际,《规划》确定了广播电视业、新闻出版业、影视制作业、印刷发行业、文化演艺业、动漫产业、文化旅游业、广告会展业、古玩书画与工艺品产业、体育产业等十大重点发展领域;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将重点突破内容产业、优先培育新兴产业、着力发展民俗文化产业。

(二)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扶持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在音像连锁经营方面,先后扶持发展了山东爱书人、山东新华书店、山东邮政和青岛音像总汇等4条音像制品连锁经营网络,已在全省建立连锁门店2570家,部分连锁企业形成了省、市、县(市、区)、乡(镇)四级经营网络,全省大中城市正版音像制品占有率达到75%以上,全省音像制品连锁门店占全国门店总量的38%,山东省的音像市场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势头和在全国同行的领先地位。

在网络服务业方面,借鉴音像市场发展连锁经营的经验,运用市场机制改善网吧市场结构,引导其向规模化、连锁化、主题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经竞标、筛选,扶持建立了北京博文实达、北京瑞得、山东网通、山东万佳、山东中鲁、山东爱书人等六大连锁企业,目前已经建立起直营店100多家,加盟店800多家,带动了全省网络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全省网吧保有量达9600多家,固定资产总值17亿元,文明网吧、绿色网吧越来越多,守法经营成为网吧经营者的自觉行动。

在演艺业方面,一是自2006年7月开始启动泉城大舞台系列演出活动,到目前,共演出曲艺晚会160余场(大观园“茗曲阁”),戏剧50余场(历山剧院),音乐、歌舞晚会12场(山东剧院),观众达6万余人次。先后组织了著名艺术家刘文金先生《泰山魂》大型民族音乐晚会、俄罗斯皇家芭蕾舞团《天鹅湖》演出、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侯耀文和郭德纲等优秀相声演员参演的《新春大拜年,相声喜乐会》等演出活动。通过泉城大舞台这样一个平台,实现了省城济南“天天有电影、周周有戏剧、月月有音乐会”的目标,以此培育省城演艺市场,带动全省演艺业的整体繁荣。二是策划组织《大羽华裳—中国戏曲服饰展演》。山东艺术研究所自2006年初成立戏曲服饰研究开发中心启动大羽华裳演出项目,充分挖掘戏曲服饰所蕴含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投资860万元,在国内一流的厂家制作各种戏曲服饰近300套,聘请一流的导演和舞台美术设计师,打造了国内首部戏曲服饰秀《大羽华裳》,先后参加首届山东文博会演出,晋京在保利大剧院演出,并应邀赴港参加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演出活动,受到好评。

在电影业方面,为培育电影市场,积极运用市场机制,推动发行放映机制改革,一方面大力推行院线制,培育、发展了山东新世纪电影院线和青岛银星电影院线;另一方面,采

取多种形式进行城市影院改造。新世纪电影城、鲁信影城、烟台影城、济宁影城和青岛汇泉影城等现代化影城,运营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管理运作,呈现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值得一提的是,济宁电影公司已经完成完全的公司化改造,将于近期正式挂牌。山东省两条院线的年票房已达5000万元。

(三)完善管理机制,搭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为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全省各级着眼于运用政策导向培育市场主体,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省委省政府把文化产业作为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战略重点,并成功举办了首届山东文博会。06年文博会期间,参观文博会各项展览和参加各项活动的总人数达96.5万人次,合同类项目签约有137个,投资总额316亿元,融资总额217亿元。本次文博会成功举办了孔子文化与文化产业高层论坛等十大文化产业论坛。通过本届文博会还收集了1000多个文化产业项目,建立了文化产业项目库,在山东文博会网站予以公布和宣传推介。今后山东文博会将每两年举办一次,打造成山东省长期的文化品牌。二是为改善政府服务,加强文化行政部门的产业管理职责,省政府批准单独设立文化厅产业处,并由文化厅牵头建立了动漫产业联席会议制度。全省各地在明确管理职责,建立统计体系,下放管理权限、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探索。三是各地普遍加大了扶持和引导力度,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大多市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制定了专门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出台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四是适应文化产业发展,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监管力度。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积极推进“网吧”监控平台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省、市、县三级监管中心的联网运行。开展执法专项整治活动,组织了全省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集中行动,进一步规范了市场经营行为,改善了产业发展的市场条件,搭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四)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一是制定了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命名管理办法,并组织开展了2007的评选命名工作。自04年《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命名管理办法》出台以来,山东省先后由文化部命名了山东爱书人音像图书(集团)有限公司、青岛文化街两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及胶南达尼国家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我们根据文化部的规定印发了《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命名管理办法》和《关于组织评选2007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通知》,并在《大众日报》正式发布公告,全文刊登了评选命名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对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评选范围、基本条件、申报程序、评审程序和管理机制等问题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评选命名了山东省首批45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后每年评选一次。其中,曲阜新区文化产业园于今年5月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成为全国四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之一。二是加强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作。山东省文化产业高级研修班于今年4月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各市文化局分管局长、文化产业科(处)长、部分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负责人参加了培训,提高了基层文化产业管理者和经营者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目前,山大、海大、山师、艺术学院等院校都开设了文化产业专业,为培养文化产业专业人才打下了基础。为进一步提高山东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促进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省文化厅与山东大学联合举办了全省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网络教育本科班,首届录取了500名,于近日开学。山东省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

三、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一是总量偏少,规模偏小,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不够高,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偏低;

二是集约化程度不高,市场主体实力不强,大型龙头国有文化集团、民营文化企业、外向型文化企业有待进一步发育;

三是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市场优势转化的能力较弱,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缺乏技术性、融合性、超前性,按照工业化、市场化标准进行产业开发、制造和营销的水平不高;四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传统文化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薄弱。山东是传统的制造业大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中,文化产业相关层占的比重过大(70%),而核心层、外围层仅占30%。五是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不足,资本、产权、人才、信息、管理等文化要素市场发育相对滞后。六是在艺术创作和演出上,缺少精品力作,与山东经济大省的地位还不适应。很多文化项目市场运作手段欠缺,政府干预色彩较重,缺乏市场竞争力。七是文化产业管理协调机构不健全,很多地方的文化行政部门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文化产业管理工作。八是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还不够完善。

四、下一步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有哪些工作重点?

文化产业在我省还处于起步阶段,2006年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2.74%,200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2.8%,是服务业中亟待加强的薄弱领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采取措施,推动我省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下一步重点做好以下几件事:

一、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文化产业发展合力,组建山东演艺集团等文化产业集团,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着力打造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行业龙头。

二、进一步转变职能,加强管理,强化服务,促进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提升。一是突出发展重点。围绕文艺演出业、文化旅游业、休闲娱乐业、网络游戏业、艺术培训业、音像业、电影放映业、动漫业、古玩和艺术品业等重点行业门类,通过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评选命名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创建,积极引导鼓励文化企业开展连锁经营,走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力争用几年的努力,扶持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在全国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行业龙头企业,积极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二是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形成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曲阜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日前已获文化部正式命名,通过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创建工作和规划实施,吸引相关生产要素形成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引导各地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和优势文化资源,加快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园区,促进全省文化产业“三区、三园、三带”建设。三是落实和完善有关扶持政策,引导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认真落实国家和我省已有的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结合我省实际用好、用足、用活。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积极争取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提供贴息、奖励、资助等政策扶持,重点扶持培育一批优秀文化企业。落实国家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鼓励支持社会各类资本投资兴办文化产业。积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开展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特点的贷款融资方式和保险服务。

篇5: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精神及省委、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甘肃省“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精神,促进我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5月下旬,由市政协组成的调查组。先后对***区的文化产业开发中心、社区文化站及文化产品营销场所、进行了视察,并与当地政协委员、文化界知名人士和文化产品经销人员进行了座谈。

一、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及成效

近年来,全市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央、省上的方针政策,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委、市政府“主攻三大目标,建设四大基地,推进六大新跨越”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中心工作,立足于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以建设文化名市为统揽,有力促进了我市文化事业健康、协调、稳步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全市上下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06年底,全市文化经营单位发展到1356家,其中:国营和集体、个体演艺单位30多家,音像业经营单位193家,娱乐业经营单位619家,艺术培训单位39家,网络经营单位93家,印刷(复印)经营单位140家,艺术品经营单位93家。实现总产值12285万元,占全市GDP的1.17%,年上缴税金735万元。文化产业从业人员7780余人。总的来说,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成效显着,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市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市委、市政府对文化产业高度重视,切实做到“思想到位、领导到位、政策到位、措施到位”。特别是2004年省政府《关于加强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甘政发〔2004〕65号)下发后,市上召开会议,研究讨论了贯彻落实意见,提出了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并制定下发了《平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使全市文化产业思路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打造文化品牌,极力发展特色文化。我市把打造地域特色产业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举办崆峒文化旅游节、成立崆峒武术学院、开发崆峒山主题文化产品、举办中医针灸(国际)学术交流大会及皇甫谧文化节、建设皇甫谧陵园、西王母祭祀活动、开发西王母剪纸系列文化产品,维修静宁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和泾川县吴焕先红军楼,举办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大会等一系列庆祝活动,逐步打造和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崆峒文化、皇甫谧文化、西王母文化、成纪文化。我市纸织画、烙画、剪纸、挂毯、木雕、高抬、皮影等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极富鲜明地方民俗风格的艺术瑰宝,已经成为我市独具特色的文化。

3突出地域特点,文化支柱产业初步形成。通过挖掘崆峒山、王母宫、紫荆山、龙泉寺、云崖寺、莲花台等景区文化内涵,提升了旅游景区的文化品位。截至10月底,我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36.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1亿元,均居全省第二位。全市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7.77%、90.72%。网络经营单位发展到91家,年产值达1862万元。出版发行事业快速发展,全市已有出版印刷机构426家,从业人员2900多人,年产值达9194万元。全市书画、文艺演出、艺术培训业及各类歌舞厅、KTV量贩、音乐茶座等娱乐场所

年收入达2000多万元。78名民间作者制作的840多件彩灯、木雕、面塑、剪纸等工艺品在2004年首届甘肃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展出后深受好评。

4、文化产业投入逐年加大,经济效益明显增强。十五以来,全市共完成文化建设资金3.76亿元。其中:广播电视局在“村村通”等重点项目建设投资1000多万元,圆满完成了广播电视节目光缆传输。平凉日报社累计投资130万元,完成了《平凉日报》彩印工作。投资1??3亿元先后实施了静宁成纪文化城后续工程建设,宝塔博物园环境改造及人民会堂维修改造工程,平凉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标准化建设试点等重大项目。新建“三馆”及其他文化设施16个,改扩建“三馆”13个,使多数县(区)“三馆”建设基本达到了标准要求。旅游业投资2.36亿元,完成景区建设、景点维修工程15项,新修景区道路120多公里,开发旅游新线路5条,进一步提高了我市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全市旅游综合收入和接待人数跃居全省第二位。

文化产业是在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新型产业、朝阳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市文化事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市委宣传部的协调指导下发展较快,主要以基础设施建设、文艺创作和演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和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为重点。一是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全市文化基础设施投资3.75亿元,其中:县、乡文化馆(站)建设1.3亿元。新建、改扩建文化“三馆”等设施29个,建成乡镇文化站99个,村级文化室1220个。二是文艺创作精品叠出。近年来,先后创作大型剧本14个,小戏小品42个,歌曲69首,舞蹈47个,书籍30多本,受到观众好评。三是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活跃。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先后举办各类大型演唱会、灯展及大型节会48次,展演196场次。乡村集会、体育比赛、春节社火、春官赛诗会等活动,全面展示了我市农村文化艺术,为促进农村文化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四是创建达标工作进展顺利,先后创建全国文化模范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各一个,全省文化先进县区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省级示范性文化站、达标文化站、示范书库31个,市级文化先进乡(镇)、达标文化站、民间艺术之乡、达标村文化室212个,基本建成了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五是重视人才,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逐步壮大文化队伍。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全市文化事业从业人员增至937人。六是深入挖掘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市上成立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机构和专家委员会,建立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项目名录。争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7个(华亭县曲子戏、灵台县灯盏头戏、灵台县皇甫谧针灸术、平凉春官歌演唱、庄浪县高抬、庄浪县马尾荷包、平凉剪纸),其中华亭县曲子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确定市级重点保护项目45个。总之,通过视察我们认为,全市文化事业在基础薄弱,资金、人才缺乏的情况下,市文化出版局开拓创新、想方设法,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总之,全市文化产业的初步形成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的结果,也是市委宣传部协调指导的结果,更是市文化出版局、广电局、旅游局、平凉日报社和市文联辛勤工作的结果。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处于起步、培育的初级阶段,在重视程度、管理体制、资金投入和主导产业方面都无法与其它产业相提并论,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认识上存在差距,文化产业缺乏整体规划。由于重视程度和认识上的问题,很难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有大的突破。此外,由于缺乏统筹规划,致使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不明确,重点不突出。

二是投资主体单一,产业投入严重不足。目前,市、县、乡文化建设投资基本上靠政府,但财政用于扶持文化建设的资金相对较少,用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更是微乎其微。加之受体制影响,民营文化企业尚处于观望阶段,投入少、规模小,难以形成强势。市场对人才、资金、信息、项目等文化资源配置功能较弱,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和利用。

三是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产业管理机制不完善。文化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存在政事不分、政企不分,导致文化经营单位、个人不能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在管理方面存在部门分割、条块分割、上下分割的现象,使文化资源难以整合、优化。又缺乏扶持民营资本进入文化市场的优惠政策,致使非公经济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存在一定障碍,严重影响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四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不明显。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合作,依然是各自为政,孤立发展。使得文化产业不成体系,不能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链,不能形成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还没有建立起占领市场、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三、主要对策和建议

1、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当前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思想观念问题。我们过去往往习惯于把文化单纯地作为宣传工具,重视其意识形态属性,而忽视其经济属性和产品属性。随着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双重属性日益显现出来。必须坚持用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统领文化产业发展,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深刻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感。明确认识抓文化产业就是抓经济建设的思想,不断统一思想,提高发展文化产业的自觉性,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积极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省文化体制改革方案和全省“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建议制定出台支持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从财政、税务、信贷、土地等各个方面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用政策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2、打响四大文化品牌,提升平凉知名度。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通过邀请文化界知名人士、专家、学者、教授,召开崆峒、西王母、皇甫谧、古成纪四大品牌文化研讨会,进一步提高四大文化品牌知名度,提升平凉城市品位。在大力打造崆峒、西王母、皇甫谧和古成纪文化内涵的同时,进一步挖掘、宣传公刘文化、秦皇祭祖等文化内涵。

崆峒文化凭借“天下道教第一山”的称誉,依托距今4600多年的轩辕黄帝三临崆峒,问道广成子的历史文化积淀,树立崆峒山道源圣地品牌,抓紧崆峒古镇?问道驿站等项目建设,既展示崆峒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带动以崆峒山为龙头的旅游产业开发步伐。

皇甫谧文化要加大力度开发保护和研究,充分利用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弘扬先进文化。主抓皇甫谧中医医院、皇甫谧制药公司及皇甫谧故里旅游等重点项目,尽快申请国家文物局将皇甫谧相关遗址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皇甫谧针灸术”列入国家以至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立皇甫谧纪念馆,进一步扩大世界历史文化名人皇甫谧的国际影响力。

西王母文化在国内及海外的传播日益广泛,西王母文化既是我市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也是

拉动我市经济快速发展重要因素,尤其是西王母文化对祖国统一,实现海峡两岸民间交流的重要桥梁作用日益凸显,对于祖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实现两岸早日和平统一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抓紧建设王母宫石窟、瑶池等重点项目的同时,加大西王母文化的宣传力度,在投资上能给予重点扶持,结合大云寺博物馆的开发建设,使西王母景区早日建成,成为推动我市经济繁荣发展的一大亮点。

3、发展五大特色产品,提升文化城市品味。一是纸织画和烙画。平凉纸织画做工精细,有隔帘观月,雾里看花的美感,年销售收入100多万元。烙画则以烙铁为笔,高温为墨,其色彩自然天成,画面细腻,赋有极高的艺术表现力,是我市特色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工艺。二是草编。庄浪草编工艺品主要以我市富有的谷草、麦杆为原料,可编制出草篮、草帘、草席、草扇等产品,独具艺术魅力,市场前景好。按照“户户是工厂,人人是工人”的生产模式,实行集中技术培训,分散加工,统一销售,走集约化发展的路子。在深加工上做文章,在延伸产业链上下功夫。三是剪纸和挂毯。剪纸艺术技巧独特,深受广大群众欢迎。静宁挂毯做工精美、图案鲜活,现有从业人员70余人,年产值达100万元。四是木雕。庄浪木雕工艺精美,仿古制作市场前景较好,但规模较小,发展缓慢。五是高抬和皮影。庄浪高抬和皮影历史悠久,远近闻名。宁夏、青海等邻省每逢节庆、集会都来邀请当地艺人制做、演出助兴。可以成立高抬制作和皮影演出公司,通过宣传推介走出去,打开省内外市场。

4、做强五大文化产业,为发展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一是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我市旅游业的发展要以生态为基础,文化为灵魂,使演艺业、文化特色产品进入旅游业,用文化精品包装旅游业,提高旅游业的层次。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努力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品位。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四大文化品牌的基础上,每年在“五?一”、“十?一”黄金周开展两次旅游文化活动节,并鼓励全市干部职工、农民群众和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文化旅游节的活动,凭身份证可在市内各旅游景区(景点)购买半价门票。二是积极支持现代传媒业发展。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传媒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和巨大的消费群体,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积极支持、发展影视业、网络业和创意设计及广告产业,全方位提高信息传递速度,使之更好地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促进社会化、加强社会联系。三是大力发展彩印业、报刊业。我市的印刷业相对比较落后,特别是彩印也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由于受资金、设备、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发展缓慢,通过鼓励、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彩印市场,依靠先进的设备和科学管理,积极扶持、发展彩印龙头企业,解决市场需求。四是大力培育书画市场。培育书画市场不仅是文化生活的需要,也是一项“树人”需求。要进一步加强交流,聘请名家以书会友、开展学术交流、开办学术讲座,创造文化氛围,提高本地书画爱好者的艺术水平。重点支持纸织画和烙画的发展,主要是扩大生产规模,尽快走向外埠市场。五是发展民间民俗工艺品。我市高抬、皮影、木雕、草编、彩灯、面塑、剪纸等民间民俗工艺独具艺术魅力,市场前景好,值得培育

5、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理顺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按照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要创新机制,增强活力。文化单位中的文化企业,要尽快从公益性文化事业中分离出来,转换机制,面向市场。一是建议成立由分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文化产业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加强文化产业相关部门间的协作,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建议尽快解决艺术人才紧缺、知识陈旧老化的问题。研究出台文化专业人才引进政策,采取特邀、合作、接纳优秀毕业生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吸引各类文化专业人才,加强地方艺术创作和艺术人才培养工作,逐步壮大艺术人才队伍。三是进一步加大文化市场的拓宽力度。文化产业的壮大要靠市场运作。在平凉整体经济、文化事业还不够发达的地方,应该积极引导、支持,先发展起来,在发展中

规范、完善,在协调、服务中引导和支持,在发展中不断加强监管。使文化市场健康运行,建立先进、有序、和谐的文化市场。

篇6:开远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报告

发展工作情况的调研

清远市,作为全国连续5年经济稳定增长的十大城市之一,以其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受到国外投资企业的广泛关注,有不少外资企业进驻到这片投资“热土”,其发展呈现出逐年稳步攀升的良好势头。为更好地推进该市外资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清远市工商局立足职能,积极作为,并探索调研当前外资企业的发展现状,对发现的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基本情况

据统计,目前,我市已设立的外资企业就有1014家,注册资本50.4亿美元,外方认缴额41.7亿美元,从业人员接近12万人。不断引进投资项目,投资总额高达77.6亿美元。近五年来,我市共引进了外资项目394个,合同外资金额26.1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1.56亿美元,分别比“十五”时期增长24%和2.2倍。从几大支柱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投资发展旅游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约有230家;食品、纺织、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有54户;畜牧业、渔业、林业、农产品加工等现代农业有56户。并逐步形成旅游、电子、水泥、陶瓷、建材等优势产业圈,建立起良好口碑的企业品牌。

二、存在问题

(一)引资区域相对失衡。近几年来,我市开展的境外招商多数以港澳台地区为主,据统计,我市设立的1014家外资企业当中,港澳台资就有611家,占了外资企业总数的82.2%,引资区域的不平衡发展问题比较突出。

(二)投资实力有待增强。据统计,我市1014家外资企业中,投资总额在100万美元以下的小型外资企业有397家;100万以上500万美元以下的中型外资企业有333家,500万美元以上1000万美元以下的大型外资企业仅有138家;投资千万美元及以上的外资龙头企业仅有146家。中小型外资企业的比例就超七成,由此可见,我市外资投资企业的整体经济实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三)产业层次相对不高。虽然该市在发展新兴产业上有所突破,但经济发展方式总体粗放,具体表现为:投资领域仍较集中在旅游业、传统加工服务业和农业,企业规模较小,产业链薄弱,高新技术领域比重偏低,整体产业层次不高,新型跨国企业购并、资产重组、项目及证券融资等基本没有。

(四)前期起步影响因素较多。一是企业设立程序较多。企业设立涉及多个职能部门,手续繁琐,条框设定较多,主管部门批准、立项审批、工程验收周期较长,收费项目较多。二是筹建企业没有对市场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欠缺充分考察和科学论证,最终有可能因资金、土地、市场等利害要素,而导致项目不能顺利开展实施,影响企业正常运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市

引进外资的规模及积极性。

三、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扩大境外招商范围。一是积极开拓新兴市场,除了继续巩固港澳台的传统市场外,把招商触角延伸至欧美地区,以及毗邻颇俱发展潜力的东南亚地区,提高对外招商引资的深度和广度。二是建议省政府及省局进一步出台更多的优惠服务扶持政策,合法合理降低外商投资企业的准入门槛,放宽投资项目的设限条件,大力开辟招商引资的绿色快车道。三是积极争取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配合支持,大力优化该市促进外资企业发展的服务配套措施。从而吸引更多国家的客商落户清远,逐步开拓该市外资企业的引资地域版图,实现该市的资本结构和产业结构多元化,促使经济结构均衡发展。

(二)进一步提升企业整体实力。一是借助省市各级政府组织的大型高层招商活动,加强对发达国家地区、跨国大型公司集团、龙头巨资企业的招商推介,更多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欧美地区具有雄厚经济实力的优秀企业“走进来”。二是大力配合省市政府谋求开发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战略,例如创建试验示范区等,鼓励企业发展带动更多的优质引资项目落户清远。三是建议进一步创造条件,例如以产业园区强势引资等方式,引进境外科研组织和跨国公司在我市设立企业或分支机构,鼓励外商设立创业投资公司、创业投资管理公司、股权投资公司、股权投资管理公司等。

(三)进一步开发各类优势产业。一是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拓宽外资利用的领域,例如现代物流、金融、信息、广告、会展、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二是提高外资利用质量。坚持主导产业和园区招商模式,加强产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开拓有市场前景的外资投建项目,使产业区域布局趋向科学合理。三是重点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发展;并鼓励传统产业龙头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院所及外国投资者组建有实力的研发团队,以先进技术及按国际行业标准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四是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快组建一批大型农产品和农资购销流通企业集团,实行农产品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的有机结合,增强企业、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创新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

(四)进一步做好企业发展扶持服务。一是建议加强政府加强支持引导,加快完善各县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确立、完善多部门“一站式” 联合审批,并形成相应制度和审批系统。二是建议合法、合理地引入筹建企业,对筹建企业建立相应的筹建保障及市场引退等维稳机制。协助企业开展市场调查分析、风险投资评估等,提出专业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协助企业从资金注入,土地购臵,厂房建设,设备安装,资质验收到许可证发放的顺利进行,平稳过渡到正常经营;若企业在筹建期内未开展筹建活动,或资金不能到位,土地购臵不成功,厂房未建设、项目未

能审批等情况,要做好其市场引退工作,例如合理劝退、指导引退、吊销清退等市场退出行为,从而减轻企业在筹建期间潜在的经济风险及正确规避部门登记管理的行政风险。三是积极引导外商投资企业办理动产抵押、股权质押和注册商标专用权质押登记,建议建立外商投资企业的专门信用担保体系和金融服务体系,为外商投资企业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支持企业逐步成长起来、健康较快地发展。

上一篇:澧田中心小学远程教育教研工作计划下一篇:以研促教推动发展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