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琵琶演奏小学作文

2024-05-24

精彩的琵琶演奏小学作文(共5篇)

篇1:精彩的琵琶演奏小学作文

精彩的琵琶演奏小学作文

“叮叮叮”,“叮叮叮”接连不断的闹铃把我从梦乡中唤醒,虽然今天是星期天,但是我仍然从床上一骨碌爬起来,到外婆家去上琵琶课。

到了外婆家,外婆对我说;“今天,你就在我们家的客厅里演奏一曲‘十面埋伏’吧。”于是我双手抱着琵琶走进了客厅。当我看见4双眼睛齐刷刷地看着我时,心想:今天我可要好好地展示展示自己的才艺。我将头微微下垂,想象着刘邦与项羽九里山大战时的情景。忽然,我猛地一抬头,随着手指在琴弦滑动,从琵琶中传来了阵阵马啸,真可谓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接着是马蹄声、击鼓声、号角声洪亮而不杂乱,激动人心而又富有节奏感,生动的再现了当时战斗前的准备和雄兵百万的宏伟气势。我弹得入了迷,沉醉在激情四射的旋律里。我闭上眼睛,看见了那支宛如长龙的军队,每个士兵都全副武装,走在最前面的那个人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的西楚霸王。渐渐的,渐渐的`,乐曲进入了高潮,“乒乒乓乓”兵器的敲击声拉开了战争的序幕。马撕声、呐喊声都从琴弦上飞泻出来了!万马奔腾、喊声震天的场景浮现在我的眼前。此时的战场真可谓是“黄尘散漫风萧索”啊。从“鸡鸣山小战”到“九里山大战”战斗越来越激烈,也越来越激动人心。忽然,从不远处传来了张良的箫声,四面楚歌是那么的凄凉,楚军的军心在思念家乡的父老,他们厌倦了战场,就连虞姬为了不拖累项羽也只能自刎而亡……当我弹到最后一段“追击”时,都忘记自己是在演奏古典乐曲了,仿佛骑在一匹形体健壮的战马身上在疆场上追击敌兵呢。

一曲结束后,从“台下”传来了热烈的掌声,看着外婆欣慰的眼神,我晓得这次演出成功了。我知道这种演出“小”得微不足道,但结果却是我学琵琶这六年来开得最鲜艳的一朵花,我将再接再厉,再创新的“辉煌”!

篇2:精彩的琵琶演奏小学作文

我的未来充满着五彩的梦。

我梦见了,我未来当上了一名医生,救死扶伤,受人尊重;我梦见了,我未来当上了人民教师,把知识传给同学们,受人爱戴。其实,我真正的梦想是未来成为一名琵琶演奏家。

未来的社会是五彩缤纷的,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人们追求着是高品位的生活,追求艺术享受将是第一位。琵琶演奏艺术作为民族乐器演奏的精华,会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我作为琵琶弹奏爱好者,我崇拜演奏大师刘德海,我欣赏他的风度,他的气质。他演奏的《春江花月夜》,如高山流水,一泻千里;他演奏的《十面埋伏》,如金戈铁马,驰骋疆场。

篇3:精彩的琵琶演奏小学作文

琵琶的演奏技巧技法丰富多彩, 基本可以分为右手技法与左手技法, 其中前者包括弹、挑、滚、分、摭、勾搭、轮、扫、拂、摇、凤点头等, 后者包括按音、换把、跳把、过弦、打音、带音、吟、揉、推、拉、绰、注、绞弦、颤音、顿音、泛音等。这些繁复且有难度的技巧技法在演奏中都有严格的要求, 所以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演奏者本身的基本功与对古曲的理解。而这些基本技巧技能的养成需要初学者持之以恒地不断练习。在诸如此类技巧技法的学习与训练中, 每位琵琶名家均有自己的观点与方法, 而陈爽则根据自己多年的演奏经验归纳了琵琶在初学阶段需要练习和掌握的一些演奏技巧与技法及其要诀。在为初学者指明常犯的错误的同时, 更用自己的经验与理解讲述如何尽快掌握演奏技巧, 剔除指法中影响音色音质的不和谐, 以最饱满的情感付于乐中, 以最美的乐感去打动感召他人。

《论传统琵琶演奏技巧》一书从基本的演奏指法进行论述, 包括对弹、拍、提、摘、弹 (弹面板) 、摇、伏、煞、捋、颤、抡 (同抡板) 等基础知识进行讲解, 将如何获得乐曲所要求的音域、音色、音质进行剖析, 让初学者以最简洁、最有效的方式, 快速达到琵琶演奏要求的标准。

作为传统的琵琶弹奏, 需要指甲触碰琴弦, 由于左右手指法多达五六十种, 所以对初学者而言, 有很多误区需规范与避免, 在演奏过程中, 演奏者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与乐曲本身相违的错误, 如按弦的不实不准问题, 由于初学者力道不准、手指无力、急缓不当, 都会使所演奏的乐曲音色出现喑哑、木讷、尖锐之感, 这是噪音, 是不属于乐音的。所以在落指时, 所选用的力度要合适均衡, 不能把琴弦左拉、右推。所以说, 规避弹奏误区, 引导初学者快速地、正确地步入演奏琵琶的正轨, 是最为关键的。

有人说, 琵琶四弦的演奏必须速度快, 动作幅度大, 其实这是人们对琵琶的误读。正如《论传统琵琶演奏技巧》一书所提到的, 一味地求急求快, 则心手弦三者不能统一, 最终导致乐曲失衡, 难以表达演奏者的心境, 所以左右两手急缓自然才是最重要的。陈爽在《论传统琵琶演奏技巧》中结合自身实际弹奏经验, 讲出她对琵琶急与缓的理解, 并强调琵琶在弹奏时常常呈现出余音短的形态, 为了完善这种“钝、燥、干、硬”的音质欠缺, 她以密集有序的音色进行弥补, 形成“线状音色”以延长音质的时值, 达到寓情于音、以音动情的效果。如她在《十面埋伏》中第三段的演奏, 其中就包含了这种弥补性技巧, 在激昂之中, 别具幽远深沉之意象。

中国琵琶艺术被称为中国古曲界的一枝仙葩, 而作为琵琶古曲艺术的传承人陈爽, 她将自己对这门艺术最深厚的感情, 通过《论传统琵琶演奏技巧》一书, 最为充分直观地表达了出来。这本书是陈爽在整理总结中国传统琵琶艺术的同时, 以自己的经验为琵琵艺术后来者释疑解惑的。同时, 她以自己多年演奏、教学的经验, 为中国专业琵琶教育创建的优秀范例, 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起到纽带与基石的作用。

篇4:精彩的琵琶演奏小学作文

关键词:琵琶演奏 音乐美感 培养基础 培养方法 美是一切事物的本质,是人们对外界事物评价时产生的一种积极、肯定、愉悦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美感培养,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热情增强,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因此,美感培养在任何教学范畴中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美感培养的基础

“‘技’差而无‘情理’,为劣之劣者;‘技’佳而无‘情理’,为匠之劣者;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而技术又以副之,为‘优’之优者。”刘德海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琵琶演奏技与艺的关系。琵琶演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指法的繁多、技巧的丰富使得演奏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功后才能准确表达乐曲,抒发情感,因此基本功训练是琵琶也是一切器乐学习的基础。

1.加强基本功训练,减轻技术负担

基本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演奏作品的质量,因此琵琶演奏者在初学阶段就应选择老师作为入门的引领者,为今后的顺利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随着学习年数的增加,演奏者练习曲目的数量也不断增多,这时的演奏者不应以练习乐曲为主而忽视了基本功的训练。基本功必须每天坚持练习,持之以恒地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近些年在琵琶演奏家与作曲家们的共同努力之下,琵琶作品不断出新,这些新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积累,阐释了作者的审美追求,展示了新时代的脉搏气息。新音乐、新思想、新追求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对演奏技巧的更高要求。例如,中国香港作曲家罗永晖先生创作的《千章扫》,对扫弦技术而言是一次全新的突破,乐曲所要求的力度、耐力以及爆发力在以往的扫弦运用中是很少见的。演奏这首作品要求演奏者在扫弦技术上无障碍、无负担,才能较为自如地驾驭这首作品。因此,基本功训练是琵琶演奏者的每日之功,只有长期坚持不解地练习,才能为日后的乐曲学习作准备。

2.熟悉乐曲背景,准确理解音乐内涵

琵琶是一件能古、能今、能中、能西的乐器,从《十面埋伏》《塞上曲》到《天鹅》《点》,从《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草原小姐妹》到《野蜂飞舞》《查尔达斯》,每一首风格、时代、国域不同的作品都被琵琶以强大的表现

力挥洒得淋漓尽致。同时,还有中国的地域性乐曲,如潮州音乐《寒鸦戏水》、河南音乐《陈杏元和番》、以陕西秦腔为素材改编的《渭水清》等,这些作品都是我国琵琶艺术家们努力创造的智慧结晶。因此作为一名琵琶演奏者,在演奏作品之前的首要任务就是了解乐曲的创作背景及音乐内容。例如,琵琶独奏曲《草原小姐妹》原本是作曲家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于1972年尝试性地将琵琶作为主奏乐器与西洋管弦乐队结合而创作的一首协奏曲,这首作品将常见的无标题协奏曲与标题交响诗写法结合起来,将多乐章的划分与单乐章的归纳结合起来,将民族传统曲式中的多段体和交响乐中常用的奏鸣曲式结合起来。后来由于众多演奏者并不具备演奏协奏曲的条件,为了普及这首优秀作品,作者又将其改为独奏版本。因此学习者在学习独奏版本的同时,应首先了解蒙族少女龙梅与玉荣这对小姐妹的英雄故事,再参照协奏曲版本的音响,感受大乐队演奏作品的细腻与震撼,从而提高自身对独奏版本的更深理解。

二、美感培养的方法 1.把握形态美

任何乐器的学习都是从持琴开始的,琵琶也不例外。正确的坐姿、良好的仪态是学习琵琶演奏的第一步。对于初学者来说,由于学习内容的简单化,演奏姿势只要做到正确就可以了,但是对于程度较高的演奏者来讲,演奏姿势除了要

求正确以外,具有美感的形态活动对于渲染音乐情绪、增强音乐表现力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在演奏《十面埋伏》这首作品时,仅有全面的技术和力度是远远不够的,音乐紧张的气氛、多变的节奏、模拟厮杀声的酣畅淋漓都需要演奏者肢体动作的合理配合。乐曲“呐喊”段是全曲最为高潮的段落,大幅度的力度变化、右手持续扫弦及左右手高度协调配合展现出了一个气势激昂、惊天动地的战争场面。演奏者演奏此段时全身心要高度集中,扫弦时的肢体动作在不影响演奏的同时要尽量地夸张,整个身体可以随着音乐的起伏而左右晃动,以达到声情并茂的演奏效果。当然,本文所讲的形态动作是基于基本功扎实、对乐曲理解准确的基础上,配合音乐变化以达到更佳演奏效果。对于那种没有声音只有动作的华而不实的演奏状态,笔者是不予支持的。

2.体会声音美

音乐是声音艺术,也是整个审美体验的基础,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音色分辨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音乐教学过程。由于琵琶形制较扁、发音孔较小,琵琶的自然音色就较为薄且硬,同时演奏技法的复杂以及需要借助指甲发声等问题,又使得演奏音色杂乱易出杂音,因此,音色控制在琵琶演奏中就极为重要,也是影响演奏质量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第一节课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对音色美的追求意识和习惯。好的音色把握在于演奏者内心对声音美感的体会,教师加强学生听觉能力的同时还要提高其内心感受能力。通过内外双重培养,学生从认识琵琶之初就有一个美的声音概念的奠定,为以后继续提高琵琶演奏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提高想象力

音乐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它所不具有的具体性与客观性反而给予了聆听者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也是音乐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独特魅力之所在。音乐想象力也是音乐作品创造力的一种体现,即常说的二度创作。“演奏家在二度创作时要尊重作品的历史特征,研究其产生时代的审美意识、思想特征、音乐创作的特点,从历史的角度把握作品的风格,再现作品的历史风貌;而演奏家又要站在当今时代的角度研究作品,用更高的要求发展作品,不仅是再现,更需提高作品的艺术价值,挖掘未被前人发现的美的因素,给作品注入时代的气息,创造出自己的个性特征,使审美主体获得更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从而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①演奏者对于音乐作品的想象能力基于个人的成长经历、艺术素质、学习基础等多重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充分拓展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想象空间,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想象的能力,真正帮助学生进步。

4.积极参加艺术实践

琵琶演奏是一门表演艺术,艺术实践的锻炼对琵琶演奏

者业务能力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②现代音乐教育不是以前自娱自乐式的音乐传授,当前经营有序的演出市场、良好的演出环境都为音乐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艺术实践是琵琶演奏教学的一面镜子,演出时产生的问题能折射出演奏者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以练习为基础、以艺术实践为检验,对于任何一门艺术的学习来说都是最理想的互动方式。

“弦上之音在弦外”,一位优秀的演奏者除了具备全面的技巧以外,良好的音乐表现力、自如的控制力以及丰富的情感体验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些能力全部是音乐美感的另一种形式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正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配合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再注重美感培养这一教育范畴中的核心力量,任何教学活动都会朝着蓬勃有序的方向前进、发展,琵琶教育也不例外。

注释:

①杨靖.琵琶演奏的理性把握及再创造[c].刘德海琵琶

艺术国际研讨会文集.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②音乐课程标准:实践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参考文献:

篇5:精彩的琵琶演奏小学作文

河北艺术职业学院 翟云翔

摘要: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对于琵琶演奏来说,好的音乐一定是具有歌唱性的。那么培养一个良好的气息和歌唱感觉,对一个演奏者是否能够准确的表达音乐内涵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在器乐演奏中如何培养良好的气息和歌唱感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音乐 琵琶气息歌唱性 律动

对于一个琵琶演奏者来说,左右手的演奏技术,技巧及音色的熟练掌握和运用固然是很重要,但是只是把注意力集中或者是停留在这一个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音乐是人类语言的一个高级状态,它同语言一样有着句子的长短分句,有抑扬顿挫的语气的变化,有表达一个中心思想的结构性和完整性。没有呼吸,就没有乐句,没有起伏,没有语调,没有了结构也就没有了生命。作为一个演奏者来说,琵琶演奏的最终目的,是让聆听者听到美好的声音,而这种让琵琶发出声音的过程就是我们演奏的过程。传达给听众的声音大致可以简单的分为两种;一种是呆板的机械的,一种是变化的赋予歌唱性的,当然我们要追求的是后者。因为这种歌唱性的声音能够在传达给听众后使听众的内心产生某种感受或者内心的体验。

如何使气息与音乐演奏密切吻合~?

一是首先要盯准谱子,分析乐曲,以及乐曲中的乐句,哪里该连奏,哪里该断奏,哪里该停顿,哪里该变换速度等等。另一个要注意的问题是“气口”时间问题,音乐本来就是一门时间的艺术,当然“气口”的呼吸时间也显得比较重要,这个时间的把握我觉得应该与音乐本身的律动节奏相联系,演奏者要善于体会这种包含着内涵的音乐感觉,有了这种内涵的感觉体会才可能掌握这“气感”的时间。在演奏一句有几十小节长的大起大落的旋律是就必须以缓慢而绵长的气息为根本,同样,在需演奏情绪高涨、激昂。或者速度较快的一段乐曲时,其呼吸、气感也相应地加快,到高潮音之前的一呼吸,也可能呼吸的深一点。但不管怎样,这些“气感”必须是与乐曲是一致的;是与乐段。乐句的分解相一致的。那么对于“气感”的掌握。我在教学中,还是采用在学生把乐曲演奏的较为完整的情况下,要求学生演唱出乐曲的旋律,从而找到和感觉乐曲的呼吸和气口,要反复的唱,加深体会,然后,将它运用到实际演奏中去。即将自身的呼吸和音乐的呼吸融为一体,将键盘转为自己手指的延伸,进而努力做到“人琴合一”,"人音合一”。即做到“人”“琴”“音乐”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表现音乐内涵的目的。“乐感、手感、气感”都是演奏者需要加以重视的问题,我想这也是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的几个方面。

二是要注意音乐的艺术律动。艺术律动是演奏者在二度创作过程中所体现的对音符疏密关系的驾驭方式。艺术律动完全是由演奏者个人的音乐感悟能力,表现性技巧的驾驭能力和对作品提供的表现空间的利用能力所支配。在同比条件下,取决与演奏者对节奏节拍的内在规律的知觉,对节奏节拍与速度相互作用关系的理解,对律动在音乐中的情态功能语言功能和意态功能的合理运用。对艺术律动的理解和运用是见仁见智的。不同的分句,不同的气息感觉,不同的技术技巧能力,不同的专业化知觉水平和不同的局部优势等等,都会不同程度的反映到

艺术律动中来,这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琴过程中不光要注意对基本功的训练,还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音乐其实就是等于歌唱。我们在弹奏中可以通过左手按音和右手技法的配合来发出一种我们想要的声音,这声音或柔和,或激烈,或抒情,或喜悦,或悲伤,均是在向听众传达一种美的感觉,人们在聆听到这样的音乐时会有审美感觉在其中,这样的音乐就是赋予歌唱性的。但是,往往有很多琵琶教育中忽视了“歌唱”的重要性。我们要在孩子最开始学习琵琶时就要让他们懂得什么是“歌唱”和怎样去“歌唱”,要强化歌唱性,强化技术要服从音乐的理念。在很多的琵琶作品中,如果细心研究,不难发现其实作曲家早已为我们精心构架了通往赋予歌唱性演奏的一条道路,即使在一些有人认为是比较枯燥的练习曲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赋予歌唱性的片段,没有一首作品是单纯的为了技术而训练的。技巧,应该是为音乐服务的。

琵琶音乐的实际内涵就是使琵琶发出一种带有歌唱性的声音。在琵琶演奏中歌唱性尤其重要,它会通过我们的手指、内心、感觉这三点合成一起,在演奏中共同表现出来,这种综合性的表现就是有音乐的、有歌唱性的。但往往我们在演奏中很难达到歌唱性,因为琵琶毕竟不像小提琴那样,琵琶是“点”的乐器,要通过手指的配合来发出点状的颗粒,因此这就需要通过手指、手腕合理的动作搭配,来构架合理的乐句。做到了以上这些要求,注重“起点——发展——高点——起点”的乐句阐释过程,歌唱性便会更好的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中国琵琶演奏艺术》 李景侠上海音乐出版社

上一篇:九年级单元同步作文:好读书读好书演讲稿下一篇:上海市浦东新区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