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第二阶段实施总结

2024-05-22

课题第二阶段实施总结(精选8篇)

篇1:课题第二阶段实施总结

普通高中校本培训有效性研究 ——第二阶段阶段性总结

时间在斗转星移中悄然流逝,转眼一年的时间将过2013年的步伐已向我们走来,在这一年中,我们全体课题组同仁进行了校本培训有效性研究的第二阶段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成果,虽然与心中的理想程度偏差还很大,但我们本着百折不挠的精神还将继续努力。

本阶段的研究工作,由于其作用性问题,学校领导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与有效的帮助,在课题组全体同仁的统一思想,统一目的共同努力下,进行了认真的学习、探索、探讨、思考、实践与反馈工作。在新课程标准精神的主导作用下,以课题研究为中心,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思想为目的,全体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工作,做了大量的务实的工作,使课题研究顺利推进,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现将已取得的成绩进行总结:

1. 素材积累工作:本阶段的目的是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教师的针对普通高中学生的教学方法问题,我们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在分析与探讨的基础上,还在查阅相关媒体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了素材的积累工作。

2. 研究成果:形成了论文四篇.3. 研究成果应用工作:全体课题组教师的共同研究下,达成了一致的认识,对于普通高中学生的基础着的问题,我们要真实的面对,但努力终有提高的思想,我们要始终保持。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我们的启发工作,对于部分学生可能有效,但很大部分学生的效果不会太理想,我们要适当启发,便于他们理解,对于理解难度大的教学内容,我们还采取一定手段,进行类比性教学,使问题分析更加生活化,更加身边化,如果还不能理解,我们给出例子,进行教师板演,让学生笔记后背诵,再出其几乎一致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演算,这样做的后果使本就紧时间度的教学任务雪上加霜,但是学生有所得,我们不知道是对还是错的,在高考不分层次的前提下,该项工作我们只有少量进行,进行尝试。教师的爱要比重点高中付出的更多,成绩不理想而学生心情差,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我们普通高中教师对于学生的爱要更多,帮助要更加耐心与更加大,这对于我们教师也是一个考验,“做一件好事不难,难就难在了,一辈子都在做好事”,辅导不难,难就难在了,一次次失败后的心理抗打击能力的存在。

为了完成本课题,让我们全体课题组同仁努力,再努力,营造课题的完满完成的那一时该。

普通高中校本培训有效性研究

——第一阶段实施总结

2012年12月14日

双辽市第二中学

篇2:课题第二阶段实施总结

课题名称:多角度深层次作文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研究时间: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

一、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从我校的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用科学手段,坚持实践第一,加强综合研究,为推进我县“有效教学”展开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二、总体思路

中期我们的研究大致分三步:

1.调查研究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及成因。

2.通过初中语文作文完善、科学的训练体系及专题训练体系的研究的探索,使语文教师更好地依据学生发展规律与作文训练体系进行作文教学,从而有效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进一步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针对作文训练的一般规律,研究初中各学段(七、八、九三个年级三个学段)不同的作文教学策略,有的放矢,促进作文教学序列化,使作文教学更符合“螺旋式上升”的原则。加强训练记叙文中的描写训练。

三、本阶段研究目标(1)如何培养学生作文兴趣?

(2)怎样有效组织、指导学生作文,提高作文教学水平?

(3)怎样批阅作文更科学、更有效?

(4)如何科学合理地实施作文教学评价机制?

四、工作重点

1、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文献资料。

2、制定学年研究计划,课题组成员根据各自分工开展工作。

3、组织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在研讨活动中不断总结教案设计和运用的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五、本阶段主要研究内容

1、调研学生学习情况,教案案理论学习。

2、研讨作文阶段教学的基本结构框架的合理性 写什么---怎样写---作文激趣---作文检测---学后反馈。

3、组织成员写教学教案,选择优秀者试用教学。

六、本阶段具体工作安排

第一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2月):试验准备阶段

1、收集材料,加强理论学习,审定方案,落实任务。

第二阶段(20016年1月--2010年4月)试验实施阶段:

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借鉴先进作风,结合教学实际,研讨适合我校作文教学的整体训练体系。

3.从兴趣入手,使学生愿学、乐学。通过《快乐阅读》、《水浒名著导读》、《校园戏剧》、《诗词楹联》等校本课程开设,同时通过小说接力、谜语游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以及对汉字魅力的领悟。

4.定期不定期地召开课题组会议,交流研讨实验经验,反思实验情况,相互借鉴成功经验。

5.及时填写学生成长记录,撰写上述过程中各方面的经验总结或论文、阶段性报告等。

第三阶段(2015年5月--2015年7月):试验总结阶段

利用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法,探讨研究的阶段成果,明确不足,在弥补缺漏。

篇3:课题第二阶段实施总结

为了对我国近海海域综合调查程度和基本状况有充分的认识, 为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强海洋管理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减灾防灾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为我国国防建设提供高精度、数字化的服务, 2003年9月国务院批准了“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 (908专项) 。自908专项2004年启动以来,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以下简称“海洋二所”) 积极争取并牵头承担了包括“近海海洋综合调查”“近海海洋综合评价”和“近海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构建”等三大内容的专项任务, 至今海洋二所共牵头承担了国家海洋局908专项任务39项 (其中调查类任务25项, 评价类任务4项、“数字海洋”项目任务3项, 成果集成6项、综合性任务1项) , 同时参加十余项任务;牵头完成了《海洋水文、气象调查技术规程》《卫星遥感调查技术规程》《地球物理调查技术规程》《海岛调查技术规程》4个专项技术规程的编写, 参与《底质调查技术规程》等6个专项技术规程的编写。承担的25个调查类任务分别是:16个海底环境调查任务, 3个海洋水体环境调查任务, 3个海洋遥感调查任务 (含试点) , 3个补充调查任务即“中国近海海洋内波遥感调查与分析”“年陆源物质跨锋面/跃层的输送对长江口外氧事件的影响”以及“浙闽沿岸锋面和沿岸流对近海及港湾海洋环境影响”;4个评价类任务即“重要海湾和河口湾的淤积灾害及防治”“受损重点养殖区生态评价与修复技术研究”“近海环流变异对主要渔场形成和变迁的影响”和“中国海区域海洋学研究”;3个“数字海洋”任务即“数字海洋”多源海洋信息融合技术、“数字海洋”海洋二所节点以及海洋环境卫星专用遥感新产品的开发和更新技术;6个集成项目。

另外海洋二所还承担了浙江省海岛调查研究、海岸带调查研究和海南省海岸带调查研究, 以及3项浙江省评价项目“浙江沿岸和港湾生态环境及其承载力综合评价”“浙江重要海洋资源及其承载力综合评价”“浙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海洋管理研究”, 3项浙江省成果集成项目“浙江省908专项水体调查成果集成”“浙江省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成果集成总报告”“海岛、海岸带调查成果集成”。

二、进展与成果

从2004年起海洋二所展开了对我国近海海域的综合调查与评价工作:2004-2005年主要是完成了两个试点调查, 并进行了规程的编写, 完成4个并参与6个规程的编写;2006-2009年以调查项目实施为主;2009年至今, 随着908专项各区块调查任务的结束, 海洋二所的908专项工作重点由外业转至内业, 908专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成果集成。经过六年多的专项任务的实施, 各项目组克服了调查区域处于近海经济发达地区, 调查船只难以靠近、渔网多、台风多等海况复杂、天气恶劣的影响, 高标准、严要求地完成了调查任务, 取得了一大批阶段性的成果, 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目前海洋二所承担的908专项任务中已有13个任务单元通过了国家海洋局908专项办的验收, 所取得的成果如下:

1. 海底环境调查

对闽南和粤东沿海以及广东沿海区块开展了海洋重力、地磁和单道地震调查与研究, 经过两年的调查与研究, 获取了区块内海洋重力、地磁和单道/多道地震基础数据, 并绘制了图件和图册, 与调查区块内和周围的历史资料起相互补充、比对作用。改变了我国内水、领海和领海以外部分海域的地球物理数据资料严重不足的局面, 全面提高了我国浅水近海地球物理调查研究的水平。基于我国近海地质构造环境特点、资源分布和地质灾害状况进行地球物理调查研究, 结合柱状样、钻孔、海底表层沉积物取样、浅剖、侧扫、多波束和历史资料, 有效地提示了水下三角洲的沉积特征、沉积环境及演变规律, 以及与海底沙波、浅层气、滑坡等地质灾害有关的地壳稳定性。粤、闽近海以第四系内断层发育为主要灾害潜在因素, 是产生地震、滑坡、塌陷等次生灾害的源动力;其次是浅层气, 其大范围的存在对海底工程、油井等是非常严重的潜在危害。

发现穿越南澳岛与东山岛之间N-W向走滑剪切断裂分割了粤东沿海的张性作用和闽南沿海的压扭性特征。粤东沿海的张性作用表现为沿海偏负的空间重力异常和均衡重力异常, 沉积地层的张性切割, 这种S-E向的松弛作用导致广东沿海地块沉降的趋势仍将延续, 将加剧海平面上升给沿海带来的不利影响。此外, 在珠江口可能存在一N-S向基底断裂, 可能是在原来的基础上, 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挤出滑移作用的影响重新活动, 在其控制下沉积较厚沉积层。万山隆起带向西止于113°E, “海南隆起”的西北范围为雷东坳陷, 发育了四个凹陷。地幔布格异常及反演的莫霍面埋深显示, 台湾海峡和南海北部的莫霍面主体走向为近E-W向而不是与海岸平行的近N-E向, 可能反映了中、古生代受特提斯域影响的构造痕迹, 甚至可能更早的华夏古陆N-S向拼贴的痕迹。

课题组获取的地球物理场、基底结构、主要断裂、岩浆和区域沉积分布数据资料, 以及对近海地质构造环境特点、资源分布和地质灾害状况的分析, 为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综合管理、沿海工程建设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成果资料也纳入908专项“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的构建。

对海南岛周边区块海底底质进行了研究, 识别出调查区经历了全新世3个古环境演变阶段;发现近1500年来调查区的沉积环境与海南岛物源区及邻近华南大陆温湿的气候环境密切相关;甄别出调查区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污染程度变化的三个历史阶段, 完成编著了海南岛近海沉积地球化学与环境演化专著及论文多篇。

通过对长江口外、黄海南部以及杭州湾象山港至三门湾等三个区块的调查资料分析研究, 将浅地层剖面划分1~2个地层层序, 追踪了3~5个反射界面。发现调查区内存在浅层气、埋藏古河谷、沙波等三种潜在的地质灾害类型, 并对其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了分析, 对其存在的范围进行了圈定, 可为海砂开采及光缆施工等项目提供服务。同时绘制了典型界面埋深图和典型剖面解释图。

通过对长江河口水下三角洲等三个区块海底地形地貌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编制了相关图件和报告, 进一步探明了调查区域潮流沙脊的形态及其分布特征, 其成果为相关部门与行业应用提供基础资料。

基于区块调查数据, 揭示了区块内两处近东西向、槽脊相间线状地形和海底沙波地貌, 初步探讨了该线状地形的成因。区块地形地貌调查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研究末次盛冰期以来的古长江流路。

识别了区块内8条不同尺度的槽脊相间线状地形, 对比了相邻区块、相邻区域和不同时空的海底沙脊特征, 认识到该区块线状地形是标准的海底沙脊, 其主要成分为含碎贝壳细沙。

基于908专项调查的多波束等数据资料, 对东海陆架沙脊分布和成因机制进行了研究, 取得了新认识。融合多波束测深等多种数据资料, 对东海陆架线状沙脊进行了识别、分区和分类研究, 建立了沙脊脊线分布图谱。根据沙脊走向和空间上的组合关系将沙脊群划分为7个分区, 识别并划分了类河口湾沙脊和开阔陆架沙脊。认为冰期-间冰期旋回所导致的海平面大幅升降是陆架沙脊广泛发育的主因, 古长江输送到陆架的丰富沉积物为沙脊形成提供了物源, 海底负地形对沙脊走向起到约束作用。基于沙脊空间分布特征、海平面变化和古潮流场的研究结果, 将东海陆架沙脊演化分为4大阶段, 分别对应14.5ka BP前、12~14 ka BP、11.5~9.5 ka BP和9ka BP后。

2006年以来, 在《中国科学》等期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多篇;获得青岛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 获得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

2. 水体环境调查

国家908专项水体环境调查与研究自北到南共设立了10个任务单元, 而长江口邻近海域区块是其中任务量最大的一个准同步观测海区的调查和研究任务。课题组经过历时3年的艰苦工作, 在国家海洋局908专项办和海洋二所908专项办的正确指挥与领导下, 在承担任务各单位广大科技人员和船员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下, 克服重重困难, 圆满完成夏、冬、春、秋四个航次海上调查任务, 按期完成了海洋考察任务, 同时对获得的海量数据和样品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 基本掌握区块海域的物理海洋、海洋生物与生态、海洋化学等海洋环境现状, 更新相关的资料和图集, 深化了对海洋环境要素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形成机制、制约因素等的认识, 为海洋环境综合评价、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管理和环境保护等提供基本依据。项目在长江口夏季水体底层缺氧现象、长江口外的锋面、河道—近岸—陆架营养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等问题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在科技部、国家海洋局的支持下, 课题组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我国近海典型缺氧区业务化监测关键技术与示范研究”, 得到了国家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资助。

我国近海水体遥感调查任务利用多颗卫星遥感资料, 进行中国近海连续9年的水色、水温环境遥感调查, 实现对我国近海和邻近海域海洋环境参数大范围、长时相遥感调查, 为相关课题的调查与研究提供规范的水色、水温卫星遥感产品资料, 弥补传统调查手段在时空连续性等方面的不足。同时, 通过此次水体海洋遥感调查, 展示了卫星遥感技术与常规调查手段在我国海洋调查中的互补作用, 体现当前我国海洋观测体系的立体性。本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为中国近海连续9年 (1998-2006年) 的旬、月统计七种海洋环境因子遥感专题产品数据集和专题图件。项目融合处理Sea Wi FS、AVHRR、MODIS、COCTS、MVISR等近十颗海洋卫星遥感资料, 制作连续9年长时间序列的海洋环境因子遥感专题产品, 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3.“数字海洋”

根据国家“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的总体构想和本项目建设的目标, 海洋二所“数字海洋”节点的主要建设内容为海底资源与环境、水体环境与数值模拟和海洋遥感等三个专业领域的科研信息服务系统, 以及支持这三个科研信息服务系统和与国家“数字海洋”总节点衔接的系统业务应用能力建设。

海洋二所“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节点建设进展与成果如下:网络建设工作已经完成, 并已集成到“数字海洋”集成框架之中, 实现与主节点服务器之间正常的数据交换;进行了“数字海洋”海洋二所节点集成框架部署和使用培训, 地球物理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 专业信息产品制作、元数据制作和信息产品发布培训, 保证每一个子节点负责人能够自行上传信息产品和将信息产品加载到“数字海洋”原型系统中;实现了信息产品在“数字海洋”数据仓库中成功入库;目前已完成了地球物理专业的基础数据库设计和管理平台开发;海洋水色遥感信息系统也是海洋二所节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Arc SDE和自主开发的空间数据库引擎为中间件进行数据库操作, 开发模式采用JZEE构架, 后台采用Oracle 10g大型数据库。

“数字海洋”虚拟现实系统开发。虚拟现实系统是“数字海洋”可视化表达的重要手段, 用虚拟现实系统表达和展示“数字海洋”建设成果是海洋二所节点的一个重要特色。虚拟现实系统的软、硬件建设已基本完成, 将进一步开展海底科学专业模型的开发制作工作。

“数字海洋”项目“多源海洋信息融合技术研究”课题组开发了海表温度、海面风场和海表波浪的融合模型, 并集成到一个软件平台上, 形成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示范运行的多源海洋信息系统。

海洋环境卫星专用遥感新产品的开发和更新技术成果:继续实时接收了本年度的HY-1/COCTS、FY-1MVISR、EOS/MODIS和NOAA/AVHRR等海洋环境卫星遥感资料;在卫星资料及相关定标定轨信息可用的前提下, 完成从零级产品到三级单轨遥感产品的处理, 处理出2009年第四季度五个融合产品。

三、管理经验

1. 领导重视、组织机构健全是专项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与保障

在国家海洋局908专项办的指导下, 海洋二所成立了以法人代表为组长的专项领导小组, 成立了以主管所领导为组长的质量监督小组, 由“海洋二所908专项办公室”具体负责海洋二所908专项各项任务的组织与实施。2010年2月, 为了加强对项目质量的控制, 又成立了总工办, 为专项任务的落实作好组织保证, 强化了专项的组织和执行力。

2. 强化全过程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是专项保质保量完成的支撑体系

海洋二所908专项办负责管理908专项日常工作, 制定了“海洋二所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及“海洋二所908专项质量管理实施方案”, 建立了专项质量管理体系。2004-2009年海洋二所承担的908专项任务主要集中在调查类项目, 严格执行“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管理办法”, 有序开展各项工作, 认真抓好规章制度的建设及落实, 抓好每一关键节点的检查和每一调查内外业的质量控制。如编制科学合理的《航次调查作业计划》《质量保证实施计划》, 制定应急预案, 把责任落实到个人, 发挥首席科学家、党支部、专业组长及每一个人的作用, 保证安全而规范地开展各项调查研究。倡导多学科交流合作, 团结配合, 最大限度利用资源从而保质保量地执行908专项任务;同时加强人员上岗培训, 提高质量意识;抓好仪器设备以及数据质量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为了加强对项目质量的管理, 将内部检查与监督从科研发展处分立出来, 于2010年2月成立了总工办, 并建立海洋二所专家库, 负责项目实施期间的内审与检查。通过对908专项项目的完成质量进行检查与指导, 加强了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与管理, 为908专项任务的完成质量提供支撑与保证。

3. 注重成果凝练、延伸专项影响, 促进良性发展

通过六年的908专项调查与研究活动的开展, 取得了丰硕的调查成果, 科学家们并没有将研究停留在调查任务结束之时, 而是及时地总结与梳理908专项调查中出现的一些难题与现象, 又提炼出新的科学问题。如在水体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我国近海典型缺氧区业务化监测关键技术与示范研究”, 受到了国家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资助。通过“重要海湾和河口湾的淤积灾害及防治”任务研究的拓展和深入, 课题组的主要成员还获得了一个国家基金面项目及一个青年基金项目的资助。通过“我国海岛调查研究”等任务的实施, 完成的“海岛调查规范” (行业标准) 和“海岛界定技术规程”已开始在我国海岛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气候变化和近海环流变异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影响”开展了资料收集的工作, 初步模拟了我国近海的环流在1950-2007年期间的环流变化;同时课题组还密切关注2010年2-3月渤海海冰对我国渤海环境及其长期影响, 并针对渤海海冰淡化的国家需求, 提出了“渤海海冰淡化的环境效应评价”的项目申请。许多课题所取得的成果受到多个单位的重视, 正积极地推广应用。

篇4:课题第二阶段实施总结

2012年3月,《家校联合共创文明礼仪伴我行》课题开始在我校展开,我们把文明礼仪教育纳入了德育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开展了“学生文明礼仪”系列教育活动,2014年4月圆满结题,经过几年的努力,成效显著。

一、过程管理突出实效

结合学校德育的指导思想,课题组确定了把礼仪教育寓于政教处各项评比及各科课堂教学之中,做到了精心渗透,优化了管理。

二、美化校园熏陶行为

本学期我校顺利通过省级标准化先进校及管理局党建示范单位的验收工作,即将迎来省级艺体“2+1”特色学校,在迎检期间,学校坚持完善日常评比机制,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文明素质,形成良好校风。

三、主题班会深化礼仪

1.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学校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

2.开展“和老师一起走过的日子”主题班会,教会学生感恩老师。

3.开展“如何走过青春期”的主题班会,给中学生指明交往的方式。

四、系列活动提升成效

几年当中我校坚持开展“飞扬青春展我风采”才艺大赛;“关注汉字书写传承中华文化”听写大赛;“宣传京剧文化 做华夏文明人”京剧脸谱大赛;“传承军垦传统 争做四有新人”“诚信”“爱我中华”演讲大赛;“讲文明知礼仪”板报展;“爱国爱党明耻敬廉”手抄报展;“校园黑镜头”漫画展”“校园中美的寻访”调查活动、“文明游戏在课间”活动……。

五、社会实践走进礼仪

我校坚持看着“走进大课堂 文明在校外”的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包括“远足拉练”;“参观水稻实验基地”;“四一八烈士扫墓”;参观场史馆;捡拾白色垃圾;慰问养老院;宣传廉政文化文明礼仪进社区……

学校陆续召开了六、七、八年级家长沙龙,完善了家长委员会制度,形成了教育合力。

《家校联合共创文明礼仪伴我行》課题在我校实施以来,云山学校在学生礼仪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其中实践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是我们今后要继续坚持的。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加强研究,争取让学生的礼仪教育更上一个新台阶。

让文明之风常驻班级、永驻校园。

篇5:课题第二阶段总结报告1

转眼间开学已一个月了,我们学校的课题“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情境的研究”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课题研究工作已步入正规。在这一段时间里,课题组在学校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教研室领导的精心指导下,认真地开展了研究工作,通过全体实验人员的齐心协力,踏实工作,课题组在研究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特别是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已增强。为了使我们的课题在下阶段的研究中更有成效,达到预期的研究目的。现将本阶段研究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本阶段主要工作

1.制定本学期课题组工作计划

在总结前面所研究项目的基础上共同研究讨论,制定出本学期的研究计划,然后整理成文,并打印出来。要求老师按所制定的计划有步骤的实施研究工作。并认真做好记录。

2.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只是课程的执行者”的陈旧观念进行批判.通过理论学习,让我们课题组成员真正认识到,我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是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服务的.我们现在使用的外研版实验教材,联系生活更加紧密,语言优美,结构精巧,主题鲜明,人物形象丰满,等等方面都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我们课题组合理分工,密切合作,从多角度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课题的胜利开展铺平了道路。

为了使课题研究走进教师的心中,触摸新课程标准的实质,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课题组组织了多种形式的理论学习。

(1)集中学习

每周定期集中学习,及时掌握小学英语英语的新理念、新方法,学后对照自己的教学理念、方法,写出自己的反思,使学有所感,学有所获。

(2)分散学习

要求课题组成员每周利用读书活动的时间,无论报刊、杂志、网络等方面的教学新作,都可学习,并作好学习记录。

(3)走出去,请进来

我们课题组部分成员到德州、聊城等地参加活动,拓宽了认知视野,拓深了研究视角,在理论上有了更多的收获。

3.课题研究步入正轨

(1)抓好实效课堂

课题研究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重点在课堂,创设实效课堂,利用学生英语固有的学习优势,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他们学习英语的态度,是我们课题组研究的关键。例如,对学生的学法指导,由于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水平、对素材的占有程度直接影响其英语知识的丰富性和新颖性。英语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一个没有丰厚知识的人,很难理解应用。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现实生活中的英语教育资源,激发学习英语兴趣,优化英语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英语教育体系,从而拓展素材积累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才能实现英语课程标准的目的: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2利用学生不同的学习优势成立学习小组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情况,在课堂上以不同的学习优势互相搭配为原则来划分小组,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优势分工不同,这样每一个同学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愉悦,基础比较差的同学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行长,提出疑问,让水平较好的学生给予解释,接受帮助。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课堂合作学习效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得基础较好的学生与基础较差的学生都有各自的责任与任务,在小组活动情境中不断成长,最终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与成绩。

(3)写好研究反思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使教师积累经验,使每个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逐步提高,我校要求课题组教师每月写一篇反思。

二.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篇6:课题第二阶段总结报告2

本阶段,我们学校的课题“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情境的研究”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课题研究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在这一段时间里,我们组的教师把课题深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已增强。为了使我们的课题在下阶段的研究中更有成效,达到预期的研究目的。现将本阶段研究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本阶段主要工作

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

本阶段我们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其中我们对课程资源有了新的认识。认识到自己的主要职责是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把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强迫学生或把学生束缚在书本、课堂的圈子里;善于挖掘有价值的教育资源,重视积累相关资料,不仅能根据课程实施指南执行课程,而且能结合本校、本地实际情况创造性的开发和设计、利用教育资源。善于把本学科与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吸纳新知识,改善能力结构,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2.认真开展好师生座谈工作

只有深入学生,与学生交流,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所需。我们定期开展了师生座谈会,在座谈过程中我们认真听取了学生的意见。在教学教程中我们时时刻刻把学生的优势,学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创设促进学生发展的情境。

3.开展听评课活动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使教师积累经验,使每个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逐步提高,我们组开展了以“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提升课堂质量”为宗旨的听评课活动。校长高度重视,并以身示范,抽身于繁忙的工作,亲临课堂参与活动之中。通过听课和与教师的交流我发现教师都能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只是更新的程度不同而已。虽然有些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有待于斟酌和改进,但他们都在尝试着把自己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感悟,对课题的研究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比如刘兰会老师的课,Can I have some sweets?会让听课者处于一种欣赏的心境之中,那真可谓是在感动中听,在欣喜中学啊!课堂上他的眼神,准确的捕捉着孩子们思维的灵动,不失时机的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那笑容里携带的鼓励,那手势中传递的肯定,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试而想之,那样的课堂孩子们还会厌学吗?

二.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通过听评课活动,我们发现我们课题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有的教师对所教学科特点不掌握,对学情不了解,进而导致教学的失败。从学情来看,个别学生对于教学情境的应用有时注重的只是形式,忽略了情境的内涵。

综上所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提高认识,不断学习,反思。在学习中,丰富自己;在反思中改进我们的课题研究。

篇7:语文课题研究第二阶段总结

第二阶段工作总结

我校课题进入第二阶段研究以来,广大课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讨交流,整体的教学理念得到了提升,作文教学的思路更清新,学生的自主写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的。现就第二阶段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深化课程标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强化课题的研讨交流与践行 学年初,课题组将课程标准的学习列入计划中,把课标的学习纳入教师业务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使教师进一步树立新理念,感悟新课程,将新的教学观有效地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积极稳步推进新课程。在课题研究氛围感染下,各学段的教师以课题组的研讨重点为基本方向,积极开展作文教学探索课,颜海珊老师大胆尝试从口语训练入手,围绕看图作文进行积极探讨,潘若霞老师进行个性化的作文指导尝试,郑晓玲老师和马小俐老师开展“我说我文”辩论会,多方位发散学生的思维。通过以课题组成员为中心的全校教师相互听课、评课,不断拓展了教师作文教学的方法和途径,使广大教师在研讨与交流中,及时总结经验,把好的经验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促使了课程标准、教材运用、课题研究有效融为一体,同步进行,相得益彰,取得成效最大化,也符合“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

二、明确细化课题阶段目标,形成个性化作文教学风格

随着课题研讨的不断深入,各学段教师逐渐自觉地把课题与本人特长、班级实际、和新课程标准联系起来,使课题成为优化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法的有效载体,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极大地丰富了课题研讨的内涵。如第一学段的颜海珊老师从语言训练开始,注重词语积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述能力,第二学段的潘映云老师,从引导学生观察入手,大胆想象,以读促写,写实想象联动,第三学段的黄衍利老师,重点实施作文写法的创新和突破,注重示范引导,创设作文展示平台,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

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了宝贵的经验

1、营造生活氛围,引领学生快乐交流。

《新课标》要求教师 “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怎样才能让学生自由有创意地表达,说真话、实话、心理话呢?我校课题组成员通过认真研究,极力从营造富有情趣的生活化的教学氛围入手,在朴实自然的“生活氛围”中,引领学生放松情绪,快乐交流,使写作指导课充满情趣,从而开启孩子们的写作兴趣,激发他们的灵感,使孩子们爱写作,写出好作品。

2、抛砖引玉,打开学生思路。

赞可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而这些气氛必须靠老师来营造,情绪必须靠老师来唤起。怎样唤起呢?离不开作为基础的生活。老师必须用生活素材,通过对它们的描摹与渲染,抛砖引玉,打开孩子们的思路,唤醒他们对自己相关生活的回忆,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望。这种强烈的表达欲望会 促使学生对自己生活的理解,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内驱力,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奋,使他们把生活与表达方式联系在一起,产生很强的创造力,从而更好地表达真情。

四、大胆尝试,积极实践

《小学生自主写作能力培养的研究》在我校开展两年来,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教师的作文指导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教师们敢于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积极实践以发展学生自主作文为重点的作文指导课。特别是在探索以生为本的新教法上,课题组的教师共同探讨,认真实践,并以街道性公开课的形式,由潘若霞老师上了一节发展学生自主写作能力的写作指导课,赢得了听课者的一致好评,学生们也从中感受到了写作的快乐,相互激励,形成浓郁的表达、写作热潮。

五、开展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表达是写作的关键,没有大量阅读为基础的作文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不彻底的,我们从“美育习作”研究的目的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大阅读,如学童话时,向他们推荐《格林童话》《三百六十五夜》等引人入胜的读物;学名著期间,引导他们读《西游记》《水浒传》等,学科普文期间,请他们阅读程度适合的科普读物„„通过课外阅读,使学生拥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通过练笔使学生拥有过硬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自主习作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学生也不再“谈文色变”了;学生的优秀习作不断地在征文比赛中获奖或在报纸刊物发表。在不断的阅读与习作中,学生的写作素养得到大大提高。

六、拓展课程资源,延伸作文教学链条

3(1)成立写作兴趣小组,通过讲座、同题作文、作文手抄报、作文朗诵会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提升作文水平。

(2)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开设“佳作欣赏”、“校园通讯”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作文展示交流平台。

(3)积极组织参加各级的征文活动,在活动中提升学生作文水平,培养社会参与意识、从而展现作文的综合效益。

(4)协同少队部举办了演讲比赛及作文朗诵大赛,彰显了作文的感召力和表现力。

(5)积极推荐优秀学生作品在教育网站,省市报刊上发表交流,显示我校个性化作文的综合实力。

(6)动员学生自编作文小册子,便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

七、撰写课题研究论文,丰富课题研究成果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与同行们交流课题的研究成果,分享研究经验,推动研究工作向纵深发展,丰实课题研究成果,我们课题组的老师把工作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写成了论文与案例,并积极在各种教研活动中进行交流。其中,王少兰校长根据潘若霞习作指导课撰写的案例《打开乐说话匣 激发写作潜能》,从激发学生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内在写作潜力,激发富有个性,充满真情实感表达方式的作文指导理念入手,对回归生活的自主写作指导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成为了课题研究的一大亮点。

篇8:课题第二阶段实施总结

2015年4月5日, 位于徐州的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一实验室发生储气钢瓶爆炸, 事故导致5人受伤, 其中一人抢救无效死亡。作为典型的高校安全事故, 这并非个例。近年来, 随着高校科研力度的不断加大, 各种实验室建设取得了瞩目成果, 一批国际领先的实验室为我国的科研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然而, 与硬件设施的快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校安全课题管理发展的滞后。随着高校实验室事故频发, 安全科研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一、高校实验室事故种类

1、火灾。

作为最常见的事故种类, 火灾最为人们熟知, 具有普遍性。高校科研过程中, 所有项目都会涉及到电力的使用。电力作为现代生活的必须能源, 其设计之初的防护措施已经相当完善, 然而在高校科研过程中, 由于用电设备运行的长期性, 通电时间过长造成的高温过载现象屡见不鲜, 同时由于实验室人员复杂, 操作熟练程度差异严重, 各种违规操作现象难以杜绝。虽然各高校都把实验室线路检修作为安全检测的首要任务, 依然存在线路老化、超负荷运行等现象, 再加上消防意识淡薄, 火灾事故在所难免。

2、爆炸。

易燃易爆物品和压力容器是高校科研过程中的常用设备。由于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一般接受过较全面的理论知识教育, 对于亦然易爆物品都有较全面的认识。我国高校科研事故中最常见的是压力容器爆炸。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分校的例子就是最为典型的储气瓶爆炸事故。

3、毒害。

有毒试剂泄露事故主要发生在化学类和生物类实验室。主要是这类实验室对有毒类试剂的需求量大, 因此也较易发生相应事故。造成有毒试剂泄露的主要原因是违反安全规定, 在试验操作过程中忽略自身安全防护;在试验后期对废液的处理过于草率, 造成有毒废液散落流失, 一方面引起环境上的污染, 另一方面也为不法分子所利用。近期复旦大学发生的投毒事件就是高校安全科研课题管理失败的典型案例。

二、高校安全科研课题管理现状

1、安全意识淡薄。

“重科研, 轻环保”的观念在我国高校管理层中是一种普遍现象。由于科研产出一般与科研问题并非突出矛盾, 因此常被人忽视, 只有当事故发生后才会引起人们的反思。这种对安全本质缺乏足够认识的现象最终造成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安全意识的薄弱。同时, 安全管理宣传教育工作的不到位和相关安全措施的落实程度低也为科研安全埋下了隐患。

2、资金投入不足。

在高校实验室的建设预算中, 高校领导层最为关注的是试验设备的费用问题, 而对相应消防之处和安全防护预算则进行压缩, 不求最好, 只求满足规范。同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招的进行, 实验室建设严重落后于招生速度, 实验用房紧张一直为得到缓解, 很多高校实验室拥挤现象严重, 实验室种类界限模糊。不仅造成了科研产出率的降低, 更为安全科研埋下了隐患。对于陈旧的消防设备和输电线路更换不及时、通风环保设施修理周期过长、废液处理系统缺乏等现象共同造成了安全科研课题管理的落后。

3、危险试剂管理制度匮乏。

危险化学物品一直是实验室管理的重点对象, 这一点在国际上受到普遍认可。一般来说, 对于危险化学物品的存放和废液处理要进行严格分类。为了防止不法应用, 有毒试剂的取用和保管都要双人进行, 然而在一切求快、一切求简的思维习惯下, 这一做法在我国高校实验室中并未得到推广。这也是造成我国废液污染环境和高校投毒刑事案件频发的重要原因。

4、安全科研课题管理缺乏统一规划。

一个高效运行的系统离不开前期的系统规划。高校扩招和告诉经济带来的爆炸式生源和科研任务将早期规划完全冲垮, 高校实验室的扩建很多是在“边建边用”的过程中进行, 科研人员和施工人员共同工作已经成了我国高校的特有现象。

三、如何改善安全科研课题管理现状

随着硬件设施的不断升级, 高校安全科研软件设施建设也要进行提高, 积极面对管理漏洞, 转变管理理念, 提高安全意识进而逐渐完善管理制度是我国高校安全科研课题管理的必经之路。

1、加强安全教育。

90%以上的安全事故都来自于安全意识的淡薄。作为高校科研安全事故的预防性措施, 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是投入产出比最高办法。因此, 加强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在校师生以及科研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 营造安全试验氛围是确保科研安全的重要措施。

2、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

统一高效的实验室管理是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 尤其是在我国高校实验室人员复杂的情况下, 建立完善的预约制度和责任到人制度是为止有效的措施。科研人员进行实验研究, 除了进行传统的注册登记手续外, 必须在网络上进行预约方可进行试验。这种预约制度看似复杂, 实际上网络预约不仅可以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率, 避免科研工作的冲突, 还能更好的进行设备试验量的统计, 从而有效估算设备寿命, 这对控制设备精度和设备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结

在完善高校安全科研课题管理过程中, 加强安全意识教育, 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 完善实验设施安全监测环节是保证科研安全的根本措施, 只有创建相对安全的教学科研环境, 才能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张金宝.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7, (6) :56-57.DOI:10.3969/j.issn.1671-489X.2007.06.035.

[2]黄坤, 李彦启.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5, (1) .

上一篇:《变成什么好》教学设计下一篇:桌子设计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