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行政区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证分析

2024-04-29

跨行政区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证分析(通用7篇)

篇1:跨行政区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证分析

跨行政区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证分析

摘要: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是区域旅游业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目前也是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瓶颈之一。本文以东北东部(12+1)市(州)为例,探讨跨区域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构建途径,以期为有效解决跨区域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失衡问题、促进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跨行政区;旅游公共服务;服务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1-0000-01

一、区域旅游合作对旅游经济增长的作用

区域旅游合作,对于地区旅游经济增长具有极大的拉动和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区域旅游合作增强了旅游生产力的形成能力

首先,由于旅游经济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活动,在旅游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除了项目自身,还要对旅游项目的辅助配套设施进行相应的建设和完善,如修建道路、停泊港口、宾馆和饭店、游乐设施、观光设备等等,这样的综合性旅游资源开发,投资大,前期运营的回报周期长,单靠一个地区之力,是很难一蹴而就的,而通过区域旅游合作,特别是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则能使问题变得迎刃而解。同时,通过区域旅游合作 也能提高旅游基础设施的水平,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从而提升旅游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区域旅游合作,能够整合现有资源,使之互相补充,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促进旅游业生产合力的形成。

(二)区域旅游合作可以提高旅游生产效率

由于旅游商品的生产和消费是紧密相连,不可独立分割的,也就是旅游产品和旅游消费是在同一时间内发生和结束的。区域旅游合作打破了区域壁垒,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能够享受到更完善、更系统、更高质的旅游服务,这极大地提高了游客旅游的满意度,增加了游客旅游的频次,这对于旅游项目自身来说,不仅拥有了相对固定的游客数量,而且由于游客口碑传播,也能开发更多的游客资源,吸引更多的游客,从而提高项目的利润和收益,实现良性发展。

(三)区域旅游合作可以提高旅游交易效率

由于旅游资源一般具有不可转移的特性,如果区域旅游资源各自为营,势必将导致旅游项目同质化和旅游设施的重复建设,游客在不同的旅游项目之间旅游,不仅增加了旅游的成本,而且只看到相似的风景,享受到相似的旅游服务,看不到特色和与众不同,这会大大降低游客旅游的兴趣和再次前来旅游的意向。另外,各自为营的旅游项目经营模式,分散了游客数量,也降低了项目的利润,增加了运营与管理的成本。通过区域旅游合作,可以建立无障碍旅游区,以减少空间位移,从而降低旅游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

二、东北东部构建跨区域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概况分析

东北东部区位独特、生态优良、资源丰富、产业特色鲜明。该区域内分布着吉林市、鹤岗市、七台河市、本溪市、鸡西市、牡丹江市、佳木斯市、双鸭山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丹东市、白山市、通化市等12个城市。尽管(12+1)市(州)分别属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个省份,但是,由于这些城市都位于中朝、中俄边境线,每个城市都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产业,具有良好的互补和互通性。东北东部铁路开通后,可以贯通东北三省,直达海边,将(12+1)市(州)紧密相连,这为开展区域旅游合作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条件。现在,随着国家对东北的战略扶持,东北振兴的步伐不断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哈大齐经济区等,都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开发区,对区域经济发展将起到提速作用,这为东北东部构建跨区域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带来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东北东部跨区域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后,将能迅速打造和提升区域整体竞争优势,充分发挥出沿边、靠海、临港的区位和地理优势,增进区域之间、边疆与腹地、国内与国外的多向旅游互动,成为东北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三、东北东部构建跨区域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路径分析

(一)打造“三位一体”的跨区域旅游公共服务合作模式

行政区划的限制,是制约跨区域旅游合作的瓶颈问题,要破除彼此割裂的独立行政区域单元,实现旅游合作,则必须建构一种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和社会为助导的区域旅游合作模式,即“三位一体”的区域旅游合作模式。这三种合作力量,在市场主导下,通过政府与市场结合、民间与政府联合、民间与市场结合的实现方式,共同推动跨区域旅游公共服务合作,并形成一种以政府、市场、社会为主的合力互动型机制。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已成大势所趋,通过成员市州的共同努力,东北东部旅游一体化前景将极为广阔。

(二)建立跨区域的行政管理机构,实现协调管理

建立跨区域的行政管理机构,是解决区域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冲突的最直接的方式。结合湘桂黔边区区域实际,应建立东北东部区域旅游合作管理委员会。通过区域旅游合作管理委员会组织制定东北东部区域旅游总体规划,调整(12+1)市(州)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重复建设、产品雷同等问题,破除(12+1)市(州)壁垒发展旅游业,实现合理配置资源,同时维持旅游市场秩序,提升区域旅游整体竞争力。

(三)整合旅游资源,联合开发旅游产品

交通一体化发展为旅游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实现的条件,旅游一体化发展也促进了物流一体化的发展,整个产业链条的完善和发展,将最终打破市场和行政区划的壁垒,促进各种旅游发展要素形成竞争合力,推动跨区域旅游公共服务平台顺利构建成功。整合旅游资源时,要注重根据当地特色,因地制宜地打造旅游品牌,比如依靠白山黑水、冰天雪地、草原与民族风情等,使区域旅游资源成为城市的后花园,使城市成为区域旅游资源的大市场,共同形成大旅游发展概念。在已有的旅游和旅游公共服务基础上,打造特色的旅游线路,实现旅游服务和产品差异化发展;同时,联合开发旅游产品,最大化地挖掘区域旅游价值,打造别具风情的东北区域旅游产业。

(四)加强基础设施和服务建设,提高旅游接待和服务能力

在建设跨区域旅游合作的同时,要加强道路交通、景区配套设施、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等配套基础条件建设,使之能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有力保障。要围绕建设东北东部区域大交通、大通关的总体规划布局,提高对朝和对俄的陆、港、区等基础设施建设及旧有设施的升级改造,尽快形成东北东部出海、出边的快捷通道,全面提升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水平,促进交通快速化、区域化、网络化。培养适应地区旅游业发展人才,鼓励外部旅游人才到区内就业,解决旅游人才队伍问题,提升区域整体的旅游接待和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4.[2]唐美玉.浅谈区域旅游一体化开发模型及应用[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2,02:114-117.

篇2:跨行政区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证分析

跨行政区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与对策分析

跨行政区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是指影响公共服务提供的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关系及其功能,也就是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为实现既定的目标所采取的.途径与方式,包括跨行政区公共服务供求机制、运行机制、评价激励机制等.应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筑区域合作的政策环境,建立区域合作的组织协调机制,从制度和组织上保障跨行政区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的有效运行.

作 者:余兴厚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重庆,400067刊 名:西部论坛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WEST FORUM)年,卷(期):19(6)分类号:F063.1 F294.1 F062.6关键词:跨行政区 公共服务提供机制 区域合作

篇3:跨区域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

保罗·萨缪尔森认为纯粹的公共产品或劳务是指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劳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产品或劳务的减少[1]。公共产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公共产品是指政府提供的生产性和福利性基础设施, 如国防、交通设施、环境保护以及科研与教育等;广义的公共产品除狭义公共产品范畴外还包括包括四类——公共政策、法律法规、制度安排以及各类精神产品。从广义的角度看, 公共服务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而旅游公共服务是指由政府为旅游者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总称。

二、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现状

1. 旅游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属于有形的公共产品, 是公共产品和服务体系中的物质基础。基础设施一直是制约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同时也是政府供给旅游公共产品及服务的重点领域。200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简称国发41号文件) 中明确指出: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旅游道路、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安全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到2010年全国共完成交通建设投资4.5万亿元, 全国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95万公里, 5年新增60.5万公里;其中, 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由五年前的4万公里增加到7.3万公里, 国家高速公路网骨架基本形成;全国运输航班机场达到176个, 新增34个。2010年, 铁路完成基建投资7091亿元, 投产新线4986公里, 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1万公里[2]。随着武广、京沪高铁的开通颠覆了传统的旅游时空观, 旅游半径不再以公里计算, 而是以时间决定。高铁还打破了客源地和目的地的传统定义, 一个城市既可以是客源地, 也可以是目的地, 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比如武汉, 过去是旅游集散地, 现在是旅游目的地, 还是华中地区最大的旅游客源地。

2. 政策法规及制度安排

政策法规、制度安排属于无形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范畴。旅游业的根本大法——《旅游法》制定工作已列入全国人大立法程序, 起草工作正式启动。逐步完善安全保障机制, 旅行社责任险统保范围稳步扩大。《旅行社条例》在旅游业得到了大力宣传及实施, 促进旅游市场规范有序发展。其中, 上海市出台了《旅馆业管理办法》, 江西省出台了《旅游条例》, 成都市颁布了《旅游业促进条例》。

地方政府在地方旅游业发展中的制度建设也卓有成效, 北京充分发挥奥运旅游效应, 推动奥运后旅游业快速发展;上海紧抓世博契机, 着力打造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广东积极推动国民休闲旅游;四川在灾后重建中加快发展旅游业, 全省旅游业总体已恢复到地震前水平。山东、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北京、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云南、青海、贵州、陕西、宁夏等省区市召开了旅游产业发展大会, 并出台了相关的指导性文件。

(二) 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 旅游公共服务建设滞后于旅游公共需求

我国旅游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不足、质量不高, 长期以来, 政府提供的旅游公共服务偏重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等见效快、收益高的服务项目, 而旅游资源保护及生态环境建设, 旅游公共安全、旅游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因投资大、投资回收周期长等原因, 政府不愿提供, 公共服务供给一直滞后于大众化旅游的需求。

2. 旅游投资主体单一, 投资不足

我国旅游产品供给总量不足、结构性短缺, 造成此种局面的最重要原因是旅游投资主体过度依赖于政府。长期以来, 我们的旅游产品以观光景区为主, 全国各类旅游景区景点2万多家, 其中具有休闲度假功能的景区景点不足10%[3], 远远满足不了大众休闲的需要, 需要在产品体系建设上加大投资力度。

三、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基本模式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 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已初见成效, 但传统的政府无序供给旅游公共服务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我国旅游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长, 因此迫切需要建设一个相对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平台, 系统、规范有序的供给公共服务。

(一)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好坏并不在于旅游行业企业本身, 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4], 现代化、高质量的公共产品是旅游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要转变政府职能, 着力解决行政越位、错位、缺位的问题, 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把各级旅游部门建设成清正廉洁、务实高效的服务型机关, 更好地提供旅游公共产品及服务。

(二) 引入竞争机制, 发挥企业作用

虽然在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中,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但也绝不应忽视企业等私营机构的作用。旅游业是一个竞争性行业, 因此旅游业发展必须遵从市场法则,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打破企业进入旅游行业的政策壁垒, 创造有利于企业公平竞争、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

(三) 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发挥各级各类旅游协会等非政府组织在跨越行政分割、按照市场要素整合资源、反映企业诉求、提高行业素质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 依据非政府组织联系政府和企业的纽带作用, 发挥非政府组织在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方面独特的作用。在构建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过程中, 首先应将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组织在组织机构上进行分离, 更大程度的发挥各类旅游行业协会及其它非营利组织的功能和作用。然后将原本由政府所承担的某些技术性、行业性、服务性、协调性服务交给行业协会和非政府组织。同时加大规范和监管力度, 推动旅游行业协会和非政府组织健康发展,

(四) 创新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方式

现阶段我国旅游业发展瞬息万变, 因此旅游公共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纵深化方向的变化, 这就要求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不断创新、升级, 以适应旅游公共需求的变化。要加快构建旅游基础数据库, 推动旅游资讯网建设, 支持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发展, 促进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游客咨询中心、集散中心、旅游基础数据库等统筹规划, 建立一体化的信息采集处理和宣传营销渠道[5], 对整体信息化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小军.对加强旅游公共服务的思考[J].旅游调研, 2007, (9) :12-13

[2]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2011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国家旅游局网站.http://www.cnta.gov.cn/html/2011-1/2011-1-21-8-58-11493_1_3.html

[3]陈振明.加强对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与方式的研究[J].东南学术, 2007, (2) :69-76

[4]张文礼, 吴光芸.论服务型政府与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J].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96-102

篇4:跨行政区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证分析

关键词:跨行政区;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区域合作

中图分类号:F063.1;F294.1;F06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6439(2009)06-0073-05

Public Service Supply Mechanism of Trans-administrative Districts and Analysis of Its Countermeasures

YU Xing-hou

(Industrial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 China)

Abstract: Public service supply mechanism of trans-administrative districts is the integrative relation between each factor of public service supply and is the path and method used to realize planned purpose under certain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including supply and demand mechanism, operational mechanism, evaluation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so on of public service of trans-administrative districts. We should deepen the reform of administrative system, build policy environment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establish organizational coordination mechanism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ensure effective operation of the public service supply mechanism of trans-administrative districts from the institution and organization.

Key words: trans-administrative districts; public service supply mechanism; regional cooperation

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存在大量的跨行政区域的公共治理问题。其中绝大多数涉及公共服务问题,例如,跨辖区公共安全、生态环境保护、交通通讯设施建设等问题。提供满足区域整体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公共服务,是国内跨区域经济合作,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因此,加强对跨行政区域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的研究十分必要。

一、研究现状分析

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政府与公共管理改革运动,在公共选择理论、代理理论等现代经济学理论和主张公共行政与工商管理方法融合的新管理主义影响下,出现了一股“公共管理”思潮。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先后掀起了声势浩大的重塑政府运动,推进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市场化和社会化,探索更具活力和效率的公共服务机制。

在公共服务的理论研究上汇集了公共选择理论、制度主义和博弈论等多种理论成果,对公共服务的内涵、边界、类别进行了细致而详尽的描绘,勾画出生产机制创新和合作框架扩展的多种可能性图景(陈振明,2007)。

在政策设计上,提出了政府职能市场化、公共服务社会化改革举措。通过压缩社会福利项目、放松对企业进出口及价格的管制、把价格机制引入到公共服务领域,选择性地实行公共服务使用者付费制度、开放基础设施垄断性市场、推行国有企业民营化改革等推进政府职能市场化;通过合同出租、财政补贴、公共服务社区化等等推进公共服务社会化改革。ビ嘈撕:跨行政区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与对策分析

在跨行政区公共服务研究上,基于区域间公共服务提供不平衡的现象,许多学者运用实证分析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一方面,对公共服务不均等的现象进行了实证分析。Grand(1982)、世界银行(2004)指出了公共服务不公平的普遍性;Van de Walle(2005)、OECD(2006)则指出了公共服务分配不均等的严重性。Mclure、Charlesl Jr(1994)对俄罗斯的税权分配和财政联邦主义进行了分析,发现俄罗斯的地区间财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并指出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各地区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如石油)分布不均造成的,并在可预见的将来会一直存在。Bert Hofman和Susana Cordeiro Gurra(2005)对东南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国家与中国的财力差异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后发现,地区间公共服务的差距是由其财力差距带来的,而财力差距是由其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造成的。因此,中央政府作用的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信息管理制度的完善、转移支付构成的合理化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吕炜、王伟同,2008)。

另一方面,也对跨行政区公共服务的提供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通过改革公共服务的组织体制和公共机构,形成建立在法律、财政援助和协商行动基础上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以政府间协议和“多中心”提供模式解决跨区公共服务问题(陈振明,2007)。

随着近年来政府改革的推进和“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提出,我国相关的理论和经验研究也逐渐涌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范围和优先顺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分层次、分阶段的动态过程(贾康,2006;陈昌盛,2007);

二是从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的角度,就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增加公共财政支出(潘盛洲,2007),改革财政支出结构、完善纵向与横向转移支付(阎坤,2007),处理中央与地方财权和事权关系(刘铭达,2006),加快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迟福林,2007)等内容进行了研究;

三是进行了跨行政区公共服务提供研究,提出了复合行政的概念,跨行政区划、跨行政层级的不同政府,并吸纳非政府组织参与,经交叠、嵌套而形成多中心、自主治理的合作机制(王健、鲍静,2006)。

总之,国内对公共服务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对跨行政区域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和方式等诸多问题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较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因此,迫切需要针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跨行政区公共服务现状、问题进行研究,形成较为系统的区域公共服务及其提供机制理论,推动我国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理论的创新。

二、跨行政区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分析

所谓跨行政区公共服务,就是打破我国传统省、自治区、直辖市等行政区划界限,提供满足区域整体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公共产品与服务。

根据受益范围,跨行政区公共服务可分为全国性的公共服务和区域性公共服务。前者的受益范围是整个国家范围,如国防、公共安全等。而现实社会中,大量产品属于区域性公共服务。区域公共服务可分为区域内地区独享型公共服务、共享型公共服务、关联型公共服务。所谓独享型公共服务,是指该公共服务只对区域的某个特定的地区产生作用,如区域内某个地区的文化设施、道路交通设施与地方治安力量等具有一定的消费空间限制。这类公共服务在区域之间只存在极小的外部性。共享型公共服务,是指该公共服务在区域内的各地区都发生作用,如国际港口、国际机场、环境保护等。这类公共服务具有较大的外部性。关联型公共服务,指该公共服务主要为其所在的地区服务,但是与区域相邻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关联性,如流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上游城市提供的污水处理系统、区域内与其他行政辖区结合部的道路交通设施和社会保障以及安全保障等。这类公共服务具有一定的外部性。显然,区域公共服务主要是指区域内地区共享型公共服务以及区域内地区关联型公共服务(钱海梅,2009)。

从公共服务的受益范围可看出,除去全国性公共服务与行政区内部公共服务之外,大量产品涉及跨区域公共服务问题。

鉴于公共服务的公共性,由政府提供部分公共产品是必要的。由于政府层级制,涉及全国性的公共服务产品即纯公共物品,如国防、公共安全、消防等公共服务应由中央政府提供;行政区内部公共服务应由所在辖区政府提供;大量的跨区域公共服务应由跨行政区政府联合提供。但如果没有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跨区域公共服务的提供很难形成。因为跨行政区公共服务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常出现免费“搭便车”行为。随着我国行政体制和财税体制改革,地方政府具有更大的行政权与财权,作为经济人,实现地方利益的最大化无疑是政府的首要目标。公共服务作为政府公共财政支出,与政府追求利益最大化行为相悖,特别是区域公共服务的提供涉及跨行政区政府间合作,存在政府间的利益博弈,容易出现奥尔森描绘的“集体行动逻辑”的尴尬后果。因此,实现跨行政区域政府合作,构建跨行政区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所谓跨行政区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是指影响公共服务提供的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关系及其功能,也就是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为实现既定的目标所采取的途径与方式。其主要内容包括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跨行政区公共服务的内涵与范围。这一层次主要研究什么是跨行政区公共服务,公共服务的性质、特征以及公共服务的分类、范围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基本上是一个关于市场与政府边界划分、政府职能和政府规模确定以及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问题。

第二层次是跨行政区公共服务供求机制。这一层次主要研究供给机制(提供多少、提供给谁、怎样融资、如何生产、定价与提供)、需求机制(偏好表达),是整个公共服务理论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领域,基本上可以归入公共产品最优供给理论范围。

第三层次是跨行政区公共服务运行机制。这一层次更加注重公共服务供求实践中的运行问题,包括效率机制(分权化、市场化、从单中心到多中心)、公平机制(内部化、中央政府再分配、基准公共产品与机会均等),强调如何在现实中保证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和公平以及需要建立什么样的机制来实现这一目的。

第四层次是跨行政区公共服务评价激励机制。这一层次更加贴近政策层面,强调效率评估与激励机制,重视制度建设,以保证公共服务提供的稳定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在实践中,传统的区域公共服务提供是以行政区为单位的政府垄断供给模式,是一种“公私”二元分离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政府是公共服务的唯一或主要的提供者,而私人部门只是补充者或配合者。从西方国家的理论与实践可看出,公共服务供给模式除了政府垄断型供给模式以外,还包括市场主导型供给模式、社会自主供给模式等。

市场各主体通过市场机制主导区域公共服务供给是市场主导型供给模式的主要特征。有一部分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排他性公共服务产品以及可能发生拥挤的公共服务产品或俱乐部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具有私人产品性质的混合公共服务产品给市场进入提供了可能。市场主导型供给模式,需解决“免费搭车”问题,从实践角度来讲需要运用制度与规则或运用排他性技术解决这一问题。从现实市场化运作经验来看,随着技术的发展、私人资本规模的扩大和更先进融资方式的出现,某些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会弱化,也为私人提供公共产品创造了条件。不仅如此,在区分公共产品提供和生产的基础上,政府可以利用预算安排、政策安排或合约安排等方式形成经济激励,引导私人企业或非营利部门参与公共产品的生产与提供。

社会自主型供给模式,包括第三部门供给、社区供给、自愿供给,这些提供机制是公共物品供给的辅助与补充形式。第三部门或非营利组织能够把市场机制和政府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公平与效率原则很好地结合起来,因此在公共服务的提供中具有特殊的优势。从实践上看,政府部门、私人部门与第三部门之间的资源整合与合作分工,代表了未来跨行政区公共服务提供的新趋势。

跨行政区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应形成政府提供、市场提供和第三部门提供的多层次、多面向的公共服务提供体系。其中政府提供主要依靠行政命令机制与政府间合作机制,市场提供主要依靠价格机制,第三部门提供主要依靠社群的网络机制,从而形成跨区域政府部门与商业部门、政府部门与非营利部门、商业部门与非营利部门,甚至三部门之间的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

三、构建跨行政区政府合作机制,保障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的有效运行

目前跨行政区层面的政府间合作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跨行政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区域就业、区际教育、公共卫生服务)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区域樊篱和资源配置阻隔。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跨区域政府合作机制势在必行。

1.构筑区域合作的政策环境,从制度上保证合作有效实施

(1)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明确权责划分

首先,切实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中的责任意识。建立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政绩考核体系,将衡量公共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围,明确政府在社会公益产品或公共服务中的主要职责和主要任务。

其次,明确中央、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责任和分工。我国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以来,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极不平衡,导致地方政府间承担的社会发展责任不均衡。要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逐步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避免权力划分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最后,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及绩效评估体系。科学、规范的财政支出和绩效评估体系,必须具有明确的绩效目标和任务以及可衡量的绩效标准,要使权责配置和资源运用与目标任务相配套。因此,应遵循科学性、可行性、全面性、效益性原则,构建能够准确反映公共服务提供的效率和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充分考虑与其他指标之间的衔接和联系。

(2)通过制度创新,为合作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中央政府在宏观上制定鼓励区域合作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包括财政税收、金融投资、自由市场、社会保障等方面政策,同时在转移支付、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投入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跨行政区政府间制定各项区域治理政策,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在土地、金融、财税、投资、对外贸易、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管理体制等领域赋予先行先试权,允许和支持试验一些重大的、具有突破性的改革措施,制订出台一批有利于加快区域快速发展的人才政策、产业政策、工商税收政策、土地出让政策、招商引资政策、科技政策和产业化政策。运用政策的杠杆,发挥政策集聚的效应,为区域合作创造更好的软环境。

(3)制定跨行政区域合作法律文件

为了保障国家相关政策的有效性和连续性,保证相关规划的有效实施,需要有权威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保障,包括国家对区域经济合作的法律规范和地方性法律或法规支持。目前区域合作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趋向,国家有必要用立法手段来规范和引导区域经济合作。但国家区域开发战略的实施一直停留在政策层面,迄今为止还没有关于区域协调发展和区域合作组织运行管理的法律、法规。因此,要加快政府相关立法,逐步完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律体系,同时通过法律法规来明确区域合作组织的权力、功能、职责和资金保障,强化其权威性。

建议在全国人大设立专门委员会,加强区域开发立法工作,着手起草和制定综合性的《国家区域开发法》,将我国区域开发的总体思路与原则、区域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区域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特定区域的开发与保护等内容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针对区域管理组织,起草和制定《区域治理组织管理条例》,以法律法规来明确其权力、功能、职责;针对跨区域政府在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就业、劳动条件、职业培训、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合作,制定区域性政策法规,保证合作的规范化和持续性。

(4)设立中央和地方两个层次的区域发展资金和专项资金

区域发展资金着力推进交通、能源、信息、科技、环保、信用、社保、金融、涉外服务、工商管理等重点专题的合作,专项资金重点在推进区域、城乡公共服务方面给予资金支持。

2.建立区域合作的组织协调机制,从组织上推进合作的有效进行

区域合作组织协调机制应包括合作组织机构的建立、组织机构的管理与协调、合作组织机构的运行规则。应构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社会民间组织三方组成的多样化、多层次的组织协调机制,共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1)建立区域协调管理委员会

我国行政职能关系的对口同构性很强,除了外交、国防等少数政治职能外,中央和地方政府在经济、文化和社会职能上下对口,性质基本相同,缺乏明确具体的纵向职能分工。正是由于这种组织上的支配性和职能上的同构性,中央与地方政府基本上没有划分专有权力和共有权力,地方政府的权力主要依靠中央进行行政性权力配置,可以随时下放或上收。这种权力的行政性配置,使中央与地方权力具有明显的非均衡性,带来了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不对等以及各地政策的苦乐不均。同时中央各政府部门间利益与目标不尽相同,导致区域政策经常发生矛盾,过高的交易费用严重影响到区域政策效果。

中央政府应设立专门负责区域管理的综合性权威机构。其基本职能包括:(1)制定区域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规划。区域规划的主要功能定位于:引导区域空间开发格局,提出促进区域合作的领域、重点和途径。使区域规划在具有一定的空间调控刚性的同时,更加突出其在推进区域合作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的指导作用。因此,规划编制的科学性、权威性、针对性、指导性十分重要,区域规划应报请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审批通过,作为指导区域协调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制定区域发展的资金管理和使用制度。明确资金来源、使用方向和优先领域,实施资金使用的动态管理,保证资金使用的规范有序。(3)根据区域一体化目标和主体功能区划分要求,组织实施全国性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生态环保项目和区域公共服务建设项目。(4)审查、监督和检查跨行政区域政府间自主达成的区域合作规则的执行情况等。(5)协调跨行政区域公共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管理,制定解决利益冲突的仲裁机制和规则等。

(2)建立跨区域政府的协调管理机构

我国跨行政区层面,特别是相邻地区形成的区域,既存在区域共同发展、实现合作共赢的需求,也存在“行政区经济”背景下的“搭便车”行为。因此,建立在平等伙伴关系上的区域政府协调机构,能有效协商和解决区域发展中的公共问题。其组织方式是:成员政府彼此让渡部分公共权力,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制度章程,明确规定职责内容与管辖范围,在共同的事务管理和治理领域内享有唯一的权威性,而在此范围外则无权干涉各地方事务。具体职能是:制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包括区域财政、金融、产业发展、市场竞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推进区域发展规划、区域政策的有效实施和检查督促;组织实施跨区域发展的重大、重点项目;政府间利益的协调与仲裁。

(3)建立各种跨区域的民间组织

民间组织作为政府以外的社会力量,对于弥补政府作用不足和缺陷、推进各级政府持续关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公平和公正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民间组织的主要职责是:研究区域发展战略;制定区域市场规则,推进区域市场秩序的建立;推进区域协作,弥补政府公共职能的不足。

具体形式包括:一是跨地区经济合作组织。其基本类型有省际的经济合作组织、省毗邻地区经济合作组织和城市间经济合作组织等。二是跨地区社会服务组织。其活动集中于区域扶贫、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社区建设、城乡就业、教育等领域。

区域合作机制的形成并有效运转,是确保跨行政区域公共服务合作提供的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是形成“多中心提供模式”的基础条件之一。オ

参考文献:

[1] 陈振明.加强对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与方式的研究[J].东南学术,2007(2).

[2] 陈振明.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专题研究引言[J].2008(1).

[3] 陈瑞莲.论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4] 钱海梅.“合作共赢”与“集体行动逻辑”——关于区域公共服务“猎鹿困境”的探讨[J].学术界,2009(2).

[5] 王爱学,赵定涛.西方公共产品理论回顾与前瞻[J].江淮论坛,2007(4).

[6] 马海龙.区域治理:内涵及理论基础探析[J].经济论坛,2007(19).

[7] 王川兰.区域行政:长三角发展的制度保障[N/OL].[2006-01-23].解放日报(网络版).

[8] 张庆杰,申兵,等.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2008年度重点课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管理体制及机制研究》的总报告[R].

[9] 吕炜,王伟同.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均等化问题研究——基于公共需求与政府能力视角的分析,经济研究参考,2008(34).

[10] 马斌.长三角一体化与区域政府合作机制的构建[J].浙江经济,2004(17).

[11] 张绍春.行政管理学[M].武汉: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

篇5:跨行政区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证分析

1.1 理论意义

从理论这一层面来说, 旅游公共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旅游公共服务的规模、质量都和政府职能准确的运作、优化有着密切关系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利于丰富政府旅游公共服务职能理论, 现阶段全国的大半部分学者都在对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进行着研究, 而且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及建设的建议。但从总体而言, 涉及到政府旅游公共职能的理论研究还是处于起步阶段的, 受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 现在很容易将旅游业的管理定义为经济产业的管理, 就会将旅游业与其他的公共事业混在一起, 强调了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 忽视了政府的协调管理能力。导致研究的对象不全面, 旅游局提出的很多想法由于缺乏政府的协调, 使得这些想法都没有办法实现。再有就是在旅游公共服务的体系建设当中, 政府是起主导作用的, 政府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充分调动社会中介组织和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本文以黑龙江省为例展开分析, 有利于深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1.2 现实意义

我国自从发布了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 旅游公共服务的建设就成为了重点课题, 在我国旅游行业快速发展的时期, 政府应该掌握怎样在旅游公共服务的建设中行使自己的权利和职能, 这也是现阶段学术界都在探讨的问题之一。在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的建设中, 研究怎样优化政府的职能, 提高政府效率, 对于促进我省的旅游业转型, 建设旅游强省和“魅力龙江”都具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以为黑龙江的旅游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本文以黑龙江为实例, 较为深入的分析黑龙江旅游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的框架, 对黑龙江省以及各地的研究、规划都会有一定的启发。二是为黑龙江转变政府职能提供参考, 能够推进旅游的综合改革。

2. 关于政府旅游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的研究

我们将旅游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用一个基础、两个重点、六个抓手来形容。其中一个基础是指假日制度, 这是最基本的公共政策。而两个重点是指标准和法规这两个公共产品。六个抓手是指公共旅游产品、咨询系统、信息系统、投诉中心、急救中心和公益性服务这六点。而对于政府旅游职能的研究是有特点的, 主要有以下两点: (1) 政府起到主导作用。由于我国目前旅游业产业的发展还不成熟, 正处于发展阶段, 所以在客观上还需要政府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当中发挥主导作用。这也是选择旅游学界对我国目前统一的看法; (2) 旅游业特有的综合性特点逐渐被人们所认同, 旅游不是单一的产业, 它关系到国民的教育、社会的进步, 可以说是社会经济的综合体现。

3. 政府旅游公共服务职能的理论分析

政府旅游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中政府的职能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服务职能。政府在建设率公共信息平台之前要做好旅游基础, 比如兴办一些旅游事业, 首先为公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旅游休闲环境。主要包括供应旅游公共产品、建设专栏或者专题片, 开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 比如公园、博物馆等, 这些都属于政府旅游公共服务的范围。

(2) 扶持职能。我们通过两方面对旅游产业进行扶持, 一方面是政府通过产业、税收等政策的制定, 稍微的倾斜与旅游产业这边, 对旅游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进行扶持;另一方面是政府通过加大对旅游公共服务资金的投入, 运用经济手段直接推动难以发展的社会组织和企业, 全面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3) 监督职能。政府旅游公共服务职能在真正行使的过程中要监督各个旅游部门生产经营的产品, 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制止市场竞争中存在的违规违法现象, 保障旅游发展的公平、公正性。

(4) 发展职能。目前全民旅游正在袭来, 这时更加凸显了政府旅游公共服务功能的重要性, 这就要求政府部门通过积极有效的旅游公共服务政策对当前旅游业的发展进行引导, 制定规划, 为旅游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指明方向, 进而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4. 区域视阈下政府旅游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

对于政府旅游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 我们把精力主要放在了网络上, 现阶段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最快的, 因此在网络上获取信息也是最快的, 我们的政府部门可以在网络上开创旅游窗口, 设立旅游方面的网站。让游客在出行前就能够充分的了解想去地方的景点都有哪些, 自驾游的游客也可以知道怎样走最方便。此外, 政府部门还要加大当地景区的宣传力度, 可以举办一些类似博物馆日之类的活动, 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地的文化, 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这来参观游玩。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这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包括旅游交通运输设施、旅游公共数据库、旅游安全救援设施、生态设施和环境保护设施等。

摘要:自从我国发布旅游公共服务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旅游公共服务“十二五”专项规划。使旅游公共服务的建设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怎样促进政府对于旅游方面职能的变化, 构建完整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公共服务产品是本文研究的关键, 本文将针对黑龙江旅游局公共服务职能以及政府旅游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区域,政府,旅游,公共信息平台,发展建设,黑龙江旅游局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国发[2009]41号) [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9/cont ent_1481647.htm, 2009年12月20日.

[2]匡林.旅游业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年版:1-2.

篇6:跨行政区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证分析

旅游服务贸易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促进旅游服务贸易, 不仅是增加一国就业的重要渠道, 还是获得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对于具有丰富自然及文化资源的中国来说, 发展旅游服务贸易的重要性更为突出。中国国家旅游局2011年发布的《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 到2015年中国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提高到4.5%, 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 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比例达到10%。旅游业将长期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这种背景下, 全面提升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 成为世界旅游强国的必由之路。对此,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到底如何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只有在充分了解我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上, 才能为我国制定合理的旅游服务贸易竞争策略提供依据。本文采用竞争优势指数 (TC指数) 对中国、美国、西班牙、法国等十八个国家1991年-2010年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 研究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现状与变化情况。

二、指标说明与数据选取

(一) 指标说明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Trade Competitive Index, 即TC指数) , 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TC指数= (出口-进口) / (出口+进口) , 取值范围为[-1, 1], TC取值接近于0时, 说明竞争优势接近平均水平, 当TC指数的取值大于0时, 说明竞争优势大, 而且越接近1, 行业竞争力越强, 反之, 行业竞争力越小。TC取值为 (-1, -0.6) 时有极大的竞争劣势, 取值为 (-0.6, -0.3) 时有较大竞争劣势, 取值为 (-0.3, 0) 时有微弱竞争劣势, 取值为 (0, 0.3) 时有微弱竞争优势, 取值为 (0.3, 0.6) 时有较强竞争优势, 取值为 (0.6, 1) 时有极强竞争优势。

(二) 数据选取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WTO统计数据库中相关货物和服务贸易数据和中国国家统计局人民币汇率数据, 时间跨度由1991年到2010年, 涵盖美国、中国 (不计算香港、澳门、台湾) 、西班牙、泰国、土耳其、法国等主要旅游国家 (取2010年旅游服务贸易出口排名前十八的国家) (见表1) 。

三、计算结果与结论

根据对十八个国家近20年来TC指数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根据这十八个国家TC指数的计算结果, 我们发现近20年来, 旅游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排名前十的国家当中, 西班牙、土耳其总体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 泰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美国、法国、中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则属于第三梯队, 具有微弱竞争优势, 而英国、德国在旅游服务贸易上属于劣势一方。

分类标准:根据1991年-2010年各国TC指数均值归类, 国家名称后面括号中的数字表示该国2010年国际市场占有率排名。

具体来看中国的情况, 根据中国1991年-2010年的TC指数 (见图1) , 我们发现中国在1991年TC指数达到0.64, 而后的竞争优势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 特别是到2009年,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TC指数由多年来的正值变成负值, 微弱的竞争优势开始转变成微弱的竞争劣势, 2010年的情况继续扩大了劣势, 说明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丧失, 而且趋势比较明显。

数据来源:根据WTO官方统计数据库数据计算得到。

四、结语

本文采用竞争优势指数 (TC指数) 分析了1991年至2010年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现状与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尽管在绝对规模上,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迅速, 世界位次排名靠前, 是世界旅游大国, 但是在比较优势方面, 整体的国际竞争力有逐步下降的趋势, 特别是近几年这种趋势更为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有中国传统优势服务贸易之称的旅游服务贸易所面临的新情况。

参考文献

[1]黎洁, 赵西萍.论国际旅游竞争力[J].商业经济与管理, 1999, (4) :63-68.

篇7:跨行政区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证分析

旅游产业的大力发展不仅取决于环境资源本身, 还取决于其所在区位、客源市场、交通、经济环境等因素[1]。基于高速公路网进行旅游景点可达性的评价, 对于分析高速路网与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策略是非常必要的。黑龙江省在2008—2011年施行了“三年决战公路建设”工程, 通过对三年决战前后高速公路网的景点可达性的对比分析, 以科学定量的方法分析高速公路网络对旅游景点可达性的影响关系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可达性的评价指标众多, 结合GIS软件的使用, 将更加有利于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分析性。

黑龙江省代表性的旅游资源包括冰雪旅游资源、湿地旅游资源、边境旅游资源、历史遗迹和民俗风情旅游资源、自然保护区和地质公园等。2008年, 黑龙江省确定了三年公路交通建设项目, 投入1 000亿元, 建设高速公路2 860公里、一级公路700公里、二级公路3 000公里、农村公路6 400公里[2]。道路建成不仅增强城市间的通达性, 也带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极大地激发了省内游客的旅游需求并且提供了安全便捷的出行服务。

一、旅游景点可达性计算

(一) 旅游景点可达性概念

交通可达性是指城市中一点到达其他地点的交通方便程度[3]。考查点对之间的交通可达性, 如两节点之间路段的交通是否连通。这样定义的交通可达性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 太过于广泛, 不同点的交通可达性之间没有可比性, 应用起来很不方便甚至无法应用。第二, 该定义着眼于点的交通可达性, 不能从整体上对地图或城市的交通可达性做出评价, 在城市规划中不能用它作为比较不同规划方案的依据。

因此, 本文拟定采用时间作为可达性指标来量化可达性。同时, 以多个旅游源地到达旅游景区的时间建立模型进行计算, 从整体上对某一旅游景区的可达性进行评价, 用景点的可达性来衡量该景点给游客提供服务的可能性或潜力。

(二) 旅游景点可达性计算方法

为了在普遍情况下计算出可达性的空间分布, 我们可以建立以下模型:

式 (1) 中, Ai为景区i的可达性指标, Mij为旅游源地j到景区i的权重系数, Sij为j源地到i景区所经过的最短路径的出行时间。其中Mij可以用旅游源地的游客数量、旅游源地的城市等级等指标来确定。考虑到实际出行过程中, 人们往往更趋向于较近的旅游景区, 因此, 对于距离旅游景区较近的旅游源地, Mij权重系数可设定较大。因此, 将到某一景区i的所有旅游源地的出行时间Sij从大到小进行排序, 其所对应的Mij值为从小到大排列的递增数列Mij= (1, 2, 3, …, j) , 即Sij中的最大值所对应的权重系数Mij值为1, Sij中的最小值所对应的值Mij为j。

二、黑龙江省旅游景点可达性实例分析

(一) 主要旅游源地及旅游景点选择

黑龙江省内旅游源地和旅游景点较多, 这里将选取部分地点开展实例分析。其中选取的主要旅游源地为黑龙江省省会及主要城市, 供本地居民日常出行游憩的旅游景点, 这些景点大多自然风光突出, 兼具人文背景。根据旅游源地选取原则, 本次研究共选择了黑龙江省内的12个旅游源地, 分别是: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鸡西、双鸭山、伊春、七台河、鹤岗、绥化、大兴安岭地区, 用{B1, B2, …, B12}表示。根据旅游景点的选取原则, 共选择了黑龙江省内的17个旅游景点, 分别是:五大连池、五营国家森林公园、亚布力滑雪场、兴凯湖、太阳岛、宁安火山口国家森林公园、帽儿山、延寿山庄、桃山狩猎场、漠河、玉泉滑雪场 (狩猎场) 、碾子山、镜泊湖、阿城区、饶河县 (乌苏里江) 、明月岛、扎龙湿地, 用{A1, A2, …, A17}表示。

近几年来,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广泛应用于旅游业, 在旅游资源调查、开发、管理、推广与营销及资源的保护等方面有着突出的表现[4]。本文利用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三年决战”项目前后黑龙江省高速公路与旅游空间结构的不同关系。

在获得大量原始数据的基础之上, 运用了Map Info软件空间分析技术中的叠加分析和网络分析原理, 在黑龙江省高速公路2008年路网制图和2011年路网制图的基础上, 进行空间数据的采集与预处理, 进行了旅游源地与旅游景点的OD成本计算 (时间最短原则) 。

(二) 数据分析过程

借助Arc GIS10的网络分析功能模块, 可以完成本文的分析要求。技术流程如下: (1) 将1:10 000的黑龙江省地形图在Arc GIS中配准; (2) 数字化, 提取出道路网络要素类; (3) 赋予属性, 建立道路长度、道路技术等级、行车速度、行车时间等必要属性, 输入和计算属性值; (4) 用于网络分析的道路数据要进行拓扑处理, 将道路数据层在Arc Map中打开, 选择编辑工具, 开始编辑, 将所有的要素都选中, 选择拓扑工具中的平面交叉线, 采用默认的容差, 道路在所有交汇点处被打断, 对道路长度和行车时间进行属性值更新; (5) 数字化建立城镇节点要素类, 并赋予城镇名称等必要属性, 由于城镇是被道路网络所连通的, 故数字化时应保证连通性, 即保证城镇节点被道路网络所包含: (6) 将上述道路网和城镇节点要素类放在同一个数据集下, 在Arc Catalog中利用道路要素类建立Network Dataset; (7) 在Arc Map中导入建立的Network Dataset, 利用工具箱中Network Analyst Tools工具中Make OD Cost Matrix Layer工具, 建立分析层, 设置以“行车时间”属性值作为分析中的累加成本; (8) 在Arc Map中导入旅游源地和景区节点要素类, 并导入作为OD分析的起始点 (旅游源地) 和终止点 (旅游景点) ; (9) 求解, 得到每两个旅游源地和景区之间的最短交通时间, 导出结果数据表, 在Excel中进行整理分析。

(三) 数据结果呈现

1. Sij赋值

根据上述数据分析过程, 在Arcmap中导入2008年高速公路网络图, 同时导入12个旅游源地和17个旅游景点。利用Network Analyst Tools工具, 分别计算得出“三年决战”项目前各旅游源地到旅游景点的出行时间Sij数据。

同理, 根据上述数据分析过程, 在Arcmap中导入2011年高速公路网络图, 同样计算得出“三年决战”项目后各旅游源地到旅游景点的出行时间Sij数据。

2. Mij赋值

根据参数Mij的赋值规则, 以“三年决战”项目前五大连池景区为例进行Mij赋值, 见表3。同理, 也可计算出2008年三年决战前和2011年三年决战后各旅游源地到旅游景点的权重系数Mij数据, 这里不再一一呈现。

3. 可达性Ai计算

结合上述各表中的数据, 运用旅游景点可达性模型公式 (1) , 对所有景点三年决战前后的可达性进行计算, 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和图1分析出, 所有旅游景点的可达性均有10%以上的提升, 其中五营国家森林公园、碾子山、桃山狩猎场可达性提升最大, 超过了30%, 分别为59.44%、38.47%、31.43%。由此可见, 高速公路网络的建成对黑龙江省旅游景点可达性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 服务区分析

在研究景点可达性的基础上, 对各个旅游景点的服务范围进行划分。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呈现出旅游景点可达性的变化情况, 利用Arcmap软件中的网络分析模块进行分析。划分的标准是倘若区域内一点到达某一旅游景区的出行时间在某一指定时间范围内, 那么这一点就属于旅游景区的服务区, 各景点的服务范围就是由这样一系列点组成的面域。通过计算各点到旅游景区的时间, 划分了17个旅游的服务范围。

服务区划分范围分别为:0~120min, 120~240min, 240~480min, 即到达某一景区的时间范围分别在120min内、120~240min之间和240~480min之间。在Arc Map中导入建立的Network Dataset, 利用工具New Service Area建立分析层, 加载17个旅游景点作为服务设施, 得到两年的服务区分析图 (图1) 。

2011年各旅游景区的影响覆盖范围大幅度提高, 尤其是黑龙江省中部, 2008年服务区覆盖范围较少, 自黑龙江省高速公路网络建成后, 达到了对中部地区的全线覆盖, 其中以五大连池和五营国家森林公园的覆盖面积增加程度最大。同时, 可以发现黑龙江省东北部大兴安岭、漠河地区的景区影响覆盖范围依旧较少, 主要原因是其地理位置较偏。

三、结论

本文介绍了黑龙江省高等级公路网三年决战路网规划以及旅游景点概况, 给出旅游景点可达性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选取黑龙江省范围内主要旅游源地及旅游景点的基础上, 利用GIS软件, 对黑龙江省旅游景点可达性进行实例分析。通过比较2008年和2011年黑龙江省三年决战前后的旅游景点可达性以及服务区的变化情况, 可知三年决战后: (1) 所有旅游景点的可达性均有10%以上的提升, 其中五营国家森林公园、碾子山、桃山狩猎场可达性提升最大; (2) 各旅游景区的影响覆盖范围大幅度提高, 尤其是黑龙江省中部, 其中以五大连池和五营国家森林公园的覆盖面积增加程度最大。

摘要:当前大力倡导旅游产业的发展, 旅游景点的可达性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高速公路作为旅游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旅游空间结构的影响至关重要。运用定量方法对旅游景点的可达性进行计算, 分析高速公路网建设对旅游空间结构的影响。以黑龙江省公路网建设对省内旅游景点可达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对比了黑龙江省2008—2011年“三年决战公路建设”项目前后, 高速公路网建设对旅游景点可达性的影响。

关键词:可达性评价,高速公路网,旅游景点

参考文献

[1]李琦, 孙根年, 韩亚芬.中国省际入境旅游资源吸引力与区位可达性的矩阵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8, 22 (5) :101-106.

[2]黑龙江省公路水路交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3]杨玉军, 宋小冬.基于GIS的可达性评价方法比较[J].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 2004, 21 (4) :27-32.

上一篇:《韵律操》优秀说课稿下一篇:最坚实的依靠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