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教育科研月实施方案

2024-04-21

2024教育科研月实施方案(精选5篇)

篇1:2024教育科研月实施方案

(二)提升省级统考水平。

1.优化省级统考专业类别。进一步优化省级统考专业类别,基本实现艺术类专业省级统考全覆盖。2024年起,我省艺术类招生专业分为美术与设计类、书法类、音乐类、舞蹈类、播音与主持类、表(导)演类、戏曲类等7个专业类别。其中,美术与设计类、书法类、音乐类、舞蹈类、播音与主持类、表(导)演类等6个专业类别实行省级统考,戏曲类按教育部最新要求执行。

2.完善省级统考科目和内容。制定我省艺术类专业省级统考考试说明,细化完善艺术类专业省级统考实施细则,优化改进考务管理办法和评分标准。探索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促进客观评价考生的专业能力,进一步提高省级统考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3.健全考评人员遴选机制。共建共享艺术类专业考评人员信息库,扩大考评人员遴选范围。优化考评人员组成结构,适当增加考评人员人数,扩大省外人员比例。逐步建立艺术类考评人员和考生特殊关系申报制度,凡在规定时间内有指导、被指导关系或有亲属关系及其他利害关系的考评人员和考生,均须按要求进行申报,并严格执行回避制度。高校领导干部子女或其他亲属报考本校的,须向学校报备并在校内公示,相关领导干部要全程回避。严格执行违规考评人员“黑名单”制度,对于隐瞒不报、弄虚作假或违规违纪的考评人员,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并列入“黑名单”,终身不得参与高校考试招生工作。

4.加强考试组织规范管理。艺术类省级统考实行省级统一组织、各地及主考院校具体实施的管理体制。要进一步强化考务组织管理,按照保密 工作规定,完善省级统考命题、制卷、试卷流转、保管等各环节、全流程的管理。严把考试入口关,通过现代技术手段,采用人脸识别系统,加强考生身份核验,严防替考。严把考试组织关,严格落实考生、评委、考场随机编排的“三随机”工作机制,严防考试舞弊。严把考试评分关,完善考试评分标准,积极采取“考评分离”、评委现场独立打分、全程录音录像等方式,确保评分公平公正。

(三)严控高校校考范围。

我省艺术类专业省级统考已覆盖的艺术类专业,高校一般应直接使用统考成绩作为考生的专业成绩。少数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较高的艺术院校,对考生艺术天赋、专业技能或基本功有较高要求的高水平艺术类专业,经教育部批准同意可在省级统考成绩合格生源范围内组织校考。组织校考的高校要采取线上考试或使用省级统考成绩进行初选等方式,严格控制现场校考人数,原则上不超过相关专业招生计划的6—8倍。2024年起,不再跨省设置校考考点,所有高校艺术类专业校考工作均在学校所在地组织。

(四)完善招生录取机制。

1.完善招生录取办法。2024年起,艺术史论、艺术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戏剧学、电影学、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影视技术等高校艺术类专业,直接依据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参考考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使用省级统考成绩作为专业考试成绩的艺术类专业,在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和省级统考成绩均达到艺术类相应专业类别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基础上,依据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和省级统考成绩按比例合成的综合成绩进行平行志愿择优录取,其中播音与主持类高考文化课成绩所占比例为70%,书法类高考文化课成绩所占比例为60%,美术与设计类、音乐类、舞蹈类、表(导)演类高考文化课成绩所占比例为50%。

少数组织校考的高校艺术类专业,在考生省级统考成绩本科合格且达到学校划定的最低成绩要求的基础上,按照高校公布的招生章程进行录取,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要求按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高校要把考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积极完善使用办法,加强考生思想品德考核和多维度评价,相关使用办法要提前向社会公布。除组织校考的艺术类专业外,所有艺术类专业均应安排分省招生计划。

2024年起,高校高水平艺术团不再从高校招生环节选拔,由相关高校从在校生中遴选培养;健美操等体育类项目纳入体育类专业考试招生,不再通过艺术类专业考试方式进行招生。

2.适当提高文化成绩要求。根据不同艺术专业人才选拔培养要求,逐步扭转部分高校艺术专业人才选拔“重专业轻文化”倾向。

2024年起,艺术类各专业类别本科专业高考文化课录取控制分数线以普通类一段线为基数划定,其中,播音与主持类文化课录取控制分数线为普通类一段线,美术与设计类、书法类、音乐类文化课录取控制分数线为普通类一段线的75%,舞蹈类、表(导)演类、戏曲类文化课录取控制分数线为普通类一段线的65%。高职(专科)专业高考文化课录取控制分数线与普通类二段线相同。

3.探索建立破格录取机制。在组织校考的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中,对于极少数省级统考和校考成绩均特别优异或在相关专业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有关高校可制定高考文化课成绩破格录取办法。

高校破格录取办法须经学校党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并报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提前在招生章程中向社会公布。高校破格录取考生名单须经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报生源所在地省招生考试委员会核准后予以录取,并在学校招生网站进行公示。

艺考考试考什么内容

艺考分专业,每个专业考试内容都不一样。

1、美术类专业共3个考试科目,素描、速写、色彩。

2、音乐学类专业统考内容:笔试《乐理、练耳与音乐常识》,面试分三种《音乐主项》、《音乐副项》、《视唱、模唱》。

需要注意:主项为声乐的考生,副项自选一种器乐考试;主项为器乐的考生,副项考声乐。声乐和器乐满分都为100分,总分时取声乐和器乐中得分高的为音乐主项,另一项为音乐副项;若声乐和器乐得分相同,随机选取一项作为音乐主项,另一项为音乐副项。

3、舞蹈学类专业统考内容:笔试《乐理、练耳与音乐常识》、面试《舞蹈表演、形象身高、基本功测试》。

需要注意:舞蹈表演中两段不同类型的均不超过3分钟。形式可选择:

①不同风格的独舞片段可在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当代舞任选;

②一段独舞片段和一个舞蹈组合(可任选表演组合、训练组合),主要是测试考生对作品的理解、风格的把握等各种综合艺术素质。

4、编导。

①故事创作:故事写作就是编写故事。要写好故事,必须掌握大量的故事素材,以及多加练习。

②影视作品分析:影视作品分析就是写评论性的文章,根据给出的影视作品来进行分析。必须把握看片量的积累和影评写作的训练。

③文艺常识。

艺术生填报高考志愿指南

1、学会看录取原则、招生计划、算好综合分

如果你选好中意的院校后,就要学会看他们的招生录取原则和招生计划,艺术院校录取时各有不同,从录取原则中是最能体现出不同点的,更能体现出你们的专业课和文化课的成绩能否适应他们的招生方式。综合分就像是“剑盾”,先不说分高分低,只有拿着综合分才能勇气站在录取的大门前,最主要是在填报志愿前自己可以拿来做个比较,哪个分高当然就填哪个!所以请先算好综合分。

2、最后参照历年录取分数

这里要给大家再次提醒一下:要参照历年录取分数线,不可随心猜测。很多同学习惯拿着已有分数去问老师:我考了__x分,能上什么学校啊?这个其实是最无效的问题了,即便老师给你回答了也是比较笼统的。所以同学们在选择学校时,要去找承认联考成绩的院校,还要参照其院校的历年录取分数线。

★ 艺考自我介绍

★ 艺考主持稿

★ 编导自我介绍 艺考

★ 艺考自我介绍范文舞蹈

★ 艺考报名时间

★ 艺考摄影自我介绍范文

★ 艺考面试自我介绍

★ 模特艺考自我介绍范文

★ 关于艺考自我介绍一分钟

★ 山东“艺考热”持续高烧背后的利益链

篇2:2024教育科研月实施方案

据了解,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涵盖义务教育一至九年级的所有19个学科。其中, 外语科目的课标还细化到英语、日语和俄语3种。

教育部指出, 各地要引导教师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 合理把握教学容量和难度要求, 调整教学观念和行为, 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控制好课业负担,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要充分整合专业资源, 建立专家咨询和指导系统, 围绕课程标准实施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 特别要加强对农村地区学校的跟踪指导和专业支持。

篇3:2024教育科研月实施方案

据了解,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涵盖义务教育一至九年级的所有19个学科。其中, 外语科目的课标还细化到英语、日语和俄语3种。

教育部指出, 各地要引导教师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 合理把握教学容量和难度要求, 调整教学观念和行为, 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控制好课业负担,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要充分整合专业资源, 建立专家咨询和指导系统, 围绕课程标准实施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 特别要加强对农村地区学校的跟踪指导和专业支持。

篇4:2024教育科研月实施方案

技工学校生源差、素质低是不争的事实,影响技工学校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在技工学校课堂走向素质教育的今天,只有对课堂问题行为作出深入探讨与研究,并设法预防,才能真正使每一个有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转变成积极有效的学习者,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技工教育焕发出生命活力。

(一)明确技工的培养目标

技工教育主要是培养企业的一线技术员工,他们首先需要的是能有一手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所以技工教育重在动手操作,要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通过校内实习、产品制作、校外实习、顶岗实习等方法加以培养,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加以“融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实践活动中加以“领悟”。

(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教学井然有序

用好课吸引学生,让有趣、有用、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活动占领学生在教室里的时间。实施分组教学是有效课堂的有力保证。 “十个指头有长有短”,这是几乎每个教师都要面对的事实。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却忽视这个道理,有意无意回避这一事实,自觉不自觉地把不同层次的学生放在同一起跑线上,用统一的尺子来度量学生的优劣。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必须正视、承认、尊重、善待和利用差异,在教学中采取切实而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去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有选择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三)注重课堂教学方法,任务引领,从课堂教学方法入手, 是赢得学生心灵的最大秘诀

课堂是属于教师主导的课堂,不能一味埋怨学生不认真听讲,应首先自己反省一下:自己所用的教学方法学生欢迎吗?教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为适应课堂教学改革需要,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就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教学方法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方法得当,自然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建立和完善我校技能人才培养的体系。以专业教研组为测评单位,采用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严谨的评价程序,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月综合评价。

通过开展教师教学质量月评价,使教师获得综合、全面的反馈信息,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对教学质量进行实时监控,为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提供决策依据,并为月发放工资、评优评先、学校分配制度改革等提供基本的依据。

二、基本原则

(一)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

结合我校教学实际、特点,科学、合理地制定评价指标体系, 实事求是地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客观公正地反映教学状况。

(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三)四方独立、综合评价的原则

教师自己、专业教研组、学生、督导均应做到四方独立评价, 防止相互影响,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公平。同时通过对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测评产生的数据进行加权处理,实现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全面性、综合性。

三、评价办法

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包括教师自评、专业教研组评价、学生评价、督导评价四个部分,原则上以专业教研组为一个测评单位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

为保证综合评价的公正性,测评采用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系统,其数据分别来自教师自己、专业教研组、学生、督导四方面的评价数据,通过四方汇总评定综合评价等级,给出评价结果。

(一)教师自我评价

教师于每月月初对自己上个月度的工作进行自我评价,得出评分结果。

(二)教研组评价

各专业教研组结合每月教学检查情况,于每月月初对本专业教师(承担本专业教学任务的行政兼课人员)所承担的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及其他相关教学工作进行全方位综合评价,并将测评结果及时录入评价系统。各教研组根据本专业具体情况制定本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并报学校督导室备案。

(三)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采用普查或抽样调查方式进行,由教务处于每月月初组织学生开展此项工作,从学生角度对课程授课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态度、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学生评价分为理论教学(含一体化教学)评价和实践教学评价。

(四)督导评价

督导主要通过听课、查阅教案、授课计划、学生作业等形式, 根据课堂教学督导评价指标随机地对教师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测评,时间可具体到某一次课。督导评价分为理论教学(含一体化教学)评价和实践教学评价。

(五)四方汇总

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系统根据教师、专业教研组、学生、 督导四方测评数据自动进行汇总,统计出教师教学质量综合测评结果(评分和考核系数)。

(六)结果计算

1.评价权重:自我评价、专业教研组评价、学生评价、督导评价四部分权重分别为5%、25%、10%、60%。

2.评价分值:

(1)分项测评分

教师自己、专业教研组、学生、督导四方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分别产生自我测评分、专业教研组测评分、学生测评分和督导测评分。自我测评分为自我评价总分,专业教研组测评分为教研组评价总分,学生测评分为教师所任各门课程的学生评价平均分(以教学班为单位),督导测评分为教师所任各门课程的督导测评分之平均值,督导测评分为督导评价总分。

(2)综合测评分

教师教学质量综合测评分计算方法为:

总分=自评分×5%+教研组评价×25%+学生评价×10%+督导评价×60%

学校将根据各任课教师的月考核成绩确定其考核系数:

1考核分数≥90分,考核系数=1

260分≤考核分数<90分,0.7≤考核系数<0.99,即每少1分,考核系数减少0.01;

3考核分数<60分,考核系数=0.6

教务处根据相关系数计算出每月教师的课时,再根据教师的考核得分,结合以上考核系数计算出当月的计费课时量。

四、组织实施

(一)评价周期

教师教学质量月考核每月底进行一次,教务处、督导室、教研组应积极组织力量,合理安排进行。

(二)任务分工及操作要求

1.教务处负责教师教学评价工作的统筹、协调及指导工作, 并组织、落实学生评价。用普查或抽样调查方式进行教师教学质量学生调查,并做出综合评价结果,之后报督导员。

2.教研组采集教师个人教学信息,并配合教务处做好学生评价工作。教师本人对教学质量进行自我测评,教研组组长给出评价意见和打分。

3.教务处负责组织日常教学评价及四方汇总的数据处理和资料存档。通过课堂教学评价、教师教学资料检查等形式,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根据从教师个人、教研组和教务处等方面收集的素材、资料和评价结果,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情况进行总体综合评价,评定等级,主管领导和主管副校长写出综合评价建议。供办公室、教务处等部门查阅使用。

(三)信息采集

教师自评每月一次,对自身的教师课堂效果等进行评价,安排在次月月初进行。

教研组评价每月一次,对任课教师课堂效果等进行评价,安排在次月月初进行。

学生评价每月一次,对任课教师课堂效果等进行评价,安排在次月月初进行。

督导评价每月一次,安排在次月月初进行,对任课教师所承担的课程、授课计划,课堂质量、教案、作业批改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

(四)信息汇总

1.所有信息由教务处汇总后计算出教师对应的月课时量,由主管审批后交办公室核算教师薪资。

2.将任课教师每月的考核分数进行汇总,计算出教师一年(整学年)的考核分数,用于核算教师年终奖金。

五、月评价实施流程

六、教学效果检查月考核表

1.实习、一体化听课评价表(教学督导员用)。

2.理论听课评价表(教学督导员用)。

3.教师教学效果学生评教表(学生评教)。

4.教师教学质量月评价考核表。

5.每月任课教师月评价分数汇总表。

教师教学月评价考核使教师能更明确地确立目标,并在追求教学质量的过程中,主动按教育教学要求提高完善自己,不断拓展内在的潜能,从而提高自身综合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郭熙汉,何穗.教学评价与测量[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崔允漷.有效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刘郁.探索合理的教学评估机制[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

篇5:2024教育科研月实施方案

奶制品:生产稳步发展产需缺口继续扩大

报告预测,未来10年,奶类生产继续稳步发展,但进口量仍将较快增长。

中国是奶 业生产和 进口大国,奶产量居世界第三位,奶制品进口量居世界首位。报告指出,2014年,中国奶产量恢复好于预期,液态奶进口增长最明显。奶产量同比增长5.5%,全年奶制品进口数量、进口金额分别为181.26万吨( 折合原料 奶1188.40万吨)和64.1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393.76亿元),同比分别增加13.9%和23.6%。其中,中国进口奶粉92.34万吨(折合原料奶738.72万吨),同比增长8.1%,液态奶进口32.89万吨,同比增长68.9%。

未来10年,随着畜禽规模化养殖的推进,中国奶牛养殖进入关键转型期,规模化程度将继续较快提升。预计2024年,中国存栏100头以上奶牛规模化养殖比重将会达到65%,比2014年提高20个百分点。规模化程度的提升将直接推动中国奶牛单产水平的提高。展望期间,中国每头奶牛年产奶量将提高0.9吨,2024年达到6.5吨。

得益于单产水平的提升,中国奶类产量将继续增加。预计2020年,奶类产量为4397万吨,2024年达到4760万吨,展望期内平均增速为2.0%左右。受环境保护因素和资源短缺的制约,展望期间奶牛存栏数量的增长有限。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化发展及学生饮用奶计划等推进,奶制品消费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奶制品消费量(含乳饮料、冰淇淋、蛋糕等食品中奶制品消费量)继续增加,2024年或将达到39.56公斤,年均增速为2.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46.30公斤,年均增速为1.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27.60公斤,年均增速2.3%。预计2020年奶制品国内总消费为5661万吨,2024年为6303万吨,展望期内年均增速为2.3%。

长期看,奶制品进口量总体仍将继续增加。在2013年和2014年度所谓的“奶荒”、国际市场低价等多重因素刺激下,近两年奶制品进口大幅增加,乳品加工企业积压严重。预计2015年奶粉进口量将有所下降,奶制品进口总量略降。但由于国内供需缺口长期存在,且呈明显扩大趋势,长期看奶制品进口量总体上仍将继续增加,鲜奶将是增长最快的奶制品。预计到2020年,中国奶制品进口总量(折合原料奶)达1304万吨,2024年达1603万吨,比2014增长34.9%。展望期间,奶制品进口量年均增长率预计为3.0% ,明显小于过去10年年均15.5%的增幅。

未来的奶制品市场发展仍然受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未来10年,中国生育政策如何调整将直接影响新生婴儿数量,欧盟生产配额制取消可能改变世界奶制品供应格局,中国-澳大利亚新自由贸易协定、俄罗斯进口禁令取消等因素都影响未来奶制品市场。

猪肉:消费增速放缓供需趋于平稳

报告预计未来10年中国猪肉产量占肉类产量比重将从2014年的66.4%降至2024年的64.9%,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将成为生猪养殖的主导,到2024年其出栏比重将会达到60%以上。

报告预测,未来10年猪肉消费量和人均占有量年均增速将保持在1.3%和0.8%。2015年猪肉总消费量和人均占有量预计分别较上年增长1.0%和0.4%,分别为5760万吨和41.87公斤/人/年。预计2024年猪肉总消费量和人均占有量将分别达到6510万吨和45.24公斤/人/年。其中,中国居民家庭人均猪肉消费量从2015年的20.19公斤增至2024年的22.00公斤,年均增1.0%,低于2012~2014年均4.2%的增速。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猪肉消费量分别从2015年的16.32公斤和23.23公斤增至2024年的17.92公斤和24.30公斤 , 年均增速 分别为1.1% 和0.5%;未来10年加工猪肉消费量预计年均增速3.3%,从2015年的990万吨增至2024年的1340万吨。

报告认为,尽管2015年下半年生猪供需面将显著改善,猪价总体将呈现涨势,有可能会出现阶段性的供需偏紧,但鉴于消费处于稳定状态,整体价格涨幅不会太大,全年生猪养殖将处于小幅盈利水平。从长期来看,活猪和猪肉价格总体将震荡上行。未来10年生猪和猪肉价格将在震荡中上涨,受规模化水平提高的影响,波动幅度将会显著减缓。

国际贸易方面,猪肉仍将保持一定进口量,出口则稳步增加。展望前期,进口量不会出现大幅增加。短期来看,2015年猪肉进口量有望稳中有增,进口量将在59万吨左右。长期来看,受产能增速放缓影响,2019年以后猪肉进口量将保持在80万吨以上,2024年在100万吨左右,净进口量将由2014年的34万吨提高至2024年70万吨左右;出口方面,猪肉出口量将稳中有增。受俄罗斯开始重新从中国进口猪肉影响,未来猪肉出口量(含活猪折算猪肉出口量)将会继续增加,将保持在20万吨以上,2024年预计在30万吨左右。

禽肉:规模化生产发力市场保持供需平衡

报告预测,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禽肉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将是产业健康发展和适应以需求为导向新形势的重要保障。未来10年,中国禽肉生产和消费增速都将逐渐放缓,进口平稳,禽肉市场将继续保持供需平衡格局。

近年来,受生产成本高企、居民总体消费平淡等因素影响,中国禽肉产业进入调整期。产量连续两年出现下降,预计近期保持基本稳定,远期将恢复增长态势。考虑到近5年全产业快速发展,消费需求增长缓慢,未来生产继续快速扩张的可能性降低。土地、水、饲料资源短缺,生产成本高企也给产业扩张带来约束。报告认为,未来10年禽肉产量年均增速将下降为1.9%,比过去10年降低1.5个百分点。

未来10年,禽肉产业生产方式将加快转变,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程度显著提高。2013年,中国出栏2000只以上及1万只以上的肉鸡规模养殖比例分别达到85.6%和71.9%,超过100万只的大规模养殖快速发展,比例达到12%。未来,肉鸡养殖的规模化比重将进一步提高,将涌现出更多的肉鸡自养自宰一体化龙头企业。

高附加值的禽产品生产将会增加。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更加多元化,禽肉深加工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预见,未来肉禽企业将更加注重品牌化发展,开发多种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城镇化发展,禽肉消费将继续增加。长远看,新增城镇化人口和农村居民都是禽肉消费增加的主要潜力。从消费结构看,未来冰鲜禽和加工制品将会成为消费的主流产品。但受制于食物消费需求多元化,禽肉消费增速会受到制约,未来10年中国禽肉消费超过猪肉的可能性不大。总的看,未来10年禽肉消费稳步增加,2024年人均占有量有望达到14.6公斤,年均增长1.3%,比过去10年的年均增速下降1.6个百分点。

未来10年,中国禽肉贸易将继续平稳发展。目前中国禽肉贸易量仅为50万吨左右,占全球禽肉贸易量的比重不足5%。未来10年,预计中国的禽肉贸易将继续平稳发展,到2024年进口规模将保持在60万吨以内,出口有扩大的可能,特别是对中亚地区的出口量会小幅增加。

牛羊肉:消费继续增长供需总体偏紧

随着人们 生活水平 不断提高,中国牛羊肉消费人群和消费量均增加,消费整体处于稳步增长态势。但受饲养周期、生产成本、发展方式转型和疫病多发等因素影响,未来10年牛羊肉供给偏紧的趋势将继续存在。

未来,牛羊肉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牛羊肉生产将稳步增长。在市场价格和国家扶持政策的拉动下,牛羊养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将大幅提高,预计2015年牛羊肉产量较2014年分别增 长3.1% 和3.7%;2020年牛羊肉产量分别为784万吨和509万吨;2024年牛肉产量达828万吨左右,年均增长1.9%;羊肉产量达548万吨左右,年均增长2.5%。

预计牛羊肉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增速放缓。考虑我国居民膳食结构、消费习惯、肉类价格等因素,预计未来中国牛羊肉消费继续增加,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消费呈刚性增长。预计2020年牛肉、羊肉消费量分别为823万吨和537万吨,2024年分别为877万吨和577万吨,比2014年分别增长22.3%和26.8%。

牛羊肉消费量虽有增加,但预计增速逐年放缓。随着消费结构升级,消费者选择多元化,预期牛羊肉消费增速将下降。预计未来10年中国牛羊肉消费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0%和2.4%,均低于过去10年。

中国牛羊肉供需矛盾依然存在。未来10年,考虑我国国内牛羊产业发展速度和国际市场供给能力,预计到2024年中国牛肉供需缺口在50万吨左右,羊肉供需缺口在30万吨左右。未来牛肉进口呈继续增加趋势,羊肉进口稳定。

报告指出,未来10年,牛羊肉仍将处于供给偏紧状态,受此影响,牛羊肉价格将高位运行,不排除有继续上涨的可能,但涨幅趋缓。另外,牛羊肉供需水平还受疫情、自然灾害、生态环境、政策等影响,国内阶段性、区域性供需不平衡。

禽蛋:产量增速放缓消费稳步增长

报告预测,未来10年,中国禽蛋生产将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产量稳步增加,增速有所放缓,禽蛋消费稳步增长,价格波动上涨,进出口贸易基本稳定;成本波动、政策变化、科技创新进程、风险规避手段等不确定性依旧存在。

过去30年,中国禽蛋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产量年均增长率达6.5%。目前,中国是全球第一大禽蛋生产国,占世界禽蛋产量的40%左右。2014年全国禽蛋产量2894.0万吨,同比增长0.6%,为近5年来较低增速。据测算,2014年禽蛋总 消费量2880.0万吨,同比增长1.0%。由于国际蛋价上涨,2014年中国禽蛋出口快速增长,禽蛋出口量94582.7吨,同比增长1.4%;全年禽蛋贸易顺差达到1.89亿美元,同比增长7.8%。

未来10年,受益于家禽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中国禽蛋产量将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但受环境保护、市场发展等因素制约,小规模养殖户加速退出,蛋鸡养殖规模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禽蛋产量增速将放缓。预计2015年 , 禽蛋产量 同比增长0.9% ,到2024年达3210.6万吨,展望期内年均增速1.0%,相比过去10年年均增速略有放缓。

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城镇化步伐加快,禽蛋消费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2015年禽蛋总消费为2906.5万吨,同比增长0.9%,2024年为3195.8万吨,展望期内年均增速1.0%。其中,禽蛋加工消费515.7万吨,年均增速1.5%,显著高于总消费增速。人均消费量缓慢增长,城乡差距依旧明显。展望期内,城乡居民人均禽蛋消费量年均增长0.7%,增长缓慢,到2024年达到17.1公斤/人;其中,城镇居民年人均禽蛋消费量达到19.7公斤,农村居民人均禽蛋消费量达到12.5公斤,城乡间差距依旧明显。

禽蛋贸易 继续保持 顺差格局。出口量10万吨左右,出口市场仍以周边国家和地区为主。

报告指出,家禽生产资源环境、相关产业政策、科技水平、家禽饲养风险等不确定性因素可能影响禽蛋产业发展。

饲料:“饱和式增长”成为市场主基调

中国饲料工业已跨过快速增长期,进入成熟期,“饱和式增长”或将成为未来10年中国饲料市场的主基调。

饲料是人饲养的所有动物的食物总称,按营养成分可以分为配合饲料、浓缩饲料、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等。饲料工业是支撑现代畜牧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基础产业,是关系到城乡居民动物性食品供应的民生产业。

未来,中国饲料产量将缓慢增长。预 计2015年为19835万吨,2020年增至21430万吨,2024年达22706万吨,展望期间年均增长率预计为1.5%,显著低于过去10年7.3%的年均增速。预计中国饲料工业总产量增长的主要来源是配合饲料,展望期末将达到19559万吨,约占饲料工业总产量的86.1%,年均增幅为1.7%。反刍动物饲料和水产饲料优势将突显,2024年产量预计将增长至1286万吨和2416万吨,年均增速分别为4.9% 和2.6% ,明显高于猪饲料、肉禽饲料和蛋禽饲料同期的发展速度。

中国饲料消费将稳步增长。2015年中国工业化饲料总使用量预计为19679万吨,较2014年增长1.3%,2020年将达到21094万吨,2024年总使用量预计将增至22905万吨,较基期增长19.7%。中国饲料总需求的年均增长率预计仅为1.7%,与过去10年6.6%的年均增长率形成鲜明对比。饲料转化率的提高以及畜牧饲养结构的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节约饲料消耗;同时,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调整,中国工业化饲料结余量在展望期间总体呈上升态势。

中国饲料产品价格将温和上涨。未来10年,受资源约束、人工成本、物价水平等支撑上涨因素影响,中国饲料产品成本持续上涨可能性较大。预计2015年国内育肥猪、肉鸡和蛋鸡配合饲料的市场平均价格将分别达到每公斤3.27元、3.36元和3.09元;预计到2020年将分别达到每公斤3.50元、3.55元和3.28元,2024年将进一步上涨至每公斤3.60元、3.73元和3.43元,较基期涨幅分别为11.1%、12.0%和12.0%。

上一篇:宁阳九中中考备考工作实施方案下一篇:把回忆埋在秋天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