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阳九中中考备考工作实施方案

2024-04-21

宁阳九中中考备考工作实施方案(精选4篇)

篇1:宁阳九中中考备考工作实施方案

宁阳九中教学楼重建方案

一、旧楼基本情况

宁阳九中西教学楼始建于1983年7月,建筑面积2443平方米,三层,能容纳18个教学班,砖混结构,无圈梁,无构造柱。随着学生的逐年增多,西教学楼已成为教学主楼,因使用年限较长和结构设计不牢固等因素,该楼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现楼顶女儿墙裂痕已接近总长度2/3。在2011年8月30日,教育局安全检查时被确定为危楼,要求拆除重建。

二、新楼基本情况

新教学楼计划于原址重建,长67.1米,宽18.445米,高23.1米,设计5层,双面结构,共27口教室,同时,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多功能教室等设置齐全,设有独立卫生间。该楼设计为框架结构,三挂楼梯,总建筑面积6016平方米,造价约660万元。

三、搬迁及调整

教学楼搬迁工作正在进行,计划于一周内完成。原教学楼共有教室12口,教师办公室12间,卫生室两间。学校计划将后勤办公室、卫生室搬迁至行政办公室西平房(现已搬迁完毕);将学生教室和教师办公室搬迁至东教学楼。

东教学楼现有教室6口,科室17口,功能及仪器室24间。将西教学楼并入后,教室变为18口,功能室缩减为5口(其中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各一口)。将教师办公室由原来的学科小办公室变为年级大办公室。

四、拆迁安全与防范措施

为确保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首先与拆楼方签订了《教学楼拆迁安全协议》,约定教学楼拆除过程中设置防护网、警示标志,同时,为保证过往教师的安全,约定教学楼分东西两步进行拆除。

校舍搬迁工作完全由教师在假期中加班完成,实行学校领导包年级、年级包任务的方式,有计划、分步骤地限期完成,确保学校财产不受损失。

篇2:宁阳九中中考备考工作实施方案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下午好!

下面,我将开学2个多月以来教学上开展的工作向大家汇报一下:

一、开展的活动

1、组织了3轮听课活动,一是新调入我校教师和改学科教师的听课;二是各教研组开展的教学优质课初评;三是第三轮课堂达标验收初评。

2、组织了教研组进行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统计起了各学科的课程表,安排了各科的集体活动时间和地点。

3、进行了常规材料的周抽查、月普查,采取年级周抽查和教导处月普查的方式,了解教师对常规材料的充实程度。

4、组织安排了两次月考,督促年级召开了相应的学生会、教师会和家长会。

5、安排了几位老师的外出学科学习,并上好了学习总结汇报公开课。

二、存在的问题

1、不少老师还存在对常规材料的应付现象,特别是备课缺少二次备课,有的有也是纯知识性的答案,尤其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2、很多老师不能按照县教科研中心的安排进行备课和上课,尤其是课堂上不注重学生的练习,“满堂灌”和“满堂问”仍是目前我校教师上课的主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

3、大部分老师对自己的教学没有一个较明确的目标和规划,表现在课堂上就是不能知道这节课自己能讲到哪儿,“只要玲没想,我就往下讲”

4、不少教研组的集体备课、教研活动开展不扎实,对大部分老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没有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5、一些老师尤其是一直成绩不够理想的教师,自己没有改变自己教学思想的想法,还在照搬自己原来的老一套,结果还是出不了成绩。

三、下一步打算

1、加大课堂教学抽查力度,发现“满堂灌”和“满堂问”的课堂直接定性上课不合格;发现不进行书面限时达标测试的课堂直接定性为不合格。

2、开展学生学科教学质量,方案已发群共享,不再细说。

3、从本周开始,进行周周清测试,时间定为每周日下午及晚上的自习,全部科目必须测试,除语数英出30分钟试题外,其余科目出20分钟试题。

4、进行校优质课评选活动,评选出的优质课一等奖教师学校将颁发荣誉证书、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在全校进行一周的连续公开课展示。

篇3:宁阳九中中考备考工作实施方案

其一,命题形式稳中有变,变中求新。2010年中考作文题繁花似锦,全命题作文占据“半壁江山”,半命题作文仍然走俏,但也没有把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完全打入“冷宫”,体现了命题形式并存互补多元的发展态势。笔者认为,2011年中考作文在命题形式上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是趋势。

其二,命题内容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根据对近三年特别是2010年中考作文命题内容的综合分析,2011年中考作文在内容上会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体现以下四个方向:一是关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近几年中考作文题更加关注人生体验,更加突出对学生自身成长思考的引领:或关注学生的真情实感,或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或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或关注学生的学习发展,或关注学生的品德修养,或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或关注学生的人文思想,或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特别是2010年部分中考作文命题思路呈现出一种“换位”思考的趋势,从强调关注自我这一角度,转向于要学会关注他人,譬如山东烟台题《总想对你唱支歌》、江苏泰州题《他(她,它)也很重要》等。当然这并不是说只关注他人而已不注重自我了,也没有绝对化,而是一种思维的转变,但这种转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希望同学们重点强化这方面训练。二是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场地,大自然对人类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大自然给了人类生存的物质能源,带给人类心灵上真正的舒坦,带给人类视觉上的和谐,无论今天和未来,人类需要清澈的江河湖海,需要茂密的森林、草原,需要头顶上挂着朵朵白云的蓝天。不仅如此,人类最初接受的启蒙教育也是来自于大自然。对于人类而言,大自然的赐予太多太多,惟有时时感恩,不断反思,才会有更加美好的生活。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就是中考命题的方向,2010年不少省市的作文题目都很明显地打上“自然”的烙印。二者强调的是,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而不是一味地向自然索取,掠夺!在自然中保有心灵的清纯和快意。那么,对2011年考生来说,这是应该值得注意的问题。

三是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生活,人是社会中的一份子,人类的活动是离不开社会的。所谓文以载道,文章合为时而作,那么,中考作文命题方向亦如此。关注社会,关注热点时事,必然在作文中体现出来。近年来有关留守儿童、农民工问题、独生子女问题等一直都是热点,一直深受关注。譬如2010年温州题《做一个“行者”》就体现了这一命题意图。平时关注现实、关注生活的考生都知道,温总理2009年考察同济大学时提及“仰望星空”,2010年“五四青年节”到北大考察时提到了“当代大学生应当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理念。如果考生知道这个背景,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如果考生不知道背景,但能了解中国当前唱高调的人有,脚踏实地的“行者”也有的现实状况,也能写出不错的文章。由此可打开思路,写一些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关于“行”的亲身经历或动人的故事,也可写一些关于“行”的社会现象。2011年我国发生的重大事情也很多,譬如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中国“人世”十周年、神舟八号飞船升空、京沪高铁建成通车等为世人瞩目。可以大胆地预测,命题者是不会远离现实,出一些比较虚的题目。四是关注继承与借鉴的关系。中考作文的命题总是相互借鉴的:或借鉴其它省市或地区的命题经验,或借鉴高考作文的命题经验。在继承中借鉴,在借鉴中出新,是2011中考作文命题的一大走同。同时,各地的作文题将更具地方特色:或命题体现了本地的教育教学改革和考生群体的实际水平,或命题内容反映了本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所以,借鉴创新,凸现特色将成为2011年作文命题的又一趋势。

其三,命题的考查思路趋于综合。作文是最能体现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试题,这主要是因为在作文过程中学生要综合运用到多种语文知识和能力。从这一点看,评卷者对学生作文的评判过程其实也是对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评判过程,因而一篇作文的得分也就不可能是学生某一个方面语文知识或能力的体现,而是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了。但从近几年各地中考作文试题来看,中考作文试题对学生语文综合知识和能力的考查的整体思路曾在一些省市出现了不应有的“多元化”表现。故笔者大胆预测,在2011年全国各地的中考作文试题中,你肯定很难看到有作文试题附带考查学生某个单项语文知识或能力的表述了。从语文综合素质的整体思路出发,对学生的作文水平进行评判,符合作文本质的特点,也是中考作文试题在命制上越来越科学和规范的体现。

其四,命题设计的背景理性回归教材。中考作文命题跟初中生的学习尤其是课堂学习过程相关联。这是中学生生活实际的一个必然反映,也是一个必然选择。2010年中考命题者对此进行了有效的尝试。譬如,浙江杭州题由初中教材中宋濂少时苦学、丑小鸭逆境成长、海伦·凯勒“再塑生命”三个故事引出文题《成长路上无捷径》;浙江温州题《做一个“行者”》,文题前的一段提示材料来自鲁迅《朝花夕拾》;浙江义乌题《我不只是一个角色》,导语选用了已学课文《散步》中的“我”既是“妈妈的儿子”,也是“儿子的爸爸”的材料,等等。返璞归真,走向并彻底地融入生活,强化社会生活实践,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可以预测,2011年中考命题者在关注生活之外,将题目设计的背景对着“课文”,进一步理性回归教材,这是对事实的尊重,也是现实的作文命题的必由之路。

近3年特别是2010年全国各地中考作文题,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当前作文中考命题的趋势和特点,自然对2011年中考作文复习备考具有一定的启示。

首先,要吃透课标,明确要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作文复习效率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文课程标准》就是中考作文的“器”。“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吃透课标精神,复习便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其次,要关注自我,思考生活,提高审美素养。根据中考作文发展趋势,侧重“自我”和对生活独特的发现、独特的感悟的命题会成为201年中考主流。平时要注意积累成长中经历的点滴,抒写心灵,做到“我手写我心”。只有叙写出自己的生活,展示生活细节,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其中,才能写出感动自己、打动他人的文章。关注社会,对社会问题能有自己的判断与评析。关注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审美素养。

再次,要加大阅读量,积累丰富素材。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缺少丰厚的积累,我们是无法写出文质兼美、大气磅礴的考场佳作的。积累素材训练应贯穿于整个复习过程之中。

最后,要扎实进行作文规范训练。笔者认为,没有充分的入“格”训练,是很难实现作文的出“格”,更难做到升“格”,写出有鲜活独特的内容、有独特新巧的构思、有新颖绝妙的切人视角和与众不同的语言的考场佳作。建议同学们首先注重题型之训练,就是要根据本地考区的常用题型(至少两种),研究它们的应对方法,认真训练。譬如,应对全命题作文,一定要对题目(包括导语部分)进行仔细分析,对组成题目的各个语素和词语,都要明确其意思,从而准确把握题目规定的写作范围和内容。应对半命题作文,要认真研究文题中的引言和要求,吃透已经给出的题目词语的含义,补出合乎语法规范的短语作为题目。补题时,要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生活积累,打破思维定势,补出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把握的、感悟最深的、最容易写出新意的题目。只有这样,才能扬己所长,掌握主动。应对选题作文,要在较短的时间里确定写作试题,为自己的考试赢得主动。挑选的原则应该是选熟不选生、选易不选难。如果选择的是材料作文,要读懂材料的内涵(涉及的主题和相关内容),找准材料的关键点写感想;发挥联想,结合现实生活谈感悟;挖掘材料深意,提出深刻观点。其次注重方法之训练。一是强化全程训练。可以按照老师的复习计划,从作文评分的若干方面(如审题、构思、立意、选材、表达、修改等),逐一进行训练,每一项都要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二是强化局部训练。主要是列提纲、开头、结尾等影响中考作文评分的关键部位和个人劣势方面,不妨重点训练几次。三是强化创新训练。平时要加强对“精”“深”“活”“新”等方面的训练,以闪亮的标题“煽起”阅卷老师的情,以靓丽的“凤头”激起阅卷老师的趣,以精彩的“豹尾”勾住阅卷老师的魂,以优美的文笔打动阅卷老师的心,以漂亮的卷面“迷住”阅卷老师的眼,以便收到平中见奇、同中见异之效。四是强化速度训练。这是为了避免在考场上因时间不够而导致无法完卷的遗憾。平时应训练自己快速审题、快速构思、快速行文、快速修改的能力,养成“快”的习惯。

篇4:历史学科中考备考工作的一些体会

第一,解读历史学科考试说明,明确新课标和中考考试评价要求,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和复习指导思想。每年历史学科考试说明下发后,我立即组织师生们认真学习和研究。通过解读,老师和学生在考试性质、命题原则、试题结构、能力要求、考试内容等诸方面达成共识,明确了新课标和考试要求。如2007年考试说明强调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在考查知识与能力的同时,注重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国际意识等方面的考查。基于此,在复习教学中,我们按考试说明中规定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进行复习。复习课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意识。“主动是学习之本,活跃是课堂之魂”,一直以来,我们采用学案导学-合作交流-成果展示-点拨提升-训练反馈五环节课堂模式,课堂上真正体现“让学生动起来,让历史活起来,让历史人物站起来”这一教学理念。

第二,打破教材体系,强化专题复习。就历史学科而言,主体知识应该是指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内容,它能够起到总揽全局的作用,集中反映了在国家制度、社会更替、经济水平、民族交往、国家关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果等多方面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过程。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拓展性,专题复习能够打破教材的顺序,实现知识的重新组合,把局部的、分散的、零散的知识整合成整体的、系统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根据教材学习主题和历史考试说明划定的考试内容来整合教材,我们设计了十个专题: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专题三,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专题四,中国近代化进程;专题五,近代列强的侵华史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专题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专题七,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与发展;专题八,近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专题九,三次科技革命史;专题十,热点和周年问题。

第三,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形成“大历史”观。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大环境中去学习。因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地学“活”历史,提高能力,形成“大历史”观。例如在复习中国史的第一、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时,我们不仅要看国内情况——封建统治日趋衰落,更要把它与当时的世界大环境——世界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作鲜明的比较,这就会从中国史的复习联系到第一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后的英、法两国。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史与世界史相互交融、密不可分。某些历史问题的理解要注意转换中国史与世界史的立足点,如日本的法西斯专政与发动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等等。

第四,密切联系时政,关注热点和周年问题。历史学习要引发学生的思考,应该寻找适合的切入点,特别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历史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现实、关注现实、服务社会。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将历史知识与社会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今年的重大时政,如“三农”问题、“民生”问题、科学的发展观问题等。涉及周年的知识点,特别是今年涉及年份为“8”尾的重大历史事件,如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30周年等等。这样将学习的重点与时事的热点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五,进行适当的学习方法、解题方法指导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

1.要重视近几年中考试题的研究。从中体会到中考“怎么考”(命题思路),从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中体会“怎么答”(解题思路、答案组织、文字表述等),研究试题是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精选试题,强化模拟训练。

2.我们尝试让学生自己根据课本知识和网络资料选取材料,编制试题,并写出命题角度,考查的知识和能力范围,答题的切入点和思路并拟定答案要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试题思路的把握,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解题能力,学会理清答题思路和方法。在审题过程中,我们指导学生要审题型和要求、审关键词、审时空范围,然后确定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组织答案时还要注意文字表述的規范表达,要用规范的历史语言回答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史论结合。

上一篇:食品安全示范街方案下一篇:2024教育科研月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