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科研室工作总结

2024-04-26

2024年度科研室工作总结(共6篇)

篇1:2024年度科研室工作总结

2023-2024学第二学期教科研工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局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工作要求为统领,根据太仓市教科研工作会议精神,重点立足“课题”与“课堂”坚持履行中心“研究、指导、服务与引领”工作职能,关注前沿,优化理念、创新方法、扎实过程,运用针对性科研方法,规范有序、求实务真、追求高效地开展各项工作。结合我校的工作计划,坚持教科研为课堂教学服务的理念,以“课题研究”为主要抓手,提升学校教育科研的品质,加强学校科研队伍建设。

二、重点工作:

1.做好“十三五”省级级课题的研究工作。

2.协同各部门做好2024校本培训项目申报。

3.协同各部门制定2024校本培训方案,按计划开展活动。

4.做好2024县市级培训工作报名工作。

5.抓好学校教科研常规管理工作。

6.加强学校科研队伍建设。

7.做好教师论文参赛、投稿等宣传工作。

三、具体措施及安排

(一)做好课题研究工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继续做好“十三五”课题研究工作

根据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要求,本科室将校本培训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结合十三五课题的申报,扎实开展校本培训活动。先向全体教师征集本校内关于学校规划发展、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改革、学生阅读、教科研训一体化等领域内的问题。动员不同学科组的教师进行新一轮的课题申报,架构起学校的课题网络,促进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提高专业素养。

2.做好在研课题的管理工作

深入课题的研究过程,与课题主持人定期沟通,了解学期课题研究计划内容。尽量多的参与具体的研讨活动当中,一起听课、研课,从科研角度来查看课堂教学的优点与不足,带领课题组老师用科研眼光来推动课堂教学。帮助课题组内的年轻教师在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研究道路上稳步前进。同时,进一步指导梅老师做好课题平台建设,按要求完成资料上传,并随时积累好过程资料。

3.优化教科研制度,做好相关网络管理

教科室制定相应的教科研管理制度,优化指导教科研的常规管理过程。对于各级各类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将按照课题网络化管理的具体细则,即按“研究方案、学习资料、研讨活动、学期汇报、研究成果、成果鉴定”六大板块,严格按要求上传,校教科室将采用指导服务、例行督查等形式,规范课题研究过程化管理,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度。

(二)加强各级培训活动,加大教师科研队伍建设

全员阅读,建立学习型校园

本学期继续通过阅读促进全体教师理论修养,要求每一位教师经常翻阅教育杂志,细心研读教育专著,潜心研究一个教学问题,感悟一种教学方法,做到有所体验,有所收获。重点围绕指定书目以及市发展中心编制的《燃荻》、校教科室编制的每月一期的纸质文摘,开展读书沙龙、读书心得交流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完成指定阅读书籍一本,并撰写600字以上的读后感三篇,上传校本培训平台的读书活动栏目内,纳入教师的校本培训学时统计内。同时把读书和课堂有机结合在一起,开展了课堂实践,将理论阅读与实践思考相结合起来,为阅读行为与教学行为架起互通的桥梁,从而提升教师自身素养。

本学期是2024年校本培训计划的制定与开始,一是协同各部门制定好新一的培训计划,二是提醒各部门按照计划开展相应活动,做好活动前有签到、活动中有组织、活动后有报道,将每一次的校本培训活动落实到位,材料搜集齐全。并做到网络平台上传资料及时到位、符合要求。三是本科室及时做好每位教师的校本培训学时统计,做到每次活动结束立即登记统计,每月汇总结算一次,及时查漏补缺,为考核做好准备工作。

同时2024年的县市级培训又将拉开序幕。按照上级部门的安排,有名师大讲堂、“苏州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考试、“江苏省网络知识竞赛”、“苏州电教馆的网络培训活动”、“太仓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教育”、“苏州市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竞赛”等众多的培训项目,本科室会和教务处等部门协同商量,采用自主报名与部门推荐相结合的方式来保证教师有序合理地参与培训。本科室将认真做好各项报名的动员与名单上报工作,为每位老师顺利参与培训做好服务工作。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仅提升教师业务技能培训,而且把教师职业精神培育、价值取向建构作为重中之重,以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和思想保障。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为太仓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3.做好上传下达工作,规范校本培训学时记录

做好上级部门的文件精神传达工作,严格按照《太仓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时认定管理办法》要求,每学年每位老师县级以上培训和校本培训各不少于50学时,5年总和不少于500学时的要求。本科室主要负责好继续教育中校本培训这一块的内容制定与学时统计。在以上两类的培训活动结束后,会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请老师们及时登录培训管理系统,查看培训活动获得的相应学时,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

(三)搭建学校科研成果推广、评选平台

1.做好各项论文赛事的通知动员工作。

本科室是为教师服务的部门,要做好上传下达工作。每个学期都有一些固定的论文比赛,接到上级部门传达的相关通知,就要及时梳理汇总,发布在校工作群里,便于老师及时了解比赛动态。在收集整理论文、案例过程中,要做到仔细、耐心,多给鼓励,帮助老师提高文章获奖数量与质量。

2.做好教师论文推广推荐工作。

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是教师研究成果,也是教师评定职称需要的一个有力支撑,为了帮助教师提高这方面的成绩,除了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项论文比赛,还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学校作用,帮助老师做好文章质量把关工作,争取有更多的一线教师能有文章发表刊登出来,做好教研成果推广工作。

附月行事历:

2-3月:

1.上交苏州教育学会优秀教学案例。

2.参加全市教科室主任会议,传达会议精神。

3.完成2023-2024学第二学期教科研工作计划。

4.完成2024校本培训项目申报。

5.“十三五”课题研究。

6.完成2024年校本培训方案。

7.完成教师文章投稿。

8.编辑教学推荐文摘一份。

9.上交教师发展中心《燃荻》学习推荐资料一份。

10.召集课题组长,各课题组完成计划和月科研活动,资料上传课题平台。

11.编辑教育文摘一份。

12.完成本学期课题信息表填写。

13.做好“科研之窗”和“校本培训”两个网页的建设。

14.做好教师寒假读书心得评比。

15.下发教科研工作电子台账。

16.完成《太仓教育》杂志文章推荐工作

4月:

1.完成本月部门校本培训活动,统计学时。

2.参加信息课题月研讨活动

3.完成教师文章投稿

4.编辑教学推荐文摘一份

5.上交教师发展中心《燃荻》学习推荐资料一份。

6.做好“科研之窗”和“校本培训”两个平台建设。

7.做好江苏省“师陶杯”论文比赛的宣传工作。

5月:

1.完成本月部门校本培训活动,统计学时。

2.参加信息课题的月研讨活动。

3.完成教师文章投稿。

4.做好中国教师教育网远程培训报名工作。

5.编辑教学推荐文摘一份

6.上交教师发展中心《燃荻》学习推荐资料一份。

7.做好江苏省“师陶杯”论文比赛的组织工作。

8.太仓市级个人专项课题结题准备。

9.上交有关比赛论文。

10.做好“科研之窗”和“校本培训”两个平台建设。

6月:

1.完成本月部门校本培训活动,统计学时。

2.做好课题结题资料的最终整理。

3.开始中国教师教育网远程培训。

4.结合教导处评优课与汇报课,进行课题研讨活动。

5.编辑教学推荐文摘一份

6.上交论文比赛材料

7.完成《太仓教育》杂志文章推荐工作

8.做好“科研之窗”和“校本培训”两个平台建设

9.收集各位教师本学期论文、案例、反思等(40周岁及以下)。

10.做好学校继续教育和教师的继续教育验证工作。

11.统计、汇总本学期教师各级获奖情况、参加培训的情况。

12.整理本学期教科资料,条线评优。

13.完成本学期教科研工作总结。

篇2:2024年度科研室工作总结

2009年1 2月1 7日~1 9日, 南京市2009年度教育科研工作总结研讨会顺利召开。南京市十四个区县的教研室 (所) 主任 (所长)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各管理中心的负责人参加了研讨会, 并对2009年度的教育科研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总结, 对2010年度的教育科研工作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规划。

研讨会上, 刘永和所长明确了2010年度的三项主要工作:一是继续实施“合纵连横”战略, 集中力量做好南京市的教科研工作;二是继续加强南京市“金字塔式教科研工作模型”的建构, 完善南京市教科研工作的机制;三是重点做好“教师教科研”工作, 征集100所“个人课题”研究学校, 做好案例和叙事研究, 更好地为基层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服务。

篇3:2024年度科研室工作总结

It might seem sad, after years of study, to wind up gathering 1)sewer rats or burning great, 2)stinking heaps of urine samples and bloody 3)gauze. But that’s the path some professionals choose—and you’re lucky they did.

If you 4)freak out when 5)turbulence threatens to 6)topple your 7)ginger ale, you probably won’t get into the U.S. Air Force Reserve’s 53rd Weather 8)Reconnaissance Squadron. Based at Keesler Air Force Base in 9)Biloxi, Mississippi, the 20 pilots and their crews fly into the eyes of dangerous hurricanes, usually four times on missions of up to 12 hours. Think of it: After making it through, they circle around to do it again. Why risk it when satellites and radar do a 10)bang-up job of tracking storms? Because it’s hard to 11)gauge the strength and growth of a hurricane without measuring the pressure in its eye, and although radar can map the center of a storm to within 60 miles, being inside it brings accuracy to within two miles. Missions are 12)round-the-clock when a storm is on, and the goal is to 13)parachute two-foot-long instruments called 14)dropsondes through the storm to measure 15)barometric pressure, wind speed, and so on. It’s a 16)maniac’s job. Since the 1960s, four flights—36 people—have been lost. One plane returned so damaged that it was sent directly to the 17)scrap heap.

Ever wonder where your 18)tonsils and 19)gallbladder go once the 20)anesthesia 21)wears off? If your doctors are following the law, those go out the door as medical waste. At BioMedical Waste Solutions, based in Port Arthur, Texas, a fleet of 22)leakproof trucks brings tons of trash each day to its processing facility, where a technician wearing gloves, 23)goggles and a protective suit pulls the bags of waste from the tubs and loads them into a plastic-lined stainless-steel 24)hopper, which is wheeled into a 6-by-13-foot 25)autoclave. The operator vacuums the air out of the chamber before injecting it with 45 psi of 300ºF steam, cooking and 26)sterilizing the 27)syringes, bloody gauze, and bottles of 28)semen and urine for 40 minutes. (Limbs and 29)chemo supplies go to specialty 30)incinerators.) The aroma is what 31)gets to you. “It smells like dog food mixed with burning plastic,” says Wes Sonnier, who began the company in 2005. The steaming 32)glop, which is full of melted rubber gloves, bandages and syringes, is then machine-compacted before being dropped off at the municipal dump.

For Mark Siddall and his colleagues from the leech lab at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in New York, the primary tool for field research is a pair of shorts. “Fieldwork involves wading through swamps, allowing leeches to crawl onto us,” explains Siddall, the museum’s 34)curator, whose subjects are increasingly being used in 35)reconstructive surgery a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36)anticoagulants. In the past decade, Siddall has led leech walks everywhere from Argentina to Thailand. He says, “You can collect hundreds on your body just over one walk.” To remove a sucker, he simply peels off the edge with his fingernail, since burned leeches tend to 37)regurgitate into the wound. Why, God, why? Siddall has discovered or studied dozens of new species, including a leech that prefers frogs and one that likes hippo 38)anus. And the danger? “So far, no leech-borne diseases have been identified,” he says. “And to the best of my knowledge, nobody has ever been 39)exsanguinated.”

Dying is easy. The study of how an animal wandering the 41)tundra becomes a fossil underground: That’s hard. To familiarize themselves with the mechanics of death and decay, taphonomists study the 42)disintegration of worms, elephants and even humans. Travis Rayne Pickering, a taphonomist and 43)paleoanthropologist at the 44)University of Wisconsin, concentrates on big cat kills in Africa. The idea is to create a reference to help figure out whether fossil animals were killed by early humans or by predators like big cats. Pickering and his team 45)scour the countryside for the remains of a kill to assess the aftermath and 46)flay the 47)carcass. “Sometimes the flesh is loose enough to get your fingers in there and pull it off. But it usually takes quite a bit of boiling to get the skin off the head, and there’s the brain tissue to get out as well,” says Pickering.

There are plenty of technical problems on the way to Mars: how to avoid excess radiation, maintain food supplies, and generally not die. But the real 48)hazard between here and there is 49)going nuts. That’s why this spring, six participants in the European Space Agency and Russia’s Institute for Biomedical Problems’s Mars500 program are going to lock themselves in a series of metal tubes in a facility in Moscow for 520 days, roughly the time it should take to travel 100 million miles to Mars, spend 30 days there, and return. That’s a long time without a shower or a window. Psychologists and biologists will be observing the effects of cramped quarters and social isolation on the four Russians and two others chosen from an applicant pool of 5,000 pilots and scientists from 45 countries. The winners will drink reprocessed urine and eat freeze-dried food and whatever grows in the greenhouse. Any breakdowns, engineering or otherwise, must be remedied by the crew, who will be constantly recorded by 18 cameras. The reward: After 250 days, three lucky Marstronauts will be allowed to leave their 2,100-square-foot capsule, in spacesuits, to explore some other unit dolled up to look like Mars for a month, before crawling back inside for the final 240 days.

苦学经年,最后却得跑去收集沟渠老鼠,或者得负责把那些堆积如山、臭气熏天的尿液采样和沾满血的纱布烧掉,这看起来似乎很可怜。但那就是一些专业人士选择的路——你该庆幸他们做了如此抉择。

如果你那瓶姜汁汽水被大风刮倒了也会吓坏你,那你恐怕无法进入美国空军预备役第53气象情报中队工作。该中队总部位于密西西比州拜洛希市的基斯勒空军基地,每次飓风来临,20名飞行员和他们的机组成员驾驶飞机冲进危险的飓风眼,通常得4次穿越飓风眼,每次穿越的时间长达12个小时。设想一下:飞机穿越风眼,在飓风圈周围盘旋,再找机会冲进去。如今,卫星和雷达已能很好完成风暴跟踪工作,为什么还要冒这个险?因为,只有通过测量飓风眼的压力才能精确推算出飓风的威力及其发展趋势。虽然用雷达勘测风暴中心的位置精确在60英里以内,但直接进入风暴内测量,精度在两英里之内。当风暴来临,气象情报中队得不分昼夜地工作。他们的目标是用伞投的方式把一个两英尺长的下投式探空仪投进风暴眼,以测量大气压力,风速等数据。这是一个疯狂的职业。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4架飞机、36人在执行任务时葬身。一架飞机回来时遍体鳞伤,直接被送去了垃圾堆。

手术后从麻醉中苏醒过来,你是否曾想过自己被摘除的扁桃体或胆囊去哪里了?如果给你做手术的医生遵纪守法,那些东西都变成了医疗垃圾,被运出医院。在得克萨斯州亚瑟港的生物医疗垃圾处理公司,一个防泄漏卡车队每天将数以吨计的医疗垃圾送进其处理工场。在里面,一名戴着手套、护目镜,穿着防护服的技术员把成袋的垃圾从桶里拿出来,装进一个有塑料衬里的不锈钢料斗车,再运进一个6×13英尺的高压消毒锅。操作员将锅内的空气抽空,再按着45磅力/平方英寸的标准注入300华氏度的蒸气,将注射器、沾满血的纱布、装精液、尿样的瓶子蒸煮消毒40分钟(被摘除的肢体器官和化疗用具则会由专业焚化炉另外焚毁)。干这个工作最令人受不了的是气味。“闻起来就像是狗粮混合燃烧着的塑料的味道。”2005年创立这家公司的韦斯·索尼尔说道。经过蒸煮的胶状物——满是熔化了的橡胶手套、绷带和注射器,接着经过机器压缩,再被送往市垃圾堆填区。

对于马克·斯达尔和他在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下属水蛭实验室的同事而言,野外研究的主要工具就是一条短裤。“野外工作涉及穿越沼泽,故意招惹水蛭爬到我们的身上。”该博物馆负责人斯达尔解释说。他的研究对象被日益广泛用于重建外科手术和抗凝血药物的研究。过去十年里,斯达尔到野外考察研究水蛭的足迹遍布阿根廷、泰国等众多地方。他说:“走一趟,身上就可以收集到几百条水蛭。”要把一个吸附在皮肤上的水蛭弄下来,他只需用指甲把它边上的锯齿状的牙齿拔出,因为如果你用烧的办法,水蛭会往伤口吸附得更紧。天啊,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斯达尔已经发现并研究了几十个水蛭新品种,其中包括喜欢吸青蛙血和专找河马肛门下手的种类。危险性?“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通过水蛭传播的疾病。”他说,“据我所知,还没有人因被水蛭吸了过多的血而致死。”

死亡来得很容易。要研究某只本来在冻土地带行走的动物如何最终变成地下一块化石,则难得多。为了了解生物死亡与肌体腐化的原理,埋葬学家研究蠕虫、大象甚至人类尸体的腐化分解过程。特拉维斯·莱尼·皮克林是威斯康星大学的埋葬学家兼古人类学家,专门研究非洲大型猫科动物杀戮觅食的过程。他的目的在于创造一个参照标准,帮助探究已成化石的那些动物当年究竟是死于早期人类手下,还是被大型猫科动物所猎杀。皮克林和他的研究小组在荒郊野外四处搜寻被猎杀动物的残骸,对当时双方激战的结果进行估定,他们还会拿那些残骸扒皮拆骨。“有时那上面的皮肉已经很烂很软,手指很容易就插进去,一下就能扒下来。但若要把头上的皮扒下来,通常得把兽头放进锅里煮一煮,那也会把脑组织给煮出来。”皮克林说道。

篇4:2024年度科研室工作总结

, 上海市中小学优秀期刊

,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科学类全^文转载名列前茅

^ “长三角城市群教育科研合作共同体”交流平台

《上海教育科研》杂志是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月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海市中小学优秀期刊, 刊登全国各地教育理论研究、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和动态, 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科学类中全文转载名列前茅, 深受教育科研工作者和教师欢迎。

《上海教育科研》杂志面向基础教育, 注重学术性与普及性相结合,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科学性与可读性相结合, 开设理论经纬、教改前沿、观察与思考、调查与分析、科研方法、专题研讨、管理方略、课程教材、德育视点、教学新论、心理探索、学科教与学、考试与评价、幼教天地、国际视野等栏目, 以更为生动活泼的形式、更加全面深入地反映基础教育改革与研究的新视点、新成果、新经验。

自2003年起, 《上海教育科研》杂志增设“聚焦长三角”与“长三角信息平台”等栏目, 推介“长三角”地区教育改革成果, 登载“长三角”地区教育科研信息, 刊发“长三角”优秀教育科研论文。多年来, 《上海教育科研》已成为宣传“长三角”教育科研成果的平台, 广大教师了解“长三角”教育改革与科研最新动态的窗口。

《上海教育科研》杂志每期96页。每册售价10元, 全年售价120元 (含邮寄费) 。

《上海教育科研》杂志自办发行, 请您填好订阅回执后, 连同款项一并寄到本刊发行组。

信汇:上海《上海教育科研》出版社31001553300055691969建设银行上海大木桥支行

邮汇?.上海市茶陵北路21号 (邮编:200032) ,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书刊发行组

联系人:林红老师

联系电话: (021) 64187466 64182392

篇5:2024年度科研室工作总结

1科研院所物资采购策略编制原则、内容

主管领导要牵头组织采购策略编制工作,物资供应部门则具体负责,计划、生产、技术、财务、纪检、监察等部门参加。标准化模板填报,以正式文件形式印发。坚持客观性原则,定性、定量分析宏观经济形势、资源供求关系,整合计划、生产、机动、财务、供应等部门的工作要求。坚持编制标准化、需求标准化原则。坚持完整性原则,覆盖物资供应工作从需求提出到物资投用的全流程,包含本企业年度所有物资需求。坚持操作性原则,根据采购策略要求可准确地编制出采购方案或采购计划,能发挥采购策略对采购业务的指导、约束作用。

采购策略编制包含上一年度采购策略执行情况总结和本年度采购物资策略。年度物资采购策略的编制内容包括年度采购工作分析、工作进度安排、供应商选择策略、采购方式选择策略、价格控制策略、过程控制策略、物流策略、储备控制策略、质量控制策略等方面的内容。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个别单位对年度采购策略编制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未按要求及时完成采购策略的编制与引发。部分单位对上年度采购工作分析不全面,内部需求和外部市场研究不深入,与年度重点工作结合不紧密,安排不具体,采购策略针对性、指导性不强。部分单位在供应商选择、价格确定、过程控制、储备策略等方面只进行了原则性描述,未能结合企业的年度工作重点、难点和风险点明确相应的具体措施,采购策略实用性、可操作性不强。

3优化完善科研院所采购策略编制的措施

(1)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增强采购策略的实用性及可操作性。对上一年度采购策略执行情况进行自查和总结。从采购计划执行、采购方式选择、合同履行情况、供应商选择情况、市场状态评估、质量状况评估等6个方面,并针对采购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及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提前制订解决方案,详细分析上年度指标完成情况、策略执行情况、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与约束进行重点分析与评估,提出改进意见。

供应商选择、价格确定、过程控制、储备策略的编制,结合企业的年度重点工作、难点和风险点,明确相应具体措施。物资需求预计是否准确,与年度重点工作结合是否紧密,安排是否具体,年度采购策略对年度工作是否有指导作用,实际工作中是否按照年度采购策略实施。采购策略是否与采购工作流程相结合。对采购策略执行情况进行日常管理监督,确保采购行为合法合规,避免出现采购策略与日常采购工作相割裂现象。

(2)与物资供应管理要求相配套,确保采购工作科学、规范进行。各科研院所坚持集中统一、归口管理的物资管理体制。由一名领导分管物资采购工作、一个部门实施物资供应管理工作,加强采购管理的力量。根据集团公司相关规定,规范物资采购制度和流程,确保采购行为合法、合规、规范。

强化需求计划管理。各科研单位将需求计划管理作为年度重点工作,明确计划管理目标和管理办法,细化物资需求计划提报、审核与考核,提高物资需求计划的准确性、及时性,从源头控制物资供应风险。借力电子商务系统、ERP系统、编码网站系统、供应资源管理系统、易派客平台等,实现网络化采购。推进采购业务标准化、规范化,充分发挥信息化系统的便利性,提高采购效率。按照集采框架协议采购、区域协同采购、自采框架协议多种采购方式相结合,改变了以往传统采购模式中“一单一询、一单一谈、一单一签”的弊端。在采购过程中,对技术要求相对统一、采购频次高,能形成一定采购批量、供求市场相对稳定的物资采取框架协议的采购方式。对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专利产品、新产品、独家产品以及有特殊技术要求的物资,采取联合谈判的采购方式。对小额、通用、常耗的物资,采用网上询比价的采购方式。对于单笔金额大于50万元的物资采取招标的采购方式,坚持应招必招、能招尽招的原则。

(3)加强管理,强化采购策略的刚性执行。各科研院所对年度采购策略编制工作要高度重视,明确职责与分工,落实岗位责任制。借鉴油田企业的先进管理措施,例如开发采购策略编制软件,保证了采购策略编制的标准化;将采购策略的应用纳入信息系统进行刚性控制,实现采购策略与采购实施的有机结合;定期开展穿行测试,通过采购业务抽查、生产会通报、业务现场督导等方式强化策略的落实;对采购策略涵盖率和采购策执行率进行考核检查。

4结语

从采购工作的前瞻性出发,开展采购策略编制应用研究,改进和提升采购策略的编制质量,发挥采购策略的指导作用和管理功效。积极探索采购策略管理的有效措施,强化采购策略的编制和应用,切实发挥采购策略对全年采购供应工作的指导和规划作用,提高风险防控能力,降低采购综合成本。

摘要:针对科研院所采购物资需求数量少、品种杂、专业性强、计划性较差、个性化需求较多、采购金额小等特点,编制年度物资采购策略,指导物资采购工作,提升物资供应效率和管理水平。

关键词:科研院所,年度物资采购策略,措施建议

参考文献

[1]王颖.物资采购策略的重要性及编制重点[J].中国商贸,2012(04).

篇6:2024年度科研室工作总结

奶制品:生产稳步发展产需缺口继续扩大

报告预测,未来10年,奶类生产继续稳步发展,但进口量仍将较快增长。

中国是奶 业生产和 进口大国,奶产量居世界第三位,奶制品进口量居世界首位。报告指出,2014年,中国奶产量恢复好于预期,液态奶进口增长最明显。奶产量同比增长5.5%,全年奶制品进口数量、进口金额分别为181.26万吨( 折合原料 奶1188.40万吨)和64.1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393.76亿元),同比分别增加13.9%和23.6%。其中,中国进口奶粉92.34万吨(折合原料奶738.72万吨),同比增长8.1%,液态奶进口32.89万吨,同比增长68.9%。

未来10年,随着畜禽规模化养殖的推进,中国奶牛养殖进入关键转型期,规模化程度将继续较快提升。预计2024年,中国存栏100头以上奶牛规模化养殖比重将会达到65%,比2014年提高20个百分点。规模化程度的提升将直接推动中国奶牛单产水平的提高。展望期间,中国每头奶牛年产奶量将提高0.9吨,2024年达到6.5吨。

得益于单产水平的提升,中国奶类产量将继续增加。预计2020年,奶类产量为4397万吨,2024年达到4760万吨,展望期内平均增速为2.0%左右。受环境保护因素和资源短缺的制约,展望期间奶牛存栏数量的增长有限。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化发展及学生饮用奶计划等推进,奶制品消费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奶制品消费量(含乳饮料、冰淇淋、蛋糕等食品中奶制品消费量)继续增加,2024年或将达到39.56公斤,年均增速为2.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46.30公斤,年均增速为1.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27.60公斤,年均增速2.3%。预计2020年奶制品国内总消费为5661万吨,2024年为6303万吨,展望期内年均增速为2.3%。

长期看,奶制品进口量总体仍将继续增加。在2013年和2014年度所谓的“奶荒”、国际市场低价等多重因素刺激下,近两年奶制品进口大幅增加,乳品加工企业积压严重。预计2015年奶粉进口量将有所下降,奶制品进口总量略降。但由于国内供需缺口长期存在,且呈明显扩大趋势,长期看奶制品进口量总体上仍将继续增加,鲜奶将是增长最快的奶制品。预计到2020年,中国奶制品进口总量(折合原料奶)达1304万吨,2024年达1603万吨,比2014增长34.9%。展望期间,奶制品进口量年均增长率预计为3.0% ,明显小于过去10年年均15.5%的增幅。

未来的奶制品市场发展仍然受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未来10年,中国生育政策如何调整将直接影响新生婴儿数量,欧盟生产配额制取消可能改变世界奶制品供应格局,中国-澳大利亚新自由贸易协定、俄罗斯进口禁令取消等因素都影响未来奶制品市场。

猪肉:消费增速放缓供需趋于平稳

报告预计未来10年中国猪肉产量占肉类产量比重将从2014年的66.4%降至2024年的64.9%,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将成为生猪养殖的主导,到2024年其出栏比重将会达到60%以上。

报告预测,未来10年猪肉消费量和人均占有量年均增速将保持在1.3%和0.8%。2015年猪肉总消费量和人均占有量预计分别较上年增长1.0%和0.4%,分别为5760万吨和41.87公斤/人/年。预计2024年猪肉总消费量和人均占有量将分别达到6510万吨和45.24公斤/人/年。其中,中国居民家庭人均猪肉消费量从2015年的20.19公斤增至2024年的22.00公斤,年均增1.0%,低于2012~2014年均4.2%的增速。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猪肉消费量分别从2015年的16.32公斤和23.23公斤增至2024年的17.92公斤和24.30公斤 , 年均增速 分别为1.1% 和0.5%;未来10年加工猪肉消费量预计年均增速3.3%,从2015年的990万吨增至2024年的1340万吨。

报告认为,尽管2015年下半年生猪供需面将显著改善,猪价总体将呈现涨势,有可能会出现阶段性的供需偏紧,但鉴于消费处于稳定状态,整体价格涨幅不会太大,全年生猪养殖将处于小幅盈利水平。从长期来看,活猪和猪肉价格总体将震荡上行。未来10年生猪和猪肉价格将在震荡中上涨,受规模化水平提高的影响,波动幅度将会显著减缓。

国际贸易方面,猪肉仍将保持一定进口量,出口则稳步增加。展望前期,进口量不会出现大幅增加。短期来看,2015年猪肉进口量有望稳中有增,进口量将在59万吨左右。长期来看,受产能增速放缓影响,2019年以后猪肉进口量将保持在80万吨以上,2024年在100万吨左右,净进口量将由2014年的34万吨提高至2024年70万吨左右;出口方面,猪肉出口量将稳中有增。受俄罗斯开始重新从中国进口猪肉影响,未来猪肉出口量(含活猪折算猪肉出口量)将会继续增加,将保持在20万吨以上,2024年预计在30万吨左右。

禽肉:规模化生产发力市场保持供需平衡

报告预测,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禽肉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将是产业健康发展和适应以需求为导向新形势的重要保障。未来10年,中国禽肉生产和消费增速都将逐渐放缓,进口平稳,禽肉市场将继续保持供需平衡格局。

近年来,受生产成本高企、居民总体消费平淡等因素影响,中国禽肉产业进入调整期。产量连续两年出现下降,预计近期保持基本稳定,远期将恢复增长态势。考虑到近5年全产业快速发展,消费需求增长缓慢,未来生产继续快速扩张的可能性降低。土地、水、饲料资源短缺,生产成本高企也给产业扩张带来约束。报告认为,未来10年禽肉产量年均增速将下降为1.9%,比过去10年降低1.5个百分点。

未来10年,禽肉产业生产方式将加快转变,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程度显著提高。2013年,中国出栏2000只以上及1万只以上的肉鸡规模养殖比例分别达到85.6%和71.9%,超过100万只的大规模养殖快速发展,比例达到12%。未来,肉鸡养殖的规模化比重将进一步提高,将涌现出更多的肉鸡自养自宰一体化龙头企业。

高附加值的禽产品生产将会增加。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更加多元化,禽肉深加工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预见,未来肉禽企业将更加注重品牌化发展,开发多种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城镇化发展,禽肉消费将继续增加。长远看,新增城镇化人口和农村居民都是禽肉消费增加的主要潜力。从消费结构看,未来冰鲜禽和加工制品将会成为消费的主流产品。但受制于食物消费需求多元化,禽肉消费增速会受到制约,未来10年中国禽肉消费超过猪肉的可能性不大。总的看,未来10年禽肉消费稳步增加,2024年人均占有量有望达到14.6公斤,年均增长1.3%,比过去10年的年均增速下降1.6个百分点。

未来10年,中国禽肉贸易将继续平稳发展。目前中国禽肉贸易量仅为50万吨左右,占全球禽肉贸易量的比重不足5%。未来10年,预计中国的禽肉贸易将继续平稳发展,到2024年进口规模将保持在60万吨以内,出口有扩大的可能,特别是对中亚地区的出口量会小幅增加。

牛羊肉:消费继续增长供需总体偏紧

随着人们 生活水平 不断提高,中国牛羊肉消费人群和消费量均增加,消费整体处于稳步增长态势。但受饲养周期、生产成本、发展方式转型和疫病多发等因素影响,未来10年牛羊肉供给偏紧的趋势将继续存在。

未来,牛羊肉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牛羊肉生产将稳步增长。在市场价格和国家扶持政策的拉动下,牛羊养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将大幅提高,预计2015年牛羊肉产量较2014年分别增 长3.1% 和3.7%;2020年牛羊肉产量分别为784万吨和509万吨;2024年牛肉产量达828万吨左右,年均增长1.9%;羊肉产量达548万吨左右,年均增长2.5%。

预计牛羊肉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增速放缓。考虑我国居民膳食结构、消费习惯、肉类价格等因素,预计未来中国牛羊肉消费继续增加,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消费呈刚性增长。预计2020年牛肉、羊肉消费量分别为823万吨和537万吨,2024年分别为877万吨和577万吨,比2014年分别增长22.3%和26.8%。

牛羊肉消费量虽有增加,但预计增速逐年放缓。随着消费结构升级,消费者选择多元化,预期牛羊肉消费增速将下降。预计未来10年中国牛羊肉消费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0%和2.4%,均低于过去10年。

中国牛羊肉供需矛盾依然存在。未来10年,考虑我国国内牛羊产业发展速度和国际市场供给能力,预计到2024年中国牛肉供需缺口在50万吨左右,羊肉供需缺口在30万吨左右。未来牛肉进口呈继续增加趋势,羊肉进口稳定。

报告指出,未来10年,牛羊肉仍将处于供给偏紧状态,受此影响,牛羊肉价格将高位运行,不排除有继续上涨的可能,但涨幅趋缓。另外,牛羊肉供需水平还受疫情、自然灾害、生态环境、政策等影响,国内阶段性、区域性供需不平衡。

禽蛋:产量增速放缓消费稳步增长

报告预测,未来10年,中国禽蛋生产将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产量稳步增加,增速有所放缓,禽蛋消费稳步增长,价格波动上涨,进出口贸易基本稳定;成本波动、政策变化、科技创新进程、风险规避手段等不确定性依旧存在。

过去30年,中国禽蛋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产量年均增长率达6.5%。目前,中国是全球第一大禽蛋生产国,占世界禽蛋产量的40%左右。2014年全国禽蛋产量2894.0万吨,同比增长0.6%,为近5年来较低增速。据测算,2014年禽蛋总 消费量2880.0万吨,同比增长1.0%。由于国际蛋价上涨,2014年中国禽蛋出口快速增长,禽蛋出口量94582.7吨,同比增长1.4%;全年禽蛋贸易顺差达到1.89亿美元,同比增长7.8%。

未来10年,受益于家禽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中国禽蛋产量将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但受环境保护、市场发展等因素制约,小规模养殖户加速退出,蛋鸡养殖规模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禽蛋产量增速将放缓。预计2015年 , 禽蛋产量 同比增长0.9% ,到2024年达3210.6万吨,展望期内年均增速1.0%,相比过去10年年均增速略有放缓。

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城镇化步伐加快,禽蛋消费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2015年禽蛋总消费为2906.5万吨,同比增长0.9%,2024年为3195.8万吨,展望期内年均增速1.0%。其中,禽蛋加工消费515.7万吨,年均增速1.5%,显著高于总消费增速。人均消费量缓慢增长,城乡差距依旧明显。展望期内,城乡居民人均禽蛋消费量年均增长0.7%,增长缓慢,到2024年达到17.1公斤/人;其中,城镇居民年人均禽蛋消费量达到19.7公斤,农村居民人均禽蛋消费量达到12.5公斤,城乡间差距依旧明显。

禽蛋贸易 继续保持 顺差格局。出口量10万吨左右,出口市场仍以周边国家和地区为主。

报告指出,家禽生产资源环境、相关产业政策、科技水平、家禽饲养风险等不确定性因素可能影响禽蛋产业发展。

饲料:“饱和式增长”成为市场主基调

中国饲料工业已跨过快速增长期,进入成熟期,“饱和式增长”或将成为未来10年中国饲料市场的主基调。

饲料是人饲养的所有动物的食物总称,按营养成分可以分为配合饲料、浓缩饲料、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等。饲料工业是支撑现代畜牧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基础产业,是关系到城乡居民动物性食品供应的民生产业。

未来,中国饲料产量将缓慢增长。预 计2015年为19835万吨,2020年增至21430万吨,2024年达22706万吨,展望期间年均增长率预计为1.5%,显著低于过去10年7.3%的年均增速。预计中国饲料工业总产量增长的主要来源是配合饲料,展望期末将达到19559万吨,约占饲料工业总产量的86.1%,年均增幅为1.7%。反刍动物饲料和水产饲料优势将突显,2024年产量预计将增长至1286万吨和2416万吨,年均增速分别为4.9% 和2.6% ,明显高于猪饲料、肉禽饲料和蛋禽饲料同期的发展速度。

中国饲料消费将稳步增长。2015年中国工业化饲料总使用量预计为19679万吨,较2014年增长1.3%,2020年将达到21094万吨,2024年总使用量预计将增至22905万吨,较基期增长19.7%。中国饲料总需求的年均增长率预计仅为1.7%,与过去10年6.6%的年均增长率形成鲜明对比。饲料转化率的提高以及畜牧饲养结构的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节约饲料消耗;同时,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调整,中国工业化饲料结余量在展望期间总体呈上升态势。

中国饲料产品价格将温和上涨。未来10年,受资源约束、人工成本、物价水平等支撑上涨因素影响,中国饲料产品成本持续上涨可能性较大。预计2015年国内育肥猪、肉鸡和蛋鸡配合饲料的市场平均价格将分别达到每公斤3.27元、3.36元和3.09元;预计到2020年将分别达到每公斤3.50元、3.55元和3.28元,2024年将进一步上涨至每公斤3.60元、3.73元和3.43元,较基期涨幅分别为11.1%、12.0%和12.0%。

上一篇:主题班会微笑着坚持下一篇:是生活方式绿色化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