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新品种豫花16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2024-04-27

花生新品种豫花16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精选8篇)

篇1:花生新品种豫花16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大豆新品种安豆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安豆1号大豆新品种是从商豆1099系统选育而成的,经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该品种具有优质、高产稳产、抗病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本文介绍了该品种的`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作 者:徐淑霞 周青 杨慧凤 Xu Shuxia Zhou Qing Yang Huifeng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安阳,455000刊 名:大豆科技英文刊名:SOYBEAN BULLETIN年,卷(期):“”(3)分类号:S565.1关键词:大豆 安豆1号 选育 栽培技术

篇2:花生新品种豫花16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鄂薯7号两年省区试12点次综合鲜薯平均产量44 064.0 kg/hm2,比对照南薯88增产23.95%,居参试品种第一位;薯干产量11 640.0 kg/hm2,比对照南薯88增产11.8%,居参试品种第二位.研究表明,鄂薯7号高产的主要原因是干物质转化快、净同化率高.

作 者:杨新笋 雷剑 杨年堤 杨志超 郑彬 作者单位:杨新笋,雷剑,杨年堤(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64)

杨志超(湖北省鄂州市植保站,湖北,鄂州,436000)

郑彬(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农业局,湖北,武汉,430200)

篇3:花生新品种豫花16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1 选育过程

2003 年河南省粮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漯花6 号为母本, 潍花7 号为父本杂交, 2004 年种植F1并南繁加代, 然后用一粒传法本地和南繁种植, 2006 年F5进行单株选择, 系谱号06-34-01。在2007 年种植株行, 2008 年进行品系鉴定, 2009 年度品系比较试验中平均产量4 615.5 kg/hm2, 比对照鲁花11 号增产20.45%, 2010 年品系比较试验中, 产量4 554.75 kg/hm2, 比对照鲁花11 号增产14.33%。2011—2012年推荐参加全国北方花生区域试验, 2013 年参加国家生产试验, 2014 年通过国家鉴定。

2 产量表现

2.1试验产量

2011 年全国北方区区域试验, 粮花2 号在16 个试点参加大粒二组区域试验的14 个品种中, 其荚果平均产量4 678.5 kg/hm2, 籽仁平均产量3 302.55 kg/hm2, 均居参试品种第1 位, 分别比对照种花育19 号增产16.0%和16.5%。

2012 年全国北方区区域试验, 粮花2 号为续试品种。在2012 年试验中, 该品种在16 个试点参加大粒一组区域试验的16 个品种中, 其荚果平均产量5 569.95 kg/hm2, 籽仁平均产量4 063.80 kg/hm2, 分别居参试品种第4 和第3 位, 分别比对照种花育19 号增产11.1%和11.1%。

2011 — 2012 年2 年平均产荚果5 124.3 kg/hm2, 籽仁3 683.25 kg/hm2, 分别比对照种花育19 号增产13.55% 和13.8%。

2013 年参加国家生产试验, 参加生产试验的8 个品种中, 粮花2 号在17 个试点荚果平均产量4 615.35 kg/hm2, 籽仁平均产量3 315.3 kg/hm2, 均居参试品种第1 位, 分别比对照种花育19 号增产10.9%和16.8%, 增产点率88.2%。

2.2 示范产量

2.2.1 高产示范。2013 年在临颍县建立了3 个粮花2 号百亩连片高产示范田, 共计面积28.67 hm2, 分别设在颍河故道的杜曲镇龙堂村、台陈镇席贾村和本公司的科技示范园, 播种密度16.5 万穴/hm2, 8 月30 日组织有关专家对高产示范田进行测产验收。平均荚果产量6 549 kg/hm2, 比对照豫花15 平均增产11%。验收专家一致认为:粮花2 号品种具有高产增产潜力大、综合抗逆性好、丰产稳产性好, 较好地解决了花生高产与抗病早熟、高产与稳产呈负相关的矛盾。解决粮油争地矛盾, 适应于麦垄套种的理想品种。

2.2.2 高产攻关。通过对粮花2 号的高产攻关, 可以充分挖掘其高产潜力及高产配套技术进行熟化集成, 通过高产攻关, 一点带面, 辐射带动花生产业发展。2013 年8 月30 日公司组织有关专家对5 个高产攻关田进行了测产验收, 平均荚果产量7 693.5 kg/hm2, 创造了漯河市花生高产记录。

3 特征特性

粮花2 号为普通型直立大花生, 连续开花。全生育期128 d。株高41.3 cm, 第1 对侧枝长43.9 cm, 总分枝数7 条, 结果枝数6.1 条。叶片长椭圆形, 叶色深绿。连续开花, 花色深黄。荚果普通型形, 网纹深, 种仁椭圆形, 种皮深红色, 无油斑, 无裂纹, 1 kg果数525 个, 1 kg仁数1 089 个, 百果重248.3 g, 百仁重103.1 g, 出米率71.8%。粗脂肪含量54.43%, 粗蛋白含量23.23%, 油酸含量42.95%, 亚油酸含量35.8%, 油亚比1.26。种子休眠性强, 抗旱性中等, 耐涝性强。

4 品质及抗病性鉴定

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武汉) 检测, 平均粗脂肪含量56.36%, 粗蛋白22.73%, 油酸43.3%, 亚油酸35.5%, 油亚比1.22。高感黑斑病, 易感网斑病。

5 适宜地区

该品种于2011—2012 年通过全国花生品种区域试验, 2013 年通过全国花生品种生产试验。2014 年8 月经全国花生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通过, 建议在山东、山西、江苏、安徽、河南、北京、河北、辽宁大花生适宜地区种植。

6 栽培技术

6.1适期播种

地膜覆盖栽培以4 月5—10 日为宜, 麦垄套种以5 月15—20 日为宜, 春播露地栽培以5 月1 日左右为宜, 夏直播应在6 月10 日前播种[1]。 地膜覆盖、 春播密度为13.5 万穴/hm2, 麦套15.0 万穴/hm2, 夏直播16.5 万穴/hm2, 每穴播2 粒。

6.2 田间管理

以促为主, 后期宜保。重施磷钾肥, 适施氮肥。麦套花生麦收后, 应及时中耕灭茬, 早施追苗肥, 促苗早生快发。坚持施足底肥, 配方施肥, 缺钙土壤要补施钙肥 (用石膏粉拌种, 酸性土壤撒生石灰调节酸碱度) , 在花生生长后期喷施叶面肥, 通过养根保叶, 提高花生结实率和荚果饱满程度, 粮花2号是一个高产型品种, 增产潜力大。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 后期的养分供应是获得优质高产的重要措施, 磷酸二氢钾是高效磷钾复合肥, 在花生结荚期喷洒, 经过花生叶面吸收后, 能够保障花生后期干物质合成、积累, 可满足果针生长发育的需要, 增加饱果数, 提高粒重和出油率。对提高叶片光合能力、促进荚果饱满、防止花生后期早衰, 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高产地块, 7 月下旬若株高超过40 cm, 应及时控旺防倒。后期注意养根护叶, 及时收获[2,3]。

6.3 病虫害防治

防治花生叶斑病, 可用75%百菌清2.25 kg/hm2喷雾防治, 同时, 兼治花生锈病, 也可用井冈霉素1.5 kg/hm2或者硫磺胶悬剂225~300 kg/hm2, 叶面喷洒[4,5]。防治以蛴螬为主的地下害虫, 用48%乐斯本乳油3 L/hm2加适量水稀释后与15kg/hm2细沙拌匀, 或用5%辛硫磷颗粒剂45 kg/hm2对细干土22.5~37.5 kg/hm2混匀后, 结合培土迎针掩埋于花生附近。防治棉铃虫、造桥虫、斜纹夜蛾等害虫, 当百墩幼虫 (卵) 30 头以上, 且30%为米黄色个别已孵化, 应在幼虫3 龄前, 用苏云金杆菌喷洒叶面, 或者用高渗阿维菌素48~60 g/hm2对水900~1 125 kg/hm2喷施, 或用菊酯类杀虫剂低剂量喷雾防治。

摘要:阐述了粮花2号的选种过程、产量表现、示范产量、特征特性、适宜地区等, 提出了高产栽培技术, 以促进该品种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花生,粮花2号,选育,高产,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葛秀荣.早熟花生新品种豫花6号及其选育[J].河南农业科学, 1994 (6) :7-9.

[2]任丽, 王建设.花生产量性状相关分析与简化考种[J].花生科技, 1999 (2) :32-33.

[3]徐宜, 甘新民.花生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相关与通径分析[J].花生科技, 1992 (2) :24-28.

[4]张保亮, 何延成, 李伟锋, 等.河南花生主要构成因素及高产育种分析[J].花生学报, 2003, 32 (增刊) :2.

篇4:花生新品种豫花16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该品种夏播生育期11O天左右,百果重171.7克,百仁重67.8克,出仁率6912%,高抗病毒病,抗叶斑病、网斑病、锈病、根腐病,籽仁蛋白质含量22.o%,含油量57.5%,亚油酸含量38.6%,油酸含量40.9%,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荚果292.1公斤、籽仁208.6公斤,

(河南 邹清华)

玉米新品种“苏玉28”在江苏问世

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邮编:210014,电话:025-84390308)选育的中熟半紧凑型玉米新品种“苏玉28”,前不久通过了江苏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全生育期约100天,株型半紧凑: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穗轴白色,百粒重31.O克,高抗小斑病,中抗纹枯病,容重764克/升,粗蛋白含量10.7%,粗脂肪含量4.2%,粗淀粉含量72.2%,赖氨酸含量0.3%,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量为542.7公斤,(江苏黄红兵)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邮编:063200,电话:0315-8723267)选育的水稻新品种“垦优0702”,前不久通过了河北省品种审定,

篇5:花生新品种豫花16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1 选育经过

2004年收集品种资源, 并进行统一编号, 其中徐9505 (由徐州市农业科学院所引进) 的编号为04JS-25;2005年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花生试验地进行种植和观察, 于生育中后期在04JS-25群体中发现2株变异株, 单株收获后进行系统编号04JS-25-1和04JS-25-2;2006年结合室内考种, 将入选的变异株04JS-25-1田间种成株系, 继续进行个体选拔, 编号为04JS-25-1-1~04JS-25-1-n;2007—2009年继续进行系统选育和编号, 同时对稳定的系统于海南扩繁;2010年进行院内品比鉴定, 将04JS-25-1-8-10-5-3这一品系暂定名为吉花08-25;2011年、2012年、2013年分别进行院内生产示范并扩繁原种、参加吉林省花生区域试验、参加省花生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

2 特征特性

吉花7号属早熟珍珠豆型花生品种。株型直立, 侧枝长32.4 cm, 主茎高29.4 cm, 分枝数5.7个, 花冠淡黄色;叶片椭圆形, 生育期为125 d。果皮黄白色, 网纹较浅, 果腰较浅, 串珠形, 百果重121.2 g, 2粒果居多, 1 kg果数1 027.7个、仁数2 172.3个, 出仁率为65.7%;百仁重46.5 g, 籽仁卵圆形。

2012—2013年经接种及田间自然鉴定, 对网斑病、根腐病的抗性达到高抗水平, 对黑斑病、褐斑病的抗性为中抗。2013年进行品质检验测试分析, 粗脂肪含量48.85%, 籽仁粗蛋白质含量26.29%。

3 产量表现

2012年区域试验荚果平均产量3 134.6 kg/hm2, 比对照白沙1016增产14.00%;2013年区域试验荚果平均产量2 253.4 kg/hm2, 比对照白沙1016增产4.00%;2年平均产量2 693.8 kg/hm2, 比对照白沙1016增产9.66%。2013年生产试验荚果平均产量2 680.4 kg/hm2, 比对照白沙1016增产9.41% (表1) 。

4 栽培技术

4.1 地块选择

种植花生新品种吉花7号的地块应选择排灌方便、土层深厚、地势平坦、耕作层疏松的砂质壤土。实行秋翻耙, 早春将田面旋耕整平[1,2]。

4.2 适时播种

一般为5月中旬播种, 种子于播种前10 d进行剥皮、分级清选及晒种包衣。密度掌握在13万~14万穴/hm2, 每穴播2粒[3,4]。

4.3 合理施肥

施肥一般底肥施用尿素75 kg/hm2、硫酸钾100 kg/hm2、磷酸二铵150 kg/hm2、硅钙肥150 kg/hm2, 或采用花生专用复合肥450 kg/hm2作为底肥。果针下针后期可进行叶面施肥和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5,6]。

4.4 病虫草害防治

应注意防治病虫害, 尤其注意叶斑病、网斑病等叶部病害和蛴螬地老虎类害虫的防治[7]。同时注意及时进行中耕除草。

4.5 适期收获

花生成熟后及时进行收获, 并迅速摘果晾晒、入库[8]。

摘要:阐述了珍珠豆型花生新品种吉花7号的选育经过, 概述了其特征特性及产量表现, 总结其栽培技术, 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花生新品种,吉花7号,选育经过,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吴继华, 范小玉, 李可, 等.高出仁率大果花生新品种国鉴商花6号的选育[J].河南农业科学, 2015, 44 (11) :38-40.

[2]高俊山, 崔长江, 刘嫄嫄, 等.花生新品种粮花2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6 (1) :60-61.

[3]王志龙.花生新品种康花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辽宁农业科学, 2016 (1) :87-88.

[4]贺梁琼, 韩柱强, 王兴军, 等.花生新品种桂花33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J].南方农业学报, 2016, 47 (3) :343-347.

[5]陈长红, 陈芹, 陈合计, 等.花生新品种东花9号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6 (6) :135.

[6]任艳, 石延茂, 尹亮, 等.花生新品种花育9801的选育[J].花生学报, 2016, 45 (2) :68.

[7]李晓迪, 孙泓希, 吴金桐.阜新地区花生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 2016 (3) :169-171.

篇6:花生新品种豫花16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关键词】黄瓜;中厦16号;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

为解决我国南方地区黄瓜无法越夏种植的问题,2003年厦门市种子管理站与厦门中厦蔬菜种籽有限公司合作开展耐热黄瓜新品种项目研究,经几年努力,2006年选育出耐热黄瓜新品种丰田16号。经多年示范推广,目前该品种已在福建闽南等地区大面积种植推广,2013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认定(认定号:闽认菜2013006号),将丰田16号黄瓜正式改名为“中厦16号”。现将中厦16号黄瓜品种的选育及主要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选育过程

为解决福建闽南地区黄瓜无法越夏种植问题,2003年厦门市种子管理站与厦门中厦蔬菜种籽有限公司成立课题组开展耐热黄瓜新品种选育研究。2003年以来,该课题组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国内外耐热黄瓜品种资源,并在厦门试验农场进行试种观察;2005年,以津优一号自交纯化选育出单株08484为母本,以夏丰黄瓜自交纯化单株选育出单株08466为父本,并配制杂交组合;2006年,经在露地栽培进行田间组合优势鉴定,其中16号组合表现较突出;2007~2008年,对新选育组合进行优势鉴定和品种对比试验,并将16号组合定名为“丰田16号”。

2 区域试验

2010年~2012年夏季,在厦门、泉州、漳州及莆田等市进行多年多点区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以下特点:早熟,播种至采收35~45天,采收期25~30天,夏初采收期较长;耐热,夏秋季4月中旬至8月中旬均可种植,气温33~35℃能正常生长;高产,夏初季节亩产量达5000kg以上,5~7月产量达4000~5000kg,而且质优、抗病。

3 特征特性

3.1 特征

株高220㎝以上,蔓生,主蔓五棱形,有白色刺毛,直径0.9~1.1㎝,叶片掌状五角形,叶片深绿,叶缘浅裂,叶长24-48㎝,叶宽19~25㎝,叶柄长12~28㎝,瓜长棒形,瓜表皮深绿色,瓜肉浅绿色,肉质甜脆、质优,白刺,刺密、刺瘤小。瓜长32~38㎝、直径4.2~5.0㎝,单瓜重350~450g。

3.2 特性

耐热性强,适宜生长温度22-35℃,植株长势强、分枝性强。霜霉病、角斑病比对照品种“丰田1号”轻。播种期4月中旬至8月中旬,采收期6月上旬至10月下旬,播种至始收35~45天,亩产3000㎏以上,高产、优质。缺点是不耐寒,不耐涝,轻感角斑病、霜霉病。

4 主要栽培技术

4.1整地

黄瓜忌连作,应选择前茬非瓜类或茄果类,最好是水旱轮作田块。选择地面平整,排灌方便,土层疏松,有机质含量高,保水保肥能力强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种植。翻耕时结合施入基肥,每667㎡施500~800kg腐熟的鸡鸭粪肥,50~100kg氮磷钾复合肥作基肥。整畦规格为畦宽1~1.2m,畦高30~35cm。

4.2播种

厦门地区夏秋栽培播种期为4月中旬至8月中旬,其他地区播种可视当地气候条件适时调整。播种方式可直播,有条件的可采用穴盘育苗。将种子消毒后用清水洗净 ,沥干即可播种。采用塑料营养杯或育苗盘育苗,应采用新土未种过瓜类的菜园土或泥炭土,作营养土,播种时每穴播1粒种子。幼苗2片子叶时展开时去除遮阳网增加光照炼苗,苗期15d左右。

4.3 密植

当黄瓜苗长至2叶1心时进行移栽,气温较高应选择阴天或傍晚进行移植。每畦种2行,株行距45cm×40cm,每亩种2500~3000株,定植后要及时浇定根水。

4.4 田间管理

4.4.1 水肥管理

前期中期需水量大,注意浇灌水,遇雨天应及时排水防涝,开花结果期可在上午或傍晚喷水,降低田间温度。出苗或移栽成活后追1次返苗肥,间隔10~15d因苗长势适当追肥,第一次采摘后追肥一次,后间隔10~12d苗追肥,提高产量、防早衰。在高温季节种植,因土壤易干燥,影响黄瓜对镁等中微量元素的吸收。因此,用微量元素肥料进行根外追肥,可减少黄瓜“黄头”,提高品质。

4.4.2 引蔓剪枝

当植株开始抽蔓、长出卷须、株高0.3~0.4m时,及时搭支架和引蔓。因该品种长势旺、分枝强,早期低节位分枝长出要及时抹芽,中期应及时剪除分枝。株高200~220cm时,打顶摘除顶芽。

4.5 病虫防治

病虫害以农业防治为主,实行轮作,清洁田园,减少病虫源,可覆盖地膜防除杂草为害。

4.5.1病害防治

黄瓜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如下:

枯萎病:又称萎蔫病,一般在开花结果初期发生,主要为害瓜蔓和根茎部。防治方法: ①种子消毒: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浸种1h。②加强田间管理:深埋病株,病穴撒施石灰。③采用嫁接防病。④药剂防治:用2%嘧啶核苷类抗生素(农抗120),150倍液灌根,或用50%消菌灵水溶性粉剂800~1000 倍液灌穴。

霜霉病:黄瓜发病时,用58%甲霜灵(瑞毒霉)600倍液、72%霜脲氰·铛锌(克露)75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托布津800倍液喷雾防治。

白粉病:用20%三唑酮(粉锈宁)2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世高)2000~3000倍液或75%百菌清700倍液喷雾防治。

4.5.2 虫害防治

黄瓜主要虫害及防治方法如下:

黄守瓜:幼虫在土内为害瓜根,将根咬成条纹状,可蛀入根中,致使整株枯死;成虫取食瓜苗的叶和嫩茎,常食尽皮层呈网状。防治方法:瓜类对药剂敏感易发生药害,用药应十分慎重。防治幼虫用90%敌百虫晶体1500~2000倍液灌根;防治成虫用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2.5%敌杀死乳油3000 倍液喷雾。

瓜实蝇:该虫以幼虫在瓜内为害,不易防治,故应抓紧在成虫期防治,把成虫消灭在产卵期前。防治方法:①诱杀成虫:老南瓜或甘薯煮熟并熬成糊状,每500g水加敌百虫4~5滴制成毒饵挂在瓜架上。②保护幼瓜:将幼瓜套袋避免成虫产卵。③药剂防治:用21%灭杀毙乳油6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喷雾防治,连续喷治2~3次。

4.6 适时采收

过早采收降低产量,过迟采收影响质量,一般在着瓜后10d左右采收。采收时注意病虫防治、农药安全使用期限,达到安全采收期限后才能采收上市。采收期25~30d,每667㎡产量达3500~5000kg。

5 应用前景

该品种最大优势是耐热性强,适宜生长温度22~35℃,闽南地区一般4月中旬至8月中旬均可种植,可填补闽南夏季黄瓜种植品种少的空白,有效延长黄瓜夏季上市周期,是广大消费者喜爱的主要蔬菜品种之一,市场需求量大,种植面积逐年不断扩大。如早春辅助简易大棚种植,该品种可实现周年种植。该品种高产优质、抗病性强,比当地常年种植黄瓜品种亩增产量500~1000kg,产值增加800~1000元,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以及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篇7:花生新品种豫花16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1 选育经过

抗线虫8号于2008年通过黑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 开始在省内推广应用。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庆分院培育出的又一个高抗胞囊线虫新品种, 原代号为安02-686。1998年以东农小粒豆690为母本, 抗线虫材料Frenklin的衍生系材料安95-1409为父本有性杂交, 当年得杂交种子18粒。1998年冬季在海南加代后得16株材料, 1999年秋季选优良株行8行, 并从中收获F2材料80株, 冬季在海南加代。经系谱法对大豆胞囊线虫病进行抗性鉴定, 2002年F6决选表现优异的株系10个。后经所内产量鉴定、品比试验及异地产量鉴定后, 通过综合评比发现, 代号02-686的品系增产显著, 抗逆性好。于2005年申请参加黑龙江省区域试验, 于2008年通过审定。

2 特征特性

该品种为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85 cm左右, 有弱分枝, 白花, 圆叶, 灰色茸毛, 荚微弯镰形, 成熟时荚呈草黄色。籽粒圆形, 种皮黄色, 有光泽, 种脐褐色, 百粒重21 g左右。蛋白质含量37.78%~42.92%, 脂肪含量20.13%~20.61%。2005~2007年经黑龙江省种子管理局指定单位做抗大豆胞囊线虫鉴定, 接种鉴定高抗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 (见表1) 。在适应区, 出苗~成熟生育日数120 d左右, 需≥10℃活动积温2 500℃左右。

3 产量表现

3.1 所内鉴定及异地试验产量分析

2003年所内产量鉴定试验, 表现突出, 平均产量2 562.5 kg·hm-2, 比抗线虫2号增产21.5%。2004年所内品比试验同时进行异地鉴定, 其中2004年品比试验平均产量2 285.6 kg·hm-2, 比对照抗线2号增产15.4%;异地鉴定产量2 258.4 kg·hm-2, 比对照品种抗线2号增产18.3%。

3.2 黑龙江省大豆区域试验产量分析

2005~2006年参加黑龙江省区域试验。其中2005年平均产量2 306.6 kg·hm-2, 比对照平均增产8.4%;2006年平均产量2 112.8 kg·hm-2, 比对照平均增产12.5%;2 a平均产量2 209.7 kg·hm-2, 比对照平均增产10.5%。

3.3 黑龙江省大豆生产试验产量分析

2007年生产试验5点次平均产量2 530.0 kg·hm-2, 增产幅度为10.4%~36.2%, 比对照抗线虫2号增产20.2%。

4 适应区域

在黑龙江省第一、二积温带和第三积温带上限风沙、干旱、线虫病区及相邻的内蒙、吉林等省线虫病区均可种植。

5 栽培技术

5.1 精细整地

建立以深松为主, 耙、旋、翻相结合的轮耕制度, 3~4 a深松1次即可。整地在秋季进行, 深翻18~20 cm。耙细起垄, 上松下实, 垄体平整, 达到待播状态。

5.2合理施肥

5.2.1底肥

前茬施用或结合秋整地施用有机肥, 视土壤肥力和有机肥的质量, 一般肥力高的地块施优质有机肥15 000 kg·hm-2以上, 肥力低的施30 000 kg·hm-2。

5.2.2种肥

施磷酸二铵225 kg·hm-2, 钾肥75 kg·hm-2, 或施用优质的大豆专用复合肥375 kg·hm-2。施于种下4~6 cm或分层深施。

5.3种子处理

播种前1 d对种子进行包衣, 以防地下害虫和老鼠的危害, 对苗期根部病害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在种子包衣时可添加适量的大豆生长过程中必需的微量元素。

5.4播种

黑龙江省一般5月上旬播种 (0~5 cm土层稳定通过8℃) 。苗带10~12 cm, 播深3~5 cm, 分布均匀。保苗22.5万株·hm-2, 为确保全苗, 在干旱地区种植, 根据历年的气候状况及土壤墒情可提前灌溉或坐水种。

5.5田间管理

铲趟要及时, 做到二铲三趟, 秋后拔1次大草。如遇干旱年份要适时灌溉, 特别是在开花至鼓粒时期如遇干旱, 要及时灌溉, 否则将对产量有很大影响。在黑龙江省东部种植时, 如苗期雨水充沛, 可在花期喷施矮壮素类植物生长调节剂, 抑制植株徒长, 防止后期倒伏。

5.6病虫害防治

抗线虫8号大豆对红蜘蛛、蚜虫有一定的抗性, 故主要在8月上旬根据大豆食心虫的发生情况, 在成虫发生盛期连续3 d累计100 m (双行) 蛾量达100头或一次调查平均百荚卵量达20粒, 有可能造成10%以上的虫食率, 应进行防治。可用敌敌畏薰蒸或用2.5%敌杀死乳油375~450 mL·hm-2或用2.5%功夫乳油300 mL·hm-2喷施。

5.7收获

及时收获, 以免炸荚造成产量损失。

参考文献

[1]戴芳澜, 相望年, 郑儒永.中国经济植物病原目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8:147.

篇8:花生新品种豫花16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1 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

江单4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综合技术室2001年以自育系J3603为母本.自育系J3604为父本杂交育成。2002~2003年在黑龙江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进行品种观察, 比较试验, 两年院内试验所内产量鉴定试验平均产量为10 835.8 kg·hm-2, 较对照四单19增产15.6%, 2002~2003年在黑龙江省各适应区进行异地鉴定和小面积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为11 058.5 kg·hm-2, 较对照四单19增产16.9%;2004年黑龙江省全省预备试验平均产量为10 713.0 kg·hm-2, 较对照四单19增产14.0%;2005~2006年黑龙江省全省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10 276.1 kg·hm-2, 较对照四单19增产13.9% (见表1) ;2007年黑龙江省全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10 625.3 kg·hm-2, 较对照四单19增产12.0% (见表2) , 该品种在5年的试验中均表现出较好的高产、稳产性和抗逆性。

2 品种特征特性

2.1 品质及抗病、抗逆性

2.1.1 品质鉴定结果

经农业部谷物检验测试中心 (哈尔滨) 2年检验, 江单4号籽粒含粗蛋白10.62%~10.67%, 粗脂肪4.22%~4.29%, 粗淀粉72.31%~73.64%, 赖氨酸0.29%~0.30%。

2.1.2 抗病虫鉴定结果

经黑龙江省农科院植保所2年病害接种鉴定, 平均结果:玉米大斑病两年均为3级, 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率16.9%~23.3%。

2.1.3 抗逆性

江单4号表现有较强的抗逆性, 几年异地鉴定表现出较强的抗寒、抗倒伏能力。

优点:该杂交种抗倒伏能力强, 叶色浓绿, 株型清秀, 活秆成熟, 在适应区密度为50 000株·hm-2左右。江单4号高产稳产性好, 在不同地区不同年际间, 均具有较好的高产、稳产性和生态适应性。

2.2 植株及果穗性状

江单4号幼苗生长迅速, 幼苗期第一叶鞘紫色, 第一叶尖端形状圆形、叶片绿色, 茎绿色;株高276 cm、穗位高73 cm, 成株叶片数19片。果穗为圆柱形、穗轴粉色、穗长25 cm、穗粗5.5 cm, 穗行数14~18行, 籽粒中齿型、黄色, 出籽率较高。

3 栽培要点及适宜种植区域

3.1 播种

江单4号适宜在平川地及岗地种植, 在适应生态区, 一般在5月1日前后播种, 播种量30 kg·hm-2, 3叶期间苗、5叶期定苗。栽培密度一般以50 000株·hm-2为宜。

3.2 施肥水平

基肥及种肥施225 kg·hm-2磷酸二铵、15 kg·hm-2硫酸锌, 有条件加施40 kg·hm-2硫酸钾;在拔节期追施150~225 kg·hm-2尿素。

3.3 适宜种植区域

江单4号从出苗到成熟需有效活动积温2 550℃左右, 在适宜种植区域生育日数为126 d左右, 适宜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下限种植。

4 杂交种制种技术及方法

杂交种制种需与其它玉米田隔离500 m以上, 父母本比例为1∶4, 在技术人员指导下分别在苗期、拔节期及大喇叭口期进行三次除杂, 以确保杂交种的纯度;待授粉结束1周将父本砍除, 保证母本更好地通风透光以确保杂交种的质量;玉米完熟后收获, 剔除杂穗和不典型果穗, 待水分降至16%以下时脱粒、清选、包装。

参考文献

上一篇:和节俭有关的谚语节约主题类谚语下一篇:建优秀团队展巾帼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