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品种生产技术管理

2024-05-11

小麦品种生产技术管理(精选十篇)

小麦品种生产技术管理 篇1

1.1 济麦22

特征特性:半冬性, 中晚熟, 幼苗半直立, 株高71.6 cm, 株型紧凑, 抽穗后茎叶蜡质明显, 较抗倒伏, 熟相较好, 穗型长方, 长芒、白壳、白粒, 硬质, 籽粒较饱满。中抗至中感条锈病, 中抗白粉病, 感叶锈病、赤霉病和纹枯病, 中感至感秆锈病。籽粒蛋白质 (14%湿基) 13.2%、湿面筋 (14%湿基) 35.2%、沉淀值 (14%湿基) 30.7 m L、出粉率68%、面粉白度73.3、吸水率60.3%、形成时间4.0 min、稳定时间3.3 min。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5—15日。适宜播量基本苗210万根/hm2左右。适时浇冬水。拔节期追施尿素225 kg/hm2。抽穗后及时防治蚜虫, 适时进行机械收获。

1.2 皖麦52

特征特性:半冬性, 中晚熟, 幼苗半匍匐, 叶细长, 上冲, 叶色正绿, 分蘖力中等。株型较紧凑, 穗层厚, 株高85 cm左右, 穗纺锤形, 穗多穗匀, 长芒、白壳、白粒, 籽粒半角质, 光泽好, 饱满度较好, 容重较高, 黑胚率中等, 商品性较好。中抗慢叶锈病, 中感条锈病和白粉病, 中感秆锈病, 高感赤霉病和纹枯病。容重796~798 g/L、蛋白质 (干基) 13.41%~14.85%、湿面筋31.2%~32.3%、沉降值26.2~29.3 m L、吸水率51.2%~66.7%、稳定时间2.0~2.6 min、最大抗延阻力120~193 EU、拉伸面积26~43 cm2, 延伸性145~154 mm。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为10月8—15日, 基本苗180万~240万根/hm2。注意防治纹枯病、赤霉病和叶锈病。

1.3 淮麦28

特征特性:半冬性, 中晚熟, 幼苗半匍匐, 叶色浓绿色, 分蘖力较强, 成穗率偏低。株高93 cm左右, 株型紧凑, 穗层不整齐, 穗大穗匀, 结实性好。穗纺锤形, 长芒, 白壳, 白粒, 籽粒半角质、腹沟较深、饱满度一般。中感条锈病、白粉病, 高感赤霉病、纹枯病。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 适宜基本苗225万~270万根/hm2。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蚜虫等病虫害。高水肥地注意控制播量, 掌握好春季追肥浇水的时期, 防止倒伏。

2 主推技术

2.1 以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为主的地力提升技术

小麦产量的形成是气候、土壤和栽培技术的综合作用, 高产栽培要求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养分充足、土壤结构良好、保水力强、通气性好, 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含量1.2%以上、全氮含量0.08%以上、碱解氮70 mg/kg以上、速效磷15 mg/kg以上、速效钾100 mg/kg以上。小麦一生吸收的养分, 约有2/3来自土壤贮存养分, 1/3左右来自当季施用肥料。为了实现稳定持续的高产, 必须通过科学施肥来逐步提高土壤基础肥力。实践证明, 连年增施有机肥或利用秸秆还田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的根本途径[1]。

2.2 以选择半冬性和半冬偏冬性品种为主的良种利用技术

针对皖北地区小麦前茬多以大豆、玉米等早秋作物 (9月下旬至10月初成熟) 为主的种植模式, 为应对小麦冬前旺长, 预防冻害和倒春寒, 降低自然灾害风险, 要扩大半冬性品种的种植比例, 充分发挥品种的产量潜力。半冬性品种具有抗灾能力强、播期弹性大、高效利用温、光、水资源的优势, 尤其在重灾之年更能发挥品种的稳产、增产作用[2]。

2.3 以氮肥后移 (重施拔节肥) 为主的平衡施肥技术

一是适宜施氮量。综合考虑产量与效益2个方面, 产量9 t/hm2的适宜施氮量为240~270 kg/hm2, 过量施氮不仅不增加产量反而会减产。二是适宜氮素基追比例。氮素后移较传统“一炮轰”施肥, 显著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 提高产量, 明显改善小麦的籽粒品质, 提高氮肥利用率10%以上, 减少了氮素对环境的污染。皖北地区适宜的基追比例为7∶3或6∶4。氮素以拔节期追施的产量最高, 孕穗期次之[3]。

2.4 以提高整地播种质量为主的高质量群体构建技术

一是高标准整地。高产要求土壤深耕或深松, 耕深20~25 cm, 畦面平整, 无明暗坷垃, 耕后耙碎保墒, 达到上松下实。播前土壤墒情不足的应造墒, 坚持足墒播种, 保证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5%。二是科学播种。培育壮苗安全越冬是构建高质量群体的关键, 坚持适期、适量、适墒播种。土壤墒情不足时, 一定要先造墒, 后整地, 再播种;半冬性品种适宜播期是10月5—15日;适宜基本苗210万~270万根/hm2;机械条播, 行距20 cm;播种深度3~5 cm, 播幅5~10 cm。

2.5 以防倒防冻为主的抗逆栽培技术

防倒伏技术:一是选用株高适当、抗倒伏能力强的品种。二是严格控制播种量, 合理安排基本苗。三是深耕深松, 提高整地和播种质量。四是合理运用肥水, 严格控制基肥氮素比例, 拔节肥掌握在第1节间定长时施用。五是深中耕和镇压, 如发现麦苗有徒长趋势时, 可用深中耕和镇压来控制分蘖和中部叶片生长, 促进基部茎节间缩短, 以达到防倒的目的。六是化学控制, 化控是防止小麦倒伏的有效措施之一, 对群体大、长势旺的麦田或植株较高的品种, 在小麦起身期进行化控, 以控制植株旺长, 缩短基部间节, 降低植株高度, 提高根系活力, 增强抗倒伏能力[4]。

冬季冻害的预防措施:一是选用抗寒品种。二是根据品种特性, 适期播种。三是适量播种, 播种量过大麦苗密集, 窜高生长, 易遭受冻害, 应采用半精量播种技术, 培育壮苗, 提高抗寒力。四是科学施肥, 氮肥底肥与追肥结合, 避免过多底肥催发冬前旺苗。五是提高整地播种质量, 培育壮苗越冬。特别是旋耕地块播前或播后要镇压, 遇旱一次灌足水, 促使根系下扎。冬季冻害的补救措施:一是及时追施氮肥, 促进小分蘖迅速生长。主茎和大分蘖已经冻死的麦田要分2次追肥, 第1次在田间解冻后施尿素150 kg/hm2, 缺墒麦田对水施用;第2次在小麦拔节前期, 结合浇水施尿素150 kg/hm2。仅叶片冻枯、无死蘖现象的轻微受冻麦田, 早春及早划锄, 提高地温, 促进麦苗返青, 在起身期追肥浇水, 提高分蘖成穗率。二是加强中后期肥水管理, 防止早衰。受冻麦田在春季第1次追肥的基础上, 应看麦苗生长发育状况, 在拔节期或挑旗期适量追肥, 促进穗大粒多, 提高粒重。

早春冻害的预防措施:一是对生长过旺麦田, 应适度抑制生长, 主要措施是早春镇压、起身期喷施壮丰安。二是灌水防早春冻害。早春寒流到来之前浇水, 可以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 对防御早春冻害有很好的效果。三是小麦早春受冻后立即施速效氮肥和浇水, 氮素和水分的耦合作用, 促进小麦多分蘖、小蘖赶大蘖, 提高分蘖成穗率, 减轻冻害的损失。

2.6 以防病虫草渍害为主的健身栽培技术

一是药剂拌种。进行药剂拌种可防腥黑穗病、散黑穗病及苗期其他多种病害和地下害虫。对于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块, 整地前用药剂均匀撒施全田。二是化学除草。最佳化学除草时间为越冬前后气温10℃左右时的10:00—15:00, 药剂应混匀、喷匀。三是防病治虫。重点做好纹枯病、赤霉病、蚜虫、吸浆虫和麦蜘蛛的防治。四是因苗管理。在返青拔节前, 对群体较大或抗倒伏能力差的品种适时进行化控, 防止后期倒伏。遇旱及时浇水, 雨后及时清沟, 保证内外沟畅通, 降湿壮根, 防止渍害。对因干旱、播种过深等原因形成的冬前弱苗, 提前追施返青肥, 促苗情转化升级。灌浆初期和后期结合病虫防治, 进行防病、防虫、防早衰。

摘要:阐述了皖北地区小麦生产的主导品种, 包括济麦22、皖麦52、淮麦28等, 并总结了当地的主推技术, 以期促进当地小麦生产。

关键词:小麦,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皖北地区,2014年

参考文献

[1]江苏要求稻麦主推品种布局规模化[J].农家致富, 2012 (24) :49.

[2]褚冰倩, 乔文峰.兖州市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3) :86.

[3]周琴, 王安宁.小麦栽培的注意事项[J].农技服务, 2011, 28 (1) :9.

新麦26强筋小麦新品种栽培技术 篇2

1.1 性状 新麦26属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种,株高80厘米左右,成熟期比周麦18略早。幼苗半直立,长势旺,叶长卷,叶色浓绿。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一般,冬季耐寒性较好。春季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快,抗倒春寒能力偏弱,抗倒伏能力中等,株型较紧凑,穗层整齐,旗叶短宽、平展,深绿色。熟相一般,产量三要素较协调。多年试验平均每667平方米成穗40万~43万,穗粒数29~33粒,千粒重39.3~47.4克左右。穗纺锤型,籽粒角质,卵圆形,大小均匀。

1.2 品质 容重788克/升,蛋白质(干基)16.04%,湿面筋32.3%,沉降值70.9毫升,吸水率65.6%,稳定时间38.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898E.U.,拉伸面积194平方厘米,延伸性164毫米,籽粒硬度指数67.5,达到国家强筋小麦品种指标。

1.3 抗病性 病害接种鉴定,2008年(高)抗纹枯病,中抗赤霉病,中感条锈病,慢叶锈病,高感白粉病;2009年高抗条锈病,中抗叶锈病和纹枯病,高感白粉病和赤霉病。

1.4 产量 2008年国家区试,20点平均每667平方米产534.6千克,2009年19点平均每667平方米产531.4千克,2010年国家生产试验平均每667平方米产486.8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1.65%。

2 科学施肥

2.1 施肥原则

秸秆还田,增施氮肥;测土配方定化肥用量,有机肥与化肥相结合(有机肥最好要有一点);氮磷钾配合施用,合理补充锌、硒等微量元素;合理分配底肥与追肥施用量。

2.2 施肥量

每667平方米总施肥量:纯氮16.0千克,五氧化二磷7.5千克,氧化钾7.5千克,硫酸锌2.0千克,多元微肥适量(100克左右)。

2.3 施肥技术

2.3.1 每667平方米施氮肥总量的50%~60%作底肥,40%~50%作追肥;也可40%~50%作底肥,追肥50%~60%。

2.3.2 有机肥、氮磷钾复合肥、微肥全部用作底肥。追肥施用氮肥(尿素或碳铵)。选用氮磷钾复合肥注意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的含量,一般按五氧化二磷、氧化钾含量是否达到或接近总施肥量要求来选复合肥,适量补充氮肥(尿素)。

2.3.3 在拔节期追肥 群体偏小、麦苗发黄的田块,要结合浇水早施肥,并适当增加施肥量;群体偏大、旺长、有倒伏危险的麦田,要待到孕穗期追肥浇水。

3 整地

3.1 整地标准

耕层深(25厘米),底墒充足(土壤相对含水量75%),地表平整,土壤细碎,上虚下实(人走在上面不感到松软)。

3.2 整地技术

3.2.1 上茬作物与下茬作物相结合,浇好底墒水,上茬作物收获后及时粉碎秸秆,撒好底肥。

3.2.2 一般地块旋耕三年深耕(耕深25厘米)1年。旋耕后镇压,捡净根茬,使之上虚下实。根据播种机播幅打好畦埂待播。麦畦适宜长度40米左右,畦宽3米左右,埂宽35厘米左右。

3.3 土壤药剂处理

3.3.1 有吸浆虫的区域,当虫口密度达2头/(10厘米×10厘米×20厘米)时进行土壤处理。每667平方米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乳油200毫升,对水5千克,喷在20千克干土上拌匀制成毒土,撒施在地表翻入表土层。

3.3.2 防治蛴螬、金针虫、蝼蛄,地老虎、麦根蝽、麦种蝇、沟牙甲等地下害虫可采用以下方法:每667平方米用3%米乐尔、5%毒死蜱、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3%甲基异柳磷或5%地亚农颗粒剂2~3千克拌粪沟施;用50%辛硫磷或48%毒死蜱乳油0.25~0.3升,加水10倍,喷拌40~50千克细土制成毒土,条施于播种沟内或顺垄撒施与地表,但施药后要随即浅锄或浅耕。

4 播种

4.1 播期

10月8日~15日播种,旱地适当早播,水浇地适当晚播。

4.2 播量

8~9千克/667平方米,秸秆还田或整地质量差的田块,采用较大的播量,整地质量好采用较小的播量。适宜播期之前播种,适当减少播量,适宜播期之后播种,适当增加播量。

4.3 种子处理(地下害虫与病害并发的田块杀虫剂与杀菌剂可以混合使用)

4.3.1 用50%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量的0.1%拌种。

4.3.2 用20%三唑酮乳油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15%~0.2%,或15%三唑醇种子处理干粉剂按种子量的0.2%~0.25%进行拌种,应严格控制用药量。

4.4 播种方法

4.3.1 播种

采用播种机播种,调好播量,放慢速度匀速行进,要求播深4~5厘米,下种均匀,深浅一致。播种后镇压。准备种后浇蒙头水的地块,要求播深2~3厘米。

4.3.2 行距配置17~20厘米,采用窄行距。

5 灌溉

选用“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的灌溉模式,根据墒情、苗情等实际情况调整灌溉。

6 田间管理

6.1 小麦的冬前管理(播种—越冬)

6.1.1 管理目标

苗匀、苗齐,苗壮。壮苗标准:半冬性品种主茎叶龄5.5~6.5片叶,单株次生根5~7条。单株分蘖3~4.5个,群体65万~80万/667平方米。

6.1.2 管理措施

6.1.2.1 查苗补种 出苗后及时对缺苗断垄进行补种。补种要使用本品种催过芽的种子。

6.1.2.2 化学除草 一般在11月中下旬进行。以猪秧秧、播娘蒿等双子叶杂草为主的麦田,用75%巨星干悬剂1克/667平方米或用20%二甲四氯钠盐水剂250毫升/667平方米,或用噻磺隆有效成分1~1.5克/667平方米,加水50千克喷雾。以野燕麦、看麦娘等单子叶杂草为主的麦田,用6.9%骠马乳油40毫升/667平方米,加水50千克喷雾。

6.1.2.3 浇冬水 底墒充足或墒情适宜不进行冬灌。播种整地质量差、旋耕后没有镇压的麦田要冬灌。冬灌时期一般在12月上中旬。在日平均气温3℃以上进行,“夜冻昼消,浇完为好”。

6.2 小麦的春季管理(返青—孕穗期)

6.2.1 主攻目标

促弱苗、控旺苗、稳定壮苗。

6.2.2 管理措施

6.2.2.1 小麦返青后及早进行划锄。松土保墒,提高地温,消灭杂草。

6.2.2.2 施肥浇水

在起身期(3月上旬)每667平方米使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60~70克加水50千克均匀喷雾,防倒春寒。严格用药量和喷洒技术。

3月20日后追拔节肥浇拔节水,每667平方米追施尿素10~17千克。

群体不足、苗情弱的麦田浇起身水,结合浇水每667平方米施尿素15千克+磷酸二氢钾2~3千克。

6.2.2.2 预防霜冻

拔节孕穗期常遇寒流天气,当预报最低气温低于零下1℃时,及时浇水或熏烟。

6.2.2.3 病虫害防治

防治麦蜘蛛用20%哒螨酮乳油50~70 毫升/667平方米,加水30~40千克喷雾。

防治麦蚜、麦叶蜂、粘虫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25毫升/667平方米加水30~40千克喷雾,或用10%吡虫啉可湿粉40~70克/667平方米加水30~40千克喷雾。

防治小麦白粉病、纹枯病、锈病用15%三唑酮粉剂每667平方米60~80克对水30~40千克喷雾或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每667平方米45~60克对水30~40千克喷雾。

6.3 小麦后期管理(抽穗—成熟期)

6.3.1 主攻目标

养根护叶,防止早衰和青干,活秆成熟。

6.3.2管理措施

浇好开花水 小麦抽穗后5~7天,浇足开花水,浇水时要避免大风天气。

防治病虫害

小麦开花期(5月上旬)用40%多菌灵胶悬剂80克/667平方米+15%三唑酮60克加水50千克喷雾防治。防治麦蚜、麦叶蜂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25毫升/667平方米加水50千克喷雾,或用10%吡虫啉可湿粉40~70克/667平方米加水50千克喷雾。

小麦灌浆期(5月中下旬)15%三唑酮60克加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25毫升/667平方米加水50千克喷雾,或加10%吡虫啉可湿粉40~70克/667平方米加水50千克喷雾。

江淮地区小麦主导品种及其栽培技术 篇3

1 江淮地区种植的小麦主导品种

目前, 江淮地区种植的春性小麦品种大穗型的有扬麦12、扬麦13、扬辐麦2号等, 穗数在465万~510万穗/hm2, 每穗粒数在40~41粒, 千粒重在40 g左右;重穗型小麦品种皖麦33穗数在585万穗/hm2左右, 每穗粒数在39~40粒, 千粒重在38 g左右。这些品种具有矮秆、耐肥、抗倒、穗层整齐、穗大粒多和品质优等优点。

2 栽培技术

2.1 品种选用

良种是实现增产最直接有效的措施。江淮地区近年来种植的主要小麦品种有扬麦12、扬麦13、扬辐麦2号和皖麦33等优良品种。

2.2 播量控制

适当降低基本苗数, 能明显提高茎蘖成穗率、平均穗数和千粒重, 获得高产, 改善群体质量, 优化产量结构的相关调控指标, 还能有利于培育健壮个体, 促进穗后功能叶面积增大, 进而提高群体后期光合强度和光合效率, 加大物质生产积累量[1]。基本苗数要依据品种、播期、肥力和产量水平等因素来确定, 一般江淮地区稻茬麦以基本苗在255万~285万根/hm2, 旱地基本苗在195万~225万根/hm2为宜。播种量要根据种子的净度、发芽率、千粒重、田间出苗率等计算。稻茬麦田间出苗率一般为60%左右, 旱地田间出苗率一般为75%左右。播种量 (kg/hm2) =[千粒重 (g) ×0.01×基本苗数 (万根/hm2) ]÷ (发芽率×种子净度×田间出苗率) 。适时播种, 稻茬播量为150~195 kg/hm2、旱茬为165 kg/hm2, 播期延后要适当加大播种量, 每晚播1 d, 播量加大3.75 kg/hm2。

2.3 培育壮苗

2.3.1 种子处理。

播种前, 将小麦种晒2~3 d以增强种子活性, 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1,2]。为了促根增蘖可先使用多效唑拌种, 一般1 kg麦种用15%多效唑粉剂0.5~1.0 g干拌, 拌种时注意拌匀, 再用40%多菌灵胶悬剂 (药量为种子重量的0.1%~0.2%) 拌种或用高效低毒的小麦专用种衣剂拌种, 进行种子包衣, 有利于综合防治地下害虫和苗期易发生的根腐病、纹枯病等病害。

2.3.2 适时播种。

适时播种是小麦获得高产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不仅能实现全苗壮苗, 还能培育壮秆大穗, 是小麦健壮生长发育、达到正常成熟的基本保证。适时播种, 小麦能充分利用冬前的光温条件, 在越冬前发育成一定数量的分蘖和次生根, 形成壮苗, 安全越冬, 为翌年丰产打下基础。江淮地区春性品种适时播期为10月25日至11月5日。

2.3.3 机械播种。

用旋 (免) 耕施肥播种复式机械, 在土壤含水率为20%~30%时进行浅旋耕条播。精确调整播种量, 严格掌握播种行进速度 (5 kg/h) , 要求行距一致, 深浅一致, 下种均匀, 无断条、漏播、重播现象。播种行距22~25 cm, 播深3~5 cm。播种过程中应经常注意排种器、输种管、种子 (肥料) 箱的下种下肥情况, 及时清除杂物及开沟器和覆土器上的杂草、土块等。

2.4 田间管理

2.4.1 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是生产优质小麦的关键, 因此大力提倡测土配方施肥, 遵循以有机肥为主、加大底肥比重、提高无机氮肥有效性的原则, 按照小麦的需肥特点和苗情, 在施用肥料上采取“底肥足、返青控、拔节攻穗重、穗期叶面喷肥补”的实施方案。提倡将小麦、玉米秸秆粉碎还田, 以提高土壤肥力及改良土壤结构。一般施用有机肥 (土杂肥) 45~60 t/hm2。江淮地区小麦配方施肥, 施肥量为纯氮 (N) 225kg/hm2、五氧化二磷120~150 kg/hm2、氧化钾75~120 kg/hm2。磷、钾肥基本上都用作基肥, 氮肥的80%用于基肥, 拔节肥占15%, 秆肥占5%。返青期以控为主, 一般不需追肥, 如果有部分地块长势较差, 可以适当追施少量化肥。拔节孕穗期根据麦田长势情况进行施肥:植株叶片窄小、明显脱肥的田块应早施;叶色褪淡、总茎蘖数减少时, 追施尿素750 kg/hm2;若叶色浓, 叶片披垂, 茎蘖数未下降的迟施或不施。从开花到灌浆初期, 用尿素7.5 kg/hm2+磷酸二氢钾2.25 kg/hm2, 对水750 kg进行叶面喷施。

2.4.2 灌排控制。

小麦生产过程中, 灌水排水对产量的影响至关重要, 要实现旱能灌、涝能排, 才能保证小麦生产实现丰产优质。江淮地区小麦生育期间, 降雨较多, 涝渍灾害严重,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麦的生长发育, 降低了小麦产量和品质。因此, 在整地时应开好排水沟, 应做到“一块麦田, 两头出水, 三沟配套, 四面脱空”, 以实现雨止田干的效果, 达到排水除渍的目的。

2.4.3 病虫草害防治。

种植小麦时应加强病虫测报和草害防控工作, 做到防治结合, 倡导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赤霉病可在开花初期, 用40%多菌灵胶悬剂1.875 kg/hm2对水进行喷雾防治, 5~7 d后再喷1次。纹枯病可用5%井冈霉素2.25~3.00 kg/hm2对水1 125~1 500 kg喷麦茎基部防治, 隔10~15 d再喷1次。白粉病可用粉锈宁和多菌灵防治。麦蚜可用50%辟蚜雾150 g/hm2或0.2%苦参碱3.0~4.5 L/hm2对水进行喷雾防治, 同时还可兼治粘虫及麦叶蜂等。小麦吸浆虫幼虫可用50%辛硫磷2.25 L/hm2, 拌半干土300~450 kg均匀撒施于麦田;成虫防治, 可用4.5%氯氰菊酯750 mL/hm2对水525 kg喷雾防治[3,4]。苗期杂草宜在杂草2~3叶时, 用70%异丙隆1.8 kg/hm2+6.9%骠马600 mL/hm2+10%苯磺隆150 g/hm2, 对水450 kg喷雾灭杀。

2.5 适时收割

适宜的收割时期是从蜡熟末期至完熟期。如果收割过早, 籽粒不能充分成熟, 产量低, 品质差;如果收割过晚, 麦粒会因呼吸和雨水淋溶作用导致蛋白质的含量下降, 碳水化合物减少, 从而使千粒重、容重、出粉率都会受到不良影响。除此之外, 在田间还易出现落粒、雨天麦穗发芽等现象, 甚至有的植株还易折秆、掉穗。适时收割发芽率高、质量好、产量高。因此, 在蜡熟末期至完熟期宜使用联合收割机进行收割。

参考文献

[1]牛本永, 周玉琴, 朱衣成, 等.高产稳产抗病小麦新品种开麦18及其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 2006 (2) :41-42.

[2]王丽芳, 赵磊, 史文祝, 等.小麦新品系凤台9606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 2005 (5) :775.

[3]王学峰, 王俊兴, 杨富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 2009 (9) :21-22.

小麦品种生产技术管理 篇4

小麦新品种山农17和泰农18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要点

山农17和泰农18是山东农业大学和泰安市泰山区瑞丰作物育种研究所合作选育的多穗型和中穗型高产小麦新品种,2009年和2008年分别通过审定.

作 者:李瑞军 李斯深  作者单位:李瑞军(泰安市泰山区瑞丰作物育种研究所,山东,泰安,271000)

李斯深(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泰安,271018)

刊 名:山东农业科学  ISTIC英文刊名:SHAN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年,卷(期):2010 “”(4) 分类号:S512.103 关键词:小麦新品种   山农17   泰农18  

小麦品种生产技术管理 篇5

一、特征特性

半冬性,中熟品种。幼苗半匍匐,叶色浓绿,幼苗长势强壮,分蘖成穗率中等。株高75厘米左右,株型紧凑,叶片上冲,茎秆弹性较好,抗倒伏能力强。穗层整齐,穗子较大,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成产三要素协调:一般亩成穗42万左右,穗粒数35粒左右,千粒重45克左右。较耐后期高温,熟相好。抗白粉病和叶枯病,感纹枯病和赤霉病,综合抗病性好。

二、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1.培肥地力。高产田中,夏秋两季秸秆直接粉碎还田,每亩增施畜禽粪肥500千克,三元复合肥50千克,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每年递增0.05~0.1毫克/千克左右,为高产打下基础。

2.土壤深耕。用大型拖拉机深耕30厘米以上,打破犁底层,增强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给小麦根系一个较大的生长发育空间,为小麦高产创造有利的土壤环境。

3.精细整地。播前做好精细整地工作,对促进小麦根系的发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整地做到实、细、透、平。精细整地保证高产田浇水均匀,用水经济,播种深浅一致,出苗整齐。

4.精量半精量播种。精量半精量播种是实现合理密植,打造小麦适宜群体,实现小麦高产的关键环节。具体要求为:10月8日~15日播种,基本苗16万~18万,亩播种量控制在8~10千克。播前种子要精选,统一对种子包衣,以防地下害虫危害,造成缺苗断垄。实行统一机播,机播时,确保下种深浅一致(3~5厘米)。

5.推广冬管前移、春管后移、前氮后移技术。冬管前移就是改变传统的小麦冬前管理方法,即在立冬至大雪浇一次冬灌水,不再进行其他管理。高产田将小麦冬前管理前移到11月上旬,浇好分蘖盘根水,对苗情差的地块亩追施5~10千克尿素,促进小麦冬前早分蘖,分大蘖,亩分蘖头数达60万头左右,打好小麦丰产的基础。

春管后移技术就是推迟年后水肥管理。过去,浚县农民传统习惯是在2月中下旬开始浇返青水并施肥,通过高产田的示范带动,将小麦年后的第一次水肥管理推迟到了3月中下旬,由过去返青期或者起身初期追肥浇水,后移到拔节期追肥浇水。

前氮后移技术就是将小麦生育期所施用的氮肥,由过去的底肥为主,改为底追并进,底肥与追肥比例为5∶5或4∶6,肥力高的地块调整为3∶7。具体施肥方案为:小麦底肥施三元复合肥50千克,其中氮肥相当于尿素20千克左右;小麦拔节后两极分化明显时肥水齐攻,结合浇水亩追尿素20千克;在4月下旬5月初小麦抽齐穗后结合浇水亩施尿素8~10千克,以减少小花退化,促大穗,增粒数;在小麦灌浆中期(5月中旬)每亩叶面喷施1%~2%尿素加0.3%磷酸二氢钾溶液30~40千克。

6.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控措施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强化重大病虫草害防控工作,开展小麦病虫草害的统防统治工作。具体防治方案为:播种时采用种子包衣,防治地下害虫,确保全苗;3月中旬每亩喷洒苯磺隆15克或使它隆60毫升除草,加入三唑酮100克防治纹枯病、白粉病、锈病等,加入氧化乐果防治红蜘蛛;5月初在小麦齐穗扬花期每亩喷50%多菌灵100克和联苯菊酯70毫升,防治小麦赤霉病和麦穗蚜;5月中旬,每亩喷洒菊酯类农药70毫升防治麦穗蚜,加入欧博20毫升防治白粉病、锈病、叶枯病等,加入磷酸二氢钾200克,防止干热风,促进灌浆,增加千粒重。

小麦品种生产技术管理 篇6

1特征特性

儒麦1号属冬性品种、幼苗近匍匐, 幼苗色浅绿, 叶片大小适中;分蘖力中等, 群体整齐度好, 成穗率稍低, 株高为79 cm, 前期株型稍松散, 抽穗后株型稍紧凑, 茎秆弹性非常好, 熟相好, 中熟, 生育期233 d。长方穗型, 穗结实性好, 长芒, 白壳, 白粒, 粒长卵型, 半硬质, 一般穗数469.5万穗/hm2, 平均穗粒数45.6粒, 千粒重43.2 g, 是产量结构较协调的大穗型品种。

儒麦1号高抗倒伏, 冬季抗寒性好, 高抗青干;自然条件下较抗叶锈病和条锈病, 中抗白粉病, 叶枯病偏重。籽粒饱满, 容重810 g/L, 籽粒的外观商品性好。籽粒的蛋白质含量13.4%, 沉淀值26.4 m L, 面粉吸水率59.4%, 湿面筋含量33.9%, 出粉率67.6%, 面团稳定时间3.3 min, 属中筋品种。

2产量表现

在2013—2014年的山东省高肥生产试验中, 平均产量为9 109.5 kg/hm2, 比对照种济麦22增产4.53%;在2012—2013年山东省高肥A组区试中, 平均产量为8 551.35kg/hm2, 比对照种济麦22增产4.04%;在2011—2012年山东省高肥A组区试中, 平均产量为8 239.35 kg/hm2, 比对照种济麦22增产3.02%;2010—2011年儒麦1号平均产量为8 468.4 kg/hm2, 比对照种济麦22号增产4.72%;2013年有关专家对儒麦1号高产展示田测产验收产量为10 325.85kg/hm2。

3高产稳产性能

3.1产量构成因子协调

儒麦1号属于大粒型品种, 分蘖力处于中等水平, 自身的调节能力强, 成穗后单茎粗壮, 大分蘖优势强, 群体密度稳定在450万~495万株/hm2;顶部结实性好, 平均穗粒数45.6粒, 千粒重在条件适宜的水浇地块可达48.0 g以上;籽粒的饱满度好, 无论籽粒大小都能达到一级饱满度。

3.2抗逆性强

经接种鉴定, 中抗条锈病, 中感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和赤霉病。自然条件下高抗倒伏, 耐后期高温和干热风;抗寒性强, 能规避倒春寒;综合抗病性强。2012年小麦赤霉病暴发, 2013年生育后期干旱严重, 2014年气候适宜, 儒麦1号在3个不同的年份均获得了高产, 保持了灾年不减产、丰年多增产的优势。

3.3茎秆质量好

儒麦1号茎秆弹性好, 高抗倒伏, 一般不需要进行化控防倒。

3.4株型合理

幼苗近匍匐, 春生叶片上冲, 前期株型稍松散, 抽穗后株型稍紧凑, 能够充分利用光照资源, 可以制造和储存更多的干物质, 灌浆期叶片夹角较大, 可充分利用光照提高灌浆速度, 提高粒重。

4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4.1选地整地

地块选择水浇条件好的高肥地块, 土壤耕作层有机质≥1.2%, 速效氮≥70 mg/kg、速效磷≥25 mg/kg、速效钾≥100 mg/kg以上。

耕前进行秸秆还田于地块, 玉米收获后选用粉碎性能高的秸秆还田机械, 将玉米秸秆切碎、粉细、撒匀, 确保作业的质量;均匀撒施有机肥75 000 kg/hm2、尿素225 kg/hm2、磷酸二铵225 kg/hm2、氯化钾187.5 kg/hm2, 地下害虫发生较为严重的地块可以采用粉末状辛硫磷伴随无机肥料一起撒施。

精细整地, 采用大犁深耕翻, 破除犁底层, 耕深25 cm以上。耕后旋2~3遍, 耙耢2~4遍并镇压, 使土壤细碎, 上松下实, 底墒充足。秸秆还田地块土壤过于疏松时, 播前还应镇压、沉实土壤, 避免悬松造成播种过深或干旱、受冻导致的死苗现象。

4.2种子处理

精选种子, 采用种子包衣技术, 确保出苗齐全;防治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黑腥病等可提前1 d选用4.8%适麦丹拌种 (200 m L适麦丹拌种100 kg小麦种子) , 堆闷4 h, 晾干后播种。

4.3适期播种

适期、适量、适墒播种, 在鲁中、鲁西北和胶东地区适宜播期范围10月5—15日, 适宜播量120~165 kg/hm2, 相对应适宜基本苗225万~300万株/hm2;在鲁南、鲁西南地区适宜播期为10月10—20日, 适宜播量120~165 kg/hm2, 相对应适宜基本苗为225万~300万株/hm2;其他地区参照同类区域进行。适宜播深3~4 cm, 平均行距22~23 cm为宜, 窄行密植更好[1]。墒情适宜时抢墒播种, 墒情不好或者秸秆还田地进行浅播压水或播后采用微喷灌方式, 确保一播全苗, 一般来说微喷灌方式效果更好。

4.4补种与栽苗

苗期主攻方向为促苗全、苗齐、苗匀、苗壮。出苗后及时对断垄麦田及早用催芽后的种子点水补种, 对20 cm左右的断垄, 麦苗四叶期, 结合疏苗, 进行移栽补苗, 并及时浇水。

4.5冬季镇压与划锄

一般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前, 累计降水达40 mm左右的年份, 不必浇越冬水, 只需镇压和浅划锄保墒。浇越冬水的地块, 在浇水后适墒时进行冬季浅划锄, 一般年份以冬锄代替春锄。

4.6水肥管理

适时浇越冬水, 根据墒情和天气适时浇好越冬水, 秋冬旱的年份, 一般在11月下旬末至12月上旬 (掌握在强寒流侵袭前) 浇越冬水;对基施肥料不足的地块, 结合浇越冬水适量补肥[2]。

起身期管理 (3月中旬前后) 期的关键是促使植株稳健生长, 防止群体密度过大或不足。3月中下旬, 随着温度的升高, 生长速度加快, 小麦开始起身, 对群体适宜的麦田, 起身阶段仍不施肥和浇水;对群体不足1 125万株/hm2且在起身期出现脱肥苗黄现象的麦田, 可追尿素150 kg/hm2并结合天气和墒情进行浇水。拔节期管理 (3月下旬至4月上旬) 关键是促穗多、穗大、秆壮, 奠定产量和品质基础。3月下旬至4月上旬, 出现轻微脱肥时 (苗色变淡) , 追施尿素225~300 kg/hm2, 并根据苗情和天气进行浇水;原则上群体成穗多、追肥晚的地块, 追肥量宜在上限 (225 kg/hm2) ;群体小、成穗少的地块, 追肥量宜接近下限 (300 kg/hm2) , 利于高产高效。

挑旗期管理 (4月中旬) 关键是提高小花结实率, 增加穗粒数。挑期 (孕穗) 期是小生中的需水“临界”期, 保证此期水分充分供应, 提高结实率, 增加穗粒数。理论上讲此期应浇1遍水, 并补定量的氮肥, 有利于提高穗粒数和改善品质[3]。“巧”浇灌浆水, 灌浆期是小麦需水的关键期, “巧”浇灌浆水是指在小麦开花后10 d内进行浇水, 浇水时应注意天气预报, 避开大风天进行;灌浆期如遇降雨, 但降雨不够时, 应抓紧浇水, 并结合补施氮肥 (施尿素75 kg/hm2) 有利于改善品质, 提高千粒重。

4.7寒流与干热风预防

2月下旬至4月上旬小麦易发生霜冻危害, 应密切注意天气变化, 一旦有较强冷空气到来, 应及早采取保苗措施。一旦冻害发生, 应及早采取浇水、追施速效氮肥以降低危害程度。为提高小麦抗御干热风的能力, 可叶面喷施0.2%~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

4.8病虫草害防治

小麦抽穗至成熟 (4月下旬至6月上旬) 是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 此时期管理的主攻方向是防止植株倒伏、防病虫害、防干热风, 以提高小麦的粒重、改善品质。这一时期的主要病害包括叶锈病、赤霉病、白粉病、叶枯病、条锈病, 虫害主要包括蚜虫、吸浆虫等。在叶病的防治上, 应在小麦抽穗期与蚜虫防治一并进行, 一般用40%氧化乐果1 125 m L/hm2+20%三唑酮900 m L/hm2对水300 kg/hm2等均匀进行喷雾防治。赤霉病防控应在小麦抽穗扬花阶段进行, 赤霉病高发年份密切注意天气变化, 如气温达到15℃左右, 气象预报连续3 d有雨, 或10 d内有5 d以上是阴雨天气, 或有大雾、重露时, 应喷药预防赤霉病在初花期 (开花株率10%) 和盛花期喷药, 可用70%甲基硫菌灵1.5 kg/hm2或80%多菌灵超微粉750 g/hm2, 对水450 kg/hm2喷雾。有的年份蚜虫发生较重, 一般隔10 d左右病害达到防治指标时, 只进行蚜虫防治[4]。

干旱年份, 小麦红蜘蛛重的地块, 应注意监测及时防治, 也可与纹枯病防治及化控防倒结合进行。返青至起身期用20%三唑酮乳油1.5 kg/hm2, 对水750 kg/hm2, 喷浇于小麦茎基部, 预防纹枯病、全蚀病;纹枯病防治也可采用25%戊唑醇拔节期喷药1次和25%苯甲丙环唑孕穗期喷药1次的防治措施;用20%异丙威1.5 kg/hm2对水450 kg/hm2喷雾防治红蜘蛛。

注意及时清除田间杂草、杂株, 以利于增产, 保证小麦的纯度和质量。化学除草初冬效果好于早春, 一般年份在11月中下旬进行化学除草比较适宜。返青期管理 (2月下旬至3月初) 主要结合天气进行化学除草[5]。一般根据麦田杂草的种类选用苯磺隆或世玛按药剂使用说明进行喷雾除草, 选晴朗无风或微风天施药, 喷雾要均匀, 不重喷, 不漏喷, 严禁“草多处多喷”。

4.9适时收获, 及时晾晒入仓

小麦蜡熟末期是收获的最佳时期, 应适时收获, 注意去杂保纯[6]。只要天气允许, 可在完熟期 (籽粒含水率达13.5%时) 收获, 收获后及时晾晒, 注意防雨、防霉烂, 并在入库前精选, 以确保商品粮的质量[7,8]。

摘要:简述了儒麦1号小麦品种的特征特性, 分析了其高产稳产的因素, 即产量构成因子协调、抗逆性强、茎秆质量好、株型合理, 提出了相应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儒麦1号,品种特性,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邱喜阳, 王彦丽, 邱海军, 等.国审小麦品种天民198特征特性及超高产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 2015, 44 (12) :39-41.

[2]赵风合.小麦新品种郑育麦043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 2015 (12) :25-26.

[3]王锦, 赵英震.渭北旱塬地区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 2015 (15) :13.

[4]李忠芹, 司宏明, 杨玉红, 等.小麦新品种中研麦1号特征特性及超高产栽培技术[J].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5 (4) :77.

[5]赵萍, 刘万勇, 张平.齐河县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6 (1) :44.

[6]石广跃, 王兴龙.苏北沙潮土地区冬至前后播种的稻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 2016 (2) :179-180.

[7]任德昌, 王法宏.冬小麦垄作高产栽培技术增产效应及增产机理[J].耕作与栽培, 2000 (5) :10-11.

小麦品种生产技术管理 篇7

1 超高产小麦品种特点

小麦在我国主要被种植在北方地区, 由于其在生长的过程中对生产周期和生产时间段要求的不同, 被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两种。黄淮海平原地区小麦生产主要是冬季小麦, 其在种植的过程中生育期间气候特点是秋季气温适宜, 光照充足;冬季雨雪稀少, 温度变幅较大;春季多旱, 气温回升快但不稳定;夏初温度偏高, 干热风频繁。根据气候特点和本地生产条件, 高产品种应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中的有利因素, 而对不利因素应有较强的抗性或耐性, 应具备丰产潜力大、抗逆性强、抗倒耐肥、灌浆速度快等特点。

1.1 丰产潜力大

一是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高。目前推广的小麦高产品种的经济系数已提高到40%~50%, 进一步提高产量必须依靠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的协调提高。生长发育健壮、同化产物合成和运输分配效率高的品种, 具有对不利因素抗、耐性强, 兼有高生物产量和高经济系数的特点。二是株型紧凑。高产品种应具有叶片宽短挺直、茎叶夹角小、叶色深等特点。这种株型群体的内竞争力和穗数对穗重的制约力小, 能有效地利用光、热、水、气和其他营养。三是穗部潜力大。高产条件下穗数增加的限度很小, 因而选用穗部潜力大的品种更有利于高产稳产。穗部潜力大的品种穗形较长, 每穗小穗较多而小花结实率又高, 有利于形成较大而整齐的籽粒。

1.2 抗逆性强

小麦生育期间, 一些非生物灾害或自然灾害 (如冬季冻害、春霜冻害、干热风、干旱、涝害等) 人为抗御力差, 因此品种自身必须有较强的抗性或耐性, 只有抗逆性强, 小麦才能高产稳产。

1.3 抗倒耐肥

品种的抗倒性与植株高度、茎秆坚韧程度、有无弹性及根系特征有关。高产栽培中肥水用量大, 常使植株生长的协调性遭到破坏, 从而加剧内部器官间的矛盾, 导致贪青晚熟, 因此高产品种应对肥水有较强的忍耐性, 使其在肥水偏大, 尤其是氮肥偏多时, 能通过植株对氮吸收的自动调节, 维持器官间生长发育的协调性。因此, 生产上应利用半矮秆 (株高70~85cm) 、茎秆坚韧、有弹性、根系发达、耐肥水的品种, 以增强抗倒伏性。

1.4 灌浆速度快, 粒重较稳

黄淮海地区小麦灌浆时间较短, 灾害性天气多, 人为调节余地小, 因此高产品种应具有抽穗开花早、灌浆速度快、成熟落黄好、粒重较稳定的特性。

2 超高产小麦合理群体结构特征

2.1 产量构成因素协调

统计分析表明, 构成小麦产量的3个因素在实际产量中所占的比重, 穗数为47.5%, 穗粒数为29.2%, 千粒重为23.2% (梅楠, 1990) , 其遗传率分别为4.6%~7.0%, 24.0%~35.4%和52.0%~81.7%, 说明3个因素的栽培调控潜力表现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由于高产田的有效穗数已基本趋于饱和, 而穗粒数的变幅较大, 因此实现小麦超高产重点是挖掘穗部潜力, 减少小花退化, 提高穗粒数, 防止千粒重降低, 确保穗粒重的提高。合理的群体结构特征应当是既要保证足够的有效穗数, 又不因群体过大而大幅度减少穗粒数, 降低千粒重, 使产量构成因素协调发展。

2.2 群体光合性能好

高产小麦群体对太阳光吸收或透射率高, 受光状态好, 光合能力强, 净光合生产率高。这种高光效群体, 除要求合理的茎数和叶面积之外, 还要求植株个体健壮, 叶片主体分布合理, 挺而上举, 能充分利用光能, 实现超高产。研究指出, 在群体总生物产量中, 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是挑旗后干物质的积累量, 挑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应占总干物质的60%左右才能实现7 500kg/hm2以上的高产, 因此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 提高挑旗后群体的光合性能和光合产量, 是小麦超高产的关键。

2.3 茎蘖消长动态合理

随着当前社会发展中科学管理手段和管理措施的日益完善, 在小麦生产的过程中, 对小麦生产管理手段不断的完善。高产麦田茎蘖峰值出现在起身期, 到达峰值期后分蘖两极分化快、强度大, 群体内部通风透光好。为促进茎蘖消长动态合理发展, 应根据品种特点, 从确定基本苗开始, 实行全程调控, 以控制分蘖峰值和促进分蘖两极分化, 使高产麦田要求的峰值与某一品种预定群体指标相吻合。

3 合理群体结构的调控技术

3.1 确定合理的基本苗数

高产田确定合理基本苗数的原则是使植株个体分布均匀并得到充分的生长发育, 提高分蘖成穗率, 在保证足够穗数的前提下, 合理减少基本苗数, 以协调群体内部的矛盾而实现高产。具体讲, 就是根据不同品种的主茎叶片数、有效分蘖期长短、分蘖力强弱及单位面积上所容纳的适宜穗数来确定, 即合理基本苗X=Y/Es。其中:Y为单位面积适宜穗数, 一般以品种介绍或经验来确定;Es为单株可靠成穗数, 可根据品种的理论有效茎蘖数 (R) 与实际分蘖发生率 (r) 来估算, 即Es=R·r。理论茎蘖数 (R) 是由有效分蘖可靠叶龄期决定的。它因品种总叶片数 (N) 、伸长节间数 (n) 和主茎拔节时有效分蘖应具有可靠叶片数 (t N) 而异。各品种有效分蘖可靠叶龄期为N-n-t N+3。

3.2 高质量整地播种

精播高产麦田主要采用在降低基本苗的基础上以促为主或促控结合的种植管理模式, 为实现基本苗的齐、全、匀、壮, 应特别强调提高整地和播种质量。使土壤上松下实, 地面平整无坷垃;播种时要有合理的宽、窄行配置, 以改善行间光照条件, 做到覆土深度适宜, 下种均匀, 达到“种不相挨, 苗不相靠”的要求。

结束语

小麦品种生产技术管理 篇8

1 特征特性

1.1 农艺性状

山农19半冬性, 幼苗半直立。株高86 cm左右, 株型较紧凑, 旗叶平展细长、深绿色。茎秆弹性好。抽穗开花较早, 比一般品种提前3 d左右, 籽粒灌浆速度快, 成熟期分别比对照新麦18、周麦18早熟1、2 d。基本苗适宜范围广, 春季起身拔节早, 两极分化快, 成穗率高, 产量结构好。国家2年区试平均成穗652.5万穗/hm2, 穗粒数31.25粒, 千粒重42.05 g。2010年品种展示高峰苗达到1 096.65万根/hm2, 成穗率达到49%, 成穗数537.45万穗/hm2, 穗粒数29.94粒, 千粒重40.65 g。该品种熟相一般。穗层厚, 穗多, 穗小。穗长方形、长芒、白壳, 籽粒白色、半角质、近圆形、均匀, 饱满度一般, 黑胚率较高。

1.2 品质抗性

山农19籽粒半角质, 大小均匀, 出粉率高, 商品性好。2008年、2009年测定混合样:籽粒硬度指数分别为67.0、67.7, 容重分别为784、781 g/L, 面粉湿面筋含量分别为31.1%、30.8%, 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3.94%、13.93%;吸水率分别为60.6%、61.0%, 沉降值分别为27.8、33.2 m L, 最大抗延阻力分别为168、274 E.U, 稳定时间分别为1.9、2.4 min, 拉伸面积分别为38、66 cm2, 延伸性分别为153、166 mm。冬季抗寒性较好, 抗倒春寒能力差;抗倒性中等, 抗干热风;中抗条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 中感叶锈病。

1.3 产量表现

该品种2007—2008年度、2008—2009年度2次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产量分别为8 385、7 860 kg/hm2, 分别比对照新麦18增产2.5%、4.4%。2009—2010年度参加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为7 408.5 kg/hm2, 比对照周麦18增产3.1%。2010—2011年在赣榆县参加品种展示试验, 产量为6 541.05 kg/hm2, 居第3位, 比对照烟农19增产15.2%, 比展示品种平均产量高8%。2年国家区试产量分别为8 385、7 860 kg/hm2。17个区试点产量超过8 250 kg/hm2, 8个试点超过9 000 kg/hm2, 最高试点产量9 807 kg/hm2。生产试验比对照周麦18增产3.12%, 增产点率84.6%。

2 高产栽培技术

2.1 科学播种

山农19属于中大穗高产品种, 适宜在产量为6 750 kg/hm2以上的高肥水地块种植, 播种时间以日平均气温15℃左右为宜, 同时确保冬前0℃以上有效积温为600~650℃。淮北地区的适宜播种时间一般为10月5—10日。小麦基本苗的数量与小麦群个体的发育状况有直接关系, 对成穗数也具有决定作用, 同时其还关系到田间的光照条件和光合性能, 对粒数、粒重具有间接影响, 最终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构成影响[1]。因此, 要根据播期、土壤肥力、产量指标等, 合理确定小麦的基本苗数。旱茬精播高产小麦基本苗数为150万~225万根/hm2, 冬前总茎蘖数为900万~1 050万个/hm2, 年后高峰苗数为1 200万~1 350万根/hm2, 成穗数达到525万~600万穗/hm2, 每穗粒数38~40粒, 千粒重40~42 g;晚稻茬免耕机条播麦基本苗数为375万根/hm2, 冬前总茎蘖数为750万~900万个/hm2, 年后高峰苗数为1 050万~1 200万根/hm2, 成穗数在525万~600万穗/hm2以上, 每穗粒数在30~31粒, 千粒重在40~42 g。

2.2 肥分管理

施足基肥对提高小麦播种质量至关重要[2]。因此, 为提高播种质量和地力, 收获前茬作物后, 应及时耕耙灭茬, 结合施足基肥, 将土肥充分均匀混合。一般中上肥力水平的田块按全生育期施纯氮240 kg/hm2、基追比例为6∶4的高产要求, 施土杂肥22.5 t/hm2、高效三元复合肥900~975 kg/hm2。为了有效控制无效分蘖, 塑造后三叶健挺的株型, 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 提高成穗数和每穗粒数, 同时延缓衰老, 提高粒重, 显著提高小麦的籽粒产量和品质, 应根据田块肥力情况将小麦追肥时期后移[3], 一般移至拔节期, 土壤肥力高的田块可移至拔节至孕穗期, 追施尿素195~225 kg/hm2, 占总施氮量的40%左右。

2.3 病虫害防治

小麦纹枯病一般用20%井冈霉素粉剂45袋/hm2, 或5%井冈霉素水剂4.5~6.0 kg/hm2对水粗喷雾, 可加配粉锈宁、吡虫啉等兼治白粉病、蚜虫。纹枯病防治上, 要求“早、重、准、足”, 以提高防治效果。早即早防治, 用药时间提至纹枯病侵茎蔓延前;重即用药次数要达到2次, 间隔时间为7 d;准即喷雾部位准确, 要对准茎基部;足即对水量足, 一般用水量为600~900 kg/hm2。小麦赤霉病、白粉病、蚜虫、灰飞虱等病虫害发生严重, 尤其是小麦赤霉病防治适期短, 必须坚持“预防为主, 科学用药”的防治策略, 主动开展总体防治, 控制病虫危害。坚持“用药一遍不动摇, 抽穗扬花一块防治一块”, 5~7 d后再进行第2次用药。肥药混喷的配方是用多菌灵有效成分600~750 g/hm2+20%粉锈宁600~750 m L/hm2+2%高渗吡虫啉300 g/hm2+叶霸2.25 kg/hm2, 或八八三丰产灵750 g/hm2, 对水600 kg喷雾[4]。

参考文献

[1]付亮, 李洋, 刘朝辉, 等.小麦新品种新麦21号及其高产栽培技术[J].山东农业科学, 2011 (6) :108-109.

[2]李强.北方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9) :85.

[3]刘锋, 孙本普, 孙雪梅, 等.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析[J].湖北农业科学, 2011, 50 (11) :2183-2186.

小麦品种生产技术管理 篇9

该品种于2008年该品种引入泰州进入小区品比,2009—2012年在泰州地区推广种植166.67万hm2,表现出产量高、熟期早、高抗梭条花叶病毒病、耐迟播等特性。该品种已列入江苏省2011—2012年主要农作物“四主推”推介名录,为促进该品种的推广应用,现将其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特征特性

宁麦17幼苗直立,叶片宽长,叶色淡绿,分蘖和成穗数中等,分蘖性中等偏强,一般单株成穗2.0~2.5穗,成穗率在50%左右。株型较松散,大穗大粒。长芒,白壳,红粒,长方型穗。全生育期207 d左右,与扬麦11号相当,熟期较早。株高90 cm左右,一般有效穗数420万~450万穗/hm2,穗粒数45粒,千粒重46 g左右,容重800 g/L左右,一般产量6 750 kg/hm2左右,高产田块7 500 kg/hm2以上。综合抗性较好,抗寒性较强,中抗赤霉病、白粉病,中感纹枯病,高抗梭条花叶病。品质达优质中筋标准。该品种的不足之处是早播并在高肥条件下抗倒力偏弱。

2 栽培技术

2.1 适期播种(迟播),合理密植

宁麦17属春性且前期发苗较快,繁茂性较好,较适合中晚熟水稻茬(直播稻茬)种植。适宜播期为10月底至11月上旬。播种前应注重晒种、药剂拌种;播种后如遇长期干旱无雨,应及时窨水,速灌速排,防止低洼地闷种、烂种,达到苗全、苗匀、苗壮。

合理密植是夺取宁麦17高产的基础。据近2年的密度试验和示范产量表现,容易获得高产的基本苗以180万~225万根/hm2为宜,缺肥田、迟播田应适当增加基本苗,一般以270万~300万根/hm2为宜。

2.2 科学运筹肥料

宁麦17为较典型的大穗大粒型品种,其产量的关键三要素一般为:有效穗数420万~450万穗/hm2,穗粒数45粒左右,千粒重45~47 g,相应的高产、稳产栽培策略应是适当增加穗数、稳定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为此,必须科学用肥,促控结合,创建合理的群体结构。一般6 000 kg/hm2以上的产量,一生需施纯氮225 kg/hm2左右,并配以足量的磷、钾肥。前期适当促进,基苗肥一般应占总肥量的70%左右,使之蘖足苗壮,冬前茎蘖数达600万个/hm2左右。中期稳长,最高茎蘖数控制在900万个/hm2。拔节后及时施好长穗肥,一般占总肥量的30%左右,并分2次追施。以促进小花发育,减少退化,同时提高后期光合效率,为提高粒重和品质打好基础。孕穗期结合病虫防治进行根外喷肥,喷施强力增产素225 g/hm2或硼砂1.5 kg/hm2或磷酸二氢钾1.5 kg/hm2,以提高籽粒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降低籽粒中蛋白质的含量,改善品质。

2.3 注重抗倒栽培

倒伏是宁麦17小麦高产的最大障碍,小麦发生倒伏后,光合作用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水分、养分运输受阻,籽粒秕瘦。倒伏减产的程度与倒伏发生的时间有直接的关系,宁麦17小麦倒伏一般发生在抽穗之后,倒伏的时间越早,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就越大,如抽穗开花倒伏可减产30%~50%,灌浆期倒伏一般可减产20%以上。因此,防止倒伏是宁麦17高产的关键,具体的措施有:适当迟播、稀播;中期控制肥水;冬季前后注重镇压;注重多效唑或矮壮素化控[3,4]。

2.4 病虫草害防治

宁麦17的病虫害主要有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锈病、麦蜘蛛、蚜虫、粘虫、麦叶蜂等,对于宁麦17的病虫害防治,一般可采用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法,一般喷药防治1~2次即可。草害一般可于冬前防治1次,冬后防治1次[5,6,7,8]。

参考文献

[1]姚国才,马鸿翔,姚金保,等.早熟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宁麦17的选育及利用[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2):123-124.

[2]华荣,肖正华,袁红,等.早熟小麦“宁麦17”在苏中地区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12(4):64,50.

[3]邓贺明,胡亚敏,冯家春,等.小麦倒伏对产量因素的影响及补救方法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3,31(3):424-425.

[4]王淑风,魏建营.高产小麦倒伏原因分析及防御技术[J].种业导刊,2006(9):35-36.

[5]焦庆清.宁麦13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江苏农业科学,2008(6):61.

[6]杨学明,姚金保,姚国才,等.国审小麦品种宁麦13的选育及其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638-10640.

[7]朱新开,郭文善,周正权,等.氮肥对中筋小麦扬麦10号氮素吸收,产量和品质的调节效应[J].中国农业科学,2004,37(12):1831-1837.

小麦品种生产技术管理 篇10

清丰县2009年引入该品种并进行推广种植,探索研究出了该品种高产栽培的新路子、新措施,现归纳如下:

1 严把整地质量、推广宽幅精播

1.1 整地质量

大力推广深耕细耙技术。据清丰县土壤肥料工作站提供的《2009年小麦耕作深度比较试验》三点数据平均,深耕25~30厘米比旋耕10~15厘米的小区每667平方米穗数增加0.16万,穗粒数增加0.77粒,千粒重增加0.7克,增产率4.64%。深耕的同时,要耙细耙实,特别是秸秆还田的地块,一定要深耕25厘米以上,然后耙透耙实耙平。

1.2 宽幅精播

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是农业部、科技部列为国家重点推广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清丰县两年的生产实践证明,宽幅精播比普通条播可增产13%左右。

1.2.1 宽幅精量播种优点

①降低播种量(平均降低播种量5~7.5千克/667平方米),增加分蘖,有利形成壮苗。②下种均匀,无疙瘩苗。③播种机自带镇压器,保墒效果好,实现一播全苗。④宽幅播种(一般播幅8~10厘米),田间通风透光好,增强抗病抗倒能力。⑤无效分蘖少,养分利用率高,增产显著。

1.2.2 宽幅精播注意问题

①选种:选用豫农982高纯度、高芽率的种子。②整地:整地质量高,地面平整,上虚下实,无大坷垃。③播种:选择专用宽幅播种机,适时足墒下种。播种时间在10月5日~15日。播量应控制在8~10千克/667平方米,播深以3~4厘米为宜。

2 配方施肥技术

豫农982属超高产品种,增产潜力巨大,科学施肥是关键的重要一环。

2.1 施肥原则

在增施有机肥,秸秆全部还田的基础上,“控氮稳磷增钾补微”,即控制氮肥总量,调整基追比例,稳定磷肥用量,增加钾肥数量,补施锌肥。

2.2 施肥数量

根据清丰县土肥站土壤化验结果,高产栽培应每667平方米施纯氮12~14千克,五氧化二磷7~8千克,氧化钾6~8千克,硫酸锌2千克。施肥方式上,氮肥40%底施,60%起身期至拔节期追施,磷钾肥全部一次集中底施,磷肥要分层施用,三分之二掩底,三分之一撒垡头。若直接选用配方肥,建议每667平方米施氮磷钾12-18-7总含量为37%的有机无机配方肥50千克或氮磷钾16-26-12总含量为54%的配方肥50千克。

3 田间管理关键技术

针对豫农982春季不抗冻、高感条锈病、赤霉病、纹枯病的缺点,田间管理应把握以下关键技术:

3.1 浇好返青起身水

小麦年后返青起身期,若出现旱情,及时浇水,同时,结合浇水亩追15千克尿素,并及时划锄中耕,提升地温,增强小麦抗冻能力。

3.2 挑旗期水肥管理

挑旗期是小麦需水“临界期”,也是保花增粒、提高粒重的关键时期,此期如缺肥,可结合浇水,每667平方米追尿素5千克左右。

3.3 病虫害防治

赤霉病:不论小麦抽穗扬花期是否遇雨,都要用药预防,小麦齐穗至始花期,用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667平方米100克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40克对水50千克进行喷雾。

条锈病、白粉病:用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50毫升或12.5%烯唑醇(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克对水50千克常量喷雾,控制其蔓延。

纹枯病:2月下旬至3月初,每667平方米用20%纹霉净150~200克或5%井冈霉素400~500克对水50千克喷雾。

吸浆虫:3月下旬至4月上旬,每667平方米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2~3千克或50%辛硫磷乳油200毫升,拌细土20千克,均匀撒入麦垄间,随即浇水,以杀死上升活动的幼虫;小麦抽穗扬花初期,每667平方米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毫升对水对麦穗部位进行喷雾。

穗蚜:每667平方米用50%抗蚜威8~10克或10%吡虫啉20~25克,对水50千克喷雾防治。

4 叶面喷肥

上一篇:IPv6互联网下一篇:区域发展能力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