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eiui韵母教学方案

2024-05-20

aieiui韵母教学方案(通用4篇)

篇1:aieiui韵母教学方案

aieiui韵母教学方案

一、复习拼音。

1、同学们,谁还认识这些拼音娃娃?(教师指名学生读韵母ai ei ui )

2、这些拼音娃娃和声母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新的音节,你们能读出来吗?(指名学生读音节:chui zai pei mei dai 。)

二、引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女孩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学生读你栽树,他培土,我去提水。)

2、小女孩说话的时候,小白兔也敢来了。你们喜欢小白兔吗?为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性认识谈论小白兔有从外形上说的,有从习性上说的,有借助童话说的。)

三、学习儿歌。

1、教师教读儿歌。

2、让学生说说儿歌中的小白兔怎么样?

3、认识生字。

(1)指名学生读音节

(2)自主识字,相互交流

(3)引导学生汇报是怎么认识的?(有的说是从广告上学的;有的说是爸爸教的;有的说通过拼读认识的;有的说是同桌告诉的;有的说这个字是某个人的名字学生回答时,还让学生给生字找个朋友,组成词语)

4、课堂间休。(当学生汇报在的时候,要学生用在说一句话。学生说春天在哪里?教师顺势要学生唱《春天在哪里》。教师和学生边唱边跳。)

5、读儿歌。

(1)教师领读。(老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

(2)教师引读(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3)小组轮读

(4)指名学生读

(5)学生加动作读

(6)学生表演读

(7)教师与学生合作着表演读

(8)师生同唱小兔乖乖

四、巩固生字。

1、教师创设问题:小白兔和你们比谁最聪明呀?下面你们和小白兔比一比,记一记课文下面的生字吧!

2、开火车游戏。(学生读生字卡片)

此次实验教材拼音教学的特点是边学拼音边识字。其目的是提早识字,有利于开展阅读。但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难度,也就是说,学生刚上学,要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拼音教学的任务,还要尽量的学习一些生字。这和过去集中精力学习汉语拼音有很大的区别,教学方式要响应的改革。如何在拼音教学的过程中教会学生识字呢?这两方面的教学任务教师如何把握好呢?我认为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节课,是在教会学生学会ai ei ui 的基础上,来学习生字的。教材在编排学习拼音后,安排了学习句子和学习儿歌。识字是在学习句子和儿歌中进行的。教材的编排体现了序进性和层次性。教师要注意拼音教学与识字的`联系。以音引字,以字促读,读中积累,内外结合。

教师应该注意的是这个阶段有识字的任务,但识字不能是重中只重,识字的要求只是认识,是初步的感知,在以后的教学和语言环境中还能见到。如果把识字教学作为重点的训练,势必削弱拼音教学的质量,两手一起抓(拼音、识字),可能会出现哪个也没掌握好。我的意思教学要分清主次。关于识字教学,应该树立的是大语文观的教育,强调联系生活识字。对于儿歌的教学,重点放在朗读与积累上,不要让学生理解儿歌。

从这节课上看,我觉得体现了一下的特点:

1、注意了拼音与识字的联系。

前面的相拼的音节与后面接触的生字,有的是有联系的,所以教师在学习生字前,先复习拼音是有道理的,这样就减缓了学生借助拼音识字的难度。对学生来讲,这个阶段的拼读还没有形成技巧,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根据组合的音节,进行拼读训练要强化。从课堂的反映来看,学生对拼读有难度,教师没有注意倾听学生的发音,有的学生没有读准,老师没有及时的发现,对于难拼的教师也没有反复的强调,这是比较遗憾的地方。

2、教师注意了创设童话般的情境。教师虚拟了拼音宝宝与大家交朋友,这样有亲和力。教师以学生喜欢的小动物小白兔引入诗歌,也创设富有童趣的情境的,学生乐于接受,觉得很有意思。另外小白兔与诗歌的内容有一定的联系,情境为内容服务。

3、教师注意了课内外的联系。诗歌说的是小白兔,教师就以小白兔为题,让学生谈谈对小白兔的认识,拓展了知识,提升了情感。这样自然的使学生对小动物产生喜爱之情,注重对小动物的情感教育。在识字的时候,也树立了这方面的训练意识。

4、教师注意了识字教学的过程性。教师先引导学生借助音节学习课文中的生字,突出学生自主交流。学习生字不局限于一种途径,强调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来记忆。同时注意了让学生与生活建立联系,这就引导了学生识字途径是广泛的,生活处处可识字,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在识字中,教师也注意了词语的拓展,如给生字找个朋友,组成新的词语。教师还注意了用字说话的训练,如用在说话。这个识字的过程,体现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教学不是为了识字而识字。

5、教师把握了儿歌教学的深度。儿歌教学的重点就是朗读,能背的可以背下来。所以,教师在反复的强化读。由于孩子小,还不具有读完整话的能力,教师采取了领读,引读的方式。这都是很实际的做法。读的形式体现了多样性。特别让学生带着情感表演读,很符合孩子的需要。

6、教师注意了课堂气氛的活跃。教师从儿童的心理出发,使课堂教学张驰结合。因为孩子小,他们的注意力,不能很长时间的集中,所以教师要让学生的大脑有放松的时候。例如穿插的韵律小曲,同唱一曲小儿歌,都体现教学的灵活性和趣味性。

7、教师尊重了学生认知规律。识字教学是从感知开始的,然后强调学生记忆,联系生活丰富词语。在读儿歌中再次深化,最后还要进行复习巩固。识字就是这样不断地复现过程。

篇2:aieiui韵母教学方案

教材分析

Ai ei ui是小学教材人教版第一册第九课的内容。

本课包括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三个复韵母ai、efi、ui及其四声,每个复韵母配有一副图。第一幅图是姐姐和弟弟背站着比高矮,“挨、矮”提示ai的音,枯树与小男孩用力砍枯树,砍树时发出的.“诶”的音提示ei的音。枯树与小男孩构成的形状提示ei的形。第三幅图是小女孩围围巾,“围“提示ui的音,小女孩脖子上及搭拉下来的围巾,加上帽子上垂下的绒球构成的形状,提示ui的形。

第二部分是声母和ai、ei、ui的拼音练习。

第三部分是音节kai gei hui的书写格式。

篇3:aieiui韵母教学方案

绍兴是浙江省地级市,位于浙江中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城。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大量移民的涌入以及城际间交流的频繁,普通话成为绍兴地区除当地话以外的重要交际语,由于受到绍兴方言影响,绍兴人说的普通话往往带有明显的绍兴口音,被当地人和外地人戏称为“绍普”。对于来自中国其他方言区尤其是非吴语区的人,这种带有绍兴口音的普通话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绍兴人与外来人员的交流,了解绍普韵母的特点有助于更好地消除语言上的障碍。同时,通过绍兴人学习普通话的情况来观察绍普话的特点,也可以窥探普通话如何影响绍兴话的演变和发展,是观察城市化进程中绍兴方言变异的一个窗口。

本节以绍兴普通话的韵母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一定数量的录音语料中,分析归纳“绍普”韵母的特征,便于绍兴人根据这些特征有的放矢地学习普通话。

二、研究概况

我们以越城区绍兴人为主要调查对象,首先采用小样本抽样调查法,根据绍兴话与普通话的语音比照分析绍兴人学习普通话常见的语音偏误,提出一系列“绍普话”发音特点的合理猜想,确定调查项目,如平翘舌不分、前后鼻音不分、浊声母保留、鼻韵母鼻化、复元音单化等,并据此拟定数篇与绍兴文化相关、为绍兴人所熟知的短文进行调查录音。我们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大中小学生、教师、教工、商人、公务员、医生、银行职员、个体户等等职业各种年龄段的人。观察地点有:绍兴文理学院及周边地区,解放路、府山西路、水沟营周边商店校区、美术馆、城市广场和国商大厦、华联商厦、润和购物中心等大型百货公司。调查对象59人,录音总时长680分钟。调查对象情况分布见表:

三、韵母语音差异分析

根据后期录音分析,我们发现,因年龄、教育程度、职业、生活环境等因素的不同,绍普话的语音特点不尽相同。其中,年龄是影响绍普话语音的最大因素。

“绍普”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绍兴口音最浓重的普通话,说这种绍普话的人群年龄基本在40岁到60岁之间(60岁以上的人群有相当数量的人只听得懂普通话但不会说,故不列入研究对象),为行文方便,我们称这一类人为中老派,他们的普通话保留很多绍兴方言的语音特点,非本地人理解起来很是费力;

第二类是韵母语音上带有部分方言口音的普通话,这一类以25到40岁的青壮年为主,我们称这一类人为壮年派;

第三类是韵母基本不带口音的标准普通话,这一类主要是25岁以下的人群构成,我们称这一类人为青年派。

下面根据录音语料,分析三类绍兴普通话声母的特征及纠正方法。

( 一 ) 前后鼻音混淆

前后鼻音不分是江浙一带人说普通话时的普遍问题。绍兴方言中只有一套收 [?] 尾的鼻韵母,不存在普通话 [n] 尾韵和 [?] 尾韵的对立,因而无法区分前后鼻音。对他们来说,普通话中,金 = 晶,亲 = 青,跟 = 庚,绍兴人无论是中老派、壮年派还是青年派,说普通话时存在同样的问题。他们分辨不出两者的区别。把前鼻音韵母字说成后鼻音韵母字,如“贫民”说成“平民”,或者把后鼻音韵母说成前鼻音韵母,如把“兴奋”说成“心奋”。或者在发前鼻韵尾 [n] 时的发音部位向后移,发后鼻韵尾 [?] 时的发音部位向前移,前后鼻韵尾的两个发音点重合,形成一个发音部位介于 [n] 和 [?] 之间的 [?]。

混淆的情况主要集中 [in] 和 [i?]、[?n] 和 [??] 这两组的区分上。

其中少数中老派也存在 [an] 和 [ɑ?] 混淆的情况,比如“王[uan]”,在四十岁以下的壮年派和青少派则基本不存在这一误读。

针对绍普前后鼻音发音不到位,易将两个韵尾发音点重合的问题。在发音时可借助产生共鸣部位的振感来帮助区分。可同时用手掌触摸前额和后脑,发前鼻音时,前额振动;发后鼻音时,后脑振动。根据手掌的不同振感,来帮助判断发音是否到位 , 以及时对舌位作出调整。也可进行对比练习,加强区分。如en-eng:本能、神圣、人证;in-ing:聘请、新兴、心灵;uen-ueng:温 - 翁、问 - 瓮。

针对因前后鼻音字的识辨不清,造成的混淆。也可以根据一定的规律来帮助记忆区分:

1. 普通话声韵的配合关系。如:d、t、n、l只与eng、uan相拼,不与en、uang相拼(除“嫩、扽”外)。d、t、n只与ing相拼,不与in相拼(除“您”外)。

2. 根据字形类推。如:韵母是 [in] 的:今—吟、琴、矜;韵母是 [i?] 的:令—玲、岭、领、零。

3. 利用方音也可辨记一部分字。如绍兴方言中有 [o?], 这个[o?] 韵拼唇音声母的字,普通话都读 [??] 韵。如:梦、风、蒙等等。

识辨前后鼻音字,不仅需要记忆方法,更要在实践运用中,有意识地积累记忆,加强区分。

(二)鼻音韵尾脱落,变为鼻化元音

绍兴方言中不存在前鼻韵母,与其对应的韵母对应的是鼻化韵韵母,所以在壮年和中老年人群中存在大量 [n] 韵尾被鼻化韵尾替代发音的现象,如 [an] 读成 [];[n] 读成 [è] 等。

中老派尤其明显,壮年派发音时比较注意这个问题,但有时候仍然会混淆,青少派则极少存在该现象。

绍兴人在发前鼻音时,应格外注意韵尾 [n] 的发音。鼻音 [n]发音时,口腔中的发音部位完全闭塞,软腭下降,打开鼻腔通路,气流振动声带,从鼻腔通过发音。训练前鼻韵母发音时,发音器官由元音的发音状态向鼻音的发音状态逐渐变动,使鼻音成分逐渐增加,最后完全变成鼻音。如:从 [?] 增加鼻音成分到 [an] 的过程。

(三)元音开口度偏小

绍兴方言音系中的元音开口均偏小,因此,绍兴人在说普通话的时候,元音常常发不到位,被北方人认为有“懒唇”的习惯。尤其是中老派和壮年派,25岁以下的青年派元音开口偏小的情况也较为普遍。

常见情况及各类绍普调查者存在人数情况如下表:

纠正元音开口度小的问题,应格外注意比较发音部位和嘴唇的圆展程度。如发 [ai] 中的 [a] 时,因受 [i] 的影响,要比发单韵母 [a]舌位偏前,但嘴唇的圆展不变,避免发成 [?i] 或者 [?i]。如:爱戴、开采、买卖。在练习时,尽力发音到位,速度放慢,如“开”念成“凯衣”。

(四)二合韵母单元音化,三合韵母二合化

遵从听感相似原则,二合、三合的复韵母脱落、弱化为单元音和二合韵母,这在中老派、壮年派中尤其突出。

存在二合韵母弱化为单元音化的情况如下:

存在三合韵母弱化的情况如下:

出现比较普遍的是介音脱落问题,绍兴人在说普通话时应有意识的强化。二合韵母介音在发音时普遍起音紧而短,后音响亮;三合韵母介音i、u、y稍轻短,然后向复韵母过渡。可以用注重对比朗读的练习对进行区分。如:都和多、元和云、窗和昌等组字的比对。

(五)保留入声韵

绍兴方言中有大量入声韵,其发音特点为主元音短促,韵尾有喉塞音 [?],受其影响,绍兴人的普通话中也部分保留了入声韵,尤其是中老派。

所以纠正这类“绍普”时要避免声门关闭,并适当延长读音,避免发音过于急促。

(六)无 [] 音

绍兴方言中没有 [] 的音。因此,在发 [] 的时候,容易不卷舌发成听感相似的 [] 或 [],如“而”和“儿”就会出现两种读音 [ξ] 或 [?],这种情况在前中老年和壮年派中尤为突出,中老派所调查的20人,壮年派调查的30岁以上受访者(除一名教职人员外)全部存在误读。绍兴人在学普通话是应注意掌握发音要领:先将舌面中部微微隆起,发出央元音,然后在加上一个轻巧的卷舌动作,并反复训练。可进行比对练习,如“袄”和“耳”,区分比较。绍兴人很多人并没有儿化音的意识,他们并没有把儿化韵尾当作一个韵母来读,例如“花儿”huar会读成hua-er。应注意在发儿化音时并不是把儿化韵拆开来读,而只是加一个卷舌动作,如哪儿ar。

(七)其他韵母

其他韵母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但在调查者中存在不多。如普通话 [?] 韵母易误读成 [o] 韵母,[?n] 在绍兴普通话中发成 [in],[e] 发成 [ei],

四、结语

上述文章分析的是绍兴普通话韵母的一些语音特征,说话者有各自出现如此发音情况的原因。

(一)通常情况下,中老派由于一直生活在绍兴或其他吴语地区,前期一直用绍兴方言实现交流,形成口音的定式。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前后鼻音混淆,调查中几乎所有中老派都出现这一问题。鼻音韵尾脱落变为鼻化元音、开口度偏小、保留入声韵以及二合韵母单元音化,三合韵母遵从听感相似原则,脱落、弱化为二合元音也在大多数中老派中出现。

(二)对于壮年派而言,教育程度以及职业的差异导致壮年派的普通话标准程度各不相同。教育程度高且从事需要用普通话交流的职业的人群,普通话相对比较标准,因为他们会在对话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和改进。而教育程度低且在日常普通话使用率低的人群所说的普通话就明显带有绍兴方言的特点。尽管如此,韵母的前后鼻音混淆、开口度偏小出现的几率仍是在壮年派中高居不下。

篇4:aieiui韵母教学方案

【关键词】绍普;韵母特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绍兴是浙江省地级市,位于浙江中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城。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大量移民的涌入以及城际间交流的频繁,普通话成为绍兴地区除当地话以外的重要交际语,由于受到绍兴方言影响,绍兴人说的普通话往往带有明显的绍兴口音,被当地人和外地人戏称为“绍普”。对于来自中国其他方言区尤其是非吴语区的人,这种带有绍兴口音的普通话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绍兴人与外来人员的交流,了解绍普韵母的特点有助于更好地消除语言上的障碍。同时,通过绍兴人学习普通话的情况来观察绍普话的特点,也可以窥探普通话如何影响绍兴话的演变和发展,是观察城市化进程中绍兴方言变异的一个窗口。

本节以绍兴普通话的韵母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一定数量的录音语料中,分析归纳“绍普”韵母的特征,便于绍兴人根据这些特征有的放矢地学习普通话。

二、研究概况

我们以越城区绍兴人为主要调查对象,首先采用小样本抽样调查法,根据绍兴话与普通话的语音比照分析绍兴人学习普通话常见的语音偏误,提出一系列“绍普话”发音特点的合理猜想,确定调查项目,如平翘舌不分、前后鼻音不分、浊声母保留、鼻韵母鼻化、复元音单化等,并据此拟定数篇与绍兴文化相关、为绍兴人所熟知的短文进行调查录音。我们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大中小学生、教师、教工、商人、公务员、医生、银行职员、个体户等等职业各种年龄段的人。观察地点有:绍兴文理学院及周边地区,解放路、府山西路、水沟营周边商店校区、美术馆、城市广场和国商大厦、华联商厦、润和购物中心等大型百货公司。调查对象59人,录音总时长680分钟。调查对象情况分布见表:

年龄 人数

25及以下 21

25~40 18

40~60 19

60及以上 1

三、韵母语音差异分析

根据后期录音分析,我们发现,因年龄、教育程度、职业、生活环境等因素的不同,绍普话的语音特点不尽相同。其中,年龄是影响绍普话语音的最大因素。

“绍普”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绍兴口音最浓重的普通话,说这种绍普话的人群年龄基本在40岁到60岁之间(60岁以上的人群有相当数量的人只听得懂普通话但不会说,故不列入研究对象),为行文方便,我们称这一类人为中老派,他们的普通话保留很多绍兴方言的语音特点,非本地人理解起来很是费力;

第二类是韵母语音上带有部分方言口音的普通话,这一类以25到40岁的青壮年为主,我们称这一类人为壮年派;

第三类是韵母基本不带口音的标准普通话,这一类主要是25岁以下的人群构成,我们称这一类人为青年派。

下面根据录音语料,分析三类绍兴普通话声母的特征及纠正方法。

(一)前后鼻音混淆

前后鼻音不分是江浙一带人说普通话时的普遍问题。绍兴方言中只有一套收[ŋ]尾的鼻韵母,不存在普通话[n]尾韵和[ŋ]尾韵的对立,因而无法区分前后鼻音。对他们来说,普通话中,金=晶,亲=青,跟=庚,绍兴人无论是中老派、壮年派还是青年派,说普通话时存在同样的问题。他们分辨不出两者的区别。把前鼻音韵母字说成后鼻音韵母字,如“贫民”说成“平民”,或者把后鼻音韵母说成前鼻音韵母,如把“兴奋”说成“心奋”。或者在发前鼻韵尾[n]时的发音部位向后移,发后鼻韵尾[ŋ]时的发音部位向前移,前后鼻韵尾的两个发音点重合,形成一个发音部位介于[n]和[ŋ]之间的[ɲ]。

问题 41-60岁

(中老派) 26-40岁

(壮年派) 25岁以下

(青少派)

前后鼻音混淆(/人) 19 17 18

% 100 94.4 85.7

混淆的情况主要集中[in]和[iŋ]、[ən]和[əŋ]这两组的区分上。

问题 中老派 26-40岁

(壮年派) 25岁以下(青少派) 例字

[in]和[iŋ] 19 17 17 金、近;音、英;琴、情;民、明;

[ən]和[əŋ] 18 15 16 温、翁;跟、更;真、争;人、认;

灯、能

[an]和[ɑŋ] 2 0 0 王

其中少数中老派也存在[an]和[ɑŋ]混淆的情况,比如“王[uan]”,在四十岁以下的壮年派和青少派则基本不存在这一误读。

针对绍普前后鼻音发音不到位,易将两个韵尾发音点重合的问题。在发音时可借助产生共鸣部位的振感来帮助区分。可同时用手掌触摸前额和后脑,发前鼻音时,前额振动;发后鼻音时,后脑振动。根据手掌的不同振感,来帮助判断发音是否到位,以及时对舌位作出调整。也可进行对比练习,加强区分。如en-eng:本能、神圣、人证;in-ing:聘请、新兴、心灵;uen-ueng:温-翁、问-瓮。

针对因前后鼻音字的识辨不清,造成的混淆。也可以根据一定的规律来帮助记忆区分:

1.普通话声韵的配合关系。如:d、t、n、l只与eng、uan相拼,不与en、uang相拼(除“嫩、扽”外)。d、t、n只与ing相拼,不与in相拼(除“您”外)。

2.根据字形类推。如:韵母是[in]的:今—吟、琴、矜;韵母是[iŋ]的:令—玲、岭、领、零。

3.利用方音也可辨记一部分字。如绍兴方言中有[oŋ],这个[oŋ]韵拼唇音声母的字,普通话都读[əŋ]韵。如:梦、风、蒙等等。

识辨前后鼻音字,不仅需要记忆方法,更要在实践运用中,有意识地积累记忆,加强区分。

(二)鼻音韵尾脱落,变为鼻化元音

绍兴方言中不存在前鼻韵母,与其对应的韵母对应的是鼻化韵韵母,所以在壮年和中老年人群中存在大量[n]韵尾被鼻化韵尾替代发音的现象,如[an]读成[æ̃];[ən]读成[ẽ]等。

问题 41-60岁(中老派) 26-40岁(壮年派) 25岁以下(青少派) 例字

鼻音韵尾鼻化 15 4 2 淡、咸、念、关、盘、短、宽、管、仙、全

% 78.9 22.2 9.5

中老派尤其明显,壮年派发音时比较注意这个问题,但有时候仍然会混淆,青少派则极少存在该现象。

绍兴人在发前鼻音时,应格外注意韵尾[n]的发音。鼻音[n]发音时,口腔中的发音部位完全闭塞,软腭下降,打开鼻腔通路,气流振动声带,从鼻腔通过发音。训练前鼻韵母发音时,发音器官由元音的发音状态向鼻音的发音状态逐渐变动,使鼻音成分逐渐增加,最后完全变成鼻音。如:从[æ]增加鼻音成分到[an]的过程。

(三)元音开口度偏小

绍兴方言音系中的元音开口均偏小,因此,绍兴人在说普通话的时候,元音常常发不到位,被北方人认为有“懒唇”的习惯。尤其是中老派和壮年派,25岁以下的青年派元音开口偏小的情况也较为普遍。

问题 41-60岁

(中老派) 26-40岁

(壮年派) 25岁以下

(青少派)

元音开口偏小 16人 14 8

% 84.2 77.8 38.1

常见情况及各类绍普调查者存在人数情况如下表:

41-60岁(中老派) 26-40岁(壮年派) 25岁以下(青少派) 例字

[an]→[en] 13 10 4 然、扇、班、难、拦、砍、碗、念

[ia]→[iæ] 6 4 0 家、下

[ai]→[æi]、[ɛi] 7 4 3 蔡、买、台、戴、来、菜、该

[ɑŋ]→[ᴀŋ] 2 8 4 王

纠正元音开口度小的问题,应格外注意比较发音部位和嘴唇的圆展程度。如发[ai]中的[a]时,因受[i]的影响,要比发单韵母[a]舌位偏前,但嘴唇的圆展不变,避免发成[æi]或者[ɛi]。如:爱戴、开采、买卖。在练习时,尽力发音到位,速度放慢,如“开”念成“凯衣”。

(四)二合韵母单元音化,三合韵母二合化

遵从听感相似原则,二合、三合的复韵母脱落、弱化为单元音和二合韵母,这在中老派、壮年派中尤其突出。

问题 41-60岁

(中老派) 26-40岁

(壮年派) 25岁以下

(青少派)

二合韵母单元音化 13 11 3

% 68.4 61.1 14.8

三合韵母二合化 13 8 0

% 68.4 44.4 0

存在二合韵母弱化为单元音化的情况如下:

41-60岁(中老派) 26-40岁(壮年派) 例字

[ai]→[æ]或[ɛ] 7 4 蔡、买、台、戴、来、菜、该

[au]→[ɒ] 10 8 包、泡、毛、绍、保、桃、早、操、高

[ei]→[i] 3 1 非、飞、妃

[ou]→[o]或[u][ɤ] 9 6 剖、偷、够、后、手、斗、谋、愁

[uo]→[o][u] 7 4 驮、作、多、罗、错、祸、所

存在三合韵母弱化的情况如下:

41-60岁(中老派) 26-40岁(壮年派) 例字

[uai]→[uɛ] 8 4 外、怪、块

[uan]→[an]([æ̃]) 5 4 赚

[uei]→成[ɛi] 6 4 虽、谁、涚游~、罪

[uɑŋ]→[ɑŋ] 5 2 装、窗、双

[yɛn]→[yn]([ø̃]) 5 1 元、捐、全、选

[iau]→[iɔ] 7 4 教、翘、挑、漂、吊

出现比较普遍的是介音脱落问题,绍兴人在说普通话时应有意识的强化。二合韵母介音在发音时普遍起音紧而短,后音响亮;三合韵母介音i、u、y稍轻短,然后向复韵母过渡。可以用注重对比朗读的练习对进行区分。如:都和多、元和云、窗和昌等组字的比对。

(五)保留入声韵

绍兴方言中有大量入声韵,其发音特点为主元音短促,韵尾有喉塞音[ʔ],受其影响,绍兴人的普通话中也部分保留了入声韵,尤其是中老派。

问题 41-60岁(中老派) 26-40岁(壮年派) 25岁以下(青少派)

入声保留 17人 9人 3人

% 89.5 50 14.3

所以纠正这类“绍普”时要避免声门关闭,并适当延长读音,避免发音过于急促。

(六)无[ɚ]音

绍兴方言中没有[ɚ]的音。因此,在发[ɚ]的时候,容易不卷舌发成听感相似的[ɛ]或[ɒ],如“而”和“儿”就会出现两种读音[ɛ]或[ɒ],这种情况在前中老年和壮年派中尤为突出,中老派所调查的20人,壮年派调查的30岁以上受访者(除一名教职人员外)全部存在误读。绍兴人在学普通话是应注意掌握发音要领:先将舌面中部微微隆起,发出央元音,然后在加上一个轻巧的卷舌动作,并反复训练。可进行比对练习,如“袄”和“耳”,区分比较。绍兴人很多人并没有儿化音的意识,他们并没有把儿化韵尾当作一个韵母来读,例如“花儿”huar会读成hua-er。应注意在发儿化音时并不是把儿化韵拆开来读,而只是加一个卷舌动作,如哪儿ar。

(七)其他韵母

其他韵母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但在调查者中存在不多。如普通话[ɤ]韵母易误读成[o]韵母,[ən]在绍兴普通话中发成[in],[e]发成[ei],

问题 41-60岁(中老派) 26-40岁(壮年派) 例字

[ɤ]→[o] 4 2 和

[ən]→[in] 3 1 人、很

[e]→[ei] 5 2 社、特

四、结语

上述文章分析的是绍兴普通话韵母的一些语音特征,说话者有各自出现如此发音情况的原因。

(一)通常情况下,中老派由于一直生活在绍兴或其他吴语地区,前期一直用绍兴方言实现交流,形成口音的定式。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前后鼻音混淆,调查中几乎所有中老派都出现这一问题。鼻音韵尾脱落变为鼻化元音、开口度偏小、保留入声韵以及二合韵母单元音化,三合韵母遵从听感相似原则,脱落、弱化为二合元音也在大多数中老派中出现。

(二)对于壮年派而言,教育程度以及职业的差异导致壮年派的普通话标准程度各不相同。教育程度高且从事需要用普通话交流的职业的人群,普通话相对比较标准,因为他们会在对话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和改进。而教育程度低且在日常普通话使用率低的人群所说的普通话就明显带有绍兴方言的特点。尽管如此,韵母的前后鼻音混淆、开口度偏小出现的几率仍是在壮年派中高居不下。

(三)青少年派自小生活的便是普通话交流普遍的环境,他们的普通话相对于中老派、壮年派最为标准。其中出现情况最多的便是前后鼻音混淆,这也是绍兴各年龄段的人群的普通话通病。

参考文献

[1]王晓秋.浙江人学普通话测试训练手册[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

[2] 姚佑椿.上海口音普通话说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4).

[3]吴子慧.绍兴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对应规律[J].绍兴文理学院报(社科版),1985(1).

附注:本文系2011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2011R426001《绍兴普通话研究》课题研究成果。

上一篇:诗歌教师下一篇:湖北中医药大学专业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