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雪高中作文

2024-04-14

醉雪高中作文(精选8篇)

篇1:高中作文教学初探

首先, 确定内容。即具体内容大致可概括为:感受家庭, 体验亲情美;感受交往, 体验友情美;感受交际, 体验人情美;感受风俗, 体验风情美;感受自然, 体验风物美;感受时代, 体验崇高美;感受历史, 体验悲壮美;感受艺术, 体验形象美;感受科学, 体验理性美;感受人生, 体验人性美。

其次, 划定步骤。即感受体验如何落实。把“十感受十体验”落实到具体的作文教学之中, 就是围绕“现实人生”这一中心, 逐层展开, 螺旋上升, 以求水到渠成。具体步骤分解为:高一年级, 指导学生感受家庭、交往、交际、自然与社会, 体验亲情友情人情风物风情;高二年级, 指导学生感受时代历史与科学自然, 体验崇高与悲壮、形象与理性;高三年级, 指导学生感受人生, 体验人性。但这种分解不是平行分离, 而是旋回层进, 交融升腾。

第三, 设定途径, 即怎样去感受体验。具体途径, 一是教师现身说法, 给学生指路。教师在教学中, 少谈或不谈空头理论, 多说自我生活中的切身感受体验, 让学生得法于教师的身教言传;二是师生“下水”, 教师给学生导路求途。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带领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实际生产实践感同身受, 走进名胜人文景观身临其境领会, 踏上历史古迹省视人类文明进程;三是教师布置任务, 鞭策学生赶路。每一个时间段, 按照计划的统筹安排, 给学生布置具体内容的感受体验任务, 让学生独立感受体验, 养成用心感受、深入思考生活的良好习惯, 形成健康的美感体验和审美意识, 认美识美赞美。

学生生活感受能力和美感体验能力增强了提高了, 学生作文就有了源泉有了活力, 作文教学的经线就罗织成功了。在指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美感的同时, 开展相应的作文文体训练, 指导学生把感受体验心得熔铸成各式文章精品, 犹如在经线上编织纬线, 只要精心绾结, 作文教学的有序有效之网就结成了。那么, 如何进行作文文体训练呢?

第一, 结合感受体验内容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体裁的作文训练。高一年级着重进行记叙文与说明文的写作训练, 指导学生写好叙事散文、写景散文与小品文;高二年级着重进行议论文与文学体裁的写作训练, 指导学生写好一般议论文、说理性散文、随笔札记, 尝试诗歌小说戏剧创作及消息新闻报告文学的写作;高三年级着重进行话题作文综合训练, 指导学生写好一题多作的话题作文, 运用不同体裁形式写同一个话题, 指导学生写好话题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散文、片断式散文、对话式散文、故事新编及童话寓言日记书信等。

第二, 结合感受体验的具体内容进行立意、选材、谋篇布局及过渡照应等的作文章法训练。实际上, 各年级所安排的感受体验内容就已经给定了作文立意选材组材的范围, 每次作文训练, 主要是具体指导学生如何提炼主题、如何围绕主题选材组材安排层次等。

篇2:高中作文教学探讨

长期以来,高中作文教学一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其沉重在于:以应试为中心的作文教学弊端已十分明显损害着中学语文教学的进步,中学生作文要么就是“贫血”“缺氧”,要么就是老气横秋,空发人生虚无的感慨等,部分作文已蜕变为新八股文。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可从三个角度思考。一是教材的因素。从教材的角度看。例如有的教材《必修》一至五册教材中安排了一单元写作训练,但编排内容自成体系,很难与前面课文的写作特色相配套,难以给学生作示例。二是教师的因素。高三的高考作文是建立在高一、高二的常规作文基础上,但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扎实打好基础,带领学生进行的训练常常难以避免盲目性、主观随意性。因此,笔者深深觉得平时工作除了用“忙”与“累”两字概括外,还缺少一个“钻”字。就是很少对作文教学进行钻研。教师平时上公开课,也极少尝试提供一些作文课案例。所以也没有形成一个良好作文探讨氛围。三是话题作文的因素。话题作文的优点显而易见,但话题过宽往往也给投机取巧者有机可乘,其中也不乏抄袭之作。如今高考作文中话题作文有些限制,很多省市考虑到了话题、材料兼顾的问题。综上所述,种种因素导致一些学生对于作文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些学生则更是一说作文就变色。针对这些现状,笔者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对策:

1.建立高考作文训练题库,使作文训练目标明确,扎实有效。我们可分期分类组织进行“命题作文”“情境(漫画)作文”“寓意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等一系列训练。这样既可以训练审题立意能力,又可培养想像力和创造力。

2.精选时文,多抓动态作文训练。语文是生活。生活中的人与事都可作为学生作文训练的题材。因此,老师应尽量选择时代感强、能触动人的内心世界的文章。我们以往较多选择现成的作文资料,有些资深教师经常关注《参考消息》《报刊文摘》,将其中的文章进行整合,给学生做做,这样也会带动学生写作积极性,让他们有话可说。

3.提高学生见识分析能力。陈钟梁先生说“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目前高三学生已积累一定材料。语言也能做到字通句顺、流利自然。见识之高下,决定文章的品位。许多同学作文难上层次,关键在于不会思想。张志公先生有言“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所谓的见识,一是思想的广度。古今中外,生活书海,游思应该无所不及。二是思想的深度。前因后果,旁枝侧叶,层层掘进,面面深思。三是思想的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善于调换角度,往往有不同感受,不同发现。

4.思想的梯度。思想往往由浅入深,由小及大,由近而远,一级一级往上攀登,才能显示思维脉络和思想过程,从而产生“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思考魅力。因此可重拾、归纳政治课本中的思辩理论,如质变与量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等。一是提倡作文语言个性化。笔者认为,形式上的、外包装的创新固然是独具一格,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但语言个性更是一种创新,更能显示文学的功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找到语言表达最佳的自我位置”,有的以细腻见长,有的以豪迈奔放见长,根据自我的、有个性的语言特色,朝自我的方向去发展,再去找相应的作家、作品充实,那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事实上,连实际操作中,有些学生认为语言上的这种个性训练突击一下也很有进步。二是重视讲评,注重写作效率。作文只讲不练,空洞;只练不讲,盲目。只有二者结合,作文指导才有成效。首先,要求学生分解《考试说明》写作要点、分析评分标准与细则,使学生写作时避免盲目性;其次,每次在训练中用高考作文教学的理论标尺去衡量、评判,作为评讲依据,反馈给学生,最好一次训练抓住一个问题,不宜过多,这样不断强化,逐步提高。

白居易曾讲,“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脱离了现实关照,文章也就失去了基本的生命力。文以明道,文以贯道,文以载道。这个道,不是道德,不是理想,而是社会运行的道理和规律。只有让公众思考起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来,才可能构建起中国社会的公民意识、权利意识。

篇3:高中作文教学反思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 才会去努力进取, 作文同样需要培养兴趣。但并不是每个人从一出生就对某事产生兴趣。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跟后天的环境和培养有直接关系。所以, 从理论上讲学生的作文兴趣也是可以培养的, 而如何培养学生作文兴趣则是教师应该积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 教师个人的语言感染能力的培养

要充分发挥语文老师优势, 尽可能用优美的语言、妙语连珠的词语吸引学生对祖国语言的感悟能力, 让学生认识到美的语言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教师能从语言上征服学生, 有利于积极鼓励学生自觉做好优美词句的积累, 为以后写文章准备有用的素材。

(二) 鼓励学生大胆写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热点时事, 让学生即看即评, 教师不要限制, 学生写后可将精彩的评论打印下来, 粘贴在班内墙报栏处, 用榜样的力量鼓舞学生。

(三) 教师要不吝表扬

教师要及时发掘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 及时肯定和表扬, 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 让学生从作文中找到成就感,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教师还可以把学生的好作文向学校文学社推荐发表, 并以此激励全体学生。

二、养成多阅读多思考多练习的习惯

(一) 要让学生养成多阅读的习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是获取写作范例的唯一途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 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读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 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 从而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 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进而推陈出新, 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

(二) 要让学生养成勤动笔的习惯

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多读多写文自工。”只有多写了, 作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文章应该怎样做, 我说不出来, 因为自己的作文, 是由于多看和练习, 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因此, 初学写作的人应勤练笔, 只有坚持练笔, 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

(三) 要让学生养成多思考的习惯

多思考, 除了指平时对所见所闻要多思考, 对周围的点点滴滴要有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之外, 在写作时, 也要养成构思、列提纲的习惯。动笔之前, 要思考定什么样的主题, 选什么样的材料, 以及对材料要如何组织等等。然后把思考所得列成提纲, 这样, 下笔才能一挥而就, 不至于一句一句像挤牙膏似地硬挤出来。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 巧用媒体, 激发写作兴趣

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以把音、像、文字集于一身, 向学生展示作文教学情景, 这些景象把学生带到一个崭新的教学环境之中, 从而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 再现生活, 丰富写作素材

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 把学生所经历过的感受不深的事物, 通过计算机重现在学生的眼前, 引导学生进行再次观察, 唤起学生的形象记忆。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作文教学资源, 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 而且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 利用网络功能, 进行典型作文的评改

多媒体网络在师生共同评议, 学生自我批改环节中也可以发挥独特的功效。具体做法是:教师先选择几篇典型作文加以具体点评, 然后通过网络把好、中、差的作文直接播送到计算机屏幕上, 让学生阅读, 并参与评议和修改。写得较好的作文师生共赏, 能从中得到启发。写得差一点的文章, 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及时进行调控、纠正。把典型的句、段方便地传播给全体学生, 师生共同完成修改任务, 营造愉快热烈的氛围。这样, 既可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和流畅的表达能力, 又有利于学生作文思路的开拓, 更有利于差生借鉴、参考, 使全体学生互相学习, 互相帮助, 共同进步, 全面提高。通过实践, 我们发现学生因表现欲催动, 愿意将自己的作文呈现在同学面前, 品尝成功的喜悦, 不会因字迹潦草等其他原因而羞于公布于众。在评议他人作文中, 自己的写作能力也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四、感悟生活

作为课堂的灵魂和主心骨, 教师在进行作文生活化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不断地观察生活, 不要单单为写出作文而进行感悟, 而是要学生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对生活中大小事情的思想意义进行捕捉、洞察和发掘, 在平凡的生活中品味哲理, 丰富自身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取材, 从自己熟悉、轻松的生活写起, 写出自己的所闻所想, 鼓励学生表达真实情感, 创造轻松、略带欢乐的课堂环境, 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拓展写作思路, 充分表达自身情感。

五、注重修改, 不断推敲是提高作文有效手段

传统的作文批改是完全由教师修改, 教师高高在上,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高效低耗, 既累了教师, 又限制了学生, 甚至还会挫伤学生的写作热情。这种一方评价一方听命的不平等批改方式应该彻底改变, 教师要放开话语权。我们应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组, 学生作文在组内传阅, 按照教师提供的作文要点进行逐条对照、讨论。这种师生共同参与批改的形式, 既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同学之间又加强了沟通。当然, 学生自改、互改、教师主批, 这些形式要经常变换, 才能使学生保持兴趣。

六、多元评价

在评价时, 我们应拓展评价途径, 实现多元评价。我们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然后评价。同伴评价时首先要肯定他人作文的成功之处, 向同学们推荐精彩片段、优美词句, 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同伴之间相互启发, 集思广益, 共同提高。教师用赏识的眼光,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标准。教师用激励的语言给学生写上评语。多批少改, 尊重学生, 优点说足, 缺点少而精。

参考文献

[1]万标有.浅谈作文教学中引经据典的应用[J].山西教育, 2009 (12) .

[2]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2.

篇4:高中作文教学探究

一、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

1.教师对作文教学不重视,作文教学的计划不明确

不少教师上作文课没有作文教案。作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明确的难点、重点,完全随心所欲。整个学期就按学校要求,仅满足于作文的次数,根本不去管学生的作文水平的提高,有时为了次数还从一些作文书或作文选中抄一些充数。这样的作文教学怎么能让学生发现和明白自己作文的闪光点?怎么能有重点的进行作文能力训练?又怎么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动力?

2.范文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目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许多老师给学生一个作文,总是先范读了一篇范文,然后分析文章的写法,学生照着写就是了。作文教学原本是鼓励学生张扬个性,放飞思想的活动,范文讲解只会给了初学写作的学生依赖和束缚,让学生失去写作的灵气和真实。

3.过于追求写作技巧让学生作文失去真情实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应对考试的需要,经常针对各种文体,教给学生写作技巧,套用模式(例如:记叙文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写主体部分等等),束缚学生的思维。教师教学生在习作时完全不考虑学生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感情,自己的生活。这样,学生的习作怎么会有真情实感?

4.教师对作文的批改与评价不到位

即使学生花了一番心思认真的完成了一篇学生自己认为还行的“佳作”,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不重视,往往只重语言,忽略学生思维;只重模式,不重学生体验。学生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其评价仅仅用一个莫名的分数打发。试想:这样的作文教学又怎么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二、高中作文教学的对策与措施

1.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写作的源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要靠老师去激发,一方面应多表扬学生,另一方面应尽量使作文训练与学生生活贴近,使他们有东西可写,有写东西的欲望。兴趣的激发方式有很多渠道,如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院演讲比赛、诗歌朗颂比赛、古诗词欣赏等,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再如要求学生写社会调查报告,使他们作文有东西可写,能对生活进行思考,能洞察社会现象,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在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过程当中,教师必须与学生俱进。

2.作文批改没有落到实处且批改方式单一

作文难改是所有的语文教师的心声。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教师认真仔细的批改每一篇作文,那他花的时间一定不比所有学生写作文所花的时间少。正因为作文难批改,很多教师为了应付学校检查和敷衍学生企盼的目光,纷纷用分数代替点评。这一点我认为作为一名有责任心的教师来说,应该舍去,毕竟我们应该要对得起学生的心血。再者大多数教师采取全批全改方式。全批全改是作文批改的一种重要方法,但这种方法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只是教师一言堂,不能多方面再现学生作文的优点。

作文批改应针对学生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批改方式,如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多次修改自己的作文,让他们自己学会修改作文。这一方面提供了学生对自己的作文重新认识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学会修改作文。如此,学生下次作文时就会注意这些方面。再如抽组批改,将更快更有效地反映学生的作文水平,因为一个小组基本可以反映全班的学生在作文时出现的普遍问题。

当然,作文批改方式有很多,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作文教学的每个环节,让他们真正成为作文教学的主体,让他们自发的产生写作的欲望。作文批改要有评语,而且要求评语要有重点,因为一篇作文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去批改,这就要求评语与本次作文训练目标相符合,再者,应特别强调表扬学生作文的优点,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指导学生模仿学习,力求仿中创新

篇5:高中作文教学浅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方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既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培养,也包括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品位的发展和提高。其中,写作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众所周知,在各类语文考试试题中,写作部分一直占有较大的考查分值。不仅如此,写作水平的提高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以及语文能力的提高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教会学生审题

众所周知,高中作文主要以话题或者材料作文为主。很多学生之所以觉得作文难写,其关键在于无法正确审题立意。所以,在平时的作文课上,老师要加强学生的作文基本功练习,着重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比如话题作文,老师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不同的短语,它的侧重点是什么,动宾短语以动词为主,偏正短语看中心词前面的限制性词语,了解彼此之间的关系等等。经过老师上课的反复提醒之后,学生在作文写作的时候自然就会留一个心眼了,班级整体的作文水平至少在及格线以上。同时,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还旨在考验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所以我们要教学生在审题的时候抓住关键字,然后由这个关键字引申出去,由此则不仅抓住问题的关键,还能了解事物的本质。学生只要过了审题这一关,作文写起来则自然水到渠成。

二、让语言更加优美

作为老师,我们在课本学习的过程中,每学完一篇课文,都应该让学生随意收集自己所喜爱的作家作品,谈谈对他们的感悟。经常布置些随笔,让学生在随笔中,可以不限字数,不限文体,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地抒发自己的真实心灵。这样学生的思维没有受到平时作文的束缚,往往能写出许多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的语言。而且随笔也可以记录自己平时身边的一些感人事迹,而这些事迹是完全可以用于我们的作文写作的。

三、收集好的作文素材

每次考试之后看着学生写的作文,我都痛心不已。因为一次考试的作文居然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在文中引用了雷锋、李素丽、孔繁森、张海迪等人的优秀事迹。我并不是说这些人的事迹不值得引用,而是觉得这类作文不再能让我感动。为什么学生在作文中不引用一些大家不常用的例子呢?稍微好点的作文,其实无非多了一点华丽的辞藻,文中依然难寻一点点的感动。其实,并不是生活中和历史中没有例子,而是没有学会活学活用,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分析哪些段落可以运用于哪些话题中。只要老师肯挖掘,就一定会有新的收获,学生也不会一到了作文时间就拿出一大堆作文书来。

四、加强作文限时训练

在平时的语文考试中,我发现学生的作品有以下三个问题。(1)众多学生的作文字数不够;(2)字迹越来越差;(3)结尾普遍写得不精彩。平时布置的作文写作,学生可以在课下认真写,于是质量都普遍好一点。所以考试作文质量较差的主要原因可以归为一点———时间问题。要让学生能完全适应在考试的紧张状态下完成一篇优秀作文,时间是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五、重视作文讲评

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老师除了需要花大量时间在作文的批改上之外,还需注重作文的讲评。在作文讲评上,老师应该将学生出现的问题集中用他们自己的文章体现出来,摘取有代表性的段落分析得失,找到解决的方式,哪些笔墨是多余的,哪些又是该补充的。一堂成功的作文讲评课,不需要念很多优秀作文,而是让学生知道他们的作文为什么只值这么多分,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哪里。

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我平时批改作文发现众多学生的作文出现雷同的假话,这充分说明学生的创新能力太差。这与长期以来我国作文教学中过分重视模仿、忽视创新有关。当然,我并不是否定模仿的作用。因为作文写作一般都从模仿开始。但是,我们必须弄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迈出第一步后,紧接着就要创造,创造才是写作的真正目标。叶圣陶先生曾经说:“阅读的文章并不是写作材料的仓库,尤其不是写作方法的程式。在写作的时候,愈不把阅读的文章放在心上愈好。”现在学生作文中严重存在的雷同化现象,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严重萎缩,不能不说与片面强调模仿有很大关系。所以当务之急,作文教学由模仿性向创新性转型,确立学生作文训练的主动地位,充分发展学生的写作个性和创新才能。

参考文献

篇6:高中作文教学随想

所有的写作教程都讲,写文章要在审题、立意、布局、构段、谋篇及表达方式等多方面下工夫。我认为,这是针对具体写作而言的,要想全面提高高中生高考作文的质量,还必须加强以下几方面训练。

(一)勤积累

很多同学的作文,干瘪枯瘦,究其原因,就是平时掌握的作文材料太少。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题目,再好的构思,再好的写作方法,如果没有话说,那也只能是苍白无力的无病呻吟。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之始,就做好学生的物质储备工作。笔者主张应指导学生阅读《读者》一类杂志上的经典美文,因为这些文章能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学识,还能让学生学会作文的方法,既省时间又见效快。这一短平快的做法,为本人多年教学实践所证实。我让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个专门的本子,把自己认为有实用价值的事实材料,或寓言故事,或名言警句摘抄下来,最好讲给同学们听,以便加深记忆和信息共享。但要记住考虑到应用。名言警句最好要分散开来抄写,三五个放在一起。这个过程是个动态的过程,要培养学生养成平日留心媒体上有意义事件的习惯,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作文的内容自然就丰富了。长此以往,作文自然有话说,肚儿也就鼓起来了。

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积累,教师也要把自己积累的材料与学生共享,互通有无。一方面学生作文积极性提高了,另一方面教师的信息更新也就加快了,教师在教作文的时候,自然也就不再是老调常弹,正好一举两得。

(二)学点花拳绣腿

在武术上,“花拳绣腿”是讽刺没有真功夫,只会点花架子的肤浅者。但写文章学会一招半式,毕竟比随意行文要好得多。因为,从多数学生的作文来看,写作的随意性较大。有的同学对所给材料全抄全搬,机械生硬,死板呆滞;有的学生写作带有意识流的痕迹,不顾文章观点材料的统一,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或者有道理未明,与论点相悖的现象;或者不顾古今中外事例的内在逻辑顺序信手写来,一团乱麻;或者材料堆积,缺少分析,材料与观点油水分离;或者作为论据的材料一展再展,一叙再叙,忽视了论据为说理服务的宗旨,主客颠倒,冲淡了文体;或者脱筋断骨,缺少过渡,思路跳跃,文脉断层;或者材料古旧,缺乏新意,七百年谷子八百年糠,却嚼得津津有味,不忍割舍;或者一股脑儿三段式,不知分段,不知展示自己文章的精彩之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使得文章是写成了,但在布段谋篇上却陷入了困顿。作为教师,应针对以上弊端予以纠正。结合作文的基本程式,让学生的作文有章有法,学会文章布局的基本技巧,使文章的各部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为中心思想服务。

(三)小处不可随便

高考作文占语文卷面分值的百分之四十,接近半壁江山。因此,作文平时训练的严格要求和作文讲评的精雕细刻,就显得很重要了。

1.文章的第一段要“打眼”,结尾要简洁利落,首尾要呼应。 “打眼”就是惹人注意,让人喜欢。古人讲文章的开头要做成“凤头”,就必须做到语言的表述过关。写记叙文要从小处下笔,自然人题,才能无斧凿之痕。写议论文一般要做到开宗明义,或褒或贬,观点鲜明。同时,既然是“凤头”,那就必须要短,一般在二百字左右,给人以清秀的美感,否则,就变成猪头了。虽然也可能内容不错,但总给人以闷、蠢、笨的感觉。文章写到最后当结则结,该指出的指出,进一步亮明自己的观点,加深读者的印象;该含蓄的含蓄,让读者有余味无穷的感觉,但如果拖泥带水,没完没了,读来就会让人生厌。

2.标点符号要规范。每届高三抑或高考作文的评卷中,我们都发现很多学生连起码的标点符号常识都不能准确把握。有的不知断句,把两句话或几句话合在一起说,或不能根据逻辑重音的要求正确地点断,有的一逗到底,全段甚至全篇都没有一个句号;有的句逗不分,全是似有似无的瞎瞎眯眯的小点,有的错用标点符号,甚至有的同学给自己的作文标题加上了书名号。

在标点符号知识点块的训练中,学生一般都能明白理解,可到了实际应用上,他们却往往不加以注意,致使在作文中标点符号的运用上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尽管近几年高考考试说明中谈到不再单独在这方面设题,但作文正是检查学生这一方面实际能力的手段。标点符号是一篇文章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使用和书写标点符号,可以让读者包括阅卷者读懂文章,把握文脉。有人说只要内容好,标点使用不规范无伤大体,充其量算作白璧微瑕。殊不知,这一点瑕疵也要在阅卷者的心目中留下印痕,影响作文的得分。

3.书写要认真,字体要美观。好的文章,美观的字体,能给阅卷者以愉悦。据统计,高考每篇作文的平均阅卷时间大约为三分钟。客观上讲,阅卷者不可能不受心理愉悦程度的影响,书写出众的作文自然会比其他同样内容的文章得分高些。而实际情况却是,很多高中生的书写水平很差。笔者曾经在一个班级做过调查,百分之九十字写得不好的同学都承认自己现在的字写得都不如小学时候好,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结果呢?那就是很多学生平时写字不认真,缺乏老师的正确指导。再加上学生感到学习内容太多,书写自然就马马虎虎,长此以往,写字连横竖都写不好了。所以,老师应坚持要求学生用钢笔写字,必要时要按照字帖练字,抓住一切动笔机会练字。同时,作为教师的板书也要工工整整,大大方方,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作文教学要不断总结,不断实践,不断提高。作为教者,有了思想就要付诸行动,“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结合作文讲评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其结果,对自己作文教学水平的提高,是有益无害的。

(作者单位:大兴安岭地区教师进修学院)

篇7:高中作文教学研究

一、增加阅读量,积累丰富的词句基础

对语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最主要的渠道就是通过对课外读物的阅读,来增加自己的阅读量,积累丰富的词句基础。古人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足以看出阅读对于写作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仅可以积累到大量的优美的语句与素材,而且在对优秀的作品的品鉴中可以借鉴其作者的写作手法、表达方式,积极的借鉴,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不仅如此,丰富的阅读精力还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腹有诗书气自华”,以加强学生的写作内容的深度与厚度,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的发展。

二、拓宽写作范围,养成日常写作的习惯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强调了对学生学习语文的资源的开拓。新课标提出学生对学习语文的资源可以扩展到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等等,甚至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非常多的可以写作的素材,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写作资源挖掘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并积极地引导学生养成日常写作的习惯,在日常写作的积累中提高写作能力。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家庭,积极地参加户外活动,丰富自己的实践内容,为写作创造更多的资源。

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在许多学生的作文中都有这样一个问题:全文散漫随意,缺少精密的布局。很多学生在日常写作中都缺少对整篇作文的把控能力,基本上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这样的文章通常都是拿不了高分的“低质量”作文。因此在写作能力的培养上,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一篇高质量的作文,其写作前奏是非常重要的,在写作之前需要准备什么呢?

首先就是对作文要求进行确认,以掌控整个文章的方向,不至于跑偏。其次就是对文章的主旨、中心进行确定,一篇文章的中心主旨非常重要,因此在写作之前确定好作文的中心主旨,主旨中心一定要贴合实际,并给人启迪。再次就是围绕主旨中心进行选材了,对材料的选取一定要结合主旨中心,材料也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然后就要对这些选取的材料列提纲,可以根据发生的时间,也可以根据其他,详略也可根据自己的意见,但是步骤一定要清晰。下一步就是要对文学体裁的选取,根据自己写作的内容的需要选取相应的题材,然后就是选取适当的修辞手法。文章的结构、步骤也要进行合理地安排,从作文的全篇再到局部都要精心地安排。最后就是对作文题目的确定,一个好的题目可以说是一篇文章成功的关键,所以对于题目的拟定一定要花一些“巧心思”。

四、赏识教育的运用

赏识教育即以鼓励为主要手段,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赏识教育归根结底是运用心理教育,鼓励、赏识等一些外在意识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因此在作文写作教育中运用赏识教育,对学生积极地鼓励,多以肯定,就会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提高写作能力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也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独特的个性与思想情感进行积极地鼓励,并引导发展,还可以将一些作文写得好的在全班进行表扬,并且让同学们互相借鉴,积极地鼓励学生树立信心,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篇8: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一、把握練习内容,分块收集习作素材

宏观上把握好训练题材内容,使学生对作文训练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关注生活热点话题,重视对社会焦点问题的收集和研究。例如:平常练习的题材内容可直接或间接或有所侧重或兼而有之地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爱国主义;远大理想;传统美德;奉献精神;弘扬正气;见义勇为;艰苦奋斗;健康心理与热爱生活;望子成龙与家庭悲剧;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市场经济与腐败现象;环保意识的增强;做人与处世;以自“我”为中心与以天下为己任等等。这些题材的设置,并非一成不变的,可在此基础上增删,也可交融。要完成此项工作,教师一人足可胜任,但付出艰辛努力的是时却带有极大的刻板性,可适当“抛砖”(明确方法,做出示范)而“引玉”(要求学生参与进来,争做确定题材内容的先锋)。题材内容一经确定,就要围绕它做好系统收集素材的工作,可完全放给学生,分任务到组别,成块状收集材料;教师只负责划分并审订材料而成册,把主动性完全交给学生。

二、拟题功底,增添作品亮色

1.抓关键句拟定文章题目

有的文章,在确定材料后,文题的确立一时难以定夺。而作品中人物的某句话或作者直抒胸臆的语言,在文中有紧扣主题、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对内容而言颇具提纲挈领的核心效应,便可适当考虑以之为文章题目。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篇著名文章《送你一只金凤凰》问世。作者反映的是随着党的政策好转,人民生活日益富足的社会现实。作者把如此宏大的主题放在一件极小的家庭生活矛盾中来深化。家景不好的莲姑向狭隘自私的桂嫂借春花牌自行车一用,在自行车出小毛病之后,桂嫂扬言要莲姑赔偿损失费;文中有莲姑一句气话:“秋收结束,我送你一只金凤凰。”一句平淡的话,被作者别具匠心地用来做题目,却显得极有深意,把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人民日渐走上幸福之路的主题深刻反映出来。

2.用材料来拟定文章题目

名家作名文,离不开想象和联想两种心理活动过程。指导学生巧妙运用联想习作,是高中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高中大部分学生常写出因思路堵塞、视野不广而就事论事、就事写事、写完了事的文章。这些联想不丰、味道不足、干巴、瘦弱的羸弱体文章毫无生气可言。这是教师的心头大忌。而联想却加强了众多事物间的联系,使众多事物抱紧成团,让材料内部体现出较强的类比性及对比度,我们从积极修辞的角度,可审视到这种类比性及对比度给文章带来浓厚的和强烈的美感效应。如余秋雨《腊梅》这篇散文,文章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的原因之一,就是把基础材料(病人在护士小姐的精心护理下病愈出院)与联想材料(梅花不屈从于恶势力,与风雪相抗争的高洁可喜之性情),通过联想结合在一起,紧扣住材料之间的类比性,围绕联想材料来拟定文题。

这样拟题,从内容上讲,可以加重加厚作品内涵,使主题得以凸现;从修辞角度上说,这种具有类比性材料的反复叠加,本质上对主题就有鲜明的强调作用。此类文题的设置,因为它在形式上隐含了基础材料,读者对文章的内容及主旨的把握就带有较大的模糊性。也正是这种模糊性,使文题本身具有较大信息张力的同时也为读者了解全文主旨设下悬念。而从读者欣赏作品的角度来说,其思维过程为:文题—联想材料—基础材料—主题。这一过程与作者的创作思维过程恰好相反。作者看到文题后,最先关注的是联想材料、基础材料,进而涉及基础材料;读者在对文题、联想材料、基础材料进行分析感悟之后,才能叩响文章主题之门。

三、转未知入已知领域,娴熟运笔

前文强调了平时收集素材的重要性,并提出成块状收集整理素材的方法,形成有形的战时军需。但由于近几年高考命题走向有远离现实生活热点,命题内容呈现多向化走势的特点,学生往往望题兴叹,无所适从,硬着头皮苦作,其效果不言而喻。笔者认为,作文命题的形式和内容是无形的,虽然我们加强平时积累,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形成块状的知识结构体系,但面对几乎没有规律的命题形式和内容,平时的积累就变得格外疲软。此时,转未知入已知领域,娴熟运笔,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是作文成功的关键所在。面对陌生的命题范围,难以下笔,这是现实。但我们可在不超出命题范围的情况下巧妙转换拟题,并在文中填充进我们熟悉的素材。

总之,高考语文中作文是重点,一篇文章的优劣可以看出一个学生的语文功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加强作文教学研究,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作者单位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和风中学)

上一篇:工程安全例会会议记录下一篇:党课实践活动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