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信息

2024-05-03

大众信息(精选8篇)

篇1:大众信息

大众测评相关信息整理

其中1—4题是笔试,只需填写答题卡。5—6题为互动演示模拟。

1.人格特质—30题、7分钟

考核点:反应速度,分析问题切入点

2.认知能力—70题、30分钟

考核点:性格特点与行为能力的界定。

3.岗位专业知识—68题、40分钟

考核点:流程、资源整合4.案例分析—5题、40分钟

考核点:协作、合作。资源运用,战略目标定制与执行。

5.情景模拟—5题、共计60分钟

1)人员激励:

如何激励服务经理把客户满意度提升

2)团队绩效:

如何让服务经理把客户抱怨降底。

3)培训计划:

如何与行政经理做前台的零售内训。

4)内部沟通:

如何与行政经理一起把员工对搬迁车间办公室的抱怨处理好。

5)成本控制:

如何找一个成本切入点、并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固化于制。在成本控制中,自己是如何以身作则的。以及如何监督与坚持。

6.结构化行为访谈:共计90分钟

1)成就感:

在以前的工作中回忆一次让自己很有成就感的事情。说明这件事情对自己信心的提振及如何达成这种成就的。

2)时间管理:

自己是如何管理时间的。在这种管控中如何处理突发事件,对没完成的时间计划,是如何对待和补救的。

3)员工抵触:

在工作中员工有对抗情绪,自己是如何对待的及当时处理的细节。

4)紧急客户投诉处理:

在重大客户投诉,自己的处理方法与结果分析。

篇2:大众信息

集团介绍

大众汽车公司是一个在全世界许多国家都有生产厂的跨国汽车集团,名列世界十大汽车公司之一。公司总部曾迁往柏林,现在仍设在沃尔夫斯堡。目前有雇员26.5万人,整个汽车集团产销能力在300万辆左右。

大众拥有9个品牌。分别是大众、奥迪、兰博基尼、保时捷、布加迪、宾利、斯柯达、西亚特和大众商用车公司。各个品牌都有各自的标识,并且独立经营,技术共享。

大众汽车在中国

从 1984 年起,大众汽车就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目前在中国全国范围内已拥有 14家企业,除了生产轿车外,还向消费者和行业提供零部件和服务。

大众汽车是第一批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国际汽车制造厂商之一。与中国政府最早的接触可追溯到 1978 年,即中国政府在邓小平的领导之下,开始推行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引进国外的资金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加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高国际上的竞争能力。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汽车工业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目前,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拥有两家轿车合资企业,1984 年,上海大众汽车开始它辉煌的历史篇章,1990 年又在长春签署了一汽-大众成立合资企业的协议。2003 年 1 月,大众汽车上海变速器合资企业建立投产,2004 年又建立了两家生产最先进技术发动机的合资企业,分别于2006年和2007年开始投入生产。2007年7月大众汽车品牌捷达车型在成都一汽集团公司的生产基地投产。

2004年5月,大众汽车已着重致力于大众汽车集团(中国)的建立发展,并且由六人组成的董事会来领导,分别负责销售、技术、采购、人事/政府关系、以及财务,其任务是建立和开展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的所有企业的各项业务。

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建立时间:1984年(1985年开始投入生产)

地点:上海

持股方:大众汽车股份公司(40%)、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10%)、上汽集团(50%)2004年员工人数:约12,300人

车型:桑塔纳、桑塔纳系列、桑塔纳3000、帕萨特、途安、POLO两厢,POLO三厢、高尔(Gol)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建立时间:1991年

地点:吉林省长春市

持股方:大众汽车股份公司(20%)、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10%)、奥迪股份公司(10%)、一汽集团(60%)

员工数:11561人

车型:大众汽车品牌:捷达、宝来、高尔夫、速腾、迈腾;奥迪品牌:A4L、Q5、A6L 大众汽车在华的其他企业还有

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大众汽车集团持100%股份

大众汽车变速器(上海)有限公司,合资生产变速器装置,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持股60%,一汽集团持股20%,上汽集团持股20%

大众汽车一汽平台有限公司,生产包括前后轴传动装置,大众汽车集团持股60%,一汽集团持股40%

上海大众汽车动力总成(发动机)有限公司,大众汽车集团持股60%,上汽集团持股40% 大众汽车一汽集团发动机(大连)有限公司,大众汽车中国持股60%,一汽集团持股40% 上汽集团大众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上汽集团持股50%,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持股30%,上海大众持股20%

一汽集团大众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持股99%,一汽集团持股1% 大众汽车进口业务公司,从事进口车业务,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持股100%

大众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金融服务,大众汽车金融股份公司持股100%

中国西泰克东昌座椅技术有限公司,生产汽车座椅,西泰克有限公司持股60%,上海东昌企业集团持股20%,Etern持股20%

大众汽车北京中心公司,开展销售、维修、售后服务及市场信息服务,大众汽车中国持股70%,北京汽车修理有限公司持股30%

大众进口车销售有限公司介绍

大众进口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于2006年在中国正式建立,其前身是2002年成立的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进口车业务部。成立之日起就全面负责所有大众汽车品牌的进口车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其中也包括负责大众汽车品牌在香港和澳门地区的进口车业务。

目前,大众进口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提供的大众进口汽车产品,主要包括将德国经典手工艺与尖端汽车科技完美融合的辉腾(The Phaeton),集越野、豪华、运动于一体的顶级豪华SUV途锐(The Touareg),运动时尚的GTI,诠释时尚与经典、富有传奇色彩的新甲壳虫和新甲壳虫敞篷车(The New Beetle/The New Beetle Cabriolet)。这些车型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凭借卓越的品质和性能,得到越来越多中国消费者的认同和喜爱。进口汽车的销售5年来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态,从2003年最初的200台左右上升到了2007年的近万台。

与此同时,大众进口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不断加快新车型的引进速度,包括辉腾、途锐的新款以及硬顶敞篷跑车Eos、顶级商务车Multivan等最新车型,以满足中国消费者日益增加的对高档汽车的个性化需求。

苏伟铭——大众进口汽车销售有限公司董事长

苏伟铭先生祖籍广东潮州,1966年11月出生于新加坡。在新加坡高中毕业并履行兵役之后,苏伟铭前往美国留学,在美国先后获得经济管理学士学位、战略管理硕士和MBA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2005年3月起,苏伟铭先生加盟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担任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主管市场及销售的执行副总裁,全面负责大众汽车集团旗下各个品牌在中国的市场与销售工作;2005年7月1日起,苏伟铭担任大众进口汽车销售有限公司董事长;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7月,苏伟铭兼任一汽-大众商务副总经理及一汽-大众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职务。2007年6月,香港、澳门纳入大众汽车大中国市场业务管理,苏伟铭负责大中国区域的市场与销售工作。2009年7月,鉴于亚洲市场的影响力日趋增长,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决定自2009年8月1日起新设立一个关键的国际销售部门,并由苏伟铭出任该部门负责人。

篇3:山东大众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途^豸網I山东大众信息产业有限公司WWW.DZWWW.COM I Shandong Public Information Industry Co Ltd I公司简介Company prof:山东大众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是大众报业集团旗下大众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大众网) 的全资子公司。公司技术实力雄厚, 是山东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 公司拥有山东省软件工程技术中心、山东省新媒体工程技术中心两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 并于2011年12月获批建立院士工作站, 公司成立16年来, 充分发挥集团品牌优势,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大潮中不断壮大, 逐渐形成以系统集成、舆情监测、电子商务、产品代理、电子政务、期刊运营六大业务体系为主的发展态势, 成为主业突出、技术领先的现代化、多元化信息服务企业。mm www.dzwww.com i点击山东连接世界丨自主创新成就产业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泺源人街6号电话:0531-85196143邮编:250014

篇4:卧龙阁:企业信息的“大众点评”

这是一个有社交属性的公司点评社区。如果说在大众点评上,大家是以分享、评论、围观一家家的餐馆为兴趣点,那么在卧龙阁上,用户则是以围观一家公司为兴趣点,并由彼此所分享的公司评价来发起“社交”。

卧龙阁创始人韩卉向《IT经理世界》介绍,从2013年年初正式运营至今一年半的时间,卧龙阁现有近100万注册用户,月内重复登录用户约有80万。

卧龙阁团队一直不看好照搬Linkedin的本土职场社交。韩卉认为,以用户对于公司的信息需求来作为社交的起点,这其实是一种线下社交的延续;而不是像Linkedin那样是基于人脉的职场社交,在Linkedin进入中国之前,已经有一拨中国“学徒”,比如天际、若邻等,但目前来看尚无成功者。

韩卉介绍,卧龙阁的业务逻辑是:公司信息的点评是产品切入点,招聘业务、猎头业务是产品盈利模式的尝试,最终希望做成以公司人为中心的公司分析,针对B端的企业信息大数据服务。

如何刺激用户来爆雇主的料?

卧龙阁最初上线是在2012年6月份,不过当时因为“产品做得不是很好”,关站了一段时间,2013年年初重新开站。2012年前后也是中国职场社交网站整体爆发性涌现之时,比如优士网、经纬网、微人脉等先后上线。尤其是2011年Linkedin在美国上市,大家都相信“职场社交”or“商务社交”是个很好的概念。

不过,韩卉告诉记者,卧龙阁自成立起,创业团队坚持这个定位没有改变——解决人与公司之间的信息鸿沟。

“光看(公司信息)不带感,可能你还想问一些问题,还想说说自己的看法,自然而然衍生出来了社交的属性。”韩卉说。所以,做卧龙阁的时候,一直没有做成纯粹的公司相关信息查询的产品,而是留了社交的口子,呈现为@、私信、评论等类微博的社交方式。此外,社区内的公司点评等信息的客观中立性,也借平台的社交属性得以验证和保障。

怎么刺激用户来点评雇主?团队一开始创业卧龙阁时,很多人都不看好这个产品切入点,认为肯定没有人写。用韩卉自己的话来说,“我们总感觉自己差一天就倒闭了”。

最初,团队是通过挖掘豆瓣、微博等平台,找到了一批能够写、愿意写的用户。但是完全靠用户自然产生公司点评等信息,显然不是现实的做法。韩卉介绍,去年一年,卧龙阁是在产品上“强制性”地让用户产生点评,即所有的点评信息,都必须通过“龙誉”来购买阅读。

“龙誉”是卧龙阁的一套虚拟货币的交易系统。详细来说,如果用户撰写的点评超过300字,会被系统默认为“精品点评”,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定价销售。相应地,如果某个用户想浏览“精品点评”,则需要向点评人账户支付一定的“龙誉”。龙誉的来源可以是用户自己撰写的点评、参与的互动以及直接充值等等。

“虽然很多网友骂我们,但是在点评信息的收集期,我们必须强制。”韩卉并不讳言,当时网站的流失率、未激活率很高,庆幸的是他们顶过了那一阵。也正是通过“龙誉”,卧龙阁逐渐形成了用户阅读、产生点评信息的正向循环。

这种“强制性”教育用户的做法,一直持续到今年2月份卧龙阁全部改版,300字以下的公司点评、面试经验等信息全部免费开放,300字以上的还需要通过“龙誉”来购买。韩卉介绍,如此改变的主要考量指标是,百度、阿里这样的互联网数一数二的大公司,它们的点评数已经超过了一二百条;而且,300字以上的点评及面试经验等信息,已经占到卧龙阁上此类信息总量的超50%。

而且团队还在尝试“让龙誉变得有价值”。比如拓展更多的外部使用场景,像用“龙誉”换话费;再如,对一些公司内部员工产生的“轻专家级的点评”,以投稿稿费的形式来购买等等。

韩卉介绍,目前卧龙阁全站拥有接近10万余条的公司点评及面试经验信息(皆为50字以上的文字信息),工资福利信息20万余条(内容产生的强制性明显,用户必须分享1条才能看到20条)。

负责任的点评≠吐槽

在韩卉他们看来,作为公司信息的“大众点评”,卧龙阁说得上是生逢其时。刚开始时他们还担心用户对公司的点评会不敢写,很多朋友也为他们担忧,但后来发现很多人敢写、而且写的人特别多、量挺大的。韩卉认为,关键原因之一是人与公司之间的买卖关系有了新的变化。“很多互联网公司的大工程师、产品经理,往往都是比较有才能的,这样的人敢说,同时也不缺工作机会。”

卧龙阁的团队坚持认为,精彩的点评是综合情感的、是负责任的、而不是一味的吐槽。“这种感情很复杂,就像我在乐蜂网服务过,我可以说乐蜂网的不是,但是你不能说乐蜂网的不是。”韩卉这样类比。参与创业卧龙阁之前,她曾先后担任乐蜂网平台推广中心总经理、玛萨玛索市场总监。

“当你要进入一家公司之前,一定要清楚地了解这家公司。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即将要就职的公司负责。”韩卉举例说,就像人没有完美的,公司也没有完美的。比如小米是一家伟大的公司,很多用户在卧龙阁上点评小米非常客观,会有诸如“100人支撑着1000人公司的体量”、“没有周末、经常加班到半夜”这样的点评,即便这样,卧龙阁的猎头团队找到这些小米公司的员工,他们却也不肯跳槽,在某种程度上,类似小米的这种状态是创业公司成长的必然经历。

遭遇被点评公司要求删帖怎么办?韩卉的老东家就曾经私底下要求韩卉,把卧龙阁上“暴露问题”的公司点评信息删除,但韩卉他们坚持下来。而且,他们也在考虑,如何在产品设计上,更加中立客观地反映公司的成长,比如用时间轴的方式,来梳理一家公司的点评信息,以此来呈现公司的成长变化。

nlc202309041738

在韩卉他们看来,有价值的公司点评绝对不是吐槽,而且卧龙阁的产品也一直在规避吐槽。比如今年2月份改版之后,公司点评信息从之前简单的“好”与“不好”,改成:将用户分为两类,“外部的人”与“内部的人”(在职与离职),针对“外部的人”会问两个问题,这个公司“好”与“不好”的地方,针对“内部的人”也会问两个问题,“为何离开/留下来”,“留恋什么/不满的是什么”。

韩卉透露,后续卧龙阁还将考虑推出toB的产品,比如企业“意见箱”,他们认为,这相较于公司内部的反馈机制会更有效,很多在反馈机制里面员工不会说的话可能会再卧龙阁网站上说。另一方面,有企业也很希望知道员工对公司的真实看法。

耐住寂寞&快速发展

毫无疑问,做点评得耐得住寂寞,是慢活、苦活。

国外的求职社区Glassdoor,到现在为止做了8年,现在是三个人中会有一个人写点评。Glassdoor也是从解决职场不透明入手,让公司员工匿名对公司作出点评或工资曝光,从而为外部的求职者提供参考,2012年获得2000万美元融资。

大众点评从2003年成立,到2006年获得首轮融资,到2014年与腾讯战略合作,在点评这条路上走了10多年。

韩卉告诉记者,卧龙阁正式运营不到两年,刚开始是20多人中有1个写点评,现在逐渐缩减至12、13个用户当中会有1个写点评。

现在卧龙阁也在尝试做招聘服务、猎头服务。招聘服务是针对企业方以及企业HR,在具备公司营业执照、HR有公司身份证明的情况,就可以免费在“卧龙阁”上刊登招聘信息。猎头服务则是指卧龙阁有个代理招聘服务的猎头小团队。

卧龙阁为什么要做招聘服务、猎头服务?

韩卉说,最初就是想让流量在站内循环起来,更好地服务C端。目前卧龙阁的用户70%是求职的,从用户角度来看,换工作的时候看公司点评的积极性更大。

现在来看,招聘、猎头服务正在为卧龙阁之后可能的盈利模式做尝试。韩卉介绍,公司HR可以花一定龙誉,把招聘信息推送到符合自己硬性标准的C端用户,从而使这些用户在自己的页面上看到推送的职位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卧龙阁并不向公司HR开放用户简历库,而是把用户做标签细分(比如哪个行业,从业几年等等),借此在HR的后台可以筛选出来意向的用户C。

韩卉他们正在做一些尝试,比如通过内容的吸引力(定期以邮件形式向用户推送感兴趣的公司点评),培养用户“经常来看看”的习惯。韩卉认为,在这种“经常来看看”的过程中,用户更了解自己围观的公司,进而当未来某天选择入职该公司时已经是双方匹配度相当高的状态。他们希望,未来卧龙阁的用户中“招聘人群”与“非招聘人群”的比例变成5:5甚至4:6。

按照韩卉他们的设想,卧龙阁最终是希望做成以公司人为中心的公司分析,针对B端的企业信息大数据服务。

从这个维度来看,做大数据服务的前提是必须要标准化。这也是投资方所认可的卧龙阁的战略价值。今年2月份卧龙阁的改版,已经在产品上做相关尝试。现在由卧龙阁提供猎头服务的公司,已经能得到卧龙阁免费提供的公司报告。

现在这个仅有9人的创业团队,已经确定引入了A轮融资,正处于尽职调查阶段。投资人最关心的问题是——点评量的收集,什么时候卧龙阁能积累30万条、50万条点评信息,覆盖到更多的公司,帮助到更多的用户。

篇5:大众信息

论文摘要:当前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最直接最现实的途径,就是要解决农产品流通的问题。而农产品信息得到有效传播是农产品流通的前提条件,对此大众传媒应该承担重要责任。本文考察了报纸、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农产品信息传播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相关建议。

论文关键词:农产品 信息 大众传媒 传播现状 研究缘起与研究对象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办法,在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农业生产者所考虑的是如何把自己的农产品宣传出去、推销出去。所以,当下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最直接最现实的途径,就是解决农产品宣传营销的问题。

虽然事实上农民所依赖的信息传播渠道往往来源于人际传播,但是要实现农产品在更大范围内的流通,就必须要重视大众传媒的作用、利用它们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成本相对较低等优势实现农产品信息及时而广泛的传播。因此,本文试图对有关大众传媒进行考察,分析其农产品信息传播的现状及问题,探讨新闻媒体对农产品流通和销售应该承担的责任,并就此提出一些参考性建议。

农产品信息主要包括农产品的价格、品性、产地、规格、质量、市场分布、流通信息等方面,其中,农产品流通信息主要指与农产品生产、经营、销售有关的一切消息、情报、数据、资料等的总称,是农情和商情的综合反映。

从对农民有实际影响的角度考虑,并且为尽量反映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之全貌,笔者分别从传统媒体(涉农报纸、农业电视频道)、新媒体(农业网站)中同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央级媒体和地方媒体,对其在2009年3月发布的部分农产品信息进行随机抽样分析。这些媒体依次是《农民日报》和《山西农民报》;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和山东卫视农科频道;中国农业信息网和农博网。

传统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状况 作为全国性大报,《农民日报》注重宏观的报道。该报每期共有8个版面,但是并无专门的农产品信息发布版面或栏目,只有在周三的“市场信息”专刊中,每周定期发布国内外大宗农产品的价格信息。《山西农民报》每逢周二、周五出版,共16版,其中与农产品产销直接相关的市场信息集中在第10版“种养参谋”和第9版“农村财富”两个版面上。

央视七套农业频道的节目内容比较丰富,向观众提供大量致富信息、科技信息、种养殖技术、成功典型事例等。山东卫视农科频道是全国地方电视台中开通的少数涉农专业频道之一。该频道拥有“乡村季风”、“致富招招鲜”、“农资超市”、“城乡大卖场”等节目,同时还建有比较完善的网络平台,提供节目在线直播。主要问题有: 报道面过宽,针对性不足。涉农报纸用大量版面来报道国际国内时事新闻,甚至地方农业报纸也有这种情况。3月4日《农民日报》的8个版面中有2个版(第3,4版)刊登的全部巧篇报道都与“三农”无直接关系。3月6日《山西农民报》的16个版面中,有“娱乐”、“新闻天下”、“新闻热点”、“社会经纬”、“参考消息”、“时尚潮流”6个版面与“三农”没有直接关系。笔者认为,虽然农民也需要获知国内外的重大时事政治、经济新闻甚至娱乐新闻,但这些新闻己经通过各种综合媒体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农民可以从这些媒体上获知有关信息。而作为专业媒体的农业报刊,如果再进行报道,显然是一种重复和浪费。

央视农业频道主要涵盖农业科技、致富信息、致富典型、农民工问题、农村问题深度报道等方面,内容非常集中。山东卫视农科频道从6时到22时的30档节目中有巧档节目与“三农”相关,而这巧档节目中有7档是当日重播节目(主要包括“乡村季风”、“农资超市、城乡大卖场”、“致富招招鲜”)。从节目的时间长度来计算,涉农节目总时长为329分钟,占节目总时长(975分钟)的33.7%。可以看出,山东卫视农科频道的关注点非常丰富。然而,涉农节目数量偏少,重播率偏高,节目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偏低。

偏重各地农产品市场行情的综合性宏观报道。报纸的服务性和实用性距离农民的生产实际需求依然很远。例如2009年3月3日((农民日报》第6版“监测信息”有“批发市场价格周报”、“热点调查”、“统计分析”、“市场现象”、“市场说话”个栏目,共刊发4则蔬菜批发市场上市量消息,4则各地米价上扬消息,2则图片新闻,1则关于养猪业市场行情的预测分析,1则与养殖业有关的玉米市场价格预测分析。这些信息对大部分农业生产者来说并不具有实际意义,因为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复杂,个别地区的市场信息,对于分布广泛的农村受众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缺乏针对性。

当然,作为全国性报纸,《农民日报》在报道取向上偏重于宏观角度无可厚非。那么,地方农业报纸在这方面又做得如何呢?同日,《山西农民报》的“种养参谋”版共刊发5篇报道和一张山西农副产品市场行情表。“农村财富”版面共有7篇报道,其中有5篇分别介绍了5位农民的致富故事,另2篇则是关于如何理财和防止上当受骗。从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与农产品直接相关的有用信息。

传统媒体与受众互动不足。在《农民日报》、《山西农民报》样本中,并无读者来信来电,或“读者声音”之类的栏目或版面。央视农业频道和山东卫视农科频道也同样如此。究其原因,一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下,决定了农民媒介消费能力不足,导致农民接触媒体的机会较少,更难进行信息反馈与交流。二是农民远未树立起信息消费的意识,缺乏和媒体进行有效沟通的动力和能力。三是媒体自身对农民渴望表达的需求不够重视,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平台,这就使农民无法获得有效渠道来传播自己的声音。

网络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现状

网络媒体的优势在于能够让网民免费发布各种供求信息,门槛低,信息更新速度快,覆盖面广,信息来源广泛。在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中,已有83%的地级和45%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中国农业信息网是农业部官方网站,其最大特点是权威性和可信度高,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屋建领地传播各种信息。农博网的投资主体是北京一家农业信息科技企业,集行业在线媒体与专业性农业商务于一体。中国农业信息网中仅“资讯信息”和“服务社区”两个频道就设置了“批发市场”、“供求发布”、“网上展厅”、“农技推JL-,“优质产品”、“促销平台”、“价格行情”、“分析预测”等近30个栏目。农博网除开设一般信息栏目外,专门设有“商务”板块,下辖“供应”、“求购”、“产品”、“网店”个栏目。网络的一大特色就是信息传播速度快、更新频率高,时刻保持信息更新是网站的生命之本。中国农业信息网的“农村供求一站通”,截至3月13日12时,当天更新农产品求购信息25条、供应信息30条。与此同时,农博网新增供应信息更是高达419条,新增需求信息高达72条。在网络媒体中电子商务得到发展,农产品网店已经走进互联网的视野。比如,农博网设立电子商务平台,网民只要免费在线注册,即可开通网上店铺。虽然目前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还远远不够完善,但是我们可以预见其巨大的上升空间。主要问题有: 内容重复。网站之间信息重复率较高。几乎每一个综合性农业网站都设有“农业法律法规”这一专栏,而每一个专栏里都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在这两家网站中也存在内容重复的现象。3月26日,这两家网站都发布了“农业部部署2009年定点扶贫及援疆、援藏工作”、“农业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保障春耕生产用种,加强种子市场管理”等新闻。

信息不够全面立体,图文、视频内容太少。农业生产技术的操作性很强,单纯依靠文字说明无法完整准确地指导农民。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农民很难对复杂的文字说明产生兴趣。因此应该将图片和视频作为农业网站的重要传播方式。然而,这两家网站图文及视频信息很少。比如,中国农业信息网的“农业科技”频道的所有文章均没有配备相应图片或视频。农博网虽然设有“视频”频道,但是其节目大部分是人物访谈、要闻剪辑、会议报道等,没有充分重视农业技术或农产品的推介。

服务性、实用性仍不足。涉农网站基本上仍然处于信息“传声筒”的初级阶段,习惯于自上而下传播信息,还没有将农户的实际需求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例如,农博网虽然开辟了“专家在线”专栏,然而其内容并非是专家在线咨询,而是专家个人成就介绍,只是专家的个人风采录而已,没有很好地发挥其专业指导作用。

讨论与对策

囿于样本覆盖范围小、数量少,本研究很难全面深刻地透析大众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之现状,但是我们仍然能够从中窥斑见豹。笔者认为,涉农媒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推进农产品信息有效而广泛的传播: 加强信息源建设。目前我国涉农传统媒体的信息主要来源于记者的采访报道,直接来自基层生产一线的信息还非常少,所占信息总量的比例很低。这就导致了媒体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农产品信息,而市场又是瞬息万变的,这必将造成信息时效性滞后,从而使得受众大量流失。农业网站的情况也类似,多数没有统一的架构和应用平台,也没有面向农村的、有效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模式,一直沿用传统网站建设和信息采集方法,使得农业信息资源匾乏。如综合信息多,科技文献信息少,实用技术信息少,可用中文数据库资源零散,不成系统。因此,涉农媒体要广开信息源,充分发挥广大农户、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购销商的信息渠道功能。

推动涉农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进一步融合。报网融合是媒体发展的一大战略趋势,涉农媒体也在这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2005年举行的全国农业媒体高层论坛上,百家与会媒体联合提出创建“全国农业媒体联盟”。而一些理念超前的媒体已经付诸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2004年江苏农业科技信息网与《江苏农业科技报》实现报网整合,双方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提升农产品信息的权威性。农产品信息的准确、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实际利益。政府应成为农产品市场信息最主要的提供者。农业信息产品中多数具有公共产品性质,需要由政府提供。只有依靠政府发挥职能,才可能建立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统计、分析与报告制度,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精确的市场信息和参考资料。政府职能部门与媒体之间要建立信息合作的常规机制,为政府发布权威信息创造便利。

篇6:大众信息

(三)传输手段上的变化:从模拟技术到数字技术,由线性编辑到智能编辑

广泛应用于信息高速公路的计算机技术给现有传媒及其传播手段带来深刻的影响。数字技术正在取代模拟技术,智能方法正在取代线性方法,报纸、广播、电视传统的采编、制作与传播手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篇7:大众信息

09群文李丽莎

21世纪,我们身处大众传播的时代,电脑、英特网、手机、微博等等,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们身边的生活。如今,我们已经无法再生活在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网络的环境中,因为大众传播给了我们想要与其他人沟通的便捷方式,给了我们与世界交流的桥梁,给了我们与身边人分享心情的工具。这是个充满魔幻与梦幻的时代,而我们却逐渐依赖于它们,甚至没有了它们,我们的世界就无法生存的地步。这是相当恐怖的事实,人类发展到至今,信息的传播犹如蝴蝶效应,会影响到身边影响到全球。一条简单的信息,通过信息传播,传到地球的另一边就有可能会变成一条敏感信息。可叹大众传播让我们的信息传递更加便捷,但也可惜我们已经深陷其中,根本无法自拔,我们的生活已经不再是从前信息不畅通的年代。大众传播学的兴盛,直接源于大众传播事业的兴起。如今,对于“大众传播”这个,名词,人们已是司空见惯、耳熟能详。只是对于中国来说,也就是近十来年才兴起。近十年以来,网络走进千家万户,电脑的使用已经普及普通民众,手机取代固定电话成为最便捷的通讯工具。科技不断进步,硬件的不断提升,造就了我们与高速信息化网络的快速链接。我们正使用前所未有的高科技产物在与世界沟通。但这些,只是都产生在近一个世纪之内。而一个世界只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小篇章。人类有记载的上千年历史中,也没有如今这样处于辉煌的时期。快速的增长满足了人类的需求,只是这些是否来的太快太突然,许多问题都无法解决的同时新的问题将迎面而来。我们身处大众传播的信息时代,如何面对这些利与弊?

互联网的利于弊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结束,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电脑网络成了这一时代的标志,然而人心的险恶使电脑从万能转变到双刃剑,网络也随之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但是我还是坚信,网络利大于弊。

首先,网络的弊处也无非是网络游戏、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等一些使人迷失自我的文化垃圾,可是这些人为事物为什么要强加到电脑之上,说它是一个伤风败俗之物呢?又因为什么这些文化垃圾出现后,不是大力宣传这些垃圾的危害性,以使他人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严厉制裁文化垃圾制造者,而去打击那些网吧和无辜的网络呢?治标不治本,又怎么会使网络百利而无一害呢?如果说网络弊大于利,美国又怎么会投巨资建设信息高速公路,那不成了助纣为虐了吗?如果弊大于利,电脑怎么会人手一台,怎么会在短短的十几年内,中国网民数量达到4.85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1年7月19日发布的第28次全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如果网络弊大于利,那为什么网民会越来越多呢?

另一方面,网络利处也有很多。比如,它可以使两地之间的通讯更为便捷、及时、有效,我们可以在网上发布文字、图片、声音等,可以使两地的人进行面对面的视频对话,可以在网上下载学习资料等多种信息,还能模拟三维动画,十分具有娱乐性;我们在网上还可以购物,寻医问药等,所以网络的利大于弊。

网络的普及是必然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里程碑,网络的利一定大于弊,而且不仅仅是这些。

智能手机的时代

大众传播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最普遍的是用眼看、用耳听。回看历史,古人的飞鸽传书、烽火台狼烟四起,到工业革命时期电报电话的出现,紧接着20世纪末互联网时代的降临,信息的传播方式越来越多,人们接收信息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从前的打电话还在转盘上拨号,而现在,只要在触屏手机上轻轻点一下电话就能打出去。手机是上个世纪末的产物,进入本世纪后,手机的功能不仅限于通讯,智能手机变得越来越流行,尤其是触摸式的手机,在一夜之间彻底改变了人们使用手机的习惯。改变这种游戏规则的正是苹果—iPhone。

iPhone的诞生,将我们生活中所有的信息都集成在这个3.5英寸的电容屏上。集成软件把一些很复杂的系统都简单化,使人们使用起来感觉很方便人性化。超大的屏幕(对于当时来说)、“性感”的外表、强大的功能,无不震惊全世界。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更新,iPhone已经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手机。手机市场也因iPhone重新洗牌。手机老大诺基亚不得不投靠微软。其他手机厂商势单力薄,组建起了联合阵营一起对抗苹果。Android系统(谷歌智能手机系统)的诞生,我觉得是这些手机厂商的就没稻草,在最危急的时候啦了一把才得以生存下来。虽然目前Android的市场份额大于苹果的IOS,但觉得Android很多地方是在模仿苹果。即使现在的他们(指三星、HTC、摩托罗拉等Android手机厂商)很团结,但让他们其中一家拿出来和苹果单挑的话还是很难对抗的。

应用程序已经成为智能手机吸引用户的关键因素。在现代大众传播中,手机已经被看做一种介质,而内容越来越重要。比如苹果的在线商店AppStore,下载量已经超过100亿次。许多出版社新闻集团很早就看上智能手机上的潜力,提早就发布了自己的集成软件以代替盈利很低的纸质传媒。收益是相当可观的,这种友好的分成模式,给Android起到了榜样作用,依葫芦画瓢,Android的在线商店也随之形成。软件越来越多,人们在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也变得无从下手。大众传播在这样的环境下不断的进化着,依托软件、硬件的更新换代,信息将大量充斥我们的生活,我们从希望得到信息到被动得到信息再到如今可以选着信息,时代不断进步,生活也将更美好。

携带方便的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还是其他可以随身携带的电子产品,这最近几年里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从收音机到mp3随身听,从“大哥大”(最早的民用手机)到iPhone4,从台式机到笔记本,而我们的生活却越来越离不开它们。有时候我们不用出门,在狭小的房间里,只需要一台能上网的电脑,就能了解全世界。太依赖于这些高科技,往往会使我们的心理变得封闭。我有时候发现,长期呆在电脑下和人家打字聊天写东西,到后来我却不习惯用嘴去说,语言表达能力很滞后,感觉自己写的比说的好,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大概现在很多都市里的人都这样,在这种完全被信息围绕的环境中,“说话”这种表达信息的方式只限于面对面和电话,而大多是情况写都背写短信写电子邮件点击鼠标触摸屏幕所占据了。反想我们人类与其他动物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人类有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人类与人类之间可以通过语言交流。而动物则大多数靠形体靠气味靠叫喊来传递他们之间的信息。21世纪,人类的智商已经远超过从前,接触的事物与从前不能相提并论。这是前人给我们带来的基础,如今的我们享受着科技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与幸福,但更应该静下来好好想想,我们人类发明这些高科技的初衷是什么。

微博的影响力

由于网络的飞速发展,大众传播的负面因素也给我们这个社会带来了一些影响。就拿最火的微博来讲,这将是现代信息传播方式的转折点。组织语言简单,交流方便,随心所以,这让微博汇聚了大量的用户和收发群体。但微博又是把双刃剑,带来诸多优点和好处的同时,免不了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弊端。我们需要谨慎处理这样的问题。微博的会使人沉迷于网络,影响自己的身心和正常的工作与学习,容易造成淡漠夫妻感情,麻痹自身心理迷失与虚拟的世界中等等。微博帮助我们避开了社会活动中的种种问题,诸如人际关系、礼仪礼貌甚至是虚伪的客套等等。我们甘愿被这种更加适宜我们本性的方式麻醉,不仅避免了参与实践的种种琐碎,也很好地释放了我们的天性。很多都市人喜欢被这样麻醉着生活。都市被高楼大厦所包围,分不清东与西,有些人已经习惯在这些水泥造的森林里穿梭,也不弄明白自己在往哪走。但是这样的麻醉方式,让我们失去了交往能力,失去了我们行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毕竟我们使生活先现实中的生物,失去这些能力对我们完全没有好处。随着微博群体大庞大,这种麻醉作用指挥愈来愈烈。不少广告商紧盯微博用户这一庞大的市场,开始有选择性地利用关注度高的群体想他们的粉丝们宣传推销,相信不久以后,我们不仅能再微博上获取我们想要知道的信息,一些庞杂的广告也会被我们被动地接受。吃喝拉撒都被手中的微博掌控了,我们这些低层次微博用户久而久之沦为广告商们最好蚕食的猎物。智能手机的无所不能带来了微博传播的盛况空前。谁不想想当生活的主角?生活压力来自于现实社会的角角落落,大家都希望在虚拟中变成主角获得关注,所以我们都随手拍随手写,把现实记录在微博世界里。

我们有多依赖于微博?从微博的火热可见一斑。微博固然有其无可比拟的优点—简易、个性化、迅速以及广泛,但是这些优点也是吸引沉迷的原因。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微博的同质竞争对手人人、QQ以及MSN,他们在不同的领域都有其强势的地位,但是在记录生活引起围观式信息传播方面,远不及微博的力量。所以,也只能有微博能造成受众的沉迷。微博的简易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的深度不够。140字的限制能制造多少真知灼见,无非是一些闲杂琐碎的心情;转发与评论毕业寥寥数字,只能传递信息,怎么会游细想的交锋和情感的碰撞?我们沉迷在这个世界里,长期以往,只会形成一种“快餐式”的生活模式,填饱肚子即可,管他营养不营养。微博沉迷也许不像网游沉迷那样真的会消耗我们大量的事件和精力,但它也会成为我们的依赖,然后同化我们,让我们也变得简单而机械化。

篇8:大众传媒与体育信息的传播

大众传媒对体育信息的传播

电视与广播对体育信息的传播。电视与广播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体育信息的传播速度。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上, BBC (英国广播公司) 首次发明了电视广播, 组委会在主办城市——柏林市中心的一些商店安装了闭路电视, 以电影摄影的方式进行拍摄后再对外传输。统计数据显示, 德国当时的收视人数达到了16.2万人。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以通信卫星为代表的各种高科技技术的广泛应用, 更使电视传媒在体育信息传播中的地位迅速崛起。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电视观众人数达到30亿, 2000年悉尼奥运会达到37亿, 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电视观众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45亿。

电视对现代体育信息的传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体育节目收视率的大幅提高说明体育运动的魅力逐渐彰显, 这促使世界各国电视台都将重大体育赛事的转播摆上了重要位置, 并且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开始设立专门播放体育节目的体育频道, 如我国中央电视台第五频道在1995年就被设为专门的体育频道。

大型体育竞赛的电视转播是商业活动最为重要的载体。在美国电视商业广告费用最贵的当数全美盛会——橄榄球的“超级碗”转播。每年2月, 都会举行“超级碗”比赛。而广告商不得不提前近半年预定广告时段。广告时间, 也要精确到秒来计算, 平均一秒钟的时间, 广告商就得掏出8.1万美元, 30秒的广告全部在240万美元以上。而在此时段能买下广告的公司, 几乎全部都是世界500强企业。比如通用公司、福特汽车、微软、耐克、可口可乐等。

奥运会电视转播权在世界范围的激烈竞争更能体现电视转播大型体育竞赛所蕴藏着的巨大商业价值。1960年, 美国CBS广播公司花了39.4万美元买下了罗马夏季奥运会在美国的转播权;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 ABC为此付出了2.5亿美元, 这一数字是1976年美国转播权价格的10倍;1995年6月后, 国际奥委会实施了一项长期的电视版权销售计划, 其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以及中美、南美、中东、欧洲等地区的国家级电视机构签署协议, 将1996年到2008年之间的奥运会转播权以51亿美元集中卖出;到了2003年5月, 国际奥委会继续出售2010年冬奥会与2012年夏奥会的电视转播权, NBC又以22.01亿美元中标而获得了在美国的电视转播权。

总之, 电视体育节目的商业化使电视传媒在现代体育信息传播中具有绝对地位和优势, 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同时现代体育运动和竞赛正处于被全球电视媒体的包围和影响甚至改变的过程中, 二者水乳交融, 难分难舍。

报刊对体育信息的传播。报刊是报纸和期刊的总称。电视对体育信息传播的增加, 引起了人们对体育赛事和体育运动的高度关注, 在“新媒体”技术还没有普及以前曾经刺激了报刊的销量在世界范围内的大幅增长。

即使是今天, 人们也还是不能忽视报刊对体育信息传播的巨大作用。从1891年顾拜旦创办《体育评论》积极推动创办奥运会开始, 世界各国的报刊便都开始逐渐关注并且不断传播体育信息, 后来还出现了专门的体育报刊。据国际奥委会统计,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 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通过阅读报刊来了解和关注奥运会的消息。

在我国报刊是最早介入体育信息传播的传媒之一。国内报刊对体育信息的报道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报道形式也由最早的新闻报道扩展到体育版面, 再发展到各种专业体育报刊。20世纪80年代初, 我国首都和省级的综合性报纸开始陆续开辟体育版或体育专栏, 如《工人日报》的“体坛纵横”和《中国青年报》的“体育爱好者”等, 深受读者欢迎。《人民日报》的“体育之角”1983年发稿近百万字, 体育图片达2000余幅。新华社也将体育稿件列人重点发稿项目, 1984年专门成立了体育部, 统发对内、对外的体育稿件 (1) 。全国各地的体育报纸、杂志1988年时只有十几家, 到1998年底已经达近百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 我国体育专业报刊的总发行量日平均约300万份, 发展势头非常强劲。正是看到了这种强劲的发展势头, 在2000年国家体育总局将《中国体育报》社、《新体育》杂志社、《中国体育》杂志社及人民体育出版社整合在一起, 成立中国体育报社集团, 走上了规模化、集团化的发展道路 (2) 。

全国注册登记的近百家体育媒介分为三大类:电视、广播和新闻刊物。在刊物中又分为日报、周刊和杂志3种, 其中《中国体育报》以唯一全国性的体育日报和国家体育总局机关报的身份占有重要位置, 它的评论文章代表着政府的声音, 在报道中采取遵守原则和较为谨慎的态度。但近几年来它在面貌上有了很大改进, 每周一、四、五出8个版, 并以《足球周刊》、《篮球周刊》和《周末特刊》形成“报中报”。在数十家体育周报中, 影响较大的有《体育快报》、《体育生活报》、《中国足球报》、《足球报》、《体坛周报》、《新民体育报》等, 其覆盖面和影响力都超过了同类周报。在上述报纸中, 发行量最大的是《体坛周报》, 每期都超过100万份 (3) 。

但好景不长, 随着互联网、网络通信、无线技术的广泛应用, 传统出版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产业危机。我国新闻出版总署音像电子和网络司副司长寇晓伟认为,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 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极大改变;而同时, 数字出版, 特别是互联网出版已经形成强大的发展势头, 正日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消费结构和认知倾向, 这些变化必将给传统出版业造成巨大冲击。

基于网络和数字技术下的新媒体对体育信息的传播。新媒体是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 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 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从中国传媒大学黄升民对新媒体的理解上, 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巨大的发展优势和无限的发展空间, 他认为:构成新媒体的基本要素是基于网络和数字技术所构筑的三个无限, 即需求无限、传输无限和生产无限 (4) 。

自从新媒体诞生的那一天起, 体育信息当仁不让地也就成了它传播的重要内容, 国际体育界和信息界对此反应迅速, 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 主要有:①各类国际体育数据库的网上查询检索;②网上信息公布和交流, 如发布及时的各类体育新闻;③网上问题讨论;④网址索引服务;⑤网上远距离异地联合编制数据库和联合目录;⑥网上报刊阅读;⑦网上文献复制服务。

新媒体对体育信息的传播拥有巨大的优势:①信息传递量迅速增加, 内容丰富多彩, 既有最新的体育新闻、赛事报道等即时信息, 也有各类科研、史料、运动成绩等体育数据库。②信息传播广, 传递速度快, 操作便捷, 互动性强。③资源共享:美国、加拿大及欧洲发达国家都已建成国家网络, 其中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Nil) 信息传输网络连接了全国1万多个区域网络和50多万个各种内容和类型的数据库, 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方便地到网上查找资料或远程借书,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网上图书馆。④通过网络实施管理、开展国际间合作等。

1995年国际奥委会设立了自己的网站并成功建立了外联网 (EXTRANET) , 使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奥委会能够直接获得国际奥委会的信息。此外, 还建立了虚拟奥林匹克博物馆, 通过互联网参观的人远远多于亲自到瑞士洛桑参观的人。同时, 各单项组织协会、各国体育组织、各种大型运动会也都相继建立了网站, 世界各地的体育迷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得他们最感兴趣的体育消息。

互联网可以有效地用来对公众传播信息, 包括发送电子简讯、最新比赛成绩排名, 公告即将到来的赛事及会议, 出售发行物, 以及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当然互联网是多向的:体育管理者和教练们不但可获得信息, 还可发布他们的信息。到将来互联网有了更大的安全感时, 就可以网上买卖商品和货物。可以看到, 互联网虽然出现的时间较晚, 但其发展的迅猛之势使它迅速成长为“新媒体”的代表, 在体育上的应用将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发展。

综上所述, 全球体育信息的传播能力是随着大众传播的发展而发展壮大的。应该认识到, 这与体育信息为大众传播媒体能够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是分不开的;同时, 也是与全世界各国人民对体育运动的共同热爱和各国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分不开。

大众传媒与体育密不可分, 互动双赢

体育与传媒的关系极为密切, 都是重要的和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 体育事业和传媒事业都在突飞猛进地发展着, 两种社会现象日益紧密结合, 大众传媒促进体育运动的发展, 体育运动是大众传媒的重要内容, 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 社会越发达, 体育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就越密切。

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体育运动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主要表现在:大众传媒缩短了体育活动与社会成员之间的距离, 加快了体育运动的传播, 加大了体育运动的社会覆盖面;大众传媒为体育树立形象, 体育运动通过大众传媒吸引社会注意力, 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大众传媒沟通了体育比赛与商业、广告的关系, 指导竞技体育推向市场。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其发达程度因国而异, 但其影响力及普及程度却往往取决于大众传媒的作用。大众传媒对人们的体育观念、参与大众体育活动、体育投入、体育消费等有着巨大的影响, 大众传媒与体育之间的互动结果是双赢的 (5) 。

大众传媒体育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

加速的国际化发展趋势。首先, 体育运动的加速国际化促进了体育信息来源的加速国际化, 同时体育信息的加速国际化传播又反过来促进了体育运动的国际化进程。体育是一种国际语言, 人们甚至不需要翻译、不需要解释, 就可以自由交流, 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和世界杯足球赛备受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正是体育运动国际化的最突出体现。奥运会承载了友谊与团结、和平与公平、关爱与尊重等精神内涵, 奥林匹克精神是体育精神的代名词, 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 为全世界的人们所向往。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时, 全世界有45亿人在同一时间观看电视转播, 这些都是体育运动国际化、全球化给受众带来的共享信息资源, 丰富了体育新闻传播的内容。

其次是大众传媒机构通过市场机制的加速国际化整合。近年来, 国际传媒公司通过收购、合并等手段, 进行产权、营运、产品上的整合, 形成规模庞大的多媒体集团, 已成为传媒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美国在线-时代华纳 (AOL%Time%Warner) , 威旺地环球 (Vivendi%Universal) , 维尔康姆 (Via-com) 和新闻集团 (News%Corp) 都是其中著名的例子, 它们几年来通过收购与合并等手段, 迅速膨胀壮大, 形成巨型的多媒体集团, 利用所拥有的庞大用户网络和多种平台优势, 采取各种媒体互相促销的方式, 以多样化、内容丰富的信息及娱乐产品, 抢占国际市场。中国传媒市场一直是海外跨国集团觊觎的巨大市场, 由于体育传媒远离意识形态的特征, 首当其冲地成为各跨国公司媒体扩张的战略目标。如路透集团是第一家获准拍摄国内甲A足球联赛的海外通讯社, 已经陆续在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深圳、成都等地设立了办事机构, 体育新闻传媒发展呈现国际化趋势。

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加快。传媒正在经历从报纸到广播电视, 再到多功能、多用途的有线和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过程, 特别是3G时代的来临, 人们不仅可以利用手机下载、传递、观看文字、图片、视频, 享受多样化移动多媒体业务, 还可以与陌生人或者亲朋好友实时视频对话, 可以拥有远程手机实时监控家庭、保护老人及儿童、电视节目录像以及基于手机的可视化、可控制、可管理的家庭信息终端等一系列高科技产品与服务, 这些全新的体验, 令许多用户着迷, 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3G为生活所带来的变革。

革新方向:分众、细分、融合。由于媒介产品、传播渠道的极大丰富和受众生活方式的改变, 造成了传播需求日益多样化, 传统大众媒体的传播方式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分化是传媒发展的大趋势, 专业的体育传媒的出现本身就是媒介分化的一种反映。世界传媒市场已经由大众传媒进人分众传媒时代, 各种体育传媒的定位更加准确, 针对性和指向性日趋加强。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强和受众小众化, 体育传媒还将继续朝着细分化方向发展,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地域细分和行业细分, 其实质都是对传媒市场多样化需求的适应。如美国的很多电视频道分化出体育频道, 而体育频道中又继续分化出户外运动频道、赛车频道、篮球频道等。

新媒体崛起在给传统媒体带来冲击的同时, 也带来了巨大的战略机遇。近年来, 一些国际报业集团已经成功通过新旧媒体的融合, 成功实现了面向新媒体产业的战略转型, 例如挪威的施伯史泰德报业集团, 其2005年的经营利润35%以上来自网络。

在传播分众化的趋势下, 人们按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兴趣爱好等, 分化成不同特征的群体, 这给大众传媒的成功转型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体育消费水平日益提高, 将有更多的体育人口产生, 同时体育爱好者对于其他全球性体育项目的关注和转移, 又将衍生出更多的细分市场。因此, 体育传媒以更加明确的受众定位继续分化市场, 衍生出指向性更强的进一步细分报纸和电视的体育栏目, 将是大势所趋。

注释

1肖焕禹:《我国体育新闻传媒年回眸与前瞻》,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8 (4) 。

2李秀梅:《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简编》,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3蒋祖煊:《直击体坛周报现象》,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4钱文馨:《新媒体新广告——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广告新形式》, 《新闻爱好者》, 2009 (2) 。

上一篇:海神之城抒情散文下一篇:怀宁县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