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大众传媒

2024-05-10

规范大众传媒(精选六篇)

规范大众传媒 篇1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在传播信息, 引导舆论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但任何新生事物的诞生都是一把双刃剑, 大众传媒也不例外, 特别是互联网等新电子媒体出现以后, 其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都比较突出。如何减少媒体对受众的负面影响, 保持社会和人在媒介环境下健康发展, 这不仅体现为受众媒介素养的提高, 即加大对受众媒介素养的教育, 使其能够正确、有效的利用媒介和信息, 更体现为信息主要来源的媒介怎样履行好传媒的社会责任。

一、探析媒介素养教育与传媒责任的必要性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大众传媒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席卷全国, 不但告别了媒介短缺的时代, 进入了信息社会, 媒介实力也得到了快速的提升。手机铃声随处可听, 广播、电视随处可见, 广告业无孔不入, 此外, 今天的中国人口上网率也逐年剧增, 真可谓是媒介无时不有, 无处不在。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 为受众的信息需求和精神生活的满足提供了很大方便, 但是由于大众传媒的特性以及我国大众传媒商业化、市场化程度的加深, 导致了媒体迎合受众、追逐受众的倾向严重, 从而导致了媒介素养教育的滞后和媒介专业主义精神以及社会责任的失调。

所谓媒介素养教育, 概括地说就是对公众 (受众) 进行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等媒介认知能力方面的教育。在媒介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信息时代, 作为信息接受者的受众, 其媒介素养已成为自身发展必备的一种素质。正如学者郑瑜所言:“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公民, 必须能够主动获取信息, 正确理解信息, 批判的思考信息, 让信息为己所用。” (1) 无容置疑, 媒介素养已成为现代人生存、发展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著名学者陈力丹更是如此说:“理想的大众传播需要理想的传播接受者充分开发、利用它, 来完善自身、造福社会。” (2) 由此可见, 媒介素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而我国受众媒介素养层次整体偏低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提高受众媒介素养水平, 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已是当前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此外, 世界上大部分的媒介产品是由美国这个媒介大国的媒体制造出来, 其宣传的是西方国家的文化、西方国家的价值观, 为了防止文化侵略, 为了社会的良性发展, 我国受众特别是看着媒介产品长大的青少年更加需要媒介素养, 可以看出, 媒介素养教育已是21世纪教育最重要的内容。

从另一方面来说, 作为信息主要来源的媒体, 提供什么样的信息、传播什么样的内容, 是受众采取何种行为方式的基础。而随着我国大众传媒的泛化, 媒体追逐经济利益, 取悦受众的倾向越发突出。一时间戏说片、克隆片等庸俗搞笑、只图场面豪华、不顾风尚格调的节目充斥着我们的屏幕。有些媒体在商业利益面前更是一味的媚俗讨好, 偏离了大众传媒的正确航向。如2007年重庆电视台的选秀节目《第一次心动》, 在节目的比赛环节, 有的选手跟女评委调情, 有的评委互相争风吃醋, 评委甚至逼问男选手选谁当他的“女朋友”, 甚至煽动男选手去扇女评委的耳光等等。而当初在《第一次心动》这档节目推出时, 电视台对其的推介是:“走出传统选秀节目的限制, 健康而不糟糠, 快乐而不瞎乐, 通俗而不庸俗;真正完成‘颠覆传统, 颠覆自我’的主旨, 让激情自由挥洒, 让个性与梦想齐欢。”而最后出台的节目却让人目瞪口呆。当然, 它的命运也在国家广电总局的勒令停播中画上了句号。广电总局对其通报认为:“比赛环节设计丑陋粗糙, 评委言行举止失态, 节目设计缺乏艺术水准、内容格调低下。”在媒体资源泛化的今天, 设计丑陋粗糙, 内容格调底下的选秀节目或是其他类型的节目远远不止这一档, 对于这样一些节目的减少与抑制, 不仅需要国家有关单位的监督, 更需要加强媒体及其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 使其努力弥补自身的缺陷, 克服自身的困难, 从而制作出一批批优秀的节目;使其在引导受众、提高受众媒介素养、营造健康良好的社会氛围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大众传媒与受众的关系现状分析

大众媒介和受众关系的主要问题是媒介对受众应该做些什么和受众需要或选择什么样的媒介内容, 即如何实现健康、良性的媒介内容供给和受众批判性的、自主的媒介选择和消费的对流关系的建构。具体而言, 就是媒体影响和培养着受众, 同时受众也反作用于媒体, 决定着媒体的定位与格调。

改革开发以来, 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势头强, 发展速度快, 不仅进入了信息时代, 在国际上的实力也在这几十年内得到了快速提升。“2000年, 中国的传媒实力居世界第二位” (3) , 媒介的覆盖率也达到空前的水平, 至2001年初, 全国报纸印数达到17.913万份, 期刊期印数达到21.533万份 (4) , 广播覆盖率达到92%, 电视覆盖率达到93% (5) , 我国信息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 其应用越来越广泛, 安全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提高。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在2007年全国高技术产业工作会上发言指出:“当前, 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稳居全球第一, 电话用户数达到9亿户, 居世界首位, 互联网用户更是超过了1.6亿户, 跃居世界第二, 宽带上网人数首次突破了1亿户, 建立了全球最大的下一代互联网示范网, 第三代移动通信试验与初具规模。”随着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 近几年媒体的综合实力更上一层楼, 特别是作为新新媒介的互联网, 不仅为公民信息的需求和精神生活的丰富提供了方便, 而且为社会的进步也作出了极大贡献。

但是, 在媒体的大众化日趋明显, 媒体商业化、市场化程度加深的环境下, 一些媒体为了追逐经济利益, 忽视了社会责任, 在发挥媒体对受众的积极影响上还存在很多缺陷。其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 高质量、有品格的媒介内容短缺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 人类进入了媒介爆炸时代, 媒介内容更是泛滥成灾。可是有品位、有格调、高质量的媒介内容却是少之又少。一些媒体为了追逐经济利益, 一味的迎合受众, 表现出强烈的娱乐化、煽情化、低俗化倾向, 使我们的荧屏充斥着低级、庸俗的恶搞节目、毫无文化内涵的所谓娱乐节目。如2003年4月19日一家报社曾报道了这样一件事:“成都市一对名贵宠物犬举行中西合璧的隆重婚礼。报道详尽描述了它们的‘结婚礼服’、特别的红色婚车、在婚礼进行曲中举行婚礼, 并说婚礼‘热闹非凡’。”

(二) 关注程度与评价取向的偏颇

现如今, 大众传媒把注意力放在白领、精英, 尤其是明星这类群体的生活、工作上, 为他们制造的消费需求包括地产、汽车、通信、财经等等占据了最多的传媒空间, 而“弱势群体”不幸地被一次又一次的边缘化了。农民、下岗工人、农民工等群体很少在媒体上露面, 更不可能占据媒体的话语中心, 他们充其量被作为叙述的对象而很少成为叙述的主体。有些媒体对这些“弱势群体”的分析与评价也越来越肤浅, 甚至是用歧视而非同情的心态去报道、评价一些现象。如有些媒体对几年前深圳民工讨工钱的案例分析:“当时有些媒体发表文章认为, 要强调弱势群体的利益, 但也不能因噎废食、矫枉过正, 使其成为只能保护, 不能惩罚的‘赤贫贵族’, 甚至有民工‘跳楼秀’这样毫无心肝的词汇在平面媒体上公然出现, 这说明在某些媒体及其所代表的群里, 对‘弱势群体’的歧视取代了同情。” (6)

(三) 新闻失实现象严重

2007年7月8日, 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播出了一则题为“纸馅包子”的新闻, 节目揭露了北京市某区一些黑加工点使用废纸箱加工成小笼包子馅出售的事实, 消息一经播出, 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 造成了及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谁能想到每天在街头早点摊买的鲜美肉包子, 竟然是用街头收购来的硬纸箱做的。还有像“茶水发炎”、“注水西瓜”等新闻的报道更是让受众不知所措, 不知道自己生活中还有多少东西是不能吃、不能用的。而这些所谓的“轰动新闻”后来都被证实是是缺少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传媒工作者编造的虚假新闻。

透视这些问题, 可以看出这不仅是传媒机构及其工作者传媒责任缺失所带来的恶果, 更是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不健全, 导致受众媒介素养贫弱所造成的。现如今, “在以媒介为主要载体的知识经济社会, 人们把握和运用信息的知识是最紧要的知识, 媒介的接受者必须理性地对待、接受、选择和解读媒介, 自主性和创造性地利用媒介, 让媒介给自身带来福利而不是灾难。在传播媒介成为人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的时候, 受众即媒介的接受者必须具有较好的媒介素养” (7) 因此, 不管是现在公民的媒介素养教育还是传媒机构及其工作者的社会责任、职业道德的培养都不能再等了。

三、媒介素养教育与传媒责任的发展策略

尽管人们对媒介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但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速度和传媒机构及其工作者社会责任的发展广度、深度还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传播是传者与受众对信息的交流与分享, 传者与受众的良性互动是一个健康、良好的传播生态形成的基础。时代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蓬勃发展, 使这个传播链明显出现了滞后现象。因此, 如何发展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媒体社会责任就成当前关键之所在。

(一) 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健全

首先, “媒介素养教育需要一个清晰、一致、又具有权威性的政策文件, 对其进行必要的界定, 提出具体的实施措施。比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Grunwald宣言’是一个很好的国际性政策干预范例, 政府在法令、政策上引导媒介素养的提升, 完善各种相关的法规, 约束媒介的传播行为, 保证媒介素养所需要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这是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活动的先决条件。” (8) 而且, 教育的改革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 更需要完善的政策与法律、法规的监督及支持, 谨防在实施过程中一些不良倾向与停滞不前现象的出现。

其次, 健全的法律、法规是提升传媒责任强有力的保障。虽然我国已经制定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它也对大众传媒做了管理和经营方面的若干规定, 但是由于我国新闻机构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 传统习惯使得管制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尚不齐备, 没有专门的新闻法、出版法等法规, 长期以来就是行政政策和命令代替新闻法, 这便导致了一些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低下的传媒工作者有空可钻。

(二) 教育体制的完善

除了政策干预外, 政府可以和教育部门协商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我国的教育体系,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阶段、不同层次设置与之相适合的课程。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受众通过学校教育接触并了解媒介的基础知识, 从而学会有选择的、批判的接受媒介信息, 以促进节目质量和传播者社会责任的提高。目前, 我国除了极个别的高校外, 从小学到大学的课程设置里看不到与媒介素养相关的课程, 这就严重影响了现代受众媒介素养的高低。从另一方面来说, 专业院校可以开设专业课程来对新闻等将来要从事媒体工作的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进行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培训, 为未来具有素养和责任的媒体工作者做好奠基。

(三) 媒介机构的介入

媒介机构是媒介素养教育的中流砥柱, 是传媒工作者的直接管理机构。一批有素养的受众的产生, 一位有责任的传媒工作者的诞生不仅是其自身能力和素养的体现, 更是媒体科学培养、科学管理、科学用人等因素铸就的。作为大众传媒机构, “首先, 它要发挥其传播优势, 推广媒介素养的概念和内涵, 促成全社会对媒介素养重要性的认识;第二, 它可以在不同的媒介上开设专栏、普及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 呼吁受众关注媒介素养, 并参与到媒介素养教育中来;第三, 媒介可以提供媒介素养教育的素材, 开展培训, 通过媒介机构举办的培训班, 使受众有机会直接接触先进的设备和了解媒介生产过程, 提高受众的接受信息、解构信息、使用信息能力;最后, 媒介可以和学校联手, 共同建立媒介素养教育平台, 这样不但保证媒介素养教育素材的更新, 也使老师和学生了解媒介的最新动态和发展方向。” (9)

另一方面, 作为向受众提供信息的大众传媒工作者, 媒介更应该重视起素养的培养, 使其真正为公众服务, 为社会服务, 始终以社会效益优先的理念去传播信息, 提供节目, 力避低俗信息, 传播随意化现象出现。这就要求媒介机构在管理、用人等方面下硬功夫。首先, 科学的管理机制是培养得才兼备、事业心强、有责任心的传媒工作者的必要条件, 如“激励约束”的管理办法, 它要求对那些爱岗敬业、有突出贡献的工作人员给于特殊的岗位津贴等奖励形式, 使其更积极、更主动的投身到传媒的事业中去;而对那些业务能力差、素质低不适应传媒工作的人员或未经有关部门批准就擅离职守的工作者采取待岗或下岗等约束机制, 从而既培养人才防止人才流失又提高了媒介机构的整体水平。其次, 优秀的传媒工作者的选拔也使媒体用人的一个关键步骤。媒介在选拔人才时不仅要看专业, 更要看其综合素质;最后, 在人才使用方面, 更要注重对有经验、有阅历的工作人员的利用, 对其在发展变化中对新知识、新技术的缺少, 媒介机构应采取相应加大教育投资, 给他们提供再教育的机会, 以便其更好的为媒介服务。

目前, 我国正处在以媒体为主要载体的知识经济社会, 面对媒体环境复杂多变的形势以及传媒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我们应结合各国媒介素养教育和传媒责任的发展之路, 冷静思考我国的教育体制与媒介环境, 以多元化的发展形势来推广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事业, 增强中国传媒机构及其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不断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 使其增强对大众传媒选择、理解、质疑、评估、批判的能力, 减少对媒介信息的负面影响;增强传媒的社会责任, 使其在自身经济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 坚定不移地把公共利益放在首位, 始终以制作和传播健康、真实、高质量的节目为己任, 始终以培养有思想、有品位、有内涵的受众为职责, 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为人类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注释

1 郑瑜:《媒介素养与传媒责任》, [J]《.当代传播》, 2004, 4

2 陈力丹:《我国需要“媒介扫盲”》, [M]《.陈力丹自选集》,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3 胡鞍钢、张晓群:《中国传媒迅速崛起的实证分析》, [J].《战略与管理》, 2004, 3

4 《中国新闻年鉴》,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5 《中国广播电视年鉴》, [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6 唐昊:《“公平发展权”与传媒的社会责任》[J]《.新闻记者》, 2007, 1

7 罗以澄、詹绪武:《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和媒介素养教育---大众媒体与未成年人良性互动的一个枢纽》, http://www.org/R ead News.asp

规范大众传媒 篇2

【中文摘要】大众传媒作为现代化的产物,在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形势下,它已经广泛渗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其影响力也在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大众传媒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地提供了一系列具有导向意义的社会公共价值的观念,继而在更广泛的社会空间中维护一系列大众所需的社会公共利益,进而对政府决策的制定产生影响。我国政府决策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每一项政府政策的出台,必定会引起人们的很大关注,假若人们合理的要求没有得到考虑,政府决策就会失去他们的支持,所以提供一个让各种意见充分表达的平台成为必需。大众传媒作为信息的传播者,一方面把政府的决策传达给民众,增加民众对我国政府决策的了解,让民众积极的参与政治,并对政府的决策过程加以监督;另一方面,大众传媒为民众提供一个利益表达的平台,把民众的利益需求传给政府决策者,保证了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大众传媒对政府决策的影响是一个比较新兴的研究课题,我查阅了很多资料,运用了系统分析法、社会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在国内外专家学者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的分析了大众传媒与政府决策的关系,并提出了四项让大众传媒与我国政府决策良性互动的建议。

【英文摘要】The mass media as the product of the social, it has been widely worked into every aspect of the society, and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life i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global situation, its influence is growing stronger day by day.Especially in the new century, the mass media as aspecial of environment, providing a impotent of the public value,and maintain a series of social interests, and then influence the government’s policy.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people of interests been influented to the government policy-making, so the People will be intereted in the government policy-making, if the reasonable demands of the people not be considered, the government policy-making will lose their support.Therefore, it is very necessaryto provide a platform for people to express their opinion.On the one hand,the mass media as a disseminator of information can take the government’s decision to the people,increased public support for our government policy, Let people participated in political and supervise the government’s decision-making process;On the other hand, the mass media provide a public platform for people,and take the public demand to the government policy makers, guarantee the government policy’s democratization and scientific.The impact of mass media on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is a relatively new research topic.Lots of paper are consulted and various research methods,such

as system analysis approach, social inquiry methods and so on,are applied.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by experts and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a and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is analyzed systematically, and four proposals that make the interaction ofmass media and our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are proposed.【关键词】大众传媒 政府决策 媒介寻租

【英文关键词】mass media government policy-making media rent-seeking 【目录】大众传媒对我国政府决策的影响3-47-1178-999-10Abstract

4目录5-7

摘要

第一章 绪论1.1.1 课题的来源1.1 课题来源和意义7-81.1.2 课题的意义7-81.2.1 国内研究情况8-91.3 研究思路和方法9-1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情况1.3.1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大众1.3.2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10-11传媒的含义、种类、功能及其现状11-1511121213-1515-192.2 大众传媒的基本功能11-132.2.2 引导舆论122.2.4 提供娱乐12-1

32.1 大众传媒的种类2.2.1 传播信息

2.2.3 教育大众2.3 大众传媒的现状第三章 政府决策的含义、特征及其现状3.1 政府决策的含义1

53.2 政府决策的特征

15-163.2.1 政府决策的权威性15-16

3.2.3 决策方式的民主性16

3.3 我国政府决策的现状

3.2.2 决策内

3.2.4 决容的公共性16策方式的科学性1616-191718-1919-213.3.1 决策信息不完整173.3.3 程序不规范17-18

3.3.2 制度不完善3.3.4 权责不明确第四章 大众传媒与政府决策的辩证关系4.1 政府决策背景下的大众传媒19-20

4.2 大众传媒时代的政府决策20-21策21-3121-26

第五章 大众传媒与我国政府决5.1 大众传媒对我国政府决策的积极影响5.1.1 大众传媒在突发事件上为政府机构决策提供了

5.1.2 大众传媒形成的公共舆论使政府的决5.1.3 大众传媒监督政府决策过程,帮助政

5.2 大众传媒在对政府提供决策中5.2.1 增强社会沟通器的功能,防止过大量素材21-23策更加民主23-25府维护社会的稳定25-26仍然有很大空间26-31度市场化27-2929-

315.2.2 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应到位第六章 我国政府决策如何充分反映大众传媒和适应民

6.1 大众传媒要加强自身机制的建设众需求31-3931-3331-326.1.1 建立、健全大众传媒的危机预警机制6.1.2 加强大众传媒的行业自律32-33

6.2 政府应主动与大众传媒合作,向大众传媒提供足够的信息33-356.2.1 政府及时公开突发性事件的各种信息,建立信息

6.2.2 我国政府可以主动与媒体合作公开制度34

34-35法规35-3836-3737-3839-406.3 建立健全有关新闻出版和政府决策等方面的法律

6.3.1 要加快关于大众传媒行业的立法建设6.3.2 法律能保障大众传媒的健康发展6.4 发挥好各方面的监督功能38-39参考文献40-41

致谢41-42

浅析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篇3

【摘 要】大众文化是由大众传媒决定的,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诞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大众文化的发展也与大众传媒息息相关。作为传播信息的手段、工具,大众媒体是大众文化的载体,同时大众文化的流行也促进了大众传媒的兴盛。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系,互相促进发展。本文分别选取报纸、电视、网络这三个传统与新兴的大众媒介探讨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大众传媒    大众文化     影响

一、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的定义

有关大众传媒的定义,有多种定义方式。从手段、工具的角度定义,大众传媒是指传播媒介,即是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传播信息的手段、工具;从机构组织的角度定义,认为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从其生产规模的巨大性和受传者的广泛性而言,又把它们称为大众传播者,或称为大众传媒。大众文化是指需要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工具进行沟通,所构成的集团规则、习惯、语言、态度等。如果没有沟通交流,就只剩下没有意义的行为动作,而这一技术和沟通的手段、工具就是我们所说的大众媒体。可以说大众文化是由大众传媒决定的,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诞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大众文化的发展也与大众传媒息息相关,同时大众文化的流行也促进了大众传媒的兴盛。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互相促进发展。

二、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传播的影响

特别是近代社会,大众文化不能离开大众媒体。大众媒体影响大众文化,产生大众文化。大众媒体的类型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传媒传播情报信息,大众传媒制造文化,并且大众媒体将其制造的大众文化进行扩展。随着时间的流逝,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密不可分。在经济发展、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大众传媒的发展速度飞快,作为手段和工具的报纸、电视、网络等传统与新兴的大众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则是大众文化的载体。而且,虽然大众传媒是手段和工具,但是大众媒体自己本身也是沟通本体,人们通过多样的大众媒体看世界,从情报中开发自己的思想和观念。曾任英国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所长的斯图亚特·霍尔说:“无论是就质和量的观点来说,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20世纪,媒介在文化领域里已经取得了决定性与关键性的领导地位,单只是就经济、技术与社会文化资源来看,大众媒介所能控制的部分,比起目前还存在的所有更为传统的、更为古老的文化渠道,其素质优越多了。”

1.报纸与大众文化

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体并不是物理、化学上等所定义的物质实体和现象,而是为了传递信息、情报,所携带的一种符号状态。特别是报纸这一印刷媒介,就是一种以活字的形式,为传播世界范围的情报,它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都是大众文化的载体,以文字的形式将大众文化传播至每一个角落。报纸的特点为受众广泛、内容丰富、更新迅速、覆盖能力广泛。人们读了相同的报纸,如果看到同样的情报信息,容易形成相同的价值观,形成共同认知。尤其是报纸上具有评论性质的文章,代表着报社的立场,并且具有一定的舆论导向性,影响着人们的观点和思想以及生活方式。通过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大众文化得以创造和传播,没有大众文化就无法得以传播,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形成的重要手段。

2.电视与大众文化

随着电视传媒的迅速发展,电视具有传播的时效性、多样性、广泛性等,能够满足大众对信息传播的需求。近年来可以称为大众传媒中的主流媒体,是大众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2002年兴起的民生新闻,这一新型的新闻报道节目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广泛地发展起来。民生新闻以“民生”为理念,新闻内容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将镜头面向大众,贴近大众,全部是大众关心的内容报道,在每天晚上的黄金时段播出,收视率极高,建构着以大众为主导的大众文化,促进了大众文化的发展。而且,电视剧以及综艺节目也是大众文化内容之一,近年来我国省级电视台对电视剧以及综艺节目的制作大力投入,电视剧和综艺节目不断创新、题材新颖、层出不穷,促进了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的发展,满足了大众审美和欣赏上不断变化的需求。

3.网络与大众文化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其已经成为大众传媒的新兴角色,冲击着报纸、杂志等传统大众传媒。近年大众文化的盛行与网络的高速发展密切相关。网络的发展速度飞快,同时信息传播速度也变得飞快,使大众文化的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网络媒体的出现,使大众文化的传播时间和空间无限扩展,是大众文化延伸的重要源泉。网络媒体作为大众文化的载体,其传播的情报信息愈来愈被大众所接受、所熟悉、所喜爱,甚至改变了大众的生活方式和日常生活,成为大众文化发展的新兴动力。网络媒体的出现使信息的传播速度空前提高,信息大量涌现。例如,大众使用较多的微信、微博的盛行,其评论、转发功能的运用,使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大众文化传播的流行手段。而且网络媒体具有能够保存的特征,将不断发展、日益更新的大众文化永久并良好地保存下来。

三、大众文化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大众传媒成就了大众文化,同时大众文化的流行也影响着大众传媒,促进了大众传媒的兴盛。大众文化在大众传媒的推动下快速发展,使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受众和传播信息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使得大众传媒自身得到了发展,使得大众传媒愈来愈有大众文化的特征。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为主要群体,是大众的文化消费形式。随着大众文化的扩散,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受众范围也从都市扩展到全体大众,具有了平民化、世俗化、标准化的特征。而且,从内容上来说,随着地方都市报纸的不断增加,其言说空间得到了扩展,从之前的政治、经济为中心扩展至与大众息息相关的社会文化生活为中心。大众文化也使得电视传媒具备了平民化的特征。除此之外,大众文化促使电视传媒不断发展壮大,内容不断丰富,愈加能满足大众的欣赏所需。其中,日益增加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所蕴含的大众文化也备受人们所青睐,使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身心放松、压力释放。在网络传媒方面,使得本身内容就极其丰富的网络空间不断得到扩展和延伸。例如,大众文化中动漫、音乐、游戏等内容与网络媒体结合,使得网络媒体中增加了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等内容。大众文化与网络传媒的结合,加速了网络传媒的发展,形成了许多网络文化,网络传媒的内容增加了许多大众文化属性。

总之,大众文化的盛行是文化发展的必然,大众传媒在其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它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同时,大众文化也促进了大众传媒的发展,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黄匡宇.当代电视新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3]武小红.试论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影响[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4(02).

大众传媒文化 篇4

工商1201班 朱雅婷 1201100423 “男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女孩子沉浸在电视剧里不能自拔。”似乎成了当今一种普遍默认的现象。如果说网络游戏刺激、有战斗力,那么,电视剧呢?电视剧传递的是什么?是帅气逼人的偶像,还是浪漫清新的爱情?亦或是可歌可泣的英雄和印刻着沧桑岁月的历史?还是狡诈阴险的犯罪者和惊悚的悬疑?每个人心中的答案都是不一样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时段的答案也在不断变化着。到底电视剧有着怎样神奇的魅力,对人们的心理、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带着一堆疑惑,我采访了一位对大陆剧特别喜爱的女生和一位颇爱美剧的男生,答案也不尽相同。(具体的采访内容详见附录)概括总结下来,我将分别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感性与理性

或许是由于巧合,采访的对象刚好是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本身男女的感性和理性成分也有所区别。男孩子往往更偏向于理性,女孩子更感性一些。因此,在问题的假设性回答上,本以为男生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美剧会带给我更理性的思考。可是,答案出乎我的意料。而女孩子出于对大陆剧的喜爱以及电视剧的感染力,感性成分居多也理所当然。虽然对采访对象选取的科学性有失偏颇,但还是能找到此现象背后的原因的。在和朋友的探讨中,我们都认为是电视剧本身的魅力:人是社会中人,有情感有思想。当电视剧传达出某种可以迎合我们的情感或思想的视觉冲击时,瞬间的触动往往会使感性大于理性。比如说,男孩有英雄梦,而美剧中超级英雄的形象,刚好是男孩所追求、梦想的,因此,此时男孩被英雄的形象震撼、触动,脑海里想的是英雄的伟大,是自己如何可以变成英雄,而不是电视剧里的英雄都是假的。同样的道理,女孩更是如此。简单地举个例子,大多数女孩子心中都住着一个王子,如果电视剧里的男主角塑造得刚好是如此的完美,吻合自己的口味,女孩子会毫不犹豫地喜欢到底,而此时,便几乎不存在理性的思维:生活中可能有这么完美的男人吗?

二、正常的疯狂

纵观男女生的追剧过程,看似有些疯狂,却又合乎常理。只要有更新,便一集不落;只要有没看的,不管多晚,都要坚持看下去,哪怕熬夜。这种一般人看来比较狂热的行为,放置在电视剧面前,却也合乎道理。电视剧,不像电影这么简短,一两个小时就可以讲述完一个未知的故事,也不像访谈这般独立,每一次采访都是新的一个故事。大陆剧也好,美剧也好,虽然剧情不同,连续性也不同,但终归是电视剧,总会以藕断丝连的剧情牵引着你的好奇心,让你欲罢不能,想要一口气将未知的东西变为已知。电视剧就是这么巧妙地抓住了人们的心理特点,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了解了这点,这种痴狂的行为也不足为奇了: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三、潜移默化

电视剧能带给你什么?高深的知识,还是生活技巧?好像都不是„„那么,电视剧给你带来了什么影响呢?也好像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既没有对生活产生巨大的变化,也没有完全颠覆世界观,但其实,电视剧早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说话方式。在采访中,男生的回答比较明确,说美剧为他树立了一些生活理念和追求,而女孩含含糊糊,只是在某些概念上,告诉我们其实电视剧并没有耽误学习,学习之余才会迷上电视剧。但殊不知,女孩已经在穿着、装饰等生活的各个方面,深深地被电视剧影响了。就像电视剧的播放长度,十几集,几十集,越长,对我们的影响越深入,越震撼,越会持久。我们会偏向于选择电视剧中主角的穿着风格,吃饭的方式,热爱电视剧所传达的文化价值,虽然不会明说,却早已在心底默认了。

此次访谈的目的,不在于评判电视剧的好与坏,而是从较为客观、深入的角度来剖析电视剧对现在的年轻人产生的心理、行为等的影响。不得不承认,电视剧的魅力不止存在于光鲜亮丽的画面中,也不只存在于玄幻的科技里,更多的是电视剧所射影出的文化、情感,被感知、认同,甚至传播。

附录:

附录一:

对一位颇爱美剧的男孩的采访内容。Q:你一般看些什么美剧? A:神盾局特工和绿箭侠。

Q:美剧的主要特点或特色是什么? A:贴近生活,想象奇特。Q:你一般会看大陆剧吗? A:会看一些大陆剧。

Q:不看的原因是什么?如果看的话,你觉得大陆剧和美剧的不同点在哪里? A:大陆剧是一次性拍好的,剧情可变性不强,美剧是一周播放一集的,可以随时更改情节。所以,美剧的情节总是有一种看似猜得透,其实全是意料之外的情节。

Q:你觉得美剧里透露出怎样的美国文化?

A:美剧中经典的有科技和英雄主义的美国文化。里卖弄透露出一些人们想象的未来时代科技信息,给人一种新鲜感,值得借鉴,但美剧一般都是一年更新一部,等得太心酸。

Q:有哪些文化是可以接受、吸收的?哪些文化是令你不解的?

A:很多开放的文化我都可以接受,只是美国的一些政治文化会让我有点不理解。Q:你一般多久看一部美剧呢?看美剧会上瘾吗?

A:美剧基本上是一星期一集。我都是直接追到最新一期。如果存得太多会一次性看到最新,不管时间多晚。

Q:美剧对你的生活、学习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A:美剧给我树立了一些生活理念与追求。

Q:美剧带给你的是更加理性的思考,还是英雄主义会让你时而感性呢? A:超级英雄会让我变得感性。

附录二:

对特别喜爱大陆剧的女孩的采访: Q:你一般看些什么大陆剧?

A:古装片、偶像剧吧!太多了,从小看到大,已经无法一一列举了。Q:大陆剧的主要特点或特色是什么?

A:比较贴近生活,喜欢反映社会,很朴实。古装片喜欢记叙历史,还原历史。Q:那你会看美剧吗?为什么呢?

A:不太爱看,不像大陆剧,美剧的情节连续性不是特别强,而且一些喜剧的笑点,在我看来根本没什么,因为我不太懂美国的文化、文学,不了解,所以也不知道为何如此欢乐。

Q:一般多久看一部大陆剧呢?会不会有上瘾的感觉?

A:要看有没有好的大陆剧了,如果有的话,我会挺疯狂地追剧的,一更新就看,如果积累的话,熬夜看。上瘾的感觉肯定有的,好像电视剧里的情节是真的一样。哪怕理性的时候,我知道这是不好的,但一旦投入了,就失去理性了。Q:为什么会这么热爱大陆剧呢?

A:大陆剧比较贴近生活嘛!而且明星也都是熟知的,反映的也能产生共鸣,就会更热爱啦!

Q:那你认为大陆剧对你的生活、学习产生什么影响?

媒介大众化与传媒能力 篇5

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

编译:陆 阳(Aglaia Lu Yang)

在新的传媒时代,新的传媒方式正以其在信息交流方面的资源优势,而成为我们进行全球性联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传媒内容需要引起重视。我们对传媒的传统看法正面临着挑战。

规范不仅只是政府及传媒企业所关注的事情,也是一种专业化、商业化及产业化的方针实践。传媒尽管存在着不完善,但还是应当建立负责任的传媒,而一种负责任的传媒文化的建立完全基于对新传媒方式精通而又有批判精神的大众群体。

各种规范理论很少解释为什么要规范。我们从公共利益、竞争机制、知识产权等方面营造了一个有秩序的世界,这是一个从谨慎负责的管理中受益的世界。而最佳的规范进程是基于对实证理论有了解并且接受的那些人而言的,他们是推动存在的受益者。传媒提供文化空间,媒体力量的物质性和象征性资源具有地理环境及社会意义。文化环境的规范如同我们规范自然环境一样,均出自我们的自身利益,还有很多未被涉及的棘手问题影响传媒的发展和规范。但可以肯定地说,传媒作为经济产业的发展是必然的。

一、 传媒大众化

但今天这种大众是哪些人呢?他们被各类新老传媒的影响状况如何呢?我们的传媒通过哪些渠道使我们建立起联系?传媒通过什么方式使我们缩短了邻里与国家、自然与商业及文化环境的距离,而成为全球大众、参与者和行动者呢?

正如马歇尔.麦克卢汉所指出的,媒体非常集中地体现了我们的能力。他强烈主张媒体是我们自身延伸的说法。传媒创建并坚持了一种兼容并蓄的共享文化。当我们进入数字时代,通联的速度和范围日趋多样化。传媒把世界展现给我们,使我们了解世界走向世界,使传媒更加大众化、产业化。

传媒尽管看起来千篇一律,但仍然非常重要,它有一种令人难以完全拒绝的力量,因为,我们总相信会有一种说法是符合事实的。将它们联系起来的是一个先入为主的想法:随着图像、声音、叙述和消息传播的日常化,页面上或屏幕上的表现与个人的看法一致与否、认同与否,都是非常重要的,它将渗透到人们的生活空间中去,人们对此的控制能力迅速减弱了。于是最初的原动力是对内容作规范尝试,但这种焦虑和规范的尝试却使传媒更为强大。

然而就在努力去控制引导说明规范的特定内容时,孩子们的父母却为私人文化及家庭道德空间而奋斗,宣传者、广告商、电视节目制作商都非常明白这是一场传媒控制权的斗争。同时,家长们也明白这场斗争的意义,因为他们也在为他们的孩子上网的时间而争执,这是广泛的斗争,跨越了年龄与性别、政治与家庭。

因此,竞争政策是一种与个人安全和家庭道德利益攸关的需要深思熟虑的私人问题。

随后,传媒规范就从个人变成了公共事务。争夺这些环境下的表述权对于解释可知与未知、有价与无价、正确与谬误非常必要,在这些规范过程中,其本质就是建立一种道德秩序。

二、 传媒责任

作为大众,我们要负起责任,在我们同他人交往中负起责任。

但这种愿望已经被一个世纪以来引领我们个人化的电子媒介所侵蚀。20世纪的公共生活可以说是:缺少关爱、缺少联络。已经显示出大多数人对政治和公共事务的明显疏远,在发达富有、高度工业化的社会更是如此。

这些社会毋庸置疑已经实现了高度的通联全球化即帝国时代后再次激活了一个经济和金融上的高度依存的格局,一个巨大而又不平衡的物理环境,一个政治空间不再为人所关注,社会文化的空间缩小到电话听筒上来。

在这种条件下,规范成了行政问题,在国家和非政府组织上,秩序和责任成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国内外政策的趋同有赖于一种积极参与实践的大众理念。然而有些人远离了这种进程,这样的规范实际上容易产生决定上的偏差。不熟悉情况使我们要么在陌生面前得出观点,要么陷入其中无法辨别,我们要对距离我们很远的事物产生认知,这类问题比以前更为突出。

三、恰当距离

新传媒的时空性质,在空间距离和社会距离方面经常存在模糊之处。

我认为距离不仅是一个物质的、地理的,更是一个社会范畴,一种相互联系的道德范畴。距离的克服不仅需要技术来创造一个公共领域,还需要有一种适当的距离。这是一种批判的观念,包括了对其他文化的掌握和理解,负责和关心,以及使对方了解。是一种近而不近,远而不远的的状态。

传媒一直履行着创造恰当距离的职责,它们至少有能力做到这点。在世界大事报道中,新闻的制作,对过去的描述,公共数字下隐私的疑问,对日常生活的探查,林林总总,都是解决熟悉与陌生的必要方式,传媒虽然有不完善之处,但仍有可取之处。

一方面,同别人一样置身媒体之中,你会看上去苍白,并且远离同情与关怀,无能为力。这就是技术制造的距离的习惯,行政机构围绕这些技术建立起来,增强了这种分离和疏远的感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距离上的非道德现象。这样的例子很多,充满了冲突,但从未离我们远去。

既是相互熟悉但仍会有隔阂发生,我们不承认我们之间是完全迥异的,我们完全可以相互共享、共知。在我们面前,他们就是呈现在纪录片和广告中的印象,这种文化上的新帝国主义表现了距离的非道德的一面,即拒绝接受不同,不承认另外的价值观,这就是自身的非道德现象。

在上述例子中,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共性和个性,无论从哪个方面,我们都丧失了掌握人类共享的可能。距离是适当的也可以是不适当的,如果创建了不适当的距离,我们就可以用适当距离为目标去进行规范,以修补我们与其他文化交流上的不足。

用适当距离的观念对待争执,近来互联网被看作有着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这个错误带来的接触上的封闭,最终导致相互责任上出现混淆。

随着公共与私人、个人与社会的趋同,尝试参与适应距离,作为一个分界点,会有很多令人困惑的问题,大众需要一种道德进程来适应规范后的世界。

四、结 论

媒体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其所关注的内容,在许多方面都是周而复始、旧话新说的。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能看一本书意味着对文字诠释的能力:即能阅读、能理解、能欣赏,它要求掌握并能运用一定的复杂技巧,在广播时代,这种理解认知能力则相对简单些,而电视的简单闲逸则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诱惑,这种大众媒介的强有力的优势并不在于它们的普及程度,而在于它们回避了复杂认知技巧的使用,这并不是认知技巧也没有必要存在。然而事实上,大众媒介确实在破坏和淡化这种认知能力。当然,我们可以说因特网的使用有它自身的技巧和能力的要求,但是这些已经是变异后的认知能力。因特网的使用,事实上是一个技术上的要求,而不是认识能力的体现。

无论是在新旧媒体时代,对于媒体认知能力的关注都非常的少,人们很少认为这种认知能力是一个很关键的、大众性的行为,人们很少批判,无论是认知能力还是公众对于媒体规则的轻率行为,人们很少关注建立一个道德准则的可行性。

我建议用适当距离来应对这种不足。适应距离是一种道德感,是介于相邻和距离之间被理解、关心和注重的措施。我们知道只有互相经常性的参与批判表达,我们才能相互了解。

这种参与对保持我们与邻里、亲属、陌生人的关系是同等重要的。

迄今为止,媒体可以让我们保持警觉。我们有可能也有必要承认由媒体所引发的思索的力量。尽管我们自身可以交流,但是如果传媒不表达什么,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媒体对于我们世界观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东西逐渐并持续地影响着我们对于世界的思考。

再现事物的道德准绳应从再现新老传媒影像和故事效果中,从讨论中得出令人瞩目的客观概念。

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倾向批判 篇6

“泛娱乐化”的概念解读

泛娱乐化指的是一股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为核心,以现代媒介为主要载体(电视、戏剧、网络、电影等),以内容浅薄空洞甚至不惜以粗鄙搞怪、噱头包装、戏谑的方式,通过“戏剧化”的滥情表演,试图放松人们的紧张神经,从而达到快感的思潮。

娱乐的本质在于它是人在生存中放松精神、愉悦身心的基本需要。而在泛娱乐化时代,大众传媒却把制造娱乐当成获取商业利益的一种手段。它们利用人们对娱乐的需求制造过多的娱乐,制造低级品位的娱乐,挤压了人们利用媒体实现自我满足娱乐需求的空间。在消费主义原则的支配下,娱乐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最早提出“泛娱乐化”概念的美国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写道:“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我国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倾向的成因

我国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倾向的成因主要有两点:首先,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思想观念的转变,大众文化的兴起,多元的价值取向使得大众传媒所传播的内容和结构都发生了变化。其次是受众对于美的追求。受众的审美一般都具有时代的特征,如今,低俗化的娱乐似乎更能吸引眼球,可以说受众的口味决定了传媒的报道内容和方式。总体来说,泛娱乐化倾向是经济发展改变了人的观念与部分受众的需要所致,虽然这种需要可能并不是积极的,但有需要就有市场,形成这样一种倾向也就不足为奇了。

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倾向的主要表现

娱乐节目的极度膨胀和媚俗化、低俗化。创新娱乐节目的开山鼻祖当属湖南卫视,其秉持“快乐中国”的核心理念,率先提出全力打造“最具活力的中国电视娱乐品牌”。早期的《快乐大本营》、《玫瑰之约》等节目获得了大众的一致肯定。自从2004年湖南卫视的《快乐女声》一炮打响,《我型我秀》、《绝对唱响》、《红楼梦中人》等节目纷纷跟进,选秀节目红火了好几个年头,但同样也造成了同质节目泛滥成灾、节目品质下降的问题。重庆卫视的《第一次心动》就曾经因为内容格调低下、演唱曲目庸俗媚俗等问题而被国家广电总局叫停。

如今,当选秀的大潮逐渐退去,交友相亲类的节目又在2010年猛然蹿红,从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到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收视率节节攀升,浙江卫视、山东卫视和安徽卫视等也都不甘落后地跟风而上。其中,《非诚勿扰》最受大家关注,力压湖南卫视一度成为收视率冠军。然而《非诚勿扰》的争议、话题也是最多的,不少人对它持批判态度,称其根本“不诚”,不仅嘉宾身份造假,某些节目内容也很虚假。该节目中还充斥着拜金女、富二代等噱头,某些女嘉宾的言论更是大胆出位甚至低俗化,比如“我闻到了钱的气味”、“他给不了我住豪宅的梦想”、“听你说话,我就觉得你欠抽”、“我还是坐在宝马里边哭吧”等等。试问这样的节目除了带给大众一时的笑料外还能留下些什么?它会给大众带来怎样扭曲的价值观?

新闻报道的过度娱乐化与肤浅化。新闻报道的职责是向广大受众传递新鲜、重要的信息。一些大众媒体为了使新闻更具观赏性而给新闻穿上了娱乐的外衣,笔者认为这样的做法无可厚非,但是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不能一味地追求娱乐或戏剧效果而抹杀了新闻报道的本来面目,不能只看到经济效益而放弃了社会效益。

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倾向的负面影响弱化了大众传媒的社会职能

众所周知,大众传媒具有传递信息、引导舆论、传播知识、提供娱乐、提供服务等社会职能,而如今严重的泛娱乐化倾向弱化了大众传媒的这些积极职能。娱乐元素的极度膨胀和泛滥不仅夺人眼球,还可能挤压那些重要的、有价值的信息的传播数量和范围。而一些信息因为过度的娱乐化包装也妨碍了信息的有效传播,并且严重影响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如果信息传递这样一个最基本的职能都受到阻碍,那么引导舆论、传播知识、提供服务等职能同样会受到阻碍。

2010年6月9日,国家广电总局正式下发了《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通知中表明,“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要把好嘉宾关,要认真核实嘉宾的真实身份,严禁伪造嘉宾身份,欺骗电视观众”;“节目不得以婚恋的名义对参与者进行羞辱或人身攻击,甚至讨论低俗涉性内容,不得展示和炒作拜金主义等不健康、不正确的婚恋观”。这是对已经引起极大社会公愤的“相亲类节目泛滥、造假、低俗”等倾向的着手整饬,力求这些婚恋交友节目的进行和发展符合社会价值观并且能够引导积极正面的价值观。

上一篇:均衡政策下一篇: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