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总结

2024-04-08

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总结(共9篇)

篇1: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总结

乌市六十二小学2011 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工作计划

乌市六十二小学 2011年2月

乌市六十二小学2011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工作计划

2010年,我校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关怀下,积极加强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学校校园安全、卫生、靓丽,周边环境和谐、安宁,为保障师生安全及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创设了良好的校园环境。具体如下:

一、加强领导 建章立制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和学校总务主任为副组长的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例会,研究、安排工作。日常工作有专人负责,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各成员认真履行部门工作职责,积极参与,形成了支部统一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工作扎实 效果明显

在公安、文化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周边无流氓团伙、黑恶势力,也基本杜绝擂肥现象发生,学校及周边200米范围内无网吧、电子游戏厅、歌舞厅、发廊,无黄、赌、毒等现象。学校与交警大队共建交通安全学校,交警经常到校门口护学、维持交通秩序,无乱摆摊设点、占道经营现象,无交通堵塞、污水、垃圾、噪音及油烟排放等环境污染问题。学校设立护学岗,有3名政府公益性岗位专职工作人员和学校男老师组成的护校队负责护送学生上学、放学安全,学生放学排路队由班主任及科任教师有秩序护送至校门口,学校严禁师生横穿公路,过校门口公路不得走斑马线,必须走人行天桥,确保师生交通安全,全年师生无重大交通事故发生。

学校重视综合治理工作,有专门机构和工作人员,制度健全,落实到位。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学校安全稳定,无爆炸、火灾、建筑物倒塌和食物中毒等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聘请河南东路派出所刘警官为法制副校长,宣传普法知识。“五五普法”工作有计划地进行,全年组织全校教师参加普法测试,学校把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列入教学课程之中,《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健康教育》三个读本有兼职教师负责教学,师生法制观念不断增强,无师生违法犯罪现象发生。

三、学校建立、健全安全防范体系,安全管理制度严格。

学校规划合理,环境优美,整洁卫生。校舍使用、维护良好。校内无网吧、无私人小卖部和摊点,无私人房屋出租给学生及外来人员居住。无学校房屋出租经营网吧、发廊、性用品等影响学校及周边环境的想象。学校正进一步改善校园环境、创建“市级绿色学校”。同时加强宣传与教育,张贴禁烟标志,创建市级“无烟学校“,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广大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对我校校园环境及安全状况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学校自评得分99分。学校将进一步不断加强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工作,努力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乌市六十二小学

2011年1月

篇2: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总结

工 作 总 结

根据上级的工作部署,结合我校社会治安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学校周边环境的集中整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回顾前段工作,主要成绩有:

一、宣传发动,提高认识。

学校充分利用“云台之声”广播台,对社会治安集中整治进行广泛宣传,出墙报12期、宣传专栏6个,通过宣传,使广大师生和校园周边群众提高了认识,积极支持和参与这次社会治安集中整治。

二、采取措施,集中整治效果明显。

1、通过宣传发动、制订措施、采取行动。这次共清除校园周边所有的电子游戏厅、网吧、桌球室、麻将室、录相厅,使不健康的文化娱乐场所远离了学校,清除了学校周边的精神污染,使广大师生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生活环境。

2、整顿了校园内外所有的商业摊点,每个摊主向学校递交了保证书,保证不向学生出售香烟、黄色书籍和没有卫生许可证的食品。

3、杜绝了学生私自外出租房的不良现象。学校周围的个人私房,没有向学生出租,没有向学生提供打牌、赌博的工具,学生没有一人外出私自租房居住。

4、清理了校门口乱摆摊点的混乱情况,基本消除校门口乱停乱摆出租摩托车的现象。

5、静化了校内环境,“双休日”有专门的行政领导和政教处人员值班,基本杜绝了学生的小偷小摸现象,各班每两周举办一次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班会活动。

6、整章建制,为社会长治久安制订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①制订了学生会保卫干部值勤等制度。

②制订了校园周边几室几厅的查处办法和处理意见。

③制订禁黄、禁毒、禁赌、防止青少年犯罪的具体措施,拒绝邪教组织对学校的渗透。

7、与周边的单位、行政村签订了《协议书》,齐抓共管,认真做好校园周边环境的细致工作,召开了群众谈话会,让群众关心、支持学校有关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

这次集中整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措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分教师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部分学生还有偷爬围墙外出打电子游戏的现象。以上这些,有待我们进一步强化集中整治,提高认识,把学校周边治安整治与“严打”结合起来,争取取得更大的实效。

篇3: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总结

1 黎河概况

黎河源于迁西县庆儿峪, 流经河北省遵化市境内东北西南走向并贯穿于遵化全境, 沿程接纳了小厂、东双城、西山、杨庄子、烟园子、周桥子、刘备寨、王各庄、南海子等15条支流, 流域面积560km2, 河道全长76km。

1.1 黎河污染源情况

1.1.1 来自黎河周边农林业的污染

来自于黎河的污染主要来自于两岸的农田沥水, 工、矿企业的污废水和遵化市的生活污水。一是随着人口的增加, 经济的发展, 使流域内低山丘陵台地的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不断增加。二是降雨和径流过程造成了面源污染输出的主要动力, 水土流失和村落污水污物是造成面源污染物迁移的主要来源。汛期是黎河的氮磷负荷的高峰, 其输入量占全年的70%以上。三是流域内村落、农田、医院等面源污染严重, 污水污物任意排放、堆积, 无任何截污净污措施, 因此对黎河水质恶化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1.1.2 来自黎河周边厂矿的污染

两岸工业较发达, 主要工业有矿山冶金、机械、建材、食品、轻纺、饲料加工等22个行业, 氮、磷流失有关的工业涉及到采矿、建材等部门。

排入黎河河道的生活污水有:沿河两岸近500米内村庄的生活污水、西铺纺织生活污水、港陆钢铁有限公司、建龙钢铁有限公司焦化厂等排放的污水。这些生活污水常年排入黎河对水质影响巨大。

从隧洞出口的炸糕店桥到黎河桥两岸500米内有各种选矿53家、小厂河等支流内还有选矿30多家, 主要利用水冲洗铁矿石, 污染物主要是悬浮颗粒, 不定时排放到黎河河道, 虽然经过水政监察人员制止, 但还有偷排现象发生。支流范围已经超出引滦管理范围排放问题较为严重, 需要协调地方部门共同解决。

唐山港陆钢铁有限公司以及遵化市建龙钢铁有限公司作为遵化市经济支柱产业, 近年来污水处理及排放已经逐步实现了正常化, 但是设备损坏或暴雨冲刷难免产生污水污染现象。

2 黎河环境治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2.1 黎河来水的污染物的消减

沿黎河两岸钢铁厂、选矿厂等点污染源的治理。严格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 规定, 凡进入黎河河道的污水均执行该标准Ⅰ类标准或Ⅱ类标准。不达标的企业坚决采取治理措施, 确保水源质量。

2.2 沿岸村落污染物影响的消减

沿黎河两岸分布的8个乡镇, 79个自然村, 6多万人口对黎河形成了包围。这些村镇的日用水后产生的污水没有固定的处理设施, 随着地势就近排入沟塘洼地。汛期也随着地表径流进入黎河。根据有关部门1999年对部分村落排水沟水质监测表明。其总氮含量在1.00mg/L~9.99mg/L之间, 总磷在0.04mg/L~0.56mg/L之间, 村落对黎河造成的污染同样是不容忽视的。

各种化肥的利用率最高仅50%, 其余经挥发、淋溶扩散到河道内。

3 关于治理的几点探讨建议

黎河作为引滦水源地, 水质若得不到及时的控制和改善, 将直接影响于桥水库和天津市人民的饮用水安全, 也将直接影响工业产品品质, 甚至会成为影响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的不利诱因。因此, 加快加强黎河水源地的环境治理和保护, 为天津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安全供水保证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建议如下。

(1) 针对两岸人民群众的生产特点, 由河北省地方和天津市政府协商出资补贴在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内发展高效无公害的绿色农业, 以解决沿途群众的生产资料匮乏以及生活手段单一的问题, 提高其生活质量。

(2) 提倡绿色农业, 从普及科学种田知识, 宣传绿色环保知识, 加大水事和环保执法力度等方面入手, 倡导环保思想和环保意识, 倡导使用生态农家肥, 生物制虫等, 减少种田的活动所带来的化肥、农药、居住等问题直接影响水源地水质不良影响。

(3) 对黎河水源地具有管理权的部门太多, 管理无序现象。建议组建一支由天津引滦管理部门与河北省遵化市水务、环保等部门“一家主管”、“多家配合”的主体分明的联合执法组织, 严厉打击各类涉水案件和环保案件, 对黎河流域水源地一级、二级保护区的管理权实行高效管理。

(4) 加强与河北省有关政府部门的协调, 定期进行有关黎河流域的污染治理问题商讨可行的治理办法和策略, 各方积极投入财力、物力、人力, 保证商讨结果得到实施, 逐步消除黎河水源的生态环境污染物。

篇4:应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

一、周边环境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周边环境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分正面、负面两个方面: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产生积极作用。不良的周边环境不但不利于学校工作,而且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优化的校园周边环境,可以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在现实环境中感受现代文明人的生活追求,以及文明环境对个人素质的要求与约束,让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自己的文明行为习惯。不良的周边环境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难以纠正的。

要使学校的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营造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

二、校园周边环境存在的问题

1.网吧违规经营,中小学生沉迷于网吧,荒废学业

随着互联网信息垃圾的增加,监管力度欠缺的网吧负面效应也日益显现,尤其是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引起社会焦虑。暴力游戏、沉溺聊天、淫秽色情,成为公认的三大害。学生分心、家长伤心、教师烦心、社会担心、网吧违规营业现象严重,主要表现为接纳未成年人违规上网,违反网吧营业时间规定,对浏览不健康网页现象不作为等。中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容易沉迷进去,是受害人数最多的一个群体。

2.校园周边小摊、小贩增多,违法经营危害学生身心健康

由于利益驱使,许多小贩将摊位摆在校门口。甚至于一些小摊小贩变着法子,以彩票、赌博等形式诱惑学生,而这些小贩往往没有工商、卫生部门经营许可证,产品质量低劣,不仅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而且在学生中间造成攀比浪费的不良习惯。更可恶的是,校园附近的许多小店置国家的“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香烟”的禁令于不顾,向中小学生兜售散支香烟。

另外,学校周围一些书店充满色情暴力的“口袋书”也经常出现在学生的书包内,毒害着学生幼小的心灵。

3.交通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交通安全隐患仍然存在

中小学校园大都在交通繁忙的公路、街道旁,来往车辆多,有些乡镇交通工具条件差,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差,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各种车辆的增多,交通事故又有回升态势。血淋淋的事实为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工作敲响了警钟。

从周边环境来看,存在的主要交通隐患有:部分学校校门正对公路或主要街道,没有缓冲区,不利于疏散,学生一出校门就容易遭遇横穿的车辆;一些学校门口被不法商贩占道经营,小摊小贩围追堵截,交通秩序混乱;一些面临主干道的学校校门无交通安全警示牌或不明显;部分司机无视“前方学校,车辆慢行”警示牌,不文明驾车;一些寄宿制学校由于办学规模的急剧扩大,周末放假学生乘车难,超载现象严重等。

4.社会闲杂人员围堵校门,骚扰学生现象没有得到根治

例如:在一些中小学校门口,每到上学或放学的时间,总有一批社会闲杂人员在游荡,伺机敲诈勒索、寻衅滋事,或者强行找在校生谈恋爱,如同苍蝇驱之不散,搞得人心惶惶,社会反响很差;社会青年在课外活动时间进入校园,侵占学生的体育设施、场地,学校很难采取有效措施制止此类行为,而学校的体育设施本身就比较欠缺,如此一来,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就无法正常开展;一些无业社会青年到学校拉帮结派、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的恶性案件有所抬头。

三、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

校园周边环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涉及面广,地理区位敏感,一直是社会关心的热点。要进一步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

1.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形成整治工作合力

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治理效果不持久,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战,一些治理工作职责不清,出了问题不知道找谁,好象谁都可以管,但是谁都不能完全承担管理责任,最后只有学校来承担,学校不是职能执法部门,又管不好,治理工作无法深入开展。多头管理势必造成权力分散,职责不清,校园周边环境得不到保障。为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必须统一领导,综合治理。可成立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由当地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综合治理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依托教育、公安、安监、工商、文化、卫生、城建等部门,建立组织,落实人员,明确职责,加大检查力度,重视交流合作,形成工作合力,务实求真,狠抓落实。

2.健全制度,加强监督,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制度,对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标准》,作为治理成效的一个参照标准;拓宽监督渠道,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开展群防群治,对突出问题(如违法违规收纳中小学生上网、向中小学生兜售香烟、出售假冒伪劣产品、出售出借暴力色情书刊、音像制品等),集中公布举报电话,在各校门口悬挂警示,对重点问题区域、师生家长反映的热点问题,实施挂牌督办,和学校建立经常性联系制度,听取学校意见;落实奖惩措施,对综合治理小组的工作实行满意度测评,由师生、家长、群众打分,对有关责任单位、责任人实施奖惩。

3.突出重点,多管齐下,消除网吧不良影响

要特别加强对网吧的整治工作,首先是取缔无照黑网吧,进一步把好网吧准入关;其次要切实加强对网吧的监管力度,充分运用先进科技手段对网吧实施监控;要大力倡导网络文明工程,建设“绿色网吧”、“阳光网吧”。

有效管理期待多管齐下、常抓不懈。可从五方面入手:“立”——政府要加强网络立法;“堵”——利用网络技术封堵有害信息;“建”——强化网络内容建设;“疏”——积极倡导并形成良好的网络文明社会和舆论环境,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向学生开放校园网,培养学生互联网应用能力,倡导健康文明上网的良好氛围,建设学生文明上网工程;“管”——加强管理。“网吧”市场的长效管理机制值得积极探索,鼓励信息服务业的大公司涉足“网吧”市场,逐步将“网吧”引向品牌化、专业化、连锁化、规范化的经营之路。

4.充分发挥教育部门教育主体作用

学校对校园周边环境的变化最敏感,要充分发挥学校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教育,对损害学校、师生利益的校园周边环境问题,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主动向有关部门反映,协调有关部门、人员关系,切实加强警校共建,共同治理校园周边环境。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指导管理工作,在校址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周边环境,协调有关部门关系,做好政策处理,尽早解决一些学校没围墙问题。

学校是青少年学生集中的地方,个体行为易群体化,校园周边环境问题如不及时妥善处理容易发生群体治安事件。创设一个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对于促进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十分重要。因此,我们要着眼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校园周边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担负起保护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责任。

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产生积极作用,不良的周边环境不但不利于学校工作,而且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同时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应重视学校周边环境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并作为新时期社区和学校发展的共同课题,探索一条带动周边共同繁荣、良性发展的好路子,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目的地改善社区物质和人文环境,建立学校与周边社区共建、协作的关系,充分利用校园周边环境资源,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服务。

篇5: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总结

一、 九月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加大了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标语、宣传橱窗、互联网、电视、报纸等媒体,突出亮点,积极开展校园环境综合治理“进学校”活动宣传教育工作,加强信息交流,坚持周报、旬报、月报制度,营造浓厚热烈的整治氛围;二是完善校园环境综合治理管理制度,学校(园)把校园环境综合治理情况纳入对教职工、班级、学生考核的重要内容;三是以食堂管理为重点,加强了学校及校园周边的食品卫生、安全监管;四是结合开展第21个爱国卫生月活动要求,学校(园)均组织开展了校园大扫除、大整治活动,坚持每天打扫操场、教室、办公室、宿舍、楼道,擦拭门窗和玻璃,绿化、美化校园。部分学校还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活动,组织师生清扫街道、清洁桥梁护栏等;五是学校以环境综合治理为主要手段,加强“四害”孳生场所整治,进一步加大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技术培训,提高除“四害”质量,有效控制“四害”密度,保障师生健康;六是加强了健康知识教育,举行专题讲座,开足课时,开辟宣传专栏,提高了师生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和健康行为的形成率;七是组织开展以“爱卫生、讲文明”为主题的“千万学生写封家信”等“小手拉大手”主题活动,加强师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及管理,在师生中形成“讲卫生、懂礼仪、有修养、爱护公共设施”的良好风尚,不断提高师生文明素质,并把对师生的宣传教育辐射到学生家长等众多人群中去;八是认真开展了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相关工作,学校启动了晨检制度、报告制度,力求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有效控制传染病在学校蔓延;九是进一步加强了校车的集中整治,教育局出台了《东区教育局校车联合整治实施方案》,重点对民办幼儿园校车超载行为进行了处罚和进一步规范;十是进一步净化了校园周边环境。由教育局牵头制订了《东区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卫生局、工商局、安监局、商务局、公安分局、城管办、药监局、建管局、交通局以及各街办领导密切配合,对市三中、市十五中、市十八中小等21所学校校园周边的食品卫生、道路交通、社会治安、卫生环境和“游戏彩票”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突击检查和整治,效果明显;十一是各学校(园)结合安全生产“三项行动”、“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以及汛期防治的要求,利用暑假,全面排查校园安全隐患,全面清理或改修了校内排水沟、下水道。特别是涉及在建工程的学校,均与施工单位签订了安全责任书,划定和明确了施工单位的安全责任,及时督促施工单位治理施工给校园造成的新的安全隐患,严禁噪声扰民。板房学校,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了板房管理制度,全面检查了板房安装情况和防火措施的落实情况。十二是结合学校灾后重建项目、继续实施项目,安全隐患整改项目,加强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十三是要求学生暑期积极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主动整治好自己的家庭环境卫生,美化家园,督促家长亲友参与环境综合治理并形成爱卫生、讲文明的好习惯。十四是结合社会实践,部分学校组织学生参与所在社区、村庄、工厂等的整治行动。部分学校还印发倡议书、社会问卷、健康知识调查表等,倡导学生广泛发动家长及社区居民爱护环境卫生,养成良好行为规范,起到了教育学生、带动群众、让全社会共同关注和积极参与的作用。十五是按照《东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示范点打造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通过对25中小示范点的打造,以点带面,以点促面,进一步推进东区教育局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上一个新台阶。十六是对区属各校园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十七是迎接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指挥部的督导检查。

存在的问题是:校园环境综合治理示范点打造任务重、时间紧,按“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标准要求治理打造,需大量投入;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亟待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二、九月工作计划

一是积极开展“校风示范校”和“绿色学校”的创建活动,重点抓好校园绿化美化的规划、实施,努力提高校园绿化率;二是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对违背卫生文明、公共道德、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错误言行和现象进行批评教育;三是通过征文比赛、知识竞赛、文艺演出、主题演讲、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掀起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学校”活动高潮;四是对学生加强健康教育、养成教育和环境教育;五是按照“主题鲜明、特色突出、效果明显”的要求,教育局将通过打造市4小、市6小、市9小、市14小、市18中小、市19中小、25中小等一批校园环境综合治理精品亮点校园,以点带面,以点促面,整体推进校园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全面实现校园环境综合治理“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工作目标。

我们将继续坚持和加强校园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为改善我们共同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建设健康、文明、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而不懈努力。

★ 治理校园周边环境的建议书

★ 小学校园安全及周边环境治理方案

★ 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整治总结

★ 学校交通校车安全专项治理工作总结

★ 周边环境调查报告

★ 周边环境建议书

★ 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总结

★ 物业治理个人工作总结

★ 专项治理自查工作总结

篇6: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情况总结

今年,我校认真贯彻落实南宁市市教育局《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点》的通知精神和工作部署,进一步加强对学校治安综合治理的领导和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协调,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做好防范工作,有效地维护了校园的稳定和安全,确保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保障了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现将今年的工作总结报告如下:

一、认真贯彻上级工作部署,不断增强各级领导的责任意识。

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见》精神和要求,制定了我校《综合治理社会治安实施方案》,全面贯彻落实各项工作部署,认真做好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学校行政始终坚持贯彻落实“安全无小事、责任重于泰山”的工作方针,把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分析,切实加强领导。坚持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和“一把手”负责制,坚持定期召开专题工作会议,贯彻上级工作意见,部署防范工作,落实治安安全工作方案,强化校园治安工作措施,督导校内各部门认真加强治安防范,及时整改隐患,落实值班领导和值班人员的工作职责,严格安全保卫巡查制度,确保校园治安安全和稳定。在贯彻落实上级工作部署中,学校领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努力增强维护师生财产、人身安全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思想,学校领导多次带队检查校园安全和召开现场办公会,督导“综治”、“安全”检查,切实做好隐患排查、整改和治安防范工作。签订治安安全责任书,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各级领导干部的领导责任,层层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进一步促进了校园治安安全工作有序进行。

二、加强组织建设,完善了工作制度。

结合学校机构和干部调整后的实际情况,学校根据工作的要求于今年3月初,学校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组成专门人员,同时专门设定了学校安全工作办公室。根据学校综治委的要求,为认真贯彻落南宁市教育局文件精神,结合学校综治、安全工作的实际,及时制定了《安全工作职责与管理办法》,《 安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全校综治工作、安全工作、治安消防工作的有序进行。使工作任务更加明确,工作措施更加具体,工作责任更加落实,工作要求更加提高,为进一步实现建设校园治安安全防范长效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维护校园稳定和治安安全。

1、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维护校园政治稳定。

我校始终强化“政治无小事”的责任意识,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把维护校园政治稳定列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加大维稳工作力度,全力维护校园稳定。认真做好对师生员工思想动态、校园社团组织情况和有关基础情况的调查,及时收集和掌握师生员工对重大事件的反映,开展信息收集和汇报工作,除坚持做好春秋两季开学情况的调查和信息收集工作外,还结合重大事件和敏感时期开展专项调查,准确了解师生员工的思想动态,做好稳定工作。

1、加强教师课间执勤工作和班主任路队工作。

2、教师和班主任都签定了安全责任书。

3、10月份开展了交通安全进校园活动。学校聘请了南宁市交警三大队来我校开展知识讲座,在校园内外张贴图片和标语。

2、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秩序综合治理,切实作好安全防范。

1、严格部门管理,对进出校园的闲杂人员盘查,实行凭证进出校园;

2、继续坚持对校内治安情况,对重点部位和场所实行昼夜24小时监控,提高了防范和打击犯罪的能力;

3、认真组织开展校园安全专项治理,重点做好校园周边交通、食品卫生、危房、等方面的安全检查和消除隐患工作,为师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4、坚决清理黑网吧,整治违法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的网吧,整顿和取缔校园及周边地区非法经营的网吧,游戏厅、录象厅、音像书刊和各类流动摊点,依法取缔和收缴有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各类非法出版物。

5、进一步加强学校内部治安管理,落实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督促学校做好各项安全大检查,消除安全隐患,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

三、广泛组织开展法制和安全教育活动,增强师生员工的防范意识。全年利用安全教育月和法制教育月,通过悬挂宣传横幅、制作宣传展板、开辟校报安全宣传专栏等途径和发放宣传资料、开展知识竞赛和、主题班会、征文和演讲等形式,普及法制知识和安全防范知识。

四、严格管理责任目标,促进校园治安工作健康发展。

校园治安安全管理工作事关学校师生财产和人身安全,事关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为此,学校在采取多种措施,在进一步落实治安安全工作责任的同时,始终坚持把管理责任目标作为各级干部履行领导职责,学校结合“安全工作月”活动,全面实施“平安校园”创建活动,确定“平安校园”创建活动目标和实施步骤。对突发事件及时汇报及时开展活动,防一切安全以未然。

朝阳中学

篇7: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总结

我校长期以来在上级各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提高了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认识,狠抓安全文明校园建设,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丌展,保证了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现将近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清形势,明确依法治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科技和人才成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决定性因素,而发展科技、培养人才。靠的是高质量的教育。党和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并加快完善教育法制步伐,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同时,以法制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带来了新的挑战。实行依法治校,无疑是学校在新形势下赢得长远发展的一项根本举措和紧迫任务。

二、加强学习,以专业法律法规为重点普及法律知识。我校成立有普法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普法规划并通过开展法律知识讲座、知识竞赛、演讲等多种形式认真贯彻实施。精选人员,利用校园广播站及壁报栏等多种媒介大力宣传法制内容,建直校内法制宣教阵地,营造氛围,增强舆论宣传。不定期聘请公检法部门的领导专家为师生作法制报告。同时,在各科(尤其是政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强化法律意识。另外,订购法制学习材料存放在阅览室,供师生白行阅览。

三、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预防青少年犯罪是我校开展法制教育的重点。在教育活动中,注重加强实践锻炼促进行为养成。为使法制教育深入人心,进而转化成师生的自觉行为,我校坚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将普法宣传教育工作作纳入学校及学期工作计划,同时发挥好四个作用:(一)是法制教育基地的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坚持开展法制共建活动,如每年举行四次法制报告会,每月一次国旗下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工作,另外学校还开辟了校园广播法制教育专栏。

(二)是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学校每学期部将法制教育列入家长学校课程,并聘请公安干警、政治教师授课,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是发挥法制教育活动的作用。坚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对违法违纪问题不回避、不手软,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惩前毖后,警钟长鸣。

四、我校长期坚持定期学习制度。每周一的晨会,有正规的国旗班升旗,有催人奋进的国旗下讲话,有带班领导的工作总结和布置,有对违纪学生的处理意见等。这些都是法制化管理的具体休现,各种法律法规、各项规章制度在潜移默化中让师生接受,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工作机制

1、建章立制,规范管理。预防青少年犯罪、治理校园周边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进行“综合治理”。在修订和完善原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我校陆续出台了《学校教师管理手册》、《学校学生日常管理制度》,把各项规章制度收集成册,内容涵盖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预防青少年犯罪、校园安全防范。在制定这些规章制度中,我们坚持做到了以下三点:一是要合法合理,与国家和上级的法规政策要求相统一;二是明确责任,党政工团各部门都有明确的职责制,各项工作建立了工作责任制和责任制落实检查制度;三是注重结合工作实际和学生实际,重在解决实际问题。

2、完善体系,确保制度实施。为了使综合治理工作落到实处,全面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我校加强了管理体系的建设。第一,制定完善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将综合治理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分步实施。每学期都能圆满完成综合治理的各项工作。

第二,建立健全了学校管理体制。校长、党组织、教代会、工会、职能部门、年级组、教研组机构健全,职责明确,依法发挥了各自的作用。

第三,用制度规范办学行为。实行了校务公开制度,对重大决策、重大事项、招生规定、收费等事项,及时向学生、家长公布,增加透明度,切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第四,实行定期检查制度、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并建立了学生事故应急处理方案,确保了无重大安全伤害事故的发生。

第五,签订安全责任书,加强安全监督检查。签订有关协议时特别注重以下几点:学校门卫、存车处责任人一旦发现学校周围有异常情况,有义务向学校立即汇报,不得默然视之:严禁闲杂人员在校门口逗留对外来人口采取严格登记制度;门前三包,确保清洁,无车辆乱停乱放现象。

第六,实行维权举报制度。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宣誓活动,不进入黑网吧,提高明辨是非、善恶、美丑能力,文明上网,节制上网,不到未成年人不应去的地方:

第七,忠于职守,加强值班检查,建立了青年护校队。每天由一位校级、两位中层领导带领七位青年教工,在一卜下学的高峰期,分别在学校大门口及学校周边巡视,为创造良好周边环境,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六、学校社区互动,净化周边环境。内强素质的同时,我校十分重视善待友邻。一直为学校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而努力。我们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座谈、沟通、交流等方式解决了一系列学校与周边邻居间的矛盾,同时我们积极组织参与社区共建活动,为学校各方面工作顺利开展打下丁良好的基础。参与社区清理“牛皮癣”活动。我校校长、书记亲自带队,组织师生在 校内及街道上开展环境整治工作。我校开设的综合实践课,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学以致用为周边环境治理献计献策。

七、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暨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家庭、社会对升学率的过热追求导致教师学生工作学习压力过大,教师学生身心健康受到一定的影响,学校的素质教育未能得到全面推进,由此引发的学生的思想、心理问题仍然存在。

2、学校周边网吧问题较多。一是监管不力,网吧监管职能部门存在“重罚轻管”、“一罚了事”现象,管理不够深入、彻底。二是监管时时间有漏洞,上网时间与监管时间存在时间差。

3、学校周边仍有安全隐患。小商小贩流动摊点较多,卫生状况较差,交通秩序混乱。

4、社会闲散人员滋扰校园现象令人堪忧。社会闲散青少年是违法犯罪的高危人群。他们经常于放学时间在校门口寻衅滋事,与校内有不良习惯的学生相串联,打架斗殴,拦截学生勒索钱物,由此引发的治安案件屡有发生。社会教育是法制教育的重要补充。我校与县人民法院保持着法学共建关系,还分别与县检察院、文昌派出所等建立了警校共建关系,定期开展法制讲座和普法活动,进一步拓宽了法教育的渠道。每年的安全活动月中,我校都召开了法制报告会,给全校师生上生动的法制报告课进一步强化师生的法制意识。

篇8: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总结

一、学校校园周边环境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 各地高校纷纷在城乡结合部或远离市区的小城镇建立新校区, 校园周边环境相对比较复杂。同时,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呈现出管理方式社会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学生结构复杂化的特点, 由于校园与社会相互交叉渗透, 造成高校校园周边环境日趋复杂。

(一) 治安水平低下, 师生的财产、生命安全得不到有力的保障。由于高校周边治安管理水平落后, 致使许多犯罪分子将作案目标定为高校学生和学校。手机、相机等贵重物品是犯罪分子行窃的第一目标, 在人流量较大的食堂、上下学时间段的校门口等公共场所, 钱包、银行卡等被盗也是频频发生。同时, 由于学生涉世的经验不足, 对一些诈骗行为缺乏判断力, 加上五花八门的诈骗手段, 致使学生极易上当受骗, 轻则损失金钱, 重则危及生命。部分诈骗分子打着家教、促销等兼职招聘的幌子, 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缺乏理性思考的心理, 骗取大学生上钩。此外, 办理各种假证和提供各种考试答案的广告在高校周围随处可见, 一方面骗取学生的钱财, 另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惰性。

(二) 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高效周边餐饮行业的卫生条件不容乐观。在高校周边, 各色各样的饭馆、小吃、烧烤摊栉比鳞次。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学校周边餐饮业卫生状况令人发指:烟熏火燎的大排档, 无证经营的食品摊, 在卫生环境差的条件下, 混杂着空气中的浮尘以及过往车辆的尾气, 以低廉的价格吸引着众多大学生走出校园, 走出食堂, 走近“危险”, 食用这些“危险”食品后会影响到肠胃和消化系统, 严重者会引起腹泻、呕吐、急性肠胃炎、食物中毒等疾病。

(三) 各种娱乐场出层出不穷,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近年来, 学生成为了社会娱乐业的主要消费者, 学校周围也成了商家争夺的黄金地带, 这里酒吧等林立, 严重影响了青年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去网吧等成为学生课外活动的首选之地, 并迅速替代了以往以体育运动、阅读等传统的课外活动, 这一转变给学生和学校带来了巨大伤害:一是大量挤占了学生学习时间, 造成学生成绩下降和高校教育质量下滑。二是学校周边的娱乐场所多为无证经营, 设施落后陈旧, 娱乐场所里面经常是烟雾缭绕, 空气质量极差,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长此以往, 我国青年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下滑。并且这些娱乐场所的消费条件极差, 对学生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潜在的威胁。三是好多学生将会友、谈恋爱等活动全部安排在娱乐场所, 去娱乐场所消费在高校中逐渐形成了风气。四是高校周边的夜总会、地下酒吧等娱乐场提供违规服务, 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五是娱乐场所里面鱼龙混杂, 学生和社会人员之间的冲突不断, 由此引起的学生伤亡事件屡见不鲜。

(四) 城市建设忽视了高校师生的安全。近年来, 城市建设逐渐推向城郊, 大部分高校周围大兴土木。拆挖、爆破等危险行为就在高校周边进行, 违章建筑、危险设施 (高压线、加油站、液化气储存点) 在高校周边矗立, 各种施工车辆再次穿行, 施工带来的噪音始终萦绕在师生耳畔、施工带来的灰尘始终缭绕在学校的上空, 校外施工人员经常混入校园, 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师生的安全和正常的教学工作。

(五) 出租屋和小旅馆腐蚀着学生的身心健康。目前, 在大部分高校周围都建有专门为学生出租的房屋和小旅馆。这些出租屋硬件设施简陋, 卫生环境“一片狼藉”, 没有严格的租赁管理模式。出租屋的出现, 一方面增加了学校住宿管理的难度;另一方面出租屋的出现为大学生情侣自由同居提供了方便, 这不仅增加了学校对校风校纪管理的难度, 而且威胁着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出租房是大学生伤害事故的多发地, 校外入住使得思想开放、理性认知不足、情感随意的女大学生未婚先孕的现象频频发生, 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情感道德规范, 给其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的同时, 给学校的名誉形象也带来负面影响。由于缺乏相应的保健措施, 一些女大学生意外怀孕, 出现堕胎或者流产的现象, , 为其今后的身心健康埋下了重大隐患, 并引发了不少社会问题。

(六) 高校周边交通状况不容乐观, 交通事故时有发生。高校周围一般是人员的集散地, 这里经过的公交车、出租车辆众多, 加上周围施工的大型工程车辆, 使得高校周围成为了交通事故的频发地。此外, 在高校周边大量集中着“黑出租”、“摩的”、“招手停”等无证经营的车辆, 这些车辆本身状况差, 驾驶员人员身份不明, 交通法规意识欠缺, 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二、高校周边环境差的成因分析

(一) 政府重视和管理不够。目前, 政府对高校周边环境的建设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 由此造成了高校周围的脏乱差。高校周围存在的问题大多是综合性为题, 由于缺乏统一的指挥和有效的协调, 导致政府各部门之间相互独立, 各管一面, 这为有效治理高校周边环境留下了隐患。政府在城镇规划中忽视了学校的安全和利益。目前, 地方政府关注点多在经济建设方面, 忽视了集镇建设的规划及发展。这种不合理的规划导致学校周边的环境在不断恶化。缺乏健全的关于高校周边环境的管理制度, 明确合理的管理制度的缺乏, 给不法商贩的生存提供条件, 也为有效治理高校周边环境增加了难度。

(二) 商贩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和良知。高校周边的不法商贩只是谋求暴利, 摒弃了作为一个合格公民应具有的社会责任和良知。此外, 高校周边的出租屋和小旅馆的房东也存在这一问题。

(三) 学校缺乏应有教育和强有力的管理。目前, 高校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教学工作上, 忽视了学校的安全保卫和高校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导致了学校安全保卫不力和学生缺乏应有的安全意识, 这给犯罪分子留下了作案的机会。同时, 高校普遍忽视了对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引导与培养。导致好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丢弃了多年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 并染上社会上的不良习气。最后, 大部分高校只重视内部管理, 而忽视了与周边社会的沟通与协调。这往往导致了高校与周边居民关系紧张, 影响了高校周边环境的改善。

(四) 学生。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忘记了自身肩负的使命, 懒于学习, 过分追求个性, 喜欢沉湎于享受之中。而且在校学生自我防范意识较弱、安全意识较差。目前, 在校的学生多数是家中被照顾被溺爱的独生子女, 他们自私自利, 以自我为中心, 性格孤僻, 对自我的认知不够全面, 对环境的适应性相对较弱, 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平时很少接受到批评、指正的负面教育, 多是以鼓励、表扬为主的正面教育, 从而导致学生独立生活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较为薄弱, 不少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时, 不与同学和老师进行及时、深入的交流与沟通, 在心理、思想上产生了一些疑惑, 从而学校周边的网吧、酒吧以及大小型娱乐场所, 就被他们当作释放压抑、倾诉苦闷的最佳地方。

三、通过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来治理及改善校园周边环境对策

社会管理体制创新要求:管理主体多元, 即要求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公民共同参与, 而且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是在多主体互动的过程中进行的;各管理主体之间的地位平等、权力分享、责任共担。此外, 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强调企业应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各主体之间应建立起有效的合作机制、信任机制、协作机制和责任机制。因此, 在治理高校周边环境这样一个综合性难题时, 以新兴社会管理体制为指导, 通过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来解决这样一个难题, 是切实可行的, 并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一) 明确主体。明确主体是有效治理高校周边环境的前提。通过问题成因的分析, 政府、商贩、高校、学生应成为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的主体。

(二) 合理划分责任。合理划分各主体之间的责任是有效治理高校周边环境的关键。各主体应承担其应有的责任和发挥与各自职能相对称的作用。

1.政府。作为广义上的政府, 其承担责任和发挥的作用是多元的, 具体有:一是国家治安管理部门要指导、协调公安、城管、卫生等部门, 解决高校周边不良商业经营项目和社会治安问题。二是政府应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保证高校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有法可依。三是地方政府在城镇建设规划时应做到合理科学, 避免对高校正常教学的干扰, 对师生构成潜在威胁的建筑和设施应及早拆除。

2.商贩。大多商贩之所以能在高校周围从事不法经营, 关键在于政府部门的管理不严和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因此, 通过加强管理和完善制度可以有效制止不法经营。但是, 要想根治高校周围的不法经营, 还需商贩们的配合。商贩应树立诚信经营、合法经营的理念, 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坚守应有的道德底线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3.高校。高校应抓好学校内部治安问题, 加大对大学生的管理力度, 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建设, 营造安全的教育氛围。一是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 借助当前科技建立校园周边安全防范模式。二是高校应结合所开设课程内容, 培养大学生自我防范、自我保护意识;通过校纪校规, 管理和监督大学生行为, 避免意外事件发生。三是校园文化的建设和教育氛围的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 增强校园凝聚力;同时也会潜移默化地对区域内文化取向形成正面辐射。

4.学生。学生是高校周边环境脏乱差的主要受害者。因此, 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至关重要。此外, 学生本身对诱惑的抵抗力不强、缺乏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生活习惯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周边环境的恶化。因此学生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治理高校周边环境:一是铭记学生以学习为天职的使命;二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锻炼自身对诱惑额抵抗力;三是加强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

(三) 建立长期治理机制。各主体因本着地位平等、权力分享、责任共担的态度, 在政府的协调下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信任机制、协调机制和责任机制。通过各机制的建立, 将各主体的作用形成一种合力, 最终达到有效治理高校周边环境这一目标, 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架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周边环境对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然而, 近年来, 高校周边环境有所恶化。因此寻求高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对策是当前高校发展的重点。高校周边环境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 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理论可以为这类复杂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所以, 以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为指导, 通过各治理主体的相互协作, 是有效改善高校周边环境的关键。

关键词:校园周边环境,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环境治理

参考文献

[1]林生.高校周边环境现状问题与治理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1, 1

[2]陈霁霞, 李红格.高校周边环境对校园安全的影响及其治理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6

[3]丁元竹.加快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步伐[N].中国经济导报, 2006-2-7

[4]邓伟志.如何推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3

[5]林生.高校周边环境现状问题与治理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1, 1

篇9:校园周边的社会微环境

笔者在北京一所中学进行课题调研时,惊奇地发现这所学校两个门口安装的居然都是“双重的校门”:在高大的铁栅栏大门里面1~2米处又增建了一道半人高的铁栅栏。很多人在初次看到这种校门时都颇为不解,并生出连串的疑问。在校门之内为什么又加上这么一层呢?

原本这所学校只有那道高大的铁栅栏大门,但是后来学校发现这种方式存在问题。学校从早晨上课后到下午放学前实行校园封闭管理,不允许学生外出,校外人员也不得入内。但是,学生和商贩仍能从栅栏缝隙里互递钱物进行交易。只要学生冲着马路对面的店铺喊上一声,店主就会把学生要的东西送到门口。由此,校园封闭管理的目标就打了折扣,校方于是在正式大门里面增建了这道半人高的铁栅栏“防火墙”,并规定学生不得跨越。

学校为什么要这样煞费苦心呢?道理似乎很明白:保证学校安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校方不想让学生“出事”,尤其不能让学生在校期间惹出麻烦。

这样一种教育行为和管理方法反映了教育者的良苦用心,以及对学生可能受到的来自社会的不良影响的担心。实际上,不只是这所学校,在很多教育者的头脑里,都普遍地相信校园周边环境对青少年学生有不利的影响,于是只好实行封闭式校园管理,试图“阻断”或“杜绝”校内外的联系和互动。这所中学建起的“双重校门”就是一个典型的象征,折射了我们对“复杂的”(潜台词是“纷繁杂乱的、甚至带着几分邪恶的”)社会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的忧虑,更折射了我们的期待,那就是希望青少年学生能在学校这方“净土”里健康成长,最好永远都不要掉进社会这个“大染缸”。

在校期间,是可以封闭管理,其他时间呢?学生并不总是呆在学校里(或家里)且有成人监管的。放学后,学校周边的胡同、街道、公园……到处都是穿校服的学生在活动。至于周末,他们的活动区域就更大了。显然不可能把孩子的活动只限制在某块“净土”上,他们总要走向社会,而且不是将来才这样,现在他们就要接触社会。因此,这种“双重校门”颇有些反讽的意味:再多的栅栏校门,也挡不住内外互动,阳光以及恶风依然会从缝隙透进来;同样,这种“双重校门”还会引发我们反思的价值:校园周边环境对青少年就只有不良影响吗?我们能将社会的不良影响“拒于校门之外”吗?为什么认为学生毕业后才走向社会,而不是现在?

校园周边环境问题:所谓“整治”

就像这种“双重校门”所潜在意指的,校园周边的环境存在问题,而且这几乎是各方的共识。长期以来,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乃至全社会一直都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问题大伤脑筋,政府部门也一再颁布各种政策、法令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肯定的是,每次努力“整治”时都是有明显成效的。然而,实际问题的复杂性远非很多政策的制订和实施者所料及的,这些问题也并非采用“治理”或“整治”的思路所能完全解决的。

当社会亟待解决这个问题时,很多学者能提供的也只是这类“整治”论调,很少人对此认真地做调查研究。目前,大多数文章往往是学校里从事思想政治或者学校治安工作的人员有感于实际问题而发表的经验之论,他们对校园周边环境的“乱相”的描述大体一致,往往把问题的原因归结到不良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上。这种不良的校园周边环境会让学校里的儿童青少年出现健康问题、安全问题、犯罪问题,甚至沾染上黑社会习气。为此,这些文章建议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我们从这些文章中能获得的往往是尽人皆知的道理或生活经验而已,而仅有的几份研究报告却是关于校园周围噪声、区域规划之类的调查分析。

综观现有研究,大都很少使用明确的理论框架,也很少深入分析校园周边环境对青少年学生学习和社会化的深层影响,更谈不上对,个体与环境互动机制的分析。国家已经颁布了各种政策法规要求治理校园周边环境,然而,很少有研究者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和调查结果。目前,之所以少有深入研究,可能在于缺乏这方面的理论建构,特别是没有找到对现象能够加以良好概括的学术性概念,没有学术的话语,就无法进行学术的思考和探究。

作为社会微环境的校园周边环境

“校园周边环境”这个通常的提法,主要是指以学校为中心的,且是在周围某个范围内的区域。“治理”过程中关心的重点是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例如,学校周围的网吧、娱乐场所要搬走等。此外,还应看到,校园周边环境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环境。例如,街道、景物都有其文化含义,商铺、公园都折射着社会百态。无论是把校园周边环境视为自然地理环境还是社会文化环境,都应认真探讨成长于其中的青少年与这种环境的关系,探讨环境的社会心理意义和教育价值。然而,在现有的社会心理和发展心理的研究中却很少考察作为青少年成长的直接环境的校园周边环境,这种环境恰恰是长期被我们忽视的“社会微环境”的典型样例。

涉及到环境或背景对个体的影响,我们通常想到的就是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方面的变量,而“社会”往往被视为宏大的背景,只作为我们讨论经验研究结果时的背景因素,弥散于很多研究报告的“讨论”部分,好像社会就是个体直接能面对的家庭、学校等系统之外的那个远远地存在着但很难清晰定义的远端因素,很少有研究者认识到社会也可以是我们清晰可感的、直接生活于其中的环境系统一——社会微环境,更少有实证研究考察这种社会微环境及其与个体发展的关系。为此,我们在认真批判现有理论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微环境”理论,并认为校园周边环境就是一种社会微环境,它涉及个体能直接参与的校园周边的社会物质和文化环境及其中能与之发生互动的他人。当学生放学走出校门后,就踏入了校园周边的社会微环境中,街道、店铺、公园、广场等都构成了他们存在的环境,并为他们直接感知和体验,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与想法。

社会微环境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将改变我们关于个体发展或社会化环境的观念。例如,在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论调背后隐藏的观念是,环境中恶的、消极的因素必须被排除,不仅校园,而且其周围都要是净土一块。然而,如果把校园周边环境视为社会微环境,视为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一部分,视为青少年了解社会的窗口和舞台,那我们就不能简单使用“排除”或“整治”(即使整治,对象也不仅是校园周边,而是整个社会的治理),这种否定性思维来看待环境的影响,更应该以双向的、互动的、生态的、适应的观点来看待青少年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和结果。如果以这种观点来看待人与环境的关系,校园封闭管理的举措或许只是教育者一厢情愿的、简单化的做法,试图使青少年不接触社会,肯定会妨碍其健康的社会化。

总之,社会微环境理论的提出,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校园周边环境的心理意义和教育价值,从而将其纳入学术研究的领域。基于明确的理论框架,我们以北京市东城区一所完全中学为对象,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研究了校园周边社会微环境的特点及其与青少年发展的关系。下文结合其中有价值的发现,讨论如何从教育的视角来看待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

关于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的教育视野

校园周边环境作为青少年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之外接触最多的环境,引起关注的通常是它的消极作用,它对青少年社会化的积极意义并未得到重视。然而,上述调查研究的结果促使我们重新反思这种环境的教育意义以及我们应该采取的立场。

1纠正“简单化”的认识和做法

如同前面分析指出的,我们对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关系、青少年与周边环境的互动关系的认识存在偏差和“简单化”倾向。例如,校园封闭式管理的做法就试图阻断这种关系,而非建立良好的关系。在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上,从目标到工作方法都缺乏深入的依据。我们的调查表明,青少年在校外活动的地点,距离学校的平均距离超过5公里,只有约12%的青少年在距离学校500米以内的场所内参与活动,大多数人都在更大范围的区域内活动。也就是说,这个校园“周边”并非我们想象的是完全在校园附近,而是一个相当大的区域。由此,只是整治校园周围100或200米内的环境,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也就是说,社会治理的意义或许更大,然而社会治理的成本和复杂程度都是无比巨大的。因此,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应该适当调整。

诚然,保持每个学校最近的区域内有良好的环境是十分必要的,现在的“整治”似乎不可废除。但是,在此基础上,应该重视建立学校与社会的良好互动关系,积极开展青少年与学校附近社区的互动,鼓励青少年了解和适应社会,而非简单通过“双重校门”或封闭管理对待青少年。

2校园周边环境是不可或缺的成长环境

首先,校园周边环境为青少年提供了“多样性”的活动场所。我们的调查表明,青少年所参与的社会微环境既包括封闭性的场所(如运动场所、图书馆、书店、饭馆),也包括很多在空间边界和功能上并不是很确定的开放性场所(如街道商场、回家或上学的路上)。这些场所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各种需要,也提供了他们接触和了解真实社会的机会。其次,这些场所还具有相当的“不可替代性”。很多场所的功能学校里无法实现,学生的各种需求不可能完全由学校满足;而且很多学校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也没有帮助和引导好学生。例如,有的学生放学后,在一块刚拆迁平整好的地方结伴踢足球——找一个空的矿泉水瓶子当球踢,踢烂了再回家。他们之所以这样,只是因为学校一放学就“净校”,无法使用学校的操场,而且学校里的足球不让带出来用。很显然,这种教育制度的安排并非总是以学生的发展和需求为导向的。校方的理念是,放学后学生的监护权就应该尽快转给家长,以免出了问题学校承担责任。可问题是,学生并非在放学后立即得到了家长的监护,而是进入了一个没有任何成人监护的校园周边环境里。在这个既非学校,也非家庭的地方,学生们只好自主、自立了。

3校园周边环境中的风险与缺憾

首先,恰恰因为缺乏监管和指导,学生在校园周边环境的活动,可能会遭遇到一些风险。例如,他们会去不该去的地方,做不该做的事情。

其次,由于校园周边环境是缺乏设计的,也并不是专为青少年服务的,因此存在很多缺憾,并非总是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例如,我们的调查表明,青少年喜欢开展的兴趣活动与实际从事的活动“脱节”。虽然谈到兴趣爱好时青少年较多地认为自己喜欢那些旨在促进自身素质提高的“学习性”活动,但实际上他们在社会微环境中参与较多的却是单纯的“放松性”活动。这主要因为环境条件所限,譬如想学电脑却没有。由此可见,校园周边环境是需要设计的,学生的活动也是需要指导的。

4校园周边环境是青少年群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我们的调查表明,青少年通常(70%以上的比例)是“结伴”一起在校园周边从事各种活动的。同伴以同班同学和同性朋友为主,当然也不乏(甚至亲密的)异性朋友、校外人员等。他们喜欢和同伴在一起的主要原因是有共同语言,同伴群体提供了调节情绪的避风港,是他们形成和表现青少年亚文化的必要条件。调查还表明,这些青少年大多是在周末和每天放学时参与活动,其他时间较少。在这些时段,在校园周边各种场所里,学生不再处于教师和父母的控制下,获得了“自在”的空间。可以说,校园周边的微观社会环境是青少年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域,是他们人际交往和互动的舞台,是增长社会技能、获取交往经验的重要背景,它提供了家庭和学校所未能提供的真实社会经验。

5校园周边环境的价值凸显了现有教育制度设计的不足

青少年生活在一个成人主导的社会里,这个社会里各种场所的安排基本都是为了成人的需要。例如,成人为了沟通交流的需要,可以到茶馆、酒吧等场所,而青少年则不适宜去,而学校同样是为教师所主导和控制。虽然青少年在学校度过很多时间,但那只是一个学习的场所,几乎没有心灵成长的空间,更没有私密的空间,因为学校为无所不在的权力控制着。

就如程天君指出的,在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与管理中,存在一种“尊崇细节”的传统和流行做法,借由纪律和日常规范,权力在向无穷小的“小事”的浸透过程中获得了无限胀大的支点与机制,因而形成一种“无所不在”和“时刻警醒”的微观“权力物理学”。这种显微镜式与如影随形式的纪律规范机制在操持学校井然有序运转的同时,也把它塑造成一个窒闷的自我维系的权力规训空间:“自身而心”的权力规训目标,“以小见大”的权力规训机制,“亦得亦失”的权力规训效果。可见,虽然我们强调学生要全面发展,重视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但是学校里根本没有这种空间和时间的保证。所有的时间都要学习,所有的空间都被监督和控制着。传统的学校制度安排和环境设计,只是保证了学校是适合课堂学习的场所,而不是个体心灵成长、人际沟通、个性社会性发展的理想地方,校园周边环境恰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我们的调查也表明,青少年“渴望”拥有这种自主空间。他们参与校园周边环境的主要目的是为放松心情和了解社会等,而且现有的学校和家庭教育没有充分满足这些诉求。因此,青少年要求学校和家庭增加他们的自主空间和时间,满足其成长需要。

6创设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

就像要保护自然环境一样,我们也要为学生的成长创设良好的校园周边社会微环境。基于我们的研究结果和理论思考,提出如下建议:第一,校园周边环境问题并非只是“整治”了事,它本质上不只是社会治安或环境治理问题,更是教育问题、心理学问题和社会工作问题。第二,政府在治理校园周边环境时,可依靠的并非只是公安、城管等,更要吸纳教育者、心理学工作者、社会丁作者、青少年问题专家等参与。第三,学校应该给青少年提供更多的课外活动,但并非为了提高成绩,而是为了促进他们社会化,促进成长和发展。第四,学校的功能并非只是一个学习场所,不应该过分强调对学生的“监控”,而应该增设适宜的“社会化”场所,让学生有心灵成长的空间、人际交流和情绪表达的空间。第五,应该建立健康的同伴自主的群体组织,而非一切组织均由教师或辅导员等成人控制。第六,吸纳社会力量,帮助学生现在就走向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而不是关上校门,等他们毕业后才走向社会。

总之,对于校园周边环境问题,教育部门更应该采取“教育的”而非“治理的”思想,关心的重点应该从“环境问题”转向“社会微环境下人的发展问题”,工作重点应该从“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转向“促进青少年在校园周边环境中健康的社会化”。研究者,特别是教育领域的专家亦有责任担当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我们理解学生,特别是青少年成长与校园周边乃至其他环境的关系提供有价值的学术洞见。

上一篇:大清留美幼童观后感下一篇:富国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