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脑与蚂蚁作文

2024-04-26

樟脑与蚂蚁作文(通用8篇)

篇1:樟脑与蚂蚁作文

樟脑与蚂蚁作文

一天,老师让我们猜一猜蚂蚁怕樟脑吗?我猜,是怕的;有同学猜,是怕的;也有同学猜,是不怕的。可谁也不能说出其中奥秘,于是,大家都怀着好奇心一起飞奔操场做起了这个实验。

地上,一只只小蚂蚁正在匆匆地爬行,寻找食物,大概是一连几天的雨把蚂蚁们饿坏了吧!趁此机会,我们赶紧截住了一只蚂蚁,用樟脑丸在它前行的路上轻轻划了一下,大家都说:“冲过,冲过!”我也随之吆喝着,但我心中却不是这么想的,而我是这么想的:肯定不会冲过,蚂蚁不是绕道就是转头走再走。我紧张地盯着小蚂蚁,正在此时,蚂蚁却绕过“阻碍”继续前行。“啊,啊,我的猜想对了!”这时我有点高兴。眼见蚂蚁快消失了,我们赶紧走向前又划了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但它都顺利绕过这个‘陷阱’我们不由得“哇”了一声。

我们不服,又围着蚂蚁画了一个圆,而且比之前的浓,这时我又想:嘻嘻,你这淘气鬼看你往哪跑,只见圈里的蚂蚁像无头苍蝇似的`。过了一会儿,它好像有了“绝招”,在圈里转悠着,似乎在说:“我就不信我过不了关了,我一定要成功!”果真,它又冲了过去,还回头看看我们,又似在说:“小样,还想困住我,你还嫩了点呢!”就这样我们划几个它冲几个。我们为我们的实验有了结果而高兴,在高兴的同时我又有点好奇。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带着这个问题来到了电脑前,我查了一番,奥!原来樟脑丸驱虫是靠气味,而蚂蚁又是气味寻路,樟脑丸会影响它的判断力,所以它会绕道而行。后来它又怎么冲出去的呢?因为困在里面等时间一长气味变淡蚂蚁就会冲出防线了。看到这儿,我又长长地“噢----噢-----噢”了几声,我终于揭开了这个秘密。

通过这个实验,我不仅又学习到了一个知识,还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不要乱猜测,应该去亲自实践,这样你就会更加记得深,并得出正确的认识。

篇2:樟脑与蚂蚁作文

今天是星期天,我在语文书上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实验—樟脑球和蚂蚁。于是我就按照书上的.方法开始做了起来。

我刚才衣柜里面找出樟脑丸,正好发现门外的水泥地上有一只小蚂蚁正兴致勃勃的往家中搬运粮食呢。我一阵狂喜,用樟脑丸迅速的在蚂蚁面前的地上画了一条白线。小蚂蚁一只走到画线的地方,它先是犹豫一下,停下来,然后就调了一个头往回走,我惊讶极了,难道它真的闻到了樟脑丸的味道?于是我又在他的周围画了一个圈。想看看这个小蚂蚁怎么办?就在这时,我发现这个小蚂蚁靠着线的内圈边缘走动,像是在找一个出口,可是转了好几圈都没有找到一个出口。就在这时,好奇心驱动我在蚂蚁的周围又画了一个更小的圈。尽管它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小,但它仍然继续寻找着出口,但却始终都没有冲破我给他设定的“白色防线“。接下来我索性又画了一个硬币大小的圈,这时奇迹出现了,那个小蚂蚁似乎一下子鼓足了勇气,一下子冲破了第一条防线,成功的逃了出去,这个大概就是”绝处逢生“吧。

我心里纳闷:“为什么蚂蚁对樟脑球如此惧怕呢?”于是我开始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原来,蚂蚁等昆虫对樟脑球十分敏感,每闻到它的气味就会感到特别的不舒服,便会迅速的离开。正因如此,人们才利用樟脑球来防止衣服被虫子蛀咬。原来科学如此奇妙啊!

篇3:龙脑与樟脑考辨

一、何为龙脑

龙脑是中国古代最为名贵的进口香料, 通常取自龙脑香树树干裂缝处的干燥树脂, 或其叶切成碎片, 经水蒸气蒸馏升华后冷却而成。人们将龙脑中“白莹如冰及作梅花片者为良, 故俗呼为冰片脑, 或云梅花脑”[2]1965。

美国汉学家爱德华·谢弗认为:“因龙脑来自海外, 又是奇异而珍惜之物, 易让当时人们联想起主宰大海的龙而得名”[3]221, 虽是推测, 也可作其名称来源参考。李时珍也认为“龙脑者因其状加贵重之称也”[2]1965。此外谢弗提到这种产自婆罗洲和苏门答腊的龙脑为左旋樟脑[3]221。左旋樟脑现已公认是出自艾纳香提取物, 而从艾纳香中提取龙脑香料也从近代才开始, 并非古已有之。R.A.唐金认为龙脑的主要成分应该是右旋龙脑[4]37, 这一观点也为现代化学分析结果所证明是正确的。

古代汉文典籍中亦有龙脑其他别名存在。在唐朝和唐朝以前的汉文文献中有“婆律香”[5]795、“婆律膏”[6]117、“羯布罗香”[7]895、“龙脑香”[8]1833等多种名称。《酉阳杂俎》中详细描述了龙脑香:“龙脑香树, 出婆利国, 婆利呼为固不婆律。亦出波斯国。树高八九丈, 大可六七围, 叶圆而背白, 无花实。其树有肥有瘦, 瘦者有婆律膏香, 一曰瘦者出龙脑香, 肥者出婆律膏也。在木心中, 断其树劈取之。膏于树段流出, 斫树作砍而承之。入药用, 别有法。”[6]177

在《酉阳杂俎》又提到:“天宝末, 交趾国贡龙脑, 如蝉蚕形。波斯言老龙脑树节方有, 禁中呼为瑞龙脑。”[6]178可知品相极好的龙脑被誉为“瑞龙脑”。李清照在《醉花阴》中亦有“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的词句, “瑞脑”即是龙脑, 也可见当时士人对龙脑的喜爱, 以“瑞”字来修饰龙脑。

宋代, 龙脑多被称为脑子, 人们对龙脑的认识也不断加深, 按照品质高低分为如下等级:“ (脑子) 其成片者谓之梅花脑, 以状似梅花也。次为之金脚脑。其碎者谓之米脑碎。与木屑相杂者, 谓之苍脑。取脑已净, 其杉片谓之脑扎。今人碎之, 与锯屑相和, 置瓷器中, 以器覆之, 封固其缝, 煨以热灰, 气蒸结而成块, 谓之聚脑, 可作妇人花环等用。又有一种如油者, 谓之脑油。其气劲而烈, 秪可浸香合油。”[9]91《宋会要辑稿》又将龙脑分为以下九等:“熟脑、梅花脑、米脑、白苍脑、油脑、赤苍脑、脑泥、鹿速脑、木脑扎等。”[10]29分类的细化是认知更深刻的体现, 说明到宋代龙脑这一外来香料已经更多为世人使用。

二、龙脑不是樟脑

林天蔚先生认为:“龙脑即樟脑。”[10]70据雷威在《宋代礼制中的龙脑》考证, 在现代英语中“camphor”不完全等同于汉语中的“樟脑”。在《韦氏新国际英语词典》可知现代英语中“camphor”一词有两义, 首义等同于汉语中的樟脑, 第二意则为“与樟脑一样具有相同萜 (烯) 醇和酮的化合物, 如右旋龙脑与左旋薄荷醇”。《英汉大辞典》同样指出camphor有两个意思, 首意为樟脑, 第二意谓萜类衍生物, 可知camphor概念的外延中包含龙脑。古代汉文典籍中关于龙脑的产地多有提及。最早记录在《梁书·五四·狼牙修传》中:“在南海中, 其界东西三十日行, 南北二十日行, 去广州二万四千里。土气物产, 与扶南略同, 偏多筏沉婆律香等。”[5]795狼牙修国也作凌牙斯加, 即马来半岛西岸之Lankasuka[11]158。

《隋书·八十二·赤土》中记载, 赤土国国王曾经“遣那邪迦随贡方物, 并献金芙蓉冠、龙脑香, 以铸金为多罗叶, 隐起成文以为表, 金函封之, 令婆罗门以香花奏蠡鼓而送之”[8]1833。而赤土国“西望狼牙修国之山, 于是南达鸡笼岛, 至于赤土之界”[8]1833, 赤土国位于马来半岛南部[11]159。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载:“龙脑香树, 出婆利国, 婆利呼为固不婆律。亦出波斯国。”[6]177关于婆利国在《梁书·五四》、《隋书·八二》、《旧唐书·一九七》、《新唐书·二二二下》都有列传记录, 据冯承钧先生考证大概位于当今爪哇岛以东的巴厘岛[12]90。而“亦出波斯国”的说法仅见于此处, 包括在所能见到的阿拉伯文献中也未能发现其他史料相互佐证, 疑为误传。

在唐宋两代, 通过丝绸之路往来于东西方文明间的阿拉伯客商、官员、学者、探险家人数多, 次数频。因此就留下了许多关于东方的文献记载, 成为研究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史料, 其中也有不少关于龙脑的记载, 与汉文古籍对比后, 是重要的参考佐证资料。前文已作过阐释, 在汉译本的阿拉伯文献中的“camphor”只见“樟脑”而未见“龙脑”。依照前人观点产自现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地区等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应该是“龙脑”, 因此在相关阿拉伯文献中记录关于这一地区出产“樟脑”大部分应将其看作“龙脑”。

在伊本·胡尔达兹比赫的《道里邦国志》中就记载:“扎比吉产龙樟脑树 (即龙脑) , 其树冠很大, 可为100左右的人遮阳。若在樟脑树 (龙脑树) 的顶端凿开一口, 便可从口中流出数罐樟脑液。以后可以在这个口子下面的某处再凿个口, 即从树中的中腰凿口, 这个口能溢流出部分樟脑 (龙脑) , 这就是那树的脂, 它原是生于树干里的。”[13]68扎比吉即当时的阇婆, 大致位于现在的爪哇。大食人昔以此名合成爪哇和苏门答腊二岛, 伯希和也有类似的看法[12]253。伊本·巴伊塔尔的《药草志》中记载:“樟脑 (即龙脑) 来自索发拉、卡拉、闍婆格和哈朗哲等地。然而, 哈朗哲乃小中国, 而从此地输出的樟脑又最大量, 樟脑乃该地一种树胶, 呈白色, 闪闪发光;其木质软, 呈暗白色, 因木质松软, 故整个树杆之空隙均有樟脑。”[11]311阿布尔菲达认为就是索发拉位于东经104°55, 北纬19°35的印度洋西海岸的港口。卡拉即箇罗, 学术界关于箇罗的具体位置还未有定论, 该地大致位于马来半岛西岸的某处。哈朗哲, 位于箇罗附近, 周围还有贾巴岛、石岛, 这些岛屿相距约两波斯里左右。因而推测哈朗哲也应在马来半岛上。

参考中外多种文献后, 龙脑的主要产地应该主要位于现今的苏门答腊群岛、马来半岛, 爪哇, 婆罗洲以及南印度的部分地区。品质最好的梅花脑或者班卒儿脑位于苏门答腊岛。而樟脑又名韶脑, 主要产地在《本草纲目》中有明确表述:“樟脑出韶州、漳州, 状似龙脑, 白色如雪, 樟树脂也。”[2]1968由此可见龙脑和樟脑其主要产地是不同的。这可看做两者不相同的证据之一。

从化学结构上看龙脑和樟脑也有很大的不同:龙脑的化学式为, 樟脑为。这也决定了二者在味道和药用价值的不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同时记录了龙脑和樟脑两种不同的药物:龙脑“气味辛、苦, 微寒, 无毒。疗喉痹脑痛, 鼻瘜齿痛, 伤寒舌出, 小儿痘陷。通诸窍, 散郁火”[2]1968。而樟脑“气味辛, 热, 无毒。……通关窍, 利滞气, 治中恶邪气, 霍乱心腹痛, 寒湿脚气, 疥癣风瘙, 龋齿, 杀虫辟蠹, 着鞋中, 去脚气”[3]1969。由此可见, 龙脑和樟脑在性味和药用功效上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此为二者不同的证据之二。

三、龙脑和樟脑易混原因

龙脑和樟脑容易混淆的原因大致归为以下三类。第一, 中国古代龙脑与樟脑成品的提纯制法类似。赵汝适在《诸番志》中记录了龙脑碎料加工提纯的方法:“取脑已净, 其杉片谓之脑扎。今人碎之, 与锯屑相和, 置瓷器中, 以器覆之, 封固其缝, 煨以热灰, 气蒸结而成块, 谓之聚脑, 可作妇人花环等用。”[10]91洪芻在《香谱》中关于龙脑也有类似记录:“今复有生熟之异, 称生龙脑即上之所载是也。其绝妙这目曰梅花脑。有经火飞结成块者, 谓之熟龙脑, 气味差薄焉。”[14]99《本草纲目》摘录了详细的中的“煎樟脑法”和“炼樟脑法”, 与提纯龙脑成品的的制法也大同小异:“用樟木新者切片, 以井水浸三日三夜, 入锅煎之, 柳木频搅。待汁减半, 柳上有白霜, 即滤去滓, 倾汁入瓦盆内。经宿, 自然结成块也。他处虽有樟木, 不解取脑。又“炼樟脑法”:用铜盆, 以陈壁土为粉糁之, 却糁樟脑一重, 又糁壁土, 如此四五重。以薄荷安土上, 再用一盆覆之, 黄泥封固, 于火上款款炙之。须以意度之, 不可太过、不及。勿令走气。侯冷取走, 则脑皆升于上盆。如此升两三次, 可充片脑也。”[2]1968第二, 龙脑和樟脑品相类似。因为成品龙脑和樟脑都可呈白色片状, 所以樟脑“状似龙脑”[2]1968。第三, 由于中国本土所产樟脑价格较为低廉, 而南海龙脑价值高昂, 不免会有奸商以樟脑诈称龙脑, 以谋求暴利, 所以李时珍发出“不可不辨”提醒。

篇4:蚂蚁遇敌——樟脑丸

我从衣柜里拿来一个樟脑丸,从泥土地上找来一只黑色的小蚂蚁,它正在搬一块黄色的东西,准备运回家。我迅速地用樟脑丸在蚂蚁的面前画了一条白线,它停了下来,闻了闻,又向前走了几步之后,便转头就走。

我又用樟脑丸在它的周围画了一个大圆圈。这回,蚂蚁沿着这个圈的边缘不停地走着,想找一条出路。可是它连续转了几圈,把驮着的食物也丢到了一边,都没有走出去。我又在蚂蚁的面前画了一个圈,比刚才的圈要小很多,但蚂蚁依然没有冲破防线。我又画了几个圈,这些圈一个比一个小,最小的圈只有硬币那样大。

奇迹出现了,这只蚂蚁终于冲破了一个个圈,逃走了。我心中充满了疑问:蚂蚁一开始碰到樟脑丸不是回头了吗,怎么后来会有这种勇气呢?

篇5:蚂蚁樟脑丸实验作文

我在科学书上看到了这样一个小实验,就是捉来一只蚂蚁,把蚂蚁放在地上,然后用樟脑丸在地上画个圆圈,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小蚂蚁居然无法爬出这个圈子,不停地在画好的圆圈里打转转。我觉得很奇怪,于是上网查阅了有关资料,了解到了原来蚂蚁有着五个鼻孔,它的一切行动主要是靠嗅觉来指挥完成的,由于樟脑丸的气味很强烈,影响了它的嗅觉系统,自然也就会找不到出路了。

是真的吗?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利用周末时间,我从妈妈的衣橱里找出了一袋樟脑丸,又去楼下小区的院子里捉了一只蚂蚁,就开始按照书上说的进行实验了。我先把一只蚂蚁放在地上,然后在它前面用樟脑丸划了一条线,蚂蚁慢慢地往前爬。当爬到那条线上的时候,它突然抽搐了一下,然后像发了疯似的往旁边爬,想绕过这条线。我又赶紧划了一条线挡住蚂蚁,蚂蚁又绕开而行。就这样,无论划多少线,它都不会从线上爬过。后来,我按照书上说的,用樟脑丸在蚂蚁的周围画了一个圈,它在里面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就是找不到出口。最后,它发现到处都是“铜墙铁壁”干脆不顾一切地奋力往外冲,居然从包围圈里冲了出来。看到蚂蚁在最后关头所表现出的勇敢,不由激发了我的“恶作剧”心理,这一次,我在蚂蚁的周围多画了几个圈,心想:这次看你怎么出来。谁知,这只小蚂蚁经过一番左冲右突,竟然再次从我的“天罗地网”中逃出来了。

从这个实验里,我不仅知道,蚂蚁为了逃生,在面临危险时,不仅不会“束手待毙”,而是选择不顾一切的奋力一搏。还明白了:当你在前进的道路上,面对困难阻碍而毫无办法时,只要你勇敢地往前冲,就能够在你面前展现出一片全新的天地。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篇6:当蚂蚁碰上樟脑丸日记

蚂蚁可是昆虫界响当当的“气味大师”,而樟脑丸则是驱虫的一把好手。当它俩碰在一起时,会发生怎样的火花呢?为此,我展开了一次小小的实验。

我从衣柜中拿来了一个樟脑丸,并捉来了一只小蚂蚁。我先在蚂蚁的.前面划了一道“深沟“,小蚂蚁立刻停了下来。在”深沟“前不断地徘徊着,小心地打量着,轻轻地用它的触角试探着,生怕会有什么危险。过了一会儿,也许是它不耐烦了,竟大胆地冲了出去,成功地冲过了”深沟"。我很不甘心,马上又为它设下了一道更难的关卡。

我在地上为它画了一个牢圈,它被突如其来的危险吓到了,像一只热锅上的蚂蚁,急的到处乱窜。我再次加大难度,画了个更小的牢圈。这下它算是停下了,可是它好像死了似的一动也不动了,我有点伤心,不禁惋惜起来。就在这时,它突然冲出了牢圈,看到此景,我很是疑惑,便找来了无声的老师。这才得知,原来蚂蚁是靠嗅觉来辨别方向的,而樟脑丸恰好搅乱了周围的气息,所以才会这样的。

篇7:樟脑球跳芭蕾作文

“快来看,嘻……真好玩……樟脑球跳芭蕾舞啦!”这是我们科学兴趣小组的胡芳的妹妹小蓉在叫。这个讨厌的“小尾巴”任凭我们怎么拦阻,还是跟来了。

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们小组的成员都按时来我家傲科技小实验——樟脑球跳芭蕾舞。

实验开始了,我们先在玻璃杯里放了一些水,在水中加了几匙醋和小苏打,用玻璃棒慢慢搅动,然后把樟脑球一个个扔进玻璃杯。大家都跟巴巴地望着,可那些樟脑球却一点也不理解我们的心情,赖在玻璃杯底上就是不肯“跳”起来。

我打开说明书,对照检查了实验的全部过程,没有差锗。那为什么我们的樟脑球跳不起来呢?

这时,大家有的摇头叹气,有的低头思索,有的交头接耳……不一会几,屋里便叽叽喳喳地象开了锅。 我大声喊道: “哎呀,吵死啦!一个一个地说嘛!"大家安静下来,李力说: “放的小苏打太少了,这样……”她还没说完,方莹就反驳说: “小苏打正好适量,我看是醋放得少了点。”……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小蓉的小脸绷得紧紧的,没有一丝笑容。

我看了看大家,小博土莎李聪坐在一旁一言不发着玻璃杯发楞,就说:“小博士,你来说说吧。”李聪一向爱动脑筋,她思路广,反应快,知识丰富,因而获得了“小博士”的美称。她慢腾腾地站起来,做了个请安静的手势,把玻璃杯举起来说:“大家看到玻璃杯里的气泡了吗?我想可能是由于樟脑球表面太光滑了,气泡附不上去,所以浮不起来,也就跳不了芭蕾舞了。我们如雾耙樟脑球表面弄粗糙了,不就解决问题了吗?” “对,小博士说得有道理。”大家都表示赞同。

大家说干就干,不一会儿就完成了任务。当我们将加工好的樟脑球投入玻璃杯时,奇迹果然出现了:樟脑球先落入杯底,接着,那上面聚集了许多因食醋与小苏打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气泡,气泡越来越多,不一会儿,樟脑球就被它们托了上来,可刚浮到水面,气泡裂开,樟脑球又沉了下去这样,樟脑球在水中,一个接一个,上上下下,反反复复,真的跳起了芭蕾舞。

“啦啦啦……啦啦啦……”小蓉扭动着她那娇小玲珑的身子,高兴地跳起了幼儿园老师教的拍手舞。我们也都不约而同跟着跳呀,唱呀,踏得地板“咚咚”响。

篇8:樟脑升华实验报告

(试行)

实验名称 升华

一、实验目的要求:

掌握升华的原理和操作技术。

二、实验重点与难点:

1、重点:实验原理

2、难点:升华的操作规范

三、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陈述法,演示法

四、实验用品(主要仪器与试剂):

1、仪器:蒸发皿 研钵 滤纸 玻璃漏斗 酒精灯 玻璃棒 表面皿 2、试剂:樟脑或萘与氯化钠的混合物

五、实验原理:

1、固态物质加热时不经过液态而直接变为气态,蒸气受到冷却后又直接冷凝为固体,这个过程叫做升华。固态物质能够升华的原因是其在固态是具有较高的蒸气压,受热时蒸气压变大,达到熔点之前,蒸气压已相当高,可以直接气化。

2、升华是提纯固体有机化合物的常用方法之一。若固态混合物中各个组分具有不同的挥发度,则可利用升华使易升华的物质与其它难挥发的固体杂质分离开来,从而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这里的易升华物质指的是在其熔点以下具有较高蒸气压的固体物质,如果它与所含杂质的蒸气压有显著差异,则可取得良好的分离提纯效果。

3、升华法只能用于在不太高的温度下有足够大的蒸气压(在熔点前高于20mmhg)的固态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升华法的优点是不用溶剂,产品纯度高,操作简便。它的缺点是产品损失较大,一般用于少量(1~2g)化合物的提纯。

六、实验步骤:

1、升华装置:称取0.5~1g待升华物质(可用樟脑或萘与氯化钠的混合物),烘干后研细,均匀铺放于一个蒸发皿中,盖上一张刺有十多个小孔(直径约3mm)的滤纸,然后将一个大小合适的玻璃漏斗(直径稍小于蒸发皿和滤纸)罩在滤纸上,漏斗颈用棉花塞住,防止蒸

气外逸,减少产品损失。

2、加热:隔石棉网用酒精灯加热,慢慢升温,温度必须低于其熔点,待有蒸气透过滤纸上升时,调节灯焰,使其慢慢升华,上升蒸气遇到漏斗壁冷凝成晶体,附着在漏斗壁上或者落在滤纸上。当透过滤纸的蒸气很少时停止加热。

3、产品的收集:用一根玻璃棒或小刀,将漏斗壁和滤纸上的晶体轻轻刮下,置于洁净的表面皿上,即得到纯净的产品。称重,计算产品的收率。

七、实验结果(数据与处理):

白色晶体

八、注意事项:

1、升华温度一定控制在固体化合物的熔点以下。

2、样品一定要干燥,如有溶剂将会影响升华后固体的凝结。

3、滤纸上小孔的直径要大些,以便蒸气上升时顺利通过。

以上为实验课教案的基本内容,各门课程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课程特色需要适当增加其它内容篇二:天然樟脑精的提取

提取天然樟脑精的实验方案

(一)实验目的和任务 实验目的:(1)了解天然樟脑精的物性及用途

(2)了解天然樟脑精的工艺流程

(3)设计樟脑精的实验方案(二)樟脑精物性及用途

(1)樟脑精的物性 lnchl=1/c10h16o/c1-9(2)7-4-5-10(9,3)8(11)6-7/h7h,4-6h2,1-3h3 熔点 179℃ 相对密度(水=1)0.99 沸点 204℃ 闪点 64℃ 水溶性 0.12 g/100 ml(25℃)分子量:152.23(2)樟脑精的用途:通窍辟秽,温中止痛,利湿杀虫。用于寒湿吐泻,胃腹疼痛;外用治疥、癣、龋齿作痛。

(三)实验技术路线的选择

樟树树干和根(隔水蒸馏)→樟脑油樟脑蒸汽(冷凝)→粗樟脑樟脑油(吹风升华)→樟脑蒸汽(冷凝结晶)→粗樟脑

(四)实验流程设计

用樟树树干和根为原料,削成薄片后在木甑中隔水蒸馏,樟脑和樟脑油随水蒸气馏出,冷凝所得白色晶体为粗樟脑,油状液体为樟脑油。总得率2.0~2.5%。粗樟脑先经离心机除去油和水,放入升华锅熔融、升华,樟脑蒸气随锅顶吹入的空气一起引入第1升华室,控制冷却温度得粉状结晶成品。随后进入第2、第3升华室的馏分,因控制温度较低,沸点低于樟脑的水分和油分随同少量樟脑蒸气在此冷凝结晶,为樟脑粗品,再循环升华结晶。

(五)实验内容的确定

试验指标:樟脑精的含量

实验因素:提取次数 提取时间 回流比 冷凝液温度(每个因素取二水平)选用l4(23)

(六)实验方案 1.1 因素和水平表

水平提取次数 提取时间 冷凝液温度 a b(h)c(℃)1 1 1 20 2 2 2.5 21 提取时间最小。

各因素的最优水平为:a以2水平最好,b以1水平最好,c以1水平最好,于是找出的最优条件为:提取次数2次,提取时间1h,冷凝液温度21℃。

(七)实验误差分析

计算偏差平方和 1 计算总偏差平方和

对实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

(1)计算偏差平方和 a.计算总偏差平方和 t=∑∑yij(a=1~4,j=k=1)=y1+y2+y3+y4=98.5+94.3+98.2+99.3=390.3 q总=∑∑(yaj)2-(t2/nk)=(y12+y22+y32+y42)-(t2/nk)=98.52+94.32+98.22+99.32)-390.3 2 /(4× 1)=-9628.2925 b.计算因数偏差平方和

qj=[(∑1)2+(∑2)2+(∑3)2+(∑4)2]/l-t2/nk(l=3,m=2)qa=[(∑1)2+(∑2)2]/l-t2/nk=(192.82 +197.52)/3-390.3 2 /(4×1)=-12690.826 同理:qb =-12692.906 qc =-12689.826 同理得:qb,qc c.计算剩余偏差平方和 q剩=q总-∑(qa +qb +qc)=-9628.2925-(-12690.826-12692.906-12689.826)=12705581.7(2)计算各因子平均偏差平方和

各自由度f的确定: f总=nk-1=4×1-1=3 fa=m-1=2-1=1,同理得fb=1,fc =1 fa×b= fa×fb =1 f剩= f总-(fa+fb +fc)=3-(1+1+1)=0 剩余均方差:s剩= q剩/f剩篇三:《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淮阴区开明中学 胡继超

一、教材分析:

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第二章物态变化第四节的内容,教材给出了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并用实验引入课题,学生观察碘升华的实验,分析实验,说明碘没有变成液态,而是直接变成了气态。

教材联系实际分析了一些自然现象,说明哪些是属于升华和凝华现象,对于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也是联系实际分析的,并分析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升华和凝华是初中学生最难理解的一对物态变化,原因是升华和凝华的发生过程在课堂比较难观察。对这种转变的过程和转变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不理解,对自然界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自然现象就更模糊。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入手,从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升华和凝华的事例出发,把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

2014年

日 篇四:升华

升华和凝华 姓名

1、升华:物体由热。

2、凝华:物体由热。

3、课本上的想想做做,实验现象:将装有典的试管放入到热水中时,可发现固态碘变为碘发生了 现象,再把试管从热水中拿出放入到冷水中时,发现碘蒸气变成了 ;这是碘发生了 现象。

4、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丸变小是;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是久了的的灯泡的灯丝变细了,灯泡变黑了,这是灯丝先 后又 的结果;北方,冬天的早上出现的霜是,早上窗玻璃上出现的冰花是 ;冰花在窗玻璃的(填“内”或“外”)表面,树枝上出现的雾凇是 现象。

5、将右图填完整 6.在物态变化中,天空中的云是水蒸气 成的小水滴和水蒸气 成的小冰晶组成的.7.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a放在火炉上的冰一会儿不见了 b我国北方寒冷的冬天地上出现了一层白色的霜 c用久的灯泡钨丝比新时细 d冬天,湿衣服结冰后变干了 8.下列物态变化中,都是放热的是()a升华、熔化 b汽化、凝华 c液化、凝固 d熔化、液化 9.在箱子里放卫生球用来防虫蛀,过几个月后卫生球变小或消失了,这一物理现象是()a升华 b.汽化 c.蒸发 d.熔化 10.冬天早晨看到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a.凝固而成的 b.凝华而成的 c.液化而成的 d.先液化,后凝固而成的 11.关于雨、露、霜、雾跟物态变化的关系,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雨水是水的液化形成的 b.露水是水的汽化形成的 c.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雾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12.填写下列现象中物态变化的名称:

严冬之夜在玻璃室内一侧出现“冰花”_______;放在箱子里的卫生球变小了_______; 夏天从冰箱中拿出冰棒,看见周围有“白气”_______;铁水浇成铁杆_______。13.下列各种现象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a.早晨有浓雾 b.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c.屋顶上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d.水结成了冰 14.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华的是()a.铁水被浇铸成工件 b.冰冻的衣服也会干

c.冬天寒冷的早晨,室外物体上常常挂着一层霜 d.冬天用湿手摸室外的铁器时,觉得粘手 15.寒冷的冬天,在窗玻璃上常会出现“窗花”,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窗花在玻璃的内表面,是升华现象 b.窗花在玻璃的内表面,是凝华现象 c.窗花在玻璃的外表面,是升华现象 d.窗花在玻璃的外表面,是凝华现象 16.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固态co2)可以产生白雾,形成所需的效果,这种雾气是()a.二氧化碳气体迅速液化而形成的小液滴 b.干冰迅速熔化后再蒸发形成的气体 c.干冰迅速升华变成的气 d.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及凝固形成的小冰晶 物态变化复习题 1.生活处处是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雾、露都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b.夏天吃冰棍解热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c.冬天人呼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d.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2.下列物态变化过程需要吸热的是()a.初夏,清晨林中弥漫白雾 b.俗话说“水缸穿裙子,老天要下雨” c.衣柜中樟脑丸放置一段时间后变小 d.深秋,柿子树上的柿子挂满了白霜 3.关于热现象说法正确的是()a.电饭锅煮饭是由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b.冬天.教室玻璃窗内侧会蒙上一层小水珠,这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的 c.冰块熔化成水的过程中温度不变,内能也不变

d.在高山上烧水时,水沸腾了却不一定烫手,这是因为气压越低,水的沸点越高 4.寒冷的冬季,我们坐空调车会发现在汽车挡风玻璃上出现“哈气”,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哈气”出现在挡风玻璃外壁 b.“哈气”的出现是液化现象 c.“哈气”的出现是汽化现象 d.“哈气”的形成要吸收热量 5.下列实例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a.用地膜覆盖农田 b.给盛有饮料的瓶子加盖 c.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d.把新鲜的樱桃装入保鲜盒 6.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夏天,我们看到冰糕冒的“白气”是蒸发现象 b.秋天,窗户玻璃表面形成的水雾是液化现象 c.长时间使用的冰箱,冷冻室内壁容易结冰是凝固现象 d.把糖放入水中,水变甜是熔化现象 7.下列事例中的物态变化过程,放热的是()a.用电吹风吹干头发 b.晒小麦 c.衣箱里的樟脑球逐渐变小 d.“霜”的形成

8.下列关于生活中常见热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a.在高山上烧水,水温低于100℃就沸腾了,这是因为高山上气压低,水的沸点低 b.天热时,狗常把舌头伸出口,这实际上是利用蒸发致冷 c.衣柜里防蛀虫的樟脑丸越来越小,这是因为樟脑丸汽化了

d.夏天,室外的自来水管外会有湿润现象,这是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9.如图所示,晴朗无风的早晨,当飞机从空中飞过,在蔚蓝的天空中会留下一条长长的“尾巴”,这种现象俗称为“飞机拉烟”。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排出的暖湿气体遇冷所致,在这一过程中,暖湿气体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熔化 b.液化 c.蒸发 d.升华 10.下列措施中,能加快液体蒸发的是()a.将盛有水的杯子加盖 b.把新鲜的水果密封在塑料袋中 c.把湿衣服晾在通风的地方 d.把蔬菜用保鲜膜包好后放入冰箱 11.生活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对以下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初冬季节,在家里洗澡时发现房间里充满“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b.把酒精擦在手背上,手背感觉很凉爽,是因为酒精蒸发时要吸收热量 c.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时间久了会明显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为气体跑掉了 d.在夏季的早晨看到足球场里的草叶上挂满了露珠,而到了初冬,露水不见了,却看到了薄薄的一层霜,可见,霜是由露变成的 12.在空中喷洒干冰是人工降雨的一种方法,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小冰粒在下降过程中变成雨滴。水蒸气变成冰粒,冰粒变成雨滴的物态变化过程分别属于()

a.升华,熔化 b.凝华,熔化 c.升华,液化 d.凝华,液化 13.生活中常把碗放在大锅内煮食物,碗与锅底不接触,当锅内的水沸腾时,碗里的汤将()a.同时沸腾 b.稍后沸腾 c.不会沸腾,汤的温度能达到水的沸点 d.不会沸腾,汤的温度总低于水的沸点 14.如图所示是物质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从图象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a.这种物质是晶体,其熔点为48℃ b.在bc段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c.在bc段物质不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d.第10分钟后物质处于液态 15.根据表所提供的数据,在标准大气压下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80℃的酒精是液态

b.气温接近-50℃时,应选用水银温度计 c.铅的凝固点是-328℃ d.-39℃的水银吸热,温度可能不变 16.一杯热咖啡冷却一段时间后,咖啡的内能将;这是通过的方式改变咖啡内能的。17.大旱之年,为减小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农户更加积极地采取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在地里覆盖塑料薄膜,一方面通过 空气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和 土壤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达到减少土壤水份的蒸发,另一方面使蒸发到塑料薄膜上的水返回到土壤中。18.目前,全球气候逐渐变暖,这是效应不断加剧带来的后果;人工降雨时利用干冰吸热 使云层中水蒸气的温度降低最终形成降雨;夏天起风时,人感觉凉快是因为风加速了皮肤表面汗液的。19.冰块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 ;水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20.雨、雪、霜、露都是水的不同状态,从物态变化的角度来看,属于凝华的是.由于液化形成的是 .如图是水循环示意图。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深秋,为避免树上的桔子在夜间气温骤降时被冻伤,果农经常在傍晚给桔子树喷水。虽然水在夜间结了冰,但桔子却没被冻伤,这是为什么? 22.在探究海波的熔化规律时,小芳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完成填空。)。请在如图的温度—时间图象中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得到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曲线。

从曲线可以看出,海波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____________,所以海波是晶体。23.如图所示,甲、乙两图是某个同学做“水的沸腾”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其中能正确反映沸腾现象的是图__________;图丙是他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温度━━时间图象,从图中可以看出,水沸腾的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_____________,看图分析还可以知道,实验地的大气压比标准大气压_____________(选填“高”、“低”或“相等”)。篇五:综合化学实验实验一_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

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

姓名: 组员: 课件密码:30620 学号: 实验题目:二茂铁的绿色合成组别: 第四组 实验时间:2014.03.20 【前言】

1、实验目的① 了解一些易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化合物的绿色合成方法,力求把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培养学生在从事科研与生产活动中绿色、环保

理念。

② 掌握用微型合成装置合成、提纯二茂铁的操作技术。

③ 学会通过熔点的测定、红外光谱等手段来分析鉴定二茂铁。

2、文献综述与总结

二茂铁(fch)又名双环戊二烯基铁,学名二环戊二烯基铁,属于金属 有机化合物,它是由两个环戊二烯基阴离子和一个二价铁阳离子组成的具 有夹心形状的化合物(见图),其分子式为(c5h5)2fe。二茂铁易溶于 甲醇、乙醇、乙醚、石油醚、汽油、二氯甲烷、苯等常用有机溶剂,溶于 浓硫酸,在沸腾的烧碱和盐酸溶液中不溶解、不分解;二茂铁具有高度热

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和耐辐射性;二茂铁具有芳香性,100℃以上能升华,不容易发生加成反应,易发生取代反应;此外二茂铁还有低毒性,在溶液中两个环可以自由旋转等特点。正是基于二茂铁的这种稳定性、芳香性、低毒、亲油性、富电性、氧化还原性和易取代等特点,使

得自二茂铁出现以来就引起了广大科研工作者极大的兴

趣,对于二茂铁及其衍生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和应用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大家所关注的热点。二茂铁的出现极大的推动了金属有机化学的发展,被认为是近代化学发展的里程碑。

2.1二茂铁的发现

1951 年kealy 及pauson 利用格氏试剂c5h5mgbr和催化剂fecl3合成富 瓦烯没有成功,但是却意外地得到了一种黄色的晶体,经过一些简单的研究他们得出该物质的分子式为c10h10fe,并且初步得出该物质的一些物性,如他们测出该物质的熔点172.5~173℃,沸点249℃,不溶于水、10%naoh 和热的浓盐酸,但易溶于稀硝酸,浓硫酸及二氯甲烷、苯、乙醚、石油谜、甲醇和乙醇等一些常用有机溶剂,比较稳定。几乎同时miller 等人用环戊二烯和铁在300℃及常压下也制得了该物质。

fischer 等人通过x射线衍射的研究,提出该物质具有五角反棱柱的结

构。通过这些研究确定了该物质是由上下两个带负电的环戊二烯基芳环,中间是一个带二价正电荷的铁离子,形如三明治,因此又将它称为“三明治化合物”,并正式命名为二茂铁。2.2二茂铁的制备 2.2.1 化学合成法

化学合成法主要有环戊二烯钠法、二乙胺法、相转移催化法、二甲基亚砜

法等。

2.2.1.1环戊二烯钠法, 反应式为: 2.2.1.2二乙胺一步法,环戊二烯在二乙胺中与无水三氯化铁直接反,应,环戊二烯使三氯化铁还原为氯化亚铁,再与两个脱去一个氢离子的环戊二烯负离子生成二茂铁。据介绍,在1moi 三氯化铁和13moi 二乙胺中加入4moi环戊二烯,搅拌反应21,再用稀硫酸处理,即得二茂铁,其收率为91%。2.2.1.3 二乙胺二步法,反应式为: 2.2.1.4二甲基亚砜法,在氮气氛、室温、常压下,新蒸馏的环戊二烯与

碱反应,生成环戊二烯负离子,再将其与亚铁离子反,应生成二茂铁,用水蒸汽蒸馏即得精制二茂铁。据介绍,将环戊二烯和fecl2·4h2o 连续添加到有koh的二甲基亚砜中进行反应,在5.333kpa 的条件下,蒸馏所生成的混合物,可得二茂铁和二甲基亚砜混合物,再用环己烷萃取,即得二茂铁,其收率为90%。2.2.1.5四水氯化亚铁法在强碱作用下,以四氢呋喃和二甲基亚砜为溶剂,环戊二烯和亚铁离子反应得粗产品,再经水蒸汽蒸馏得产品,产品收率为75% ~ 80%,该法原料易得,反应在有水(氯化亚铁结晶水)存在下也可进行,且溶剂可循环使用。2.2.1.6相转移催化法在室温下,向环戊二烯的四氢呋喃溶液中加入相转

移催化剂18-冠-6 和氢氧化钾,然后再加入氯化亚铁进行反应得到二茂铁。2.2.2电解合成法

在直流电的作用下,用恒电流法或恒电压法,以铁板和镍板作电极,电

解体系中的阳离子na+ 在阴极上被还原,与环戊二烯反应生成环戊二烯钠和氢分子;由阳极反应产生的fe2 + 向阴极转移,与阴极的环戊二烯基钠作用生成二茂铁,并置换出na+。电极反应式如下: na+ 反复进行这系列反应,在阴极上不断生成二茂铁。将暗红色的电解

液用石油醚提取,再将抽提液浓缩,冷却至0℃,即可析出橙红色的二茂铁。总反应方程式为:

【实验部分】

1、实验仪器与药品 1.1实验仪器

氮气袋、磁力搅拌子、磁力加热搅拌器、真空干燥箱、微型实验装置

一套、显微熔点测定仪 1.2实验药品 n2钢瓶、乙二醇二甲醚(c.p)、二甲基亚砜(dmso,c.p)、氢氧化

钾(a.r)、环戊二烯二聚体(工业级)、fecl2﹒4h2o(a.r),hcl(a.r)

2、实验原理

制取二茂铁的方法很多, 但最一般的方法是用碱金属环戊二烯基衍生物

同氯化铁反应。本实验就是采用该方法:

该方法的优点是环戊二烯脱质子的方法简单化了, 氢氧化钾在本法中不仅做脱质子剂, 而且也是一种脱水剂, 也可用乙二胺代替氢氧化钾制取二茂铁:

3、实验步骤

(1)二茂铁的制备

安装好实验装置,在一只25ml三颈烧瓶里放入磁子,一侧与氮气

袋相连,另一侧与装有硅油的锥形瓶相连。先在烧瓶中加入10ml乙二醇二甲醚和4.5g研磨细的koh粉末,在通入氮气并缓慢搅拌的情况下缓慢加入1.3ml环戊二烯。继续通入氮气,并控制氮气的通入量(在硅油中氮气泡一个接一个匀速放出),以赶走烧瓶中的空气。同时将1.5g四水合氯化亚铁溶在8ml二甲基亚砜(dmso),并转入分液漏斗中。将混合物猛烈搅拌10min后,打开分液漏斗,控制适当的滴加速度

使氯化亚铁的dmso溶液在45min左右加完。滴加完毕后,关闭分液

漏斗,在氮气保护下继续搅拌反应30min。

(2)二茂铁的分离与提纯

将混合液倒入100ml烧杯内,缓慢加入15ml体积比为1:1hcl,再加入 20ml水,继续搅拌悬浮液15min,然后用玻璃砂漏斗抽滤产物,并用少 量水洗涤产物3~4次,收集产物,放在坩埚中并置于真空干燥箱内烘干,称重并计算产率。

(3)产物熔点的测定

用熔点仪测定产物二茂铁的熔点。

4、实验现象与结果

?无产物。

【结果与讨论】

根据文献可知,其分子式为(ch)fe,分子量为186,外观为橙黄色针状552 或粉末状结晶,具有类似樟脑的气味,熔点173~174℃。而本次实验中,没有制

得产品。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可能与反应的条件有关系,因为该反应需在无水无氧的条件下进行,但是在实验室条件下无水条件非常难保证,因为反应中有反应物koh,易吸水潮解,在空气中很快与水反应,加上实验期间恰逢阴雨天,天气潮湿,所以比较难控制。

此外,反应需无氧条件,而在实验过程中放氮气的速度过慢,有空气不能及时排除,会对产物有所影响。另外,在加入四水合氯化亚铁溶于二甲基亚砜这个东西时,由于一开始溶解得很慢,因为加入的的固体本身比较大块,用了一定的时间去溶解它,在这个过程中,有不少的氧气已经把氯化亚铁氧化了,使得该颜色本来为绿色变为了橙色,并且在加入分液漏斗后出现了分层,这些细节方面都对该实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樟脑与蚂蚁作文】相关文章:

蚂蚁和樟脑球叙事作文05-03

与蚂蚁大战作文04-07

蚂蚁~!作文05-10

蚂蚁作文范文06-06

捉蚂蚁作文04-19

逗蚂蚁作文04-20

斗蚂蚁作文04-25

蚂蚁叙事作文05-01

蚂蚁觅食作文05-10

蚂蚁将军作文05-18

上一篇:为酗酒者设计的警示语下一篇:初三有关音乐的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