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2024-05-12

浅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精选9篇)

篇1:浅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浅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摘要:科学发展观在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 强调以人为本是其本质和核心, 这无论从其理论内涵还是实践经验来说, 都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本文从“以人为本”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在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下如何坚持“以人为本”,是对唯物史观中以人为本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求真务实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指导我国发展的科学认识观,是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过渡时期的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的党的执政理念。如何全面而准确地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对于坚持科学发展观,对于切实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

1.1“ 以人为本”应当诠释为“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以人为本中的“人”是具体的、现实的、从事社会实践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以人为本”中的“人”应界定为人民,这是一个历史范畴,即指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农民及其他劳动者为主体的全体人民。“本”就是最高的出发点、最后的根据、最后的落脚点和最终的归宿。因此,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更好地保障全体人民生存和发展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发展理念、价值取向和评价尺度。人是发展的前提,人是发展的动力,人是发展的目的,人在社会发展中居于主体地位。2004 年3 月10 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深刻阐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指出我们的发展不是为发展而发展,而是为了富裕人民、造福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发展。

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在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领导干部都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自觉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和政绩,做到凡是为民造福的事情就一定要千方百计办好、凡是损害广大群众利益的事情就坚决不办。

1.2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的依靠力量,关键在人。

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社会实践的主体,治国的智慧与谋略来自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国的发展进步关键在人,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经济社会发展的依靠力量。一切为了人,必须以一切依靠人为依托和保证。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社会主义以革命的方式,摒弃了资本主义使劳动与劳动成果的获得相分离的状况,把劳动群众解放出来,使之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以人为本的真正实现,必须依靠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人民群众。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推动者。我们必须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一心一意谋发展。而以人为本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

2.1 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谋求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从满足人民的需求与发展出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和体现。我们党 80 多年的一切奋斗,无论是战争年代浴血奋战推翻 “ 三座大山 ”,无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真正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从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发展才能获得持久的动力。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推动者。我们必须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领导干部都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自觉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和政绩,做到凡是为民造福的事情就一定要千方百计办好、凡是损害广大群众利益的事情就坚决不办。2.2 人民群众是促进发展的主体力量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谋求发展的出发点,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也要依靠人民。人民群众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善于从人民群众的生活、利益和要求中寻找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凝聚群众的力量,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支持发展、参与发展的积极性,依靠人民的主体性谋发展、促发展。离开人民群众这一发展主体,再好的发展思路和方案也难以实现。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我们的事业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也在发展。实现群众的愿望,满足群众的需要,维护群众的利益,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要细心体察群众愿望和利益要求的变化,使我们的政策措施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群众利益,使我们的工作更好地、更有力地体现群众的利益。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的理论创新成果 中国 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唯一宗旨。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紧紧把握发展这一时代主题以及解决中国一切矛盾的关键,适应新形势的客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中国共产党,把实事求是作为自己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3.1 这一精髓集中体现为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 求真 ” 就是调查研究,了解真实情况,去伪存真,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发展的 规律,侧重认识世界,着力揭示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体现科学精神。“ 务实 ” 就是要在这种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去实践、去行动,务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侧重在认识世界的同时改造世界,体现实践品格。只有求真,才能更好地务实;只有务实,才能达到求真的目的。求真务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 历史 的统一,使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践内涵更加深刻和完整,使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践意义更加突显和具体,进一步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实践精神和历史责任感。求真务实在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内涵。

3.2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的要求和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中,弘扬了唯物史观关于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价值理想,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全面发展包括 经济 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两个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促进入的全面发展。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就要把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既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把促进入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要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通过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全面发展正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3.3 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这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确保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多依靠扩大投资规模和增加物质投入,这种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导致部分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严重制约了一些地区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化解资源环境约束,就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当代人发展与后代人发展相统一,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相统一,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统一。这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成果,是谋求发展的必由之路。科学发展观不仅从空间上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考虑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且从时间上强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性,考虑后代人的利益,要求兼顾当代人发展与后代人发展的问题。可持续发展观归根到底也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观。3.4 统筹兼顾是为了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为了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这是我们党进行 现代 化建设的一个基本方针,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机制。统筹兼顾就是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做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谋划、兼顾全面,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按照统筹兼顾的思想,现阶段要在搞好原来提出的 “ 五个统筹 ” 的同时,也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在工作实际中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由此可见,统筹兼顾确实是科学发展观中极具指导意义的科学方法,其目的是为了发展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这就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以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江泽民指出:各级干部要处处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为本,抛弃一切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不良习气,真正在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方面取得新的进步,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方面创造出新的气象。

参考文献:江泽民:《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江泽民:《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胡锦涛:《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李轶.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J].学习札记,2006(12)郭潇.以人为本内涵辨析[J].理论探索,2007(2)

篇2:浅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摘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是我们建党和执政以来在国家发展观上的历史性突破。“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要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 核心内涵

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根本目的。发展是基础,发展是硬道路,是我们党执政的第一要务。吸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科学发展观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和发展的目标相统一。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充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物质、文化、政治生活的需求,把发展建立在人民群众利益实现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发挥他们参与科学发展和支持科学发展的积极性,才能增强党的群众基础,才能使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3.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中国共产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经济全球一体化和政治格局多极化,追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人的尊严和权利不断得到重视和强化,人口素质和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和改善,“以人为本”的理念,超越单纯的经济眼光,站在历史发展的新高度来面对新的挑战,树立经济政治、文化与环境全面发展的标准,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着眼于全体人民的长远利益,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也是人民的政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我国,强调“以人为本”的“人”就是肩负建设社会主义的工人和占劳动者中的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党提出建设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不但揭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也提出党完成执政任务的路径。党的“以人为本”这种执政理念在“5.12”在2008年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中得到了充分的贯彻和体现,成为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战胜重大灾难的一面伟大旗帜。在抗震救灾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又强调:“要继续争分夺秒地搜救被困群众。抗震救灾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抢救人民群众生命是首要任务。”国务院总理、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同志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一线指挥抗震救灾工作,不顾随时发生余震的危险几乎走遍了四川所有的重灾区,并反复强调“救人是笫一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军民和全国人民紧急动员起来,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有力、有序、有效地组织开展各项救灾工作,以最快的速度不惜一

年8月16日。

(7)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

篇3:浅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在中国各项事业发展中,都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高等学校发展过程中,更因该强调这一点。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有一句名言,“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道出了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为了完成这一崇高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坚持在高校工作中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因此,新世纪的高等学校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社会科学工作者和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高校发展中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就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更好更自觉地把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转入全面一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当前,很多高校的发展面临国际国内激烈竞争的格局。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规划理念规划体系规划内容规划方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以及在各级各类规划中进一步贯穿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建设目标与任务导向性预期性和约束性之间的关系,真正把创新模式发展内涵提高质量放到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就要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实施人才强校主战略。以人为本作为改革发展进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价值取向,要求我们必须创造和形成一种有利于各种人才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的良好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充分调动各种人才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以人为本视角下的高校科学发展观落实途径

1.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

现代学校应该怎样管理,这是所有校长共同关心共同思考的问题,有人说应该实行目标管理,有人说应该实行量化管理,也有人说应该实行目标量化管理,这些提法都没有错,但又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回答不了现代学校管理中的许多具体问题,它只是现代学校管理的部分,而不是全部。本文认为,现代学校管理,应该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以人为本就是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能量,因为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大厦必须以人为支撑点,而现代的文明更是以现代人的智慧理性道德和情操加以体现,一所学校的建设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一所学校的管理最重要的核心是对人心的管理,教师是具有高级头脑并且特别重视情感和自我价值实现的人,他们具有强烈的追求真善美的意识,因此,学校管理,要特别注意运用心理学,做到以人为本,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行导人,按照人的本性实施管理,以人为本讲的是尊重民主平等博爱互助友善,主要体现在思想观念上把人当人,制度决策上目中有人,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以人为本即是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合理需要,并注重情感的激励作用。

2.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培养人才发展、科研和直接为社会服务三个社会职能,是对教育的明确定位,即教育是服务,随着办学主体办学形式的多元化,教育资源紧缺的矛盾将逐步得到缓解,在公办学校一统天下教育资源高度紧张时,只有学校选择学生的权力,学生和家长没有选择学校的权力,生源按行政区指定只能上某个学校不能上其他学校,学校以其特殊地位尤其某些重点名牌学校更以其稀有资源的特殊地位,凌驾于学生和家长之上,目前,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这种局面已逐步被打破,学生和家长作为教育市场的消费者,将拥有自主选择权,学生不仅可以选择学校也可以选择教师,教师和学校作为教育服务的提供者,与需求者之间将成为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如果不能提供满意的服务,私学发展观与高校可持续发展就会招收不到学生,这就意味着学校关门和教师下岗,教育对象变成服务对象,这是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以人为本在办学中的体现,就是要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事实上,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教职员工的状况学校各类与学生有关政策社会对他们切身利益的保障程度等有着密切关系,对于涉及学生利益的各种规章制度都要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给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在市场经济和价值多元的文化冲突背景下,要引导学生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观念意识和创新开拓意识,在教育管理上要深化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大力实施素质教育,营造学生能充分发挥自由发挥全面发展的环境和空间,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作为一种服务方式,有其特殊性,学生是服务对象同时又是教育对象,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学校的管理者,既要树立教育是服务的观念,又要明确教育的功能,学校教育具有双重功能,教书和育人,教书是教育教学的外在价值,即功利性价值,主要表现为学校教学工作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给学习者一定的知识与技能为其走向社会谋生作好准备,育人是教育教学的内在价值,也是本质价值,它的作用是对受教育者的人格进行提升,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完善人的内在素质,具体落实到行动上就是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全面提升,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3.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师观

荀子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荀子所说的是尊师与兴国尊师与法度之间的关系,但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看出中国是具有尊师传统的国家,尊师是多层面的,不仅表现为学生应该尊师,家长应该尊师,国家各级领导应该尊师,社会应该尊师,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质量靠教师,高等学校要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就必须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师观,应把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放在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地位,纳入一把手工程,列为高校一项永恒的基本建设,这就必须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营造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从而使教师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动力。要树立坚持学校要发展,教师是根本,这是学校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学校管理层的所思所想只有针对教师需求,为教师提供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几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全国教育系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八字方针,贯彻落实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改革和发展迈出了新的步伐,同时教师教育工作和教师队伍建设也取得了新的进展。目前,中国教师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进入一个历史性转变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任务繁重,我们要充分认识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意义,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提升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重点,实现新时期教师教育的战略性转变,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进一步认识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统筹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做好当前教师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工作,为教育事业新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在现阶段,中国如何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无疑成为解读此项的重要方法。在分析高校在发展中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意义的基础上,阐述了高校发展中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由此进一步提出了以人为本视角下高校科学发展观的实践途径。

关键词:高校,科学发展,实践途径

参考文献

[1]刘静玲,杨妹文.我国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展望与实施途径[J].环境教育,2005,(7).

[2]王俊明.新时期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4,(8).

[3]郑学宝.加强管理文化建设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6,(1).

[4]吕锦如.构建高校发展的观念平台[J].嘉兴学院学报,2005,(3).

[5]文日方,王春娅.关于省属高校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报,2003,(1).

篇4:浅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指引我们在推进科学发展进程中始终不忘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永远为人民谋幸福。

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前进。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与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属性是一致的,与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发展第一要义、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根本方法是有机统一的。这要求我们始终要把人民利益摆在心中最高位置,以更多更好的发展来回应和满足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新期待。

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坚持公平和正义。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为根本目的制定发展规划和工作措施、安排工作进展、评价工作结果,推动以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一所负责任的大学

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核心思想的重要体现。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只有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将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才能促进教育教学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针对报告中所提出的我国教育的重要任务是科学发展、人民满意,以及具体提出的六项任务,高校一定要办成一所负责任的大学:一是对国家负责。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对社会负责。要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检验我们教育工作的最高标准。凡是有人民需求的地方,就是我们要重点加强的地方;凡是人民不满意的地方,就是我们要下决心改革的地方。同时要面对行业社会实际的需求培养符合实际需要的实用人才,对企事业单位负责。三是对学生负责。学校办学要以人为本,以教师和学生为本,特别是对学生而言,要把质量放在首位,体现教育公平,让学生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极大提高就业质量,破除一切妨碍教育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以教学工作为中心。

内涵建设、特色发展是学校科学发展的核心和关键

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要衡量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不是比规模、比大楼、比论文,更重要的是比内涵、比特色、比贡献。当前提高高校教学质量、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对于高职院校,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技术综合应用能力,独立从事复杂的技术应用及管理,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高端职业人才。既具有应该具有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相关要求,又具有职业人所必需的职业素养、团队合作及职业技能等,要将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职业胜任能力的培养贯穿教学整个过程。第二,要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和特色发展的关键,要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专业结构、专业设置、专业建设等方面做好工作。第三,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关键在教师,这是促进内涵式发展的工作重点,要解决教师队伍的素质问题、结构问题和相关制度问题。第四,进一步突出办学特色。要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切忌大而全,不要千校一面。要充分把握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异同,校际之间的不同。

结合高职教学工作的认识和思考

1.更加明确学校办学方向,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这些是对高校办学思想和方向的重要阐述,只有牢牢把握住这些思想,才能够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使高职教育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2.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坚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从多方面入手,治理在教学科研中普遍存在着的学术道德行为不端的现象;增加教师对教学工作精力的投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特别是要在课程的整体设计、单元的教学设计狠下功夫。

3.实现北京高职异地高考,积极推动农民工平等接受教育

“农民工”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生力军,随着现代化产业的调整、发展,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准、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水平关乎着社会的建设水准、关乎着产业升级、调整和发展。让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提升文化层次,使之成为高素质现代化产业工人,需在政策、教育渠道方面采取多种有效的举措。例如,允许农民工不受户籍限制在北京跨省报考高职院校;将农民工教育纳入职教体系,建立农民工职业准入制度等。

4.教学管理要体现教育公平,要人性化

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在招生就业、专升本、选择专业、评优等方面,要有健全的制度,遵循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保证每个学生的平等权利。在教学相关事项如课程安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等,保障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这些都是教学管理决策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

5.实现四年高职本科培养,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搭建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及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为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而努力。积极探索“3+2”的中高职衔接,四年制高职本科教育,分级制改革实验等工作。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协调发展,积极构建人才培训基地,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充分发挥优势,在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下岗人员等再就业方面充分满足各类人员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6.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十八大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在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实训室建设等各方面工作中,要充分体现这一重要的学生培养目标。这是一条工作主线,应贯穿在整个的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当前职场上普遍的诚信操守、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的严重缺失,无疑也是影响我国各个行业发展的重大因素。

7.加强创业教育,提高就业质量

积极开展学生的创业教育,作为家长的希望和学生的要求,就业时有稳定的职业、较高的收入、良好的福利、充分的社会保障、和谐的劳动关系、参与的权利、流动的自由、提升的空间、机会平等(无歧视)等,即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体面的工作”(Decent Work )。就业质量也应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体面的工作”所涵盖内容(高质量所得);另一方面是就业所需的专业化知识与技能、职业精神与道德、职业责任与规范、职业产出与效率等(高质量付出)。因此,学校的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也应围绕这两方面进行,两者互相联系,缺一不可。

(作者单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篇5:浅谈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摘 要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有着坚实的哲学基础和深厚的历史、现实背景,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我们党深刻的执政理念。抗震救灾,抢救人的宝贵生命,正是我们党的“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真正实践和充分验证。

关键词:实践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核心的内涵。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应该看到,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我们一定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这个道理,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 践,离开了人民群众这个实践的主体,科学发展观就失去了发展的根本。在科学发展的所有活动中,人是决定一切的因素,是决定是否能够实现科学发展的内在本质所在。科学的德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决定着科学的发展,人的发展也决定着科学发展观是否能够真正落实,并沿着怎样的道路走下去;同时,人的发展又离不开科学发展,科学发展又为人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和保障作用;科学发展与人的发展是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相互依赖和互相促进的,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关注人的因素,注重人对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在具体的工作中,就是要坚持在培养和使用人才方面做文章,在深入研究实际问题方面下功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没有一支优秀的发展队伍,没有对客观事物充分了解和预测分析的正确决策,就难以推动发展,就会出现种种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必须要有发展的新思维,有发展的新举措,要敢于打破陈规陋习,在不断改革中谋求发展。切实做到发展要依靠人,发展的成果要惠及人。因此,只有真正的以人为本,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得到落实,科学发展得局面才能真正得到实现。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根本要求。

我们党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党,是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本质要求的党,是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党。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也是最根本的目标和任务。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带领广大人民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无论是战争年代浴血奋战,带领人民成立新中国,还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一直到现在的改革开放和和谐社会主义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指根本,就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出发点以及根本所在。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牢记我党的根本宗旨,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具体地、深入地落实到党和国

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我们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不断实现民利,保证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全部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断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

三、以人为本全面而准确地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并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以人为本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因为科学发展观在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回答上始终贯穿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首先,在为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邓小平通知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决策和工作的标准,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其次,在靠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其三,在发展成果如何分配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走共同富裕道路,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是要正确反映和兼顾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就是要在坚持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要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

参 考 文 献

篇6:1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答:科学发展观,第一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怎样战胜挫折 答:(1)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2)要正确的认识挫折,采取恰当的解决方法(3)应激发探索创新的热情(4)会自我疏导 3如何魔力坚强的意志

(1)必须树立明确的目标(2)要从细微之处做起,从小事做起(3)应善于管理自己(4)要主动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 4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1)含义: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善解人意,对人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态度(2)实质:关心别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3)要求: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5诚信与信任

答:坚持诚实,就会获得信任。诚实是获得信任的前提,信任的基础永远是诚实 6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答:(1)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尊重他人权利(2)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3)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4)要以合法方式行使权利 7对公平的不同理解 答:(1)在不同时代,面对不同的问题,对公平有着不同的理解(2)公平体现着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对权力的尊重,对自身力量的肯定。8我们国家的根本制度 答:社会主义制度 9民族精神的内容

篇7: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思想体系,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贯穿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灵魂和主线。发展归根结底都要着眼于人,着眼于对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的,以及自身发展需要的满足,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和实质: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就是以更好地保障全体人民生存和发展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发展观念、价值取向和评价尺度.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着眼点和立足点。科学发展观中“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念,是以人为本这一价值取向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以人民群众为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靠人民群众生机勃勃的创造性活动。无论发展生产力还是发展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无论发展政治文明还是发展精神文明,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离不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以人为本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以人为本科学回答了发展的目的问题,即为了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无论发展生产力还是发展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无论发展政治文明还是发展精神文明,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离不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对以物为本的传统发展观的否定。我们今天所讲的以人为本是对“以物为本”的传统发展观的否定。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着力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协调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强调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性、综合性、内生性,强调经济社会发展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经济增长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控制人口和开发人力资源相协调,实际上强调人的代际平等和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三、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在总结我国长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理论上弄清以人为本的内涵和实质,从实践上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要求,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篇8:浅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 实现职工利益与企业利益的共建共享

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是解决前进中各种困难的关键, 也是保障职工经济利益的前提和基础。为此, 海洋试油大队始终把发展作为大队的第一要务, 全力打造一支适应油田发展的海上试油作业联合舰队, 做大做强主体产业, 实现职工利益与企业利益的共建共享。

1加快装备更新, 增强发展后劲

作为油田实施从陆上向海上战略跨越的参与者, 海洋试油大队承担着海上勘探试油作业大修的艰巨任务, 从最初的小分队借用钻井平台配合施工到拥有第一座自己的海上施工平台, 历经13年。随着海上市场的不断扩张, 海洋试油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是油田增储上产, 需要海洋试油作业, 另一方面装备不足又叫海洋人“难为无米之炊”。为此, 近年来, 海洋试油大队领导班子把加快装备更新作为生存发展的大事来抓, 积极争取投资, 加快平台建设, 以最佳回报实现滚动发展, 作业装备也由1座平台发展壮大到现在的6座平台, 而且新的平台也正在筹建中, 所有这些都为打造一支适应油田发展的海上作业舰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 海洋试油大队全力发展海上试油作业新工艺、新技术, 以技术占领市场, 发挥平台的最大效益, 还有二联作、三联作试油测试、自喷电泵一体化、连续抽油杆、防砂泵撬、三项分离器等系列工艺技术成功攻关应用, 都大大提升了海洋试油大队海上作业的品牌和知名度。在努力服务油田内部市场的同时, 海洋试油大队先后闯进并占领辽河、大港、冀东等油田的海上作业市场, 完成各种试油井44口122层, 受到甲方单位的高度赞誉, 被誉为“最放心的试油队”。辽河油田称海洋试油大队是“闯市场交朋友互利双赢, 擒油龙伏骇浪铁人再生”;大港油田送来“服务态度一流, 施工质量优良”的锦旗;冀东油田在给井下作业公司的感谢信上赞誉道:“你们的队伍不愧是一支作风过硬、技术精湛、服务一流、文明守信的海上试油作业正规军”。华东石油局、西南石油局、江苏油田等单位多次到大队参观学习交流。截至目前, 大队共开井125口, 完工交井117口, 其中试油井5口17层, 海上拖航移位38次, 完成大型酸化压裂防砂施工57井次, 均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年年超额完成公司下达的生产经营承包任务, 经济效益和职工收入也实现了持续增长, 同时也圆满完成了石油开采从陆地到海洋、从油田市场内部到外部的跨越, 成为胜利油田生产稳定发展的中坚力量。

2夯实基层建设, 提升队伍品牌

发展要依靠职工, 职工要靠基层去管理和凝聚。海上试油作业作为一个专业性强、危险性大、技术密集、条件艰苦的行业, 要凝聚职工的向心力、提升队伍战斗力, 就必须加强基层建设, 用团队精神、品牌形象感召职工。多年来, 海洋试油大队人始终遵循以“以人为本、严细求实、创新奉献、勇争第一”的团队精神, 坚持“行业站排头、国际争一流”的发展理念和“以海上为核心, 以勘探试油为重点”的工作准则, 规范行为、约束行动、开拓市场, 打造品牌。目前, 海洋试油大队借胜利油田争创中国石化金银牌队、管理局“达标、创优、争强、夺牌”基层创建和创建劳动关系和谐单位活动的东风, 向一线倾斜, 加大基层投入, 强化软硬件建设, 改善工作生活条件, 又新建了7栋公寓楼, 让职工全部住进了宽敞明亮、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公寓;还为每个基层单位建起了图书室、娱乐室、健身房、篮球场, 配备了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器材;新建了大队和谐文化长廊、休闲花园, 让职工休闲娱乐, 享受生活;对大队办公生活区域进行美化亮化, 建设花园式场区, 引导干部职工热爱集体, 立足本职, 发挥聪明才智, 全力打造“和谐高效、行业一流的海上试油作业联合舰队”。同时, 海洋试油大队在基层单位全面实施“阳光工程”战略, 突出和谐文化建设;实施“海上核心”战略, 突出信誉和施工质量;实施“拴心留人”战略, 突出选人用人观念;实施“综合治理”战略, 突出抓好队伍稳定;实施“争强、夺牌”战略, 突出职工队伍升级五大战略。另外, 海洋试油大队按照安全环保法规与制度, 严格执行QHSE管理体系;坚持每周一次基层队主要领导生产工作例会制度, 坚持在每季度和半年分别进行一次以技能考核与技术比武为主要内容的“一强化、二执行、三坚持、四考核”的工作方法, 努力提高基层单位的执行力, 保证海上无生产安全事故、无环境污染事故、无重大工程质量事故、无治安灾害事故的“四无”目标。目前, 全大队8个前线队已涌现出中国石化金牌队2个、银牌队2个, 油田名牌基层队3个、行业强队3个和优秀基层队1个, 其中6支队伍持有中国石化“探井试油气作业甲级队”资质, 成为一支“召之即来, 来之能战, 战之能胜”的海上一流试油作业联合舰队和“王牌军”。

3强化安全生产, 保障职工安康

安全就是幸福, 安全就是效益, 安全生产是和谐的基础。海洋试油大队把职工的安全、健康、环保作为关爱职工的头等大事来抓, 全面推行QHSE管理体系, 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 层层签订安全承包责任书, 采取风险抵押, 严格奖惩制度, 完善安全措施, 加强重点岗位、要害部位的安全监控, 加大安技工作、劳动保护等安全工作的投入, 坚持“用在安全上的钱一分也不能省”的宗旨, 全力以赴确保大队海上生产安全。并把“岗位责任制大检查”作为常规活动, 建立长效机制, 广泛开展“安全在我心中”、职工“安全健康”倡议行动、安康知识板报展、基层队技术员技能比武、岗位工人标准化操作、井控知识培训与考试、“生命之歌大家唱”、“安全故事大家讲”、“标准作业我操作”、“安全先进班组活动”、学唱安全生产“十大禁令歌”等活动, 在班组推行“岗位作业HSE指导卡”、“安全先进班组”管理措施。定期举行井控、消防、防硫化氢、落水、逃生等“五项演练”, 为大队营造一个“人人明职责, 操作标准化, 事事重安全”的良好氛围, 从而有效地保障职工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坚持人本理念, 实现职工技能与企业效益的共同成长

关爱职工成长成才, 帮助职工实现自我价值, 是海洋试油大队不懈追求的目标。因为, 人才是企业第一要素, 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所以, 大队在发展的同时, 始终坚持人本理念, 着力关心职工的发展, 最大限度地为职工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 为职工搭建展示才华、施展抱负、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1大力实施“素质提升工程”

技术是职工的立身之本, 高素质职工队伍是海洋试油大队保油上产、开拓市场、站稳市场的“法宝”。针对海上开发进入高含水期, 修井作业难度加大, 需采用新装备新技术的要求, 海洋试油大队大力实施“素质提升工程”, 积极探索新的培训思路, 尝试新的培训方式,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营造职工成长成才的浓厚氛围。大队本着“干什么、学什么, 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 在基层单位成立了由平台经理为组长, 队长、技术员、技术骨干为主要成员的职工培训领导小组,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导师带徒”、“新老职工结对”、集中培训、送外强化、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校企联合等措施, 引导职工立足本职学业务、练本领、长才干。海洋试油大队想方设法为每个基层队建起了培训室, 配备了课桌椅凳、教学用具及摄像机、照相机、微机、传真机、复印机及专业技术书籍, 在全局“六面红旗”之一的试油1队和全局“30佳标杆示范队”试油5队建起了信息管理室、职工培训室、科技研发厅、成果展示厅。严格考核每个基层队在培训中是否做到计划、内容、教材、设施、教员、考核、奖惩“七落实”, 并实行月度评比考核奖惩制度。近两年来, 海洋试油大队先后完成了《海洋作业平台液压站改造》、《提高埕岛油田螺杆泵井施工一次成功率》、《下空心杆作业防喷装置》等26项科研创新成果, 取得了2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且这些成果在海洋试油大队推广应用后,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大力实施“栓心留人工程”

海洋试油大队建立了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完善人才测评制度, 对每一名职工从知识水平、能力及思想倾向、工作技能、个性特征和发展潜力进行测量和评价, 建立起了“管理、技术、操作”三大岗位人员的素质档案, 完善了职工个人与岗位技术、责任、贡献、业绩相结合的薪酬分配制度, 实行“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办法, 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能力强、会管理的骨干, 海洋试油大队则大胆提拔到基层干部队伍, 对技术精、善钻研的高校毕业生及时评聘技术员, 对业务精、威信高的职工则推选成班组长。采用以上用人办法后, 近两年来海洋试油大队先后有12名骨干走上中层或基层领导岗位, 35人已聘为技术员, 50多人当上班组长。大队还积极推荐职工参加更高层次的培训和进修, 现已有226人获得了QHSE证书, 425人取得了海上“四小证”, 18人参加了硕士研究生的学习, 37人取得了高级工证书, 并涌现出2名省部级劳动模范、1名管理局“十佳队长”、1名管理局“十佳青年”和1名油田首届“为民技术创新奖”获得者。

坚持文化引领, 实现职工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和谐共进

多年来, 大队以共建为前提, 以共享为目标, 内聚人气, 外树形象, 形成了具有海洋特色的胜利油田基层文化。海洋试油大队长期坚持用文化引领职工、塑造队伍、凝聚人心, 有力地保持了队伍旺盛的斗志, 实现了海洋试油大队持续稳定、和谐发展的目的。

1构建基层文化体系, 培育海洋特色文化

蔚蓝的大海锻造了试油大队人海一样的胸怀, 也培育了“以人为本, 严细求实, 创新奉献, 勇争第一”的海洋团队精神。为了实现“持续创新, 追求卓越, 打造海上一流试油作业联合舰队”的共同愿景, 广大干部职工以海为家, 以苦为荣, 以苦为乐, 努力用文化的力量改变枯燥的生活、艰苦的环境, 在共同愿景的感召下, 队队抓文化、一队一特色。全局六面红旗之一、以“严细成风”著称的试油1队把打造“百年团队、百年红旗”作为远大目标, 用“细节决定成败”培育“严细文化”。建队24年来, 试油1队坚持生产管理“严之又严”, 资料录取“细之又细”, 安全环保“慎之又慎”;工序一次合格率、探井质量全优率均达100%, 试油资料全准率在99%以上, 保持24年安全生产无责任事故;用油田第一座海上试油作业平台完成各类施工井360余口, 成为中石化金牌试油队和管理局名牌基层队。针对海上施工风险大、安全系数低的难题, 试油12队把实现平台作业“零违章、零事故、零伤害、零污染”作为主攻课题, 以“安全在我心中”大讨论为契机, 内抓安全意识树立, 外树安全生产品牌, 共同营造安全健康环境, 形成了具有海洋试油特色的“安康文化”, 并连续7年保持了“四零”目标。试油7队把“建负责任班子、带有能力团队”作为创建载体, 干部职工以责任为核心, 以“安全零事故、环境零污染、质量零返工、职工零违章”为目标, 形成了以“责任决定成败, 责任成就人生”为核心理念的“责任文化”。由此形成了干部职工以队为家、以队为荣, 把对岗位负责、为团队尽责变成自觉的行为准则, 团队的执行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试油5队着力在提高职工素质上做文章, 以“事事有反思、每天有进步”为准则, 进行理念反思、工作反思、横向对比反思, 培育“反思文化”, 让每一名干部职工知不足而求学,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并推行了“产、学、研、用”于一体的“2341”创新学习模式, 建立了“海洋青年创新工作室”, “青年科技示范园”。几年来, 海洋试油大队立足岗位创新创效, 取得国家实用专利10项, 专利申请2项, 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篇。每个基层队结合实际培育形成的特色文化体系, 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海洋文化, 成为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价值取向和不懈追求, 激励着海洋人向着共同目标努力, 干部职工的归属感、自豪感和责任感明显增强。

2畅通民主渠道, 尊重职工的合法权益

几年来, 海洋试油大队党政组织把依法维护、落实职工的政治权益、经济权益和文化权益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不断完善职工代表大会等各项制度, 坚持开展“厂务公开”、“厂务质询”、“党群双向承诺制”、“阳光工程”活动, 以建立“职工心声反馈卡”、“职工亲情联系卡”等形式作为畅通民主管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增强队伍凝聚力的有效载体, 对事关大队发展和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 广泛征求基层组织和职工群众的意见, 完善以基层队为主的公开层, 对生产经营承包指标完成情况、食堂账目、材料消耗、成本利润、干部跟班劳动、工资奖金考核分配等职工关心的具体情况进行定期公布, 建立一月一公开, 一月一考核, 一季一总结, 一年一评比的“四个一”运行机制, 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群众工作专题例会”、“厂务质询会”, 实行职工上平台、在平台、下平台谈心制度, 与职工加强交流, 征求职工意见, 解决职工实际问题, 全面实施“党群双向负责制”, 实施党员与群众结对子, 规定各自的义务和责任目标。达到全队统一认识、统一行动。2009年海洋试油大队通过厂务质询会征集解决职工困难的意见60余条, 向公司反映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20多项, 采纳职工群众的合理化建议100余条, 较好地维护了职工的政治权益和经济权益。

篇9:浅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摘 要 本文从“民本思想”的发展方面论述了以人为本的意义,用乱世和治世来说明背离人民和以人为本的不同结果,指出了科学发展观继承了“民本思想”的精华,其实质是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来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矛盾,从而促进社会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民本思想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 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发展

一、我国“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的“人人平等”思想存在于生产力极低基础上,该社会形态并不是人人向往的理想社会。随着生产发展,产品有了剩余,部落首领开始利用手中的权利占有剩余产品,自私自利思想开始萌芽,阶级产生,人类社会就进入了私有制社会,从生产力发展角度说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由于生产力水平低,阶级矛盾尖锐,阶级压迫残酷。夏桀统治残暴,并自诩为太阳,但老百姓宁愿与其同归于尽,商汤率领奴隶起义灭夏而建商朝;商纣王惨无人道,周取而代之;周厉王道路以目,“国人暴动”随后发生,周厉王仓皇逃跑;秦始皇灭六国,自称始皇帝,妄想帝业传万代,大兴土木,过度役使民力,秦二世更加残暴,陈胜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怒吼,揭竿而起,群起响应,刘邦最终建立西汉王朝;汉文帝爱惜民力,汉景帝发展生产,史上才有“文景之治”;隋炀帝骄奢淫逸,残酷压迫百姓,结果官逼民反,李世民参加了隋末农民战争,看到了被压迫阶级的巨大反抗力量,慨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执政后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出现了“贞观之治”;北宋的王小波宣称:“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南宋的钟相、杨幺起义时钟相宣称:“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明末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百姓发出“早早开门迎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的欢呼;清末孙中山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提出了三民主义,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孙中山的“公仆思想”确实是对“官老爷思想”的宣战,但蒋介石抛弃了孙中山的革命理想,背叛了人民,成为官僚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对外卖国,对内镇压工农,成为革命的对象;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最先进的思想利器,指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并将马克思主义与当时中国国情相结合,唤起工农千百万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去,以摧枯拉朽之势埋葬了蒋家王朝,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难怪开国领袖毛泽东发出“人民万岁”的呼声。历史告诉我们,谁抛弃了人民,人民也将抛弃他。臧克家诗云:“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伟力在于民众之中。

从中国历史的发展不难看出,自原始社会的原初的平等思想到“家天下”的“君贵民轻”、“忠君爱国”思想,国家统治就是金字塔般的等级秩序,自夏朝至蒋家王朝,莫不如此,以至于梁启超在“评论二十四史时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英雄史观认为帝王将相是创造历史的英雄,草民只是天子脚下的子民—一小民而已,力量何其渺小。殊不知被看不起、被蔑视、甚至被忽略不计的草民推翻了暴虐的帝王统治,但草民在朝代更替中充当了改朝换代的工具。新统治者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之后就采取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来巩固统治,关注民生,人民修养生息,这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群众是现实的,尤其关心衣食住行等与生存密切相关的东西,决不能“画饼充饥”愚弄他们。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一书中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①。”

我国的民本思想渊源流长,据学者考证,“以人为本”这个概念最早出自我国古代典籍《管子》。《管子?霸言》中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这就道出了要以民为本或以百姓为本,其中体现了中国的民本思想,揭示了百姓在社会治乱中的作用。孔子曰:“苛政猛于虎”,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就有了民本思想的萌芽,是对“君贵民轻”思想的反抗。由此可见,阶级社会是人吃人的社会,无法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新中国建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第一次实现了多数人统治少数人,领袖毛泽东指出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②。”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的核心在于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于坚持执政为民。由此可见,三代领导人都极为关注民生,关心百姓的生活。

为了解决影响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现实问题,2004年3月,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③。”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民本思想”的创新,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符合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实现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以人为本

中国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造成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及破坏,人的全面发展遭遇极大挑战,加之腐败官吏的“官老爷”思想,使得“以人为本”未能很好的落到实处,从而造成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加大,出现了一些老百姓亟需解决的问题:看病难、住房难、就业难、子女上学难……,还有一些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暴力拆迁”、新农村建设中的暴力掠夺农民土地卖给开发商从中牟取暴力,给“黄、赌、毒”充当保护伞的文强之流已堕落成人民的罪人,郑州的某房管局副局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训斥记者“你是替百姓说话,还是替政府说话?”,在其思想意识里政府已不是百姓的政府,他自己已把自身置于百姓的对立面,在工作中侵害百姓、压迫百姓必是不争的事实。在现实生活中,有此想法的人不在少数,个人与小集团利益凌驾于人民利益之上,毫无“公仆”意识,俨然一副“官老爷”做派,这种没有“民本思想”的败类的下场就可想而知了。“官老爷思想”与“民本思想”是不相容的,是尖锐对立的,最可怕的是这两种矛盾思想的对立统一体,口喊“民本思想”之号而行“官老爷”之实,这招极具欺骗性和迷惑性,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是深谙其道的,欺骗、愚弄老百姓要比镇压老百姓节约国家资源、省心省力且有效得多,与宗教这种“精神的鸦片”有异曲同工之妙,常杀人于无形之中,而百姓也“安乐死”于被杀之中。没有反抗、欣然赴死是统治者最愿意看到的美好结局。难怪鲁迅先生控诉人吃人的黑暗社会,“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摆着。

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矛盾极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现象是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社会应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更离不开人的发展。当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相协调时,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就会比较快;反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就会比较慢。在阶级社会里,人的发展空间有限,人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因此社会的发展就比较缓慢,社会发展的落后又严重影响到人的发展。只有关注人的发展,以人为本,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之所以要以人为本,是因为: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改朝换代的历史无一不是人民群众革命的结果。新朝代建立后,统治者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采取一些“仁政”措施,以人为本,尽管以人为本的层次偏低,但社会发展还是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也促进了个人的发展。以解放全人类为奋斗目标的共产党人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需要的满足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社会的全面发展来满足人的全面需要。我们强调社会发展要以人为本,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但人的发展又必须在社会发展中才能得以真正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社会进步促进人的发展,并为人的发展创造新的条件、新的发展空间。人的发展只有在社会的发展中才能得到真正发展。在对人的发展的理解上,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④”。

三、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重在实践科学发展观

新中国建立后,劳动人民翻身做了主人,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社会发展为人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促进了人的发展;人的素质的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随着人口过度膨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反过来资源与环境又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落后的发展观就是走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使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空前尖锐,可持续发展遭遇空前严峻挑战。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人口数量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的矛盾十分突出,社会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人的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现实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010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刚刚结束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制定“十二五”规划,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当代中国,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出从国富到民富的设想来构建十二五规划,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有了先进的理论武器固然重要,关键是各级政府、各级人民公仆都必须以实际行动来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挂在心头,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切实处理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问题,“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使老百姓能吃得饱、穿得暖、住得上房、看得起病、上得起学……。只有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103.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373.

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850.

上一篇:冬夜我翻开心灵的相册初中作文下一篇:小草初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