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观念文化评析

2024-04-10

安全观念文化评析(精选6篇)

篇1:安全观念文化评析

学习导航

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 ● 了解古代的安全文化观念; ● 知道中西安全观念文化的差异; ● 掌握我国安全观念文化的转变; ● 学会建立现代企业安全观念文化。

安全观念文化评析

一、古今安全观念文化评析

1.古代安全文化观念

古代正确的安全管理文化

《左传》中有“居安思危,思者有备,有备患”之句,晋·韦謏《启谏冉闵》“清诛屏降胡,以单于之号以防微杜渐”之句。

企业有安全的保障做前提,才可能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小隐患必然存在着巨大的灾难,所以要防微杜渐,要求安全管理精、细、严。

古代不良的安全管理文化

古代不良的安全文化是随命论,凭运气,天命不可违,烧香拜佛做道场等。

2.当今社会存在的安全文化观念

企业决策者的错误认识

有些企业决策者认为没有执行国家的规范标准、没有投入、没有装安全防护不一定会有事故,这是非常错误的认识。

不良的企业安全文化

例如,1976年渤海2号事件,中海油价值5000万美金的设备平台翻层进水,现场72名员工为保护机器牺牲了性命。在当时的条件下,人是无能为力的。如果企业以人为本,不视财产优先,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

现代企业一定要淘汰传统的不良的安全文化观念,如“大庆油田”精神,学会用风险的科学观点降低风险。

忽视安全成本 很多企业总认为安全是软成本,投入时偷工减料。比如,进口某个中心系统或生产线,为了降低外汇成本,提出把安全防护卸掉等要求。

在安全领域上,智者是用别人的事故经验当作自己的经验教训,疑者才会自己实践事故,用自己的鲜血换取教训。危险是客观的,安全是相对的,事故是都可预防的。企业要善于借鉴别人的事故经验,掌握事故的科学理论,预防事故的发生。

二、中西安全观念文化评析

1.西方的文化

西方文化的根基是科学、法律,强调理性、法则和程序。

2.东方的文化

东方文化的根基是艺术、道德,强调感性,谈境界,重体会。这与圣人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关。

三、我国安全观念文化的转变

我国安全观念文化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1.认识论

从“宿命论”变为“本质论”。

2.态度

从“革命精神”变为“科学精神”。

3.伦理

从“财产优先”变为“生命优先”。

4.认知

从“安全常识”变为“安全科学”。

5.价值观

从敏感安全成本变为注重安全价值。

6.责任

从单纯效率观点变为综合社会效益。

四、现代企业安全观念文化的建立

1.安全价值观的社会价值

安全生产创造社会价值。企业要追求效益、利润、质量,必须建立在安全基础之上。安全价值观的社会价值包括:

第一,安全价值观是“三个代表”思想的具体体现; 第二,安全价值观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要求; 第三,安全价值观是宪法及国家性质本质的要求; 第四,安全价值观是社会进步与文明的标志; 第五,安全价值观是以人为本的重要内涵;

第六,安全价值观是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的基石; 第七,安全价值观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第八,安全价值观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证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体现; 第九,安全价值观事关社会稳定大局;

第十,安全价值观关系社会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2.安全价值观的企业价值

安全价值观的企业价值主要包括:

第一,安全价值观是国家和政府赋予的责任; 第二,安全价值观是社会和员工的要求; 第三,安全价值观是经营准入的条件;

第四,安全价值观是市场竞争的要素,竞争的要素是一个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 第五,安全价值观是持续发展的基础;

第六,安全价值观是利润的组成部分。从企业长远经营过程来看,投入了安全成本,事故率就会降低,节约出的事故发生率的差额就是企业的利润。

3.安全价值观的个人价值

对从业人员来说

企业提供的防护用品、安全设施、专职保障是企业员工最大的福利,但是很多人却认识不到,一是因为自身没有体会到,二是与政策有关系。比如,政策规定死一个人赔20万元,但是要预防安全的成本花费可能是好几倍,所以企业认为预防亏本,不如等着出事时赔偿。

对经营管理者来说

经营者做好安全生产,可以获得如下价值: 第一,免责; 第二,积德;

第三,事业成功的保障; 第四,企业经营的前提; 第五,企业的终极目标。

企业先进的安全理念多了,一切事故都可预防。现代企业要给员工创造幸福,给社会带来愉悦和幸福感。国际上的安全理念是安全健康至上、安全提高。如杜邦、石化、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国际企业,主张“员工是公司最主要的财富,安全能够提高公司的竞争力”的文化理念。

此外,安全理念具有相对的特点,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要进行不同的安全建设,比较不同阶段的优势是事故科学的一个最高标准,要提倡“生命高于财产”、“安全效益等同于经济效益”的观念,管理上也要从“老三零”(零伤害事故、零职业病、零环境污染事件)转移到“新三零”(零险兆、零隐患、零三违)。“新三零”是科学的管理目标,是国外提出来的,国内一般企业都还没有建立起预防事故的意思和理念。

篇2:安全观念文化评析

什么是安全观念文化?

安全观念文化主要是指领导和职工共同接受的安全意识、安全理念、安全价值标准。安全观念文化是安全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和提高安全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基础和原因。

当前应建立怎样的安全观念文化?

当前,我们需要建立的安全观念文化是:预防为主的观念、安全也是生产力的观点、安全第一的观点、安全就是效益的观点、安全是生活质量的观点、风险最小化的观点、安全超前的观点、安全管理科学化的观点等,同时还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保险防范的意识、防患未然的意识等

如何搞好印制企业的安全文化

培育印制企业安全文化是提高印制人安全文化素质的必经之路,是一项需长期投入的系统工程,不能急功近利。印制企业的安全文化应以安全生产领域为基础,扩展到印制人的安全生活、安全生存领域。搞好印制企业安全文化,首先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

其一、企业各级领导要真正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

企业各级领导的安全理念是安全管理的“风向标”,是培养企业安全文化氛围的前提和保证。搞好企业安全文化,关键在领导,在于领导的思想意识要真正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在实践中,有的企业依然存在:有些领导在讲到质量时,说质量第一;讲到安全时,说安全第一;生产紧张时,又说生产第一。弄的职工搞不清究竟哪个是真正的第一?既然都是第一,也就都不是第一,这也难怪出现安全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局面。当然,一些部门负责人也普遍存在重生产轻安全的思想,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生产经营上,安全“欠帐多”,导致事故隐患大量存在。

下面的事例或许能给我们一点借鉴:中国第一支彩管生产企业——河南咸阳彩虹集团的领导根据实践,对安全、质量和生产活动进行了精心的分析和排序,提出了“安全第一、质量第二、生产第三”的思想,并将这种思想推广至各企业的其他活动中,突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原来的“安全第一、质量至上”的理念被“安全第一、质量第二、生产第三、制度至上”的理念所替代,从而使彩虹集团的安全形势如雨后彩虹,光彩夺目,让人艳羡。

其二、加强安全管理者责任意识,完善安全工作机制

没有完善的工作机制,任何良好的愿望都无法产生期望的结果。当前,解决安全管理上的“人岗离心”问题应当是企业的当务之急。

什么是安全管理上“人岗离心”呢?简而言之,就是企业安全管理人员不喜欢安全这个岗位。目前,为数不少的安全管理者一谈到安全管理,就道起安全管理的苦头:安全管理责任大,出力不讨好;安全管理永无止境,查出隐患,整改完毕,还得要去查找新的隐患;安全管理者时刻提心吊胆,安全管理一票否决,有一回出事就前功尽弃。所以,现实中有些管理者期盼早日挪位易职,跳出“圈外”,有的安全管理者“身在曹营心在汉”,根本谈不上爱岗敬业,这就是“人岗离心”现象。

要消除这种现象,企业首先要注重选人。作为生产单位,安全是头等大事,必须重视安全管理人才的培养,不能认为安全管理工作是“粗枝大叶”的简单工作,谁都可以上岗,谁都可以搞好,结果进出方便,来去无束,造成安全管理专业化水平低下。其次,企业要对安全管理者合理定位,高度重视安全管理者的岗位管理技术含量及职能的重要性,在责、权、利、名方面要向他们适当倾斜,赋予安全管理者的岗位使命感和自豪感,让他们有位有为。再次安全管理者要自身提高素质,工作要雷厉风行,勤勉敬业,要真抓实干,不能敷衍应酬,在安全管理上要多动脑筋,狠下功夫,做到名实相符。浙江省、广东省和深圳市推行的企业注册安全主任制度和企业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是“人岗离心”的一剂良药,它们在《企业注册安全主任(工程师)制度实施导则》中提出指导性意见,界定了安全主任的职责和权力,并规定安全主任(工程师)的待遇应高于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略低于企业安全生产直接负责人。

其三、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

通俗地讲,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寻找合适的人,为其安排合适的工作,对其进行培训和指导,尽可能地发挥职工的潜能,使其更好地完成工作,使企业和职工均获得最大回报。

当前,印制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对安全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安全管理正逐步走向“法治”,涉及诸多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这要求安管人员要有较强的安全政策理论水平,全面掌握现行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作为开展安全监督的依据和准绳。另一方面,印制技术日新月异,安全管理涉及各种安全技术规范,这要求安管人员要有扎实的安全技术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印制企业要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应该根据人力资源理念重视安管人员的培训,舍得智力投资,要对安管人员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逐步使安全管理人员成为业务素质高、管理水平高、工作效率高的“三高”人才。

其四、加大民主管理安全工作的力度,建立相互信任的安全价值观

安全生产是为了人,而安全生产又依靠人来实现。人们建立或制定的安全生产准则——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理论知识、技术规范、标准、规章制度等,如果没有被人们观念上接受,行为上响应,技能上掌握,就不可能真正转化为安全生产的力量,所有的安全生产准则也就会成为一纸空文,难以发挥任何作用。如果企业和职工之间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情况将会

相反。

在安全工作中,印制企业应加大民主管理安全工作的力度,并授予职工充分参与安全管理的权利,可通过赋予职工安全知情权、参与安全管理权、安全监督权、事故隐患整改权,不安全状况停止作业权、抵制违章指挥权、紧急避险权、反映举报权等,使企业领导、管理人员、从业人员之间形成相互信任的安全价值观。有了这种相互的信任,就避免和减少相互指责的内耗、不切实际的敷衍、隐瞒事实的托词;有了这种参与和信任,安全生产的准则才能真正发挥效力。

其五、积极探索有效载体,有的放矢地营造安全文化氛围

印制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印制职工的安全素质。印制职工安全素质的实质是指印制人的安全文化素质,主要包括:安全意识、法制观念、安全技能知识、文化知识结构,心理应变能力、承受适应能力和道德行为规范约束能力等。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是安全文化素质的基础;安全技能知识和文化知识结构是安全文化素质的重要条件;心理应变、承受适应能力和道德行为规范约束力是安全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三个方面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缺一不可。

营造企业安全文化氛围的途径和方式很多,任何一个途径或一种方法都可做细、做活、做新、做强,比如制定车间、班组安全检查路线表,可以明确责任人每天的检查项目,检查方法和对照标准,还可以明确责任人在什么时间到什么地方检查什么设备,以及对照检查结果和排除故障的方法等。就班组的安全员而言,可以是每班的职工轮换担当安全值日员,负责本班的安全工作,提出当天的“安全警示语”,检查劳保用品穿戴情况,消防器材、安全设施、互保联保以及职工的精神状态等项目,还可以让班(组)长在检查表上签字,这意味着联带责任,联带着奖与罚。在生产现场可以悬挂安全标语(旗)、安全标志(禁止、警告和指令标志)、事故警示牌、安全招贴画、安全机构图、危险源控制措施表、安全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事故案例等;企业管理者可以利用各种会议直言不讳地讲评安全,在安全管理上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目标管理、PDCA技法、系统安全性评价、ABC管理、人机工程等;班组安全活动可以是——周期性更换安全标志、提出安全口号、实施安全评价体系、班前宣誓、推行联保互保制、开好班前班后会等;安全管理部门可以制定《职工安全守则》,界定安全人的标准;有计划地组织职工的教育和培训、组织安全文艺活动、应急演练、安全演讲比赛、“安康杯”知识竞赛、安全表彰会、安全月(周、日)活动、事故报告会等。

另外,还要根据人对亲情最敏感的特点,在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时体现“人情味”和“亲情味”。可设计一幅家庭寄语图(内有职工的家庭生活照、家庭寄语)悬挂在生产作业区,也将对安全生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3:中国大众文化特色评析

大众文化在中国是20世纪70年代末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后才出现的新生事物, 与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发展相适应的。中国自1978年以来, 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直接推动了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崛起。正是基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利好大环境才使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崛起有了深厚土壤,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 多种外来文化涌入中国、新型大众传播媒介被引进中国、精英文化在新的形势冲击下谋求新的发展等就是一种必然。因而在外来大众文化的影响下、在新型大众传播媒介被广泛引进的基础上、在精英文化本身的感性愉悦追求的作用下, 大众文化在中国迅速产生并发展起来。尤其是80年代以后, 市场经济的改革取向及其确立, 更是为大众文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前提基础和现实条件。

大众文化大大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格局, 积极影响了社会文化转型、国人现代品性和社会发展面貌, 可以说大众文化的发展本身就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一个重大标志。尽管大众文化尚无统一界定, 颇有歧义, 但纵观中西方关于大众文化的种种表述和它的实践形式, 具有多元性、商业性、消费性、通俗性、娱乐性、流行性、复制性、日常性、技术依赖性和大众传媒性等共同点是不容置疑的。由于中国现代化土壤的特殊性, 又使大众文化与西方大众文化相比, 具有截然不同的气质和魅力。因而它在中国的发展中凸显了自己的鲜明特色。主要有:

第一, 挑战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 文化交融也不断加快。“文化的多样性、冲突和多元共存”成为文化发展的主题。对人类共同体来说, 多元文化表现为宗教信仰、科学理性、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主体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本土文化、外来文化、传统文化、非传统文化、生产文化、消费文化以及各种新文化等等。而大众文化就是在挑战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中破茧而出并获得了不断发展。

中国“大众文化”最初是以一种“反文化”的状态、以港台流行歌曲、言情小说、影视作品和武侠小说的形式来到我们身边。一进入我们视野就被视为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靡靡之音而遭到排斥和抵抗。同时也成为青年“亚文化”群体对抗主流文化的武器。从崔健的《一无所有》到张艺谋的《红高粱》, 王朔的“痞子小说”, 周星驰的“无厘头”等等, 最初都不为主流文化所包容。即使到到今天, 媒体关于张艺谋电影的讨论, 关于金庸教授是否合格等等的争论, 依然延续着, 其根源都在于最初的“身份”。传统的审美文化是以精英文化为中心的, 强调艺术作品的灵魂、意境、思想等等, 和以娱乐为中心的大众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 这也是大众文化不为主流社会所接受的重要因素之一。今天的中国大众文化, 越来越深入人民群众, 在人们娱乐、文化教育、经济建设、政治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提供了人们娱乐消遣的广阔空间, 开辟了大众启蒙教育的有效渠道, 兴起了我国经济领域的新兴产业, 并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开创了国家政府管理社会的崭新途径。在我国当前的文化体系中, 大众文化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在社会大众生活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大众文化在不断发展中, 渐与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并在大规模兴起的基础上, 出现了让另外两种文化难望其项背的局面。

大众文化的出现打破了主流意识形态一统天下的局面。一方面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另一方面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现实的正确态度应是既不能因其存在着种种消极影响而强行取消, 也不能因其具有存在的必然性而放任自流。所以我国的文化建设力图在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对大众文化引导的同时, 还要在总体策略上确立扶正祛邪的指导思想, 并运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 为大众文化创造正常发展的环境, 促其实现健康发展。

第二, 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在渐趋成熟中彰显了共性。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中国大众文化的也在不断崛起中得到发展, 并在发展中渐趋成熟。虽然国情背景迥然, 但却彰显了共性, 与多元市场主体相适应。大众文化的多元性主要表现为内容和载体的多元性。就内容来看, 文化研究的范围扩展, 人们把日常消费中遇到的消费物和消费行为本身, 都作为“文本”来解读, 并努力在物的体系和意义之间建立广泛的联系。消费的物和消费行为本身的无限性决定了大众文化的多元性。就载体来看, 可以是流行音乐, 又可以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休闲方式, 还可以是流行品牌、选秀活动等。与市场经济的功能相适应, 大众文化的商业性、消费性、复制性、技术依赖性等就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大众文化兼有文化和经济这样两种性能, 因而具有特殊品格。传统的文化与经济的界限在这里被完全被打破, 两者之间的分界变得含糊不清, 人们已经很难辨别哪些是纯粹的文化行为, 哪些是纯粹的经济活动。两种性能中经济性能更突显, 因为它和资本的关系非常密切———通过能够大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的销售, 和其他商品生产一样, 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标———这就是大众文化的商业性。从畅销小说、商业电影、电视剧、各种形式的广告、休闲报刊、卡通音像制品、营利性体育比赛以及时装模特表演等等这些大众文化的主要成分来看, 它是拥有者作为卖方不断创造和开辟文化市场, 以公司规模的行为去组织产品的销售, 供买方消费的只有在买和卖的关系中实现自己价值的普通商品。从这个意义上说, 大众文化具有的商业性的同时必然具有消费性。而满足大多数人的消费, 也使售卖者实现利润最大化, 依赖技术、不断进行技术改进, 做到大批量的重复生产就是在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第三, 中国大众文化在发展中与传统文化不断实现契合。中西文化根的不同的带来了中西文化基本思想的不同。中国传统基本思想的核心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仁、义、礼、智、信, 而西方传统的基本思想的核心是以希腊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为代表的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也就是说, 中国“重仁”, 西方“重智”。“仁”与“智”相比, “仁”更胜一筹。因为智慧虽然也是一种很重要的价值, 但只有在善良意志的统帅下才是值得推崇的, 而仁爱更符合全人类的道德追求。把儒家的“和为贵”与西方传统价值中的竞争为贵作比较, 前者体现了抑强扶弱, 非攻反战的行为信条;后者则体现了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好战斗勇的理念。显然,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是不言而喻的。西方学者伏尔泰、罗素、汤因比、赖肖尔等也倾向认为中国文化优于西方文化主要依据在于传统文化。

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 虽然深受外来大众文化的影响, 但毕竟扎根在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文化之中, 虽然也具有如前所述的大众文化的诸如商业性、消费性、通俗性和娱乐性等一般特点, 但它在中华传统文化根及其基本思想的作用下, 发展也一定会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印记, 也一定会与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不断的契合。

参考文献

[1]王长江.解读多元性文化与消费文化[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4) .

[2]张文生.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建设[J].理论月刊, 2011 (5) .

篇4:安全观念文化评析

[关键词]煤矿企业安全文化观念建设

一、前言

安全问题一直以来即是众多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同时又是许多企业建设的永恒主题之一。不言而喻,对于煤矿等高危行业而言安全问题更是企业生产与建设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强调以人为本的前提下,煤矿企业如何做到安全生产不仅意义重大并且任务艰巨。为了能够做到并保证安全生产,煤矿企业无论是在日常生产或是设备更新还是技术引进抑或职工培训等方面,安全始终也应该作为重要因素予以考虑。构建企业安全文化也顺理成章地提上企业建设的日程表的前列。

冀中能源峰峰集团黄沙煤矿(下称黄沙矿)从思想建设、职工培训、设备与技术更新与引进、规章和制度制定与执行等多方面入手构建企业的安全文化。本文以黄沙矿为例,探讨构建安全文化中的安全观念建设。

黄沙矿在企业安全文化构建中的安全观念建设有着明确的目标和较为丰富的经验。黄沙矿提出安全观念的建设目标是:培养和教育员工具有正确的安全观,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理念。高尚的品德情感。树立起“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安全理念[1]。

黄沙矿不仅通过举办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技能培训、设置安全文化长廊、入井安全知识考核系统、执行“手指口述”技术规范等各种措施针对企业中不同工种、不同教育背景的员工展开安全观念建设,而且还实行准军事化管理。除了在工作中有着严格的技术规范外,对于其职工在矿区内的行动坐卧等行为也有着明确的规定,如二人行走成行三人成排,统一着装与佩戴标牌等。借助于对于各种细节规范来培养职工对于各种规范的重视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便能在广大职工执行技术规范和安全规范的同时在一定程度帮助培养安全观念。

经过多年的不断努力和探索,黄沙矿安全文化建设初见成效,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了较大提升,全矿安全生产和经营形势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发展。黄沙矿亦有建井初期设计能力30万吨的小型矿井,发展到现在的年产120万吨的大型矿井[2]

二、安全观念的建设

相对于安全观念而言的各项技术、设备、制度规范等属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外部条件,安全观念则属于安全文化建设的内部因素。加强安全观念的建设,实际上是加强“人的建设”。安全观念的建设是从思想上入手,把外在的约束变为内在的自律;把外在的规范要求变为内在的主动自觉。重视观念的建设源于在正确观念的指导下才能采取正确的行为的认识。强调“人的建设”并不是说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相对于安全观念而言的其他条件和因素不重要,而是说在外部条件相对完备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发挥各种外部条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安全观念应有的转变

笔者认为,尽管许多企业始终都在强调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秉持“安全第一”、“安全大于天”等理念,但是实际在理解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率的关系时,安全往往处于生产与效率之后的第二位才被予以考虑,生产或者效率是第一位的。原因就在于,在以往的观念中思考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率的关系时,其自觉与不自觉的思想前提是“高效率的生产是安全建设的目的”,或者说“安全建设是实现生产的手段”。这种观点看似是一个毋庸置疑且不须深思熟虑就能尽人皆知的道理,还应进一步推敲。尽管,在常识思维中安全是保障生产的手段的这种观点有它的合理之处,但这只不过是在思考安全与生产或安全与效率的关系时的一个维度。这种思维前提是将生产作为了安全的目的,而安全是保障生产的手段。在这种维度中,将高效率生产作为第一位予以考虑,而作为保障生产手段的安全则不可避免地、理所当然地处在在第二位予以考虑。当然,笔者在这里并不是认为手段不重要。而是说,从常识思维中的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来理解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就会合乎逻辑地得出 “效率优先、兼顾安全” 的这样一个违背强调“安全第一”初衷的结论。换言之,尽管拥有“安全第一”这样的初衷,但是只从目的与手段的角度予以理解,则会得出一个相反的结论。因此,为了能够真正坚持“安全第一”,就应该从另一个维度来思考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在这个维度中,需要摆脱从常识思维中的手段与目的角度来重新思考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率不再只是安全与手段的关系,而应从逻辑先在性的角度来从新理解。 换言之,在思考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率的关系时,安全与生产或者效率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在这个维度中,安全不在单单是保障安全生产的手段,而是将安全作为生产的规范性前提。只有安全的生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产。安全不再从属于生产与效率,相反而是作为生产的前提规范出现,不能满足安全这个前提的所谓生产不是真正的生产。安全不再让位于效率,而是将安全置于生产与效率之先予以考虑。

2.安全观念转变的意义

这种转变带来的不仅仅是思维方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安全观念彻底改变。这种改变有助于在思想上和观念上如何理解和把握安全与效率、安全与生产的关系中坚持“安全第一”在逻辑上的一贯性。

这种改变具有重要的意义不限于在观念上做到逻辑上的一致性,更重要的是:从观念上真正做到从生产第一到安全第一转变,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里的人不是空洞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就煤矿企业而言,就是包括从事井下作业的工人在内全体煤矿职工。做到以人为本,首先就要保证煤矿工人的生命安全。任何的发展都是为了人,以人为代价的生产都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精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康德指出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不能为了生产与效率将人作为手段。当然,矿难发生原因多种多样,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加强安全观念建设对于预防、减低矿难等灾害的发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结论

为了使得安全观念在企业安全文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则必须对以往的安全观念重新予以理解。为了使得安全观念做到逻辑上的一致性,则对于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率的关系理解必须从手段与目的的维度解脱出来,而从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率的关系中逻辑上的先在性入手来实现安全观念自身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 如无特别说明,本文所引用部分均来自于黄沙矿的内部书籍或资料。

篇5:安全观念文化评析

回顾《小学数学“统计与数据分析观念”的教学研究 与案例评析》之《统计》启示 统计学的一个研究对象是数据,它是通过收集数据,以及对数据的分析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数据分析必须面对一堆数据,对于儿童来说可能感觉枯燥乏味。因此,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张老师的这节课设计了雪糕、冰激凌和可乐的环节,让学生完成统计表中的数据,通过学生的反馈与交流,完成了对本课所学知识的巩固。随之,老师又提出另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老板,你会怎样进货?”这样在同一个主题情境下设计出联系自然的练习,学生不仅及时巩固了新知识,激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不仅使学生了解统计方法的重要性,也密切联系了现实生活,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统计,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设计“巧妙”的练习,是教学有效的延伸。课后反思总是说班级人数多,大部分时间浪费在组织教学上,理由何等的牵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老师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时候一节课下来,我们大汗淋漓,口干舌燥,学生却没有真正掌握所要学的知识。我们是不是要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反思一下呢?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我们设计的“巧妙”吗?

篇6:文化营销观念

作为一种营销观念,文化营销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质化产品为前提,以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为目的,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营造、实施、保持的文化渗透过程。在企业的整个营销活动过程中,文化渗透于其始终。一是商品中蕴含着文化,商品不仅仅是有某种使用价值的物品,同时,它还凝聚着审美价值、知识价值、社会价值等文化价值的内容。二是经营中凝聚着文化。

文化营销,对于以麦当劳、肯德基为代表的西方餐饮业进军中国市场,实行跨地域、跨文化营销非常重要。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企业在全球化营销中只有消除文化上的差异,融入本土化文化才能进行跨国经营。比如肯德基在冬季推出浓情汤系列,就是中国的榨菜肉丝汤,更加适合中国消费者的口味,这使企业与产品在中国消费者中颇具亲和力。

麦当劳在成立之初就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在掘得事业的第一桶金后,在其总部设立了设备一流的汉堡包大学,为企业经营培养人才。这在快餐业乃至全球企业界都是一个创举。麦当劳汉堡包大学的观念是“企业首先是培养人的学校,其次才是快餐店。”正因为他认识到没有永远的企业,只有永远的人才,居安思危,才使企业久盛不衰。

跨国企业在跨国营销活动中,确切地说是在跨文化营销中,其文化营销策略不仅是外在的、有目的的文化融合,而且还包括内在的、本企业的运营机制、基本政策,即本企业的企业文化。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形象定位,这一个性鲜明的形象是区别于竞争对手、进行产品促销和企业发展的基础。麦当劳追求的是以年轻、活泼作诉求点,努力为顾客提供一个轻快的用餐环境,注重树立清洁(clean)、快速(fast)、品质(quality)、服务(service)、价值感(value)的企业形象。而肯德基则是定位在“家庭成员的消费”,提供一个家庭式的温馨团圆的用餐气氛,并且以独特口味的商品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这种差别化的企业形象定位,使得企业即使在同一个区域市场的竞争中,也能

够形成犬牙交错的局面,满足不同层次和需求心理的消费者。

上一篇:少女心爆炸的撩妹句子下一篇:不遗巨细的意思及成语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