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集体备课发言稿

2024-04-18

教师集体备课发言稿(精选8篇)

篇1:教师集体备课发言稿

研讨主题:小组合作学习运用的有效行原则

中心发言人: 刘 晖

合作学习是一种古而有之的教育思想,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诗经》中就指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摩。”儒家思想中也有合作的思想,著名的古典教育著作《学记》中记载:“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相观而善之摩”,意思就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相互交流、相互商讨、共同合作。200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之间教学相长。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极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今天,合作学习的实践遍布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合作学习已越来越成为教学的核心观念。许多研究表明,与竞争性学习和个人性学习相比,合作学习在改善课堂心理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良好非智力品质的发展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加之我校因办学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学生人数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增加。而新进校的学生,特别是中高年级英语层次差异极大。面对这种学情,我们逐渐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在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效果方面的巨大作用,因此成为了我们在教学中感到最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为此,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的有效实施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研究,老师们也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总结了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经常出现的问题,对于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实施的应对策略进行了探索。下面请老师们就自己在课题研究方面的经验和收获作一个相互的交流。王燕飞:

任何学习方式方法和模式都是又其目的性和要求的。最为英语课来讲,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学习英语肯定很大的辅助和推动作用。在开展小组合作之前必须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如何分组,如何开展,学生学情分析,和如何避免负面影响等等。如何尽可能地利用好小组合作,根据平时点滴大概总结如下 1:目的要明确

我认为小组合作要求整体参与,好带弱,制造出浓厚学习氛围,推动大家共同学习并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必须明确课堂为什么要用到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最终达成的目的是什么,是否有利于达成自己的目标的情况下对教学和学生是否有推进和巩固学习的作用。2:原则要明确

小组活动不能滥用,不是每堂课都需要小组活动。不要为了搞小组活动而活动。不能只走形式不重实效。3:方法要得当

在课堂中只要能推进课堂教学和帮助孩子相互学习的小组活动是有效的活动,才是又意义的活动。所以当时方法要得当,不是让几个学生围成一圈一堆就叫小组活动,必须要严格的预设和分工,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和收益。比如提前分工,选好小组长,汇报员,操作员,记录员等等,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合理的位置,激发内在潜力。4:管理要到位

小组活动忌讳放羊式的活动,同时学生自主和合作要有一定的度。教师必须起到管理者的作用,做到小组活动有序不乱,不求热闹。同时关注学习较弱的学生,鼓励参与。避免冷落学生而适得其反。5:评价要公平 小组活动后必须又汇报成果和评价,以便学生明白该改进和提高的地方,同时要求不能为了展示而忽略其他小组。比如可以制作小组活动评价表来记录。6:注意差异性

学生又不同层次水平也不一样,因此要求我们要正视这个现象,针对学生不同可以适当地调整分组,做到各组水平相当,能相互受益和彼此学习,产生互补。

潘 娜:

我主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到课后的巩固学习。在英语教学中,词汇的学习一直是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学生的拦路虎。但由于教学时间较紧,学生人数多,教师难以一一面授辅导。这时,教师就可充分发挥课后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先检查小组内优生的单词拼读情况,然后再由这部分学生在课余时间指导组内的学困生。在课堂上再组织相应的单词拼读竞赛,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练习量,又能减轻学困生的心理负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会看到平时怕背单词的学生这时也表现得很积极,组员之间更是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督促。这种方式也可以运用到课文的背诵中。教师既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又要了解小组合作学习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帮助。

刘 颖:合作学习很多时候都运用于英语的练习和表演环节,我觉得,在其它学习环节中合作也能保证和强化学习的效果。例如,新授单词,在各种机械操练之后,同桌互相考察是否能正确认读;新授句型,练习之后,同桌互相检验是否能正确造句;老师提问,同桌互相给出答案或小组讨论答案,老师再抽问;齐读课文的时候,听听同桌是否认真在读;书面练习中,学生自己完成每一道小题,集体评讲后,同桌互相检查是否正确完成,并给予有困难的同学及时的帮助。在英语学习的各个环节中,总有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迅速地达到学习目标;同时也总有部分学生因懒于动脑、动手、动口,或者学习能力低于平均水平而达不到学习目的。此时,合作学习就能体现出督促,检验和帮扶和促进的作用。

敬春霞:

我认为构建科学的、与之匹配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首先,教师应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将学生分组,并阐明"小组"的特殊意义,让学生明晰自己在小组内的职责--为整个小组的成功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一个神圣的使命、伟大的任务。反之,如果小组内有一人落伍、掉队,将会影响整个小组的成绩。第二,教师要给每个小组下达"任务"、分配"工作"。这要建立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之上,强调组员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合作,也可适当引进组际间的竞争。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沉下去",深入到每一个学习小组,参与其中的学习、合作、交流,做个平等的参与者,耐心的引导者,热情的帮助者。并适时对各种情况进行调控。第三,大组汇报、交流学习成果时,教师要积极引导每位组员站在小组的立场上,个人的发言将代表小组,个人的成败将与小组息息相关,以增强集体荣誉感,促使其在今后的小组合作中全力以赴。特别是一些有争议的结论,教师要作出妥善的处理,切不可凭个人感觉"决定一切",要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与讨论与探索。

毛镭洁: 我认为在合作学习这一活动中,小组成员的构成是比较让人棘手的问题,通过观察和具体实践,我觉得这样的方法比较有效。

①学生自由组合。当让学生自己选择合作伙伴时,他们一定会选择比较熟悉、合作起来比较融洽的伙伴,这样教师在布置完任务时,他们可以立即进入到合作学习的状态中,而不用再花费时间去认识、了解彼此了,这是自由组合的优势。但由于彼此的熟悉或是观点的相同、相似等,使得他们缺乏辩论、交流的机会,这也是自由组合的缺点所在。

②教师分配组员。教师分配组员一般会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将学生各个层次不一的组合在一起,希望能发挥不同学生的作用。但倘若教师不够了解学生,而把不能相处的学生分到一组,又或是只注意异质分组却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这样的分组只会使小组的合作大失有效性,合作的目的也就很难达成。

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应该自由组合和教师分配的方式有效结合,使学生能够在两种不同的分组方式中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带来的益处。同时小组实行动态管理。小组合作是一种团体学习的方式,相对稳定对于培养小组成员的默契、凝聚力、促进彼此学习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一般情况下,小组比较稳定,确定成员后不大变动。但如果有的小组确实不能很好的合作,使合作学习失效,那么教师就应及时对小组成员进行调整,对小组存在的问题及时、有效的解决,这样才能保证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

邝 雪:

我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发现一些问题。比如:

1、时机不当。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指引的地方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就收效甚微。

2、分组不科学。最常见的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不合理。四人小组。这样的分组虽然容易开展,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3、规则不明。在课堂上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马上在下面激烈讨论,其实有时是种假热闹。有的人抢着发言,有些人一言不发。有些人就借机闲聊说笑。针对上面的问题我会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加强管理和监控,争取让小组合作学习发挥最大的作用。

曾玥玥:

目前,我每天面对的是刚进入小学,接触英语不到半学期的一年级孩子,要求他们以传统的四人或多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但我时刻不忘渗透合作学习理念,要求他们以同桌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经过大半学期的练习,孩子们基本能适应这种学习方式。我也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另外,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最重要的是促使每个孩子在小组中发挥积极作用,教师对孩子的表现要及时反馈,及时奖惩。

高雪梅: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反面起着积极的作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能够从他人学习到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因此,我很赞成小组合作学习,在大多数的英语课堂上,我都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为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我认为,第一,合作学习内容要明确,有的放矢,第二,在给予充足的合作时间进行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掌握时间的“度”。若没有时间限制,有的学生会在这个时候玩,从而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第三,教师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方法指导,引导,第三,要注意反馈时,每个人都要有发言机会,进行小组评比,这样会激发学生的大脑思维。最后,教师的评价要有针对性和鼓励性,指导性和全面性,要更多的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

李星婕:

学习并非是封闭的纯个体行为,而应该在群体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进行。因此我从孩子们一年级入学时,便开始培养其合作学习的意识,采取多种形式划分合作学习小组,在这个过程中,当然要尽可能科学合理地进行组合,尤其要注意:小组成员在学习成绩、性别、性格方面的差异性。我常采用的有以下两种方式:

1、同桌为一个小组——用于对话操练,互相检查练习。

对于课中Learn to say和talk together部分的句型,操练时可采用此合作方法,请同桌同学互相练习,一问一答。由于同桌两人距离近,经常一起练习,就形成了一种十分可贵的默契,十分有利于新内容的学习。并促使他们注意力集中,激发同学之间潜意识的竞争心,也促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复习巩固了知识。

2、前后四人为一个合作小组——用于巩固单词,角色扮演,互相帮助。

从四人中选出学习较好的同学担任小组长,因为小组长是整个小组的中心,对小组的团结和能否顺利进行英语口语练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练习会话时,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兴趣分派角色,进行会话操练。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变换角色。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同一个组的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提高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好品德。小组合作活动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喻兰:

我校是一所以英语特色为主的学校。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学生中大多数能跟着教师教学走,但对于某些学生还比较吃力。而成绩差不多的,在各种能力方面也有差异性。有的语音语调不好。我校的学生来自于全省各个地方,英语重视度也有偏差。特别是插班生,学生参差不一。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学过英语。上课时有的学生听不懂,有的学生嫌太慢。这样合作学习就显得非常重要,势在必行。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总结了这样一些策略和原则:

策略:把班内的学生按性格、性别、能力、学习情况分成4人小组。每组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相互监督,互相帮助。而且人人有责,组长监督,每个成员分配一些互补的角色。角色也可过一段时间就轮换。老师要制定小组学习评价表,张贴在学习园地上。每次的课堂学习,单词朗读,作业完成都张榜公布并进行奖励。还能增加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当然老师还要设置个别化奖励。激励一些学困生。

张文颖:

一年多来,我一直坚持在我的英语课堂中用小组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孩子们很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在课堂上也有了更多的积极性,变得爱动脑,爱思考,爱发言。以前学习没有兴趣的孩子,也能积极地融入到小组学习中,参加讨论,也开始有自己的英语思维。在行为习惯上也有了很大的改善,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孩子们都在进步,在努力。我也从中收获了孩子们的进步,看到他们的进步我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我的实践得到了小小的成功。孩子们也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自己的学习方式,我也感到上课是一种愉悦一种享受,老师和学生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教和学的方法,我们都感到很轻松。在情感上生生,师生之间也拉进了彼此的距离。孩子们体会到了与人协作所带来的好处,团队力量的重要性。在专研学习的同时也学会了做人。我也学会了放手让孩子去做,让我在课堂教学中更轻松,彻底的将我和孩子们从枯燥乏味的英语学习中解放出来,让我们体会到英语学习也可以更轻松更有趣更快乐。

刘 晖:

在刚才的研讨中,老师们对自己在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心得进行了交流和分享,提出了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分组原则,合作互动的原则,科学管理的原则,评价原则,以及在课堂各个环节中具体实施原则等有效的策略。同时也感受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了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让人愉悦的教学成果。但是通过这段时间的研究实施,我发现在我们的合作学习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的问题,比如:合作学习中设计的任务合理性,合作学习的时间把握问题,小组的组建能不能做到彻底地公平;小组内分工是否合理等系列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还要加强小组合作方面的理论学习,让我们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真正做到指导者,设计者和参与者的角色转变。让合作学习的形式真正成为高效课堂的有效形式,真正培养出具有团结协作意识,较强人际交往能力,有责任心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小学英语组

篇2:教师集体备课发言稿

一直以来,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比较沉闷单调,枯燥无味,缺乏活力生气,难于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何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的形势呢?我认为,要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就应该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在教学思路上努力创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把学生教“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一、以别开生面的导课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课,历来是语文教学的“突破口”,一个独特新颖的导入就象一把钥匙,可创设一种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兴趣上来了,课堂气氛也就很快地活跃起来了这样既让学生觉得新奇有趣,又很好地锻炼了他们的互动合作能力,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就明显了。

二、用灵活而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良好的开端固然重要,但导入新课后,若用“满堂灌”、“满堂问”等单一的教学模式,就会使课堂气氛枯燥乏味。这种毫无生气的课堂教学形式,效果肯定是事倍功半的。因此,我们老师要尽量吃透教材,活用教材,寻求新的教学方法,用灵活而又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挖掘他们内在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要用灵活有创意的课后作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上完每节课后,为了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设计灵活的、有创意的作业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作业的形式多种多样,根据各种文体的特点,设计出各种精妙到位的练习题。练习题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给了学生广阔的空间,拓展了他们的思维,锻炼了他们的能力,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开拓了他们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使他们越学越有劲,越学越进步。

篇3:刍议教师集体备课

新课程赋予教师集体备课新的意义, 明确教师集体备课的意义是有效发挥其作用, 推进新课程改革和落实新课程理念的基本要求。首先, 教师集体备课可以缩短青年教师的成长期, 使其迅速成长和成熟起来;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和克服教师的专业定型、职业倦怠等问题。一般来说, 教师专业成长具有相对的三个阶段:快速成长期、专业定型期和职业倦怠期。在集体备课活动中, 教师通过交流、探讨、辨析来明确教学目标, 以集体的协商和合作来确定教学内容。在集体备课中教师们的思想、智慧有交流有碰撞, 在这种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教师的思维得以升华和提高。因此, 集体备课的过程使青年教师实现了专业成长, 使老教师焕发了新的活力。其次, 集体备课是实现教师反思性教学的根本途径。从各地课改的实践来看, 教师是决定课改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而课堂教学是教师理念、基本功最重要的展示平台, 因此我们一直强调反思性教学。毫无疑问, 集体备课有助于集众人智慧对现有教学进行反思, 使个体在集体反思过程中进一步对自我课堂教学进行反思, 使教师养成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每一节课的良好习惯。

同时, 集体备课还有助于提升教师整体业务素质, 从而避免某些优秀教师调往他校给本校整体师资水平带来的不利影响。集体备课对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也有重要意义。乡村教师流往城市, 这种现象在很多地方普遍存在。以集体备课为主的名师带动工程可以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成为骨干, 避免乡村和薄弱学校在教师调走后留下人才真空。

如何有效实施集体备课呢?当前许多学校的集体备课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在于没有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一是“整齐划一”与“灵活多样”之间的关系。集体备课强调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进度、教案乃至作业等方面的统一, 但是也应重视灵活多样。首先, 教学目标既有知识、能力方面的目标, 也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而这些目标是很难统一的;其次, 备课除了备教材、备教法外, 还要备学生, 也就是说, 备课和教学要考虑到学生不同的“最近发展区”和“多元智力”;再次, 学生的多样性也决定了教学要灵活地运用教案, 教案只是个预案, 要根据多变的课堂环境进行随时调整, 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心理、情绪、情感、性格、意志、气质等非智力因素, 而这些都需要因材施教。二是“程式化”与“创造性”之间的关系。教有“法”但无定“法”。作为青年教师要学习这个“法”, 因为“法”是教学的基本环节和程序, 但是也应该认识到, 教学是一门艺术, 需要教师的创造性。教师的思想、仪表、仪态、表情、手势、声音乃至职业精神等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要认真地进行“二次备课”, 要根据所教班级的学情对集体备课形成的统一教案进行创造性地修改、加工、完善、提升, 在共性的基础上实现个性的张扬, 形成自己的个性教案和教学风格。

落实好集体备课的关键是要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学校每周要安排固定时间集体备课, 最好有两次, 每次不少于两个小时。集体备课设立专题与开放研讨相结合、主发言人与非主发言人相结合, 可由备课组长、教研组长或班主任组织开展。备课组长由同一年级同一学科中有经验的教师担任, 就本年级本学科的教学目标、知识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研讨。教研组长负责管理本学科各年级教师学习现代学科教学法、教材逻辑体系和重点难点等。班主任负责组织本年级各学科教师集体备课, 包括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所谓“备学生”, 就是分析本班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方法、学习风格、上课纪律和听课效果、作业完成情况。

另外还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检查制度。校长、业务副校长、级段主任、教导主任积极参与集体备课可以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同时要定期检查教案及课堂上教案的执行情况, 并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学校还要为教师提供集体备课的条件, 比如计算机、多媒体室、图书室、阅览室和相关书籍等。

篇4:论教师的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演进到今日,可谓形式多样,名目繁多。有人喜欢冠以模式之称,我不以为然。何谓模式?援引“百度”的注解,“模式其实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每个模式都描述了一个在我们的环境中不断出现的问题,然后描述了该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核心。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无数次地使用那些已有的解决方案,无需再重复相同的工作。”从这一意义上理解,如果把集备的组织形式等同了模式,集备也就成了一种与教育的复杂性、创造性、艺术性无关的简单的复制与粘贴活动,实际的情形也大致如此。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区分集备的组织形式,这些区分的组织形式有的是业已存在的实际形态;而有的只是依推理的逻辑形态。

从学科与学段划分,有同学科集备与跨学科集备之分;有同年级组与跨年级组之分。

从参与人员划分,有本校型、校际型、教研员参与型。

从流程划分,有两环节型的“个备-集备”,三环节型的“个备-集备-个备”,四环节型的“初备-集备-定案-反思”或“个人初备、一人主备-中心发言、集体研讨-主备定稿、个人二备-课后反思、再次完善”,五环节型的“初备-集备-定案-个备-反思”,六环节型的“初备-集备-定案试讲-教者感悟与同伴互助-二次备课并全组上课-教研反思与启示”。

从目的划分,有以应付教学常规检查的集备;为迎战公开课而进行的集备;以解决常规教学问题为主的教研组内的集备;带有专题研究性质的课题组集备;以培养年轻教师为主的集备。

集备组织形式的结构化程度实际上反映了集备的水平高低程度。从集备的现存的组织形式来看,体现在流程上的集备较为常见。这说明集备组织形式的水平尚处于低级的阶段,只有“形式与实质并举”“实质重于形式”的集备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集备。

过去一直流行的备课几字诀,如“三备”“四备”“五备”“六备”之类的一线教师早已了然于胸,甚至熟视无睹。备课要备什么?各种教科书上写得很明白,直接引用就是。主要包括: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研究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也就是说备课要始终贯穿研究性的活动。既然是集备就还要有教师间的交流与讨论这一不可或缺的活动,换成时髦点的话语就是“头脑风暴”“思维的碰撞”。这些都可以理解为集备的常识性要求,也是集备的一种应然状态。

与集备的应然状态形成巨大反差的是集备的实然状态——无“集”可“备”与“集”而不“备”。无“集”可“备”是指集备没有教师集体作为依托,集备的讨论交流这一中心环节难以生成。据笔者观察,在集备中绝大多数是备课组长或教研组长一言堂,一人说众人记,无非是检查、修改教案而已,讲的也是套话,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没有跳出应付检查的怪圈。“集”而不“备”则是指集备光有组织形式,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因为每位备课组的教师分到的任务仅仅是一小部分,大多数教师接到任务后都不肯下功夫钻研,拿现成的教学用书拼凑,或者干脆在网上直接复制,草草了事,与应付个备的检查别无二致,甚至还达不到个备的水平。主要表现在对教材的把握及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流于形式,缺乏从教学的深层次出发进行系统的研究,这样的集备见之于课堂则缺乏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的反思与重建,缺乏教学的深度与课堂的即时生成,缺乏“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

有人将集备的好处归纳为两方面,并广为一线教师与教研员所接受:一是把集备当成可以节省时间,减轻备课负担的形式;二是集备能体现“合作-探究-创新”的新课改精神,是教师合作研究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它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群体智慧与团队精神,我以为不可一概而论。这些关于集备的理念如同我们的新课改理论一样是经不住推敲的,也鲜有人就此展开翔实的论证,反正生米已煮成熟饭,由不得你来选择,照做就行。其实,集备的局限性很明显。你只需追溯一个问题就能得到答案,集备到底是谁的要求?又是哪些人在推波助澜?无非两方面:一个是外因,如来自学校与教研部门的行政压力、专家的推手;另一个是内因,如教师自身懒得抄写教案所至,抑或源于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毫无疑问,更多地是前者在起作用,后者只是一种被动地适应。如果只是上级的要求,就会有免不掉的繁文缛节,教师要应付各种与集备有关的指导与督查,只会加重负担,何来的“节省时间”“减轻负担”一说;如果教师觉得是一种累赘,又何来的“充分发挥教师的群体智慧与团队精神”一说。

那么,集备的依据又在哪里呢?主要是由于现如今提出的各种有效教学框架与传统的方式大相径庭带来的操作困难,加上教科书系统的不完备造成的对课堂核心目标理解的偏颇,甚至“一无所见”,教师不得不借助于集体的力量与智慧进行备课。否则,面对新课改的精髓只能是徒留其形,而难得其神。不难看出,集备主要源于:1. 新课改带来的强制性的自上而下的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2. 现代教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以及教育因素的嬗变,增加了教学的复杂性,教师个人难以驾驭,因此,教师不得不或被动或主动地适应这种变化。

对集备提出一套适应各种情景的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也不合符情理。我们要研究的策略,是一种因时、因地制宜的改进策略。这种策略可分成四个方面。

1. 名师引导策略

教师集体的形成是提高集备效能的关键,而教师集体的形成又有赖于名师的带头作用。名师、骨干教师的成长与教师集体的形成、优势学科建设是一种互为条件、互为表里的整体性活动,不能截然分开。日本教育改革家佐藤学在谈到要让学校实现转变时,提出了“三年”计划。第一年,在学校里建立起教师间公开授课情况的校内教研体制;第二年,提高研讨会的质量,以授课方式和教研活动为中心,重新建构学校的内部组织、机构;第三年,以学生和教师有目共睹的转变为依据,把新的授课方式和课程设置正式固定下来。通过如此三年或再循环三年的教研活动,学校就可能产生名副其实的教师集体与优势学科。

2. 教研带动策略

教研的作用在于促进教师的经验与技能的迁移,特别是向课堂的迁移,形成反思习惯与能力。不言而喻,教师在集备中这种从零散性到整体性的关注,可以拓展集备的意义,将其延伸到上课与课后的环节,而这正是集备的落脚点与归宿。目前在集备中采用的课例式教研不失为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手段,也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方式,形式多样而又贴近教师,可以拿来借鉴并推而广之。其中有:同课异构,同课同构,异课同构,异课异构;一课多上、多课一上;一课多研;异地教学等等。

3. 评价导向策略

集备评价首先要建立的是评价的标准与向度。目前单一的评价在教育领域是一种普遍现象,对集备的评价也概莫能外。所以,集备评价的导向应当克服评价认识上的主客二分、评价主体上的教师缺位、评价目标上的急功近利等倾向。建立教学目标理念体现、教学设计创新、教学实施效果三位一体的评价维度,其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发挥教师和学生各自在教和学的过程中的作用,关注知识背后的问题。

4. 文化建构策略

根据文化的定义,我们可以将文化建构策略分成三个层面。

物质层面:学校应为各个备课组提供专门的场所、资金、资料和基于互联网的技术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1-2个微格教室,结合集备主题开展微格教学研究。

制度层面:制度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文化期待制约与规范备课组内教师的行为,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与提供合法性机制。我们要侧重解决怎样进行集备,以及备什么的问题?从而建立一种集备的机制,包括一个开放的、螺旋式上升的集备组织形式设计,做到有备而集,带着问题去研讨;并将集备的内容放在“备学生的学习困难、备学生的经验转化、备学生的意义建构和备学生的学习兴趣”上面,也就是由导教转向导学。

精神层面:备课组的建设应该贯彻学习型组织与教师共同体建设的理念,确立教师的集备信念。把备课组建成一所“微型学校”,实验性地组织不同的教育哲学和研讨与“集体思考”方式,提高执行力,扩大组内教师的选择自由,从而形成备课组共同的价值取向与精神追求。这样集备才能对每一位教师具有精神感召力。

篇5:集体备课发言稿

一、前言

我们说,提倡集体备课,其目的不是为了追求形式,而是为了追求效果。因为集体备课至少有以下几点主要好处:

1、能显著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面对新课程,不少人不是缺少先进的理念,而是缺少理念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与机智。如何理解新课程、把握新教材、实施新教法,心中常感惴惴,仅靠个人孤军奋战冥思苦想,显然不可取。一位名人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集体备课,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对于师资比较薄弱的学校而言,其效果更为显著。

2、能不断提高教师整体的教学水平

集体备课是对教学工作进行全程优化的校本教研活动,使教师在教学的认知、行为上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化。自我钻研、集体研讨、分工主备、教后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其中既有个体的积极参与,又有群体的通力合作,这既有利于教师的扬长避短,更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踩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能较好地落实课改要求

转变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学习方式的转变必须依赖于教的方式的转变,依赖于教师从观念到行为的一系列变化。而这变化仅靠个人的努力,有时是很艰难而痛苦的。所以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钻研的三结合,自然而然地成了广大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专业发展之路。集体备课正体现了这种三结合,体现了“合作、探究、创新”和以人为本的精神,促进了教学相长,能更好地落实课改要求。

4、能大力促进学校的教科研氛围 集体备课是一种“行动研究”,它所解决的是教学中最直接、最实际的问题,主要任务是完善课堂教学。而目前基层学校的教科研,应该也必须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否则容易流于假、大、空。集体备课中,一些大家感兴趣的课题,由于智慧的交流而得到理性的升华,其理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桥梁,教科研的氛围在集体参与的行动与反思中逐步浓厚。

二、介绍

我校运作不足两年,数学教研工作方式还显稚嫩,现将其中高年级组集体备课活动的开展情况向各位领导和老师们做个汇报。确实是“抛砖引玉”,恳请专家、同行批评、指导。

我校数学备课组是间周四下午开展的一项定时、定点活动。

1、具体集体备课的流程主要有: ①自研教材:备课组的每位老师事先对相关章节、单元的全部内容认真钻研,然后根据分工对主备内容重点思考,拟订发言稿;

②集体研讨:各人作重点发言,大家补充、讨论、修正,在教研组组长、骨干的点拨下,形成最佳课时方案; ③分工主备:在形成共识方案的基础上,各人就自己主备的单元内容写出详细教案(但教案上留有空白栏——教师自主创意活动),分发给大家;使每人持有一套单元教案;

④修改施教:执教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风格以及本班学生的情况,在空白处对统一教案作一定修改,成为自己的课时教案,然后施教;

⑤二次备课:施教后写下教后记,教研组适当安排时间进行反思,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作进一步的讨论,寻找解决办法,为提高下一次集体备课质量以及各人的教学水平打下基础。

2、另外,我们还将集体备课与听课评课相结合、教学录像观摩相结合,命题研究相结合。

积极在组内开展教研课,教师之间互听课,取长补短。并利用时间组织观看优秀教学录像,总结经验,力求体现在平时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学校还多次聘请省、市、区的专家及特级教师、教研室教研员詹老师来我校进行专题讲座,为教师教育理念的确立提供理论基础,使教师即使感受最新,最前沿的课改动态。

总之,我们是在摸索中前行,力求不断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为稳步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当然进行集体备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问题一:

由于时间关系,备课组教师往往局限于某一困惑问题的展开讨论、寻求共识。我想这是不够的,或者说这仅仅是“集体备课”的雏形。还没有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

问题二:

集体备课实质是同步教学,同一备课组内教学进度力求同步,教学目标、作业设计、检测评估也要尽量统一,使活动中大家有共同语言并获得同类的反馈信息以矫正教学。集体备课将陷于“一人提供教案,大家机械使用”的尴尬局面,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问题三:

篇6:集体备课发言稿

---一年级数学组发言教师发言稿

一、关于如何能提高集体备课的正对性和实效性我有以下建议:

1、老师要加强合作与交流,互相学习,当然,在合作中提倡自主探究,把自己的见解、建议、意见、想法、困惑等摆在桌面上,让大家针对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2、力求从实际出发。在集体研讨中解决老师们在个人初备时提出的实实在在的、有价值的问题,让备课真正成为上好课的基础和保证。

3、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要把参与这项活动当作是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生的难得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积极参与、主动研究,善于倾听,乐于思考,长于表达,在研究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要以形成的集体教案作为参照,老师们在上面进行切合实际的删改、圈划,创造性的进行使用。

5、在集体研讨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汲取别人的长处。

二、集体备课最大的好处有以下几点:

1、能有效凝聚集体的智慧,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火花。

2、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自我钻研、集体研讨、分工主备、教后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自我钻研、集体研讨、分工主备、教后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三、关于如何有效落实集体备课环节我有以下想法,供大家参考:

1、主备人轮流进行,定时定点召开研讨会。

篇7:集体备课发言稿

非常感谢上级领导给了我们红沙沟中学一个与各位老师交流的机会,今天,我向大家汇报的题目是:夯实集体备课,优化小组合作,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去年中考,我校各科中考成绩突出,其中,生物获得全市第六名的好成绩,我获得生物教研成果奖,生物组被市教育局评为优秀教研组,这些成绩的取得,当然离不开我校领导对我们的鼓励和大力支持。

通过对这几年生物中考试卷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对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利用生物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灵活运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初二生物备课组积极应对,以保证我们生物总复习紧张有序的进行。

下面,我从4个方面汇报一下我们的具体做法:

1、营造研讨氛围,丰富教学内涵

2、优化小组合作学习,获取最佳教学效果

3、优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尊重学生,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

一、营造研讨氛围,丰富教学内涵

现将我校生物组集体备课活动的开展情况向各位领导和老师们做简单汇报,恳请专家、同行批评、指导。

我校生物备课组是每周二下午第八节开展的一项定时、定点活动。集体备课的实施过程:

①自研教材:备课组的每位老师事先对相关章节、单元的全部内容认真钻研,然后根据分工对主备内容重点思考,拟订发言稿;

②集体研讨:各人作重点发言,大家补充、讨论、修正,在教研组组长、骨干的点拨下,形成最佳课时方案;

初二下学期主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是复习学过的知识,因此测试是经常的。我校每次测试的试题都经过我们生物组集体研究、搜索、筛选,最后成题。这样做,虽然老师们耗费的精力多,但学生却在每一次测试中有更大的收获,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③分工主备:在形成共识方案的基础上,各人就自己主备的单元内容写出详细教案(但教案上留有空白栏——教师自主创意活动),分发给大家;使每人持有一套单元教案;

④修改施教:执教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风格以及本班学生的情况,在空白处对统一教案作一定修改,成为自己的课时教案,然后施教;

⑤二次备课:施教后写下教后反思,教研组适当安排时间进行反思,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作进一步的讨论,寻找解决办法,为提高下一次集体备课质量以及各人的教学水平打下基础。

另外,我们还将集体备课与听课评课相结合与教学录像观摩相结合与命题研究相结合。

积极在组内开展教研课,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并利用集体备课时间组织观看优秀教学录像,总结经验,力求体现在平时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我们这项工作是在摸索中前行,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我们力求不断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为稳步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优化小组合作学习,获取最佳教学效果

(一)进行小组结构的优化。

我校改变以往的“帮带式”小组组合为灵活的“平等式”组合,依照小组合作学习的不同内容采用灵活的组合方式,既可以是优中差生的等级组合,也可以是全优、全中、全差平级组合,还可以是全男、全女的性别组合,可以是老师的指令组合,还可以是学生的自由式组合。实际上每一次新的组合,学生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不管是扮演哪一种角色,学生都是在尽力谋求参与、发展的机会,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人人参与、人人发展的目的。

(二)进行学习内容的优化。

如果单纯从学习的角度来讲,课堂教学的所有内容都可通过小组学习来完成,但从效率的角度来讲,就必须对小组学习的内容进行优化。

1、具有争议性的,通过小组争议,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

2、具有合作性的,通过小组内的分工与合作解决。例如分工完成某些练习等。这些内容一般都是量大、面广,因时空局限靠单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这样做就能各个击破,能有效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三)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的优化。

小组学习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才可以获得最佳效果。

1、合作式。即小组内分工合作,发挥集体智慧的优势,共同完成某项任务。

2、争辩式。针对课内出现的一两个矛盾焦点,全班性争辩,学生参与的机会很有限,如果及时把这些能激活学生内部语言的话题放到小组内展开,就能有效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3、交流式。一般安排在学生自学之后,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自学信息。

4、竞争式。可以是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也可以是小组内个人之间的竞争。

(四)进行学习时机的优化。

小组学习的时机安排是否适宜,对小组学习的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准确把握小组学习的时机,我们做到了以下3点:

1、在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时,运用“合作学习”,有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的重点,往往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只有发挥自己的潜能才可以完成。对重、难点问题,学生独立学习时常常会出现这种现象:相当数量的中上程度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往往半信半疑,没有十分把握,中下程度学生大多是一知半解,甚至无从下手。学生独立学习完成后,转入小组合作,你一言,我一语,茅塞顿开,解题的思路和问题的答案就渐渐明朗开来,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在解决学生的质疑问难时,组织小组讨论,确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学生自己自学时,往往会提出疑问。这时教师要从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几道题,交付小组讨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种学生自读自悟,教师穿针引线的教学形式大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协作精神,正符合当前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

3、当遇到问题会有多解性时,组织小组议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许多问题的答案会有不确定性,多解性,教学中出现这类题时,更确切地说有意识地提出这些问题,发动学生展开争论,训练他们多向思维、求异思维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三、优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一)布置形式多样

作业在课堂教学和课后复习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在课堂作业的布置中形式比较随意,这是我们做的两次作业:

这一次是让学生自己总结显微镜这一节的重难点(图片展示)

另外还有有必做题和选做题(图片展示)

(二)重视作业批改矫正

再累也要批改,再忙也要反馈,批改的形式多种多样:全批、面批、集体批等;批语的形式多样:有赞扬性、鼓励性、希望性的,启发性的。这些评语让学生在老师的“话语”中阔步前进。批改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错误,我都及时总结反馈,对知识性的错误我都及时反馈到学生,课堂上重点讲解,进行巩固。比如说刚才的一次作业,这个学生做错了选做题,其实这个题有一半以上学生的都做错了,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下列哪一种情况下,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会关闭?()

A、雨天过后B、浇水以后C、叶面喷水后D夏季晴天午后

学生讨论的结果是:夏季晴天午后,气温很高,气孔受光照强度、温度等因素的影响而关闭,可以减少水分的蒸腾,从而保证植物不因过分失水而死亡;我又让学生联想到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这个时间段里,是不是这两个生理过程也受影响了呢?针对气孔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证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也会减弱。通过学生讨论,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知识之间的链接,真正达到了举一反

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尊重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我校在中考中之所以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与我校对优秀学生的大力培养是分不开的。在这一方面,我觉得我校“以情育人,以自身的言行去感化优生”的做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法如下:

1、在每一次作业或试卷批改过程中,给学生写上一两句鼓励的话语或评语,能让学生从心里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重视与尊重,以后他们做作业定能认真完成,每次交作业都有一种期待的感觉。

2、每次单元测验或月考后,让他们先自我分析错误点,再与学生共同分析试题的得失,老师从中加以提醒与点拨。在此过程中让优生们多表达自己的审题与解题方法,从中体会到主人翁的感觉。

3、每次测验后对于进步较快的优生给予适当的物质或精神鼓励,能够更好的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优生从中体会到“从学习中寻找快乐”的感觉。为了更好培养优生的奉献意识,可以利用闲暇时间组织他们评讲作业、为其他学生答疑、一帮一辅导等,有利于优生得到他人的认可,产生成就感和幸福感。

因此在平时教育教学中,应多善待学生、宽容学生的无知,我充分利用表扬的武器,放大学生的优点,给学生积极的评价。这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出了学生内心上进的原动力,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得到显著提高,培养了更多的优秀学生。

以上是我们在生物中考复习方面的一些粗浅做法,肯定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请专家老师们批评指正。

篇8:教师集体备课发言稿

一、学生苦练引深思

聚焦我所在的校园,学生从早上8点到校,下午4点离校,其间除了课间休息外,孩子们都在教室中扎根苦干。早上晨读,全天6节课听讲、学习,中午做练习题,晚上回家做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细细回想,学生能不累吗?学生课业负担真正减轻了吗?

一日中午2点左右,刚参加完年级的集体备课回到班级教室,一身疲惫加上腰部胀疼的我,边捶腰边迈进教室,猛然看见一小姑娘用左手轻揉右手手腕,再甩几下,接着又写着作业……不时,后面也有类似情况。我纳闷:孩子们怎么啦?于是,我悄悄地走到她身边询问原因。小姑娘胆怯又沮丧地回答:手写疼了!刚做完语文,又做数学,后面还有科学要做呢!听完,我心如针刺,无语!也陷入了沉思:一个小时的集体备课让成年人都难以支撑,中午2个小时的多科作业怎能不让孩子们身心疲惫!

二、大胆探寻新径

接下来经过一周筹划,我首次召开班干部会议,给他们讲解班级的现状,尽力得到班干部的认同;接着召开小组长会议,在每个小组内确定分工,并明确各自职责;还接受班干部监督,每月进行小组评比;最后最难的是召开学生家长会,世袭传统教育的禁锢,家长起先也持反对态度的居多,学校迫于压力也出面制止。后来经过老师、学生苦口婆心的劝说,大部分家长才勉强答应试行一学期。工作做通,行动便开始了。

我首先要给学生明确命题要求,做题的时间不得超过30分钟,以课文为本,不偏离主题;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可选择书面作业,也可命制口头作业(表演、演讲、汇报等);还可命制手工、书法、绘画等。其他组在命题组作业外,如果自己组还有独特的有价值的题可提出来大家讨论。

尽管信心百倍,但还是不知结局如何,星期一的第一节课,我准备充分地踏上讲台,有序地开始了《桃花雨》一课的讲解,刚一提到文中作者几次谈到桃花花香时,孩子们小脸笑开了花,争先恐后地把手举得老高,还有的举起了双手。此情此景真令我感慨:这还是我教这个班几年来第一次遇见的场景!我还是担忧:生怕伤了孩子们的自信!接下来,我小心翼翼地抽了命制作业组里的孩子回答,结果孩子脆生生地答对了!我又接着问:找句子读一读,读出情感,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孩子们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答得十分满意,接下来问题难度一个一个升高,孩子们也抢着回答,争着补充。一节课,我只引导,孩子们成了学习的主人,全篇文章的内容也就在孩子们的探讨中被破译得淋漓尽致。课间,我追问孩子们:怎么今天这么来劲?孩子们乐开了锅:为了不落后其他组,我上网找资料;我到村里的桃花树下观察了好多遍,还闻过香味呢;为了命制作业,我把文章读了又读,不是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嘛……哈哈哈,话语、笑声回荡在教室的上空,我和孩子们全都陶醉在学习的快乐中。

下午放学,我静候命题组组长布置本课作业,我顿时傻了眼:(1)书写生字,会写的字一遍,不会写的多写几遍;(2)观察一株桃花树,从色、香、味、动态和静态描写等方面去观察和感受,写一篇小作文,表达对家乡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明天中午以朗诵的形式登台表演。

第二天,出其不意检查听写效果,怪了!以往不过关的今天也过关了,过关率达95%以上!中午的汇报会上,我以观众的身份坐在后排,聆听着一个又一个稚嫩的声音对桃花树有序地描写和对家乡的赞美。其间,我身临其境般沉迷于其中,于是,我似乎看到了作业改革的曙光。

初战告捷,第一组的孩子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其他组的孩子们也不甘示弱,跃跃欲试。接下来第二课,第三课……课堂教学也轻松自如,作业呈现形式多样。孩子们乐,我也满足!

三、小荷初露尖尖角

在期末总结会上,学生代表发言说:我们喜欢这种民主的学习方式,这样更能锻炼自己的能力,更能增加小组团结的凝聚力,还让我们明白凡事都要有创新意识,要不怕苦,不甘落后的毅力。家长满意地说:我们把孩子交给老师我们放心,老师的工作我们支持。校长也特地来参加了会议,并感叹说:这个班集体作业的命制改革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提高了学习效率,改革是成功的,下学期将向其他班级推行。

是呀,在当今的教育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和学生成绩的影响,教师给予学生的作业普遍存在量大、偏难、费时、频繁、单一,让学生苦不堪言,身心疲倦。熟固能生巧,但受伤的总是孩子呀!让我们都真切地行动起来,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还学生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肩负社会重任下一篇: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