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2024-04-24

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通用6篇)

篇1: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解读十八大精神 备战2013年中考关键词九: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

【报告摘要】

十八大报告指出:(1)香港、澳门回归以来,走上了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宽广道路.“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2)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3)中国人民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命题前瞻】

2013年中考可能会结合纪念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以及香港、澳门地区的成就进行命题;结合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对台工作的最新讲话精神进行命题;结合两岸和平发展、交流合作的最新热点时事进行命题。典型题例

1.15年来,“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等冲击后,香港经济平稳发展,继续保持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香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就业水平持续提高,社会保障明显改善。香港的繁荣稳定表明,“一国两制”方针()A.仅仅适用于香港和澳门B.适用所有国家和地区

C.是解决国与国之间矛盾的基本准则D.是完全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对台湾任何政党.只

要不主张“台独”、认同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往、对话、合作。我们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图谋。中国人民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努力,就一定能在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完成祖国统一大业。(1)为什么我们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为什么我们要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图谋?

(3)为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解决台湾问题,党和国家制定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参考答案 1.D2.(1)①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②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政治基础。(2)台湾问题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事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篇2: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坚持“一国两制” 推进祖国统一

——十二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中国是包括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家园。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把维护中央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起来,确保‚一国两制‛方针不会变、不动摇,确保‚一国两制‛实践不变形、不走样。

血脉亲情割不断。‚一国两制‛这一科学构想勾画出一幅国家和平统一战略和治国理政模式的新蓝图,形成为改革开放时期的一项基本国策。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蓬勃发展的经验表明,‚一国两制‛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的最佳方案。正如总书记所言:‚‘一国两制’是中国的一个伟大创举,是中国为国际社会解决类似问题提供的一个新思路新方案,是中华民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的新贡献,凝结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中国智慧。‛要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必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作为前无古人的事业,‚一国两制‛实践不会一帆风顺,在实践中会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回首20年来,伟大祖国永远是香港、澳门的坚强后盾,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一国两制‛在港澳的实施,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指导思想,为深入实施‚一国两制‛指明了方向,将‚一国两制‛纳入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香港、澳门融入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通过一系列努力满足香港、澳门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继续推动香港、澳门各项事业向前发展。

篇3: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考情分析】

近两年全国新课标卷高考试题对本单元的考查共7个选择题, 另有4个非选择题涉及到本单元知识。这些试题的考查特征主要是:

1.考点相对集中。主要考查政治协商制度 (3题) 、祖国统一 (2题) 、人大制度 (1题) 、基层民主制度 (1题) 。主要集中在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上, 如2013年北京卷考查了中央人民政府与政协会议的关系、2013年江苏卷考查1949年政协会议的使命、2013年上海卷考查共同纲领对国家性质的表述等。非选择题往往只是在答案中涉及到本单元知识, 而且是与同时代的经济、思想、文化等相关内容结合在一起。相对而言, 本单元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新时期法制建设成就等内容均没有命题, 属于高考的“冷点”。

2.知识点的时间分布相对固定。7个选择题中, 考查过渡时期的有4题, 考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有3题, 其中过渡时期的有更多的集中于1949年前后, 非选择题涉及的知识点大多集中于新时期。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和文革时期几乎没有涉及到。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一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成就不多, 没有突破, 祖国统一方面更是空白。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一时期党在指导思想上犯了错误, 以致于民主政治建设出现了挫折。

3.提供新材料, 创设新情境, 以选择题为主要题型。试题呈现的新情境材料丰富多彩、新颖别致、来源广泛。材料来源包括中央文件、新闻报道、统计数据等。材料形式除以文字材料为主, 也有命题者自己绘制的图示材料。

4.科内综合的倾向越来越强。高考中的主观题一般都是大跨度、宽视野、高概括的综合题型, 打破了国界、代界、模块界, 围绕一个中心展开, 跨越不同时段、不同地域, 考查考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本单元的4个非选择题均属于这一类型。但近年来选择题也呈现出贯通古今、关联中外的特征。这一特征在近两年本单元试题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如2013年涉及政协会议的3个选择题的选项均涉及到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内容。

【金题点睛】

1. (2013·北京文综·20) 图1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1) 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2) 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3)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4) 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 (1) (2) B. (2) (4)

C. (1) (3) D. (3) (4)

答案:A

解题技巧:解答本题关键是要从题干结构图中注意两个重要的信息:一是中央人民政府与政治协商会议的关系。图示显示政协会议处于最高领导地位, 中央人民政府接受政协领导。二是一些机构的名称如“政务院”、“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等, 这说明该时期应该是在建国初期, 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革命色彩。在建国初期, 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责的时期, 故 (1) (2) 正确。1954年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而领导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6年, 排除 (3) (4) 。

变式练习下图呈现的是20世纪的七十年中关于中国政治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文献。它们

(1) 都借鉴、吸收了欧美民主的精华 (2) 表明了民主建设会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3) 都是民主与专制斗争的结果 (4) 说明了阶级基础和社会环境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

A. (1) (2) (3) B. (1) (3) (4)

C. (1) (2) (4) D. (2) (3) (4)

答案:C

解析: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宪法文献不是民主与专制斗争的结果, 而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自我完善。排除含 (3) 的选项即可得到正确答案。

2. (2012·天津高考·6) “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 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 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

答案:D

解题技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材料信息, 并将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本题的关键信息是“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 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 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这一事件为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而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国力的强大。故答案选D。

变式练习1961年6月, 毛泽东在一次会谈时说:“如果台湾归还祖国, 中国就可以进联合国。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 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据此材料得出的结论中, 最恰当的是

A.毛泽东当时已经提出“一国两制”

B.毛泽东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C.和平统一台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既定方针

D.“一国两制”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前提

答案:B

解析:20世纪80年代初, 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据此排除A项;C项不符合史实, 排除;D项说法错误, 排除。材料只是表达了毛泽东希望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答案为B。

【重点突破】

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

(1) 一大“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

(2) 两大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3) 三个宪法性文件: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 四大政治制度:1949年形成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4年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98年的基层民主制度 (村民自治制度) 。

二、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历的曲折历程

1.初步奠基 (1949-1954年)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大特色, 也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2.基本形成 (1954-1956年)

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标志着新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这一时期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的职权结束。1956年,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的方针, 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进入新阶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1954年宪法里有明确的规定, 成为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3.严重破坏 (1956-1976年)

这一时期, 由于“左”倾错误的干扰, 特别是1966-1976年, 民主党派人士遭迫害, 司法部门瘫痪,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破坏, 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4.发展完善 (1976年至今)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中共中央拨乱反正, 平反冤假错案,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颁布各种法律法规, 加强基层民主选举等, 使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

三、理解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的中国特色和民主特色

1.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具体鲜明的中国特色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中, 把人民主权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 符合我国国情, 既能保障全体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又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分工合作, 协调一致地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 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是这一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有效解决我国少数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它的基本特点是, 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设立自治机关, 行使自治权, 它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

2.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建立过程具有鲜明的特色

(1) 指导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全局的战略思想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定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 珍重自己的实践成果, 同时借鉴其他国家政治文明的有益经验和成果, 但绝不能照搬别国政治制度的模式。

(2) 引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核心力量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建的, 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中国共产党独自担负起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职责和角色, 是经过长达几十年的革命斗争才取得的, 也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

(3) 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方式、步骤具有鲜明的特色。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文化落后, 新中国成立时马上实行全国普选的时机和条件均不成熟。因此, 扩大基层民主, 是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趋势和重要基础。有了这样牢固的基础, 再一步步地从地方各级逐渐发展, 达到覆盖全国的范围。

四、“一国两制”构想与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理论的形成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中国政府对台湾政策的重大转变;20世纪80年代初, 邓小平提出并全面阐述;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提供法律保证, “一国两制”正式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特点

(1) “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 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 (3) 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 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4) 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 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 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5) 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 具有稳定性。

3.成功实践及现实意义

中国对香港、澳门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正式恢复行使主权。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为解决台湾问题昭示了光明的前景;也为国际社会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成功范例。

4.深度剖析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的原因

(1) 前提条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 综合国力增强, 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2) 关键因素: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 (3)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提供了法律依据。 (4) 群众基础:香港、澳门同胞心向祖国, 渴望回归。

5.影响解决台湾问题的因素

(1) 有利因素: (1) 经过改革开放, 中国的综合国力极大增强, 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保证。 (2) 结束台湾海峡两岸的分裂状态, 实现统一, 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3) 两岸历史文化传统、语言相同, 两岸同胞血浓于水。近年来两岸的经济贸易迅速发展, 人员往来及各项交流活动不断扩大。 (4) “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以及在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实践。 (5) 香港、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 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和借鉴。 (6) 《开罗宣言》等一系列国际法均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2) 不利因素: (1) “台独”势力的阻挠。 (2) 国际反华势力不希望中国统一, 插手中国内政。

五、辨析几组概念

(1) 《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的比较:

(2) 人民政协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比较:

(3) 中国的多党合作制与西方的多党制的比较:

(4) 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西方的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比较:

(5) 民族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和经济特区的比较:

(6) 台湾问题与东西德国、南北朝鲜问题的比较:

(7) 弄清“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自治”: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 是包括民族区域地区所有少数民族的自治, 并非单指哪一特定少数民族的自治。

(8) 弄清“文化大革命”与“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应彻底否定, 因为它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 “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外交、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不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 恰恰是广大干部、群众自自觉抵制“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的结果。因而不可将“文化大革命”与“文化大革命时期”混为一谈。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50分, 每题2分)

1. (原创) 新中国的成立, 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下列属于“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制

C.少数民族自治制度

D.责任内阁制度

2. (原创)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 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 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下面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是农村经济与政治发展的结果

B.是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体现

C.实现了同票同权

D.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3. (原创) 有学者指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是中国民主政治史上一个伟大创举。这主要是指人民政协

A.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始终行使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职能

C.以各党派平等合作为和平建国的途径

D.是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4. (原创) 《中国人权发展50年》 (2000年) 白皮书:中国人民在50年中实现了人权发展的伟大的历史性飞跃。……中国人民主宰了自己的命运, 过上了丰衣足食、文明健康的美好生活, 享受着前所未有的民主自由。下列关于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正确的是

A.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体现了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B.“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使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C.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新民主主义两大原则

D.“文革”期间, 两会停开,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出现根本性逆转

5. (原创) 下图为1953年版人民币1角、2角和5角正反两面图案, 该图案的设计不能体现

A.民族平等原则

B.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C.民族团结原则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创立

6. (原创) 周恩来说:“中国如果实行联邦制, 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 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 有些地区, 如内蒙古、广西、云南, 汉族都占很大比例, 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 很多人要搬家。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 所以我们不采取这种办法, 而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对此材料的理解, 正确的是

A.联邦制都是不利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

B.民族聚居区都是要实行民族自治的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历史决定的

D.周恩来讲话是要实行区域自治政策

7. (原创) 1949年以来, 虽然国家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目标, 但是中国的民主建设一直充满坎坷。“坎坷”表现在

8. (原创) 1977年10月7日, 《人民日报》发表《把“四人帮”颠倒了的干部路线是非纠正过来》一文, 强调要敢于冲破阻力, 推翻“四人帮”一伙对干部审查中的不实之词和所作的错误结论。该文发表的直接目的是

A.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B.为平反冤假错案作舆论准备

C.为健全民主法治建设大力疾呼

D.为改革开放造势

9. (原创) 邓小平在《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中说:“为了保障人民民主, 必须加强法制,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加强法制建设是其核心内容

B.针对“文革”践踏民主法制的活动

C.强调了法制与时俱进的思想

D.指导了新时期的法制建设

10. (原创) 某次会议召开后, 全国各大报纸的报道中都有这样一段:“根据总监票人报告, 有效票3040张, 其中同意票3037张, 反对票没有, 弃权票3张。现在宣布, 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已由本次会议通过。”据此可以了解到

A.我国实行政治协商制度

B.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诞生

C.中国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发展

D.该会议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11. (改编) “自由选举产生的领导人对村民更负责任, 他们的土地管理的决策反映了对公平的再分配的大众偏好。……选举往往导致村民委员会主任把投票人的利益放在乡镇机关和党支部之上。”材料反映了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A.有利于农村重新公正分配土地所有权

B.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C.不利于农村基层管理

D.得到进一步普及

12. (原创) 据华商报报道, 贵州省锦屏县平秋镇圭叶村, 因一枚由本村村民发明刻制的“公章”而闻名全国。他们将刻有“平秋镇圭叶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字样的印章分为五瓣, 分别由四名村民代表和一名党支部委员保管, 村里的开销须经他们中三人同意后, 才可将其合并起来盖章, 盖了章的发票才能入帐报销。对些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

A.“五合章”现象是村民自治的一种形式

B.“五合章”现象体现了分权制衡理念

C.“五合章”现象反映了村民参与管理的愿望

D.“五合章”现象违背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13. (原创) 自1978年起人大、政协每五年一届, 从未间断。全国人大于1982年全面修改了宪法, 以后又通过四个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200多件现行有效的法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75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据此可知, 我国民主政治发展趋势是

A.民主机构有规律地运转

B.宪法进一步完善

C.法律法规更加健全

D.民主政治走向制度化、法制化、系统化

14. (原创) 有学者感慨:“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 恰恰是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由此不能得出

A.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B.民主政治建设要尊重历史传统

C.民主政治建设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D.中国不能借鉴西方民主制度

15. (改编)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指出:“……坚持民主集中制丝毫不排斥广泛的地方自治, 只要‘公社’和省自愿坚持国家的统一”。这可能为我国下列哪一制度的理论提供参考和可借鉴之处

A.“一国两制”构想

B.行省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村民自治制度

16. (原创) 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

A.首先提出于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中

B.最先发表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

C.最初是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

D.最先发表于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7. (改编) 回归后, “香港是内地最大的转口基地与第三大贸易伙伴, 以及第二大出口市场;而内地已是香港最大的港产品贸易出口、进口及转口对象。此外, 香港也是内地的最大投资者。”能使香港顺利回归的条件不包括

A.“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

B.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C.海峡两岸人民往来频繁

D.邓小平的外交才能

18. (原创) 新中国成立以来, 根据国情的需要, 分别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点是

A.有较大的行政自主权

B.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C.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D.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19. (原创) 纪念澳门回归十周年连体钞珍藏套装包括10元、20元两种面值。钱币的主景图案选自澳门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景点, 10元正面是妈祖阁, 20元正面是大三巴牌坊, 背面选用澳门中银大厦作为主景, 衬景是澳门的四座大桥。这种设计的寓意是

(1) 澳门钱币在中西交流中占据桥梁作用 (2) 澳门被外族占领的屈辱历史 (3) 古典与现代的结合预祝澳门的未来更美好 (4) 中国文化元素预示着中国的主权

A. (1) (2) (3) B. (1) (2) (4)

C. (1) (3) (4) D. (2) (3) (4)

20. (原创) 1999年澳门回归前的一项调查显示, 有76.6%受访居民对“一国两制”有信心。10年后, 澳门理工学院“一国两制”研究中心公布的大型民意调查报告显示, 81.84%的澳门居民对“一国两制”在澳门的实施表示非常满意和满意;对中央港澳政策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的合计高达97.36%;对中央政府的信心平均分值为7.48分 (10分最高) , 其中, 一半以上居民给出的分数为8分以上。这说明

A.只有实现祖国统一, 澳门人才会认同中华民族

B.坚持“一国两制”,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解决澳门问题的最佳方式

C.澳门人希望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D.“一国两制”在澳门的实施增强了澳门人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意识

21. (原创) 下面是金门海域两岸的两幅图片, “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是1980年6月蒋经国先生产生提出。下面有关两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两岸在祖国统一问题仍存在原则分歧

B.当时两岸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协议

C.海峡两岸都主张统一中国

D.“一国两制”不符合于台湾

22. (原创) 下列两图的变化反映了我国

A.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台湾问题

B.改革开放政策取得重大成果

C.运用“一国两制”构想推进祖国统一

D.顺应工作重心的转移而调整对台政策

23. (原创) 由中国太平洋学会召集举办, 《浮生六记 (卷五) 册封琉球国记略<海国记>》原件专家认证会2010年9月11日召开。经海峡两岸学者研讨, 认为《海国记》一文为古典名著《浮生六记》缺失之佚文。图文中内容明确表示古钓鱼岛归属中国, 为中国确认钓鱼岛主权又添铁证。这一认证的影响不包括

A.有利于海峡两岸“一个中国”共识的形成

B.有利于祖国和平大业的实现

C.影响着中日关系的发展

D.有利于促进学术和艺术的发展

24. (原创) “1980年以前, 台湾最重要的市场是美国, 但到了90年代, 我们认识到, 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由此可得出

A.两岸有着相同的文化根基和血浓于水的亲情

B.两岸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C.“一国两制”得到两岸官方的认可

D.台湾与美国的经济联系不复存在

25. (改编) 在2012年6月第四届海峡论坛大会上, 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洪秀柱说:“过去金门、厦门炮火隆隆, 充满硝烟。而今根据我们保守的估计, 金门每4个家庭, 就有1户在厦门购地置产, 每10个金门的居民, 就有1个拥有人民币账户。”这表明

A.台湾当局放弃对两岸经济交流的限制

B.海峡两岸民间交流进一步加强

C.两岸同胞普遍认同“一国两制”构想

D.台商投资促进厦门房地产繁荣

二、非选择题 (50分)

26. (原创) (17分) 法制的发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 而是“民治”, 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是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 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 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材料二第三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 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

材料三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暂行条例》, 新中国第一个律师立法的颁布施行, 标志着律师制度的正式确立;199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 被称为“我国律师制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材料四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个, 其中主要包括《宪法》 (82年修订) 、《刑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套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特别是“八二宪法”的制定和颁布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法治发展奠定了基本的制度和法律框架。

———《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及启示》

(1) 材料一中的“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怎样实现的? (4分)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1787年美国宪法相比在民权方面的进步性。 (4分)

(3) 结合史实说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律师制度确立和完善的必要性。 (4分)

(4) 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 说明改革开放后立法高峰的特点及其原因。 (5分)

27. (原创) (19分) 新中国成立以来, 以制度为重要内容的政治文明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经选举产生, 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 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 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根据中央选举委员会的精神, 人大代表实行等额选举。“文革”期间, 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1975年初, 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 代表通过协商方式产生。1979年, “选举法”修订, 取消了举手选举, 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 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

———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史》

材料二近110年时间里, ……中华民族危难深重, 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 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 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 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 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 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 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 民主形式日益丰富, 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 不断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三1945年, 在延安窑洞里, 毛泽东与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有过一次颜有历史意义的谈话。黄炎培说:中国历史有一个从兴旺到灭亡的周期律, “其兴也勃焉, 其亡也忽焉”。“在历史上, 周期律是跳不出的, 希望中共能找出一条新路, 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支配。”毛泽东欣然答道:“我们已经找到一条新路, 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律, 这条新路, 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 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 才不会人亡政息。”这就是著名的“窑洞对话”。2012年12月25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走访各民主党派时, 称“窑洞对话”对中国共产党仍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

———摘自凤凰博报

(1) 根据材料一, 概括人大代表选举法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人民当家作主有何作用?纵观人大代表产生方式的演变, 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怎样的轨迹? (6分)

(2) 建国后新中国为避免雅典式的直接民主推行了哪一重要的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 归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6分)

(3) 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 从制度建设层面概括建国初期中共是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的?习近平重提“窑洞对话”说明了什么? (5分)

(4) 综合上述材料, 谈谈你的认识。 (2分)

28. (原创) (14分) 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英国是分几步从中国手中获取香港的, ……1949年之后, 周恩来对英国明确表示, 香港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 ……中国仍允许英国人留在香港只是权宜之计。……在1982年, 当中英谈判走出礼貌性接触阶段, 进入实质性讨论阶段时, 她最初的态度是充满敌意的。在内部会议上, 她 (撒切尔夫人) 承认“新界”的租约将在1997年结束。但她问手下的官员, 英国是否有可能在面对中国的敌对的情况下, 依靠陆海军力量守住香港岛和九龙, 能否在1997年之后与中国共享对香港的控制权。在1982年9月撒切尔在人民大会堂与赵紫阳会谈之前, 除了完全将权力移交给中国以外的所有其他可能的方案, 英国都考虑了。……但其实在与邓会谈之后, 她已经明白1997年之后英国就不可能再对香港行使任何控制权了。

———贾尔斯·钱斯《撒切尔夫人与香港》

(1) 根据所学知识, 列举英国是怎么逐步完成对香港的占领的? (4分)

(2) 指出1949年“允许英国人留在香港”对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有哪些积极意义? (3分)

(3) 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哪些因素促使英国1997年以后“不可能再对香港行使任何控制权”? (5分)

(4) 结合上述材料, 谈谈你对新中国外交的认识。 (2分)

参考答案

个别解析

7.A反映了公民的民主政治权利及至人身权利遭到严重践踏。符合题目要求。B项属于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 D项属于外交关系的领域, 均不符合题目要求。C项是法制建设和实践的成果, 不是坎坷。

19.图案中有澳门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景点、三巴牌坊, 也有现代建筑中银大厦, 所以体现了古典建筑与现代建筑结合, 预示历史悠久, 前景美好。古典和现代建筑都体现了中国文化元素, 体现了中国主权。四座大桥体现了澳门钱币在中西交流中占据桥梁作用。 (2) 在图案中没有体现。

20.材料所述是澳门回归后澳门人对“一国两制”的认可, 强调的是“一国两制”的现实意义, A、B两项都不符合题干要求。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所以排除C。

26. (1) 实现:通过《共同纲领》, 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1分) 召开一届全国人大,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分)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大政治制度。 (2分)

(2) 进步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年满18岁公民都享有民主权利 (或取消民主权利的各种限制) 。1787年宪法公民权是有限制的 (或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相等的权利) 。 (4分)

(3) 必要性:中国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4分)

(4) 特点: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开始形成。 (2分) 原因:文革后被破坏的法律体系亟待恢复;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 强调法制建设;实行改革开放的需要。 (3分)

27. (1) 变化:由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的方式变为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由等额选举变为差额选举;代表名额由偏向大城市转为城乡平等。 (3分) 作用:更利于体现人民意愿;更利于人民平等地参政。 (2分) 轨迹:民主进程一度被打断, 但整体仍在向前推进。 (1分)

(2) 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分) 特点:民主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经济体制改革与民主政治建设并举;民主形式不断创新。 (3分) 趋势:走向制度化、法制化、系统化。 (2分)

(3) 制度建设: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建立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召开一届人大,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分) 说明:中共与民主党派的真挚情谊;中共的忧患意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的坚强决心。 (2分, 任答两点, 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4) 认识:新中国非常重视民主政治建设;民主制度要适合国情;民主政治建设要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2分, 任答两点, 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28. (1) 占领: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1842年《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租借新界。 (4分)

(2) 意义:有助于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联系与交往 (香港是中国与西方交往的唯一窗口) ;有助于香港的稳定和繁荣;有助于中英关系的改善 (英国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 和中国建立了代办级半外交关系) ;如果当时收回香港, 则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联系的唯一通道就会被封闭, 香港也将成为死港。 (3分, 任答三点即可)

(3) 因素:中国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英国国力的进一步衰退;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香港与内地经济联系的加强。 (5分)

(4) 认识:新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外交体现了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 (2分)

篇4: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热点综述】

1.2007年7月1日,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三届政府就职典礼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胡锦涛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第一,坚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贯彻执行“一国两制”方针。第二,坚持严格按照基本法办事。第三,坚持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第四,坚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2007年9月19日,第62届联合国大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首次正式会议,拒绝将极少数国家提出的“台湾申请加入联合国”的提案列入本届联大议程。

3.2008年2月1日,陈水扁当局不顾两岸同胞的强烈反对和国际社会的谴责,公然决定于3月22日举办所谓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的公投。2月2日中台办、国台办就此发表受权声明。声明指出:陈水扁当局执意举办“入联公投”,是谋求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现状、走向“台湾法理独立”的重要步骤,是变相的“台独公投”。这一图谋一旦得逞,势必严重冲击两岸关系,严重损害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严重危害台海地区乃至亚太地区的和平。

4.胡锦涛2008年2月26日下午在会见美国国务卿赖斯时指出:中方愿与美方共同努力,始终从长远角度和战略高度把握两国关系……特别是慎重处理台湾问题,坚决遏制“台独”分裂势力的冒险行径,维护台海及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确保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考点链接】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一国两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的国家里,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仍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我们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湾分裂势力搞“台湾独立”图谋的。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职责。

【考前点题】

“一国两制”和台湾问题最近几年常常出现在各地中考试题之中,主要考查“一国两制”的内涵、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公民的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从而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考查方式可以是客观题,也可以是主观题。

【走近中考】

记得那是十二月,我作为一名记者骨干进入巴黎大学进修。我的第一堂对话课就被一位教授点着名提问:“我可以知道你来自哪个中国的么?”刚刚还在哄闹的课堂突然像冻结了一样沉寂,几十双眼睛盯着我。我慢慢地说:“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教授盯牢了我,又递来一句话:“如今摆在你们国家领导人面前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呢?”“依我之见,如何使中国尽早富强起来是最迫切需要考虑的。”教授浓浓的眉毛展开来:“我实在愿意请教,中国富强的标准是什么?”我突然感慨万千,紧紧地盯着教授:“最起码的一条是:任何一个离开国门的同胞,再不会受到像我今日承受的刁难。”教授倏地向我走来,笑容很灿烂,轻轻地说:“我只是想知道,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如何看待他们自己的国家。”然后,大声宣布:“我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下课。”

阅读上述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请运用所学知识,评析作者的言行。

(2)请列举两项你在日常生活中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具体行为。

参考答案:(1)①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同时也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坚持“只有一个中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了国家尊严和统一,赢得外国人的尊重,这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②作者认为目前我国最迫切需要考虑的是“使中国尽早富强起来”,这符合党的基本路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③综合国力最终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作者认识到要赢得别国尊重就要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这是正确的。(2)样例一:升旗时保持肃静,立正,行注目礼,高唱国歌;样例二:参加社区的卫生打扫活动。

【模拟中考】

一、单项选择题

1.推进中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前提和基础是()

A.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B.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

C.坚持两岸平等对话D.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2.200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纪念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香港战胜了亚洲金融风暴等众多困难,巩固了其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的地位。目前,香港不仅更加繁荣,而且也在稳定中迈向和谐。这一事实证明“一国两制”

()

A.只适用于香港地区

B.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C.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D.是任何国家实现统一都必须采取的方式

3.关于“台湾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们对台的基本方针 ②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我们对台的基本方针 ③我们要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就应放弃使用武力 ④任何有关“台湾独立”的主张,都是违背中华民族利益和中国人民意愿的,是绝不允许的

A.①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右图漫画表明()

①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迫切愿望 ③祖国统一是人心所向 ④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④

5.据统计,2006年,大陆与台湾两岸间接贸易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台湾居民来大陆突破440万人次,大陆居民赴台突破20万人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不断加强。关于“祖国统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C.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是完成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D.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和祖国统一关系不大

6.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下列不利于实现国家统一的有()

A.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我国政府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C.积极推进两岸直接“三通”

D.台湾当局拒绝奥运圣火入台

二、活动探究题

7.看完上文“热点综述”第3段后,某校九(1)班同学对此反映强烈,准备以“祖国统一、共同心愿”为主题举办主题班会。

[知识储备]

(1)我国政府对台基本方针是什么?

(2)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国家应如何做?

[我思我行]

(3)请你设计出主题班会活动步骤。(要求:围绕主题、鼓励参与、讲求实效)

(4)假如要你参与发言,请写出发言稿。(至少从三个方面,字数150字左右)

(5)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中学生应如何做?

参考答案:

1.D 2.C 3.A 4.A 5.B 6.D

篇5: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一、课程标准要求: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教材分析: 祖国统一是国家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前提。为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中国政府提出并积极贯彻“一国两制”的构想,成功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也有力地推动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历史性步伐。海峡两岸人员往来日益密切,与经济、贸易、文化等各项交流不断扩大的事实表明,实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本课分三个子目。第一个子目介绍了提出“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的依据以及“一国两制”的含义;第二个子目介绍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实践的情况即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第三个子目介绍我党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改善了两岸关系促进了两岸交流,同时也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和重要地位,同时也知道祖国统一具有复杂性、艰巨性,任重而道远。

三、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一国两制”的具体内涵、意义及运用。记住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了解中国共产党为结束海峡两岸的人为隔绝局面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过程,讨论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的原因,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港澳回归是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的结果,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一国两制”是具有独创性的伟大构想,它已成为我国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为中国的统一开辟了一条现实可行的道路,并为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新途径;认识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洗雪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耻辱,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建设祖国、促进祖国统一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对祖国统一的前景充满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1.“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及意义。2.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

难点:1.“一国两制”与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关系。2.台湾问题涉及诸多因素,既有历史遗留问题,又有现实难题,祖国统一具有复杂性及艰巨性。

五、教学策略:

利用材料、图片、视频、课件等现代多媒体手段还加上提问讨论等方式有机的相结合,帮助解决教学重点:1.“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及意义。2.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突破难点1.“一国两制”与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关系。2.台湾问题涉及诸多因素,既有历史遗留问题,又有现实难题,祖国统一具有复杂性及艰巨性。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同时将学生的视觉、听觉、思考等多种功能发挥出来。

六、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七、课时:1课时

八、教学过程: 环节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 情境

导入 新课

【播放视频歌曲】提问:1.视频播放的歌曲名字。2.歌曲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1925年,爱国诗人闻一多把被外国占领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这七处中国领土,比作与母亲离散的七个儿女,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思恋母亲,母亲也一直在努力找回儿女。在母亲的努力下,漂泊在外的儿女绝大部分回到母亲温暖的怀抱。提问:到上个世纪80年代,还有哪些游子没有回来呢? 【出示中国地图】在地图上圈出香港、澳门、台湾的位置。

尽快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华夏儿女共同的愿望。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创造性的构想,并取得巨大的成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望离散多年的游子是怎样回到母亲怀抱的?

观看视频,回答问题:1.《七子之歌----澳门》。2.惆怅,思念祖国,渴望回到祖国怀抱„„ 齐答:香港、澳门、台湾。

看投影地图,落实港澳台的位置。

培养学生从歌曲中获取历史知识、感悟作者情感的能力,同时,为本课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

分析 探究

一、母子生别离——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过渡:人世间,最大的幸福就是亲人相聚;而最大的痛苦莫过于骨肉分离。那么,香港、澳门、台湾是怎样离开母亲怀抱的? 1.香港问题的由来:

【出示香港地图】提问:香港是如何离开母亲怀抱的?

(二、三两个条约学生可能回答不出,师应给予帮助,或者直接给出答案。)香港就这样一步步的被迫离开祖**亲。2.澳门问题的由来:

【出示澳门地图】提问:澳门又是被哪一国殖民者侵占的呢? 3.台湾问题的由来:

【出示台湾地图】再来看看宝岛台湾。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政府败逃台湾,从此造成台湾与大陆的人为分离。

看投影地图,回顾所学知识,可经讨论后回答问题:1842年,英国通过《南京条约》,首先割占香港岛;1860年,通过《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1898年,英国通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租期为99年。回答:16世纪开始被葡萄牙侵占。

前后知识相互联系,让学生看到历史发展的连贯性、系统性,同时达到巩固学习的效果。

分析 探究

二、慈母声声唤——“一国两制”的构想

过渡:飘泊在外的儿女时刻牵动着母亲的心,母亲也从未停止找回儿女的努力,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母亲再次对儿女发出了深情的呼唤。

思考:那么,此时,假如你是我们国家的决策者,你会采用什么方式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呢?为什么?

从现实情况看,哪一种方式才是最好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表达自己主张和平解决问题的观点,因为和平解决既有利于这些地区人民生活的安定,又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建设。)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是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心愿,必须尊重历史和现实。可是,毕竟已经离散多年,儿女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已与母亲有了很大差异,港澳台地区实行的资本主义制度与大陆坚持的社会主义制度本就是一对相互抵触的制度。在这种情况下,谁为我们解决这一难题指明了方向?他的办法是什么?【出示相关文字材料】

提问:1.什么是“一国两制”?它的内容(内涵)具体是什么?“一个国家”指什么?两种制度是什么制度?2.提出的依据是什么?3.一国两制的提出,有什么重大意义?

经过思考、讨论,可能回答出:和平、武力两种方式,并且分析出原因。一般情况下,可能回答和平的方式。如果出现两种观点,可进行适当辩论。仔细阅读材料后,齐答:邓小平;“一国两制”。知识点落实在课本上。阅读课本内容后回答:略。知识点落实在课本上。

培养学生分析与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归纳能力。

分析 探究

三、港澳喜归来——香港、澳门的回归

过渡:“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本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而它的成功实施却是在香港和澳门。

港澳的回归都经过了艰苦的谈判。特别是中英两国在1982年就香港问题的谈判,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

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一起去感受当时剑拔弩张的气氛。1.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

【播放“邓小平智斗‘铁娘子’撒切尔夫人”视频】

提问:1.英国提出这些无理要求的实质是什么?2.针对这些无理要求,邓小平在谈判中态度怎么样?

邓小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回答,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尊严的决心,也表现了邓小平非凡的胆略和智慧。因此,当携大英帝国雄风而来的撒切尔夫人在与邓小平谈判后,走出会场时神情恍惚、腿脚发软,最后重重地摔在地上。【出示撒切尔夫人摔倒图片】

此后,中英双方进行了多次谈判,最后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于1984年12月,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2.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谈判

仿效香港问题的解决办法,中国和葡萄牙政府也进行了谈判,最后在何时达成共识?

提问:这两个《联合声明》是怎样体现“一国两制”构想的?(分两个方面:如何体现“一国”?如何体现“两制”?)

点评:这几点充分体现了“一国两制”的精神,为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奠定了基础。

过渡:经过漫长等待和不懈的努力,母子团聚的时刻终于到来,让我们跟随影像资料去重温那振奋人心的时刻。3.港澳回归

(1)香港回归【播放香港回归视频】

提问:从视频中可以看出,香港是什么时候回到母亲怀抱的?首任行政长官又是谁? 过渡:香港回归的场景激动人心,同样的场景,同样的心情出现在两年之后的澳门。(2)澳门回归【播放澳门回归视频】

提问:澳门是何时回到母亲怀抱的?澳门特区首任行政长官是谁?

提问:时隔百年的母子重逢,让人百感交集,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造成母子离别,又是什么原因,促成亲人团聚?出示以下三个问题:1.过去,澳门、香港为什么会被葡萄牙和英国侵占?2.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为什么能成功收回香港和澳门?3.香港、澳门的回归,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仔细观看视频后回答:1.继续保持其殖民统治。2.坚决、捍卫主权等等。齐答:1987年。

阅读P92第二自然段内容后回答:略。

仔细观看视频后回答:1997年7月1日;董建华。知识点落实在课本上。仔细观看视频后回答:1999年12月20日;何厚铧。知识点落实在课本上。

经讨论后回答:1.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家落后。2.(1)香港、澳门自古是中国的领土;(2)全国人民的支持;(3)中国综合国力增强;(4)“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等等。3.P94第二自然段内容,回答略。

播放视频,再现历史,让学生切身感受港澳回归路的艰辛,以及港澳回归时的激动人心。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港澳回归的伟大历史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拥护“一国两制”政策,拥护中国共产党。

分析 探究

四、游子当思归——两岸关系的发展

过渡:在这个时刻,祖**亲更加思念漂泊在外的游子,而在台湾的游子又有着怎样的心情呢?【播放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望大陆》的视频】

渴望祖国统一,这是两岸人民共同的心声,这就像一股大潮势不可挡。党和国家领导人顺应了这股浪潮,作出了一系列努力,而台湾当局的政策也不断发生了变化。如今,两岸交流越来越频繁,关系越来越密切,下面我们就通过一组图片,看看大陆与台湾在哪些方面有密切往来?【展示图片】

两岸频繁的交往有什么作用?

仔细观看视频后回答:对祖国怀有深深的眷念之情,也渴望统一。仔细看图片后回答:略。阅读P95后回答。

主要通过视频、图片资料,让学生掌握从这些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升华 情感

小 结

祖国统一是人民的心愿,祖国统一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坚信游子定会重返母亲怀抱,祖国必将走向团结、统一的明天。【播放“祖国统一”视频】

仔细观看视频,聆听歌词,体会歌中情感。

通过视频歌曲总结本课内容,并起到升华学生情感的作用。

九、板书设计:

1、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母子生别离

2、“一国两制”的提出——慈母声声唤

3、港澳回归——港澳喜归来

4、大陆与台湾的交往——游子当思归

篇6: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告台湾同胞书》、叶剑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讲 话的目的

2.理解并掌握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 3.了解中英、中葡联合声明

二、德育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认识中共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代表了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同胞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利益,反映了党的立场和路线,培养学生热爱党的情感。

2.通过学习“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和香港、澳门如期回归祖国,使学生认识这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表现了邓小平的创造精神,非凡智慧,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意识。

3.通过香港回归,雪洗了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百年屈辱,也必将开创内地和香港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未来,坚定学生在党的领导下,为祖国振兴奋斗的决心。

三、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分析叶剑英谈话中关于“中国政府对台湾的基本政策”小字内容,说明它包含了“一国两制”的思想,通过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使学生概括中国政府解决香港问题的方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总结“一国两制”构想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一国两制”的构想 2.香港如期回归 教学难点 “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和这一构想在解决香港问题上的运用 教学方法

1.讲述法:教师讲述设置问题

2.提问法:由相关材料引出问题,学生回答 3.讨论法:学生讨论、事实论证党政策的正确性 课堂构思

本节内容与现实社会联系紧密,首先采用提问法,针对相关内容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导出“一国两制”构想的概念,然后具体分析概念的内涵,并将它应用于实际问题中,从而引出“一国两制”适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香港、澳门首先得到成功应用。针对台湾问题新动态,教师提供材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掌握所学观点,并观察思考社会问题。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投影材料]

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殖民主义者用欺骗的手段,强占了澳门。鸦片战争后,英国殖民主义者通过与腐败无能的清王朝签订《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和《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三个不平等条约,霸占了香港、九龙半岛,强租了新界,并在香港地区实行殖民统治。1949年,国民党政府逃往台湾,将台湾与祖国大陆人为地分离开来。

山水相隔不能统一,骨肉同胞不能团圆。历史的发展,使炎黄子孙面临着双重的使命:国家的统一与民族的富强。以上材料说明了哪些问题?

以上材料说明了香港、澳门曾是我国的领土,被英、葡殖民者分别强占,台湾与大陆分离。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如何解决台湾问题、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意义重大。党和政府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尊重世界和中国的历史、现实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即“一个中国,两种制度”。[讲授新课]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 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蒋介石集团退踞台湾,使台湾与大陆分离。

为使台湾与大陆统一,党和政府决定采用和平方式统一台湾。“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首先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2.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和平解放台湾问题的想法由来已久。早在1955年9月,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万隆会议上就提出过“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利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70年代,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中日关系先后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与此同时积极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关系。中国已成为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力量。党和政府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有了重大发展。3.党和政府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

①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②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又称九条声明。明确主张国共两党举行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具体阐明了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国家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

叶剑英委员长的九条声明,实际上就是针对台湾问题采用“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而这一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是邓小平同志于1982年接见一海外朋友时提出。4.“一国两制”构想

◆如何理解“一国两制”的概念?

所谓“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一国两制”构想是全新的政治思想,这是没有先例的天才创造,是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据中国的历史、现实状况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战略思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指明了方向,也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这一构想到1984年具有了法律效力。◆“一国两制”构想,何时具有法律效力? 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律规定。” 1984年5月,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鉴于历史的经验和台湾的现实,我们提出了祖国统一可以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设想。“一国两制”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基本政策。“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的运用。◆“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第一,“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实行“一国两制”是将台湾、香港、澳门统一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旗帜下,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行使国家主权,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及中央人民政府。台湾、香港、澳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组成部分。根据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我国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和台湾与大陆统一后都将分别设立特别行政区,直接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辖。

第二,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两种制度长期共存,互惠互利。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我国的主体,体现了国家的性质并代表统一后国家发展的历史方向,台湾、香港、澳门是特别行政区,是我国的非主体部分,港、澳、台人口少,面积小,它们的经济发展,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第三,“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一国两制”下所设立的台湾、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是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域,它享有其他省、市、自治区所没有的高度自治权,但不是完全自治,特别行政区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司法权和终审权(台湾将享有更多的自治权)。此外,在国务院授权之下还可以在经济文化领域处理某些涉外事务。

◆“一国两制”的历史意义:第一,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第二,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有利于港、澳、台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总之,“一国两制”是和平统一祖国的基本方针,它顺应历史潮流,有益于人民,有功于民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二、香港、澳门回归

1.“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是考虑到如何解决台湾问题的,为什么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的运用?

台湾是内政问题,香港、澳门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虽然香港、澳门问题与台湾问题的性质不同,但这一政治主张完全适用于解决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 2.香港地区的变迁、香港回归

1842年,《南京条约》英国割占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英国强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我国先民在香港区域生活。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后,英国利用不平等条约强占了香港并建立了它的殖民统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多次阐明香港是中国的神圣领土,香港问题属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问题,并一贯主张在条件成熟的时候,经过谈判和平解决,在未解决之前维持现状。80年代初,随着我国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发展,解决香港问题的历史契机终于来临。

3.中英解决香港问题的谈判和方针

双方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邓小平就香港问题与她进行了会谈。邓小平提出,关于收回香港主权问题,可以用“一国两制”的方案解决,不同意英方提出的用主权换治权。双方最后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商谈解决香港问题。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的会谈,揭开了两国关于香港前途问题谈判的序幕。

尔后,中英双方经过两年多的谈判,中国政府始终坚持原则,在主权问题上丝毫没有让步,而在具体安排上则采取了灵活的措施。用“一国两制”方案解决香港问题,这既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又有利于继续保持香港稳定繁荣。最后,终于在中国收回香港这个根本问题上,中英双方达成了谅解。

4.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双方何时就香港问题签署了联合声明?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1984年12月,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决定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政府届时将香港交还中国。”联合声明的发表,为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迈进了一大步。

1984年中英共同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解决了香港问题。乘此东风,通过谈判解决澳门问题的条件也开始成熟。5.中葡签署联合声明

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后被葡萄牙占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实现祖国统一被作为新时期的三大任务之一,解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香港和澳门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中英双方签署联合声明,为解决澳门问题提供了范例。中葡双方就澳门问题进行了谈判,并于1987年4月在北京签署了中葡联合声明。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中英联合声明,中葡联合声明,圆满地解决了中国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问题。这是中国政府“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战略方针的成功运用。同时,也为和平解决国际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了一种范例。[投影材料]

材料1 “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君主及嗣后世袭王位者长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材料2 “将粤东九龙司一区„„付于大英君主并历后嗣,并归属香港界内。”

材料3 “九龙半岛全部、香港附近大小四十几个岛屿,大鹏湾、深圳湾、香港四周水面,都划作租借区域。租借期九十九年。”材料4 “我国政府将在1997年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后,香港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

——摘自邓小平1984年同香港人士的谈话

材料5 “中国的主体,十亿人口的地区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容许在自己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

——摘自邓小平1984年同撒切尔夫人的谈话 回答:(1)根据材料1、2、3说明所引条约名称并简述香港问题始末。

依次为《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英国在19世纪后加紧侵华,先后强迫清政府割让香港岛、九龙司并强租新界99年。

(2)根据材料4和材料5,说明我国政府根据什么原则同英国政府达成了香港问题的协议?这个原则还适用于什么地方? 一国两制,还适用于澳门、台湾。

曾经是山水相连不能统一,骨肉同胞不能团圆。今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尤其是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指导下,终于使香港、澳门如期回归,洗刷了民族耻辱。6.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香港、澳门回归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A、洗雪了百年耻辱;

B、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C、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D、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

三、海峡两岸的交流

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蒋介石集团败退到台湾。美国派其第七舰队开到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干涉中国内政。中国政府针对美国坚持维护其侵占台湾的现状和搞“两个中国”的企图,1958年,中央军委下令炮击金门。在中美之间,台湾问题一直是两国关系正常化的主要障碍。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下,党和政府公开正式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促进海峡两岸的缓和与交流。1.海峡两岸民间交往

海峡两岸民间交往主要有哪些表现

回祖国大陆定居、探亲访友及采访观光、通邮、通航、通商等等。

海峡两岸的人们都渴望台湾同大陆实现统一,但是,台湾当局却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活动。这是违背一个中国的原则的。为了祖国统一,我们必须反对台湾当局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阴谋活动。

2.制止“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阴谋活动(略)●台湾问题 1.台湾问题的由来

◆台湾问题的出现,是国民党发动派发动反共反人民内战的结果。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撕毁《双十协定》和政协决议,于1946年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最终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蒋介石退踞台湾,并在美国的继续支持下,维持所谓“代表全中国”的反共政治、军事架构,从而导致台湾海峡两岸长期隔绝、分离的状态。

◆外国反华势力插手台湾问题,推行“以台制华”战略,谋求其所谓的全球战略利益与国家利益,是台湾问题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从所谓的反共全球战略及国家利益出发,不遗余力地孤立和遏制新中国。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第13航空队也进驻台湾,武装干涉纯属中国内政的海峡两岸关系。1953年美国推行“放蒋出笼”政策和战争边缘政策。1954年又与台湾当局签订所谓的《共同防御条约》。面对战争挑衅,中国人民解放军被迫于1954年、1958年两次奋起还击,炮击金门国民党守军,两次台湾危机由此产生。美国政府插手台湾问题、阻挠中国统一的错误政策,造成台湾海峡地区长期的紧张对峙局势。1979年中美两国建交后,美国一方面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利用台湾问题打压和遏制中国。美国政府的错误政策与行动,为台湾问题的解决增添了新的障碍和阻力。李登辉于1999年7月9日抛出两岸关系是“国与国关系”的分裂言论后,美国虽表示遵守一个中国政策,但仍强调坚持《与台湾关系法》对台湾的承诺。这再一次严重干涉了中国内政,使台湾问题复杂化。由此可知,美国推行“以台制华”战略和“双轨”政策,维持两岸分裂现状,阻挠中国统一,这是台湾问题直到现在还未得到解决的根本原因。2.台湾是中国领土的法律依据

◆在法律意义上,中国对台湾拥有不容争辩的主权,台湾属于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明确指出:“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从国际法来说,二战后期,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政府共同签署的《开罗宣言》指出:“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在二战即将结束前,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政府共同签署了《波茨坦公告》,它进一步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同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投降条款》规定:“兹接受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的、后来又有苏联参加的1945年7月26日的波茨坦公告的条款。”10月25日,台湾光复,重归中国版图,结束了台湾和澎湖的“日据时代”。这就是说,台湾的光复和重新回到祖国怀抱作为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成果之一,是以《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国际社会的正式文件为依据的,国际社会明确承认中国对台湾拥有主权和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根据国际法的规定,凡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就某些重大问题所公开制定和发表的含有规定具体权利和义务的宣言和声明,都具有国际法的效力和含义。前者如《开罗宣言》,后者如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和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因此,《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对台湾归属的规定完全具有国际法的效力和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多年来,已有160多个国家先后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这些国家同中国建交的同时,它们都庄严承诺不与台湾当局建立“邦交关系”,或同台湾当局断绝原有的“邦交关系”。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它们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这种正式的外交表示是由这些国家同中国建交的联合公报这种正式的外交文件加以确认和保证的。此外,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也证明世界上最权威的国际组织承认了“一个中国”的原则。

◆可以看出,在1945年后,台湾业已归还中国,主权问题不复存在。目前存在于海峡两岸之间的统一问题,在性质上是中国实现国家统一的内政问题,而不是国际问题。同时,国际社会公认“一个中国”的原则,台湾属于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是早被确认了的,具有国际法的效力,任何要将台湾从中国领土分割出去的做法和主张都是违反国际法的。

3.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

江泽民主席在八项主张中明确指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所以,“一个中国”原则和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一条主线。2000年2月21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联合发表了《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文中指出:中国政府主张和坚持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国政府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对台湾采取“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但是如果出现台湾被以任何名义从中国分割出去的重大事变,如果出现外国侵占台湾,如果台湾当局无限期地拒绝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两岸统一问题,中国政府只能被迫采取一切可能的断然措施,包括使用武力来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中国的统一大业。白皮书还指出,台湾无权参加联合国及其他只有主权国家参加的国际组织。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不能向台湾出售武器,或与台湾进行任何形式的军事结盟。中国政府以一个中国原则对待台湾的对外交往活动。中国政府保证台湾同胞在国外的一切正当、合法权益。4.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

◆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有诸多方面: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核不扩散问题、导弹防御问题、贸易问题等。其中最核心的因素是台湾问题,中美关系的发展始终受台湾问题的制约。台湾问题本质上是中国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属中国的内政,但其形成的背景及以后的发展都与美国相关。(1)从历史上看,台湾曾是美国在远东地区反共反华的基地,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两大阵营对峙,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一直控制和支持台湾与大陆对抗,甚至阻挠新中国统一台湾。(2)从现实看,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将直接影响中美关系的发展。鉴于美国在台湾问题上认识的变化,中美达成三个联合公报,这成为中美关系史上重要的里程碑。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美国认为中国对其构成挑战和威胁,因此台湾问题便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一张王牌。总之,为了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其霸权利益的需要,美国在不断地调整其对中国和台湾地区的政策。

◆对中美关系的认识: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理应加强接触和合作,而不是相互敌对和对抗,尽管两国关系时有曲折和起伏,未来还存在各种变数,但我们相信,只要美国能处理好台湾问题,两国关系的改善和发展乃是大势所趋,这不仅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与和平,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课堂小结]

上一篇:1《秋天到》教学设计下一篇:仿生设计的现代工业设计的应用前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