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燕教学设计

2024-05-21

识字——燕教学设计(精选8篇)

篇1:识字——燕教学设计

《识字——燕》微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能正确地按笔顺书写并会准确运用这个字。

2.通过对“燕”这个象形文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同一类汉字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有趣的谜语,快来猜一猜吧。出示谜语:“小小姑娘满身黑,秋去江南春来归。从小立志除害虫,身带剪刀满天飞。”

揭示谜底——燕子。出示燕子的图片,看,这就是可爱的小燕子。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燕”字。

二、导学

1.演示“燕”字由图形到古文字再到今文字变化的过程。

2.“燕”的笔画很复杂,怎样才能更好地记住这个字形呢?

把上面的部分想象成燕子的头部,横四点想象成燕子的尾巴,分开的“北”就是一对翅膀,中间的“口”就是身体。这样就容易记住这个字。

3.分清“燕”字的两种读音yān和yàn。4.怎样才能写好这个字。每个部分都要写的很紧凑,“口”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要注意,横四点之间的距离要均匀。

5.“燕”的笔顺分解。6.“燕”的组词。

三、巩固练习

1.选择正确的读音。

yān yàn 小燕()海燕()燕()山 燕()国 燕()尾 燕()窝 2.填一填。

“燕”一共有 画,第五画是。组词()()。

四、拓展延伸

汉字中像“燕”这样由图形转化而来的象形文字还有很多,例如:石、舟,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一定能够认识更多有趣的汉字。

篇2:识字——燕教学设计

2.赏析本诗主要的艺术特色--对比,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3.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较,初步了解边塞诗派。

【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讨论交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

封建经济和政治兴盛的盛唐时期也带来了诗歌的繁荣发展,边塞诗更是盛唐诗歌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针对战争这样一个人类永不磨灭的话题,高适写出了哪些方面呢?是充满浪漫进取、积极乐观的精神,还是反映战争残酷、黯然思乡的一面,抑或是洋溢着马革裹尸、立功沙场的雄心?今天我们随着边塞诗人高适去领略《燕歌行》的独特美。

二、研读诗歌内容,理清层次

1. 四位学生分四部分默写《燕歌行》,其余学生讨论完善学案上的诗歌翻译。

2. 全体齐读《燕歌行》

3. 各组派代表翻译部分诗句,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

【重难点预设】:

①横行: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

②赐颜色:赐以体面恩遇

③猎火: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狩猎作为军事演习,猎火意为战火。

④山川萧条极边土:山河荒芜满目凄凉到边土

⑤身当恩遇常轻敌:唐军将领身受皇家深恩却轻视寇敌

⑥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边疆动荡不安要想回乡哪能飞渡;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荒芜。

【诗歌翻译参考】:

唐朝东北边境敌军入侵狼烟四起,唐朝将军辞家乡欲破残忍之边贼。

男子本来就看重纵横驰骋沙场上,天子非常赏识赐厚重的体面礼遇。

锣声响彻金鼓和鸣威武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的骑兵仗势侵犯似狂风暴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将军却仍在营帐中观看美人歌舞!

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士越斗越稀少。

唐军将领身受皇家深恩却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战士身穿铁甲守边疆辛勤已长久,思妇泪挂双目丈夫远去独自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徒然回望不得归。

边境遥远多动荡怎可轻易把家回,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无所有。

战场杀气久集聚阵前腾起似乌云,寒风飒飒打更声不绝彻夜惊耳鼓。

只看见白刃乱舞夹杂着鲜血纷飞,从来献身为报国难道还顾及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捍御强敌的李将军。

4.《燕歌行》以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根据诗歌内容可以把这首诗分为几层,分别讲战役的哪部分?

明确:第一层八句写出师,战况紧急,出师隆重;

第二层八句写战败,揭示战败原因;

第三层八句写被围,刻画相思之苦;

第四层四句写决一死战,突出壮志,提出心愿。

三、赏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1.《燕歌行》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并于对比中突出了诗歌主旨,请选择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① 从大段落看,出师时的铺张扬厉与战败后的困苦凄凉是鲜明的对比。(“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② 从贯穿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将领的侍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将领的临战失职,纵情声色,是鲜明的对比。(“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与“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③ 结尾提出李广是古今对比。

主旨:通过多重对比谴责了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士兵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士兵,讽刺不体恤士兵的将军。

2.诗篇很善于描写塞外风物景观,渲染边地战争的氛围,请于诗中选择一二例加以赏析。

① “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也写出了战士们作战环境的险恶。

②“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和战败后的困苦。

③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边塞战场总是战云密布,彻夜不息的警报声都渲染出战况惨烈,军情危急的气氛。

四、课外延伸

岑参与高适都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但二者在雄壮的共性下又有着鲜明的个性,比较岑胜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高适的《燕歌行》,探讨二者在思想主旨和艺术特色上有何不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①高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比较深刻,他善于以政治家敏锐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现状,把战争与国家安危、人民苦乐联系起来,大胆表达个人边防政见,同时对亲历耳闻的军中矛盾也给毫不留情的揭露岑参诗中常有一种昂扬的情绪和乐观的精神,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令人读之倍受鼓舞,精神振奋。运用夸张想象的艺术手法将大自然的剧烈变化与声势浩大的行军场面结合,让人惊叹边塞奇异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特征的同时,感慨行军将士的艰辛。

篇3:北京燕翔饭店改扩建项目消防设计

关键词:高层酒店消防设计,室内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

1 工程概况

燕翔饭店改扩建项目是集五星级酒店、三星级酒店和写字楼为一体的综合体, 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将台路与芳园西路交汇处, 基地三面毗邻市政道路。

本项目共2栋主要建筑:诺金酒店及首旅大厦。诺金酒店地上24层 (不含设备层) , 裙房2层, 建筑高度99.69m;首旅大厦地上26层 (不含设备层及避难层) , 其中11层以下为谭阁美酒店, 以上为出租及自用办公, 建筑高度119.89m。地下共3层 (地下1层部分设夹层) , 两栋建筑地下1层以下连通。

规划建设用地面积:22 730m2, 容积率:4.98。建筑规模:166 293m2, 其中地上108 766m2, 地下57 527m2。诺金酒店57 966m2, 谭阁美酒店14906m2, 出租办公18883m2, 自用办公9 161m2, 其它7 850m2, 地下车库及机房57 527m2。绿化面积6 784m2。停车数量:机动车750辆, 自行车2 500辆。

2 消防设计

统一设置消防给水系统。

B3层设1消防水泵房, 内设有效容积350m3、282m3的2座防水钢筋混凝土消防水池及室内消火栓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立式专用消防水泵各2台。

室内消火栓系统专用消防水泵, Q=40L/s, H=1.70MPa, N=110k W, 1用1备, 互为备用。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专用消防水泵, Q=50L/s, H=1.70MPa, N=132k W, 1用1备, 互为备用。

2号楼屋顶设1消防水箱间, 内设1座有效容积18m3的消防储水箱及室内消火栓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增压稳压设备各1套。

火灾时B3层的消防主泵启动后, 位于屋顶的消防增压稳压水泵由弱电控制系统反馈信号停泵, 火灾后由手动恢复自动控制功能。

消火栓箱内消防水泵启动按钮直接启动室内消火栓水泵,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湿式报警阀组或预作用报警阀组、水喷雾灭火系统雨淋报警阀组的压力开关信号和自动扫描射水高空水炮灭火装置的无源触点信号直接启动自动喷水水泵, 屋顶消防水箱间内消防系统增压稳压设备压力降至P2时自动启动消防主泵, 消防水泵房及消防控制中心可手动启停消火栓水泵和自动喷水水泵。

2.1 消防水量

室外消火栓系统, 用水量标准30L/s, 火灾延续时间3h, 一次消防用水量324m3, 由室外市政管网直接供水。

室内消火栓系统, 用水量标准40L/s, 火灾延续时间3h, 一次消防用水量432m3, 由室内消防水池供水。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用水量标准35L/s, 火灾延续时间1h, 一次消防用水量126m3, 由室内消防水池供水。

水喷雾灭火系统, 用水量标准40L/s, 火灾延续时间1h, 一次消防用水量144m3, 由室内消防水池供水。

自动扫描射水高空水炮灭火系统, 用水量标准15L/s, 火灾延续时间1h, 一次消防用水量54m3, 由室内消防水池供水。

消防设计只考虑一处着火点, 室内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自动扫描射水高空水炮灭火系统可同时使用。室内消防水池所需最小有效容积为432+126+54=612m3, 消防水池实际有效容积632m3。

2.2 室外消火栓系统

室外消火栓由市政自来水管网直接供水。在建设用地红线范围内的给水环状管网上设8座DN15mm室外地下式消火栓, 供室外消防使用。

2.3 室内消火栓系统

室内消火栓系统竖向分高低两区, 各区管道独自成环布置。低区供水加设大流量静动压减压阀, 最低消火栓栓口处静水压力不大于1.00MPa, 最高消火栓栓口处静水压力不小于0.32MPa。

室外设置8套DN150mm地下式消防水泵接合器, 高低区各4套。

室内设若干消火栓, 消火栓箱下部配置2~4具手提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

2.4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酒店客房部分、写字楼部分为中危险级Ⅰ级 (设计喷水强度6L/ (min·m2) , 作用面积160m2) ;地下室及地上 (除酒店宴会厅和写字楼大堂) 其余部分为中危险级Ⅱ级 (喷水强度8L/ (min·m2) , 作用面积160m2) ;酒店宴会厅、写字楼大堂按非仓库类高大净空场所设计 (设计喷水强度6L/ (min·m2) 、作用面积260m2) 。

地下室非采暖区域采用预作用系统, 其余部位采用湿式系统。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竖向分高低两区, 低区供水和若干报警阀前加设大流量静动压减压阀, 减压阀通过规定流量时水头损失不得大于0.10MPa。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水喷雾灭火系统和自动扫描射水高空水炮灭火系统合用自动喷水水泵及报警阀组前管网, 室外设置8套DN150mm地下式消防水泵接合器, 高低区各4套。

吊顶内净空高度大于800mm的空间设置喷头。

无吊顶处采用直立型喷头和下垂型 (预作用系统为干式下垂型) 喷头。无吊顶的结构梁下采用下垂型喷头。

有吊顶处采用双温隐蔽式喷头, 吊顶内采用直立型喷头。酒店客房采用水平式边墙型扩展覆盖喷头, 溅水盘距顶板150mm。

酒店竖向污衣滑道内设置喷头。

汽车坡道、公共娱乐场所、中庭环廊、仓储用房、酒店宴会厅及客房层、酒店竖向污衣滑道内、写字楼大堂及办公楼层采用快速响应喷头, 其余部位采用标准喷头。汽车坡道和污衣滑道内采用57℃喷头, 厨房热厨间、厨房烧烤间、热交换间、锅炉房等环境温度≥38℃的地方采用93℃喷头, 其余地方采用68℃喷头。水平式边墙型扩展覆盖喷头流量系数K=115, 其余喷头流量系数K=80。

2.5 水喷雾灭火系统

柴油发电机房、燃气锅炉房采用水喷雾灭火系统。

水喷雾灭火系统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合用加压水泵及报警阀组前消防给水管网, 柴油发电机房、燃气锅炉房分别设置雨淋报警阀组。

2.6 自动扫描射水高空水炮灭火系统

五星级酒店大堂层高17.50m, 面积约1 100m2, 采用自动扫描射水高空水炮灭火系统。

大堂顶部设置3套自动扫描射水高空水炮灭火装置, 每套装置喷水流量不小于5L/s, 持续喷射时间1.0h, 水炮装置工作压力不小于0.6MPa。

自动扫描射水高空水炮灭火系统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低区合用加压水泵及报警阀组前消防给水管网, 并能独立运行, 互不影响。

2.7 建筑灭火器配置

酒店的公共活动用房、多功能厅和厨房、公共娱乐场所的灭火器配置为严重危险级, 其余区域为中危险级。

厨房烹饪间为B、C类火灾场所, 柴油发电机房和停车库为B类火灾场所, 燃气锅炉房为C类火灾场所, 变压器室、配电间、电缆夹层、强弱电控制室、仪器仪表间和计算机房为E类火灾场所, 其余区域为A类火灾场所。

全楼配置手提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

宴会大厅加配4具MFT/ABC20 (20kg, 6A) 型推车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 地下停车库每个防火分区疏散楼梯出口处附近加配1具MPT60 (60L, 233B) 型推车式泡沫灭火器。

2.8 气体灭火系统

主变电所、分变电所各设置1套管网灭火系统, 弱电IT机房、弱电电信机房、二号楼F24层信息中心机房及F23层电池室设置预制灭火系统, 灭火剂采用七氟丙烷。每个防护区净高的2/3之上设置多个电控泄压控制阀, 当防护区内压力大于1 100Pa时同时自动开启, 小于1 100Pa时同时自动关闭。每个防护区内的所有空间 (包括吊顶内空间和架空地板内空间) 需要相互有效联通。

气体充装压力:管网灭火系统4.20MPa, 预制灭火系统2.50MPa。

管网灭火系统设自动控制、手动控制和机械应急操作3种启动方式;预制灭火系统设自动控制和手动控制2种启动方式;设备自带全套控制装置并输出相关信号。设计灭火浓度8%, 设计喷放时间≤8s, 灭火浸渍时间5min, 系统可控延迟喷射时间≤30s。火灾时, 同一防护区内的各台预制灭火系统装置必须同时启动, 其动作响应时差≤2s。

3 结语

在各类高层建筑的消防设计中, 高层酒店的消防设计是最为复杂的一类, 所以, 在高层酒店消防设计中所总结的经验也可以为其他民用类建筑如高层住宅、公建等的消防设计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因此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GB50084—2001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2005版) [S].

[2]GB50219—95水喷雾灭火系统设计规范[S].

[3]GECS 263:2009大空间智能型主动喷水灭火系统技术规程[S].

[4]GB50140—2005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S].

[5]GB50370—2005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S].

篇4:《燕歌行》教学设计

【关键词】情感 ;主旨;谴责;赞扬;同情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和主旨。2.赏析、学习对比、虚实结合的手法。3.树立正确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和主旨。2.赏析对比、虚实结合。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复杂而深刻的主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

盛唐很多诗人把目光投向边塞,或游历边塞或从军边塞,依据自己对边塞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创作了许多有关边塞内容的优秀诗篇。今天,我们来学习边塞诗人高适的《燕歌行》,这首诗也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品。

二、朗读全诗

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教师纠正读音错误。重(zhòng),摐(chuāng),旌旆逶迤(jīng pèi wēi yí),胡骑(jì),塞草腓(féi),玉箸(zhù),蓟(jì),勋(xūn)。2.听诵读录音。

三、整体感知

1.对照注释,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2.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大事?明确:一场战争。

3.这场战争的过程是怎样的?明确:前8句写出师;9至12句写战败;13至24句写被围;25至28句写死斗。

4.这首诗从唐朝这一方来看主要写了哪些人?他们做了什么事?明确:

天子:天子非常赐颜色

将帅: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美人帐下犹歌舞

战士:摐金伐鼓下榆关战士军前半死生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征人蓟北空回首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至今犹忆李将军

思妇: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

四、探究情感、主旨

作者对这几类人的情感态度是一样的吗?

明确:不一样。

1.天子:

天子给予出征军人特别的丰厚的赏赐,希望他们不负重托,驱除入侵者,收复失地,安定边疆。然而将帅的骄傲轻敌、荒淫失职使得这场战争归于失败,这种结局与天子用人不当有很大关系。

作者委婉地批评了天子的用人失察。

2.将帅:

出征之前,“汉将”辞别家人,把入侵者看作不堪一击的“残贼”,这已经埋下了轻敌自大的种子。将帅的“重横行”其实是过于自信,是一种不考虑敌人的实力而妄自尊大的思想。

前线战况惨烈,将帅却远离阵地在军帐中听歌欣赏美人翩翩起舞。他们轻视强敌,自认不必亲临战场指挥,手下士兵足以击败敌人,因而一味沉溺于寻欢作乐,毫不关心士兵的死活。“犹”耐人寻味,是“还”的意思,表明将帅一贯如此,经常生活荒淫、狂妄自大、临战失职。战时将帅如此作为,唐军焉能不败?

作者谴责将帅骄傲轻敌,荒淫失职,导致唐军这场反侵略的战争失败,使广大士兵遭受了极大的痛苦和牺牲。

3.士兵:

士兵们在战场拼死杀敌,死伤过半,将军却帐中荒淫,士兵与将帅作了对比,点出了唐军伤亡惨重的根源。出征时的金鼓齐鸣士气高昂与“斗兵稀”的惨烈形成对比,士兵们“身当恩遇常轻敌”,结果拼尽了全力也没有解除敌人的包围反而陷入侵略者的持久围困之中。士兵是勇猛无畏的,主要败在了将帅的失职其次是自身的轻敌上。

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他们没有丧失斗志,没有投降,而是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不是为了个人的功勋而战,而是为了保卫国土而战!赞扬了士兵英勇顽强,视死如归,不计功名,为国捐躯的可贵精神。

诗中还用环境描写来烘托士兵。“山川萧条极边土”“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景物是辽远、开阔、荒凉的,营造了一片肃杀阴惨的氛围,渲染战败的场面,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哀伤。

战局失利,环境艰苦,时常引发他们思念妻子、思念亲人的哀痛。

士兵长时间在边疆守卫国土,异常“辛勤”,还要面临“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这种不时作战、神经高度紧张、生死难保的危险。这般危急的绝境,不能不令人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

士兵渴望有一个像李广那样的英勇善战、体恤士卒、责任心强的将领出现,领导他们驰骋疆场,杀敌报国。士兵抱怨的不是战争,而是将帅的无能。这里把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的李广和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不问士兵死活的将领进行了古今对比,突出了士兵对良将的渴求。

作者既有对士兵的同情,又有高度的赞扬。

4.妇女:

在丈夫离家戍边后,妇女每天思念、担忧丈夫,整日以泪洗面,不知还有没有重逢的那一天。这里对妇女的描写是士兵的猜想,从“玉箸应啼别离后”的“应”可以体现,所以这是虚写。对士兵的描写则是实写,则写士兵与少妇的互相思念构成虚实结合的手法。虚与实互相补充,描写思妇是对士兵的补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让我们不禁体会到士兵的情感之苦,而且感受到远离战场的思妇的离愁,是对将帅还造成士兵家庭痛苦的更深刻的谴责,更是立体地揭露了战争的罪恶。

作者寄予她们深深的同情,又含蓄地批评了将帅,谴责了战争的罪恶。

五、总结

本诗的思想内涵比较丰富,通过对唐代边塞征战生活的叙写,概括了开元年间唐军将士戍边生活的多个方面。既有对天子的评判,又有对将帅的揭露、谴责,更有对广大士兵的赞颂、同情,还有表达了士兵的美好愿望,最后还有对战争的厌恶、谴责。

六、作业

背诵全诗

篇5:《海 燕》教学实录

甘肃省临泽县第二中学 程英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海燕,大海赋予它坚硬的翅膀,大海赋予它不屈的灵魂。它经常在暴风雨来临前的海面上,搏击风浪,笑傲长空,因而被称为“暴风雨的预言者”。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海燕》,来感受海燕带给我们的生命之美。

二、出示目标,以标导航

师:心中有目标,学习效率才会高。一起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生齐读:1.理解象征、对比、烘托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2.在朗读和感悟中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3.勇敢、乐观、自信的迎接生活中的风雨。

三、自主学习,以学显效

师:谁来与大家分享预习的收获,请上台!(生纷纷举手,教师点4人展示。)

生1:“海燕”是一种海鸟。常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在海上飞翔,在俄文中有“暴风雨的报信者”的意思。

生2:高尔基(1868-1936),出生在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10岁就为生活所迫,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和更夫,尝尽了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俄国的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和剥削,这就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题材。他创作了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剧本《小市民》等。

师:介绍的很详细,我想请一位同学说说高尔基的作品。生3:高尔基的作品有《母亲》,《我的大学》,《海燕》。

师:我们一般这样说:他的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小说《母亲》。

生4:《海燕》写于 1901年。当时,欧洲的工业危机波及俄国,工厂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再加上沙皇统治日趋黑暗,人民群众无法忍受,反抗情绪日益高涨,革命斗争蓬勃兴起。,高尔基 1901年2月19日 从故乡尼日尼·诺夫戈罗德来到彼得堡,参加俄国作家协会为纪念农奴解放40周年而举行的特别会议,发表了抨击沙皇政府的演说。3月4日,几千名大学生和工人为抗议沙皇政府把183名大学生送去当兵,在彼得堡喀山广场举行示威,遭到残酷镇压,有些人被打死,许多人受了伤。高尔基参加了这次示威,目睹了沙皇政府的暴行,极为愤慨。3月12日 他回到故乡后,根据当时的斗争形势和参加示威的感受,写成了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海燕》就是这篇小说的尾声部分。

师:介绍的非常详细全面。

生5:本文的体裁是散文诗,散文诗是一种兼有散文与诗的特点,介于散文与诗之间的文学体裁。本质上属于诗。

师:那么,散文诗究竟是“散文”还是“诗”呢? 生:是“诗”!

师:是“诗”!不然,怎么叫“散文诗”,而不叫“诗散文”呢!生5: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和想象。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形式上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四、展示交流,以展增效 展示交流一:朗读成果

师:通过刚才的介绍,我们明白《海燕》是散文诗,要理解它,首先要读好它。

师:听朗诵(教师播放朗读视频),希望大家听完后有所收获。师:谁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1:我听到了课文中有海燕、海鸭、海鸥、企鹅等艺术形象。师:能把它们写出来吗。生在黑板上写出这些艺术形象。师:你从朗诵中还听到了什么? 生2:我听到了海燕的乐观、勇敢无畏。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词中听出的?

生2:它一边大笑,一边高叫„„它笑那些乌云,它为欢乐而高叫!生3:我听到了狂风的残暴。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词中听出的?

生3:狂风紧紧抱起一堆巨浪,恶狠狠的扔到峭崖上。

师:在朗读技巧方面你又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如何去读好这篇文章? 生4:充满激情。

师: 你能充满激情的为大家展示一部分吗? 生4:朗读第一节。

师:你们觉得读好第一节应该注意什么?

生5:苍茫的大海应该拉长,读出大海无边无际的特点,高傲的飞翔应该升高,读出海燕的无所畏惧。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第一节。

师:情感把握的不错,还有哪位同学愿意试试呢? 生6:“海鸭也呻吟着,他们这些海鸭呀„„” 师:绘声绘色!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来来读? 生;蔑视、嘲笑、轻视。

生7:“这是勇敢的海燕在大海上,在闪电之间,高傲的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师:我觉得读的还缺少一点激情,“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不妨就高声的呼喊出来。大家一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

师:文章写的大气磅礴,也让我们读着 生齐:热血沸腾。展示交流二:探究形象

师:刚才大家朗读要领掌握得较好,但在朗读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请大家把书翻到彩图部分,第五单元好多文章都有插图,遗憾的是《海燕》却没有。我想可能是本文的画面感太强了,一幅插图还不能描绘出全景,请大家就此共同探究一下,看看到底画几幅插图最合适?

生(齐):三幅!

师:请大家伴随着刘诗琪同学的朗诵,结合文中的段落来为课文插图并解说。

(配乐朗诵,其他同学画画)

师: 伴随着刘诗琪同学激情的朗诵,我看见大家的插图也是丰富多彩,谁来解说。老师之前还准备了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我想请三位同学在听解说的的过程中将关键词与艺术形象对号入座。

(三位学生上台粘贴关键词卡片)

生1:我画的是暴风雨即将来时的情景,海燕在乌云和大海之间勇敢的飞翔,海鸭、海鸥、企鹅畏缩的躲藏在峭崖下。

师:刚才李岳同学的插图依据的是课文的哪些部分? 生:1-6节。

生2:我画的是暴风雨逼近时的情景,乌云越来越低,向海面压下来,海燕的翅膀刮起波浪的飞沫,它像一个胜利的预言家预言:乌云遮不住太阳。生3:我画的是暴风雨已经来临时的情景,狂风肆虐,雷声逞威,海燕像黑色的闪电高傲的飞翔,它期盼着更猛烈的暴风雨的到来。

展示交流三:理解象征

师:大家画得很不错,解说得也较清楚。不过,我又产生了一个疑问:课前介绍资料时不是说高尔基为抨击沙皇政府创作了《海燕》吗?他怎么在文中尽描绘些“海上景象”“动物世界”呀?接下来就让我们一探究竟。

师:请大家结合写作背景和黑板上的板书及卡片分组讨论,看看文中艺术形象代表社会上哪一类人呢?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师:谁来展示学习成果。

生:海燕是革命者。在暴风雨来临时它勇敢,你看他一直在奔走呼号:“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海鸥、海鸭和企鹅呢,它们在暴风雨来临时恐惧、躲藏,是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

师:他们为什么根本不喜欢革命?

生:过惯了那种安乐的生活,害怕革命到来使它失去安乐窝。生:乌云、狂风、闪电、雷声、是沙皇反动势力。师:看作者的用词。乌代表着黑暗的势力,狂有残暴之意。

生:大海象征人民群众力量,因为文中大海的力量是巨大的,将闪电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从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可以看出太阳指光明的未来。

五、点拨提升,以评促效

师:理解了文章的象征意义,现在我们来看黑板,文中着重塑造的艺术形象是?

生齐:海燕。

师:为什么还要写这么多的形象呢?(将“海燕”写到黑板中间,并将相应的卡片贴在下面)生齐:都是为了突出海燕的形象。

师:看右边的海鸟与海燕他们之间形成了什么关系? 生1:对比。

师:结合关键词具体说说。

生1:暴风雨来临前,海燕高傲的飞翔,而其他海鸟吓坏、畏缩、呻吟、躲藏,它们的表现形成了对比。

师:那左边的自然景象呢? 生2:波浪与乌云、雷电、狂风的搏斗暗示者暴风雨即将来临。环境越恶劣,海燕越勇敢,动作更矫健。险恶的环境烘托出海燕的无所畏惧,勇敢乐观。

六、检测验收,以测达标。

师:海燕在课文中指哪些英勇无畏的革命先驱,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有海燕这样的人。你觉得哪些人是“海燕”?

生1: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人。生2:敢于迎接生活挑战的人。生3:刻苦努力,永不言败的人。师:我们把这些人都称为 生齐:生活的强者。师:你是不是生活的强者呢? 生齐:是

师:听到这个答案我感到很欣慰。下面,请大家来讲讲自己的故事,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曾经遭遇过哪些暴风雨,又是如何面对,并获得了怎样的生活感悟。

生4:学骑自行车的经历。

师:正是李欣雅不服输的精神,才让她成为我们当中的佼佼者。生5:祖爷爷去世后自己的感受。生6:自己制作科技作品的经历。

师: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凡事只要我们肯努力一定会有收获。生7:自己考试成绩下降后 经过努力又取得成功的事例。师: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有所付出。师:在我们当中可能也还有这样一些人,他们遇到困难就会退缩,我希望大家都能从《海燕》汲取力量,战胜生活即将遇到和正在遇到的一切困难。送给同学们一首诗,希望大家都能做生活中的“海燕”。

学生齐读:

每一只鸟儿都可以翱翔蓝天,不是每一条小溪都可以流过巉岩,不是每一株幼苗都可以长成大树,不是每个人的旅途都可以舒适平坦。

面对人生的沟沟坎坎,让我们大声说——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因为我们是勇敢的海燕!

篇6:《小燕在家里》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用“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的句式给每幅图说一句话。

2、连起来说说三幅图的主要内容。

3、在此基础上结合小朋友的具体情况,说说自己在家里会干什么。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四张挂画:①小燕在扫地;②小燕在擦桌子;③小燕在倒垃圾;④小燕帮奶奶穿针。

教学过程

1、提出教学要求,这节课我们学习看图说话,比一比,谁看得最仔细,说话说得最完整、最清楚。

2、初步观察,概说大意。(出示4幅图)请同学们看4幅图,想一想,图上讲的是怎样一件事?(指名简要说)

3、仔细观察,说得具体。

(1)指导观察第一幅图。

提问:图上画着谁?她在干什么?(指名连起来说)

出示“谁在干什么”的句式卡片,指名练说。(学生回答正确后,板书:扫地)

扩展原有句式,补上“什么时候”进行大面积说话训练。

(2)自学图2、图3、图4。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三幅图,用“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的.句式练习说话。

自由轻声练习说到同桌互说。

交流图2、图3、图4说话内容。

(3)按顺序用“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的句式把三幅图连起来说说。

(4)小结:小燕一早起来就扫地,擦桌子,然后把垃圾倒了,晚上又帮奶奶穿针,真是个好孩子。

(5)让小朋友说说自己在家里会干什么。用“什么时候,我在家里干什么”的句式进行自由练习。

篇7:燕歌行的教案设计

2、学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两组对比,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3、阅读诗中写景的诗句,学习借景烘托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两组对比,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理解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了解边塞诗

盛唐在当时十分强大,边塞诗十分流行。因为,唐朝当时和外族交往很多,战争也不少,有时是为了拓边,开拓疆土,有时是为了抵抗外族的入侵。这就提供了边塞诗写作的背景。同时,过去的诗人是很少亲自去边塞的,而盛唐的诗人有不少去过边塞,在边防部队里工作,所以他们对边塞生活和士兵感情有切身的体会。这是一个奇特的现象,在之前以及之后,边塞诗都没有像盛唐时这样繁荣,边塞诗是盛唐气象的产物。

2、高适 见注释

1高適在创作此诗之前不久,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適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是了解的更加具体、更加透彻了。也为《燕歌行》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和思想基础。安史之乱时,他追上正在逃到四川的玄宗,直言当时潼关战败的原因,也说明他对边塞战事、当时社会政治有自己很深刻的认识。

燕歌行,是一首古乐府诗题。主要是写征人远戍燕地与妻子互相思念的感情。

3、写作背景 注释2、3张公”何许人?(张守珪)当时,张守珪担任着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的要职,主持北边对契丹军事;史载他曾隐匿所部将领的败状,而向朝廷妄奏有克捷之功。

结合注释1给出主旨,给出感情基调是——慷慨悲壮

二、诵读

1、自己读 结合注释,初步了解全诗

2、齐读(对朗读作强调——慷慨悲壮)

3、再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哪些人?哪些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明确:对比。

思考:本诗按照什么顺序写战事的?明确:战事发展的顺序,据此将全诗分成四节。

事:战争:出师——战败——被围——结局

人:将帅 唐军 士卒 今将军

士卒 敌军 思妇 古将军

景:塞外肃杀阴惨的秋景——大漠 衰草 孤城 落日(边塞特点和阴惨景象)

三、研读:(按战争发生的顺序分节研读,在各个层节中分析思想、艺术手法)

1、出师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1)前两句,连用两个“汉”字呼应,使得结构和声调上都有了呼应。汉:中华民族是汉,且汉朝也是也是历史上很强大的朝代,所以中国常常自称为“汉”。“烟尘”:战争。边境上有了战争,晚上点烽火。而且,战争起来的时候车马奔驰,尘土飞扬,也是“烟尘”。

(2)总结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结合“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来分析)

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3).“本自”和“非常”这两个虚字有何作用?

横行:纵横驰骋。身为男儿,生下来就应该志在纵横天下,建功立业。开头四句把一个男子,唐军将士的精神面貌写出来,精神十足。

另:在歌颂和赞美之间,也暗示了诗的后半首所表达的那种讽刺意味。横行也有欺压良善和不守法的意思,后一句在赞美天子的恩宠,也暗示了这个人在得到天子恩宠之后可能会更加骄恣不法。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

(4)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把军队的声容之壮用声音传达出来。各种不同旗帜接连不断 既有“摐金伐鼓”的声音,又有多姿多彩的旌旗,有声音有形象,你可以想象唐朝的大军在行进中的军容之盛。

(5)赏析“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

“单于猎火照狼山”,犹如“看明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张孝祥《六州歌头》)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

(6).“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有何表达作用?

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2、战败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1).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你概括。

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②“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③“风雨”天气之恶劣。总结: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种对比的手法的作用。

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3).“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4).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然条件恶劣,气候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官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5)后四句:大漠穷秋塞草腓:在广阔无边的沙漠上,在寒冷凄清的晚秋时节,边塞的草也都枯萎衰落了,这是自然的背景。人呢,打了一天的仗,孤城上已经没有多少活着的士兵。“身当恩遇恒轻敌”和“天子非常赐颜色”相呼应,一个骄纵的将帅,又得到皇帝的恩宠,于是常常看轻敌人,他没有周密的计划,就随随便便把军队派出去打仗,因此造成战争失败。

总结:

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对比:将帅 帐下犹歌舞 恩遇轻敌

战士 军前半死生 力尽关山

烘托:山川萧条极边土 大漠穷秋塞草腓

3、被围——处于险境的士兵的心理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思考:仅仅写了征人、思妇之间相互思念之情吗?为了加深主题的表达,这部分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1).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本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人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

(扣住“久”“断肠”“空”,体会征人内心之苦)

(2).这段诗文写征人和思妇的彼此分离和思念之苦,与全诗描写战争过程是否背离?有何联系?

(3).“绝域苍茫无所有”与“杀气”“阵云”“寒声”“刁斗”矛盾吗?怎样理解?

(4).征人思妇之苦与对汉将的谴责有何联系?

总结:这一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4、结局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一).“相看白刃血纷纷”与上文哪句内容形成鲜明对比?“死节从来岂顾勋”与将领形成怎样的对比?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二).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这四句,与前两层内容照应:把士卒与将领对照,以见志向、品格之尊卑;把李广与当今诸将相比,以见才能、功德之高下。此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

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最末二句,诗人深为感慨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尤为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杜甫赞美高適、岑参的诗:“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高使君、岑长史三十韵》)此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

(三)主旨

本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此诗的主题是谴责边塞将领在朝廷的怂恿下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给兵士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牺牲。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评价此诗时说:“沉痛语不堪多读。”

本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赢得大家的喜爱。诗中充分展示了复杂的心理状态:既表达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又对边塞局势与用兵情状提出见解,因此,一方面对战士忠勇报国精神热情颂扬,另一方面又对将领奢靡生活强烈不满,并由此发出对蒙受战争痛苦的家庭的深切同情,乃至于对边将的讥讽嘲弄。全诗内容丰富,包含着对边塞情势较长时期的见闻感受,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与概括力度。此诗不仅是高适的名篇,而且堪称边塞诗之杰作。

(四)音韵

《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诗用韵依次为入声“职”部、平声“删”部、上声“麌”部、平声“微”部、上声“有”部、平声“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间,抑扬有节。除结尾两句外,押平韵的句子,对偶句自不待言,非对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如“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碍石间”;押仄韵的句子,对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对也是很严整的,如“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这样的音调之美,正是“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唐风定》卷九邢昉评语)。

这首诗大部分是四句以换韵,一段段换韵,也一段段转换场面,转变景色,转变情绪。“汉家烟尘”四句押仄声韵,写男儿报国的气概;“摐金伐鼓下榆关”四句转平声韵,写战争已经兴起,军队已经出发。“山川萧条”四句换仄声韵,写前线将士的苦恼与不平。接下来换平声韵,激愤不平的感情又进了一步。征人思妇之苦六句用仄声韵。结尾两句用平声韵。平仄相间,抑扬顿挫。

板书:慷慨悲壮

事:战争:出师——战败——被围——结局(心愿)

人:四组对比:

唐军——敌军

士卒——将军

征人——思妇

古将军——今将军

景:塞外肃杀阴惨的秋景——大漠 衰草 孤城 落日(边塞特点和阴惨景象)

白话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

好男儿本看重驰聘沙场为国戍边;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脸。

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开出山海关;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

校尉自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说是单于把战火燃到内蒙的狼山。

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敌骑侵凌来势凶猛犹如风狂雨骤。

战士在前线厮杀一半死来一半生;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萋萋衰草;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

将士身受皇恩常不顾顽敌而死战;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

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

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征人们在蓟北边防枉自回首故乡。

边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那能飞渡;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仅有绝无。

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

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自古尽忠死节岂能顾及功勋受赏。

篇8:识字——燕教学设计

什么是实践?实践就是行动, 但不是一般的行动, 而是有计划、有思考的行动, 即“不仅仅是动脑筋就行, 还必须付诸行动;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行动, 还必须进行认真的反思:只有这样, 才称得上实践” ([巴西]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 。

“有计划、有思考”就是“用心”。用心行动就是实践。这样的实践便是创新 (创造) 。譬如, 小学生的阅读和作文, 只要教师用心指导学生阅读和作文, 学生又用心地实践, 就是创新 (创造) 了。

何谓教师用心指导、学生用心实践呢?我向诸位推介台湾董霏燕老师“读写整合应用教学”范式, 相信会有所启示。

一、“我能带给学生什么”

董老师是康宁国小的体育老师, 兼一个班每周两节的综合活动课。在我们看来, 体育是董老师的主课, 综合活动是董老师的副课, 每周只有两节。只要上好体育课, 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就行了, 综合活动只需一带而过。我们想错了!董老师心里想的是“每周只有两节课, 我能带给学生什么”。在我看来, 如果一个教师时时思考、追问“我能带给学生什么”, 时时葆有“我能带给学生什么”的警觉, 那么, 他就是一位优秀教师了。每周两节综合活动课“能带给学生什么”呢?董老师辗转反侧, 终于一门课程在她脑海中逐渐形成、清晰———读写整合应用教学, 推动儿童“深耕阅读”。

二、“阅读, 开启孩子自我探索生命价值的对话窗口;手工书和自传创作, 探讨与反思自己的生命历程”

1.建构理论, 明确方向。虽说理论是灰色的, 实践之树常青, 但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难免盲目, 效果可想而知。董老师深思熟虑, 拟定苑条课程理论, 以指导“深耕阅读”的实施。 (1) 阅读要和生活结合, 才会有趣好玩。 (2) 阅读要和写作结合, 才能转化知识。 (3) 阅读要紧扣生命教育才有感动与震撼。 (4) 透过读写整合体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5) 读写整合能为将来学校资料的建立做准备。 (6) 开启孩子自我探索生命价值的对话窗口。 (7) 能让学生有系统地整理国小阶段的成长历程。

2.构思实体, 付诸实施。有了理论, 必须有一个实体 (或称“平台”、“抓手”) 来落实, 否则, 理论就成空中楼阁。董老师首先对儿童阅读进行整体规划, 构建阅读与生命关联的三个维度, 即“情绪教育·人际关系”、“人物刻画·关键人物”、“生命历程表·楷模行为”, 并从三个方面着手实施。

一是理清孩子阅读的序, 按序推荐阅读材料。董老师认为要让孩子爱上阅读, 首先要让孩子感受到阅读“有趣好玩”, 遵循孩子阅读心理发展规律。低年级学生识字不多, 注意力持续不长, 好动爱玩, 就以阅读“图画书” (绘本) 为主, 如, 《没有人喜欢我》《蓝月》《点》《菲菲生气了》《20个铜板》。随着识字量增加, 注意力持续增长, 阅读兴趣渐浓, 中年级读“桥梁书” (图文并茂) , 并且从中年级开始进入“人格成长”的关键期, 需要典型力量的滋养, 读人物传记是“主食”, 如, 《居里夫人传》《爱迪生传》《牛顿传》《富兰克林传》。高年级阅读基本没有文字障碍, 注意力也专注起来, 阅读“文本书”应该是主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期待被尊重、被认可, 期待丰富人生阅历, 读优秀“少年小说”成“主食”, 如, 《看不见》《我的傻爸爸》《努努的最后礼物》《草房子》《送报的小孩》《雁阵》《巧克力战争》《生日快乐》《遇见灵熊》《碎瓷片》。

二是培训“爱心妈妈” (董老师称“爱妈导读·书香志工”) , 协助教师实施阅读计划。要孩子爱上阅读, 先要妈妈爱上阅读, 营造浓浓的家庭阅读氛围。然后在志愿者妈妈中培训“爱心妈妈”———教师的助手。每周两个单位时间, 内容涵盖儿童文学导读、教学活动设计、提问与理答以及秩序管理等。在参与学生阅读指导中, 先与“爱心妈妈”交流怎么指导学生阅读一本书 (或一篇文章) ;课堂上, “爱心妈妈”和同学一起进入课堂听课、和教师一起辅导学生;课后, 再与“爱心妈妈”交流、反思———如“我为什么这样提问”、“我教给什么阅读方法”、“我怎么组织学生讨论”、“我怎么指导学生做‘手工书’”———不断提高“爱心妈妈”的辅导水平。教师和“爱心妈妈”形成一个团队, 共同完成指导学生阅读的任务。

三是与孩子一起做“手工书”和创作自传, 探索生命历程。让学生爱上阅读, 如果有什么灵丹妙药的话就是不断地鼓励!鼓励不仅仅是口头的, 更重要的是行动, 如尊重、珍爱学生的阅读成果, 教师做典范。董老师创造性地把这二者结合起来, 即构筑实体———做“手工书”和创作自传。 (1) “手工书”。董老师所谓的“手工书”, 相当于我们的“读书笔记本”、“手抄报”, 但又有本质不同, 大致有二:一是教师对孩子创作 (作业、作品) 的尊重和珍视。这种尊重和珍视通过行动表现出来、通过物化的“书”留存下来 (教师和学校珍藏, 是珍贵的校史) ;二是有班级集体的 (课内) , 也有个人的 (课外) , 有老师的也有学生的。董老师非常重视典范的作用。她说:“要学生做‘手工书’, 我自己先做‘手工书’;要学生写三千字的生命历程故事, 我先写三万字的生命历程故事。”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 董老师为学生准备了空白“手工书”———像屏风一样折叠的纸片, 首尾页用硬纸板, 系上彩色绸带———学生的作品既可以贴在纸片上, 也可以写 (画) 在上面。课内的一般以小组为单位 (台湾小学每班不超过32人) , 用贴的形式完成;课外的以个人为单位, 用写 (画) 的形式完成。 (2) 创作自传。董老师把创作自传视为“将生命历程作一统整及叙述, 让孩子提早拥有‘检讨过去、把握现在、规划未来’之能力”, 围绕生命教育这一核心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分三个彼此联系的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先阅读生命教育、情绪与人际关系的图画书 (绘本) , 透过图像、色彩, 让孩子很清楚地了解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以及自己的情绪与人际关系, 为传记写作酝酿构思, 设计自己的生命历程表。如“某某生命历程表”:

第二阶段, 则让学生先以阅读名人传记为主, 在传主提供的典范学习中做读书笔记, 包括传主的成长背景、人格特质、成长历程、具体事迹、最受感动的地方和影响我最深的一句话。进而让学生制作自己成长记录照片手工书, 为自传创作做准备。

第三阶段, 大量阅读有关亲子关系、友谊、情感等少年小说作品 (包括影片欣赏, 如《弦月之美》《土拨鼠》《生命列车》) , 让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的情绪得到纾解, 提供替代性经验, 进而省思自己。再指导孩子根据“生命历程表”和成长记录照片手工书等素材写作自传故事, 以实现“探索和反思自己的生命历程, 透过阅读体验生命, 知道存在的价值”之目标。当然, 在为自己“立传”的同时, 也可以为亲人———爸爸妈妈、外公外婆创建生命历程表, 写作亲人的故事, 不仅练笔, 更密切亲子关系。例如, 董老师不仅为自己创建了生命历程表, 还为她父亲创建了生命历程年谱, 以寄托深深的哀思和保存永恒的记忆。

阅读手工书和自传创作是董老师实现“阅读要紧扣生命教育才有感动与震撼”、“透过读写整合体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开启孩子自我探索生命价值的对话窗口”和“能让学生有系统地整理国小阶段的成长历程”理念的实体 (或者说“平台”、“抓手”) 。在董老师那里, 指导孩子制作手工书和自传创作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体。

三、“关注情绪教育, 让每一个孩子每天都抬头挺胸、都有尊严”

董老师有悲悯的情怀, 特别“重视中低程度及弱势家庭学童能力的培养”, 秉持“用心当孩子生命中的贵人”。在“厦台两地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上, 董老师用厦门思明区莲前小学五 (1) 班的学生实施少年小说《雁阵》的导读, 直观诠释她的悲悯情怀和“深耕阅读, 体验生命”的教学理念。

《雁阵》 (作者:白冰) 讲述的是一位残疾少年 (“五岁那年, 他损伤了声带”) 铁虎为了“夺回自己的尊严”, 多次与“地区少年摔跤冠军”赵雷“决斗”的感人故事, 是对少年进行“情绪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的经典素材。董老师引导孩子在小说情节展开和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中受到感染教育, 让每一个孩子都抬头挺胸, 都有尊严。

董老师以小组合作学习 (6个小组, 每组7人一张“作业纸”) 的形式, 以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完成作业为主线, 从三个层面实施导读。第一个层面, 理清故事情节, 感受人物内心。如, 《雁阵》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以主要人物为中心画一个人物关系图。铁虎被哪些人期负, 怎样欺负?铁虎为了夺回自己的尊严, 与赵雷交了几次手?结果怎样?

第二个层面, 唤醒自己的体验, 与主人公互动。导读过程中, 董老师总是不断地唤醒孩子的生活体验, 与故事中的人物互动交流, 既加深理解又省思自我, 感同身受、引领成长。如, 在生活中, 你有被欺负的时候吗?你心里怎么想?怎么保护自己?赵雷故意让铁虎, 铁虎反而觉得自己受了更大的侮辱,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这种经验?假如你是赵雷, 会第三次接受铁虎的挑战吗?

第三个层面, 创作自己的结局, 制作“手工书”。董老师一贯坚持“读写合一, 提升语文能力”, 在《雁阵》导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是引导学生揣摩作者“怎么写”, 学习作者的表现手法, 如, 为什么作者要取名为“雁阵”?第一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故事的结尾是怎样呼应开头的?二是想象拓展, 为故事创作“自己的”结局, 共同完成“手工书”。

从学生的作品中发现, 学生的创造力惊人。现摘抄几位学生创作的结局:

他们长大后各自都成了摔跤教练, 赵雷因为他的摔跤技巧声名鹊起, 而铁虎因为是哑巴, 学员寥寥无几。有一次, 赵雷听见自己的学员在议论铁虎, 说他当不了教练。第二天他就当着所有学员的面割下了自己的舌头, 并与铁虎一起辞了职。

古老的易水河边, 两个哑巴肩并肩, 望着天上的雁阵, 望着远方的落日。 (何庆)

铁虎和赵雷成了好朋友, 闲暇时, 两人在一起切磋, 赵雷也不走了。天空变得蔚蓝, 污血似的云已经褪去, 只留下一片晴空。雁阵中, 回归了两只雁, 重新开始旅程。 (薛冰)

自从铁虎胜后, 没有人再敢欺负他。他坐在屋顶上呆呆地望着鲜红的黄昏。这时, 只见一群孩子高声呼喊:“铁虎, 我们一起玩吧!”这群孩子喊时, 铁虎的小黄狗又神奇地活了过来, 从山坡上跑了下来。 (李文彦)

上一篇:小学生 辉煌与梦想 演讲稿下一篇:2022年一级建造师真题答案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