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对小学生的重要性

2024-05-15

德育对小学生的重要性(共8篇)

篇1:德育对小学生的重要性

摘 要:提高美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将美育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美导善,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开发青年学生的智力潜能;以美怡情,提升青年学生的生活品味,对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现代人至关重要,对于中国在21世纪的高速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美育 德育 思想品德 智力潜能 生活品味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学校美育与德育教学,这是时代的要求。在学校教育中美育和德育是两门不同类型的学科,是同一层次上并列的两种教育形态,是人格完善的两个必要方面。由于二者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存在一定的一致性和交融性,将美育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现代人至关重要,在我国学校教育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美育与德育的关系 美育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在一定的美学思想和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美的事物为材料和工具,通过审美活动来激发和强化人们的情感体验,以达到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教育目的。德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总称,是一个教育过程和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在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方面,美育和德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在创造美的事物、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美育和德育也是相通的,所以,美育和德育具有一定的共性。但就各自的任务和作用来看,美育不仅在塑造人的形象,净化人的心灵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而且还肩负着寻找、追求和创造自然美、艺术美等美学范畴的任务。而德育的任务和作用则仅被限制在伦理、道德和社会心理的范围之内,所以,美育和德育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目前,仍有不少学校把美育划入德育范围,或是将美育与艺术教育简单划等号,这些观点都有失于狭隘、偏颇。将美育从属于德育,忽视了美育在塑造人的方面的独特功能。德育是单向灌输教育,美育是双向互动教育。因此,美育的功能具有为德育所不可代替、无法涵盖的方面。与此同时,将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则是将美育的地位降低了。因为美育不仅仅是培养艺术技巧,而且还有更深的内涵,它具有从根本上激发人的心理活力并促使人格完善的特殊功能。所以,美育的目标不仅在培养艺术才能,还在于培养人的价值观念、人格境界、精神个性、趣味格调,因此,美育不仅包括艺术教育,也包括其他各种类型的教育。综上所述,美育和德育之间既存在共性、又各有个性,在学校教育中两者相互交融,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共同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美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

(一)美育是德育的诱因。

爱美是人的天性,人的最高价值目标在于实现美,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在美的驱动下进行的。诸如人穿衣,戴帽除了出于最原始的保暖等功利性目的以外,最主要就是出于对美的追求。一般说来,人做一件事,就是因为自己觉得如此才为之美而去做的,是以美为驱动力,自由意志的体现是为了别人对自身行为作出肯定性的评价才去做的,也是以美为驱动力的。从广义上说,青年学生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也是在对美的追求、创造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人对社会的了解,对自身和对自然的认识,也是对美的把握,也是以美的追求为动力的。并且只有当人们充分认识了自我,了解了社会,把握了自然,才能从中产生一种功利性(善)的快感,然后依靠自己的理性思维把这种快感上升为美感,从而形成一种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人的本质特征的道德风尚,行为习惯。所以,美育是德育的前提和诱因,要搞好德育必须先抓好美育。让学生在审美、立美教育中自觉地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思想观念,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

(二)美育是德育的保证。

美育过程是一种审美和立美的教育过程。从德育的角度来说,“立美”就是教师有目的的塑造过程和学生自身完善过程的统一,只有当教师和学生具有了比较高层次的审美鉴赏能力,把握住了审美标准,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统一,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具体说来,美育对德育的作用有如下几点:

1、美能导善,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品德 美和善是相通的,善是美的灵魂,美是善的光华。卢梭在《爱弥尔》中说:“只要热心和才能,就能养成一种审美的能力;有了审美的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一切道德规范和道德条文只有当它成为人的心灵的信仰和需要之后,才能在实践中付诸行动。道德教育诉诸人们以理性,使人们认识到应该这样去做,而美育的作用在于,使人们从内心情感上心甘情愿地乐意这么去做。席勒指出:“美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席勒正是把美育作为培养道德的一种手段,认为美育能够使感性和精神力量尽可能地和谐,使人的精神获得彻底的解放。

在现代中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精神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尊自信意识、自主自律意识、勤奋竞争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普遍增强。这是我国精神生活的主流,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要求。另一方面,社会生活中,是非不清、善恶不辨、美丑颠倒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在一些人心目中,国家的尊严淡化了,做人的尊严丢掉了,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原则不要了,投机钻营、弄虚作假、见利忘义、损人利己却被尊奉为个人的处世之道。这种种现状不可避免地影响着青年学生,使得一些青年学生为金钱所驱动,甚至不顾廉耻。

美育在塑造完美人格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帮助人们克服过度物欲化社会中价值观的偏离。因为人们在审美过程中是以感性的心理活动为基础,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人完全处于自觉的状态,既不受外部的客体世界的影响,也不受内部的主体世界的束缚,而是在认同美的形象的同时,自觉自愿地、主动地接受美的内涵,并内化为理性的认识。因而有益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

与此同时,美育对促使青年学生追求高尚人格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熏陶作用。它从内容到形式都可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这样的情景中,“融美于心灵”,在感化、启发和诱导下,通过对美的欣赏,引发联想,与审美对象之间产生情感的交流和共鸣,从而得到感官上的享受,精神上的满足,理智上的启迪,进而荡涤灵魂,追求美好,摒弃卑微与自私,自觉扬起追求远大理想和高尚人格的风帆。因此,美育具有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升华人的思想境界,铸造完美人格的作用,能激发青年学生向往善人善事,唤醒青年学生对人类崇高行为竟相仿效的愿望。同时,美育能通过审美欣赏和审美评价,颂善贬恶和扬美抑丑促进和引导青年学生坚贞节操,端正品行,树立崇高的理想目标,提升美好的人生境界。

篇2:德育对小学生的重要性

刘海霞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中华民族素以崇尚道德著称的礼仪之邦,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精神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也是中国道德教育深刻蕴含的精髓。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内涵应该是优秀的民族品质,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情感和民族礼仪的总和,这五个方面的文化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关系的基本价值,反映着自我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中华传统美德是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至今仍有积极作用的一些“行为原则的总和”。它是中华民族创造出来的人类精神文明的一部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道德对于培养青少年基本人格和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全面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当前学校德育的发展,仍然应以积极的态度弘扬优秀传统道德精神。

一、弘扬优秀传统道德是丰富德育内容,增强德育效果,提高德育实效性、针对性的一项重要任务

构建新时期学校德育目标体系,离不开对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发扬。当前学校德育必须承担起积极地引导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学生逐步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正确人生价值观。在我们优秀传统道德中人生价值观的积极因素十分丰富,诸如积极入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民族自尊、自信的爱国主义深厚情怀和为此不惜献身的无畏精神,勤劳朴素的品格,重伦理、讲道德的自觉精神和见利思义、崇德尚义的价值取向。而激发道德责任感是当前优化人生观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只有有了良好的道德责任感,才能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坚持民族气节,强化民族自尊,激发民族情感,振奋民族精神,就必须加强道德责任感的德育机制。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计划而有系统地大力宣传从古到今的中华儿女坚持民族气节和民族自尊的感人事迹,引导青少年一代学习他们的高尚品质,升华民族情感,自觉地以实际行动振奋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对塑造青少年的民族性格,提高人生观教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民族传统人生观的精华,在于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在于心系国家命运,尽力为民族和他人造福,即儒家所称的“仁义”。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就是指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道德风尚正是这一人生价值观在今天的继续和发扬。在人生态度上力求积极进取,不屈从命运摆布,一向是我们民族传统的主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都体现了我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今天的新形势下,许多青少年更加容易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道德观念的侵害和影响,错误地形成了个人主义至上的道德观。因此,我们要很好的挖掘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教育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摆正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二、弘扬优秀传统道德,在学生中开展优秀传统道德教育是加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人认为中国传统道德只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今天时代变化了,没有必要重视传统道德教育,只要加强人格意识培养就可以了。毫无疑问的是培养现代人格,现代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必须清楚一个现实事实,它并不是当今时代条件下道德教育的全部与根本。事实上没有一个民族可以彻底地脱离自己的文化传统而实现现代化。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被历代所

推崇的美好伦理道德。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社会风尚,伸张了社会之正义、公正,标榜了美好的品德,陶冶了人们的情操。传统美德对于现代社会显然有着重要的积极的人生意义,将它运用于当今社会,有利于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培养,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进行亦是非常重要的。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教育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因此,弘扬继承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必须加强各种途径的道德修养,就学校德育教育来说,主要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1、倡导勤俭的美德。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史上不乏勤俭的格言和例子,如诸葛亮说:“君子之行,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汉唐“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时期,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勤俭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原因。中华民族素以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以吃苦耐劳著称于世。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逐渐富裕起来,有人人就认为勤俭美德教育过时了,因此也不必要要求青少年节俭了。勤就是要求从小树立起只有勤劳工作,才有权利享受的思想品德。

2、培养公德心。在中国传统道德中,有“义以上为”、“先义后利”,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人民的思想,不乏为社会的公正而不懈奋斗的英雄业绩,有许多为国为民牺牲自己的仁人志士,这些都值得人们认真地加以学习。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应怎样?做怎样的人?是每一个人来到世间都必须解决的问题,也就是一个根本的做人准则问题。一个人如果不能自觉地去面对这个问题,也必然会不自觉地以自己的行为去回答这个问题。我国是一个崇尚教育的民族历来主张正确处理公私关系,无数民族脊梁无一不都自觉地把个人命运与国家人民的利益连结在一起,忧国忧民敢为天下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文化范围越来越大,交往也是越来越复杂,如何处理好人际之间的道德关系已成为现代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涉及到公德心的问题,而公德心需要从小抓起。培养这些公德心对青少年成长具有特别重大意义。

3、培养爱与荣的意识。中国传统社会一直推荐“仁者爱人”、“和为贵”,强调互相尊重、以诚待人。正如孟子所说的,“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敬之。”设想,一个孩子不知道如何去爱与尊重别人,就不会真正懂得被人爱、受人尊重的意义和价值,决不会真正得到别人的尊重与爱。因此,在学校的德育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爱人与尊重别人的意识。另一方面,社会、家庭、学校要尊重爱护学生,只有受到真正的关怀,人格受到尊重,学生才能“以礼存心”,当他们长大进入社会后,才会真正懂得爱人与敬人。

4、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说是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古往今来,在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无数仁人志士所向无敌、挺身而出,甚至不惜以身报国。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诸如屈原自沉汩罗,以身“死国”,岳飞“仰天长啸”,屈死**亭,“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图维新成仁的谭嗣同,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都体现了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无不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中华民族之魂。所以在中学德育教育中要突出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才能使学生认识到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作为一名中国人始终要与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尤其要从小立志,使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与祖国利益紧密相连。

三、新时期学校德育必须体现民族传统道德精神并使之成为学校德育的执着目标当前,我国处在一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就适应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必须对年轻一代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

育。这就要求新时期学校德育必须体现民族传统道德精神,并使之成为学校德育的执着目标。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劳动人民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具有悠久的传统美德。以便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实践中积累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根基。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传统美德教育日益成为德育的重要内容。中央领导多次强调在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反复强调对中小学生进行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教育,进行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十六大的召开为学校德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因此当前学校德育工作要进一步深化传统美德教育,使民族精神融于德育教育,把优良传统传承给学生,实现“培养学生高尚人格,修炼学生健康性格”的德育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就是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一个对国家、集体、家庭和自己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在责任面前立得正,挺得住,担得起,有“梁骨”的人,堂堂正正地做人。修炼学生健康的性格,就是做一个在群体中可近、可亲、可信、富有性格的人。

四、发挥学校教育优势,把传统道德与道德教育相结合起来,采取多种灵活方式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德育功能的内在要求

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主要应把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传统美德教育结合起来。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只有对学生进行知识和道德教育的场所,才能够使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获得完整的道德观念,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德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程。文以载道、教书育人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寓中华传统美德于各学科教育中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条重要途径。必须抓住课堂的主渠道在学科教育中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努力研究德育目标与中华传统美德条目的结合点,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传统美德揉和在学校的德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如春风化雨般地把美德的甘露浸润到学生的心田,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个学生的思想意识当中,逐渐内化为学生品质,提高学生道德水准。同时,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寓美德教育于活动之中,引导学生发挥专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生动地开展德育工作,让教育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似水到渠成。

篇3:德育对小学生的重要性

1. 中职德育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 在党中央多方面强调加强素质教育和学生德育教育的大背景下, 我国德育教育有了较大的进步和起色, 表现在一些地区和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和试点改革强化德育课的地位和作用, 如江苏和北京等地的一些中职学校, 在德育教育和教学方面取得了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模式和方法。但还有一些地方的中职学校迫于学生毕业考资格证的压力, 对待德育课程仍然是敷衍了事, 把德育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边缘, 过于强化专业课和技能课, 压缩文化课和德育课课时, 甚至取消多门德育课程, 这显然违背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欲速则不达。造成的现实问题是学生资格证过关率不高, 即使考过了资格证毕业后走上社会和就业岗位, 得到的反馈和信息也是学生素质太差, 待人接物的能力等都不能适应社会。学校在得到这些信息后, 把原因都归结为学生水平低, 难以塑造可用之才, 未能从根本上找到原因, 导致学校教育教学陷入恶性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 表现在老师对学生失望, 教学提不起兴趣, 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和动力, 从而整个学校陷入消极和不良的环境中。

2. 加强德育教育是由中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决定的。

中职教育和中学教育最大的区别是突出了学科的专业化,也就是说中职教育实质上是一种职业教育。这种职业教育要求教师不仅重视对中职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教育和培养,更重视对中职生职业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说到底就是对学生如何做人的培养,德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学生如何做人。专业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有机统一于中职生培养的全过程中。知识教育是道德教育的载体,道德教育是知识教育的灵魂和生命线。良好的道德素质有利于中职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价值,明确自己将来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促使他们更好地投入学习,以自己所学实现自我价值。

3. 加强德育教育是中职生自身特点决定的。

近些年来中职学校学生生源多样化,学生素质普遍低下是不争的事实。中职学生大多来自中考或者高考的失败者,要么来自特殊家庭(如父母离异家庭),还有农村留守家庭,等等,他们大多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自卑感较强烈,自我认识不足,自我封闭,心理矛盾突出,情绪激烈,行为易走极端,对前途不抱什么希望。基于以上种种方面,对中职生的教育尤其不能走捷径,不能强调专业知识学习,忽视对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首先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正确认识中职阶段的学习任务和人生目标,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对专业课学习的积极性。

4. 加强德育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适应社会发展是中职教育最重要、最根本的规律。一方面,社会发展需要决定和制约中职德育的内容、性质和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中职德育教育应主动适应和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现代社会,职业发展不仅取决于劳动者娴熟的专业知识技能素质,而且取决于劳动者的道德水平。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加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市场行为日益规范。在科学发展观领导下,和谐社会建设对从业人员的道德要求越来越高,只有每个从业者都本着对社会、对人民高度负责和对本职工作忠诚奉献的精神,社会才会秩序井然,我们的事业才会蓬勃发展。中职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一支非常重要的后备力量,只有加强中职生的德育教育,才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才能提高团结合作精神,以及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之情和敬业精神,才能引导他们沿着正确的人生方向发展自己、实现价值,才能真正学到知识、立足社会,推动社会发展。

二、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

1. 加强对中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德育课程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和培养好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奠基工程,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与心愿。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党的基本路线。

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认识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在国际国内新的形势和环境下,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青少年;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条件下,教育青少年正确认识我国国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传统,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存在各种矛盾,在社会生活中有需要克服的消极现象,我们要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在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的情况下,培养学生具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情况下,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这些都是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所以中职学校必须加强和保证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强化德育理论课的四门必修课程教育,这四门必修课分别是《职业道德与法律》、《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及《哲学与人生》,其目的在于对中职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加强对中职生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和法律法规的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课是对学生进行澄清职业目标,培养职业兴趣,结合自我实际进行职业规划的教育,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是对学生进行国家的基本经济形势和大政方针的教育。四门必修课程是整个德育教育的基础,是党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所以必须保证德育理论课程的课时和课程。

在德育课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大胆地进行德育课程改革,创新德育课程的教学方法,本着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基本原则,淡化“我说你听”的单边教学模式,多开展课堂讨论式、案例式教学和实践德育教育,多开展研究性学习,多创设情境,从问题、现象、身边的案例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和归纳,得到德育课要求的结果。

2. 加强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建立一支专业的德育教育队伍。

中职学校班主任是德育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和践行者,班主任的素质和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着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职学校要鼓励教师当班主任,加强对班主任的理论培训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出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班主任队伍,形成独具特色的校本德育。

3. 实施专业课课堂的德育渗透,进一步发挥全体教职工的育人作用。

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履行《教师法》规定的教书育人任务,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引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专业课教师不能只教书、不育人,把德育教育理解为德育课的责任,要在课堂上用心挖掘,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比如,护理专业课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一方面进行护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另一方面进行护士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加强学生的职业认知和职业责任感。专业课教师应准确找出自己所教课程和道德教育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积极纠正,使德育教育潜移默化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

4. 加强课外各种德育实践教育。

德育教育的过程不只是单纯的道德概念、道德知识的灌输过程,更是学生主动构建自身的道德理想、道德信念的过程。学校德育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道德实践,才能变空洞为真实,达到学生道德实践的知行合一。德育教育的实践途径可以多样化,如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课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结合自己的职业目标指定实施步骤和方案,也可以带领学生到职业单位实地见习,还可以请已经就业的往届学生定期回学校进行职业训练,等等。《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可以在校园进行道德和文明礼貌的实际训练,如我校在德育实践的探索中成立了“校园文明礼貌行动小组”,引导学生“把文明说出口、把礼仪送出手”的实践锻炼,通过活动,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和基本的道德意识,体会了道德教育对自我成长的帮助作用。我们还成立了“古代传统道德教育兴趣小组”,以传统道德教育的育人理念进行做人的教育。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成立了“爱心小组”,利用周末时间把学生带到养老院等社会福利机构进行义务护理服务,这些活动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校园的良好风气大为盛行。当然,对于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问题,德育课指导老师要有针对性地引导,使学生及时澄清认识,走出困境。

5. 积极进行科学的德育评价。

科学的学生品德评价,能够促进学生的道德认知和实践水平的不断进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品德评价要本着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课程考核就可以把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纳入最后成绩的组成部分计分,把学生的操行评价和成绩挂钩,这样容易引起学生对自己日常行为的自我管理和监督。把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结合起来,客观公正地对学生进行德育评价。

6. 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

篇4:德育对小学生的重要性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师;学生

德育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教育类型。但是小学生的世界观还没有成型,所以,需要教师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以便其教育符合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因为德育可针对性地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事件正误的能力。

一、灵活利用德育查找学生自身的“漏洞”

小学生因为年龄还比较小,对身边事物的判断还比较弱,所以为了使小学生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世界观,其德育对学生来说是极其之重要的。因为小学生可在教师的带领下寻找出解决事物的正确解法,并认识其中与之相关的系统知识,从而发现自身所存在的“漏洞”。

二、教学实践中德育教学具体实施途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学生需要与新时代接轨。所以,在现代教学环境下,最为适合小学德育教学的具体措施为树立榜样以及批评、表扬的结合。

1.榜样的树立,强化榜样在学生心中的地位

良好的世界观的成型有利于小学生之后的学习,所以,教师可以为学生树立榜样,如,从远处说,其良好的榜样有世人都有所了解并非常之熟悉之人——雷锋,而从近处说,有学生身边的同学——常省吃俭用、爱卫生、自己的事情能够自主动手完成的同学。通过这些同学形象的树立,使学生在自己的心中有个正确的评判标准。

2.表扬与批评的有效结合

批评是为对小学生所做之错的否定,表扬却是与之相反。所以如若教师学会把表扬与批评结合,那么就能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并学会看世界的百态而不迷失自我。所以教师需要学会把两者有效地结合,这样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

总而言之,小学德育是需要教师长期性地投入精力的一类特殊教育,并且能够灵活运用适合的教学模式配合德育的实行,以便感染学生,使之形成较为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高双.小学德育实效性低下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3(04).

篇5: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一、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德育是中华民族灵魂,不容人们所忽视。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德育在中国也扎下了根,它凝聚了中国上下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精神,集聚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灵魂。因此,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让优秀的文化在人民中更好的传承下去,发扬古国的灵魂,是我国在小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不容教学家们忽视。因此在现在的教学教育中对小学生进行传统的德育教学,将古国的灵魂继续发扬下去,教育出拥有优秀中华民族的优秀栋梁。其次,小学生阶段的德育教学事半功倍,至关重要。小学阶段作为人一生思想极为纯洁的时期,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启蒙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处于启蒙阶段,他们的心智还发育得很不完全,对世界的认识还是一种模糊的状体,任何因素都可能改变他们的道德观念,改变他们以后的人生。在塑造小学生人格的关键时刻,德育教育千万不可忽视。只要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他们将会受用一生。所以,这个阶段,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引导这些懵懂无知的小朋友建立起正确的道德意识、道德理解、道德判断及道德品质等是极其必须的。再次,小学生是一支潜力股,是祖国的希望。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全球化,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将小学生作为一支重要的生力军来传承中华古国的优秀传统。小学生是一群具有很大潜力的群体,他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对祖国的灵魂的传承具有极大的意义。因此,将中国的德育教育实现现代化,让中国的德育教育与世界接轨,是当前德育教育的头等大事。在将来的日子里,孩子们将会成为社会的主体,他们是社会的继承者,对社会文化具有改革和创新的能力。现代的德育教学的走向就是在社会中学习,并且终身学习,永远都不能停止。在小学生处于白纸阶段的时候,给他们涂上浓重的道德思想和道德品质的色彩,不仅会使他们终身受用,而且,能有效的提高祖国下一代整体的道德素质。

最后,正确的道德观是立足社会的根本。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21世纪,越来越重视的是各方面都优秀的综合型人才。学历已经不再是学生成功的重点,具有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观才是最重要的。学习的重点不再是掌握知识,更多的,是应该要学会如何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什么是正确的道德观念,才能满足现代社会需要。只有建立了正确的道德观,才能真正的立足社会。

二、小学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小学教师队伍不够健全,德育教学方法陈旧。

由于现阶段中国还处在同一个发展的阶段,因而在德育教学的研究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早成我国的德育教育还达不到国家的要求,小学生对德育的学习也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德育的教学效果极其低下。我国现阶段的德育教学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德育教学观念陈旧,对德育教育的功能认识还不成熟,在教学上很难达到一定成效;其二,教师队伍不够健全,没有专业的德育教师团队,大都都是语文教师进行兼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其三,德育教学方法陈旧,教师往往通过对学生进行枯燥的德育讲解,将很多的大道理,而忽视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从而不能引起对学生对德育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国的德育教学也处于十分落后的状况。

2、德育教学重在课堂,脱离实际生活。

在中国德育的发展一直是伴随着人们的实际生活的,人们通过自身的亲生体验从而聚集了多人的灵魂,形成了当今的中华民族的德育。如果脱离了实际生活,德育教学就显得非常苍白,空洞无力了。但是,据了解,很少有学校会给小学生提供深入社会实际体验的机会。他们对孩子们的人身安全等都不放心,害怕万一出事了,承担不起责任。所以,德育教育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可是,纯理论的东西,在孩子们有限的理解力下,根本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完全是泛泛而谈。德育教学想要提升一个层面,在教育环境上,还有待改进。

三、加强小学生德育教学的方法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应以身作则。孩子在学校的教育毕竟只是他们生活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时候,他们的道德观是建立在父母的思想上的。家长应该肩负起作为孩子们第一老师的责任,为他们做好榜样。身教重于言传,只有家长自己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的教育孩子。并且,小学教学方法存在很大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当为孩子赢在一个良好的德育学习环境。让孩子在轻松的学习中建立德育的概念。学校应该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多增加他们的课外实践。从最基本的小事做起,比如说,尊敬老人,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等。这样不仅增加了课程的可操作性,而且,有效的把抽象的道德思想植根于孩子们的脑中。

篇6: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摘 要:因为近年来人们过分注重发展科技却忽视了德育教育,从而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为切实摆脱这一困境,开辟出社会发展的新途径,加强对年轻一代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着重探讨了大学生德育教育重要性的主要表现。 关键词:大学生;德育教育;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32--01 随着全球范围内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其智力与体力获得了解放。然而,因为片面注重发展科技却忽视德育教育,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从而成为影响全球发展的重大阻力。回望历史,人们已经意识到单一地依赖于科技进步并不能让人类得到全面的幸福,唯有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才能让人类彻底解放。在此背景之下,高度重视对年轻一代的德育教育,尤其是加强青年人中最具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也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一、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德育教育主要是指培养大学生群体崇高的理想信念、正确的政治发展方向、文明的行为习惯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它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和智育、体育以及美育等保持紧密联系、彼此渗透和协调,从而对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与成才具有了极为重要的导向与保证作用。实施大学生德育教育,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增强其立志成才、报效国家的责任心,有助于其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与个人品德,并实现心理品质的新提升。 二、大学生德育教育重要性的主要表现 (一)能够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 大学生们的心理发展已经说是已经基本成熟,一般都具有比较强的表现欲,强烈渴望得到尊重和肯定,并且能够开展自我反省、评价、决断,并且得到自我完善与发展。我国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价值定位主要偏重于社会以及集体的本位,但是往往会忽略德育教育对于个人成长以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德育教育应当从小处着手,注重大学生个体之成长规律。要结合大学生人才的具体情况,尊重其自身的主体性,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以及接受能力为主要出发点,真正将大学生们的道德生活和道德修养发展置于中心地位来抓,让大学生们能够切身感受到高校德育之温馨以及人性花之魅力,并且强烈地感受到高等院校德育教育和提高自身的生命价值、生活质量之间的内在联系。要在大学生们的现实生活当中积极培养道德意识,不断增进其道德情感。所以说,唯有做到从小处着眼,不断推动道德生活化的进程,才能让大学生们真正地接受道德之教化,以达到润物无声之效果。 (二)能够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高等院校德育之价值主要在于培养大学生们的悟性,从而让其认识到怎样去做人。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让包括大学生们在内的人们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多元性倾向。但是,高等院校德育教育还是一定要坚持一元化之导向,让大学生们能够明白当前社会所容纳的并不全部是时代所倡导的。价值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在于不管是社会价值还是自我价值均一定要通过自身的劳动来加以实现。归根结底,人的价值就在于更加多地为社会进行创造与奉献。通过在高等院校中大力开展价值观与人生观教育,首先就应当让大学生们明白人活着就近是为什么,人为什么要活着,人应该怎样生活,人活着应当做些什么?在这此基础之上,再结合大学生们的思想实际开展理想教育,从当代大学生们的生活这一最贴切之处入手,不断地引导其逐步树立起自身的生活理想,进而激发出其强烈的职业道德理想,同时,将社会理想、为国家作贡献的理想教育等落实于大学生们的职业理想之中。理想不仅是动力,而且也是一种激励,在理想的强烈驱动之下,就能够让大学生们产生出非常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进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 (三)能够成为大学生精神健康的核心 人的社会化主要应经过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三大基本环节,而大学生自然也不例外。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应当始终将人才培养在摆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来抓,贯穿于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高等学校要重视向大学生们传授必要的知识与技术,关注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以及职业能力素质之培养,从而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院校的法律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是实施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为此,一定要明确要求,坚定自身信念。对对于形成大学生良好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显得十分重要。高校德育工作者可运用案例分析、举办知识竞赛等形式以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分析、判断是非等方面的能力,以此来促进大学生群体的精神健康,以实现以下要求:其一是要认真学习社会规范。一个社会如果缺乏了道德等社会行为规范之约束,也就无法成为文明社会。因此,大学生的言行举止均应符合社会规范。其二是模仿与认同。模仿主要是指仿照他人的言行举止,让自身的行为方式和被模仿者一致,教育者的以身作则会对被教育者的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而认同则是一种深层次上的模仿,主要是指对楷模实施抽象、内在的学习过程。认同楷模既可以为具体形象,也可以是英雄人物。大学生认同的顺利实施能够让其保持精神健康,反之则容易出现适应不良等相应的问题。三是大学生要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社会生活目标。通过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掌握必要的谋生手段,从而为社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度重视大学生群体的道德思维,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能力,让其具有更高的道德素质,这是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摆在我国高校广大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对于帮助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 权. 社会实践: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J]. 兰州学刊,(7). [2]陶 丽,曲建武. 增强大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工作探讨[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6). [3]喻 俊,吴述燕. 浅议大学生德育教育[J]. 沙棘(科教纵横),(11).

篇7:德育对小学生的重要性

关键词:教师情感;小学德育;教学活动;策略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施以批评、讽刺打击的评价,那么学生就会产生沮丧感、自卑和敌意心理乃至一蹶不振;如果教师施以鼓励和激励,那么就会激发学生充满信心和斗志,由此可见,教师的情感导向对学生的品德塑造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小学德育教学活动中要发挥积极情感的疏导和引领作用,使小学生在正能量的感召下其充满动力和活力的思想品德得以培育,最终不断提升小学德育教学水平。

1小学德育本质属性要求发挥教师积极情感的必要性

德育,具体来说,就是一种培养思想品德使其具有一定道德评价和选择标准的过程,而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基础教学工作。学校德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使学生在育德者的引导下,在道德认识、情感和言行上有了一定的提升,从而对诸多复杂的社会现象有了一定的是非判断和选择。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儿童为主体的社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并越发引起人们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关注。综合性对当前小学生的德育状况进行深入剖析和挖掘,不难看出小学生已经处于复杂多变的德育环境中,稍有不慎就会对小学生的身心给予重击,不利于其健康成长。例如在城镇,独生子女结构的家庭中儿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骄横无理、是非不分等现象日趋严重。而在农村,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留守家庭的儿童心理问题越来越明显,由于他们长期缺失情感关爱和德育引导,使得他们自卑、敏感、封闭等。这就使得在现代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的社会、家庭和学校和社会要重新调整教育方向,狠抓学生特别是儿童的德育问题,使大量潜在的儿童家庭危机问题得以遏制和解决。因此,这需要在小学德育教学活动中,加强教师的情感引导教育,以积极的情感引导学生,与学生在心灵上形成交互沟通,在道德情感上形成共鸣,从而使学生在情感上感受到一种关注、认同和尊重,进而也就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德育价值观和评判标准。

2剖析教师的积极情感及其对小学德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2.1对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引导作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者双重身份,不但要传授学生知识,而且要注重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的情感倾注,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乃至鞭笞和激励学生的一生。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品德还处于萌芽和催生阶段,他们没有一定的品德理念和标准来参考,很容易依着小学生的爱好来做事,不可避免地就会对社会、家庭以及他人造成一定的伤害。因此,这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小学生的品德动向,从品德问题产生的根源着手在判断标准、价值方向和正确观念方面给予阐释和灌输,促使小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社会现象、家庭关系和人际交往等,最终以良好品德教养不断促使小学生获得学业发展。

2.2对学校德育发展的引领作用:长期以来,小学生的德育一般都是通过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守则和规范来推动实施的,守则和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对小学生的言行起了一定的约束和纠正作用,但是这种约束和纠正只是浅层性的教育,未能够使小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言行缺失之处,并切实自觉自愿地按照正确的标准去完善自我,因此,具有时效性,小学生的德育示范行为还会不时重复发生,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德育教育目的。因此,需要教师以生为本,以小学生的情感需求为出发点,在德育教学活动中以正面的情绪、正能量的评价和推心置腹的沟通对小学生进行心理疏通、品德塑造和价值观引领,最终使小学生的德育教化得以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3教师倾注积极情感,用心换心,开启学生德育教化之门

在小学生教育阶段,通过日常教学活动小学生与教师形成每日相伴的亲密师生关系,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牵绊着小学生的心灵,无不影响着小学生的情绪。因此,对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修为修行和职业道德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要求教师在德育教学活动中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调整主观情绪、严守职业操行从小学生的心理承受度和情感需求出发,循序渐进地、春风化雨般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德育现象分析、德育观念灌输和德育言行纠正和鼓励,以便于使小学生感受到关怀、尊重和认可,从而使小学生放下师生隔阂包袱,以积极的心态去向教师沟通,并愿意听从教师意见和建议从各个方面来纠正自己的不良德育言行,以正确的标准和观念去培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素养,也就实现了小学德育教化的目的。例如:在进行《做一名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一德育教学活动时,教师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用视频的形式,把社会不利于社会以及他人的不文明社会现象(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吐痰、打闹,无视交通规则闯红灯,公交车上乱扔垃圾和占位置等)展示出来,以非主观和理性的情绪对这些不良社会现象失范之处给予客观分析和评价,并有意识地引导小学生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行为,对于学生的各个角度回答,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给予肯定和鼓励。另外,教师与日常小学生德育实例相结合,树立身边德育小模范,对他们的良好德育行为给予表扬和鼓励,而对于德育有失的学生要以朋友式与学生沟通交流,以便于让学生信赖教师从心底接受德育教化。那么,教师积极情感在小学德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就发挥出来。结语毋庸置疑,积极的情感也是教师的职业素养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决定着教师的施教方式和成效如何,直接决定着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培育成果如何,因此,学校要不断引导和督促教师以积极情感教学模式开展小学德育教学活动,使师生之间在情感上形成共鸣,达成一致共识,从而使小学德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江来明.浅谈教师情感在小学德育中的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6,(12):142-143.

篇8:德育对小学生的重要性

教育部部长周济曾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就业教育就是以就业为导向, 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办学思想。当前生存下来的职业学校都在改革创新, 转变办学思想、办学规模和办学机制。德育工作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成才、就业, 同时也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中职教育经历了多年市场经济的洗礼, 终于显露出它的青春与活力, 让所有从事中职教育的人们认识到它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在学生就业的过程中, 德育工作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职业意识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以及学生正确的就业观教育。随着中职教育的不断发展, 学生就业机会的增多, 许多学生恰恰是在就业态度方面不尽如人意, 这也往往阻碍了学生就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德育工作在就业方面的指导作用, 我认为应该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入手。

1 从学生入学起就为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作为一名中职学生, 首先必须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 即有自己明确的就业目标, 才能在具体的就业过程中, 努力争取达到的预期结果。因此, 在这个时期, 学校必须帮助学生解决自己将来要干什么的问题。干什么, 是确定就业目标的起点, 如果这个“点”选准了, 就业就有成功的希望。如果选的不够准确, 就业就会走弯路。如果完全选错了, 就业就会失败。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实用型专门人才。我们必须告诉学生根据这一个目标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 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国家要求, 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的实际。告诉学生, 自从走进中职学校, 由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和目标就基本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

2 帮助学生通过认识自身的条件进行定位, 切勿眼高手低

学生没有把自己的位置摆正, 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只是一名中专生, 从事的职业及岗位应是第一线, 所做的工作必须从最基层做起, 其次, 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技能估计过高。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你们在学校所学的知识, 技能毕竟有限, 有很多工作岗位你是很难立即胜任的。这就是为什么毕业生到任何一个正规单位去了之后就要进行一段时间培训的原因, 学生对所学专业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特点及性质了解不够, 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比如, 数控、模具等专业都属于技术工种。技术工种的特点决定了工作时间越长经验就越丰富, 技能就越高, 待遇才可能高。刚出校门的中职生, 专业技能有限, 缺乏实践经验, 待遇较低是理所当然的。有的同学总认为外面的钱很容易赚, 遍地是黄金, 出去就能拿一千两千, 一旦没有达到理想中的薪资同学们就开始抱怨, 心理上就有一种落差, 认为上当受骗了。每个月拿一两千的不是没有, 但那必须要付出等值的劳动。有的学生一无技术, 二无付出。别人凭什么给你钱?同学们可以换位想一想, 假如你是老板, 你会怎么做?这就是说我们的学生定位不准确, 对自己估计过高。

俗话说得好“没有金刚钻, 别揽瓷器活”不同的行业因其性质、特点不同, 对就业者的能力要求也不同, 任何人都不是全能全智的。因此在学生就业的过程中, 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学识水平、身体素质、能力高低等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否则的话, 学生在工作中, 力不从心, 困难重重, 不仅仅效率、效益低而且可能发展不下去。成功的就业者告诉我们, 专业是事业的原始积累。因此, 在就业目标选择上, 将“专业对口”作为就业的起点, 追求学以致用和才能的施展。每个人都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因此在就业过程中, 只有扬长避短,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 有所成就。

职业中学的德育工作者只有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担负起培养具有和谐人格的、建设和谐社会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重任, 才能充分体现出民主性、引导性、时代性和针对性, 才能在新形势下做好学校德育工作, 才能有力地推动职业教育的向前发展。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要让学生就好业就必须加大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职场教育。品德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学生就业的成败。学校的德育工作重点就是要围绕学生的职业修养来做, 围绕学生的诚信做人、踏实做工、忠诚做事来进行。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也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学生的科学发展。

3 帮助学生转变思想

主要针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 自身发展和思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有效的教育。现在大学生找工作难, 中专技校学生虽然好找工作但不能稳定。这的确是事实, 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定位不准, 不愿意从基础做起。

比如说, 我校从某企业退回的学生, 在重新就业的过程中, 刚开始听说这个企业不如以前的企业, 有一部分同学放弃这次机会, 即使没放弃的学生也处于观望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学校老师的引导, 告诉学生, 不要拿过去比现在, 最重要的要珍惜现在。就当去学技术了, 也许会闯出一片新天地来。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正确的。

学生从校门走出, 又走进厂门。这期间最重要的转化是规则的转化, 由原来的校规校纪转化为厂规厂纪, 下班后要遵守社会的法规法纪。

德育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它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 它对就业路上学生思想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象一座加油站, 让无数在就业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学生, 返回到健康的人生之路。

4 要对学生进行吃苦耐劳的传统思想教育

现在学生当中, 独生子女较多, 主要表现为, 吃苦精神不够, 娇气太重。没有上进心, 特别是城市学生尤其严重。学生初到一个单位, 刚开始还好, 但工作一段时间后, 那种怕苦怕累的缺点就显现出来了。再加上有些家长比较溺爱迁就自己的孩子, 不忍心自己的孩子受苦。这样更容易造成学生就业后产生波动。举个例子, 我们前段时间送到就业单位的一个学生, 一去分到质检部, 这是别人工作一年甚至于几年都不容易进的部门, 她做了不到一个月就做不下去了。为什么呀?她说企业太不近人情, 她还没有适应上白班就开始要她上夜班。同学们, 你以为这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啊?上班之后, 你的身份就发生了转变, 严肃认真不讲情面的领导替代了和蔼可亲的老师, 陌生的同事关系替代了熟悉亲密的同学关系。谁还管你是家里的皇帝公主啊?

5 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中专学生年龄偏小, 心理不成熟, 为人处事的能力较差, 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学生走出学校面向社会, 大多只有18岁左右。社会阅历很有限, 学生的一些行为习惯, 礼仪, 为人处事, 待人接物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看不清复杂的人际关系, 不善于与人交往, 不善于沟通, 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甚至有的学生表现出我行我素的个性。譬如说, 好多学生出去后, 在流水线上工作, 本来安排好的加班, 他说不干就不干, 他一个人的缺席, 可能会导致整个生产线停产, 这样不仅影响了其他员工的正常上班。同时也会给公司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说, 在企业里团队合作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但这也正是我们很多同学所缺乏的。

企业所需要的是综合性人才, 他所需要的学生首先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较好的思想品德, 规范的行为习惯, 能吃苦耐劳, 有较强的组织观念和服从意识。好多单位都愿意在农村来的学生中选拔员工, 就是因为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吃得苦, 比城市学生勤快, 比城市学生好管理, 服从意识强一些。还有一点, 员工的工作态度是大部分企业最为看中的, 老板把工作态度看得比专业知识更重要。他们认为一个人的知识技能可以通过培训提高, 但工作态度很大部分是受个人的生活习惯性格影响的, 一旦养成, 很难改变。

综上所述, 我们现在首要任务就是:

明确学习目的, 端正学习态度, 抓紧有限的时间努力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 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5.1 定位准确, 低调做人, 踏实做事, 首

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想到自己的不足, 你只是一名中专生, 专业知识, 专业技能都还很薄弱, 到单位去了是要继续学习, 继续磨练的。有了这种低调的心态, 你会对工作岗位不会有过高的要求, 对于工作会更积极主动, 任劳任怨, 这 (下转290页) 温度由低到高, 到砼成型以后第3-4天, 水化热到达高峰, 其温度较自然温度升高30-40℃, 以后逐步下降, 半个月以后接近自然界温度。对于框架柱与外墙连体的节间来讲, 大体积砼的框架柱可视为一个较大的热源体, 而与之连体的墙体薄, 且与外界空气接触面较大, 散热快。当框架柱砼内大量发热膨胀时, 墙体已开始降温收缩, 由于连结在一起的两个构件之间产生温差, 变形不同步协调, 在柱子附近和墙中间出现裂缝是符合规律的。

1.2温度性裂逢

裂缝的成因:温度性裂逢是墙体中最常见的, 常出现于不同材料的交接处。在砌体受到约束的情况下, 当变形引起的温度应力足够大时, 即在墙体中引起温度裂缝。如在平屋盖房屋顶层两端的墙体上。平屋顶温度性裂缝的成因是顶板的温度比下方墙体高, 而顶板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又比砖砌体大得多, 顶板和墙体间的变形差使墙体产生较大的拉应力和剪应力, 最终导致裂缝。

1.3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逢

裂缝的成因:房屋在建成后, 地基一般都会 (上接157页) 样才更有利于你今后的发展。

5.2 学会处理社会人际关系, 做好这方面的

心理准备, 工作意味着我们走出学校单纯的环境, 走向社会的大舞台, 同事关系, 上下级关系, 不像同学关系, 师生关系那么简单明朗, 容易相处。我们要重视人际交往, 懂得与人团结合作的原则, 我们要认识到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原则是以诚待人, 为人处事要以诚信为准则, 诚信既包括客观评价自己与他人, 坦率的表露心迹, 也包括待人赤诚相见, 诚实守信的人最容易被社会所接纳, 背信弃义的行为是人们所不齿的, 譬如说, 考试舞弊现象就是一种不讲诚信的表现。现代社会的发展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合作, 团队精神, 不要事事以我为中心。要以全局为重, 处事要考虑到别人。另外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学会宽容与忍耐, 摒弃自私自利与霸气。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 应采取谦和谦让的态度, 消除偏激, 避免将矛盾激化。再次, 我们要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会尊重别人, 讲究礼仪, 从小事做起养成文明交往的良好习惯。

5.3 要做好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 学生从小

上一篇:收费稽查员岗位职责下一篇:人生感言语录摘录6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