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2024-05-18

中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通用6篇)

篇1:中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论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简要内容:中职学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的主阵地。职

校毕业生大部分要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各种工作岗位,必须对他们进行择业教育、创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互助友爱、无私奉献的精神。因而德育教育显

得尤为重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

中职学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的主阵地。职校毕业生大部分要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各种工作岗位,必须对他们进行择业教育、创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互助友爱、无私奉献的精神。因而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

一、加强中职学校教育的紧迫性

(一)从中职学校学生心理现状来看:

一般说来,中职学生有下列类型: ① 入学成绩差,存在厌学情绪;② 有些是独生子女,入学后不能适应集体生活;③ 有些来自边远山区和农村的学生,家庭经济比较困难,他们有些自卑、不合群;④ 有些是单亲家庭,父母的离异使得他们的心灵受到了伤害;⑤ 中职学生还存在着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据调查显示,许多中职学生都存在着心理健康的问题。来校就读的学生在学习、能力、素质等方面普遍低于普通高中生。中小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是导致学生素质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很多学生把许多不良行为带进校园:上课进进出出、吃东西,碰到老师熟视无睹、乱扔垃圾、说脏话、旷课、逃学、聚众斗殴、违反规章制度等现象非常普遍。这给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增强了紧迫感。所以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要以“面向全体,因人而异”,根椐学生个体的不同,有针对性、有所侧重地开展德育工作。

(二)从社会环境看:

不良思想文化对学校德育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在改革开放中,由于受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西方资本主义腐朽糜烂的生活观,通过影视或网络传入我国,像洪水猛兽般腐蚀着我们青少年的思想,使学生的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向,拜金主义、个人享乐主义等消极情绪时有存在,甚致有部分学生半夜爬围墙出校门,到网吧通宵上网。加上社会上某些人的认识偏差,“职高无用”论使他们厌学情绪普遍高涨。因此,如何管好学生,使他们勤学、好学,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大课题。

(三)从家庭教育看:

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多,很多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他们跟爷爷奶奶生活,由于缺少父母的管束,加上隔代的溺爱,使孩子变得自私、缺乏同情心、大手大脚、好吃懒做、不思进取,怕苦怕累,经受不起大的挫折,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也给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增加了难度。

二、当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误区

1、指导思想不端正,对德育教育的内涵理解片面。长期以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就业率的影响,只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却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同时,对德育教育的内涵理解片面,一是把德育简单地理解为纪律教育,造成学生们搞好卫生是为了保住流动红旗,守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荣誉的思想,给德育教育蒙上急功近利的色彩。二是把德育等同于思想教育,忽视了学生道德行为方面和个性心理素质及能力方面的培养,使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劳动观念、公民道德、坚毅勇敢品质和自我管理能力等各方面

欠缺。三是以智代德,一俊遮百丑,培养出来的学生是“高智低能”的“废品”。

2、由于中职学校生源因素的原因,导致对学生的过分溺爱。多年以来,由于社会上新的“读书无用论”的产生,及学生、家长对中职教育的认识不全面,再加上社会民办职校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导致中职学校的生源严重不足。学校本着学生是“上帝”的观念,过分溺爱、迁就学生,表现在对校规校纪的执行放松,对违纪违法的学生宽容。现在的学生思想越来越开放,生活方式也越来越新潮怪异,中职生恋爱不仅蔚然成风,还的愈演愈烈之势,学校对此只作轻微处理,目的是减少生源流失,对违纪严重的问题学生,学校作出的解释也是:招生不易,正面教育为主吧„„

3、德育内容空洞枯燥,德育方法陈旧落后、简单粗暴,理论脱离实际。学生为什么对德育感到枯燥乏味,主要是活动停留在“口号式”、“文件式”,学生不理解、不接受、甚至反感。活动轰轰烈烈,学生表面积极参与,而心灵静若止水,不能起到唤醒、激活与弘扬个体道德潜能中积极的、建设性的因素,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其结果只能是低效或者无效的。

三、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几点建议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走出困境,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成为德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1、根据中职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改进思想道德建设格局。根据上述中职学校存在的问题,使我们明白,如果还是用概念化的空洞理论说教,老传统”“老经验”来进行德育教育已经行不通了,或者是仅仅通过开设德育课程,仅仅依靠学生管理部门和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也还是不够的。我们得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格局,形成一个以书记校长为

主的学生管理部门,班主任为骨干,科任老师和学校其他人员都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形成一个以德育教学为主、各种活动为辅的德育工作渠道;形成以爱国主义教育、法纪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主线的德育内容体系;形成以德育教育为主,各种活动潜移默化为辅的德育工作方法体系。通过构建一个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方位渗透的德育工作格局,使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具针对性。

2、根据中职学生的专业特色,以专业社会实践为契机,深化职业道德教育。中职学校学生有着很强的专业对口特色,从他们一进入职校的大门起,就是为了某一些“专业”,而这一“专业”又和学生毕业后所要从事的“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结合学校德育工作部署,重视实训工作管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实习、实训,注重转化学生的就业观念,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职业操守。顶岗实习回来后,要求每个学生用书面汇报实习期间的最大感受是什么?实习中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实习中你最不理解的是什么?然后由德育老师和专业教师共同配合进行汇总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解除困惑,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有的职校在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中,注意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指导渗透其中,让学生把“遵守规程”与“遵纪守法”对应起来,把“流水生产”与“团队合作” 对应起来,把“完成工序”与“履行义务” 对应起来,把“工资报酬”与“劳动光荣” 对应起来,引导学生在职业技能的不断实习中,一点一滴地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进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因而,在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中,要以具体的某一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为入口,一方面在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及实际操作中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对该专业人员的道德需求;另一方面,加强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在具体职业环境的氛围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使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具实效性。

3、根据中职学校学生心理特点,加强心理辅导咨询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现代的中职生生活在多元世界里,信息渠道广泛,多维观察社会,认识观念上的意识较强,多了一些主见,多了一些个性。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疏通学生心理中的不满、烦闷、逆

反、嫉妒、自卑、焦虑、急躁等为良情绪,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拉近师生的距离,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4、夯实基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学校德育工作的成败,离不开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教职工要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担负起德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形成全员参与,言传身教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要建设一支以班主任、辅导员和德育课教师为主体的高素质德育师资队伍。德育课教师要发挥德育课主渠道作用,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理论知识的讲授;要探索德育课教学新方法、新途径,工作务实求新。其他课程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充分发掘德育因素,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

5、严肃校纪校规。学校只有严肃执行校纪校规,才能创造优良的校风、学风和班风,才能弘扬正气,顺利地实施德育教育,对严重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应严肃处理,决不姑息养奸,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和谐校园。

6、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一定的环境氛围可以强化或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可见环境氛围暗示教育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是重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形成“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为了使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品质素质,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育人气氛,使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各方面都能受到良好的熏陶。如利用校园广播站、团刊、校刊、标语口号、名人画像、校训、校园标志性景点等,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心灵的共振。同时要大力宣传学校取得的优良成绩,给学生积极向上的暗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二是抓好仪式教育,创造一种庄严、神圣的教育氛围,如每周升旗仪式、十八岁成人教育仪式等。要求班主任要把培养良好的班风作为班级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形成奋发向上的班风,才能让学生在集体的氛围中感染,激发

同学的努力拼搏,积极进取的思想道德情感。三是重视班级环境的布置,培养良好的班风。要求班级环境的布置要造成浓厚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气氛。如张贴名人名言、悬挂国旗、出好黑板报、开辟爱国主义专栏等,尤其是革命节日或开展活动时,更要精心设计教育环境,突出主题,使同学身临其境,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7、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任何道德情感的产生、发展过程总是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的。因此,进行“情感操练”,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暗示、启发并逐步内化为稳定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近年来我省各中职学校积极开展德育基地建设和爱国主义系列活动。高奏爱国主义主旋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主题活动、“五四”青年节纪念系列活动、庆祝国庆系列活动、12.9纪念日活动、“爱祖国、讲奉献”主题团日活动,向“希望工程、灾区”献爱心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丰富和积累学生的情绪体验,从而逐步内化为稳定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情感。

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只有这样,德育教育才能春风化雨,育人成才显神效。(天津劳动保障局高级技术学校 高级政工师刘俊凤)

篇2:中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作者:钟科

学号:0936001258453

指导教师:尹观海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是我国教育大家庭中的一员,是我国教育体系里的重要一环。然而,与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不对称的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形势近几年虽有改善但仍然有些严峻,其主要问题是很多年来持续的大学扩招引发了普高扩招,再加上现实社会中对人才使用普遍存在盲目追求高学历现象,因此中职学校生源竞争激烈,造成了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素质每况愈下的状况。中职学校入学的学生已不仅仅只是学习落后于整体水平,而且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学生日常行为表现较差,甚至出现焦虑、冷漠、自卑、对抗等非正常的心理状态。中职学生是个特殊群体,其道德的完善比技术和职业训练更为重要。中职德育不仅需要传授道德知识,还需要以公共生活为中心,向生活世界回归,注重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的养成,还需要道德体验的交流,并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

【关键词】特殊群体;中职德育;现状;成因;理论认识;对策

道德是人的精神世界中“最壮丽的日出”,人因道德而崇高。正如古代著名思想家苟况在(苟子中所言:“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道德教育永远是一种脚踩大地,仰望星空的存在。脚踩大地是因为教育必须扎根实践;仰望星空是因为教育必须执着人类的理想和理想的人类。任何教育工作者,对德育的道理既懂也能讲,而且对德育都能评判一番,而难的是操作与践行,难的是有实效,中职德育更是如此。

一、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1、中职生弱势群体的概念和内涵

中职生弱势群体不仅仅是指经济上贫困的中职生,而且包含因先天或后天的因素导致的能力或机会的相对缺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被排斥在一般群体之外的处于相对不利境地的学生群体。这个定义对弱势群体中职生作出了清晰的概念界定,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其一,能力或机会的相对缺乏;其二,在一定程度上被排斥在一般群体之外;其三,处于相对不利境地。

2、中职生弱势群体的形成原因分析

(1)社会因素对当代中职生的强烈冲击。现阶段,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历史的转型期,社会文化、产业结构等各个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必然对当代中职生带来剧烈震荡。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有些中职生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认识肤浅甚至错误,一些基本的政治理论没有从根本上理解,对党和

第 1 页

共 10 页

国家制定的大政方针无法深刻领会;二是社会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如分配不公、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贪污腐化等对中职生影响是十分巨大的,特别是在他们思想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过程中;三是在人生价值观判断选择上存在困惑,虽然认同社会责任感以及国家、集体利益的重要,但在具体的价值选择实践中更多的是看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单纯考虑个人利益、物质追求;四是由于用人单位、就业市场的现实压力,中职生的现实意识相当浓厚,越来越重视对自我生产技术能力和实用技能的掌握,而相对缺乏社会人文精神,缺乏必要的精神支柱和社会理想。

(2)中职生弱势群体的出现是全社会相关弱势群体问题的一个投影。随着我国普惠政府的实施,中职生在校人数逐年攀升。全社会的“弱势群体”问题也突出地反映到了学校校园内部,主要体现有两个方面:第一,经济困难家庭。来自这类型家庭的中职生,留守学生较多,大多都会在心理上留有阴影并且不愿意向他人倾诉,生活方式无法同大多数学生保持一致,从而导致大多不愿意参加学校、社会的集体活动,不愿意和其他同学保持正常的交际交往;第二,不完整、不幸福的家庭,具体包括遗孤家庭、单亲家庭、父母双方感情不合家庭等。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收入水平偏低,家境较为贫困。这类家庭中走出来的中职生容易形成情绪化严重、过分看重老师和同学的评价、患得患失、缺乏正确的理解判断能力等问题。

(3)心理素质较差既是中职生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也是突出的表现。中职生心理健康标准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七点:

1、自我评价正确;

2、对现实环境的良好适应;

3、人际关系和谐;

4、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

5、保持健全的人格;

6、情绪有效地调整;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4)、网络环境是弱势群体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互联网给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其匿名化特征的网络议论,也给人类生活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尤其是对身心观念正在形成之中但尚未稳定的中职生,他们一般缺少社会生活的经历体验,其独立生活、适应环境、调解心理问题能力均不强,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惑、烦躁、紧张、无奈、悲观等心理不适,更容易受网络不利因素侵袭而形成网络成瘾综合症,不少学生自卑心理较为严重,内向和离群现象较为突出,“我不会”、“我不是学习的料”、“我做不好”等成了其心理定势。他们常常感到前途无望,有的迷失了方向,上网成瘾,沉浸在虚无缥渺的空幻之中,进网吧、聊天、玩游戏、吸烟、酗酒…一忘却了生活目标。而且,学生的不良心理有相互“传染”之势。影响学业,最终成为学校弱势群体。

二、职业学校学生的现状

大多数中职生都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中考失利者,他们普遍 共同的特点就是自卑心理重,自信心不足。又因用人制度的改革 尚未完善,才起步,公开、公平、公

第 2 页

共 10 页

正、合理的用人机制尚未建 立;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对接尚不吻合,学不为所用,市场不 能有效消化人才,部分专业就业难以对口;社会对职业教育、职 校学生存在偏见等,致使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呈现出异样的特 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理想信念方面

思想上不求进取,对前途悲观失望,认为上职中没有出息; 学习上得过且过,目的不明,缺乏动力;职业理想模糊,职业目 标不明,认为现在学的不一定将来有用,对学习没有兴趣,只想 混个文凭;有的是父母觉得孩子还小,在学校有老师管着就行,等等。突出表现为:意志消沉、无所事事、生活懒散、贪图安逸、今朝有酒今朝醉、谈恋爱、找对象、搞破坏等。

2.行为意识方面

侧重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意志为出发点,不考虑行为后果,追求自我满足,有的甚至把个人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表现形式有:损坏公物、破坏环境、扰乱秩序、打架生非、抽烟 酗酒、以及赌博等。

3.纪律卫生方面

强调自由、随便,淡化时间观念,纪律约束和卫生意识追求 低层次。表现形式为:迟到、早退、旷课,自习、就寝讲话、随 意走动、进出;个人生活用品不全、生活习惯不好,常用他人碗 筷、毛巾、牙刷、梳子;衣服、袜子、鞋子、头发等不勤洗、勤 换,不讲究公共卫生,随便乱吃、乱吐、乱扔等。

4.勤俭自律方面

劳动观念淡漠,不注重勤俭节约,行为自控能力差,自律性 不强。表现形式为:花钱无计划、奢侈浪费,还自诩为“日光族”; 佩戴手饰、比吃穿、赶时髦;拉帮结伙称大哥。

5.礼仪交往方面

不善于与身边的人交往,不注重塑造自身形象,不懂得基本的礼仪常识,不会使用礼貌用语。表现形式为:不谦恭礼让,不 尊敬师长,不尊重他人,不诚实守信、举止轻浮,给他人以侮辱 性绰号,公开揭他人伤疤和隐私、男女交往过度等。

6.心理障碍方面

看到社会腐败现象,忧虑、焦急;目前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思想陈旧,对学生教育不当,产生逆反心理;学业成绩不好,缺乏自信,苦闷自卑;竞争激烈,感到压力大;感到家庭压力大,烦躁苦恼。突出表现为:排它心理、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破罐 子破摔等。

三、导致现状产生的原因分析 1.客观原因

第 3 页

共 10 页

(1)社会因素:当今社会环境复杂化,各种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言行充斥其中,如聚赌、斗殴、黄色书刊、音像制品、吸 毒贩毒、封建迷信等等,很容易使青年学生受到污染和毒害。又 因青年学生喜欢交友,且容易结成小群体,而某些落后的小群体 的不健康甚至不法活动,很容易使他们受到不良影响。

(2)家庭因素: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学生的成长中占有重要比 重,家庭成员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生活习惯、教育经验等都 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一般而言,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往往与 家庭的不良影响相关。如,有的家庭家风不正;有的家庭成员行 为不检点,作风不端正;有的父母离异导致家庭结构破坏,有的 是单亲家庭,有的是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的留守学生等,但影响更 大的还是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如,有的实行家长独裁,要求孩子唯家长命是从,不允许孩子有自主权和主见,否则就训 斥、体罚或打骂;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对孩子百依百顺;有的家 长对孩子不放心,实行全方位监控,时时、事事唠叨、指教;有 的家长实行放鸭,认为孩子自会成人,不需要家长管理和干涉; 有的家庭成员之间思想、意见不一,导致孩子经常处于家长争执、“我自得利”的教育空白地带;有的家庭家长缺乏对孩子内心的 了解,缺少与孩子的对话、沟通与交流等,致使学生缺少健康成 长的环境、缺乏正确引导,容易形成不良品德。

(3)学校因素:首先,教师的人才观、教育观陈旧;教育方 法简单、缺少与学生心灵的对话、沟通和交流;全员育人意识不 强、教学渗透德育少、关爱学生少;师生信心缺乏“交叉感染”。其次,办学条件较差,不能满足学生求学、求技等需求。

2.主观原因

(1)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能用发展的、辩证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喜欢用狭隘的视角、个人私利、宿命论的观点来为自己消极的人生价值观作辩护,加之外部 环境的影响,更使其人生价值观显现出享乐性、功利性。

(2)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不能准确理解社会道德准则在社 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缺少独立的道德评价能力,很容 易受外界影响和欲望驱动,做出有违准则和他人利益的行动。

(3)好奇心强,精力旺盛,追新猎奇,盲目模仿消极东西。仅凭一时好奇或兴趣,便对新鲜事物不加辨别和选择的模仿、实 践,误入歧途。

(4)意志薄弱,不能用正确的观念战胜不合理的需求,从而 产生许多利己、消极的行为。

(5)不良行为习惯致使在实施时会产生某种方便,甚至舒适 的情绪体验,从而又成为实施不良行为的内在动力,久而久之,便形成为不道德行为。

四、社会环境对中职德育的负面影响

第 4 页

共 10 页

社会环境对中职学生的教育存在许多负面影响。譬如,有的流行音乐和影视节目,基调消极、颓废、低俗;网吧可随意进入,网上一些不良的内容诱惑着学生。使得学生在校接受的道德约束急剧减弱甚至消失。其次是不健康的家庭教育,突出体现在不健康的亲子关系上,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完全变成了索取和给予,孩子认为父母的给予是天经地义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完全物质化、金钱化。有的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教育方式简单化和极端化。

五、中职德育的理论认识

第一,一般地说,道德要求社会公正地对待个人,并且不要忘记,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的好的生活,而不是对个人进行不必要的干预。道德是为_了人而产生,但不能说人为了体现道德而生存。显然,道德的目标指向是个人幸福生活。德育是快乐的、是有用的。

第二,教育的职能,第一是培养人格,第二是开发智力,第三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认为,道德的完善比技术和职业训练更为重要。

第三,学校道德教育需要进一步创新和夯实,要构筑道德精神,增强道德教育的生命力。

第四,道德教育不仅需要进行道德知识的传授,道德规范的训练,还需要道德感受与道德体验的交流。

第五,德育理论专家对普教的德育与心理研究深入,但对职教德育未予攻坚。中职德育不应孤立无助,它需要在呈现中张扬,在张扬中认同,在认同中壮大,因此,它需要专家的系统理论支持。

六、应对措施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强化责任意识,以职业能力报效祖国。

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革命战争年代,许 许多多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了的解放事业,前赴 后继,用生命报效祖国;改革开放年代,社会主义经济事业需要 实践者的开拓,莘莘学子为了追回十年浩劫给国家科技造成的损 失,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用武装生产力,用坚韧、勤劳和 智慧创建了如联想、海尔这样举世闻名的民族品牌。今天的职校学 生正处于上国家综合国力最强盛的时期,但也应该看到,我们 与一些发达西方国家还有明显差距。目前,我国非常重视中等职业 教育的发展,指出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 础性工程。为此,职校学生应当明确职业教育在国家教育结构中的 战略地位和历史使命。只要努力学习,提高职业技能,在自己的岗 位上尽职尽责,那就是最具体、最质朴的爱国主义表现。

2.把中职德育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

第 5 页

共 10 页

第一,创建职业的教育环境和实施环境。

培养企业所需的员工,不仅仅要有精湛的技能,更需要有过硬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没有专长的人才是次品,没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学生是危险品。因此,中职德育应紧紧围绕培养“职业’作为主线,学校的德育内容围绕企业的用人标准进行组织,按岗位需求进行德育创新。构建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方位渗透的管理模式。

学校与企业相结合,职业教育必须引进企业文化开展学生德育,要让学生熟悉企业,不能关门搞德育,要把那些职场能手(尤其是自己的毕业生)请进来,现场说法,培养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氛围。

把学生在校的一日行为和在校三年的行为规范化,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校园文化是一种软监督,行为规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 容之一,是形成良好职业道德的催化剂。学校要形成全校动员,齐抓共管,“学校以我为荣,校荣我也荣,我与学校共荣”的局 面。我们可以告知学生,游子远行要入乡随俗,这样才能与人愉 快相处,与环境和谐相处。进入校园,只要你能够遵守学校的行 为规范,你的环境适应能力就基本过关;进而学校可将学生环境 适应能力作为就业推荐的一项重要指标。在管理上,学校应注重 培养一支优秀高效、责任心强的学生干部队伍,利用信息化平台,对学生每天的学习及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培养学生的良好 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培养方式可分为集中与分散,集中训练形式至少有拓展训练与成长训练等,其内容可为:激发潜能、挑战自我、学会沟通、熔炼团队、自我保护、吃苦耐劳、抗击挫折、逆境求生、顽强自立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训练,逐渐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和专业纪律的养成。让学生在任何时候都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同时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同伴影响作用,形成一个富有道德影响力的德育“场”。

第二,突出职业特色和专业特色。

职业教育的定位,是“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培养学生,是根据市场需求和岗位需求进行的,只有以高尚的职业道德、强烈的职业意识为统率,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胜,使学生具有在岗位上发挥才能的思想基础和职业基础。离开职业特色,中职德育就会失去立足点。

在职业教育中,不同的专业有着不同的职业特征、职业纪律和职业行为,如幼师专业与模具专业就有不同的职业要求。因此,中职德育要强调专业特色。职业教育强调特色是质量的标志,质量特色除了技能以外,更重要的就是学生的职业道德特色和行为规范特色。如若忽视,培养出来的学生就难以就业,就难过用人企业检验关,就缺乏竞争力。

3.引导学生以“成功者”的心态走向未来

第 6 页

共 10 页

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生在心态上相差很大,因此,中职德育必须在抓住同龄人的德育共性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其个性,即抓住中职学生德育的特殊性,才能增强德育的针对性、时代感,提高德育的实效。为此,学校应努力引导他们以“成功者”的心态走向未来,如通过拓展训练,让其点燃激情,超越自我在活动中分享快乐、感悟生活。同时,以心理辅导为牵引,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目将“教育、辅导、咨询、服务有机结合增强学生自信。

设法让学生领悟:自卑是事业的大敌,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生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则是登堂人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是成功在等待着你,并庆祝我们努力的结果。我们不会遭遇失败,碰到的不过是暂时的挫折而且让学生在成功训练中经历磨砺生存意志的逆境体验,使其遇到挫折时而不选择逃避。

4.填补以往教育内容的空白——感恩

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因此,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去做感恩教育。现在,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容易忽略身边所拥有的一切,在学生群体中,尤为突出。有位退休老师曾伤感:有个班级他做了近三年的班主任,仅一次在教师节收到该班学生的贺卡。可后来有个实习老师只待了一个月,却得到了学生的鲜花和礼物。这说明学生对新鲜的事物在意,而对于已拥有的珍贵的东西,并不珍惜。再如,许多学生对父母的嘘寒问暧,不但不感动,却认为是唠叨。

针对这一现状,应通过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从教师开始,做好“感恩”榜样,让学生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起码品德。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如算算读书期间所花费用),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同学对我们有帮助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军队对我们有保卫之恩,祖国对我们有呵护之恩等等。也就是说:感恩是对生命恩赐的领略,感恩是对生存状态的释然,感恩是对现在拥有的在意,感恩是对有限生命的珍惜,感恩是对赐于我们生命的人的牵挂……只有学会感恩的人,才拥有谦虚之德。

事实说明,我们不要责备学生缺乏感恩,问题在于,我们的教育不能把学生“教”成不懂得感恩的一代。

5.加强荣辱观,培养学生的廉耻心。

在我们的德育中,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的三观教育固然重要,但对中职学生而言,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 识。荣辱观、廉耻心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中最起码的道德要 求。无论市井与乡村,在我国的古代社会,荣辱观、廉耻心的体 现俯拾即是,如“人穷志不穷”、“人要脸、树要皮”、“廉者不受 嗟来之食”等等。

第 7 页

共 10 页

进行荣辱观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廉耻心,即自尊心,有助于学生加强自我修养,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也 有利于“三观”教育。古人云:“人有廉耻,百事可立;人无廉 耻,百事不为。”“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们把这种主张当作封建糟粕而弃之如敝 屣。每每看到我们的国人违背了道德规范却面不改色、心不跳的 时候;每当我们的国人触犯了,非但不投案自首,反而畏罪潜逃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他们廉耻心、荣辱观丧失的表现。与中 国古代文化有着某种渊源的日本人十分注重面子,脸面是他们受 尊敬的标志。日本人的行为均离不开对“面子”的维护。这种观 念的产生,植根于日本的“耻”文化,使多数日本人不会也不敢 造假制假,日本人作了某种违背道德规范或法律的事,他们会因 为受到良心的谴责而寝食不安,甚至在法律还没有制裁时,就自 寻短见,以死谢罪。对于日本人这种过于看重“面子”而轻视生 命的做法,我们不能完全认同,但是,重廉耻、知荣辱的观念已 成为日本人行为规范的重要部分,对日本形成文明礼貌、诚实守 信、秩序井然的社会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党 提出“以德治国”和“以法制国”的今天,增强学生的荣辱观,培养学生的廉耻心已经迫在眉睫。“徐力弑母”之后,人们普遍 呼吁:改变人才标准,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家庭和学校对学生进 行的竞争教育。大学生“硫酸泼熊”事件发生后,有识之士 一语中的地指出这是忽视人文教育造成的人格确实的表现;“马 加爵事件”更是引起社会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关注。这些都是 我们痛定思痛后的深刻反思。愿这些反思能对我们的德育走向完 善、趋向成功有所推动,愿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关注德育,愿我们 的德育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乘风破浪、与时俱进!

6.倡导健康生命、提高心理承受力,中专职校应当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健康观念。

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到底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的健 康标准是:健康应该是躯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品德状态良 好的综合表现。健康是所有目标、理想、生活的根本保证,应提 醒学生健康也是相对的,包括老师在内,都可以通过良好的行为习惯维持或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学校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叫树立 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 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正确 的、健康的,哪些行为是不正确的、危害健康的;通过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改变行为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和服务。比如,让学生 知道,学校作息制度所定制的行为模式就是为了从根本上保证学 生的健康。在个案处理上,学校可以广泛发动党员、班主任,积 极与习惯不良的学生结对子,有针对性的开展情绪稳定性训练、挫折承受力训练、动机持久性训练、相融合群性训练、开拓创造 力训练等等,并形成交流笔记,由学生处、教学处、心理咨询处 共同

第 8 页

共 10 页

研究,形成一套有针对性、可行的行为不良干预办法。

7.为学生成长创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

中国有一支令世界吃惊的网络文化参与大军,据统计,在13亿人口中,有1.38亿网民。在网络狂潮呼啸而来的时候,人们的认识发生了混乱。比如,一些媒体在大量报道青少年上网成瘾的同时,出现了网络妖魔化的倾向,似乎互联网就是海洛因。这种误导造成许多家庭禁止孩子上网,甚至让父母产生了网络恐慌。

然而,21世纪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管理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换句话说,能否有效地掌握互联网这个工具,在相当程度上标志着能否有效地学习。应该说,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对青少年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

对于中职学生,关键是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和使用网络。为此,学校应购置和利用网络资源,组织学生在校上网,并由老师值班指导。明示上网要做到“五要五不要”,即: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程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在有组织有纪律的网络环境中,就能使学生自信友善,学生既善于自我管理又有责任感,而且具备抗挫折的能力。这样,学生就会以自身的免疫力,主动规避网络风险。网络不但不会伤害他们,而且会让他们充分享受网络时代的新成果。

8.在实践中锻炼和检验学生品德

在学生班级管理中,大多数学校采取了分项扣分评比的方式对班级进行考核,但效果欠佳。因为对于集体荣誉感强的班级来说,可能会出现全班口诛笔伐的现象,用集体的舆论压力来惩治学生个人的过失。对于集体荣誉感不强的班级来说,扣多少分都无所谓,且德育的目的,绝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会重视学校的检查与评比,而是让学生接受扎扎实实的、贴近学生实际的、经常化生活化的公民教育。因此,学校应让各班教师具有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或开展特色班级活动的自主权,为学生提供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高尚的时间和空间。要在实践中锻炼和体验学生的品德,就要让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和检验。换言之,就是学校应给学生提供一个环境和机会,让他在社会上、在岗位上展示自己的才干,同时也暴露出问题,很多问题没有机会和环境就检查不出来。

9.构建师生平等高效对话交流机制

杜威在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你可以将一匹马牵到河边,但你决不可以按着马头让它饮水。对于德育而言,如果没有对学习主体的了解与尊重,就不可能取得应有的效果。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人与人主体间的灵与肉的交流活动,而不是理智知识与认识的堆集。转化学生,需要通过师生的情感交流、观点碰撞,教师真

第 9 页

共 10 页

正与学生互动起来,给学生以人性的温情,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从而从认识上取得一致,使学生与教师在精神领域相遇、相识进而达成共识。因此,中职道德教育应构建一种机制,使师生之间的道德交往和交流成为一种习惯,用教师自身的高尚德行和人格魅力感化学生。

除此之外,中职德育还需强化队伍,加强研究,不能单打独斗,而要形成合力。换句话说,中职德育工作只有进一步“洗脑、补钙、壮骨”,方可从“贫血”的背景下突围出来。

【参考文献】

1、潘鹏 浅议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农业,2010。

2、杨莉 陆勇敏 黄发生 中职学校德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职业时空,2008年。

3、贺山青 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现状及对策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

4、王小琴 浅析中职学校德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0年。

5、程淑红.高校弱势群体成因分析及其疏导对策[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

第 10 页

篇3:中职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一中职学生的现状分析

1. 学习能力方面

中职学生大部分是考不上高中, 年龄还小尚不能进入社会工作的群体, 他们厌恶课堂、学习, 上课睡觉、精神不集中、玩手机的现象很普遍。

2. 生活能力方面

由于学生都是“00后”, 独生子女占学生总人数的90%, 这一代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宿舍的个人物品不收拾, 到处乱扔;工装、校服经常找不到;自己的被褥不能按照学校的要求叠好;宿舍地面脏、乱等。

3. 团队意识方面

班级参加学院的“迎春杯”足球赛, 去现场加油的学生寥寥无几, 学生的班级荣誉感欠缺。

4. 感恩意识方面

在询问全班学生 (80人) 谁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时, 仅有16人知道。可见, 学生感恩意识的薄弱。

5. 沟通能力方面

在与老师的沟通中, 不知道最起码的文明礼仪。如上课想去卫生间, 直接起来离开教室, 不与老师说明。礼貌用语基本不会用, 文明礼仪的欠缺是班级学生的通病。

6. 遵守纪律法规方面

法制意识淡薄, 遵纪守法力度不足。将近一半的学生对中学生守则及学校规章制度了解一般, 执行也一般;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表示了解, 并能认真执行;五分之一左右的学生表示不受其约束。

7. 其他方面

顶撞老师的事情时有发生, 他们觉得老师管是对他们有意见, 在同学面前不给他们面子, 不理解老师的苦心。学校出早操, 学生也不能理解, 更喜欢在宿舍睡觉, 希望不出早操。

二感恩教育的意义

在《感恩中国:青少年必上的8堂感恩课》这本书中, 彭成老师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的青少年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自己的父母、家人、老师、朋友、社会、生活、学习, 那么他们才会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将来才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用感恩的心去面对身边的每一个人, 用感恩的心去化解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 社会才会和谐,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越来越近。和谐社会需要感恩, 感恩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感恩是每个人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准则, 是做人的起码修养, 也是人之常情。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 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地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懂得感恩, 才会懂得付出, 才会懂得回报。学会感恩, 懂得感恩, 应成为每个人的美德。只有人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我们才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三感恩教育的实施步骤

1. 感恩父母:感谢父母, 他们给予你生命, 抚养你成人

召开家长会, 让家长配合学校共同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在家里要指导孩子做家务以及一些能做的事情;同时召开主题班会“谁知道父母生日?”, 让学生牢记自己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的, 学会给父母送小礼物, 给父母洗脚、剪指甲、洗衣服等, 让学生学会照顾父母。

2. 感恩老师:他们教给你知识, 引领你走入知识的海洋

在班级中倡议“创建文明班级争做文明学生”活动, 让学生学会尊敬师长, 认真听课, 积极配合老师工作, 在教师节给老师送祝福等。每天早上在教室诵读《弟子规》, 让弟子规进班级, 走入学生的内心。

3. 感恩同学、朋友:他们让你感受到世界的温暖

在班级开展“感恩同学——一路有你”的主题班会, 让同学们大声说出自己的感谢;将感恩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让学生互帮互助、珍惜友谊。

4. 感恩自然的赐予

开展爱护自然、爱护环境活动。要求每一个人主动认捐、认植一棵树, 保护一片绿地, 自觉成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志愿者, 使学生能够形成感激自然赐予的情感, 使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成为学生们的自觉行为。

5. 感恩社会的关爱

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活动, 引导学生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演讲比赛、校外实践活动等形式, 使学生体会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继续利用学雷锋活动、社区公益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德育基地活动等形式, 激发和增强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厚情感。

感恩是一种文明, 感恩是一种品德, 更是一种责任。人有了感恩之心, 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才会更加和谐。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才懂得去孝敬父母;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才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才会勤奋学习、爱惜自己;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才能学会包容, 赢得真爱、赢得友谊;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才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 才会明白事理, 更健康地长大, 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篇4: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古人有句俗语说:有德无才会误事,有才无德会坏事。可见作为一个人重才干更应该重德行。当然作为一名职业中学的教师,我更希望自己的学生是德才兼备优秀人才,所以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特别重视对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和经验积累,尤其强调德育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一、认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营造良好氛围

1、道德教育的加强是改革开放后和我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道德失衡现象时有发生,一部分人是非、善恶观念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正侵蚀这一部分人的心灵。由于家庭、社会的影响,这种思潮也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灵成长。而一个人是否能真正成为有用之才,首先在于其是否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爱国敬业、诚信明礼之人,所以必须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2、目前人们对职业价值观的判断和取向,较多地选择现实利益标准,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的形成。例如很多学生认为“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但又认为在现实中是做不到的;在义利观上,有人认为“利己未必不道德”,要做到先义后利、为义舍利是很难的。尤其是做事先讲价钱,自己的行为用“等价交换”来衡量。在利他时先要利己,更有甚者只顾个人利益,不顾他人利益,践踏社会公德。要将这些负面影响的思想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树立鲜明的对比,让学生更清醒的认识到一个人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3、选择一批在思想道德上非常优秀的人物典范对学生进行教育,特别是要将这种积极向上的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当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端正自己的言行,也就是让学生的思想或性格受良好的感染而不知不觉的起到变化。

二、以丰富活动为形式,培养学生高尚情操

1、扎实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要善于抓好爱国主义这一龙头,大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家乡、热爱集体和关爱他人的观念。

2、利用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组织爱国主义的影视教育活动。

3、利用校园文化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教室内悬挂名人画像和名言等等,设立学习园地,以爱学校、爱家乡为起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注重基础道德和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外在表现,同时又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具有明辨是非、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宽容善良、仁爱诚信、勤奋踏实的良好品德是德育治校的关键。

三、加强课堂教学德育渗透,提升学生素养

1、多年来,德育工作中一直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导致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较差,效果一直不尽人意,教育目标与现实效果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和矛盾。主要表现在:教育思路和内容过于陈旧,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教育手法过于老套、死板;说教成分过重,互动性差,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和反感等等。课堂上的德育教学要结合生活,结合学生思想状况和社会现状,及时褒扬成绩,指出不足,帮助学生找出“闪光点”,主动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所有学生成为教师的知心朋友,达到“教”与“学”互长的目的。

2、 德育教育要注重学生做人,首要的是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能主导人的思维,它能从精神上驾驭你。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学会保持理智,遇事沉着冷静。同时,还要告诉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成功的始点。如按时作息、按时出勤,着装要整洁;站如松、坐如钟、走如风,在人前不做小动作;物品摆放在固定的位置,用毕放回原处,不乱丢废弃物;诚信为本,信守诺言,借用他人钱物,要及时归还;汇报工作要及时准确、不加主观意识;在钱物面前做到公私分明,不浪费、不占别人便宜;待人和气、克己忍让,工作上不要偷奸耍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多为他人想,背后不议论人。经过上述反复教育和行为训练,对于改变学生的不良举止并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准,大有裨益。

3、结合专业实际培养敬业精神

职高学生虽说是职业已经基本定向,但在他们头脑中职业形象和对专业的了解仍然是很模糊的。学会运用智慧做事。因为这样有助于你准确地判断,开发你的潜能达到成功的目的。要告诉学生多看书,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听课,才能掌握好专业知识,依靠知识改变命运。尤其职高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他们人生的依傍,能使他们的人生拥有更丰厚的财富。

培养敬业精神,教育学生要学会抓机遇,给自己创造机会。机遇青睐于有准备的人。此外,市场经济条件下,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教育学生要想成功,就要学会管理时间,把握时间,做最有效的投资,用好零散的时间更是省时之道。

4、结合专业实际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中学生年龄阶段是处于心理发展最不稳定的时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显得极其重要。职高新生大都带着失败、自卑的灰暗心理踏入校门,他们往往表现出两类极端的心理倾向,一类是抗拒、逆反的心理,表现为桀骜不逊,自暴自弃。另一类是悲观失落、自怨自艾、精神萎靡不振。特别是对那些在初中阶段已有所放纵的学生,培养他们有健全的人格,更为重要和迫切。

5、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形象

人际关系是无形资产,教育学生要学会与他人相处。教育学生不要拨弄是非、拉帮结派,全班团结一致,班集体才有凝聚力,才会共同进步。将来要与朋友、同事、上级、客户等形成良好的人际网。大多数事业成功的人士,源于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育学生要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一个人的穿着打扮体现着个人的修养,作为学生,穿着打扮要讲究,更要符合自己的身份,给人以庄重大方的印象。

篇5:中职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途径

双柏县职业高级中学

侯群丽 双柏县妥甸中学

鲁中清

【摘要】目前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冲击、家庭环境的影响、个人素质修养的差异及学校礼仪教育的不足等因素,出现了某些中学生礼仪行为不文明的现象,特别是中职学生的礼仪不符规范尤其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难点。加强中职学生礼仪教育事不宜迟。学校和有关部门应齐抓共管,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其礼仪教育,提高中职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社会输送较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

【关键词】中职学生;礼仪教育;重要性

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当是当代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但是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冲击、家庭环境的影响、个人素质修养的差异及学校礼仪教育的不足等因素,这对学校的礼仪教育形成很大的冲击,特别中职学生成为当前教育的牺牲品。在社会道德教育及礼仪修养教育等方面存在盲点,而中职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基石,他们的行为表现及礼仪规范是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劳动者的基本水平。可见,对中职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中职学生不文明的行为表现急需礼仪教育

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过度强调升学率,对后进生的德育工作存在缺失现象,许多中职学生行为散漫,我素我行。他们在仪表方面受社会风气影响较大,追求标新立异,男生留长发,戴耳环;女生打扮时尚,着装新潮,与中学的形象完全不符;在言行方面,随口脏话,乱丢垃圾,不遵守公共秩序,大大咧咧,争强好胜;更令人不安的是,有的中职学生无视校纪校规、行为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看作是有个性。有的学生只是强烈地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道尊重为何物。中职学生的缺乏教养问题,直接影响着中学生的整体素质。究其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是与初中学生的素质教育过空,质量欠佳不无关系,造成学生难以“入耳、入心、入脑”。所以职校应明确认识,把礼仪教育列入素质教育的内容,开设礼仪课,并有的放矢地将现实生活与理论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了解各类型的礼仪规范并在日常生活中严格履行,使之成为习惯。

二、中职学生礼仪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需

(一)礼仪教育有利于强化中职学生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质

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因为讲文明、讲礼貌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实际体现。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的需要。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让中职学生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而且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时也影响到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

(二)礼仪教育是中职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

许多中职学生面临毕业就业,在校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中职学生的成长和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的研究结果显示,那些懂得以适当的方式解决身边问题和处理生活中烦心事的孩子,其身心更加健康,而且更会关心他人,更富有同情心,朋友更多,更善于适应社会。戴尔·卡耐基的《成功之路》及吉米·道南与约翰·麦克斯韦尔合著的《成功的策略》都导出同一条公式: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因此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在交往中获得友谊,是中职学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迫切需要,是从“依赖于人”的人发展成“独立”的人的迫切需要,也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功地走向社会的迫切需要。中职学生如能掌握基本礼仪规范及知识,掌握基本的交往技巧,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平等友爱等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中职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为任何一个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自觉地接受社会礼仪约束的人,就被人们认识为“成熟的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之,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他就会被该社会中的人视为“警世骇俗”的“异端”,就会受到人们的排斥,社会就会以道德和舆论的手段来对他加以约束。

中职学生处于向成人过度的阶段,他们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比如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然而中职学生的接人待物的方式直接影响到交际活动的质量。一个具有良好的礼仪素质的人,在交际活动中总能恰当地处理好各种关系,懂得尊重他人,举止得体,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从而迅速融入社会,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相反一些基本礼仪素养的人,经常会无意中得罪人,处处碰壁,从而面临职场困境。因此对中职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让其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不仅满足中职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而且,还可以培养中职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得到更多的成功机会。

三、多种方式相结合,将中职学生礼仪教育落到实处。

(1)有关部门要齐抓共管,制定系统的中职学生礼仪规范,并将其纳入学生综

合素质评价中,同时将其列入学生品德考核制度。

(2)学校在人文素养课中开设中职学生礼仪修养课程。首先 开设专门的《中职礼仪修养》课,对中职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的教育。课堂教学是系统学习训练的良好途径,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有机结合,既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又能教会他们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仪表形象。事实上受过良好礼仪教育或礼仪行为训练的人,无论是内在素质还是外在行为方式,都与缺少训练的人截然不同。目前我国大多数中职学校的礼仪教育仍是一片空白,礼仪教育处于德育的边缘地带:一方面多数德育工作者对礼仪教育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礼仪教育处于德育的盲区;另一方面在我国高校开设的课程中,重视专业理论和技术,但基本不涉及交往礼仪问题,不进行相应的礼仪教育。结果礼仪教育普遍空缺,部分学生甚至认为,上学与礼仪问题不沾边,学好专业知识就行。所以加强礼仪教育首先必须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

(3)通过校园各种媒介形式,将礼仪文化融入校园活动之中,形成良好氛围。加强礼仪教育必须发挥中职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例如:开展“明礼诚信”活动,制订修身计划,发挥礼仪的自律作用;发动全校师生寻找校园中的不文明现象,开展辩论、演讲、小品表演、礼仪讲座等活动,弘扬文明礼貌之风,使礼仪之花遍地开放;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学校网络等媒体工具,介绍名人处世修身的轶事,推动学校的文明建设。

(4)积极开展礼仪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交际中亲自体验到拥有礼仪知识、技能的成功感受,提高自身礼仪修养。

当然,中职学生礼仪素养的提高,仅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大力配合才好。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大学生的礼仪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社会心理学(第10版)(美)泰勒,佩普劳,希尔斯著,谢晓非 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社会心理学:第十版(上下册)(美)巴伦,伯恩 著,杨中芳 等译 华东师大出版社

[3]、日常关系的社会心理学

史蒂文·达克

篇6:中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宜昌市机电工程学校

【摘 要 】 根据当前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年龄特点,以及目前多数中职学校只重专业技能,对音乐教学形如摆设,甚至不设音乐课的现状, 笔者强调在中职学校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音乐教育课,它是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关键词】 中职 学生心理 音乐教育 重要性

一、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中职学生已进入身心巨变的青春期。这是人一生中最美好,最宝贵的时期,也是心理发展最重要、关键的时期。他们精力充沛、朝气蓬勃,思维敏捷、情感丰富、渴望独立要求自主。然而中职阶段又是从少年走向成人的过度时期,学生心理很不成熟,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经常处于许多矛盾冲突之中,相对于普通高中来说,中职学校不被人们重视,“中职生不如普高生”、“中职学生没出息”,很多学生表现较为自卑,学习没劲,不爱学习,缺乏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缺乏青年人应有的朝气和热情,显得懒散、拖拉。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学习自觉性、行为习惯和思想、心理素质与普高生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对自己的理想和前途失去信心是职高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同时,由于没有高考的压力,学业负担较轻,课余空闲较多,一些违反学校纪律,与校外不良青年结交,打架、甚至违法现象时有发生。因此适当增加音乐教育,成立各种音乐艺术团体,举行音乐方面的活动或比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这是广大学生的需求,也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

二、当今中职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在当前,许多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较多,专业教师也不少,但音乐教师一般只一个(有艺术、幼师专业除外),在音乐教学上,一些学校会搞个乐队,或合唱队,好点的会设置音乐选修课,供少数学生上课,而我们普通中小学和高中的音乐教材有了自己的课程标准,进行了多次的改编,每周有一定次数的音乐课,面向全体学生,在师资方面许多学校也投入较多,每年也会有普通中小学、高中的音乐艺术方面的比赛,近几年也经常举办普通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训,在音乐教学和艺术成果上得到很大提高。而相比之下,中职学校的音乐教学是被人遗忘的角落,他们往往没有适合自己的音乐教材,有的学校根本不设音乐课,教学设备形如摆设,有时一些音乐比赛干脆就不参加,师资方面的培训也是空中楼阁,学校重视的是其他专业的技能,忽视它在培养美育和提升学生综

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专业特长是中职学校教育的宗旨,把中职生培养成“四有”新人更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

三、音乐教育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得力工具

重视发挥音乐的教育作用,我国自古有之。《乐记》上记载:“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善则行像德矣。”这说明“乐”的作用,是对人们实行教化,是用来治理人民的一种方法,用得适当就能使人们的行为符合德行的要求。例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选择一些爱国歌曲,优秀的民间、民族音乐,来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文化历史的了解,加深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现实生活的赞美,对美好理想的向往。从而激发我们中职生热爱现在的生活,热爱自己的专业,使被动、自卑变为积极主动,奋发进取!又如在欣赏肖邦的乐曲时,给学生讲述他流亡在外,临终时,他让友人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让朋友把从祖国捎来的一杯黄土与他合葬,以表达他怀念祖国,热爱祖国的赤子深情,这对我们的学生会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深刻的教育作用。此外,许多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

四、音乐教育能给学生带来快乐和勇气,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列宁始终认为:“音乐是人类的美好事业,是能给人们无穷力量的神圣事业。”因此,在列宁的革命生涯中,经常用有限的活动经费开音乐会,这一洋溢着生命力的活动,使它们这批革命者无论处于什么艰难困苦的环境,都能充满信心和力量,从而保持旺盛的精神状态。经过中考的失败,我们的中职学生往往失去自信,做任何事都缺乏勇气,选择职校也是没有办法,被动去读。新生中有很多会懒散、沮丧、逃避学习、自暴自弃。《乐记》中记载:“夫乐者乐也,人情之免也所不能免也。”就是认为音乐使人快乐,是满足感情的需要所不可缺少的。其中特别强调了音乐的愉悦作用。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多选一些轻松、欢快的乐曲给学生欣赏,人的心情愉快了,内心就会平静,情绪相对稳定,也会有增力的感觉。使人的精神世界更丰富、和谐。给我们学生带来许多快乐!记得有一次学校文艺演出,选拔时发现一个班级有三个男生唱歌不错,于是给他们指导,刚开始很放不开,在多次的鼓励和练习中,越来越好,演出很成功,很快成为校园明星,后来他们的班主任告诉我,自从参加了那次演出后,那几位学生的心情渐渐变得开朗,专业学习兴趣相对也提高了。自此,那位班主任在以后的班级工作中,非常重视音乐活动,而学生学习成绩一点也不差,在平行班级中各方面都排在前面。可见音乐在带来快乐的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学习!又如,在给学生欣赏《命运交响曲》时,给他们列举上海交大34岁的副教授唐坤发在与病魔搏斗的两年里发表了30篇论文,在这期间每当病痛难忍,他就放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激励他向死神作最后拼搏的勇气,并获交大青年教师优秀科研教学成果奖。鼓励我们的学生,读中职学校也有出息,同样可以成材,不能自暴自弃,要让自己成为生活的强者!很多学生很受鼓舞。

五、音乐教育能培养审美能力,陶冶心灵,有利于学生心身健康

中职生与普高生相比,心理素质普遍较差,生活或学习上一遇到挫折,往往会逃避、半途而废、离家出走、个别的还会有轻生,暴力等现象。由于音乐教育是情感的教育,它主要通过触及人的心灵深处来陶冶人(心理学上常用欢快乐曲来治疗忧郁症,使患者恢复建康)、教育人。因此,好的音乐能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承受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建康和身体建康。古希腊的思想家、教育家柏拉图认为:“音乐与乐曲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人的心灵最深处,如果教育方式适合,他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美化”,“受过这种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感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以厌恶,但看到很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他们,很快地吸收到心灵,作为滋养,因此自己性格也变成高尚优美”。在我们许多的音乐教学或音乐活动中,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爱美、协作、宽容、创造、同情等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净化了学生的心灵,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总之,音乐教育能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 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使他们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劳动。这对中职生的学习、生活、甚至成材起着重要的作用,中职学校的音乐教育与普通中学一样,也应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部分。

参考文献

1.步根海,徐虹.音乐的力量[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2.曹理,李朴珉.中学音乐教育[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3.章连启.音乐教育教学经验[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上一篇:学生旷课处分书下一篇:南方园林实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