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说史

2024-05-21

语言学说史(精选8篇)

篇1:语言学说史

商学院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重商主义经济学说的基本观点 简述早、晚期重商主义思想的异同 简述威廉配第的工资理论 大卫·休谟对经济学作出了哪些贡献? 经济表将全部流通过程归纳为哪五次交换行为? 简述魁奈的纯产品学说 亚当·斯密认为增加国民财富靠哪些两种方法? 简述亚当·斯密有关价值决定的理论 简述亚当·斯密的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理论 李嘉图价值理论的两个不可克服的矛盾 李嘉图是如何分析工资利润之间量的比例变化的各种因素的? 李嘉图学派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有何政策寓意? 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危机论 萨伊的价值理论 萨伊定律 西尼尔为纯经济学的建立提出了哪些基本命题? 巴师夏是如何论证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存在“合作”关系的? 约翰·穆勒的国际价值理论 西斯蒙第的经济危机理论 李斯特的国家经济发展阶段论 罗雪尔将经济学中的历史方法归纳为哪几条基本原理? 边际主义有哪些重要先驱? 戈森定律 奥地利学派的抽象演绎法有哪几个特点? 简述维塞尔的“归属论” 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 杰文斯交换方程式 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 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论 马歇尔经济学方法论的特点 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 马歇尔的收入分配理论 “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的经济思想与新古典经济学存在哪些重大分歧?

篇2:语言学说史

“法约尔跳板”原理:即执行等级路线与保持行动迅速相结合的方法。这一原理旨在保持命令统一的情况下,迅速而及时地解决一般事务,从而使组织最上层得以专注于一些重大问题.2,什么是政治行政二分法

古德诺明确指出,在所有的政府体制中,都存在着两种主要或基本的政府功能,即国家意志的表达和国家意志的执行,这两种功能分别称之为“政治”与“行政”。古德诺对“政治-行政二分法”的贡献,并是不在于他提出了这个“政治-行政二分法”本身有什么新意,而是在于他通过对政治-行政二分法的进一步阐释第一次澄清了由这种“二分”的提法而容易造成的一种误解:认为一种政府功能只存在于一种政府机构之中;在于他第一次指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分权原则的极端形式不能作为任何具体政治组织的基础。因为这一原则要求存在分立的政府机构,每一机构只限于行使一种被分开的政府功能。然而,实际政治的需要却要求国家意志的表达与执行之间协调一致。”很明显,古德诺在此表现出的兴趣,主要已不是在于政治与行政的“分离”,而是在于二者的“协调”。3,什么是组织平衡论组织平衡论(存续论)(1)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在于使组织成员获得一种贡献与满足之间的平衡。

•贡献:指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做的工作或付出的代价; •组织成员的满足:来自于组织为成员提供的诱因,即能够满足成员的个人动机或需要的东西;

•贡献与诱因这二者要达到平衡,组织就可以生存和发展,否则就会衰弱或消亡。

(2)诱因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 经济的与非经济的(3)组织的平衡是不稳定的:

• 外部环境恶化造成诱因来源不足;

• 组织成员的需求标准总在慢慢提高,由此破坏平衡;• 组织必须通过不断地发展壮大来增加组织所掌握的诱因;4,什么是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原理:无论政府工作量增加、减少甚至无事可做,政府机构及人员的数量总是按同一速度增长,官僚机构及官僚按“经济人”模式行事(自身利益最大化),追求升官、高薪、轻松的工作,各种附加的权力,这可以通过扩大机构的规模及增加人员来实现

主要内容: a、凡行政首长与主管都有一种特殊的癖好,即增加下属人员与机构,以显示自己的权势,每年约以5%-6%的速度发展,从而导致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b、行政首长与主管对所增加的下属,都喜欢用比自己能力低的人

c、行政首长与主管采用委员会制决定问题,凡事关重大的问题,决议时间较短

d、凡采用委员会制决定问题,委员人数越多,效率就越低

e、行政效率越低的机关,越注重机关外观的装饰、豪华f、行政效率越低的机关,行政首长和主管越会人为地“制造工作”,并且越会提前花掉预算金,以便来年增加预算.5,什么是彼得定律?彼得原理:基于人事晋升制度的缺点和行政首长的偏心,专爱提升阿谀依附的人员,从而导致行政组织人员才能递减法则和反才能病态。6,什么是企业家理论?

奥斯本认为,所谓政府,它“是我们用来作出公共决策的一种机制”,他不赞成历史上曾有过的一种“把政府视作一种不得不忍受的邪恶”的错误观点。在他看来,政府可以向我们大家提供有益服务的方式。政府是我们解决共同问题的方式。他认为,对于一切文明社会来说,政府都必不可少,他对政府充满信心。

奥斯本所提的企业家政府的本质含义指的是公营部门的机构,不断地以新的方式运用其资源来提高其效率和效能。这一概念,实际上是试图把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些成功方法移植到政府中来,使政府这类公共组织能象私人企业那样,合理利用资源,注重投入产出,提高行政效率。

7,什么是政府失败说?所谓“政府的失败”,是指政府的活动并不总是像应该的那样“有效”或像理论上所说的能够做到的那样“有效”。布坎南认为,政府政策的低效率是指所执行的政策不是最佳政策,这种政策不能确保资源的最佳配置。

布坎南认为,导致政府机构工作低效率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竞争机制。

2、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

3、政府机构自我膨胀。

8,西方行政学说的发展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1、提出与创立时期:1887-1918代表人物著作及观点:威尔逊:行政学创始人,《行政学研究》,主张政治与行政分离,建立一门独立的行政学科;古德诺:美行政学家,《政治与行政》,对政治与行政的分离理论作了进一步发挥;泰勒:美管理学者,《科学管理原理》,倡导科学管理;法约尔:法管理学者,〈一般管理原理〉,提出了一般管理的一些基本原理(十四管理原则)

2、西方行政学的正统时期:1919-1941年这一时期的行政学家继承了早期行政学的基本信念,认为“真正的民主与真正的效率是统一的”,经济和效率是行政管理的基本准则。此时期将官僚制度及其组织和管理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力图通过对行政现象的科学分析,发现行政管理的原则和规律,并尝试着为行政学确立一个基本的理论模式和学科体系。代表人物、著作与观点:德社科学家韦伯,官僚制理论的奠基人,〈论官僚制〉;美行政学家怀特:撰写第一本行政学教科书〈行政学导论〉;美古利克:从分工与整合、全体与部分关系入手提出了分工的局限性和工作协调的重要性,对公共行政作综合研究,提出了一体化行政思想;英厄威尔:对行政管理的原则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概括,与古利克合著〈行政科学论文集〉;美国女政治哲学家福莱特:创立了动态管理理论,为正统行政学向行为主义行政学的过渡架设了桥梁。

3、转变与批评时期:1941-1959二战及以后各国行政管理(体制、权力、职能)随社会、经济等变革而发生了根本变化,正统行政学的理论原则和基本观点无法适应变革,受到怀疑和批评。主要代表人物和观点:美巴纳德:最早运用系统观点对行政组织进行全面深入分析并建立了一套系统的行政组织学说;美西蒙:对正统行政学的行政原则进行猛烈抨击,率先将行为主义研究方法和决策概念引入行政管理研究,建立起一种较为完整的决策理论体系;美行政学者沃尔多:对行政学的历史发展和内容范围进行了全面探讨并对西方行政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美行政理论家帕金森:对官僚组织的弊病进行了精辟分析,提出了著名的帕金森定律;美麦格雷戈:对人事管理的传统观点 — X 理论进行了总结与批评并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新观点— Y 理论;

美林德布罗姆:以渐进调适的观点对行政决策的过程、方法进行了全面分析,建立了渐进决策模式。

4、应用与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技术的发展对行政科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行政学摆脱了对政治学的过分依赖,由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成为一门融合多学科理论方法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学科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这一时期行政学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表现在:A、应用学科‘政策分析’的兴起。(以帮助政府解决如何改进政策制定质量和怎样提高政策执行效果等实际政策问题为宗旨)。B、行政生态学的兴起和发展。代表性人物:以德罗尔:现代政策科学的创始人,推动政策科学突破性发展;美彼得:对官僚组织的特征作了进一步分析,提出“彼得原理”;美里格斯:借用生态学方法研究行政系统与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生态系统的模拟来研究行政生态系统。

5、挑战与创新时期:20世纪70年代挑战:70年代,众多的社会政治问题使公众丧失对政府的信心,现实对行政学理论提出挑战。人们纷纷提出所谓的“新模式”以取代“旧的传统理论”(如:美青年学者:“新公共行政学”运动;英学者:提出重视行政道德规范和社会需要的“社区服务模式”)。此时行政学更加注重政府行政的社会和政治

意义。创新:系统论、控制论等管理实践中广泛且成功的应用为西方行政学的进一步创新奠定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等新的管理学派相继诞生,且目标管理理论、权变学说在政府行政管理实践中得到直接应用,为创新提供现实可能性。主要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森:美新公共行政学者,对传统公共行政学理论进行全面反思与批判,用新方法、新视角研究公共行政;美管理学家菲德勒:将权变管理理论应用于领导科学领域并提出著名的权变领导模式;美学者德鲁克:提出目标管理理论。

6、总结与探索时期:20世纪80年代80年代:西方行政学作为一门学科与专业的地位虽已完全得到巩固,但仍缺乏一个公认的、明确的中心和体系。此时期行政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对本学科的历史发展进行回顾和反思;企业家政府理论的兴起;政策科学的繁荣;并成为政治学与行政学研究的主流之一;公共选择理论影响深远;公众参与、政府间关系(尤其是中央与地方关系)、行政文化 和行政环境等方面的研究也进一步为理论界所重视。代表人物:美政策分析家奎罗:系统阐述政策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布坎南:以经济学方法探讨政府行政问题;美学者奥斯本/盖布勒等:倡导用‘企业家精神’来克服政府官僚主义,为政府改革开出了十种药方。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罗森布鲁姆的多元公共行政观 9,威尔逊认为行政学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关于行政学研究的目标与任务

目标有二个:(1)弄清楚政府能够适当且成功地承担的是什么任务

— 即:明确政府的职能和任务范围,明确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 — 强调“适当性”: 凡公共事务该由政府管理,政府承担其他社会组织所不能承担的,即为“适当”;若政府承担一切,或该管而不管,即为“不适当”

(2)弄清楚政府怎样才能够以尽可能高的效率和尽可能少的金钱或人力上的消耗来 完成这些专门任务。

— 即:用什么方式、什么方法进行管理,才能提高效率,完成任务。这应该是行

政学各部门的具体研究内容。— 特别强调:行政学研究不能仅限于“纯粹技术细节的那种单调内容之上”,而应

对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开展研究,使行政学理论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形成较

高深的理论。

行政管理学的目的:总结行政管理经验,加强其理论性——把行政方法从经验实践的混

乱和浪费中拯救出来,并使它们深深植要于稳定的原理之上。10,古德诺认为政治和行政如何进行协调?

古德诺在指出了政治与行政必须取得某种协调之后,着重探讨了如何取得这种协调:

(1)这种协调的基础便是政治必须对行政取得某种形式的控制。(2)协调不仅取决于政治对行政的适度控制问题,而且还取决于行政权力的必要集中问题。

(3)美国走向政治与行政协调的独特道路-----法外调节。美国政府体制得以顺利运行所必不可少的“适度控制”和“必要行政集权”全来自于一种法定体制外的调节功能---政党。

(4)美国加强民主与效率协调的主攻方向---政府体制的改革。11,泰罗科学管理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什么是管理的五要素?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提高劳动生产率关键在于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3)实行标准化原理;

(4)实行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

(5)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必须来一次“精神革命”;

(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法为

科学工作法;

(7)实行职能工长制;

(8)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管理定义为这五个要素正是法约尔最主要的贡献之一。计划:根据情况预测来制定工作计划。

组织:确立企业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的结构。

指挥:运用领导艺术以推动组织业务,减少无效耗费的功能。协调:使事情和行动都有合适的比例,使方法适应于目的。控制:对各项工作能否按计划进行随时作出反应。12,什么是官僚制?人类社会的三种组织类型是什么?

科层制,又称官僚制,是指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具有专业化综合化的设层分职能的行政组织制度。这种组织能有效地完成组织与管理工作,完成组织目标。合法合理的等级制与职能制相结合,是这一组织的基本框架。科层制组织的特点

1、层级结构中的每一个职位都是构成一个完整的组织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2、有明确的分工制度,每一职位都有相应的法定权力

3、各种工作决定有一定的记录在案的法定公式

4、行政权与立法权分离,行政人员只是具有管理专长的管理者,而非立法者

5、每一层级的行政人员必须具有特殊的才能和经过特殊的训练

6、人员的选拔通过公开竞争考试进行

7、每一职位都必须规定明确的职责范围

8、职位不属私人所有

1.超凡权威与神秘化组织(个人魅力型正当统治)超凡魅力: 来源于别人的崇拜和追随;神秘化组织(chrismatic): 这种组织行使权威的基础是基于统治者个人的人格, 它以对个人的崇拜迷信为基础;统治者个人的人格特征: 超自然/ 超人的力量或品质, 因而具有人格魅力, 如宗教先知, 智者, 战争英雄, 救世主, 政治领袖。2.传统权威与传统型组织传统型权威: 基于传统习惯或世袭得来;两种形式: 世袭制与封建制;3.法定权威与合理化—合法化组织(法理型)法定权威: 由理性和法律规定的权力;合理—合法化组织: 即以理性和法律规定为基础行使权威(统治)的组织;在该组织中:–权威的基础是组织内部逻辑一致的各种法律规则以及得到法律授权的管理人员所发布的命令,人们对权威的服从是由于依法建立的等级体系,是对组织规则的服从,与领导者个人的品质,能力,学识关系不大.不依赖于与个人有关的身份或属性,是一种非人格的权威统治;–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关系在法律上地位平等,都受组织规则的约束;13,古里克认为政府在社会中的作用是什么?(1)关于政府存在的必要性:

“ 政府是任性、坚强且自私的人们能够协作共生的手段” ; 当基于自身利益且由市场所支配的私人行为被证明是不适当的时候,政府活动的必要性就产生了。

(2)关于政府工作的目的:

对过度的自由行为施加必要的控制;提供(公私)合作的社区服务; 表现对弱者的公平的人类同情心(促进社会公平);(3)关于政府的工作方式:

不应单方面发挥作用,而应与私人部门合作,尤其是在制定计划上;政府制定的计划指标不能绝对化,要留有余地,有弹性;(4)主张限制政府的作用,防止政府膨胀:

u 政府机构的日益膨胀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市场失败会导致政府增长;

– 热心公益者、政府官僚、政治家也致力于推动预算增长;u 应该限制国家(政府)的作用

– 未来变化无常,政府同样不能确切地了解未来;

– 政府中的领导者可能缺乏智慧、经验、知识和高尚品质;– 缺乏行政技能与方法;

– 综合行动要涉及到众多变量;

– 行政集权体制缺乏开发新思想和新方案的有序方法;u 但是政府的作用不应受到固定限制;(5)重新划分和配置政府内部职能

14,何谓西蒙的价值命题与事实命题?事实与价值的区分 A、理论的区分:

–价值命题是关于偏好的表达,应然问题,规范性陈述,;

–事实命题是关于客观世界上可观察的事物及其运作方式的陈述,是然问题,描述性陈述; B、实践的辨别

–之一:手段与目的的区别;

–之二:可供选择的行为与行为的后果的区别;

C、以事实与价值的区分来区分政策问题与行政问题,从而界定行政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政策问题:价值因素居重; –行政问题:事实居重;

15,什么是逆境及其应付逆境的政策原则?

含义:德罗尔认为,所谓“逆境”,它是指由不同原因造成的,难以消除的各种社会紧张状态。逆境产生的原因:逆境可能是统治机制中内生的,即政治制度本身特征中固有的;也可能是外生的,与政治制度以外的乃至超社会的现象有关,即是由所考察的社会及其范围之外的各种因素造成的。” 应付逆境的政策原则

A.社会改造原则(核心是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B.达到临界质量的原则 C.有选择的激进主义原则

D.准备承担风险同时避免万一的原则 E.产出价值优先原则

F.积极性强制干预的原则

16,什么是行政生态学和里格斯的三大行政模式?

行政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研究行政管理与其周围环境的一门科学。它主要研究各个国家的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等因素对公共行政的影响以及公共行政对该国社会变迁与发展的影响

三大行政模式:

1、融合型行政模式(Fused Model)是农业社会的行政生态 其特征是:经济基础是农业生产力,土地的分配和管理是政府的重要事务;官僚的职位重于行政政策;政治与经济不分,权力来源于君主,行政官吏在政治上和经济上自成特殊的阶级;政府与民众较少沟通;行政活动以地域或土地为基础,行政的主要问题是维持行政的一致和统一

2、衍射型行政模式(Diffracted Model)是工业社会的行政生态其特征是:经济基础是美国式的自由经济或苏联式的管制经济;民众有影响政府决策的渠道,政府与民众关系密切;行政风范体现平等主义、成就导向和对事不对人的原则;沟通渠道发达;行政的主要问题是谋求专业化基础上的协调和统一

3、棱柱型行政模式(Prismatic Model)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时期的行政生态特征:既具有融合型的一些特征,又具有衍射型的一些特征,具体说就是政府的制度、法规不能起到约束和规范作用,形式上虽已抛弃了传统社会中的行政特性,实际上仍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同时呈现异质的行政制度、行政风范和行政行为;传统结构与现代结构重叠出17,新公共行政学的主要理论主张是什么? 课本

18,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主要思想来源是什么?

1、民主公民权理论

2、社区与公民社会的理论

3、组织人本主义与新公共行政 4、后现代公共行政

19,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府领导者与企业领导者的行为动机不同。企业领导者的行为冬季是获取利润;而政府领导者的行为动机则是再次被选上连任。第二,政府与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和方式不同。企业的大部分收入来自其顾客,它往往是通过其顾客自由挑选勾连其商品和劳务来挣得收入的;而政府的大部分收入则来自其纳税人,政府是通过征税取得其主要收入的。奥斯本说:“这就是为什么广大公众的注意力如此强烈集中在政府服务的成本上的原因,从而不断地产生要求实施控制的欲望——规定官僚们在每个项目上花多少钱,一次来避免官僚们可能浪费,滥用或者侵吞广大纳税人的钱。”

第三,政府与企业的动力不同。政府的动力往往来自于种种垄断,而企业的动力则通常来自于竞争。

第四,政府部门与企业组织对其成员的考核标准不同。政府部门对其成员进行考核的一条最根本的标准是看其是否能讨好当选的政客;而企业组织对其过程原进行考核的根本标准则是看其是否能够出产品或获得利润。奥斯本指出:“由于政客们倾向于受到利益集团的驾驭,政府的管理者与他们私营企业中的通航不一样,必须在每一个关系中考虑到利益集团的因素。”

第五,政府雇员与企业雇员对风险和报酬的看法不同。对此,奥斯本引用福特基金会的卢·温尼克的话解释说:“在政府中,一切激励因素是以不犯错误为定向。你取得了九十九个成功也没有人注意,但只要犯一个错误你就完蛋了。公司企业激励雇员的标准手段在这种政府中效果不佳。”

此外,奥斯本认为政府与企业“还有许多其他的不同。政府是民主的和开放式的,所以它的行动比公司企业缓慢,而公司企业的经理们可以关起门来迅速作出决定。政府的基本使命是‘办好事’,而不是挣钱,所以企业中的成本小以计算到了公营部门就变成了道德的绝对准则。政府必须常常替每个人平等服务,不管这个人制度的能力和对服务的需要如何,于是政府也就做不到公司企业那样的市场效率。” 20,为什么要推行渐进决策模式?

采用渐进决策的原因

林德布洛姆不仅提出了渐进决策的基本原则,而且还进一步分析了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在他看来,政策分析之所以不能进行理性化的周密分析,而要采用渐进分析,是因为决策与政策的制定必然要受到政治、技术和现行计划的制约,它们决定着决策必然成为渐进过程,他分别从上述这三个方面对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做了分析。

(1)决策的渐进性是由政治的一致性所决定的(现实的政治如此)。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政治上所推行的是一种多党制,政府决策必然要受到多个党派的影响,必然成为各个党派折衷调和的产物,或者说,决策主体是多元的。然而,各个政党和政治领袖对基本政策的看法往往是一致的,因此,政治总是朝着一个统一的目标逐渐前进。各个政党之间虽然也有矛盾和斗争,但是由于其阶级利益的一致性,所以其政治利益常常也是一致的。一般来说,不会因为政党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而导致政治的剧烈变化。因此,林德布洛姆断言,西方国家所推行的实质上是一种渐进的政治,各个政党在竞选时仅仅对每项政策提出渐进的修改;政党自身的政策也是渐进地改变的。与此相一致,政府的决策过程必然地是一个渐进的决策过程。

(2)决策的渐进性也是由技术上的困难造成的。在他看来,任何一项决策的作出必然要与时间、信息等因素相关,而决策的正确程度则直接受制于决策者的决策备选方案及其后果等信息的了解程度,决策者对决策备选方案及其后果了解的越深入,有足够的时间和智慧或其他手段了解所有的决策备选方案,洞悉每一项决策备选方案的后果,或者说,决策者在技术上不可能对决策的所有备选方案都做到深入、透彻,决策正确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亦然。然而,决策者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智慧或者其他手段了解所有的备选方案。洞悉每一项决策备选方案的后果,或者说,决策者在技术上不可能对决策的所有备选方案都做到深入、透彻的了解。因此,林德布洛姆认为,决策者不可能等到对决策的每一个备选方案及其后果都深入、透彻地了解后再做决策,而必须在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就做决策,然后边执行边修正。这就是他所谓决策过程中的“修修补补”。

篇3:语言学说史

1 通过经济学说史学习, 加深学生对经济理论的理解

财经院校的大学生都是通过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 开始接触经济学, 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反映是“经济学”充满了高等数学, 不是晦涩难懂的均衡计算就是复杂多变的图形, 大部分的学生对此课程都有“想学但难学”的感觉。即使是所谓学的好的学生, 也只局限与对图形的掌握和计算题的解题而已。对于经济学的真正意义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学生难以理解和体会的, 使得学生头脑中的经济学只停留在“纸上谈兵”而已, 这就失去了我们学习经济学的真正作用。

而经济学说史课程, 讲述的是经济学说从无到有的发展演变过程, 通过不同历史阶段展现, 产生了不同经济学说并影响当代经济的发展。学生通过对经济学说史学习, 可以深刻感受到经济理论存在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同时跳出固有模型和惯性思维的影响, 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视点加深理解以前所学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知识, 从而得到新启示, 使经济学学习与时代相结合, 落实到现实经济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 对不同学说的客观评价、理解, 可以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在学习西方经济学过程中, 大多使用国内教材。为了能够较系统的介绍西方经济学的理论, 国内出版的教材基本上都是以主流经济学理论为主, 也就是说讲述的是一种看法和思路。随着近年来教学计划调整和课时压缩, 教师在有限课堂时间里讲述大纲考试的相关内容都紧张, 根本没有时间去介绍其他的理论。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 认为经济学只有所学的一家之言。而学说史的学习就可以弥补这个缺陷, 通过介绍不同时期不同的经济理论, 让学生看到经济理论之间的差异和继承以及不断发展、演变, 思考为什么某人理论能够成为主流, 为什么若干年前的支流后来又变为主流学说, 背后形成和推动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在对经济学说不断演变分析中就会逐渐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在学习中不断成长, 成为一个不只会考试做题, 关键是有思想和思辨能力的大学生。

3 从学说演变的历史进程中体会经济理论运用对国家经济发展和变革的重要性

经济理论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产物, 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虽然通过历代经济学家努力和奋斗, 现代经济学已经成为社会科学中的“显学”, 但是在大学教学中, 由于教学体制和课时限制, 学生很难在课堂上体会到自己所学的经济理论到底对经济发展能起多大作用。而在经济学说史课程讲述中,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经济学说的时代背景分析, 通过结合当时历史现实, 讨论理论产生的根基和成为主流后对现实经济的影响。如经济学说史上著名的“三次革命和三次综合”对于经济学走向现代成为社会科学殿堂的“明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理论的正确运用可以促进各国经济发展, 德国历史学派、美国新制度经济学派、英国剑桥学派等经济学家的理论, 不但对本国经济造成重大影响, 同时通过经济理论变革也为促进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虽然国内的教材中对此介绍相对较少, 但国外经济学说史的教材却叙述内容多而且面广。因为任何时期经济学说产生都是时代缩影和需要, 其内容是与历史背景不可分割的, 所以把时代背景介绍与经济学家理论结合起来讲解, 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理论体系, 同时体会经济学说的历史性、阶级性和政治性, 理解所谓“纯粹经济学”的欺骗性。在经济学教学中经常讲“为什么学习西方经济学”, 但学生却不能够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体会到“西学中用”目的是有选择的, 甚至有很多人会被西方表面宣传所迷惑, 认为“全盘西化”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好选择。而如果从经济学说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待此问题, 就可不辨而胜,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该课程重要性和实用性, 改变固有的“历史无用论”的想法, 同时可以激发思考的主动性。

4 有利于学生对不同课程内容的链接, 融会贯通提高学习综合能力

不管什么专业对于在校大学生, 每天都穿梭于各个教室之间, 听着不同老师在讲述着不同的课程。所以在学生脑中所学的各个课程只是大学知识结构中若干个点而已, 至于不同点应该摆放在哪里, 各个点之间有什么联系他们并未思考过或能够得出清晰构图。这正是造成社会所说大学生“高分低能”的一个重要原因。“高分”是表明学生在校把所学课程即各个点掌握的很清楚, “低能”是因为其脑中只是零散“点”的堆积, 而不能形成一个有形、有用的“网”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这正是现在大学教学的一个弊端。大学中开设的有些课程只是强调理论性, 而没有教会学生如何使用知识。同时各个专业课程都是“各自为政”, 针对某个问题任课老师只讲本课程理论和观点, 而现实中任何问题都绝不是只用一门课程知识就能解决的, 所以要求有综合应用所学各门课程的能力, 而这正是学生所缺乏的, 也是在现有学校考核制度下所不能衡量的“高分低能”就不奇怪了。所以如何去构建这个“网”既要学生自己主动学习, 也要借助于老师在课堂上思路引导和勾画线条, 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知识运用的综合能力。而经济学说的发展是现实经济现象的浓缩, 是众多历史原因的综合物, 演变中涉及宏观、微观经济学, 金融学、财政学、福利经济学等各课程内容, 所以在讲解某经济学的理论时经常会涉及到不同专业领域课程, 如斯密的理论, 既有宏微观的理论, 还有国际贸易、税收、财政、金融等各方面的知识, 这些理论成为不同的点, 围绕“国家财富如何增长”这个中心, 以“经济自由”为主导的思路构建出了斯密的《国富论》的全部内容, 同时也成为经济学永远追随的主题和方向, 这种情况在许多经济学家理论中都会有所体现, 教师就可以与学生已学课程情况结合, 提供一个新视角去理解学过的理论, 搭建起贯通各个课程的思路, 让学生体会到对同一个问题不同课程是如何寻找解决之路的, 哪些是现实中可行的或效果更好的, 通过分析、梳理理论脉络, 锻炼学生知识的综合应用同时增强解决现实问题能力。只有不断的加深理解变为自己的知识达到“融会”, 才有可能去“贯通”, 把各个点链接起来构建实体的专业知识结构, 在现实经济生活和工作中解决问题, 成为有文凭也有水平的大学生, 成为企业和社会欢迎的人才。

5 经济学家的生平可以触动学生, 有励志的作用对学生成才有所启示

在学说史的教学中, 对于经济学家都有一个生平和重要著作的介绍。学生对此部分都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古典时期的经济学家, 每个人都有传奇的人生经历。教师通过搜集一些有趣和典型事例适当展现, 不但可以调节课堂气氛, 同时还可以对学生有所启示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我十几年教学中发现, 学生对斯密、李嘉图、魁奈、马歇尔、穆勒等经济学家十分崇拜和敬仰。很多学生表示他是因为查阅了资料后喜欢某个经济学家从而开始重新认真学习他的经济学理论, 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经济学说的理解, 同时从其人生经历中得到启示, 形成激励作用。如喜欢李嘉图的学生众多, 不但被他学识、勇气、能力和人格魅力所折服, 同时也理解了为什么在学说史上给李嘉图以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完成者的重要地位。这里虽然掺杂了许多感情色彩, 但是只要我们老师正确引导和运用, 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是很有好处的

篇4:一部风格独特的经济学说史

在斯密的经济学说中,强烈地呼吁实行经济自由主义。梁启超对此十分神往,所以,具有经济自由主义倾向的重农学派,深得他的青睐。他说:“生计学之自由主义,大成于斯密·亚丹,而法国之重农学派,实为其先河”(60页)。然后大加喝采:“要之重农学派,其纰缪之见、过激之论固不少,至其变革群治之面目、改良生计之学理,厥功甚巨,不可诬也。其排击干涉,主张自由,实骤开斯密·亚丹以后一新天地。其势力不亦伟耶?不亦伟耶?”(64页)从这两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到,梁启超这里用以评价前人是非功过的标准,是系统化了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

除了上述理论标准外,梁启超还有第二个评价标准,那就是看西方历史上各派经济学对当时中国现实的实用程度。在梁启超看来,斯密开始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上虽然很完善、很正确,但用来指导中国的现实是不行的。他说:“斯密之言,治当时欧洲之良药,而非治今日中国之良药也。治今日之中国,舍前此所谓哥巴也略(柯尔贝尔)、克林威尔(克伦威尔)政略者,其道无由。”(73页)柯尔贝尔、克伦威尔奉行重商主义,实施保护关税的国家干预政策。经过权衡,梁启超认为重商主义的保护政策比经济自由主义对中国更有用,把它看作救中国时弊之良药。他在“重商主义”一章的按语中写道:“重商主义在十六世纪以后之欧洲,诚不免阻生计界之进步,若移植于今日之中国,则诚救世之不二法门也”(55页)。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无论何人,必经数年之提携顾复,然后人格乃成;无论何国,必经一度之保护奖励,然后商务乃盛”。在经济落后而又强敌盈门的形势下,中国只有采取保护主义,才能生存发展。因此,他感叹道:“而惜乎如哥巴、格林威尔其人者,我中国数千年来曾无其人也。”(56页)梁启超对于重商思想的偏爱,自我表达得清清楚楚。

这种实用论观点,直接影响到他对历史上经济学说的评价:凡是重商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他就褒;而凡是抑商的,他都贬。例如,在谈到西欧中世纪的贱商时,他联系说:中国“汉时禁贾人乘马衣绣原是此意。”谈到阿奎那“公平价格”时,他又说:这与中国战国时期“许行所谓市价不二、国中无伪者同一谬见。《汉书·食货志》载王莽令诸司市为物上、中、下之价,各自为市平,亦此类也”(见44—45页)。在评价重商主义学说时,他更是褒多于贬。特别明显的是,他尽力为重商主义过分强调流通的错误开脱说:“难者谓重商抛弃农业,为舍本而图末。其实不然。彼其时先后,固当如是。”“重商业者,实间接以为农业之先驱也。”爱鸟及乌,他极力称许重商主义的推行者柯尔贝尔和克伦威尔“大有利于法国、英国,尽人所同认矣”(均见52页)。

梁启超就是按照这样两个标准来编写我国第一本西方经济学说史的。他使用的第一个标准,当然是片面的理论标准。但其第二个标准,或者说第二种方法,却使《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成为风格独特的经济学说史。在书的字里行间,我们不仅能感觉到梁启超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一腔热情,看到他勇于思索的可贵精神,而且时时受着强烈现实感的薰陶冲击。我在想,这种写法是否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呢?如果我们现在研究经济思想史、经济学说史的同志,也能既不仅从理论上评价人物和学派,而且能多多少少发表一点把前人理论同现实相联系的见解,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未必不是件有益的事吧?

篇5:经济学说史复习大纲

本次考察将从以下30个题目中抽取5个进行闭卷考试。考试的时间和地点请两个班级班干部协商,并借用教室。

2014年6月13日

1.简述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和两个发展阶段。

2.意大利、奥地利和德国重商主义各有哪些特点?

3.色诺芬是如何看待财富机器增长的?

4.评述古罗马“公平价格”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5.古典经济学术语有哪些不同的界定?

6.怎样理解“徒弟为财富之母,儿劳动为财富之父的能动的要素”?

7.评述布阿吉尔贝尔的财富观和“自然秩序”思想,他为何主张自由贸易?

8.如何看待重农学派学说的历史地位及其特点?

9.什么事纯产品学说?

10.杜尔哥对重农主义有哪些发展?

11.什么是斯密理论的二重性?

12.斯密是怎么论证自然价格及其市场价格的关系的?

13.什么是斯密教条及其经济自由主义?

14.分析李嘉图的经济研究方法。

15.比较李嘉图与斯密的价值理论。

16.西斯蒙第在经济学说上具有怎么样的特殊地位?

17.西斯蒙第提出的“新原理”与英国古典经济学有何不同?

18.书评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危机理论。

19.分析萨伊的效用价值论、“三分法”在经济学説史上的影响。

20.李嘉图学派为何会解体?

21.为什么说约翰.穆勒实现了经济学説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

22.评述戈森定律。

23.分析时差利息论在经济学説史上的地位及作用。

24.说明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的产生及其影响。

25.为什么说马歇尔实现了经济学説史上的第二次大综合?

26.马歇尔的分配理论有哪些特点?

27.新古典经济学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28.简述凯恩斯学术思想的发展。

29.凯恩斯经济学缘何被称为“萧条经济学”?

篇6:政治学说史复习提纲1

第一章 古希腊:西方政治思想的源头

一、城邦制度特点

二、古希腊政治思想的特点

三、柏拉图理想城邦的政治制度有哪些内容

四、亚里斯多德关于“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五、亚里斯多德关于理想的民主政治包括哪些内容?名词解释:逻各斯、哲学王、理念世界、人是万物的尺度

第二章希腊化与古罗马政治思想

一、西塞罗 的主要思想

第三章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一、奥古斯丁关于国家的思想

二、托马斯·阿奎那四种法的关系

名词:“双城论”

第四章16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一、文艺复兴时期政治思想的特点

二、马基雅维利的人性论

三、路德政治思想

四、布丹的主权学说

第五章17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一、格劳秀斯的自然法学说

二、斯宾诺莎的自由观

第六章 17世纪英国政治思想

名词:利维坦天赋人权

一、霍布斯和洛克的契约论有何异同

二、洛克的宪政、法治与分权思想

第七章 18世纪法国政治思想

一、孟德斯鸠法与法的精神

二、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的思想

三、卢梭契约论与霍布斯、洛克的不同点是什么

四、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与人民主权思想

第八章18世纪美国政治思想

一、潘恩的人权理论

篇7:西方行政学说史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1.被西方国家称为“第四权力机关”的是(C)A.利益集团 B.政党 C.公共舆论 D.工会 2.行政学脱胎于(A)A.政治学 B.法学 C.管理学 D.政治经济学 3.泰罗的科学管理(C)A.注重人际互动的影响 B.注重为社会服务的道德观念

C.注重对效率标准的追求 D.注重外在因素对组织的影响

4.在保持命令统一的前提下,迅速而及时地解决一般事务,从而使组织最上层专注于重大问题,这是法约尔的(B)A.线性组织理论 B.“跳板”理论 C.参谋理论 D.管理职能理论 5.在官僚制中,意味着行政管理由传统的“人治”转向现代的“法治”的是(B)A.组织的严密性 B.管理的非人格化 C.技术的高效率 D.统治的知识化 6.传统型统治最为普遍的形式是(C)A.长老制 B.贵族制 C.世袭制 D.禅让制 7.古立克认为,理想政府的首席行政官应该(B)A.提出计划 B.主持计划 C.实施计划 D.监督计划 8.以下属于古典时期行政学说的是(D)A.西蒙的行政决策理论 B.麦格雷戈的人事管理理论

C.凯登的行政理论 D.古立克的行政组织理论

9.在4P理论中,古立克在进行协调努力时倾向于强调的是(A)A.目的 B.过程 C.人员 D.地点 10.在福莱特看来,群体过程的核心就是(B)A.互利 B.创造 C.调和 D.渗透 11.霍桑实验共分为(D)A.二个阶段 B.三个阶段 C.四个阶段 D.五个阶段 12.巴纳德把自己的主要贡献归结为“动态性”概念和(B)A.“复合性”概念 B.“结构性”概念 C.“行为性”概念 D.“综合性”概念

13.西蒙对决策的分析首先建立在他提出的一种新的决策人的模式上,他把这一模式称为(B)A.“经济人”模式 B.“满意人”模式 C.“心理人”模式 D.“社会人”模式

14.在棱柱社会中,由于同时来自国外和国内的压力而导致的变革被称为(C)A.外生型变革 B.内生型变革 C.共生型变革 D.综合型变革 15.艾米泰?埃佐尼把渐进模式和理性模式结合起来,创立了(C)A.非根本性决策模式 B.根本性决策模式 C.综视决策模式 D.有限理性决策模式 16.威尔达夫斯基对公共行政学最主要的贡献是他的(A)A.行政预算研究 B.行政决策研究 C.行政组织研究 D.行政沟通研究

17.在沃尔多看来,古典学派推崇民主的“美国使命”的思想,实现这一思想的前提是建立一个(D)A.公平的政府 B.法治的政府 C.集权的政府 D.高效率的政府 18.系统权变行政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是(C)A.西蒙 B.布坎南 C.卡斯特 D.泰罗 19.在政治市场中,决定人们相互交换关系得以建立的根本因素是(A)A.个人的利益 B.国家的利益 C.利益集团的利益 D.社会的利益 20.以下与泰罗传播的企业管理理念相悖的是(D)A.效率 B.管理职能专业化 C.劳资双方的合作 D.员工之间的沟通 21.根据法约尔的线性组织理论,一个工长管理的工人数应为(D)A.4—6人 B.7—9人 C.5—7人 D.2—5人 22.在韦伯看来,现代社会组织的主要表现形式是(B)A.传统型统治 B.法理型统治 C.个人魅力型统治 D.权威型统治 23.个人魅力型权威是(B)A.以制度为取向 B.以人格为取向 C.以血缘为取向 D.以价值为取向 24.里格斯为分析发展中国家的行政系统而提出的模型是(A)A.融合的—棱柱的—衍射的模型 B.融合的—衍射的—棱柱的模型

C.棱柱的—融合的—衍射的模型 D.衍射的—融合的—棱柱的模型

25.古立克认为,行政部门要融合成一个整体就必须进行理性地分工和(A)A.有机地结合 B.合理地授权 C.明确职责 D.有效地监督 26.福莱特把领导分为三类:个人领导、功能领导和(C)A.集体领导 B.职能领导 C.职位领导 D.权威领导 27.巴纳德认为,组织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是(D)A.正式组织 B.非正式组织 C.混合性组织 D.复合性正式组织 28.西蒙将组织的决策过程分为程序性决策和(A)A.非程序性决策 B.静态性决策 C.动态性决策 D.结构性决策 29.根据里格斯的理论,下列国家中属于棱柱型行政的国家是(A)A.泰国 B.美国 C.古代中国 D.英国

30.切斯特?巴纳德是新古典时期的一位重要的组织理论家,他的一本名闻遐迩的著作是(D)A.《政治与行政》 B.《行政研究》 C.《经济与社会》 D.《经理人员的职能》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昆斯伯里侯爵式”的管理采取单一的 直线 指挥,其特点是中央集权。2.在法约尔的14条管理原则中,等级制度 原则是其管理理论的核心。

3.古立克提出的“由下而上”的作法,强调了“ 同一性 的原则”,但是它忽视了控制和协调的必要性。

4.福莱特认为,解决社会冲突主要有三个途径,即一方占据上风,互相妥协和

整合。5.霍桑研究指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 非正式组织。

6.在巴纳德看来,组织的存在取决于协作系统平衡的维持,这种平衡有两个条件:一是组织的有效性,二是组织的 效力。

7.西蒙将决策前提分成两大类:价值前提 和事实前提。

8.行政生态学、比较行政学和发展行政学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的行政学家 里格斯。9.麦格雷戈对“X理论”的批判是以马斯洛发明的人的 需求(要)层次论 为依据的。

10.卡斯特认为,从结构层次看,可以把管理系统分为作业分系统、协调 分系统和战略分系统等三个层次。

三、简答题(用简明文字回答下列问题,不要求展开分析。每小题5分,共25分)1.威尔逊认为公共舆论监督应具有哪些特征?

应具有社会权威性;

应具有相对独立性; 应具有高度的有效性和适当性。

2.简述传统型统治的组织机构的基本特征。

未将私人领域和官方领域截然两分。

官吏的管理和技术才能并不重要,忠诚第一。

在任务的机能划分和指挥等级上与传统型、法理型统治类似。3.在凯登看来,原有行政改革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①公共事务迅速膨胀; ②政府官员的行政功能已经改变;

③政府组织的存在由来已久; ④大量的政府组织没有竞争对象;

⑤行政改革的对象是保守、僵化的大型组织; ⑥今天改革的难度已远远超过以前。4.简述里格斯国家行政生态的五个要素。

①经济要素 ②社会要素 ③沟通网 ④符号系统 ⑤政治构架 5.布坎南认为政府机构工作低效率的原因有哪些? ①政府机构工作低效率的原因在于 ②缺乏竞争性压力;

③没有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 ④缺乏监督信息。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POSDCORB:代表着行政管理人员应该执行的七项重要功能,即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协调、汇报、预算。

2.整体学说:指对一个整体的了解仅仅靠对其组成部分的分析是不行的,整体的利益实际上来自互相渗透和综合思想、行动及感情的群体过程。

3.程序性决策:决策刺激(问题)重复出现,组织(决策者)已确立起一种对付这一状况的确立的程序。

4.衍射型行政:是指与现代工业化社会相适应,政府职能明确,有着分工极细的行政机构,彼此各司其职、互不混杂,讲求行政的效率与科学性的行政类型。

5.社会心理分系统:社会关系中的个人构成组织中的社会心理学分系统,它是组织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试述法约尔管理组织理论的特点和贡献。

特征:法约尔试图给管理规定特有的概念范围,并把它作为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

在法约尔理论中,组织与管理密切相关

法约尔的14条管理原则更似于一种论述组织的有效形式和维持的理论。

法约尔的管理理论只考察了组织的内在因素,缺乏具体性。

贡献:管理是可以应用于各种形式团体活动的一套独立的知识——管理的普遍性。

能够应用于所有各种工作的第一个全面和综合的管理理论。

在学院和大学中开设管理课程的思想。2.试述林德布洛姆分支方法的特征。

在林德布洛姆看来,行政决策实际包含了以下五个特征:

(1)它是“渐进的”。因为目标总是采取小的,而不是大幅度“突飞猛进”的步骤去实现的。

(2)它是“不全面的”。即既然决策者掌握的人力物力总是有限的,因而不能全面考虑可选方案以及各方案产生的价值因素。

(3)分支方法要求运用“连续比较”。政策制定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要在可资选择的较小的范围内,通过一连串小的比较环节一次次地不断加以制定和修正。

(4)实际的决策不过是要从可供选择的方案中达到“满足”标准,而不是要从中获得“最佳方案”。

篇8:语言学说史

我国高校财经管理类专业普遍开设了西方经济学课程, 但学生在这些课程 (包括微观、宏观和国际经济学等) 的学习过程中, 只接触到了教材编者为学生展现的本专业课程的一些“知识片段”[1]P1, 从这些片段中, 学生不知道经济理论产生的过程, 事实上对经济学理论无法形成系统的认识。因此, 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有必要通过专门的课程来了解经济理论如何产生、演变和发展。应当说, 研究结论往往不能限于理论本身的推理或演绎, 更需要通过理论学说史的系统考察来完善。

《经济学说史》的核心是研究经济理论的形成、发展, 以及存在的问题, 等等。如考察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何人采用何种方法, 思考或研究经济问题, 在此基础上逐步蕴积而成的经济思想、概念、学说, 乃至理论和规律, 等等。再就是介绍经济学诸学科的创立、分布、演进及主要研究对象、领域及研究群体、科研组织, 还要考察影响人们进行经济思维、研究、活动以至于决策的社会经济状况、思想文化特征、政治制度背景等因素。总而言之是阐释经济理论发展的脉络和规律的一门学科。在经济学尚未成为独立学科的时代, 则主要考察人们如何进行经济思维, 对经济事物形成怎样的认识, 以及思想主张, 等等。

《经济学说史》研究内容也非常丰富。自古希腊罗马时期起至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的新发展止, 时间跨度很长, 以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学家和经济派别的主要经济思想和观点为主要学习内容。其中包括西方早期经济思想、重商主义学派、重农主义学派、古典政治经济学派、空想社会主义学派、庸俗经济学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派、边际效用派、新古典经济理论、制度经济学派、货币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等多个不同的经济学派, 内容极其丰富。同时, 《经济学说史》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各流派面对不同的历史背景, 相互继承和发展构成了系统性较强的知识体系。

二、教学现状分析

(一) 教材选用。

《经济学说史》是理论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大学经济学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国内各大学的经济学专业都有开设此课程, 因而教材很多。目前采用较多的主要有姚开建主编的《经济学说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以下简称“人大版”) 和尹伯成主编的《西方《经济学说史》———从市场经济视角的考察》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以下简称“复旦版”) 。其中人大版教材的主要特点是内容系统, 细节充实, 并且便于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人大经济学院在经济学教材编写方面的权威性, 影响了几代经济学子。很多首开经济学课程的院系多采用此版本。但这本教材内容体系过于庞杂, 纲领性不强, 课时安排较少的院系只能在教学中作适当调整。复旦版的教材观点新颖、体例清晰, 其中对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进行了理论反思, 但对于本科阶段的经济专业学生来讲, 教材内容过深, 不易理解和学习。综上, 对于《经济学说史》这门课程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教材体系庞大而课时安排普遍较少;二是教材编者的主观认识有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对某一经济学说的客观理解和接受。

(二) 教学内容。

因教学内容多、体系庞大, 学生在学习教材时也会感到内容多, 学习困难, 产生畏难心理。客观上讲, 本门课程教材多厚达四五百页, 内容有三十四章之多, 多数院系仅安排54课时, 这给教师授课带来了不少问题。首先, 课时少, 教学内容多, 在授课中如何利用有限的学时来完整、详细地讲授教材内容, 这给教师备课提了较高要求。其次, 《经济学说史》是一门介绍在不同国家、不同社会体制下, 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 各位经济学家通过自己的研究分析, 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提出的各种不同的经济学说和理论, 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 如何把理论性和实践结合起来, 如何正确分析和评价经济理论, 能够让学生既理解课程内容, 形成正确认知而不教条理解, 又激发学习的热情, 这对教师提出了挑战。最后, 《经济学说史》亦是一门介绍经济理论发展的课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不同经济学家的不同经济学说并不困难, 难点在于如何能让学生把握经济理论发展的内在规律, 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认识。从学生平时学习和期末考试结果来看, 这三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学生学习情况。

从学生背景来看, 经济学专业多为文理科学生兼收, 根据学生素质和学习基础, 学习《经济学说史》课程存在以下问题:第一, 《经济学说史》课程的学习需要多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如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高等数学等学科。例如根据教材体系, 这门课程实际着重介绍西方经济学说的发展历史过程, 因而课程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经济思想开始。学习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对欧洲中古时期的历史必须有一定了解。从实际授课来讲, 对理科生而言, 历史学恰好是他们欠缺的部分。因此, 在学习过程中主讲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介绍相关知识背景, 这对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提出了要求。而文科生对数理经济学派的相关理论又难以理解。第二, 学生在学习《经济学说史》课程之前, 已经系统学习过西方经济学 (分为微观、宏观两部分) 、高等数学等相关课程, 这是学习本门课程的必备基础。然而从上课情况来看, 学生的西方经济学基础和高数基础不够扎实, 往往在经济理论推理过程中要停顿下来了解相关基础知识, 这严重限制了学生对本门知识的理解。第三, 经济学经过数百年发展, 如今分支众多、学派林立。特别是进入20世纪之后, 经济学逐渐发展成与许多学科交叉的庞大的学科体系, 要想全面了解经济学说的发展, 仅靠教师课堂讲授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内容过多, 学习困难。

三、教学方法改革思路

(一)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

启发式教学是指学生与教师平等探讨问题的教学方法。通过老师的设问、提问, 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最后解决问题,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研究的能力, 适合于和学生已有知识关联性较大的内容。比如在讲到边际效用学派时, 可以让学生思考价值的形成与人的心理有什么样的关系, 人对事物价值的判断与人需求的大小及事物的稀有性之间的关联, 并从自身考虑, 是否也存在这种心理。以这种启发式的提问, 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思考、分析问题, 从而理解边际效用学派的经济学家们为何会提出效用决定价值这一命题。

(二) 把经济理论和生活实践相结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经济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既便于理解书中的基本概念, 又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是理论联系实际要与时俱进。例如在讲到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时, 可以让学生思考:现实中的国际间贸易是如何发生的?按照绝对优势论, 没有资源禀赋的国家无法参与国际贸易, 但事实是否如此?通过这种方式, 让学生把经济理论的提出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激发学生了解经济理论提出、形成过程的热情, 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 用经济学家构建经济理论体系的方法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经济学家的理论体系的构建经过严密的逻辑思维, 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宝贵精神财富, 对学生锻炼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严谨的逻辑思维很有帮助。但这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被忽略。经济学家逻辑框架非常严谨, 思维独特非常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这对学生们以后科学思考经济问题大有裨益, 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将以前学习的知识片段联系起来, 了解其所学经济学知识的来源。

(四) 借助影像资料。

学习《经济学说史》的目的, 不仅在于了解经济学说发展的历史过程、经济理论构建的逻辑过程, 而且在于要让学生了解经济理论与经济现实之间的联系。特别是本科阶段的学生, 应增加其对经济理论的感性认识。基于这一点考虑, 主讲教师应给学生延展、搜集书本外的学习资料, 如一些优秀的影像资料, 将20世纪人类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与本世纪经济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起来, 为学生展现一幅生动逼真的经济画卷, 让学生将课堂所学书本知识与人类经历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门课程内容, 同时也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学不仅是书本上的一纸理论, 而且是真正贴近生活, 实用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和热情, 以及对人类经济活动本身的思考。

摘要:《经济学说史》是理论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经济学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其理论性强、系统性强、内容时间跨度大。本文根据课程特点、选用教材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 以理论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借鉴经济学家构建经济理论体系的过程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以及通过对书本以外学习资源的介绍和辅导引发学生对经济规律的主动探索。

关键词:经济学专业,《经济学说史》,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汪丁丁.经济学思想史讲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上一篇:修改后小猪教案下一篇:关于学校的借伞四年级借伞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