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原文及答案

2024-05-12

翻译原文及答案(共8篇)

篇1:翻译原文及答案

《贵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贵生

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由此观之,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譬之若官职,不得擅为,必有所制。此贵生之术也。

尧以天下让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对曰:“以我为天子犹可也。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将治之,未暇在天下也。”天下,重物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于他物乎?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可以托天下。

越人三世杀其君,王子搜患之,逃乎丹穴。越国无君,求王子搜而不得,从之丹穴。王子搜不肯出。越人薰之以艾,乘之以王舆。王子搜援绥①登车,仰天而呼曰:“君乎!独不可以舍我乎?”王子搜非恶为君也,恶为君之患也。若王子搜者,可谓不以国伤其生矣,此固越人之所欲得而为君也。

鲁君闻颜阖得道之人也,使人以币先焉。颜阖守闾,鹿布②之衣,而自饭牛。鲁君之使者至,颜阖自对之。使者曰:“此颜阖之家邪?”颜阖对曰:“此阖之家也。”使者致币,颜阖对曰:“恐听谬而遗使者罪,不若审之。”使者还反审之,复来求之,则不得已。故若颜阖者,非恶富贵也,由重生恶之也。故曰:道之真,以持身;其绪余③,以为国家。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之道也。今世俗之君子,危身弃生以徇物,彼且奚以此之也?彼且奚以此为也?凡圣人之动作也,必察其所以之与其所以为。

今有人於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所用重,所要轻也。夫生,岂特随侯珠之重也哉!

子华子曰:“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故所谓尊生者,全生之谓;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所谓亏生者,六欲分得其宜也。亏生则于其尊之者薄矣。其亏弥甚者也,其尊弥薄。所谓死者,无有所以知,复其未生也。所谓迫生者,六欲莫得其宜也,皆获其所甚恶者。服是也,辱是也。辱莫大于不义,故不义,迫生也。而迫生非独不义也,故曰迫生不若死。奚以知其然也?耳闻所恶,不若无闻;目见所恶,不若无见。凡六欲者,皆知其所甚恶,而必不得免,不若无有所以知。无有所以知者,死之谓也,故迫生不若死。嗜肉者,非腐鼠之谓也;嗜酒者,非败酒之谓也;尊生者,非迫生之谓也。(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绥:登车时拉手用的绳子。②鹿布:粗布 ③绪余:此处指轻微之物。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 制:制约

B.恐听谬而遗使者罪,不若审之 审:慎重

C.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 弹:射击

D.所谓亏生者,六欲分得其宜也 亏:使…亏损

11.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使人以币先焉 不能不以之兴怀

C.复来求之,则不得已 故木受绳则直

D.奚以知其然也 凌万顷之茫然

1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贵生”的一组是(3分)

①耳目鼻口不得擅行 ②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 ③使者还反审之,复来求之

④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 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 ⑥六欲皆得其宜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③④⑤ D.②④⑥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集中论述了维护生命价值和个人尊严的重要性,强调应完整地认识人生的意义,全面实现和提升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B.文章突出运用例证的手法,连续列举子州支父、王子搜和颜阖三人的实例来说明,与自由和有尊严的人生相比,世俗的富贵和权势不屑一顾。

C.文章从哲学的高度提出人的一切活动以“持身”为本,体现出鲜明的人本主义倾向,同时强调治国安邦、建功立业同样重要。

D.作者既反对享乐主义,也不提倡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而是 提出了“全生”的理念,认为全面顺应生命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1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我适有幽忧之病,方将治之,未暇在天下也。(3分)

(2)此固越人之所欲得而为君也。(3分)

(3)嗜肉者,非腐鼠之谓也;嗜酒者,非败酒之谓也 ;尊生者,非迫生之谓也。(3分)

参考答案

10.B 审:详查,细究

11. A.( A.于: 比B 用/因为 C却/于是,就 D 这样/词尾)

12. D

13. C

14.(1)我现在正害着忧劳深重的病,正要治疗,没有余暇顾及天下。

(2) 这也正是越国人想要找他作国君的原因。

(3) 嗜好吃肉,不是说连腐臭的老鼠也吃,嗜好喝酒,不是说连变质的酒也喝。珍惜生命,不是说连迫生也算。

【参考译文】

圣人深思熟虑天下的事,认为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耳目鼻口是受生命支配的。耳朵虽然想听乐音,眼睛虽然想看彩色,鼻子虽然想嗅芳香,嘴巴虽然想尝美昧,但只要对生命有害就会被禁止。对于这四种器官来说,即使是本身不想做的,但只要有利于生命就去做。由此看来,耳目鼻口不能任意独行,必须有所制约。这就像各种职官,不得独断专行,必须要有所制约一样。这就是珍惜生命的方法。

尧把天下让给子州支父,子州支父回答说;“让我作天子还是可以的,虽是这样,我现在正害着忧劳深重的病,正要治疗,没有余暇顾及天下。”天下是最珍贵的,可是圣人不因它而危害自己的生命,又何况其它的东西呢?只有不因天下而危害自己生命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越国人连续三代杀了他们的国君,王子搜对此很忧惧,于是逃到一个山嗣里。越国没有国君,找不到王子搜,一直追寻到山洞。王子搜不肯出来,越国人就用燃着的艾草熏他出来,让他乘坐国君的车。王子搜拉着登车的绳子上车,仰望上天呼喊道:“国君啊,国君啊!这个职位怎么偏偏让我来干啊!”王子搜并不是厌恶作国君,而是厌恶作国君招致的祸患。像王子搜这样的人,可说是不肯因国家伤害自己生命的了。这也正是越国人想要找他作国君的.原因。

鲁国国君听说颜阖是个有道之人,想要请他出来做官,就派人带着礼物先去致意。颜阖住在陋巷,穿着粗布衣裳,自己在喂牛。鲁君的使者来了,颜阖亲自接待他。使者问:“这是颜阖的家吗?”颜阖回答说:“这是我的家,”使者进上礼物,颜阖说;“怕您把名字听错了而会给您带来处罚,不如搞清楚再说。”使者回去查问清楚了,再来找颜阖,却找不到了。像颜阖这样的人,并不是本来就厌恶富贵,而是由于看重生命才厌恶它。世上的君主,大多凭借富贵傲视有道之人,他们如此地不了解有道之人,难道不太可悲了吗?

所以说:道的实体用来保垒身体,它的剩余用来治理国家,它的渣滓用来治理天下。由此看来,帝王的功业是圣人闲暇之余的事,并不是用以全身养生的方法。如今世俗所谓的君子损害身体舍弃生命来追求外物,他们这样做将达到什么目的昵?他们又将采用什么手段达到目的呢?

大凡圣人有所举动的时候,必定明确知道所要达到的目的耜达到目的所应采用的手段。假如有这样一个人,用随侯之珠去弹射千仞高的飞鸟,世上的人肯定会嘲笑他。这是为什么昵?这是因为他所耗费的太贵重,所追求的太轻微了啊。至于生命,其价值岂止像随侯珠那样贵重呢?

子华子说:“全生是最上等,亏生次一等,死又次一等,迫生是最低下的。”所以,所谓尊生,说的就是全生。所谓全生,是指六欲都能得适宜。所谓亏生,是指六欲只有部分得到适宜。生命受到亏损,生命的天性就会削弱,生命亏损得越厉害,生命的天性削弱得也就越厉害。所谓死,是指没有办法知道六欲,等于又回到它来生时的状态。所谓迫生,是指六欲没有一样得到适宜,六欲所得到的都是它们十分厌恶的东西。屈服属于这一类,耻辱属于这一类。在耻辱当中没有比不义更大的了。所以,行不义之事就是迫生。但是构成追生的不仅仅是不义,所以说,迫生不如死。根据什么知道是这样呢?比如,耳朵听到讨厌的声音,就不如什么也没听判,眼睛看到讨厌的东西,就不如什么也没见到。所以打雷的时候人们就会捂住耳朵,打闪的时候人们就会遮住眼睛。迫生不如死就像这类现象一样。六欲都知道自己十分厌恶的东西是什么,如果这些东西一定不可避免,那以就不如根本没有办法如道六欲。没有办法如道六欲就是死。因此迫生不如死。嗜好吃肉,不是说连腐臭的老鼠也吃,嗜好喝酒,不是说连变质的酒也喝。珍惜生命,不是说连迫生也算。

篇2:翻译原文及答案

顺民

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得民心有道,万乘之国,百户之邑,民无有不说。取民之所说而民取矣,民说岂众哉?此取民之要也。

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①,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翦其发,枥②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则汤达乎鬼神之化、人事之传也。

文王处歧事纣,冤侮雅逊,朝夕必时,上贡必适,祭祀必敬。纣喜,命文王称西伯,赐之千里之地。文王再拜稽首而辞曰:“愿为民请炮烙之刑。”文王非恶千里之地,以为民请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故曰文王智矣。

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视靡曼,耳不听钟鼓。三年苦身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有甘肥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味禁珍,衣禁袭,色禁二。时出行路,从车载食,以视孤寡老弱之渍病、困穷、颜色憔悴、不赡者,必身自食之。于是属诸大夫而告之曰:“愿一与吴徼天下之衷。今吴、越之国相与俱残,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孤与吴王接颈交臂而偾,此孤之大愿也。若此而不可得也,内量吾国不足以伤吴,外事之诸侯不能害之,则孤将弃国家,释群臣,服剑臂刃,变容貌,易姓名,执箕帚而臣事之,以与吴王争一旦之死。孤虽知要领不属,首足异处,四肢布裂,为天下戮,孤之志必将出焉!”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吴师大败,遂大围王宫。城门不守,禽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霸。此先顺民心也。

(《吕氏春秋》)

【注】

①桑林:古地名,传说是汤祭祀神的场所。

②枥:压挤。枥手是古代的一种刑罚。

【参考译文】

先王首先顺应民心,所以功成名就。依靠仁德得到民众拥护而建立大功,成就美名的,自古以来不胜枚举。失去民众的拥护建立功名的,从来没有过。获得民众的拥护是有方法的,无论是具有万辆兵车的大国,还是仅有百户的小邑,人民中没有不喜悦的。择取人民所喜悦的事,就获得人民的拥护了,人民喜悦的事难道很多吗?这是获得人民拥护的关键。

从前,汤战胜夏朝而统治天下。天大旱,农业五年没有收成。汤于是在桑林用自己的身体(作保证)向神祈祷,说:“我一人有罪,不要祸及天下人;即使天下人有罪,罪责也都在我一个人身上。不要因我一人不聪慧,使天帝鬼神伤害人民的生命。”于是汤剪断自己的头发,用木夹挤压自己的手指,把自己的.身体作为祭祀的物品,来向天帝求福。人民于是大喜过望,雨也大降。这可以说汤是通晓鬼神的变化,人事转移的道理了。

文王住在岐山侍奉纣王,虽遭到纣王的冤枉侮慢,依然端庄恭顺,早晚一定准时朝拜,进献贡物一定恰到好处,祭祀一定毕恭毕敬。纣王很喜欢,封文王为西伯,赏赐他千里封地。文王再拜稽首,辞谢说:“我只愿替人民请求废除炮烙之刑。”文王并不是讨厌千里的土地,用千里的土地替人民请求废除炮烙之刑,必定是想要换取民心。得到民心,胜过得到千里的土地。所以说,文王是非常聪明的。

越王深为会稽之耻而痛苦,想要得到民众的真心拥护,以求和吴国决一死战。于是他睡不安枕席,口不尝美味,眼不看美色,耳不听音乐。用了三年,苦心劳力,唇干肺伤。对内爱抚群臣,对下教育百姓,以便使他们衷心依顺自己。有香甜美食,如不能人人都有,自己不敢独吃;有酒,把它倒入江中,与人民共饮。吃自己亲身耕种的谷物,穿妻子亲手纺织的布做的衣服。饮食拒绝珍奇,衣服不穿两层,装饰禁用两种颜色。他时时出外巡视,随从的车辆上载着食物,去探望孤寡老弱中生病的,困厄的,面色忧愁和生活困难的人,一定亲自给他们食物吃。在这之后,他召集大夫们,向他们说:“我愿与吴国最终求得上天裁正。现在吴、越两国相互残杀共同毁灭,士大夫踏肝践肺同日战死,我跟吴王颈臂相交肉搏而亡,这是我最大的愿望。如果这样仍不能实现愿望,从国内状况衡量,我们的国力不足以损伤吴国,从国外考虑,与诸侯结盟也不能损害吴国,那么,我将抛弃国家,舍弃群臣,身带长剑,手持利刃,改变容貌,更换姓名,手执箕帚去服侍吴王,以便跟吴王决死于顷刻之间。我虽然知道这样做会遭致腰颈断绝,头脚异处,四肢分裂,被天下人所羞辱,但是我的志向一定要实现!”后来越国终于与吴国在五湖展开决战,吴国军队被打败,紧接着越国军队包围了吴国的王宫,吴国城门失守,活捉了夫差,杀死了吴相。灭掉吴国之后两年称霸诸侯。这是先顺民心的结果。

【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王再拜稽首而辞曰辞:辞谢

B.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 贤:胜过

C.释群臣,服剑臂刃 释:放走,遣散

D.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 甘:甘甜

【解析】甘:以……为甘甜,意动用法。错因,没有结合语境来解释。

【答案】D

11.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下养百姓,以来其心

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B.以视孤寡老弱之渍病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

C.残吴二年而霸

城入赵而璧留秦

D.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

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解析】A.两个“以”都是表目的的连词,意思为“用来”;B.两“之”,前为助词,后为代词,代自己;C.前一个“而”表示顺承关系,后一个“而”表假设关系;D.两个均为介词,前表比较后,相当于“和、同”。

【答案】A

1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君王顺依民心的举措的一组是()

①汤乃以身祷于桑林②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③文王再拜稽首而辞曰:“愿为民请炮烙之刑。”④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⑤三年苦身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⑥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⑤⑥

【解析】抓住“举措”进行辨析。

【答案】C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历史上商汤以自己的身体作牺牲为民求雨的事例,说明汤通晓鬼神的变化、人事转移的道理。

B.文王辞去纣封给他的千里之地,为民请除炮烙之刑,一心要换取民心,其目的在于得到民心。因此说,文王是非常聪明的。

C.文章重点叙述了越王勾践“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终于“残吴二年而霸”的事例,旨在说明只有“先顺民心”,方可“功名成”,以及“以德得民心”的道理。

D.本篇文章继承了孟子荀子重视民众的思想,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对民心的重视,在今天仍然很有现实意义。

【解析】A.汤为民求雨的行为只说明他为了得到民心。

【答 案】A

1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3分)

(2)文王非恶千里之地,以为民请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4分)

(3)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3分)

【参考答案】

(1)失去民众的拥护而建立大功、成就美名的,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得分点:者、的。1分;之:提宾作用。2分)

(2)文王并不是讨厌千里的土地,用它来替人民请求废除炮烙之刑,一定是想要换取民心。(得分点:非恶:并不是讨厌。1分;以为:以之为,用它来替。1分;必欲:一定想要。1分)

篇3:翻译原文及答案

翻译是一门极为复杂的语言科学, 著名翻译家张培基教授说“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整体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张培基, 1999) , 强调“准确而整体地表达”。然而, 这并非是件简单的事情。很多人以为,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 从小就耳濡目染, 因此我们中国人做汉英翻译, 理解汉语原文不成问题。事实上, 无论是汉英还是英汉翻译, 其过程是一样的, 理解是表达的前提。在很多情况下, 汉英翻译的译文质量不高, 表达不准确, 原因并不在于译者的英语水平有问题, 而在于其没有正确理解汉语原文。在翻译之前, 正确梳理原文往往不可或缺。

2. 原文梳理

2.1原文梳理的定义和意义

原文梳理是指迅速识别文本类型、行业特征、应用场所、文体特征和目标读者, 尽量理顺其叙述思路, 划出较难处理的词句, 剔除其可能存在的非常规表述, 同时调整其句间联系, 从思想上做好词汇量、句型复杂程度、交际层次等的准备工作。 (常玉田, 2010)

做翻译的是译者, 但是汉语原文的作者同译文的质量有很大的关系。经常发现, 中文原著或原稿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或者原文词不达意或过十简化、造成含义模棱两可, 这就给译者增加了困难。拿来就译, 往往见树不见林, 容易影响到最后译文的整体质量。

2.2原文的错误

2.2.1数量词

例1:徐明林身为 (老挝) 昌胜达公司丰沙里县子公司负责人……他手下管着30个种植场的工人……

分析:原文中的“30个种植场的工人”到底是“30个种植场”的工人, 还是“30个工人”?难以定夺。后经查询, 种植场只有一个, 数量为30的是30个种植的工人, 不是30个种植场。原文意思梳理后, 译文如下:

Xu Minglin, who is in charge of (Laos) Changshengda Company Phongsali Subsidiary, has 30workers to grow coffee.

2.2.2错别字和词语误用

最简单的梳理是纠正原文中的错别字和其它笔误现象。有时原文是手写稿, 打字员或看不清或看不懂, 就猜着打印出来找人翻译了。有时则是因为业主与中介、中介与译者之间采用了传真、复印、扫描等媒介, 致使有些文字难以辨识。有时则是原文作者的问题。无论什么原因, 只要译者不加梳理就开始翻译, 极有可能形成错误。

例1:唐时, 宋州 (今河南商丘) 、毫州 (今安徽毫县) 生产的绢帛质量最高。

分析:原文的“毫州”、“毫县”可以肯定是错的, 按照“毫”字查字典进行译音翻译必然误己误人, 应当是“亳州 (安徽亳县) ”。对原文进行梳理后, 译文如下: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the silk produced in Song Prefecture and Bo Prefecture is of high quality.

例2:马琳在世乒赛决赛时的表现差强人意, 令人失望。

分析:成语“差强人意”是说“差不多”, 目今媒体和学生作业中, 这个成语用作“不如意”理解的比例极高。对原文进行梳理, 删去“差强人意”后, 译文如下:

To our disappointment, Ma Lin didn’t play well in the World Table Tennis Competition.

2.2.3形式逻辑

相对于英语而言, 汉语允许有所含糊, 而英语更为注重形式逻辑。部分原文叙述中的分类, 有的时候比较混乱, 有些术语不够统一, 或者叙述顺序不够清晰, 都会造成译者难以下笔。只能在翻译的过程中, 由译者主动地仔细梳理、安排, 在句型、词序和叙述顺序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例1:我最爱阅读外国文学作品, 英国的、法国的、古典的, 我都爱读。

分析:这个句子划分“外国文学作品”这个概念的标准混乱, 前面的按国别分, 后面的按时代。对外国文学作品分类标准不一致, 导致分类不当。对原文进行梳理, 将“古典的”删去后, 或另起一句, 译文分别如下:

I like reading foreign literary works best, such as British, French, and so on.

I like reading foreign literary works best, such as British, French.I also like reading classic ones.

例2:幼儿教育是开发人的智力的最好时期。

分析:“幼儿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类型, 跟“时期”不是一类概念, 用判断词“是”把二者联系起来, 属于不当判断, 应把主语改为“幼儿教育时期”。判断不真实、不恰当, 就造成了语病。对原文进行梳理后, 译文如下:

Th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eriod is the best time to develop human’s intelligence.

例3: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 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 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

分析:前边说“能不能培养出”, 后边说“也是根本任务”, 那么“不能培养出”也成了根本任务了。犯了一面对两面不能照应的逻辑错误。对原文进行梳理, 删去“我们能不能”后, 译文如下:

The cultivation of a new generation with"Four Qualifications" (ideals, morals, knowledge, and disciplines) is not only a crucial thing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ur Party and nation, but a basic task for education.

2.2.4病句

“病句”是指按照汉语语法来看属于病句, 但不至于影响到译者的理解。假如译者不加重视, 不去进行梳理, 又会直接影响到翻译过程中的具体工作, 甚至造成译文读来感到好笑, 或者目标读者可能会觉得费解。

例1:近视患者都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 选择合适的眼镜, 切忌不要因为怕麻烦、爱漂亮而不戴眼镜。

分析:“切忌不要”, “忌”本身就含有“不要”的意思。应将“切忌”或“不要”删去, 对原文进行梳理后, 译文如下:

Near-sighted people should take the inspection by the professional doctors and wear suitable glasses.It’s not advisable to refuse to wear glasses for fear of trouble or disgrace.

例2:经过两年多的实地考察论证, 已于2011年7月成立 (老挝) 昌胜达咖啡有限公司, 从此开始在老挝丰沙里省的咖啡项目的运营。

分析:原句缺乏主语, 但不影响到译者的理解, 而英译时需加上主语, 对原文进行梳理后, 译文如下:

Yunnan Changshengda Investment Co., Ltd., seized the opportunity and established (Laos) Changshengda Coffee Co., Ltd.in July 2011 after more than two year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in Phongsali Province, Laos.Since then the company has started the coffee project.

2.2.5语意不明

语意不明有两种类型:“费解”和“歧义”。“费解”指一句话不知道怎么讲;“歧义”是一句话有两种理解意。

例1:到北京参观奥运村及新改造后的“地铁”是我这次旅行的归途。

分析:“参观”怎么会是“归途”?作者的意思是说“......是我预定在归途中要做的事。对原文进行梳理后, 译文如下:

On my way back home, I shall visit the Olympic Village in Beijing and take the newly-built subway.

例2:校长、副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出席了这届迎新会。

分析:是“其他学校”, 还是“其他领导”, 发生歧义。对原文进行梳理, 这时需要向原作者询问清查, 知道是“其他领导”后, 译文如下:

Principal, deputy principal and other leaders attended the orientation meeting.

2.3其他调整

译者要本着为客户服务的精神, 多花一些时间整理一下原文, 以求完整而充分的理解, 也方便了自己往下翻译:梳理的目的不是为了帮助原文作者学好用好汉语, 而是为了我们自己译对译好英语——只有做到了, 才能更好地服务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

例1:我们做这样一个项目, 除了有公司全体员工精诚一致、拼搏努力外, 还得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昆明市政府、老挝各级政府及相关农林局、禁毒署、香港乐施会、北京大学、云南大学等的大力支持。

分析:“还得到了……的大力支持”在中文中, 中间罗列了一大串定语, 中文是可以这么说的, 而且还是很地道的中文, 但是如果照原文翻译, 只怕会不合英语表达方式。因此英译时需先说出中心词“支持”, 再用介词短语说明“支持”的来源, 对原文进行梳理后, 译文如下: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our project, all the staff of the company are of one heart and working hard, and we also received lots of support from all walks of life, among whom are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Yunnan Province,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Kunming City, the Lao government at all levels and the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Bureau, the UNDCP, Oxfam Hong Kong, Peking University, and Yunnan University.

3. 译者定位

由于汉译英这件事的性质本身使然, 希望译者应当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批判地审度原文;二、虚心地重视基础;三、勤奋地查阅资料;四、细致地落实细节。这四个方面其实是同一个主题:要认真对待, 要解决“态度”问题。

4. 小结

由于客户要求翻译的东西真可谓五花八门, 同时交来的汉语稿子中的汉语文本, 各类问题实在是千奇百怪。在做翻译本身之前, 必须先对汉语原文作一番细致的梳理。梳理正是理解原文的过程, 也是争取译文语意正确的保障, 否则翻译的时候容易事倍功半。“翻译首先在于实践。只有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规律, 不断练习, 不断总结, 逐步认识汉英两种语言在表达方面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才能积极而有效地提高翻译能力” (吕瑞昌:1983) 。

摘要:无论是汉英还是英汉翻译, 其过程是一样的, 理解是表达的前提。在很多情况下, 汉英翻译的译文质量不高, 表达不准确, 原因并不在于译者的英语水平有问题, 而在于其没有正确理解汉语原文。本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从自己大量的实践中, 探讨汉英翻译原文梳理重要性。

关键词:汉语原文,错误分析,翻译

参考文献

[1]常玉田.商务汉英翻译 (研究生) [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0.

[2]吕瑞昌.汉英翻译教程[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3.

[3]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篇4:翻译原文及答案

Joking aside, I want to reassure you that I am invited here tonight. 因为前一阵子白宫举行一个活动,美国一对夫妻混过白宫层层保安,装作是白宫邀请的贵宾,还跟这些政客合影留念并发到网上,其中就有坐在边上的副总统Joe Biden。被曝光后,在美国引起很大争议,白宫的安保问题被质疑。

I grew up in China. Who didn’t?我在中国长大,谁不是呢?装作无知,认为每个人都是中国人,暗讽了一些美国人的自大,以为世界就是美国。

Most of my childhood memories are ruined by my childhood. When I was in elementary school, as part of the curriculum, I worked at a rice paddy next to a quarry where they use explosives to break rocks. That’s where I learned that light travels faster than sound, which is almost as slow as a flying rock. 主要是用生动而夸张的语言形容小时候生活环境的恶劣,光速比声速快,后者跟石头飞散的速度差不多,就是远处一道闪光,几秒后隆隆爆炸声伴着小石子飞溅过来。

篇5:《去宥》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去宥①

东方之墨者谢子,将西见秦惠王。惠王问秦之墨者唐姑果。唐姑果恐王之亲谢子贤于己也,对曰:“谢子,东方之辩士也。其为人甚险,将奋于说,以取少主也。”王因藏怒以待之。谢子至,说王,王弗听。谢子不说,遂辞而行。凡听言以求善也,所言苟善,虽奋于取少主,何损?所言不善,虽不奋于取少主,何益?不以善为之悫,而徒以取少主为之悖,惠王失所以为听矣。用志若是,见客虽劳,耳目虽弊,犹不得所谓也。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今惠王之老也,形与智皆衰邪?

荆威王②学典籍文献于沈尹华,昭釐恶之。威王好制,有中谢③。佐制者,为昭釐谓威王曰:“国人皆日:王乃沈尹华之弟子也。”王不说,因疏沈尹华。中谢,细人也,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文学之士④不得进,令昭釐得行其私。故细人之言,不可不察也。且数怒人主,以为奸人除路,奸路以除而恶壅却,岂不难哉?夫激矢则远,激水则旱⑤,激主则悖,悖则无君子矣。夫不可激者,其唯先有度。

邻父有与人邻者,有梧桐树,其邻之父言梧树之不善也,邻人遽伐之。邻父因请而以为薪。其人不说曰:“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此有所宥也。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

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此真大有所宥也。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宥之为败亦大矣。亡国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故凡人必别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

【注释】①宥:通“囿”,局限。“去宥”:去掉人的局限,去掉人认识事物的障碍,去掉人的主观偏见。②荆威王,即楚威王。古时楚地亦称“荆”。③中谢:官名,亦作“中射”,古时王侯的侍御近臣。④文学之士:精通古代文献典籍的人。⑤旱:通“悍”,勇猛。

9.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往鬻金者之所 鬻:存储,储蓄 B.其唯先有度 度:法度,准则

C.以为奸人除路 除:清除,打通 D.殊不见人 殊:极,根本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激矢则远,激水则旱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唐姑果恐王之亲谢子贤于己 句读之不知

C.人皆在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D.奸路以除而恶壅却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所宥”表现的一组是

①王因藏怒以待之 ②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

③王不说,因疏沈尹华 ④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

⑤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 ⑥殊不见人,徒见金耳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姑果担心秦惠王亲近谢子,认为他会取代自己的地位,于是就在惠王面前诋毁谢子,谢子到秦后游说,看到王不高兴,就离开了秦国。

B. 那个中谢一句话就让楚威王疏远了沈尹华,让楚威王学不到先王治理国家的方法,使有学问的人不能得到晋升,让昭釐能够实行自己的阴谋。

C. 齐人走到卖金子的人那里,见别人手里拿着金子,上前就去抢夺。真可谓“利令智昏”,这也从反面揭示了“去宥”的必要性。

D.文中秦惠王、楚威王、邻人、齐人都是认识有局限的人,因他们内心产生了主观偏见,认知蔽塞,所以容易做出“不智”的行为。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用志若是,见客虽劳,耳目虽弊,犹不得所谓也。(3分)

(2)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2分)

(3)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3分)

9、【答案】A

【解析】鬻:卖

10、【答案】D

【解析】A,连词,就;“却”。B,取独;提宾标志。C代词,“那里”;代词,他。D,转折连词。

11、【答案】B

【解析】②是评论,④是说细人。

12、【答案】A

【解析】A,取代自己地位

13、

(1)像这样花费心事,会见说客即使再多(勤劳,辛劳),耳朵眼睛(因会客频繁)即使再疲困,也不能明晓别人说的什么。(关键词“虽”、“劳”、“弊”各1分。)

(2)邻居像这样阴险,怎么能和他做邻居呢?(关键词“若”“岂”各1分,)

(3)有(认知)局限情况的人,当然就把白天当成晚上,把白的当成黑的,把尧帝当成夏桀。(“夫人有所宥者”句式l分,关键词“固”l分,句意通顺l分。)

参考译文:

东部地区的墨家(墨子学说)学者谢先生,将要西行去见秦惠王。秦惠王问秦国的墨家学者唐姑果。唐姑果担心秦惠王亲近谢先生,认为他比自己贤能,于是回答说:“谢先生,是东方善于辩论的人。他的用心非常险恶,他将尽力向您游说,来取悦迷惑您的继承人。”秦惠王因此怀着怒气等待着谢先生。谢先生到了以后,游说秦惠王,秦惠王不听。谢先生很不高兴,于是告辞离去。凡是听别人的见解是为了寻求正确的`(治理)方法的,所说的如果正确,就算他为了取悦继任的王子尽力游说,又有什么损失?所说得如果不正确,就算他不是为了取悦继任的王子,又有什么好处?不把采纳对方的良言作为自己的忠厚,却只因对方取悦少主而形成自己的蔽塞。秦惠王在听取见解方面有过失啊。拥有这样的想法,会见说客即使再多,耳朵眼睛即使(因会客频繁)再疲困,也不能明晓别人说的什么。人老了以后,身体衰老但是智慧更高。如今秦惠王年老了,身体和智力都衰弱了吗?

楚威王向沈尹华学习典籍文献,昭釐(对)(楚国大夫)很嫉恨这件事。楚威王喜欢创制一些式样(也有解释为法制的),有个协助他创制式样担任中谢(官职名)的人,替昭釐对楚威王说:“国人都说:大王是沈尹华的弟子。”楚威王很不高兴,因此疏远了沈尹华。担任中谢的那个人.是个小人(地位卑微的人),一句话就让楚威王学不到先王治理国家的方法,有学问的人不能得到晋升,让昭釐能够实行自己的阴谋。所以小人的话,不可以不详加考察。况且多次激怒国君,通过这为奸佞的人扫清了道路,奸佞小人仕途前进之路打通了却又厌恶贤人的仕途堵塞,这难道不是太难了吗?疾飞的箭,可以射得很远,湍急的流水汹涌澎湃,激怒的君主就会受到蒙蔽,受到蒙蔽就不可能成为君子。那些不可能被激怒的人,他们大概事先心里早有准则。

有一个和别人做邻居的人,家里有一棵梧桐树,他的邻居(一个老汉)说这颗梧桐树不吉利,这个人就马上把树砍掉了。与他为邻的老者请他把砍下来的梧桐树给自己当柴烧。这个人不高兴地说:“邻居像这样阴险,怎么能和他做邻居呢.?”这就是认知上有所局限。请求或不请求把梧桐树当柴烧,这不能用来怀疑枯死的梧桐树的好与不好啊。

篇6:苏武传原文答案及翻译

监。……数通使相窥观……前后十余辈。……汉亦留之以相当。

译:年轻时父亲的职位,兄弟三人都做了皇帝的侍从,逐渐被提升做了栘中厩监。……多次互派使节彼此暗中侦察。……前后共十几批。……汉朝也扣留他们来相抵挡。

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译:汉皇帝是我的长辈。全部让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回国了。汉武帝嘉奖他的义气,于是派遣苏武凭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趁机给单于送厚礼,答谢他的好意。

3、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

译:摆出礼物赠给单于。单于越发傲慢,不是汉所期望的那样。 ……单于正要派使者护送苏武等人,适逢缑王……

4、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私候胜曰 ……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贷物与常。……虞常生得。 译:(缑王)和卫律统率的那些投降者,暗中共同策划绑架单于的母亲阏氏归汉。……私下拜访张胜……希望受到汉廷的赏赐。张胜许诺了他,把财物送给了虞常。……虞常被活捉。

5、单于使卫律治其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

国。……虞常果引张胜。

译:单于派卫律审理这个案件。……担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把真实情况告诉了苏武。……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被才去死,更加对不起国家!……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

6、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译:假如是谋杀单于,又用什么更严的刑法呢?应当都叫他们投降。……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廷去呢!

7、引佩刀自刺。……蹈其背以出血。……单于壮其节……而收系张胜。

译:拔出佩带的刀自刎,……轻轻地敲打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单于觉得他的节

操壮烈

8、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副有罪,当相坐。

译:单于派使者告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趁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副将有罪,你也应该判处连坐罪。

9、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女为人臣子……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反欲斗两主。……头县北阙。

译: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以后即使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你做人家的臣下和儿子,……见你干什么呢?况且单于信任你,……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自

己头颅被悬挂在宫殿的北门。

10、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乃幽武,……天雨雪,……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译: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威逼,告诉了单于。……就囚禁了苏武,……天下雪,苏武卧……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隔离了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

篇7:《争雁》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刘元卿《贤类编》

又称《兄弟射雁》

注释:

1.睹:看见。

2.援:拉。

3.烹:烧煮。

4.舒燕:栖息的大雁。

5.宜:应该。

6.燔(fán):烤。

7.竞斗:争吵;争吵。

8.讼(sòng):裁决。

9.社伯:古代二十五家为一社。社伯是一社之长。

10.索:寻找。

11.昔:以前,昔日。

12.翔雁:飞翔的大雁。

13.燔:烤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将援弓射之()②竟斗而讼於社伯()

(2)翻译下面句子。

①昔人有睹雁翔者。

②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3)从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参考答案

(1)①拉。②竟然,居然。

(2)①过去,有看到大雁飞翔的人。②等他们再去找雁,雁已经高飞远走了。

(3)做事要掌握时机,当机立断。

译文:

从前,有个人看见一只正在飞翔的大雁,准备拉弓把它射下来,并说道:“一射下就煮来吃。” 弟弟表示反对,争着说:“栖息的大雁适合煮着吃,飞翔的大雁适合烤着吃。” 两人一直吵到社伯那儿。社伯建议把大雁剖开,一半煮食,一半烤食。等到兄弟两个再次去射大雁时,大雁在空中早已远去。

故事梗概

寓言中两兄弟望着空中的大雁,为如何吃雁而争论不休,错过了射雁的时机,以至大雁飞得无影无踪。

道理

不要一味无休止去争论做一件事的方法,而错过完成它的机会。

引申其意是完成一项事业,实现一个理想,就像舒雁烹宜一样,不但有阶段性,而且还有时效性。不完成前一个阶段的任务,是无法进入下一个阶段的;不把握时机即使条件具备了,同样无法达到目的。

寓意

篇8:《史记》节选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恶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恪T唬“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节选自《史记》

【注释】①右:秦汉以前以右为上。②贱:指出身低贱。③宣言:扬言。④争列:争位次的排列。⑤引车:把车掉转方向。引:退。⑥不肖:不贤,没出息。⑦孰与:何如。这句的意思是,“你们看廉将军比秦王怎么样”。⑧驽:劣马。常喻人之蠢笨。⑨顾:但。⑩负荆:身背荆条,表示愿受责罚。因:依靠,通过。刎颈之交:誓同生死的好朋友

20.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口舌:能言善变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去:离开

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孰:熟悉

D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鄙贱:见识浅薄

21.翻译句子。3分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且庸人尚羞之,况将相乎?

22. 蔺相如和廉颇,你欣赏哪一位?结合这段文字,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3分

23、用文中的词句填空。廉颇扬言见到相如“必辱之”。相如有意退让,“不肯与会”,“ ”,“ ”。即使见到廉颇,相如也“ ”。从这里可以看到相如的`大度与气量。

参考答案

20. C

21.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把国家的急务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头啊。

况且平庸的人对这种情况还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

22欣赏蔺相如,他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 或欣赏廉颇,他知错能改。

23、“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引车避匿”。

参考译文:

上一篇:党旗下的成长下一篇:廉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