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群之马》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2024-04-22

《害群之马》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精选12篇)

篇1:《害群之马》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导读:黄帝的做法让我们明白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要妄自尊大,要虑心向他人请教,要时常自我反省,自我完善。

害群之马

黄帝将见大隗①乎具茨②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③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④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⑤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选自《庄子·徐无鬼》)

【注释】

①大隗:传说中的神名。②具茨:山名。③涂:同“途”。④奚:何,什么。⑤害马:本指损伤马的自然本性。这里指危害马群的劣马,也即害群之马。后凡足以损害同类或团体的人都称为害马或害群之马。

【译文】

黄帝要去具茨山拜见大隗,恰好遇到一个放马的孩子,黄帝就向他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小孩儿说:“是的。”黄帝又问:“你知道大隗所在的地方吗?”小孩儿说:“是的。”黄帝说:“这孩子真与众不同啊!不只知道具茨山,还知道大隗所在的地方。请问如何治理天下呢?”小孩儿拒绝回答。黄帝又问,小孩儿才说道:“治理天下,和牧马有什么不同呢?也不过是除掉害群之马罢了。”黄帝(听了后)拜了两拜,又叩头至地行了大礼,口称“天师”而退去。

【阅读训练】

1.解释:

(1)将(2)然(3)徒(4)去

2.翻译:

(1)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2)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3.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要,打算(2)是的(3)只,仅仅(4)除去,除掉

2.治理天下,和牧马有什么不同呢?

黄帝(听了后)拜了两拜,又叩头至地行了大礼,口称“天师”而退去。

3.对有损国家、集体、人民利益的团体或个人,要及早发现、及早处理。

二:

1、选出加点词解释相同的一组(3分)

A.非徒知具茨之山 徒以有先生也 B.小童辞 旦辞爷娘去

C.称天师而退 不能称前时之闻 D.请问为天下 号为张楚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适遇牧马童子

(2)若知大隗之所存乎?

3、黄帝的做法对我们有什么启发?(2分)

参考答案:

1、A(3分)

2、(1)正好遇到放马的小孩

(2)你知道大隗在什么地方吗?(每句1分,共2分)

3、示例:黄帝的做法让我们明白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要妄自尊大,要虑心向他人请教,要时常自我反省,自我完善。(本题2分,其它角度也可以,酌情给分)

篇2:《害群之马》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 ①?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③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导读: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涓人的一句反问可谓直接点出其举动的真正用意。而最后“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可谓是在意料之中的事。

注释:①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②捐:白白费掉。③市:买。

《千里之马》阅读题: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君遣之( ) 2.而捐五百金( ) 3.于是不能期年( )

二、辨析下列“以”字的意义

1.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3.而吾以捕蛇独存( ) 4.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三、涓人为什么用五百金买下马的骨头?(用文中的话回答)

四、翻译

1.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

篇3:千里之马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千里之马》阅读答案

原文 5.千里之马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① 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③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导读: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涓人的一句反问可谓直接点出其举动的真正用意.而最后”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可谓是在意料之中的事.

注释:①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 ②捐:白白费掉.③市:买.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君遣之( ) 2.而捐五百金( ) 3.于是不能期年( )

二,辨析下列”以"字的意义

1.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3.而吾以捕蛇独存( ) 4.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三,涓人为什么用五百金买下马的骨头 (用文中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翻译

1.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有才钖灵螦-10-25

参考答案:

一、1.派遣、差遣 2.花费,此指白白费掉 3.一年,周年

二、1.用 2.认为 3.因为 4.用来

三、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篇4:《孙晷》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孙晷①见人饥寒,并周赡②之,乡里赠遗,一无所受亲故有穷老者数人,恒往来告索,人多厌慢之,而晷见之欣所逾甚,寒则与同衾,食则与同器,或解衣推被以恤之时年饥谷贵,人有生刈其稻者,晷见而避之,须去而出,既而自刈送与之乡邻感愧,莫敢侵犯。

( 选自《晋书·孙晷传》)

【注释】①孙晷(guǐ):人名。②赡:供给,供养。

【试题】

1.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 斗折蛇行(像北斗星一样)

B.乡里赠遗(遗留)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C.欣所逾 甚 (通”愈”,更加) 窥谷忘反(通”返”,返回)

D.须去而出(离开) 属引凄异(延长)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多厌慢之 故逐之

B.而晷见之 结友而别

C.寒则与同衾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D.或解衣推被以恤之 皆以美于徐公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4.文意理解

(1)文章用了对比的手法,旁人对穷老者的态度是“ ”,而孙晷对穷老者的态度是“ ”(用文中原句作答)

(2)“晷见而避之,须去而出,既而自刈送与之”试分析孙晷这样做的用意。

【参考答案】

1.B

2.A

3.(1)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2)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的边上。

4.(1)人多厌慢之;欣所逾甚。

(2)示例:保护他人自尊心;宽以待人;体谅他人的`难处;选择恰当的方式帮助别人

【译文】

篇5:《瓯喻》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瓯喻

人有置瓯道旁,倾侧坠地,瓯已败。其人方去之,适有持瓯者过,其人亟拘执之,曰:“尔何故败我瓯!”因夺其瓯,而以败瓯与之。市人多右先败瓯者,持瓯者竟不能直而去。

噫!败瓯者向不见人则去矣。持瓯者不幸值之,乃以其全瓯易其不全瓯。事之变如此!而彼市人亦失其本心也哉!

(选自归有光《震川先生集》)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人有置瓯道旁

沛公则置车骑……道芷阳间行

B.其人方去之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C.适有持瓯者过

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

D.败瓯者向不见人则去矣

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

解析:A.前句是“放(在)”的意思,后句是“丢下、扔下”的意思。B.前句是“刚要”的意思,后句是“矩形、方形”的意思。C.都是“恰逢、正赶上”的意思。D.前句是“假使、假若”的意思,后句是“刚才、先前”的意思。

答案:C

4.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倾侧坠地,瓯已败

侧:侧面,一侧

B.其人亟拘执之

执:捉住,抓住

C.尔何故败我瓯

败:打破,毁坏

D.市人多右先败瓯者

右:通“佑”,袒护,偏向

E.而彼市人亦失其本心也哉

失:失去

解析:A.侧:歪倒。

答案:A

【参考译文】

有个人把瓦罐放在路旁,不小心歪倒在地上,摔碎了。那个人刚要离开,恰巧有个提瓦罐的人走过,那个人便急忙捉住他,说:“你为什么打破我的瓦罐!”便抢走他的瓦罐,把破瓦罐给了他。集市上过路的人大多袒护那个先打破瓦罐的人,提瓦罐的人竟在无法申辩是非曲直的情况下离开了。

噫!打破瓦罐的.人假若不见到提瓦罐的便会走开的。提瓦罐的人不幸遇到了他,竟然被迫用自己的好瓦罐换了那个人的破瓦罐。事情的变化竟然如此不合情理!而那些集市上的人也失去了他们想维护公道的本意了。

★ 《镜喻》阅读答案

★ 食喻阅读答案

★ 镜湖女阅读理解答案

★ 《学弈》阅读答案及翻译

★ 《春愁》阅读答案及翻译

★ 渡汉江阅读答案及翻译

★ 《宋史列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 《荀子·性恶》阅读答案及翻译

★ 《包拯》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篇6:《争雁》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刘元卿《贤类编》

又称《兄弟射雁》

注释:

1.睹:看见。

2.援:拉。

3.烹:烧煮。

4.舒燕:栖息的大雁。

5.宜:应该。

6.燔(fán):烤。

7.竞斗:争吵;争吵。

8.讼(sòng):裁决。

9.社伯:古代二十五家为一社。社伯是一社之长。

10.索:寻找。

11.昔:以前,昔日。

12.翔雁:飞翔的大雁。

13.燔:烤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将援弓射之()②竟斗而讼於社伯()

(2)翻译下面句子。

①昔人有睹雁翔者。

②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3)从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参考答案

(1)①拉。②竟然,居然。

(2)①过去,有看到大雁飞翔的人。②等他们再去找雁,雁已经高飞远走了。

(3)做事要掌握时机,当机立断。

译文:

从前,有个人看见一只正在飞翔的大雁,准备拉弓把它射下来,并说道:“一射下就煮来吃。” 弟弟表示反对,争着说:“栖息的大雁适合煮着吃,飞翔的大雁适合烤着吃。” 两人一直吵到社伯那儿。社伯建议把大雁剖开,一半煮食,一半烤食。等到兄弟两个再次去射大雁时,大雁在空中早已远去。

故事梗概

寓言中两兄弟望着空中的大雁,为如何吃雁而争论不休,错过了射雁的时机,以至大雁飞得无影无踪。

道理

不要一味无休止去争论做一件事的方法,而错过完成它的机会。

引申其意是完成一项事业,实现一个理想,就像舒雁烹宜一样,不但有阶段性,而且还有时效性。不完成前一个阶段的任务,是无法进入下一个阶段的;不把握时机即使条件具备了,同样无法达到目的。

寓意

篇7:《史记》节选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恶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恪T唬“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节选自《史记》

【注释】①右:秦汉以前以右为上。②贱:指出身低贱。③宣言:扬言。④争列:争位次的排列。⑤引车:把车掉转方向。引:退。⑥不肖:不贤,没出息。⑦孰与:何如。这句的意思是,“你们看廉将军比秦王怎么样”。⑧驽:劣马。常喻人之蠢笨。⑨顾:但。⑩负荆:身背荆条,表示愿受责罚。因:依靠,通过。刎颈之交:誓同生死的好朋友

20.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口舌:能言善变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去:离开

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孰:熟悉

D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鄙贱:见识浅薄

21.翻译句子。3分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且庸人尚羞之,况将相乎?

22. 蔺相如和廉颇,你欣赏哪一位?结合这段文字,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3分

23、用文中的词句填空。廉颇扬言见到相如“必辱之”。相如有意退让,“不肯与会”,“ ”,“ ”。即使见到廉颇,相如也“ ”。从这里可以看到相如的`大度与气量。

参考答案

20. C

21.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把国家的急务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头啊。

况且平庸的人对这种情况还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

22欣赏蔺相如,他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 或欣赏廉颇,他知错能改。

23、“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引车避匿”。

参考译文:

篇8:《家世旧闻》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太傅在馆阁最久,尤所厚者,集贤杨公、翰林嵇公也。杨公,应 天人,系出唐靖恭杨氏,平生为人作碑志,但称靖恭杨某而已。质素静退,与太傅俱在三馆,几三十年。后来者贵达相属,二公恬然,若将终身。太傅自号朝隐子, 杨公自号大隐子,其意趣盖莫逆也。杨公晚乃为知制诰,以集贤院学士出知亳州而没。嵇公字公实,与杨公同乡里。方嵇公掌诰时,太傅为纠察在京刑狱,邻居于州 东汴阳坊,无日不相过。太傅已绝谷食,嵇公亦蔬菇,每得道书气诀,必相示,盖方外之友也。

景祐间,犹兼文行取士,不专糊名①。太傅守越,解试毕,入院放榜,既尽拆试卷,乃曰:“何为不见项堂长乎?”即求项程文,得之,拔置榜首,而黜最后一名。项盖有文行,为乡先生。当时多如此,不以为异也。

太 傅辟谷几二十年,然亦时饮,或食少山果。醉后,插花帽上。先君尝言此,游因请问:“前辈燕居亦著帽乎?”先君曰:“前辈平居往来,皆具袍带,惟出游聚饮, 始茶罢换帽子、皂衫,已为便服矣。衫袍下,冬月多衣锦袄,夏则浅色衬衫,无今所谓背子②者。致仕则衣道服,然著帽。大抵士大夫无露巾者,所以别庶人也。王 荆公在金陵山中,骑驴往来,亦具衫、帽。吾记绍圣、元符间,士大夫犹如此。”

太傅出入朝廷数十年,然官不过吏部郎中,太傅兄弟行有官者十 余人。惟十七伯曾祖,仕至远郡守,余不过县令而已。亦有为县数任者。盖前辈安于小官如此。太傅与孙威敏、庞庄敏皆亲故。自二公贵,有书则答之,不先通书 也。间至京师,必俟调官毕,始一见而归。二公遣子弟追饯,或已不及。与欧阳文忠公亦联姻。尝过扬州,文忠适为守。入境,关吏以告,文忠喜谓诸子曰:“陆长 官来矣,汝前母早死,吾见杨家诸亲,未尝不加厚也。”已而,公亦不求见而去。

太傅性质直,虽在上前,不少改越音。为馆职时,尝因奏事,极言治乱,举笏指御榻,曰:“天下奸雄睥睨此座者多矣,陛下须好作,乃可长保。”明日,仁宗以其语告大臣,曰陆某淳直如此。

太傅幼孤,伯父中允公教养成就甚力。其后,太傅纳两官,乞追赠,朝廷特许之,赠太子中允,事载《国朝会要》,至今为故事。

(选自陆游《家世旧闻》,有删节)

注:①糊名:古代科举考试,将考生的姓名糊起来,以防止舞弊。②背子:汉服的一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日不相过 过:拜访

B.而黜最后一名黜:废除

C.致仕则衣道服致仕:退休

D.至今为故事故事:佳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集贤院学士出知亳州而没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游因请问:“前辈燕居亦著帽乎?”

游于三辅,因入京师

C.太傅与孙威敏、庞庄敏皆亲故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D.入境,关吏以告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傅与集贤杨公同在馆阁,淡泊名利,意趣相投;与翰林嵇公为邻时交往甚密,笃信方术,但有心得必示于对方。

B.太傅兄弟辈有十多人在朝廷为官,但他们却都不依附家中有权有势的亲戚,只安于做县令之类的小官,甘于平淡。

C.太傅在馆阁任职时,不顾个人利害,举笏指着皇上的御榻,犯颜直谏,仁宗皇帝把他的话告诉大臣,称赞其淳直。

D.太傅幼小时丧父,伯父把他教养成人。他在朝中担任官职后,向朝廷乞请追赠。朝廷特许追赠其伯父为太子中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抵士大夫无露巾者,所以别庶人也。

(2)间至京师,必俟调官毕,始一见而归。

(3)太傅性质直,虽在上前,不少改越音。

参考答案

1.D 解析:D项,“故事”是“旧例”的意思。

2.B 解析:B项,都是连词,“于是”“就”。A项,都是连词,表承接关系/表目的关系。C项,连词,和/动词,结交。D项,介词,把/介词,因为。

3.B 解析:B项,“有权有势的亲戚”表述不准确,太傅兄弟辈没有“有权有势的亲戚”;“甘于平淡”,也于文无据。

4.参考答案:(1)士大夫大都(戴帽子)不暴露头巾,(这是他们)用来区别于布衣百姓的方法。

(2)太傅偶尔到京城去,一定等到(朝廷)调任官职结束,才和二公见一面然后就赶回去。

(3)太傅性格质朴耿直,即使在皇上面前,也不稍稍改变自己越地的口音。

解析:第(1)句中关键词语“大抵”(大都)、“所以”(用来……)等,语意要通顺。第(2)句中的关键词语“间”(偶尔)、“俟”(等到)等,语意要通顺。第(3)句中的关键词语“质直”(质朴耿直)、“虽”(即使)等,语意要通顺。

参考译文:

太 傅(陆游的曾祖父陆轸),在馆阁任职时间最长,和他感情特别深厚的是集贤杨公和翰林嵇公。杨公是应天人,出自唐朝靖恭杨氏之门,平时给别人写碑志,只称呼 自己为靖恭杨氏而已。(杨公)品质朴素纯净谦逊,和太傅同在三馆任职,将近三十年。在他们后入馆阁的人一个接一个都得志显贵起来,而他们却十分安然,好像 准备就此终老。太傅自称朝隐子,杨公自号大隐子,他们意志情趣相投结为莫逆。杨公晚年担任知制诰,凭借集贤院学士的身份出任亳州知州后来死在任上。嵇公字 公实,和杨公是同乡。当嵇公执掌诰令时,太傅在京刑狱司担任纠察,他们在州城东边的汴阳坊比邻而居,没有一天不相互拜访的。太傅当时已经不食五谷,嵇公也 只以蔬菜菌类为食,每当获得求道之书和养气的秘诀,一定拿给对方看,他们是超脱世俗的朋友啊。

景祐年间,还兼用文行取士的方法,不只用糊 名之法。太傅当时在越地做太守,解试结束后,入贡院放榜,在把所有的试卷都拆封后,问到:“为什么看不到项堂长呢?”于是寻找项程的试卷,找到后,把他列 为榜首,同时把最后一名废除。项程文章和德行突出,是乡里德高望重之人。当时有很多这样的情况,人们也不认为有什么不妥。

太傅修行辟谷之 术将近二十年,但是有时也饮酒,有时也吃一些山中的`野果。他喝醉后,把花插在帽子上。我父亲曾经和我说过这些事情,我于是向父亲询问说:“曾祖父闲居之时 也戴着帽子吗?”父亲说:“你曾祖父平日来往都穿戴好长袍和腰带,只是出游和聚会饮酒之时,等到喝茶结束后才换下帽子、单衣,穿上便服。士大夫大都(戴帽 子)不暴露头巾,(这是他们)用来区别于布衣百姓的方法。王荆公在金陵山中,骑着驴子来来往往,也穿好长衫戴好帽子。我记得绍圣、元符年间,士大夫尤其这 样。

太傅在朝廷出入几十年,然而做官不过做到吏部郎中,太傅兄弟辈在朝廷做官的有十几个人。只有十七伯曾祖,在偏远的地方担任郡守,其余 的不过做到县令而已。也有的接连担任几任县令。我家的前辈们就是这样安于这些小官。太傅和孙威敏、庞庄敏都是亲戚故旧。自从他们两人显贵之后,他们写信来 太傅就回信,从不先写信给他们。太傅偶尔到京城去,一定等到(朝廷)调任官职结束后,才和二公见一面,然后就赶回去。二公派去追赶太傅,想请他吃饭,有时 都追不到。太傅和欧阳文忠公也是亲戚。有一次太傅经过扬州,欧阳文忠公正好在扬州担任太守。入境之后,关吏把这件事情报告给文忠公。文忠公高兴地对儿子们 说:“陆长官来了,你们的前母早亡,我看见杨家的亲戚们,从来没有不厚待的。”后来,太傅也没有求见就离开了。

太傅性格质朴耿直,即使在 皇帝面前,也不稍稍改变自己越地的口音。在馆阁任职时,曾经乘着向皇帝奏事,竭力陈述治理混乱的局面使国家安定太平。他还用笏板指着御榻说:“天下觊觎这 个皇位的奸雄太多啦,陛下你一定要认真治国,才能长久的拥有皇位。”第二天,仁宗皇帝把他的话告诉大臣们,说陆某(陆轸,称“陆某”为避讳)如此质朴耿 直。

篇9:《胡惟庸》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胡 惟席,定远人。归太祖于和州,授元帅府奏差。寻转宣使,除宁国主簿,进知县,迁吉安通判,耀湖广佥事。昊元年,召为太常少卿,进本寺卿。洪武三年拜中书省 参知政事。已,代汪广洋为左丞。六年正月,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月拜右丞相。久之,进左丞相,复以广洋为右丞相。

自 杨宪诛,帝以惟庸为才,宠任之。惟庸亦自励,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 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大将军徐这深疾其奸,从容言 于帝。惟庸遂诱达阍者福寿以图达,为福寿所发。御史中丞刘基亦尝言其短。久之基病,帝遣惟庸轶医视,遂以毒中之。基死,益无所忌。与太师李善长相结,以兄 女妻其从子佑。学士吴伯宗劾惟庸,几得危祸。自是,势益炽。其定远旧宅井中,忽生石笋,出水数足,谀者争引符瑞,又言其祖父三世冢上,皆夜有火光烛天。惟 席益喜自负,有异谋矣。

吉安侯陆仲亨自陕西归,擅乘传。帝怒责之,日:“中原兵燹之余,民始复业,籍户买马,艰苦殊甚。使皆效尔所为,民 虽尽鬻子女,不能给也。”责捕盗于代县。平谅侯费聚奉命抚苏州军民,日嗜酒色。帝怒,责往西北招降蒙古,无功,又切责之。二人大惧。惟庸阴以权利胁谤二 人,二人素戆勇,见惟庸用事,密相往来。尝过惟庸家饮,酒酣,惟庸屏左右言:“吾等所为多不法,一旦事觉,如何?”二人益惶惧,惟庸乃告以己意,令在外收 集军马。又尝与陈宁坐省中,阅天下军骂籍,令都督毛骧取卫士刘遇贤及亡命魏文进等为心膂,日:“吾有所用尔也。”太 仆寺丞李存义者,善长之弟,惟庸婿李佑父也,惟庸令阴说善长。善长已老,不能强拒,初不许,已而依违其间。惟庸益以为事可就,乃遣明州卫指挥林贤下海招 倭,与期会。又遣元故臣封绩致书称臣于元嗣君,请兵为外应。事皆未发。会惟庸子驰马于市,坠死车下,惟庸杀挽车者。帝怒,命偿其死。惟庸请以金帛给其家, 不许。惟庸惧,乃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谋起事,阴告四方及武巨从己者。

(选自《明吏·胡惟庸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月/拜右丞相/

B.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月/拜右丞相/

C.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月/拜右丞相/

D.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月拜右丞相/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召指的是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

B.陟指的是官吏的晋升,进用。

C.封事:原是奏疏体之一,百宫上奏机密事,为防泄露,便要密封呈进,故称封事,亦称“封奏”“封章”。后来泛指奏疏。

D.符瑞:儒家、方士所说的表明的一种所谓的`祥瑞符号。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胡惟庸,定远人。在和州归附太祖。后任太常寺少卿、本寺卿、中书省参知政事、左丞。因丞相人选难觅,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不设丞相。惟庸于是独专中书省事务。

B.皇上认为惟庸有才干,很宠信他。他为此当了多年独相。大将军徐达极恨他奸恶,向皇上告发了他。惟庸于是诱惑徐达的守门人福寿,图谋害徐达,

C.后来刘基生病,皇上派惟庸对刘基下毒。刘基死后,他更加无所顾忌。在他定远老家的井中,突然生出石笋,出水数尺深,献媚的人争栩说这是祥瑞之兆。惟庸更加高兴和自负,从此有了异心。

D.惟庸曾与陈宁坐在中书省中,阅览天下兵马簿籍,令都督毛骧将卫士刘遇贤和亡命之徒魏文进收为心腹,惟庸派明州卫指挥林贤出海招引倭寇。又派元旧臣封绩致书元朝,向元朝嗣君称臣,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

译文:

( 2)又言其祖父二世冢上,皆夜有火光烛天。惟庸益喜自负,有异谋矣。

译文:

参考答案

4.【参考答案】D (原文标点: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月拜右丞相。) (3分)

5.【参考答案】D (符瑞:符,符命,儒家、方士所说的表明君主“受命于天”的一种所谓的祥瑞征兆。)(3分)

6.【参考答案】C (错误,正确的表述是皇上派惟庸带医生探视,惟庸便对刘基下毒。) (3分)

7.【参考答案】(1)曾以遇事小心谨慎博得皇上欢心,进一步获得皇上的宠信。他为此当了多年独相,生杀废黜大事,有的未报告皇上便径直执行。

篇10:《争雁》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竟斗而讼於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刘元卿《贤类编》

又称《兄弟射雁》

注释:

1.睹:看见。

2. 援:拉。

3.烹:烧煮。

4.舒燕:栖息的大雁。

5.宜:应该。

6.燔(fán):烤。

7.竞斗:争吵;争吵。

8.讼(sòng):裁决。

9.社伯:古代二十五家为一社。社伯是一社之长。

10.索:寻找。

11.昔:以前,昔日。

12.翔雁:飞翔的大雁。

13.燔:烤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将援弓射之( ) ②竟斗而讼於社伯( )

(2)翻译下面句子。

①昔人有睹雁翔者。

②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3)从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参考答案

(1)①拉。②竟然,居然。

(2)①过去,有看到大雁飞翔的人。②等他们再去找雁,雁已经高飞远走了。

(3)做事要掌握时机,当机立断。

译文:

从前,有个人看见一只正在飞翔的大雁,准备拉弓把它射下来,并说道:“一射下就煮来吃。” 弟弟表示反对,争着说:“栖息的大雁适合煮着吃,飞翔的大雁适合烤着吃。” 两人一直吵到社伯那儿。社伯建议把大雁剖开,一半煮食,一半烤食。 等到兄弟两个再次去射大雁时,大雁在空中早已远去。

故事梗概

寓言中两兄弟望着空中的大雁,为如何吃雁而争论不休,错过了射雁的时机,以至大雁飞得无影无踪。

道理

不要一味无休止去争论做一件事的`方法,而错过完成它的机会。

引申其意是完成一项事业,实现一个理想,就像舒雁烹宜一样,不但有阶段性,而且还有时效性。不完成前一个阶段的任务,是无法进入下一个阶段的;不把握时机即使条件具备了,同样无法达到目的。

寓意

篇11:《害群之马》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①匪虎,率②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①兕:犀牛;②率:循,沿着。

1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中:切中

B、夫子盖少贬焉

贬:降低

C、不容何病

病:生病

D、楚昭王兴师迎孔子

兴:调动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孔子用于楚

燕王拜送于庭

B、吾何为于此

客何为者

C、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D、夫道之不修也

行李之往来

13、请将Ⅰ卷文言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14、请用(/)给下面一段话断句。(限6 处)(3分)

定 公 问 君使 臣 臣 事 君 如 之 何 孔 子 对 曰 君 使 臣 以 礼 臣 事 君 以 忠。

参考答案

11、C(病:担心,担忧)

12、D(A被,介词/在,介词;B因为,介词/干,动词;C转折,连词/修饰,连词;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

三、(22分)

13、译文:于是就共同调发役使将孔子围困在野外。(“乃”“相与”各1分,大意1分,共3分)

14、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每对2处计1分,共3分)

参考译文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们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指责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滞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不符合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被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主事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共同调发役使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很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困就胡作非为了。”

子贡面有怒色。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说:“是。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啊。我做人能始终坚守一个根本原则。”

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怒之心,就召见子路而询问道:“《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或许我们还没有达到“仁”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或许我们还没有达到‘智’吧!所以别人不实行我们的学说。”孔子说:“有这些缘由吗!仲由,我打比方给你听,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的遭遇)?假如智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的遭遇)?”

子路出去,子贡进来见面。孔子说:“赐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赐,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人接受。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接受。赐,你的志向太不远大了!”

子贡出去,颜回进来见孔子。孔子说:“回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担心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宏大美好而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担心什么?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孔子高兴地笑道:“有道理啊,颜家的孩子!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

篇12:《害群之马》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张大经,字彦文,建昌南城人。绍兴十五年,中进士第,宰吉之龙泉,有善政。诸司列荐,赐对便殿,出知仪真。时两淮监司、帅守多兴事邀功,大经独以平易近民,民咸德之。寻移江东。他路有巨豪犯法,狱久不竟,命移属大经。豪挟权势求脱,大经卒正其罪。孝宗重风宪①之选,命条上部使者十人,上独可大经,召见,上曰:“朕十人中得卿一人,以卿风力峻整。”遂除监察御史,命下,中外耸叹。大经首陈士风掊克、偷惰、诞慢、浮虚四弊。又言:“诸路荒政不实,愿益加恐惧,申饬大臣,俾内而百官有司输忠谠、修厥职,外而监司守臣察贪理冤、去苛敛、宽民力。”上皆嘉纳。又论宦者董琏暴横,将命淮甸,所至诛求,且自号“董阎罗”。上曰:“然,人皆言之。”即依奏镌罢,窜南康军。秋旱,诏求言。大经极言:“人心不和有以致之。民力竭而愁叹多,军士贫而怨嗟众,二者当今大弊。中外兵帅多出贵幸之门,营利自丰,素召众怨,教阅灭裂,军容不整。且近习甲第名园,越法逾制,别墅列肆,在在有之,非赂遗何以济欲?愿陛下疏斥憸腐,抑绝幸门,垂意人主之职,责成宰辅,一提其纲,则天下事必有能办之者。”俄而池司郝政降充统制官,殿帅补外,盖用其言也。除礼部尚书兼侍读。大经屡请祠,上曰:“卿公廉必能为朕牧民。”以徽猷阁学士知建宁府。未几,移镇绍兴,辞不拜,予祠。进龙图阁学士,告老,以通奉大夫致仕。方主眷未衰,抗疏引去,人方之孔戣。庆元四年七月,疾革,语诸子曰:“吾目可暝,吾爱君忧国之心不可泯。”无一语及私。卒,年八十九。上甚悼之,赠银青光禄大夫,谥简肃。 (节选自《宋史?张大经传》)

【注释】①风宪:掌管风纪法度的官员。②近习:皇帝亲近的人。

③孔戣(kuí):唐代名臣,守节清苦,论议正平,年七十,筋力耳目未衰,不恋权位,据理求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宰吉之龙泉 宰:担任县令

B. 民咸德之 德:感激

C. 非赂遗何以济欲 济:满足

D. 大经屡请祠 祠:回乡祭祖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张大经深受皇帝信任的一组是 (3分)

①赐对便殿,出知仪真 ②狱久不竟,命移属大经

③上独可大经 ④责成宰辅,一提其纲

⑤郝政降充统制官 ⑥殿帅补外

A.①③④ B. ②④⑤ C.①③⑥ D. 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张大经为官以民为本。他体贴民情,亲近百姓,治理地方有善政,深受百姓拥戴,与那些劳民兴事,为自己捞政绩的官员截然不同。

B. 张大经依法惩治豪强。他调任江南东路,有个大土豪犯法却逍遥法外,张大经对其依法治罪,使一件久拖不决的案子终于得以了结。

C. 张大经善于讽喻进言。秋旱之年,他借题发挥,向皇帝极言当今民力耗尽、士兵贫困的两大弊端,让皇帝疏斥奸邪腐败、抑制豪门。

D. 张大经晚年精力充沛,年虽老却体不衰,皇帝对此很是庆幸,多次委以重任,时人把他比作年七十而筋力耳目未衰的唐代名臣孔戣。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俾内而百官有司输忠谠、修厥职,外而监司守臣察贪理冤。

(2)中外兵帅多出贵幸之门,营利自丰,素召众怨,教阅灭裂。

4.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的理解和运用,难易结合,切合考生实际。其中,“宰”“祠”等容易望文生义,对根据文意推测关键词语的意义具有示范作用。

【解析】祠:辞官回乡。该项容易根据“祠”的本意而望文生义。该词语在文段结尾部分出现了两次,一是“大经屡请祠”,二是“辞不拜,予祠”,围绕这两句话,讲的是张大经不接受朝廷任命,再结合“告老”等内容,可以推断出:祠是辞官回乡,而不是回乡祭祖。A项“宰”的释义,是重要的干扰项,此考点是从教材上移植的,《滕王阁序》中有名句:“家君作宰,路出名区。”宰,是县令之意。在“宰吉之龙泉”中,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担任县令”,故A项正确,依据前后句子来看,符合文意。

5.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围绕题旨筛选相关信息,意在引导考生理解文意,根据题干要求对相关信息进行合理取舍。

【解析】紧扣“张大经深受皇帝信任”,可从两方面着眼:一是皇帝对张大经的任用,二是皇帝对张大经言听计从。如果不符合这两点,即可将其排除。据此排查,②是上级主管部门对张大经的信任,将案子移交他办理;④是张大经对皇帝提的建议。这两项与皇帝的信任无关。其它四项均符合题意:①③是皇帝给张大经授予职务,表示对他的信任;⑤⑥是皇帝采纳张大经的建议所采取的抑制豪门的措施。

6. 【答案】 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整体理解文章内容、归纳要点的能力。这一考查意图,主要通过D项体现,该项隐蔽性较强,必须在把握相关语段要点的基础上才能正确作答。

【解析】D项概括不全,且丢失的是主要信息。时人之所以把张大经比作唐代名臣孔戣,原因有二:一是两人都年纪老而身体好,二是都具有高风亮节,不迷恋权位,坚决请求辞官。D项见一不见二,把最要紧的人物相似点忽略了,所以不符合文意。

【易错警示】对信息的筛选一定要细心,提取要点一定要全面。解题时,既要紧扣原文,又要注意编者给出的重要注释。本题注释③对孔戣的介绍比较详细,就是为考生解答此题所作的暗示。将人物作比时,不能有片面性,更不能遗漏最主要的信息。

7. (1)使朝廷内百官和官署上达忠直的言论、尽职尽责,朝廷外监司守臣查办,为民伸雪冤屈。

(2)朝廷内外的将帅多出自权贵之家,他们谋私利财产丰足,向来招致人们怨恨,军队训练荡然无存。

【命题立意】本题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文言句子的翻译,涉及面较广,可以全面检测理解文意、推断关键词、组合语句等能力。

【解析】要把句子放到全文中考量,有的较生僻的关键词,要根据前后文意进行推断,尽量做到字字落实,注意整合句子,使其通畅。(1)俾(使)、输(上达、上传等)、忠谠(忠直的言论)、修厥职(尽到职责)、监司守臣(官职名,不译)。(2)中外(朝廷内外)、兵帅(偏义复词,译为将帅),贵幸(权贵、富豪等),教阅(指训练军队,该词语可从后面的“军容不整”推断出来)灭裂(形同虚设、荡然无存等)。

【译文】

上一篇:用承诺二字造写句子下一篇:六年级作文(感恩母亲) (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