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聿修传原文与翻译及答案

2024-04-09

袁聿修传原文与翻译及答案(通用8篇)

篇1:袁聿修传原文与翻译及答案

1.B.(这里的“报”应该是“回复”“批复”)

2.B.(两个“为”字都是介词,可讲成“给”,其他三项,A两个“竟”字,前者表示“竟然”,后者表示“得……终了的时候。”C两个“所”字,前一个指代谨慎对待的事,后一个是“处所”的意思。D两个“而”字,都是连词,前者表顺承关系;后者表示转折关系。)

3.C(此处省略的应该是“聿修”)

4.C(①句是他为官之前,由于品性而深受赏识;③句是由于他的政绩,爱到百姓爱戴;⑤句是说他受到信任。)

5.D(“特意拜访旧友邢劭以叙别情”与袁聿修为官谨慎不相符。)

篇2:袁聿修传原文与翻译及答案

齐后主天统年间,出京担任信州刺史,信州就是他的本乡,当时人都认为是荣耀。他为政清简,不需说话州内就治理好了,从州内的官吏以下,直到鳏寡孤幼,袁聿修都能得到他们的欢心,后主武平年间,朝中御史全都出京巡视诸州,梁,郑,兖,豫等州与信州疆域相接,在信州的周围,御史们都检举揭发出官员的不法行为,而御史竟然不到信州来,足见袁聿修所受到的信任。到他任满解职还京时,全州包括僧人在内的百姓,赶来送别的填满道路,有人带来美酒与肉脯,哭泣着留连不舍,都争着要远送他一程。袁聿修回京后,信州百姓郑播宗等七百余人请求给他立碑,收敛绸布数百匹,托中书侍郎李德林来撰写碑文以记述他的功德,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同意。

袁聿修自小平和温润,在士族高门子弟中,最有规矩法度。他以名门之子历任清要官职,当时名士多很赏识他,称许他的风采与见识。他在郎署的时候,正好赵彦深为水部郎中,同在一院,就结为朋友。赵彦深以后遭到淘汰,被遣放回家,由于无人拜访,大门口都长上杂草,只有袁聿修还因为老交情,到赵彦深家探问往来。赵彦深得到重用后,仍感念甚深,因此,袁聿修虽然无愧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但他历任要职,也与赵彦深的援引有关。后来袁聿修官至吏部尚书,当然还是靠自己才干声望所致。

他在官廉洁谨慎,当时很少能和他相比的。东魏、北齐时期,尚书台郎多不免于相互送礼,袁聿修在尚书十年,没有接受过别人一升酒的馈赠。尚书邢劭与袁聿修有旧交,每当在尚书省开玩笑时,常称袁聿修为清郎。武成帝大宁初,袁聿修以太常少卿出使巡察,并受命考核官员的.得失。他经过兖州时,邢劭正担任兖州刺史,两人分别后,邢劭派人送去白紬作礼物。袁律修退还白紬不受,给邢劭写信说:“今日经过您处,与平日拜访不同,瓜田李下,必须避嫌,古人对此是十分慎重的。人言可畏,应像防御水患一样,不忽视细微末节,愿您体会此心,不至于重责。”邢劭也欣然领会,回信说:“先前的赠送,过于轻率,未加考虑,老夫不经意间,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敬承来信之意,我并无不快,您过去是清正的郎中,今天又作了清正的少卿了。”

袁聿修传练习

编者按:格式转换中,部分格式损毁,使用请注意检查。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吏以下,爰逮鳏寡孤幼 逮:及,到

B.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报:报告

C.时望多相器待,许其风鉴 许:称赞

D.敬承来旨,吾无间然 间:嫌隙,不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御史竟不到信州

A.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州民郑播宗等七百余人请为立碑

B.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瓜田李下,古人所慎

C.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一日之赠,率而不思

D.

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聿修)解代还京 B.(聿修)在郎署之日

C.(彦深)虽人才无愧 D.(邢劭)遣送白紬为信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袁聿修为官廉谨的一组是

①清净寡欲,与物无竞,深为尚书崔休所赏识

②聿修退紬不受,与邢书

③及解代还京,民庶道俗,追别满道

④在尚书十年,未受升酒之馈

⑤御史竟不到信州,其见知如此

⑥瓜田李下,古人所慎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②④⑥ D.④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聿修出身于名门,自幼清净寡欲,与世无争,受到赏识,十八岁就担任本州

中正官,后不断升迁,在北齐历任清要之职。

B.在担任信州刺史期间,袁聿修为政清靖,不言而治,深受信任。在离职时、百姓争相来送,挤满道路,并立碑以记述他的德政。

C.袁聿修和水部郎中赵彦深结为朋友,赵彦深免职后,门前冷落,聿修念及旧情,仍去看望。赵彦深后来复出,对袁聿修感念甚深。

篇3:袁聿修传原文与翻译及答案

袁聿修,字叔德,陈郡阳夏人。魏中书令翻之子也,出后叔父跃。七岁遭丧,居处礼度,有若成人。九岁,州辟主簿。性深沉有鉴识,清净寡欲,与物无竞,深为尚书崔休所知赏。魏太昌中,释褐太保开府西阁祭酒。天保初,除太子庶子,以本官行博陵太守。数年,大有声绩,远近称之。除信州刺史,即其本乡也,时人荣之。

为政清靖,不言而治,长吏以下,爰逮鳏寡孤幼,皆得其欢心。武平初,御史普出过诣诸州,梁、郑、兖、豫疆境连接,州之四面,悉有举劾,御史竟不到信州,其见知如此。及解代还京,民庶道俗,追别满道,或将酒脯,涕泣留连,竞欲远送。既盛暑,恐其劳弊,往往为之驻马,随举一酌,示领其意,辞谢令还。还京后,州民郑播宗等七百馀人请为立碑,敛缣布数百疋,托中书侍郎李德林为文以纪功德。府省为奏,敕报许之。寻除都官尚书,仍领本州中正,转兼吏部尚书。

聿修少平和温润,素流之中,最有规检。以名家子历任清华,时望多相器待,许其风鉴。在郎署之日,值赵彦深为水部郎中,同在一院,因成交友。彦深后被沙汰停秩门生藜藿聿修犹以故情存问来往彦深任用铭戢①甚深虽人才无愧盖亦由其接引。

在官廉谨,当时少匹。魏、齐世,台郎多不免交通饷遗,聿修在尚书十年,未曾受升酒之馈。尚书邢邵与聿修旧款,每于省中语戏,常呼聿修为清郎。大宁初,聿修以太常少卿出使巡省,仍命考校官人得失。经历兖州,时邢邵为兖州刺史,别后,遣送白绸为信。聿修退绸不受,与邢书云:“今日仰过,有异常行,瓜田李下,古人所慎,多言可畏,譬之防川,愿得此心,不贻厚责。”邢亦忻然领解,报书云:“一日之赠,率尔不思,老夫忽忽,意不及此,敬承来旨,吾无间②然。弟昔为清郎,今日复作清卿矣。”及在吏部,属政塞道丧,若违忤要势,即恐祸不旋踵,虽以清白自守,犹不免请谒之累。

二年,出为熊州刺史。寻卒,年七十二。

(节选自《北齐书·袁聿修列传》)

注:①戢:此处指深藏在心里。②间(jiàn):空隙。此处指寻其间隙而非议之。

4、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彦深后被沙汰停秩 / 门生藜藿 / 聿修犹以故情存问来往 / 彦深任用 /铭戢甚深 /虽人才无愧 / 盖亦由其接引。

B.彦深后被沙汰停秩 / 门生藜藿 / 聿修犹以故情存问来往彦深 / 任用铭戢甚深 /虽人才无愧 / 盖亦由其接引。

C.彦深后被沙汰 / 停秩门生 / 藜藿聿修 / 犹以故情存问 /来往彦深任用铭戢甚深 /虽人才 / 无愧盖亦由其接引。

D.彦深后被沙汰 /停秩门生藜藿 / 聿修犹以故情存问 / 来往彦深 / 任用铭戢甚深 /虽人 /才无愧 / 盖亦由其接引。

5、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辟”先指君主招来,授予官职,后来把官府征召授予官职也称“辟”。

B.“释褐”指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也指新进士必在太学行释褐礼,脱去布衣而换穿官服,及第授官。

C.敕:汉时凡尊长或官长告诫子孙或僚属,皆称敕。南北朝以后专指皇帝诏书。

D.刺史,又称刺使,其原来职责是巡行监察郡县。后来地方的军政长官都称刺史。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袁聿修性格深沉而有见识,清净寡欲,与人无争,深受尚书崔休的赏识。任博陵太守期间,大有政绩,声誉颇佳,得到远近百姓的称赞。

B.袁聿修他为政清静。在信州的周围,御史都检举揭发出官员的不法行为,而御史竟然不到信州来,足见袁聿修所受到的信任。

C.信州百姓郑播宗等七百余人请求为袁聿修立碑,托中书侍郎李德林来撰写碑文以记述他的.功德,有关部门为此上奏,皇帝下诏同意。

D.袁聿修在尚书省十年,没有接受过别人一升酒的馈赠。尚书邢邵派人送去白绸,袁聿修没有受礼。邢邵因此称之为清郎清卿。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望多相器待,许其风鉴。(5分)

(2)及在吏部,属政塞道丧,若违忤要势,即恐祸不旋踵,虽以清白自守,犹不免请谒之累。(5分)

参考答案

4、A

5、D (汉孝帝时后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后来各朝代地方长官有不同的称呼)

6、D(邢邵正担任兖州刺史,也不是发生在尚书省)

7、(1)当时名士多很赏识他,称许他的风采与见识。

(2)到袁聿修在吏部,正赶上国政衰败,道德沦丧,如果违背权要之臣,恐怕立刻就会引来杀身之祸,袁聿修虽然自己仍严守清白,但还是不能摆脱请谒的烦劳。

参考译文

袁聿修,字叔德,陈郡阳夏人。他是北魏中书令袁翻的儿子,但过继给叔父袁跃为子。七岁时父亲去世,他守丧时的起居礼度,与成人相仿。九岁时,州里辟署他为主簿。性格深沉而有见识,清净寡欲,与物无争,深受尚书崔休的赏识。魏孝武帝大昌中,他初次任官为太保开府西阁祭酒。十八岁时,领本州中正。不久,兼尚书度支郎,还历任五兵郎中、左民郎中。东魏孝静帝武定末,任太子中舍人。北齐文宣帝天保初,任太子庶子,以本官行博陵太守。他任职数年,大有政绩,声誉颇佳,得到远近百姓的称赞。后出任信州刺史,就是他的本乡,当时人都认为是荣耀。

他为政清静,不言而治,从长吏以下,直到鳏寡孤独,袁聿修都能得到他们的欢心。武平初年,御史巡视诸州,在各州都有检举揭发不法官员的事,可是御史竟然不到信州来,他就像这样被朝廷信任。到他任满解职还京时,信州的百姓僧道,追来送别的填满道路,有人带来美酒与肉脯,哭泣着留连不舍。当时正是盛暑,袁聿修担心送行的百姓劳累,常常为他们停下马,随手喝一杯酒,表示已领受他们的好意,道谢告辞,并让他们回家。袁聿修回京后,信州百姓郑播宗等七百余人请求为他立碑,收敛嫌布数百匹,托中书侍郎李德林来撰写碑文以记述他的功德,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同意。不久,他被任为都官尚书,仍领本州中正。转任兼吏部尚书。

袁聿修自小平和温润,在士族子弟中,最有规矩法度。他以名门之子历任清要官职,当时有声望的人大多赏识他,称许他的风度和鉴识。他在郎署的时候,正好赵彦深为水部郎中,同在一院,就结为朋友。赵彦深以后遭到淘汰,被遣送回家,无人拜访,门口长满杂草,只有袁聿修因为旧情,探问往来。赵彦深得到重用后,仍感念甚深,袁聿修历任要职,虽然是由于自己的才干声望,大概也与赵彦深的援引有关。

篇4:宋史苏轼传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原文:

熙宁四年,安石欲变科举,兴学校,诏两制、三馆议。轼上议曰:

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使君相有知人之明,朝廷有责实之政,则胥史皂隶未尝无人,而况于学校贡举乎?虽因今之法,臣以为有余。使君相不知人,朝廷不责实,则公卿侍从常患无人,而况学校贡举乎?虽复古之制,臣以为不足。夫时有可否,物有废兴,方其所安,虽暴君不能废,及其既厌,虽圣人不能复。故风俗之变,法制随之,譬如江河之徙移,强而复之,则难为力。

庆历固尝立学矣,至于今日,惟有空名仅存。今将变今之礼,易今之俗,又当发民力以治宫室,敛民财以食游士。百里之内,置官立师,狱讼听于是,军旅谋于是,又简不率教者屏之远方,则无乃徒为纷乱,以患苦天下邪?若乃无大更革,而望有益于时,则与庆历之际何异?故臣谓今之学校,特可因仍旧制,使先王之旧物,不废于吾世足矣。至于贡举之法,行之百年,治乱盛衰,初不由此。陛下视祖宗之世,贡举之法,与今为孰精?言语文章,与今为孰优?所得人才,与今为孰多?天下之事,与今为孰办?较此四者之长短,其议决矣。

今所欲变改不过数端:或曰乡举德行而略文词,或曰专取策论而罢诗赋,或欲兼采誉望而罢封弥,或欲经生不帖墨而考大义,此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愿陛下留意于远者、大者,区区之法何预焉。臣又切有私忧过计者。夫性命之说,自子贡不得闻,而今之学者,耻不言性命,读其文,浩然无当而不可穷;观其貌,超然无着而不可挹,此岂真能然哉!盖中人之性,安于放而乐于诞耳。陛下亦安用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又当发民力以治宫室治:修建

B.又简不率教者屏之远方率:遵循

C.区区之法何预焉预:预备

D.安于放而乐于诞耳诞:怪诞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苏轼反对改革学校和科举的态度的一组是(3分)

①得人之道,在于知人②百里之内,置官立师

③故臣谓今之学校,特可因仍旧制④使先王之旧物,不废于吾世足矣

⑤愿陛下留意于远者、大者,区区之法何预焉⑥夫性命之说,自子贡不得闻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⑥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这封奏议中,苏轼认为,获得人才的途径,在于注重实际地了解人,如果朝廷能够了解人,有注重实际的政策,即使沿用现在的办法,也能获得人才。

B.苏轼认为庆历立学,到现在也仅存空名,可当时却耗费民力、民财,结果只是制造纷乱,使天下人陷于愁苦之中。

C.苏轼认为国家的治乱盛衰,根本不由实行了一百多年的科举的办法来决定,只要因循旧制,使先王的旧制度不在我们这代废去就够了。

D.苏轼认为现在关于变科举,兴学校的一些方法和措施对于长远重大的事情没有什么改变作用。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3分)

②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3分)

参考答案

1.A

2.D

3.B

4.(1)赵国曾五次对秦作战,二败而三胜。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秦国的进攻。

(2)假如真的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译文】

熙宁四年,王安石想要改革科举、兴办学校,皇帝下诏叫翰林学士和知制诰,史馆、昭文馆和集贤院的官员商议。苏轼上折发表议论说:

获得人才的途径,在于了解人;了解人的方法,在于注重实际。假使君主和宰相有了解人的英明,朝廷有注重实际的政策,那么就是小吏衙役中也未尝没有人才,何况学校和科举呢?即使沿用现在的办法,我以为人才还有余。如果君主和宰相没有知人之明,朝廷不求实,那么就是在公卿和侍从之臣中也会常常忧虑没有人才,又何况学校和科举呢?即使恢复古代的制度,我以为还是不够。至于时代有可行与不可行,政事有随时废兴的不同,正是合适的时候,即使是暴君也无法废除,等到不再适用时,即使时圣人也无法恢复。所以风俗的变化,法律制度就跟着改变,好像江河的改道,强求复旧,就难以奏效了。

庆历年间开始设立学校,到了今天,仅存空名。现在要改变当今的礼制,更改当今的风俗,又要发动百姓来修建官府,收取百姓的财物来养活游学的士人。在方圆百里之内,设官员立教师,刑狱之事在这里审判,军事问题在这里讨论,又要选汰不服从教化的人驱逐到远方去,那恐怕只是制造纷乱,来使天下人陷于愁苦吧?至于不作大的更改,而希望对现在有所裨益,那和庆历时代有何不同?所以我认为今天的学校,但可因循旧制,沿用先王的旧制度,不在我们这代废去就够了。至于科举的办法,实行了一百年,国家的治乱和盛衰,根本不由此决定。陛下看祖宗的时候,科举的办法,和今天的比起来哪一个更精?言语和文章,和今天比哪一个更好?所得到的人才,和今天比哪一个更多?天下的事,和今天比哪一个处理得更好?把这四点的优劣一比较,那争论就可以解决了。

篇5:张翰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张 翰 传

①张翰,字季鹰,吴郡吴人也。父俨,吴大鸿胪。翰有清才,善属文,而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会稽贺循赴命入洛经吴阊门于船中弹琴。翰初不相识,乃就循言谈,便大相钦悦。问循,知其入洛,翰曰:“吾亦有事北京。”便同载即去,而不告家人。

②齐王冏辟为大司马东曹掾。冏时执权,翰谓同郡顾荣曰:“天下纷纷,祸难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难。吾本山林间人,无望于时。子善以明防前,以智虑后。”荣执其手,怆然曰:“吾亦与子采南山蕨,饮三江水耳。”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俄而冏败,人皆谓之见机。然府以其辄去,除吏名。翰任心自适,不求当世。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时人贵其旷达。小水制作

③性至孝,遭母忧,哀毁过礼。年五十七卒。其文笔数十篇行于世。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翰有清才,善属文

连缀,写

(2)乃就循言谈

接近,靠近

(3)齐王冏辟为大司马东曹掾

召,征召

(4)时人贵其旷达

意动用法,以……为贵

1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俄而冏败,人皆谓之见机。

不久齐王冏兵败,人们都认为张翰懂得分辨形势灵活应对。

(2)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

您只能任随心意舒适自得一时,难道不为过世后的声名考虑吗?

19.第①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2分)

会稽贺循赴命入洛/经吴阊门/于船中弹琴。

20.第②段最能体现张翰辞官理由的话是(用原文回答)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2分)

21.首段张翰的“纵任不拘”,从全文看体现在哪几件事上?(3分)

与素不相识的贺循交谈甚投。与贺循同载入洛不告家人。不得适志,辞官而归。不求功名,心性旷达。母过世,哀伤的表现超过礼制规定。

参考译文】

①张翰,字季鹰,是吴郡吴县人。父亲张俨,官任吴地大鸿胪。张翰品行高洁才华卓越,善于写文章,性情放纵不羁,当时人称他为“江东步兵”。会稽人贺循受命到洛阳任职,经过吴地阊门,在船中弹琴。张翰最初并不认识贺循,凑近与贺循交谈,两人彼此便钦慕不已。张翰问贺循赶赴何处,了解到贺循要去洛阳,张翰说:“我也正有意到北方京城谋事。”于是就同乘一车离开了,都没有与家人告别。

②齐王冏征召张翰授予大司马东曹掾的官职。冏当时执掌大权,张翰对同乡顾荣说:“天下纷乱,祸难不断。到盛名享誉四海之时,急流勇退恐怕会相当困难。我本来就是与世无争之人,对时势不感兴趣。您善于以明达之思防患未然,也善于以睿智谋虑未来。”顾荣拉着张翰的手,悲伤地说:“我也和你一起去南山采蕨菜,痛饮家乡之水。”张翰见秋风刮起,就思念起吴地的菰菜、莼羹、鲈鱼脍这些家乡美味,于是说到:“人生可贵的.是舒适自得,怎么能在几千里之外束缚为官来谋取功名爵位呢!”于是命人驾车回归故里。没过多时,齐王冏兵败,人们都称张翰能看准形势,善于灵活应对。然而官府因其擅自离开,革除了他的官职。张翰任随心意舒适自得,不求随顺世俗。有人对张翰说:“您只能任随心意舒适自得一时,难道不为过世后的声名考虑吗?”张翰回答到:“让我死后留得声名,还不如饮得眼前一杯美酒。”当时的人都认为他的旷达十分可贵。

篇6:袁聿修传原文与翻译及答案

王吉字子阳,琅邪皋虞人也。少好学明经,以郡吏举孝廉为郎,补若卢右丞,迁云阳令。举贤良为昌邑中尉。昌邑王贺好游猎,驱驰国中,动作亡节,吉上疏谏,曰:“臣闻古者师日行三十里,吉行五十里。是非古之风也,发发者;是非古之车也,揭揭者。盖伤之也。今者大王幸方舆,曾不半日而.驰二百里,百姓颇废耕桑,治道牵马,臣愚以为民不可数变。”王贺虽不遵道,然犹知敬礼吉,其后复放从自若。久之.,昭帝崩,亡嗣,大将军霍光秉政,遣大鸿胪、宗正迎昌邑王。王既到,即位二十余日以行废。昌邑群臣坐在国时不举奏王罪过,令汉朝不闻知,又不能辅道,陷王大恶,皆下狱诛。唯吉与郎中令龚遂以忠直数谏正得减死,髡为城旦。

起家复为益州刺史,病去官,复征为博士、谏大夫。是时,宣帝颇修武帝故.事.,宫室车服盛于.昭帝。时外戚许、史、王氏贵宠,而上躬亲政事,任用能吏。吉上疏言得失,曰:“汉家列侯尚.公主,诸侯则国人承翁主,使男事女,夫诎于妇,逆阴阳之位,故多女乱。古者衣服车马贵贱有章,以褒有德而别尊卑,今上下僭差,人人自制,是以贪财诛利,不畏死亡。周之所以能致治,刑措而不用者,以其禁邪于冥冥,绝恶于未萌也。舜、汤不用三公九卿之世而举皋陶、伊尹,不仁者远。今使俗吏得任子弟,率多骄骜,不通古今,至于积功治人,亡益于民,此《伐檀》所为作也。”其.指如此,上以其言迂.阔.,不甚宠异也。吉遂谢病归琅邪。

吉与贡禹为友,世称“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元帝初即位,遣使者征贡禹与吉。吉年老,道病卒,上悼之,复遣使者吊祠。

(《汉书·王吉传》,有删改)

4. 对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昭帝崩,亡嗣嗣:延续,延长

B.宣帝颇修武帝故事故事:先例,成法,旧日的典章制度

C.汉家列侯尚公主 尚:匹配,迎娶

D.上以其言迂阔迂阔:不合时宜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曾不半日而.驰二百里B.久之,昭帝崩,亡嗣

项王按剑而.跽曰奚以之 九万里而南为

C.宫室车服盛于.昭帝 D.其.指如此

而君幸于赵王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 分)

A.昌邑王刘贺喜好游猎,行为没有节制,王吉上书劝谏说古时候为从师学习而奔波的人平常每日行进三十里,为吉事行进也只有五十里,希望刘贺能够有所收敛。

B.刘贺在位仅二十多天便因荒淫无度被废。封国的大臣们也因未能尽辅弼引导之职,被诛杀。唯独王吉和郎中令龚遂因忠诚刚直、屡次进谏而得以免死。

C.王吉认为古时衣服车马之所以因拥有者地位高低卑贱而有差异,是因为要表彰贤德之人,区别上下尊卑。而如今世事混乱,人人皆不惜一切代价追逐私利,这种风气不符合礼义之道。

D.王吉援引虞舜、商汤这两位明君的`典故,是想要劝谏君王只有任用皋陶、伊尹这般的贤臣,才能够趋利避害,疏远奸佞之人,使国家昌明。但是皇上不太看重他,王吉只好称病辞归。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王贺虽不遵道,然犹知敬礼吉,其后复放从自若。(5 分)

(2)周之所以能致治,刑措而不用者,以其禁邪于冥冥,绝恶于未萌也。(5 分)

参考答案

4. A(嗣:继承人,子孙、后代)

5. D (D项,代词,表领属,他的;A项,顺承关系,就;连词,表修饰关系;B项,助词,无实义,动词,到;C项,介词,表比较;介词,表被动)

6. A(师日行三十里,指军队每天行进三十里)

7. (1)(5分)昌邑王刘贺虽然不守正道,但是还知道敬重礼遇王吉,但是这以后刘贺又放纵如常(或“像往常一样放纵”)。

(译出大意给2分;“敬礼”“从”“自若”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敬礼:敬重礼遇,1分;从:通假“纵”,放纵,1分;自若:如常,像往常一样,1分。)

(2)(5分)周朝能够安定太平,刑法搁置而不用的原因是它将奸邪扼杀在昏暗之中,将罪恶遏止于尚未产生之时。(译出大意给2分;“致治”“刑措”“所以……者”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致治:天下安定太平,1分;刑措:刑法搁置而不用,1分;所以……者:表……的原因)

【参考译文】

王吉,字子阳,是琅邪皋虞人。少时好学,精通经义,初为郡吏,举孝廉被选为郎,补任若卢右丞之位,后又改任云阳县令。举贤良被任为昌邑中尉,昌邑王喜好游猎,常常在国中驱马奔驰,行为没有节制,王吉上书劝谏说:臣下听说古时候军队平常每日行进三十里,为吉事而行进也只有五十里。疾发飘忽,这不是古时的有道之风;驱马疾驰,这不是古时的有道之车。因此伤感。现今大王巡幸方舆县,不到半天就奔驰二百里,很多百姓都荒废了农事来修路牵马,臣下以为,百姓不可过多更改本职。昌邑王刘贺虽然不守正道,但是还知道敬重礼遇王吉,但是这以后刘贺又放纵如常。过了很久,昭帝驾崩,他没有太子,大将军霍光执政,派遣大鸿胪宗正迎立昌邑王进京。昌邑王到京师后,即位二十余天,就因行为而被废黜。昌邑封国的大臣们因昌邑王在封国时不举报其罪过,致使朝廷不知昌邑王的品行,又因作为臣下未能尽辅弼引导之职,致使昌邑王犯下大罪,都被下狱诛杀。只有王吉和郎中令龚遂因忠诚刚直、屡次进谏而得以免死,被判剃发修筑城池。

后来又起家复出任益州刺史,不久因病辞官。又被征为博士、谏大夫。当时宣帝极力效法武帝,恢复了武帝时的典章制度,宫室、车乘、服饰等都超过昭帝时的规模。这时,许、史、王等几家外戚也因得宠而尊贵,宣帝亲自处理政事,并任用能干的官吏。王吉上疏评论其得失说:“汉朝各诸侯王娶公主,诸侯王国中的国人娶诸侯之女,这种制度使男人事奉女人,丈夫屈服于妻子,颠倒了阴阳之序,所以容易发生由女人引起的祸端。古时候,衣服车马依据其拥有者地位的高低贵贱都有一定的规定,用以表彰贤德之人,区别上下尊卑,现今却上下僭越混乱,人人自行其是,没有一定的节度,因此人们贪图财货、追逐私利而不惜冒生命危险。周朝能够安定太平,刑法搁置而不用的原因是它将奸邪扼杀在昏暗之中,将罪恶遏止于尚未产生之时。虞舜、商汤不任用三公九卿的世袭子弟,而选拔皋陶、伊尹为臣,这样那些谗佞不仁之人就被疏远了。如今允许官吏的子弟蒙荫为官,他们大多骄傲蛮横,不了解古今之事,至于积累功绩,治理民众,却无益于百姓,这就是《诗经·伐檀》篇中所讽刺的现象。”王吉上疏的核心思想大体如此,皇上认为他的言论不切合实际,因此不太看重他。王吉于是借口身体不适,返回家乡琅邪。

篇7:袁聿修传原文与翻译及答案

郭守敬,字若思,顺德邢台人。大父荣,通五经,精于算数、水利。时刘秉忠、张文谦、张易、王恂同学于州西紫金山,荣使守敬从秉忠学。中统三年,文谦荐守敬习水利,巧思绝人。(元)世祖召见,面陈水利六事。每奏一事,世祖叹曰:“任事者如此,人不为素餐矣。”授提举诸路河渠。四年,加授银符、副河渠使。至元元年,从张文谦行省西夏。先是,古渠在中兴者,一名唐来,其长四百里,一名汉延,长二百五十里。它州正渠十,皆长二百里,支渠大小六十八,灌田九万余顷。兵乱以来,废坏淤浅。守敬更立闸堰,皆复其旧。二年授都水少监。十二年,丞相伯颜南征,议立水站,命守敬行视河北、山东可通舟者,为图奏之。

初,秉忠以《大明历》自辽、金承用二百余年,浸以后天,议欲修正而卒。十三年,江左既平,帝思用其言。遂以守敬与王恂,率南北日官①,分掌测验推步②于下,而命文谦与枢密张易为之主领,裁奏于上,左丞许衡参预其事。守敬首言:“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今司天浑仪,宋皇祐中汴京所造,不与此处天度③相符,比量南北二极,约差四度;表石年深,亦复欹侧。”守敬乃尽考其失而移置之。既又别图高爽地,以木为重棚,创作简仪、高表,用相比覆。又作候极仪、浑天象、玲珑仪、仰仪、立运仪、证理仪、景符、窥几、日月食仪、星晷定时仪、正方案、丸表、悬正仪、座正仪等。又作《仰规覆矩图》《异方浑盖图》《日出入永短图》与上诸仪互相参考。

十六年,改局为太史院,以恂为太史令,守敬为同知太史院事。十七年,新历告成。

二十八年,有言滦河自永平挽舟逾山而上,可至开平;有言卢沟自麻峪可至寻麻林。朝廷遣守敬相视,滦河既不可行,卢沟舟亦不通,守敬因陈水利十有一事。帝览奏,喜曰:“当速行之。”于是复置都水监,俾守敬领之。

大德二年,召守敬至上都,议开铁幡竿渠,守敬奏:“山水频年暴下,非大为渠堰,广五七十步不可”。执正吝于工费,以其言为过,缩其广三之一。明年大雨,山水注下,渠不能容,漂没人畜庐帐,几犯行殿。成宗谓宰臣曰:“郭太史神人也,惜其言不用耳。”七年,诏内外官年及七十,并听致仕,独守敬不许其请。自是翰林太史司天官不致仕,定著为令。延祐三年卒,年八十六。

(选自《元史·郭守敬传》,有删节)

(注)①日官:古代掌管天象历数之官。②推步:古人谓日月转运于天,犹如人之行步,可推算而知。③天度:周天的度数。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谦荐守敬习水利,巧思绝人习:熟习。

B.至元元年,从张文谦行省西夏 行:出发。

C.既又别图高爽地,以木为重棚 图:谋求。

D.以其言为过,缩其广三之一 广:广度。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

A.通五经,精于算数、水利 执正吝于工费,以其言为过

B.浸以后天,议欲修正而卒 自永平挽舟逾山而上,可至开平

C.秉忠以大明历自辽、金承用二百余年 以其言为过,缩其广三之一

D.十三年,江左既平,帝思用其言 郭太史神人也,惜其言不用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大父荣,通五经:“大父”,伯父。“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五部儒家的.经典。

B.今司天浑仪,宋皇祐中汴京所造:汴京为北宋都城。这里的司天浑仪为张衡所造。《张衡传》记载:“(衡)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可佐证。

C.守敬首言:“首言”即议事时第一个发表意见。新历制订由张文谦、张易主领其事;从下文看,郭守敬的意见为二张所认可。

D.郭守敬是元朝杰出的科学家,创作简仪、高表和编成《授时历》,是他的两大重要贡献。根据选文,他获此成就的原因,主要有家学渊源、政府重视以及他本人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3分)

(2)明年大雨,山水注下,渠不能容,漂没人畜庐帐,几犯行殿。(4分)

(3)乃尽考其失而移置之。(3分)

参考答案

10.C (A.“习”应为“学习”;B.“行”应为“巡行、巡视”;D.“广”应为“宽度”。)

11.B (而: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承接,可不译。A.于:均为介词,在。C.以:均为动词,认为。D.其,均为代词,他的。)

12.D (A.“大父”指祖父。 B.这里的司天浑仪与张衡所造的浑天仪不同,文章明确指出,“今司天浑仪,宋皇祐中汴京所造,不与此处天度相符”,张衡是东汉人。C.“‘首言’即议事时第一个发表意见”不符合文意,“首言”在这里的意思是“首先认为”,是首先提出重要意见。)

13.见“参考译文”中画线处。

参考译文:

郭守敬,字若思,顺德邢台人。祖父郭荣,精通五经、算数、水利。当时刘秉忠、张文谦、张易、王恂一同在州西紫金山学习,郭荣让守敬跟从秉忠学习。中统三年,张文谦推荐守敬去学习水利,郭守敬已表现出思维敏捷过人。(元)世祖召见,守敬当面陈述水利方面的6件事务。每陈奏一件事,世祖就感叹称是,说:“办事的人都像这样,那就没有白吃俸禄的了。”于是授守敬提举诸路河渠。中统四年,加授银符,出任副河渠使。至元元年(1264),跟从张文谦视察西夏。西夏这地方,在此之前,古渠在中兴,一名唐来,长400里,一名汉延,长250里。其他州郡主渠有10条,都长200里,支渠大小共68条,灌溉田地90000多顷。但兵乱以来,这些河渠被毁坏淤塞,河道水浅。守敬重新修建闸堰,使河网灌溉像往日一样。至元二年,郭守敬被授予都水少监的职务。至元十二年,丞相伯颜南征,打算建立水运站,命守敬视察河北、山东一带可通舟行船的地方,绘图奏报。

当初,刘秉忠认为自从辽、金开始施行的《大明历》已有二百多年,渐渐地与历象不符了,须加以修改,但未付诸实行就去世了。至元十三年,江南平定以后,世祖想采纳刘秉忠生前修改历法的建议。就让郭守敬与王恂,率领南方、北方的掌管天文的官员,分头观测推算,然后命张文谦与枢密使张易主管此事,裁定奏报,左丞许衡也参与其事。守敬首先认为:“制定历法的基础在于观测,而观测的工具首先要有仪表。现在用的司天浑仪,是宋代皇祐年间在汴京制造的,与此处的天度不相符,比量南北二极,大约差4度;表石因年深日久,也有偏斜。”守敬于是详尽考正它的偏失而纠正它。接着又另外选了一块高爽地,用木材修建了双重的棚,创作了简仪、高表,用来加以比照核实。又制造了候极仪、浑天象、玲珑仪、仰仪、立运仪、证理仪、景符、窥几、日月食仪、星晷定时仪、正方案、丸表、悬正仪、座正仪等。又制作了《仰规覆矩图》《异方浑盖图》《日出入永短图》,与上述众仪表互相参考。

至元十六年,改局为太史院,用王恂担任太史令,郭守敬担任同知太史院事。至元十七年,新的历法修订成功。

至元二十八年,有人说滦河可自永平驾船绕山而上,到达开平;有人说卢沟自麻峪可到寻麻林。朝廷派守敬去考察,实际上是滦河既不能行船,卢沟亦不可通航。守敬于是上奏有关水利11件事。世祖看了奏章后,高兴地说:“应当立即照此推行。”于是再设置都水监,使守敬主持这项工作。

篇8:袁聿修传原文与翻译及答案

郭嘉字奉孝,颖川阳翟人也。初,北见袁绍,谓绍谋士辛评、郭图曰:“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遂去之-或荐嘉。太祖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日:“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为司空军祭酒。征吕布,三战破之,布退固守。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租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将渡江牝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i皇盔王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从破袁绍,绍死,又从讨谭、尚于黎阳,连战数克。诸将欲乘胜攻之,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嫡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太祖曰:“善u’’乃南征。军至西平,谭、尚果争冀州。谭为尚军所败,走保平原,遣辛毗乞降。太祖还救之,遂从定邺。又从攻谭于南皮,冀州平。太祖将征尚及三郡乌丸,诸下多惧刘表使刘备袭许以讨太祖,嘉日:“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太祖遂行。至易,嘉言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太祖乃密出卢龙塞,直指单于庭。虏卒闻太祖至,惶怖合战。大破之。

(选自《三国志菁华,郭嘉传》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祖欲引军还 引:率颔

B.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 趣:追求

C.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 敌:敌人

D.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济:渡河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郭嘉有战略才能的一组是(3分)

①太祖召见,论天下事

②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③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

④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⑤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

⑥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嘉之所以离开袁绍,是他认为袁绍只是学了周公一点皮毛,诡计多端而做事抓 不住要害,喜欢谋划而缺乏决断,想与他拯救天下大难,太难了。

B.孙策准备乘曹操官渡作战时袭击曹操后方的许昌。郭嘉判断孙策树敌众多而又为人轻敌,缺少戒备,一定死在刺客手里。孙策果然被许贡的宾客刺死。

C.郭嘉善于分析敌人内部矛盾。大破袁绍之后,他分析袁绍由于爱这两个儿子,生前没有确立继承人,所以必定发生内讧。曹操静观其变,很快就平定了邺。

D.曹操准备远征袁尚及三郡乌丸,部下大都担心刘备袭击许昌。郭嘉分析了刘表和刘备之间的矛盾,认为即使倾全国的兵力远征,也用不着忧虑。果如其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

(2)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

参考答案

4.C

5.D

6.A

7.(10分)(1)孙策新近吞并江东,诛杀的都是能得到别人死心效力的豪杰。(大意2分,“并”“死”“力”各1分)

(2)有郭图、逢纪给他们做谋臣,(他们)必定在这期间互相争斗,急攻他们,(他们)就会相互救援;缓攻他们,(他们)内部就会产生争斗。(大意2分,“交斗”“持”“缓”各1分)

参考译文:

上一篇:伏羲八卦完全破解下一篇:《空间与政治》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