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化学科备考计划

2024-05-13

2024年中考化学科备考计划(精选9篇)

篇1:2024年中考化学科备考计划

2014年中考化学科备考计划

新塘三中陈基伟

本人虽从事教学工作已经有好多年,但面对每一年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特别是化学总复习,更是一大挑战。新课改的实施使我们的化学教学内容灵活多变、丰富多彩。结合近三年我校中考状况的反思,我认为在以往中考备考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备考环节不到位,忽视了备考学生这一环节,使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做到有的放矢。

2.作业虽然批改及时,但奖罚分析落实不到够,未能使作业很好的服务教育。

3.讲的多做得少,很多知识怕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因此是自己尽可能的说,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忽视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一有效的学习方式。

4.分层教学落实不够,未能做到因材施教。

5.因为完成课题教学任务,对学生抽查不够,使一部分学生得过且过,久而久之,彻底掉队,影响了整体成绩的提高。

6.对要求学生必须完成的作业,未能及时督促检查。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在2014年学科备考中应做到以下方面:

1.教程学习阶段

(1)参照本科组制定的制度计划,结合自己任教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案,抓好学习基础,以保证教学工作有序进行。

(2)课堂教学讲究方法,讲究艺术,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机会,让他们主动体验探究过程,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信心。

(3)把多媒体应用到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降低教学难度和学生学习的难度。

(4)精讲多练,把课堂还给学生,不盲目赶进度,防止做夹生饭,制半成品。

(5)落实分层教学,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有效的督促和监督下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2.单元复习阶段:下学期开学111班开始进行第一轮单元复习,复习中要努力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到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提高学习效率,提高临界生的成绩。

3.专题复习阶段:下学期从4月份中旬开始进行第二轮专题复习,集中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共同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让111班的尖子生的成绩保持稳定,临界生成绩提高。努力提高114班及格率,减少低分率;指导谭斌升 梁育婵及格。

4.应试训练阶段:下学期从6月份开始进行第三轮模拟测试,并进行知识的查漏补缺,这个阶段的复习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熟悉中考题型,试行限时训练,做到既抓速度又抓进度,不断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2)根据中考信息,精选习题,突出重点,通过一些开放性题目,探究性题目,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考试应变能力。

5.重点培养尖子生:李怀佐 姚燕清 梁佳茵 黄民 李小红 梁航琴 的成绩保持在A+位置,争取党翠敏 谭仕迎 李思叶 陶海胜 梁家意 梁育颖 李健行 谭丽梅 伍银莉 郑伟冬 李凯婷 李怀朝 郑柱鑫的成绩往A+方向奔集,其他的同学成绩在A和B+左右。

2013年11月28日

篇2:2024年中考化学科备考计划

一 总体把握心中有数

(1)对中考职能要作到心中有数

中考毕竟不是高考,它的主要职能是了解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学习历程,评价学生的基本化学水平,其次才是作为高中招生的主要依据。这就决定了中考试题的难易程度。同时我省因为整个区域发展不平衡,所以中考试题的难度、开放度、新颖度较其他一些省份低一些。为了更具体更实在的感受卷子的形式和内容就要认真的阅读考纲后的样卷。(2)对中考试题命题趋势及特点也要心中有数。

我省的中考试题早几年前就已经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在坚持方向、保持稳定的基础上逐年发展,实现中考命题和新课程标准“软接轨”。2008年化学中考试题,就只是在前几年的风格上进一步设计出更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更为灵活的试题。所以不存在全盘否定的问题。

(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试题的命制心中有数。

从命题的角度研究试题也许会事半功倍。通过学习和培训知道中考命题肯定要借鉴其他实验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命题人除了认真研究中考改革精神和中考命题指导之外,还要充分借鉴各地命题经验和思路,所以多看些外地的试题是有好处的。每年中考之后就会发现我们的某题是别的省份已考过的中考题。也有部分题是是课本的改造题。这就要求我们复习时要过课本关。

4对考察内容要作到心中有数。

a、注重情景创设的真实性,关注双基的应用和发展

试题以STSE(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教育内容为背景命题,考查学生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时代性,突出学科的应用性。试题关注生活中的化学(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生产中的化学(与实际生产相联系)、科技前沿中的化学(渗透“考中学,学中考”的理念)、环保中的化学(水污染、大气污染)、时事化学(考查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增强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的意识)、化学发展的历史、医疗卫生中的化学、能源化学问题、安全常识与化学、教材中的活动探究和情境素材等,以这些素材为背景材料,创设情境,全面考查学生在真正的背景中,应用化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考查有关物质变化规律的知识及最基本的化学观念和思维方法。b、注重探究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考查,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化

探究性问题为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做了很好的导向作用。通常试题中在探究能力考查上往往是在学生已知结论的前提下,利用自己已有知识来进行模拟探究,而08年的课改中考试题设计创设真实未知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意识。

试题中有关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考查通过微观模拟图示来考查,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这一问题时研究和思考的过程,赋予了更多的学习方法、学习方式的引导;有关物质的性质及实验的考查重在实验过程生发出来的问题,及由实验现象到实验结论的分析与推理的过程,以此考查学生的实验推理与分析能力,并使学生逐渐养成对实验现象分析、实验量化研究的习惯。

c、注重试题的开放性,关注学生的信息处理与迁移能力的考查

开放性试题倡导执多角度、多视点、多层次、多途径、多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在试题的设计上包含试题开放、解题过程开放、方法的开放、结论的开放、表达方式的开放,甚至设置结构不良的问题进行开放等,加强学生思维力度的考查。

试题增大了信息题的比例。通过阅读题中给予的信息,不仅考查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同时可以考查分析、比较、归纳、整理和应用信息能力。信息的给予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思维的广度、深度和灵活度,更重要的是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d、注重试题的人文性,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试题注重融合科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命题角度从情景创设、语言叙述方面都能够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试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对学生的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科研方法等多方面潜移默化的熏陶,体现对学生进行基本观点、科学生活知识、环保意识、学习方法等的教育功能。

e、注重试题的综合性,关注阅读与表达能力

试题的综合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学科间知识的综合。学科内知识的综合着重在学科知识的整体应用、学科体系的系统化的考查及应用学科知识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学科间知识以化学主干知识为核心,以化学知识点为主,从不同学科角度来考查对核心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体现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多维性,突出学科的交*和渗透思想,在学科渗透中培养提高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二 复习依据与资料: 1.《考试说明》

2.南方出版社的《初中毕业班综合练习》

3.2008年各地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总(http://blog.sina.com.cn/lingxudong 中考试题)

现在复习资料可以说是“铺天盖地”我个人认为在所有的资料中,没有太大的好坏之分,每套练习都有它的可取之处,只要系统的用好一套都是有效果的,关键是系统。当然老师是应该多备几套练习,多看一些题也是必需的。三 具体做法

(1)一般是三段式复习法。即: 第一阶段是章节复习。按照教材编写的章节顺序,根据各章节内容划分不同的小单元进行复习。这一阶段要于5月10日左右结束,时间约7-8个周。

第二阶段是专题复习。按照教材编写的知识体系,设计不同的知识专题,根据不同的知识专题进行复习。这一阶段要于5月30日左右结束,时间约4-5个周。

第三阶段是模拟测试。按照中考试题格式及标准,设计中考模拟试题,进行中考模拟训练。这一分阶段要于6月15日前结束,时间约2周。(2)复习策略

A、章节复习——依据教材进行纵向复习。这是基础复习阶段,是中考复习的基础环节,决定着能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章节复习要按照有利于基础知识的理解,有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则,降低教学重心,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复习基础知识,通过章节复习要达到记忆准确、理解透彻、应用灵活的作用。其指导思想是:基础、全面、系统、扎实。① 基础:即立足基础。一是立足教材,要依据教材章节从前到后的顺序进行复习,展现知识由易到难的递进过程,让学生在重温知识的认知历程中,进一步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理解知识的内涵及外延,使学生的认识在新的循环中进一步提高辩析和应用能力。二是立足大纲,要依据大纲的基本要求,以80%以上学生能够掌握为标准,针对各知识点设计对应的复习或训练内容,不要盲目拨高或设计较难的试题,以免影响学生复习积极性。② 全面:即全面覆盖。一是广度上,不仅要把教材中每个知识点找准找全,不遗漏任何知识点,而且还要关注知识点的前后的联系,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呈现方式和考查角度,进行全面细致的变式训练;二是深度上,要认真分析大纲和考试说明,明确各知识点考查的基本要求,另外,还要对照中考试题,分析各知识点的实际考查水平,适应挖掘或拓展知识内涵,依据基本要求和中考实际设计相应的复习深度。

③ 系统:即建立体系。一是要建立知识体系,对单元知识点要进行归纳、梳理,找清相互之间的联系,与本单元相关的知识点,可以打破教材章节,不断融合、对比,使学生形成较好完善的知识体系;二是要形成方法体系,知识点的考查是通过习题呈现的,在知识梳理或习题训练中,要不断抽取知识规律及解题方法,让学生掌握建构知识的方法,掌握知识存在的规律,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形成较为完整知识及方法体系。

④ 扎实:即抓好落实。一是抓知识落实,对基础知识不仅要记忆准确,理解透彻,准确把握内涵和外延,而且还要能熟练地进行辩析或应用;二是抓训练落实,要加强知识的对应性或变式性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多角度理解知识,多角度掌握考查方式,熟练掌握解题思路或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第一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虽然有很多的复习用书,但中考题大都来自课本的原题或改造题,所以必须深钻教材,绝不能脱离课本。课本题要先过关。我每节课用小黑板展示一些课本典型题。(2)面对花样繁多的复习资料,老师要认真的筛选,不搞提海战术,更不能是“拿来主义”。应精讲精练,也应该做到“老师过题海,学生驾轻舟”。练习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切中要害的强化练习。

(3)及时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及时反馈。对于作业、练习、测验中的问题,可以用集中讲授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法,或将问题渗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反馈、矫正和强化。不要只布置不落实。

(4)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来源于自信,自信来源于好的成绩和教师的鼓励。所以教师除了认真备课、选题。经常性的找学生谈心也是必须的。★★以上每周都要进行一次单元测试及时补缺补漏

B、专题复习——依据知识点进行横向复习这是综合复习阶段,是中考复习的关键环节,决定着能否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专题复习要按照有利于巩固基础,有利于提高综合能力的原则,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对比,加强知识的融合与应用,提高学生综合辩析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其指导思想是:巩固、完善、综合、提高。

①巩固。即巩固基础。专题是对教材知识进行横向归类形成的,在知识归类的过程中,仍要涉及到各个知识点,对各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必然会影响知识关系的认识,影响专题复习的效果,因此,要通过设计知识点的辩析与对比性,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基础知识。

②完善。即完善体系。一是梳理关系,专题即一类知识,是从教材整体的角度把关联知识进行汇总,前搭后联形成的某一知识体系,知识分布较广,关系不明确,其归类过程也不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是知识的重新组合,不仅有明确的归类标准或归类依据,而且还有明确组合关系,因此,要通过知识的组合,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知识的组织标准和组织关系,使之形成即有具体内容,又有组合关系的专题网络。另外,各个专题不是独立的,各专题之间也存在一定融合,在梳理专题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强专题内知识的完善,而且还要加强专题之间知识的联系,使整个教材知识能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网络。二是完善理解,在第一轮复习中,知识点联系面较小,知识内涵挖掘不充分,知识理解还停留在表面上,因此,要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延伸知识内涵,将知识点融入专题知识的大背景中,让学生在新的角度或高度上,进一步感悟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提高对知识的把握程度。知识点的联系已有涉及,但涉及面较小,深度不够,因此,要在原有基础上,适当掌握知识点之间区别与联系,提高学生综合辩析的能力。专题复习尤其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③综合。即综合应用。一是知识综合,章节复习完成了知识点的理解,但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不足,知识综合程度不够,知识辩析能力相对薄弱,因此,要在加强相近知识的辩析的基础上,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与对比,提高知识的跨度和综合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辩析能力。二是训练综合,专题训练中,要适当减少知识点的对应训练,逐步加强知识间的融合,或专题内的综合,或专题间的综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④提高。即提高能力。专题复习的关键是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知识理解仅仅是停留在认识上,只有通过具体实践才能转化为能力。因此,一是必须加强应用性的训练,通过训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二是加强解题方法或规律的指导,使学生掌握一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形成解决一类问题的思维模式,进而提高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C、模拟测试——依据考题进行综合复习模拟即进行定时、定量、规范的模拟训练,通过模拟测试有利于学生规范考试习惯,掌握正确的答题程序,有利于促进学生查缺补漏,反思基础知识,有利于强化解题规律或技巧,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有利于调节情绪,提高应考心理。其的指导思想是:指导、回扣、强化、调节。指导,即指导学生纠正不良的答题习惯,掌握正确的答题程序和答题技巧等;回扣,即反思知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回顾教材,回顾知识点、回顾解题方法等;强化,即通过训练强化重点,对重点题型分析归类,强化解题规律,便于考试中迅速提取;调节,即调节学生的迎考心理情绪,提高信心和斗志,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身体状况都处于最佳状态。第三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模拟题必须要有模拟的特点。时间的安排,题量的多少,低、中、高档题的比例,总体难度的控制等要切近中考题。

(2)模拟题的设计要有梯度,立足中考又要高于中考。(3)批阅要及时,趁热打铁,切忌连考两份。

(4)评分要狠。可得可不得的分不得,答案错了的题尽量不得分,让苛刻的评分教育学生,既然会就不要失分。

(5)、给特殊的题加批语。某几个题只有个别学生出错,这样的题不能再占用课堂上的时间,个别学生的问题,就在试卷上以批语的形式给与讲解。

(6)、详细统计边缘生的失分情况。这是课堂讲评内容的主要依据。因为,缘生的学习情况既有代表性,又是提高班级成绩的关键,课堂上应该讲的是边缘生出错较集中的题,统计就是关键的环节。

(7)、归纳学生知识的遗漏点。为查漏补缺积累素材。

(8)留给学生一定的纠错和消化时间。教师讲过的内容,学生要整理下来;教师没讲的自己解错的题要纠错;与之相关的基础知识要再记忆再巩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解决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

(9)适当的“解放”学生,特别是在时间安排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考、考,几乎所有的学生心身都会感到疲劳,如果把这种疲劳的状态带进中考考场,那肯定是个较差的结果。但要注意,解放不是放松,必须保证学生有个适度紧张的精神状态。实践证明,适度紧张是正常或者超常发挥的最佳状态。同时中考的成功需要知识、信息、能力、身体、心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当你具备了其他一切条件,心态便成了一道闸门,开启它、顺利奔流入海。告诉学生:不要求自己超常发挥,只要求自己正常发挥就行了。要把自己的水平尽量展现在试卷上,避免事后诸葛亮的遗憾。(3)复习方式

1、知识梳理课 章节复习:按照“以测导学、以测定教”的原则,章节复习可采取“基础诊断——典型分析——强化训练——知识建构”的程序进行。即:根据知识点设计对应性检测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然后根据典型问题或重点内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分析指导,讲知识,讲方法,矫正认识误区,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通过强化训练加以巩固,在学生熟练掌握各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梳理,建构知识体系及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知识建构过程可以放在第二个环节,形成宏观知识框架。

专题复习:按照“体系带点、联系找疑”的策略。专题复习可采取“体系构建——典型辩析——应用训练”的程序进行。即:找出本专题的知识内容,构建知识体系,针对关联内容进行对比辩析,明确内涵与外延,明确区别与联系,然后通过训练,提高学生辩析和应用能力。

2、习题课

习题课的功能主要是矫正和强化,即矫正学生的认识偏差,进一步强化知识的重难点,而矫正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的学习与习题训练之中,因此,习题课设计的前提是信息的搜集,即搜集学生对重难点的把握程度,搜集学生训练中的错题,针对搜集的信息设计讲、练的内容。搜集信息的渠道即可以是课上,也可以是课下,即可以是学生的作业,也可以是课堂的交流等。其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序是:搜集信息——典型解析——诊断训练。即: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进行重点讲解,从矫正知识入手,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总结解题规律,然后针对讲解内容设计诊断性训练,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巩固解题方法或规律。

三、中考复习的建议

1、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考试说明》,明确考试内容。明确对于不同知识点的能力水平要求,把握住考试的重点和难点。

2、注重教材的仔细阅读和理解。在复习时注重化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注重学科知识间的迁移和对比,能够综合地加以比较和分析,注意知识的区别与联系,把学过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注意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注重学习过程的细化。

3、注重化学素养培养,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要有意识地培养认真审题、规范答题的好习惯,如平时练习中就可以适当加强阅读题的训练;注意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在答题过程中加以注意和改正,慢慢就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审题和解题能力。

4、注重归纳与整理,明确方法和思路。做题不要一味注重题量,应将做过的试题整理和分析,逐渐提高解题能力,掌握系统的学习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注重对中考真题的研究。中考试题可以说是命题组人员字斟句酌、集体智慧的结晶,试题有较强的代表性,所以利用和研究好中考试题很有必要。利用中考试题可以分三步完成:l)知识点的分类训练,深化和熟化知识;2)课标五大主题知识的分块训练,强化知识的迁移应用;3)综合模拟训练,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6、加强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教的研究,针对知识梳理课和习题课两个课型,研究课堂教学的方式,研究如何才能提高课堂复习的效果;二是学的研究,研究如何提高学习兴趣,如何提高复习效率,学生的复习方式如何?针对知识不再具有新鲜感的情况下,研究如何提高复习动力?三是考的研究,针对中考试题,研究中考题型、难度、考查方式、知识分布、境境设置等,研究中考试题命题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从考的角度设计复习教学,从而优化教学,优化训练。

7、强化训练落实

篇3:2024年中考化学科备考计划

一、近几年中考化学命题的特点

1.回归课本, 侧重基础。

近三年苏州中考化学平均分:2012年81.6分、2013年78.4分、2014年77.2分。 以三年中平均分最低的2014年为例看基础题的分布情况:2014年的中考卷中基础题主要分布在选择题60分 (实际均分51.62, 得分率0.86) ;基础题也分布在非选择题的第31~36题 (31、32、33 (1) (2) 、34 (1) (2) 和35 (1) (2) (3) 、36 (1) ) 合计共25分 ( 实际均分20.97, 得分率0.84) 。 本卷合格率84.70%, 优秀率45.93%[1]。

中考试题的素材都来源于教材[2], 以2014年中考卷为例 (选择题除第7题外的其余选项的出处在对应教材中均有据可查) :

2.紧扣教材, 提高能力。

近几年的中考题中一些较难题也是以本为本, 适当提高能力。

下面举两例得分率不太高的中考题简单评析:

例1:2014第35题溶液的微粒构成决定其性质, 溶液的宏观组成是其成分计算的依据。 (得分率0.67, 中等难度)

(2) 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来配制500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 需要15%的氯化钠溶液g。

(3) 某温度下饱和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6%, 试列式计算该温度下氯化钠的溶解度S (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

本题中第 (2) 题在类似教材下册p.15“练习与实践”的第8题中呈现;第 (3) 题在类似教材下册p.24“练习与实践”第4题中呈现。

【 评析 】 第 (2) 题只要根据溶质质量相等来列式求算; 第 (3) 题只要根据公式:ω (饱) =S/ (100g+S) 来求算。

例2:2014第17题下列有关油脂的叙述正确的是: (得分率0.47, 较难题)

A.各种油脂都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B.葡萄糖不能转化为人体内的脂肪

C.汽油、煤油、菜籽油、花生油都属于油脂

D.洗发剂洗去头发上的油脂不属于乳化现象

本题中A选项教材下册p.77课文倒数第3、4行;B选项教材下册p.78第5、6行;C选项教材下册p.77二、油脂中的第3行;D选项教材下册p.5“活动与探究”和课文第7~10行中都有所体现。

【评析 】答案是A。 B选项错, 因为在人体中糖类等碳水化合物过剩会转为油脂;C选项错, 因为汽油、煤油都是矿物油, 而菜籽油、花生油等属于植物油。

其实每一道中考题都能在课本上找到出处, 这里不一一阐述。

二、中考复习备考建议

针对这近几年的中考化学命题特点, 提出以下几点备课建议:

1.对照评价, 查漏补缺。

逐条对照 《新课程初中学习能力自测丛书化学》p.2-5的九年级化学测试评价目标与水平要求, 搞清楚化学核心知识和主干知识, 对照自己的知识体系查漏补缺。

A.知道 “是什么”。 能够辨认、识别和知道初中化学知识要点和所给素材。

B.懂得 “为什么”。 能够领会重要的化学术语和定律的基本涵义, 能够说明、判断、搜集和整理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C.学会 “做什么”。 能以化学的视角观察、分析和解释源自我们生活或社会生产或科学研究等所涉及的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能从给出的情景中总结出一些规律[3]。

例如:

2.再读教材, 教学升华。

中考命题的切入点大部分来自于教材。 即使有的试题不是直接出自教材, 其解题知识、解题思想、解题方法等都来自于教材。 越是临近中考, 越要重视教材, 要重视教材的重点内容, 且要注意对教材内容的挖掘与拓展。

例如:①要注意不同实验中同一种物质的不同作用, 如水在下列实验中的不同作用:

②要注意不同实验中所用的同一种方法, 如对比实验、控制变量:

③要注意关注高频仪器, 如玻璃棒:

3.仔细审题, 规范作答。

历届中考考完后都有很多考生自我感觉良好, 可是成绩却不太理想, 究其原因, 主要是:审题不仔细, 很多会做的题因为粗心大意而失分;化学用语书写不规范, 如氯不能写成CL或cl, Mn、Mg不能写成mn、mg, Ca不能写成Cu, CO不能写成Co, 碳酸钠不能写成Na CO3;专用名词写错, 如:过滤、吸附、药匙、坩埚钳、长颈漏斗、研钵等出现错别字。 中考要想得高分, 关键要细心, 要仔细审题, 既要看清题目中显现出来的条件, 又要注意到字里行间的隐含条件, 对每一个符号、数据、图表等都要准确把握, 要看清题目的要求, 选择合适的方式, 认真答题。

化学是中考拿分科目, 平均分在80分左右。 想取得90以上的成绩, 既要保证选择题和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高得分率, 更要做好实验题, 该得分的不失分, 难得分的尽量多得分。

以上是我这些年的教学体会, 不足之处望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毛明.以新版教材为载体, 落实课程标准理念——2014年苏州市中考化学试卷评析.

[2]王祖浩, 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 (九年级上册)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

篇4:2010年中考英语学科备考建议

2009年营口市中考英语试题基本体现了稳中求变、稳中求新、突出运用、注重能力的原则,具有比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对英语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其试题结构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试题围绕语言知识运用和阅读理解进行考查,其中主观性试题占60%,客观性试题占40%,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侧重考查阅读和写作能力。现就各考核项目的典型题逐一作以剖析。

一、单项选择

该题型涉及词汇、语法、话题、日常用语等,语言知识内容较广,既注重知识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运用,又注重了对一些基本知识和语法的考查和运用。提倡交流,强调运用,如:各种词性的考查、所应掌握的语法项目、各种短语、句型、日常交际用语及有关功能话题等,体现了“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这一原则。

试题中的语法测试部分通过设置不同的语境,让测试题目有“更积极”、“更现实”的意义,强调了在特定语境下对词法、句法及习惯用法的考查。一些图标符号,所有学生应能看懂,会识别。

在单项选择题中,学生丢分比较严重的有:不可数名词连接的感叹句;过去时被动语态的用法;特殊疑问句作宾语从句的用法;对非持续性动词在现在完成时中的理解和运用。这些单选题的设计更注重语法在语境中的运用,对于那些习惯于死记硬背的学生来说,做不到灵活应对就难免丢分。如11小题:

Xiao Shengyang ______ to the Talk Show on CCTV-1 last week.

A. invites B. invited C. was invited D. has invited

该题是考查过去时被动语态的用法,有具体的时间,有的学生就选B,而忽视了构成:was/were+ 过去分词。

备考启示

复习时一定要夯实基础,以《英语考查标准》为纲,以教材为本,充分做好“双基”的查缺补漏复习工作,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围绕“双基”进行复习。结合中考试题,掌握重点语法;结合句型复习,掌握常用词汇;在平时的教学和复习中要注意帮助学生归纳复习词汇、短语、习惯用语、语法等。

二、补全对话

该补全对话的要求为两项:(1)从所给句子中选择恰当的句子完成下列对话,并将答案写在方框下。(2)在下列对话空白处填入适当的话语(话语可能是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使对话完整并正确。两个对话,话题不同,但内容与生活实际相关,所以,考生读起来并不难,从试卷中可以发现,考生的话语理解运用能力较强,能根据上下文将所缺句子完成空白处的填写。但有少数考生虽然能将答案填写上,却有单词拼写错误和不能准确运用所学时态和句式,反映了同学们的基础知识还有一定的缺欠。

备考启示

首先,应考虑所做补全对话的整体性。一般情况下,补全对话围绕某一内容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所以在做题时应通读全文,将对话中双方的身份、职务、年龄、性别、意图、交际活动的时间、地点、场景等准确地了解,清楚这段对话涉及哪方面的日常用语,以及与其相关的句式结构,以保证思路顺畅。其次,做题不一定完全按顺序进行,要先易后难,逐步缩小选择范围;同时每选一个答案注意用笔将其作上记号,以免干扰后面的选项。最后,阅读所作对话,特别是所填内容在全文中的语言连贯性,逻辑性,语法结构是否完整,是否符合英语口语交流习惯及不同国家的人在思维和表达上的文化差异等。

三、翻译句子

该题型要求考生有较好的语言基础和语言素养。考查学生对词义的理解、词汇的拼写、词性的选择和运用,以及固定搭配、句子的类型结构、句子的时态等方面的能力。本题设计有完成句子的局部翻译和完成全句翻译。英译汉为介绍朋友重要性的小短文,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问题表现为学生忽略了短语的名词复数形式,如31小题答案应为bottles,而一部分学生只写bottle。还有单词拼写错误的,短语运用不准确的。如36小题,有的学生将“would you mind turning on”写成了“would you mind to turn on ”或“opening the radio”等。

备考启示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所给汉语的提示,把握试题的开放性,准确表达。要把不限制每空一词的翻译或全句翻译作为平时强化训练的重点,以形成英语思维的表达能力。学生们做此类测试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分析句子结构,注意英汉差异。

(2)词法的变化与使用,时态的构成与表达。

(3)所学常用句型、词组和习惯搭配。

(4)所翻译部分的句子从属关系及语序的调整。

(5)单词的准确拼写与使用,把握得分点。

(6)避免逐字对号入座翻译表达。

四、完形填空

完形填空测试题是一道考查知识与能力但偏重于能力的综合试题。此类题型难度较大,考生需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及语言综合素质才能适应其要求,A部分是一篇说明文,讲述肩膀的作用,当别人需要我们的帮助时,我们可以借给他们肩膀作为依靠,题材特别好;B部分是介绍如何设计自己的网页,有新意。考查中所填写的词语均为《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四会”内容,以期达到测试目的。

备考启示

教学中要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不要单独教学词汇。要夯实语言基础,重视情境化词汇教学,灵活掌握,注意常用词、词组、习惯用语和句型的积累。完形填空题对词汇的考查不是孤立的、抽象的,而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下考查词汇的运用能力。有的用法在语法上讲是可以的,但是考虑具体的情境就有很细微的差别。因此,平时教学中要使学生多了解各种文体的特点,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多做阅读练习,培养语感。

五、阅读理解

阅读在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英语中考阅读理解题已成为考查学生语言运用、综合理解、逻辑推理、分析判断、归纳总结能力的重要测试题。本套试题增加了对语篇层次、语言能力的考查及词义推断、归纳短文的正确标题(中心思想)等实际运用英语能力的考查,相对其他题型而言,阅读理解难度较大。Passage1是一封信,词语少,易于理解;Passage2是介绍西方的一种旅游方式Backpacking,这里涉及到通过上下文猜词义,部分学生对题的理解把握不到位,丢分较多;Passage3介绍孩子们每天应该摄入多少盐,这篇文章的实用性很强,学生阅读起来有亲切感;Passage4属于新闻报道,时代感强;Passage5~7是阅读试题的第二部分,分别为简答、阅读还原和填表格。部分学生对简答题回答不准确,造成丢分。还原短文需要综合文章提供的信息,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补全文章大意,有的学生思路不清晰、理解不透彻,导致选错项。

备考启示

要熟悉中考阅读题体裁、题材、题型;熟悉阅读题考题设置类型——直接理解、转换理解、猜测词义、归纳概括、推理判断等。加强阅读理解教学训练量,有量才会有质的变化。从7年级开始应该有计划地开展阅读练习,千万不能只是在考试的时候才有阅读练习的训练。9年级一定要坚持每天做一定量的阅读训练。其中单词量是阅读的基础,适当地扩展单词量对阅读非常有帮助。教师应指导学生有规律地复习词汇,扩大阅读量,丰富文化背景知识,同时应尽量为学生选择原汁原味的英语读物。

六、书面表达

作文部分分为A和B两个话题,A部分是谈谈自己的家规,B部分是谈谈自己的爱好。由于是提示作文,而且词数要求有限,同时又是学生的亲身经历,所以,学生们写起来有话可说,有章可循,大部分学生得分较高。

存在的问题:

(1)个别学生审题不细,写跑题。

(2)词数不足,内容不全面。

(3)有时词组的用法不恰当。

究其原因,除了有些考生在考试时过于紧张,没有仔细审题外,主要还是学生平时写得少,练得少,或者虽然练得多,但重点放在翻译式的表达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的输出潜力得不到发挥,以至于有的学生在考试时无话可说,言之无物。

备考启示

(1)当有提示词或提示题目时,要通过提示开阔思路,写出意思连贯、符合逻辑及英语思维方式、语法正确的英语句子。表达中要包含试题提示的所有要点,适当发挥,不遗漏题目中提供的关键词。

(2)如果提示的是图画,就应抓住图中的主要情节,把握关键点及其相互联系(如人物、实物、环境、时间、地点、动作等),要考虑所写出的句子能否较全面地反映图画内容。

(3)为使句子通顺达意,一定要使用自己最熟悉的词语和句型进行书面表达。注意修饰词及连词的正确使用,语句要自然顺畅,突出主题。

(4)成文后认真审阅检查。对提示要点、语法结构、拼写、词数、所用句型、标点符号等逐一核对,以保证短文的高分档次。

另外,清晰、规范的书写是书面表达取得理想成绩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教师要注重平时的严格训练。

篇5:2024年中考化学科备考计划

一、指导思想: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湖北省十堰市《中考说明》、《郧县2014年中考备考指导意见》进行组织复习备考,总体计划:两轮复习,重基础知识的落实.二、主要目标:

1、历史学科平均分在13年的基础上提高1.5分;

2、争取今年优生、及格等指标比去年提高,低分率有所下降;

3、力争今年中考在全县稳保前6名。

三、中考复习备考计划与进度

(一):第一轮复习:

详过教材一遍,以基础知识为主,结合中考说明考点,深入细致的复习,面尽量铺开,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同时做《掌控中考》的单元复习题,巩固知识。

目前,我校第一轮已经复习完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九年级上册以前复习耗时太多,计划最多一周复习,九年级下册第一次诊断考试前已经复习。4月底结束第一轮复习。

(二): 第二轮复习:

5月1日—5月底

根据近年来中考实际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我认为很有必要再过一遍教材的基础知识。直接对应十堰市《中考说明》考点再记忆,以专题复习为主。可以选择结合《导学精炼》的相关题目来巩固召唤石化知识。

(三):6月1日—中考前

1、对应十堰市《中考说明》的古代史内容进行复习。(最多一周)

2、查漏补缺、综合拉练,做文综训练题,培养答题技巧和应考策略。

雷天华

篇6:初三化学中考备考计划

威宁第三中学叶茂

一、指导思想:

进入初三阶段所有的工作都围绕着中考而进行,在备考中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强化教学常规管理为主线,不断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不断促使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突出教学特色,拓展教学时空,与时俱进,拼搏创新,突出整体化和尖子生的培养,争取使本学科在今年的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初三(6)班化学课的教学,我所担任的班级中绝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欠缺勤学好问,多钻研的精神,基础知识不扎实,灵活运用能力欠佳,学生整体学习意识淡薄,欠缺学习兴趣。所以在中考中要分层进行教学与复习。

三、中考目标:

加强教学研究,力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力争及格率、优秀率稳中有升,尤其要大面积提高中等生、中等偏下学生的成绩。

四、备考计划:

1、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制定备考计划。以打好基础为主要目标,按照课程标准为基础,省中考说明为依据。抓住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逐步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基本的知识网络、知识系统。12、授课阶段:(2月—3月底)为新课教学阶段。在教学中以班级的知识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学。学习上尽可能降低难度,作业、测试尽量由浅入手,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力争在本月底完成新课教学任务。

3、单元复习阶段:(4月份)进行第一轮“全面复习”,复习中要努力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化学的积极性,加强双基训练,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练习要把握好几点:(1)精选习题,选编有梯度层次的习题,并突出重点。(2)实行限时训练,做到既抓速度又抓准确度,不断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3)加强堂上和课外的辅导,对学生的训练要即时跟进。

4、专题复习阶段:(5月份)进行第二轮“重点复习”。集中解决他们共同存在的问题,并列举一些常见题型出错的原因,打好他们的基础。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应变能力,达到 “ 举一反三 ”“ 触类旁通 ” 的要求。抓好双基教学,打好基础,提高及格率。

5、应试训练阶段(6月份),进行第三轮“模拟测试”。根据学校中考计划安排,进行模拟考试。综合复习以及知识的查缺补漏。了解中考信息,熟悉近年中考题型,考试的方向,多与周边老师交流了解中考信息与动向。正确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介绍知识的综合运用,证明题的分析思路和开放、探索性题、尽可能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启迪、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综合运用、实际应用和创新实践能力,教会解综合题型的方法,培养考试应变能力。

五、几个补充意见 :

1、复习是一个长期系统的事情,要持之以恒,夯实每个知识能力点,抓到每个具体的学生。

2、注重作业和试卷的批改,要有侧重点的有目的的批改,完善批后工作,真正让批改发挥作用,注重学生考试得失自我评价的指导,能够及时发现复习中教与学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

3、最后一点,加强自身业务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篇7:化学备课组中考备考计划

一、指导思想

我们九年级化学备课组在学校教导处的引领下,突出重点,深化研究,立足服务,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深化校本教研制度,努力促进自身教育教学思想方法的转变,以“为每一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和“激发求知欲望,倡导自主学习,坚持因材施教,全面提高素质”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自身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和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做贡献。以学校发展为己任,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自己的真心、真情、真爱去实践所肩负的责任,在学校的发展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下学期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 九年级 下册》的九至十二单元及总复习。要求学生能记住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定义,化学用语的意义、写法;记住有关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以及常见无机物的命名、分类、组成和相互反应的一般规律;记住常用的化学仪器名称和用途、化学计算的基本方法等。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能根据一些简单化学事实、和实验现象识别物质或物质的性质;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我们备课组是一个以年轻教师为主体的充满活力、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集体。本学期面临中考,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将从以下 1

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抓好常规;分工到位。

学期伊始,我们备课组要正确处理了教学与自学、课堂与训练、教学活动与正常教学之间的关系,使得教学安排得以井然有序的正常进行。

1、本学期教学整体安排:每周集体备一次,集备一周课,再上课。

2、我们建立了完善的备课制度和备课体系。为培养年轻教师,我们将以年轻教师作为每次备课的主备人,每一位或两位老师承担一整个专题的主备任务,备课时其他老师讨论补充修改完善。通过介绍、交流教学经验和技巧,检查、指导老师如何备课和撰写教案,提高课堂效率。

3、我们继续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研讨,延续听课、议课的制度,旨在备课组内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此外,我们还将积极参加市级的教研活动,为新教材的实施广泛积累经验。

4、关于化学日常作业的情况,我们严格控制学生的书面作业全批全改,同时也加强对学生以往并不重视的软性作业的检核力度。

5、统一教学资料、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测试。本备课组的老师无论是谁在网上收集到的或在别处得到的教学资料,都努力做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备课效率。在平时做到进度的统一和测试的统一。每次抽测后,我们统一进行批卷并及时认真地评讲。

(二)、精研教材,抓住重点;从小做起,贵在养成1、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

九年级的学生来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教师要重视德育和理想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初三学习的重要性正确引导,要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不断发展进步,减少差生的产生,以期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我们切实做好初中化学的教学,在教学进度上不急于结束课程,提早复习,面向中考追求升学。而是在教学中时刻向学生渗透化学学习的方法和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化学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养成看教材的好习惯。根据以往九年级的学生的学习经验来看:很多学生心气浮躁、眼高手低,平时不重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甚至不屑于做课后题,相反,却一心扑在做各种习题册和难题上,结果一些人连最基本的化合价、化学式都写不明白。因此在本学期将继续注重这方面的指导,每天小测,强化练习。

2、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验到“我上学,我快乐;我学习,我提高”。有选择地进行“先学后教”及“小组合作学习”等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活动,力求讲解到位,提倡以学定教,以学定讲,努力增强讲授的针对性、实效性,努力减少多余的讲授,不着边际的指导和毫无意义的提问,从严把握课堂学、讲、练的时间结构,根据学科特点和不同课

型确定适宜讲授时间,严格控制讲授时间和价值不大的师生对话时间。

3、讲究“巧练”。在学习过程,练习必不可少的,关键在于“巧练”,要注意分析,习题的数量不要太大,关键在于“精”,合理利用学案和教辅资料,从而达到“巧练巧学”的目的和完善的结合。

4、跟踪检查,及时反馈。加大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查的频度,每天一小测,每周一统测,并做好及时的讲评和反馈学生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5、提培优班和自习课的有效性。培优班的内容由集体备课决定(将相应的中考题反复训练),由陈涛老师辅导,严格考勤,对有进步和积极参与的学生进行奖励。各位老师注意管理好自习课的纪律,并充分利用自习课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或作业面批,提高学生作业的实效性。

(三)、活动丰富,培养兴趣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性和创造性,更有利于将课堂学习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通过辅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使热爱化学学习的氛围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四)、教学进度

1.授课内容及时间安排如下:

1.授课内容及时间安排如下:

第十单元酸和碱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9课时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3课时

复习和机动2课时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4课时课题2化学肥料2课时

复习和机动2课时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1课时课题2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1课时课题3有机合成材料1课时

复习和机动2课时

中考第一轮复习16课时

中考第二轮复习20课时

2014年3月15日——4月底第一次模拟考试 2014年5月初——6月初第二次模拟考试 2014年6月初——6月12日)模拟训练 2014年6月13日——6月19日)查漏补缺

考试范围:九年级化学上、下册

篇8:2024年中考化学科备考计划

1. 依“纲”据“本”, 夯实基础

“纲”是指《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 “本”是指教科书。命题者命制试卷遵循的是《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 试题尤其是答案的设置参照的是教科书。因此, 在复习备考过程中, 要以“纲”为纲, 认真钻研《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 明确考试范围以及有关考点、能力层次要求, 研究《考试说明》提供的例题、样题, 发掘有益启示, 掌握答题规律。

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容目标要求与以往的思想政治相比已发生了变化, 以往分识记、理解、运用三个能力层次要求, 新课程则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个层次。目标的呈现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以往能力要求细化到每一个知识点是识记、理解或运用, 而新课标的各层次目标则是课程标准中的部分知识串, 知识串涵盖多个知识点, 主要通过一些动词来呈现, 这些动词指向学生学习的不同水平要求, 如:知识目标中的“知道、了解、懂得”等动词只要求简单识记“是什么”;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中的“理解、掌握、分辨、认识、分析”等动词属于理解层次, 要求掌握“是什么、为什么”;能力目标中的“学会、列举、应用、对待、树立、评价”等动词属于应用层次, 要求掌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的“感受、体会、体验、关心、尊重、养成”等则是对学生自身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养成方面的要求, 考查学生的为人处世能力, 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因此, 复习备考不能只重视课本, 而忽视课标, 教师要把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要求贯彻到课本的复习教学中去, 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实行“双开”考试后, 很多学生认为, 考试时只要翻书就可以了, 却忽略了翻书必备的条件就是对教材的熟悉和整体上的把握, 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了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双开”考试侧重于灵活运用知识, 只有准确、牢固地记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 才能够熟练地拿来为我所用, 用正确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下题:

2008年1月中旬以来, 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遇了一场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灾情急, 温家宝总理的心更急。为了慰问与鼓励民众有效抵抗严重的自然灾害, 温总理多次奔赴灾区, 亲临第一线, 精心布置抢险救灾方案。温总理奔走操劳在抗灾救灾第一线, 让亿万灾区人民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感受到了人民总理的为民情怀。

“温总理奔走操劳在抗灾救灾第一线”体现了思想品德课所学的哪些观点?

如果不能准确地记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社会责任感、中华民族精神等基础知识就很难解答这一问题。基础知识需要记忆和理解。没有基础性、主干性知识作支撑, 能力和价值观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况且试卷答案的设置总是要回归教材的。因此, 只有夯实基础, 做到胸有成竹, 才能在考试时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这需要做到:其一, 突出重点。要在重点知识上多下功夫。其二, 消除误点。对易混、相近的知识, 一定不能形成思维定势, 注意建立“错题档案”, 分析出现思维障碍的原因, 找出排除这些思维障碍的方法。其三, 形成网络。教师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梳理、归类和系统化, 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首先从知识的整体中去把握每一个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的规定性;其次对照课标和考点的要求, 对教学内容重新加工、提炼、整合, 指导学生学会从多层次、全方位去理解和把握;最后要把知识学活、用活, 通过社会热点, 开设相关专题, 创设情境来沟通与教材目标之间的联系。

2. 关注热点, 联系生活

回归生活世界是思想品德新课程的一个主要价值取向, 它有利于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 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生活经验, 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做负责任的公民。思想品德中考命题, 必然会遵循和反映这一要求,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就是说, 与教材知识密切相关的重大时事、社会热点、学生实际往往是考试的重点内容, 试题的载体往往也是这些内容。这就要求做到“三关注”:其一, 关注时政大事。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重大方针政策、国家的重大建设、重大事件等常常是中考思想品德命题联系实际的重点。今年应关注的重要会议:党的十七大;十一届全国人大会议;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纪念大会将召开等。重大方针政策: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注民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节能减排)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重大事件和新闻人物: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2008年奥运会;2007年全国道德模范人物;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台湾问题等。国家和地方重大建设项目:嫦娥工程和绕月计划;我国第一条引进境外天然气的大型管道工程———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开工等。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环境;资源节约等。其二, 关注本地实际, 密切注视区内以及本市的重大事件和政府中心工作, 这是基于情境材料地域化的需要。如纪念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南方冰冻灾害等。其三, 关注与中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 如未成年人自我保护;和谐校园;教育公平;诚信;责任意识等。

思想品德试题关注现实、关注生活, 但并不是对生活的简单再现, 而是用科学理论、学科观点分析现实。所以, 关注热点、关注生活, 不能仅仅停留在关注热点内容、生活事件本身, 必须深化对热点问题、生活事件的理论思考, 找出体现教材中的理论和道理的热点问题, 运用教材中的基本观点、原理, 分析说明热点问题。比如, 在复习教材“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相关知识时, 我们可以立足这一基本知识, 搜索时政材料, 最主要的是中央在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三农”问题连续发布了10个“一号文件”, 国家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放在了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为此, 我们可以用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去认识和分析: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有利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与此同时, 还应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在公共生活中学会参与、合作, 尽可能多地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自己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才干, 提高解决生活中具体问题的能力。

3. 善思精做, 提高能力

中考改革的成果之一是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能力立意就是突出对考生能力的考查, 而能力的结构是多层次的。就应试而言, 考生的能力一般又必须通过答题的基本技能来体现。这里的基本技能是指考生审题、答题的基本技巧和能力, 它是连接知识与应用的桥梁。我们常听到学生抱怨:“知识我很熟, 就不知道怎样用它。”这正是答题的基本技能不到位的表现。

试题有式而无定式, 答题有法而无定法。但总有一些基本的方法和一般规律可循。如, 解答选择题的一般步骤为三:第一步, 阅读材料, 明确材料的主旨。材料主旨是选择的依据, 是命题人员的意图所在, 要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主旨, 既不断章取义, 又要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字。第二步, 把握设问的规定性即“题眼”。题干中“这说明”“正确的是”“体现的道理是”“是因为”“从根本上说”等词语, 规定了应选项与题干的关系, 因此要特别注意这些规定性, 尤其要提防逆向思维题, 如题目要求“观点错误的是”, 你就不能选正确的, 要求选“原因”, 你就不能选“结果”。第三步, 鉴别和选择选项。选项分为两类, 一类是符合材料和设问要求的正确选项, 一类是迷惑选项, 包括选项本身观点错误或与题无关、只符合题干某一部分意思的、选项中使用的概念外延大于或小于题干概念外延、选项是题干的变相重复、选项与题干的逻辑关系错误等。具体说, 先用排误法, 排除错误观点的选项、与题干主旨不符合的选项、与设问指向性不对应的选项, 若还不能选出最佳选项, 则使用比较法, 把剩余的选项与材料的主旨、指向进行比较, 最贴切、最直接反映主旨和指向的就是最佳的。

又如, 主观性试题一般由情景、设问、立意三个要素组成。情景, 即试题材料;设问, 是要求我们解决的问题, 一般由几问组成;立意, 即考查考生运用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层次。立意隐于题中, 它是通过设置的情景与巧妙的设问结合来显现的。因此, 做好主观性试题应通过分析题目提供的情景、设置的问题来把握命题人的意图。可分两步走:

第一步, 认真审题, 提取有效信息。先读设问, 一要研究设问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还是递进的。二要明确每个设问对知识运用的限定。三要分清每一要求运用的逻辑方法, 是归纳法还是演绎法。四要确定答题的基本思路。再读材料, 带着问题把材料读明白、分析透, 这样才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第二步, 精心布局, 谨慎答题。首先要根据有效信息, 将相关的知识内容和热点内容从头脑中提取出来, 根据题目的材料和设问的指向, 决定答题内容的取舍。其次, 列出答题的简要提纲, 并认真对照材料和设问, 检查是否抓住了问题的核心, 是否联系了相关问题, 是否全面和层次清楚等。最后, 要恰当地使用学科术语, 紧扣题意回答, 避免空话、白话, 力求做到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表述准确、言简意赅。

篇9:2024年中考化学科备考计划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3-0010-03

自2006年至2008年,河北省中考理科综合无论分值分配还是试卷结构相对比较稳定。因此,研究好这三年河北省中考试题,对把握2009年中考脉搏、提高复习效率会大有裨益。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我省中考化学试题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总结了备考复习的建议,供广大师生参考,但愿能提高大家复习的针对性。总体来看,我省试题比较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改理念,试题也比较注意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等能力的考查。

一、近三年试题特点

1.试卷结构稳定。近三年理综试卷的题型一直是选择题、填空及简答题、实验探究题、计算应用题四个题型,各大题的小题数也保持不变,物理、化学、综合的题目顺序、小题数也没有变化。化学部分包括1~7、29~31、36~38小题,2006年为39分,2007、2008均为40分。综合部分包括8~14、27、28小题,2006年22分,2007、2008均为20分。

2.突出对化学主干知识的考查。试题主要是从《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所要求的化学基本概念、基本操作、身边的化学物质入手,考查物质的基本性质和有关的实验技能,试题由浅入深,注重基础。考查过的化学主干知识主要有:①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判断;②微粒性质的应用;③化合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正误判断与书写,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的判定;④溶解度曲线、标签等图表的分析、应用;⑤基本实验技能,几种重要气体(氧气、二氧化碳等)的制法、性质和检验,教材上实验的原理分析、实验改进等;⑥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⑦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⑧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⑨pH的应用;⑩有关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等。

3.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试题中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和现代科技较多,适当关注热点,内容涉及范围比较广泛。2006年涉及了日常生活中饼干潮解现象的分析解释、土壤改良、硬水软化、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等生产、生活问题;关注“禽流感”、“吉林石化双苯厂爆炸”等社会热点问题;导电塑料、乙醇汽油、金属及金属材料的应用、淡化海水、废旧电池回收、垃圾的处理、烟花燃放等能源、资源、材料、环境保护等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诺贝尔奖等高科技等社会问题也在试题中有所体现。

2007年化学部分的13道小题中,有7道小题联系生活实际。综合部分9道小题中,有6道小题联系生活实际。试题从物质的用途(金刚石、16%食盐水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等)、食品安全(甲醛浸泡水产品、霉变大米的不合理处置、食品保鲜等)、金属的利用(铝合金制门窗、钢铁防锈等)、能源的开发与利用、饮用水的净化、“太阳能之城”建设类的科学发展前沿问题、含苏丹红的饲料等社会热点问题、人文教育问题等多角度进行了考查。

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节能减排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第9、27、30题涉及了“限塑令”、“祥云”火炬的燃料、“鸟巢”的建造材料、“水立方”的外层膜结构材料等内容。试题还涉及了环境污染和保护(第9、36题)、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第3、9题)、化学与能源利用(第12题)、化学物质与健康(第3题)、解释生活现象(第1、2、10、11题)、生产生活(第8、11、29、30、37、38题)等。

这些信息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背景材料,富于时代气息。把课本中的一些重点知识寓于新的情景之中,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时刻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题目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应用性,既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培养了学生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和品质,达到了激发考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4.重视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我省注重考查实验、探究能力,符合课改要求和化学学科的特点。实验、探究能力既包括对常用仪器的认识和使用、实验基本操作、现象描述、原理分析等基本实验技能,也包括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评价、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实验结论的反思应用等方面的能力。近三年的第36、37题均为实验探究题,每年的选择题中也有不同程度的涉及。

2006年第1题出现了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水的电解、过滤等基本实验装置和操作图;第10题考查量筒、烧杯、试管夹、托盘天平的使用中蕴含的操作原理;36题是源于教材“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题,各版本教材均有此实验;37题探究味更浓一些,取材源自于人教课标版教材中“活动与探究”中的“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它以实验探究的方法,呈现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涉及到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描述现象、总结结论、反思与评价等科学探究的要素,考查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探究能力。

2007年第7题结合读图考查了对石灰水与稀盐酸、石灰水与硫酸铜、铁与硫酸铜、铁与稀盐酸四个常见反应现象的分析判断能力;第14题通过蜡烛火焰熄灭原因的分析,考查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重组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36题是源于教材中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的选择来源于人教版“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研究与实践”),题目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装置仪器的选择、发生装置的评价、收集装置的使用和同一装置不同的用途及装置的改进创新等方面进行了考查;第37题源于生活,通过对猜想依据的分析、实验方案的设计与改进、探究启示等考查了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的能力。

2008年第5题考查浓硫酸的稀释、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等实验的基本操作;第6题从已知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考查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第29题考查学生根据实验(蒸发食盐水)选择仪器的能力;第36题对教材中的燃烧条件、实验装置进行改进,考查学生会分析化学现象并得出结论的能力;第37题从生活中常见的胃药(碳酸镁、碳酸氢钠等)入手,根据标签中的说明进行探究,要求学生会猜想、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5.设置图表,考查思维能力。通过曲线、图片、数据表格、实验装置图等来获取解题的信息,已经是化学考试中的一种常用手段,旨在考查考生阅读理解、分析判断、获取处理信息等诸多能力。我省在这一方面也很重视。2006年化学部分第1、第36题为实验装置(或操作)图共6幅,第5题涉及坐标图1幅,第31题为碳循环示意图,第37题是表格;2007年第6、7、13、31、38题中也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设置了图形和图表。2008年共出现23幅图,其中化学占9幅,内容涉计元素周期表(第4题)、实验设计(第8题)、物质的用途(第8题)、实验操作(第14题)、框图(第31题)、说明书(第37题)和坐标曲线(第38题)等。所有这些图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较好的考查了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6.计算题难度不高。我省计算题注重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强调计算的应用性。2006年计算食醋中醋酸的质量分数;2007年结合表格计算“洁厕灵”中盐酸溶质的质量分数;2008年结合坐标图分析生成氧气的质量,进而计算医用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这些计算题信息量小、计算量不大、难度不高。另外,选择题中涉及的相对分子质量、物质中各元素质量比、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质子数、中子数的计算等也较为简单。

7.淡化了学科间的综合。可以看出,近三年试题中学科间综合题的分值在下降,并且“拼盘”痕迹明显,更加注重学科内的综合和学科间的自然渗透。笔者认为这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学校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在考试中的发挥。

8.试题难度基本稳定。

说明:难度系数=学生的平均得分/满分。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化学部分难度系数有波浪式变化,但波动不大,保持基本稳定。

二、2009年中考化学命题趋势分析

1.依旧以考查化学的主干知识为主。初中化学知识点较多,由于理综试题总数的限制,中考中不能面面俱到,有很多知识点考不到,但主干知识几乎年年都考。

2.贴近学生生活,强化实际应用。会继续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和科技创新成果、结合社会热点进行命题。充分体现化学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从多个视角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身边处处有化学。

3.注重对能力的考查。化学试题无论以什么样的情境引入,出现什么图表,涉及的都是基础知识,但能体现出对能力的要求,尤其是对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较高。会注重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4.试题会保持稳定。在试卷结构、长度、分值分配上将保持稳定。试题的难度可能会稍有增加,有些题的区分度会更好,个别题对能力的要求比2008年会高一些。

三、复习建议

1.重视教材,夯实基础。教材是我们学习的工具,也是中考命题的重要依据。河北省现在使用的有人教版、湘教版(仁爱版)、沪教版、科粤版共四种版本的教材。命题时,会兼顾各个版本,保证使用不同版本教材学生能公平竞争。不论试题情景如何,其涉及的知识点都来源于教材,命题时的素材也多来源于教材。

如2007年第29题“造成钢铁锈蚀的原因是 ”以及“为了避免菜刀生锈可以采取的方法 ”,第30题“氢氧化钠固体曝露在空气中,容易 ,还能,所以必须密封保存。”;2008年第29题中对“实验室蒸发食盐水用到的仪器”的考查,是完全源于课本的基本实验(人教版“粗盐的提纯”、湘教版“蒸发饱和食盐溶液”、沪教版“蒸发溶剂使溶质析出”);第36题关于燃烧条件的探究也是一道取材于课本的实验探究题目,在四个版本中呈现的形式各不相同,试题选用了新的装置,考查了学生对于燃烧条件的理解及应用。上面“一”中“4”里所提到的很多题立意均源自于教材。还有很多填空题来自于教材章节后的习题或对教材知识的横向总结,甚至有相当数量的试题只是对教材中的实验、图表、装置、定律等进行了一些简单加工。这给我们复习的一个启示就是一定要重视对教材的再学习,注重对教材的仔细阅读和理解,不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首先,应紧扣教材进行复习,不放过教材中任何一个实验、概念、规律、例题习题、探究活动、小资料、家庭小实验、阅读材料,甚至一个插图、一个表格,一个情景等。第二,要高于教材、不拘泥于教材。复习教材要“活”,力戒死记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复习时要注重化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注重知识之间的迁移和对比,能通过分析和比较,弄清知识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把学过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际上,由于大家手头复习资料很多,往往会陷入题海中,做题是必要的,它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做题中大家也经常会碰壁,这时建议同学们要研读教材,看自己到底对教材中的什么内容不够熟悉。此时,不但要把有关内容很好的研读,还要趁热把相关的知识一起精读、思考,站在全书的高度整理知识点。养成这样的习惯,我相信大家一定会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体会到教材的妙用,并在大脑中形成更系统更完善的知识体系,考试中也会更准确、快速地提取相关知识,取得更好的成绩。

2.注重反思,提高时效性。化学复习中值得反思的内容很多,如对解题方法、思路、策略的反思,对自己学习中经验教训的反思等。复习完一个单元、专题后,通过反思、比较搞清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尤其专题练习和阶段考试后更要及时反思,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思:

一是反思错题的原因。对审题及解题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分析,若是审题时出现错误,如:未抓住关键字词,由于在非关键词上纠缠而忽视或看错关键词等等,应在做题时有意识地将关键词划出以减少错误;若是思路出现偏差,则应敢于展现自己的思路以便同学和老师发现自己的问题,同时还要学会变换角度思考问题;若是方法错误则应积累此类题的做题方法等等。

二是反思自己的知识结构。哪些知识还未准确掌握,知识网络搭建的是否完整,何处有缺陷?若是知识点没有掌握,一定要把它搞懂,可以查教材、问老师或与同学探讨。

三是反思书写是否规范,表达是否准确。中考时,很多学生会因化学用语书写不规范、不完整而失分,应引起重视。若是由于主观简答题表达不准确则应加强研究答案,弄清答题的正确思路及表述方法。

四要反思考试时的心理状态、时间分配等方面是否有问题。如有问题应及时调整。

通过反思,有意识地培养认真审题、规范答题的好习惯,慢慢就可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阅读、审题和解题能力。

3.重视实验,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中考中的实验探究题有很强的综合性,其中的实验原理、方案设计、实验步骤、现象辨析、结论表述等,既要用到元素化合物知识、实验基本操作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会涉及对问题的观察、分析、推理等能力。这要求我们复习中,首先要对常见仪器(如试管、长颈漏斗、量筒、滴管等)的用途、使用方法了如指掌,对药品的取用、物质加热、仪器连接、装置气密性检查等基本操作能熟练掌握。再就是对教材实验能准确掌握和深刻理解,充分挖掘其内涵和外延,比如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装置、操作,要从知道“怎么做”到也知道“为什么这么做”,教材中的实验产品和工业上高炉炼铁得到的产品有何不同?第三,通过针对性练习熟悉探究题的解答方法,目前探究味儿浓的试题大多数是让同学们在读题和解题的过程中学会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该类问题貌似复杂,有的知识还比较陌生,乍一看觉得很难下手,但事实上解答该类问题所需要的知识点和解决方法都是在教材中已学过的或题目暗示的,解题时只要静下心来,读懂题意就可攻克,难度并不大。

4.适当关注社会生活、生产科技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近几年,河北中考题中不同程度的关注着社会生活、生产科技中的热点问题,通过这些内容作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能力素质。所以,要指导学生注意读书、看报、听新闻,适当关注与化学有关的各种时事,尤其是在2009年中考之前所发生的新闻、社会热点等要多留意,这些都有可能作为试题的情境,如“神舟系列”飞船,诺贝尔化学奖,食品污染(饲料添加剂),假药的危害,禽流感,煤矿安全事故,新能源(太阳能的进一步利用),环境污染,世界环境日、土地日、海洋日、森林日、水日、无烟日等的主题都有可能作为试题的情境。同时还要留意身边的化学,从小处着手,家中的服装标签、药物等的使用说明、常见生活用品、学习中的各种文具,同样有可能成为试题的素材,同样蕴涵着丰富的化学信息。同学们学习很紧张,闲暇的时间不多,这也不用着急,只要适当关注这类问题即可,这类题起点高、落点低,用到的也都是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一定要审清题意。如果我们平时留意了、思考了,重视了课本知识与实际问题的有机联系和结合,养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习惯,做题时就会更顺手。

5.领会精神,明确考试方向。首先要研究《课标》、《考试说明》或《教育实践与研究》增刊,了解考试内容、层次要求及考生应具备的能力。通过研究近三年我省中考试题,了解中考考点、重点、热点,题型、命题的角度、思路等。如,我省对图表分析能力的考查力度较大,此类题丢分率高,应注意此类题的练习。

相信大家通过辛勤的努力,抓好基础、用科学的方法及时反思总结、堵好漏洞,一定会在2009年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实验稿),2001.

[2]许九奎.平实中孕含着新课程的内涵——2006年河北省课改实验区中考理科综合化学部分试卷分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7,(03B):18.

[3]许九奎.重视教材·夯实基础·提高能力——2007年全国部分省市中考化学试题分析及08年中考备考指导[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03B):10.

[4]胡美玲,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册(第2版)[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北京仁爱教育研究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册(第3版)[M].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

[6]王祖浩,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册(第2版)[M].上海: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上一篇:备用金规章制度下一篇:投行四大咨询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