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4加强社会组织建设

2024-05-01

2022-4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精选8篇)

篇1:2022-4加强社会组织建设

创新培育社会组织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今年上半年,为规范我县社区社会组织管理,更好地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在加强社区建设、构建和谐社区中的积极作用,并结合去年的《江西省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区社会组织的指导意见》精神。我局积极发扬“想干、敢干、快干和会干”精神,突破思想观念和管理体制的制约,不断创新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坚持培育发展与管理监督并重,在发展中规范,以规范促发展,提升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推进我县社会建设。

(一)探索创新社会组织登记模式。一是实行社区社会组织登记和备案双轨制。继续下放权力,降低门槛,简化手续,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登记备案制度。二是实行网上行政审批服务。我局今年加大了网上行政审批力度,建立了完善的行政审批网络,要求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并熟练掌据好有关政策和审批程序。三是缩短行政审批工作时间。规定实行当天受理、十日审核、三日审批,一日办结四个步骤的程序。时间由法律规定的60个工作日缩短到15工作日完成,审批时间缩短了四分之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探索扶持社会组织发展新方式。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是建设公民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建设的需要,也是社区治理的需要。在这种大趋势下,我县加大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的力度,充分发挥其作用,实现社会的有效管理和社会多元利益的动态协调。一是设立专项扶持资金。争取将社会组织发展资金纳入县财政预算,探索设立全县性的专项扶持资金,重点加大对公益慈善类、社区社会组织或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并贡献突出的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二是加强专业化、职业化培训。分类培训和指导,通过业务、法律法规和财务管理等培训,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加深认识,提高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指导社会组织完善内部治理机制。三是探索孵化基地试点。探索选取一个乡镇进行试点,建立“乡镇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在乡镇选择3-5家草根组织进入基地,培育成熟后进行登记。待试点成功后,逐步推广。四是探索建立购买服务机制。探索将年检初审工作委托给社会组织,探索向民间社工机构购买服务。

(三)探索加强社会组织监管新途径。目前余干县社会组织共56家,约占全市社会组织总数的20%,为构建和谐余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我县社会组织仍存在内部管理有待规范、自我能力不足、服务内容有待拓展、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指导和监督,提高其社会公信力,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一是探索建立社会组织评估制度。制定《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完善社会组织各项管理制度。组织和鼓励我县社会组织积极参评。二是加强联合执法。加强部门联动,监督社会组织加强内部管理,依法规范社会组织,依法查处非法组织,促进我县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四)探索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工作发展新方向。一是开展项目购买。以项目开发为重点、岗位购买兼顾的形式,继续拓展社工服务领域,鼓励和指导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居家养老等服务项目的购买。二是探索“社工+义工”联动模式。推行“社工引领义工服务、义工协助社工服务”的运行机制,实现“社工、义工”联动互补、互动共进,进一步提高社会组织服务社会水平。

余干县民政局

二O一一年七月二十五日

篇2:2022-4加强社会组织建设

——兼谈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

多年来,北京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组织的发展。从2003年开始,市政府每年都把培育社会组织工作列入了折子工程之中。2007年12月,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首都社会建设,加快推进首都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步伐,经中央有关部门批准,北京市成立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建设办公室。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建设办分别作为市委的派出机构和市政府的工作部门,实行合署办公。原市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发展办的职能也并入其中。其主要任务是,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着力搭建宏观管理平台,研究制定首都社会建设的总体规划,统筹推动社会建设各项任务的分解落实和督促检查。着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着力扩大载体,积极培育各类社会组织;着力加强“两新”组织党的建设、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和社会志愿者队伍建设;着力加强社会建设的薄弱环节,使社会建设进入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有序建设的阶段。

一、北京市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的合作

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北京市和全国一样,社会组织官办的居多。这时候的社会组织由管理机关主办,要么是以“二政府”的形式出现,要么就是依附于管理机关,靠管理机关的拨款生存。这些社会组织缺乏社会组织应有的民间性和独立性,它们也为政府部门服务,但是这种服务是领导与被领导、上级与下级的关系,在缺乏独立性、自主性的情况下,社会组织与政府部门平等独立的合作是无法实现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政府机构改革进程的加快,社会组织的发展,使得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逐渐增多。从目前情况看,我认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首先是政府部门要有合作的需求,其次是社会组织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另外,和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也有很大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程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部门的权力和能力。当政府还具备对于社会事务大包大揽的能力的时候,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合作就不太可能实现。反之,如果当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实现之后,社会组织得到了广泛的活动和生存空间,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则才会逐步走向正轨。

北京市近些年来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组织能力进一步增强,一些群众自发成立的社会组织逐渐增多,政府职能转变步伐逐步加快,为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合作提供了条件。一些政府管理部门在推进与社会组织的合作中做了许多卓有实效的工作。其中,中关村园区管委会、市工业促进局、市商务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中关村园区管委会的30家社会组织全部是民间自发成立的,市工促局和市商务局两家行业协会共有68个,占全市市级行业协会的39%。这三个单位在发挥本领域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强与社会组织合作方面有着相同的特点:

一是管理部门转变观念,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发展,重视社会组织作用的发挥,建立起与社会组织相互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

二是制定本区(领)域管理办法,完善政策环境。中关村管委会制定了<中关村科技园区社会团体管理办法>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社会团体组织发展支持资金管理办法>,商务局制定了<本市商务领域行业协会规范治理和脱钩工作的实施意见》,对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依法活动、政府购买服务和资金扶持进行规范。

三是明确管理机构,加强服务引导。三个部门都设立了社会组织的专门主管部门,把培育、扶持和引导社会组织的发展作为主要职能,开展对社会组织的服务工作。

四是设立专项资金或购买服务,加强合作,提升社会组织地位。中关村管委会每年从园区产业发展资金中拨付专款,对社会组织及其项目提供资助。2001—2006年,中关村园区管委会共资助社会组织工作经费1 148.95万元,资助社会组织78家次,资助项目225项。市工促局与社会组织合作完成了政府调研、政府调查、行业统计、行业标准编制、企业创新成果评审、承办展览、制定和实施行业“十一五”规划、职称评定等工作。市商务局除了将一些工作转移给社会组织之外,还积极与社会组织合作,按照《北京市商业服务业迎奥运三年行动计划》、<北京市商业服务业奥运会(残奥会)2007年测试赛场馆外围保障商业整顿工作实施方案>、《北京市大型商场超市购物环境规范(试行)>、<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选编》、<北京市商业服务业迎奥运培训工作指导意见>和《北京市商业零售企业员工行为礼仪规范(试行)》的要求,在提升服务质量、改善消费环境、强化员工素质、提高服务技能、构建信用体系、倡导行业自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五是坚持政社分开。中关村管委会自身没有举办社会组织,也无政府工作人员在社会组织兼职。在日常管理中,采取“社会组织自我发展,政府指导但不干涉日常工作,努力提供服务”的工作模式。对在园区外注册在园区内活动的社会组织,不问出身一样给予服务。市工促局和商务局从社会组织长远发展出发,坚持政社分开,稳步进行行业协会脱钩和解除公务员兼职问题,保持了社会组织的民间性、独立性,为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基础。

六是加强培训,打造专业队伍。中关村管委会注重社会组织专业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制定了人才培育计划,委托专业机构对社会组织工作人员进行1000人次以上的培训,提高了专职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例如,北京市中关村科技民营实业家协会有14名专职工作人员,其中研究生和双学历有5人,大学本科学历8人,大专1人,工作人员平均年龄30岁,平均工资在4000元以上。

二、社会组织作用突出,成绩显著

社会组织通过从事向政府输出服务、制定行业规划、规范行业秩序、维护企业利益、反映共性诉求、促进产业发展等工作,发挥了沟通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营造出良好的产业发展、创新创业、企业信用、市场环境、人才流动、国际交流、技术成果转化环境,成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

1.促进产业发晨

中关村园区社会组织打造和整合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增强优势互补,共同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例如,北京闪联信息产业协会通过制定标准,推动了园区与之相关的产业的完善和聚集,闪联标准通过国际标准组织ISO立项,并被国家标准委员会评为中国标准创新一等奖。市商务局收集和整理国家标准23个、国家行业标准1 5个,北京市地方标准13个,编辑印刷了<商业服务业标准化工作资料选遍》,各协会结合行业实际,不断研究探索通过国内贸易标准的实施来规范、促进行业和企业发展的途径。同时,大力加强国内贸易标准的宣传推广工作,普及标准化知识,增强标准化意识,积极开展采标和达标活动。依照<关于严格控制本市商场超市室内空调温度的通告》,加强节能宣传。市工业促进局的协会加强品牌建设,服务北京工业。北京服装纺织行业协会受政府委托,继续开展了“2007:fl;京十大时装品牌”评选工作,还积极组织参与“迎奥运北京工业品牌展览会”,承办了“时装之都品牌展”。北京食品协会支持北京奥运会赞助商、供应商和食谱原材料遴选企业,引导北京食品企业,借助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的契机,以北京奥运会期间来京的旅游者为对象,推出了一批具有北京历史文化、京味口感突出、携带方便、包装精美、适于馈赠的旅游特色产品,满足来京旅游观光的中外消费者的需求。大力拓展“京药”品牌建设,提升北京医药的市场竞争力。受北京市工促局、市药监局委托,北京医药行业协会在第56届全国药交会上,开创全国医药系统由行业协会组团参展之先河。

2.服务会员企业

中关村科技园区社会组织在通过提供品牌服务、推进会员国际化发展等方面,为会员企业提供服务。例如高新技术企业协会组织会员企业参加德国杜塞尔多夫国际医院及医疗设备博览会,参加德国汉诺威CEBIT展览,主办“北京企业与外资银行面对面”融资沙龙,举办“中关村高科技企业进军东盟高层交流会”、“中国品牌企业东盟战略高峰会暨北京交流会”等系列活动:自主品牌创新发展协会开展了园区第一批快速成长企业的评选、“V815”民族品牌创新发展高峰论坛、2006年“品牌万里行”北京站系列活动、2006年京台科技品牌论坛专场等。依照<北京市商业服务业迎奥运培训工作指导意见>和<北京市商业零售企业员工行为礼仪规范(试行)>,行业协会配合各区、县商务局大力参与奥运培训工作。到目前为止,全市商业服务业参加培训人数已达24万人次,涌现出3"48家“首都文明服务示范窗口”、80名“首都文明服务明星”、29个“奥运培训工作先进单位”、104名“奥运培训工作先进个人”,培训成效显著。据不完全统计,工业促进局的协会在2007年就开展了考察、交流、培训、论坛、参展、研讨等经济活动达620多次。一些协会不仅重视国内的学习交流,更注重扩大与国外同行的合作,社团管理研究15开拓国际市场。仅北京市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2007年就接待了德国、法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来访的经贸代表团180多人,组织本市30多家企业领导参加了对外商贸洽谈1 2项。

3.协助政府工作

中关村园区社会组织通过为政府建言献策,协助政府开展工作。2006年,协会联席会成员撰写的关于落实<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90条政策建议,得到市领导的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制定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十一五电子产品市场发展规划)、<中关村十一五人力资源规划》被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总体规划采纳;软件行业协会、创业孵育协会、电子产品贸易商会、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分别发布行业分析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不动产商会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小企业创业服务楼”,降低小企业创业成本,为创业小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创业环境。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北京工经联、矿业、医药等30个协会完成T72个调研课题。其中家具、机电、饲料协会分别完成5个课题。这些调研课题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提出很好的意见、建议。北京质量协会根据北京迎奥的实际情况,积极组织专家向2008奥运会工作提合理化建议。从质量管理的角度联名向奥组委提出三条工作建议,并对每项建议都具体制定了初步实施方案,这些建议得到奥组委的高度重视。北京医药行业协会、北京电子商会、北京汽车行业协会受政府委托依法开展了行业统计工作。北京质量协会接受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委托,完成2007年北京市质量管理优秀企业的现场评审工作。北京企业联合会接受市工促局委托以北京市企业组织代表的身份参加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组成的北京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参加“三方”联合办案,代表雇主合法权益参与劳动立法工作,定期分析我市劳动关系状况,为北京市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做了大量的工作。

三、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成功经验分析及存在问题 从北京的政府管理部门同社会组织合作的经验分析看,都具备以下特点:一是部门领导重视社会组织的建设和作用发挥。二是所在区域或领域的社会组织具备一定的实力和活动能力。三是政府职能部门思想转变的程度相对较高。从北京市社会组织的总体上看,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社会组织存在着政社不分,社会组织实力薄弱、自立能力不强、发展和活动空间有限、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年龄老化、经费不足、内部民主决策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致使协会的服务面窄和自律、协调功能难以发挥,部分协会会员数量较少、行业代表性不强、缺少影响力。另外国有企业的比重大也是北京市行业协会和沿海省市相比存在差距的一个原因。

因此,要使社会组织进一步得到发展,建立起社会组织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还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政府部门耍转变观念

扭转对社会事务大包大揽的思想理念,要重视发展和培育社会组织,更要相信社会组织的能力,和社会组织平等合作。

2.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协调,制定对社会组织的财税优惠政策,允许设立社会组织扶持专项资金,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公益事业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建立社会工作专业资质评定制度和社会工作者资格等级制度,促进专业化队伍建设。同时,注重社会组织群体的民主政治权利的实现,提高社会组织和专职工作人员的社会地位。

3.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有关部门要统筹协调,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剥离的力度,真正把社会管理职能转移给社会,改变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时的被动性,由社会组织承担部分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工作,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效率的提高,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的步伐。

4.加强社会组织建设

篇3:2022-4加强社会组织建设

一、我国社会公德建设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自古以来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传统美德,并世代传承。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在社会公德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讲文明,树新风”、“希望工程”、“送温暖”、“扶残助残”等许多活动;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用“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二十个字,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做了明确规范。特别是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迅速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十多万解放军、武警和公安干警,各省市的救援队、医疗队、工程抢修队迅速进入灾区。举国上下各族人民不分男女老幼,捐款捐物、献血、义演。国人用自己的行动上演了一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大爱之歌,向世人充分展示了我国社会公德建设的最大成就。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近年来,“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小悦悦事件”“毒胶囊”、“甲醛白菜”等现象频频出现, 不断触动着国人的神经,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生活质量, 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影响了区域投资环境的改善,乃至直接影响到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社会公德领域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社会正义感的缺失

中华民族历来推崇“救死扶伤”、“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惩恶扬善”精神,体现着人们崇尚正义的美好愿望。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我国广泛开展的“学雷锋”等英雄人物活动,影响、教育了我国几代人。但是,在我国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的今天,也许是“英雄流血又流泪”、爱心反遭咬一口等太多血的教训,让人们有了警惕之心,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危难之事,人们更多是选择明哲保身,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渐渐地人们习惯了冷漠、习惯了麻木、习惯了对生活中的非正义事的冷眼旁观。

(二)社会信用的缺失

中华民族自古视信用为修身治国之根本,有“一诺千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之说。当今社会,信用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并成为司法领域的基本原则——诚实信用原则。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社会个人失信、企业失信、政府失信、司法失信的问题仍然屡见不鲜。这些社会信用缺失的严峻问题已经对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规则意识的缺失

中国很早就有规则意识,最著名的便是“无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句话。但是,目前我国社会发生的失德问题多数却是因为行为人规则意识缺失,不能自律造成的。对于规则,大多数人是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去对待的,讲规则对我有利便去遵守它,反之,就不遵守它。如整洁的公共场所,有些人偏要随地乱扔烟头、纸屑、瓜子皮;人们在排队等候,有些人偏要插队;夜深人静人们在休息,有些人偏要大声播放音响。这些行为看似都是一般小事,但却影响了社会环境与和谐。

(四)法律意识的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法律体系更加完备,许多法律对社会公德方面进行了规范,如《民法通则》、《治安管理处罚法》、《环境保护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对规范我国公民社会活动行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我们在法律的宣传、教育、特别是执行上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一些人不知法或存在侥幸心理而不守法。如有的人驾车通过斑马线不礼让行人;有的企业或个人随意排放污水;有的人在网上散布谣言或公布他人隐私,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二、造成我国社会公德缺失现状的原因

我国社会公德存在缺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造成这些缺失的原因是多种的,主要有:

(一)社会转型期的冲击

当今中国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多重转型叠加期,经济体制在转变,政治体制在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在转变,这些转变对人们道德观念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一方面,社会的转变使人们对一些原有的道德理念失去了认同感,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受到的教育是个人服从组织,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讲奉献是那个时代的所提倡的道德行为准则。但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鼓励人们个性化发展,人们追求的是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新生事物的不断出现,导致新的制度与道德规范还没有及时形成、完善和刚性化,还没有植根于人们的内心,只是游走于社会的表层。

(二)政府及政府公务员行为失范

政府和政府官员是社会的管理者,理应依法行政、恪尽职守,在模范遵守社会公德方面为人表率。但遗憾的是,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的一些行政决策主观臆断,失误频频,却又文过饰非;政策多变,朝令夕改,令人无所适从;轻诺寡信,不负责任,甚至为了所谓发展地方经济,包庇制假贩假,对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不作为;另一方面政府官员超标准超编制配车、公车私用、公款大吃大喝、吃拿卡要、贪污、索贿受贿等时常见诸报端、网络。整体来看,这些问题是局部的、个别的,但影响极其恶劣,极具破坏作用,既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也践踏了社会公德。

(三)宣传教育的缺失

由于在我们社会的发展中,经济增长长期被置于核心地位,导致新闻舆论宣传也将发展经济放在压倒一切的突出位置,似乎只要经济发展了,一切都是合乎道德的和崇高的。相比之下,有关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方面的宣传明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学校教育中,也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倾向,虽然社会各界都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应试教育的影子仍然挥之不去。这种宣传教育缺失的直接后果就是社会公众社会公德素质的缺失。

(四)缺乏监督与惩处

多年来,虽然我们制订了大量的法律与制度,对加强社会公德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与保证作用,但是,对一般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仍然缺乏监督与惩处,处于一种放任的态度。如行人闯红灯、翻隔离护栏、随地吐痰、乱张贴小广告等都是禁而不止,很少有人因此而受到处罚。同时,由于法律与制度还不够完备、详尽、具体,对于一些违反社会公德的问题由谁来处理、如何处罚缺乏具体的规定,有的还没有规定,因此也造成无人负责的窘况,使之无法及时得到处罚,客观上放纵了这些问题的发生。

三、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途径

由于我国社会公德缺失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社会转型的冲击,造成了人们思想认识的错位,同时与新的社会环境相适应的道德理念、制度、法律以及监督处罚机制尚未完善,因此,加强社会公德建设不是针对某一方面、某一环节的治理,而是整个社会公德体系的构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一)加强社会公德的宣传教育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级政府和新闻媒体应像宣传发展经济那样宣传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引导人们自觉关怀与维护公共安全、公共环境卫生、公共资源与财物,在公共生活中包容、尊重、帮助他人并与他人平等相处、同舟共济;教育人们遵纪守法,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重视和改革学校教育,做到德育智育并举,从小培养公民的社会公德素养,使学校成为社会公德教育的主阵地;党、工会、共青团、妇女、少先队组织要根据自身组织的特点长期坚持开展活动,使全体公民践行社会公德成为自觉行动。

(二)规范政府和政府公务员的行为

要通过立法的形式进一步规范政府的施政行为,尽快制定行政程序法,使政府依法管理和决策。同时要进一步拓展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加强人民群众对政府政务的监督,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要严格控制政府的“三公消费”,尽快立法,做到依法拨款,依法公开使用情况,对超标准、超额度使用的依法惩处;要进一步完善有关公务员管理的立法,细化公务员的行为准则与处罚标准,强化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意识,杜绝或减少公务员以权、以职谋私,为社会公德建设做表率。

(三)加快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

要尽快建立社会信用信息的征集与使用制度,明确规定政府、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必须开放的数据以及不提供或提供不真实数据的惩罚;规范信息数据的取得和使用程序,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政府的有关部门如工商、税务、海关、公安、人民银行、证券监管等部门以及检察院、法院所掌握的公众信息,要依法向社会开放,让公众平等的取得和使用。任何人违反社会公德乃至违法的行为一旦被记录在案,就会因其失德的程度而对其日后的工作及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任何有理智的人都会随时检查自己的公德行为,珍惜自己的信用记录,而不再以实用主义的态度来对待社会公德。

(四)完善和规范监督惩处机制

要进一步完善社会公德方面的立法,制定完备、详尽、具体的法律、法规,规定哪个方面的失德问题由哪个部门来处理,解决管理上存在的空白;明确是与非、罪与非罪、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法律界限是什么,失德到什么程度要给予什么程度的制裁,加大对失德行为的惩处力度,使失德者下次不敢失德。执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客观公正、人人平等,使人民能尊重法律、遵守法律,达到以法促德的目的。

目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公德建设,党的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教育”。我们相信,通过全党、全社会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我国的社会公德建设一定会不断取得新成就,一定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

参考文献

[1]杨树青, 任府.新加坡社会公德建设给我们的启示.河北政工网, 2007-01-23.

[2]辛向阳.当今社会公德缺失的成因与对策.中青在线, 2005-12-13.

[3]韦必泉.当前社会公德建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携手工作坊.

篇4:加强社会建设重点改善民生

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社会建设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拓展与完善。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之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包括三方面: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即三大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十六届四中全会根据现阶段社会发展的特点,不仅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而且把它同“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相提并论,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创新。胡锦涛同志2005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专题研讨班的重要讲话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应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就决定了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仅要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而且要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可见,社会建设范畴的提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二,社会建设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广义的社会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的一个巨型系统,而狭义社会则是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并列的包含在广义社会之中的一个子系统。系统论告诉我们,一个系统里的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由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所以,为了我国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我们不仅要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而且必须加强社会建设。

第三,加强社会建设是解决当前各种社会问题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与此同时,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暴露出来,有些矛盾已很尖锐,目前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是经济“一腿”比较长,社会“一腿”比较短,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如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买房难等民生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等等。经济“一腿”长、社会“一腿”短正在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迫切需要通过加强社会建设去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加强社会建设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社会建设应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社会建设部分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就告诉我们,当前的社会建设应当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所谓民生,就是人民的生计,其中最基本的就是人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民生是国家的根基.是发展的根本,它最直接、最真实地反映出国家之强与弱、社会治理之好与差、社会和谐之是与否。所以,改善民生不仅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直接关系全面小康与社会和谐的目标能否实现的大事。

尽管说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的经济实力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民生问题依然是一个突出问题。这从今年全国“两会”就可见一斑。“两会”所讨论的热点问题是教育、医疗、就业、“三农”、住房、社会保障、食品卫生等民生问题。

改善民生之所以重要,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我国仍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决定了解决民生问题是我们需要长期面对的艰巨任务;第二,我们应当看到,无论是“三农”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还是住房问题、失业问题,都与我们历史欠账较多有关,与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滞后有关;第三,目前人民群众都有热切盼望奔小康、过上富裕生活的心理预期,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都与这种心理预期有差距,这种差距表现最突出的就是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第四,民生问题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问题,原有的民生问题解决了。新的民生问题又会冒出来;低层次的民生问题解决了,较高层次的民生问题就会接着来。可见,民生问题具有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所以,我们解决民生问题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又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在逐步改善民生中建设和谐社会。

加强社会建设、改善民生的具体措施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就必须做好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改革分配制度、完善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我们应按照十七大精神,结合当前实际,采取以下措施加强社会建设,进一步改善民生。 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社会事业是除了经济、政治以外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相关的各项事业。包括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就业培训、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所提供的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改善民生、造福人民的事业,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我国社会事业的发展相对滞后,这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注重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就业、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以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这是各级政府应尽的职责。要加大公共财政对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公益文化、科普知识的普及,群众体育、就业培训、环境保护等的投入力度,促进城乡区域社会事业的发展,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尤须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真正做到让穷人读得起书、看得起病,安居乐业,共同享有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加快创新管理体制。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原有的社会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必须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管理体制。提升城市社区建设水平,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增强服务社会功能,在新的社会管理体制中,建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协调机制,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以及社会风险预警机制,做到及时发现社会矛盾,及时化解社会矛盾,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优化社会结构。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社会结构的建设,通过优化社会结构,使之有利于社会的

健康发展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优化社会结构在当前主要是城乡结构、区域结构、阶层结构的优化。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国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阶层结构失衡现象越来越严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差距在进一步拉大,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拉大。要通过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的各种措施。促使城乡协调发展;通过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引导的力度,实现地区之间的平衡发展;高度重视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积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按照“提低、扩中、调高”的方针,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促使我国由“金字塔型”社会结构向“橄榄型”社会结构转变。通过以上的社会建设.争取在我国形成有利于又好又快发展的社会结构。

积极培育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指政府组织、营利组织以外的各种组织。社会组织既是社会建设的内容之一,又是社会建设、改善民生的组织者、实施者之一。社会建设要实现其目标,除了要各级政府大力推动以外,还必须依靠社会组织作用的发挥。现代社会是一个由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组成“铁三角”关系的社会,它们共同推动社会健康发展,我们要加强社会建设,要进一步改善民生,要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新格局,都必须大力培育社会组织。社会组织之于改善民生、实现社会和谐、保障社会协调发展的功能,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得到了充分肯定,《决定》指出:要“加强和改进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要“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我们一定要根据党中央的要求.充分认识社会组织对于共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消除一切不利于社会组织发展的障碍,促进我国社会组织更快发展,并充分发挥其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的功能。为使我国社会真正成为人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而努力。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老百姓的“安全网”,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和收入分配的“调节器”。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它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有效协调多种形式的社会利益关系。调节社会收入分配。它是改善民生的一种基本的制度保障。只有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市场经济新体制下得到民生保障,才能有效应对我国城镇化、就业多样化、人口老龄化提出的挑战,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民。

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目前仍是低水平的社会保障,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仍很大。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从执政为民的高度,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从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提高对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的认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下更大的力气把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好,推动我国的社会建设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教授)

篇5:加强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

十八大授权发布:胡锦涛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胡锦涛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胡锦涛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他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一是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二是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

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四是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

五是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六是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司法基本保障,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确保国家安全。

胡锦涛说,全党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就一定能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

【详解胡锦涛总书记十八大报告12大部分】

第一部分:五年成绩和十年总结

第二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三部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四部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五部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第六部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第七部分:加强社会建设

第八部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九部分: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第十部分:推进祖国统一

第十一部分: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

第十二部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篇6:2022-4加强社会组织建设

林州市民政局

在林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民政部门的具体指导下,我市的民间组织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各类民间组织迅速成长并日益壮大起来,它们在调动社会资源,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截止目前,我市共有民间组织147个,其中社会团体66个,民办非企业单位81个,涉及教育、劳动、科技、体育、农业、商业、文化、民政、中介服务等多个领域。五年来,共注销民间组织15个,撤销9个,法人变更登记18个。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严格登记,强化监督,促进民间组织规范管理

1、抓好双重负责、分级管理的民间组织体制建设。我们认真贯彻执行民间组织实行双重管理的政策法规,经常主动与业务主管单位沟通情况,督促业务主管单位加强对民间组织的管理,指导民间组织建立民主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办事制度,形成了登记机关与业务主管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的工作局

面,切实加强了对民间组织的管理。

2、开展民间组织管理专项执法检查活动。民间组织管理的另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抓监督管理,依法查处民间组织的违法行为,打击非法民间组织,确保民间组织的纯洁性。为营造良好的民间组织发展氛围,根据国务院和民政部《取缔非法民间组织暂行办法》,我们多次会同纪检、公安、工商等部门与业务主管单位密切协同,对全市民间组织进行执法集中查处活动,依法取缔了“世界民建自富基金总会”等非法组织,有力打击了非法民间组织,进一步规范了民间组织行为,起到了教育、警示和威慑的作用。

3、落实收费许可,规范社团涉企收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进一步规范我市的社团收费工作,我们按照省市要求,对社团会费收取作了明确规定,严格要求收费的社团认真履行会费标准制定和修改程序,严格执行会费收支公开制度,严格实行收费许可制度,严格民间组织票本专用制度。同时,在全市社团中开展了清理和规范社团评比达标表彰活动,使社团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多和滥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减轻了基层和群众负担。

4、对民办学校的民事主体资格进行了变更。按照民政部和

省、安阳市要求,对全市50个民办学校进行了个体变法人的民事主体资格进行了变更,为保护其合法利益提供了保障,对9个未办理变更手续的民办学校依法进行了撤销登记。

5、举办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培训班。为贯彻落实财政部、民政部“关于认真贯彻实施《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通知”精神和省市民间组织管理部门的统一要求,我们会同财政局对全市民间组织的会计人员进行了新会计制度培训,使我市民间组织的财务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

二、开展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

我们按照上级要求,在全市民办非企业单位中扎实开展了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2006年,我局被省民政厅表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组织奖”,林州市爱心幼儿园被表彰为“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先进单位”,林州市成品油协会等3个单位被表彰为“河南省先进民间组织”。

一是健全组织,加强协调,为扎实开展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提供组织保证。为加强领导,成立了林州市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领导小组,制发了《关于开展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的通知》。二是完善制度,加强监督,为扎实开展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提供制度保证。三是广泛宣传,-3-

全面动员,为扎实开展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四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活动,确保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取得突出的社会效益和公益效益。

三、大力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加快全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步伐,几年来,我们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遵循边发展、边登记、边规范的原则,放宽登记条件,简化登记程序,走出了一条农户自发、企业自主、政府推动、市场引导的路子。截止目前,全市共登记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26个,备案29个,涉及养猪、养兔、种子、饲料、沼气、农民用水、中药材种植、科技服务等多个领域,为推动全市农村专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领导重视方面,市里调整充实了由市领导任组长,各乡镇及民政、财政、农业、林业、市社、土地、畜牧、科技、税务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培育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把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规范建设工作纳入16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目标考核内容,签定责任书,要求每个乡镇、街道每年要培育发展1—2个有地方特色的农村专

业经济协会。在办理登记、备案手续过程中,我们对提出申请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坚持实行登记和备案“两条腿”走路,降低准入门槛,减少批准筹办环节,坚持条件成熟一个,注册登记一个,规范管理一个,促进了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

四、开创社会组织管理工作新局面

做好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工作,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我们将按照新形势下社会组织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强化服务,积极引导,不断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力措施,推进重点业务工作,力争行业协会改革和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工作取得新的成效,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工作取得新的突破,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努力使各项工作走在前列,不断开创民间组织管理工作新局面,促进社会和谐新发展。

篇7:论加强社会信用建设

论加强社会信用建设

一、信用是社会的必须 首先信用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人类经济发展史实质就是信用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作 者:李士涛 作者单位:刊 名:理论界英文刊名:THEORY CIRCLE年,卷(期):“”(5)分类号:B82关键词:

篇8:加强社会信用道德建设探析

一、信用道德的哲学阐释

“信”是一个哲学范畴, 有遵守承诺、言行一致、真实可信之意。儒家重视信, “信”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在《论语》中多次出现, 一方面有诚实、不欺之义, “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另一方面, 也有相信、信任的意思, “听其言而信其行”。孔子把“信”视为立世的基点, 把“言必信, 行必果”、“敬事而信”作为规范弟子言行的基本要求, 将“信”视为人生求学的前提和基础。儒家思想将诚实信用的道德观念作为一个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准则, 儒家的诚信观念渗透于语言、文学、艺术和日常生活之中。

中国古代伦理学家曾提出一种理想的“大同”社会, 即“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由此可见, “信”不仅是人人都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还是理想社会状态的重要标志。也就是说, 讲究诚信是政府行为或国家行为的基本准则。从个人行为来说, “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 把“信”看作个人事业成败的基础, 建立新型人际关系道德纽带;从治理国家和社会来说, “信, 国之宝也, 民之所庇也。”把“信”看作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根本。

社会信用道德是人们在交往中通过约定、承诺、誓言等形成的一种伦理关系、原则及其相应的品行, 它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包括经济方面、政治方面和人际交往方面的信用。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各种约定, 无论是书面的契约还是口头的承诺, 都形成了一种信用伦理关系, 包含信守诺言、履行契约、诚实不欺的道德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社会信用道德的理性反思

当前社会信用道德危机问题的存在, 其根源是多方面的。

1.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使人们违背信用的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利益多元和利益驱动使市场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 采取欺诈方式获取不当利益, 不公平和不正当竞争导致分配不公的扩大和腐败现象的蔓延;在一些人中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抬头, 这是当今社会信用道德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2.法律体系不完善纵容了不诚信行为的出现和蔓延。

严格的法律法规是一个国家建立和形成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社会秩序的前提和基础。法律上对于失信行为处罚规定的缺乏, 打消和减弱了人们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积极性, 相反, 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违约者的反向维护。与此相应, 贪污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等方面的问题都会随之而来。

3.社会信用制度不健全对社会信用道德形成强大冲击。

我国当前社会信用制度的不健全, 突出表现为失信行为得不到相应的惩罚而守信的收益不明显。失信行为不受惩罚, 失信者的收益大于失信的成本, 使得失信有利可图, 使得企业或个人产生失信冲动。这种对人们行为的不良诱导, 对社会信用道德形成强大冲击, 造成社会主体精神信念严重下滑, 动摇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 影响社会信用道德体系的最终建立。同时, 对于那些讲求诚实守信的企业或个人, 由于缺乏相应的信用鼓励机制, 信用好的与信用差的难以区分, 这种缺陷将会危害整个社会信用体系, 从而导致失信行为的出现。

4.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影响人们的诚信行为。

社会主体漠视信用道德的重要性, 认为信用道德可有可无。实际上, 市场经济下的信用道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 必须建立一个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融合的信用理念、信用制度和信用机制, 以及对信用道德持久的心理和情感认同。另外, 对于不诚信行为的危害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某些部门对失信行为的态度不够坚决、打假的力度不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以及消费者对假冒伪劣产品的迎合、漠视和无所谓的态度, 对不诚信行为的滋生和繁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社会信用道德建设的路径选择

1.加强信用道德的宣传和教育, 培育良好的信用道德环境。

市场主体的信用道德观念和信用意识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强化, 必须采取教育的手段, 通过有意识的培养, 使讲道德守信用成为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一种自觉的追求。因此, 要加强信用道德教育, 提高社会主体的道德意识, 把讲诚信作为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通过各种宣传舆论工具、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 大力宣传市场经济中的诚信美德, 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水准, 在全社会形成“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道德氛围, 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成为构建良好社会信用道德的重要力量, 达成一种普遍的诚信共识, 形成良好的信用道德环境。

同时, 充分挖掘中国优秀信用道德传统, 弘扬信用道德文化。中华民族有讲诚实、守信用的优良传统。我们要在借鉴西方信用道德的基础上, 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诚实守信的良好美德和优秀理念, 并使之发扬光大。还要发挥道德的示范作用, 善于发现具有先进性、时代性和广泛性的信用道德先进典型, 认真总结他们的事迹, 充分挖掘他们的思想, 积极弘扬他们的精神, 培育人们诚实守信的思想境界, 用榜样给人们树立一个标尺, 使人们看榜样、学榜样、超榜样, 从而树立“诚信为荣、欺诈可耻”的良好观念, 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

2.加强法制建设, 完善社会信用道德相关的法律体系。

现今的一些法律法规具有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的色彩, 刑事法律、行政法规中也没有明确规定诚实信用的原则等, 并且我国还缺乏有关信用的专门的法律法规来指导和规范信用体系的建立。因此, 需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维护信用经济的法律制度。加强法制建设, 就要从立法上加快建立健全信用法律体系, 逐步完善我国法律中有关债权保护的法律规定, 以立法的方式规范信息的收集、提供、使用和管理, 保证个人信用信息的客观、公正和正确利用, 保护消费者个人的隐私权, 对违反规定擅自扩大个人信用资料的使用或提供虚假信息的机构和个人给予法律制裁, 用法律法规约束不守信行为, 形成良好的信用道德的法律基础和平台。同时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更为严厉的赔偿规则、惩戒力度, 完善刑法中对欺诈和非法侵占等恶意失信行为的有关规定, 建立起较完备的失信惩戒机制, 形成良好信用环境和信用秩序。

3.建立完善明晰的社会信用制度, 做到有奖有罚。

当前社会上之所以存在的大量信用缺失现象, 是因为守信者没有得到应有的收益, 也没有得到相应的鼓励, 而失信者非但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 反而得到了不应得的收益。因此, 制定和完善政府、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规则体系, 建立信用档案和失信惩罚机制, 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业和个人进行惩治, 并对诚实守信者予以奖励, 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在全社会营造守信与效益相一致的社会氛围, 确保人们能够通过正当手段获得自身利益, 促使企业和个人重视自己的信誉;确立诚信有用的价值观念, 以赏罚严明的机制来调节分配的公正。不仅要给守信者以制度和道义上的支撑, 而且给失信者以物质和精神上的惩处, 真正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和正义。建立和完善信用道德监督机制, 用道德来规范大家的行为, 使信用道德建设逐步走上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

4.提高社会主体的人格素养, 坚定道德信念。

从根本上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信用道德体系, 就要从市场主体的自身内在人格素养做起, 坚定自己的道德信念, 以严格的个人素养来约束自己。牢记“诚信是人生的通行证”, 只有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才能获得他人和社会的信任, 使诚信成为市场主体的一种行为习惯, 成为一种信念, 成为人格的一部分。

摘要:信用问题涉及人类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 触及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首先就涉及社会道德观念, 社会道德文化观念与传统影响和决定信用, 信用水平与信用秩序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个阶段的社会道德观念。

关键词:信用,道德,探析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36.

[4]韩东屏.论道德建设的制度安排[J].浙江社会科学, 2002, (2) .

[5]许亮.诚信建设的路径选择[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6, (4) .

上一篇:军供大厦经营管理方案下一篇:马厂镇中心校党支部上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