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档案馆资源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2024-05-07

加强档案馆资源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精选9篇)

篇1:加强档案馆资源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第七次华北地区档案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

加强档案资源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山西省闻喜县档案馆档案资源建设调查

柴秀红

——闻喜县档案局,助理馆员,***

提要:通过对山西省闻喜县档案馆档案资源建设的调查,了解了闻喜县档案馆档案资源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以闻喜县档案馆的资源建设情况为代表,对加强档案资源建设,特别是加强县级档案资源建设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档案资源建设调查

档案作为人类社会活动历史的伴生物,以其记录信息的原始性与真实性,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档案资源建设是档案事业的永恒主题,加强档案资源建设是丰富档案资源、完善馆藏结构、服务党委政府工作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途径,是档案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与基础。笔者对山西省闻喜县档案馆的档案资源建设进行了专门调查,以期以点带面,对发现各级国家档案馆,特别是县级国家档案馆在档案资源建设方面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并通过调查分析,力求找到加强档案资源建设的建议或办法。

一、闻喜县档案馆馆藏基本情况

闻喜县档案馆成立于1959年5月1日,设在政府综合大楼,面积270平方米,其中库房170平方米,装26列104组密集架、23套铁皮柜。馆藏档案资料78个全宗,54579卷,其中,档案43781卷,资料10798卷。该馆藏有革命历史档案、旧政权档案、照片档案、家谱档案以及古籍、新文学版本、民国时期的各种报刊杂志等文献资料。以其历史档案为特色,1987年被摄入《中国档案馆发展掠影》纪录片,是三晋大地富有特色的档案馆之一。

多年来,闻喜县档案馆采取多种措施,从机关、社会和民间征集到大量珍贵的档案资料。主要有:

(一)文书档案:63个全宗38674卷。这部分档案是档案馆的主体,主要有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以及县直各机关、乡镇在工作中形成的文件、资料。

(二)革命历史档案:共1413卷。主要为解放前中国共产党政权形成的档案资料。有贺龙、董必武、林伯渠等签发的文件,有被誉为“晋南三臣”之一崔斗臣在1916年——1917年写的日记,朝鲜人民赠送我志愿军战士的礼品等,对于研究山西的革命斗争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三)民国档案:共3112件。这部分档案中不仅有国民党政权的文书档案,还有阎锡山签发的委任状、毕业证以及国民党入党志愿书、加入“洪门”组织的文书、秘密情报等。有日本侵华时遗留下的数张军事地图。

(四)照片档案:共1400余张。有阎锡山亲笔签名的照片,有彭真同志视察闻喜的照片,还有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克服种种困难,培育棉花的全国劳模吴吉昌的工作照片集。

(五)家谱档案:共50种272卷。珍贵的有出过59位宰相的裴氏家族的《裴氏世谱》,有以南宋抗金名相赵鼎为始祖的《赵氏谱牒》,有“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杨深秀家族的《杨氏家乘》等。

(六)明清档案:珍贵的有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傅山的《郭景纯菊花图赞》,杨深秀的山水画,清朝圣旨,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年间的数百张地契、房契、分家书、遗嘱等,有咸丰年间的户部执照、监照,有清代账局档案、合会档案,有清代道光年间有关解决黑龙庙纠纷的档案。

(七)古籍善本:共254种1401卷。珍贵的有120册明刻本《资治通鉴纲目》,有明清时期著名的“汲古阁”刻本《后汉书》,有清朝著名学者纪晓岚编著的《庚辰集》、《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有顺治、康熙、光绪、民国年间的《闻喜县志》等。

(八)民国报刊杂志图书:共102种579册。全国性的有1914年的《政府公报》、《中华杂志》等,山西省的有1918年的《山西公报》、《山西日报》,1933年的《晋风》,1937年的《民训旬报》等,运城地区的有1937年的《救亡呼声》,闻喜县的有1929年的《闻喜学生季刊》,1932年的《野草》、《涑波》,1933年《晨光》等。有晋冀鲁豫边区、太岳军区等出版的书籍,如:《太岳军刊》、《群运工作》、《战斗》等,其中部分书籍杂志是“晋南三臣”之一崔斗臣、我国首任驻美大使柴泽民解放前的藏书。

二、闻喜县档案馆档案资源建设的特点

通过对闻喜县档案馆近年来对档案资源建设情况的调查,笔者认为,该馆的档案资源建设具有以下特点:

(一)重视对县直机关档案的移交工作。几乎每年,县政府都发文,对县直各单位的档案向档案馆进行移交。县委办、人大办、政府办、政协办积极带头,率先将各自的档案移交进馆。如:县委办、人大办的档案移交至2002年,政府办的档案移交至2006年。由于四套班子带头,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大多数县直单位的档案都能按时移交。县直机关移交的档案也成为县档案馆馆藏档案的主体,达到80%以上。

(二)重视对民间档案的征集。在多年的实践中,闻喜县档案馆创造性的提出了征集民间档案的新办法,即“三股渠道”、“六种办法”。“三股渠道”就是深入到机关、学校、企业事业单位通过调查收集历史档案,深入民间通过访问发现历史档案,深入各收购站、造纸厂、旧书市场、古玩市场通过查找筛选历史档案;“六种办法”就是抢救、奖励、购买、复制、代管、租借。通过几年的征集,回收了一批珍贵的历史档案。如:他们通过访问县直机关有关人员,得知在原县委工作过的一位老同志收藏有新中国首任驻美大使柴泽民1946年在闻喜工作时的工作笔记,于是档案馆领导找到该同志,顺利征集回了这份珍贵档案,为研究闻喜乃至晋南地区革命斗争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三)重视对档案资源的开发。加强档案资源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开发利用,如果对档案资源不进行合理的开发,那么这些档案即使多么的珍贵,也只是“死档案”,“活”不起来。近年来,闻喜县档案馆十分重视对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方面组织档案馆里专人对档案资源进行开发,特别是编研,出版了《闻喜县名优特产》、《闻喜县古今名人录》、《闻喜县名人档案》等图书,还撰写了《珍贵的裴氏碑刻档案》、《闻喜发现清代账局档案》等50余篇关于介绍档案的文章,发表在有关报刊杂志上。通过介绍馆藏档案,吸引来了河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秋根、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王绍欣、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张荣杰等一批专家学者前来研究,同时也吸引来了福建、山东等地的祖籍闻喜的郭氏、赵氏后裔前来寻根问祖。另一方面,与相关组织和个人合作进行开发,先后出版了《柴泽民在河东》、《金长庚传》、《孙兴华传奇》、《稷麓县长赵宜轩》、《闻喜县革命老区》等数十部图书,实现了档案资料应有的价值。

三、闻喜县档案馆档案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档案资源建设中,闻喜县档案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加以认真解决,将极大影响档案事业的发展。

(一)档案资源内容存在残缺性。闻喜县档案馆虽然保管有4万余卷档案,且除了文书档案外,照片档案、实物档案、电子声像档案数量很小,录音带只有4盘,电子档案未收集归档,会计、科技等很多门类未建立档案。所藏档案中反映党务、政务的“红头文件”占了绝大多数,而反映本地区本部门各个历史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貌、民族文化、民间习俗、特色产业、名优产品、名胜古迹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档案以及有关科学研究、事关民生的档案却很少。

(二)档案资源载体存在单一性。档案资源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留存下来,否则不能成为档案。闻喜县档案馆档案资源载体单一,99%为纸质档案,馆藏档案5万余卷,但音像档案仅有4盘,实物档案几乎为零。

(三)档案资源保管存在分散性。虽馆藏档案资料已达5万卷,但仍有大量档案分散在档案馆外,其中司法档案、医疗档案、国土档案、社保档案、交通建设档案、城市建设工程档案、房屋档案、工商档案、质监档案、税务档案、金融档案等等,都分散在相关部门保管。每个乡镇、甚至村的档案也多是各自保管。

(四)重大活动档案收集工作开展困难。当前,闻喜县在开展或承办涉及政治、经济、文化重大活动期间,未把档案部门纳入成员单位,致使档案部门无法提前介入,难以对重大活动档案收集归档、规范整理和有效利用实施有效的业务指导和行政监管,导致这些重大活动档案不能得到及时收集、整理和归档集中保存,有些档案资料散存在不同单位和个人手中,随着机构和人员调整,很容易造成这部分档案的损毁和流失。

四、闻喜县档案馆档案资源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闻喜县档案馆档案资源建设存在上述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领导抓得不够。一些领导把主要精力用在抓发展、保稳定上,少有精力抓其他工作,特别是档案这样不易体现政绩的工作更是抓得太少,缺少调查研究,没有具体目标、措施、办法,人、财、物解决不到位,档案工作处于自我发展的境地。

(二)管理体制滞后。档案工作是传统而古老的工作,一些人习惯于按老办法干事,管

理体制没有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形势的需要。比如:1980年8月28日设立闻喜县档案局,实行局馆合一,两块牌子,一班人马。档案局为行政管理部门,实行行政编制;档案馆为档案保管利用机构,实行事业编制。自此,闻喜县有了明确的档案行政执法主体。通过执法检查,有力地促进了档案资源建设,极大地丰富了馆藏档案。但是,2002年4月,闻喜县进行机构改革。在县委(2002)12号文件中规定:“档案局改为档案馆,整体转移为事业单位。”档案馆是事业单位,没有了行政执法主体资格,档案资源建设也延缓了下来。

(三)档案基础建设滞后。《档案馆建设标准》要求,二类县级档案馆建筑面积为2600—4600㎡,且库房面积为900—1800㎡。但闻喜县档案馆为330㎡,库房面积仅为230㎡,尚且有4万余卷应进馆的档案没有进馆,严重影响了档案资源建设的发展。

(四)信息化建设落后。档案资源体系建设,除了将各种载体的档案收集起来,相对集中保管使用外,还需要用现代化的手段把档案资源作信息化处理,收集、储存、发布档案资源信息,实现档案资源共享。目前闻喜县档案馆的档案入馆装柜,实行人工查阅,未实现信息化利用,利用效率大为降低。

五、加强档案资源建设的建议

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是档案工作服务的新方向,是档案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要拓宽档案资源建设工作思路,拓展档案资源建设领域,创新档案资源建设工作方式,丰富档案资源建设工作渠道,用全新的眼光、有效的办法,出新招、亮奇招,不断积累增加档案资源数量,丰富档案资源门类,改善档案资源结构。

(一)学习贯彻档案法律法规,增强档案工作意识。档案法律法规是做好档案工作的行为准则,各级各部门必须加强档案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增强档案工作意识,加强调查研究,制定工作目标、措施、办法,解决档案工作人财物,纠正和查处档案违法行动,把档案工作列入目标考核,真正把档案法律法规落到实处。

(二)加强档案收集整理,丰富档案资源。档案部门要依法加强档案接收工作,把属于接收范围内的立档单位形成的档案完整、及时地接收进馆,并根据形势发展,适时调整接收范围,拓宽延伸至社会各个层面的档案收集渠道,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产生的各种新型档案和同人民群众各方面利益密切相关的档案纳入接收范围。特别是要结合本地的产业发

展、社会历史和民族文化的情况,重点加强对支柱产业发展情况,反映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反映文化特色档案的接收征集。

(三)科学整合档案资源,发挥主阵地作用。综合档案馆是保管综合档案的重要基地,具有人员业务熟悉、设备设施齐备、幅射面广、安全性强等优势。综合档案馆要科学整合档案资源。通过整合档案资源,可以实现档案资源的集中、有序管理和优化配置,强化档案部门的资源管理能力和调控能力,开发和实现档案资源的最大效益,为提升档案馆的公共服务功能、形成档案工作服务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逐步推进公民医疗健康档案、社会保障档案、公证档案、婚姻档案、土地流转档案、城建档案、土地管理档案、房产档案、重大社会活动档案、重点建设工程档案、重要科研项目档案、企业信用档案、社区建设档案等档案资源向综合档案馆的定期移交和统一集中管理,实现档案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为全面实现档案资源社会共享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在档案资源建设中,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加强档案馆资源信息化建设,将档案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利用微机进行管理,并通过互联网进行利用,提高档案资源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整合档案资源,盘活档案资源,实现档案资源共享,充分发挥档案资源的潜在价值和应有作用。特别要重视档案备份工作,将这项工作作为档案资源建设和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认真加以落实,既要对本级重要档案及电子文件实行异地备份,更要对其中的重要电子文件实行异质备份,以确保电子文件的长期可读,确保档案信息资源的绝对安全。

篇2:加强档案馆资源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从一宗由婚姻登记档案遗失引发的离婚诉讼案谈起

[背景信息]2006年1月23日,国家民政部、国家档案局联合颁布《婚姻登记档案管理办法》,并从公布之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婚姻登记档案工作开始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公民的婚姻登记信息将受到有效保护,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将受到切实维护。

一、加强婚姻登记档案管理,是档案工作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切入点

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要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为着力点,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倡导人与人和睦相处,增强社会和谐基础。婚姻登记档案是婚姻登记机关在办理结婚登记、撤销婚姻、离婚登记、补发婚姻登记过程中形成的历史记录,是证明当人婚姻状况的真实凭证。婚姻关系是家庭关系中重要关系成分,是家庭存在的基础,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和细胞,家庭和睦自然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因此,作为记录婚姻关系的婚姻登记档案,不仅记录着婚姻当事人的相关信息,与个人生活诸环节密切相关,而且由于婚姻关系与财产关系的密切联系使其在公民办理财产分割、继承、申报登记等诸多事务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凭证作用。由此可见,婚姻登记档案的管理从微观角度事关“人民群众的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利益问题”,直接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成为档案工作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切入点。

二、婚姻登记档案管理的现状调查

《婚姻登记档案管理办法》颁布后,笔者通过对三县两区的调查,发现婚姻登记档案管理普遍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保管分散、损毁遗失严重、利用不规范。登记档案2341卷,时间跨度从1952年至2003年。该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保存有2003年10月以后形成的全部婚姻登记档案,区辖部分乡(镇)、办事处同时保存有部分2003年10月以前形成的婚姻登记档案。其它县区也同样是档案馆、民政局婚姻登记处、乡(镇)街道社事办分别保管有不同年代的婚姻登记档案。

档案利用不规范:据调查,婚姻登记档案保管部门在提供利用过程中,多数未建立档案利用制度,不严格按程序办理,对利用者身份审查不严,保密措施不健全,利用情况未作登记,利用效果未作统计分析,造成在利用过程中对登记内容失泄密,甚至档案原件遗失,既损害了婚姻登记当事人的权益,又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

三、加强婚姻登记档案管理的几项措施

(一)广泛宣传切实贯彻《婚姻登记档案管理办法》,严格依法办事。

《婚姻登记档案管理办法》是我国第一部关

于婚姻登记档案管理的法规性文件,标志着我国婚姻登记档案工作开始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抓住这一契机,广泛宣传并切实贯彻执行,推动婚姻登记档案的规范管理。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广泛宣传《婚姻登记档案管理办法》,让广大市民了解《办法》,让婚姻登记档案管理人员掌握《办法》,强化他们的科学管理意识和依法利用意识;及时组织婚姻登记档案管理人员认真学习《办法》,逐条领会要求,掌握技术规范,重点是婚姻登记材料收集、整理、归档、移交和查档服务的具体规定,确保婚姻登记档案收集完整、整理规范、安全保管、合理利用;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民政部门要根据《办法》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加强业务指导,严格履行监管职能,监督婚姻登记机关认真履行婚姻登记档案的管理职责;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不定期开展专题执法检查,重点检查婚姻登记档案的安全保管和利用情况,加大对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维护法律的严肃性,特别是对婚姻登记档案的利用必须严格按照《办法》第十五条的七项规定执行,确保婚姻登记档案的安全,有效保护登记信息,切实维护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集中保管婚姻登记档案

针对目前婚姻登记档案多处分散保管的现状,根据《婚姻登记档案管理办法》关于档案移交的规定,笔者认为,当前应当首先做好两项工作:一是档案行政主管部门和婚姻登记主管部门在制定实施细则时要以集中管理为指导思想,对婚姻登记档案的移交范围、时间做出明确具体的要求,特别要强调的是移交时既要核对每件登记档案的内容是否齐全,又要对照证书号、档案目录逐件核对,确保档案完整;二是各级档案馆要抓紧做好散存在乡(镇)、街道办事处等婚姻登记机关的档案的接收工作,防止婚姻登记档案继续损毁遗失。

(三)严格依照《办法》规定,开展婚姻登记档案的查档服务工作

《婚姻登记档案管理办法》第十五条对婚姻登记档案的利用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婚姻登记档案管理部门应当建立档案利用规章制度,明确办事程序;对婚姻登记机关、婚姻当事人及其委托人、司法部门、律师及其他诉讼代理人、其他单位组织和个利用婚姻登记档案,分别作出实体性和程序性要求,并规定利用婚姻登记档案的单位、组织和个人不得公开登记内容,不得损害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婚姻登记档案不得外借,复印时应加盖档案保管部门印章。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和其他婚姻登记档案管理部门在开展查档服务时都必须严格遵守上述规定,不得违反。

篇3:加强档案馆资源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一、解放思想, 在档案事业发展导向上彰显一个“特”字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档案部门存在着重保管轻收集的思想。可是,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下, 档案部门应该改变以往自我封闭、因循守旧的陈旧观念, 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走出馆门, 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 这样才能获得信息, 收集到更有价值的特色档案。档案事业不仅是政治建设、政权运行的重要基础, 也具有辅助经济建设的重要功能。其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延续历史记忆、繁荣社会文化、推动经济建设。我们要打破传统档案收集范围、服务目标和管理框架, 积极探索新时期档案管理模式, 推进特色档案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重点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档案, 着力服务经济发展。

地方特色档案能够生动展示一个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成就, 突出反映本地区政治、经济、科学、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以及民族宗教特色, 对本地区的现实生活和将来发展都应有重要影响, 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许多县区历史文化底蕴异常深厚, 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些特色, 高度重视“名胜、名人、名牌”等特色档案在地方文化挖掘中的重要性, 不断加大对特色档案的征集、管理和使用力度, 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二、主动出击, 在特色档案开发上体现一个“挖”字

在特色档案收集上, 我们要转变以往“等、靠、要”等思想, 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 这样才能获得信息, 收集到更有价值的特色档案。在特色档案资源建设工作中具体要做好5个方面工作:一要成立机构, 全面负责特色档案的征集和接收, 通过政府部门强化档案工作领导, 增强收集工作力度。二要抓住重点, 突出“精品”。档案收集除了普遍性以外, 还应具有特色性, 要拿得出自已的“拳头产品”。要重点收集那些反映地方特色的档案信息。三要主动出去, 捕捉社会信息资源, 抢救特色档案资源。在收集的形式上, 也应多种多样, 除了正常渠道的接收外, 必要时也可采用购买的方式确保特色档案的收集。四要重视现行立档单位特色档案的跟踪和接收工作。除现行机关档案源、撤销机关档案源和档案馆之间交接的档案以外, 更应注重收集组织和个人保存的散失档案。五要多方落实特色档案征集经费, 确保特色档案征集工作得到顺利开展。

三、强化服务, 在特色档案使用上突出一个“活”字

档案工作作为一项服务性的工作, 要突出服务主题, 尤其在特色档案使用上要拓展服务功能, 其最终目的是有效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最大限度地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当前, 多数档案馆的特色档案信息资源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因此, 要迅速扭转落后现状, 增强档案馆服务功能, 以灵活的服务手段让特色档案真正创造出最佳的效益。

一要以开放的心态来开展工作, 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 加强特色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 将档案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 将编研成果集文字、图片、照片、录音、视频于一体, 通过发行光盘和互联网等措施, 扩大档案编研成果的传播范围和影响, 整合和盘活档案资源, 实现特色档案资源共享, 充分发挥档案资源的潜在价值和应有作用。

二要主动出击、服务上门, 推销档案信息, 推广特色档案编研成果, 与广大利用者加强联系。在推销信息方面, 可以采取“拉、推、沟通”等方法, 使档案信息利用工作既有成效, 又规范科学。如, 我县成功利用金州乡原是蒙古祭祀台历史档案和鴜鹭湖风景名片档案, 主动对外宣传成功招商引资20多亿元建设金州旅游文化产业园区。

三要紧紧围绕经济发展的中心主动服务。随时掌握和了解政府中心工作, 抓重点、早安排, 跟踪服务。特别是要根据县区的发展特点, 掌握其发展规律做好供档安排, 为政府决策起到参谋助手作用。另外, 还要注意与有关单位、部门加强联系, 相互配合, 共同作战, 让特色档案开发利用的主体和客体不断拓展, 范围不断扩大, 形式不断更新, 影响不断增强。

四、使档案及其信息知识产权化, 拉动地区经济增长

档案所包含的内容以及为了表达档案内容所记录的文字、图像等就是档案信息的具体表现。我们通常只注重档案的内容, 将他们的载体简单地看成一种表现形式。但是若从信息的角度来看档案, 很明显地可以看出, 信息就是档案的本质, 档案就是一种真实的、具有原始记录属性的信息。同时, 档案信息还包含信息的多种其他属性, 例如:信息的普遍性、客观性、动态性、传播性、依附性以及信息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性等。

篇4:加强档案馆资源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本月,全市档案工作者再次迎来自己的节日——“国际档案日”暨北京市第七届“档案馆日”。今年,围绕建设法制中国首善之区的目标,北京市档案局精心策划、筹备了以“档案——与你相伴”为主题的馆日活动。全市各级档案部门举办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以宣传档案的社会功能,使公众近距离接触档案,感受档案的价值与魅力。同时,由本刊承办的档案法制知识竞赛活动在“档案馆日”举行了颁奖仪式,本栏目的相关文章将对上述内容做详细介绍。此外,本期的专访继续“档案的利用与服务”主题,推出由本刊记者采写的《映日荷花别样红》一文,详细报道了西城区档案馆在这项工作中的新亮点。

提升档案的服务水平,要坚持科学的方法运用到工作实践中。本期“理论探讨”精选的三篇文章体现了这一思路。其中《信息分析方法在档案领域的应用现状综述》《基于链接分析法的北京市各区县档案局网站影响力评价研究》两篇文章主要基于档案信息化的视角,前者针对信息分析方法在档案领域的应用现状进行文献调研;后者则运用链接分析法,对北京市16个区县档案局网站的影响力进行评价并深入分析其现状、问题,同时提出了改进策略。第三篇《对边疆古城建档保护的思考》一文,针对现代生存环境的恶化加速了对边疆古城的侵蚀这一现状,通过对边疆古城建档的必要性、意义及建档范围的分析,提出开展建档保护的具体实施对策。

本期“业务研究”栏目首推的《做好档案宣传工作需要把握的几个环节》一文,就新形势下如何开展档案宣传工作,需要把握哪些环节分别从五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近年来,档案的开放鉴定工作有所创新,本期《“三结合三阶段”档案开放鉴定工作新模式初探》《浅议两部新保密法规对档案开放工作的影响》两篇文章均围绕这一话题。前者将“三结合三阶段”这一新概念作为档案开放工作的新模式,阐述了它的内涵与特征,分析了它的提出背景及依据;后者则分析了2014年相继出台的两部保密法律法规对涉密档案和不开放档案的不同影响。从档案的开放鉴定延伸到对档案资源开放的管理,《论开放档案资源的多中心治理》一文,依据多中心理论,提出了开放档案信息资源需要选择以自主治理为基础的多中心治理方案。

本期“档案文化”中值得推荐的是“探究查考”栏下的《钱学森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吴稚晖夭折的编译事业》两篇文章,作者都通过挖掘馆藏,查阅档案,将历史事件娓娓道来或回顾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体现了挖掘档案,品评历史的栏目特色。

篇5:加强档案管理 服务新农村建设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产生了大量档案资料。这些档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真实记录,同时又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依据和必要保障。做好新农村建设档案特别是村级档案工作,既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也是档案工作为现实服务的又一崭新平台,更是档案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和谐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最终的目标是建立起资源丰富、设施齐全、管理规范、利用高效的农村档案事业发展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一、要提高认识,摸清情况,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行政村档案工作是新农村档案工作中的基础,开展行政村档案规范化建设活动是农村基层档案工作重点。要深刻认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全面推进行政村档案规范化建设,巩固村级建档成果,提高行政村档案管理水平,并进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高效的服务。村(社区〉档案中,涉及大量的民生档案,尤其是大量征地拆迁、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土地管理、股份合作制等工作中形成的涉民档案,这些档案与农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调解各类纠纷、提供科技信息支持等方面将会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做好这些涉民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开发利用等工作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是一件服务于民、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大事。然而,当前村级档案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总体上不容乐观。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村干部 1

档案意识差,不重视村级档案工作,对档案工作的经费投入少。二是档案管理人员多由村文书兼任,一部分素质不高,业务能力不强。三是立卷归档不及时,其原因是材料收集不齐全,村支书、村主任、计生专职村主任等经办人手中的资料不能按时交给村文书统一立卷归档,认为各自的材料各自保管利用方便。这样,久而久之又形成“包包”、“捆捆”档案。四是行政村完成建档任务后,有部分村能按按时归档,还有一部分村没有继续整理归档。五是档案保管条件差,有的村无专用档案柜,档案随便放在办公室里和村文书家里。这样长期下去对档案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更谈不上行政村的档案集中统一管理、方便利用,与档案事业发展的目标要求相去甚远,无法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二、要规范管理,夯实基础,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

要突出重点,夯实基础,切实加快行政村档案规范化步伐,达到“有组织机构、有专人管理、有管理制度、有保管场所、有档案室牌子、有档案装具、有档案实体”的标准。

一是建立健全档案管理网络。组建村级档案工作机构,明确档案管理人员,落实档案工作责任制。

二是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要根据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新特点,进一步建立健全档案保管等方面的规章制度,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实处,使档案工作有章可依,并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三是要规范整理好档案资料。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建档

工作,重点抓好农村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档案工作,收集整理好有关民主选举、民主理财、民主议事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档案;重点抓好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档案管理工作,收集整理好有关林权改革、土地流转、公益事业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档案;重点抓好农村新领域档案管理工作,收集整理好有关农村税费改革、农民养老保险、农村医疗保险、大病统筹、农民低保、农民诚信、农民劳动力输出、农产品的商标注册、农产品销售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新领域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资料,及时进行归档整理。

三、要有效利用,开发资源,服务新农村和新任务。

档案的作用在于利用,为现实服务是档案工作的主要内容。一是积极转变观念,拓宽服务范围。在利用服务上,由主要面向镇村干部向主要面向广大农民群众转变,增强农村基层档案工作的公共服务能力,适应农民多方位、多层次的利用需求,保证农民查档所需。同时,要做到新农村建设发展到哪里,档案工作就延伸到哪里,有效服务就拓展到哪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适时的服务。

二是利用典型事例,发挥带动效应。大力开发当地涌现的各类先进模范典型事迹,以及先进的文化传统和文化遗迹,加以编辑和整理,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和颂扬,以发挥示范带动效应。要坚定地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大力弘扬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弘扬崇尚科学的精神,广泛宣传尊老爱幼互助的社会主义新风尚,教育农民自觉学习先进文化和法制知识,树立积极投身当地建设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使农

民的思想统一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来。

三是搞好专题汇编,提高服务效能。要逐步开展编写大事记、编写村史村志等工作,把农村发展变化的过程真实、准确地记忆、保存下来,把农村深厚的文化通过征集、整理、保存下来,及时编出一些高质量的实用的专题汇编,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档案的人文价值,发挥档案借鉴历史和教育后人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服务能力与水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更便捷更有效的服务。

篇6:加强档案馆资源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一、加强机关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档案系统

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构建和谐,是做好工作的基础。近年来,**市档案局把学习教育活动贯穿到工作的始终,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提高了机关干部职工的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在全局形成了团结实干的新局面。一是认真组织开展政治理论、档案业务学习,坚持每周四集中学习制度。市档案局每月制定一次学习方案,建立学习档案,灵活多样组织学习。几年来,持之以恒地坚持学习制度,进一步提高了机关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二是2004年以来,结合实际,先后组织开展了讲团结大讨论、“增进团结,树好形象”、构建和谐机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讲正气,树新风”主题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增强了全局干部搞好团结、构建和谐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三是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了工作职责、学习制度、会议制度和工作制度等近50项,汇编成册,人手一份,进一步规范了机关工作,提高了机关工作效率,实现机关工作有序运行。四是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活动,成立了创建领导小组,制定了方案,明确了工作任务和职责,对照标准,分步实施,有效地提高了机关的整体工作水平。2005年,市档案局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通过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全局出现了团结、和谐、争先的全新工作局面。

二、加强宏观管理,促进档案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市档案局认真履行对档案事业的管理职责,一是经积极争取,档案工作列入了**市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市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一五”规划纲要》,使档案事业和本地经济、社会事业同步发展有了保障。制定并与市发改委联合印发了《**市档案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二是加强业务指导,开展目标管理工作,促进了全市档案工作上水平。2004年以来,有1个企业达国家一级、4个企业事业单位达国家二级、17个企业事业单位达省级目标管理先进单位标准,14个机关达市县一级先进标准。三是加强对重点工程档案的监督指导,认真做好循环经济、重点项目、重大活动等文件材料归档和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社区档案工作的指导。四是认真贯彻落实《河南省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等级标准》,市委、市政府办公室下发的《关于加强**市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建设意见》,进一步推动了我市各级档案馆建设。五是贯彻《电子公文归档管理办法》,制定并经由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关于加强电子公文归档、电子档案管理的意见》,推进了全市档案信息化、现代化建设。六是按照省档案局关于“开展如何做好新时期档案工作调研活动”的部署,2006年4月,在全市档案系统深入开展调研活动。在调研活动中,局领导带头撰写调研报告,各级档案部门结合实际,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分析原因,用超前的眼光去总结探索新时期档案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模式。全市共撰写有价值的调研报告16篇,全部参加全省的论文评奖活动,有数篇获奖,调研活动取得可喜成果。

三、加强基础建设,提高市档案馆管理水平

**市档案局切实加强市档案馆基础工作和办公设施建设,改善了市档案馆档案的保管利用条件和局馆的办公条件,档案管理现代化和办公自动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市财政加大对市档案局馆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2004年7月以来,共投入130

多万元,用于市档案局馆基础设施建设,购置安装了库房自动气体灭火系统、安全监控系统、智能档案密集架、声像档案柜、目录柜、消毒柜、面包车、电脑、照相机、摄像机、打印机和空调等设备,更换了库房大门,更新了办公桌椅,建立了局域网,开通了互联网,建立了**档案信息网站,使市档案局、馆的保管利用和办公条件有了较大改善。这是市档案局、馆成立以来基础设施投入最多的时期。2004年,市档案局将市档案馆达省一级档案馆列入工作目标,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工作职责,积极争创省一级档案馆。三年来,共收集、征集各门类档案资料33700多卷(件),整理档案资料8000多卷、册。开展了开放档案鉴定、编目等项业务工作,按标准和规范完善了各项基础工作,档案管理水平全面提高,基本达到省一级档案馆标准。

四、实施依法管理,进一步推进档案法制建设

篇7:加强档案馆资源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坚持一手抓本土人才的培育开发,一手抓域外人才的引进集聚,全面打造人才队伍建设的新高地。大力实施“非公经济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2002年以来先后举办了10余期专题知识培训班,邀请了省内外12位专家到___为非公经济管理人才开办讲座;组织全县非公经济管理人才赴县外考察、参加大型经贸洽谈、参观知名企业20余次。同时,我们搜集整理了大量非公经济经营理论和经商实务等方面的文字和音像资料,编辑成书,刻成光盘,免费赠送,供他们学习,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大力实施“科技人才引进开发工程”。2000年以来,全县共引进本科以上人才1800人,工业园区引进专业技术人才2750人,引导1000余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到非公单位任职。大力实施“高技能和乡土人才培养工程”。依托现有的县、乡、村三级培训阵地和县内实用科技培训示范基地,积极鼓励民办技术学校开办专业技能培训课程,对农村青年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涌现出一批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的致富能手和“土专家”。实施花木产业“111”乡土人才工程。在“十五”期间,培养1000个花木种植大户,10000名花木经纪人,100支花木工程施工企业队伍。目前十余万名___花木人遍布全国各地,推进___花木产业的市场化进程,2005年已实现销售额20多亿元,花木产业已为花乡人民奔小康铺就阳光大道。

二是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积极探索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新机制。引入竞争机制,选拔引进一批党政领导人才。对高层党政人才进行公开招聘。2003年面向全国公开招聘8名高层次人才到___任职,其中6名挂职县直单位副局长或副主任,2名被聘任交通局、水利局副局长。对中层岗位党政人才实行竞争上岗。2002-2004年全县有180余名同志通过竞争走上中层领导岗位。对领导层党政人才进行公推公选、公推直选。2002-2004年全县通过公推公选或直选产生43名乡镇党政正职、16名县直机关副科级干部、22名县直或乡镇机关领导助理、5名事业单位“一把手”。建立高层次人才业绩档案,跟踪培养一批重点专业技术人才。以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市“135工程”培养对象、市优秀科技专家、市拔尖人才等为主要对象,建立业绩档案,记录他们接受教育培训、科研开发、新成果推广等方面的工作轨迹。开展市、县拔尖人才和乡土优秀科技人才评选活动,2003年起,从县内行政、企事业单位(含新经济组织、社会中介组织)中选拔拔尖人才40名、乡土优秀科技人才60名进行重点培养,造就一大批实用型人才。

篇8:加强档案馆资源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一、以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核心, 努力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

1.围绕政治文化建设, 为地方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服务。近年来的工作实践, 使我们感到, 要强化档案馆社会服务功能, 必须紧密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去规划、思考和服务。为深入贯彻落实辽宁省委、省政府“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振兴”的战略部署, 我们适时向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强化“五点一线”沿海开发区档案工作管理体制的建议, 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为配合全省棚户区改造, 我局印发了《关于做好全省城市连片棚户区改造工程档案工作的通知》, 突出加强了全省棚户区改造工程档案管理。又如2005年中国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来辽宁探亲访问时, 省档案馆精心制作了连战母亲赵兰坤女士在沈阳读书任教时的档案复制件, 由时任辽宁省委书记的李克强同志在会见时作为第一件礼物赠送给连战先生, 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再如2006年, 我们利用档案查证抚顺战犯管理所历史原貌, 为省委、省政府落实中央领导关于把抚顺战犯管理所“修旧如故”, 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指示提供了重要依据, 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

2.坚持“以人为本”, 主动为民生服务。自1980年历史档案开放以来, 辽宁省档案馆逐步开展了档案整理鉴定工作, 截至目前, 已开放档案96.6万卷, 占馆藏档案的64.4%。为方便群众查阅, 我们还通过信函咨询、电话预约、网上目录介绍等方式, 主动开展对外服务。“十五”以来, 全省各级档案部门累计接待利用者近130万人次, 提供档案资料近287万卷 (册) , 为落实政策、工作查考、学术研究、经济社会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省档案馆将全省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家谱目录在辽宁档案信息网上向社会公布。全省各级档案馆还建成了包括劳模、公证、土地征用、毕业生分配等民生档案专题数据库近百个, 方便了群众利用, 维护了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

3.加强政府信息查阅工作, 为公民提供政务信息服务。辽宁省档案馆开展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 起步于2004年。通过来馆查阅、网上公布、开展“已公开现行文件分布式共享平台”建设、送文件下乡等多种形式对外提供利用服务。截至目前, 共收集到有关养老保险等涉及民生的现行文件2.95万余件, 已有2.31万份文件上网公布, 来人来电及网上查询1.23万余人次, 提供现行文件3.54万多件。省和14个市国家综合档案馆被当地政府批准为政务信息公开指定场所, 到2008年5月已全部向社会提供政府信息查询服务, 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4.举办档案专题展览, 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近年来, 档案部门举办的展览以其真实性、直观性和可视性, 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 也成为档案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常用而有效的手段。为此, 我们拓宽思路, 创造条件, 以固定展、流动展、网展等多种形式举办档案展览, 进一步强化了档案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十五”以来, 辽宁省档案馆先后举办了《中国共产党在辽宁革命斗争档案珍品展》、《九一八事变图片展》、《日本侵略东北罪证展》等形式多样的专题展览, 与省委宣传部联合举办了《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图片展》、《辽宁人民抗日斗争史实展》、《辽宁解放60年暨改革开放30年成就展》等多个大型展览, 参观人数达几十万人。此外, 为了让世界接触和感知中国独具魅力的档案文化, 近年来, 沈阳市档案馆先后赴美国芝加哥举办了《映象沈阳———中国沈阳的过去与现在图片展》, 赴俄罗斯举办了《中国沈阳家庭档案展览》, 扩大了中国档案工作的对外影响力。

5.围绕重大历史事件、重要纪念日等开展档案编研, 推出了系列档案文化精品。改革开放以来, 辽宁省档案馆编辑出版各种档案史料书籍近60种, 5000余万字。其中有多项获国家档案局科技进步奖, 有数十项获省档案局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些编研成果发行海内外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6.与地方主流媒体合作, 加强档案文化宣传。近年来, 辽宁省档案馆先后与《辽沈晚报》合作创办了“文化大讲堂”栏目、“纪念沈阳解放60周年大型系列书场”栏目, 与《华商晨报》合作创办了“影像辽宁”栏目, 还参加了《振兴东北》等多部电视宣传片的拍摄, 极大地提高了档案馆的社会影响力。有80名同志累计发表文章百余篇, 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二、关于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档案资源体系的思考

几年来, 我省在加强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等方面做了很多扎实有效的工作, 但还有不少差距。结合几年来的工作实践, 我就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档案资源体系, 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服务提出以下三点思考:

1.积极改革创新, 以新理念建立覆盖国家档案资源的档案管理体制。

(1) 加强和整合以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为主体的国家档案资源体系。从纵向加强和整合档案资源建设:加强和完善党政机关档案资源建设, 这是国家档案的核心资源。制定民生档案管理办法, 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指定各级综合档案馆为政府信息查阅场所向公民提供政府信息, 把档案工作上升为政府职责。完善历史档案资源建设, 建立全国历史档案目录中心。加强对机关、团体、企事业等单位档案资源建设和管理。从横向加强档案资源建设:安徽模式。以综合档案馆为主体, 把一个地区的各类档案特别是民生档案集中保管, 方便社会和群众利用;深圳模式。新兴城市、开发区把各类档案集中起来, 建设规模比较大的档案馆;宁夏模式。把省和省会城市档案馆建在一起, 甚至也可以把省、省会城市和城区档案馆建在一起。

(2) 加强对同属国家档案资源的非国家所有档案管理。由于国家档案馆无法决定这部分档案的归属和流向, 无法对其进行实体或信息整合, 目前看仍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 致使这部分档案由于缺乏监管, 有的放任自流, 有的因保管不善导致档案严重损毁。如何使这部分档案得到有效管理和保护, 我认为必须转变观念, 改变以往一切均由政府“统收统管”的传统模式和方法, 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其中, 如允许个人出资, 建立不同规模私人档案馆或档案保管中心, 由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规划、协调、监管, 力争以多元方式将非国家所有档案全部纳入国家档案资源体系。

2.树立精品意识, 以新举措打造档案编研成果精品。精品是一个时代档案编研成果质量和水平的标志, 有人说, 一部精品力作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远远胜过几部甚至几十部一般的作品。从目前档案部门编研成果来看, 数量不少、质量不高、精品更少。因此, 要提高档案编研成果质量, 必须树立精品意识, 实施精品战略。档案编研成果的精品的特点, 应体现在档案的唯一性、历史性, 资政鉴今。近年来, 我局为打造档案文化精品, 推出多项措施, 比如完善选题论证、保证资金专项投入、建立编研成果评价机制、实行奖励政策等, 收到明显效果, 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档案文化传承文明、教育人民的功能。

篇9:加强档案馆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关键词: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

档案馆是集中保管党和国家重要档案的基地,是社会各方面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中心。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这不仅是各级档案馆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1、目前档案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全国各级各类档案馆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及社会各方面提供档案服务,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取得成绩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还有不少档案馆存在公共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服务意识不强。长期以来,由于受封闭、保密思想的影响,一些档案馆一直把为党政职能服务作为自身服务的主要方向,服务对象主要是政府机关及各种学术研究机构,档案馆对广大公众而言,是一个比较神秘而又陌生的地方,较之图书馆、博物馆等其他文化机构。档案馆的官方色彩、神秘色彩比较浓厚。一些档案馆依然扮演着“党委和政府档案保管仓库”的角色,缺乏面向社会公众、改变馆藏结构单一的思想意识。一些档案馆缺乏自我宣传意识,使得那些为社会公众所需要的档案信息长期“藏于深半闺无人识”!

档案馆的公共服务意识比较淡薄,抱着一种“等客上门”的被动服务意识。缺乏主动服务意识和服务创新精神,没有树立起以人为本,以贴近公众、服务公众为根本宗旨的理念,这是目前不少档案馆所存在的普遍现象。

二是服务内容不多。丰富、优质的馆藏资源是档案馆服务内容之本。没有丰富的馆藏和优质的馆藏结构作支撑,档案馆的公共服务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目前有不少档案馆存在着服务内容不多的现象。许多档案馆的馆藏是文书档案占绝对统治地位,而有关公民个人的学历、履历、合同、婚姻、家族历史等方面的专门档案、私人档案很少被纳入馆藏范围,这就导致了馆藏的相对单一,馆藏结构不合理,不能全面地反映社会历史面貌。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广泛需求。

三是服务水平不高。目前。一些档案馆的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主要表现有三:其一,服务方式单一。许多档案馆缺乏主动服务意识,主要采用“等客上门”的被动服务方式。其二,服务内容贫乏。许多档案馆主要提供档案原件阅览、开具档案证明等低层次的档案原件服务。而缺乏高质量、深层次的档案编研服务。其三,服务手段落后。在信息社会的今天,还有不少档案馆仍采用手工检索服务,缺乏现代化的计算机联机检索服务,阅览环境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是服务效果不佳。由于服务意识不强、服务内容不充实和服务水平不高等原因,档案馆的服务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不管是同国外的档案馆相比,还是同国内的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事业机构相比,我国档案馆的利用率普遍比较低,“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尴尬局面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好转。利用率低下、利用效果不满意,这反映了档案馆服务效果不理想的现实状况。

2、加强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

2.1 转变观念。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全国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上指出:“要以以人为本为核心。重点实现‘两个转变,建立‘两个体系。一是转变重事轻人、重物轻人、重典型人物轻普通人物的传统观念和认识,重视所有涉及人的档案的价值,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二是转变档案工作中重机关团体利用、轻个人利用,重为机关团体服务、轻为群众服务的传统观念和认识,像重视机关团体利用那样重视人民群众利用,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这“两个转变”就是要求档案部门在工作中要转变观念,增强公共服务意识。

服务意识的转变与创新是档案馆增强公共服务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档案馆要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如果不在观念上解决问题。就难以在行动上有所作为。当前有不少档案馆安于现状,缺乏积极、主动的服务意识,无法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档案信息需求的迫切需要,无法适应各行各业对档案信息的广泛需求。为此,档案馆首先应该从思想建设上下功夫,树立“档案开放为原则,不开放为例外”的指导思想,提高档案馆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增强其服务意识、责任感和紧迫感。只有这样,才能为加强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2充实馆藏资源,优化馆藏结构。丰富的馆藏资源和优质的馆藏结构是档案馆提供优质服务的资本。档案馆要改变馆藏档案内容不丰富、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就必须加强档案接收和征集工作。充实馆藏资源,优化馆藏结构。为此,各级档案馆应结合本地区的历史、自然风貌、物产、著名的事件和人物、民俗、宗教信仰、名胜古迹、民间艺术、名特优新产品等方面的情况。积极收集相关的档案与资料。只有这样。才能使人馆的档案与资料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档案馆才有自己独特的存在价值和独特的文化品位。

近年来,我国档案部门把服务民生作为服务社会的一个重点。开展了大量的民生档案工作。各级档案馆是服务民生的窗口,要增强服务民生的能力,应积极建立民生档案,建立健全民生档案管理的法规和制度,严格归档制度,调整档案收集范围。确保民生档案齐全完整,建立起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

在当今电子政务环境下,根据政务信息公开的需要,在档案馆内建立现行文件阅览中心。提供现行文件查阅服务,这也是档案馆优化馆藏结构、拓展服务内容的又一重要举措。现行文件阅览中心是档案馆在收集、集中政府机构现行文件的基础上,以政务信息公开为基本任务。方便社会各界。特别是普通公民查询、了解政府在社会事务管理方面现行政策规定的内部机构。从我国目前已有的两家现行文件阅览中心的实践来看,它们都是以公布、公开有关政务信息,满足公民的现行文件查阅需求为基本功能定位,为了切实发挥现行文件阅览中心与阅览室在公布政务信息中的作用,档案馆应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这一政务信息公开新形式和档案馆服务功能延伸的宣传,使社会各界对这一新生事物有所了解和认识。

2.3拓展服务方式。开辟形式多样的服务渠道。档案馆对外服务的传统方式主要有阅览、复制、外借、开具档案证明等,这些方式对于档案馆来说是最基本的,但仅仅依靠这些传统的服务方式还远远不够,应该拓宽档案信息服务的方式,为广大公众开辟形式多样的服务渠道,做到“要我”服务与“我要”服务

相互结合。传统服务与现代化服务齐头并进,单一服务与联合服务相互配合,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互为补充,等等。

服务方式的拓展,可以为公众利用档案信息开辟形式多样的服务渠道。如积极开展档案法制宣传教育及各种专题的档案展览服务,让档案走近百姓生活。提高社会的档案意识,扩大档案馆的社会影响,减少档案馆的神秘色彩;积极与各级档案馆进行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开展联合服务,甚至尝试开展与图书馆、博物馆等其他文化机构的联合服务;建立档案网站,开展档案信息数字化、网络化服务。档案网站是信息化时代档案信息服务的新窗口,对于扩大档案影响、方便档案利用、提高档案服务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档案馆应该加强档案网站建设,优质高效地提供档案信息服务。

2.4调整服务时间,满足休闲社会公众利用档案信息的时间需求。第一,调整档案馆作息时间。在当今休闲社会里。档案的作用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它正从保存信息的“珍宝”演变发展为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文化”,而“拥有更多的休闲时间”正是这一文化发展的先决条件。现在大多数档案馆的作息时间依然是“早8晚5”,双休日、节假日照常休息,这恰好与利用者的休闲时间相冲突。当利用者“休闲”时,档案馆也在“休闲”。面对“铁将军”把门的局面,利用者只好“退避三舍”,另寻“休闲”方式。为此档案馆可以尝试调整档案馆作息时间,即可以考虑改星期六或者“双休”为上班时间,增加为公众服务的时间,满足人们“文化休闲”的需要。甘肃省档案馆从2005年10月15日起开始实行双休日正常接待查档者。据了解,甘肃省档案馆作出这一决定的目的在于体现档案馆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拓宽档案服务渠道,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公众查阅利用馆藏档案的需求。第二,调整档案保密和开放利用时间。通常人们在查找自己所需档案信息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在档案馆规定的工作时间内进行,而且也要看自己所查找的档案是不是开放的。如果所需档案仍处于保密状态,那么其利用就会受到限制。为了充分满足利用者的需要,充分发挥档案价值,档案馆工作人员需要积极调整档案保密与开放利用的时间,大力加强馆藏档案鉴定工作,及时做好档案解密工作,把那些到期并且可以开放的档案及时向社会公布、开放。长期以来。我国在确定档案保管期限时,有“宜长不宜短”的习惯,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应该合理划分档案保管期限,并实现档案鉴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据统计,截至2000年,我国文件解密的数量只占定密总数的2%,这个比例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事实上,在现有的涉密文件中有相当数量己经可以面向公众了。

2.5简化查阅手续,降低社会公众迈进档案馆大门的“门槛”。与一般的图书资料不同,档案具有保密性,不同密级的档案,其利用范围是不同的。用户如果想查阅利用某一档案时,需要出具合法的证明和办理相关的手续后方可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组织,持有介绍信或者工作证、身份证等合法证明,可以利用已开放的档案。外国人或者外国组织利用中国已开放的档案,须经中国有关主管部门介绍以及保存该档案的档案馆同意。这同国外相比,利用档案时需要办理的手续还是比较复杂的。如在巴黎档案馆查档极为便利,只要符合法律规定,人人都享有同等的权利利用档案。那怕是外国公民,只要出示自己的身份证或护照就可以随意查阅。

笔者认为,繁琐的查阅手续确实给公众利用档案带来诸多不便。档案馆可以在依据本国国情和本馆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合理简化查阅手续,尽可能减少利用档案的各种条件限制。降低社会公众迈进档案馆大门的“门槛”,为公众利用档案提供便利。

2.6优化服务环境,为公众提供一个集工作与休闲于一体的好去处。环境的优劣对于利用者心情的好坏、工作效率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档案馆在服务环境上进行优化,不仅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淡化档案馆的神秘色彩,使利用者在利用时感到轻松自在、心情舒畅。为此,档案馆需要优化服务环境,为公众提供一个集工作与休闲于一体的好去处。

首先,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通过提供形式多样的检索工具体系。配备各种科学、易用的利用设备,开辟宽敞明亮的阅览大厅等,满足利用者的工作需要。巴黎市档案馆的利用工作是周到的。利用者到阅览大厅通过目录索引、书目卡片等检索工具方便查找: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查阅,利用者可在电脑上寻找自己所需要的档案资料。档案馆还为公众提供缩微复制件,利用者通过阅读复制机可以直接从缩微胶片上获取复制件。阅览厅里设有一台复印机,供利用者自由使用,允许进行文件复印,但必须是在文件保存状况允许的情况下,不允许复印簿册或印成书的著作。精装本文件,可以通过档案馆实验室得到复印件。对保存状况良好的地图,实验室可以提供晒印或复印。

其次,营造一个轻松的休闲环境。根据本馆的实际情况,可以开设小书店。供应各种档案编研出版物、图书、资料、杂志、报纸等。满足利用者的精神需求;可以开辟专门的展览室,定期举办丰富多彩、贴近社会生活的专题展览,扩大档案馆的社会影响,开阔利用者的视野,等等。英国公共档案馆在整体布局上就透着“休闲”。宽敞明亮的大厅给人以舒适和明快的感觉,在大厅显著的位置上竖条状、可自动变换画面的大型电子屏幕,以三个不同的画面。不间断地向人们展示着馆藏档案珍品的画面。档案馆里面有网吧、书店、档案展览大厅,甚至还有咖啡厅,加之随手可取的各式各样、印制精美的档案宣传小册子。人们在档案馆里安静地、悠闲自在地或逛书店,或阅览档案原件,或上网浏览,或观看档案展览。甚至还可以喝上一杯香甜浓郁的咖啡。档案馆实实在在地已成为具有很高文化品位的休闲场所。

2.7加强队伍建设,增强档案馆工作人员自身的公共服务能力。档案馆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主要依靠档案馆的工作人员来推动、实现,他们是档案馆公共服务的组织者、实施者,档案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档案馆公共服务功能能否有效实现。

上一篇:加强职工队伍建设下一篇:大学研究生院2013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