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容散文诗

2024-04-17

席慕容散文诗(精选9篇)

篇1:席慕容散文诗

前年夏天,在植物园的行池旁,看一对男女走过我身边,女的长得胖胖的,打扮得很时髦,正大声地对她的朋友说:

“我不喜欢这种花,长得太简单了!”

然后,她就用一种好像受骗了似的生气的样子,快步地走开了,她的男伴只好赶快追了上去。

我正站在树荫下,用速写本子在画荷花,听了她的活,一直忍不住要笑。真的啊!她说的满有道理的。这荷花荷叶长得是太两单了一点,一根长梗子上只有一朵花,另外一根长梗子上又只有一片叶。真的,若不是我们中国人对荷花有一种先入为主的爱恋,若不是有那么多张美丽的画,那么多首美丽的诗,那么多篇美丽的文章告诉我们;该怎样地去爱莲,去欣赏莲,我们也许也和她一样,觉得这种花长得令人生气的简单哩!

篇2:席慕容散文诗

“要出污泥而不染,才算是真正的洁净。”

他的这一句话,我以前也不是没有听过类似的,但是总没有放进心里去。而这一次,一打开信,一看到这一句,我竟然吃了一惊,好像在刹那之间参透了很多世事。所以,佛手上总是拈着一朵,佛身下也总是以莲为座,一定是有所指的吧。他的话才让我明白了莲的本质、爱的本质。枉自画了那么多年的荷,竟然一直没能领会佛说的奥妙。

所有的洁净和美丽的事物,都是值得珍惜的。可是,为了要得到那样的洁净和美丽,只有一条路可走,一条不能害怕也不能躲避的长路。只有走过这东路,才能得到真正的洁净与美丽。

否则的话,我所能得到的也不过只是一种虚幻的假象罢了。

篇3:席慕容早期诗歌中的女性审美视角

席慕容所追求的这种美是纯美。这种纯美是人类生命初始所拥有的一种精神状态, 是一种没有被尘世沾染的至高无上的美, 就像一个虔诚的信徒的心, 是清澈而透明的。但这份纯美是一种梦, 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如何才能得到纯美?很多完美主义者都在不断地用生命去追寻。显然, 现实生活因为利益的纷争是找不到纯美的, 席慕容在她的诗歌中娓娓道来的是一份只有在过去或是未来才有的纯美。又因为这份纯美只能在过去或是心灵空间存在, 因此与现实的矛盾常常又构成席慕容诗歌中的一丝悲剧美。任何一位解读席慕容早期诗歌的女性都能从中体味到她对绝对爱情的追索的纯美之境与纯美之下淡淡的忧伤。

一、在完美时刻遭遇破碎之美

每一位女性在经历成长, 逐渐成熟时都有如花朵一样绽放, 这是女性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 席慕容在诗中常描述到这美好时刻:“风霜还不曾来侵蚀/秋雨也未滴落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我已亭亭/不忧也不惧。” (《莲的心事》)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一棵开花的树》) 在这最完美的时刻, 作者诗中的“我”从不曾挥霍或卖弄自己的美丽, 而是怀着对爱情的顶礼膜拜, 炽热而又含蓄、慎重而又默默地等待着爱人的到来。这种等待是如此虔诚, 像背负使命的人在号角吹响之前, 像运动员在令枪鸣响之前, 外表平静而内心颤动。在这种弦即将离箭之际, 就希望“你”能在等待中出现, 来成就这一完满。但是, 现实却总是事与愿违, “你”不是“来得太早”或“来得太迟”, 就是“终于无视地走过”, 总是错过。“我”的最美的时候与最美丽的等待终究“你”无法看到, 或是被“你”漠视。完美在这一瞬间支离破碎, 使读者听到破碎的声音,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那是我凋零的心” (《一棵开花的树》) 。在《昙花》中, 她叹道:“总是/要在凋谢后的早晨/你才会走过/才会发现/昨夜/就在你的窗外/我曾经是/怎样美丽又怎样寂寞的/一朵。”即便有一天是“他”来寻“我”, 依然“寻我不到”, 在“他”“汹涌着哀伤”地走后, “我才醒来”, 只好“把含着泪的三百篇诗/写在那逐渐云淡风轻的天上” (《彩虹的情诗》) 。

席慕容的诗歌中就这样将美丽的等待划上破碎的痕迹。完美是一种美, 使完美破碎更是一种美。不断地错过呀错过, 在唉叹之余, 难能可贵的是这种破碎并没有引来“我”的抱怨, “我”最终把这种错过用淡淡的幽怨归结于“无缘”, “我”只能静静地在悲哀中独自成就那一份本该属于“我俩”的完美, 这种选择让席慕容的诗歌更是凭添了一种空灵之感。

二、对人生种种别离不舍与无奈的悲情之美

人的一生中有太多的别离是我们无法逃避的。有对青春岁月的别离, 有对故人的别离。

在席慕容诗歌中的女性世界里, 青春是一幅最美的油画, 但最美的东西即使不在最美的时间遭遇破碎, 也是极易流逝的。这种易逝给人无尽的伤感。“在长长的一生里/为什么欢乐总是乍现就凋落/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 (《为什么》) 。这最美好的时光就是青春, 这最单纯的快乐只属于青春, 青春是美好的, 但与青春别离之后, 只剩下对青春的无尽回忆。席慕容在《青春》中诉道:“含着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对于青春, 席慕容的态度, 从来都是对其绵绵不绝地回忆, 在每一个夜里, 在灯下, 在每一个季节转换的时侯。这种回忆是席慕容诗歌的主旋律, 飘散着青春易逝的悲情之美。

对别去的岁月是这样, 但对离人呢?《渡口》写道:“让我与你握别/再轻轻抽出我的手。”人生自古伤离别, 离别之后如果不能再重逢, 人应该如何对待离人。为了人生的完美, 席慕容认为应该用理性的忘却来对抗忧伤之情。在《野风》中她叹道:“就这样地俯首道别吧/世间哪有什么真能回头的河流呢?”“我们也来相约吧/相约着要把彼此忘记。”在《请别哭泣》里, 她恳求着:“请试着去忘记/请千万千万别再哭泣。”席慕容认为在经历无法重逢的别离之后, 忘记是一道良方, 可以使人不再哭泣, 可以让生活恢复平静。“天, 这样蓝, 树, 这样绿, 生活, 原来可以这样的安宁和美丽” (《禅意》之二) 。

在席慕容的心中, 别离的岁月是要怀念的, 而别去的人最好要忘却。但遗憾的是, 她却总难以逃离感性世界里不忘的情愫。于是在忘与不忘中徘徊, 在忘与不忘的矛盾中用诗弹奏着凄恻的旋律。于是在她的诗歌悲情之美之外又凭添了追忆之美。

三、不断地怀念, 但不追索追忆之美

大多女性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 感情世界会维持一种风和日丽或云淡风轻的状态, 无论现实生活如何平淡, 很少有人会将现实不断推倒重来。但女性又天生就是感性的动物, 大多渴望浪漫。在这种矛盾之下, 大多女性会选择在乏味的生活中不断回忆青春岁月的纯真爱情, 这种纯真爱情的美带来了感性的源泉。席慕容在诗中, 虽然理性地认为应该忘却离人, 但又感性地对青春岁月的爱情一再描绘。《山路》与《暮色》中的“我”渴望着年轻时那一夜里“轻怜、缠绵”的歌, 如“山风拂过百合”, 即便“回顾所来径”时“苍苍横着”如“翠微”一般“这半生的坎坷”, 但在“暮色”中, 这回忆中的歌声“竟化为甜蜜的热泪”。

岁月的流逝使情感锁在了过去的时空里, 但最纯真的情感却永远不会因为时空的转移而被遗忘。相反, 被时间如浪一般冲刷之后, 这份回忆更是成就了去除杂质的完美。“我爱你/只因岁月如梭/永不停留/永不回头/才能编织出华丽的面容啊/不露一丝褪色的悲愁” (《给你的歌》) , 这种停留在另一个时空里的回忆就像是平静生活中的一盏灯, 写着每一个女性永恒的青春之美。

尽管回忆是不可或缺的, 但席慕容认为, 这种感情只可追忆, 只可怀念, 只可在深夜浅笑或流泪, 而所恋的人与事是不能再去触及的。在《悲歌》中她写道:“今生将不再见你/只为/再见的已不是你;心中的你已永不再现/再现的/只是些沧桑的日月与流年。”在席慕容诗中, 若“再见你”, 将似刻舟求剑, 看得到的是舟上的刻痕, 求不到的是刻痕下水中的剑, 剑早已留在了那个时间的那个空间里。这, 实际上是席慕容在保全记忆中初恋的干净与纯洁。“我如何舍得与你重逢/当只有在你心中仍深藏着的我的青春” (《短诗》) 。通过不断的回忆, 和在现实生活中的不触及, 席慕容保全着年青时纯真恋情的完美, 勾起读者对追忆中这份完美的慎重之情, 每一位读者也在读罢后, 沉思或是怀疑着自己无限留恋的是那人、那事, 还是那段岁月中的自己。

四、通过现实意象反映女性世界的哲思之美

席慕容的诗中充满了哲思美。这种哲思是一个淡雅、真纯的人对生命的思考, 在不同的生命历程中, 对生命的感悟。《七里香》写道:“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用溪水与海浪的走向象征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年少时, 一路追逐, 不断向前;年老时, 却总想落叶归根, 在人的一生中, 思乡之情渐行渐浓。这样的比喻是如此自然贴切, 是席慕容诗中闪耀着的灵感的光芒。

席慕容的诗歌中还常常把女性的一生比作一出戏, 《戏子》中描绘的那个伤心的人儿, 在独享着自己的泪。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犹如浓妆重墨下的戏子, 在现实的灯光和舞台下扮演着真真假假的自我。演绎着遵循大众价值观的理想的人生, 看似热闹, 内心孤独, 因为那只是在人前的一场戏;台后, 卸装之后, 每一个人才能找到真实的自我。这场戏, 不就是人生真实的写照。人生, 终究是“一场难分悲喜的演出” (《咏叹调》) 。

席慕容的文笔从来都不晦涩深奥, 她用最简单纯朴的语言打开自己和读者的心扉, 表达着女性世界里最简单真挚的情感, 记录着女性生命中最美丽的岁月, 她用一种随缘而感恩的心, 在无怨中把完美留在每一个时空, 在回忆中续写着生命的美丽, 在思考中追求着生命的本质, 让每一个读她诗的人心灵沉静, 摆脱凡尘的利益之困, 从独特的女性视角真正感受到了生命的美, 真正为这淡淡忧伤着的生命的美而感动, 而无怨。

摘要:席慕容早期的诗歌诠释了女性世界中纯美的境界, 这种纯美带着淡淡的忧伤。有的诗歌在诉说一份完美遭遇破碎之美, 有的诗歌诠释着对人生种种别离之际不舍与无奈的悲情之美, 有的诗歌里席慕容在不断地怀念, 细说着追忆之美, 有的诗歌体现着席慕容采撷灵感揭示生命本质的哲思之美。这些不同角度的美的揭示构成了其诗歌中独特的审美视角。

关键词:席慕容早期诗歌,女性视角,生命的美

参考文献

[1]席慕容.无怨的青春[M].广州:花城出版社, 1987.2.

[2]席慕容.在黑暗的河流上[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3.8.

[3]蒋孔阳.美学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10.

[4]曾苗.试论席慕容爱情诗中爱的禅意[J].长沙大学学报, 2009, (7) :73-74.

篇4:席慕蓉散文的结构艺术

一 切分,以求板块松活

切分手法,主要运用于叙事散文,叙事散文在席慕蓉的散文创作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一般说来这类散文,所叙内容时间跨度较大,或为一段漫长经历,或为某人终生际遇,或为一个完整事件,如果处理不当,势必形成冗长沉闷的叙事板块,使读者失去阅读兴味。因而,作者采用了化整为散的方法来结构。

漫长经历的切分。《猫缘》写恋爱的经历与婚后的生活。从上大学到恋爱结婚到孩子长大,时间跨度是很长的,作者采用数字标题联章的形式,把这段长长的经历切分成五个片段:最爱是猫——同学会上——与他重逢——订婚结婚——开始厌猫。除了第二章、第三章隔时较短外,其余均较长,形成了若干艺术空白,结构也就自然松活了。《异乡的河流》是一篇万字长文,写自己的情感经历。为了避免结构的死板,作者把完整的经历拆开来,再进行精心的拼接。全文分为“少年时”、“美好的时光”、“离别后”、“启蒙”四章,以莱茵河畔为背景,记写了父亲对后人的关爱、对故乡的怀念。每一章内部,也把完整的经历拆开了,由若干片段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叙事板块,这些片段之间用“﹡”号隔开。比如“美好的时光”用了四个片段:赴波恩请教父亲——父女谈生命原乡——带凯儿重到波恩——凯儿闻噩耗大哭。这些生活分镜头的转换和组接,有效地克服了结构的板结之病。这种切分,有时表现为主体叙述内容的偶尔中断。《几何惊梦》以恶梦起,以恶梦结,主体部分则是追忆中学生活,但这个主体内容的叙述并不一律是“过去时”,作者时而插进“现在时”的叙议。如叙及当年在数学书上画满图画之后,初三数学补考及格如期毕业后,以及台师艺专不再上数学课之后,笔墨都一一跳回现在,这些“现在时”叙议的插入,把漫长的“过去时”的追忆暂时阻断了,读起来使人不致感觉沉闷。

人生际遇的切分。席慕蓉散文写人的不少,《我的泪水》、《玛丽亚》、《老伊凡》、《阿克赛》都是写人,不过写得最长的是《歌王哈扎布》、《丹僧叔叔》和《席德进》等篇,这几个作品展示的是人物一生的命运,几乎相当于人物传记。但是,作家并没有采用人物传记通常的写法。《歌王哈扎布》的开头很特别,用六个“他们说”分别领起小段落极写歌王歌声的美妙、创造的奇迹和获取的荣誉,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而后两用“而我来何迟”连接起两大叙事板块,民间歌手的命运悲剧被切分成两半来叙述,前一叙事板块写他的传奇经历,虽说总体上以时为序,但不是编年式的琐述,只侧重写他几次因歌罹难的片段;后一叙事板块插进“我”对他的探访,写歌王晚年境况和人生态度。《丹僧叔叔》的叙事容量更大,时间跨度更长,它写一个喀尔玛克蒙古人的一生,借个人的悲剧来反映种族的悲剧(战争和政治高压给他们带来的灾难)。这篇13000余字的长文读来也丝毫不感冗长,不感单调,在内容上将个人命运与部族命运相融合,在结构上采用了切分重组方式,时而由“我”转述,时而“丹僧”自述,时而听者、述者一同出现。漫长的部族迁徙史和个人命运史的流水式叙述,因了切分和表述方式的变换,经常被暂时阻断或转弯,不仅结构松活了,且引发了读者对部族和人物命运的急切关注。《席德进》写一位孤独的艺术家的人生,作者把画家艺术上的求索和精进切分成几次画展片段,在片段的拼接之间,又插进“我”与画家几次接触的情景,如此切分重组,哪怕表现的内容很专业,读者也不生厌倦感。

完整事件的切分。《解谜人》叙述米文平解“鲜卑石室”之谜的经过,作家把完整事件切分成三个板块,每一板块又切分成若干片段。比如第二章分为未被留意的“嘎仙洞”、史学精英错失“机缘”、游寿教授点醒、米文平顿悟等片段,文章这样结构,不仅仅避免了平铺直叙,还扩大了表现空间,加浓了生活气息。再如游览某地、参观画展,也可以说各是一个完整事件,事件本身的时间跨度即使不很长,作家也惯于把它们切分成数个片段,加以艺术组接。《欲爱的神殿》是一篇印度圣地卡修拉荷游记,作者并不采用移步换景的传统布局,而根据游地最重要的特点——神庙中有许多男女交媾的优美雕像——来设置标题:“前言”、“生命的根源”、“昌德拉王朝”、“刹那的永恒”、“沧桑”、“复活”。章节与章节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但又呈现跳跃状,自始至终有眼光贯注,有思想贯注,有热情贯注,时空被无限地扩大了,历史与现实、画面与想象、形而上与形而下诸端得到了完美融合,文章结尾以想象收篇,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莲池》叙述一次画展,但作者没有逐一介绍林玉山的画作,而是重点突出《莲池》一画,切分成四个片段表现:六十年前的创作——六十年后的展出(收藏)——画家谈其他作品——画家深情回望《莲池》,末了拟声结情,余韵不绝。此事换成他人撰述,也许“密不透风”,而《莲池》却“疏可走马”,留白多多,不写胜写。

二反复,以求前后钩连

台湾散文家王鼎钧曾这样谈及席慕蓉散文的语言:她“有一种本领,能把一句话说了一遍又一遍,或者一个词用了一遍又一遍,而每次包含不同的感情或表示不同的意思。”其实,这不仅是她语言上的特色,也是她结构艺术的体现。的确,在席慕蓉散文中,反复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结构方式。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考察。

通篇的反复。《远处的星光》是作家为一本现代蒙古语诗集所撰写的前言,题目中的“星光”在文中反复出现:以渴望“星光”的心情渴望读到蒙古诗(“这样的渴望几乎已经变成了一种不可实现的梦想,恍如在夜里眺望那远处的星光。”“心中充满了渴望,渴望能够亲近那些星光。”)——以亲近“星光”的心情赏读集中诗作(“一直高悬在远处的星光如今近在咫尺,明亮而又炽热,这些诗里深藏着蒙古民族的渴望与梦想。”)——期待着“星光”向人们靠近(“每一首诗都是穹苍上的一颗星光。/只要你肯读它,再远的星光也会向你靠近,炽热而又明亮……”)。“星光”多次反复,实际上已成为象征性意象和贯穿凝结全文的线索。《夏天的日记》写人生感悟,“莲花”在文中三次出现:“只要夏天到了,在浅水的塘里,荷花总是欢然开放。”(第一章)—— “莲花”乃时间和季节的标志;“合掌为朴素礼敬/微启又如莲花。”(第四章)——“莲花”已带有宗教意味,象征宁静的世界;“让我拿起笔,摊开纸,再来细细地描绘罢。我可以描出一朵又一朵的荷花。”(第五章)——“莲花”又象征着单纯的心境。“莲花”通过反复,内涵渐次丰富,文章结构也凝结得更为紧密。《生命的滋味》由一个朋友“学着不后悔”的话生发,这句话在文中也是几次反复:“还要学着不后悔,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呢?”“我能学着会不去后悔吗?”(第一章)“请让我学着不去后悔。”(第四章)这一句话的反复出现,显示了由不解到自疑再到醒悟的心理历程,结构也就在内容的逐渐深入中愈来愈紧密了。《风里的哈达》第一章、第六章、第十一章均为献哈达语,此语在文首、中腰、尾部三次反复,像主题句串接全篇,既使结构趋于稳实,又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表达效果。

局部的反复。在席慕蓉散文中,更多的是在层次转换和上下照应中使用反复。《父亲教我的歌》中,层次之间的衔接是通过特定词汇的反复来实现的。比如,第一层次的末尾是“年轻的我,却不十分在意,也丝毫不觉得疼痛”,第二层次的开头是“那强烈的疼痛来得很晚,很突然”,特定词语“疼痛”在上下层次之间的反复,收到了类似顶针的效果。这样的反复,用于叙事,有利于展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用于说理,可使语气连贯结构严密。《丰饶的园林》先讲述了一个等车、乘车的梦,结尾处写“只见来路上竟是一片漆黑”,这句话紧接着反复一次“来时的路上一片漆黑”,引出醒后所思,梦中和梦后两个片段就这样绞接在一起。再如经南横公路去东部时在车上睡着醒来,有一句“满天都是闪烁的星星”,下面紧接着反复:“满天都是晶晶亮亮的星星,”对自然景观的观照和其后对生命的感悟,就因为这句的反复牢牢地钩连了起来。《在那遥远的地方》,反复也起着连缀章节层次的作用。如“我用我整个的心来祈求,希望一切都不会太迟”,类似的话语在文中反复三次;“这就是为什么会有这样一本书的原因了”,也在文中反复两次,这些无疑起到了缝章合片的效用。《黄粱梦里》写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前两章叙事,后两章议论,叙事与议论两大板块之间用同一个词“永远”绾合起来(“永远都不会忘记”、“可是,‘永远的定义是什么呢”)。后两章结尾都用差不多的话:“那么,我们还有什么遗憾的呢?”文章若是没有这些反复运用的词语和语句,结构的紧密度会削弱不少。

首尾的反复。在上面谈到的反复例证中,如《风里的哈达》、《夏天的日记》、《生命的滋味》等篇也同时是首尾反复。再看几例:《琉璃的旷原》写草原行车的经历,表现身在高原故乡心情纯净美好。文章开头引用了夐虹的诗句“心情还在琉璃的透明的旷原”,结尾处则是一句“只为,我的心情在琉璃的旷原之上”。夐虹的意思是心情若此不用写诗,而作者认为此时此刻正宜写诗,这样一个反复式的反呼,使结构的圆合中显出命意的灵动。《一个春日的下午》的开头与结尾是同一句话:“人生也许就只是一种不断的反复。”中间诸多小片段,依次谈迷与悟的反复、得与失的衡量、离与聚的好坏、求与败的计较、有限与无限的分别等,这么多内容就被容纳在这首尾反复语构成的理性框架内,彼此之间产生了割不断的联系。《星期天的早上》洗菜时听到墙外女孩歌唱:“你知道,你是谁?”“你知道,华年如水……”心有所动,引发人生思考;结尾又回到当下洗菜情节中来,以女孩的歌唱“你知道,你是谁?”“你知道,华年如水……”收束。这一首一尾,采用歌词反复以遥相呼应,形成“实(歌声)——虚(思考、追忆、自问)——实(歌声)”式的结构,中间所有的文字都包容于年光如水的咏叹氛围之中,构成和谐的艺术整体。

三、粘贴,以求通体简洁

凡诗人写散文,一个普遍的特点便是结构的跳跃,这是长期写诗对其他文体写作的潜在影响。席慕蓉首先是诗人,其次才是散文家,其散文结构带有明显的跳跃性。她的作品大都是小标题联章体,不是文字标题,就是数字标题,或者干脆空行分节,这似乎成了她结撰散文的一种偏好。她散文的片段与片段之间,除少数运用反复或关联词外(如《原始林》的“然而”、“可是”、“然而”、“然而”),一般都无衔接性文字,呈现出“粘贴”风貌。

事件的粘贴。《说梦》叙述了三个梦:锦旗梦、吉它梦、长发梦,这三个梦之间没有必要的过渡,一个梦叙述完,接着就粘贴上另一个梦,显得紧凑而利落。《飘莲》写了与刻骨乡愁有关的几件事:儿时外婆教我说蒙古话、唱蒙古歌;童年听父亲讲赛马的故事;壮年听父亲谈故乡的草香。这几件事被安排在数字标题的序列中,是典型的粘贴。《飞鸟们》写身在异乡的孤独感,既是写鸟,又是写人。文章讲了三个故事,两个自己的(“金丝雀”、“燕子”),一个别人的(“白鸽”),故事与故事之间也无任何结构关系的暗示。《花的极短篇》写几对少男少女的故事:“昙花”写志成给文美送了一朵昙花,此后无缘再见;“圣诞红”写幼梅因球赛错失与昌伟去看话剧的机会,从此再无交道;“栀子”写康平把一朵栀子郑重放进心茹的掌心,因没点破“盟约”终未结成良缘。这三个情感故事都没有任何文字上的钩连,也是粘贴。这些事件省去一切拖带,接二连三地拼接在一起,结构上却不显松散、生硬,什么原因呢?因为它们或有其内在线索,如《说梦》中的“梦”,《飘莲》中的“乡愁”,《飞鸟们》中的“孤独”;或有一个能总挈的标题,如《花的极短篇》,三个故事虽然各殊,但有其共同点,即故事均与花有关,又都是少年“极短”(生命中极短的时光)的情感故事。

场景的粘贴。《成长的痕迹》写对生命的感悟,对青春美的渴望。“山百合”(荒岭采花)、“那一轮月”(林中望月)、“八里渡船头”(凝视对岸)、“在南下的火车上”(窗前流泪),四个场景的转换(花前、月下、途中)隐喻人生“没有一段永远停驻的时间,没有一个永远不变的空间”,短章之间没有任何粘合性文字,也无时间上的联系,粘贴在一起的内在依据是情调一致:对青春易逝、心灵易伤、生命永不重回的感伤。《此身》文题后省去了“如寄”二字,表达的是漂泊者的怀乡之情,以不相连贯的“四月早上”、“秋日下午”、“夏日薄暮”,连起香港、波恩、台湾三个不同地点,展示了三个不同的人生场景:长廊独眺:追忆童年、故居、友伴——河畔散步:父女携手而心中隐隐作痛——山坡观景:欣喜之后是无奈的喟叹。三个场景之间没有衔接文字,只有“四月香港”、“十月波恩”、“山坡上”三个毫无关联的标题。但场景的粘贴决不是任意的,其内在的线索是“乡愁”,即使温暖回忆、亲人相携、奇景在目,也驱不散“乡愁”。《月色两章》也是用两个小标题(“明月夜”、“花香”)连接两个场景:夜间行车,一路月光相伴;昙花开放,人睡在花香里。这两个场景之所以能粘为一体,就在于它们都在月光的统摄下,情调上是和谐的,一个触动恍惚的乡愁,一个勾起朦胧的忧伤。不论前后场景之间时空距离多大,一经粘贴,就珠联璧合。

话题的粘贴。那些谈艺术、谈人生、谈环境的散文,大话题中有诸多小话题,小话题之间也是粘贴式处理。《画幅之外的》三个话题:“美的归还”、“魔鬼与天神”、“美的来源”,这绝不是一篇美学论文,不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但能粘贴在一起,就因为它们都被统挈于一个总的话题:美。《从画面看现代人生》因不同的画作而逐一谈及现代人的自我禁锢、绝望不安、孤独感、乡愁和心灵上的战争阴影,五个话题不存在进层的理性牵连,也不存在因果逻辑联系,后面的话题逐一粘贴,共同展示了现代人生的荒诞和无奈。《妇人之见》谈及自然环境的破坏(第一章)、文化环境的破坏(第二章)、天然美景的破坏(第三章)、怎样面对未来(第四、五章)……这些话题也是粘贴式的,下面的话题与上面的话题虽有联系,但不存在互证或进层关系。《她的一生》谈女性问题,先谈对事物的敏感女性胜于男性;再谈天赋才情男女没有什么区别;接着谈女性与男性大“同”中有小“异”。表面看这是分总式结构,而骨子里还属于话题粘贴,三个话题从不同的侧面申述女人有理由拥有丰盈而充实的人生。粘贴成倍增大了信息容量,却排拒了一切拖泥带水,作品结构因之远离臃肿,走向简洁。

读过席慕蓉散文的人,大都会发现:她的散文与传统散文不很搭界,有一种明显的现代感。这种现代感的来源,不仅在于作品所表现的现代意识,也不仅在于作品所展示的抒情格调,而且在于作家营构作品时成功地运用了切分、反复、粘贴诸法,这些方法的运用,使得她散文文字的布列遵循着一种特有的秩序,结构于缜密中有松活,随意中见匠心,简洁中寓繁复。这样有意味的艺术形式,理当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口味。

篇5:席慕容散文

每次,面对着荷花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夐虹的那一首诗:——“记得”。

你如果

如果你对我说过

一句一句

真纯的话

我早晨醒来

我便记得它

年少的岁月

简单的事

如果你说了

一句一句

浅浅深深

雪飞雪落的话

……

在植物园的荷池旁,是我年少的岁月。十四、五岁时用粉蜡笔,十七岁时用水彩,十九、廿岁时用油画颜料;一次一次地,我来画荷。那时候满心想画出一朵与众不同的花来,因而是那样专注地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什么也不听、不看、不想。

篇6:席慕容美学散文

美的导师

让我们来做他的“美的导师”。

有很多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途径,我们先从最容易,最直接的做起。就是:多带他们接近大自然。

观察儿童画,我们可以发现,越年幼的孩子,对自然界的向往越大。他们作画的题材虽然以小我为中心,但是,每一张图上,总不会忘记加上一个太阳公公、一座山或者一朵小花。

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创作的泉源,孩子们有一颗敏锐易感的心,幼年时一切的记忆都会深深地留在心中。一天、两天,一年、两年,表面上也许行不出来有什么不一样,不过,我可以向你保证,你的苦心和你的努力绝对不会白费的。

至于如何培养这种接触呢?我想,从婴儿能够出户接受日光浴时便可开始了。当然,假如你相信胎教的话,那么,你可以开始得更早。假如家居在乡下,或者近郊,那比较没有问题,但是假如家居在闹市里,做母亲的就要稍微辛苦一点了。

有一位女作家,在孩子幼时,因为家居在台北植物园附近,她常常带着孩子去散步。在散步时,总会教年幼的孩子辨认一两样植物,除了辨认名称以外,还仔细观察花、叶、枝的不同。孩子长大以后,母亲逝世了,这个孩子在追念母亲的文字之中承认:虽然和母亲度过了很多快乐的时光,但是最难忘的,仍然是幼年时在植物园中的散步。

试想一下,一个年轻的母亲,牵着幼儿稚嫩的小手,在绿荫深处漫步,这个行动的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母亲从其中也能得到很大的快乐,更何况幼小的敏感的心灵呢?

也许有些母亲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第一没有时间,第二家不住在植物园附近,第三散步是需要闲情逸致的,生活这样紧张,工作这样繁重,哪能天天带孩子散步。给他们吃,给他们穿,就已经很费力了。

《中**亲底书》的作者张天麟先生,说了句很发人深省的话:

——中国不患物贫而患心穷。

“心穷”!多么可怕的一件事。中国人很爱贴标语:“现在的儿童,就是将来的栋梁”。““儿童是民族的幼苗”。每个成人都会点头称是,并且也深信不疑。但是,却没有人,没有多少人会注意到儿童的心灵的充实.没有灌溉的幼苗会长得好吗?

其实,儿童所需求的,我们很容易就可以使他们满足。就像一天工作完毕后,父母可以带孩子们在家居的附近散一下步,在阳台上浇一下花。也许一天只要十分钟,假如不能天天实行的话,哪怕一个星期两次,一次也行。让孩子们和你一起观察这个世界,让大自然走进他们心中。

孩子们会知道感激的。

大世界与小世界

很多美学方面的学者都认为艺术家是有些先天与人不同的禀赋在,这种禀赋并非人人可以求得的,应该承认,它是上天的一种宠遇。

不过,对我们一般人来说,我们虽无法求得宠遇,却可以借培养后天的兴趣来弥补这种遗憾。也就是说,就算我们的孩子不能在成人之后成为一个很伟大的画家,我们却可以让他在一生之中部具有很好的艺术修养以享受做为一个欣赏者的乐趣。

我们有的父母付得起很昂贵的学费,送孩子去学画、学钢琴、学小提琴、学芭蕾……,然而却没有太多的父母付得起每天十分钟的时间带孩子来做一次悠闲的散步。

篇7:席慕容散文语录

1、假如你知道自己这样做并没有错的话,那么,你就继续做下去,不要理会别人会怎样地讥笑你。 ——席慕蓉 《透明的哀伤》

2、请不要相信我的美丽 也不要相信我的爱情 在涂满了油彩的面容之下 我有的是颗戏子的心 所以 千万不要 不要把我的悲哀当真 也别随着我的表演心碎 亲爱的朋友 今身今世 我只是个戏子 永远在别人的故事里 流着自己的泪 ——席慕蓉 《席慕容诗集》

3、假如爱情可以解释誓言可以修改 假如你我的相遇,可以重新安排 那么,生活就会比较容易 假如,有一天 我终于能将你忘记 然而,这不是随便传说的故事 也不是明天才要上演的戏剧 我无法找出原稿然后将你将你一笔抹去 ——席慕蓉 《错误》

4、这世间并没有分离与衰老的命运,只有肯爱与不肯去爱的心。 ——席慕蓉

5、人生若只如初见,优伤的美丽只能定格在回忆中。也许哪天转身而去,留下一个美丽的远去背影。完美的弧线,会诉说着对昨日的依恋。 ——席慕蓉 《初相遇》

6、假如,有一天我终于能将你忘记,然而,这不是随便传说的故事,也不是明天才要上演的戏剧,我无法找出原稿然后将你一笔抹去。 ——席慕蓉 《错误》

7、不要因为也许会改变就不肯说那句美丽的誓言;不要因为也许会分离就不敢求一次倾心的相遇。 ——席慕蓉 《印记》

8、我曾踏月而来 只因你在山中 山风拂发 拂颈 拂裸露的肩膀 而月光衣我以华裳 ——席慕容 《山月》

9、你走吧,我总要习惯一个人。 ——席慕蓉

10、时光仍旧立于不败之地。 ——席慕蓉 《时光九篇》

11、年轻的时候,因为羞怯,因为很多奇怪的顾虑,有些话始终没能说出来,有些要求也始终没敢提出来,白白地错过了那么多个美妙的夜晚。 而在这么多年以后,如果也让这个夜晚就此结束的话,我们就再也没有什么借口可以原谅自己的了。 ——席慕蓉 《槭树下的家》

12、在年轻的时候,在那些充满了阳光的长长的下午,我无所事事,也无所怕惧,只因为我知道,在我的生命里,有一种永远的等待。挫折会来,也会过去,热泪会流下,也会收起,没有什么可以让我气馁的,因为,我有着长长的一生,而你,你一定会来。 ——席慕蓉 《写给幸福 》

13、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含着泪,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席慕蓉 《青春》

14、不要因为也许会改变 就不肯说那句美丽的誓言 不要因为也许会分离 就不敢求一次倾心的相遇 总有一些什么 会留下来的吧 留下来作一件不灭的.印记 好让好让那些 不相识的人也能知道 我曾经怎样深深地爱过你 ——席慕蓉 《印记》

15、青 春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含 著泪 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席慕蓉 《青春》

16、如果从开始就是一种 错误 那么 为什么 为什么它会错得那样的 美丽 ——席慕蓉

17、筵席已散,众人已走远,而你在众人之中, 暮色深浓,无法再辨认,不会再相逢。 ——席慕蓉 《谜题》

18、让我与你握别 再轻轻抽出我的手 知道思念从此生根 浮云白日 山川庄严温柔 让我与你握别 再轻轻抽出我的手 年华从此停顿 热泪在心中汇成河流 是那样万般无奈的凝视 渡口旁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 就把祝福别在襟上吧 而明日 明日又隔天涯 ------ 渡口 ——席慕蓉 《七里香》

19、我们都是戏子,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眼泪。 ——席慕蓉

20、其实 我盼望的 也不过就只是那一瞬 我从没要求过 你给我 你的一生 如果能在开满了栀子花的山坡上 与你相遇 如果能 深深地爱过一次再别离 那么 再长久的一生 不也就只是 就只是 回首时 那短短的一瞬 ——席慕蓉 《盼望》

21、曾那样轻易地挥手道别 而沧桑的二十年后 我们的魂魄却夜夜归来 ——席慕蓉

22、每一首会流传下来的歌,应该都是从我们心里最痛的地方唱出来的罢? ——席慕容

23、在秋来之后的岁月里 我 几乎可以 被错认是 一个无可救药的乐观女子 ——席慕蓉 《秋来之后》

24、金钱是一种有用的东西,但是,只有在你觉得知足的时候,它才会带给你快乐,否则的话,它除了给你烦恼和妒忌之外,毫无任何积极的意义。 ——席慕容

25、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你以为明天一定可以再继续做的;有很多人,你以为明天一定可以再见到面的;于是,在你暂时放下先或者暂时转过身的时候,你心中所有的,只是明日又将重聚的希望,有时候甚至连这点希望也不会感觉到。因为,你以为日子既然这样一天一天地 过来 的,当然也应该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昨天今天和明天应该是没有什么不同的。 但是,就会有那么一次:在你一放手,一转身的那一刹那,有的事情就完全改变了。太阳落下去,而在它重新升起以前,有些人,就从此和你永诀了。 ——席慕蓉 《小红门》

26、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知道时光的涵意,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珍惜。这世间并没有分离与衰老的命运,只有肯爱与不肯去爱的心。 ——席慕蓉 《独白》

27、如果彼此出现早一点,也许就不会和另一个人十指紧扣,又或者相遇的再晚一点,晚到两个人在各自的爱情经历中慢慢地学会了包容与体谅,善待和妥协,也许走到一起的时候,就不会那么轻易的放弃,任性地转身,放走了爱情。 ——席慕蓉

28、就因为每一朵花只能开一次,所以,它就极为小心地决不错一步,满树的花,就没有一朵开错了的。它们是那样慎重和认真的迎接着唯一的春天。 ——席慕蓉

29、他们给了我一个谜面,要我好好地猜测, 猜对了, 才能与你相见,才能给我一段盼望中的爱恋。 ——席慕蓉 《谜题》

30、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席慕蓉 《一棵开花的树》

31、我总觉得,生命本身应该有一种意义,我们绝不是白白来一场的。 --席慕容

32、让我俯首感谢所有星球的相助 让我与你相遇 与你别离 完成上帝所作的一首诗 然后 再缓缓老去 --席慕蓉 《抉择》

33、月光衣我以华裳 林间有新绿似我青春模样 青春透明如醇酒 可饮 可尽 可别离 但终我俩多少物换星移的韶华 却总不能将它忘记 --席慕容 《山月》

34、当我猜到谜底,才发现,筵席已散,一切都已过去。 --席慕蓉 《谜题》

35、你在人群中对我微微一笑,因为这个微笑 我已经等了好久 等待是一生中最初的苍老 是令人日渐消瘦的心事 是举著前莫名的伤悲 是记忆里一场不散的筵席 是不能饮不可饮,也要拼却的一醉 --席慕蓉 《初老》

篇8:论席慕容乡愁诗的视觉美

关键词:席慕容,乡愁诗,视觉艺术

一、引言

亚里士多德说 :“有一些人,用颜色创造形象,模仿许多事 ;而另一些人,则用声音来模仿。”前者指画家,后者是诗人。西蒙奈底斯从审美听觉出发说“诗是有声画,画是有声诗”。[1]诗在构造画面方面与绘画有着惊人的一致性。画家和诗人采用不同方式和工具描绘同样的世界,囊括了自然和生活,抒发着内心情感。

席慕容作为著名诗人,却是绘画出身,写诗是为“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在她的诗歌世界里,她对色彩的运用比一般作家更敏锐细腻,使诗更具灵动性。诗中的意象也以色彩为主调,使作品不只是文字的堆砌,而更像立体画作。席慕容曾说 :“画画与写诗,都是我极爱的事。不过在做这两件事时,我的心情截然不同。”[2]为了让人们“看”,她在诗中巧妙安排诗行、意象与结构,用绘画的手法勾勒出一幅幅色彩斑斓、意境深远的画面,给读者以视觉享受并引发想象和思考,使视觉和抒情效果在无形中得到升华。

二、视觉美之佳作——乡愁篇

台湾乡愁文学是“台湾大陆籍人士怀乡情绪的反映,以回忆大陆乡土和亲人为内容”,“是无根的一代对根的呼唤和寻求,是民族情结在人情和人性层面上的盘绕”。[3]这对生长在一个典型的蒙古族家庭,11岁离开大陆的席慕容来说更是如此。从长辈那听到许多关于草原、大漠、蒙古民族的动人传说,使她对从未见过的故乡产生了眷恋。一首《乡愁》借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一往情深 :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乡愁本无形,但经作者之手却成了具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风格别具的画作 :在色彩方面,色调朦胧。月亮和雾营造出忧伤的氛围。在意象方面,笛,月亮,雾,树等具象的出场增添了诗歌的意境。悠扬笛声唤起人的幻想 :漂泊在外,每当月亮由缺到盈,昏暗到明亮时,想起遥远的故乡,拿起笛子,吹一曲略显伤感的曲子。时光荏苒,对故乡的回忆也日渐模糊。而对故乡的思念,却像没有年轮的树并不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变淡变弱。此诗的构图和节奏构成内在和谐。用“月亮”、“怅惘”点明主题“乡愁”,放在诗的前四行,迸发出诗歌的感染力。随后诗行变短,朗读速度放缓,犹如乡愁值得沉吟和回味。同时“故乡的歌是……故乡的面貌是……乡愁是……”的排列,不仅有助于感情的升华,同时也让读者描绘出自己家乡的模样,产生共鸣。诗歌主题的图像化使抽象的情感变为具体的图画。

席慕蓉的乡愁代表了广大台湾人民对祖国大陆的思念。而作为蒙古族成员,她的乡愁诗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与民族风物、文化历史、边塞风光相联系。其作品是“从其画境与浑圆的构图中,展现她内心中的愿望。有些甚至是她内心生活的告白。”[4]如果说《乡愁》是南国小桥流水般的娇弱柔情,那么《出塞曲》就是典型蒙古民族的粗犷豪放 :

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

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景象

谁说出塞曲的调子太悲凉

如果你不爱听

那是因为

歌中没有你的渴望

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

像那草原千里闪著金光

像那风沙呼啸过大漠

像那黄河岸阴山旁

英雄骑马壮

骑马归故乡

从行列美来看,作者依旧采取先短后长的创作模式,娓娓道来对家乡的思念。从绘画美来说,前两节多在铺陈,但诗歌的最后一展塞外的秀美风光 :草原,大漠,黄河,阴山,英雄,骏马。色彩多样,金色的草场,浩瀚的大漠,奔腾的黄河。从形象美来看,诗人对出塞的着墨不多,带着哼唱向读者展现了出塞的雄壮与激昂,人们仿佛置身疆场,高唱出塞曲,荣归故里。家乡爱,故乡情澎湃处显柔情。台湾的美是柔的,春暖花开,婉转绵柔,莺啼燕语 ;塞外的美是刚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古道西风瘦马的苍茫。人常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对故乡的思念,只能借一曲出塞曲聊以慰藉,一抒胸怀。音调绵长,意蕴深远,那是祖先血泪与荣耀交织的历史!

三、结语

篇9:席慕容散文诗

【关键词】席慕蓉《写给生命》;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疏朗与精密;美学建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自古以来,艺术家们以其丰富的创作和研究给我们揭示了各类艺术相融合的道理。古罗马时期,贺拉斯就说“诗如画”;古希腊诗人西蒙奈底斯将诗文、绘画与音乐并列在一起:“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有声的诗。”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则又是诗中有画,画中有乐的千古佳制。而对于王维诗与画的评论,莫过于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当代台湾作家席慕蓉,同样地也是著名的画家、散文家和诗人,她的创作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其其诗其文,“学界认为她这些作品甚至有文化学上的特殊价值,影响非凡。”这种影响,一方面得益于席慕蓉文章所执着表达的“真”主题,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其意象及行文结构绝妙的美学建构。

席慕蓉的散文《写给生命》则用实践创作很好地诠释了她的这一独特风格。

一、画境、叙事、义理精巧安排,文中有画,画中有境

绘画方面,席慕蓉主要是油画,她极巧妙地融合了中国画与西洋油画的诸多创作元素,既有油画的色块与光影,又有中国画的写意与气氛,在绘画和文学的双重天地里,表达着艺术家的执着。文学方面,评论者张东先生认为,“相比较于男性作家比较热衷于战争、历史、时代、社会等重大题材的宏大背景下书写,女性作家往往偏重于人的命运、性格和情感在历史进程和嬗变中的一个侧影。”席慕蓉的确善于在诗文中书写生命的情感体验,表达自己对于生命之“真”的由衷热爱和不懈追求。

《写给生命》以“我站在月亮底下画铅笔速写”开头,点明了入画的意境,用油画的笔触,一开始就给读者展示了一派色泽柔美而协调的文字表象,空濛的月光,疏朗的意象,鲜明的主题,作者明快又善思的胸襟与读者瞬间共鸣。同时,中国画与中国传统诗文的优秀品质还在于,静态与动态、画面与叙事的巧妙结合,从而使作品的意境更为深广,作者也借此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念和情感。第一部分既有月色的静态,也有邻家狗的“巡视”和“不停地拨弄出细细碎碎的声音”,还有“夜归的行人”经过时的咳嗽等动态描述,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叙述或疏或密,流露了自己的内心见解和生命感悟。前三部分的描绘与叙述,已经建构起了一组丰富而丰满的意象,但建构还需解构,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顺理成章地意识到了“那些善妒”的艺术家和“自我的发现与自我的追寻”的艺术家,解析“把海浪掀激起来”的和“那些在安静地埋首努力着的”艺术家们的生命轨迹及生命观,画龙点睛,作者的生命思想也朗然推出:“猛然发现自己的落后是因为没有尽到全力”,于是感叹:“就这样在这熟悉的气氛与气味之间过完我的一生吧”,因为“人的自由,在认识了生命的本质之后,原该是无可限量的啊!”

二、疏朗与精密天然融合,率性而又严谨。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程国君认为:“台湾女性散文在文学史上最有价值和意义的,是它在思想价值上呈现出新的旨致以及在散文诗学建构方面呈现出来的新的品质。”然而具体到某一篇美文,不仅要旨致新颖,形式多元,而且要语感优美,材料安排既切近事理又张弛有度,《写给生命》正是这样的文章。一方面,席慕蓉积极利用了西方文学的表现方法,不加拘束地抒发了自己对于生命的真朴感情,另一方面,继承发扬了中国文学传统的艺术技巧。所以,席慕蓉散文正是实践了一种东西方散文的新的诗学建构。

梁思成说:“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以《写给生命》的第一部分为例。疏朗的意象,除月亮外,因为番薯正在“我”的脚下而写出了具体的名字,别的意象诸如孩子们、邻居们以及夜归人就被朦胧化了,只是作为一个简略的符号出现,从而切合了夜间的时令特征;而细密的意象则经过了作者的精心构思,比如,在这部分里,光是月的形象就出现了十一次之多;而“我”所置身的环境描写也是被精染细描的,作者不惜笔墨,用了第三节、第六节和第七节的文字来建构起一个“既不虚幻也非梦境,只是让人无法置信”的美妙意境,表达自由自在创作劳动的生命之美。

综合全文来看,第一部分作者运用细描笔法,第二部分则由描写进入叙述,第三部分里用词及其简略,第四部分稍作变化,而第五部分,则是席慕蓉着力笼络全篇的部分,语意详尽,叙议结合,极为协调地保持了文章温柔感人的风格,于是全文的建构与解构天然过渡,上下暗合,旨致表达貌似率性,实则严谨有度,极尽文学艺术的建筑之美,集中反映出席慕蓉散文追爱求美、诗画相融、淡雅剔透、抒情灵动、轻柔温存的美学特点。

参考文献

[1]新浪文化·读书:《2009年网络盛典年度作家候选人:席慕蓉》,2009.

[2]周文慧.中国古代诗画论探析[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0(03).

[3]张东.女性文学的美学建构初探[N].民大青年报,2015.

[4]程国君.论台湾女性散文的诗学建构[J].文学评论,2007(04).

[5]梁思成.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M].人世文丛·云梦生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上一篇:八学生对家长说下一篇:供水公司上半年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