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史地工作总结

2024-05-10

政史地工作总结(精选8篇)

篇1:政史地工作总结

随着期末考试、评卷的上场,又一次需要打点过去的时光。

回头望,再看看计划,比对一下教研活动记录,的确我们在教研中共长。

就像我们在计划中约定的一样,我们间周一次进行教研活动,一直围绕“提升教学质量,落实核心素养”,以主题式教研,听评课为主体思想,有活动有反思,有分享,做到集思广益,共同成长。

首先,我们结合新上岗教师需求,进行了师徒结对,明确备课组长,统一了教研活动方案和思想。

然后结合新上岗教师的愿望,分别由郭献明老师做了新学期课程纲要落实课分享,由宋亚娟老师按照“启智课堂模式”进行导学案模式背景下如何打造翻转课堂。从备课上统一了以学生接受为本,目标,教学,评价三位一体的课堂,在平实中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课堂,重视表现性评价促进学习的方向。

接着倾听了郭良老师,宋巧珍老师,王飞飞老师,张宗婉老师新上岗教师汇报课的诊断课堂,大家主要从目标的拟定,课堂的组织管理,以及目标评价活动达成上进行评议,让新上岗教师明确了如何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力争打造高效课堂。

之后,结合创客理念的推广,以及关于学科核心素养大讨论的学习,在郭芳副校长主导下我们研讨了教育的主导方向,如何在学科教学中突出学科学习方法和学科思想,从而从知识到能力,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多一些获得感和成就感,谋求个性化学习的张扬,为学生进一步发展凝聚奠基性力量。

期中考试测评之后,我们从数据中分析,交流碰撞,一起探讨大班额下如何分层达标过关,提出了金字塔式管理递推落实思想,重视课堂反馈评价的及时性和鼓励性表扬。“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从课堂情趣中爱上课堂。

同时,结合课堂达标活动,以及期末如何有效复习,我们分别以燕子老师和陈丽君老师为主导进行了分享,让每个人树立了全力以赴,时不我待思想,善待每一次教学课堂。

期间,我们还通过博客,微信群等网络渠道及时互动,就每节课课堂问题讨论,上学期所立课题进行研究过程分享,做到以相互督促无形的力量,把课堂教学当作研究提升自我的战场,且行且思且成长。

所以,一学期以来,组内成员保质保量完成课堂教学和校本课程开设,在平实的岁月转乘中迎来期末的曙光,相信政史地会依然在群体评比中闪光。

篇2:政史地工作总结

本学期以来,我校政史地教研组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的,以全面推进高效课堂为核心,以提高教师素质为突破口,以转变教学方式为手段,浓化教研氛围,优化教学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精诚协作,开拓创新,使政史地教研组工作又上一个新台阶。具体做法如下:

1、认真学习贯彻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自修,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和业务素质。

每位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积极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自修,教研组适时组织集体学习,把集体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努力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师德修养和业务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2、抓实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工作。

教学常规管理是学校管理成功与否的基础工程,能否抓好这一环节将直接关涉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要求本组教师做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1)各备课组和每位教师要认真做好集体备课计划和教学进度计划,用于指导教育教学,使教育教学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稳步推进。

(2)精心备课、及时签阅教案。要精心备课,备课要规范,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吃透大纲和考纲,做到五明确:明确教材的课标要求、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明确教材的知识结构、明确教材的取舍创新、明确各章节知识的前后联系。做到既备教法,又备学法,教法应灵活多样并具有可操作性,学法要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复习课在教案中也要有反映。签字要求:每周周五前任课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到备课组长和教研组长前签阅教案。

(3)认真上课。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要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课堂教学要彻底杜绝照本宣科、机械呆板的现象,要做到精讲,重知识体系、结构、联系和思维方法及答题思路,不要面面俱到、拖泥带水,要讲究教学技巧和艺术,提高课时效益,要让学生有学习的自主权。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放在重要地位。

(4)认真批改作业,用心辅导学生。各学科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业布置要适量,要有坡度,批阅及时,要有评分和评语,评语要富有鼓励性,讲评及时,分析讲解要有针对性。批阅次数:每学期不少于4次。对学生的辅导形式要多样,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要耐心细致,针对性要强,尤其要注重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充分发挥课代表和学习小组的作用,要在教会学生“会学”上下功夫。

(5)坚持集体备课,要使集体备课制度化。七年级注重新教材和教法的研究,八年级注重学习方法和学情的研究,九年级老师注重中招试题新动向、资料编制和学生答题技能技巧的研究。做到备课不搞形式、不走过场,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坚决反对单打独斗。

3、加强校本培训,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

针对政史地学科教师现状,要充分发扬传、帮、带、学、超的精神,利用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和教师的自主学习,使之迅速成长,从而提升政史地学科教师的整体素质。

4、认真学习贯彻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继续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切实转变教学理念,在教法学法上进行大胆探索,进一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形势。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加大教研力度,努力提高教学的民主性和开放性、推进师生互动。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反对“填鸭式”的满堂灌,要继续开展研究性的学习与试验,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与学习方法,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习惯。要研究与运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独到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点,努力提高教学效果。要加

强学科间教师之间的联系,积极开展听评课活动,本学期每位老师要完成10节听课任务,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

5、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教研活动。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教研活动,达到学习、教研、借鉴、提高的目的。做好九年级思想品德、历史“两周一测”工作。

九年级思想品德、历史老师要有中考意识,领会精神实质,研究中考动向,提高复习效果,确保完成今年的升学人数。

6、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开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育教学新局面。

坚持把“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宗旨,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式、合作式教学,形成师生平等交流,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全体学生知识、情感、价值取向的三维目标统一。建立宽严适度、恩威并存、既是严师、又做益友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开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育教学新局面。

7、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提高教学与教研的信息化水平。

充分发挥学校的网络资源优势,积极借鉴他人的先进经验,了解教学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注意总结教学经验,积极主动地加强电教知识学习,提高利用电教手段上课的能力,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充分利用挂图、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建立教研组、学科组的课件库,尽快建立起政史地教研组网页,通过这一平台向外展示我组的教学特点,实现资源共享。

篇3:政史地学科综合学习方法的培养

关键词:政史地学科,综合学习,新课改

学习方式这一概念, 由美国学者哈伯特·塞伦于1954年首次提出, 至今没有广泛认同的定义, 但目前学术界大多数认为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过程时基本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学习方式不仅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还指学习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我们认为, 学科综合学习方式就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 学生运用学科内的知识与学科间的交叉知识来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顺序、程序, 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它不仅在于对相关人文社会学科的综合, 还有对其基本方法和技能的综合, 不仅是对历史发展过程中和现实社会问题的综合, 还体现在对分析、认识某个事件或现象的角度的综合。

在教学实践中, 通过调查了解到政、史、地学科学习方式存在如下问题: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而轻视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过分注重学习结果, 而忽视学习过程;只注重学科内知识的学习, 而忽视学科间交叉知识的渗透;只注重课堂教学功能, 而放弃社会实践活动, 忽视情感体验。

为此, 我认真学习新课改精神,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 采用文献研究法, 确定了教学的基本思路:以时间为经, 以空间为纬, 以人类社会特别是中国社会发展为主轴, 以综合认识现代社会基本问题为立足点, 整体构建目标的递进关系和内容的逻辑顺序。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政史地学科综合学习方式。

一、基于综合学习的经纬式学习

“经纬式”学习是我们在探索问题式学习的基础上提出的, 它既是思维过程, 同时也是操作程序 (如图所示) 。

这种模式的构建, 从纵向 (经线思路) 看, 首先遵循了哲学的基本原理, 每个环节之下的操作程序, 注重了学习过程, 提供了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其次符合知识的递进层次, 知道是什么知识, 知道为什么的知识, 知道怎样做的知识。从横向 (纬线思路) 看, 具备了探究学习的基本特征: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 基于问题解决来构建知识。

从思维培养看, 运用了吉尔福特的思维理论, 不仅求同, 力图求异。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按照“时间为经, 空间为纬”的思路, 去软化学科边缘, 搭建知识交叉渗透的通道, 从而使学生发现知识渗透的交叉点。

二、基于实践活动的体验式学习

体验, 即通过亲身经历或实践来认识事物, 体验可分为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体验式学习, 无论是直接体验还是间接体验, 都要从学生主体性出发设计活动过程, 开展实践活动 (如上图所示) 。

目前, 主要开展了下列实践活动: (1) 社会调查。通过走访当时人、当时事, 了解目睹的历史, 间接体验真实感受。如:走访遭受挫折的成功者, 走访先进工作者;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给家庭、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访问家乡环保变化。 (2) 专题讲座与演讲。如国旗下的讲话、政治与法律、浴血长城 (抗战六十周年专题) 。 (3) 学习成长交流会。如听家乡清华、北大才子讲成长历程, 听本校 (班) 学习优秀者谈学习体会。 (4) 参观与考察, 如参观国防教育巡回展与环境保护图片展、考察小南海 (国家) 地震遗址。 (5) 指导学生习作。如办板报 (情趣报) 、小制作、写小论文。

三、基于政治学科的例证式学习

经过政治教师的反复讨论, 大家一致认为政治学科的教学方式很多, 但用得最多、效果最好的是“例证式”。即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展示背景资料,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得出相应的结论、理论、原理、观点等。然后又运用这些观点、原理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历史问题、现实问题、热点问题。

例如,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艰难与曲折呢?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 封建制度代替奴隶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 虽然是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 但都经历了相当长时期反复斗争的曲折过程 (联系历史知识举例说明) , 而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 而是从根本上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 消灭剥削阶段, 其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艰巨性, 就更是不可避免的了 (联系历史知识自十月革命以来, 国际社会主义变动先后经历的两次高潮, 两次低潮给学生讲解) 。因此, 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 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从小刻苦学习, 立志报效国家,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这种方法知识生成来得自然, 而且特别强调学以致用, 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符合课改要求, 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基于历史学科的问题式学习

历史学科开展了多次研究课, 如建立在情境认知理论基础之上的抛锚式学习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支架式学习 (搭脚手架→进入情景→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调查表明:有必要将两种方式进行综合, 以体现主导性和主体性。为此, 总结形成适合历史学科的“问题式”学习, 即整个教学过程, 注重历史情境的创设, 注重问题提出与解决;强调教师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学习,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建构与教师效果的评价。环节如下:

创设情境, 确定问题→独立探索, 交流讨论→主体建构, 效果评价。

根据这一模式设计了《新中国政权的建设和巩固》一课。如在设计这一子目的教学时按下列环节进行:

多媒体播放《志愿军战歌》、歌名、影视片段 (过渡语:新中国成立后, 面临政权建设和巩固的严峻考验) 。设问 (课件展示) :新中国政权建设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独立学习后回答问题 (教师课件打出) :

新中国政权建设

{

同时, 引导学生结合政治学科理解各界人民代表大会成为人民参政的过渡形式, 知道当时各级人民政府有中央、省 (市) 、县、乡人民政府。

在此基础上, 课件播放《一双绣花鞋》片断。教师又设问 (课件展示) :为什么要巩固政权?学生独立学习并相互交流后回答问题 (课件打出) :

新中国政权巩固原因

{

学生在掌握“是什么”、“为什么”的基础上, 引导学让进行情境摸拟:假如我在哪个年代“怎么办?”学生阅读教材后, 有的回答要参加抗美援朝;有的回答要当一名好干部, 参加土地改革;有的回答要当一名人民公安参加镇压反革命运动。这时, 课件展示下列框架后再进行进一步学习。

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

这样, 学生既掌握了学科内的知识, 又结合政治学科, 渗透了思想教育。

五、基于地理学科的情趣式学习

地理教学方式多种多样, 在教学实践中, 注重情感, 注重趣味的“情趣式”学习是一种最和谐的学习方式。

注重情感。即在教学过程中, 用会说话的眼睛关爱学生, 让学生从你的眼神中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和喜爱, 用耳倾听学生的心声, 用嘴展现语言魅力, 抓住学生的闪光点, 及时表扬, 不断激励学生, 让学生找到成功感, 培养他们的自信、自尊和自强。

注重趣味。就是在地理教学中, 通过编歌谣, 编 (讲) 故事, 比喻图形等方法, 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例如, 在教学长江中下游各省级行政区名称和位置及简称时, 首先引导学生从地图上按一定方位找出各个省级行政区名称, 结合历史讲解各省级行政区简称由来, 然后教学生识记:鄂 (饿) 湘 (香) 皖 (碗) 苏 (舒) 赣 (干) 浙 (则) 沪 (富) , 并用讲故事的口吻告诉学生, 当我们饿了, 会觉得吃什么都香, 吃了一碗就觉得好舒服, 只吃不做是不行的, 要干则富。

在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还大胆地编出了:中午, 我走到湖北觉得很饿 (鄂) , 我非常想吃午饭 (武汉) , 不, 我还要到湖南去, 因为那里还有香 (湘) 肠 (长沙) 呢!就这样, 学生主动参与, 兴趣培养起来了, 学习效率让我们非常震憾。

篇4:政史地工作总结

近几年,我与国培发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首先是接受大学时的母校邀请,承担国培专家组的讲课任务,题目是《初中政史地教学中的多学科渗透》;其次是工作的学校作为国培的影子学校,负责了国培老师的实践任务,我作为指导老师与参加国培的老师一起互相听课、评课。最后是作为在职教师,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专业教师网上国培培训,接受了国家级别的教育专家、著名学者的指导。

有了这样的经历,我发现了我和老师们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第一.讲课底气不足,缺乏自信。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老师,长期在浅水区游泳,虽然实际工作经验比较丰富,但是缺乏经验的总结、实践的概括、理论的提升。因此,随着教育教学年限的积累,往往是低层次水平上的重复,最多只是熟练的教书匠而已,没有上台面、高层次的东西,也就成不了“教育专家”,更不用说“教育家”。第二.拘泥于课本,教参,缺乏大视野,深挖掘。课堂拓展不够,缺乏深内涵、大境界;对学生的兴趣点缺少关注,课堂缺少趣味和笑声;教学中缺少“我”的存在,缺少激情、思想和灵性,因此,课堂缺乏感染力和生命力。第三.多学科渗透在初中政史地教学中,大有文章可做。它即是实际教学的内容,也是教学的一种策略。在实际教学中,大家经常不自觉的运用多学科渗透的方法在上课,但是缺乏有意识的主动渗透,主动运用和主动创新。因此,限于盲目的无意识的操作,没有明确的有意识的提升,长此以往无的放矢,工作的实效性也就“屈指可数”。

学校的国培工作进行总结时,西北师大姬秉新教授的高论,让我茅塞顿开:我们初中教师缺乏教书的自信,其实源自于我们做人的自信,源自于对自己职业的缺乏自信。由此,我深受启发,找到了自己的优势,知道了如何给自己定位:教学中遇见的困惑和问题就是我思索的起点;当老师多年积累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是我最大的资本;政史地三科的教学经历是我的最大优势。在此基础上,只要将我自己的教育教学经历和实践经验反思、提炼总结成为具有我自己的个性化特点的东西,就是我的最大价值。因此,我有了如下的观点:

(一)多学科渗透是大教学观的需要和应用

一般来讲,教学中常见的现象是各扫门前雪,就事论事,欠缺大视野,多角度,跨学科。例如:讲中国近代史,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这一单元时:主要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三个历史事件,讲课时我不是仅仅停留在中国的事件,而是交代大的国际背景:同时期有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南北战争等,尤其是有第二次工业革命,西方进入电力时代,爱迪生与电灯出现,内燃机的发明,卡尔本兹与汽车的出现,莱特兄弟与飞机的出现,这样的中外对比,让学生对国内外形势有个明确的定位和理解,对本单元的学习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二)多学科渗透是一专多能的教学体现

在课堂上,有关知识的讲授,不能仅局限于本学科的范围内,而要换个角度,换个思路,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思想品德课讲友谊时,我们讲历史上的管鲍之交的成语及其故事:没有鲍叔牙这个朋友,便没有管仲的大显身手,也就没有春秋时期的齐国首先称霸,双方珠联璧合、相互映衬,才有了千古佳话、青史留名。这样的朋友,让学生悠然神往;讲自信与自负时,我会讲历史上的隋炀帝,聪明能干,但是,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真理往前一步,就会成为谬误,他的抱负越大、魂力越大、干的事情越大,造成的历史反作用力就越大,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高材生犯了低级错误,丢了性命不说,祸国殃民成了反面教材。

(三).多学科渗透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基本素质。

篇5:政史地组总结

七名同志集体讨论某一科目的话题,统一管理上也有难度,如果协调不好,就会造成各自为政的局面,使整体的功能不能得到正常发挥。但我们组的同志扬长避短,团结协作,变劣势为优势,最终使我们成了一个有统一凝聚力,形散而神不散的教研组。

首先,谈一下我们组的教研活动,这是很另人头疼的一项,但我们终于想出了一个“学科渗透、各有侧重”的教研之路。每周我们的教研会事先就拟定一个教研题目,让大家心中有数,然后侧重于某一个科目进行研讨。如在99年上学期的一次教研活动中,我们拟题“聚焦科索沃”——政治科目如何渗透时事,大家分头作了准备。在会上,由解明主持,吴连刚老师先阐述了“科索沃”问题的历史由来,从历史学科的角度评价了“科索沃问题”的产生、发展及未来的趋势,然后王冬梅老师展示了“科索沃”一带的地理挂图,描述了相关国家、地区的地理位置、战略地位,使大家史地结合。最后,程永胜老师指明了由这一问题引开的时事与政治课相结合的意义、原则,如何渗透。张成良、张娟等同志加以补充,讨论。圆满地完成了这一教研主题。此后,我们依据这条路子,先后又搞了如“地理知识在历史课中所起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有机结合”“高三政、史课教学”等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取得了很大成功。由于这样有精心准备,能够兼顾各科的教研活动,使我们组有了坚强的凝聚力,做到了政、史、地有机结合。

其次,由于我们组己成为有坚强的凝聚力的教研组,我们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精神。第一点,我们做到了在二高中高素质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认真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和社会主义理论,精神上充实,思想上奋进。第二点,我们组的同志重在团结协作,从不各自为政,教同一科目的老师如此,不同科目的老师也如此。在99上学期,我们组内同志互相听课,听完课后认真评议,优点加以吸收利用,不足大家共同探讨,取长补短,使大家的教学水平都得到了提高,非班主任同志积极协助班主任工作,领导同志关心其他同志工作,有经验老师帮助新来同志的工作,大家齐心协力,成为一个团结、奋进、拼搏的教研组。

因为我们组有了强大的凝聚力,所以更把目标投向一个教学质量。全组的同志向45分钟要质量,每堂课都经过认真的准备,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该学的知识。众所周知,高

一、高二的地理、政治课是最难上的,因为课后同学用的时间较少。但是,大家都解决了这个问题。王冬梅、张娟、张成良等同志用各种方法使难以完成的知识在45分钟内解决,并且做到不丢课、不落课、不迟到、不早退,真正把教学放在第一位,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我们组每个同志的课都经过了领导和其它同志的考验。

另外,在辅导上,做为班主任,解明和吴连刚老师几乎放弃了每一个节假日来管理班级,利用课余时间来辅导学生怎样学习。其它同志,每次辅导都深入班级,解答同学不明白的问题,耐心细致,从不敷衍了事。王冬梅老师每周三个自习,每次都早来晚走。程永胜老师由于任高三课,更是辛苦,但是为了教学,每一次辅导都十分耐心,都力争提高学生的成绩。可以说,我们组的每一位同志都有是负责的同志,班主任负责,科任老师也负责,这种负责,不仅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对学校负责、对国家的教育负责。正是这种精神,使全组每个人都有取得了好成绩。

由于我们组的共同努力,在98—99学期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任高一地理课的王冬梅老师勤勤恳恳,基本功扎实过硬,在全校“教学基本功大赛”中取得第二名。在会考中,也取得优异成绩,得到全校师生肯定。任高一政治课的张娟老师在两学期的期末联考中,取得了第三名、第四名的好成绩。任高二历史课的吴连刚老师,既是优秀的班主任,又是优秀的历史老师,他的科在期末联考中达标,他的班级是优秀班级。张成良老师在高二政治两次期末联考中均取得第三、第四名的好成绩。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高考我校又获得大丰收,程永胜老师的政治成绩骄人,应届生成绩第一(市同类学校),往届生第三。解明老师所任文科班升学率达56.7,所任历史科应届在市排名第三,往届排名第一。这样,在全校高考丰收前提下,我们组同志也取得全面喜人的成绩。

篇6:政史地组工作总结

一、加强理论学习,强化师德师风和师资队伍建设。

全体教师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师德讲座及专家讲座,每人都认真写了心得体会,师德修养得到提升。同时围绕新课程学习了课改理论和课程标准,使教学实践以理论为支撑。

二、抓教学常规,使教学有序进行。

1、期初每位教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2、加强集体备课,做到不备课不上课。

3、教案、学案“双案”在手,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以人为本,营建和谐高效课堂。

4、教学课后积极反思,总结课堂教学的得失,促进教育教学能力提高。

5、重视学法指导和知识巩固环节,切实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三、深化教研气氛,以教带研,以研促教。

本学期里,多位教师积极参加全县、校内公开课活动。各位老师主动听课学习,认真评课交流。教研会上有主题,有中心发言人,每位教师各抒己见,不流于形式,改善了“散”的局面。切实从活动中学习和借鉴他人所长,有利于教学的提高。

四、教研组成绩与不足。

(一)、成绩:

1、组内三位教师参加了全县教研公开课,扩大了教研组的影响。

2、我组多位教师教学成绩在八校联考中名列前茅。

3、师德师风有提升,课堂气氛趋于和谐,教师深受学生欢迎。

4、教学资源网络建设校内评比中历史学科获第三名。

5、教师对教研活动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参与意识增强。

6、广大教研组教师都积极制作教学课件,丰富多彩又实用有效。

7、初三任课教师不辞辛苦,团结拼搏,积极备战中考。

(二)不足:

教学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管教不管会;关注“好”学生,忽视“差”学生;重教学不重教研,不重反思等问题。

篇7:政史地组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们政史地教研组紧紧围绕学校规划,在教导处的领导下,积极组织实施学期工作计划,大力推进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教研组的工作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一学期以来,全面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锐意落实生本教育教学模式,经各教师的辛勤工作,基本完成了本学期初制定的科组工作计划,并取得一定成绩,为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做到事半功倍、有的放矢,提高本组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各科的教学质量,故对本组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制定计划,使我组教研活动有序进行:

开学初,政史地组就召集本组成员开会商量讨论,集体制定出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并依照计划安排各项政史地教研活动,保证了政史地组一个学期来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加强学习,锐意进取:

(一)本学期我们认真组织教研组教师学习了生本教育理念,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广大教师的思想意识,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作为学校教育工作出发点的自觉性,全组上下,努力工作,锐意进取,开创了教学工作的新局面。由于新理念的全面铺开,为了更好的适应今后的教学工作,政史地组每周都按时以各种形式组织“新理念”的学习,例如:看录像,学习讨论有关的阅读材料,开展公开课等,在教研活动中各科任老师满腔热情,积极准备,认真做好听课记录。每次听完课,我们都会组织老师们进行听评课活动。我们听取教师们的意见,在评课时积极发言,通过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进一步促进了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

(二)公开课上,负责教师都预先做好充分准备,力求在课堂上体现出“新”,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显现,调动学生的自主积极性。级组老师就会群策群力一起备课,上课教师进行试教,再反思、改进教案,因此,每一节课都凝聚了组内每位教师的智慧和心血。在这样的活动中,组内教师的凝聚力也增强了。例如肖莲老师的地理公开课上,通过和科组人员集体备课,生本教育课堂开展得有声有色,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从而积极地参与课堂各环节的学习讨论。黄老师的历史公开课上的地理演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唐文强老师开展的公开课水平提高了很多等等。课后,各听课教师都积极参加评课活动,并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促使日后的教学质量更有所提高。

(三)积极推进校本教研,课堂教改,注重实效。我们一边大量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不断增加知识储备,一边主动研究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学期中和期末,本组进行了教学常规检查,各教师都能按学校的要求认真按质按量圆满地完成了教学常规工作。

(四)做好培优辅差工作,培养合格加特长人才。

三、存在问题:

(一)本学期,没有制定好教研组研究课题,还需要学习了相关资料。

(二)教育理论学习后,没有机会交流,不能更好地消化理解;

(三)有的教师对生本教育模式的理解还需进一步提高。

教研组是集体从事教学研究的组织,它是凝聚教师的群体力量。翻开新的一页,新的一切在等待我们。面对崭新的篇章,我们政史地教研组将锐意进取,描绘出我们最美的图画。让我们在教育教学这一块园地里辛勤耕耘,幸福收获。我们将携起手来,并肩作战,争取再创佳绩。

篇8:政史地工作总结

一、合作教学中“生生合作”方式的建构与关系

从学生参与广度来说, 生生合作可分为小组固定合作和全员随机合作两种方式。

1. 小组固定合作

小组固定合作是指把班级学生划分为若干个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 适用于学生在课外进行研究性学习。合作小组的形成通过学生自愿组合或者由教师直接指定分配来实现, 具体采用何种形式应该根据班级学生整体的实际情况确立。课题组的研究实践证明, 按下表的建议来操作是比较科学的 (见表1) 。不管是学生自愿组合还是教师指定分配, 为保障以后各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应遵循小组成员搭配过程中小组之间均衡分配的原则。我们应该首先对班级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性格与性别等几个方面做出相应的评价和分类, 为不同学生资源实现小组之间的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课题组也正是按照前面提到的原则与元素进行了合作小组的建构 (见表2) , 为一年来生生合作学习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 全员随机合作

全员随机合作是指在不分组的前提下, 把班级所有学生临时组织在一起开展合作学习, 主要常见于课堂教学活动。这种合作学习方式应该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1) 教师课前要结合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好明确的合作主题, 保证在课堂有限教学时间内课程学习的顺利完成。 (2) 充分尊重学生意愿, 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座位为坐标与周围同学形成临时性的合作学习伙伴关系, 体现全员合作的随机性原则。 (3) 学生在展开合作探究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自身角色的合理定位, 注重突出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3. 小组固定合作与全员随机合作的关系

小组固定合作与全员随机合作两种方式尽管在参与人数、活动时间与场地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 但两者不是对立的, 而是一种相互补充和促进发展的关系。课题组的研究实践结果表明, 根据两种合作方式的不同特点以及对学生的影响差异 (见表3) , 把两种方式结合起来适时调整是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最佳方案。在生生合作初期应以小组固定合作为主,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为全员随机合作打下基础。至合作学习后期则调整以全员随机合作方式为主, 辅之以小组固定合作。通过全员随机合作强化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习惯, 借助小组固定合作激发学生在课堂之外合作探究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合作教学中“生生合作”开展值得关注的地方

生生合作学习怎样进行, 关系到学生对合作学习的热情能否持续长久, 而不流于合作的表面形式。从合作学习开展发生的时间来分, 可以划定为课堂合作探究和课外合作探究。

1. 课堂合作探究

由于受到课堂教学目标、时间与场所的限制, 课堂合作探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合作探究的问题数量要精巧适量。2009年4月合作教学课题研究进入课堂教学实践的初期阶段, 我们在研讨课的随堂听课中经常遇到课程教学没有如期完成的情况。对于课堂中生生合作的感受是, 当听课教师与学生还没有回过神来, 上课教师已经在督促学生进行下一个合作问题的探讨。究其原因, 问题主要出在教师设计的合作探究问题过多。据统计, 出现问题的研讨课预设合作探究的问题最少五项, 最多达到十一项。除去课程知识基本体系学习所需时间, 课堂内学生能够进行合作探究的时间并不多, 最终造成了教师课程教学无法完成或者生生合作学习穷于应付的局面。经课题组成员的研讨与调整后的课堂实践, 逐步明确了课堂合作探究“十五分钟效应”的基本原则。课题组要求教师从课程学习的实际需要出发, 对预设的合作探究问题进行数量控制, 追求十五分钟内合作学习效应的最大化, 这有效解决了教学时间不够和为合作而合作表面化的问题。

(2) 合作探究的问题方向必须明确。在一堂历史课程 (必修3·第八单元) 的研讨课教学后, 上课教师提到生生合作探究后对问题的思考结果与教师课前备课预案不相一致 (见表4) 。类似现象在最初一段时间内的研讨课堂上多次发生。从表四的案例分析, 因为教师提出合作问题的方向设计意图不够清晰, 使学生合作探讨的结果与教师的预期值不相符合。表四案例中的合作问题如果强调“政治哲学原理”就会避免尴尬局面的发生。

(3) 合作探究的问题难易程度适中。2009年11月中旬政治 (选修3·专题二) 的研讨课堂上, 学生就“从政治、历史与地理三个角度分析英法政体不同的原因”这一问题展开合作学习, 听课教师发现探究不同角度的学生合作情绪对比十分明显。负责从政治角度探究的学生情绪一直都很积极, 负责地理部分的学生情绪从开始的积极逐步走向低落, 负责历史板块的学生情绪持续低迷。课后通过与学生的交流, 我们心中的疑惑得到了答案。由于课程教材本身对历史方面的原因已说得清清楚楚, 负责该部分的学生觉得没有必要花时间进行所谓的合作探究。地理角度的设问难度过大, 负责该部分的学生在探究一段时间后毫无头绪逐步失去了合作的热情。只有负责政治部分的学生在课程教材若隐若现的提示下, 自身积极的学习因素被激发而层层推进。因此, 教师在合作问题的设计应该从课程基础和学生实际能力出发, 进行一定的拔高, 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合作热情。

2. 课外合作探究

课外合作探究没有课程目标与教学时间的约束, 这决定了其形式自由内容丰富。

一年来课题组引导的生生合作学习小组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2009年11月263班杨淼学习小组进行了“2009年春节前后芷江返乡农民工情况的调查”课题探究, 其成果获得了湖南省学生研究性学习评比一等奖, 调查文字报告被芷江县政府部门采用并发布于政府公开信息网站。从2009年上学期与下学期两个阶段的课外合作探究实践来看, 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 充分尊重学生对合作内容的选择权。2009年上学期合作小组在进行课外合作探究之初, 课题组预先拟出了一份合作内容清单, 要求合作小组必须在课题组确定的范围内选择探究内容。在其后的课外合作探究过程中, 指导教师普遍反映学生参与的热情不高, 多数合作小组没有完成预期任务。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多数学生在问卷中提到课外时间自主权的要求。很显然, 课题组的事前要求违背了学生的自主意愿, 严重挫伤了学生在课外合作探究的积极性。课题组及时调整了研究思路与实施方案, 把确立课外合作探究内容的决定权交还给学生。2009年下学期以来, 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开展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2) 合作探究内容注重与课程所学知识相结合。2009年上学期少数合作小组还是完成了合作学习的任务, 课题组在审查小组上交的成果时, 发现多数内容都是从网上转载下来的东西, 甚至出现了原文照抄的极端例子。通过与合作小组成员的座谈, 诸多原因中有一点引起了我们的重视。由于合作小组确立的合作内容与学生课程学习严重脱节, 没有知识储备支持的学生只好借助网络共享资源的帮助。从2009年下学期开始, 课题组要求指导教师在尊重学生的意愿基础上, 引导学生在确立课外合作探究项目时, 应该考虑与课程所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这有利于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有能力持续下去, 并且学生可以有效运用已掌握的课程基础知识进行发挥和创新。2009年下期的课外合作探究课题中, 以279班杨长桥小组确立的合作探究内容最具有代表性 (见表5) 。

三、结束语

上一篇:高一数学必修一函数图像知识点总结下一篇:3·15日消费者权益日国旗下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