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史地科组计划 和总结

2024-05-05

初中政史地科组计划 和总结(共3篇)

篇1:初中政史地科组计划 和总结

2011—2012

一、指导思想 学年第二学期政史地科组计划

今年学校工作的重点是认真落实教育局的文件和精神,真心实意,扎实推进素质教育,齐心协力,共同营造和谐校园。在此背景下,本教研组以我校阶段工作重点---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依照“依法、全面、扎实、有效”的要求,切实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提升每个组员的业务水平,力求在教育教学领域再创佳绩。

二:教研组成员分析

我教研组共有专任教师7人。按照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结合我校政史地教研工作实际,政史地的教研工作将从克服上一学期工作中的不足和进一步抓好常规教研工作入手。充分调动组内教师的积极性,促使每个教师“功夫花在备课上、力量用在课堂上、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能力提高上”,改变学校的教学质量后进现象,最终完成教研组的发展规划。

三、教研工作目标:

1.加强教学常规研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2.以“上课、说课、评课”为抓手,突出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3.提升全组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完善网络教学、教研和专题研究。

四、教研工作措施

(一)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常规教研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的从教行为,源于教师的教育观念。为了更新本组教师的教育观念,拓展组内教师的学习渠道,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方法。并通过公开课、示范课等形式,体会新课程下的新理念,新方法,探讨在政史地学科教学中实施新课程理念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本组教师的从教行为。日常教研活动中,要求本组教师严格遵守学校教学常规。在上课、备课、听课、评课、专题教研活动、作业等方面要落实各项考核与检查。以此来规范本组教师的从教行为,使组内教师养成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从而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二)积极开展听评课活动,促进组内教师的专业成长。

认真而及时地组织教研活动,特别是组内教师的公开课活动要有质量,要注入课改理念,注重实效性,不流于形式。要求教研组成员人人参与,听课教师在认真做好记录的基础上,认真参加评课活动。授课教师要进行课后反思,针对我组学科多、教师少,教师的工作量大、新教师多的特点,必须要加强集体备课以促进组内教师课堂教学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2011/9/1

篇2:初中政史地科组计划 和总结

本学期以来,本科组开展了形式丰富的教学教研工作,“三步式”教学法是我们教研的主要方向之一,在教研活动中我们通过带领全科组教师学习有关教学研究理论,丰富教师们的教育理论水平;帮助教师们更新教育理念,通过课内和课外实践探讨,使得理论结合实际,使得教学活动更加多姿多彩。

在理论学习方面,我们通过科组教研活动,加强教师们的理论水平,研讨三步式教学法在实践教学中存在困难,推广三步式教学法在实践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在教研活动中,本科组响应学校教导处的指引,把本学期教学研究活动中推广的三步式教学法(自学——互动——深化)重点放在研究互动环节。在科组教研活动中,谢秀华老师提出,某些学生不愿意参加自学环节,不愿意看阅读教材。黄有娣教师提出互动环节在处理不好的情况下课堂纪律往往比较乱、难于管理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我们科组内常常拿出来讨论,利用群策群力的良好局面克服各个现实而又实际的困难,我们经过研究也深深认为,自学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采取有提纲式的自学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在此基础上,可以推广到无提纲式的阅读,然后让学生自学完成后学会归纳和总结问题式的自学,这种学习方式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更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使学生带着发现问题的思想去理解和学习,从而不断地思考,通过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篇3:初中政史地科组计划 和总结

近几年,我与国培发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首先是接受大学时的母校邀请,承担国培专家组的讲课任务,题目是《初中政史地教学中的多学科渗透》;其次是工作的学校作为国培的影子学校,负责了国培老师的实践任务,我作为指导老师与参加国培的老师一起互相听课、评课。最后是作为在职教师,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专业教师网上国培培训,接受了国家级别的教育专家、著名学者的指导。

有了这样的经历,我发现了我和老师们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第一.讲课底气不足,缺乏自信。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老师,长期在浅水区游泳,虽然实际工作经验比较丰富,但是缺乏经验的总结、实践的概括、理论的提升。因此,随着教育教学年限的积累,往往是低层次水平上的重复,最多只是熟练的教书匠而已,没有上台面、高层次的东西,也就成不了“教育专家”,更不用说“教育家”。第二.拘泥于课本,教参,缺乏大视野,深挖掘。课堂拓展不够,缺乏深内涵、大境界;对学生的兴趣点缺少关注,课堂缺少趣味和笑声;教学中缺少“我”的存在,缺少激情、思想和灵性,因此,课堂缺乏感染力和生命力。第三.多学科渗透在初中政史地教学中,大有文章可做。它即是实际教学的内容,也是教学的一种策略。在实际教学中,大家经常不自觉的运用多学科渗透的方法在上课,但是缺乏有意识的主动渗透,主动运用和主动创新。因此,限于盲目的无意识的操作,没有明确的有意识的提升,长此以往无的放矢,工作的实效性也就“屈指可数”。

学校的国培工作进行总结时,西北师大姬秉新教授的高论,让我茅塞顿开:我们初中教师缺乏教书的自信,其实源自于我们做人的自信,源自于对自己职业的缺乏自信。由此,我深受启发,找到了自己的优势,知道了如何给自己定位:教学中遇见的困惑和问题就是我思索的起点;当老师多年积累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是我最大的资本;政史地三科的教学经历是我的最大优势。在此基础上,只要将我自己的教育教学经历和实践经验反思、提炼总结成为具有我自己的个性化特点的东西,就是我的最大价值。因此,我有了如下的观点:

(一)多学科渗透是大教学观的需要和应用

一般来讲,教学中常见的现象是各扫门前雪,就事论事,欠缺大视野,多角度,跨学科。例如:讲中国近代史,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这一单元时:主要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三个历史事件,讲课时我不是仅仅停留在中国的事件,而是交代大的国际背景:同时期有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南北战争等,尤其是有第二次工业革命,西方进入电力时代,爱迪生与电灯出现,内燃机的发明,卡尔本兹与汽车的出现,莱特兄弟与飞机的出现,这样的中外对比,让学生对国内外形势有个明确的定位和理解,对本单元的学习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二)多学科渗透是一专多能的教学体现

在课堂上,有关知识的讲授,不能仅局限于本学科的范围内,而要换个角度,换个思路,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思想品德课讲友谊时,我们讲历史上的管鲍之交的成语及其故事:没有鲍叔牙这个朋友,便没有管仲的大显身手,也就没有春秋时期的齐国首先称霸,双方珠联璧合、相互映衬,才有了千古佳话、青史留名。这样的朋友,让学生悠然神往;讲自信与自负时,我会讲历史上的隋炀帝,聪明能干,但是,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真理往前一步,就会成为谬误,他的抱负越大、魂力越大、干的事情越大,造成的历史反作用力就越大,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高材生犯了低级错误,丢了性命不说,祸国殃民成了反面教材。

(三).多学科渗透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基本素质。

上一篇:精选时代广场的蟋蟀读后感下一篇:室内设计实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