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08年上半年度专业学位研究生

2024-04-13

关于2008年上半年度专业学位研究生(共14篇)

篇1:关于2008年上半年度专业学位研究生

关于2008年上半专业学位研究生 学位论文答辩及其相关事项的通知

各培养单位:

2008年上半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工作即将开始。为规范、有序地做好这项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含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的受理工作统一由研究生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处负责。

2.请各培养单位务必使用研究生教育信息系统进行学位申请审核。专业学位研究生请登陆网站gsinfo.whu.edu.cn提交学位申请。

3.请各培养单位严格遵照国家和学校各专业学位学习年限的有关规定进行学位申请审核。不达规定学习年限者的学位申请,专业学位处将一律不予受理。

4.论文答辩的最后期限为6月5日,各培养单位应于6月15日前将本单位讨论评审学位授予的会议纪要(说明)、分委员会的投票表决结果汇总票、授予专业硕士学位人员名单汇总表(含软盘)、硕士学位上报数据库软盘各1份交专业学位处审核备案。

5.鉴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学校不统一组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照相工作,请各位专业学位研究生自备数码登记相片1寸、2寸各若干张,要求:正面免冠,蓝色背景,交所在学院以办理学位证、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登记表等;同时将同底数码相片处理为160像素高,120像素宽,大小不超过300k的jpg格式文件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网址gsinfo.whu.edu.cn)中提交为学位申请相片。对于未按要求在信息系统中提交照片的学位申请,专业学位处概不受理。

6.请各有关单位及时做好专业学位申请材料的归档工作,归档内容详见《武汉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档案袋》(从专业学位处领取)。

7.未尽事项请参见《武汉大学申请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答辩须知》和原有规章。特此通知

附件:武汉大学申请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答辩须知

研究生院专业学位研究生

教育管理处 2008年3月30日

武汉大学申请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答辩须知

一、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审查

申请硕士学位人员必须修满所学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分,完成专业实践(或科学研究)工作,全部学位课程审查合格,2003级及以前的硕士研究生需有以第一作者发表的且与申请硕士学位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

(一)公开发行的专业刊物;

(二)权威或核心期刊的增刊;

(三)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论文集。

如各学院有特殊规定,则应在不低于上述条件的基础上制定,申请硕士学位者按该学院特殊规定执行。由于我校自2004年开始为全国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试点,从2004级起,学校不再作需发表学术论文的硬性规定,各学院可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相关规定。

二、硕士学位论文评阅

(一)硕士学位论文完成时,经指导教师、教研室(研究室)或指导小组审查,确定聘请与论文有关的论文评阅人。论文评阅人应是责任心强、作风正派、治学严谨,在相应学科领域有一定学术造诣的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

(二)硕士学位论文评阅应于论文答辩前一个月,由学院指定一名答辩委员会秘书,负责将学位论文传递给论文评阅人。为了保证评阅人客观公正评阅,评阅意见应采用密封传递的形式。

(三)论文评阅人至少为2人,其中校外和申请学位人员单位之外的专家至少应有1人。

(四)论文评阅人须对论文写出详细的学术评语,评阅意见应有如下内容:

1、对论文综述及选题的评价;

2、对论文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的评价,包括对论文新见解或创造性成果的评价;

3、对从事本专业职业技术工作能力和基本科研能力的估价;

4、对论文写作水平的评价;

5、指出论文中不足或论文应加强的方面,并提出希望;

6、对论文是否达到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水平,能否举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写出明确意见,并以优、良、合格、不合格等级对论文评定。

(五)论文评阅有异议时,由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和相关单位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共同聘请同行专家对论文进行复审,专家复审意见返回后,再根据复审意见决定是否组织论文答辩。

三、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和答辩委员会组成

(一)论文答辩委员会的组成名单由教研室(研究室)和指导教师共同提出,经所在单位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批,分委员会主席签署同意意见后,答辩委员会组成方为有效。

(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一般由五人组成,委员必须是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申请人的指导教师可以参加其研究生的论文答辩,但不作答辩委员会委员,不参加投票表决。聘请的答辩委员会委员应尽可能不含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委员中一般应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委员参加,以便了解答辩情况。

(三)答辩委员会委员一经确定,答辩委员会秘书须在答辩前一至二周,将硕士学位论文及聘书送交各位委员,以利委员做好参加论文答辩会的准备工作。论文答辩前,申请人应回避答辩委员会委员。

四、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的其它事项

(一)硕士学位的论文答辩必须在武汉大学举行。

(二)同一专业研究生同一天答辩时,答辩人次不应超过6人。

(三)学位论文答辩程序、答辩委员会决议和论文答辩不合格的处理办法参照《武汉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暂行)》的有关规定办理。

(四)答辩时间安排。我校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须于每年上半年五月底或下半年十一月底前完成,各学院应于每年六月十日或十二月十日前将学院讨论评审学位授予的会议纪要(说明)、分委员会的投票表决结果汇总票、学院授予硕士专业学位人员名单汇总表(含软盘)、硕士学位上报数据库软盘各1份交研究生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处审核。

篇2:关于2008年上半年度专业学位研究生

研院〔2008〕8号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

为了做好今年上半年学位授予工作,我们将继续使用研究生院学位管理系统,请各单位按照学位授予工作安排同步使用该系统,并将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位办。现将论文答辩及学位授予工作有关要求和注意事项通知如下:

1、为保证学位论文质量,请各位导师加强对学生的论文指导,各院、系(所)做好申请答辩前的论文审查工作。博士研究生应在3月份完成论文审查工作。

2、请各单位及早作好本单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审查、评阅、答辩及学位授予审核工作的安排。论文答辩最后截止日期为6月10日,各学科学位评议组审议后报送材料的最后期限是6月15日。逾期未报的,将不能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具体时间安排可参照《上半年学位审核工作进度安排表》(详见附件)。

3、请各单位认真进行答辩资格审查,对于未完成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各项要求及未缴清学费,住宿费的研究生,不能接受其答辩申请,并请单位将因未缴清学费,住宿费而未能进行论文答辩的学生名单于6月10日前交到研究生院管理处(207室)。

4、因各种原因未能按期提交论文者,请于4月30日前填写《学籍变动表》,办理延期答辩手续。请南校区各单位于4月30日前将今年上半年毕业博士、硕士研究生的成绩单一式三份交研究生院培养处(307室)。

5、各单位应重视论文评阅及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的审核,名单对学位申请人及其导师保密,以确保有关工作的正常开展。各单位要着手建立本单位论文评阅及答辩委员会组成二级专家库,有关专家的名单可参照每年全国各单位的招生简章。

6、为保证学位论文评阅质量,博士论文一般应在4月30日前送审,并在提交送审一个月后方能举行答辩会。凡是论文评阅书未收齐就举行的答辩会一律无效。

7、鉴于历年出现的问题,请各单位提醒答辩委员会注意,在作出建议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的决议时,必须经全体成员三分之二以上(不含三分之二)同意,方为通过。凡是答辩会作出修改论文后重新答辩的,应于三个月后方能再次举行答辩会。论文答辩记录是论文答辩过程的反映,应在答辩现场记录,内容应是整个答辩过程的如实记载,包括委员们的提问及申请人的回答内容,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事后加工整理。若纸张不够,可补充附页。

8、请各院系收材料时要注意核查以下内容:

(1)所有表格用黑色钢笔填写(请不要用圆珠笔、纯蓝色笔填写),或者直接从网上下载表格打印,不得粘贴,凡是粘贴的一律无效。

(2)所有申请材料(包括申请书、成绩单、评审材料等)是否准确、完整的填写,签名及盖章处不要遗漏。

(3)“专业名称”、“导师姓名”按申请人学籍纪录为准。专业名称必须填写正确,导师姓名不得随意增加。

(4)《答辩申请书》中学位类型的填写:对于南校区,除MBA、法律硕士、MPA、工程硕士为专业学位外,其余都为科学学位。对于北校区,临床型研究生、MPH为专业学位,科研型研究生为科学学位。

(5)学位档案袋中应按顺序装入的材料为:论文答辩申请书、研究生课程成绩单(一份)、有答辩委员会成员签名的扉页、中英文摘要、论文评阅书、论文答辩表、论文答辩会议记录,博士生还应有博士学位论文审查表。非上述材料请不要装在档案袋中。为方便整理存档,请不要用订书针装订。

从今年开始,南校区各院系的《学位授予通知书》与《学位论文答辩情况表》不再由学位办统一交档案馆,改为由院系到学位办领取《学位授予通知书》后与《学位论文答辩情况表》一起放入本院系的学生档案中。北校区按以前的做法不变。请注意,学位档案袋交学位办,学生档案交校档案馆。

(6)北校区研究生的实验记录本,培养情况记录本交教研室(科室)保存。

9、各学科学位评议组会议要做好会议记录,有关材料要存档备查。《论文答辩表决票》和《学科学位评议组表决票》请各院系妥善保存,三年后自行处理。

10、各单位从http:///zhxx/xwsyxt/下载安装学位信息录入系统,及时录入每位学位申请人的有关信息,并认真核对以保证录入信息的准确和完整。

篇3:关于2008年上半年度专业学位研究生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 样本来源。

本文以2006-2008年我国硕士研究生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研究学位论文的选题作为研究对象。本文以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所收录的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为样本来源。检索范围设为2006-2008年, 匹配条件为精确, 检索时为了提高检索结果的相关性, 这里将检索条件设置为题名包含“信息技术课程”。由此共获得检索结果60个, 其中学位年度为2005年的10篇和内容与本文研究相关度不大的4篇被剔除, 最后得到研究对象共46篇硕士论文。

(2) 2006-2008年我国硕士研究生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研究学位论文选题的研究方法分析。

所谓内容分析法就是“对各种信息交流形式的明显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和定量的描述。”本文将通过内容分析法, 从研究方法、研究性质、服务对象等三个方面对所选硕士论文进行研究。

从表1可以看出进2006-2008三年间我国硕士论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一直是比较关注的。2007年与2006年相比论文数量有明显增加, 2008年的论文数量有所下降,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笔者检索论文的时间为2009年初, 此时2008年度学位论文的录入工作尚未结束。

2类目设计及内容分析

(1) 2006-2008年我国硕士研究生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研究学位论文选题的研究方法分析。

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方法是人们在研究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及其实施过程中的各种现象, 揭示体其规律时所应用的方式方法。在所有本次的研究对象中, 采用最多的主体研究方法是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主体研究方法一般是指, 在一个研究课题中获取研究材料、检验假设的主要途径与手段。文献资料法排在首位说明, 这既是传统研究方法的继续;也反映了我国当前信息技术课程的科研方法条件还受到一定局限。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的大量运用, 体现了人文社会学研究方法日益在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硕士论文撰写中的普及;实证研究的逐步深入,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位论文科研成果质量的可靠性、准确性。

所选研究对象中大部分学位论文采用了3-4种研究方法, 综合研究成为运用研究方法的主要趋势。过去传统的单一研究方法已不能满足撰写硕士学位论文的需要, 必须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手段进行综合性研究, 以更全面、客观和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这既符合当代科学发展的趋势, 也是教育科研方法论的进步。

(2) 2006-2008年我国硕士研究生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研究学位论文选题的研究性质分析。

根据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来的研究课题分类标准, 一般按研究性质分为三大类: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基础理论研究目标和激励因素是为了求得一种新的认识, 求得对自然界和社会的一种新的认识, 由此可能发现某些新的规律或原理, 这些规律或原理是用面很广。应用研究是即带有特殊的实际目的, 在基础研究和开发研究之间, 具有过渡和中介性质。开发研究是运用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成果, 达到科研某种新材料、新工艺和具体目的的研究。基础研究是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理论基础, 而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是基础研究的应用媒介。三者不可偏废。现代科学研究大多以开发研究为主, 以取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通常最佳比例是:基础研究1/7, 应用研究2/7, 开发研究4/7。如上表2所示, 从对所统计的2006-2008年我国硕士研究生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研究学位论文选题的研究性质分析得出:理论研究27篇, 占58.7%, 应用研究11篇, 占23.9%, 开发研究18篇, 占17.4%。从表5我们可以看出, 信息技术课程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占82%以上, 而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的开发研究只占17.4%, 与上面的最佳比例相差甚远, 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第一, 与我国短暂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历程相一致。1994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 首次提出了计算机课程将逐步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的观点;2000年, 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 颁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 课程的名称正式由“计算机课”改成定位更加准确、内涵更为宽泛、更国际化的“信息技术课程”。可以看出就发展的时间历程而言,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研究领域。该领域的理论探索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 但这些理论成果尚不完善, 仍需要一个不断修正和优化的过程。这时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发研究在缺乏有效理论指导的条件下发展则相对迟缓。

第二, 开发研究中受到的阻力。阻力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物理条件的阻力, 二是社会条件的阻力。对46篇信息技术课程研究学位论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可知, 这些论文当中提出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组织形式和设计的教学组织形式等多数需要较高的硬件条件支撑。如《虚拟机技术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就提到“搭建一个网络环境, 最少得需要2台计算机、网卡、1根直连线;如果组建复杂网络环境, 需要服务器、工作站、3层交换机、路由器, 而这些条件, 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实验的。”信息技术能力的考核制度的单一化和机械化是信息技术课程开发研究受阻的又一阻碍。传统的识记型题目在信息技术能力的考核中仍站相当比例, 这也使得信息技术从教人员及家长对各种新理念下进行侧重于全面发展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各类信息技术课程活动持有不支持的态度。

(3) 2006-2008年我国硕士研究生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研究学位论文选题的服务对象分析。

服务对象即研究成果所要服务的人群、机构或单位, 它表明了论文选题产生的领域和研究成果发挥效力的范围。科研活动都有其要解决的特定问题及成果的应用领域, 研究的服务对象就表明了该研究问题从何产生, 成果应用何处。通过对服务对象的分析, 可知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相关的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主要面向哪些教育阶段。具体数据统计如表3所示。

首先需要指出, 表3中为了方便统计将“中学”与“高中”“初中”设为并列的一项, 指的是仅说明了是针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但没有特意指明针对初中还是高中的论文。“其他”指的是没有指出没有强调任何教育阶段的论文。表3的数据表明, 我国硕士学位论文关于信息技术课程服务对象的研究分布明显不均。专门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论文仅有一篇, 占研究对象总数比例为2.2%;中学 (包含初中、高中项) 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论文数目多达29站总数的63%。同时, 高中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的论文数量也存在明显差距:初中的4篇, 高中的17篇。不难看出, 这是一个随着年级升高研究课题数量逐渐增多的规律。这样的现象很容易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 是否真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问题比中学要少的多?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之所以硕士论文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明显多余小学, 笔者认为原因主要在于当前信息技术课程研究中所提出的各种教学策略原则、组织形式等大多对学生的智能发展有一定要求, 如需要学生之间懂得相互配合工作, 掌握如何从网络上快速获取有效信息等。然而, 学术研究是用来解决问题而非回避问题的。在现有的小学学生及教学条件的前提下, 提出更多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是我们日后努力的方向。

3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 本文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2006-2008年我国硕士研究生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研究学位论文选题的研究方法采用最多的是: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大部分论文采用3-4种研究方法, 综合研究成为研究方法的趋势。研究性质以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 占论文总量的83%, 开发研究只占17%。服务对象的分布极不均匀, 针对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数量占研究对象总数的63%, 而小学仅为2.2%, 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应有所加强。

参考文献

[1]胡洁.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综览[J].北京体育大学, 2003.

篇4:关于2008年上半年度专业学位研究生

关键词:教育部;教育改革

2013年11月,教育部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2013〕3号)文件,文件从明确改革目标、改革招生制度、完善培养方案、改革课程教学、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强化学位论文应用导向、推荐与职业资格衔接、充分调动研究生积极性主动性、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质量保障体系、鼓励开展联合培养、支持开展改革试点等十二个面进行培养模式改革。改革的主体不仅是高校,更是指向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新疆建设兵团教育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这样的指导意见的目的是为了创新性国家得必然要求,这种要求需要研究生的培养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所以这种改革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改革,但这种改革的意见也是自下而上的改革呼声。

改革目标的确立是教育改革的最为核心的观点。相比1号文件中的“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3号文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更为明确,“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终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将职业的导向、人才培养的终点、培养的路径以及社会发展的要求做了明了的阐述。这种各个政府以及高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改革提供了指挥棒,这种明确性的表述能够牢牢把握改革的方向,培养什么的人,如何培养,培养的成果是什么都非常明确。

改革招生制度是把握人才挑选以及精准选拔的关键所在。与学硕不一样的是,专硕的考试与考察重点是考察考生运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进行实践问题的解决,最终成为职业发展的动力,这对学硕的特色和专门性,教育部将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实行分类考试,这种分类招生能够突出考生应用能力的实现,这种能力是对学生的人文素养、专业基础知识以及职业技能的考量,有利于人才选拔与人才培养的目的性与准确性。吉首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采取全国统考的方式,在此基础上,针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特别制定契合本专业的复试方案,为了能够选出专业能力强的学生,艺术设计专业的复试分数比例由原来的40%提高到50%,并且综合面试与专业面试占45%,为在专业领域突出的学生提供机会与路径。另外在职的研究生需要充分保证在校的时间和学习研究时间。

完善培养方案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的主要内容。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是“掌握某一特定职业领域相关理论知识、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门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这样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不是成为一种人或者一类人而是成为各个领域与各个行业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各种人才,即“行行出状元,状元各有特点。”为了培养出又个性、有特色、有特点的高级应有型专门人才就需要为每一位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针对每一个同学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以及学术兴趣制定个人培养方案。吉首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的个人培养方案充分考虑到吉首大学的办学定位是“平民大学”,建设武陵山片区的一流大学,所以导师们的组建也是一对武陵山片区的文化的熟悉程度以及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以及遇到的问题去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并且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有意识的与学术型研究生进行区别,特别强调实践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学分的比重。艺术设计专业中的装饰与室内设计、园林与景观设计、视觉传达与数字媒体专业都实践课程作为课程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分散到每一个学期,这对学生运用理论与基础知识进行设计实践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改进课程教学与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课程教学的改革是为了突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与基础知识进行艺术设计创意与实践的综合能力体现,但绝不是意味着降低理论课与基础课程的要求和标准,这种标准应该紧靠学术型的理论与基础专业知识,只是学硕强调是理论性的创新与实验性的前沿性特征,专硕是将用和如何用放在问题的中心,理论知识与基础知识是拿来用的而不是仅仅从理论本身的角度出发,所以在研究生质量考核的过程中,学硕的学位论文具有决定性的参照性价值,而专硕不仅要做毕业设计,但考核其过程的学习,参与项目的经历是重要的参考体系和目标。这种能力与过程考核是考察研究生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针对学生的能力与解决问题的锻炼,实践基地是学院教育与市场要求得以实现的一种实验性平台,吉首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有省部级的实践教学平台,这种平台的建设突破以往较短时间内的专业实习模式,而是将实践教学从入学开始作为常态的教学内容,并且将基地的老师作为导师组的组成部分,将基地的实践课程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这种考核以基地的考核指标体系为准,提供实践基地的管理体系与运营机制,明晰校方与基地方的责任与权力。这就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也让专业学位的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教育部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改革的意见,需要各培养单位和社会各界共同去支持与捍卫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创新性国家的建设以及我国高层次人才的涌现。

篇5:关于2008年上半年度专业学位研究生

关于2012年秋季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 的学位论文答辩工作安排的通知

各学院、学科及2012年秋季毕业的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 为保证2012年秋季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工作顺利进行和研究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位论文工作进度,现将2012年秋季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答辩工作安排通知如下,请各学院负责通知到各学科的导师及研究生,并请各学科、导师及研究生按照要求的进度合理安排答辩进程。

1、提交答辩申请时间:9月6日—9月12日

凡是计划在2012年秋季答辩的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请务必于9月12日前向学院提交答辩申请。

2、答辩资格初审时间:9月13日—9月20日

学院对申请答辩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培养环节(含研究生登记表、培养计划、开题报告、校外导师审批表、公共课及专业课试卷)、成绩、学分以及缴费情况审查,并将审查合格的研究生的上述材料及名单汇总交主楼214进行答辩资格审核。

3、正式答辩申请手续办理时间:9月21日—9月28日 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答辩申请工作由各学院受理。审核通过的研究生将进入网上提交论文阶段,研究生以学号进入专业学位信息管理系统(http://graduate.bjfu.edu.cn/zyxw/login.aspx),提交用于检测学术不端行为的学位论文电子版,各学院同时对论文进行格式审核,格式审查通过后对论文进行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将检测结果文本复制到专业学位信息管理系统中反馈给研究生。

4、提交送审学位论文的时间:10月8日—10月15日 所有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全部采用隐名送审的方式评审,并由各学院送审。

所有学位论文在送审前都将进行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待文本检测结果符合《北京林业大学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工作实施办法》的规定后,才能提交正式送审的学位论文。

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送审数量为一式2份。学位论文需按隐名送审论文的封面格式印刷与装订。请各位研究生务必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要求提交学位论文,否则将会影响到论文的送审、评阅和答辩进程。

论文送审完成后请研究生秘书及时将论文送审结果录入专业学位信息管理系统中,送审结果全部通过者方可进入论文答辩。

5、正式答辩的时间: 11月15日—12月10日

论文答辩结束请研究生秘书将论文答辩结果录入专业学位信息管理系统中,答辩通过的研究生才能在系统中填写《学位授予基本情况表》,各研究生须于12月14日前填写完《学位授予基本情况表》,否则将会影响学位授予。秋季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初步定于12月下旬召开,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答辩材料和学位评定分委会材料请各学院答辩秘书和研究生秘书于12月14日前交到研究生院学位管理处。过期上交材料者将顺延至2013年6月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评定学位授予。

6、其它注意事项:

1)2007—2009级(含)的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可申请秋季答辩。根据国家和我校有关文件要求,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制为3—5年。从2012年起,学习时间超过5年的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将不能进行北京地区学位授予信息注册,因此学习时间超过5年的研究生将不能申请答辩(学习时间从研究生通过国家统一考试之年开始计算),请研究生要尤其重视。

2)具体环节负责人如下:

①培养环节、成绩查询电话:各学院研究生秘书; ②缴费查询电话:各学院研究生秘书;

③答辩申请联系电话:各学院研究生秘书和62336041赛老师。3)关于学位论文答辩的最新通知请及时留意研究生院主页下的研究生学位目录,与答辩相关的各种表格及材料均可在研究生院网站的下载中心之学位表格资料中下载。

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学位管理处

2012年9月6日

主题词:2012年秋季 在职专业学位 学位论文 答辩

印制:学位管理处

篇6:关于2008年上半年度专业学位研究生

改革与实践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

为进一步提高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增强在职教育硕士研究基础教育教学领域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育教育硕士优秀论文,经研究,决定开展2013年度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基础教育改革与实践课题项目立项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立项数量及资助额度

本次项目评审拟评出20项,项目资助经费1000元/项。

二、申报条件

1.申请者和项目组成员必须是我校2011、2012级在籍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

2.每个教育硕士研究生一次只能申请或参与一个项目,鼓励以项目组名义进行申报。若以项目组的名义进行申请时,申请人必须是项目负责人。

3.原则上申请者在读硕士期间同级别项目最多只能获资助一次。

4.申报项目应与教育硕士研究生所学专业方向有关,来源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立项目的在于解决基础教育领域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典型经验,所选项目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5.项目申报应获得申请人校内外指导教师的同意和支持。项目申请人若未能按要求正常完成课题,其导师指导的研究生两年内不得申报同级别项目。

三、申报和评审程序

项目申报采取本人申报,研究生院组织专家评审的方式进行。具体程序如下:

1.申报者须填写《江苏师范大学2013年度教育硕士研究生基础教育改革与实践课题申报表》(见附件1)一式两份。表格统一用A4纸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不要另加其他封面。

2.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初评后报研究生院。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报送申请项目的数量,原则上不超过本单位2011、2012级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总数的8%(四舍五入,不足1项的可报1项)。

3.研究生院组织有关专家组成评审组进行评审,确定立项项目。

四、项目完成时限

原则上应在一年内完成,届时未完成者,经研究生院批准可申请延迟至申请硕士学位前。

五、项目成果结题形式

1.获准资助的项目,研究生院将下达项目批准书,结题后研究生院给予结题证明。

2.项目的最终形式要求是论文、专著等,制作类发明不在本项目资助范围内。

3.项目结题时,要求申请人提供公开发表的论文、专著。有论文或专著录用通知者视为公开发表。提供研究报告者经验收合格,可结题,但仅拨付资助经费的50%。

4.获资助者在其公开发表的论文和与立项内容有关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必须标注“本项目得到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基础教育改革与实践科研项目基金资助”。

六、经费使用及审批

1.资助经费只能用于科研资料费(含邮寄、科研图书资料购买、复印)、必要的学术会议费用、与资助项目有关的调研专用费用以及学术论文发表的版面费等,不得报销餐饮费或提取劳务费。经费报销依据学校有关的财务管理办法,票据必须为国家财务规定的正式发票。

2.资助经费一次核定,分两次拨付。项目批准立项后先行拨付总经费50%,剩余50%在项目完成并经学校组织专家验收合格后予以拨付报销。

七、项目申报时间安排

篇7:关于2008年上半年度专业学位研究生

个 人 陈 述

报考院系:政治学研究院 报考专业:政治学理论

最感兴趣的研究方向:(1)自由主义思潮的源流

(2)政治思潮的社会原因及对现实政治的影响

我于2003年考入吉林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在校期间酷爱读书,在完成所学专业所要求的学业之外,阅读了大量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术书籍。我学术兴趣浓厚,涉猎广泛,不仅喜欢政治学,还喜欢哲学,历史学,文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人文社会学科。在校期间长时间泡图书馆,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对中国古代思想,尤其是先秦思想有很深的造诣,擅长儒家,道家,和禅宗思想,对儒家,道家,法家,禅宗的政治哲学在政治局势,政治斗争中的作用和策略方法有自己的见解。对西方思想史有一定的造诣,对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保守主义,纳粹主义等西方哲学政治思潮有较深的了解和自己的见解。精通中国历史,主要历史人物的性格、经历、政治主张,了解中国历史上不同的意识形态,政治思潮,哲学流派所得以产生的社会经济土壤和对政治局势、政治人物的影响。对不同哲学流派,政治思潮的思想异同及社会阶级基础,政治构建主张,冲突、分化、融合,斗争与合作有自己的了解和见解。

我所报考的专业是政治学理论,政治学理论是政治学思想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我最感兴趣的是西方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纳粹主义三种政治思潮,以及这三种政治思潮的哲学基础,得以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阶级基础各个人性格原因。对基督教对自由主义的影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所造成的阶级和利益的分化,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对政治思潮的产生与发展,西方历史上政治思潮,政治势力的冲突与融合有自己的了解。读过一些政治学理论方面的书籍,擅于结合现实的政治现象,人生百态来学习,了解并应用政治思想。读过大量关于知名学者关于历史和现实政治经济状况,政治思想的论文、专著,比如于建嵘,刘军宁,吴思,易中天,朱苏力,朱学勤,秦晖,吴敬琏,张维迎等。有丰富的学术积累和精深的学术修养。擅于结合西方的政治经济学术史来学习西方的政治思想史,结合西方历史上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阶级分化,文化融通,哲学发展,利益对立,宗教信仰,心理特征来解构和结构政治思想,找出政治思潮得以产生的根源和发展的方向,以及对未来历史可能的影响。对中国的政治思想擅于从政治斗争方面去理解,从不同政治派别的权力利益诉求,政治理想构建,政治斗争的方法与策略,主要政治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上去解构。

在攻读研究生阶段我的学习和研究计划是:

一:先重新学习梳理一边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以期能更加深刻的理解人类历史上所产生的思想奇葩,从哲学上去理解政治思想,解构政治思想,融会贯通政治思想,从而从深层次去把握政治思想。

二:通读一下本科阶段没有时间去阅读的经典的政治学文献,丰富自己的政治学积累,开阔自己的学术视野。

三:对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纳粹(尼采)主义的源与流做一下更加精细深刻的研究,以期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层次上重新观照这些政治思潮,找出社会政治经济情势与政治思潮的交互影响以及作用原理,从而去理解人类的过去,以及现实政治状况,以期对未来有更好的把握。

四:对中国古代的学术与政治的交互作用做一些专题的研究,从民间学术对庙堂政治的影响,学术领袖与政治领袖的交互影响,学术思想与政治主张、政治构建、政治努力的交互影响上去观照中国历史,理清思想史与政治史,经济史的关系与内在机理。

五:把学习到的政治学知识思想运用到中国现实社会发展上,以期能指导自己对中国国情的观察,能提出自己独到的有创造力的学术见解,能够为我们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崛起有自己的一点贡献。

研究生毕业后我计划攻读政治学博士,在硕士研究生阶段确定自己的学术专攻方向,在博士研究生阶段做更加专精深入的研究。博士毕业之后希望能在国内有影响力的高校任教或者学术研究机构做学术研究,做一名毕生致力与学术研究的学者。

篇8:关于2008年上半年度专业学位研究生

1在兽医学领域通识教育的基础上, 课程体系与职业背景相结合

在职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往往为了强调普及兽医学不同领域的知识, 忽略了分类教学。就在职研究生的特点而言, 他们从事着不同领域的工作, 在学习的过程在侧重点不同。在职兽医硕士的生源可分为动物医疗人员、动物检疫人员、畜牧生产人员、兽医执法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等几类。以学生在兽医行业从事的领域、知识结构和兴趣为出发点, 分组实施差异化课程教学, 在总学分不变的情况下, 设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对不同学生课程设置不一样, 例如, 除了英语和政治两类公共课外, 对从事动物诊疗行业的学生以临床兽医学学科为基础设置必修课程, 选修课则可从基础或预防兽医学学科中选择。 对从事养殖场、分析检测行业的学生以预防兽医学学科为基础设置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从基础或临床兽医学学科中选择。这样分组进行课程教学, 使学生的职业背景与课程体系紧密对接, 便于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不仅保有了跨学科课程的比重, 也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更容易、更深刻地接触到本行业的前沿知识和最新科研成果, 也便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 教师在授课过程更具有针对性, 同时可以从中得到在本领域生产实际中问题的反馈, 带着问题进行科学研究, 更有意义。

2论文的选题应体现兽医科技理论的应用

在职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于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 提高我国兽医行业基层从业者的专业素养。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虽然具有丰富的基层生产实践经验, 多数从事兽药销售、技术服务、检测等工作, 但是如何真正使论文研究的内容与从事的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还具有一定难度。很多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在选题的时候往往面临这样的困惑, 一种情况是从事销售、兽医执法等行政岗或其他与兽医行业相关性较小的工作, 选题方向困难, 课题内容无法有充足的材料支撑。另一种情况是从事养殖、检测等工作, 虽然在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 但是不知如何分析运用这些数据开展深入的科学研究。即便利用这些数据进行一些研究, 研究内容也偏为浅显, 不利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此外, 科研平台和实验条件的缺乏、培养经费有限也影响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研究课题的进行。

在学科建设过程中, 探索高深、前沿的机理性问题固然重要, 但是学科建设目的的另外一层含义还包括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因此, 在职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需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发现问题, 挖掘问题, 解决问题, 利用高水平大学建设下各类创新平台将实用技术应用于兽医相关行业中, 并推动兽医行业深层次的发展。

3以“产学研”为契机, 拓展在职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在职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虽然在实验技能操作、科研水平、 兽医理论知识掌握等方面与学术型硕士有很大差距, 但是在职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有着学术型硕士无法比拟的优势, 那就是宝贵的生产实践经验。高水平大学建设落实创新管理机制体制中指出赋予科技成果自主处理权, 科技成果转化所收益全部留归单位自主分配, 支持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组织与重点建设高校联合共建教学科研平台, 开展联合攻关和协同创新。科研成果是衡量高水平大学建设成效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 如何让这些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 产生经济效益服务社会也是在此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在职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掌握着兽医基层行业最真实、最详尽的资料, 也最了解兽医行业实际生产需要, 以“产学研”为契机, 在在职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有意识地探索各项科研成果转化的可能性, 不仅实现各方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还使在职兽医硕士专业教育更接地气、更具有意义。兽医行业的需求和转化的成果也可通过在职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反馈, 为兽医专业学位教育改革提供依据。

4结语

积极利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的创新机制和平台进行在职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 不仅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的扩增和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化提供了疏导通道, 在保证培养质量的同时, 强调科教结合, 产学研结合, 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在职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为兽医行业培养适合现行经济社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摘要:本文在课程体系、论文选题等方面对在职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了探讨, 并结合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理念对在职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兽医,在职兽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

参考文献

[1]李明秋.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地方性人才——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9 (11) :113-114.

篇9:关于2008年上半年度专业学位研究生

入选理由 明确了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目标。围绕这一目标,体现出“分类导向”、“实践导向”两个重要改革导向,在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校内质量监督机制、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等方面规定一系列配套制度,对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内容 改革招生制度。坚持招生制度改革为人才培养服务的方向。积极推进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分类招生。完善培养方案。培养单位应依据特定职业领域专门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和职业素养要求,以及全日制或非全日制学习方式,科学制订培养方案并定期修订。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培养单位应积极联合相关行(企)业,建立稳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强化学位论文应用导向。推进与职业资格衔接。对具备条件的专业学位类别或培养单位,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和实践考核与特定职业人才评价标准有机衔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内容与特定职业人才工作实际有效衔接,推进专业学位授予与获得相应职业资格有效衔接。充分调动研究生积极性主动性。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着力增强研究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单位应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类别特点,组建专业化的教学团队。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培养单位应完善校内质量监督机制,建立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全过程质量保障制度。鼓励开展联合培养。鼓励培养单位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支持开展改革试点。支持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和培养单位结合行(企)业和区域人才需求,开展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树立专业学位特色品牌。

篇10:关于2008年上半年度专业学位研究生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

为保证2013年上半年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工作的正常进行,现就具体安排通知如下:

一、时间安排

1.“吉林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系统”)中“学位办相关”和“论文答辩”部分在3月11日开通。

2.上半年拟申请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人员请在3月25日前核对系统中本人的基本信息并提出答辩申请。(直博的不用申请了)

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申请答辩的,首先由学位办公室进行答辩资格审查,合格后按照学位办公室给定的编号,由培养单位将其基本信息录入系统后提交答辩申请。同时,从2013年起,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申请答辩时还须登录“全国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管理工作信息平台”,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3.申请提前答辩或延期(超期)答辩的博士、硕士研究生须在3月20日前将“吉林大学研究生提前答辩申请表”、“吉林大学研究生延期(超期)答辩申请表”及相关材料送交到研究生管理处。(硕士最长可延期1年)

4.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对博士、硕士研究生的答辩资格审查工作截止到3月31日,同时将经研究生秘书及主管领导签字并加盖培养单位公章的“答辩资格审核登记单”送交学位办公室。

5.学位办公室在4月7日前完成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审查工作。

6.上半年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截止时间为6月7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答辩时间为5月20日—6月7日。

7.各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须在6月10日前完成学位评定工作,并将学位讨论结果录入到系统中,同时将各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授予学位表决票及会议记录送交学位办公室。

8.各培养单位在6月12日前将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1本,博士学位论文精装本2本)送交学位办公室,同时,督促通过论文答辩人员完成学位论文电子版及电子照片上传工作。(答辩完后到时候再通知大家,现在不着急)

电子版学位论文及电子照片提交办法及要求见“吉林大学申请博士、硕士学位人员学位论文电子版及电子照片提交办法及要求”(附件四)。

送交的纸本学位论文中,论文作者及其指导教师应在《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字号:大 中 小

声明》或《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及《<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投稿声明》上签名。送交的博士学位论文扉页中,除授予学位日期外,其他项目均应填好。

二、学位论文撰写及装璜规范

篇11:关于2008年上半年度专业学位研究生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

为了保证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的质量,按照我校的有关规定,现就2011年上半年学位论文答辩的程序及要求做如下安排,请及时向有关导师和研究生传达。

一、申请答辩人员范围

2011年上半年申请学位论文答辩人员的范围为:2011年6月拟毕业的博士,学术型及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009年3月底以前入学的在职教育硕士、高校教师在职申请硕士学位学员;2010年5月以前开题的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学员。

申请推迟毕业的研究生请及时提出书面申请,并提出后续学习的计划,经导师及院系签署意见后报研究生部审核。

二、预答辩与预审读(时间:3月20日之前)

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过程管理,请各单位按照《陕西师范大学关于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的暂行规定》的规定,组织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的预答辩和硕士学位论文的预审读工作。所有博士生均应组织预答辩;预审读工作只在全日制硕士(学历硕士)中实行,各单位可结合本院系的实际情况进行,其比例可控制在申请答辩总人数的30%~50%,各单位应将拟参加预审读人员的姓名及所学专业于3月15日前报学位办备案。通过预答辩和预审读的学位申请者方可办理答辩申请手续。

三、资格审查(时间:4月1日之前)

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5月份答辩的全体学位申请者,应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修满所学专业规定的学分,且成绩合格。

2、学术型博士、硕士学位申请者,在学期间产出的学术成果按《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申请者在学期间产出成果的暂行规定》执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成果要求按《陕西师范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产出科研成果暂行规定》执行。

3、获得研究生培养创新基金资助者,应填写《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结题报告》并达到相应要求方可进行论文答辩。

凡符合要求和条件者,填写《陕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审批表》,交由院系科研秘书审核并签署意见。院系科研秘书审核时要求必须审核申请者科研成果原件,是用稿通知的必须由导师签字并承诺其按时发表。院系审核合格者的《答辩资格审批表》交到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秘书处,签署学位评定分会审核意见。各分会将审核汇总情况(纸质版和电子版)报校学位办,学位办对各分会审核情况进行抽查。

4、同等学力学员将以下材料提交至研究生部学位办:《①陕西师范大学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审查表》; ②学士学位及学历证书的复印件;③研究生课程学习期间考试或考查的所有考试试卷;④至少提交在本学科领域内重要或重要以上学术刊物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正式出版的学术专著(或其它成果)1篇(部)(原件),要求必须以陕西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本人为第一、二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时,第一作者应为其导师)。学校按照国务院学位办的有关规定及《陕西师范大学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的实施办法》的要求,进行同等学力水平的认定。

同等学力学员资格审查由校学位办负责,资格审查通过者填写《陕西师范大学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审批表》,由学院负责后续工作。

四、论文印制(4月10日之前)

各院系研究生秘书或各专业指定的老师,按照《陕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规范》对论文进行格式审核,格式审核合格后,印制用于送审的论文(论文封皮自制);完成论文送审、论文答辩,形成学位论文的定稿时,方可使用正式论文封皮(统招博士、硕士研究生统一发放论文封皮,其他人员(包括4+2研究生)按学位论文规范自己制作封皮)。

4月10日前:印制送审稿,印制份数:博士6本,硕士(含高校教师、教育硕士、同等学力)3本,用于论文外审。

5月15日前:根据外审意见,要求修改后答辩的,应对论文重新进行修改并印制,印制的论文用于答辩。论文应提前送达答辩委员审阅。5月31日前:答辩通过后,作者应根据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和评阅意见对论文进行认真修改后定稿,经导师审核后正式印制,用于存档的博士论文、学历硕士论文各需5本,同等学力、高校教师、教育硕士论文各需3本。

五、论文检测及送审(时间:4月1日-5月15日)

所有学位申请者的学位论文均需进行“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1.博士生论文检测及送审:①博士生论文经资格审查、预答辩通过后,于4月10日前,提交所在分会进行初检,初检合格者由分会出具分会秘书签字盖章的检测合格证明(可从“学位论文答辩相关表格”下载)。②论文一式6份(1份备用),随附检测合格证明一起提交校学位办送审。为提高工作效率,学位办于每周工作日内均受理博士生论文送审,受理时间截至4月10日,逾期提交者责任自负。

2.硕士生论文检测及送审:①5月1日前,各分会对本分会所有硕士学位申请者的学位论文进行初检(教育硕士论文提交培养单位所在分会检测),于5月1日-5月5日期间将检测合格者名单提交至校学位办。②对检测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送审工作:校学位办确定的匿名送审的学位论文由学位办负责送审(名单见附件),各培养单位在4月10日前将本单位匿名送审的论文(已经检测合格,一式三份,按盲审论文格式制作)收齐统一交学位办;其他研究生(包括全日制硕士、高校教师、教育硕士等)的学位论文送审工作由各学院(中心)在规定的时间内自行安排。要求寄送2位(至少1位校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同行专家评阅。两位专家同意即可进入论文答辩,若两位专家不同意答辩则本次申请无效,若1位专家不同意答辩可根据情况再加送1份。论文评阅人的选择,由各专业导师组提出推荐名单,各学院建立论文送审专家库,然后由学院随机选定。论文评阅意见书结果应密封传递,由答辩秘书统一管理,不能直接与本人见面。③同等学力学员论文打印一式3份,随附检测合格证明一起于4月10日前提交校学位办匿名送审。

硕士生的论文评阅意见书由各培养单位统一领取。

3、学校抽查:①各分会于5月1日-5月10日期间将检测报告单(包含所有初检者名单,《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报告单》在学位管理—资料下载—学位论文答辩相关表格中下载))提交至校学位办。②校学位办对各分会检测结果进行抽查,将抽查结果反馈至相关单位并在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上通报。③论文检测工作中有关问题按照《关于对我校申请学位论文答辩者进行学位论文检测工作中采取的处理意见的通知》进行处理。

学术不端行为检测通过、论文评阅通过的研究生方可由院系科研秘书统一发放《毕业研究生登记表》及《学位申请书》,申请人按照要求认真填写。

六、确定答辩委员会的组成及组织答辩(时间:5月15日—5月30日)

由导师组按以下要求确定答辩委员会的组成。

1.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应由五或七名同行专家组成,一般应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要求答辩委员中,至少二人是校外的专家,三人以上为博士生导师;

2.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应由五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同行专家组成,要求答辩委员中,至少一人是校外的专家,教育硕士答辩委员会还要求至少有一位是基础教育管理部门或中小学教育部门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3.各答辩委员会中由一名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担任答辩秘书。4.硕士生《答辩委员会组成审批表》经学院(中心)主管领导审查盖章后,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秘书负责审批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答辩委员会批复由学位办统一提供),《答辩委员会组成审批表》编上与批复相同的批准号,以分会为单位统一报校学位办备案。博士生《答辩委员会组成审批表》经学院主管领导审查盖章后,报学位办审批。(若申请者仍欠学费或住宿费则不能答辩)

5.指导教师可参加答辩会,但不聘为答辩委员会的成员。答辩过程中每位申请者用于报告论文和答疑的时间博士生不少于1.5小时,硕士生不少于1小时。申请者的政治表现、学位课程成绩、论文工作、科研成果及评阅意见等情况,由指导教师或教研室指定的有关人员介绍。答辩记录必须由答辩秘书独立完成,不允许由他人誊抄。

论文答辩不合格者,经答辩委员会同意,硕士生可在一年内再答辩一次。博士生可在两年内再答辩一次。

七、档案材料的形成(时间:6月1日—6月5日)

各培养单位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档案归档管理规范》的要求将所有研究生的档案材料整理完毕。

篇12:关于2008年上半年度专业学位研究生

发布日期:2013-3-4 0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65

【字体:大 中 小】

关于2013年上半年MBA学位论文答辩工作安排的通知

2013年上半年学位论文正式答辩时间初步定于5月下旬。论文阶段有以下几个步骤,时间初步安排如下(具体安排见当期通知),请MBA1002,、1003、1004、1005班的通过开题的学员以及往届具备答辩资格但未通过答辩的各位学员及时与导师沟通,并相互转告,提前作好相关准备:

1.2013年4月上旬:提交定稿论文。

2.2013年4月中、下旬:论文评审(盲评)、修改。3.2013年5月上旬:提交答辩材料。4.2013年5月中下旬:论文正式答辩。

5.2013年6月上旬:学位申请相关材料报送研究生院。

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此次学位论文答辩的同学,请填写推迟答辩申请表,(http://gs.gzu.edu.cn/web/mainMenu.action?fw=2&method=downloadCenterList&page.offset=30),并请导师签字确认后,于4月30日前交到中心学位办公室(花溪)。

篇13:关于2008年上半年度专业学位研究生

我国自1990年试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不再是所谓的“专业学位教育”、“专业学位试点”、“专业学位培养方案”等一些歧义丛生、逻辑混乱的不规范叫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仅具备学术性、精英性、创新性、文化传承与创新等研究生教育的一般性特征,还具有其典型特征即职业导向性。1996年7月22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4次会议通过的《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规定:“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这里的专业是指需要高深知识与学问的专门职业(profession),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指以培养工程师或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为目标的专业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2010年1月27-2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再次界定:专业学位是随着现代科技与社会的快速发展,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发展,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因此,某种专业学位类别除不仅要具备相应的学科标准与水平,还要满足特定职业及职业发展的需求,只有获得这种学位才能进入某一行业从业,即获得专业学位是从事特定职业的必备及前提条件[1]。专业学位鲜明的职业导向性决定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单位在办学过程中必须把握以下取向:

1. 突出职业素养培育。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来源于应届本科毕业生,他们没有工作经验,基本没有受过有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或职业意识的专业培训,但是经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后,要能够达到“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研究生职业素养培育与在学期间的学习、科研同步一体,既包括了一定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锻炼与提高,也要包括专属职业技能范畴的技能的获取,还要包括特定的意识、思维、价值观的形成与完善,即培养具有特定精神气质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2. 强化全程职业教育。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明确提出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能力要求:“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这表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实现由“知识创新”向“知识转化”的转变。这种转变必须贯彻以特定职业为导向、以实践为载体,体现在人才培养标准设计、课程与教学、论文选题与完成等方面都必须具有明确的实践或职业取向。职业教育贯穿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全程,以培养研究生的心口手脑联动、合一。

3. 重视多元主体办学。

学术型人才培养可以由高校独立完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必须有多个主体共同完成。如,科研机构、企业、行业协会等主体的加入,他们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共同主体,基于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计划、学位授予标准等。其中,行业协会、行业主管部门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成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把行业要求纳入培养过程,以专业认证为主要手段监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与此同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也成为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深度合作、协同创新的平台。

4. 追求学生对口择业。

理论上讲,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经过2-3年的校内外、多个主体的共同培养,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效沟通能力等方面会有质的飞跃,对社会、对企业更了解,认同企业文化,在培养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不仅显性能力明显提升,隐性能力或经验等更会有所增强,因此,合作过的企业很有可能成为他们就业的首选,即使到其他企业或行业就业,其“就业适应期”也会相应缩短。相对而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主动性强,对口就业择业的比例应明显高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2009年单独设立招生计划以来,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基本形成以硕士层次为主体的三级学位授予及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单位数量迅速增加[2,3]。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规模占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总规模的比例2010年为23.3%、2011年达到32.0%[4]。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既不同于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也不同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不可越位、不可替代、不可冒进。

1. 政府层面“一刀切”的快速发展政策,不利于高校特色发展。

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政府。为了扩大发展,2011年10月,国家首次批准52家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试点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其中包括5家民办院校。招生方面,“一刀切”地按一定比例(5%左右)削减所有培养单位的学术型硕士生规模,用于扩大专业型硕士生规模;而每年新增规模也是用于扩大专业型硕士生规模。有学者指出,减少学术型研究生招生比例,依据和标准仍值得商榷。提高硕士生的职业应用能力无可厚非,但是必须对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进行合理定位,避免学科结构调整中的过度功利主义色彩(1)。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其中,研究型大学应重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从事原创性科学研究;应用型大学应重点培养知识基础宽厚、适应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即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不同类型大学使命不同,发展定位不尽相同,教育的发展应当遵循自身的规律,以行政命令手段进行干预或者催熟,无异于揠苗助长。

2. 社会认同不高,生源质量与培养质量难以保证。

一流的生源、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条件才能培养一流的人才、产出一流的成果,优秀生源是人才培养及科技创新的基础。但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质量令人堪忧。主观上不认同、客观上被动选择攻读专业学位几乎在所有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群体中都是普遍现象。本项目针对华中农业大学2009级、2010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设计了专项调查问卷,样本总数为187,占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总数的50%,其中男生83人、占44.4%,女生104人、占55.6%;应届生149人、占80.5%,往届生36人、占19.5%。样本组成符合整体特征,未回答的项目不作统计。从问卷调查可知,第一,已就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被动选择现象普遍,因为,其中有106名同学是由学术型调剂录取为专业型研究生的,这个比例达到58.6%;选择攻读专业学位的最主要初衷是不想放弃学习机会。第二,已就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并不非常了解专业学位,其中,完全不了解、不了解的比例达到25.8%,有37.0%的被调查者不能判断两种学位的重要性,认为学术型学位更重要的比例高于专业型学位比例。由此,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社会认同度可见一斑。可以说,社会对专业学位的认同度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

在现阶段,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报考者而言,他们往往出于这样的认识,认为很难跻身学术型研究生队伍,因而退而求其次;对导师而言,既招收学术型研究生,又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很容易按照惯性思维,认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基础不如学术型研究生,且培养投入也会较多;再加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制度和机制还不够成熟,因此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很难保证有较高的质量。

3. 高校准备不足,无法提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沃土。

高校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第一主体。但是如何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色与质量是高校面临的最大困难。高校已有的甚或形成特色的,如课程设置与教学、学位论文指导、培养条件等主要服务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虽然,国家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但是把方案内化为培养单位的具体行为或特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时间的积累、实践的探索、条件的准备,等等。

高校在准备不足情况下,容易“穿新鞋,走旧路”。调查反映,专业学位研究生对本专业课程设置非常满意的仅占1.6%,比较满意的占27.4%。对课程设置觉得一般、比较不满意、不满意的比例达到71.0%。由此可见,被调查者对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不高。而对其不满意的原因分析表明,绝大多数认为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设置太少、实践课程太少。两类学位研究生同堂上课,名称不同但授课内容相同或相似的现象比较普遍。除课程之外,专业学位论文也主要是参照学术型学位论文的规范与标准。与学术型研究生相比,培养过程存在“换汤不换药”的问题[5]。一种好的结果是以专业学位的名义培养了一大批学术型人才;一种不好的结果可能是这部分研究生既没有学到扎实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又没有得到提升,则会陷入“低俗化”极端。

4. 导师主动性不强,应用型人才培养难与社会真正接轨。

现行的考评制度和指标体系等决定了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易形成科研第一、人才培养第二的惯性思维,产出多少科研成果成为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

导师在学术型研究生指标减少的情况下,被动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而目前规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制一般为2年,导师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这部分学生做科研的时间会缩短一年,课题无法深入。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导师不愿将所指导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送到实践部门去实践半年甚至一年,认为这样会耽误自己科研工作的完成,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效益无法体现。于是,重形式方法、轻实质内容成为培养中的普遍现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无法真正进入实践部门进行专业实践。

5. 人才培养体系设计不完善,没有彰显培养目标的职业性。

政府主导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制定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不太科学。首先,学制的整齐划一不符合实际情况及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其次,研究生课程设置、学位授予标准、毕业标准没有充分体现行业需要,也未与执行资格考试等有效衔接。再次,留给高校的自主办学空间严重不足,如,几乎所有课程教指委都已设置完毕,高校无法实现“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本、以职业导向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单位成为教指委的一个个教学点。最后,国家最重视的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也比较混乱,有的是独立的环节,有的是课程体系的一门实践课程,有的既作为一个独立的环节,又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存在。最终,可能最想得到彰显的,却成为最易被忽视的。

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化培养探讨

政府、高校、社会、导师等都需要转变观念。从认识、政策、制度、机制等方面真正重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融学术性、职业性于培养全程。

1. 政府应允许高校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高校特色化办学是指,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为了适应和超越自身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科学定位,理性办学,自觉追求在某一方面特别优于其他方面,也特别优于其他高校的独特品质的过程与结果,反映了主观上的自觉性、行动过程中的主动性、结果的卓越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高校办学的一种具体行为,只有自觉自愿,才能保证质量,创出特色。

斯坦福大学荣誉校长卡斯帕尔在2002年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中曾说过:“如果没有一些特定学科或者不是一个‘完全’的大学,你们不用不高兴。普林斯顿大学做得最聪明的一件事是在20世纪60年代承受了要建立法学院和商学院的巨大压力,普林斯顿进行了顽强抵制。今天普林斯顿依然是一所最好的大学。”研究型、应用型大学均可培养高层次人才,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都是知名大学,一个定位为研究型大学、一个定位为应用型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在校研究生远远多于香港科技大学,但是香港科技大学的研究性学位比例却高于香港理工大学。

我国在整体调整研究生类型结构时,要允许和倡导不同的高校承担不同的研究生教育使命,“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多为、有所少为”,关健是特色与质量。即使一个单位内部,也不能要求所有学科同时承担学术型、专业型人才培养,而要根据学科特点决定人才培养类型、层次、规模与结构。

允许高校差异化发展,政府还需下放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自主权,更多地依托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教育协会、培养单位共同制定各种类别专业学位的学制、申请攻读学位条件、课程体系、培养计划、学位授予标准等,允许培养主体在实践中探索符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

2. 政府、社会、高校应共同构建合作共赢机制。

1903年,英国的森德兰技术学院首次提出“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的概念,通常也被称为“以就业为导向的合作教育(Career Oriented Cooperative Education)”,其核心是,把课堂学习与相关领域中生产性的工作经验学习结合起来的一种结构性教育策略,被世界合作教育协会(Word Association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认定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教育安排[6]。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就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明确要求研究生到实践部门至少工作半年至一年。这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刚性要求。导师不愿意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派到企业,关键是利益问题。研究生培养是以科研项目为依托,以解决问题,创新理论、方法、技术等为目标,产出的是知识产权、经济或社会效应。高校既是各类人才培养的主体,也是科研创新的源泉;企业既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实现者。研究生是重要的人力资源、科技资源和创新资源,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面,高校与企业具有共同的价值观,有合作的基础,高校与企业顺利合作的前提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起多方共赢的合作与共享机制,真正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将“政产学研用”的影响与功能发挥到极致。政府层面应出台鼓励高校主动吸纳企业、行业协会人员介入研究生培养全程的激励制度,出台将企业、行业需求、标准主动纳入研究生培养体系的评估制度等;也可以出台要求企业积极主动吸纳高校导师及研究生参与到企业研发的系列政策与制度。

3. 高校、实践部门、导师应共同构建“两段式、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两段式”是指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需在学校、实践部门共同完成。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部分课程聘请行业专家进校授课,少量特定课程在实践部门进行;论文工作主要在实践部门完成。“三结合”是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课程设置与教学、学位论文选题与实施等,都须强调理论性与实践性,保证研究生层次应有的学术标准又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坚持应用研究、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相结合,强调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转化能力培养及论文工作的实效性;坚持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文化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培养研究生的开拓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意识。

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要注重共性突出特色,保证某种类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有的基本要求与规范,又要满足研究生个体发展需要,满足不同区域、不同企业对人才知识与能力的特定需要等。课程内容要精、新、实,保证研究生能学到最前沿的知识、最实用的技术、最具拓展的能力等。课程体系可由核心课程、延展课程、外围课程三大版块组成。核心课程为某一类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所特有,体现学科属性与特定职业属性;延展课程满足具体行业、具体区域的需求,特别是将执业资格要求、行业标准等纳入课程体系,按模块设置;外围课程满足研究生对相关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信息技术、管理及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可与其他专业学位共享。

构建以探究为导向的教学体系。探究性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不再是传递者、评判者,研究生不再是接受者、被评者,他们是合作者,是非线性关系,“教学”变为“导学”,“学习”变为“探究”,在互动的过程中,突出研究生的主动性、自觉性,突出以实践为导向的案例剖析、案例研究、案例制作等为教学重要载体,着重培养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归纳、分析与演译能力等。

构建以协作为导向的论文指导模式。所谓协作指导,指由来自不同单位的导师及一群研究生所共同组成的论文工作小组,共同完成项目攻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成果共享。这种协作指导是一种网状模式,它蕴涵着“一对一”线性模式、“一对多”扇形模式所不完全具有的优势。一方面,在培养研究生协作意识、领导能力、管理能力等隐性素养方面有优势;另一方面,协作指导模式可以实现研究生之间、研究生与导师之间以及导师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最大化,产生新观点、新思维,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产出重大成果。

4. 构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加强宣传,提高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同度。每种专业学位都对应特定的职业,有特定的准入要求,对生源选择更为严格。但是,目前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存在学历低、非第一志愿报考、专业不对口等现象。政府、社会、高校等都应该多层面、全方位宣传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消除社会认知偏差,让社会了解专业学位、吸引优质生源攻读专业学位。

加强评估,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化培养。以行业协会、行业主管部门等为主导,以学术标准、职业标准为切入点,高校同社会、企业等共同研究、探索,构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化培养的评估体系,加强培养目标、培养过程与培养结果的跟踪与评估,突出特色与水平,注重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将评估结果与招生指标、经费划拨等挂钩。突出特色化培养,让研究生喜欢上专业学位。

严格行业准入制度,切实保障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质量。既然专业学位是为特定职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而设置的,政府、行业协会、用人单位应共同制定并严格执行行业准入制度,创造一个良好的用人环境,真正实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口择业和就业,让研究生爱上专业学位。

摘要: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基本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学科体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突出职业素养培育、强化全程职业教育、重视多元主体办学、追求学生对口择业,办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色。然而,目前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着政府“一刀切”推进、社会认同度不高、高校认识与准备不足、导师主动性不强、人才培养体系设计不完善等诸多问题,无法彰显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色。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化培养,必须政府、高校、社会、导师等共同努力,允许高校差异化发展,构建多元主体合作共赢机制,构建“两段式、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色化

参考文献

[1]周远清.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更多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05).

[2]杜玉波.认清形势突出重点群策群力努力开创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06).

[3]包水梅,顾怀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跨越发展背后的尴尬及其化解[J].中国高教研究,2011(09).

[4]袁贵仁.我国建立普通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EB/OB].http://www.edu.cn/sjk_6482/20111230/t20111230_725434.shtml.

[5]张东海,陈曦.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02).

篇14:透视2008年年度畅销书

相较而言,图书零售市场则稍显平淡,在2007年的辉煌过后,2008年的中国图书零售市场重归平静,表现之一,就是超级畅销书的缺乏,毕竟读者的注意力在被各种事件不断分散,随之而来的是阅读需求的不断转换。

中医养生:电视媒体推动与“品牌丛”打造:

要说2008年图书零售市场热点,非“中医养生”莫属,甚至有人戏称2008年是“中医养生年”,一本接一本的作品面世,一出接一出的节目出台,电视媒体和图书市场一同抓住这一热门话题大做文章,掀起“全民养生热潮”。多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图书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一方面,电视等强势媒体的出现使一部分人群远离了阅读,但另一方面,各种媒体的互动也为图书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虹猫蓝兔”、“百家讲坛”、“影视小说”等等,电视媒体推动图书热销的成功案例已不胜枚举。正因如此,同样搭乘媒体“顺风车”的中医养生类作品表现自然也不会太差,曲黎敏教授系列作品的热销就可见一斑,虽然未能进入年度Top10,但优异的市场表现有目共睹。

附表1:2008年1—11月各月大众健康类作品进入开卷月度非虚构榜Top30品种数

2007年“百家讲坛”风光无限,从易中天“独霸”,到于丹与易中天“争锋”,均是当年的热门话题。2008年“百家讲坛”风光渐退,曾经隐藏在它光辉下的“国医健康绝学”系列作品开始大放异彩,年度Top10中,有三部作品来自于该系列。说起来,“国医健康绝学”系列的崛起源于中里巴人的《求医不如求己》,而中里巴人的成功则源于网络。原本只是想把自己对于中医理论的想法和更多的人进行交流,于是,便诞生了那个博客,也最终成就了这部畅销作品。虽然成就的渠道有所差别,但“国医健康绝学”的成功与“百家讲坛”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处,首先,两者都是将高深的内容浅显化,构建了大众与专家学者的桥梁,将艰深的内容带入“寻常百姓家”;其次,两者都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百家讲坛”使经典典籍重获读者重视,“国医绝学”促使国粹中医再度受到人们认可;最后,两者都是将千年前的智慧结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其不仅仅是“传统”,而且可为现在所用,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百家讲坛”培育出一批学术明星,“国医健康绝学系列”也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养生明星群,从中里巴人,萧言生,到马悦凌、易医(即栾加芹),一大批民间医者声名鹊起。与此同时,“国医健康绝学系列”也成就了不同养生品牌系列,如“求医不如求己”系列、“不生病的智慧”系列、“马悦凌国医健康养生”系列,都是脱胎于此。在自身品牌系列创立的同时,通过以系列套系列,以系列创系列的方法,打造“品牌丛”,构建了完善的品牌体系,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青春文学:华丽转身

2007年,青春文学继续了前两年的辉煌,在以《最小说》为首的MOOK形式作品带动下,着实“火”了一把,近来的几位青春文学作家纷纷化身为杂志主编,《火星少女》、《旋风少女》、《漫Girl》等类似的MOOK作品,均在这一时期问世。MOOK介于“书”与“刊”之间,以周期性出版,引得读者持续关注;而其中连载的作品单独成书之后仍旧可以创造优异的市场销售,即MOOK是书的铺垫与预热,2007年度青春文学榜首书《悲伤逆流成河》就是这样一个案例。2008年年初,MOOK作品获批转为期刊之后,使得年初的青春文学市场稍显寂寞,同时“重量级”青春文学作者的缺席让今年上半年的青春文学图书板块稍显平淡,甚至影响了虚构板块在总榜的上榜记录。而时至9月,郭敬明的《小时代1.0折纸时代》的上市,标示着青春文学的再度回归。虽然上市时间较晚(2008年9月),但却一举夺得年度总榜第十的位次,并且是榜上唯一一本虚构类作品,郭敬明作为青春文学掌门人的实力的确不容小觑。

“一个作家仅仅在(报刊的)文化版、阅读版上出现,仅仅是畅销书作家。让一个作家上娱乐版,才是超级畅销书作家。”而郭敬明无疑就是这样一位超级畅销书作家,作为80后作家中最具话题性的人物,拥有“作家”、“主编”、“文化公司老板”等多个身份,最近签约天娱又惹得议论纷纷,且不论对其本身的或褒或贬,单就凭其作品的销量和达到的名次,就让我们必须要好好思考畅销背后的原因究竟为何。内容凸显时代特征,系列化构想紧随潮流;作者知名度高,拥有广泛读者群;成熟市场化运作,营销手段独特有效……正是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才使得《小时代》取得了如此优异的成绩。不过《小时代》的出版也让我们看到了青春文学作品的转变:不再局限于校园的懵懂和青春的哀伤,而将故事更加融入了这个时代,更向一本文学作品靠近,这是郭敬明的成长,也是80后这一代青春文学作家必将面临的转身。在“折纸时代”热度未退的时刻,《最小说》迎来了两周年白金纪念专刊,其中重点之一就是《小时代2.0虚铜时代》的连载开始,相信又将为“1.0”的热销提供有力的推动。郭敬明的“小时代”在持续,很难想像,当“小时代”步入“5.0”青春文学市场会是怎样一番光景,让我们随着“小时代”的更迭一同期待。

少儿作品:经典常销,中外名作分庭抗礼

中国图书零售市场在2008年虽然表现相对平淡,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可以说这一年是作品实力抗争最为激烈的一年,缺少了外界因素的推动,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常销作品开始逐渐显露自己的力量——“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而其中最杰出代表非《窗边的小豆豆》莫属。这部作品可说是少儿类市场的常青树,自2003年问世以来,一直在少儿类市场表现不俗,已经61次进入开卷月度少儿畅销书排行榜TOP30,2008年排名更是一路飙升,连续十一个月进入前三,持久的销售潜力让人惊叹。当然,除了“小豆豆”外,一些经典名著也在2008年的少儿榜上表现不俗,曹文轩的经典儿童长篇小说《草房子》,美国作家E.B.怀特1952年撰写的儿童名著《夏洛的网》,1886年问世来自于意大利作家德·亚米契斯的日记体小说《爱的教育》等一批经典儿童名作都在这一年有不错的表现。

2007年10月28日,《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中文版登陆图书零售市场,结束了7年的漫长等待,上市仅4天开卷监控销量便达到10万册,毫无意外成为当年少儿类最为畅销的作品,为这个书业神话画上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句号。2008年,因缺乏后续作品和多媒体的推动,“哈利·波特”系列表现平淡,销量迅速回落,但仍是表现不俗,杀出中医养生、“百家讲坛”的重重包围,以66元的高定价进入年度总榜Top10,也可说是众望所归。“哈利·波特”的谢幕表示一个神话的完结,而下一个神话何时出现,谁是另一个“哈利·波特”,成为全世界都在思考的话题。

在虚构和非虚构的榜单上,近两年基本上一直是国内作品的市场表现远远优于引进版作品,很多在国外市场表现极好的作品,引进中国却经常会“水土不服”。但在少儿类市场上,一直表现出中外“分庭抗礼、轩轾难分”的态势。以少儿文学为例,这样的竞争集中表现在杨红樱作品与布热齐纳作品的对垒。杨红樱的“笑猫日记”、“淘气包马小跳”系列是榜单常客,平均每月占据少儿榜单Top30中近10个席位,而来自奥地利的“小虎队”也不甘示弱,月均占据榜单8席。而从年度总榜Top10来看,两部少儿类作品均来自于国外作家也反映出今年引进版少儿类作品的优异表现,而这很大程度得益于本土化的成功,從内容到营销,都能很好切合国内读者需求。

从畅销书打造来看,2008年也许算不上成功的一年,但太多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事情,让这一年成为难忘的一年。在即将到来的2009年,我们可能会面临更加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国书业将如何度过是摆在书业人面前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哪些热点成就新的畅销作品,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

上一篇:绿道休闲旅游调查问卷下一篇:校友会活动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