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馆卫生管理规章制度

2024-05-08

宾馆卫生管理规章制度(精选6篇)

篇1:宾馆卫生管理规章制度

一、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卫生知识培训及个人卫生制度

1、从业人员健康管理

(1)住宿场所新参加工作的从业人员上岗前须取得“健康合格证”。直接为顾客服务的从业人员应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合格证”后方可继续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的工作。“健康合格证”不得涂改、转让、倒卖、伪造。

(2)从业人员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及其它有碍公共卫生的疾病,治愈前不得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的工作。可疑传染病患者须随时进行健康检查,明确诊断。

2、卫生知识培训管理

(1)从业人员应当完成规定学时的卫生知识培训,掌握有关卫生法律法规、基本卫生知识和卫生操作技能等。

(2)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每两年进行一次。

(3)从业人员取得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明后方可上岗。

3、个人卫生管理

(1)从业人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进行卫生操作时应穿戴清洁的工作服,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及佩带饰物。

(2)从业人员应有两套以上工作服。工作服应定期清洗,保持清洁。

二、公共用品用具清洗、消毒、保洁制度

(1)清洗消毒间应有明显标志,环境整洁,通风换气良好,无积水积物,无杂物存放。

(2)供顾客使用的公共用品用具应严格做到一客一换一消毒。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用品用具。

(3)清洗消毒应按规程操作,做到先清洗后消毒,使用的消毒剂应在有效期内,消毒设备(消毒柜)应运转正常。

(4)清洗饮具、盆桶、拖鞋的设施应分开,清洁工具应专用,防止交叉传染。

(5)清洗消毒后的各类用品用具应达到有关卫生标准的规定并保洁存放。清洗消毒后的茶具应当表面光洁,无油渍、无水渍、无异味,符合《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规定。

(6)洁净物品保洁柜应定期清洗消毒,不得存放杂物。

(7)客用棉织品清洗消毒前后应分设存放容器。

(8)客用棉织品、客人送洗衣物、清洁用抹布应分类清洗。

(9)清洗程序应设有高温或化学消毒过程。

(10)棉织品经晒干烘干后应在洁净处整烫折叠,使用专用运输工具及时运送至储藏间保存。

三、卫生检查奖惩考核管理制度

1、自查由专职或兼职的卫生管理人员组织计划,分管领导带队,每月不少于一次,定期对本单位从业人员开展卫生考核工作。

2、检查内容主要是服务过程中的卫生状况,是否按操作规程操作,并做好记录。

四、对工作出色,卫生工作良好的,一次给予50元的奖励。

(一)室外公共区域应随时保持干净整洁。

(二)室内公共区域地面、墙面、门窗、桌椅、地毯、台面、镜面等应保持清洁、无异味。

(三)废弃物应每天清除一次,废弃物收集容器应及时清洗,必要时进行消毒。

(四)洗衣房的洁净区与污染区应分开,室内物品摆放整齐,设施设备日常保养及运行状态良好。

(五)定期进行病媒生物防治,蟑螂密度、鼠密度应符合卫生要二、检查内容主要是服务过程中的卫生状况,是否按操作规程操作,并做好记录。

篇2:宾馆卫生管理规章制度

2、建立健全的卫生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制,设有卫生组织机构,并配有专(兼)职卫生管理人员;

3、从业人员经体检培训取得健康证明后上岗;

4、坚持室内外环境卫生整洁;

5、供给顾客用化妆品应贴合《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等法律法规及卫生标准要求,索证材料齐全,不采购无标签标识或标签标识不贴合规范要求的化妆品;

6、设立有独立且贴合卫生要求的清洗消毒间,公共用具(茶具、脸盆、脚盆、拖鞋等)消毒设施和制度落实到位,做到一客一换一消毒,清洗消毒记录完整,所配备的数量能满足清洗消毒周转的要求;

7、床上用品做到一客一换,长住客至少一周一换,清洗记录完整,并按旅店床位1:3的比例配备。外送清洗的,到清洗消毒条件合格的洗涤公司清洗并签订合同,并做好送洗与接收记录;

8、客房坚持通风良好,机械通风装置应运转正常。如果使用集中式空调通风系统的应按照《公共场所集中式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要求清洗消毒。

篇3:宾馆卫生管理规章制度

1 宾馆和旅店业室内空气、公共软片和用具的主要污染物卫生状况分析

1.1 宾馆和旅店业室内空气卫生质量状况分析

宾馆和旅店业室内空气卫生质量高低是评价一个城市卫生状况的重要标志,宾馆和旅店业室内空气卫生质量直接影响人群健康[3]。宾馆和旅店业大多坐落于繁华的商业区或旅游区,顾客在宾馆和旅店业活动空间相对比较封闭,若平时不加强宾馆和旅店业室内空气的通风换气,很容易引起传染病特别是呼吸道传染病。虽然由于宾馆和旅店业空气污染而引起的传染病还很少见,但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据中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调查显示,2008—2012年中山市共完成旅店业室内空气环境监测92 661项次,合格89 576项次,总合格率为96.67%。噪声、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合格率相对较低,分别为85.24%、91.45%和92.28%[4]。据2012年蓬莱市CDC对不同级别旅店卫生状况调查显示,检测52家旅店,客房的台面照度、温度、CO、CO2、风速合格率均为100.00%;相对湿度合格的48家,占92.31%;噪声合格的46家,占88.46%[5]。据黄山风景区宾馆和旅店业室内空气环境监测情况显示,室内空气环境8项监测指标合格率中,风速、CO2合格率最高,均为100.0%;其后依此为噪声96.9%,台面照度为93.6%,甲醛为92.6%,相对湿度为91.5%,温度为90.4%,合格率最低的为细菌总数(80.9%)[6]。通过对以上城市宾馆和旅店业室内空气环境监测的卫生状况分析,噪声、温度和相对湿度等微小气候的合格率相对较低,空气中细菌总数更容易超标,说明宾馆和旅店业室内空气中有可能存在病源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保持较长生存时间和致病性,通过尘埃、飞沫由呼吸道进入人体而造成疾病的传播[7]。因此宾馆和旅店业室内空气容易受到污染。其次,台面照度也不容忽视,台面照度过低对眼睛有很大的伤害。CO合格率虽然达标,但由于CO过高容易引起呼吸不畅甚至窒息,相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为顾客提供一个舒适的健康的室内环境。宾馆和旅店业室内空气对顾客提供暂时舒适居住环境的同时,也存在潜在的危害健康的因素,相关监管部门需要提高警惕,并按照有关规定对宾馆和旅店业加大监管力度,防止重大室内污染事件的发生。

1.2 宾馆和旅店业公共软片及用具污染状况分析

宾馆和旅店业公共软片及用具大多重复使用,部分宾馆和旅店使用的杯具和拖鞋是一次性的,但顾客使用起来相对不太方便,因此重复使用的用品和用具其污染程度及清洗消毒效果直接关系到顾客的身心健康,宾馆和旅店业公共软片及用具卫生状况也受到社会的关注。据山东省潍城区旅店业公共软片调查资料显示,毛巾和床上卧具检测结果,星级宾馆、普通宾馆和一般旅店细菌总数检测合格率分别为96.35%、93.88%和81.03%,星级宾馆、普通宾馆大肠菌群未检出,一般旅店大肠菌群检出率为88.15%,一般旅店所检2种微生物污染较重[8]。据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旅店业调查结果显示,毛巾、床上用品的检测合格率较高,分别为94.10%和91.70%;拖鞋的合格率为最低,仅为75.00%[9]。保山市城区旅店业调查结果显示,2008—2012年合格率分别为67.37%、75.74%、92.05%、93.92%和98.84%,呈显著逐年上升趋势。不同样品中,床上用品合格率为87.63%,公共茶具合格率为87.02%,公共拖鞋合格率为83.57%[10]。另据广东省惠州市某区旅店业公共软片用具卫生状况调查显示,本次抽检床上软片、浴巾、茶具及坐厕共7 075件,均未检出致病菌,所查样品中,大肠菌群1 109件不合格,细菌总数1 152件不合格,旅店公共软片用具总合格率为82.7%[11]。

通过对以上城市宾馆和旅店业室内公共软片及用具的卫生状况分析,不同级别的宾馆、旅店,其公共软片及用具污染程度不同,原因是星级酒店重视消毒工作,自身消毒设施配备相对完善,或交于第3方即专门的消毒公司对其用品进行消毒,建立了比较齐全的消毒卫生管理制度,并对员工上岗后开展不定期的消毒培训。普通旅店消毒设施本身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卫生安全管理,而且员工流动性大,新来员工未经过有效的消毒培训,在卫生安全服务还不太了解的情况下就匆匆上岗[12,13,14]。当然,无论是星级宾馆还是普通旅店,公共用品用具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特别是拖鞋、床单、被罩等等更容易受污染,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宾馆和旅店业公共软片用具的监管,现在大多宾馆旅店都与第3方消毒公司合作,并有相关部门加强对消毒公司的监管。宾馆和旅店业公共软片及用具清洗和消毒应有专业消毒人员操作,在清洗、消毒、保管上防止受到二次污染,这样才能保障各类宾馆和旅店业公共软片用具的卫生质量[15]。若宾馆和旅店业公共软片用具受到污染,通过这些软片用具很容易传染各种皮肤性疾病、肠道疾病等等。公共软片用具污染状况虽有逐年好转趋势,相关监管部门仍应提高警惕,按照有关规定对宾馆和旅店业的公共软片用具的所属单位加强监管力度,防止公共软片用具污染事件的发生。

2 预防措施

2.1 加强卫生质量监督量化分级管理

宾馆和旅店业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是卫生监督机构根据宾馆和旅店业卫生许可审查和经常性卫生监督量化评价情况,按照危险性评估的原则,对宾馆和旅店业卫生信誉度进行分级,然后根据不同级别确定相应的监督检查频率,以加强对低卫生信誉度、高风险的宾馆和旅店业的卫生监督管理[16]。继续推行旅店业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能够不断加强旅店业卫生监督管理[17]。实施宾馆和旅店业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是探索现阶段宾馆和旅店业卫生监督管理的一种新模式新方法,能够不断提高卫生监督工作效率,改善宾馆和旅店业卫生状况,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重大举措[18]。

2.2 加强宾馆和旅店业预防性卫生监督

行政许可服务中心要严格按照卫生许可证审核制度的要求规范操作流程,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卫生标准统一审查标准,对卫生格局不合要求、卫生制度不健全、空气质量及软片用具检验报告不合格等相关要求不符合规定时,一律不得发放卫生许可证。对于申请办理卫生许可证的宾馆和旅店业严格开展审核检查制度,达不到相关卫生标准的单位,不允许发放卫生许可证。对于有些未获得卫生行政许可强行开业的宾馆旅店,卫生监督执法部门必须给予取缔。在日常监督检查过程中,要求宾馆和旅店业公共软片“一客一换”,严格施行“一洁一消”制,定期消毒保洁,避免二次污染,确立守法经营的宗旨,确保宾馆和旅店业公共卫生软片使用安全[19]。定期不定期地对其室内空气公共软片用具进行抽样检测,对于公共软片用具消毒、室内空气检测不合格的宾馆旅店,要加大相关行政处罚力度,直至相关卫生检查合格后方可营业。并在平时不定期地开展宾馆旅店的监督检查工作。

2.3 加强对宾馆和旅店业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培训

卫生执法人员定期组织对宾馆和旅店业经营者和从业人员开展卫生法律法规知识讲座培训,强化卫生知识学习,提高卫生安全认识,不断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卫生法制安全意识和卫生相关知识水平。

2.4 增强顾客的风险意识

相关部门可通过媒体宣传,使顾客逐步了解宾馆和旅店业的卫生知识,不断增强顾客的风险意识。迫使卫生状况差、不具备基本卫生条件的宾馆和旅店业退出市场或进行整改,而使那些卫生条件好的可以更好地持续发展。

3 结语

通过综述宾馆和旅店业的调查结果,宾馆和旅店业室内空气和公共软片用具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对顾客健康存在潜在危害。为提高宾馆和旅店业室内空气和公共软片用具卫生质量,必须加强宾馆和旅店业的管理,增强宾馆和旅店业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和卫生意识。旅店管理者应制定严格的卫生制度,对室内空气按要求通风换气,有条件者尽量通过安装集中空调系统调节室内的微小气候,保障一个安全舒适的宾馆和旅店业室内环境。今后应加强对宾馆和旅店业公共软片及用具清洗消毒的监督,尤其是低档次旅店[20]。公共软片及用具可交于有资质的专门的消毒公司统一管理消毒,并有专人负责,保证消毒效果安全可靠,进而阻断相关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切实保护顾客的健康。相信通过相关部门对各类宾馆和旅店业室内空气公共软片用具的不断规范化,各类宾馆和旅店业室内空气公共软片用具的卫生状况定会逐步好转。

作者声明

篇4:宾馆卫生管理规章制度

[关键词]医疗机构;财务管理;竞争

随着我国医药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外资对国内医疗市场的冲击,基层医院如何以较低的消耗取得更大的收益,在竞争中生存并获得发展,是摆在基层医院财务管理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现行基层卫生医疗机构财务管理现状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基层医院财务管理遗留了很多问题,特别是在医院改制的新阶段,这些问题更是突显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务管理机制不够规范

当前,我国基层医院的经济管理还没有适应国家对医院经营管理的改革要求,缺乏预算管理机制。基层医院预算管理只流于形式,与预算执行相差甚大,乱上项目、乱开口子、花“过头钱”等现象经常发生,这使得有限的财力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经费供需矛盾。

其次,基层医院经费管理的漏洞比较多,有法不依、有章不循、责任不清的问题较为突出;重钱轻物、重供轻管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又加上缺少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手段,导致浪费严重、经费物资过度流失。

另外,基层医院的财务科、经营管理科进行各自的会计核算,拥有独立的银行账户,多家管钱,机构重叠,多套账本核算,这就造成了核算内容不完整,资金分算,核算方法落后,削弱和制约了医院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统一领导。

(二) 基层医院财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近年来,从基层医院财务工作人员的整体状况来看,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年龄偏大,素质偏低;创新意识不强,管理观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理论基础薄弱;工作质量和效率不高,业务能力不强;对现代医疗体系中的财务管理手段利用不够,无法完全满足管理的需要。在业务加速增长、财务对于基层医院建设越来越重要的形势下,这样的人员结构和人员素质会加剧财务部门的“人少事多”之矛盾。

(三)资金管理手段单一

随着医疗市场的逐步放开和外国资本的不断涌人,带来的冲击不光是经济的冲击,更是观念的冲击。过去对基层医院自有资金和信用资金的粗放管理,难以与国外先进的医疗机构相抗衡。公有医疗机构历史较长,过去遗留的问题和债务较多,原有的负担过重,加之退休的人员开支更是医院财务中一笔不小的开支。

二、改革现行卫生医疗机构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采取多种手段,更新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

通过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把转变观念、提高竞争意识放到基层医院生死存亡的高度上来,学习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和财务管理经验,向管理要效益、向市场要发展,从而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全面素质。道德诚信是全社会推行的职业道德,更是基层医院财务人员恪守的原则,因此要对财务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着重加以培养。此外,在业务中应让财务管理人员加强计算机应用管理知识及操作技能的学习,掌握并熟练运用现代财务管理的手段。

(二)加强财务监管力度

财务管理关系到基层医院各项经济活动,因基层医疗企业有着其特殊性,因此,基层医疗财务管理人员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财务制度,明确制度界限和内部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和权限,使财务管理活动有章可循。

大额资金的使用应采取招标采购的办法,高度透明,避免基层医院财务管理中重大失误的发生。在财务制度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的价格法等物价政策与标准,对基层医院的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譬如抽查病人费用单据)。按季度审核财务报表,了解预算执行和经济活动情况,年终审核年度决算内容,评价财产物资的完整及真实性,同时审查办公用品和卫生材料的领用制度是否完备.认真检查和核对制度的落实情况,使财务管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三)完善内部财务管理体系

基层医院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不但要有团结的集体和求实的作风,还要有较完善的内部财务管理体系,作为基层医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必要的保障。完善内部财务管理体系力求反映医院的真实性,对经费分析和经济预测更具有适应性。

基层医院的各项管理都要服务于医院的经营活动,内部财务管理体系也不例外。建立健全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体系,从控制到监督,从督促到反馈、分析、考核等,即由单纯的核算管理变为综合控制型管理,并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使用资金,提高医院经营决策的正确性,做到科学办院,依照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医院日常的财务管理。在兼顾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效益,要从思想高度上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基层医院的综合实力、经济水平、财务指标的实现,使日常工作有章可循,给医院当好参谋助手。随着基层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入,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日益显现,通过各项措施的建立和改进,财务管理工作必将在卫生体制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提升

计算机已经被应用于医院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各个方面,对基层医院的信息进行网络化管理,通过网络共享信息资源,逐渐实现现代化的财务管理,从而真正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已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例如,把计算机应用于药品管理系统,对购入药品的品名、剂量、规格、价格、有效期等相关信息都录入计算机,办理入库手续,药品的管理体系一旦和医院的财务管理联网,财务部门就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医院的药品销售情况和库存情况。

此外,还可以把收费管理系统和基层医院的财务管理系统联网,便于基层医院的财务部门及时了解医院每天的收入情况。

三、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改革尚未得到进一步完善,在一些内部制度、人员素质方面还存在有诸多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要通过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建立健全,增强职工素质,结合医疗机构自身实际情况,不盲目进行项目建设,营造虚假繁荣,将既有资源投入到对自身专业技术与日常运营上,将提高基层医疗质量作为第一目的。

[参考文献] .

[1]刘风云.医疗单位财务工作质量优劣与提高浅议[J].北方经贸,2012,(6). .

篇5:宾馆卫生管理制度

1、各场所服务员上班时是否统一着装,衣着整洁,个人卫生是否“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勤剪指甲、勤理发”。

2、客房卫生是否做到“十二洁一整齐”即门窗、四壁、顶棚、地面、灯具、茶具、桌、椅、床、被褥、箱、柜等干净清洁,行李物品摆放整齐。

3、客房床单、被套、枕巾等卧具是否做到一客一换,长住客人三天一换或见脏就换。病人用过的卧具是否送洗衣房单独消毒。

4、各场所茶具和口杯是否每日清洗消毒,清洁的茶具和口杯是否表面光洁,无茶垢、无油渍、无水渍、无异味。

5、各场所卫生操作时,使用洁具是否有“三桶”、“四帕”,并按类分开配套使用,标志是否清楚。

6、各场所卫生间的“面盆、浴缸、坐便器”是否每日清洗和用多功能消毒液。

篇6:宾馆卫生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和依据)为保障食品安全,维护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条例适用范围)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食品、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的生产、销售、餐饮服务及其监督管理,应当遵守本条例。

食品用包装材料、容器、工具、设备、洗涤剂、消毒剂等的生产、销售,使用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管理。

食用农产品的种植、养殖等生产活动的监督管理,除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外,还应当遵守本条例的规定。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负总责,领导、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安全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机制;协调、监督食品安全行政执法工作;管理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工作;统一领导、指挥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处置工作;建立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制,对下辖政府及本级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食品安全工作进行督察和考核。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四条(各监督管理部门分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设立食品安全综合监督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组织查处。

农、林、渔业行政部门负责食用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督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含加工,下同)环节的监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食品销售环节的监督管理;卫生行政部门负责餐饮服务环节的监督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保健食品的监督管理。

集贸市场和超市等市场内的食品生产行为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宾馆、酒店等餐饮服务场所内的食品生产行为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监督管理。

省人民政府依据工作需要,能够调整相关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

第五条(食品生产销售者的一般职责)食品生产、销售和餐饮服务者应当生产、销售、带给贴合安全要求的食品,并对其生产、销售、带给的食品承担职责。

第六条(食品消费者的权利与义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推荐,有权检举、控告侵害食品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消费者因购买、食用食品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

消费者不购买、不食用已经明知有毒、有害或不安全食品。

第七条(科学技术支持)政府鼓励和支持开展食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鼓励和支持食品生产、销售和餐饮服务者采用先进技术和管理规范。

第八条(宣传教育)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食品安全知识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

学校、新闻媒体有义务开展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工作,协助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第九条(社会参与)政府鼓励、支持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维护食品安全。

食品相关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应当建立行业规范,开展诚信建设,实行行业自律。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发挥维护食品安全的作用,参与和协助zhèngfǔ部门开展食品安全管理工作。

第二章食品安全保障

第一节食品安全标准

第十条(标准体系)省标准化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体系,并对标准的实施状况进行跟踪评价,根据评价结果适时组织修订;组织开展食品安全标准的宣传和解释工作,建立食品安全标准的查询平台。

第十一条(地方标准制定和修改程序)制定、修改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组织专家论证,并听取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和食品相关行业协会、企业及消费者意见。

第十二条(企业标准备案)企业生产没有国家和地方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应当制定企业标准,并报地级以上市标准化主管部门审查备案。

审查合格并准予备案的企业标准方可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

本条例规定的食品安全国家和地方标准实施前,食品生产、销售和餐饮服务者能够按照现行食品卫生标准、食品产品标准生产、销售食品。

第二节食品召回

第十三条(食品召回制度)食品生产、销售和餐饮服务者应及时召回其生产、销售的不安全食品,并承担召回的相关费用。

第十四条(主动召回)食品生产、销售和餐饮服务者发现其生产、销售的食品存在不安全隐患,应当立即停止生产、销售或者使用,主动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不安全食品,并记录召回的具体状况,包括召回的数量、时光和地点等资料,并及时向原负责审批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第十五条(强制召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不安全食品时,应当责令该不安全食品的生产经营者召回不安全食品。

食品生产、销售和餐饮服务者应按照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要求召回不安全食品,并及时向其报告召回的具体行动状况。

第十六条(召回行动的监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不安全食品召回行动的监督,并向社会发布召回的有关信息。具体管理办法由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另行制定。

第三节食品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处理

第十七条(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法律、法规和上级人民政府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及本地区实际状况,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食品生产、销售者和餐饮服务者应当制定相应的食品安全事故处理方案,定期检查本企业食品安全保障措施的落实状况,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第十八条(食品安全事故信息通报)各级食品生产、销售和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含食用农产品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下同)应当定期对本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状况进行汇总分析,并向同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督部门通报。

食品安全综合监督部门会同其他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定期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安全形势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可能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应当立即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向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邻或者相关地区的人民政府通报。

接到报告或者通报的地方政府应当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必要时发出食品安全预警或指引。

第十九条(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各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完善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制度。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食品安全事故或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隐患,应当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或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报告,不得隐报、谎报、缓报。

收到报告的部门,确认属于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应当在两个小时内向同级人民政府和食品安全综合监督部门报告。

第二十条(食品安全事故处理)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单位负责人应当立即按照食品安全事故处理方案对事故予以处理,防止事故危害进一步扩大,并立即向所在地政府或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报告事故发生状况。

事故发生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组织实施应急救援工作,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照各自的职责及时采取应急救援行动。

第二十一条(食品安全事故职责调查)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食品安全综合监督部门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开展事故的查处和职责调查,并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事故职责调查处理报告。

食品安全事故职责调查,除了应当查明事故单位的职责外,还应当查明负有审查批准和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部门的职责。

第四节食品安全信息管理

第二十二条(信息管理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和发布制度。

各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督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负责食品安全信息的汇总、分析和综合性信息的发布工作。

各食品生产、销售和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其职责范围内相关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报告、分析和发布工作。

食品行业协会负责本行业内的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报送工作。

第二十三条(信息平台)食品安全综合监督部门负责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上发布相关食品安全信息。

第二十四条(信息通报、报送)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之间应建立食品安全信息通报制度。

食品生产、销售和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向同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督部门报送信息。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在向社会发布监督抽检结果前,应通报同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督部门和其他相关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第二十五条(新闻发布)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查处状况、重大活动或重大节日期间的食品安全状况和食品安全警示信息应当由食品安全综合监督部门组织统一发布。

第二十六条(信息发布要求)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应当依法进行,做到准确、及时、客观、公正。

第二十七条(食品安全信息发布资料)食品安全信息发布的资料包括:

(一)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

(二)食品安全监测评价、预警和食品抽查信息;

(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信息;

(四)不安全食品以及食品安全事故及查处信息;

(五)其他食品安全信息。

第三章食品生产、销售和餐饮服务

第一节食品生产

第二十八条(持证生产及其一般生产条件)食品生产者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生产条件,依法取得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第二十九条(按标准组织生产)食品生产者应当按照标准组织生产。有国家或地方标准的,应贴合国家或地方标准,无国家或地方标准的,应当贴合经标准化主管部门备案的企业标准。

第三十条(食品生产管理体系)食品生产者应当按规定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食品生产进行全过程监控。

第三十一条(原料验收)食品生产者应建立原料进货验收制度。食品原料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禁止使用非食用原料生产食品。

第三十二条(生产记录)食品生产者应当建立真实完整的生产档案,资料包括:

(一)食品原料进货验收记录,载明食品原料的名称、规格、批号、生产者、供货者、购货数量、购买日期、保质期和储藏或者保管条件要求;

(二)食品生产记录,载明投料状况、生产工艺参数和生产数量等;

(三)食品检验记录,载明食品及原料检验状况和相关检验数据;

(四)食品销售记录,载明食品销售对象、数量和日期;

(五)不合格食品处理记录,载明不合格食品的生产日期、数量、原因和处理措施。

生产档案应当保存至食品保质期满后两年,不得伪造生产档案。

第三十三条(出厂检验)食品生产者生产的每批食品务必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销售。不具备检验条件的食品生产者,应当委托有资质的检验机构对其生产的食品进行检验。

第三十四条(食品标识)食品标签和说明书应当真实、清晰,贴合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和强制性标准的要求,不得有虚假、夸大的资料,不得使用涉及疾病治疗、诊断功能的用语。

上一篇:经典散文:来自大自然的启示下一篇:各大银行转账到账时间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