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英语翻译及译文

2024-05-04

专业英语翻译及译文(共6篇)

篇1:专业英语翻译及译文

2004年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翻译试卷及参考译文

Part Ⅳ Translation(60 min)

SECTION A CHINESE TO ENGLISH

Translate the underlined part of the following text into English.Write your translation on ANSWER SHEET THREE.在人际关系问题上我们不要太浪漫主义。人是很有趣的,往往在接触一个人时首先看到的都是他或她的优点。这一点颇像是在餐馆里用餐的经验。开始吃头盘或冷碟的时候,印象很好。吃头两个主菜时,也是赞不绝口。愈吃愈趋于冷静,吃完了这顿宴席,缺点就都找出来了。于是转喜为怒,转赞美为责备挑剔,转首肯为摇头。这是因为,第一,开始吃的时候你正处于饥饿状态,而饿了吃糠甜如蜜,饱了吃蜜也不甜。第二,你初到一个餐馆,开始举筷时有新鲜感,新盖的茅房三天香,这也可以叫做“陌生化效应”吧。

Version 1:

We should not be too romantic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uman beings are very interesting.Often when you meet a person for the first time, you only notice his or her merits first.This is quite like your dining experience in a restaurant.When you are having the first course / starter or the cold dishes you are full of praise.The more courses you have, the calmer you will become.When the feast/dinner is over, you will have found all its demerits/ defects.Then, delight turns into anger, praise into complaint, and a nodding head into a shaking one.This is because: first, when you begin to eat you are hungry, and when you are hungry even husk/chaff tastes sweeter than honey;whereas when you are full, even honey does not taste sweet at all.Second, when you arrive at the restaurant, and when you pick up the chopsticks, everything there is new to you.A newly built latrine smells fragrant for the first three days.This may be called the defamiliarization effect.Version 2:

It is advisable not to be too romantic on interpersonal matters.Humans are peculiarly interesting so that in their contact with a person, they tend to notice noting but his or her merits.This is rather analogous to our experience of dining in a restaurant.At the beginning, when we take the starter or cold dishes, we are very much impressed.For the first two main courses, we are also profuse in praise.However, we calm down as we eat on.After we finish the feast, all sorts of faults are found.Then we are no longer pleased but angry;no longer complimentary but complaining and fastidious;no longer nod our satisfaction but keep shaking our heads.All this happens because, first, we were in a state of hunger at the time we began to eat.When hungry, one may feel even the taste of chaff especially delicious, but may not feel the sweetness of honey after eating his or her fill.Version 3:

We should not be too romantic in term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We are such interesting beings that when we meet someone for the first time we notice only his/her merits.This is quite like having dinner in a restaurant.Usually the first course or the cold dishes leave us a good impression.And we also praise the first two main courses.The more we have, the calmer we

become.By the end of the feast/dinner, all the demerits/shortcomings of the dishes are found out.And delight turns into anger, praise into complaint, and approval into disapproval.The reasons for the change are: first, when we begin to eat, even husk/chaff seems sweeter than honey as we are hungry;whereas when we are full, honey does not taste sweet at all.Second, when we begin to eat upon arrival, everything in the restaurant appears new, even a new latrine smells fragrant.The defamiliarization effect, isn’t it?

Hunger is the best sauce.SECTION B ENGLISH TO CHINESE

Translate the underlined part of the following text into Chinese.Write your translation on ANSWER SHEET THREE.For me the most interesting thing about a solitary life, and mine has been that for the last twenty years, is that it becomes increasingly rewarding.When I can wake up and watch the sun rise over the ocean, as I do most days, and know that I have an entire day ahead, uninterrupted, in which to write a few pages, take a walk with my dog, read and listen to music, I am flooded with happiness.我在过去的二十年间一直单独生活。单独生活对于我来说最为有趣的事情是,它的回报越来越多。当我醒来时可以亲眼看着太阳在海洋上升起,多数情况下我都可以这么做,清楚地知道自己有一个完整的新的一天,没有任何间断地供我写上几页东西,然后,遛遛狗儿,读读书,听听音乐,我就充满了幸福。

只有当我疲惫不堪,长时间不间断地工作,或者一时间感到空虚而想充实自己时,孤独感便悄然袭来。有时,我讲演完后回到家中,或者会见了许多人而且说了许多话,满脑子纷乱的头绪有待梳理,这时我也会感到孤独。一时间,屋子变得又空又大,自我不知藏身何处。只有浇浇花草,也许看看花草,把它们一一当人一样的看看,只有这样,才能慢慢地找回自我。

自我的回归需要一段时间。我遥遥望着那犹如喷泉激起的浪花,不一会,感到周围的世界慢慢隐退,自我便从无意识深处再次浮现,带回我刚才经历的一切,供我探究,让我领悟。

篇2:专业英语翻译及译文

笔译类英语专业组

I.Translate the Following Passage into Chinese(50 Points):

Life of Socrates Socrates was born in Athens, 469 B.C., the son of poor parents, his father being a sculptor, his mother a midwife.How he acquired an education, we do not know, but his love of knowledge evidently created opportunities in the cultured city for intellectual growth.He took up the occupation of his father, but soon felt “a divine vocation to examine himself by questioning other men.” It was his custom to engage in converse with all sorts and conditions of men and women, on the streets, in the market-place, in the gymnasia, discussing the most diverse topics: war, politics, marriage, friendship, love, housekeeping, the arts and trades, poetry, religion, science, and, particularly, moral matters.Nothing human was foreign to him.Life with all its interests became the subject of his inquiries, and only the physical side of the world left him cold;he declared that he could learn nothing from trees and stones.He was subtle and keen, quick to discover the fallacies in an argument and skillful in steering the conversation to the very heart of the matter.Though kindly and gentle in disposition, and brimming over with good humor, he delighted in exposing the quacks and humbugs of his time and pricking their empty bubbles with his wit.Socrates exemplified in his conduct the virtues which he taught: he was a man of remarkable self-control, magnanimous, noble, frugal, and capable of great endurance;and his wants were few.He gave ample proof, during his life of seventy years, of physical and moral courage in war and in the performance of his political duties.Condemned by his own people, on a false charge of atheism and of corrupting the youth, to drink the poison hemlock(399 B.C.), he died as beautifully as he lived.参考译文:

苏格拉底的生平(1分)

1苏格拉底于公元前469年生于雅典,父母是穷人。(2分)2父亲是雕刻家,母亲是助产士。(2分)3他怎样受的教育,我们不得而知。(3分)4但他对知识的热爱,在这有文化的城市里显然为他的知识增长创造了机会。(3分)5他继承父业,不久感到“神谕要他借询问别人来考察自己”。(3分)6他有一种习惯,在大街上、市场里和运动场里同各种处于不同情况的男人和女人谈话,讨论各式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婚姻、友谊、爱情、家政、艺术、商业、诗歌、宗教和科学,特别是道德问题。(6分)

7他熟悉人类的一切事务,人生的各个方面都是他研究的课题。(3分)8他只对物理世界不感兴趣,因为他宣称从树木和石头那里学不到什么。(3分)9他精明敏锐,能很快发现辩论中的谬误,善于把谈话引到问题的核心。(4分)10他虽然性情温和文雅,谈笑风生,却喜欢揭露那时代的江湖骗子,用他的智慧戳穿他们空虚的老底。(5分)

11苏格拉底的行为体现他所教导的德性。(3分)12他极为克己、豪爽、高尚、勤俭,有很大的耐性,没什么欲望。(4分)13在七十年的一生中,在战争和执行政治任务时,他在行动和精神上都表明他很有勇气。(3分)14因被诬告为不信神和腐蚀青年,他被国人判处死刑,于公元前399年饮鸩而死。(3分)15他死得像活着时一样壮丽。(2分)

II.Translate the Following Passage into English.(50 Points)九旬院士台上拄拐作报告,90后学生台下一片片睡到,一大早看到新闻中这样的画面对比,真让人难过!有人说这像个笑话,不错,学生素质沦落至此,品德教育失败至此,的确像个笑话。

发生这样的事情,大多数人都表示很气愤,而学生则成为众矢之的。大家普遍认为,首先,一个人应该有起码的尊重知识的礼貌!退一步讲,一个人应该有起码的尊重老人的礼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以92岁高龄,仍孜孜不倦,为大家传道授业解惑,作为后生,怎好意思睡?

其实不光听讲座,如今大学生课堂上睡觉、逃课也是家常便饭。这固然有老师讲课不吸引人的原因,可大学生个人素质的滑坡,也着实堪忧。老师讲的是做人道理,学生想的是功名利禄;老师讲的是终身发展,学生要的是急功近利;老师讲的是如何走正道,学生想的是如何走捷径。须知课堂上趴着,人生中很可能会趴下;课堂上睡倒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身体,还有他们的教养、道德和灵魂。

此情此景,令人堪忧。千年的精气神若为物质充裕,而理想迷失,则未来何处去?江山何人守?少年强则国强,如果我们的少年都是这种状态,如何能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不但其个人发展令人堪忧,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梦想也十分堪忧。

篇3:专业英语翻译及译文

海明威的《大双心河》描写尼克在参加大战后, 身心受到损伤, 独自回到密执安州北部少年时代常去的钓鱼之地。文章具有典型的海明威风格———不交代故事背景, 用白描式的景色描写, 开门见山地勾画人物, 却只见外部动作, 不作内心刻画, 结尾平淡, 只见冰山一角。译者吴劳在透彻理解原文精神的基础上, 做出“形神皆似”的传译, 不仅充分传达了原作的神韵, 而且行文通达流畅, 富有文采, 读来引人入胜。

A.F.Tytler曾说:“译文应该是原著思想内容的完整再现;译文的风格和手法应该和原著属于同一种性质;译文应该具有原著所具有的通顺。” (刘重德, 2003:62) 为了能忠实原文, 行文通畅, 译者从词句到段落语篇都做到了细心斟酌, 再三推敲。《大双心河》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描述宿营过程, 第二部分描述垂钓过程。纵观两部分译文, 吴劳的译文在词汇、句子、语篇方面都保持了与原作的高度一致性, 克服了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再现了海明威的作品风貌, 体现了译者高超的技艺。

1. 词汇方面

海明威喜欢用各种表示感观的词汇描述主人公的外部动作, 从而表现其内心世界。他的描写从视觉、感觉、听觉、触觉入手, 习惯选用具体、感性的表达方式。吴劳的译文贴切地表现出了原文的精髓。

译例 (1) :

Nick looked at the burned-over stretch of hillside, where he had expected to find the scattered houses of the town and then walked down the railroad track to the bridge over the river.The river was there.It swirled against the log spiles of the bridge.Nick looked down into the clear, brown water, colored from the pebbly bottom, and watched the trout keeping themselves steady in the current with wavering fins.As he watched them they changed their positions by quick angles, only to hold steady in the fast water again.Nick watched them a long time.

尼克望着被火烧毁的那截山坡, 原指望能看到该镇的那些房屋散布在上面, 然后他顺着铁路轨道走到河上的桥边。河还在那里。河水在桥墩的圆木桩上激起旋涡。尼克俯视着由于河底的卵石而呈褐色的清澈的河水, 观看鳟鱼抖动着鳍在激流中稳住身子。他看着看着, 它们倏地拐弯, 变换了位置, 结果又在急水中稳定下来。尼克对它们看了好半晌。

这是小说的第二段, 描写尼克来到河边观看鳟鱼的场景。海明威用了两个感官动词look和watch, 但译者吴劳却根据作者意图, 没有千篇一律翻译为“看”, 而分别译为望、俯视、观看、看。根据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 (1981年版) 的解释, “望”的第一释义是“向远处看, 如登山远望”。尼克站在铁轨边, 山坡离他有一段距离, 译“望”比“看”或“瞧”等更贴切。“看”根据《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是“使视线接触人或物, 如看书”。由此看来, 看是指近距离的, 尼克站在桥上往河里“看”, 用词是准确的。俯视是“从高往下看”, “观看”指“特意地看;观察”。尼克通过仔细地看河中的鳟鱼忘却心中的烦闷, “观看”一词很好地表现出了作者暗藏的意义。

译例 (2) :

Nick felt awkward and professionally happy with all his equipment hanging from him.

身上挂着这么些家什, 尼克感到走路有些不便, 但是像个行家, 感到乐滋滋的。

professionally happy这个短语原文的结构是副词professionally修饰形容词happy, 不符合汉语习惯, 因此把这两个词拆开翻译, 副词名词化, 译为“ (像个) 行家”, happy也用口语化的词“乐滋滋的”生动译出, 语句通顺, 主人公的精神状态有如就在眼前。

2. 句子方面

海明威的言语风格以简洁明快著称, 人称“电报式”的语言。文字多用普通的日常用语, 句子结构简单, 常是短句或是用最常见的连词联系起来的并列句。吴劳的翻译基本保留了原作的句式结构, 用口语化的短句展现了海明威的风格。

译例 (3) :

He adjusted the pack harness around the bundle, pulling straps tight, slung the pack on his back, got his arms through the shoulder straps and took some of the pull off his shoulders by leaning his forehead against the wide band of the tump-line.

他把包裹上的挽带绕绕好, 抽抽紧背带, 把包裹挎上背去, 两臂穿进背带圈, 前额顶在宽阔的背物带上, 减少一些把肩膀朝后拉的分量。

这个句子虽然很长, 但中间都被逗号分成了短句, 大多为省略了主语He的简单句并列在一起。译文基本按原文句式翻译, 并采用符合汉语习惯的语序, 将状语前置、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句子通俗易懂。

译例 (4) :

For years he had never enjoyed fried bananas because he had never been able to wait for them cool.

多少年来, 他从没好好享受过煎香蕉, 因为始终等不及让它冷却了才吃。

汉语的习惯是先说原因, 再说结果。这个句子完全按英语语序翻译, 却没有感到不妥。因为根据前后文可以知道, 尼克在战后回到大自然中抚慰自己心中的创伤。他回顾从前的生活, 把结果放在句首用以强调战争年代的残酷———他已经很多年没有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了。

译例 (5) :

Nick took him by the head and held him while he threaded the slim hook under his chin, down through his thorax and into the last segments of his abdomen.

尼克一把抓住它的头, 捏着它, 把细钓钩穿过它的下巴, 一直刺透咽喉直到它肚子最下部的那几个环节。

这是一个长句, 对英语中有些结构复杂的句子, 采用直译的方法翻译成汉语就会显得不合逻辑, 给人很拗口的感觉。尽管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保持了原文的形式, 忠实于原文, 但汉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 有着明显的差异。一种语言形式所容纳的内容在另一种语言中往往没有与之对等的形式。译文将原文的句式短化, 尼克的动作被分解成一步一步的, 这样同样传达了作者的原意——人类的残忍。

3. 语篇方面

译例 (6) :

在这片松林中没有矮灌木丛。树身一直朝上长, 或者彼此倾斜。树身笔直, 呈棕褐色, 没有枝丫。枝丫在高高的树顶。有些交缠在一起, 在褐色的林地上投射下浓密的阴影。树林四周有一道空地。它是褐色的, 尼克踩在上面, 觉得软绵绵的。这是松针累积而成的, 一直伸展到树顶那些枝丫的宽度以外。树长高了, 枝丫移到了高处, 把这道它们曾用影子遮盖过的空地让给阳光来普照了。在这道林地延长地带的边缘, 香蕨木地带线条分明地开始了。

小说中描写和礼赞自然的清新句子和场景让人赏心悦目:“树丛”“树干”“树桠”“棕色”“阴凉”等关键词的重复和变化的节奏, 把人们的视线由地面引向空中, 然后拉回到地面。寥寥数笔, 就勾勒出一幅有形有色的自然界中的植物独立且又相互示爱的画面。句子节奏的变化也巧妙地映衬出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变化。

译例 (7) :

他用斧子从一个树桩上劈下一爿闪亮的松木, 把它劈成些用来固定帐篷的木钉。他要做得又长又坚实, 可以牢牢地敲进地面。帐篷从包裹里取出了, 摊在地上, 使这靠在一棵短叶松上的包裹看来小得多了。尼克把那根用作帐篷横梁的绳子的一端系在一棵松树的树身上, 握着另一端把帐篷从地上拉起来, 系在另一棵松树上。帐篷从这绳子上挂下来, 像晒衣绳上晾着的大帆布匹儿。尼克把他砍下的一根树干撑起这块帆布的后部, 然后把四边用木钉固定在地上, 搭成一座帐篷。他用木钉把四边绷得紧紧的, 用斧子平坦的一面把它们深深地敲进地面, 直到绳圈被埋进泥里, 帆布帐篷绷得像铜鼓一般紧。

尼克搭帐篷这一系列机械动作以单调的句式, 阴郁和沉闷得让人难以忍受。同时, 译文清晰的条理性使尼克显得不慌不忙, 有条不紊:先平整场地, 然后安置毛毯, 再钉住木桩, 接着扯起帆布。这一切按部就班, 循规蹈矩, 毫无表情, 单调乏味。我们可从中看出他所追求的生活价值——秩序、整齐和有目的性。译者翻译这部作品时, 注意到作者选择的是用什么样的句式, 什么样的篇章结构, 什么色彩的词汇来表达;他还充分领悟和感受作者通过这些选择所要达到的效果, 使译文尽量不走样, 不失原味。

在英汉翻译实践过程中, 母语的负迁移现象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基于以上的译例分析, 可以得出克服母语负迁移影响的对策:

1. 教师应采取对比分析法, 传授基本的翻译理论和技巧, 对部分错误通过语言比较加以预测和纠正, 做到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通过操练和巩固练习, 使学生用心领会, 掌握正确的用法。

2. 掌握英汉两种语言结构的差异, 修正不正确的语言表达习惯。不同的语言在语句的结构方面各有特征。总的来说, 英语重“形合”, 汉语重“意合”。

3. 翻译的过程其实是将一个国家的文化以另外一种方式展示给学习者的方式。因此, 了解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 重视培养理解文化背后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一部译品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传播。通过语言将另一种异域的文化展现给读者, 使读者在欣赏作品时有如身临其境, 体味到不同文化的精神。这要求译者首先对原作的创作背景有深刻的了解, 准确把握原著的语言风格和创作特色。“翻译其实是一种信息的传播或交际活动, 即communication, 是一种跨文化跨语际的信息传播和交际活动。” (吕俊, 侯向群, 2001:1, 2) “实际上, 几乎所有一流的文学翻译等于再创造。” (刘重德, 1991:12) 文学翻译不是对原作依样画葫芦的简单劳动, 是科学的、创造性的劳动。翻译文学的经典之作常常是原文风格与译者风格相得益彰的产物。翻译一部文学作品, 译者需要对作家, 对另一种语言、另一种文明有较为深入的理解与研究, 这样才能把原作的意与味传达给不同国家的读者。

摘要:英汉翻译实践往往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本文以海明威的《大双心河》译文为例, 对翻译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干扰及对策进行探究。

关键词:英语翻译实践,母语负迁移,干扰,对策,《大双心河》

参考文献

[1]Liu, Zhongde.Ten Lecture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M].Beijing:China Translation&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91.

[2]海明威, 著.陈良廷, 等译.海明威短篇小说全篇 (上册)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5.10.

[3]刘宓庆.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10.

[4]吕俊, 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篇4:专业英语翻译及译文

关键词:衔接手段 连贯 照应 替代

一、引言

传统翻译观以句子为翻译的基本单位,“注重研究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异同及言内关系,将翻译过程视为把一种文字材料转换成另一种文字材料,把一种语言产物在保持内容(命题)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成另一种语言产物的过程”(张美芳、黄国文,2002)。随着篇章语言学的兴起,人们已逐渐摆脱了传统语言学和语法学的束缚,将语言研究的重心由句子转为语篇。大多数语言研究者也不断地将语篇分析延伸到其他领域,这自然也包括翻译领域。李运兴认为“翻译活动所处理的不是一个个孤立的词句,而是由互相关联和制约的词语和句子……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语篇。因此建立明确的语篇意识,不论在翻译实践还是在翻译研究中都十分重要。”(李运兴,2001:19)

连贯这一决定语篇语义结构的重要因素,在以语篇为基础的翻译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译者在翻译时,首先需要对原文语篇内部的各种衔接手段进行分析,以便在原文与译文之间建立语篇层次上的意义与功能对等(谭键,2002)。译者必须尽可能保全和复现原文语篇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才能使译文语篇结构严谨、行文流畅、语气贯通。因此,在翻译中语篇连贯的实现直接关系到译文的可读性,并决定着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

二、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翻译策略

Halliday和Hasan指出,衔接就是把上下文联系起来的机制,它本身是意义概念,是由词汇语法来实现的,“衔接是语篇中的一个成分和对解释它起重要作用的其他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这一‘其他成分’也必须在语篇中能找到……”(Halliday、Hasan,2004)。Halliday和Hasan认为,语篇内部的衔接关系通过五种语言形式来实现:指称、省略、替代、连接、词汇。虽然以上五种衔接手段在所有的语篇中都有使用,但是翻译毕竟是对不同语言代码的转换,译者需要根据译语语篇的特点对衔接手段进行调整,以保证译文的连贯性。下面我们从连贯角度来探讨一下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翻译策略。

(一)保留原语篇的衔接方式

在不影响译文语篇连贯性和可读性的前提下,将译文中的衔接方式一一对应地译出,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反映出原语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特点。

(1)原文:At first,I attributed this new habit to advancing age—I had recently turned 40—and glumly concluded that I was becoming morbid.But why,then,was I finding my secret rite so uplifting? Finally,after many years of starting the day this way, I have figured out that I am doing it not to obsess about death but to find out about life.

译文:起初,我以为这是因为上了年纪的缘故(当时我刚四十岁),于是我不无悲哀地认为这是一种病态心理。可令我不解的是,为什么我竟对这个秘密的仪式感到如此振奋?我就是以这种方式年复一年地度过清晨那片刻的时光,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明白过来,我如此喜欢读讣告并非迷恋死亡,而意在探索生命,真正的生命。(Suzanne B.Levine,2004)

例(1)原文主要通过一系列的连接词来表示语篇中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时间为主的叙述顺序夹带着因果和转折关系),译文基本上复制了原文的衔接链,将原文的时间衔接链“at first—after many years—finally”译为:“起初—年复一年地—直到有一天”;在原文中表示因果而非并列关系的“and”被相应地译成“于是”;表示转折关系的“but”译为汉语中相对的转折词“可”。在例(1)中,源语语篇中的衔接手段在汉语中同样适用,因此这样的结构在译文中就被保留下来了。

“语篇中出现的一部分词汇相互之间存在语义上的联系,或重复,或由其他词语替代,或共同出现。只有词汇的相对集中,才能保证语篇的主题和语义场取得统一”。(胡状麟,1994)这一点对于英语和汉语语篇都很重要。

(2)原文:更令人担心的是,南极环境变暖可能严重影响全球生态环境,因为南极冰盖有助于调节全球气候、海洋环流和海平面。有些科学家认为南大洋变暖以及海冰减少可能会使海洋中每年储存的二氧化碳的数量减少,从而有可能进一步加快全球气候变暖。

译文:What is most worrying is that warming of the Antarctic environment could have serious implications for the global ecology since the southern ice cover helps regulate global climate, ocean circulation and sea level.Some scientists believe warming of the Southern Ocean and reduction in sea ice could reduce the amount of carbon dioxide stored in the ocean each year, possibly accelerating global warming further.(任晓霏,2002)

原文中,几个“变暖”的重复使语篇自然形成一个主题。此外“影响……环境”“调节……气候”“数量减少”等几组词的搭配,将语篇各句有机组合到了一起。译语中同样重复使用“warming”,并以“regulate…climate”和“reduce…amount”等搭配相对应。

(二)调整原文衔接方式

英、汉两种语言从语篇结构到组词造句等都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别。虽然,在英汉翻译中存在着将源语语篇衔接方式对应译出的情况,但更多的是依据译语语篇结构特点对源语语篇的衔接手段做出灵活地调整。这样才可以做到:减少翻译味并提高译文的可读性。

1.使用代词代替词汇复现

照应和替代这两种衔接手段可以避免语篇中的词汇重复,照应与替代虽然体现的都是与前文所出现的某一成分在意义上的联系,但二者所体现的意义关联并不相同。照应指的是语篇中一个成分用作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的现象。换言之,当一个项目再次出现时,我们不用原来的名词,而用相应的代词来指称它。替代指的是用一个替代词去取代语篇中的某一个成分。替代与照应的差别体现为: 衔接项目的关系由同指关系变成同类关系;有些衔接项目由一个词汇项目变成一个结构项目;在替代中总是有对比的成分,但在指称中没有。例如:

(3)Customer: I’d like a handful of blue file folders.

Salesgirl: Sorry, we just have red ones.

(4)A:Do you think John will come to the party?

B:I believe so.

在例(3)中,“ones”所替代的内容需从上文提取信息,指的是“file folders”,但不是那些“blue file folders”,而是与“blue file folders”同类的其他的“file folders”,同时“red”是具有对比性的,它和前面的“blue”形成对比。“Ones”与“file folders”形成衔接关系。在例(4)中,“so”所替代的是一个小句“John will come to the party”。这两种替代现象与指称所遵循的原则相似都是为了避免重复,但是它们的用法是不同的。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对替代现象的处理与前面分析过的照应/指称也不大一样。

刘宓庆(1998)、范仲英(1997)论证了英汉在代词使用上所表现出的频率的不同,指出英语倾向于多用代词,特别是人称代词,汉语倾向于重复名词、人名或称谓,避免在容易混淆的上下文中交替使用不同的人称代词。如:

(5)原文: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万生园、颐和园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扬州瘦西湖的船好。这几处的船不是觉着笨,就是觉着简陋,局促;都不能引起乘客们的情韵,如秦淮河里的船一样。秦淮河里的船约略可分为两种……

译文:The ships on the Qinhuai are better than those in Beijing’s Myriad Creature Garden and Summer Palace and Hangzhou’s West Lake,better than those on Yangzhou’s Shouxi Lake.The vessels in those,places are either clumsy or crude and cramped less inviting than those on the Qinhuai,which fall roughly into two categories…(王立弟,2002)

把原文和译文加以比较,可以明显地看出汉语和英语的不同特点。汉语原文中的“船”重复出现了6次,并不显得累赘。在英语译文里,“ships”一词仅仅在首次提到时出现了一次,其它都用代词“those”,关系代词“which”,或用近义词“vessel”替代。

有时,虽然原文所用的替代词相同,但是译者从语篇连贯性考虑之后却有可能采用不同的替代词。例如:

(6)原文:皇天在上,我们并没有说过什么,更没有做过什么。或许,惟其如此,才更耐人回味,发人深思?也或许,惟其如此才恰到好处,才更能绵远悠长,随心赋形,心心相印?

译文:May God be our witness: we never said or did anything that lovers would have done.Perhaps because of this,it invites more guessing and provokes more thinking.And probably because of that,our relationship has reached such a lasting state that it takes shape after our thinking and creates kindred spirits.(《中国翻译》2005年第1期)

原文中,两个“如此”的使用使上下文紧密地连在一起,整个语段读起来非常紧凑。在译文中,两个“如此”分别译成了语篇指“this”和“that”来指向语篇中的某一陈述,相当于夸克等人的句和小句指称。在英语中,“this”通常指近一点的事物,而“that”则指稍远的,如果第二个“如此”也译成“this”,那么语篇的结构中可能会出现混乱:“this”究竟是指第一句“we never said or did anything that lovers would have done”还是指它的上一句“it invites more guessing and provokes more thinking”,为了避免引起这样的歧义,译文分别采用了“this”和“that”。

2.补充被省略成分

英语和汉语深层语法结构的差异决定了在翻译过程中有时要不可避免地调整句子结构以保证译文的通顺。

(7)原文:Knowing this was a pursuit to the death,Nokomis outsmarted the cold devils.She hid in a stand of maple trees,all red and orange and deep yellow.

译文:诺柯米丝知道,她若是被抓则必死无疑,于是她运用智谋蒙蔽那群冷酷的恶鬼。她躲进一片红色、橙色、深黄色的枫树林里。(《中国翻译》2005年第4期)

显然,原文中的“all red and orange and deep yellow”省略了中心词“maple trees”,夸克等曾报道过用形容词体现的类别词作为中心词的实例。但是汉语在这种情况下则不能省略中心词,其原因是“类别词在语义上对事物的从属性太强,既然是对事物的分类,如石桥、木桥、铁桥……当这些类别词离开所分类的事物就毫无意义了”(胡壮麟,1994)。原文“all red and orange and deep yellow”在汉语中可以有两种译法:一是放置在整个名词词组之前,即“红色、橙色、深黄色的一片枫树林”;另外是仅作为中心名词的修饰语,即“一片红色、橙色、深黄色的枫树林”。如果采用前一种翻译方法,就会引起这样的疑问:是“红色、橙色、深黄色的”三种各自不同颜色构成的枫林还是一片枫林中有三种不同颜色的枫树生长在一起?采用第二种翻译方法就会避免这样的歧义。

3.省略原文部分衔接链环

如前文所述,由于语用传统和语言结构上的原因,英语倾向于多用代词,汉语倾向于尽量少用代词。我们来看一下下面的例子:

(8)原文:If you live fairly close to the mountains, you can’t beat taking your family to camp there for a couple of days for a reasonable priced vacation.Basically, all you pay for is the gas to get up there and the food, which you’d be eating at home anyway.

译文:傍山而居,必忍不住与家人到山上宿营几日,度过一个不算破费的假期。所要花费的差不多只是汽油和食物,至于食物,反正在家也要消费。(《中国翻译》2005年第1期)

例(8)中的原文存在如下的照应衔接链:the mountains—there—there,英语使用代词的频率比汉语要高,英语中的代词无须译出或以名词的形式在汉语中再现。译文中指代衔接则变成了山—山上—?(?表示省略),第一个“there”还原成了照应的对象“山上”,这是因为“宿营”这一动词通常要与明确的地点连用,而第二个“there”虽然在汉语译文中并没有译出,但读者还是能判断出“所要花费的差不多只是汽油和食物”是到达山上所需要的,因此没有必要对照原文一一复原,而如果将其所替代的内容译出,反倒显得译文累赘。

4.隐性衔接显性化

与英语相比,汉语为意合语言,汉译英时,通常要将汉语中隐形的意义连接转换为英语中显性形式衔接手段。形合和意合是语言的两种基本组织手段,形合和意合往往并存于一种语言中,但二者的作用总是各有侧重。王力先生指出:“中国语里多用意合法,联结成分并非必需;西方多用形合法,联结成分在大多数情形下是不可缺少的”(申丹,1997)。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实例来看一下汉译英中的“意”与“形”之间的转换。

(9)九岁时,母亲死去。父亲也就变了样。偶尔打碎了一只杯子,他就要骂到使人发抖的程度。后来,就连父亲的眼睛也转了弯,每从他的身边走过,我就像自己的身上生了针刺一样:他斜视看你,他那高傲的眼光从鼻梁经过嘴角而往下流着。

译文:When I was nine Mother died and Father became even worse.If you accidentally broke a small thing like a cup, he would throw such curses as to make you shiver all over.His eyes would cast sideways glances.Whenever I passed by him, he would eye me sideways with an arrogant look streaming down the bridge of his nose and off the corner of his mouth , making me feel as if pricked on needles.(刘士聪,2002)

在汉英翻译中往往要变隐性连接为显性连接,通常体现为添加英语中表示各种语义逻辑关系(譬如转折、因果、目的、让步等等)的连接词。在英语译文中, 通过“when、if、whenever”等词的衔接, 原文内部隐藏的逻辑关系都被显现了(如“母亲死去”和“父亲……变了样”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时间衔接等),而且译文段落的组织环环相扣,紧密和谐,反映了原文的脉络和意境。

三、结语

我们在翻译时首先假定原语语篇是连贯的,那么相对应的译文也应该是连贯、通顺的,但是由于翻译涉及的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因此译文与原文衔接手段一一对应地翻译并不能总是保证译文的连贯性。所以,译者要首先对原文语篇的衔接手段及连贯特点做出分析,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译语语言及译语受众的特点,对译文的衔接手段做出调整,通过代词代替词汇复现、补充被省略成分、省略原文部分衔接链环及隐性衔接显性化来灵活地翻译原文的衔接手段。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专题项目]“语篇隐性衔接机制与潜在连贯心理认知研究”[DUT12RW435]。)

参考文献:

[1]张美芳,黄国文.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2,

(3).

[2]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谭键,许霄羽.论语篇连贯与翻译[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3,(10).

[4]Halliday, M.A.K.& 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76/2001.

[5]Suzanne B.Levine, My Secret Predawn Rite(拂晓前的秘密

仪式)[J].中国翻译,2004,(2).

[6]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2000.

[7]任晓霏.从形合和意合看汉英翻译中的形式对应[J].中国翻译,

2002,(3).

[8]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

教育出版社,2001.

[9]张德禄,刘汝山.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10]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11]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12]王立弟,张立云.重复——在汉英翻译中的处理[J].中国翻译,

2002,(5).

[13]高维晞,欲说还休.Harry, J.Huang译, Nearly Said[J].中国

翻译,2005,(1).

[14][加拿大]比尔·卡斯尔曼.关于枫树的传说[J].谷启楠译注.中国

翻译,2005,(3).

[15]周领顺.从英语人称代词的使用看译者对风格的能动把握[J].

中国翻译,2004,(4).

[16]李运兴.英汉语篇翻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7]申丹.论翻译中的形式对等[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2).

[18]萧红.永久的憧憬和追求[A].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C].

刘士聪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篇5:专业英语翻译及译文

Unit 11-1 第一部分:二维数字图像

图像是表示一些物理参数空间分布的二维信号,典型的物理参数是光强,而更普通的是能量的任一种形式。例如,运动图像以及多光谱的遥感图像是三维或者是更高维的信号。现代数字技术使得处理多维信号成为可能,所使用的系统可从简单的数字电路到先进的并行计算机。这种处理的目的可以分为3类:

-图像处理:输入图像输出图像用相机拍摄和冲洗照片

-大自然的例子:水面上景色的反射,水雾中景色的失真,等等。高级图像处理的应用例子包括:

-司法科学:视频监控摄像机图像的增强,图像中的脸,指纹,DNA码等的自动识别和分类。可视化。例如:在我们制作一个三维物体的三维可视化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从二维图像中提取物体的信息。图像增强,例如,减少噪声或图像锐化。

-模式识别,例如,图像中某种形状或纹理的自动检测。

-将数据量减少为更容易处置或解释的信息,例如将图像减小为一幅较简单的图像、一组对象或特征、或者一组测量结果。

-图像合成,如由二维照片重建三维场景。

-图像拼接。当从同一个场景获取两种不同形态(类型)的图像时,将它们拼接起来涉及配准,其后是数据减少和图像合成。

-数据压缩。为了缩小包含图像的计算机文件的大小,以及加快网络中图像传输的速度,数据压缩常常是必需的。

我们关心的只是数字图像处理,而不是模拟处理,理由是,模拟处理需要专用的硬件,这使得建立一个特殊的图像处理应用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此外,在许多图像处理领域中模拟硬件的使用正在迅速地成为过去,因为它常常能被更具灵活性的数字硬件(计算机)所取代。

但究竟什么是数字图像呢?数字图像获取与处理的示意图如图11.2所示。顶部有某个成像设备,如摄像机,医疗扫描仪,或其它任何可将物理现实的量度转换为电信号的设备。成像设备产生一个连续的电信号。因为这种模拟信号不能直接用计算机处理,信号通过数字化仪转换为离散形式。最后产生的图像便可直接用于数字图像处理应用。

数字化仪完成两个任务:采样和量化(见图11.3)。在采样过程中,图像中连续信号的值在特定位置被采样。在量化过程中,真实值被离散化为数字数值。量化后的图像我们称为数字图像。这样就回答了本节开头的问题:数字图像只不过是一个数值的矩阵。每个矩阵元素,即已量化样本,被称为图像元素或像素。对于三维图像则称为体积元素或体素。

我们可以用两个坐标(x;y)表示图像中每个像素的位置。按照惯例,(0;0)像素,即原点,是在图像的左上角,X轴是从左向右,Y轴自上而下(见图11.4)。这可能要用一点功夫去习惯它,因为它不同于常规的二元函数的数学表示法,也不同于常规的矩阵坐标。如果一幅数字图像仅仅是一个数值矩阵,有人可能会说:数字图像处理只不过是一种对矩阵进行运算的数学算法的集合。幸运的是,现实情况远非所说的那么枯燥乏味,因为在实际中,我们很少使用图11.3所示的矩阵表示,而是对图11.3的中间图像进行处理,实际上是同一幅图像,但将光强度赋予每一个数,对人而言它通常更有意义。你会发现图像处理算法将被描述为数学算子作用于像素值或像素矩阵,这些算法的运算结果也将被用图像形式显示出来。

Unit 11-3 第三部分:图像处理引言

图像由各种物理设备产生,包括照相机和摄像机、X光设备、电子显微镜、雷达、超声设备等,并用于各种目的,包括娱乐、医疗、商务、工业、军事、民用、安全、科学。各种应用的目的都是使观察者(人或机器)提取被成像的场景中的有用信息。

原始图像通常并不直接适合于这一目的,必须以某种方式进行处理。这种处理称为图像增强;而观察者从图像 中提取信息的处理则称为图像分析。增强和分析根据其输出性质即输出的是图像还是关于场景的信息来区分,也根据所面临的挑战和所使用的方法来区分。

图像增强通过化学、光学、电子方法实现,而分析则主要由人工和电子方法实现。用于观察者的(视觉)增强方法或用于(计算机)自主分析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成本、速度、灵活性方面具有优越性,随着个人计算机价格的急剧下降和功能的快速提升而成了实用的主要方法。

挑战

图像并不是被观察的物理对象性质的直接测量,而是诸多物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光照强度及其分布、光照与构成景物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反射光或透射光从三维空间到二维图像平面的投影几何关系、以及传感器的电子特性。不像某些其它工作例如编写编译程序那样有正式理论为基础的算法,可将高级计算机语言翻译成机器语言,不存在从图像中提取感兴趣的景物信息如位置或某一制成品质量的算法和可比的理论。

这种困难常被初学者低估,因为人的视觉系统似乎可轻而易举地从景物中提取信息。人的视觉通常比我们目前乃至可预见的未来能够设计制造的任何东西复杂得多。于是我们必须注意,不要根据人们对某一数字图像处理应用的印象来评估其难易程度。

一个首要的指导原则也许是人类更擅长于判断而机器更擅长于测量。因此,比方说在传输带上确定一个汽车零件的确切位置和大小很适合于数字图像处理,而要对苹果或木材的质量定级却更具挑战性,尽管不是不可能的。按照这些原则,需进行大量计算而极少需要判断的图像增强就是很适合于数字处理的。

对处理时间的严格要求常使问题变得更复杂。很少用户在意电子表格的数据刷新时间是300毫秒而不是200毫秒;但是,譬如说大部分工业应用却必须在机器周期所要求的严格限制以内完成操作。还有许多应用如超声图像增强、交通监控、摄像机防抖动等要求对视频流进行实时处理。

为了具体了解对处理速度的挑战,设想一下,一台标准黑白摄像机的视频流每秒有1000万个像素。在撰写本文时,一台典型台式PC也许可在处理每个像素所允许的100ns时间内执行50条机器指令,而能用区区50条指令完成的处理十分有限。

此外,许多图像处理应用还受到成本的严格限制,因此我们经常面临工程师们望而生畏的三重难题:要求设计的产品同时具备性能优良、运行快捷、价格便宜的优点。

图像获取

所有图像处理应用始于某种形式的照射,典型的是光线但广义的是某种能量。有时必须使用环境光线,但更为典型的是根据具体应用设计照明。在这些情况下事情的成败往往就在于此:任何高明的软件都无法将因为照明不良而丢失的信息恢复出来。

照相机就是一个能将辐射能量分布转换为存放在RAM中的数字图像的装置。过去这一过程分成两步:将能量转换为电信号即照相机的功能;用数字化设备将信号转换成数字形式并存储。现在两者之间的界线正在变得模糊,照相机将通过USB、以太网、IEEE 1394接口直接将图像送入计算机。

照相机技术以及所产生的图像特性几乎无例外地受到最大实际应用量的驱动,其中之一是消费电视。因此大多数的摄像机具有半个多世纪以前电视广播标准所制定的分辨率和速度特性。

典型的可见光单色摄像机的分辨率为640480,每秒输出30帧图像,并支持电子快门和快速复位(任意时刻回复到一帧初始状态的能力,从而可避免在开始捕获一帧新图像前的等待)。这种摄像机是基于CCD传感器技术的,能产生优良的图像,但相对于其它具有同样数量晶体管的多数芯片而言其价格很高。

随着大容量个人计算机多媒体应用的激增情况首次发生了变化。首先影响到的是显示器,它已有相当一段时间给我们提供了比广播更高的速度和分辨率。人们可期待照相机/摄像机也随之跟上,包括由民用数字照相机所推动的高速度、高分辨率器件,娱乐业、互联网远程会议和用户视觉界面应用所推动的低分辨率和极低价格的设备。

廉价器件可能会产生更大的影响。这些是基于新出现的CMOS传感器技术的,其生产工艺与大多数计算机芯片相同,因而得益于生产批量大而价格低廉。目前它的图象质量还达不到CCD标准,但随着技术的成熟是注定会改进的。

图像增强

数字图像增强算法大致分为两类:点变换(像素映射)和邻域运算。

1.点变换

点变换产生的输出图像中每个像素都是一个相应输入像素的某种函数。这一函数对于每个像素都相同,通常是由图像的全局统计特性导出的。点变换一般运行很快,但仅限于进行全局变换,例如调整整幅图像的对比度。

点变换包括许多可用于分等级值像素的图像增强。这些算法常由基于查找表的单一软件程序或硬件模块实现。查找表的运行速度快,可以编程用于实现任何功能,以合理的速度提供最终的普适性。而MMX以及类似的处理器则能以比查找表快得多的速度通过直接计算来执行各种功能,其代价是软件复杂性的提高。当某种功能是通过图像全局统计特性来计算时,像素映射是最为有用。例如人们可以处理一幅图像,在输入信号的均值和标准偏差,或者最小值和最大值的基础上,获得所要求的增益和补偿(偏移)。

直方图指标是一种有效的像素映射点变换,对输入图像进行处理使之具有与某一参考图像同样的像素值分布。其像素映射关系很容易从输入图像和参考图像的直方图得到。直方图指标是进行图像分析前的一种有用的增强技 术,这种分析的目的是对输入图像和参考图像进行某种比较。

阈值分割是一种常用增强技术,其目的是将图像分割成目标和背景。计算阈值,大于(或小于)阈值的就当作对象,否则就是背景。有时用两个阈值来确定对应于目标像素的一个范围。阈值可以是固定的,但最好是根据图像的统计特性计算得到。也可以用邻域处理进行阈值分割。在所有这些情况下得到的结果都是一幅二值图像,即只有黑白两色而没有灰阶。

颜色空间转换用于转换不同的颜色表示方法,例如将照相机提供的RGB空间转换成图像分析算法所要求的HIS(色调,亮度,饱和度)空间。由于精确的颜色空间转换涉及的计算量很大,在对时间有严格要求的应用中常采用粗略的近似。这些近似方法十分有效,但在选择一种算法以前应该对速度和精度间的权衡有所了解。

时间平均是处理反差极低图像最有效的方法。像素灰度映射对信号和噪声的作用相同,因此对于提高图像增益的作用很有限。邻域运算可以降低噪声,却会损失图像的保真度。降低噪声而不影响信号的唯一方法是对不同时间的多幅图像求平均。不相关噪声的幅度以参与平均的图像数目的平方根被衰减。将时间平均与扩大增益的像素映射法相结合可处理反差极低的图像。时间平均的主要缺点是用照相机获取多幅图像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

2.邻域运算

在邻域运算中,每一个输出像素都是一组输入像素的函数。这组像素通常围绕一个对应的中心像素的某个区域,因此称为邻域,例如33邻域。邻域运算可实现频率滤波和形状滤波,以及其他复杂的增强操作,但是运行起来较慢,因为对于每个输出像素而言,邻域内的像素必须重复计算。

由于有了可追溯到200年前Fourier信号理论的广泛数学框架,线性滤波器是邻域处理中最容易理解的。线性滤波器有选择地放大或衰减空间频率成分,可达到平滑和锐化等效果,通常是重采样和边缘检测算法的基础。

线性滤波器可用卷积运算定义,其输出像素由邻域内各像素乘以叫做“核”的同样形状区域内的相应值,然后将乘积相加得到。线性滤波器可直接由卷积实现,也可以利用FFT在频域实现。尽管频域滤波在理论上更为有效,实际上几乎总是用直接卷积的方法。由于使用小的整数运算和时序存储器寻址,卷积比起FFT来与数字硬件更加匹配,更容易实现,在边界条件的处理方面几乎没有问题。

边界检测有相当长的历史和大量的文献资料,从简单的边缘检测到更适合于图像分析中考虑采用的复杂算法。我们可以有点随意地将边缘检测看成是一种图像增强,因为其目的是突出感兴趣的边缘特征,而将其他一切都衰减掉。

图像中由目标产生的阴影是目标特性中最不可靠的因素,因为阴影是由照明、表面特性、投影几何学、感光器件特性这些因素复杂地结合而成的。而另一方面,图像中的不连续区通常直接对应于目标表面的不连续性(例如边缘),因为其他因素不易导致不连续性。图像中的不连续性即使在光度学方面不一致,在几何即形状方面通常却是一致的。因此作为边缘检测目的,不连续部位的确定和定位是数字图像处理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粗糙的边缘检测器只是标出相应于梯度大小的峰值或二阶微商过零点处的像素。精密复杂的边界检测器则给出有序的一串边界点,以及亚像素位置和各像素处的边界方向。最商用的边缘检测器还可以在一个很宽的范围内调节空间频率响应,并以高速运行。

设计成可以通过或阻止指定形状而不是空间频率的非线性滤波器在数字图像增强中十分有用。我们首先考虑的是中值滤波器,它在每个像素位置的输出是相应输入邻域的中值。粗略地讲,中值滤波器的作用是将小于邻域尺寸的图像内容衰减掉,让大于邻域范围的图像内容通过。

数字重采样是指照射到传感器上的能量连续分布被重新采样的情况下估计图像的过程。不同方式采样,用不同的分辨率或以不同方向采样常常是有用的。

篇6:专业英语翻译及译文

数控机械通常重达100吨,可是却要求安装一个精度高达0.002mm数量级的切削刀具。在遇到预定路径下载荷变化较大的情况时,控制系统仍要以高达8厘米/秒的进给速度下移动刀具。数控机床必须具有动态响应特性,使它能够复制较复杂的轮廓线,并具有最小的路径误差。显然,这些条件要求控制系统必须与它所驱动的机器机械特征相匹配。

控制系统是一组设备的组合,他通过管理能量流和与该操作有关的其它资源来控制操作。从本质上说,因此,数控机床的控制系统用于代替人工机器操作员并可显著地改进即使最好的人工操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数字控制系统和它们代替的人工操作员直接进行类比:①检测机器的现状;②做出完成任务所需的逻辑决策;③通过操纵机械设备向机器传送决策信息;④具有储存指令、数据、与逻辑决策结果等各种信息的能力。

总之,机械控制系统是电路系统、检测装置以及机器零件的结合体,并指导切削刀具沿着预定路径实现进给动作。

.以下的内容,将给读者介绍机械控制的原理。

译文:我们已经总结了所有控制系统具有的四个主要特征:监测数据的能力;做出逻辑决策;通讯及操纵机械;及在内存中存储信息。如果系统在不借助人工帮助下执行这些操作,根据定义它是自动地控制给定任务。让我们考虑下面这个简单的操作。

译文:假设电子马达被用于某建筑物两层楼的货物传送,为了顺利操作,当额外的载荷被加上时,传送带必须维持恒定的速度。我们可以假设,电动机马达的转速和直接所供给的电流成正比。因此,当传送带上的载荷增加时,马达的扭矩要求增加,因此为了维持恒定的速度必须提供附加的动力,这通常通过增加供给电压来实现。

如果一个电机的速度指示器在人类操作者的视线范围内,他可以通过手动增加或减小电源电压来控制传送带速度。该系统如图15.1所示。

如图15.1.a所示,操作员首先发现速度低于期望值。逻辑上来说,他决定提高功率来提高马达速度。他通过操纵动力供给控制杠杆来传递决策,并提高电压,直到获得所期望的读数。在图15.1.b中所期望的速度显示出来,因此操作员不做任何操作。如果载荷降低。导致记录的速度高于期望值,如图15.1.c操作员3降低电压。

上述过程如示意图15.2所示。图中所示的系统并不会自动化的。然而。如果操作员模块用一个设备替换,并执行所显示的功能,自动控制系统将会实现。

自动控制系统有时被称作伺服机械。伺服机械或者是机电元件的复杂组合,或者就是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不管伺服机械是否复杂,它总是具有如图15.2所示的那些特性。

考虑执行我们的输送机系统的一个简单的机械设备(Fig.15.3)。这样的设备,称为瓦特调速器,可以自动地控制一台电动机的速度。

上一篇:北京个人租赁合同模板下一篇:紧急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