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新模式”

2024-04-26

“1234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新模式”(通用8篇)

篇1:“1234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新模式”

香洲区梅华街道“1234党建工作新模式”开创社会组织党建新局面项目方案书

一、项目背景

珠海市香洲区梅华同华社会组织服务社党支部成立于2016年3月,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服务,公益凝聚群众”理念,将党建工作与社会组织发展同步统筹、同步培育、同步提升,实现专业服务和基层党建双轮驱动、互促双赢,切实发挥深入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作用。梅华同华社会组织服务社自成立以来,梅华街道党工委在市、区组织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积极探索“1234”党建工作新模式,强力推进梅华街道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引领广大社会组织党员和党组织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对香洲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任务进行积极响应。

二、项目简介

“1234”党建工作新模式的主要做法如下:一是“一个平台”,建立一个镇街级的社会组织党组织“孵化”平台;二是“双重培育”,将对社会组织进行党建工作和专业能力双重培育;三是“三个孵化”,“孵化”党员、“孵化”党组织和“孵化”党务工作者;四是“四个着力”,健全组织,着力提高组建率;加强领导,着力构建新格局;积极创新,着力增强实效性;注重激励,着力激发新活力。

三、项目内容

(一)1个平台

一是“一个平台”,建立一个镇街级的社会组织党组织“孵化”平台。同华社会组织服务社党支部(以下简称同华党支部)将联合至少3个社会组织党支部一起,将同华党支部晋位升级成为同华社会组织服务社党总支,并开展社会组织党建“孵化工程”,具体举措如下: 1.筑巢引凤:招募和引入一批公益性强、特色鲜明、有发展潜力的社会组织入驻同华;

2.精心培育:根据社会组织自身特点和优势,制定发展目标,提供服务场地,选派党建指导员,量身制作孵化培育方案;

3.孵化出壳:通过开展党员知识教育、业务知识培训等活动,培养发展党员和骨干力量,在符合条件的组织中,单独设立党支部; 4.雏鹰展翅:协助新党支部形成较为规范的运作模式,打造特色党建品牌项目。

(二)双重培育

同华社会组织服务社将对社会组织进行党建工作和专业能力双重培育,打造具有“梅华特色”的双重培育模式,同华社会组织服务社将充分发挥枢纽型服务平台的优势和功能,一方面选派具有丰富基层党建工作经验的同志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定期走访社区和社会组织,加强对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指导;另一方面,通过专业培训、参观学习、现场督导等形式大力推动辖区社会组织党务和业务能力同步培育,同步提升,实现党务和业务齐头并进,双轮驱动,互促双赢。确保社会组织始终与党工委、办事处同心、同向、同步。

(三)3个孵化

3个孵化是指“孵化”党员、“孵化”党组织和“孵化”党务工作者。1.孵化党员:加大在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的力度,注重吸收社会组织负责人、管理人员、优秀社工专业人才入党。积极开展“三培养”活动:即努力把机构骨干从业人员培养为党员,把党员培养为机构骨干,把党员骨干培养成管理人员,不断优化社会组织党员队伍结构。

2.孵化党组织:开展党组织“孵化”行动。第一,加大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力度。按照“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带动一个”的原则,对已“孵化”出的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社会组织及时单独建立党组织,并采取内选、外聘、兼任、挂职等多种方式,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以及班子成员,开展“五送”活动。即送党支部标牌、送党旗、送党建书籍、送党报党刊、送党支部工作手册,加强对社会组织党组织开展活动的具体指导,帮助建立完善“三会一课”、创先争优、党务公开、党员发展、党费收缴、党员评议、党员联系职工等制度,促进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3.孵化党务工作者:开展党务工作者“孵化”行动。一是建立党务工作者人才库。不断发现、挖掘和培养党务人才,把政治素质好、组织能力较强、懂管理、熟悉党务工作的党员充实到党务干部人才库,实行动态管理、信息互动、资源共享,初步建立起一支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社会组织党务工作者后备队伍。二是定期组织培训。依托同华社会组织服务社党组织“孵化”基地,通过岗位培训、党课辅导、观摩学习、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帮助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掌握新形势下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特点和规律,逐步培养一批年纪轻、素质高、有活力的社会组织党务工作者。

(四)4个着力

1.加强领导,着力构建新格局。全面落实党建责任,加强与各会员单位和业务主管单位的工作衔接,协调建立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联络员,构建由党组织领导,基金会、爱心企业、社区居民、高校社团等多元力量共同参与,具有梅华特色的“一核多元,共治共享”的社区公益新格局。

2.健全组织,着力提高组建率。针对目前社会组织发展不平衡,党组织组建率比较低的实际,坚持做到“四个同步”,即:社会组织入驻/备案材料与党组织设立申请同步提交,社会组织自身建设与党组织建设同步检查,社会组织与党组织作用发挥同步评估,社会组织与党组织创先争优同步表彰,提高组建效率。

3.积极创新,着力增强实效性。针对社会组织党组织的特点,通过“三个结合”开展活动,即:结合社会组织登记类别,以独立党支部为单位自行组织开展组织活动;结合社会组织党组织分布情况,借助同华社会组织服务社的党建资源优势,做到集中组织、统筹推进;结合部分流动党员本地无党组织的实际,协调挂靠单位开展委托式的学习教育,做到党员学习和活动全覆盖。

4.注重激励,着力激发新活力。深入开展争创社会组织党员先锋岗活动,全面开展培优选优树优示范点建设工程和党建阵地标准化建设活动,定期评选优秀社工党员、优秀社会组织党组织、优秀社会组织党务工作者,激发社会组织党员参与社区公益的热情和活力。

篇2:“1234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新模式”

探索党校教学管理改革新模式

自2007年启动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宜州以建一流党校为目标,围绕“1234”(即,围绕一个中心;打破两个瓶颈;完善三个机制;探索四个拓展)工作方法,积极探索党校教学管理改革新模式,2011年10月顺利通过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党校达标验收,评为优秀等级,为该市“建设循环经济强市,打造宜居旅游名城”提供了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有力推动了该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跨越发展。主要做法是:

一、围绕一个中心。该市党校建设始终坚持围绕服务宜州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牢牢把握县乡党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制定了《宜州市委党校中长期事业发展规划》、《宜州市委党校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宜州市委党校校园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宜州市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建设规划》,为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打破两项瓶颈。打破党校工作缺乏长效推动的瓶颈。通过狠抓组织机构建设,精心制订实施方案,切实把深化县乡党校教学与管理体制改革和扎实开展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大培训工作纳入市委整体工作部署和党的建设总体安排中,并把其列入重要议事议程。成立了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确立了在市委统一领导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市委党校具体统筹协调,相关部门配合联动的组织领导机制。出台了改革实施方案,-1-

建立了激励约束机制,将县乡党校教学和改革工作与乡镇、市直单位年度绩效考评相挂勾,层层签订责任状,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经常抓,主管部门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格局,为县乡党校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通过定期不定期召开由组织部、党校、人社局、教育局、科技局、农业局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加强对县乡党校体制改革工作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由市委组织部牵头组织,党校具体负责定期对全市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确保改革工作顺利、平衡推进。打破党校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的瓶颈。该市重点把党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着重加大对县乡党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党校工作,并将党校办学水平达标评估迎检经费456.5万元分期列入年度财政预算。

三、完善三个机制。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完善党校建设定期投入机制。四年来,该市共投入310万元用于党校教学综合楼和学员宿舍楼的装修、配套设施建设和校园硬化、绿化等建设经费;同时加大培训经费筹措力度,2007-2009年筹措培训经费10多万元。完善党校建设临时投入决策机制。为了确保党校建设顺利推进,市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协调资金近40万元为党校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办公用车等问题。完善队伍培养机制。市委及时调整充实市委党校领导班子,使党校班子结构得到优化,教师与员工的比例结构合理。采取“走出去”的方式,每年选送教师学习培训、挂职锻炼、业务进修,全力实施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工程。完善资源整合机制。在资源整合中,该市先后出台了《关于整合全市培训机构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坚持做到师资、经费、设备、基地等培训资源统一管理。一是有效整合市委党校、市职教中心、涉农部门、农家课堂、培训基地、远程教育等培训资源,构建“市委党校——乡镇党校——农家课堂”为主轴,“部门培训机构”和“专业协会、示范基地”为两翼的党校培训新体系。形成了以市委党校为中心,16个乡镇党校、9个党校市直分校,48个专业协会、56个示范基地、627个党员中心户、418个农家课堂为主体的“大党校、大培训”格局。二是建立健全现代网络培训。该市建立健全市远程教育网、农广校等现代网络渠道,组织各类教学培训活动1100多次,受教育党员干部群众达14.4万人次。三是在“外训内培、专兼结合”的基础上,该市聘请中央党校、广西区委党校、广西农业厅、河池学院、河池市委党校等专家学者和乡土人才共140人作为宜州市委党校的兼职教师,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提升培训效果。

四、积极探索四个拓展。一是积极拓展培训范围,突出广泛性。积极举办各类培训班,培训重点由科级领导干部、市乡党政部门党员干部和村“两委”干部拓展到全市范围内的全体党员以及各类人才,努力把教育培训范围拓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营造人人皆受教育、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环境。二是积极拓展培训内容,突出实用性。在培训内容上,由原来侧重于理论知识向针对性、实用性、实效性比较强的农村实用技术、劳动技能延伸。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党员干部的实际情况,科学设置培训内容,从而做到学其所需、学以致用。三是积极拓展培训方法,突出多样性。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培训内

容延伸与活动创新相结合、党校内外结合、理论指导与实际探索相结合、教师面授与远程教学相结合、长期常规培训与短期专项培训相结合的“六式”培训模式,既注重干部的岗位能力培训,又注重干部延展能力培训方式,增强了培训的效果。四是积极拓展培训职能,突出效益性。全力办好主体班次。按照市委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在突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同时,围绕学员最想学到的知识、最想知道的事情、最想解决的问题,把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党性教育有机统一起来,突出学员的能力素质培养,致力于提高干部的执行力和创造力。分类别、分层次设计教学内容,形成纵向分层、横向分类的培训体系。积极拓展部门培训。充分利用党校自身优势和培训基础,整合资源,大力拓展,进一步扩大办班规模,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篇3:“1234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新模式”

【摘 要】在当前新时期、新阶段,统战工作面临着统战对象构成多样化、年龄年轻化、思想复杂化等问题,做好统战工作对于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凝聚力量,提升企业发展质量效益,助力油田度过难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协调关系,创造认同是做好统战工作的根本。勘探开发研究院充分借助科研单位的特点和优势,摸索总结出了统战工作“1234”工作法,即建立“一项机制”,搭建“两个平台”,培养“三类人才”,开展“四个活动”,逐步形成了具有科研特色的统战工作格局。

【关键词】科研单位;统战工作;特色

勘探开发研究院(简称研究院)是中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油气勘探开发研究中心,是新疆油田勘探开发地质参谋部和决策支持系统,现有民革、九三学社2个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全院中、高级党外知识分子300多人,有无党派人士、留学归来人士、台属(侨眷)等20多人。

近年来,研究院在市、油田党委统战部的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精神,以科研生产为中心,着眼大局、凝心聚力,集合各方优势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结合科研单位工作特色,开创了统战工作“1234”工作法,在推动企业发展、增强“软实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维护稳定和推动油田公司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建立“一项机制”,打牢制度保障基础

院党委始终关心和重视党的统战工作,建立了由党委书记分管统战工作的领导体制,并将统战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院党委带头组织学习统战相关会议及文件精神,参加统一战线重要活动,坚持与党外人士代表保持沟通联系,在推动统战工作创新发展中发挥了表率作用。同时,高度重视发挥无党派人士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做重大决策前主动征求统战对象的意见和建议。在实施院务公开制度中,不定期邀请统战人士代表参加院组织的各项会议,使他们能够参政议政,发挥优势,为我院的发展献计献策、贡献力量。

二、搭建“两个平台”,夯实凝心聚力基础

一是搭建共促团结和谐平台。院党委始终坚持民族团结工作常态化:一是加强少数民族职工的培养教育,增强各族职工“三个离不开”意识,同时积极开展“结对子”活动,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引导,2014年、2015年共结民汉对子48对,维、哈族职工结对率100%。二是深入开展“双自觉”活动,组织开展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志愿活动,引导广大职工投身到“双自觉”活动中,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克拉玛依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三是让民族同志“走出去”,积极响应上级党委号召,抽调1名同志到街道办事处开展“三非”集中整治及教育转化工作,取得突出成绩,被评为2015年度自治区“访惠聚”先进个人。

二是搭建统战人士发展平台。研究院积极探索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和通道,激励统战人士全身心为油田发展做出贡献。一是结合实际不断优化调整人才选用标准,适当增加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知识分子干部任用比例,为统战人士职称晋升提供条件。二是搭建科研平台,充分利用院内基础研究项目、基础技能竞赛、科技成果评审等平台,促进提升其专业素养。三是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加强少数民族、党外知识分子、侨联、民主党派等统战人士之间的联系,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类科技咨询服务活动并立足岗位积极思考,建言献策,勤奋工作。

三、培养“三种人才”,巩固统战人才基础

研究院统战人士具有文化层次高、政治意愿强等特点,是统一战线事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研究院以“三套体系”建设为依托,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统战代表人士队伍,突出示范引领作用。

一是培养少数民族代表人士。首先,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干部和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机制,提高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素质,努力培养政治坚定、品德优良、专业过硬的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其次,敢于给少数民族职工压担子,让少数民族职工参与负责项目课题研究,加快少数民族科研骨干的成长成才,发挥他们在科研人员中的表率作用。例如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木合塔尔即为油田公司学科技术带头人和技术专家,对统战人士和全院职工起到了带头模范和引领作用。

二是培养党外高级知识分子。首先,在全院范围内进行党外后备干部的摸底和推荐工作,建立健全党外后备干部人才数据库和动态管理机制。其次,坚持优中选优,为统战工作提供动力。已认定7人为无党派人士,近期又选拔推荐5人为无党派人士。第三,加强培养优秀无党派人士代表,充分发挥参政议政作用,利用参观考察、专题学习和培训班等方式,不断提高党外干部的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使他们真正成为政治上靠得住、业务上过得硬、品行上能服众、对企业有贡献的领军代表人物

三是培养优秀出国留学人员。研究院牢记“支持中亚油气快速发展、引领地方企业走向海外”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中亚油气研究所的优势,加强对出国留学人员语言和专业技术的培养,引导他们在海外支持、项目洽谈、项目汇报和引领克拉玛依地方企业走向海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开展“四个活动”,激发统战工作活力

“爱油田、献良策、做贡献”主题实践活动是新时期统战工作不断深入开展的重要载体,我院统战人士在适应新常态、应对低油价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聪明才智,在开源节流、提质增效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开展好“爱岗敬业,爱厂如家”大讨论活动。院党委坚持用文化“凝聚人、引导人、关心人、温暖人”,大力倡导“家”文化理念,以“家”文化建设为基础,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深入践行文明风尚,展现了“激情进取、文明和谐”的企业形象,连续四届蝉联全国文明单位。“家”文化理念的宣传,加深了统战人士对企业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认同感,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二是开展好“建言献策”活动。引导统战人士立足岗位,围绕提质增效、依法治企、技术创新、民族团结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积极建言献策。2015年收到合理化建议18条,参与人数50人,推进了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有效促进了全院上下各项政策实施和工作顺利开展。

三是开展好“劳动竞赛”活动。研究院通过“油气发现”,“提质增效”、“班组建设达标”三个劳动竞赛活动,做职工建功立业的引导者,激励统战人士立足油气勘探开发,开展技术创新、优化勘探开发方案、提高团队执行力,不断为油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做贡献。“十二五”期间相继发现了3个油田,先后探明了8个规模高效油气藏,初步建成两个石油基地,6项勘探成果荣获股份公司重大油气发现一等奖,10项重大发现荣获总经理嘉奖令。

四是开展好“重塑企业形象”活动。按上级要求全面部署启动了“重塑中国石油形象”大讨论活动,引导各级统战人士围绕“弘扬光荣传统,重塑良好形象”主题,把握好学习讨论、查找问题、整改提升三个关键环节,组织开展了“学模范、忆传统、树形象”、“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等系列活动,并结合研究院实际提出了“三个形象工程”,努力塑造了忠诚担当、风清气正、守法合规、稳健和谐的良好形象。

篇4:“1234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新模式”

作者:佚名信息来源:青岛民政子站点击数:184更新时间:2010-4-9

4月8日上午,青岛市委社会组织工委成立揭牌仪式在黄海饭店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市委社会组织工委的成立,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成果,在我市社会组织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标志着我市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近年来,伴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初步形成了遍布城乡、门类齐全、层次不同、覆盖广泛的社会组织体系。截至2009年底,我市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五千多家(其中社会团体1949家,民办非企业单位3850家),还有近三千家备案制社区社会组织,年均增长率为10%左右。社会组织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力量。

我市自去年9月在全市社会组织中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各级党组织围绕“加强党的建设、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作用”的目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积极创新党建工作方式,规范党建工作制度,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在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中建立了党组织,党建工作有了新的突破。市民政局党委获得了全国“社会组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先进单位”称号。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涌现出一批具有社会公益责任、积极服务社会、坚持诚信自律、作用发挥突出的先进社会组织,先后有118个社会组织受到了国家、省、市民政部门的表彰。

篇5:“1234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新模式”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新经济组织、新社会团体组织发展迅猛,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推动两新组织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两新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是值得我们党建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重要

问题。

一、和谐社会离不开两新组织的健康发展

把握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这个着力点,首先必须充分认识两新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两新组织是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持续迅速协调健康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使国家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两新组织,特别是新经济组织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国家统计局报表显示,2003年全国规模以上私营企业、外资企业达到106188家,产值达到65338.0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45.92,比2002年增加43.88,远远超过了同期全国工业总产值增长比率。经验表明,哪里的新经济组织发展迅速,哪里的经济发展就更活跃,大力发展新经济组织已成为各级政府经济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党的十六大《决议》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肯定了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新经济组织在经济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两新组织是社会活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造活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在两新组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近年来,大批知识分子、专业人才涌入两新组织,大量民间资本、国外资本进入两新组织,不断地为两新组织注入了新的活力。人才、技术、管理、资金上的优势,使两新组织成为最富竞争力和创造活力的团体,使其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理论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活力源泉。

两新组织是社会道德文化的重要载体。社会是否和谐、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而两新组织正在成为社会道德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载体。新经济组织从业人员越来越多,据统计,2003年新经济组织中从业人员超过了7000万人,其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高低,对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影响。新社会组织更是社会道德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中有的直接从事文化艺术的创作、传承、传播,如各种文化艺术协会、科研组织、民办学校等,有的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行风管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各种行业组织。

两新组织是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保障。社会安全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在新经济组织中落实党的政策、实现依法经营,协调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的利益矛盾是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内容。而新社会组织更是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力量。社会团体组织是人民群众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其中很大部分还是直接由政府管理的事业单位转化而来,通过这个桥梁和纽带人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意愿、反映自己的呼声、争取自己的权利,从而有效地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减轻政府维稳工作压力,推动各级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有利于降低维护稳定的总体成本,保持社会总体稳定。

二、两新组织的健康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两新组织中还存在着一些与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不适应、不协调的地方,迫切需要加强党的领导,进一步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引导两新组织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两新组织的健康发展需要党组织进一步强化领导监督作用。新经济组织的主体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引导新经济组织克服利益驱动的狭隘性,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利力量,必须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而从新社会团体来说,业务主管部门与登记管理部门交叉管理,部分社团与政府似脱未脱,管理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理顺。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党组织对社会团体工作的领导监督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强化党的领导监督,既是我们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也是两新组织自身不断发展壮大、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篇6:“1234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新模式”

一、我市农村基层党组织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我市党建工作的建设取得了明显提高,但是,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致使我市农村基层党组织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

1、整个农村党员队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目前,我市农村党员23183名,55岁以上的11098名,竟占到总数的一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竟达18023名。农村大多青年外出务工,新党员新鲜血液无法补充进来,致使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班子和整个党员队伍年龄老化,生机和活力不足。

2、党员外出多,具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农村党员有6000余名外出流动,活动性大,管理松散。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劳动力转移步伐越来越快,党员是村民中素质较高、经济活动能力较强的群体,他们的流转更加频繁。农村党员大量外出,他们有的在外打工经商,有的长年在外务工,党员流动性大,增加了平常教育管理的难度,一些村开支部大会人数通常一半都不到,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一些重要的事情很难形成决议。组织生活不正常一定程度影响了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些村党组织不开展经常性的活动,放松了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党内生活制度流于形式;有的党员党性观念淡薄,不愿过组织生活,甚至参加组织活动还讲价钱;有的村一年开一二次党员大会,也到不齐。

3、村级无积累,集体经济薄弱,无钱办事,影响组织威信。许多村的村集体经济没有固定收入来源,甚至多数村的集体流动资产处于空壳状态。村里的公共设施建设举步艰难,经济是基础,是村级组织发挥作用、凝聚民心的依托。无钱办事,就会变得无所事事,久而久之,就会影响村党组织在群众心中的威信。

4、工作理念不新、工作方式陈旧。随着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的发育和民主建设的推进,农民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政治参与热情增强。但有些基层党组织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一是习惯于发号施令实施领导。没有让农民群众真正成为农村社会管理的主人,村民对于集体事务的热情和积极性受到影响。二是凭个人经验办事。有的村支书已经干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施政经验丰富。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意识不强,缺乏改革精神。三是“大事小事一把抓”。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不能做到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村民自治组织和中介组织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四是工作作风简单生硬,不愿意做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干群关系紧张、信访案件增多。

5、部分党员宗旨观念淡化,价值观、人生观扭曲。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形成巨大冲击。农村党员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呈现多样化趋势。有的宗旨观念退化,丧失了政治热情和前进动力;有的淡化了对党的朴素情感,认为当党员吃亏,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起不到模范带头作用;有的党员精神空虚,参与当地**和封建迷信活动;有的忘了共产党员的政治责任,只愿自己富,不愿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有的不能正确认识和看待社会,把社会一些消极现象扩大化,误把现象当本质,在群众中起不到正面引导作用。

6、领导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农村党组织眼界不够宽广、信息渠道单一,缺乏机遇意识,领导发展和创新能力不强。增加农民收入思路不清,点子不多,错失了许多发展良机。相当一部分基层干部自我发展的能力不足,更不用说去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了。先富起来的个别干部,有的带富意识不强,主动性不够,有的甚至担心参与的人多了会影响自己受益,造成带富能力发挥不突出。

7、做群众工作的本领不高。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利益关系的调整,必然引发出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有些是过去从未有过的,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提高自己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但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不能或不会运用民主和法治的方法来解决群众工作中的问题,缺乏解决群众问题的本领,使农村中的矛盾升级,引发上访,甚至发生群体性事件。

二、新农村建设对基层党组织的内在要求

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要求内涵深刻,涉及到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四个方面的建设,是一个四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基层党组织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战斗保垒,作为各项工作任务的承接载体,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新农村建设对基层党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概括而言,基层党组织亟需提升以下三方面的能力:

1、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能力。新农村建设,首先是要发展农村经济,只有物质基础坚实了,才有条件实现其他的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就是要求基层党组织要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工作中心,把强村富民作为第一职责。一方面,由于山区资源较匮乏,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各村可针对本村具体情况,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鼓励一些素质相对较高的村民或山区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富余劳动力外出经商打工,实现劳动力合理转移。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拓宽村民的收入渠道。另一方面,各村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立足本村实际,挖掘内部潜力,谋划发展。在尊重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使用本地资源,大力发展高山种植业、养殖业,因地制宜,努力开辟致富门路。村党组织要帮助和引导农民积极上项目,切实帮助群众解决选项目难、上项目难的问题。

;

2、对村民自治的领导能力。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管理民主,就是要培养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形成农民合理有序地参与村务决策、村务监督的机制。现阶段由于大多数农民民主素质不高,基层民主的实现需要党组织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村党组织对村民自治的领导能力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政策的能力。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社会治理越来越重视,解决“三农”问题的紧迫感越来越强,有关方面陆续出台了许多关于农村的政策法规。但是,这些政策法规真正落实到位的却不多,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地方没有很好地组织实施,监督实施。二是对村两委工作的驾驭能力。党章规定“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这从根本上界定了村党组织的领导主要是方向性、政策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而事务性、功能性,经济社会和民间的事务管理交给农村自治组织,即村民委员会来管理。然而现实当中很多村是两委职责不清、任务不明,少数村支部甚至丧失对两委工作的主导权。三是协调处理农村矛盾的能力。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就会埋下隐患,酿成大的祸端,造成农村社会的不稳定。近几年,农民上访不断增多,群体性事件不断出现,反映了基层组织应对复杂局面、协调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有所欠缺。

3、引领农村文明新风尚的能力。贫困山区的落后不仅表出在经济上,更体现在观念和文化上。事实表明越贫穷的山村,封建迷信越盛行。实现乡风文明,就是要在农村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尚。作为先进性群体的代表,倡导文明新风尚党员干部要从自身做起,身教重于言传,党员干部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带动周围的群众。党员干部要努力做破除陈规陋习、移风易俗的榜样,做传承民间优良文化传统、扬弃腐朽落后封建习俗的榜样,做学科学、用科学方面的榜样,做自觉遵守法规法纪的榜样。

三、夯实农村党组织基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改进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要经常化、制度化、正规化,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首先要对党员实行科学的组织领导和管理,按党章要求开展正常的、多种形式的活动。其次要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做到决策符合村情,办事顺乎民意,避免个人说了算,凭老经验办事情。其次要抓好党内生活制度的建立和执行。行之有效的制度要坚持,已订的制度要落实,缺少的制度要补建。村党支部成员特别是主要领导要带头执行制度,做出表率。通过完善制度并严格执行,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支部一班人的事业心、进取心及责任感,以便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党支部真正建成政治坚定、富民有方、团结战斗、务实创新的坚强战斗堡垒。

2、加大发展党员工作的力度,把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

继续深化“三培三带”工程。着力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优秀的农村党员培养成村组干部。要及时吸收政治素质好、能力强的优秀青年入党,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不断增加新鲜血液,逐步解决农村党员队伍老化、党的力量薄弱的问题。工作中要注意“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排除宗族势力的干扰。

3、选好配强农村党支部班领导子.。

“农村要进步,关键在支部。”一个村建设的好与坏,关键要有一个一心为公,甘于奉献,开拓进取,团结战斗的领导班子,特别要注重选配好一个党性强、作风正、懂经营、善管理、热爱集体、立志创业、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好书记。大量实践证明,选配好一个带头人,就能够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群众,保一方平安。必须改进选人办法,更新用人观念,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德才兼备的标准,采取多种形式选准配好合格的农村党支部班子。选配村党支部班子的渠道要拓宽。既可以从乡镇党政机关及所属部门选派,也可从县市所属部门或先进村中选派,既可公开向社会招聘,也可以从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让有能力的中青年出来挑大梁。对选任的党支部书记,一要工作上支持,二要保证他们的基本收入。对有问题的支部成员,要本着保证稳定,“多换思想少换人,不换思想再换人”的原则,采取措施帮助教育他们,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切加强村干部的规范化管理,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村级干部队伍,以适应农村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要求,建立起现任、后备、离任于一体,选、育、管相结合,绩、奖、惩相统一的农村干部规范化管理新机制。同时,为解决村级组织适应社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继续实施完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大中专毕业生是我市宝贵的人才资源,引导和鼓励他们到村工作,可以为村干部队伍补充新的血液,传送新的思想,带去新的观念,送去新的知识,增添新的活力,对改善村干部队伍结构、提高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增强基层组织工作将发挥重要作用。2005年,我市加大了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力度,非师范类毕业生,安排到村工作二年。通过法定程序,安排他们担任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相应职务,给他们提供锻炼成长的舞台。

4、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

“有钱办事”,就是村级集体经济要有实力,要有活动阵地,要有党员思想交流的活动场所,没有集体经济实力,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就通通谈不上。发展集体经济,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只有集体经济发展起来,农村才能解决有钱办事、集中资金办大事的问题,从而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也只有通过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壮大,才能强化村级社会化服务,帮助农民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也办不好的事,真正为农民排忧解难。因此,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突破口,抓紧、抓好。同时,强调以村党支部 为龙头作用,继续整合完善农村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不断提高村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因村制宜、多措并举、多业兴村的方针,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坚持创业富民,引导农村党员干部按照自我投资、单独创业,股份合作、联合创业,土地入股加盟、借力致富的方式发展富民优势新产业,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带领农村党员创办致富项目,并通过项目带动、技术示范、市场服务等方式,带领和帮助群众共同致富。同时,坚持就业富民,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帮助农民掌握就业技能。

5、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农村党员特别是支部成员政治思想素质和发展经济的能力。要以提高素质,增强党性为目标,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来丰富他们的头脑,用先进的经验启发他们的思路,用党章约束他们的言行,增强他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本领,不断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培训教育要结合实际,注重实效,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比如“开培训班,进农广校、远程教育、流动党校”等培训方式进行。要健全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强农村党员政治理论、党性观念和法律法规教育,建立党员电教中心户制度,大力开展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培训,中青年党员普遍掌握1—2门实用技术,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改进党员教育方法,把分类教育、集中教育、经常性教育和典型示范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农村“网络党建”,把农村党建工作与信息网络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完善村远程教育设备和可上网电脑,开设党员教育有线电视专门频道,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和信息网络教育,实现农村党建在工作领域、工作手段和工作方式上的创新。健全“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党员议事、党员参加组织活动登记等制度,督促引导党员履行义务,增强党员党性观念。加强农村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严格处置不合格党员,建立健全党员队伍自我纯洁机制。

6、整顿“软、弱、散”党支部,尽快改变其落后面貌。

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一个重要而又十分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花大气力搞好后进支部的整顿。整顿工作要结合全市第三批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契机,首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摸清现状、找准原因,区别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组织、作风整顿,该充实的充实,该调整的调整。整顿成果的大小,就要看这些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党支部是否提高了威信和增强了号召力,大多数群众是否满意。

7、不断推进民主管理,提高构建和谐农村的能力。

建设文明乡风,努力形成农民群众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农村,实行民主管理是基础,维护社会稳定是关键。紧紧以村党支部为核心,不断完善村级事务管理规范化建设。一要提高民主管理能力,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农村基层自治制度。要完善村“两委”班子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正确处理村党组织与村委会的关系。要积极推行“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党政兼职,精简职数,提高效率。要建立健全党组织与村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定期召开支委(党委)会、党员大会和村民会议,凡属村里的重大事项以及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都应先召集党员大会讨论,再分别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坚决防止不顾群众意愿而由几个干部自行其是的做法。要完善村务公开制度,规范村务公开的内容、形式、时间和程序,落实群众对重大事项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篇7:“1234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新模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的社会组织迅速发展。通过党建的方式来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引导其朝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道路前进,是当前助推社会组织发展的新路径。近年来,上海市奉贤区通过党建引领,在推动社会组织的有效培育和发展方面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本文通过分析奉贤区的实践经验,得出关于通过党建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三点思考与启示,包括明确党组织的功能定位,避免官僚化倾向;创新和丰富党建方式,加强党建灵活性;注重发挥党员作用,保障党建的“生命线”。

[关键词]

社会组织;党建;培育

[中图分类号] D2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08-0045-03

新形势下,社会组织迅速发展,社会组织对党表现出一种既依附又挑战的状态,需要党组织积极应对。通过社会组织党建,主动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成为党领导和加强与社会组织关系的重要途径。

一、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对

社会组织的三个“有利于”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的社会组织进入蓬勃发展期。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要“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的社会治理功能,构建政府-社会-市场良性协调管理格局,通过党建的方式来把握社会组织的正确发展方向,引导其朝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道路前进,是当前社会组织发展的关键点。

(一)加强社会组织党建有利于确保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建立健全常抓不懈的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切实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坚强的战斗力。在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的今天,社会组织对社会发展产生着越来越广泛的影响。社会组织发展的方向正确与否,同样会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或消极作用。而社会组织党建正是为了引领社会组织朝着正确、积极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自身力量推动社会稳定向前。中国共产党是国家的领导核心,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强社会组织党建,不仅有利于把握社会组织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有利于让广大共产党员借助社会组织的平台发挥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二)加强社会组织党建有利于社会组织得到政府的指导和帮助。近几年随着改革的深入,各种利益关系的不断调整,社会进入转型发展期的一些矛盾不断激发,政府职能迫切需要从原先的大包大揽逐步向“小政府、大社会”转变,从“全能型”逐步向“有限政府”、“法治政府”转变。社会组织作为填补政府与市场空白的第三方组织,承担着相当部分由政府转移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正是基于这一点,政府不能任由社会组织“自生自灭”。由于社会组织并不以盈利为目的,因此,资金匮乏成为目前很多社会组织的“难言之隐”。其中政府购买服务成为不少社会组织运行资金的主要来源。如果社会组织无法取得与政府的合作项目,那么很有可能陷入资金断流的困境。因此,对于社会组织来说,加强与政府的合作以及信息沟通、获得政府的扶植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同时,为了尊重社会组织自身的独立性和自治性,政府又不能直接干预或者插手社会组织的具体事务。因此,唯有通过加强社会组织党建,才能在不干涉其具体事务的同时,推进政府与社会组织的沟通与指导,给予社会组织宏观上、方向上的指引和把握,以及业务上的发展和支持,确保社会组织的发展能够及时得到政府的帮助和指导,从而实现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加强社会组织党建有利于社会组织弥补自身的短板和不足。近年来,社会组织虽然取得较快发展,但由于在我国起步较晚,与国外已有百年发展史的社会组织相比,我国社会组织依然发展缓慢、力量薄弱。从客观情况分析,我国社会组织存在着规模小,作用发挥不够明显;自身发展不足,社会治理参与面不广;专业能力不足,公信力不高等短板。此外,社会组织还受到人力资源短缺的限制。许多社会组织的工作人员来自于政府转移人员和离退休工人,年龄偏大,管理方式和理念较为落后,缺乏高级人才和专业人才。通过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利用党组织手中的政治资源和权威,引入和培养优秀的共产党员服务于社会组织,通过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和党组织活动,加强队伍建设,发挥社会组织的服务职能和作用。如果遇到问题也能及时寻求上级党组织和其他党员的帮助和支持,那么,社会组织的既有问题和发展短板也能得到有效的改善了。

二、党建引领: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的奉贤实践

近年来,奉贤区通过党建引领,在对社会组织进行培育和引导、推动党对社会组织的有效覆盖和有效引领方面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探索和实践,实现在党建引领下各类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

(一)培育孵化两手抓,增强社会组织自治力,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围绕构建党委、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新型伙伴关系,各级党组织通过孵化培育、柔性凝聚、购买服务等举措,有效增强社会组织的自治能力并且激发社会组织的自治活力。一是培育孵化社会组织。以南桥镇为例,当地不缺乏热心公益事业的志愿者及公益性组织,但参与社区事务、公益服务的渠道比较单一,大部分仍局限于“小打小闹”。为此,南桥镇分别在镇党建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江海经济园区设立社会组织孵化实践基地,分类孵化生活服务类、专业调处类,文体活动类,公益慈善类等社会组织。成立社会组织联合会,让各类社会组织开展经验交流、业务培训,形成资源合力,更好对接政府公益项目。二是柔性凝聚打造社会组织。比如南桥镇党委将“和谐和美”的理念融入党建工作,以趣缘、业缘和地缘等为纽带,通过加强党建活动的支撑和情感联系,先后培育组建了120多支群众文体团队、60多个志愿者服务组织以及900多个党员设岗定责服务小组。三是通过购买服务激活社会组织。比如庄行镇在已经成立的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构建起“政府——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社会组织”三级服务体系,通过梳理编制政府购买服务清单,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并且依托党建平台,发挥社会组织的服务作用。通过让社会组织承接项目,具体运作。借助社会组织的力量,在扶贫济困、社会公益、社区文化等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4年,庄行镇主要在节庆典礼、环卫保洁、农村治理三大领域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加快整合镇内109家社会组织的资源和能力,取得良好效果。

(二)多方式创新党建,实现组织全覆盖,提升社会组织公信力。通过推动社会组织和党组织同步发展,强化社会组织的组织化程度,提升社会组织的公信力。具体做法有:一是关口前移同步建。以党建带动社建,不断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在社会组织登记注册时,将党建工作纳入登记注册的前置程序,使党建引领贯穿社会组织的发展全过程。例如海湾镇社区志愿者服务中心党支部,在党的工作覆盖下,对中心的党员实行归口管理和分类指导,组织动员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从而带动居民群众积极投身社区志愿者服务;二是分门别类单独建。根据党建基础条件,灵活多样地在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凡是有3个以上正式党员的社会组织,全部单独建立党组织,正式党员不足3人的,要尽快选派党建工作联络员,争取单位联建、挂靠组建、区域或行业统建等方式建立组织。比如,在老年协会基础上成立的海湾镇群众活动团队联合会已有85名党员,镇党委及时建立党支部并以项目团队为单位分设党小组;而海湾镇海滨综合协管服务中心只有2名正式党员,无法建立独立党支部,镇党委选派党建工作联络员,为建立党组织创造条件。三是互联网+党建。包括开通微信公众平台,加强党建载体建设;加强党建信息化建设,做好信息发布工作。比如,2014年庄行镇开通了“庄行党员微家”微信公众平台,借助微信这一新载体,创新党建方式。拓展了党员学习教育、党群互动的新渠道。截至目前,平台共得到党员群众200多人关注,累计发布图文消息40多条。

(三)注重典型引领,形成社会组织好风尚,扩大社会组织影响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注重典型引领,通过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来形成社会组织好风尚,扩大其影响力,在社会组织中形成积极向上、努力奋进的良好氛围。一是“明星个体”引领。比如,海湾镇党委立足于本地区现有的社会组织人才资源,最大限度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培养了一批熟悉“本土”社情的群众领袖。“桂英工作室”的负责人孙桂英在多年司法调解工作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摸索出了“五心工作法”和“四步调解法”,很多矛盾到了桂英工作室总能得到化解,“海湾老娘舅”的形象在全市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她本人也被选为上海市党代表、奉贤区党代表,成为传递群众呼声和反映群众诉求的代言人。二是“品牌团体”引领。比如,南桥镇党委根据社区治理需要,先后打造了“一米阳光”老娘舅工作室、“金哨子”护楼队、“百家信”群众工作室等一批响当当的具有品牌效应的社会组织。这些社会组织在小区纠纷调解、安全保护和社区共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社区居民的拥护和肯定。

三、思考与启示

通过对奉贤区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的实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可以得出以下几点思考与启示:

(一)通过党建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必须明确党组织的功能定位,避免官僚化倾向。党章对社会组织中党组织的功能定位尚未明确,究竟是“政治核心”,还是“保证监督”,还是“指导帮助”,或者其他功能定位,尚无定论。目前,学界对社会组织党组织的功能定位基本达成统一认知,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治引导功能,二是利益表达功能,三是服务功能。其中,服务功能指的是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在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维护社会组织正当权益等方面具有的职能。尽管党组织在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孵化和支撑作用,但社会组织强调志愿性与平等性,与强制性不相容,因此,党组织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以平等的伙伴关系处理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把政治作用定位在引导和保障监督面。充分尊重社会组织的独立性和自治属性,促进其健康有序的发展。避免因过多的行政干预导致社会组织成为自己的附庸或者出现官僚化倾向。

(二)通过党建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要注重创新和丰富党建方式,加强党建灵活性。根据奉贤区的实践和经验,通过党建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的关键在于结合社会组织的特点,注重创新党建方式,增强党建工作的灵活性。比如参照海湾镇的经验,针对目前社会组织的党建覆盖率低的情况,采用关口前移同步建的方式,从制度层面保证社会组织登记注册时就能启动党建工作;根据目前社会组织中党员少,不足以单独建立党支部等情况,采用分门别类单独建的方式,为社会组织党建提供支持和帮助。又比如,以往传统的党建活动方式,例如读报纸、听讲座等说教方式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信息时代需要创新和丰富党建活动的方式,可以参照庄行镇互联网+党建的经验,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增强党建的灵活性和互动性,提升社会组织成员的参与热情。

(三)通过党建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要注重发挥党员作用,保障党建的“生命线”。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党员队伍建设是社会组织党建的“生命线”。从奉贤区的实践经验来看,无论是像孙桂英群众领袖还是“一米阳光”老娘舅工作室这样的品牌团体,党员作用的发挥对社会组织的发展都至关重要,甚至关系到社会组织的生死存亡。因此,通过党建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必须要注重发挥党员的主动性,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已有党员的队伍建设,加强对党员队伍的教育和管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树立社会组织好风气;另一方面要将社会组织精英力量吸收入党,壮大党员的队伍,也有利于增强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各级组织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要善于在社会组织的管理层和业务骨干中挖掘培养优秀人才,特别是针对党员人数少、所占比例低、党建底子薄弱的社会组织,更要及时把优秀人才吸收入党,有助于带领社会组织更好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且对其他社会组织成员产生传帮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家喜.我国新社会组织党建:模式、困境与方向[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2.4

[2]贾西平.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科学化问题研究[J].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4.4

[3]李精华.关于新社会组织党组织功能定位的思考[J].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11.7

[4]赵刚印.“两新”组织党建的战略新思维[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4.2

[5]陈燕颜,陈剑平.创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思考——以苏州市社会组织党的建设为例. 唯实.2015.7

本文是2015年度上海市党校系统青年立项课题“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互动模式研究——基于上海市奉贤区的实证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奉贤区委党校

篇8:“1234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新模式”

进“两新”组织的实施意见

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推进,新型经济组织、新型社会组织(简称“两新”组织)不断增多,“两新”组织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亟待跟进。为更好地服务全场经济、社会建设,推动综治工作向深度、广度发展,充分发挥“两新”组织保持社会稳定、维护治安秩序的作用,现就推进我场综治工作进“两新”组织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省、市、县综治委有关要求,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谁投资、谁负责”的原则,充分调动“两新”组织参加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全场“两新”组织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水平,努力使“两新”组织中的违法犯罪活动、群体性事件得到有效预防,安全生产和公共安全事故明显减少,周边治安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为古农农场开发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服务。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谁投资、谁负责”的原则。

2、坚持突出重点、逐步推进的原则。

3、坚持规范管理、分类指导的原则。

4、坚持量力而为、因地制宜的原则。

三、加强“两新”组织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机构建设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两新”组织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的指导,使“两新”组织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加大督导力度,建立工作责任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切实加强对本辖区“两新”组织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组织、指导、检查与考核。

(二)强化管理责任。农场综治委与“两新”组织签订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作为考核该单位综治工作的主要依据,分别抓好新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综治机构的建设,指导“两新”组织完善综治工作机制,健全工作制度。

(三)落实工作责任。“两新”组织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实行“法人代表负责制”。“两新”组织的法定代表人对本单位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全面负责,对本单位发生的治安和安全生产问题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经济和行政责任。把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列入企业或单位管理的重要内容,真正做到“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干好自己的事,尽好自己的责”。

(四)健全组织机构。“两新”组织要设立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领导办事机构,用工人员在100人以下的“两新”组织配备综治工作联络员,100人以上的建立综治工作站,并配备专门工作人员从事综治工作。

四、坚持齐抓共管,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

(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综治牵头,派出所、司法、民政、村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和解决“两新”组织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提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工作措施,不断增强对“两新”组织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明确部门任务,规范管理平台。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归口管理”原则,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通过做好“服务、指导、监督、管理”等工作,推进“两新”组织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的落实。综治、司法部门要加强对“两新”组织矛盾纠纷排查的指导和员工的法制教育。派出所要帮助“两新”组织落实流动人口管理、治安巡逻等工作措施,督促其整改内部治安隐患,加强防范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要不定期组织突发事件处置的培训,使一些基本的治安案件能得到及时有效化解,切实发挥社会管理职能。劳动保障部门要督促“两新”组织规范用工行为,落实劳动保护措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经常督促“两新”组织落实各类安全生产措施,切实减少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

(三)加强服务意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综治办要主动调查了解“两新”组织综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业主的意见和要求,与有关部门联系沟通情况,共同做好“两新”组织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派出所要在依法保护其合法权益的同时严厉打击各种危害“两新”组织生产经营的违法犯罪活动,针对其在生产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和隐患提出工作建议,引导其诚实守信经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要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两新”组织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其他有关部门帮助妥善处理“两新”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因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劳资等问题引起的纠纷,维护正常的生产秩序,保护职工合法权益。通过各部门共同努力,形成党政领导,综治牵头,部门联动,齐抓共建的工作格局。

五、建立健全工作制度,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

(一)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定期排查、及时疏导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引导员工通过内部调解组织调处纠纷或通过司法途径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集体上访、越级上访等事件的发生。加强信息沟通,指定专(兼)职信息员,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情况。

(二)建立门卫值班和治安巡逻制度。健全安全保卫机构,固定专人做好门卫值班,规范交接班程序,严格出入登记。对重要部门和重点部位坚持24小时巡逻,相邻的“两新”组织可尝试联合值班巡逻。

(三)建立流动、暂住人口管理制度和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制度。要按照“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加强对内部员工和进出单位的流动人员的管理,建立内部员工档案,实行流动人员台账管理,确保单位内部安全。开展经常性的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员工的法制意识和守法观念。配合司法、公安等部门做好刑释解教人员、轻微违法犯罪人员的管理、教育、挽救和转化工作,落实帮教措施,积极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

(四)加强法制宣传。综治办要结合普法宣传定期开展法律进企业活动。“两新”组织可结合本行业特点定期聘请公安、消防、环保、安全生产、税务等部门的工作人员为管理人员和员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

(五)落实治安防范措施。在协助、配合公安机关打击单位内部违法犯罪活动的同时,针对本单位的性质、特点和对防范工作的特殊要求,以防盗、防抢、防火、防破坏、防泄密、防事故为重点,落实防范措施;加强对重点部门、要害部位以及易燃易爆物品、剧毒有害物品的管理;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

(六)加大科技防范力度。树立“科技保平安、投资创平安”意识,加大防范设施投入,在重要部门和要害部位安装防盗装置,提高物防、技防水平。有条件的单位应联网报警装置和电视监控装置,不断提高治安防范能力。

六、建立奖惩机制,确保“两新”组织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落到实处

(一)严格考评考核。将“两新”组织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纳入综治工作的考评内容,实行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对“两新”组织进行治安综合治理检查评比活动时,应加强与“两新”组织主管部门等相关单位的协调沟通,加强情况通报,要保证“两新”组织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

(二)坚持奖惩兑现。对工作措施落实、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农场综治委给予表彰奖励;对成绩显著的,由农场综治委推荐,县综治委或党委、政府予以表彰奖励,并由县授予“平安单位”称号。农场有关部门在对“两新”组织评选综合性荣誉称号和对法定代表人评先授奖时,应将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和依据。

(三)严格责任追究。对不重视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导致内部治安秩序混乱或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或发生严重刑事案件的“两新”组织及其责任人,综治办将情况报送县级综治委和公安、工商、银行等部门,有关部门视情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对“两新”组织及其责任人进行处罚,促其整改。

福建省国营古农农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

上一篇:外出活动申请表下一篇:竹纤维发展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