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倍的认识导学案

2024-05-10

三年级倍的认识导学案(共11篇)

篇1:三年级倍的认识导学案

《设计校园》导学案(一)

学校:美泉小学 年级: 三年级 设计者: 凌日红

课题 设计校园

案序 第8单元第3课时

学习内容 教材第106-107页。

学习目标

1. 认识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

2. 能通过自主调查、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会设计自己喜欢的校园。

3. 会从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能解决问题。

自主预习

1、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什么方位?后面、左面、右面呢?

2、说说本校校园里八个方位都有哪些建筑物?如果把它画在纸上一般按什么方向来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自学教材第106-107页中设计方法几步骤。

交流合作

1、展示校园平面示意图,说说校园的各个方位都有哪些建筑物或教学设施。

(1)这个校园设计得漂亮吗?合理吗?你有什么建议?

(2)如果能在设计漂亮、合理的学校里面学习,你们会有什么感想呢?

(3)你想设计一个什么样的校园呢?

2、了解自己的校园。

(1)说说你调查的本校有哪些基本设施。

(2)说说学校有什么建筑,各在什么地方?(用学过的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来叙述。)

3、谈一谈自己对本校校园现状的看法。说说本校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的?必须添置哪些设备等。

4、出示本校的校园示意图,讨论:

(1)应该在什么地方添置什么设备?

(2)绿化上面你有什么见解?

(3)操场的大小或形状如何?

(4)你还有哪些设想?

5、利用手中的画笔来设计自己的校园。(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合作动手设计,教师巡视指导。)

(1)先用白纸画出各种设施的位置、数量的平面图。

(2)将泡沫制作的设施模型粘贴在适当的位置。

(3)用彩笔装饰校园环境。

(4)用小纸条贴上各种设施名称。

展示提升 1、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及时补充。

2、每个小组各派一名同学介绍自己设计的校园示意图。(利用学过的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来描述。)

3、展示每个人的设计图,参观交流。

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活动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2、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跟数学有关,如设计校园。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认真分析,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出自己满意的校园。

★ 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导学案

★ 克、千克、吨的认识一 导学案(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 八年级上册唐诗高地导学案

★ 七年级英语上册导学案:Starter

★ 导学案心得体会

★ 角的认识 导学案(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上册)

★ 你一定会听见 导学案(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

★ 七年级上册语文12课预习导学案

★ 三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导学案

★ 导学案教学论文

篇2:三年级倍的认识导学案

本节课《认识窗口》一节内容,是三年级的内容,在本册教材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环节,它起到承上启下的知识链接作用,基础性很强对学生今后的电脑画画学习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电脑的认识有一个共同性是好奇,但是要他真正的按教材去学习一般的兴趣都不高,学习比较被动,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很多学生对电脑的好奇只停留在玩游戏上。加上学生的来源不同,本地生之间的差异性,城里生与乡下插班生之间的差异性,体现在电脑技能基础、知识接受能力的个性差异。于是,我设计的教学任务要顾及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顾及到学生的技能基础和个体差异,同时也要注意到他的可行性、操作性和实用性。

三、教学目标

1、认识“画图”窗口。

2、掌握直线、矩形、椭圆、圆角矩形等工具的用法。

3、会保存画好的图画。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熟练掌握直线、矩形、椭圆、圆角矩形等工具的用法,会画一些简单的画。

2、会保存画好的图画。

五、说教学设计

为了能够让学生有效的掌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预设了如下的学习活动。

1.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2.设置任务,自主探究。

3.参与游戏,突破难点。

4.归纳总结,成果展评。

具体阐述如下:

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窗口吗?在哪里被称为窗口?

今天我给大家说的这个窗口呀,是windows操作系统的一大特点。请打开电脑。

[从学生身边的活动出发,让学生对新的知识点产生兴趣.]

设置任务,自主探究

a、请试着打开画图窗口:

单击开始按钮

指向程序

指向附件

单击画图

窗口的结构很相似,窗口有标题栏、控制按键、菜单栏、工具栏、地址栏、工作区、状态栏等。

b、请观察画图的窗口,说出上面各部分名称。

培养学生:

(1)动手能力(敢于大胆操作,掌握打开窗口的操作方法)

(2)动脑能力(敢于思维、想象,有探索精神,有求知欲)

(3)动口能力(敢于师生对话、同学交流,观点互动、取长补短、共同分享)。]

教后自评

1.纵观本课的学习活动的过程,我始终立足于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篇3:我对导学案的认识与建议

作为新课堂模式的重要组成部件, 导学案必须发挥应有的作用, 来支撑新课堂的运行。导学案还有别的称谓:指南针、方向盘、导航仪、路线图、施工图等, 我还用过“渡船”这个意象来描述导学案。

一份好的导学案, 既能承载三维目标、学习过程, 也能呈现学法指导和课堂流程、课堂形态。甚至可以说, 导学案是折射教师教育观、教学观、生命观的“镜子”, 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导学案。

然而, 遗憾的是, 导学案在一些学校的具体操作中发生了严重的“异化”, 再次“沦落”为应试教育的捕兽“陷阱”, 成为升学必备的有效工具。

目前导学案的主要设计误区有:设计思路教案化;知识习题化;学习设计的共性化。

我们必须清楚, 新课堂模式是“学中心”, 围绕“学什么、如何学”建构, 传统教学的核心是“教中心”, 强调的是“教什么、如何教”。如果说传统课堂中的备课是备教学目标、备教学进度、备教学方法, 那么, 基于导学案设计的新课堂则要求“新三备”:备学生、备学情、备学法。新课堂模式要求借助导学案引导学、促进学、发展学, 而不是牵制学、控制学、囚禁学。导学案设计的教案化, 是教师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直观反映, 观念不更新, 这样的导学案无非是换了名字的“教案”而已。

导学案的设计要求“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然而, “问题”和“习题”概念的混淆导致导学案陷入异化误区。必须指出, 市场上流行的各种导学案, 都呈现出这方面的重大缺陷。“知识问题化”又称为“碎片化”学习, 这样的学习往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 既体现不出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也没有深层次的情境设计, 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编写成一道道习题, 甚至机械地照搬教辅资料。在有些学校, 以前是学生学课本, 现在是学生学导学案。正确的做法是, 按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注重学习的内在关联, 从体验和认知途径出发, 注重整体性知识架构, 其追求不仅是“学会”, 更看重“会学”。

真正的学习是从学习者的差异出发, 强调、尊重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和体验。然而, 传统的备课和时下流行的导学案编写流程, 都是教师基于学习者的猜测和教学评估而进行的, 缺少真正的“学生主体”性设计。尤其是那些“拿来”的导学案, 因为完全脱离了“校本校情”, 所以缺乏应有的开放性、互动性、创生性, 丧失了导学案原本应有的价值。

仔细分析, 导学案之所以存在这三个误区, 根源主要在: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有待转变;对学习者的学习、生活、成长规律缺乏真正的研究和认识;教师对新课堂的驾驭能力不足。所以教师应该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我将其称之为“三本”, 即“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学为本”的教学观、“以生为本”的学生观。

认识学习者的成长方式。只有从学生出发, 按照学生的“个性化”方式, 让学生通过“体验”, 找到自己的“兴趣中心”, 才能让真正的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认知的方法是感知——分析——综合, 认知的途径是表象——属性——实质。

提高驾驭新课堂的能力。学生是教学的最大资源, 对教师而言, 应该充分放手, 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 发动学生自学。

一旦导学案囚禁了学习者的思想, 扼杀了学习的个性, 那么它便名副其实地成为了课堂教学中的又一个“凶器”。杜郎口中学崔其升校长曾私下讲, 导学案现在已成为除教师霸占课堂外的又一“毒瘤”。能否取消导学案?我可以这样回答:取消导学案一定是未来课堂进一步改革的趋势。我甚至可以说, 取消导学案将是第三代课改的最主要标志之一。

如果没有导学案, 将如何组织学习?我设想的新课堂基本流程是:教师出示学习目标——组内研究学习目标, 形成个体学习方案——围绕学习方案进行独学、对学、群学——展示、反馈。

篇4:三年级倍的认识导学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倍数的认识”是在学习了表内乘法口诀和表内除法后出现的内容。本课共有三个例题,例题1是让让学生用笔圈一圈,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形象的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例题2是让学生做教室清洁的案例为情境,通过给的条件,用画图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是用除法计算的思维模式。例题3通过学生用画图理解的方式,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是用乘法计算的思维模式。这些例题都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是重点,也是难点。学习本课让三年级的学生在倍数的计算中运用已学的表内乘法口诀和表内除法,通过计算掌握,并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习本课之前,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表内乘法口诀和表内除法的方法。三年级阶段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要接受知识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在本节课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三年级学生现有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兴趣、能力等,设计出有一定趣味的、略有难度的任务,吸引学生主动探索。

三、教学方法设计

本课采用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注意设计不同层次和难度的“任务”。教师要进行教学引导与启发,正确引导三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让三年级学生运用了表内乘法口诀和表内除法去解决新问题。让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高计算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三年级学生通过已学的知识用圈图和画图的方式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多少倍。

(2)巩固三年级学生表内乘法口诀和表内除法的计算能力。

2.数学思考目标

(1)利用任务驱动、分层教学,通过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完成“倍数的认识”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三年级学生利用了表内乘法口诀和表内除法的能力,提高三年级学生接受计算知识与思维的变化。

3.解决问题目标

把“倍的认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倍的问题。

4.情感与态度目标

(1)培养三年级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的应用。

(2)鼓励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发挥创新的思维模式,构建一个自己对倍数的认识。

五、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在主要的计算过程中,认清倍的概念,能求出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2.教学难点

在具体和实际的计算过程中,能够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六、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

1.多媒体教学设备;2.课件展示;3.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数学学习。

七、教学环节

1.情景导入(3分钟)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倍的课题,引导学生观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三年级学生对倍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点击课件出现题目——《倍的认识》。

2.认定目标(5分钟)

展示教学目标(课件):(1)理解倍的基本概念;(2)引导学生利用图片转换成数学问题来计算;(3)让学生理解倍的认识在实际生活的应用。让三年级学生明确本节课要掌握哪些知识点,这样学习才更有方向性、目的性。

3.学习新知识(8分钟)

实际运算演示1:(1)打开图片:1)用六个正方形和两个长方形来进行示范;2)让学生来说正方形和长方形分别有多少个。

(2)提问问题:1)问学生正方形六个,长方形两个,正方形是长方形的多少倍? 2)请小老师起来回答,并且和同学解释怎么计算得?

实际运算演示2:请学生上来做示范:(1)请十二个学生上来,男生四个,女生八个;(2)让下面的学生来说女生是男生的多少倍?(3)请多个学生回答。

实际运算演示3:(1)用生活实际的例子说明:1)打开多媒体,展示十个乒乓球和两个篮球的图片;2)问学生乒乓球是篮球的多少倍;3)请小老师回答问题,并且说明下一次在体育课上如何应用倍的认识区分其它球的倍数。

4.巩固新知识(7分钟)

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任务来让学生更有兴趣的学习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计算过程,强调注意事项(课件):(1)画十个笑脸和两个星星,计算笑脸是星星的多少倍,并且写出正确答案;(2)学生实践计算对倍的计算的任务,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5.教学反馈(3分钟)

通过观察,能展示部分计算好的学生的过程进行展示和点评。使学生具有成就感,进一步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

6.课堂小结(4分钟)

让学生回顾本节的内容,回答问题,讨论心得。并让学生总结出自己在对“倍的认识”和计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深印象。教师强调重点,难点,起到强化作用。

7.布置课后作业

让学生课后回家用家里已有的水果对倍的认识再进行巩固加深,应用到实际生活。

八、教学反思

篇5:三年级倍的认识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习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估测方法。

一、预习导引

你知道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是什么吗?我们有时测量的长度不是整数厘米怎么办?

二、自主学习

复习旧知

1、我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和()。

2、我知道1米=()厘米。

3、我能填:2米=()厘米300厘米=()米5米=()厘米

认识毫米:

1、我估计数学书的长大约是()厘米,宽大约是()厘米,厚大约是()厘米。

2、我用直尺实际测量出数学书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厚是()厘米。

3、读教材第21页,理解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应该用作单位。

4、完成教材第22页的“做一做”。

探究1毫米的长度

1、数一数直尺上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小格?1小格就是1(),1厘米里面有()个1毫米,得出1厘米=()毫米。

2、体验1毫米的长度

(1)拿出1张IC卡,估一估,厚度大约为。

(2)量一量,IC卡的厚度是

(3)比一比,先用食指和拇指捏住IC卡,然后抽出。(食指和拇指间的宽度就是1毫米)。

3、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4、我知道生活中这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三、课堂检测

1、在○里填上>、<或=

6厘米○60毫米50米○400厘米30厘米○3分米

18分米○180厘米7厘米○65毫米32毫米○30厘米

2、选一选,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里。

(1)一本书厚约()。A、10毫米B、10厘米

(2)的高约10()。A、毫米B、厘米

(3)5角硬币厚约2( )A、厘米B、毫米

(4)课桌高约90( )A、分米B、厘米

(5)粉笔长约8( )A、分米B、厘米

(6)苗苗的身高约130()A、厘米B、毫米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6厘米=()毫米20毫米=()厘米

800毫米=( )厘米45毫米=()厘米()毫米

8厘米+30毫米=( )毫米 120毫米=()厘米

4、画一画。

(1)画一条长3厘米6毫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4厘米长30毫米的线段。

四、小结

篇6:三年级倍的认识导学案

编写人      审核人        时间   2013    年 3  月  2  日  班级      组别      姓名

课题:认识地图上的东南西北             课型:讲授 通过预习,我掌握了:

通过预习,我有疑惑:

一、学习目标

会辩认地图上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辩认地图上的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在地图上的方向。

二、课前自主学习(独学、对学、群学)

1.说一说,你的东、南、西、北面坐的是哪位同学?

2.早晨当你面对太阳时,你的后面、左面、右面分别是哪个方向?晚上当你面对北极星时,你的后面、左面、右面分别是哪个方向?

3.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东、南、西、北,怎样辩认地图上的东、南、西、北呢?

4、自学教材第4页例2

三、课堂合作探究,交流

1.感悟地图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必要性

出示校园示意图,把上方定为北的示意图贴在黑板上。

(1)比较一下,这幅校园示意图与平常所观察的有什么不同?

(2)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把上方定为北方,那其他的方向各是什么?

(3)点拨:人们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规定绘制地图时,上面表示北方,下面表示南方,左边表示西方,右边表示东方,简单地说,就是“上( )下( ),左( )右( )。”

(4)去掉方位词,只留下“北”。在示意图上指出其他方向。

2.辨认地图上的东、南、西、北

根据第4页下面的校园示意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教学楼在操场的什么方向?

图书馆在操场的什么方向?

大门在操场的什么方向?

体育馆在操场的什么方向?

(2)操场在教学楼的什么方向?

操场在图书馆的什么方向?

操场在大门的什么方向?

操场体育馆的在什么方向?

(我的笔记)

四、当堂达标

练习二第4题:

在地图上圈出北京、嵩山、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后,独立完成填空。

篇7:三年级倍的认识导学案

课题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1.大胆扩展学习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还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游戏活动指导学生去辨认方向,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2.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先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无论我们的身体怎样转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四个方向是永远不变的。再通过做顺时针转动,帮助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八个方向的相互关系。同时,借助学生的身体体验和感受,加深学生对方向的认识。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指南针 学生准备:指南针

第 1 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6分钟)

1.把学生带到操场上,教师说出任意一个方向,学生用手指一指,并说出这个方向上都有哪些建筑物。

2.引导学生发现有的建筑物不在正东、正北、正南、正西四个方向上。这样的方向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1.按顺序走到操场上,用手指出老师所说的方向,并说出这个方向上的建筑物名称。

2.认真观察、思考,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面向东做顺时针转动,每转动一次,填出对应的方向。东→(东南)→()→()→()→()→()→()

二、实际操作,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20分钟)1.借助指南针辨认东北、东南、西北、西南。(1)组织学生观察,了解指南针辨认方向的原理。(2)指导学生借助指南针来描述操场的东北方向上的建筑物。

(3)组织学生分小组活动,借助指南针描述操场的东南、第 2 页 西北、西南方向上的建筑物。

2.回到教室,引导学生辨认平面图上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1)课件出示教材7页例3,引导学生看图,了解数学信息。(2)观察餐厅在校园里的位置。

3.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并归纳出辨认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方法。

4.组织学生面向不同的方向做顺时针转动,边转动边说出转动前、后的方向及这两个方向之间的方向。

1.(1)分小组观察指南针,互相交流后发现:盘面上红色的一端总是指向北,黑色的一端总是指向南。

(2)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方向标记,互相交流在操场的东北方向上的建筑物。

(3)分小组活动,互相描述操场的东南、西北、西南方向上的建筑物,并说出自己是如何找到这些方向的。2.(1)认真观察例3的主题图,从图中了解到多功能厅在校园的东北方向。

(2)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方向标记,明确餐厅在校园的西北方向。

3.小组讨论,明确辨认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方法。正东和正北之间的方向是东北方向,正东和正南之间的方向是东南方向;正西和正北之间的方向是西北方向;正

第 3 页 西和正南之间的方向是西南方向。

4.面向东做顺时针转动,说出转动前面向东,转动后面向南,这两个方向之间的方向是东南方向,以此类推。2.填一填。

(1)在的()面。(2)在的()面。(3)在的()面。(4)在的()方向。(5)在的()方向。(6)在的()方向。(7)在的()方向。3.看图选择正确的答案。

(1)办公室在花坛的()方向。A.东北

B.西北 C.东南 D.西南

(2)四年级在花坛的()面。A.东 B.西

C.南 D.北

(3)三年级在花坛的()方向。A.东北

B.西北 C.东南

D.西南

三、活动体验,实践运用。(10分钟)

第 4 页 1.完成教材7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9页3题。

1.先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并展示平面图。2.利用相对的方向规律完成此题。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4分钟)1.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批注

篇8:对“导学案”的一点粗浅认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导学案是教师编制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案。是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材料依据。导学案的实施,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合作的乐趣,体验获得知识的快意,体验方法和技能的重要。

0至6岁的孩子天性使然,爱观察,满心问号,在与家庭成员的互动中,学到生活习惯和经验。儿时满怀好奇,并不断体验被满足的乐趣,孩子思维能力成熟后,才能产生持久的求知欲,演化为终身好学心。那么是什么让孩子不再爱学习了,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学习目的不是他参与确定的,学习内容不是他想学的,学习过程不是他参与组成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存在感。好比一场戏剧,观众会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剧本好,演员演得好,观众可以从头看到尾,甚至置身其中大笑或哭泣;一种是剧本不好,演员演得又不好,观众就会打瞌睡,如果恰好还有别的事要做,就干脆离场了。最好的办法是让观众成为演员参与到表演中去。对课堂教学来说,导学案是一种增强学生参与度,加强学生存在感的好办法。现就导学案的制定和使用做如下思考:

一、导学案和教案的异同

“教案”体现的是教师的意志,是为“教师的教设计的”;“导学案”体现的是“学生的意志”,是为“学生的学设计”。但是导学案应该是在教案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导学案制定的基础仍然是对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目标的设定。如果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都没有研究透,没有明确,导学案就变成空中楼阁了。笔者听了三节导学案语文课分别是两节《雨霖铃》一节《哈姆雷特》,通过课堂观察,两位教《雨霖铃》的老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比较模糊的,主要似乎是在讲意象。“柳,酒,长亭、残月”几个意象的分析贯穿了始终,但是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学生对此非常熟悉,课下和老师交流时得知意象以前是反复分析的,因此笔者认为本课把意象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是值得商榷的。笔者认为《雨霖铃》的精髓在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词人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传达出其无法言说的深情。一位老师执教《哈姆雷特》把内容确定为人物形象,也是值得推敲的。笔者认为戏剧教学应该分析矛盾冲突,但是《哈姆雷特》和《雷雨》的戏剧冲突又是不一样的,《雷雨》是人物之间的冲突,表现在人物对话的潜台词上。《哈姆雷特》是哈姆雷特内在思想的冲突,表现在哈姆雷特大段独白上。教学时可以抓住人物独白中的矛盾来揭示“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这一深刻主题。

二、导学案的制定应该体现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的认知现状是导学案制定的起点,学生的自习结果是导学案制定的依据,学生的课堂反应是导学案使用的重点,学生的课后反馈是导学案评价的标准。学生观应该是贯穿始终的,因此对学生学习层次学习特点教师可能要花费很大精力去调查分析。对学生学习中的困惑要深入学生中去和他们交流。导学案能够用问题表的形式把学生的问题集中起来,这点值得推广,但还需要做深做细。笔者有幸看到了一张“《雨霖铃》问题表”,其中的问题是“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这些比较模式化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怎么提出来的?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还是应付差事随便弄两个?笔者还是比较担心,如果老师能够做一些引导工作,或在导学案中针对一两个问题,设置几组由浅入深的题目。比如:《雨霖铃》中你认为最动情的是哪一句,最平淡的是哪一句。可能能够激发学生思考,促使其做深层分析。笔者在课后和一个B层次的学生进行了交流,她就认为最动情的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认为最平淡的是“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如果老师课前了解这一点,学生讨论会更加集中,思考会更加深入,课堂生成会更多,课堂探究应该更有效。

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该参与一两组的探讨,这有利于老师发现学生在解题时莫名其妙的出现偏差,而这一偏差很可能就是全班都容易弄错的地方,老师及时加以引导会让学生有效把握讨论时间。

例如,老师给出四个问题:①这首词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营造出一种什么样的意境?②自选角度品味“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一经典细节。③“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好在哪里?④通关全词,作者怎样表达“伤离别”主题的?

以下是某小组讨论实录:大家说意象。暮霭算吗?都能渲染一种凄凉氛围。停停,是特点吗?……执手相看泪眼。第三个我找到。现在讲第二个,感情逼真。第二题还是第三题啊?第二题。选一个角度啊?自选角度啊?从内容从而……从内容上看情感逼真。总写概括了啥?怎么概括的?第三个找到了。哪个地方啊?杨柳岸。选了触动离愁的景象够造了意境。第四。运用什么手法?不对还可练字!不能练字!是怎样表达啊?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名师一课》上有。时间到,组长将讨论后答案写在后面黑板上。

根据实录不难看出,学生用五分钟都在论选哪个角度,但事实上,老师的问题是品位经典的细节之美。这组学生可以说每个问题都没弄清楚,讨论时很慌乱,几位同学都抢着说。一位年轻人曾经拜师苏格拉底求教演讲的技巧,为了表示自己与生俱来的出色口才,他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苏格拉底打断了他的讲话说:“我要收双倍学费。一门课是学会闭口,一门课是学会开口。”就课堂讨论的现状来看,可能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是小组合作探究的前提。

三、导学案中问题的设置

问题的设置应该让学生感到有挑战性。所谓挑战性是指符合学生现阶段学习水平的,过高过难,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过低过易,会使学生产生懈怠心理,结果一定是导学案流于形式。《哈姆雷特》导学案中探究题为“体会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特色”,学生答案是:设置悬念,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语言个性化,能表现人物的性格;语言深刻丰富。但是这一答案放在任何一篇小说或戏剧上都能讲得通。第二题是:分析剧中主要人物形象。第三题是:探究本文主旨。这两道题学生的答案可能是抄参考资料的,但是老师画了一个勾,给了A等级。笔者猜不出导学案的学习结果与课堂会有怎样的联系。笔者认为,不妨选择哈姆雷特的几处经典独白让学生赏析,并就此提出自己的疑惑。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都在谈教育哲学中最核心的命题——人、生命、生活,都在不断地重复着叶澜教授的话——“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但是无数次的呼唤,无数次的搏击,并没有换得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新课程改革这么多年,我们的课堂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社会的功利让我们的内心终日不得安宁,尤其在语文教学田野里,我们面对着一大片麦穗,不知道哪一株是最大的。以至于迟迟不肯下手,最后还是两手空空。

导学案细究起来会有很多话要说,但是谁不是在摸索中前进的呢?如果我们总是等把东西都准备齐全了再出发,很可能因为准备的时间过长而放弃了一次旅行。所以“先干起来吧”!我们必须坚信,关注学生的教学形式一定是好的。《种树郭橐驼传》中有一句话“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篇9:三年级倍的认识导学案

三年 数学 七单元 学案导学 小数初步认识 靠山 王艳秋

学习

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材下册88~89页

学习

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认识小数,知道以米为单位或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具体含义,懂得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2、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小数,并能正确区分整数和小数。

3、联系生活实际,在引导学生进行简单小数与分数改写,以及用小数表示相邻单位进率换算的过程中,渗透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发现的意识。

重点

难点 初步理解以米或元为单位的一位小数的含义,能正确地读写小数。

初步理解以米或元为单位的一位小数的含义,能正确地读写小数。

学习

学习

程              学        案   导  案

独立尝试 (我会填)

商品名称 价格/元      表示

火腿肠 5.98    元   角   分

牛奶 0.85    元   角   分

面包 2.60    元   角   分

说说什么叫小数。2.3读作:                创设情境,使学生愉快走进新知的学习

鼓励学生认真看图思考用已有知识勇敢的写出自己知道的,体会不同的表示方法。教师巡视,掌握学情。

学生先自学然后组内交流组

际交流,总结什么是小数以及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质疑,解难,

教师点拨,扫除障碍。

新课标第一网

学生独立答题

汇报交流

学习(我会自学)学习例1

1、仔细观察图并阅读内容你知道的数学信

息是1分米是    米,还可以写成    米。

3分米是    米,还可以写成    米。

2、自己试着填写:

1厘米是    米,还可以写成    米。

3厘米是    米,还可以写成    米。

18厘米是    米,还可以写成    米。

3、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

米。

4、汇报比较各自填写法(说出道理)

5、总结改写的方法。

交流平台

我想和大家交流的问题

知识运用 一、综合性练习(连线)

0.6            三点七

0.3            八点九

3.7            十点五

12.4            零点三

10.5            零点六

8.9            十二点四

二.提高性练习:

(1)表示十分之四的数可以写成(     ),也可以写成(     )。

(2)0.3里面有(     )个十分之一,10个0.1是(     )

(3)7角是(   )元,还可以写成(   )元。

盘点收获

篇10: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

一、设计思想

“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建立和理解“倍”的概念,需要一个反复、持续的过程,因此,本节课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逐步加深对倍的认识,理解倍的本质。

二、教材分析

“倍”在小学数学里是一个重要概念,是在学生学习乘法与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整数倍”的概念。也是学生后续学习小数倍、分数、百分数、比的内容的基础,也可以看成是对“整数倍”的拓展。但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倍的含义比较难理解。与学生在一年级就已掌握的“比大小”相比,倍虽然也反映两个数量之间的比较关系,但它反映的是两个数之间的比率关系,因而较之“比大小”更抽象一些。然而,它是建立乘法模型的情景之一。为了更好建立倍的概念,教材中把这部分内容是在从表内乘除法中移出,安排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之后教学。使得学生学习的难度降低,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加深对乘、除法含义的理解,了解所学习的知识有什么用处、如何用,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倍的认识”第一课时内容是在学习了表内乘法口诀和表内除法后出现的学习内容。第一课时通过让学生用笔圈一圈,数形结合的方式形象的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通过学习,学生将建立倍的概念,进一步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义,提高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

1、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2、能在具体情境中正确说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㈡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一看”“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等活动,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的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五、重点难点

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能在具体情境中正确说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教学时,主要采用一般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利用课件、小棒、水彩笔、胡萝卜,红萝卜和白萝卜贴画若干,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圈一圈,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七、课前准备

课件,25根小棒.两种水彩笔、胡萝卜,红萝卜和白萝卜贴画若干。

八、教学过程

[课前拍手游戏]:同学们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一起做个拍手游戏吧!师:下面请你们仔细听,老师拍了几下?(3下)你能拍3个2下吗? 生拍(连续)师:你们拍了几下?(6下)怎样才能让老师明确地听出是3个2下呢?谁有好办法? 生:中间停顿一会儿 师:试一下

师:好,再听,用刚才的方法拍2个3下 生拍。

同学们学得真快,在清脆的拍手声中,小兔子走进了我们的课堂。

一、创设情境

课件:在美丽的森林深处,住着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它们自由快乐地生活着,这里有灿烂的阳光,丰富的食物,大家请看课件说:在一片美丽的草地上,一群活泼的小兔子正在吃萝卜,出示主题图

大家仔细观察,你发现了萝卜的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汇报(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6根,白萝卜有10根)课件说:这些萝卜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来看一下胡萝卜和红萝卜 生:.......师:你们找到了比多少的数量关系,真好 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数量关系?(预设一: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为什么是3倍呢?)(预设二:学生没有说到:“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教师直接说出红萝卜和胡萝卜的数量之间还存在着另一种关系,就是倍数关系。)仔细观察:胡萝卜有几根(板书:2根)红萝卜有几个2根呢?(板书3个2根)我们就可以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生:重复一遍

关于“倍”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 生:畅所欲言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呀!)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认识一下“倍”这个新朋友,板题——倍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一)、动手操作中体验“倍”

(1)细心的同学应该还记得,刚才我们根据情境搜集到胡萝卜有2根,白萝卜有几根?(10根),贴好图片,结合刚才的学习,你能用学具袋里的图片摆出白萝卜和胡萝卜的倍数关系吗? 请你摆一摆,在书上圈一圈,再和同位说一说 谁来汇报?(到前面边摆边说)(2)胡萝卜有(2)根,白萝卜有(5)个(2)根,所以我们就说: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师:谁能再来说一说 生汇报

师边听边板书: 胡萝卜⊙⊙ 2根 白萝卜 ⊙⊙ ⊙⊙ ⊙⊙ ⊙⊙ ⊙⊙ 5个2根

贴—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同学之间说一说

师:好,现在请你仔细看,你又发现了什么?(老师再放两根白萝卜)白板演示:胡萝卜 ⊙⊙

白萝卜 ⊙⊙ ⊙⊙ ⊙⊙ ⊙⊙ ⊙⊙ ⊙⊙ 生: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6倍 师:怎么看出是6倍? 生:因为胡萝卜有(2)根,白萝卜有(6)个(2)根,所以我们就说: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6倍,师:如果再增加2根白萝卜呢? 生:白萝卜的个数是胡萝卜的7倍

师:如果白萝卜的个数是胡萝卜的8倍,白萝卜的根数该怎样改变? 再增加2根,那就是让白萝卜的根数是8个2根

师:好,那我们继续,如果白萝卜的根数是50个2根呢?100个2根,1000个2根呢?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明白了白萝卜有几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就是胡萝卜的几倍 师:如果白萝卜和胡萝卜同样多,我们就说胡萝卜是白萝卜的几倍?(1倍)(二)、变化中深入理解“倍”

师:真好!刚才同学们根据主题图我们知道了: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6根,这时兔妈妈又找来了一根胡萝卜

白板演示:胡萝卜 ⊙⊙⊙ 红萝卜 ⊙⊙ ⊙⊙ ⊙⊙

师:此时,胡萝卜和红萝卜根数的倍数关系有变化吗?变成了几倍呢?为什么? 谁能摆一摆,让我们一目了然地看出来? 生:白板上摆一摆 白板演示:胡萝卜 ⊙⊙⊙ 红萝卜 ⊙⊙⊙ ⊙⊙⊙

生:胡萝卜有3根,红萝卜有2个3根,所以说红萝卜的根数就是胡萝卜的(2倍)。师:我有点迷惑:同样是6根红萝卜没有变化,为什么最初是胡萝卜的3倍,现在又变成2倍呢? 对比白板演示:胡萝卜 ⊙⊙ 胡萝卜 ⊙⊙⊙ 白萝卜 ⊙⊙ ⊙⊙ ⊙⊙ 白萝卜 ⊙⊙⊙ ⊙⊙⊙

生:胡萝卜的根数变了,相应地倍数也就变了,所以看清跟谁比很重要。我们把作为标准进行比较的这个量称为标准量,与标准量相比较的量称为比较量。

第一副图的标准量是2根胡萝卜,红萝卜是3个2根,所以红萝卜是标准也就是胡萝卜的3倍(边说边圈)那第二幅图呢? 生答:第二副图的标准量是3根胡萝卜,红萝卜是2个3根,所以红萝卜是标准也就是胡萝卜的2倍

师:所以标准变了,倍数也就变了 同学们请看这题

白板练习:(强调标准量是1个时,倍数是多少;标准量和比较量相同时,倍数的关系)

我们这节课上的这么热闹,小动物们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了!

师:你能说出都有哪些动物吗?各有几只?能把其中的2种动物用倍数说话吗? 生思考、汇报。(三)、巩固练习: 书上50页做一做。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结果。

(四)、拔高训练:师提问:第一行3根小棒,第二行10根小棒,怎样摆成倍数关系?(整数倍)

三、同桌摆小棒,说一说谁是谁的几倍。

四、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哪两种物品成倍数关系?

五、课后练习:本节课发的题单。

结束语:欢乐的时光总是转瞬即逝,我们这节课也接近了尾声,老师真舍不得你们,谁能说说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生:畅谈自己的收获和困惑!师: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倍数关系吗? 师总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为你们得出色表现而感到骄傲和自豪,真高兴和大家一起又度过了一段美妙的时光,今天我们从倍数关系的角度去观察并走进了数学世界,学习了很多数学知识,两个量的倍数关系可能是整数倍也可能不是整数倍,可能会有余数,也可能比1小,这种倍数关系将来我们会陆续学习小数和分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只是打开了一扇门,还有更多的数学知识在等着大家。同学们,数学其实很简单也很有趣,数学的大门永远向你们敞开,随时欢迎大家在数学的课堂中做思维的体操,谢谢大家!

九、作业设计

完成练习十一中的1-5题。

练习十一中的练习中有许多图文结合的题目,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需要让学生从图中找到信息解决问题。在练习中要注意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注重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关注倍数关系的变化,让学生体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多样性。还应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还应根据学情对开放题的处理,尊重学生认知经验,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情感教育。【教学评价】

完整的教学既需要表扬也需要批评。一方面,我发现了学生的思维闪光点,给予及时、恰当的肯定和激励,让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发挥;另一方面,我对学生的错误结论明确地加以改正,使模糊的概念得以澄清,让学生对知识有新的认识,在否定之否定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辨能力。【教学反思】

篇11: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倍,对于学生来说看似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可是果真如此吗?在此之前的学习中有没有知识和方法与之相关或相近?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倍这种表达方式?其实倍的认识实际上是除法意义的拓展,就像“比多少”是减法意义的拓展一样。也就是说,在方法模型上,“倍”和“比多少”类似,表示的都是两个量之间的相比关系,只不过比的结果一个是比率,一个是相差的具体量。在知识模型上,倍是除法意义的延伸,建立除法与倍的联系,使得除法不仅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还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这样,新学知识就有了原有的生长点,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为了突出新知识的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层次。

第一节课,只认识倍,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这一个题型。起始课很重要,而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为数学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地发展。在操作中经历对倍的认识过程,逐步积累加深对倍的表象建立。为了降低难度,让学生先来认识“份”,份学生生活中接触的较多,由份引出新概念倍。比如小鸡的只数是3只,小鸭的只数是6只,就是把小鸡的只数看作1份,小鸭的只数也每3只一圈,有这样的2份,我们就说小鸭的只数是小鸡的2倍,即6是3的2倍。进而在大量的画一画,圈一圈,说一说中巩固这个概念。接着理解用除法表达这个倍数关系,求“6是3的2倍”,意思是求6里面有几个3,也就是把6每3个分一份,有这样的几分。最后在大量的对比练习中,得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这个结论。

第二节课,重点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同理,这节课也是基于画一画的基础上理解该用什么方法解答,将其和乘除法的意义联系起来。例如求6的3倍是多少,其实质就是求3个6是多少,自然用乘法做。而求6是谁的3倍,意思是把“谁”看成一份,6相当于有这样的3份,那把6平均分成3份,“谁”就占了这样的一份,自然用除法做。

第三节课,将倍的三种题型对比练习。在对比中找联系和区别,从而确定到底用哪一种方法解答实际问题。例如题组可以是“哥哥今年18岁,弟弟今年6岁,哥哥的岁数是弟弟的几倍?”,“弟弟今年6岁,哥哥的年龄是弟弟的3倍,哥哥今年几岁?”,“哥哥今年18岁,是弟弟年龄的3倍,弟弟今年多少岁?”在对比训练中,学生体会到关于倍数问题,最关键的是找到一份数,即标准量是什么?通过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在用正确的算式表达数量关系。

上一篇:法国大学申请下一篇:小学数学 学课标 说教材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