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认识导学案

2024-04-27

三角形的认识导学案(通用12篇)

篇1:三角形的认识导学案

http://blog.sina.com.cn/shuxue72

5《全等三角形的判定3》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已知两角及夹边画三角形”的方法。

2、掌握角边角公理及推论角角边定理,能较熟练地运用它们及边角边公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及二次全等问题。

3、学会用分析综合法探求解题思路

学习重点:已知两角一边的三角形全等探究

学习难点: 灵活运用三角形全等条件证明

二、学习过程

(一)自学导引

活动

1、旧知回顾

1、三角形中已知三个元素,包括哪几种情况?

2、到目前为止,可以作为判别两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几种?各是什么?

活动

21、三角形中已知两角一边有几种可能?

2、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60°和80°,它们的夹边为4cm,•你能画一个三角形同时满足这些条件吗?将你画的三角形剪下,与同伴比较,观察它们是不是全等,你能得出什么规律?

3、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3:

4、在一个三角形中两角确定,第三个角一定确定.我们是不是可以不作图,用“ASA”推出“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呢?

例1:如图,在△ABC和△DEF中,∠A=∠D,∠B=∠E,BC=EF,△ABC与△DEF全等吗?能利用角边角条件证明你的结论吗? A

FB5、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4:

6、“角边角公理”和“角角边定理”的符号语言:

在△ABC和△A′B′C′中在△ABC和△A′B′C′中

∴△ABC≌△A′B′C′()∴△ABC≌△A′B′C′()

http://blog.sina.com.cn/shuxue72

5例2:已知:如图,D在AB上,E在AC上,AB=AC,∠B=∠C.

求证:AD=AE

BC

D

活动

3、小试牛刀 D

右图中的两对三角形全等吗?请说明理由.

50CA50BACB活动

4、精题演练(1)(2)

1、已知:如图,CB⊥AD于B,AE⊥CD于E,AB=BC求证:BF=BD2、已知:如图,在△ABC中,D为AC中点,CF∥AE分别交BD和BD延长线于F,E

求证:BE+BF=2BD

(1(2

DE12

篇2:三角形的认识导学案

学习目标:能说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边边”的内容,能用数学语言表示这个判定定理.2 能用“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并会利用该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与计算.3 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并会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简单应用.学习重点:全等三角形“边边边”的判定方法及应用.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一 已知三边作三角形

摆一摆:用长为4cm、6cm、8cm的木棒摆成三角形,组内互相观察一下,大家摆出的三角形形状和大小一样吗?

画一画: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4cm、6cm、8cm,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如果可以,把你画的与小组内的同学进行比较,观察是否全等,然后剪下来,看能不能重合? 作图:

已知:ABC.求作:ABC,使BCABAB,BCBC,CACA.(用尺规作图)

二 “边边边”的判定

三边对应_______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边边边”或_________.三 三角形的稳定性

只要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_________,这个性质叫做_______.(生活中有很多实例,如:)

合作探究————不议不讲在下列图中找出全等三角形。(图略,见课本100页练习1)

2你能举出周围运用三角形稳定性的实例吗?和同学交流。

3已知:如图,点B、E、C、F在同一直线上,ABDE,ACDF,BECF.求证:AB//DE,AC//DF.BECF4 已知:如图,在ABC中,点ABAC.点D、E在BC上,且ADAE,BECD.求证:ABDACE.作业:略

小结:

篇3:三角形的认识导学案

一、明确目标

课前出示学习目标, 让学生默读并记住要点。

1. 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 认识三角形, 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 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 培养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学习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学习之后将要达到什么状态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是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 将多元的教学目标综合转化为学生能理解的学习目标, 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 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学习目标要具体、明确, 恰如其分, 能启发学生思考, 便于学生自查。新课前,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就更容易抓住学习的重点、难点,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知识回忆

1. 什么叫垂线?

2. 过点A作线段BC的垂线, 垂足为E。

设计意图:任何新知识的习得都是对原有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结果, 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转化总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复习旧知识能对学生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信息反馈, 它能控制、调节教学活动, 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教师要善于从众多旧知识中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 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提出富有启发性、思考性的问题, 降低学习新知识的坡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中, “画三角形的高”的本质是过三角形的顶点作对边的垂线段。通过对“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这一知识点的复习, 能让学生轻松掌握在三角形内画高的方法。

三、自学思考

自学课本第80和81页, 独立解决以下问题, 不会做的先打“?”号。

探究一:认识三角形。

1. 观察实物图中的三角形, 并填一填。三角形有 () 条边, () 个角, () 个顶点。

2. 画一个三角形, 说出这个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边、角、顶点。

概括:__________叫做三角形。

3. 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三角形?为什么?

4. 怎样表示三角形。

用表示顶点的三个大写字母表示三角形, 如:以下三角形表示为__________。

探究二:三角形的高。

1.三角形底和高的含义。

从三角形的_______到它的对边________, _______和________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________叫做三角形的底。

2.分别画出下列三角形中以指定的边为底的高。

探究三:三角形的特性。

实验:分别用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学具拉一拉, 你发现了什么?

__________容易变形。

__________不容易变形。

结论:。

四、交流展示

1. 同桌或小组合作, 交流个人解决自学思考中所提问题的研究成果, 组长记录组内同学不能解决的问题。

2. 各小组分工展示学习成果。 (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可采用口头汇报, 投影仪上展示、板书展示的形式。)

五、质疑点拨

1. 引导思考:“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一概念中, 什么是“围成”?能不能改为“组成”?

2. 全班交流:画三角形的高应该注意什么?一个三角形能出画几条高?

学生回答后, 教师课件演示用三角板画三角形的高的过程, 强调画三角形的高的方法:让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经过顶点, 另一条直角边和顶点所对的边重合, 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作对边的垂线, 即是三角形的高。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能画出三条高。

3. 思考:怎样让四边形也不易变形?

设计意图:哈佛大学伯顿教授指出:“每位学生都应当获得自己去创造成就的勇气和信心, 并允许他进行长久的尝试。”“学案导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一能力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催化剂”。学生经过自学思考, 完成“导学案”后, 安排小组或同桌合作, 交流自学成果, 小组成员互帮互学, 共同质疑解难。这样, 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教师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点, 质疑点拨,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新知, 应用新知, 拓展新知。这种教学模式, 有利于发展学生自学思考的能力, 合作交流的能力,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的能力。

六、测评

1. 在三角形下面的括号内打“√”。

2. 说说三角形底和高的含义, 画出下面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设计意图:“学案导学”强调当堂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 使教师能在第一时间捕捉到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 及早发现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和疑惑, 及时巩固和应用新知,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练习设计应讲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层次性, 让后进生有收获, 中等生有提高, 优等生得发展, 力戒随意性、盲目性, 或过度增加大量机械重复的练习。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有以下三点优势: (1)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教师的“教”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 把包办代替转变为支持、鼓励、启发、诱导, 让学生有更多实践锻炼、探索创新的机会。 (2)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要求教师加强预设, 把知识分解为: (1) 学生自主掌握理解的基础性知识; (2) 让学生思考探究的扩展性知识; (3) 需要老师讲解、指导、解惑的疑难性知识; (4) 需要通过训练进行掌握和巩固的规律性知识。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 把不同层次的知识用不同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 更加彰显了教学的针对性, 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 让学生借助“导学案”, 自学思考, 大胆尝试解决问题, 挑战了学生的思维和智慧, 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上, 依据“导学案”完成情况, 教师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 把握学生的思维水平, 捕捉学生的疑点和难点, 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 因而能给学生以更精准、更必要的点拨, 实实在在地提高教学的效率。

篇4:实施“学案导学”的认识和思考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好的导学案,实际上就是教学内容的深化与延伸,它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并可超越教材,构成知识网络,使其构成体系,它体现的是师生共同探索知识、方法、规律和被优化了的过程。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教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训能达标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突出学生自学能力,注重学法指导的教学策略体系。其操作要领主要表现为“先学后教、问题教学、导学导练、当堂达标”。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文本,了解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作业,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学案导学—自主学习”是以学案为依托,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的学习方式,既着眼于当前知识掌握和技能的训练,又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从教的角度来说,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学案为导学材料,以小组合作学习为组织策略,自主合作,促进学生深层理解知识的教学活动;从学的角度来说,这种教学模式是学生对学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的思考、探究、解答,进而完成自主学习的过程。

二、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优点

1. 合理编制导学案,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导学案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是学生学习的新起点,教师合理编制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它主要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自学疑难信息反馈、学习探索过程的学法指导、学能尝试测试、自我矫正反馈等环节。教师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课标》,确定每课时的导学目标要求、检测重难点、预习思考题、导学学案等内容,并有配套练习题,形成学案。习题的设计要力求形式多样,同时也要注意设计的层次和梯度,旨在让学困生“吃饱”,好一点的学生“吃好”,优秀的学生 “跳一跳”。教师提出自学的要求,对学案的设计,应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大纲、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尽量做到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2. 自主完成导学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是“学案导学”的核心部分。课前将学案精心编写好后,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据此进行预习自学,课上老师可根据学生自主探究的信息反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学情,指导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实现会学。学生以学案为依据,以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为主攻方向,主动查阅课文和资料及工具书,做实验,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尝试中获取知识,发展自学能力。学生有了导学案,自学就不再盲目,变得有的放矢。根据导学案的问题看书,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自己完成,逐步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要标出自己尚存的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课堂中和同学、老师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总之,课前学生自主地完成导学案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它既能充分体现“学案”的导学功能,又是实现“主体先行”的关键环节。

3. 针对重难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特别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学生个体发言、同桌探讨、小组讨论、全班辩论等多种讨论方式,并充分调动优秀学生的带动作用,多角度、多层次地辨析,尽可能互相启发,消化个体疑点。对于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要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适当点拨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4. 当堂达标训练,促进学生知识迁移。这是学案导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迁移拓展,同时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以便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给予指正,做出正确的评价。讲评时应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三、 实施“学案导学”模式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把学案中的“教学目标”当“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的指南针,学案的首条内容应是“学习目标”,它设计的意图是告诉学生,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及知识的把握层次,从而明确自主学习的最终结果。它不是“教学目标”,有些老师把“教学目标”当成“学习目标”,从而使得学生首先看到 “教学目标”感觉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学习目标”应列举出本节课的知识重点,以及各知识的把握层次,明确本节课学生应掌握什么知识,获得什么能力,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最终目标。

误区二:导学案等同于教案。导学案是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主要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学习实际考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学。学案的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力求把学生摆到主体地位上来。学案是师生共用、共同参与、良好互动的载体。而教案主要从教师自身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以及怎样传授的角度来考虑,教案的着眼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它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重在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所以,编写导学案,需要教师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出发,按照从易到难,从表面到本质,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有层次地安排学习内容。但事实上,我们很多老师在编写学案的时候往往受到教学中思维定势的影响,把教案的条框详细化,就变成了所谓的“学案”。试想,这样的导学案,怎能摆脱“教授化”的影子,怎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误区三:导学案内容习题化。学案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手段,而习题或考卷则是检测学生学习水平与能力的手段,习题只是学案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有些教师认为,“导学学案”不过是教学内容习题化,所以,他们在设计学案时没有经过认真研究,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编制成一个个的习题,甚至机械照搬课本内容,连编排顺序都完全一样,认为这就是“学案”。教师如果按这样的“学案”进行教学,必定会造成学生去抄课本、死记硬背教学内容,简单机械地寻找答案,整堂课就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根本无法实现“学案导学”教学的优势。所以,学案绝不是单纯的另一份额外的家庭作业,要防止把学案搞成又一本“练习册”,从而加重学生的负担。

误区四:导学问题设计不合理。导学案中问题的编写是关键。问题的设计要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学会看书,学会自学。另外,设计的问题还要有张力,要有拓展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还要有学生的思考在里面。设计要有层次,起点要低,台阶要小,使学生稍努力就能跨上去,这样就更容易体验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有的老师在选取资料、设计问题时,一味求新、求异、求难,忽视学生认知规律,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

误区五:课堂互动教师置之身外。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但教师并非游离于学生之外。有些老师认为“导学案”中很多内容是安排学生自学,课堂上多数时间采取了“放羊式”,在学生互动时,教师只是站在讲台上,无事可干。结果不仅是效率低,更重要的是出现了很多知识漏洞。所以,在学生小组互动的时候,教师应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参与其中,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教师特别要关注学生交流的内容,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同时充分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

篇5:《吨的认识》导学案

【自主预习要求】

1.个人预习要求:结合预习提纲自学课本第11—页例6、例7,独立思考完成基本问题和基本习题,并总结规律方法。20—30分钟完成。

2.组内预习要求:小组讨论时,要抓住提纲中的重点问题来进行探究学习。10—15分钟内完成讨论内容。

3.交流展示准备要求:预习完成后,组长在5—8分钟内布置好组员的汇报任务。

【自主预习提纲】

基本问题:

1、认真观察课本第11页主题图,我得到的数学信息有:牛妈妈的体重是( )、马爸爸的体重是( )、猪姐姐的体重是( )、熊哥哥的体重是( )得到的数学问题是:他们能一起过桥吗?说一说为什么?

2、通过阅读课本第11页小天使的话,我得出吨是比千克( )的质量单位,

1吨=( )千克

3、阅读课本第页,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一吨?

4、单位换算:3吨=( )千克 6000千克=( )吨

要想换算正确,首先要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 )

基本习题:

1、1只熊猫约重100千克,多少只熊猫约重1吨?

2、思考:通常在什么情况下,要使用质量单位“吨”呢?

3、我能填:6吨=( )千克 3000千克=( )吨

1500千克-500千克=( )吨 1吨-600千克=( )千克

【达标训练】

一、要求 10--15分钟完成 独立做---自评---互评-----师评

二、达标训练测试题。

1、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1、2、3题。

2、一个小朋友的体重约25千克,40个小朋友的体重约1000千克,也就是( )。

3、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3台重6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

篇6:扇形的认识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扇形,知道扇形各部分的名称,理解扇形与圆的关系,学会画一个扇形;

2.掌握扇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会求扇形的面积;

学习重、难点:理解扇形与圆的关系,学会扇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一、预习检测:

1.什么是圆心角?什么是弧?什么是扇形? 2.试着画一个扇形,并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二、小组活动:

活动一:说说生活中的扇形。

活动二:做一个扇形,并用彩笔画出它的圆心角、弧、半径,并说说扇形与三角形及圆的区别和联系。

活动三:完成小组任务,讨论交流:扇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三、随堂测

四、巩固练习

五、总结

篇7:百分数的认识导学案

导 学

四 合 路 陈 洪

小 学

案 百分数的认识(第一课时)

[课题导入](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百分数的数据资料,课上交流。百分数为什么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板书课题)教师出示课前收集的图片。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有关百分数的初步认识。[学习目标]

1、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2、在具体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过程】 认真阅读教材第64、65页,思考下列问题:(建议8—10分完成)1.完成教材64页“比一比”

根据情境(1)你认为应该选派哪名队员更合适?与同学进行交流。

学生自己解决“比一比”中罚点球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把分数化成小数,也可能会利用分数比大小的方法解决。

教师指导:学生不了解“罚点球”,“命中率”教师进行简单的补充。根据情境(2)你认为哪个品种的发芽情况最好?与同学进行交流。

让学生继续体会当分母不同时不好进行比较,都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就好比较了,让生体会到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2.看教材第64页“认一认”,举例说明什么叫百分数,并说一说怎样正确读写百分数。

介绍百分数的读写和意义。(学生能根据书中内容归纳出问题的答案)教师指导:让学生体会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相比的关系,不表示一个数的值,所以百分数也叫百分比或百分率。

联系“比一比”中“派谁罚点球”其实就是求一个人的进球率,“哪个品种发芽情况最好”就是发芽率。

3.完成教材地65页“读一读,说一说”。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每个情境中百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教材从多种角度解释了百分数的实际意义。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例如:绿化覆盖率为40.6%。可以描述:每100米的土地上约有40.6米的绿化面积。也可以描述:绿化面积占北京尘世面积的百分中四十点六。

4.百分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百分数?说说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鼓励学生自己独立在全班进行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说明每个百分数表示什么。由此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5.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请用“?”标记出来。(先请同伴帮助解决,最后还可以求助老师帮你解决)

解决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教师指导:

1、意义

2、写法

3、名称

4、应用

(组内交流:互评对错,分析错误原因,帮助矫正,准备展示。)【展示交流】

(教师设计展示交流形式,控制时间,在12--15分完成;分组展示交流,说出收获与困惑,组内补充,组间质疑;组织学生倾听,随时记录好的方法和建议及存在的问题;教师及时点拨、追问、评价、提升;师生共同解决问题)【达标反馈】 必做题

1.在下面完成教材第65页“练一练”的第1题。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学生独立练习后,小组交流。2.在教材上完成第66页“练一练”的第2题。

对于第(1)题,急哦按时选择一道,让学生说思考过程;对于第(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在教材上完成第66页“练一练”的第3题。

基本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关注学习困难同学,给与特别关注。选做题(教师自主设计)

说一说你课前收集的数据资料中的百分数各表示什么意思,并与同学交流。注视学生交流,拓展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和感悟。

(评价反馈:教师设计反馈的形式,掌握反馈时间,学生记录自己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及时反馈矫正,做到“堂堂清”。)

【学教反思】(学生自我反思:本节课我学会了„„?我还有哪些收获?教师总结)

本节课的设计中充分的体现了自主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学生在完成过程中也达到了预设的目标。【拓展延伸】

完成教材第66页“实践活动”。

篇8:我对导学案的认识与建议

作为新课堂模式的重要组成部件, 导学案必须发挥应有的作用, 来支撑新课堂的运行。导学案还有别的称谓:指南针、方向盘、导航仪、路线图、施工图等, 我还用过“渡船”这个意象来描述导学案。

一份好的导学案, 既能承载三维目标、学习过程, 也能呈现学法指导和课堂流程、课堂形态。甚至可以说, 导学案是折射教师教育观、教学观、生命观的“镜子”, 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导学案。

然而, 遗憾的是, 导学案在一些学校的具体操作中发生了严重的“异化”, 再次“沦落”为应试教育的捕兽“陷阱”, 成为升学必备的有效工具。

目前导学案的主要设计误区有:设计思路教案化;知识习题化;学习设计的共性化。

我们必须清楚, 新课堂模式是“学中心”, 围绕“学什么、如何学”建构, 传统教学的核心是“教中心”, 强调的是“教什么、如何教”。如果说传统课堂中的备课是备教学目标、备教学进度、备教学方法, 那么, 基于导学案设计的新课堂则要求“新三备”:备学生、备学情、备学法。新课堂模式要求借助导学案引导学、促进学、发展学, 而不是牵制学、控制学、囚禁学。导学案设计的教案化, 是教师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直观反映, 观念不更新, 这样的导学案无非是换了名字的“教案”而已。

导学案的设计要求“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然而, “问题”和“习题”概念的混淆导致导学案陷入异化误区。必须指出, 市场上流行的各种导学案, 都呈现出这方面的重大缺陷。“知识问题化”又称为“碎片化”学习, 这样的学习往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 既体现不出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也没有深层次的情境设计, 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编写成一道道习题, 甚至机械地照搬教辅资料。在有些学校, 以前是学生学课本, 现在是学生学导学案。正确的做法是, 按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注重学习的内在关联, 从体验和认知途径出发, 注重整体性知识架构, 其追求不仅是“学会”, 更看重“会学”。

真正的学习是从学习者的差异出发, 强调、尊重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和体验。然而, 传统的备课和时下流行的导学案编写流程, 都是教师基于学习者的猜测和教学评估而进行的, 缺少真正的“学生主体”性设计。尤其是那些“拿来”的导学案, 因为完全脱离了“校本校情”, 所以缺乏应有的开放性、互动性、创生性, 丧失了导学案原本应有的价值。

仔细分析, 导学案之所以存在这三个误区, 根源主要在: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有待转变;对学习者的学习、生活、成长规律缺乏真正的研究和认识;教师对新课堂的驾驭能力不足。所以教师应该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我将其称之为“三本”, 即“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学为本”的教学观、“以生为本”的学生观。

认识学习者的成长方式。只有从学生出发, 按照学生的“个性化”方式, 让学生通过“体验”, 找到自己的“兴趣中心”, 才能让真正的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认知的方法是感知——分析——综合, 认知的途径是表象——属性——实质。

提高驾驭新课堂的能力。学生是教学的最大资源, 对教师而言, 应该充分放手, 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 发动学生自学。

一旦导学案囚禁了学习者的思想, 扼杀了学习的个性, 那么它便名副其实地成为了课堂教学中的又一个“凶器”。杜郎口中学崔其升校长曾私下讲, 导学案现在已成为除教师霸占课堂外的又一“毒瘤”。能否取消导学案?我可以这样回答:取消导学案一定是未来课堂进一步改革的趋势。我甚至可以说, 取消导学案将是第三代课改的最主要标志之一。

如果没有导学案, 将如何组织学习?我设想的新课堂基本流程是:教师出示学习目标——组内研究学习目标, 形成个体学习方案——围绕学习方案进行独学、对学、群学——展示、反馈。

篇9:浅谈对导学案教学的认识

[关键词]导学案课堂教学认识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10

2015年,恰逢我县教育质量提升年,我校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先后开展打造高效课堂,展示理想课堂的系列活动,在课堂教学模式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笔者认为运用导学案教学这方面是一个较大的亮点,它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尤其是在我们语文教学工作中它的效果很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好比知识的容器,是一个丧失了思维的被动接受者,这样不但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打击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妨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利用导学案教学就很好地避免了教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听的单一教学模式,学生可根据导学案,认真阅读,积极思考,热烈讨论,然后再按照导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在运用导学案教学的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点拨、提升,学生是课堂的表演者,课堂是学生展示的舞台,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思维,形成了能力。这样就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和谐统一,获得最大效益。

二、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导学案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言,其便利之一在于教师事先可以根据课的类型、课堂教学目标、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需要学生在课堂上预习、延伸或补充的知识写到导学案上,这样不但节省时间,增大了课堂容量,还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例如,过去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往往要用一段时间来介绍作者、写作背景,落实字词等基础知识。而利用导学案,对于这些基础知识就不必一一介绍,教师事先可以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从而形成一个严密完整的整体和训练体系。然后利用导学案让学生通过预习的方式自己落实,或品味感受语言之美,或拓展视野,这就大大节省了上课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去探究一些重难点,既较好地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自信

语文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说有些干涩。导学案是以问题的形式提出的,就像理科教学中的例题,教师为学生准备好问题情境,设置适当的途径让学生进入情境,然后让学生针对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想法、观点,在课堂上互相辩论,通过争论,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课文内涵就会自然领会。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老师”变“导师”,“学生”变“主人”,教师在课堂上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为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理解,然后让学生针对不同的问题去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这样不但学生的课堂时间会充分利用起来,而且还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四、利于课堂分层教学,优化学生思维品质

语文课堂教学中,一般注重对学生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价鉴赏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导学案的设计往往就是遵循由浅到深的原则对涉及的这四个层次的能力进行训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与水平来完成相应部分的学习。这样一来,导学案就能达到教师分层教学的目的,在同一节课上不同的学生可以依据自身能力去学习掌握相应的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有利于解决“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弊端,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同时也增强了教学的双向交流,优化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以上是笔者对导学案教学的一点浅显看法。当然,凡事有利就有弊,导学案的使用也不会一帆风顺,我们在摸索中要学会创新,学会反思,大胆挑战,就能在课改的道路上有别样的收获,看到最美的风景。

篇10:关于学案导学的实践认识

1.时代的变迁。

从教育发展的过程看,我国在春秋时期起(即孔子时代),主要采用的是个别教学,即以教师为主;到印刷术发明后,书院、私塾都开始采用班组教学,因此,就到了以教材为主的时代;而随着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新教育的到来,多媒体与信息网络的广泛使用,教学则应该以学生为主。

2.学校的实际。

学校教学纪律的约束,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我们的教学时间与教学空间,我们也只能在效率与激发学生主动性上做文章,“学案导学”不失为一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

二、有关“学案”知识:

1.什么是“学案”?

学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执笔编写的供学生课外预习和课内自学用的书面的文字材料。它实际上是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副本”,是教师转换角色,从教学对象——为学生自学了解目标的导学作用,为学生自学理解学习内容的助学作用。

2.学案的作用。

使教学能够适应学生实际学习的需要,把教学过程由“灌”变为“导”,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使学生有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不用外力推动而能够按照一定的方法主动去获取知识。

学生通过学案,有助于改革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推动教学过程的互动、点拨学生的创新精神。简单地说:学案的作用就是——为学生自学了解教学目标的导学作用,为学生自学理解学习内容的助学作用。

3.“学案”与“教案”的区别。

学案:主要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学习实际考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学,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力求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主人地位上来。

教案:主要从教师自身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以及怎样传授的角度来考虑,重在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

学 案 教 案

指导思想 为学生自学提供导学、助学 为教师施教提供蓝图

学习目标 坚持知能统一,实现学会和会学 坚持知能统一、知情合一重在学会

学习内容 明确有关知识结构,力求知识规律化、明确有关知识结构,力求知识系统化、知识形象化

思路条理化

学习方法 重在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学法)重在教师考虑如何教好(教法)

4.学案组成的要素及大致模式。

①组成学案的基本要素包括四个方面:学习目标、知识结构、认知方法和技能训练。

②大致模式:

A.学法点拨——筛选信息示例——问题探究——迁移拓展

B.学法建议——释疑解难——典型题例——知识训练

C.诱导式:提问——讨论——归纳——练习

D.开放式:质疑——探究——小结——练习

E.技能式:示范——实践——评优——作业

当然,模式并非是一成不变,可视不同的课型结构有所变化。学案中经教师精心设计或选择的启发性问题情境的思考,最终实现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三、“学案”编写及操作使用:

1.要充分发挥教研组与备课组的作用,一般在上课前一周,教师在备课中研究学案编写;

2.组内成员要明确任务、统一要求,集体讨论、研究,分工协作,专人负责具体编写;

3.在上课前1-2天,把学案发给学生预习、自学;

4.在上课时,教师按教案教,学生根据学案在老师和学案引导下进行学习。因此,教案与学案力求保持某些方面的一致性。

四、写好学案的注意点:

1.写好学案是能否“以导促学”的基础。写好学案的关键是“心中有人,目中有纲”。

“心中有人”——指心中有学生。首先考虑怎样导学生学,不是以教为中心去设计学案,而是以导学生怎样为目的把学案写好;

“目中有纲” ——指要以课标为纲,以教材为依据列出学习目标、知识要点等,使学生心中有数,坚持智能统一,实现学会与会学。

2.用好学案是实现导学的中心环节。使用中要尽可能体现因材施教。

篇11:认识整时导学案

周君兰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钟面,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学习重点:学习整时的两种记录方法。学习难点:掌握看整时的方法。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教师讲故事,引出钟表。

2、出示各种钟表,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钟面。

(1)老师这里有一个钟表,你们每个人手里也有一个钟表。现在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把观察的结果说给同桌的小朋友听。”(2)学生反馈交流结果:

A、(有12个数)(课件依次闪烁12个数字)学生跟着课件一起数数。最顶上的是几?最底下的是几?最左边的是几?最右边的是几?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子(课件闪烁一大格)。数一数自己的钟面上有几个这样的大格子?

B、有3根针。短短的胖胖的叫时针;较长的──分针;还有又细又长的──秒针。今天我们只来认识时针和分针。

你能在你的钟面上找到时针和分针吗?学生两人一组指指。并说说时针

和分针有什么区别?

C、让我们来看看时针姐姐和分针妹妹是按什么方向走的?用手比划一下。再看看两根走的时候有什么特点?(分针妹妹走的快,时针姐姐走的慢,分针妹妹走了一圈,时针姐姐走了一大格。)

2、认识整时(2)、自主学习

(1)第一个钟面上,它的分针指向了数字(),时针指向了数字(),是()时。

第二个钟面上,它的分针指向了数字(),时针指向了数字(),是()时。

第三个钟面上.它的分针指向了数字(),时针指向了数字(),是()时。

(2)要知道钟面上的时间,我们要看()和()。(3)说一说你是如何看出钟面上的整时的?

(3)同伴助学

各小组以小组长为中心,把自学所得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1、互相说一说自学中的收获。

2、针对小组成员不会的问题,进行讲解,纠正答案。(4)互动展学 展示学习成果(5)教师导学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6)拨一拨课件出示时间。你喜欢一天中的哪个整点时刻,请你赶快拨出来。3、认识整时的电子表写法

(1)、小朋友,除了用分针、时针来表示时间外,你还看到过用别的方法来表示时间吗? 你们在哪里看到过这种数字时间?(生回答)

(1)、我们来看看明明一天的时间里在干什么?出示图

你们观察的真仔细,老师这里也有几个(课件播放)你们认识吗?

(2)、小朋友,这些时间,你仔细看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引导说出圆点,后面都是2个0。)

(3)、学生动手写。(4)给钟表找朋友。连线

三、反馈拓学

1、看钟面写时间

2、根据时刻画时针和分针

3、猜一猜。

篇12:三年级数学小数的初步认识导学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小数

教学目标:

1、掌握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分数改写小数。

2、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3、正确掌握小数的读、写法。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几元几角几分的相互改写;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与米、分米、厘米的相互改写。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同学们逛过超市吗?在超市里你看到商品的价格是怎样写的?谁能说一说。

二、自学探究

1、自学课本第88页内容

(1)填空:火腿肠5.98元,表示___元___角___分。牛奶0.85元,表示___元___角___分。面包2.60元,表示___元___角___分。

(2)仔细观看数字5.98,0.85,2.60三个数字有什么特征?你发现了什么?(3)你会读这些小数吗?应该怎样读呢?

2、自学课本第89页教学例1,思考:

(1)王东身高1米30厘米,但只能用米作单位,应该这样表示?(2)理解题意,完成例1填空;

三、小组合作交流

1、什么样的数叫小数?小数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2、小数的读数方法是什么?写数方法呢?

3、想一想: 0.03米、0.18米,小数点后面第一位数表示什么?第二位呢?什么样的分数能改写成两位小数?

4、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应该这样用小数表示?

四、归纳总结,教师点拨

1、你能读出下列小数吗?总结一下小数的写法。

八点零四 零点四零零五

数的写法:

2、认识小数,你学到了什么?

五、学习反馈

1、完成课本第89页做一做。

2、读出下列小数:

2.13 8.037 0.02 7.12

3、写出下列各数:

八点七 零点二五 二十点一五 一点零一三 教与学的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比较小数大小 教学目标: 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重难点:通过小数的大小比较,加深对小数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请同学们回忆以前所学内容,说一说:

1、根据所学准确进行换算

0.9米是()分米 1.15米是()米()分米 0.88米是()分米 1.2米是()米()分米 0.9米=()厘米 1.2米=()厘米 1.15米=()厘米 0.88米=()厘米

2、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是怎样的?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是怎样?

二、自学探究

自学课本第90页教学例2,思考:

1、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应该怎样进行比较呢?你的方法是什么?想想看。

三、小组合作交流

1、怎样比较四人跳高的比赛成绩,你的方法是什么?

2、比较的时候应该线比较什么,再比较什么?

3、如果两个小数整数部分相等,应该先比较哪一位,再比较哪一位?

四、归纳总结,教师点拨 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五、学习反馈

完成课本第90页做一做。

教与学的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课

教学目标:巩固小数的认识并能准确进行大小比较 教学重难点: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1、填空

(1)8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分米,用小数表示是()分米;(2)12厘米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是()米;(3)8角用分数表示是()元,用小数表示是()元;(4)4角3分写成小数是()元;(5)1米2厘米写成小数是()米。

2、读出或者写出下面横线上的小数。

(1)1千克海水含盐零点零三千克。()(2)一只鸵鸟每小时可以跑五十四点四千米。()(3)土星绕太阳一周需要29.46年。()(4)通讯卫星重达2.03吨。()(5)2011年5月15日晚上,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在男子110米栏比赛中,中国选手刘翔以13.07秒夺得冠军。()

3、在○里填上“>”“<”或“=”。

0.06元○0.11元 2.01元○1.99元 0.54元○0.56元 3.01米○2.9米 2.01元○1.99元 0.4米○0.41米

二、自学探究

自主完成课本第91页练习二十一

三、小组合作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订正课本第91页练习二十一

教与学的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简单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小数的加减法计算算理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1、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做整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74+28= 515+62= 702-286= 900-68=

2、手套2.00元,袜子1.60元,你知道这两样一共多少钱吗

二、自学探究

1、自学课本第95教学例3,思考:(1)从画面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你想购买哪些商品?它们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元?

(3)你最少选择购买两种商品,请你计算一下你一共用去了多少元钱?

2、自学课本第96页教学例4,思考:(1)从画面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带橡皮的铅笔比普通铅笔贵多少元?这道题你会解决吗?(3)怎样列式?请你试试看。

三、小组合作交流

1、根据自学内容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2、探究0.8+0.6的计算方法。怎样列竖式并正确计算出得数?

3、探究1.2-0.6的计算方法。怎样列竖式并正确计算出得数?

4、笔算小数加减法的方法是什么?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四、拓展提高

1、完成课本第96页做一做。

2、把自己的语文、数学课本的单价找出来。(1)计算一下语文、数学两本书一共用多少元钱?(2)计算语文课本比数学课本多(少)多少元?

3、看够物信息,自己分别列一道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面条一包 食盐一袋 火腿肠 味精一袋 1.86元 1.20元 5.06元 9.47元(1)

(2)

教与学的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课

教学目标:巩固小数的加减法及混合运算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强化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计算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先说说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并准确计算下列各题。4.6+5.4= 0.6+0.8= 0.36+0.4= 14.1+3.6=

4.9-2.7= 0.8-0.4= 1.9-0.6= 10.9-7.8=

二、自学探究

自主完成课本第97页练习二十二

三、小组合作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订正课本第97页练习二十二 教与学的反思: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习巩固小数的认识及简单计算 教学重难点:结合实际进行小数简单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归纳

翻阅课本第88—98页内容,归纳本单元知识点:

1、小数的组成:由()部分、()和()部分组成;

2、小数的含义: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位小数来表示,分母是()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

3、小数的读法:先读()部分,按照()的读法来读,整数部分是0的就读作();再读小数点,小数点读作();最后的()部分,按顺序依次读出每一位上的(),不管有几个0,都要()。

4、小数的写法:先写()部分,按照()的写法来写,()部分是零就写();再写(),()要点在个位的();小数部分按顺序依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不管有几个零都要()。

5、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先比较()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部分,小数部分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如果第一个数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上的数,以此类推。

6、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对齐,()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二、题型变式

1、算一算,比一比,在○里填上“>”“<”或“=”。

5392 + ○ 1.8 101010108610.8□.6 + □.6-□.5 2 0.1 □ 2.6 □ 5.4 9.4

4、小强在计算小数加法时,把其中一个加数4.2看成了42,结果得到52.6.正确的结果应该是多少?

5、在一道减法计算题中,被减数、减数和差的和是38,其中差是12.3,求减数是多少?

上一篇:标牌市场及棚户区改造项目应急预案下一篇:任发海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