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算除法教学设计及反思

2024-05-20

口算除法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8篇)

篇1:口算除法教学设计及反思

口算除法教学设计及反思

甘晓辉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数学第78~79页例1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商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并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

2、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探索口算算理。掌握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教学准备: 课件等 教学设计:

一、复习准备、创设情境。

1、说说今天要学什么,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出示口算题,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40×()=200 90×()=720 60×()=300 80×()=240

140÷2= 360÷6= 420÷7= 350÷5=

3、创设情境(出示气球图)

(1)学校买了气球来布置环境。请你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2)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写在本子上。

(3)谁能够把这些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4)怎样解决“可以分给几个班?”这个问题?列式并写出得数

(5)学生汇报 80÷20=4(个)(6)你是怎么想的?

二、探究算理。

1、探讨80÷20的算理。

(1)80÷20=4你是怎么计算出这4的呢?把你的计算方法跟你的同桌同学交流交流。(留给学生思考、交流想法的时间。)(2)反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全班同学交流交流。(教师板书学生的思考过程)学生有可能说出以下两种想法

A学生:把80的0去掉,20的0去掉,8÷2=4,80÷20=4 师:“0去掉”是什么意思?你的意思是不是80是8个十,20是2个十呢?(8个十÷2个十=4)B学生:我用想乘算除的方法。20×(4)=80 80÷20=4。

(3)让同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小结:要计算80÷20,我们可以用把它转换成表内除法的方法,还可以想乘做除,4个20是80来计算。最后,这两种方法,我们都要用口诀来计算。(3)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刚才我们用80÷20=4这个算式解决了“80个气球可以分给几个班”的问题。那如果是60个气球,每班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40个、120个、100个,那分别又可以分给几个班呢?请你在数学本上试试。学生小试练习。

反馈时重点讨论:120÷20、100÷20是如何计算的?(4)口算

90÷30 720÷80 200÷50 400÷20

总结:通过分气球,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在计算这些算式时,我们把它转换成表内除法或想乘做除的方法,然后用口诀进行计算

2、知识生成冲突,完成估算的学习(1)自主完成“做一做”

(2)汇报,你发现了什么?(有估算的题目)(3)说说你是怎么完成估算题的计算的?

(4)小结估算的方法:一般是把一个数看作与它比较接近的整十数,再口算出结果。

(5)完成书上的想一想四道估算题后再讲评。

3、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用口算除法去解决种问题,接下来,我们就小试身手。

三、巩固练习。

1、小试身手。(教材P80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反馈。其中第1题,让学生仔细观察每组两题有什么联系,思考“怎样很快说出下面除法算式的商?”

2、完成每课一练中的一两个题目。

3、应用生活。

(1)70个同学乘车去参加比赛,每辆车限坐20人,要租几辆车才够?

(2)一件上衣90元,300元能买几件上衣?

四、课堂小结;今天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反思

1、口算除法是一节计算课,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中的起始课,更是学习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笔算除法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重点放手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方法,在说的过程中明确算理,学会口算的基本方法。但是我在让学生说一说的过程中没能很好的控制节奏,走了一些回头路。

2、在教学80÷20=4的口算可以把它看作8÷2=4的算理(也就是8个十里面有4个2十个)引导得还不够。

3、没能很好的联系生活让学生学习数学,特别是估算在生活中的运用。

4、教学语言平淡,不富有激发性是我在慢慢努力改变的一个问题。

5、困惑:两个“转化”问题:

一、在算理的探究上,如何让学生算理转化的自然、明白;

二、在口算、估算的连接上,如何转化的紧密。

篇2:口算除法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会用合适的方法估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2.让学生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全过程。

3.通过交流探索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1.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计算方法,并能以此估算两位数除两位数、两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

2.理解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算理。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一年一度的运动会马上要开始了,学校筹备组想邀请同学们参与筹备工作,你们愿意吗?但是要经过考核的哦!课件出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二、情境认知。

(1)探讨整十数除整十数的算理。教学例1 在运动会上入场式上,学校准备组成彩旗方阵和气球方阵。要求你们来将学校的彩旗和气球分给某些班级,行吗? 出示例1: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师:①怎样列式?指名回答 80÷20 ②问:为什么用除法?

每班分20面,实际就是将80面彩旗平均分,每一份20面,求可以分成几份,所以用除法。

③这和我们以前学的除法有什么不同呢?

以前学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今天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板书)

④你会算吗?把你的想法和同桌里的伙伴说一说。(学生同桌交流,汇报,班级交流。)

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的口算方法? 总结方法:

(1)因为20×(4)=80,所以80÷20=4。(想乘法算除法)(2)80÷20=4,80表示8个十,20表示2个十,把8后面的一个0和2后面的一个0同时遮住不看,因为8÷2=4,所以8个十除以2个十就等于4。(想表内除法)

要计算80÷20,我们可以想乘算除,4个20是80来计算还可以转换成表内除法来计算。

课件演示分小棒。(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师:学校在买彩旗时为了考虑到彩旗会损坏,于是就多买了3面现在有83面,每班分20面,大约可以分给几个班?

师:怎样列式?还可以直接口算吗?

学生在练习本上尝试做一做,汇报交流,生:83估成80,80除以20等于4,所以83÷20≈4.试一试:80÷19≈(学生说答案,并说说法)

师生总结:被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估算,对于除数或被除数不是整十的,一般是把它看作和它比较接近的整十数,再口算出结果。

(2)探讨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算理 教学例2 师:彩旗分好了,可气球还没分呢?

课件出示例2:150个气球,每班分5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生回答,并说出口算的思路。总结方法:

(1)因为50×(3)=150,所以150÷50=3。(想乘法算除法)

(2)150÷50=3,150表示15个十,50表示5个十,把150和30后面的0都不看,因为15÷5=3,所以150÷50=3。(想表内除法)

小结: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

1、想乘法算除法

2、用表内除法计算

师:刚才我们算了被除数是两位数的估算,现在是三位数,你们还会吗?

试一试。(出示:想一想:122÷30 ≈ 120÷28≈)小结:除法估算就是把不是整十的数估算成整十的数,再进行口算。

三、情境巩固 做一做1、2.四、情境应用

练习1.对对子 2.挂彩灯 3.寄书 4.圈兔子 5.秋游 板书设计

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

1、想乘法算除法

2、用表内除法计算

除法估算:就是把不是整十的数估算成整十的数,再进行口算。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

《口算除法》是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节课的内容,它是在三年级的基础上了演化而来,是本单元知识的前提,很多学生都感觉到很容易。下面是我上这一节课的一些感悟。

1、重视计算的过程,允许学生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关键。教学时,我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口算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获得新的口算方法。在教学80÷20时,可以把它看成表内除法进行计算,学生使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紧紧抓住了学生思维的盲点设疑,先通过小棒图让学生圈一圈,然后充分利用计数器,引导学生理解被除数和除数所带的计数单位相同,就能同时去掉一个0,既科学又形象,让计算有了新的路径。

2、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本课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首先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80÷20,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展示自己的思维,使每一位想说的同学都有机会去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接着,让学生自主计算150÷30以及估算。

3、一堂课引起我的再次思考:在学生碰到困难时,怎样引导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怎样设计练习更实效?怎样把新知识和学生的原有知识更紧密的联系起来,一堂课下来,如何轻松的让学生接收新知识。不足之处:

1.教学中,口算的练习量不够,需要加大练习。

2.在备课时只是一味的为了备课而备课,忽略了备学生。教师除了要备教材外,还要“备学生”,“备方法”、“备设问”、“备心境”,通过正确的引导实现高效课堂、有效教学。

篇3:口算除法教学设计及反思

关键词:同底数幂,反思,分析

教学目标:

1.理解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 会运用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

2.经历探索同底数幂的除法的运算性质的过程, 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 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在探索同底数幂的除法的过程中获取成功的经验, 建立自信心,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同底数幂的除法的性质及运用.

教学难点:底数较复杂的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某市市委市政府向全市百万人民提出了今年经济发展的目标是“过百亿, 奔小康”.试求人均生产总值.

怎样用幂的形式表示百万人口, 百亿生产总值?

(106人) , (1010元)

如何表示人均生产总值? (你是怎么计算的?)

请大家分析该式子的结构特征

【设计意图】创设实际情景, 以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探索这个问题的过程中, 将自然体会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的必要性, 了解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二、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1. 铺垫

我们知道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am·an=am+n (m, n为正整数) , 利用其性质完成下列填空:

2. 转化

3.概括

从上面的计算, 我们发现:

你能归纳出同底数幂相除的一般方法吗?

一般地, 同底数幂相除的法则是:同底数幂相除, 底数不变, 指数相减.

即am÷an=am-n (a≠0, m, n都是正整数, 且m>n) .

【设计意图】通过铺垫、转化、概括三个环节来得到法则, 使学生通过对特例的考察, 归纳出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性质, 并运用幂的意义加以说明, 在此过程中学生进一步体会了幂的意义, 发展了归纳、符号演算等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三、例题解析, 巩固新知

1. 计算

【设计意图】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经历观察、自主发现问题、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 在活动中获得知识, 体验成功.

2. 想一想

指数相等的同底数幂 (不为0) 的幂相除, 商是多少?你能举个例子说明吗?

(通过想一想形式, 开放式的提问, 初步明确其中的道理, 为下节课打下基础.)

3. 练一练

4. 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4个幂的运算法则, 请大家回顾一下4个法则的特点, 有何区别:

(1) 同底数幂的乘法:am·an=am+n (m, n都是正整数) ;

(2) 幂的乘方: (am) n=amn (m, n都是正整数) ;

(3) 积的乘方: (ab) n=an·bn (n都是正整数) ;

(4) 同底数幂的除法:am÷an=am-n (a≠0, m, n都是正整数, 且m>n) .

指数运算比幂的运算降了一级:

幂相乘→指数相加;幂乘方→指数相乘;

幂相除→指数相减.

【设计意图】在认识了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后, 比较四个幂的运算法则, 有利于学生巩固掌握已经学习过的内容, 并且对相似内容在一起比较, 学生不会对这些内容产生混淆, 理清各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并能从中领悟法则在运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5. 例题赏析

6. 试一试, 你能既快又对得算出来吗?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同底数幂的除法已形成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完成此组练习题, 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同底数幂的除法的理性认识, 有利于知识的螺旋上升.

7. 挑战自我

(1) 若am=8, an=2, 求am-n的值;

(2) 已知xa=3, xb=2, 求x2a-3b的值.

【设计意图】本组练习是对课本知识的延伸拓展提高, 以备学有余力的学生提高之需.

四、小结

1. 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是什么?有哪些限制条件?

2. 比较同底数幂的除法与其他幂的运算, 有何区别?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自主进行归纳, 能够使新学的知识及时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这里教师适时的修正、补充、强调必不可少.

五、作业

作业本 (2) , 挑战自我

设计说明:本课时通过创设实际情景引入, 激发了学习兴趣, 而后始终通过师生合作探讨, 由特殊到一般, 归纳出同底数幂相除的法则.又从一般到特殊加以应用和拓展, 在设计和教法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使学生从探索、练习、辨明中构建知识模型.

教学反思

为了更加有效、合理的培养年轻教师的成长, 笔者与其他几位年轻教师, 根据奉化市名师带徒活动的安排, 在西坞中学作了一次日常教学展示.下面就以《同底数幂的除法 (一) 》这节课为例, 谈谈笔者对这节课的理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个合情合理又合时的教学导入, 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迪学生的思维,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新知.因此, 导入的好坏是决定课堂教学效益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是借班上课, 不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而且笔者认为教材中的导入情境———洋葱细胞分裂———过于科学性和学术性, 七年级学生难以理解, 换成了国民经济中的已知生产总值和人口, 求人均生产总值的问题.因为要学习除法, 先用幂的形式表示被除式和除式, 再通过求人均生产总值, 使学生理解该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除法, 且与幂有关.此时揭题, 应该说很好地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但笔者在设计的过程中, 忽略了情境的难度虽不比洋葱细胞分裂那么科学和深奥, 但七年级的学生依旧与这种经济问题有点距离, 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欠贴近.虽说通过已有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 能求出平均值.但若有更生活化的材料,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知识本身的规律, 选择恰当的教学起点, 更能给数学知识赋予现实意义, 达到“生活化引入”的根本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 若直接对幂的除法进行展开, 对学生的要求较高.笔者先通过同底数幂的乘法, 对于已知一个因式与积, 求另一个因式, 由于乘法与除法是互逆运算, 学生能更加深刻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并且通过铺垫、转换、概括三个环节来得到法则, 使学生通过对特例的观察, 归纳出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性质, 运用幂的意义加以说明, 在此过程中学生进一步体会了幂的意义, 发展了归纳、符号演算等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 由于紧张, 笔者出现了重复累赘的过程.在表述am÷an=am-n时, 原来上面三个特例的计算过程非常详细, 在得出法则时无需再详述一次.《课程标准 (修订稿) 》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同底数幂的除法的性质及应用.单纯的记忆法则, 对性质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上.概念、法则教学有三个阶段, 即形成、深化及应用.因此, 动手实践对法则的熟悉过程必不可少.教材中两个例题的设计各有侧重.例1以纯粹的套用公式为主, 简单的模仿, 熟悉法则的应用.但想一想的问题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伏笔.接着笔者对幂的4个运算法则进行了回顾比较.通过比较, 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幂的运算中底数、指数的运算规律:指数运算比幂的运算降了一级, 且能使学过的知识成为一个系统体系, 而不是简单的小珠四散.从例1到例2, 学习的侧重发生了变化.例2要求学生掌握运算法则中的注意事项:运算先后顺序, 底数是否相同, 尤以第 (3) (4) 两个小题, 要把底数看成一个整体运算, 在日常的教学中渗透了整体数学思想.在教学过程的针对例题的强化训练中, 笔者发现, 缺少对例题的变式尝试.习题变式不能仅停留在“变”的形式上, 更应该追求变得有“质”上.变式题与原题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异, 但又不能脱离原题.要使学生对每个变式题既感到熟悉, 又觉得新鲜.要努力使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 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 真正体现变中求“新”, 变中求“异”.笔者忽略了这一细节, 给出的几个习题, 均是简单的模仿, 但是给出的两个挑战题, 却缺乏与例题的相似性, 脱离了本节课的教学层面.虽不作为全体同学的作业, 但若在课堂上提示, 更能激发学生挑战这两个问题的兴趣, 也可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

针对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缺点, 为了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笔者认为, 需在以下几方面有待提高.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已有的知识以及所教知识的需要, 科学、客观地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 设计合理的导入方式, 达到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在设计变式中, 虽然简单的变式也是必需的, 但在层次性中要有明显梯度, 将一个静态的封闭的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出发, 变化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问题.

教学, 是一门含有遗憾的艺术, 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前进, 作为年轻教师的笔者, 也在不断的学习中完善自我, 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吴吉春.构建教学新课堂.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6.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篇4:《口算乘法》教案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本小节教学口算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和万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正因如此,所以让他们在9乘几的基础上计算10乘几,再由10乘几推出几十、几百的数乘一位数。这样安排就能够让学生自然地发现和得出整十、整百的数的计算规律,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和类推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整千数相乘的口算算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重点:理解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的算理并掌握方法。

难点:准确、快速地进行口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孕育铺垫。

1.复习乘法口诀表。

2.口头抢答。

6×5= 8×7= 6×8= 5×9= 4×4=

9×8= 5×5= 7×6= 3×6=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重温旧知,利用抢答,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学习,探讨算法。

1.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谁能说说你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

2.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想好后在小组内交流,并说说怎样列式解决你提出的问题。(学生互相交流问题和解法。)

3.哪些算式是你会计算的?把你会计算的算出来。

4.今天我们来学习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出示例1。

5.你能列式解答这两个问题吗?你是怎样算出结果的,说说你的算法。(积极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

6.引导归纳算法:整十数乘一位数就是把十位上的数字和一位数相乘,再在末尾加一个0就可以了。

7.即时练习:20×4= 20×6= 30×2= 50×2=

8.进一步设疑:一台收音机价格是200元钱,如果学校要买3台收音机,一共要多少钱?怎样算呢?

9.生思考问题,尝试解决。

10.引导归纳算法:整百数乘一位数就是把百位上的数字和一位数相乘,再在末尾加两个0就可以了。

11.即时练习:200×4= 6×200= 300×2= 500×2=

设计意图【总结学习方法,掌握其中的规律。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激发其探索的欲望。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平台及尝试解决问题的空间,使其尝到学习的成功。 及时总结,掌握规律。 适时练习,巩固新知。】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的“做一做”,找出规律。(全班交流,说出算理及计算方法。)

2.口算抢答游戏: 10×6= 20×4= 30×4=

60×8= 300×4= 400×2=

3.解决问题:一盒钢笔有10支,5盒钢笔共有多少支?如果每支钢笔要2元,这些钢笔共要多少元? (学生独立解决,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通过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小结这堂课里,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重温新知。

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首先进行口诀的复习,再利用口算抢答的游戏方式引入新课,及时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以便新课的开展。然后运用课题的问题情境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究生活中的数学,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通过层层深入的学习,引导学生探索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方法,并及时进行归纳整理,通过相应的练习训练,以提高他们的口算能力。

二、本课我利用问题情境,进行了逐層深入的教学设计,便学生体验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运用类推的方法进行教学,在学生在归纳算法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注重让学生挖掘问题,探讨问题,说出算法算理等,并利用不同形式的练习来调节学习气氛,从本节课学生学习情况来看,学生对本课的知识掌握程度还可以。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比较浓厚。

篇5:口算除法教学反思

让同桌之间主动探索口算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获得新的口算方法。指名让学生在黑板上说算理的过程,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在多名同学的共同讲解下,除法的基本算理就已经明朗起来了。在此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完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算法的选择上尊重学生的想法,两种算法各有优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在练习过程中,我发现个别同学出现问题,懂得用乘法口诀来试商,但结果却要加上一个零,使商变成了两位数。针对这种情况,我有设计了除法的含义,让学生从除法含义上理解商的位数。经过反反复复的练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算法,能够准确地算出结果。

篇6:口算除法教学反思

1、以一个具体的情景“口算测试题的排版问题”为主线,把估算也融入到口算的情境中进行教学。

教材安排的例题讲完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接着是相应的估算,之后是几百几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和相应的估算。整个设计中估算和口算的主题图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例2和例1也是独立存在的,这在教学上就变得比较生硬,不利于学习的顺畅性。于是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用一个情境把整堂课的口算和估算串起来,让学生在一个比较熟悉的情境中学习,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2、讲清80÷20的算理。

部分学生在80÷20等于4还是40时容易出错,根本原因就在于算理不明,因此算理的讲解应该是十分必要的。教学中我主要采取的的是“说计算思路”的方法,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明白算理,先让学生说想法,在逐步教学生怎么说,怎么说完整,这样,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理解了为什么计算80÷20可以计算8÷2。这一点,在听完苗菊平老师的课后又有了新的想法。原本我觉得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直观的小棒图有些多余,所以在上课时就没有用,但是在听完苗老师的课之后,觉得教材的安排还是很有价值的,让学生利用小棒图圈一圈,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会更充分,在下次上课时会进行改善。

3、提倡算法的多样化的同时注重算法的最优化。

算法多样化是计算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理念,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另外,无论是用想乘法算除法还是转化成表内除法,对学生的后面学习都是有用的。但是多样化的基础上的优化也是很有必要的。比如这节课中学生就比较喜欢用转化成表内除法,为什么呢?通过对学生的追问,让学生体会算法的优化。

篇7:《口算除法》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力求突破传统的灌输式的口算除法教学模式,将新课标理念融入教学中,围绕着如何创设高效课堂这一中心组织教学。一是创设分气球情境,引入探索新知环节,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二是在探索新知环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用多种方法进行口算,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索过程,获得新的口算方法。三是结合实际问题引入两位数除法的估算,给试商做准备。四是应用拓展。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中,巩固口算除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喜欢气球吗?是呀,五颜六色的气球把我们生活装点得更加美丽,更加喜庆。看,气球飘进了我们的数学课堂,它来做什么呢?(出示气球图片接图)教师边说边出示挂图:(略)例1的情境图及分出20个气球的过程与有关的信息。

二、探索新知

1、教学问题1(1):

(1)师:从图上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生:我知道了学校买来80个气球,每班分20个。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什么数学问题?

师:谁能把信息和问题完整地给大家说一说?(生说)

师:这个问题你们能解决吗?怎样列算式?

板书:80÷20

(2)探索口算方法

师:这是一道什么样的除法式题?(或问:这题中的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特点?)

生:(末尾都有0的除法)

生:(个位是0)

师:这是一个什么数?(整十数)也就是一道什么样的除法式题?

生:两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式题。

生:整十数除以整十数。

师:80除以20怎样算呢?(或问:80除以20等于4是怎样算出来的呢?)

师: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开始)

反馈讨论结果:

师:刚才我们听到很多同学说得可好啦!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听?

板书:(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80÷20=4

想:8÷2=4

80÷20=4

想:8个+÷2个+=4

80÷20=4

想:(4)×20=80

80÷20=4

生1:我是这样想的:把80和20末尾的零都不看,先算8÷2=4,所以80÷20=4

师:听清楚了吗?谁来把这种方法再说一遍。

问: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3:我是这样想的:做除法想乘法,我想×20=80,我想到了4和20相乘等于80,所以80÷20=4

问: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2:我是这样想的:把80看成8个+,20看成2个+ ,

8个+÷2个+=4

所以:80÷20=4

师:谁听清楚了,把这种方法再说一遍。谁还能?

师: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下面一起口答。

2、教学例题1(2):

(1)创设情景列出问题:

师:刚才咱们顺利完成了分气球的任务,大家的表现非常出色。瞧,学校还买了彩旗,你从画面上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有120面彩旗,每班30面。

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可以分给几个班?

师:谁会解决这个问题呢?怎样列式?

(2)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120÷30

○1问:这是一道什么算式题呢?(几百几十的数除以整十数)

从刚才的方法中受到了什么启发?知道这题得多少吗?齐说得数。

你们怎么快就算出了得数,你是怎样算的?

○2反馈结果:

师:谁来汇报一下。

板书:120÷30=4

○1想:12÷3=4

120÷30=4

○2想:(4)×30=120

120÷30=4

○3想:12个+÷3个+=4

120÷30=4

生3:我是这样想的:把120看成12个+,30看成3个+,12个+÷3个+=4,所以120÷30=4师:谁能用不同的方法来口算?

生1:我是这样想的:把120和30末尾的零都不看,先算12÷3=4 ,所以120÷30=4

师: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口算?

生2:我是这样想的:想(4)×30=120,4×30=120,所以120÷30=4

师: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下面一起口答。

3、揭示课题:

师:这两题是什么样的除法式题呢?

师述:在刚才的问题中,我们共同探讨了象这类除法式题的口算方法,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口算除法。(出示课题:口算除法)

4、口算练习:抢答

60÷30 150÷50 20÷10

80÷20 210÷70 40÷20

5、估算:

(1)探讨估算方法:

出示:83÷20≈ 80÷19≈ 182÷30≈ 180÷28≈

师: 你们知道这几题的要求吗?陈老师可没说要求啊!看谁知道?

生1: 用估算求商。

生2:要求“≈”来算。(就是要你怎么算?)

生3:就是求近似数。(也就是估算出结果)

师: 如果让你任选一题来估算,你准备选哪一题,请选一题试一试?

把你的估算方法在组内说一说,开始!

(2)交流总结:

师:都算完了吗?我们来交流交流。

○1先说你选的是哪一题,再说你的估算方法。谁愿意来说说?

○2做估算有什么好方法?谁来说一说?

师:虽然我们选择的题不同,但我们估算的方法一致的,谁能把估算方法概括地说一说。

生:两位数除法估算,先把不是整数的两位数看成与它比较接近的整十数,再用方法口算出结果。

生:先把不是整十或几百几十的被除数或除数看作与它比较接近的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再口算出商。

三、巩固练习:

1、P79做一做(上、下两组题)

(1)师:现在你们能完成P79上面的做一做吗?

师:请翻开书P79完成上面的做一做。

问:做之前,你准备按怎样的顺序来口算这些题?为什么?

生:一组一组的来算。(先做上面的题,再做下面的题)(或问:哪几题为一组)

生:因为,做估算时,把不是整十数的两位数看成与它接近的整十数,运用了口算的方法来算。

师:说得真好,看来估算与口算有着密切的联系。

2、P79做一做,下面的题。

师:这题你准备按什么顺序算?下面独立完成。

四、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3、练习: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道拓展题,考考同学们思维。

出示:120 160 30 40 80 20

师:根据这6个数,请选择其中的两个数,列出除法算式,并口算出得数。

120÷30=4

120÷40=3

120÷20=6

160÷40=4

160÷80=2

160÷20=8

40÷20=2

80÷40=2

80÷20=4

4、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手拉手互帮互助活动中,我校买来一些书准备赠给希望小学。学校共买来240本书,我们把这些书捆好饱才能邮走,你准备把多少本捆成一包呢?我们把你的来选择方案讲给大家听一听。

总结:好,同学们的想法不错,比较符合实际,遇到具体问题时,要从实际出发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

反思

《口算除法》是我本学期上的考核课。如何将新课标理念融入口算教学中,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现在倡导新课标教学和创设高效课堂的统一,这是我们当前教学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课前,我曾思考过,口算除法涉及算理知识,如果运用传统灌输式的教法,直奔主题,学生掌握计算方法不应有太大问题。但反过来想,如果我照本宣科的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这样的课谈得上高效吗?不可,必须创新,必须让学生动起来,只有学生动手、动脑,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具体来说,要把握好教学中的以下三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明理

数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一是可以激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而使学生有极大的兴趣参与计算过程。以往的计算教学比较枯淡,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谈何课堂高效。在本堂课中,我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分气球”情境,课堂顿时活跃起来。二是明理。如果我们光说计算有多么重要,很难触动学生。通过创设情境,把课本上的内容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既为学生提供了探索数学知识的资源,又使学生感知计算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可谓事半功倍。

二、经历过程,体验算法

在过去的计算教学中,我们注重的是学生对计算方法或计算法则的掌握情况,更多地停留在会与不会计算这一层面上。本节课,我注重让学生充分感受计算教学中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而不单单是掌握计算方法这一结果。例如在口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探讨计算方法——总结计算方法的基本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学生自主寻找口算方法,是学生在交流中总结出口算方法。

三、学以致用,巩固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应用,应用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是计算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节课中,我结合生活实际,精心设计具有探究性、开放性的数学实际问题——捆扎赠书,让学生通过运用口算除法计算,设计出多种方案,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2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探讨口算方法,通过实践练习活动熟悉、掌握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教学时教师用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口算、估算自然地导入新课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口算、估算。学习新课的时候,我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口算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获得新的口算方法。同时组织好口算练习,设计新颖、有趣的练习方式,注意给每个学生都提供较多的练习机会。

(1)教学整十数除整十数口算。我给出“有80个气球,每班20个的信息,要求解决,可以分给几个班?”由此引出80÷20的口算,口算的方法主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口算知识,自主探索,呈现了两种方法,一种是根据乘除法关系用乘法算除法,另一种是用表内除法计算,为给试商做准备,我还安排了相应的除法估算83÷20、80÷19。

(2)教学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我先让学生自己探索口算方法,口算之后进行相应的估算:122÷30、120÷28。

不足之处:

(1)没有充分预设好时间,思维训练没有时间做。

(2)背学生不充分,如主题图的观察,学生回答的4堆,这是老师所没有想到的,最后也没有及时纠正。

(3)最后巩固练习找学生太慢,耽误了时间,导致实际应用没展示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3

口算除法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课本P8-P9的内容,是学习除法的基础,也可以说是乘法计算的逆运算,学生对除法的计算还有一个状况,就是很难理解除法,把除法和乘法混淆,因此在教学前,先以乘法为基础,先让学生体验乘法计算,再由乘法运算引入除法计算,让学生发现,原来除法其实是乘法的一个逆过程,突出学生的直观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创设的参观科技馆和植树的情境,让学生设置其中,作为参观科技馆和植树节植树的一个成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材料和信息自己来解决问题,在教学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在解决参观科技馆的时候60÷2的问题上,学生主要说了2种方法(1)先不看“0”,6÷3=2,再加上“0”,“2”就变成了“20”。我引导学生认识:此时的6已不是我们平时所认识的的6,而是6个十,所以除得的是2个十,要在2的后面加一个“0”(2)乘和除是好朋友,想20×3=60,也可以算出结果。通过学生的发言,使学生尽可能用较为简洁的语言表达计算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索的意识,在解决植树的过程仍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学生自主探寻算法,加深学生的知识记忆性,并让学生体会分步计算。

口算除法在生活中经常用到,学生通过学习,能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过程中由于没有充分顾及后进生方面,部分学生正确率很低,速度很慢,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认真口算和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一位数除的算理,正确进行口算

一、导入新课

1.口答

(1)24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84呢?

(2)42个十,90个十各是多少?

2.口算:

36÷3 24÷2 30÷3 60÷6

48÷4 84÷4 80÷2 90÷3

二、教授新课:

出示主题图:

根据你的观察,你看看这幅图里面有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用你已有的知识解决途中提出的问题吗?

1、3次就能运完这60箱,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和你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也可以用你们手中的工具帮助你说明你的思路。

小组汇报:解题思路

1、想口诀 二三得六

2×3=6 6÷3=2

60÷3=30

2、20×3=60 60÷3=30

3、把6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0。

60÷3=30

第一个问题轻松解决,第二个问题也没问题

2、王叔叔有600箱西红柿,他也运3次就运完了,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你是怎样计算的?小组里面说说。

600÷3=200(箱)

3、李阿姨要运240箱黄瓜,也运3次,李阿姨平均一次运多少箱?

240÷3=

这题如何考虑?

小结: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在计算时可以如何思考?

可以想口诀,还可以用以前学的乘法运算来思考,还可以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解决。只要能正确的计算,什么方法都可以。

课堂练习:做一做

知识介绍:除号的由来

作业:练习三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

在说例1的口算方法的时候,第1种方法没人说,主要说了这3种(1)先不看“0”,6÷3=2,再加上“0”,“2”就变成了“200”。我引导学生认识:此时的6已不是我们平时所认识的的6,而是6个百,所以除得的是2个百,要在2的后面加2个“0”(2)受上面的启发,有学生提出:看成60÷3=20,这是把600看成了60个十在除,所以得到的是20个十,在20的后面加1个0即200。我觉得这种说法也非常好,在后面学的首位不够除的时候就会用的。(3)乘和除是好朋友,想200×3=600,也可以算出结果。

本周一开始展开了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教学。口算除法作为单元的开篇,为后面的笔算除法教学有很重要的铺垫作用。在原计划的教学进度的基础上,结合年级组学生的学习情况,三位教师研究后决定将教学进度放慢,旨在让学生能够扎实掌握每一种类型的除法计算。

按照教学计划,我将口算除法中的估算内容作为了今天展示课的教学内容,作为一节常态课,我与三年级4班学生很好地配合,顺利地完成了今天的展示。课后,与侯主任交流,现将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简单的总结:

教学流程为:复习导入、明确目标,提出问题、自学指导,巩固练习,课堂小结与当堂达标。

复习导入环节利用单元知识树与口算除法习题相结合完成了复习的导入,之后提出本课学习目标并进行相应解释;之后利用单元主题图引出口算除法例2的算式,关键问题在于结合具体情境如何提出问题,李萌同学很顺利的将“三个人大约平均可以搬运多少箱”,此问题在设置的时候我做好了如果学生第一次提不出关键词“大约”二字如何进行引导,从而在计算时采用估算的方法进行,算式符号使用“约等于”号。此环节很顺利,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与估算有关的点拨即可。

在三年级3班试讲时我采用两种估算方法一起教授的方式,发现方法一到方法二之间存在很大跨度,关键在于学生无法通过自学看懂方法二的每一个步骤,因此在今天的展示中,我才去的方式是学生自学方法一,学会后立刻巩固练习,学生自学了什么,教师点拨了什么,学生掌握了什么那么在练习中我们就练什么。在此处,侯主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可以缩减例题量和例题难度,在适量且难度适中的前提下去完成方法一的教学。之后重点是结合小组汇报,通过黑板班演方法二的具体过程,最后对于两种方法进行总结,这是本课的亮点,方法一称为“找近似数估算法”,方法二称为“拆数估算法”,对比两种方法,引导学生在估算的同时可以结合精确计算,此过程潜移默化地运用了数学思想中的类比思想,不足之处在于可以让学生自行体会两种方法,并在今后的练习中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方法的筛选,在这里面也有优化思想的体现,这一点,今后教学中要注意。攻克了方法二的难点后,教材中做一做第一题是另一个难点,在学生学习了方法二的基础上,再来处理做一做第一题,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小了很多,此时,教学内容完成了很大一部分,全部过程相对顺利,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讲授还算高效。后面按照计划进行了相应的当堂测试,并通过达标试题量化学生得分情况,组内解决了部分学生残留的个别问题,至此,整个教学过程顺利完成。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5

《口算除法》是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关键。在实际教学时,先从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复习开始,让学生们先熟悉除法算理,然后延伸到除数是整十的除法。让同桌之间主动探索口算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获得新的口算方法。指名让学生在黑板上说算理的过程,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在多名同学的共同讲解下,除法的基本算理就已经明朗起来了。在此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完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算法的选择上尊重学生的想法,两种算法各有优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在练习过程中,我发现个别同学出现问题,懂得用乘法口诀来试商,但结果却要加上一个零,使商变成了两位数。针对这种情况,我有设计了除法的含义,让学生从除法含义上理解商的位数。经过反反复复的练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算法,能够准确地算出结果。

通过这节课口算教学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思维的训练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点。同时涉及的都是计算题,应该让学生多一点训练。我们作为指导者就可以了。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6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引导学生自主迁移,建构知识网络;我是通过两个方面来体现这一设计理念的。

一、情境的作用,算用结合。

解决学校总务处遇到的问题引出了一组除法口算算式,四个问题都用除法解决让学生自然地进行了除法意义的迁移:四道算式由浅入深,即对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进行了回忆,又使学生自主地对口算方法进行迁移: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除法口算,都可以想乘算除,当然,口算算理的理解毕竟是抽象的,为使学生切实掌握,我们巧妙地对“情境”进行了再利用:数学味很浓,生活味兼顾;

二、题组的运用,形成网络。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相关联的题组,分别达到探究口算、估算算理、巩固算法和拓展提升的目的。口算层层深入,估算横向联系,归根结底,都可以转化成表内乘除法计算;课中,好多学生看到题组发出了会心的微笑,他们是体验到了数学的魅力呀!还有什么比这更让老师舒心呢?

当然,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次的磨课,有太多欣喜,也总留下些许遗憾。估算教学是否需要在本课如此浓墨重彩,口算方法是否需要化归到乘法口诀,教师的课堂语言如何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等等还需要我们继续磨下去。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7

《口算除法》是一节计算课,本节课我本着“扎实、有效”的原则,力图数学计算教学体现“算用结合”,且面向全体学生来进行教学,口算除法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实践,个人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1.重视算理探究过程,提倡算法多样化。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关键。教学时,我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口算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获得新的口算方法。在说算理的过程中,图式结合,让学生更清晰思考的过程。说时引导学生把过程说完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算法的选择上尊重学生的想法,两种算法各有优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教学反思《口算除法教学反思》。

2.尊重学生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本课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首先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80÷20,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展示自己的思维,使每一位想说的同学都有机会去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接着,让学生自主分120个气球,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到后面的练习卡片上的空白处理等,都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值得反思的地方

在学生碰到困难时,怎样引导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怎样把新知和学生的原有知识更紧密的联系、构通?一堂课下来,怎样把情境串起来,让环节间的过度自然?

总之,一堂课从设计到实施总会有收获、有感悟,它将为我以后的.课堂教学借鉴。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8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自主探究学会口算、估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估算。

为了顺利突破本节课重点难点,我进行了精心设计,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1、情景的创设:口算题的内容枯燥平淡,很难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因此我根据同学的实际情况,用玩卷硬币的游戏把整堂可的内容串起来。融入了一个大的情景中,大大激发了同学的学习习惯和参与意识。2、算法的多样化。算法多样化是计算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理念,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另外,无论是用想乘法算除法还是把除数转化为一位数的除法,对同学的后面学习都是有用的,所以特别对同学说明,用自身喜欢的方法口算,同学学得轻松,又通过倾听和交流得到了发展和能力上的提高。3、多方面的评价。本节课我从计算的方法、计算的速度、学习态度以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等方面,都适时地对同学进行了恰当的评价,使每个同学都能获得胜利的体验,充沛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了同学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调动了同学参与学习的能动性,从而保证了学习效果。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9

《口算除法》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它为学生掌握除法估算,学习笔算除法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找准教学起点,探究导入,充分使用学生已掌握的有关口算乘法的知识和对“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认知的感性积累来同化、顺应,所以我先让学生复习口算乘法,并说说的算法。这样即找准了教学的起点,又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在得到反馈后,对学生可以迁移的知识没有详讲,如:当学生学会60÷3后,他们可以很快的推算出600÷3、6000÷3、60000÷3….基于对学生的了解,我把讨论、研究的“新知”和核心问题确定为:

(1)将所解决的问题先进行分类。

(2)我们应先解决哪道算式,再解决哪道算式?

(3)60÷3得多少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同时给学生尽可能大的探究空间。如“再算什么会容易些?你发现了什么?”来组织学习活动。至于再算什么?能发现什么?这些我都没有明确规定,而是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并且我还改变了“一问一答”这种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方式,而是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交流中发现。

口算除法的知识,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上建构新知呢?新的数学理念教会我,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本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探究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体会解决问题的喜悦;并且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执教了《口算除法》一课,通过自我反思并倾听学校各位老师的评课,使我受益匪浅,下面对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及改正方法总结如下:

一、教师的语言缺乏感染力。

通过这次课堂展示活动,听了学校其他老师的课,使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在语言表达方面虽然能够做到简练、准确,但是语言缺乏生动性、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比较单调,缺乏感染力,以后在平时教学时也要在这方面下功夫。

二、教材内容可以大胆的组合。

这节课的内容是口算除法,但是在学习算理的时候和“商不变的性质”又有着很大的联系,所以我在课堂上仅仅是对“商不变的性质”进行了渗透,其实,这节课的内容完全可以把“商不变的性质”和口算除法合在一起教学。

三、在一些细节上处理的不太恰当。

1、在教学“80除以20,你是怎么想的”时候,有个孩子说等于40,我引导孩子用商乘除数等于被除数的方法发现这个答案不对。这时应该把这个问题放手给孩子,让其他孩子说一说这么做问什么不对,这样做会更好。

2、在教学过程中我制作的课件出现了错误,但是老师显得有些慌乱,比较好处理方法是:让孩子自己看课件,发现问题之后,借此提醒孩子,你在平时做题的时候也会出现这种错误,提醒孩子对待学习要认真。

3、在教学79页做一做时,我让孩子“找出每组两个算式的联系”,这个问题问完之后孩子有点迷茫,如果问:找出每组两个算式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这样问比较有针对性.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10

《口算除法》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后面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及除数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作为本单元的起始,如何让孩子们理解除法的算理是重点也是难点。

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对于计算的法则掌握的较快,但对于理解算理过程却只能做到似懂非懂,或者“懂你在心口难开”无法用语言来完整有条理的去描述。但新人教版的这册书很多内容都将重点放在了让孩子探究计算的过程而不是一味的追求结果,这对我们的教学是个不小的挑战。

在上本节课之前,我思索了很久,如何让孩子能够在课堂上对探究算理感兴趣、如何让孩子自然的理解除法计算的道理?围绕这些我在细节上做了一些准备,然后发现恰恰是这些小的细节让孩子们很快进入了状态,从而顺利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在教学例1之前,我利用让孩子们去数100张手工纸并提问:如何能快速的数出100张手工纸?有一部分孩子很快就发现,要一张一张的数得数100次太慢了,于是就有同学举手提问:老师,这些纸能不能10张10张的分成一摞一摞的,这样数10次就可以了。大家一听觉得这个想法很好,于是我利用将100张手工纸捆成了10摞并且提问:如果一张一张的数,100里面有多少个“一”?如果一摞一摞的数100里面还是多少个“一”吗?孩子们马上反应出计数单位由“一”变成“十”,所以数的速度加快了。接下来我又提出:如何快速的数出40张手工纸?这时很多孩子都选择一摞一摞的去数。问他们原因,孩子们非常自豪的用数据跟我说明:如果一张一张的数要数40次,而如果十张十张的数只用数4次,可以省下36次。于是我利用孩子们的理解引入到本节课中,说明既然是口算除法那么一定要体现出快速计算,所以如何省事便是本节课的重点。这样进入例1过渡就比较自然,同时孩子们对于盖“0”再添”0“其实是在转换计数单位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通过本节课的尝试,我充分的感受到老师只有在课堂上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感悟,去交流,去学习,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新知识,才能提高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也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11

“口算除法”人教新课标版四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1课时,本课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上,本节课包含了整十数和整百整十数除以整十数,以及相应的估算,它既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的,同时又是学生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重要基础。本课教材内容呈现得比较简单,只有两道例题,分别是80÷20= 和150÷50=,然后就是各自对应的2道估算,以及8组相应的“做一做”。怎样才能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会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口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估算,并让学生体会到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了顺利突破本节课重难点,我进行了精心设计,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1.以一个具体的情景“口算测试题的排版问题”为主线,把估算也融入到口算的情境中进行教学。

教材安排的例题讲完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接着是相应的估算,之后是几百几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和相应的估算。整个设计中估算和口算的主题图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例2和例1也是独立存在的,这在教学上就变得比较生硬,不利于学习的顺畅性。于是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用一个情境把整堂课的口算和估算串起来,让学生在一个比较熟悉的情境中学习,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2.讲清80÷20的算理。

部分学生在80÷20等于4还是40时容易出错,根本原因就在于算理不明,因此算理的讲解应该是十分必要的。教学中我主要采取的的是“说计算思路”的方法,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明白算理,先让学生说想法,在逐步教学生怎么说,怎么说完整,这样,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理解了为什么计算80÷20可以计算8÷2。这一点,在听完苗菊平老师的课后又有了新的想法。原本我觉得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直观的小棒图有些多余,所以在上课时就没有用,但是在听完苗老师的课之后,觉得教材的安排还是很有价值的,让学生利用小棒图圈一圈,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会更充分,在下次上课时会进行改善。

3.提倡算法的多样化的同时注重算法的最优化。

算法多样化是计算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理念,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另外,无论是用想乘法算除法还是转化成表内除法,对学生的后面学习都是有用的。但是多样化的基础上的优化也是很有必要的。比如这节课中学生就比较喜欢用转化成表内除法,为什么呢?通过对学生的追问,让学生体会算法的优化。

整节课教学思路非常清晰,在每个环节的处理上也比较到位,较好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练习设计的具有层次性,扎实高效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就连班上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学习热情也很高,并且通过最后的速算比赛,发现效果也不错。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12

《口算除法》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整百、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真正掌握长整百、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除法计算方法, 并能够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针对这节课, 我做了如下几点反思:

(一)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富于趣味

问题情境, 特别是导入过程中的情景创设, 一定要注意其趣味性, 要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眼球, 让学生一下子投入到课堂之中。

如本节课的导入, 我选择了教材中的图片, 展开了如下的情境:

师: 这一天, 幸福庄园大丰收了, 叔叔阿姨们都在辛勤地忙碌着, 你能告诉我,他们在忙些什么吗?

生: 忙着运蔬菜。

师: 有哪些蔬菜呢?

生: 青椒、西红柿……

师: 他们又说了一些什么?

生: ……

师: 叔叔阿姨们在搬运蔬菜的过程中, 也遇到了一些难题呢? 你们愿意开动你们的小脑袋瓜, 帮助他们吗?

生: 愿意!

师: 好, 那么仔细观察图片, 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吗?

整个导入过程分为几步: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 获取基本信息; 再观察图片, 获取数学信息; 最后引起探索的兴趣,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整个过程显得既富于趣味, 有具有层次性。

(二) 算理的给出要简洁而明确, 计算方法要反复强化

这节课学生能够探索出解决口算除法的不同方法, 教师在处理这些方法的过程中, 不能让他们只是昙花一现, 要将它们简洁而明确地落在板书之上, 让学生 有迹可寻。

同时, 对于计算过程的叙述, 也要求进行反复地强化, 让学生在“单独说”、“互相说”、“全班说” 之中掌握计算方法。

(三)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师生互动” 和“生生互动”

一节课的闪光点往往就在这两项互动上。 对于师生间的互动, 教师要充分调动起自己的语言、表情、动作, 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除此以外, 还要给与学生互动的机会, 培养学生倾听、表达、交往的能力。 如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 我先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计算的方法, 后又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方法讲给自己的同伴听。 在此过程中, 我注意引导学生将这节课所学的除法和之前所学的除法进行比较, 学生又有了许多的发现。

教后记:

本节课我主要指导学生自主探索出整百、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这一部分知识与以前学习的内容有着很深刻的联系, 需要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利用知识的迁移, 找到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练习题的安排也十分注重层次性。 为了加强学生对包含除法的熟悉, 我设置了几道填空题, 帮助拓宽学生学生理清计算的思路; 在基础的口算基础上, 我还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发现“除数不变, 被除数依次增加 10 倍时, 商也以此增加 10 倍” 的规律; 有了例题和计算方法的铺垫, 学生也很容易解决联系生活实际的情景题; 最后的思考题旨在拓宽学生的思维, 利用每束花都需要三种花, 最多能捆出的束数应该取三种花中最小的那一个商。

不足之处:

1、应引导学生集中解决例题中的第一问, 其余两问应该放开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2、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学生更多地用“加 0” 来解决口算除法, 而没有真正理解为什么“加 0”, 在这里我没有进行更多地强调。

3、在做练习的过程中, 我发现有的学困生还是没有理解计算的方法, 有的学生计算速度没有跟上, 这需要在今后的练习中予以加强。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13

《口算除法》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后面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本节课教材安排了主题图和例1,主题图为我们提供的资源是一幅运送蔬菜的场景图,通过小精灵的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出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口算除法的方法,正确进行口算,教学难点是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本节课教学内容比较简单,由于学生前面已经有一位数乘整十数与整百数口算的基础,多数学生应用知识的正迁移已经知道了口算除法的方法,因此本节课我主要是采取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

从学生汇报的结果看,多数学生都是应用的添0法,还有少数学生则应用的做除法想乘法的方法。从课堂效果看,学生都是从简单的算法上想方法计算,没有想到利用除法的意义来理解算理。因此在教学中我则增加了利用教具进行展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

由于本节课教学内容较简单,在后面的练习设计中,我则采取了不同形式的连续,如:记时比赛、夺红旗、,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达到了巩固练习的训练要求。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14

《口算除法》是一节计算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自主探究学会口算、估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估算。力图数学计算教学体现算用结合,为了顺利突破本节课重难点,我进行了精心设计,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1、情景的创设:口算题的内容枯燥平淡,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从课前引入、新知学习(分气球)到练习设计等设计方案,都充分利用生活素材,以用引算,以算为用。用分气球、分彩旗的游戏把整堂的内容串起来。融入了一个大的情景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参与意识。

2、重视算理探究过程,提倡算法多样化。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关键。教学时,我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口算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获得新的口算方法。在说算理的过程中,图式结合,让学生更清晰思考的过程。说时引导学生把过程说完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算法的选择上尊重学生的想法,各种算法各有优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3、尊重学生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本课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首先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8020,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展示自己的思维,使每一位想说的同学都有机会去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接着,让学生自主分120个彩旗,有哪些不同的分法,让每个孩子把自己喜欢的算法说给同桌听,都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4、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做得还不够好。课堂节奏相对缓慢,课堂上欠缺**。值得引起我再次思考的是:如我在教 8020的算法时,学生有提到同时去掉0的方法。这方法其实已经蕴含了商不变的思想,而此时这块内容学生还没学过,该如何讲解比较妥当我一直在思考。我当时没有强调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去掉0,导致学生在计算中出现0的处理不恰当。我想在学生碰到困难时,怎样引导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怎样把新知和学生的原有知识更紧密的联系、构通?是我本节课教学的遗憾。

总之,一堂课从设计到实施总会有收获、有感悟,有遗憾,它将为我以后的课堂教学借鉴。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15

本节课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二:一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商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二是使学生掌握两位数除法的估算方法,并能正确估算。本节课的教学口算是重点,因为后面的估算也是将其转化成整十数除整十数与几百几十数再计算,所以帮助学生掌握好口算方法至关重要。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受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影响,在进行80÷20时,多数孩子认为得数是40,这是在教师预设之内的。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帮助学生弄明白80÷20为什么等于4。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孩子们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解决问题。很快孩子们就有了答案,有的是利用数的组成,即80里面有几个20,得出只有4个20,而不是有40个20;还有的孩子其实就是利用我们后面将要学习到的商不变的性质,将被除数与除数同时缩小,变成8÷2来计算结果。

在教学估算时我则重点帮助学生将其算式变为口算试题。

篇8:口算除法教学设计及反思

本课为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

二、教学片段

1. 学生小组活动, 直观感知

先用6根小棒, 摆成三角形, 可以摆成几个三角形?再用7根小棒摆三角形, 可以摆成几个三角形, 还剩几根?接着用8根、9根、10根、11根小棒分别摆三角形, 并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算式不会写的暂时可不写) 。

[分析:通过在小组内动手摆三角形, 让学生在平均分东西这个实实在在的行为中进行直观感知。并让学生把操作的情况记录下来。]

2. 交流反馈

(1) 根据学生的汇报, 教师写好板书。

(2) 引导观察、比较:分得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汇报:有的小棒正好摆完, 没有剩余的;有的没有正好摆完, 还有剩余的。

师:当小棒有剩余的情况下, 剩下的小棒为什么不再摆了?

生1:因为不够了。

生2:也就是摆不成一个三角形了。

师:那剩下的小棒一般是几根?

生3:剩下的小棒有时候是1根、有时候是2根。

生4:如果剩3根就好了, 正好又够摆一个三角形了。

生5:那摆完了, 就又不剩了。

生6:要是剩4根, 摆完还有剩的……

生7:那还够再摆一个, 最后剩下的还是1根。

……

[分析:比较余数与除数的大小关系是下节课的任务, 但从孩子们精彩的发言可看出, 他们以直观为支撑, 思维对此已有所触及了, 这将为下节课概括“余数要比除数小”的结论提前做好铺垫。]

(3) 对于正好分完的情况, 指名说算式:6÷3=2, 9÷3=3。

师:对于没有分完的情况, 该怎样用式子来表达呢?我们先看7根小棒的情况—— (我刚准备教给学生新算式的写法, 转念一想:何不先看看他们的算式是怎样列的?)

生1:我的算式是7÷3=6剩1。

师:你能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吗?

生1:我用7根小棒摆三角形, 用掉了6根还剩1根, 所以我就用“7÷3=6剩1”来表示。

生2 (抢着站起来) :我认为不是等于6应该是等于2剩1!你看, 上面6根小棒摆出了2个三角形是6÷3=2, 这里7根小棒摆出的还是2个三角形, 所以是“7÷3=2剩1”。

……

师:像这些“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怎样表示呢?数学家为我们想出了一个既合理又简洁的好办法。例如, “7根小棒, 每3根摆一个三角形, 可以摆2个三角形, 还剩1根小棒”就可以列成:

7÷3=2 (个) ……1 (根)

余数

师:对于平均分后, 剩下不能再分的数我们给取个名字, 叫“余数”。

(4) 指导读法:读作“7除以3等于2余1”。

(5) 正确理解算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学生自愿交流、相互补充。

(6) 让列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表示上述操作活动中“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其他情况, 同桌互相交流。8÷3=2 (个) ……2 (根) ……

[分析:让学生在模仿中继续巩固对有余数除法含义的理解。]

三、教后反思

(1) 数学学习在学生的操作中体现。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教师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内用小棒摆三角形, 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认识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时, 有时会有剩余”这一事实。接着, 在学生充分展示思维的基础上, 引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并说明“余数”的含义以及算式的读法。整个过程以学生的操作为基础, 手、口、脑协同并用。

(2) 注重展示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片段中, 在直观操作之后, 我通过“剩下的小棒为什么不再摆了”这一问题, 有意识引导学生对“剩余小棒”作更深入的理解, 为学生的思维由物质到抽象、由外化到内化的过程做了很好的铺垫, 也为下节课概括“余数要比除数小”的结论做好充分的准备。

上一篇:校长的心得感悟下一篇:离退休总支分析评议阶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