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陆游诗歌思想和艺术特色

2024-04-18

论陆游诗歌思想和艺术特色(精选10篇)

篇1:论陆游诗歌思想和艺术特色

陆游是我国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广阔,思想鲜明,主题深刻,艺术上成就卓越。

陆游幼年时期,随父辗转逃难,经历了“万死避胡兵”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在国破家亡的环境里自幼就受到抗金复国思想的影响,在少年时期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报国壮志。而爱国主义思想,亦成为他诗歌最为显著的特点。陆游许多诗篇和词,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其思想性、艺术性成就卓越,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创作风格,既有现实主义特征,又有浪漫主义色彩

他能够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成功地结合起来,完成了他表现时事、寄托理想、突出主题的抒情艺术。陆游诗歌的现实主义基调,不是或者很少对客观现实生活作情节完整的叙事性描写,而是善于用高度概括和夹叙夹议的手法反映现实,并注重抒写个人的主观感情和见解。他往往通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把巨大的社会现实内容浓缩在一首短诗里加以表现。如“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关山月》)。全诗只有12句,却用对照的手法描写了皇帝下诏主和,将军临边不战,朱门歌舞,士兵报国和遗民渴望收复失地等多层面的内容,成为整个南宋时代主和与抗战斗争的高度艺术概括;并且作者又把他反对议和,斥责权奸,同情遗民的感情融于其中,直抒胸臆,使他的现实主义诗歌表现出特别的理趣和深刻性。另外,陆游爱国忧民,但由于现实和理想的矛盾,使得诗人只能借助幻境、梦境来喷吐胸中的壮怀英气,因此陆游的诗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如“手把白玉船,身游水晶宫,方我吸酒时,江山入胸中”(《醉歌》)。这种幻想境界与写实手法的结合,是陆游浪漫主义诗歌的显著特征,是中国古代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新的扩展。

二、艺术风格,既雄浑悲壮又清新婉丽

陆游凭着他个人高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从各家各派中汲取营养,善于创新。从而使他的诗表现出了雄浑悲壮与清新婉丽兼而有之的独特艺术风格。这主要和他成功地吸取了杜甫的沉郁与李白的浪漫分不开的。他善于把这两种风格融为一体,即以杜甫的深沉、雄厚、郁结为体,作为抒发爱国之情的基调;以李白富于激情、富于想象、富于自我色彩,善于夸张、跳跃,善于高度概括等艺术手法作为抒情的表现手段;最终形成自己既沉郁悲壮、又清新婉丽的风格。他的爱国诗篇,往往体现出雄浑悲壮的风格,具有气势宏大、瑰丽雄奇、热情奔放、才气豪健的阳刚美。如“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同时,陆游还善于吸收陶源明的平淡真纯、王维的静谧幽雅、梅尧臣的古朴自然,又能继承学习中晚唐、北宋以来白居易、张籍、王建、欧阳修、以至范成大等人关切现实的精神,形成既幽美纯净,又富有生活气息的一家之风。他的咏物写景一类诗,则往往体现出清新婉丽的风格,具有清丽明媚、婉转新奇的阴柔美。如“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

三、语言风格,既简练生动,明白平易,又自然流畅

语言方面,陆游反对雕琢,更反对追求奇险,追求晓畅平易,精炼自然。如“老虽惫甚,壮气复有余,长缨果可请,上马不踌躇!”(《夜读兵书》)。短短四句,把他老当益壮,愿立即投笔从戎,上马杀敌的心情表现得一览无余,跃然纸上。说陆诗语言明白平易,是因为大量汲取人民群众的口语、方言、俗语,写入自己的诗。他说:“雕琢自有文章病,危险尤伤气骨多”。他以诗句对仗著称,他的对仗常常能够做到工整而不落纤巧,新奇而不至雕琢,显得十分自然,十分流畅。如:“一身抱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悲愤的情绪从清丽流转的字句中传出,情致深婉。

四、体裁形式无体不备,各体皆工

陆游的律诗善于属对,几乎每首都有一联佳对,既流利,又奇健;既出人意表,又绝无生涩造作之感。如:“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云归时带雨数点,木落又添山一峰”,“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瓯北诗话》引)等,不一而足。陆游的绝句、尤其是七绝标志着宋代最高水平。有的继承唐人之风致,如《剑门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陆游的古诗“工丽更深于近体”,更适合表达陆游深沉而奔放的感情,所以写起来“浑灏流转,更觉沛然有余”(《瓯北诗话》)。讲究工力,注重锤炼,是陆游诗集大成的又一表现。

总之,陆游无愧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超一流的诗人。他继承并发扬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优良传统,一扫江西派的积弊,树立起一面进步文学的光辉旗帜,无论在当时和后代,都有深远的影响。

篇2:论陆游诗歌思想和艺术特色

他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锐的宋代。年轻时就眼睁睁地看着金兵蹂躏中原,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祖国的统一,他一心要挥戈跃马血洒疆场,但都被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拒绝了。一腔爱国之心付之东流。几十年过去了,山河依然破碎,而自己却已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想到这里,他心潮澎,挣扎着坐起来,示意家人打开窗口。透过窗口翘首北望,不一会儿滴下了英雄泪。他指指书案,家里人明白他又要写诗了。儿子端过笔砚。他哆哆嗦嗦地写下了一生中最后的一首诗: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情怀悲壮、真挚感人的诗是他的临终遗嘱,也是他的绝笔诗。这位老人临终还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他是谁呢?他就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他生于公元1125年,死于公元1210年。他的一生写过很多爱国诗篇。如: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首诗是陆游退居山阴老家后,在一个大风雨的夜晚写的。这时的作者虽然已是六十七岁的老翁,但还时刻关心着祖国边疆的安全。这首诗的大意是:一个人静静地躺在家里,并不感到孤单和悲伤,还在想着为国家去戍守轮台。在夜静更深的时候,听着屋外风雨的声音,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梦境:自己跨着披甲的战马,威武地巡逻在北方边境上。

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在文学上的伟大成就首先决定于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他和当代的一些诗人如辛弃疾等,共同把我国文学史上的爱国主义传统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篇3:试论陆游诗歌的艺术特色

陆游诗歌题材所涉及的领域是广泛的, 而且在境界上的拓宽是他的诗歌使人耳目一新的原因所在。

(一) 慷慨悲壮的军旅诗作。

这类诗作主要出现在陆游四十七岁左右, 陆游年轻时就立下了报国志向, 但无由请缨。他在年将五十时获得供职抗金前线的机会, 亲自投身到火热的军旅生活中去, 大大激发了心中蓄积已久的报国热忱。于是他借金错刀来述怀言志, 抒发了誓死抗金、“中国”必胜的壮烈情怀。

(二) 锥心泣血的报国理想。

作为陆游爱国诗篇的一个主要特征, 就是”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

(三) 对投降派愤怒的谴责。

陆游不仅在诗中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 同时还对腐朽无能、苟安求和的统治当局发出愤怒的谴责:“诸公尚守和亲策, 志士虚捐少壮年” (《感愤》) ;“公卿有党排宗泽, 帷幄无人用岳飞”。

(四) 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

陆游热爱生活, 善于从各种生活情景中发现诗材。如《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前一首赞美宁静村景和淳朴民风, 后一首抒写以京华红尘的厌倦, 但对江南春雨和书斋闲适生活描写却优美动人。

(五) 对水深火热中的人民深切同情。

陆游也在诗中表现着对深受统治阶级压迫的劳动人民的深切的关怀。在《秋获歌》《秋赛》《农家叹》等诗中, 他描述当时的现实是:“富豪役千奴, 贫老无寸帛”, “一身入县庭, 日夜穷笞榜。”由于陆游对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 所以他对被迫反抗的人民怀着不寻常的同情。

二、雄浑豪迈的艺术境界

陆游性格豪放, 胸怀壮志, 在诗歌风格上追求雄浑豪健而鄙弃纤巧细弱。形成自己独有的豪放飘逸而又雄浑顿挫的诗风。

(一) 俊朗飘逸似李白。

陆游在当时就有“小李白”的称号, 这从他那些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篇看来, 也是适合的。由于现实和理想的矛盾, 由于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陆游的诗也具有丰富而瑰丽的想象。在想象的天地里, 他气魄如此雄伟:“手把白玉船, 身游水晶宫, 方我吸洒时, 江山入胸中”。“天为碧罗幕, 月做白玉钩, 织女织庆云, 裁成五色裘, 披裘对洒难为客, 长揖北辰相献酬。”但是, 陆游的时代, 毕竟不同于李白。他所追求的最高理想乃是雪耻报仇, 恢复国。因此有关抗金战争的幻想就更多, 也更为壮丽。他不满“翡翠兰苕”般的纤巧, 而赞美屈宋赋和李杜诗的“雄浑”。正是在这种风格论的指导下, 陆游形成了气势奔放、境界壮阔的诗风。陆游热情奔放, 神采飞扬, 把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壮志豪情都倾泻在诗中, 常常凭借幻境、梦境来一吐胸中的壮怀英气。他在梦中亲临前线, 斩将夺关, 尽复汉唐故地。甚至在老病僵卧之时, 尚有“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奇情壮思。丰富多彩的纪梦诗, 构成了陆诗飘逸奔放的特点。奇特的夸张, 也是构成陆游浪漫主义色彩的一个因素。他用这样的诗句来写他的武艺超群:“十年学剑勇成癖, 腾身一上三千尺。”他写他那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是:“国仇未报壮志老, 匣中宝剑夜有声”。他写他的胸怀, 是“胸中太华蟠千仞”“胸中十万宿貔貅”, 因此当这十万闲置而不用又蠢蠢欲动时, 他就只好:“起倾斗洒歌出塞, 弹压心中十万兵!”陆诗的主要特征是悲壮奔放, 和这类夸张的写法也是密切相关的。

(二) 沉郁雄壮如杜甫。

作为一个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是很接近于杜甫的。他始终关怀国家民族的命运, 并不惜为国牺牲。他的诗相当全面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前人也有称他为一代“诗史”的称号, 也不无道理。但是, 在表现手法上, 陆游的现实主义诗篇也有其自身特点。他不是或者很少对客观现实生活做具体的铺叙、细致地刻画, 而是抒写个人的主观感受。他往往把巨大的现实内容压缩在一首短诗里, 如《关山月》, 全诗只十二句, 却用对照的手法描写了皇帝的下诏和朱门的酣歌醉舞, 战士的亟思报国和遗民的渴望恢复等方面的情况。严酷的现实环境毕竟给诗人心灵压上了无法摆脱的重负, 梦中的幻境终究是要消逝的, “破驿梦回灯欲死, 打窗风雨正三更”;“酒醒客散独凄然, 枕上屡挥忧国泪”等诗句, 就表现出诗人的真实心态。所以陆游的诗风又有近于杜甫的沉郁悲凉的一面。

(三) 明白晓畅如白居易。

陆诗的语言平易晓畅, 章法整饬谨严, 即使是七言古体也不例外。在语言方面, 陆诗的特色, 为历来所公认的是晓畅平易, 精炼自然, 所谓“清空一气, 明白如话”、“无一语不天成”, 他反对雕琢, 更反对追求奇险。他认为“雕琢自是文章病, 奇险尤伤气骨多”。在这方面, 他受白居易的影响较大。如《长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 醉入东海骑长鲸。犹当出作李西平, 手枭逆贼清旧京。”笔力清壮顿挫, 结构波澜迭起, 恢宏雄放的气势寓于明朗晓畅的语言和整饬的句式之中, 典型地体现出陆诗的个性风格, 故被后人推为陆诗的压卷之作。

篇4:论李白和李贺诗歌艺术特色的异同

李白作为一代诗坛天骄,在后世享有极大的声誉,他以自己气挟风雷的创作影响了一代代的诗人。其中李贺更是深受其影响,两人在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上颇具有相同特点。

首先,二人都运用了大胆肆意的想象,都是用超凡的想象构造阔大的空间。将想象、幻想、夸张并行。李白的“狂风吹我心,直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京西》)、“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真是匪夷所思,想落天外。“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更是以奇特的想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而“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前两句写自己幻想中遗世独立的情趣,结尾处表现了安史叛军对中原百姓的蹂躏,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同情。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时,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

李贺在想象方面毫不逊色。他的诗首先给人的印象是生动活泼,毫不拘束地驰骋天上人间,而且在构思和艺术想象上独具创作性,令人惊叹不已。如他的《梦天》:“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弯佩相逢桂香陌。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突出体现了李贺的浪漫主义特色。但由于李贺性格孤僻,诗歌多为对心灵世界的开拓,想象奇异荒诞,是一种病态的天才的幻想。“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南山田中行》)、“南山何其悲,鬼雨洒空草。”(《感讽五首》)、“百年老鸦成木魅,笑声碧火巢中起。”(《神弦曲》)等等,在这些诗句中,作者用怪异的想象写荒芜的山野,惨淡的黄昏,阴森恐怖的墓地,令人读后不禁毛骨悚然。

其次,二李的诗歌都有非常强烈的主观色彩,在情感的表述上不掩饰,不节制,而是一任激情奔泻。李白的诗是一种感情流,侧重抒写豪迈的气概和激昂的情怀。“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江上吟》),体现了洒脱不羁的气质和傲世独立的人格。他入京去做官,就“仰天大笑出门去”,他政治失意了就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喷涌而出的情感跌宕起伏,让人直接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李贺虽才华过人,热爱生活,富有理想,却仕途失意,因此悲愤的情感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掀起了激荡的波澜。故他的诗歌多抒发这种怀才不遇的愤慨:“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衣如飞鹑马如狗,临歧击剑生铜吼。”(《开愁歌》),表达了他壮志未酬,旋即委顿,如空谷幽兰独自开谢的情怀。这是对不重视人才的现实发出的悲愤控诉。

二人都用强烈的抒情表达自己的思想,具有浓烈的主观色彩。但是李贺终究不是李白,他们的诗歌在相似之余还有许多的不同之处。

其一,二人诗歌的气概不同。

李白的诗歌气势奔放,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意象多为大江大河、大鹏、高山沧海、巨鱼长鲸。如:“大鹏一日同风起,传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以大鹏自喻,在这浩大的气势里体现的是自信与进取的志向和傲视独立的人格力量。又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河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声势雄伟之极,给人以一种崇高感。即使轻飘飘的雪花,在诗人眼中都是“燕山雪花大如席”。

李贺的气魄,相较之下就略显狭隘,以哀愤孤寂之思,作晦涩之调,喜用“鬼”、“泣”、“死”等字入诗。这些诗意境清冷哀艳,阴气森森。如诗句“桂叶刷风桂坠子,青狸哭血寒兔死。”(《神弦曲》)、“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秋来》),冷艳奇险自成一家,组成一幅幅冷艳的图画,表现悲哀美。

其次,二人的诗歌都注重抒情,注重自身情感的表达,但抒情方式却大不相同。

李白的抒情是火山喷发式的,情感一旦喷薄而出,就宛如天际的狂风和喷溢的火山。“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开篇便排山倒海使人无法抗拒。相对来说,李白更喜欢乐府和歌行体,用这种较为宽松的题材体现他诗歌创作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特征,抒情更为直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者无畏的狂傲气势在一瞬间喷涌而出。“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开篇即以散文句法,直抒烦忧,表现了诗人奔涌无羁的思想情感。

而李贺则较擅长用一种凄寒、哀怨的格调借助某件事、某个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思。这种用血泪铸就的诗文,使人读来字字含血,句句含情。如《金童仙人辞汉歌》:“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汉月”、“清泪”、“衰兰”、“老”,一系列清冷意象的排列,借助金童仙人离京的历史故事,曲折的抒发了自己离开京都的悲思,表达了作者对时代变迁的感慨。凄寒的语句折射了当时文人对社会的失望。李贺多写鬼诗,被奉为“诗鬼”,如“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久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苏小小墓》),这首著名的“鬼”诗以写景来写飘飘忽忽、若隐若现的鬼魂形象。凄冷的景象渲染了哀怨的气氛,人们从小小的悲剧性鬼魂的形象上看到了诗人的影子,感到诗人那种哀激孤愤炽热如焚的肝肠。

第三,二人的语言风格有很大的不同。李白生性豪爽,喜欢明丽的色调,当他新潮奔涌时,语言往往是清新中有雄壮,如他脍炙人口的《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名篇,语言极富艺术感染力。而当他不是那么激动时,语言则显得天真率直,仿佛脱口而出的白话。比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语言质朴易懂,清新明丽。“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明丽、优美的意象、清新爽朗的语言风格极大的丰富了李白诗歌的艺术蕴含,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体现了诗人不苟同世俗的高尚人格。

李贺在诗歌的语言创新上也有惊人的成就。具体表现在,他最善于运用精美华艳的怪诞材料和词汇,尤其是富有美学意义的神话传说,别出心裁地创造出一种异想天开、从未有人说过的语言。真是要“呕出心血乃已耳”。如用“羲和敲月玻璃声”(《秦王饮酒》)来描写太阳,用“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马诗》)来描写骏马。另外,诗人在语言上还善于化腐朽为神奇,化平易为惊险,把诗中所有的客观景物一律加以美化。如《浩歌》诗开头四句:“南风吹山做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咸巫几回死。”前两句幻想纷呈,雄起诡异,却又把沧海桑田的意思弯曲而鲜明的表现出来;后两句两两对比:一是将仙人与彭祖咸巫进行明比;二是将后者与普通人进行暗比。这样层层对比,“人生几何”的意义就更加明显。李贺在中唐诗坛,乃至整个诗歌史上,他都可以说是异军突起,独树一帜的天才诗人。

在这些诸多相异之处的背后,有更为深刻的原因。二人虽同为唐代诗人,同被后人奉为天才,但不同的出身、环境、经历等诸多因素造成了二人诗歌艺术特色的不同。

首先,二人出身不同。李白的身世虽然是一个谜团,但是从他的诗歌及生活中可以看出他应该出生于一个富有的、极富有文化教育的家庭,并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对儒墨道等各家思想兼收并蓄。不但会动笔作诗,而且能论兵击剑、游仙任侠。这样的出身,使本来就极富天赋的李白更平添了一丝狂傲,于是便有了“千金散去还复来”的大气,有了“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气魄。

而李贺,则出身于没落的皇室后裔家庭,他极有天赋,且自视甚高,常以“皇孙”、“宗孙”、“唐诸王孙”自居,但因家族早已败落,家境贫寒,他希望通过致身通显获得较高地位的愿望,只能成为一种幻想,并由此出现沉重的失落感与屈辱感。于是,诗歌也多哀愤之思,多晦涩之调。让千年后的我们,依然可以深深的感到诗人凄凄的伤感之情。

第二,二人的经历不同。李白二十岁时开始蜀中漫游,接着又离乡远游,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秀丽奇伟的山川,给予了他无穷的启迪。虽曾做过翰林供奉,但不久便被赐金放还,再度漫游。较广的阅历与人生经历给予他老练的洞察力、坚忍不拔的品格及乐观、自信、永不言败的精神。即便是政治失意,离开长安时他仍吟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直至晚年他仍然壮心不已。李白很有天赋,他一生都在试图做出一番伟大的事业,但却天生一副傲骨,一副傲岸超迈的气概,这也注定了他的一生必然是丰富多彩而又刊刻多舛的。

而李贺却因封建礼教的限制,不得参与进士考试。后虽荫举做了个从九品的奉礼朗,但却在二十七岁时英年早逝。李贺颇有天赋,成名甚早,名震京华,但却一生不得志。他只得将生命投入到诗歌创作中,骑驴吟诗,苦吟成性,呕心沥血,想象奇特,境界别样。由于他的短命生活,经历简单,阅历不足,诗歌内容单薄,过分追求奇、怪,流于晦涩荒诞,创作断断续续。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二人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李白生于盛唐,虽后半生经历了安史之乱,但他同样经历了唐朝的鼎盛时代。他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作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这种盛唐气象也造就了李白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自由的人生向往、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的人格。他的诗歌,是一个盛世的回音,是一个时代的绝响,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李贺则出生于中唐时期。一个王朝从鼎盛时代一下子摔将下来,使此时的文人有了一种普遍的失落感。李贺没有了盛唐世人的昂扬精神风貌,他的诗歌也不再有李白的那种非凡的自信和磅礴的气势。尽管他的少量作品仍存有盛唐余韵,如“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但却总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作为韩孟诗派的一员,他也试图开辟新途径、新技法,想象奇异荒诞,意象结构古怪生新,但总也无法找回到盛唐时期的昂扬。

以上肤浅的分析了李白李贺两位天才诗人创作艺术特色的异同之处,他们的诗风虽有所不同,但都将自己所有的青春挥洒在了诗歌创作这片热土上,为后世留下了千古绝唱,为中华文明添上了厚重的一笔。而他们本身也将作为一代文坛天骄名载史册,供后人评说。

参考书目:

1、《全唐诗》 清 曹寅、彭定求等编,康熙四十六年扬州书局刻本。

2、《中国古代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5:简论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五言诗起源于民间,这是一个基本看法。汉代以前民间已经有古代的“风谣”出现,比如春秋末期的“孺子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秦始皇时的“长城谣”: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

西汉时民间歌谣已经开始大量流行五言诗,如西汉长安的“城中谣”,见于《后汉书·马援传》之后所附: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这些歌谣被采入乐府后,便成为乐府民歌中的五言诗,西汉乐府中的“饶歌十八曲”中已经有五言体,东汉乐府诗中的五言体已经占了主要地位。在乐府民歌的影响下,文人也开始学习写作五言诗,东汉初年班固的《咏史》便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东汉文人五言诗中。有署名的作品不多,大量是无名氏的作品。

东汉无名氏的五言诗又被称作“古诗”,古诗本是魏晋南北朝对古代诗歌的通称,后来专指东汉无名氏的文人五言诗。钟嵘的《诗品》提到的古诗有五十九首,今存三十首左右。尽管很多东汉五言诗都消亡了,但东汉文人五言诗的精华部分都保留下来了,这就是古诗十九首。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写作年代,历来曾有过很多推测,或称是枚乘所作(见于《文心雕龙·明诗》),或称是曹植、王粲所作(见于《诗品》),均不可靠。近代研究者多以为,这些诗是东汉桓、灵时代的中下层知识分子的作品,并非一人之辞、亦非一时之作。这个看法,无论从五言诗的发展历史,还是诗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思想内容来看,都是可信的。

具体说,从五言诗的发展历史来看,东汉班固的《咏史》是最早的作品,其表现手法还不成熟。而古诗十九首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人五言诗,所以不可能出现在西汉初年。从诗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思想内容来看,十九首所描写的洛阳还非常繁华,这说明应该是在董卓焚烧洛阳之前,因此也不可能晚到曹植所处的建安时期。

一、思想内容

东汉末年,游宦之风甚盛,许多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为了追逐功名,便不惜到处奔走,因而形成了“游宦”之风。游宦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能做官,一种是不能做官。而一旦他们仕途失意、功名不遂,游子便会牢骚满腹,感慨万分。又因为他们有着较好的文学素养,所以往往借诗抒情,这便是古诗十九首的写作背景。由于十九首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所以它的内容不外乎两大类:

(一)抒发相思离别之情思

这是就游子、思妇而言的。这类作品数量较多,成就也较大。如思妇思念游子的《行(hang)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表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客从远方来》: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而游子思家的有《涉江采芙蓉》《明月何皎皎》等。这些相思离别的歌咏,是十九首的重要内容,而透过游子、思妇的这种相思之情,又可以使读者感到流离失所、有家难归的**时代的背景,而这正是东汉末年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

(二)表达伤时失意之苦闷

这是就游子本人而言的。这类作品往往是作者有感于人生的短暂,希望及时努力建功立业,表现出一定的自敬、自励,其中也有一些流露了知识分子失志后的牢骚苦闷和纵情享乐的思想。如《生年不满百》中的“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驱车上东门》中的“不如饮美酒”等。

总体看来,十九首虽然从某些侧面反映了东汉末年那样一个**不安、危机四伏的社会,有一定的历史认识意义。不过它所反映的生活面比较狭窄,所接触的社会矛盾也是不深的,诗中弥漫着伤感的气氛。但值得注意的是,十九首对文人的心态,尤其是知识分子心理刻画非常深刻、独具特色,标志着人性的觉醒,标志着文学向人学的转变。虽然说文学的真正自觉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其实这种觉醒早在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和抒情小赋中就已经出现端倪,就已经开始了。人性的觉醒就是思考人活着是为什么,人生意义何在的问题。因为中国文化的早熟,宗教在中国历史文化的演变中过早的式微,超自然的人格神没有最终在历史中留驻,宗教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为人们提供一个精神寄托之所,所以人们从春秋战国之际就开始思考人的精神的归属问题,人生意义的寄托问题。追寻的结果是,儒家选择了社会,道家选择了自然,儒家通过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寄托人生价值,即追求人在社会历史中的意义,在社会历史中实现人生价值,因此,文人的.宦游即是追求立功之举,而**的年代使他们的追求落空,最终失去了人生寄托,因而产生人生如寄、时光怵惕的感伤情绪。同时,在这种感伤和思考中,他们也开始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在自然中的位置,于是道家思想中的物我同一,齐生死等万物的思想也流露了出来,如《驱车上东门》中讲到“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而坟墓上“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然后想到“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因此可以说,古诗十九首中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是魏晋时期人性觉醒的先声。

二、艺术特色

(一)高超的抒情艺术

十九首中篇篇都是言情之作,与乐府民歌不同的是,作者抒情的方法主要不是通过叙事,而是靠事物的烘托融情人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最典型的就是《迢迢牵牛星》一诗,通篇全是写景,诗人写天上没有情感的牵牛织女星,全是看到的情景,但情在其中,情景相生,真有化工之妙。

另外,它还运用多种方法和技巧来抒情,如运用梦幻、化鸟等浪漫主义手法来抒情,起到了独特的效果。

在古诗十九首中,有些诗歌为了表达相思别离之苦,运用了化鸟这样一种独特的想象:“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西北有高楼);“亮无晨风翼,焉能凌风飞?”(《凛岁云暮》)通过愿意化为双鸿鹄和晨风鸟的想象表达思念之深。

还有梦幻、分离造成的思念之情日积月累往往使人产生错觉、幻觉。弗洛伊得认为,人的潜意识处在强烈的压抑中,当人在清醒的时候它像海底的冰山潜藏在人的意识深处,这种压抑往往会在梦中得以释放。梦幻是长久离别造成的心理缺失的补偿机制。

在古诗十九首中,梦幻将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隋表达得尤为深切,如《凛凛岁云暮》: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呜悲。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亮无晨风翼,焉能凌风飞?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徙怀感伤,垂涕沾双扉。

此诗写远行之人到年岁将尽时还不见还家,思妇一方面盼着他回来,同时还担忧丈夫没有寒衣怎

么抵御严寒。由于思念太深而产生了猜疑:“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正因为这种思念加猜疑的复杂感情使她因此生梦,后面即写梦中事。庆幸的是“良人惟古欢”,不曾抛弃旧爱,且“枉驾惠前绥”,丈夫委屈自己亲自驾车来接自己同去。这梦中事、梦中情全是思妇昼思夜想的情景。可是好梦太短,“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良人随梦而来,乘梦而去,留下的只有“徙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了。

(二)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作者通过抒情、叙事、心理刻画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别具特色、非常鲜明。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青青河畔草》,通过这首诗可以想象,在绿草青青的河畔,有一座长满垂柳的园林,园中的楼上有一位美丽的少妇,当此美丽的季节在凭窗远望,思念游子。对画中人物作者有特写镜头,“娥娥红粉妆”,配上周围的风景,人物形象非常鲜明。

(三)多用比兴手法

十九首中比兴手法运用最多、最自然、最贴切的,奠过于《冉冉孤生竹》,诗中先以“孤竹”结根于泰山之阿起兴,接着以“菟丝(新婚女子的自比)附女萝”来比喻婚后夫妻感情的缠绵,然后是“伤彼蕙兰花(女子自比),含英扬光辉(新婚女子的美丽)。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又是比中有比。

(四)语言自然精练、生动含蓄

十九首的语言都是不加雕琢、平平道出,“若秀才说家常话”,但却是句平意远、自然过人,所谓深中浅貌、短语情长、耐人咀嚼、禁得回味。如“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等。而成语典故的信手征引和叠字双关的巧妙运用,更增强了语言的这一特色。成语的运用如《明月皎夜光》一诗,其中的“不念携手好”,用了《诗经·邶风》里的话;再如《东城高且长》中的“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其中的“晨风”出自《诗经·齐风》中的《晨风》,“蟋蟀”则见于《诗经·唐风》中的《蟋蟀》。叠字运用方面,以《青青河畔草》最为典型,《迢迢牵牛星》中也有大量的叠字。双关语的运用如《客从远方来》,“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其中的“长相思”是一种丝棉,用在棉衣里;“缘”是指袖口的装饰,讲的也是夫妻之情。这对十九首语言的优美和表现力,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篇6: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摘要:李白在青年时代,沐浴的盛唐时的时代氛围,具有豪迈、乐观、昂扬的感情,希冀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及时建功立业,完成平生的远大抱负。后又有在居之不易的长安的光荣历史与痛苦回忆,最后被迫离开了繁华的帝都,走向民间,使他认清了上层统治阶级,以至度过了漂泊流离与沦落不遇的不幸的晚年,带着深深的遗恨而又留下光耀千古的优秀诗篇,离开了人世。

关键词:李白 浪漫主义 艺术特色

唐代的诗歌有着独具魅力的时代风格与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浓郁的激情,不息的生命力,崭新的生活体验,以及壮阔为美的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唐代诗歌与其他朝代诗歌的区别特色。

综观李白诗歌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李白是个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

从李白创作的诗歌来看,主要表现为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是,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与喷发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同时,他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诗歌中的意象多为:大鹏,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壮美雄奇之物,有更多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制造了更多的浪漫。李白诗歌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与世俗的高洁人格。

一、李白诗歌的主观浪漫主义色彩强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正如许多伟大的作家一样,在李白的全部作品中,也包含着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方面的因素,但就他的主导倾向而言,他却是一个积极浪漫主义的大师。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者,他虽然也接受了《诗经》现实主义的影响,但对他影响更深的却是《楚辞》中屈原的作品。李白和屈原有相似的政治理想和不幸遭遇,同样有着不满现实的反抗精神,也有着可以媲美的高贵品质和艺术天才。以这些共同的特点为基础,他必然会走上屈原所开辟的积极浪漫主义的道路,并根据他自己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对它有所丰富和发展。在表现手法上,他也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并使之发展,特别是汲取了民间诗歌中的夸张手法,在创造性地运用中加以提高,使这一表现手法益臻完美。在描写对象上,他所接触到的题材也比屈原更为广阔,因之,他对于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范围,也就更加广泛。他不仅在抒写“自我”和寻仙、梦游等易于施展浪漫主义手法的主题上采取了这种手法,就是在反映战争以及描写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的主题上也常常采取这种手法,以驰骋他“想落天外”的想象力。

二、李白诗歌以大气贯注,有鲜明的个性

李白是一个满腔济世之志的具儒家思想的人,他常以鲁仲连.范蠡.乐毅.谢安等人自许,要求自己像他们那样施展才能“济苍生”,“安社稷”。他希望自己有所作为。他一生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也没有丧失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东山高卧时起来”,这种强烈的自信心和使命感,使他的诗气象非凡。他的诗歌还有一种突出自我,张扬个性这种强烈的主观色彩。在他的诗篇《江上吟》中,李白写道:“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突出自我,张扬个性这种强烈的主观色彩。很多诗歌都是重激昂豪迈而少细致描述,有一种奔腾回旋的动感。《蜀道难》大气磅礴,一气呵成,而又回旋往复不能自己。《将进酒》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开头,整首诗势如万里黄河奔流不息,每次诵读总是荡气回肠。

三、李白诗歌奇特的想象和喷发式的情感表达方式

李白的一生是孤独的。因为他一生都处在一种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景况中。因此他的的诗歌总是伴随着是政治上的遭弃感和无归依感。李白少时就有很强的功名事业心,“以当世之务自负”。这强烈的济事观念,显然是来自儒家的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不过,李白不是一个普通的本分的读书人,它的豪侠性格以及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所特有的非凡气质,即丰富的想象力和脱离实际的异想天开。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所写的一首记梦游的诗,也是一首游仙诗,这首诗作于天宝三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后,虽在东鲁家中居住,怡情养性,虚度时光,但李白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所以在诗中发出那样激越地呼声。而诗中的求仙访道,正是他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来表示对权丞贵戚地鄙视和不妥协,是他不肯趋炎附势的高贵品格的体现。

四、李白诗歌壮美和优美的意象

唐代山水诗词作为古典文学的奇葩,不仅生动描绘了华夏山川的风光,汇成千古江山的历史艺术画卷,而且深刻表现了山水诗人崇高的思想情怀。它洗濯心灵,陶冶性情,蕴蓄着宝贵的审美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唐人自我陶冶而形成的风景诗心和意象诗兴,最终影响到唐诗总体上注重景象生动的时代特征。而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美学特征具体表现为:

第一,瑰奇宏廓之美。李白诗歌的美首先表现为瑰奇的美。丰富的比喻,大胆的夸张,迥落天外的想象为瑰奇之美涂上了一层光怪陆离的色彩,而其内蕴则有远大的理想,宽阔的胸怀,雄伟的气魄和渊博的知识充实其中。

第二,奔腾浩荡之美。他的诗歌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气势和力量。这种一泻千里的气势实质上主要是指李白诗中爆发式的抒情。

第三,纵横变幻之美。李白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他的诗发想无端,纵横变幻,非常人所能预料,显示出极大的创造性。李白诗歌的意象组合具有很大跳跃性。第四,清水芙蓉之美。李白诗歌的语言任情真率,似随口而出,毫不经意,却能出神入化,清新自然。

五、李白诗歌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

李白和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同是唐人七绝的冠冕,在语言上实得力于民间诗歌的学习。正由于李白在这种学习中得出宝贵的艺术经验,在语言上,他主张自然,反对雕琢。他也根据这样的主张,批判地汲取了魏晋以来优秀诗人的语言技巧。他说过:“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他于摒弃六朝华靡诗风的同时,却又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朓和庾信等人的语言艺术。由于他在汲取民间诗歌语言艺术的同时,又批判地继承了诗人制作的优良的艺术传统,所以他的语言,在生动、自然之外,又具有明净、华美的特点,加上他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和豪迈奔放的热情,又使他的语言具有如前人所说的“高华”和“豪放”的特色。

篇7:论陆游诗歌思想和艺术特色

诗歌鉴赏不应忽视对其背景的了解。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对诗人的诗歌创作往往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就应当借此来理解诗歌、把握诗歌。

借助背景,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李清照笔下,大多词清调苦,流露的感情婉曲深挚,多有今昔盛衰之感,个人身世之悲。如“中州盛日……铺翠冠儿,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与“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永遇乐》),就描述了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流露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则是词人因只身流落金华,加之眼前又见赵明诚遗著《金石录》,睹物思人,无限感慨而在其词中投下的心灵阴影。李清照生当宋金对峙之际,她主张抗战,期望收复失地。其所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乌江》)、“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失题》),就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可见,金兵南下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诗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思想主张,都对诗歌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把握这一背景,往往就把握了诗歌的`感情脉络。

借助背景,把握诗歌中景物的特点。东晋诗人陶渊明厌恶污秽的官场,向往自由在的田园生活,他42岁辞彭泽令后,写下了《归园田居》这一脍炙人口的诗篇。从“其一”中,读者不仅能看到乡村的榆柳桃李,还能闻到黄昏的狗吠鸡啼。田园景物此时在他的笔下显得淳朴、宁静、而又充满情趣。景物的这些特点,只有诗人在摆脱官场羁绊、心存逸致时才能感受到。相反,在李煜的《虞美人》中,“春花秋月”、“小楼东风”,不仅黯然无色,甚至令人厌恨。其原因,作为原南唐皇帝的李煜,此时正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许多情况下,诗人的追求、遭遇直接影响着诗人的心境,而彼时彼刻的心境又给景物蒙上了或悲或喜,或忧或愁的特定色彩。

借助背景,把握用典的含义。《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他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当时,由于苏轼以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贬到黄州。仕路蹭蹬,壮志难酬,又自感苍老。此时,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矶,联想到年华方盛即卓有建树的周瑜就很自然了。词中借用周瑜的典故,正可以看出,词人多么渴望自己有如周瑜那样为国建功立业。这里对典故的理解,就离不开对背景的了解。这种情况在怀古类诗中较为常见。

篇8:浅谈傅山诗歌的思想艺术特色

傅山家学渊源深厚, 全祖望在《阳曲傅先生事略》中称:“故先生之家学, 大河以北, 莫能窥其藩者。”傅山在《家训》中说, 自六世祖傅天锡以来, 世代读书为文。另其家以治《左传》、《汉书》为传统。在他38岁, 即公元1644年, 明王朝灭亡, 清军入关, 其思想体现出很浓厚的反清复明的色彩。独特的经历造就了其诗风苍劲老辣, 诗歌质朴和思想隐晦, 见解深刻独到, 文词古奥的特征。

一、杜诗情节, 诗歌以“骨气胜”

傅山于诗, 极推崇杜甫, 既有理论总结, 又有具体实践。在《傅山全书?卷四十一》中, 《以诗读杜诗》:“史之一字, 掩却杜先生, 遂用记事之法读杜诗。老夫不知史, 仍以诗读其诗。……世出世间, 无所不有。何其闲远, 如高僧妙悟。”从中可看出, 他对杜甫诗歌“闲远”、“妙悟”的推重。他有专门研究杜诗理论的文章《杜遇余论》 (丁刊本《霜集》卷三十) , 遂在其诗歌中也贯穿了作诗以“骨气胜”的精神气格。其中语云 :“韩文公五言, 极力锻炼, 颂之易见其义。杜先生五言, 全不是锻炼, 放手写去, 粗朴萧散, 极有令人不着意处, 而却难尽见其意。然予人神解不在字句中, 此处正是才之所关, 文公必不能也。复曰:风雨雷电, 林薄晦冥, 惊骇膈臆。眉曰:诗写胸臆间事, 得以叱咤斜拏尔。然此亦仅见之杜工部。”

在傅山诗歌中可见其“骨气胜”的特质:《青羊庵》 (三首之一) , “既是为山平不得, 我来添尔一峰青。”颇有杜诗“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气概, 傅山此时也是一位极有胸怀报负, 又渴望苏世独立、保持着自己的情操的士子。《读史》中, “天地有腹疾, 奴物生其中。神医须武圣, 扫荡奏奇功。”约略可以体会出他那种忧国忧民, 渴望为国除弊, 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济世精神。《太行》:“紫盘天井上, 青幕太行郛。风雨诗何壮, 岗峦气不奴。争韩来破赵, 报楚去趋吴。临老河山眼, 苍茫得酒壶。”有杜工部“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的苍凉, 却又不失壮阔凛冽之气概, 气骨苍劲。由此可见, 傅山诗歌不论在明亡前, 还是在明亡后都体现出了一种刚建的骨力。

二、“法本法无法”, 灵活自由, 重情的创作观

在《杜遇余论》 (《霜集》卷三十) 中, 傅山说:“法本法无法, 法尚应舍, 何况非法?非法非非法。如此知, 如此见, 解不生法相。”作者在谈到诗人的诗歌创作态度时, 更强调诗歌创作的灵活自由, 主张诗歌创作不应受形式主义的约束, 要自然的抒发情感, 而非刻意模仿, 为文造情。诗要书写真感情, 要以感情为诗歌结构的内在结构本位, 而不可囿于既定规则的束缚, 这一点也体现了自觉的创新精神。傅山不与旁人一般以古法为法, 以合古法为指标, 而是超出法外, 随心所适, 缘情所发, 虽通晓古法, 却也不以此来为作诗标准来限制自己的诗作。这一观点可在傅山的一些诗歌当中体现出来:

《贱杀》一诗, 由题目即可看出直抒胸臆。“贱杀柳颜厚, 不知春属谁?临风弄新翠, 倒影翳清池。意自能张绪, 观终不汉仪。快心须一剑, 斫却看平夷。”诗人骂柳树不以折节为耻, 依然临风舞姿弄影, 愤怒之极, 恨不能一剑将之砍断。感情之激越, 毫无遮掩之意。

傅山写《枯木堂读杜诗》:“诗王譬伽文, 词人乱佛子。云山花鸟逢, 眼耳心手以。高才一触磕, 直下到者是。好手拟中的, 活语被参死。庄严非庄严, 不似乃真似。可怜无寸心, 得失傍故纸。非非法非法, 一灯室则迩。”

诗人自觉将佛学思想中与天地融通的大境界注入其诗学思想, 全诗中描述了一个诗歌创作的过程。“云山花鸟逢, 眼耳心手以”, 此一句强调从自然万物触入, “高才一触磕, 直下到者是”, 创作好诗也需诗人本身具备一定才力。“寸心”是诗人对周遭事物的彻悟, 然而只傍于故纸旁, 终究难以达到“求作佛者”之境, 只有体会到诗心, 不过多碍于外在形相, 方是得其真谛。

三、“任天机”, 朴拙, 刚正, 自然的艺术创作特色

傅山作诗讲求“纯任天机”, 《傅山全书?卷四十一》“凡字画诗文, 皆天机浩气所发……”。针对当时以俗媚为美的审美倾向, 他提倡:“宁拙勿巧, 宁丑勿媚, 宁支离勿轻滑, 宁直率勿安排。 (《作字示儿孙》) ”这套理论既反映了傅山书法的美学风格, 也从侧面展现了傅山对于其诗歌的审美倾向。即体现本心、纯任自然、不假造作与刻意安排。《连苏从登岱岳谒孔林归信手写此教之》:“人松不人草, 后凋已自征。况松乎岱岳, 结根万仞嶒。奴人难攀缘, 神山荫峥嵘。”另, 《作字示儿孙》:“作字先作人, 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 笔墨不可补。”都是教导儿孙晚辈正直做人, 任本心, 不要伪装与做作。

《秋霁向岩寺檐下枕书卧偶尔造适树义不得》:“乃如玆一时, 造适大无赖。诚然不在远, 心亦无所会。万端莫知来, 未劳经意汰。眼底长春花, 不憎亦不爱。”可见作者内心已趋于平和淡定, 随遇而安, 随胸臆之所适而落笔, 不假人工造作。

傅山在太原附近的土堂村居住的时候写过一组十首的《土堂杂诗》, 体现了他诗歌宁静自然, 萧疏闲适, 尽得风流的特征。其中第五首诗作:“冬山静如睡, 亦不废秀美。树外明一河, 寒月与逶迤。幽人眠偶迟, 独赏其如此。”“静如睡”、“废秀美”等用词朴拙, 率真, 正是思想的实际运用。

四、经世致用, 关注生活的诗学思想

傅山是一个现实主义感极强的是人, 主张“诗歌惟其时”, 有一段傅山的随笔:“姚大哥说, 十九日看唱。割肉二斤, 烧饼煮茄, 尽足受用。不知真个请不请?若到眼前无动静, 便过红土沟, 吃碗大锅粥也好。”鲁迅评价说, 语极萧散有味。如上正是其思想重视生活实际, 注重日常趣味和经世致用观的鲜活体现。

篇9:浅论臧克家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臧克家诗歌的创作内容

臧克家是位贡献卓著的人民诗人。其创作数量之多、内容之广无人可比;他所代表的那种贴近现实的风格更是谁也不可替代的。臧克家以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独特艺术个性驰誉中外。他的诗大多精巧工炼,不会博大雄健之作;多以抒情短诗闻名于世,不会洋洋洒洒的长篇叙事诗。他诗歌的内容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诗歌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诗人凭借对生活深刻痛切的感受和体验,将现实中人和物的本质特征,形象地展示出来。脍炙人口的《老马》一诗,体现了《烙印》的特色:“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前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诗中采用了象征、隐喻手法,以马喻人,又以人的思想感情拟写马,达到了象征与写实的完美统一。

2.以热情的笔触歌颂了民族解放战争。诗人在《从军行》的《序诗》里唱道:“诗人啊,请放开你们的喉咙,/除了高唱战歌,/你们的诗句将哑然无声。”这是诗人激情的自白,也是对沸腾现实发出的战斗号召。从《古树的花朵》对爱国将领范筑先的抗日行为发出了由衷的礼赞,表达了中国人民大众誓死抗战的心声,是他在这一时期诗作中最中心的主题。

3.揭露了黑暗现实。40年代中期,由于国民党统治区寒冷窒息的政治空气、民不聊生的现实和万众切齿的情绪,都给诗人以教育。

二、臧克家诗歌的艺术特色

臧克家成为三四十年代令人注目的诗坛新秀,自出版诗集《烙印》之后,初步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个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革新的旧体诗,将自由体与格律体融为一体,这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新诗。臧克家说:“我是一个两面派,新诗旧诗我都爱。”在他的新诗创作中,融合的古典诗词的语言和意境是十分明显的。不说他的早格律体,后来的半自由体,不是散文句式,而是诗的句式,各句之间有较强的独立性。如《血春天》:“东风里曳我登上城垣,阳光把的戎装孕满,死水上亮着一万只金眼,柳条儿牵来个春天。”

2.写实、抽象方法的妙用。臧克家自觉学习闻一多开拓的表现方法。一种是具体的、写实的,如《天安门》、《罪过》等等,这方面数量多,比较普遍;另一种抽象法,带点象征意味,不好懂,像《死水》。

3.抒写了对中国农民、农村的特殊感情。臧克家从小喜欢乡村,喜欢农民。在《迷失》中说:“我在都会里作客,/乡村是我的老家。”愿乡下人“不要撇下我/一个迷失老家的孩子。”这是他对农民的热情礼赞,正是他保存了我们民族最纯朴善良的品性。《金钱和良心》说:“富贵人把良心扔在一旁,/商人把手一伸,/国难财像水淌;/庄稼人:/用良心,/用汗水,/换来一张法币,/同样的一张法币,/多么不同的生活意义!”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农民的爱之深切。就如他所说:“像一个人只有一颗心,一次爱一样,我把那颗心,全个爱,交给乡村,交给农民。”

4.成功地运用了戏剧化的手法。以《老哥哥》为例:“老哥哥,翻些破衣裳干么,/快把它堆到炕角里去好了。‘小孩子,不要闹,时候已经不早了!’(你不见日头快给西山接去了?)/‘老哥哥,昨天晚上你不是应许/今天说个更好的故事吗?’‘小孩子,说时你还叫我说什么呢?’(这时你叫我从哪儿说起?)……”这首诗中有三个声音,一个是不懂事的天真善良的孩子的声音,加括号的第三个声音是正义的声音。这种复杂的戏剧对白的手法,是中国传统诗歌里所没有的,古典诗歌只有对话的形式(两个声音)。这首诗剪裁上类似独幕剧。按照袁可嘉的说法:“诗的戏剧化,其特点是借客观事物表达情思。”臧克家在这方面很突出,他早期写的下层角落里的人物差不多都用这样的手法。

臧克家更是善用悖论语言的高手。所谓悖论语言就是矛盾语。记得在中学课本里选入了他的一首短诗《有的人》,开头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成功运用了矛盾语,给人以惊异感。从气象角度看是矛盾的;从艺术角度看,更深刻地揭露了政治气候的寒冷,从而成为名句。总之,臧克家以坚实的创作向人们展示了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

三、臧克家的地位及影响

纵观臧老的诗歌创作,他既不为西北之风所动摇,也不为复古之潮所干扰;既借鉴外国诗歌的有益经验,又发扬中国古典诗歌和民间民谣的优良传统;还吸收了“五四”以来中国新诗的艺术营养。广收博采,融汇贯通,创造出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民族化新诗。在中国诗歌史、文字史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臧老的一生以诗歌为生命,又以生命为诗歌,他为我国新诗的健康发展和中国诗歌的民族化、大众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篇10:论《庄子》寓言的思想艺术特色

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是道家的集大成者。在中国古代文学上有其不同一般的贡献,他善长于用寓言故事来阐释他的思想与表述其对自然界道的理解。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书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刘熙载《艺概・文概》中也说:“庄子寓真于诞,寓实于玄,于此见寓言之妙。”庄子认为通过寓言可以曲折见意,把作者不容于世、不容于时的思想掩盖不在庄语之中,让人容易接受自己的观点,达到“十言而九见信”的目的。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著书十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庄子・寓言》篇自谓:“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可见《庄子》一书用寓言故事写文阐道是其主要特色,下面就其寓言故事的艺术性来谈谈个人的见解。

一、《庄子》寓言故事阐释事理说理性强

庄子一书十万言,大抵率寓言,这些寓言都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形象描述,其意图都是为了表达庄子的无为而治、顺乎天理的思想。《庄子》一书的寓言故事处处不离这一主旨,并且达到故事与哲理的自然和谐地统一。如“庄周梦蝶”,原是一个简单的做梦故事,庄子却由此及彼将现实与虚幻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想他人所想,首先提出了“物化”的概念。他认为:不论客观万物还是人的内心世界都受“道”的主宰,因而事物的彼此认识上的是非,都是相对的,一切都是“道”的“物化”现象。如庄子梦为蝴蝶,蝴蝶梦为庄周,只不过是一种幻觉,故应放弃一切对立和争论,做到无知无觉,恢复到虚无的“道”那里去。寓言故事本身以梦境的不可捉摸性形象地表明自己抽象的相对主义观点,作为其无为的政治论与混事的人生哲学的理论基础,真是再恰当巧妙不过了。

庄子寓言故事说理性有时有虚构的成份,但不仅不影响其说理性,有时反而增强其说理的逻辑性与严密性。如《秋水》篇就记载了这则寓言故事: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之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前往看望惠子,说:“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鸢雏,子知之乎?夫鸢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鸢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这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辛辣深刻,庄子以“腐鼠”喻梁之相位,这倒是明摆的比喻;鸢雏志在高洁,“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也可能是真的,但其仰视鸱得腐鼠而发之言显然是虚构的。庄子不是直截了当地说明,而是借用空虚虚构的动物故事婉转、含蓄地表白自己的观点,讽刺了惠子之贪恋禄位以及“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之下劣;思想观点是故事的比喻义,被“寄寓”在故事之中。这就是庄子的寓言故事的说理性。庄子的寓言故事的说理性非常有效地提高了论辩的战斗力量与论说的真实性。

二、《庄子》寓言故事具有形象性的.艺术特色

庄子的哲学思想是比较高深玄妙的,这些抽象的说理如果仅仅用抽象的论述来讲述是令人费用难懂的。可是,庄子为了让更多的人领悟其哲学思想,却用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来说理,把自己深奥玄妙的哲学思想寄寓在生动活泼的故事之中,让艺术形象来说理。庄子的寓言故事可谓形象逼真,让读了的人深深牢记,铭刻于心。

《秋水篇》里有一个“濠梁之上”的寓言故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这则寓言故事表现庄子相对主义哲学思想,他以寓言故事的形式,提出了人的认识能力问题,以及认识主体观察事物的角度问题,庄子却通过想象,在简短的故事中说明了一个玄奥的哲理,在生动的故事和艺术形象之中,表达出了庄子自己深奥的哲学思想。庄子的寓言故事形象性生动,将深奥的哲理化为简洁的情节之中。

庄子寓言故事形象生动,但作者往往用笔不多,简短的几句就能把达到生动传神的艺术深度。如《大宗师》里的“大治铸金”的寓言故事::“今夫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邪,’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 庄子强调“自然”的重要性,任其自然,任其自化,是人工巧夺天工的基础,无论是铸“金”为剑的“金”,还是范“形”为人的形,若其自以为“必为镆邪”, “人耳人耳”,异于众物,离于自然,则造化亦必以为“不祥之金”,“不祥之人”。惟有“安时”、“处顺”,才能达到巧夺天工的目标。而要达到这种境界也只有“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才能恶乎往而不可哉。这个寓言故事生动形象,只用简短的几句话用把一个自命不凡的人物性格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在简短的寓言故事中说明一个玄奥的哲理,在生动的故事和艺术形象之中,表达出自己的哲学思想,依靠的就是寓言故事的形象性。

三、《庄子》寓言故事洋溢着浓烈的情感性

在庄子的人生观中,他的主张很明确,清心寡欲,与尘世无争,但透过这形象而典型的寓言故事,我们却可以看到他对人世间万物的深沉的情感。在《徐无鬼》篇中,庄子用“匠石运斤”的寓言故事,来表达与抒发了人世间知音难遇的感慨。庄子寓言故事中那洋溢的情感首先表现在对所自由往的理想的人和事物的极其高度地赞美。如《逍遥游》中,寓言故事极多,通篇洋溢着对自己理想的人和事极尽赞歌。如文章开篇对大鹏鸟的描写“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字里行间包含着对大鹏的喜爱与赞扬之情。

庄子还善于在对比之中,鞭挞丑恶的人和事。《外物》篇里对监河侯形象的描写也是极为生动活泼的。庄子家里青黄不接之时,来向监河侯借粮暂渡困难。可是监河侯却说,等我收了地方税,再借给你。于是庄子向他讲了一个著名的寓言故事:昨天我也从这个地方过,路上忽然听到有人叫我的名字。我四下看一看,发现在路上大车轧出来的四辙里,有一条小鲫鱼,在那儿跳呢。我就问鲫鱼,在那里干什么呢?小鲫鱼说:“我是东海的水官,现在你要有一斗一升的水,就能救了我的命。”我说:“好啊,我这就要去吴越那个地方,引来西江的水救你。”这小鲫鱼说:“你要这么说,不如早一点去卖鱼干的铺子里找我吧!”庄子对这种见死不救,大言欺人的吝啬鬼通过寓言故事进行了尖锐而辛辣地嘲讽,揭露了那些见死不救,反而用貌似慷慨大方的大话掩饰自己一毛不拨的卑劣的所谓“贵族、高尚”的人。

庄子寓言的抒情性非常鲜明,闻一多先生在《古典新义・庄子》一文中对庄子进行高度的赞美“是一个抒情的天才”。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论陆游诗歌思想和艺术特色】相关文章:

论陆游的诗歌05-03

陆游诗歌范文05-17

陆游的诗歌范文05-20

陆游及南宋诗歌范文06-13

陆游诗歌的主要内容08-19

陆游诗歌特点结合诗句01-17

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01-14

论李白诗歌的特色07-08

论李白诗歌的特色04-28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08-06

上一篇:面试教案说课稿下一篇:论语的读书笔记九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