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用爱心去“育”-读《心之育》有感

2024-05-09

教育,用爱心去“育”-读《心之育》有感(精选3篇)

篇1:教育,用爱心去“育”-读《心之育》有感

读《心之育》有感

读《心之育》有感正文:浇花要浇根,育人应育心――读《心之育》有感暑假里在朋友的介绍下读了毛蓓蕾老师的《心之育》一书,受益匪浅。毛老师在病床上写下了自己从教60多年来的心声。字数不多,内容却很充实;文章平实,语句朴实无华,却很感人。其中在“我以我心育新苗”的篇幅中,以案例的形式写了七个小故事,真实、真挚、感人,足以让人体会到毛老师以爱心雕琢每一个孩子,把一切都献给可爱的孩子的高尚情怀和高超的教学艺术。人们常说,教育是爱的事业。毛蓓蕾老师是以心育人的楷模。《心之育》里那些动人的教育故事,字里行间,情真意切。她认为热爱孩子就是爱祖国,她在后记中,“每个教师都要热爱我们的孩子。千万不要把小朋友估计错了,估计少了,估计小了。孩子的事没有一件是小事,他们的事在老师的心中都应是大事、要事。把小孩子的事做好,就是我们老师的责任,做好了,我们会感觉活得有意义。”她告诉我们育人必须首先培育美好的心灵。浇花要浇根,育人应育心。一名老师可以用自己的教育和对孩子真心诚意使学生发生大的转变取道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这也使我想起了发生在我刚刚工作时候的故事。那时候学校给我这个刚毕业的教师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是担任初三一个“普通班”的`班主任。面对一群比我还老道的毕业生,可以说是无从下手。兵来将当,我只能抱着这样的想法去面对他们,然而第一个挑战就是班级的“大王”晓峰,而我当时采取的办法就是信任,让他担任班长,管理其他同学,经常和他聊天,在其他老师面前表扬他。慢慢的任课老师反映晓峰变了,上课不随便讲话,作业也能认真完成。在他的带动下班级面貌发生了大的变化,这也使一些教师迷惑不已,而其中的原因我也是在一年后才领会。中考结束后虽然班级里考上重点高中的寥寥无几,晓峰也随家人去外地做了生意,对于这个结果我自己是满意的,毕竟也算平平安安度过。就在我准备将这段记忆慢慢放入心里时,他却又溅起涟漪。晓峰在教师节专程从外地回来看望我,这让我很意外。晓峰这一行也解答了我们的疑问,他的一段话让我至今难忘“老师,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您的,在认识您之前我以为自己将来就是一名混混了,当我以为全世界都抛弃我的时候,您却让我知道还有人愿意信任我,是您把我拉了起来。”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无心之举,却改变了一名学生的一生。面对晓峰我付出的只是自己的一点信任,这种信任却使学生铭记一生。毛蓓蕾老师从13岁起,当小学教师已经60多年了。她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更有着崇高的中国大学网()

篇2:教育,用爱心去“育”-读《心之育》有感

李镇西老师在手记一的“爱心与童心”里这样写道“:常常有人问我,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我总是不假思索地这样回答: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当一名老师首先要有一颗爱心,这话但凡教育者都会说,但真正做到的能有几个呢!李老师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他做到了。

如何爱学生?不妨用解字的方式来解读李老师“爱”的真谛。

“爱”,《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从结构上看,“爱”字属于上中下结构, 上部为“爫”,意为用手抓。手里抓着东西给别人,所以爱首先是给予。一个老师所能给学生的无非是两块:一块是学科知识和技能,是为智育;一块是为人处世道理,是为德育。李镇西老师的手记告诉我们, 与智育相比,德育更重要。宁玮成绩不突出,但学习勤奋,为人善良,乐于助人,李老师视她身上的这些优秀品质如珍宝,竭力肯定;伍建家发生火灾,李老师号召全班同学为他捐款献爱心……李老师如一位魔法师,变着法将人类的一些美好品质,如正直、 善良、诚实、谦逊赋予他的学生,让他们走出校园后成为对社会有利,至少不会危害社会的人。

“爱”字的中间是一个“冖”,与房屋有关。房屋是用来遮风避雨的,所以爱应该是呵护。李老师是学生的守护者。他尽心呵护着每一个学生,维护他们的尊严,发掘他们人性的闪光点,尤其是后进生。李老师始终坚信,即使是再坏的学生,在他的内心深处都是有“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因此,对于“后进生”出现的错误行为,李老师总是能看到背后的积极思想,如万同上数学、地理课爱说话,不听讲,我们看到的可能是调皮捣蛋,但李老师却看到了万同听不懂还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坐在教室里是多么痛苦,故而给他找事做消磨时间——抄 《烈火金刚》。想想自己及身边的老师,又是怎样对待学生的错误的呢?往往是简单粗暴的,一通狠批算是轻的,更有甚者恶语相加,罚抄、罚站,孩子的自尊心严重受辱。对照李老师,我们应时常反思自己是否对得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李老师对学生的细心呵护还表现在耐心对待后进生转化中的反复。就像万同,时而好转,时而又犯错,有时还是同样的错误屡犯,但李老师没有放弃他,而是宽容他的错误,寻找时机与他谈心,利用集体舆论引导等,一次又一次将他拉回正道。可以说,后进生转化的反复是正常的,可是我们往往就缺少李老师的这份耐心与宽容。

“爱”字的下部为“友”,这层意思大家一看就懂,意为友善,视学生如朋友。从李老师讲述的故事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教育者。班里的管理崇尚民主,凡事集体商量,老师有的是建议、提醒;休息日,他会和学生一起逛公园,在草坪上摔跤、斗鸡,到郊外旅游,在田野追逐;学生在学习上有了进步,他就带他们去吃火锅以表庆祝;学生毕业多年仍与他书信往来,甚至辗转多地就为看他……就是这样,他以一位朋友的身份亲近学生,感化学生,改造学生,从而达成自己的教育目的。

在这本书中,李老师在转化后进生、培养优秀生、青春期教育、突发事件处理中,方式方法都显得相当睿智,这与他渊博的学识有关,但我认为根本上还是源于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

篇3: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感受之一: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籍。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有这种感觉,读书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李镇西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老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习,虽然我是教美术的,但我本身一直认为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厚积薄发”,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

感受之二: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之所以用“也”这个字眼,是因为我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而读到这里的时候就和他产生了共鸣。我也和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坦然自述的一样,是个急脾气的人,特别是和那些学习、纪律上的困难生,还经常怨声载道的,每次过后,我都后悔不迭。反思一下,作为老师觉得很惭愧,常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

感受之三: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在《爱心与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师教给学生的自我激励方法是“每日九问”,而在“手记三”中他在指导优生学习时提出了“每日十问”的要求:“一问今天早读外语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没有?五问今天预习明天的功课没有?六问今天做过闲事没有?七问今天‘过电影没有?八问今天计划完成没有?九问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十问今天有无浪费的时间?”他要求学生把这十个问题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情况填写。这一点是李镇西老师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他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位老师学习的地方。

上一篇:员工身份置换下一篇:全国扫黑除恶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