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筛查工作总结

2024-05-11

乳腺癌筛查工作总结(精选9篇)

篇1:乳腺癌筛查工作总结

两癌(乳腺癌)筛查流程

1、适龄妇女签署知情同意书。

2、筛查机构的专业人员对所有筛查妇女登记建档并填写相关个案登记表,同时进行乳腺癌健康宣教、问卷调查,筛查高危人群。

3、临床医师对全部受检妇女进行乳腺的视诊和触诊,记录乳腺大小和软硬度,特别应注意乳腺出现的一些不被重视的轻微异常症状和体征,由医师填写个案表中乳腺临床检查部分。通知高危人群及可疑阳性者到诊断机构进行进一步检查。

4、超声医师在临床医师检查后对所有受检妇女进行乳腺超声筛查。超声医师负责填写个案登记表相关内容,并将筛查结果反馈给辖区内受检对象。

5、筛查机构或诊断机构负责对乳腺癌高危人群及可疑阳性者提供乳腺X线检查。乳腺X线摄影检查阳性或可疑阳性者建议其进一步诊治,并将检查结果进行登记,同时将结果反馈至受检对象所在筛查机构,使其完成个案登记表相关内容的填写,筛查机构负责将结果反馈给辖区内筛查对象。

6、筛查机构负责对可疑或确诊患者的筛查、诊断和治疗情况进行追访,并将追访结果记录在登记表内。

篇2:乳腺癌筛查方法浅议

1 筛查的实施

1.1 筛查对象及编号

确定35~59岁当地农村妇女为筛查对象, 对所有的筛查对象按照《农村妇女乳腺癌检查项目技术方案》中的编号方法进行统一编号, 编号共十位数字, 前两位数字为筛查区号 (即省、自治区、直辖市编号) , 第三、四位数字为筛查点号 (即市、县或区编号) , 第五、六位为街居委会或村号, 第七到第十位是个人序列号。通过该编号可以跟踪查找筛查对象, 从而实现对筛查对象的准确定位, 对阳性病例的追踪随访。本项目地区检查对象需达到6000人样本量, 依次抽取了共182个自然村, 村号由原来设定的两位数增加到三位数, 个人序列号由四位数减少至三位数。检查对象达到999人时, 重新从001开始编号, 直至总数达到6000人。

1.2 筛查项目

(1) 临床检查:对接受检查的妇女均进行乳腺的视诊、触诊。 (2) 彩超检查:对接受临床检查可疑者和高危人群进行乳腺彩超检查。 (3) 钼钯X线检查:对乳腺彩超检查可疑或阳性者进行钼钯X线检查。

1.3 筛查流程

(1) 由村妇女干部召集或入户访问参加筛查的对象, 宣讲筛查的目的、意义, 组织筛查对象到就近村卫生室或村委会集中进行筛查, 筛查时间选择在各乡镇计生办每年进行农村妇女“三查”之时或乡镇卫生院为农村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的同时; (2) 筛查前由调查员对每一个筛查对象再次宣教乳腺癌检查的重要性和相关保健知识, 在适龄妇女自愿的前提下, 向受检妇女发放“重大公共卫生专项妇幼卫生项目农村妇女‘两癌’免费检查项目服务卡”, 与每一位受检

(1) 湖北省荆门市妇幼保健院湖北荆门448000

妇女签好“农村妇女乳腺癌项目免费检查知情同意书”, 同时进行问卷调查, 以便准确了解受检妇女的基本情况和健康知识情况; (3) 检诊医师进行乳腺的视诊和触诊, 填写《乳腺临床检查表》及“反馈卡”, 并告知高危人群及手诊结果阳性与可疑者携带“反馈卡”到指定地点进行彩超检查; (4) B超工作人员对高危人群及手诊结果阳性与可疑者进行彩超检查, 填写《超声检查诊断报告单》、个案登记表, 并将其反馈给受检对象; (5) 超声检查结果可疑或阳性的妇女进行乳腺X线钼钯检查, 督促可疑或阳性者进行进一步检查或治疗。

1.4 筛查管理

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是项目实施的保证。受检地区县 (市、区) 要建立卫生、妇联及有关部门、单位组成的农村妇女乳腺癌检查工作领导小组, 对总体筛查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明确各部门各单位任务、职责, 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同时要建立由妇幼保健机构领导及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的技术指导小组。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项目领导小组审定项目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适时召开工作会议, 督促协调各部门参与、支持项目工作, 督促财政部门按时拔付配套资金, 为项目经费及时到位提供保障;将项目工作纳入公共卫生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内容, 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布署工作任务,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及时解决项目工作的难点问题, 保证项目顺利实施。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做好项目技术培训、指导、质控工作。组织思想素质好, 业务技术高, 群众信得过的专业技术骨干对检查人群实施就近检查服务。并将初检出来的可疑病例按检查程序进行进一步的复查确诊。其项目办要指定专人负责项目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上报。定期编写项目简报, 通报工作信息。

1.5 开展技术培训, 保证筛查质量

保证乳腺癌筛查工作质量, 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技术人员。要根据《农村妇女乳腺癌检查项目技术方案》, 积极实施人员培训计划。一是对项目乡镇卫生院的临床医生及B超医生进行项目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 提高基层工作人员乳腺癌检查理论和技术操作水平;二是按上级计划派项目管理人员、彩超技术人员、钼钯技术人员参加省级“两癌”检查项目技术培训或 (和) 选派骨干人员参加外地培训。通过层层培训, 使项目管理人员和业务技术人员全面掌握项目实施步骤、“乳腺癌”诊断治疗和相关辅助检查技术, 保证项目工作质量。

1.6 信息收集和管理承担筛查的妇幼保健机构负责妥善保

存受检对象各项检查资料 (流行病学调查问卷表、临床检查、超声检查、X线检查和病理诊断结果) , 做好数据的电子录入工作, 填写《农村妇女乳腺癌检查季报表》, 按时上报相关数据至省妇幼保健院。

1.7 质量控制

按照卫生部统一制定的《农村妇女乳腺癌检查项目技术方案》要求培训, 所有从事“乳腺癌”检查的医务人员各项操作应符合体检操作规程, 专家技术指导组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质控, 复核检查结果, 每年召开质控工作会议, 对检查质量进行通报并提出改进措施。

2 筛查的部门配合与政策保障

2.1 宣传发动, 提高群众的知晓率

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项目地区举办了隆重的启动仪式, 先后多次召开卫生、财政、妇联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协调会, 并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媒体、宣传栏、黑板报、健教处方、健康知识讲座、入户宣讲、发放宣传资料等多形式、多途径、多层面开展宣传工作, 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提高项目知晓率和参检率, 激发广大妇女的参与热情, 赢得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2.2 与基层妇联组织联动, 加强部门协作

为了有效、有序推进项目工作, 区卫生局高度重视筛查项目的首批选点工作, 组织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工作人员和妇联干部一起进村入户, 对全区各乡镇35~59岁的适龄妇女进行摸底登记, 根据摸底人数较多, 且基层组织工作扎实、基层干部工作热情高的地方确定为首批项目乡镇。检查过程村妇联干部积极组织适龄妇女就近检查, 及时通知漏检人员补检, 对于参检意识淡漠人员进行反复宣传直至参检, 使项目工作扎实、有序开展。2.3经费专项管理, 确保项目顺利运行按照省里有关要求, 项目经费由各级财政分级负担, 区财政积极配合, 按时下拔配套资金保证项目实施。所有经费严格做到专款专用, 任何单位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 专项资金分别用于乳腺癌的宣传、乳腺癌的手诊、彩超检查、钼钯检查等。

3 实施乳腺癌筛查项目的效果

3.1 广大妇女自我保健意识提高, 群众满意率提高

实施“乳腺癌免费检查项目”以来, 通过各种形式开展相关政策和妇女健康知识宣传, 对全区适龄妇女实施乳腺癌免费检查, 激发了主动参检热情, 广大妇女自我保健意识明显提高, 使这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深入民心。

3.2 整合资源, 扩大服务内涵

当地农民外出打工现象普遍, 加上农事有较强的季节性, 筛查组织工作难度大, 有鉴于此, 笔者把筛查工作与计生“三查”及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在医疗资源共享的基础上, 扩大服务内涵, 便利筛查对象。

3.3 实现乳腺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三年项目工作实施以来, 乳腺癌检查6230人, 任务完成率104%, 查出乳腺癌4人, 患病率0.64‰, 其中3例为浸润性导管癌, 1例为乳腺黏液性癌, 除1例晚期浸润性导管癌外均接受了手术治疗及化疗, 随访情况恢复良好, 良性疾病 (包括乳腺小叶增生、囊性增生、瘤样增生、囊肿、乳导管扩张、脂肪瘤等) 596例, 良性肿瘤 (包括乳腺纤维瘤、导管内乳头状瘤、良性肿块等) 276例, 检查医师将检查结果均进行了告知, 并开展了针对性的健康指导, 提出了相关诊疗建议。

3.4 政府为主导, 多部门协作的服务机制建立

项目工作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卫生、妇联、财政多部门在明确各自工作职责和主要任务后, 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紧密联系, 积极配合, 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项目工作任务。

4 对项目工作推广的思考和建议

本区“乳腺癌检查项目”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部分农村妇女的健康保健意识不强, 不能积极主动参与此项检查;宣传氛围不够浓厚, 覆盖面不够大;普查与普治存在矛盾, 因家庭困难、门诊医药费用完全自费, 本次检查出的其他乳腺疾病如乳腺增生、乳腺纤维瘤等一部分人不能得到及时治疗;手诊阳性和高危人群需进一步B超检查者, 一部分人因为要异地做B超, 路途较远不愿去做, 少部分人拒绝检查, 造成了漏诊、漏治;集中检查人数多, 各种表册填写欠规范, 部分空项填写不完整、字迹潦草, 造成电子数据错录。本次检查局限于项目县 (区) , 只有一部分农村妇女受检受惠, 查治的乳腺癌患者为身边的广大妇女敲响了警钟, 未查农村妇女主动要求接受普查的愿望增强, 为全面提高广大农村妇女的健康水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加强妇幼保健三级网络的建设

对人群的入户宣传、摸底登记、组织工作, 村妇女干部明显优于村妇幼保健人员, 村妇女干部均为中青年女性, 利于与服务对象的沟通, 整体素质较一致, 组织能力较强。村妇幼保健人员除极少专职人员外, 大多是村医兼职, 村医多数为男性, 人员年龄偏大, 组织能力差, 摸底组织工作双方共同协作效率不高, 主要原因是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整, 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三级卫生保健网”功能逐步萎缩, 妇幼保健三级网络的底层村级网络由于缺乏集体经济支撑, 出现了有名无实的局面, 影响了基层公共卫生工作的落实,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各项医疗保健服务需求日益增长, 国家公共卫生项目逐年增多, 加强妇幼保健三级网络的底层村级网络建设刻不容缓。

4.2 建立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的服务模式

筛查出的4例乳腺癌患者, 除1例晚期浸润性导管癌外均接受了手术治疗及化疗, 目前随访情况均恢复良好, 由此可见乳腺癌的治疗效果与发现时的病期早晚密切相关, 早期发现乳腺癌, 不但治愈率高, 而且可以做保乳手术, 术后各种辅助治疗也可减少, 因此不但可节省医疗费用, 也可使患者有较高的生活质量。

4.3 建立医疗救助服务机构的准入机制

为确保医疗救助资金的合理有效利用, 建立医疗救助机构准入机制及引进竞争机制, 选择服务好、价格低的医疗机构进行诊治, 使查出的病患得到经济实惠的治疗, 实现项目的公益性。

4.4 希望政府继续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 将乳腺癌检查

在农村全面实施, 定期为广大农村妇女进行普查, 使此项惠民工作常态化。

(收稿日期:2012-03-19) (本文编辑:陈丹云)

摘要:通过对35~59岁农村妇女进行乳腺癌筛查, 探索农村妇女乳腺癌筛查模式,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 多部门协作的服务机制, 以便将乳腺癌筛查在农村全面实施, 提高农村妇女健康水平。

篇3:中国女性 筛查乳腺癌首选超声

超声检查,更适合中国女性

医用超声波是一种人耳听不到的机械波,具有安全、无放射性、实时动态等诸多优点,超声检查是目前临床中最简便、快捷并可多次重复检查的技术,适用于包括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等所有年龄段女性。现代超声仪器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可多切面、全方位地扫查乳腺,能检出2~3毫米的病灶,而且对病灶定位准确,可确定其大小、位置,鉴别囊性还是实性、肿块是否伴有血流信号等。近年来,超声弹性成像新技术广泛应用于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大大提高了乳腺癌的检出率。

乳腺钼靶检查也是筛查乳腺疾病的手段, 属于X线检查的一种特殊形式,对微小钙化的检出率明显优于超声,但对于软组织病灶的检出率明显低于超声。 目前,很多研究表明,由于亚洲女性的乳腺组织致密,且乳腺癌的发病年龄较西方人提前(欧美乳腺癌发病高峰在绝经后,乳腺组织萎缩菲薄,病灶在钼靶上显示更清楚;而亚洲人乳腺癌发病高峰在绝经前,乳腺组织致密,病灶在钼靶上显示效果欠佳),B超在乳腺癌普查和诊断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于中国女性来说,超声检查是筛查乳腺癌的首选方法。成年女性至少应每年进行一次乳腺常规检查,尤其是40岁以上或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必须每年进行乳腺超声检查,必要时进行乳腺钼靶检查。

体检需及时,自查不可少

除了定期进行乳腺检查,“自我检查”也是必须的。具体方法为以下4步。

看:面对镜子,双臂下垂,观察有无乳房大小、对称性、皮肤及乳头的异常。

触:单臂上提至头部后侧,另一只手检查乳房,以指腹轻压乳房,感觉是否有硬块。

卧:平躺,肩下垫枕头,将单手弯曲至头下,重复“触”的方法。

拧:检查腋下有无淋巴结肿大,再以大拇指和食指压拧乳头,注意有无异常分泌物。

摸到无痛肿块,需抓紧就诊

乳腺癌的发病特点是早期无任何症状,但由于乳腺组织表浅,往往患者很早便能摸到无痛性肿块。而很多人对无痛肿块并不在意,常常等到出现疼痛才去就诊,导致病情已发展至中、晚期,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从病理上看,乳腺癌的恶性程度还是很高的,就诊时间越晚,其发生淋巴结转移及全身转移的可能性就越大,我们常常为这样的患者挽腕叹息。在此提醒广大女性,如果触及无痛性肿块,必须及时就诊。

篇4:宫颈腺癌的筛查

宫颈腺癌是宫颈管内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起源于宫颈柱状上皮内的多能储备细胞,其流行病学危险因素与宫颈鳞癌相似,包括多个性伴侣、初次性生活过早、>5年未行宫颈细胞学筛查。宫颈腺癌临床症状隐匿且缺乏特异性,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接触性出血(性交或妇科检查后出血)、白带增多、阴道排液,体征多样,内生型仅表现为宫颈肥大、桶状宫颈;进展期外生型者则肉眼可见肿物。多数研究者认为,宫颈腺上皮内瘤变是宫颈浸润性腺癌的癌前病变,而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尤其是HPV16、HPV18型感染,与宫颈腺癌的发生相关。研究表明85%以上的宫颈癌样本中可以有HPV DNA检出,其中宫颈鳞癌中HPV16的阳性率可达60%,HPV18阳性率占5%~17%;而宫颈腺癌组织中HPV18阳性率可高达34%~50%左右,HPV16阳性则占30%。宫颈腺癌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可以通过筛查被发现,同时又无法拟定单独针对宫颈腺癌的筛查策略。因此,在常规宫颈癌筛查中,应考虑哪些情况为宫颈腺癌及癌前病变可能,尽可能减少宫颈腺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漏诊几率。

1 细胞学检查

宫颈细胞学检查是目前公认的首要宫颈癌筛查手段,液基薄层细胞学制片技术和TBS诊断系统基础上的宫颈细胞学检查是筛查首选。缺少液基薄层制片技术的地区,良好的取材制片培训可使传统或改良的巴氏涂片技术达到令人满意的成效。具体对宫颈腺癌及癌前病变筛查而言,考虑到腺上皮组织学来源于宫颈管内,理论上采用柔软的宫颈管取样器可能更利于颈管细胞的取材,但这一理论尚待更多的证据支持。

根据国际抗癌联盟统计,宫颈癌的发病率40岁以后显著增加,55~65岁为最高发病率组。从早期癌前病变发展至浸润癌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年龄在25~65岁的发生过性生活的女性都应该接受宫颈癌的筛查。根据国情我国宫颈癌筛查项目建议的目标筛查人群为35~64岁妇女。根据被筛查人群的年龄,可采取3年1次的单独细胞学筛查或基于细胞学及HPV的5年1次的联合筛查。宫颈细胞学筛查及有效的召集———召回系统实现大部分人群覆盖后,可使宫颈癌发病率下降。然而,通过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这一手段发现宫颈腺癌的阳性率明显低于宫颈鳞癌,宫颈腺癌及癌前病变中细胞学异常比例仅30%,假阴性比例高,容易漏诊。其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宫颈腺癌多位于颈管被覆柱状上皮及间质腺体内,病灶隐匿,常致取材不足;②宫颈腺癌尤其是早期腺癌的脱落细胞核异质改变不如鳞癌显著,特别是高分化黏液腺癌多致阅片疏忽。然而,一旦细胞学检查发现明显腺细胞异常,提示癌前病变及恶变的阳性预测值介于17%~96%。各家报道差异较大,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各家细胞病理阅片质量参差不齐有关系。

在腺上皮细胞学异常人群中浸润性腺癌、高级别腺不典型增生的发生率远高于一般人群。腺细胞异常主要包括:不典型腺细胞(AGC)[包括不典型腺细胞,无具体指定(AGC-NOS);不典型腺细胞,来源于子宫内膜(AGC-EM);不典型腺细胞,来源于宫颈管内膜(AGC-EC);不典型腺细胞,倾向于瘤变(AGC-N)],原位腺癌(AIS)及腺癌。但腺细胞异常的发生率远低于鳞状上皮细胞异常(美国妇产科学会数据表明,AGC结果相对少见,美国2003年报道平均为0.4%),且为宫颈细胞学判读中的难点,假阴性率可达8%~50%。然而AGC尤其是AGC-N往往与癌及癌前病变密切相关,其发生相关率可达17%~59%。大多数AGC相关病变为鳞状上皮内病变,AIS及腺癌在AGC中所占比例为1%~4%,因此需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旦发现AGC应及时转诊阴道镜并行宫颈管取材,必要时行子宫内膜活检。研究者认为对AGC患者进行反馈性HPV-DNA检测有助于评估AIS及宫颈腺癌风险,HPV阴性者罹患AIS或宫颈腺癌的风险极低,但这一观点并未获得循证医学的证据支持。最近的研究报道,9%~38%的细胞学为AGC女性有明确的癌前病变及癌(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AIS或癌),3%~17%有浸润癌。AGC女性有明确病变的概率和种类因患者年龄变化。小于35岁的AGC女性更多为鳞状上皮内病变,而少有癌;35岁以上女性,腺上皮相关病变(包括AIS和腺癌)的风险更高。

对于特殊人群AGC孕妇的初始处理与一般人群相同,但不推荐宫颈管搔刮及子宫内膜活检,考虑到宫颈腺癌的发病年龄低于鳞癌,21~24岁的AGC人群的初始处理也与一般人群相同。

同时有大量证据表明,约有半数的病例中腺上皮病变与鳞状上皮病变并存,因此,即使细胞学提示鳞状上皮内病变,仍不能忽视腺上皮及宫颈管评估的重要性,以避免漏诊宫颈腺癌及癌前病变。

2 HPV检查

与宫颈鳞癌发病机制相似,宫颈腺癌的发生与HPV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宫颈腺癌组织中HPV18阳性率可高达50%左右,HPV16阳性则占30%。基于宫颈腺癌及癌前病变者中细胞学异常发生率远低于鳞癌及癌前病变,AGC在细胞学异常中所占比重较低。2015年宫颈癌筛查策略将单纯HPV16和HPV18阳性列入转诊阴道镜指征,对提高宫颈腺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可能有一定帮助。

目前HPV检测可用于检测脱落宫颈细胞中有潜在导致宫颈癌风险(高危型)的13或14种型别。2012版美国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会(ASCCP)指南中HPV检测的适应证包括对意义不明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女性的分流和对30~65岁女性与细胞学一同进行宫颈癌筛查(联合筛查)。2015年美国ASC-CP/美国妇科肿瘤学会(SGO)宫颈癌筛查过渡期指南指出,Cobas4800法HR-HPV初筛可作为当前美国基于细胞学的宫颈癌筛查(单独细胞学或联合筛查)的替代,当HPV初筛阳性者,进一步做HPV 16、18分型检测;16、18阳性者转诊阴道镜,其他阳性者则进行细胞学检查分流,并根据细胞学结果决定转诊阴道镜或1年后复查;而初筛阴性者则选择返回常规筛查路径。同时,有多项研究表明,HPV检测的阴性预测值的价值远高于细胞学的阴性预测值,提示HPV检测用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初筛有较好的安全性。对于部分缺乏细胞病理医生的地区,HPV检测用于宫颈癌初筛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

另外,对于AGC妇女,虽然有研究表明HPV检测阴性往往提示发生组织学异常的风险相对较低,但不推荐对AGC妇女常规做反馈性HPV检测,也不提倡根据HPV检测的结果改变转诊阴道镜的策略。但对于转诊阴道镜后未发现CINⅡ及以上病变(CINⅡ+)的女性,了解HPV状态能迅速完成分流,阴性者发生子宫内膜病变的风险更高。HPV阳性患者应在6个月时重复细胞学和HPV检测,HPV阴性者应在12个月时重复细胞学检查。HPV阳性或细胞学异常患者应行阴道镜检查,两项检查均阴性者回归常规筛查。反之,如果HPV状态不详,在患者能回归常规筛查前,需每隔6个月1次细胞学检查,直至连续4次阴性。

3 阴道镜检查

阴道镜检查不能作为宫颈癌或宫颈腺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初筛方法,而只是初筛发现异常后的进一步检查手段。宫颈细胞学检查发现腺细胞异常,除明确提示腺细胞来源于子宫内膜者需先行排除内膜病变外,其他均需及时转诊阴道镜。同时,考虑到脱落细胞学诊断的不确定性,对于细胞学显示鳞状上皮病变的病例,也应考虑可能并存的腺上皮异常或细胞学的误判。宫颈腺癌阴道镜所见包括出现高度分化的腺体,正常纤毛结构周围有散在或密集而突起的柱状绒毛及蜂窝状图像,腺癌肿瘤组织发源于宫颈柱状上皮的绒毛突状癌组织中,可形成大而分散的点状血管,有时亦可呈发夹状异形血管,血管粗大且分布异常。宫颈表面腺体开口异常增多和不规则分布,腺体开口白色,大小不规则使宫颈表面呈蜂窝状,尤其以黏液性腺癌为著。对细胞学检查提示腺上皮异常的患者进行阴道镜检查至关重要。尽管腺上皮异常往往缺乏特征性阴道镜特点,但对鳞柱交界部绒毛状融合和醋酸白试验阳性仍值得重视,阴道镜检查对腺上皮异常病灶的诊断敏感度较差,点活检对准确诊断无过多帮助。

4 宫颈管搔刮

目前宫颈管搔刮对提高宫颈管内发生腺上皮异常的检出率的贡献仍存在争议,以ASCCP为首的美国体系认为宫颈管搔刮可提高发生于宫颈管内的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及腺上皮内病变甚至宫颈腺癌的检出率,并在其筛查策略中明确指出宫颈管搔刮对部分细胞学异常人群或阴道镜检查中转化区暴露不充分者的价值。数项关于阴道镜检查同时行宫颈管搔刮对诊断CINⅡ~Ⅲ及以上病变文献的研究发现,宫颈管搔刮能增加5%~9%的总CINⅡ~Ⅲ及以上病变的诊断病例数。对于40岁或以上女性,宫颈管搔刮更有价值。对ASCUS、低度鳞状上皮病变(LSIL)两类患者进行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资料分析表明,宫颈管搔刮对小于40岁女性仅能增加2.2%的CIN及以上病变,而在40岁和以上年龄女性,增加的检出率达13%。因此,对于细胞学不能排除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H)、高度鳞状上皮病变(HSIL)、AGC或AIS的患者,以及40岁及以上人群,应考虑将宫颈管搔刮术作为阴道镜评价的一部分。而以英国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会(BSCCP)为代表的欧洲多数中心认为盲目的宫颈管搔刮阳性率低,所获得组织标本量少,其标本往往不理想,不能评估病变深度,对诊断帮助有限,且其过程相对痛苦,因此在临床上少有推荐。国内的多数中心认为单纯对细胞学ASC-H、HSIL、AGC或AIS的处理流程而言,宫颈管搔刮是必要的,在实际操作中,应选取锐利的专用宫颈管搔刮器,从宫颈外口深入到宫颈管内2~3 cm直达宫颈内口水平,以适当力度均匀搔刮2周,并将组织标本全数收集送检。规范的操作可提高宫颈管搔刮的阳性率。

5 宫颈锥切

宫颈诊断性锥切及治疗性锥切过程中可发现宫颈腺癌及癌前病变。早期宫颈腺癌及癌前病变往往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病灶微小且多隐匿于宫颈管,而宫颈管搔刮往往存在较高的假阴性,因此对于初始处理即阴道镜指导下点活检及宫颈管搔刮未发现浸润癌证据的AGC-N及AIS者,推荐进行诊断性锥切以进一步明确诊断。对于反复细胞学检查发现腺细胞明显异常或HSIL者,以及有明显阴道排液、桶状宫颈者,如反复阴道镜指导下点活检及宫颈管搔刮均未发现腺上皮病变或CINⅢ+,尤其是宫颈微偏腺癌,往往无法通过点活检发现,诊断性锥切不失为点活检的一个补充。采用的诊断性宫颈切除方法应能保持标本完整,可评价切缘。

宫颈HSIL行宫颈锥切(包括LEEP锥切及冷刀锥切)治疗的患者中,术后病理检查发现同时合并有宫颈腺癌及癌前病变的病例也常见报道,这与早期宫颈腺癌及癌前病变隐匿且病灶微小的特点密切相关。

篇5:妇女乳腺癌筛查结果及干预对策

【关键词】乳腺癌;筛查;干预对策

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全球乳腺癌的发病率在不断上升。目前,乳腺癌已成为全社会女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1 ]。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以每年约4%的比例逐渐递增,对妇女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威胁。大量文献研究结果表明[2],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乳腺癌,能够有效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并降低死亡率。为有效保障广大妇女的身体健康,笔者对我卫生所辖区的妇女进行的乳腺癌筛查工作做回顾性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卫生所辖区的8892名户籍妇女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实际筛查4329人,筛查率为48.7%,年龄25~60岁,平均年龄(35.6±5.4)岁。

1.2 方法

首先,对参与筛查的工作人员的筛查技术进行统一培训,并制定统一的诊断标准;由我卫生所辖区社区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对筛查对象的身份证、户籍以及基本情况等进行登记,主要包括婚育情况、工作情況以及家庭经济情况等。筛查工作流程严格按照我卫生所妇女乳腺癌检查项目实施方案进行,首先给予乳腺视诊和触诊,如患者为乳腺癌可疑人群或者高危人群,则对其给予乳腺彩超检查诊断,如经彩超检查结果表明患者为阳性或者为可疑人群,则给予钼钯x线检查;如钼钯x线检查结果显示为可疑人员或者阳性,则给予组织病理学检查,直到获得病理诊断,并确定最终结论。

1.3 质量控制

根据实施方案,建立项目医疗小组,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安排专业人员管理信息,及时、快速、准确地将信息录入信息库,并将信息准确报到各相关部门。

2 结果

本组研究中,2013年乳腺癌筛查总人数为4329人,乳腺良性病变人数1942(乳腺增生1840人,乳腺纤维腺瘤52人,其他52),彩超筛查可疑人数80,乳腺钼钯x线检查人数80,阳性2人。病理检查人数2人,乳腺癌确诊人数2人(导管原位癌、浸润癌各一例)。

3 讨论

乳腺癌是女性较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全世界每年约增加150万例乳腺癌患者,约有57万患者死于乳腺癌,乳腺癌已逐渐发展成为导致妇女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3]。近年来,随着乳腺癌发病率的不断提高,在妇科病普查过程中,列居恶性肿瘤首位,均高于女性其他各类癌症发病率[4]。乳腺癌发病主要受到年龄的不断增长、高脂饮食、家族史、无哺乳史、乳腺增生以及服用避孕药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可发病于各个年龄段。其发病率不断增高主要受到以下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①现代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女性面对日益增加的职业压力,进而影响女性内分泌功能,导致其发生紊乱,进而导致出现乳腺组织过度增生的现象;②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在不断调整,人们体内摄入越来越多的高热量饮食,进而使雌激素代谢出现失调,导致妇女肥胖,对雌激素靶器官-乳腺的增生机制产生影响,最终出现病理性改变;③初产人群越来越高龄化,以及母乳喂养率的降低,导致发生乳腺癌。

综合上述分析和我所妇女乳腺癌筛查结果,为有效降低乳腺癌发病率,及早发现、诊断和治疗各类乳腺疾病,需要实施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

3.1 严格落实妇女乳腺癌的筛查工作

为尽早发现、尽早治疗乳腺癌患者,并切实保障妇女乳腺癌筛查工作政策的落实,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经费投入。这样能够有效扩大妇女乳腺癌的普查范围,增加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并使主管部门和政府部门在妇女乳腺癌的民生工程方面达成有力共识。

3.2 加大乳腺癌筛查的宣传力度

有医学研究表明[5],乳腺癌属于能够经过普查后,及早发现的一种肿瘤疾病,早期发现和治疗能够显著降低乳腺癌发病率。但部分地区乳腺癌筛查率较低,主要受到经济条件、心理恐惧、不能参与筛查以及自认为身体健康等方面的因素影响,为有效提高乳腺癌筛查率,需要加大乳腺癌防治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妇女对乳腺癌疾病有足够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另外,为妇女发放乳腺癌疾病的相关知识宣传资料,开展健康知识宣传工作,使妇女对乳腺癌筛查的意义和重要性有清晰的了解,进而积极参与到乳腺癌的筛查过程中;此外,还需要完善乳腺癌筛查计划,更加合理、科学地安排筛查时间。

3.3 加强妇女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

运用多种形式广泛普及乳腺癌疾病的有效防治,并大力提倡母乳喂养,进而有效降低乳腺癌发生率;适当调整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缓解心理负担,提升应激水平;另外,由于乳腺癌自检不会受到地点、时间以及经济状况等因素的限制,因此,要以乳腺癌早期筛查方法为主。大量文献研究表明[6],大多数乳腺癌患者均为自检发现,因此,在对妇女强化两癌筛查工作的基础上,指导广大妇女学会自检,时间为每个月检查一次,从而更加有效地预防乳腺癌。

3.4 构建乳腺癌疾病临床诊断治疗路径

为有效提高乳腺癌肿瘤患者治疗的监控水平,需要对患者进行随访,通过随访,能够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有效解决,进而有利于提高乳腺癌妇女的生存质量;如筛查过程中,发现患者为阳性,则需要对其进行检测后,明确疾病的性质,是提高乳腺癌早期治疗有效率的重要手段,且明确诊断后,能够促使患者及家属重视起来,更有效地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构建乳腺癌疾病临床诊断的治疗路径是十分有必要的。

综上所述,为有效提高妇女乳腺癌筛查率,提高早期发现、诊断以及治疗率,需要切实做好妇女乳腺癌疾病的普查、防治工作,并在两癌筛查工作中,加强健康宣教,指导自检和定期检查等措施,从而能够实现对乳腺癌的早期干预和诊断,进而有效保障妇女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罗庆贤,田源,赖素华.3004例农村妇女乳腺癌筛查结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2):961-962.

[2]李桂秋,陈春萍.健康教育对社区妇女乳腺癌筛查行为及相关知识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1):151-152.

[3]鲍慧芬,孟武,朱君君.镜湖区35~69岁妇女乳腺癌筛查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9):3087-3090.

[4]蔡益娟.2009-2011年宜兴市农村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项目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5):2375-2377.

[5]李建梅,王维,李少英等.Gail乳腺癌评估模型在乳腺癌社区预防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3):414-417.

篇6:乳腺癌筛查工作总结

英国皇家放射学院(Royal College of Radiology)研究发现,对致密型乳腺的女性联合应用超声和乳腺X线摄影,有助于早期乳腺癌的检出,降低乳腺间期癌的发生率。放射科医师可以从不同的影像屏幕获得更多的疾病信息,从而做出准确的诊断。

2. 乳腺断层成像与传统方法比较

数字乳腺断层X线成像(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早期研究发现,DBT可有效降低假阳性率,并提升癌症检出率,可改善诊断成像,不仅能有效地利用医疗保健资源,还使患者获得更好的预后。

3. 彩色与灰阶显示影像

篇7:乳腺癌和宫颈癌筛查结果分析

【关键词】 乳腺癌;宫颈癌;筛查;结果分析

“两癌”是指宫颈癌和乳腺癌(以下简称两癌),免费“两癌筛查”是国家开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由于近年来,两癌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且趋向于年轻化,通过筛查,使妇女们学习一些防癌、抗癌知识,认识到两癌的危害性,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资料显示:“两癌筛查”对于防治宫颈癌和乳腺癌起了很大的作用,现对我县的筛查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筛查对象 全县20个乡镇35—59岁农村贫困妇女

1.2 筛查流程 填写“两癌筛查”救助卡,持救助卡、低保证(或贫困证明)、知情同意书、两癌反馈卡和本人身份证复印件,在县妇联的组织下,为方便广大贫困妇女检查,由我县妇幼保健院的专业医务人员到乡镇卫生院进行检查。

1.3 方法 宫颈癌检查包括:妇科检查,阴道镜检查,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涂片巴氏染色,结果分5级,Ⅰ级正常,Ⅱ级炎症,Ⅲ级可疑,Ⅳ级可疑阳性,Ⅴ级阳性,Ⅲ、Ⅳ、Ⅴ级行宫颈活组织检查;乳腺检查包括:触诊,LK—2红外乳腺诊断仪。

2 结 果

全县共筛查2852例,筛查出的疾病主要为:乳腺增生,乳腺纤维瘤,疑似病例6例,均到上级医院诊断,确诊乳腺癌3例,以早期癌为主,癌前病变3例;宫颈疾病:宫颈炎,宫颈肥大,宫颈息肉和宫颈腺体囊肿,疑似病例7例,3例最终确诊为宫颈癌,2例为早期癌,1例为侵润癌,4例为癌前病变,两癌确诊患者均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3 讨 论

3.1 病因 引起两癌的原因尚未完全明了,根据国内外资料显示,宫颈癌的发生和以下人群有关:人乳头瘤病毒、人巨细胞病毒感染者;早婚,早年分娩、多产、密产者;性生活紊乱,过早性生活;宫颈不典型增生;经济状况、居住环境等因素有关;乳腺癌的高危人群包括:以前有某些慢性乳腺疾病(如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或良性乳腺肿瘤病史者,40—55歲绝经前后的妇女,绝经后体重超重的妇女发病率较高,乳腺癌的发病率和遗传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直系一级亲属(母亲、姐妹)有一人以上患过乳腺癌的,其发病率更高。

3.2 临床症状和体征 宫颈癌:早期宫颈癌常无症状,也无明显的体征,一旦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阴道流血,最常见为接触性出血,发生在性生活或妇科检查后,早期流血量少,晚期病灶较大表现为多量出血,年轻患者多表现为经期延长,周期短,量多,老年患者多为绝经后阴道不规则流血;阴道排液,多为白色或血性,稀薄如水样或米泔状,有腥臭,继发感染有大量脓性或米汤样恶臭白带,晚期病灶侵犯周围组织,有尿频、尿急、肛门坠胀等症状;乳腺癌:绝大多数病人首发症状为乳房肿块,单发多见,形态多不规则,质地较硬,边缘不清晰,多发于外上象限,与乳房外上腺叶较多有关。皮肤改变,常见浅表静脉怒张,皮肤水肿或凹陷呈橘皮样改变,乳晕有湿疹样改变,出现乳头流水(血样或水样液体),乳头下陷等症状,疼痛少见。乳腺癌的临床表现比较典型,如发现异常及时就诊,做到早发现及时治疗,其效果较好。

篇8:乳腺癌筛查工作总结

英国皇家放射学院(Royal College of Radiology)研究发现,对致密型乳腺的女性联合应用超声和乳腺X线摄影,有助于早期乳腺癌的检出,降低乳腺间期癌的发生率。放射科医师可以从不同的影像屏幕获得更多的疾病信息,从而做出准确的诊断。

2. 乳腺断层成像与传统方法比较

数字乳腺断层X线成像(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早期研究发现,DBT可有效降低假阳性率,并提升癌症检出率,可改善诊断成像,不仅能有效地利用医疗保健资源,还使患者获得更好的预后。

3. 彩色与灰阶显示影像

随着医疗成像中彩色影像的不断发展,已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注释,而是用来描绘更为复杂的诊断信息。巴可Coronis Uniti诊断显示器是目前市场上能同时查看乳腺断层摄影和彩色图像的一款显示器,该产品带有颜色校准功能,可确保一致易读的线性颜色,放射科医师能通过图像中的颜色获取宝贵的诊断信息。

篇9:乳腺癌筛查工作总结

关键词农村妇女乳腺癌筛查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300

乳腺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其发病率几乎在世界范围内呈明显上升趋势。2009~2011年对6000名农村妇女免费进行乳腺癌筛查,现将筛查情况统计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1月~2011年12月进行免费乳腺癌筛查的忙畔、博尚、凤翔、圈内、马台5乡农村妇女6000名,年龄35~59岁,平均475岁。

筛查方法:采用集中检查方式,包括知情同意、问卷调查、临床手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乳腺钼靶仪检查以及可疑乳腺癌患者手术病理检查。问卷调查包括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收入、医疗保险、月经、孕、产、哺乳情况及家族中有无成员患乳腺疾病等。临床手诊按乳腺的常规检查进行。超声检查采用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10~14MHz。乳腺钼靶检查采用高频乳腺机进行。

结果

筛查与患病情况:筛查6000例,发现乳腺疾病1295例,患病率2158%,其中乳腺癌4例,患病率0067%,另外,乳腺增生症1067例,患病病率1778%,乳腺囊肿142例,患病率237%,纤维瘤35例,患病率058%,其他疾病47例,患病率078%。其中乳腺癌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证实。

各年龄组乳腺疾病的患病率,见表1。

免费筛查效益分析评价:忙畔、博尚、凤翔、圈内马台5乡6000名农村妇女均进行了免费筛查,她们实际支付的费用只是一点儿路费,通过政府财政补贴,那些不愿意或无力支付检查费用的妇女,可以得到满意的医疗服务。通过筛查,及早发现乳腺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减轻或避免了妇女身体、精神上的痛苦。同时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而且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节省了社会医疗资源。

讨论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全世界每年约有150万新增乳腺癌患者,死于乳腺癌的患者50万人,所以乳腺癌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癌症顾问委员会提出“1/3癌症可以预防,1/3癌症如能早期诊断可以治愈,1/3癌症可以减轻痛苦,延长生命。”从此次筛查结果看,4名乳腺癌患者均属早期患病,并且得到了治疗。改善了她们的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命。

本文采用目前国际公认的乳腺癌筛查流程对6000名35~59岁农村妇女进行筛查,发现乳腺癌4例,患病率0067%,患病率高于文献所报道[1]。乳腺癌的发生一般与年龄的增长、有乳腺癌家族史、药物、精神压力、无哺乳史、乳腺增生病史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都可以造成体内雌激素增加,其乳腺癌患病危险性明显高于一般女性。本次筛查发现的4例乳腺癌妇女,年龄分别为42岁、48岁、48岁、58岁,表明乳腺癌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4例乳腺癌妇女中,有3例患病部位为左侧乳腺外象限,这与文献报道的乳腺癌多发生于乳腺外上象限且左侧乳腺癌多发观点一致[3]。

通过此次筛查发现农村妇女经历了不同形式的生活模式的转变,经济条件、生活环境及心理、生殖生育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其乳腺癌发病率显著上升。同时在农村妇女中开展健康知识普及临床手诊、乳腺超声检查和乳腺X线摄影相结合的筛查方案,可以早期发现乳腺疾病,筛查出早期乳腺癌患者,早期得到治疗,提高妇女生活质量,促进家庭幸福安康。

参考文献

1王启俊,周燕荣.中国城市居民乳腺癌危险因素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3):216.

2黄伟欣,王琳,曹晓焱,等.6982名妇女免费筛查乳腺癌情况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10,3:316-317.

3王钟富.现代实用乳房疾病诊疗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93.

[ZK)][HT][FL)][HJ]

上一篇:专家提示驾驶员夏季安全行车注意事项下一篇:贵州教育综合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