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究高校出版社小众专业教材建设

2024-04-17

浅究高校出版社小众专业教材建设(共5篇)

篇1:浅究高校出版社小众专业教材建设

出版社,指进行图书、图画、杂志,报纸和电子物品等有版权物品的出版活动的组织,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等。

摘要:当下高校教材的出版依旧是各个出版社的焦点,而其中的小众专业教材却因专业性强、需求量少、利润空间小等因素备受冷落。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以中南大学出版社采矿专业系列教材出版这一成功案例为基础,分析了高校出版社小众专业教材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同类教材主要出版环节进行了梳理,以期为出版同行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灸专业教材;质量把关;市场营销;选题调研

当前,我国高校出版社转企改制已基本完成,在市场经济浪潮中谋求生存与发展的高校出版社对经济效益的追求成了题中应有之义。基于这样的背景,小众专业教材因专业性强、需求量少、利润空间小等因素备受冷落。高校社中的大社、强社对小众专业教材的出版往往不屑一顾,因为基础学科和热门学科的教材出版已给它们带来了足够的效益。而且转企改制之后,它们往往已经走上了更具战略意义的优选道路,使得它们对小众专业教材更加兴味寡然。中小型高校出版社却因自身实力所限,在小众专业教材领域难以精耕细作。

尽管如此,高校出版社小众专业教材的建设仍然有着毋庸置疑的必要性和切实的可行性。我国高校出版社成立之初便肩负着服务大学教育和研究,繁荣学术的历史使命,这一使命不会因为转企改制发生改变。高校小众专业是大学教育与学术的一部分,小众专业人才也是支持社会更好发展的必要力量,教材是必不可缺的基础性资源,因此尽管利润空间不大,也仍然要有出版社勇于承担这部分教材的出版之责。从现实的角度来看,高校出版社本身具有品牌、内容、人才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找准市场,主动出击,把小众专业教材的特点纳入选题调研、质量把关和市场营销各个环节进行综合考量,也绝对有可能将小众专业教材出版变成新的盈利增长点,进而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中南大学出版社适时抓住机遇,策划出版了小众专业教材DD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采矿工程专业规划教材,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中,6门专业基础课教材年销售2200册,6门专业课教材年销售1500册,专业基础课教材全部重印,部分专业课教材也有重印,市场销售使用率达到90%以上,就该套教材而言,已实现盈利。中南大学出版社的成功实践证明了高校小众专业教材的出版不是只能与公益性出版相提并论的非营利性活动,只要操作得当,它也能成为高校出版社走向特色化经营的可行之路。

一、全面的选题调研

选题调研是出版工作环节的起点,也是后续出版工作赖以展开的基础。因此,选题调研要力求信息收集全面化,同时注重信息分析的全面化。与一般图书选题往往紧扣社会热点不同,高校小众专业教材受社会热点的影响较小,因而,这类教材的选题调研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读者需求调研

高校小众专业教材不是一般图书,不能要求雅俗共赏。全国高校的小众专业每年都有一定的招生计划,因而小众专业教材有固定而稳定的受众群体。出版人要进行细致有效的市场划分,明确读者群体,了解他们对此类教材的需求。就中南大学出版社采矿专业系列教材的读者需求调研而言,全国有采矿工程本科高校28所,非煤专业10所,采矿专业(非煤专业)本科招生人数为1035人。近年来,高校办学思路正在变化,煤炭专业方向高校专业口径正在变宽,正在探索主动设置非煤专业课程。因此,采矿工程专业教材(非煤专业)本科教材年用量预计可达1035-1600册。加之成人教育、企业培训、高职高专均没有合适的专业教材,该套教材在这些领域同样具有相当不错的潜在市场。

2.市场同类教材调研

当下的小众专业教材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专业教材资源匮乏,这直接影响到了教学活动;其次是已有教材内容陈旧、滞后,跟不上行业发展水平,造成人才培养和行业需求的断层;再次,一部分教师为了提升专业知名度或是为了谋取自身利益编写了一些质量低下的专业教材。在策划采矿专业系列教材(非煤专业)的前期,我们走访了8所高校的相关院、系(所),就专业教材的编写与使用等问题与院领导、系(所)领导和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专家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得知全国高校同类专业教材大多过于陈旧,有些课程甚至还在使用20多年前编写的教材,并且无新的教材可以替换,这就为我们采矿专业系列教材的出版提供了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

3.出版社自身优势分析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结合高校自身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进行SWOT分析不难发现,高校出版社在出版小众专业教材方面可谓有着其他社难以企及的优势,依托大学母体的资源,高校社既获得了品牌和优势学科专业知识等无形资产,也更容易组建起高素质、高水平的作者队伍、编辑队伍。而且,就一般评估而言,高校出版社出版小众专业教材的优势和机会大于其自身的劣势和其所面对的压力与挑战。

4.相关教育政策的调研

熟悉相关教育政策可以为专业教材出版活动规避风险,甚至还可以为专业教材出版带来契机。于政策中发现机遇,主动出击,从而占领出版高地的事例不胜枚举。新一届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成立,给我们带来了切入小众专业教材出版的契机。教指委主任委员是我校博士生导师、教授古德生院士,秘书长是我校博士生导师、教授周科平副院长。经过充分沟通,双方一致达成开发采矿工程专业教材的意愿,并最终将这部教材定位为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教材。

二、严格的质量把关

专业教材的出版与其他图书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必须遵循规律、讲究科学、保持严谨、力求权威,因此,质量把关工作要求严格。从大的方面来说,要做好专业教材的立体化和系列化开发;往小的方面说,要以精细化标准来衡量每一个具体的出版环节。

1.专业教材的系列化和立体化开发

专业教材的系列化不仅是形式上将散兵游勇单独作战转为集中优势兵力联合作战,而且是将专业知识尽可能地纳入学科体系的构架之中,为读者提供多角度、全方位了解学科与行业的可能,在深入中走向开阔。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高教中心主任刘晓嘉在高校教材的立体化问题上提出了依据受众层次对教材进行立体化开发的观点,认为“开发高校教材时,一定要注意层次的立体化,好的选题既要开发不同介质的教材,更要开发适用不同对象的教材”。这一观点为高校教材出版进一步细分市场、提升服务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持。但考虑到小众专业教材本身受众数量小,按受众层次进行立体化开发成本较高的实际,我们在开发这套系列教材时,将立体化开发的劲儿主要用在了教材形式上,即内容资源的承载不仅依靠纸质图书,而且从教学实践需要的角度出发,邀请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制作了电子课件。

2.出版工作的精细化

精细化是一种态度、一种指导原则,也是一种衡量标准,要把精细化落实到出版工作的每个环节中去。首先,专业教材的定位要有一定的高度,以高定位保高质量;其次,严格作者甄选,充分激发作者写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高水平的写作质量保教材出版的高质量;再次,专业教材的出版不是闭门造车,而需要充分开展多方论证,以权威性和科学性保高质量;最后,以高水平的编、印、装来保高质量。这套教材的成书过程严格遵循精细化标准,首先根据教指委教改方案、教学评估对教材的要求着手教材建设与配套工作。其次,根据策划一套高层次系列教材的需要,组建一个权威的编委会,利用编委会来进行质量把关和宣传营销。笔者所在的中南大学出版社成立的由同行业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对内有着很强的凝聚力,能参与教材大纲的讨论并为教材的框架、内容把关,也能吸引本行业的专家踊跃参与到教材编写工作中来;对外则有着强大的号召力,能为教材后续的营销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编写单位的选择上,我们采取了教材招标的方式,由几所高校同时招标同一种图书,每名专家提供一个写作大纲,经专家委员会讨论后确定主编单位。教材成书全过程中多次进行多方论证,每本教材的篇、章、节、目都经过专家委员会、部分高校老师的讨论,建立在广泛共识的基础之上。具体编辑环节的每个步骤都进行了严格的检查和审定,以做到精益求精。

三、深度的市场营销

比起一般图书的市场营销,小众专业教材在营销上更需要找准读者,抓住机会,大力推广,精准营销。在小众专业教材走向市场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出版社和专业读者的两难状况:一方面是读者找不到所需图书的苦恼,正如高校教务处工作人员叶昕所言:“教材宣传和推广力度不够,教师对优秀教材认知不足,无法优选教材。”另一方面是出版社找不到读者的苦恼。为此,出版社要做好为书找读者的工作,完善多渠道销售网络,丰富特色营销手段,加大售后服务力度。

1.完善多渠道销售网络

专业教材的销售网络至少可以向两个大的方面延伸,一是实体书店,一是网上平台。在实体书店方面,可以利用出版社自身发售教材,也可借助新华书店和专业书店进行销售。当当、卓越、京东等大的电商平台也是专业教材销售的有益渠道。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大范围的销售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社会上相关从业人员或对本专业有兴趣的读者,这也是对长尾效益的充分利用。

2.丰富特色的营销手段

实际上,小众专业教材的营销主要不是靠大面积撒网实现的,而是靠与其专业相关的特色营销手段实现的。因此,出版社可以采用具有针对性的营销手段,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如本套系列教材就是通过教指委及其会议、采矿年会等与该专业息息相关的平台进行有效的市场投放和推广的。教指委分委员会每年在不同高校召开年会,与会人员都是业界专家和骨干教师,教材建设是会议的重要内容之_。我们利用PPT向与会人员推介新出版的教材,阐明教材的写作思路、知识点、重点、特点以及教学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并在会上设置了现场样书展示与答疑活动,让与会人员与教材亲密接触,获得实际体验。此外,我们还在会上与校方签订样书赠送协议,在各高校二级院系资料室设置教材体验专柜,以便师生长期阅览。如果说教指委年会上主要的受众是高校,是小众专业教材的明确受众,那么采矿年会上的受众则是该行业的从业人员,是潜在受众。在采矿会议上,我们通过校友资源对这套教材进行大力宣传,针对相关企业的培训活动推广教材。

3.加大售后服务力度

在实际的高校出版工作中,售后服务为许多小众专业教材出版者所忽略,但其重要性却是不容忽视的。售后服务有利于广泛征询意见,总结教材优缺点,及时修订,保证教材的内容优势,尽可能地延长教材的生命周期,实现收益的最大化;有利于增强读者的认同感,提高读者黏性;有利于把握市场变化,并对此作出敏锐的反映,稳定市场占有率,增强出版社的品牌效应。这套教材在售后服务上采取电话回访等方式与读者进行积极沟通,获得许多有益反馈。

篇2:浅究高校出版社小众专业教材建设

摘要:文章在论述高校数字资源概念和优势的基础上,阐述了高校数字资源建设现状,分析了高校数字资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探讨了高校数字资源建设发展趋势。

关键词:数字资源建设;发展趋势;共建共享;高校图书馆

数字资源具有形式多样性、易保存、检索便捷等特点。高校图书馆依据数字资源的特点,将其作为重点发展方向,而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技术保证。数字资源的建设改变了传统图书馆工作效率低下、形态单一以及社会地位低的现状,提高了高校图书馆整体的服务水平,为图书馆的高速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目前,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阻碍了高校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寻找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发展的趋势,成为当前高校图书馆亟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概念和优势

数字资源是指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形式多样的电子数据存储在非纸质载体中,通过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多媒体技术进行发布、存取和利用的信息资源。数字资源主要包括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网页和多媒体资料等[1]。图书馆根据自身发展需求,通过购买电子资源数据库,建设特色数据资源、学科导航库,建设光盘资源管理系统以及采集网络数据资源等手段,形成高校各自的图书馆数据资源系统。

数字资源可以利用通信网络进行传输。因此,数据资源具有查询检索方便、复制传播迅速的特点,同时其安全性面临考验。数据资源的传输还要依赖于通信网络软硬件设备的匹配和兼容性,使其传输变得复杂。综上所述,数据资源具有共享性、依赖性、复杂性、动态多变性、跨时空性、可检索性及可分离性等特点[2]。

二、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现状

为了较全面客观地反映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现状,笔者从全国2,246所高校中随机选取20所,其中重点建设大学10所,普通二本院校7所,普通高职院校3所,对其数字资源的数量、种类、类型等方面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调查方法主要采用从这些高校数字图书馆的信息门户网站入手,辅以电话和走访等方式。调查时间自5月至208月。调查的数据资源类型为所购数据库、自建特色数据库、随书光盘管理系统等。

2.1高校图书馆拥有数据库总量情况

通过调查,20所大学图书馆的数据库统计情况见表1。这些数据库包括购进的中外文数据库、自建特色数据库等各类数据库总量。将表1中的数据进行分类汇总,数据库数量分布情况见图1。

如图1所示,本调查随机抽选的20所高校中有9所高校拥有100个以上数字资源数据库,3所拥有50个以上资源数据库,4所拥有20个以上数据库,另有4所还未达到20个。其中重点院校占有绝对优势,拥有100个以上数据库,绝大多数普通二本院校拥有20个以上数据库,而高职高专院校由于受资金、人才、设备、管理和思想理念等多方面的制约,数据库建设滞后。

2.2购买中文数据库情况

依据实际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表明20所高校图书馆都不同程度地引进了中文数据库,但在数量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从表2可知,清华大学所购买的中文数据库数量具有绝对优势,而第二名复旦大学仅是清华大学的一半。清华大学所拥有的数量是最后一名辽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所拥有数量的近40倍。1所高校所购买的中文数据库超过100个,8所高校在50个到100个之间,5所高校在20个到50个之间,6所高校未达到20个。

根据中文数据库被引进的情况,对各高校图书馆所购买的中文数据库进行分类统计,其中购买次数达到10次以上的中文数据库如表3所示。

读秀知识库集文献检索、试读、传递为一体,拥有强大的资源优势、文献的深度检索、全文显示、统一快捷的整合服务和高效快捷的文献传递,被绝大多数的高校图书馆所购买。各高校均引进了综合类中文科技期刊类数据库,例如万方和中国知网,但专业数据库的引入较少。

2.3购买外文数据库情况

实际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除了承德高等专科学校未购买外文数据库,其余19所高校图书馆都不同程度地引进了外文数据库,但在数量上存在很大的差距。

由表4可知,各高校图书馆在购买外文数据库上的态度差异较大,自清华大学至上海师范大学,都在大力购买外文数据库,其购买外文数据库的数量超过所购买中文数据库的数量。自兰州大学至承德高等专科学校,其外文数据库的购买量少于中文数据库。

根据外文数据库被引进的情况,统计汇总被高校图书馆购买次数达10次以上的外文数据库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有5个外文数据库被15所高校同时购买,被购买次数最多的外文数据库为Springer Link。各高校所购买的外文数据库中除了综合性的科技期刊数据库,还有专业数据库。数据库种类分布的专业也较为广泛。

2.4自建特色数据库情况

20所高校中,有14所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了特色数据库,还有6所高校未建立。

由表6可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四川大学分别建立了11个特色数据库。其中北京大学根据自己的优势建立了北大机构知识库、北大博文、北大讲座、北大名师、北京历史地理、燕大论文、古文献资源库和民国旧报刊,另外还以北大名人所捐赠的书刊建立了3个图书馆。

三、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发展不均衡

依据20所高校图书馆数据资源库调查的结果显示,清华大学拥有各类数据库533个,而辽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仅拥有5个数据库。绝大部分重点高校所拥有的数据库的数量都多于普通二本院校,而大部分普通二本院校拥有数据库的数量多于高职高专院校。数据资源建设需要充裕的资金支持、高素质的技术管理人才和先进的数字图书馆建设理念等必要条件,高职高专院校由于受资金、人才、设备、管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制约,数字资源建设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3.2数据库的重复建设问题突出

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建设过程中为了能够涵盖更多的数据资源,会花费更多的资金购买更多的数据库资源。数据库服务商为了能够提供更多的服务,会将自身数据库的数据资源数量涵盖更多的内容。因此,各高校所购买的数据库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对比两个目前高校购买较多的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资源系统[3],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均提供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文献、科技成果和中外标准等服务,所提供的数据有一部分内容完全一致。另一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各高校图书馆所购买的数据库有部分数据库是相同的,20所高校中,读秀知识库就被19所高校购买。

3.3数字资源需要整合

根据调查结果,每所高校图书馆至少拥有5个以上数据库。不同的数据库来自不同的供应商,彼此之间没有任何联系。读者在检索数据资源时,通常在一个数据库内输入关键字进行检索,然后再打开另外的数据库重新输入关键词检索。对于拥有几百个数据库的高校图书馆,读者往往要不厌其烦地不断重复操作,这样不但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效率低下,也给读者带来了重复操作的烦恼。数据整合是由简单的链接整合、导航整合向跨数据库检索不断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检索效率,节约时间和精力。

3.4标准不统一,操作复杂

在我国数据资源建设过程中,国家或者行业协会尚未对数据资源建设制定标准和规范。各数据库服务商根据自己的建设要求,各自为政,各行其是,自由发展。读者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系统多种多样、操作困难、数据兼容性和互操作性差以及原始数据处理不一等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数据库的共享,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

3.5特色数据库建设缺少方向

目前,特色数据库建设中低水平重复建设、缺乏特色、更新缓慢等现象比较普遍。调查结果显示,部分高校图书馆将学生学位论文和本校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作为特色数据库,20所高校中有6所高校未建立特色数据库。作为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各自馆藏特色划定范围,找准各自定位,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样才能建设出既符合高校的办学特点,又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特色数据库。

四、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发展趋势

对于投入资金有限的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来说,未来高校图书馆将遵循资源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坚持现实可能与可持续发展、资源建设共建共享以及特色化的原则,彻底改变目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4.1高校数字资源共建,达到资源共享

高校图书馆所购买数据库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教育部所划拨的教育专项资金,各高校用有限的资金重复购买相同的数据库,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实现高校图书馆之间的数字资源共享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各高校图书馆应在管理体制和资源配置方式上进行相应改革,变单独建设为群体共建,变独立运营为全局开放,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源。资金雄厚、数字资源建设较完善的高校更应该转变观念,积极加入数字资源共建的群体中来。通过高校之间通力协作,制定统一标准和规划,最终完成高校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目标。

4.2建设特色数据库,突出各自特色

特色数据库是指图书馆在充分利用自己的馆藏特色或本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具有本馆特色的可供共享的文献信息资源库[4]。目前,各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在长期社会分工实践中积累和形成的、具有本馆特色的馆藏资源数字化,将本区域特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为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发展战略信息需求提供决策依据。特色数据库建设是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图书馆数字化的核心内容。

4.3数字资源深度整合,提高检索效率

数字资源整合是一种数字资源优化组合的存在状态,是依据一定的需求,对各个相对独立的资源系统中的数据对象、功能结构以及互动关系的融合、聚类和重组,重新结合为一个新的有机整体[5]。数字资源能否被高效利用和吸收取决于其整合程度。数据资源整合方式有基于传统书目管理的OPAC系统、基于跨库检索的资源整合、基于资源导航的资源整合以及基于超级链接的资源整合等多种模式。

参考文献:

[1]黄海清.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初探[J].中国管理信息化,(15):199-201.

[2]丛全滋,王学军,耿晓宁.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图书馆学刊,(11):44-48.

[3]孔毅.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与中国知网数据库对比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342-347.

[4]秦波,邹丽红.浅谈地方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构想[J].现代情报,(3):99-101.

篇3:浅究高校出版社小众专业教材建设

关键词:小灸专业教材;选题调研;质量把关;市场营销

当前,我国高校出版社转企改制已基本完成,在市场经济浪潮中谋求生存与发展的高校出版社对经济效益的追求成了题中应有之义。基于这样的背景,小众专业教材因专业性强、需求量少、利润空间小等因素备受冷落。高校社中的大社、强社对小众专业教材的出版往往不屑一顾,因为基础学科和热门学科的教材出版已给它们带来了足够的效益。而且转企改制之后,它们往往已经走上了更具战略意义的优选道路,使得它们对小众专业教材更加兴味寡然。中小型高校出版社却因自身实力所限,在小众专业教材领域难以精耕细作。

尽管如此,高校出版社小众专业教材的建设仍然有着毋庸置疑的必要性和切实的可行性。我国高校出版社成立之初便肩负着服务大学教育和研究,繁荣学术的历史使命,这一使命不会因为转企改制发生改变。高校小众专业是大学教育与学术的一部分,小众专业人才也是支持社会更好发展的必要力量,教材是必不可缺的基础性资源,因此尽管利润空间不大,也仍然要有出版社勇于承担这部分教材的出版之责。从现实的角度来看,高校出版社本身具有品牌、内容、人才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找准市场,主动出击,把小众专业教材的特点纳入选题调研、质量把关和市场营销各个环节进行综合考量,也绝对有可能将小众专业教材出版变成新的盈利增长点,进而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中南大学出版社适时抓住机遇,策划出版了小众专业教材——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采矿工程专业规划教材,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中,6门专业基础课教材年销售2200册,6门专业课教材年销售1500册,专业基础课教材全部重印,部分专业课教材也有重印,市场销售使用率达到90%以上,就该套教材而言,已实现盈利。中南大学出版社的成功实践证明了高校小众专业教材的出版不是只能与公益性出版相提并论的非营利性活动,只要操作得当,它也能成为高校出版社走向特色化经营的可行之路。

一、全面的选题调研

选题调研是出版工作环节的起点,也是后续出版工作赖以展开的基础。因此,选题调研要力求信息收集全面化,同时注重信息分析的全面化。与一般图书选题往往紧扣社会热点不同,高校小众专业教材受社会热点的影响较小,因而,这类教材的选题调研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读者需求调研

高校小众专业教材不是一般图书,不能要求雅俗共赏。全国高校的小众专业每年都有一定的招生计划,因而小众专业教材有固定而稳定的受众群体。出版人要进行细致有效的市场划分,明确读者群体,了解他们对此类教材的需求。就中南大学出版社采矿专业系列教材的读者需求調研而言,全国有采矿工程本科高校28所,非煤专业10所,采矿专业(非煤专业)本科招生人数为1035人。近年来,高校办学思路正在变化,煤炭专业方向高校专业口径正在变宽,正在探索主动设置非煤专业课程。因此,采矿工程专业教材(非煤专业)本科教材年用量预计可达1035-1600册。加之成人教育、企业培训、高职高专均没有合适的专业教材,该套教材在这些领域同样具有相当不错的潜在市场。

2.市场同类教材调研

当下的小众专业教材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专业教材资源匮乏,这直接影响到了教学活动;其次是已有教材内容陈旧、滞后,跟不上行业发展水平,造成人才培养和行业需求的断层;再次,一部分教师为了提升专业知名度或是为了谋取自身利益编写了一些质量低下的专业教材。在策划采矿专业系列教材(非煤专业)的前期,我们走访了8所高校的相关院、系(所),就专业教材的编写与使用等问题与院领导、系(所)领导和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专家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得知全国高校同类专业教材大多过于陈旧,有些课程甚至还在使用20多年前编写的教材,并且无新的教材可以替换,这就为我们采矿专业系列教材的出版提供了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

3.出版社自身优势分析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结合高校自身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进行SWOT分析不难发现,高校出版社在出版小众专业教材方面可谓有着其他社难以企及的优势,依托大学母体的资源,高校社既获得了品牌和优势学科专业知识等无形资产,也更容易组建起高素质、高水平的作者队伍、编辑队伍。而且,就一般评估而言,高校出版社出版小众专业教材的优势和机会大于其自身的劣势和其所面对的压力与挑战。

4.相关教育政策的调研

熟悉相关教育政策可以为专业教材出版活动规避风险,甚至还可以为专业教材出版带来契机。于政策中发现机遇,主动出击,从而占领出版高地的事例不胜枚举。新一届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成立,给我们带来了切入小众专业教材出版的契机。教指委主任委员是我校博士生导师、教授古德生院士,秘书长是我校博士生导师、教授周科平副院长。经过充分沟通,双方一致达成开发采矿工程专业教材的意愿,并最终将这部教材定位为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教材。

二、严格的质量把关

专业教材的出版与其他图书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必须遵循规律、讲究科学、保持严谨、力求权威,因此,质量把关工作要求严格。从大的方面来说,要做好专业教材的立体化和系列化开发;往小的方面说,要以精细化标准来衡量每一个具体的出版环节。

1.专业教材的系列化和立体化开发

专业教材的系列化不仅是形式上将散兵游勇单独作战转为集中优势兵力联合作战,而且是将专业知识尽可能地纳入学科体系的构架之中,为读者提供多角度、全方位了解学科与行业的可能,在深入中走向开阔。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高教中心主任刘晓嘉在高校教材的立体化问题上提出了依据受众层次对教材进行立体化开发的观点,认为“开发高校教材时,一定要注意层次的立体化,好的选题既要开发不同介质的教材,更要开发适用不同对象的教材”。这一观点为高校教材出版进一步细分市场、提升服务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持。但考虑到小众专业教材本身受众数量小,按受众层次进行立体化开发成本较高的实际,我们在开发这套系列教材时,将立体化开发的劲儿主要用在了教材形式上,即内容资源的承载不仅依靠纸质图书,而且从教学实践需要的角度出发,邀请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制作了电子课件。

nlc202309051246

2.出版工作的精细化

精细化是一种态度、一种指导原则,也是一种衡量标准,要把精细化落实到出版工作的每个环节中去。首先,专业教材的定位要有一定的高度,以高定位保高质量;其次,严格作者甄选,充分激发作者写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高水平的写作质量保教材出版的高质量;再次,专业教材的出版不是闭门造车,而需要充分开展多方论证,以权威性和科学性保高质量;最后,以高水平的编、印、装来保高质量。这套教材的成书过程严格遵循精细化标准,首先根据教指委教改方案、教学评估对教材的要求着手教材建设与配套工作。其次,根据策划一套高层次系列教材的需要,组建一个权威的编委会,利用编委会来进行质量把关和宣传营销。笔者所在的中南大学出版社成立的由同行业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对内有着很强的凝聚力,能参与教材大纲的讨论并为教材的框架、内容把关,也能吸引本行业的专家踊跃参与到教材编写工作中来;对外则有着强大的号召力,能为教材后续的营销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编写单位的选择上,我们采取了教材招标的方式,由几所高校同时招标同一种图书,每名专家提供一个写作大纲,经专家委员会讨论后确定主编单位。教材成书全过程中多次进行多方论证,每本教材的篇、章、节、目都经过专家委员会、部分高校老师的讨论,建立在广泛共识的基础之上。具体编辑环节的每个步骤都进行了严格的检查和审定,以做到精益求精。

三、深度的市场营销

比起一般图书的市场营销,小众专业教材在营销上更需要找准读者,抓住机会,大力推广,精准营销。在小众专业教材走向市场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出版社和专业读者的两难状况:一方面是读者找不到所需图书的苦恼,正如高校教务处工作人员叶昕所言:“教材宣传和推广力度不够,教师对优秀教材认知不足,无法优选教材。”另一方面是出版社找不到读者的苦恼。为此,出版社要做好為书找读者的工作,完善多渠道销售网络,丰富特色营销手段,加大售后服务力度。

1.完善多渠道销售网络

专业教材的销售网络至少可以向两个大的方面延伸,一是实体书店,一是网上平台。在实体书店方面,可以利用出版社自身发售教材,也可借助新华书店和专业书店进行销售。当当、卓越、京东等大的电商平台也是专业教材销售的有益渠道。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大范围的销售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社会上相关从业人员或对本专业有兴趣的读者,这也是对长尾效益的充分利用。

2.丰富特色的营销手段

实际上,小众专业教材的营销主要不是靠大面积撒网实现的,而是靠与其专业相关的特色营销手段实现的。因此,出版社可以采用具有针对性的营销手段,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如本套系列教材就是通过教指委及其会议、采矿年会等与该专业息息相关的平台进行有效的市场投放和推广的。教指委分委员会每年在不同高校召开年会,与会人员都是业界专家和骨干教师,教材建设是会议的重要内容之_。我们利用PPT向与会人员推介新出版的教材,阐明教材的写作思路、知识点、重点、特点以及教学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并在会上设置了现场样书展示与答疑活动,让与会人员与教材亲密接触,获得实际体验。此外,我们还在会上与校方签订样书赠送协议,在各高校二级院系资料室设置教材体验专柜,以便师生长期阅览。如果说教指委年会上主要的受众是高校,是小众专业教材的明确受众,那么采矿年会上的受众则是该行业的从业人员,是潜在受众。在采矿会议上,我们通过校友资源对这套教材进行大力宣传,针对相关企业的培训活动推广教材。

3.加大售后服务力度

在实际的高校出版工作中,售后服务为许多小众专业教材出版者所忽略,但其重要性却是不容忽视的。售后服务有利于广泛征询意见,总结教材优缺点,及时修订,保证教材的内容优势,尽可能地延长教材的生命周期,实现收益的最大化;有利于增强读者的认同感,提高读者黏性;有利于把握市场变化,并对此作出敏锐的反映,稳定市场占有率,增强出版社的品牌效应。这套教材在售后服务上采取电话回访等方式与读者进行积极沟通,获得许多有益反馈。

篇4:浅究高校出版社小众专业教材建设

[关键词]教材出版困境;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网络平台;出版模式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limitation of traditional art design teaching publication, and figured out there are two groups of users and they have different requirement on the teaching publications. Based on that, a new publish pattern is introduced that traditional books, electric books and network platform are three forming an organic whole.

[Key wo rd s] L i m i t ati o n s of teaching publication;Paper teaching publication;Electronic publication; Network platform;Publication pattern

一、传统教材出版的困境

近年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传统纸质教材发展遇到了困局,笔者走访了上海、浙江、湖南、广西等多所高校,采访了多位教学一线的老师,发现目前教材最大的问题是内容同质化。内容同质化则导致了出版社教材利润下滑,以及销售无序化。内容同质化背后的原因有很多,诸如出版社教材出版方向、编辑能力、作者内容把握、学校是否支持老师出版教材等等。本文则仅从教材内容与形式这个角度进行分析,探索教材可否借助移动互联网取得新的发展。

教材内容同质化的背后是两个脱节问题:课堂与市场脱节,课堂与教材脱节。前一个脱节导致学生不爱看教材,后一个脱节导致老师不愿意用教材。

课堂与市场脱节具体表现在:

第一,教材上所讲的内容过于形而上。设计专业的特点是需要学生实际动手操练的,这一点如外科医生一样,不真实地做一台手术,只靠背理论是永远学不会的。但是设计专业的教材还停留在概述发展历史、要素、原理等内容上,并没有实际的设计方法、流程、技能等。教材里的内容与学生毕业后具体从事的设计工作存在落差,这使得学生更喜欢案例工具书。市场上现在也有很多是以案例为卖点的教材,但是里面的案例大多是虚拟的,或者并不是作者自己亲历的案例,这就导致这些案例解说有种“隔靴搔痒”的感觉。

第二,纸质教材体验感差。现在在校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5后,他们从小接触网络,接受信息的方式已大不一样,大部分学生表示他们更喜欢数字阅读,喜欢看教学视频,也有一部分学生表示更喜欢纸质教材。更喜欢数字阅读的学生表示“随时随地”、“互动”、“有趣”、“直接”是喜欢的原因。以更喜欢数字阅读方式的学生来说,现有的教材出版形式没有良好的阅读体验(图 1、2)。

教材与教学的脱节具体表现在:现在的教材有理论有图片但缺少教学设计,但教学设计却正是大部分老师需要的,现在教学一线的多为年轻老师,没有太多教学经验,同时因为各高校情况不一,比如某课程在上海某高校开设72课时,而在广西某高校开设64课时,这导致年轻老师迫切需要教学设计上的引导,这样的引导在现有的教材里极少。教材与教学的脱节导致任课老师选不到合适的教材。

二、专业教材数字化的需求

这两个脱节问题可以看出国内的教材其实是有两个消费人群,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他们需要的教材内涵是完全不一样的。老师需要的是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支撑他上完课程的后备知识。学生需要的是学会某项技能、掌握某种方法的工具书。目前来看单纯的一本纸质教材是很难将这二者完美结合起来的,因为他们的需求不一样,但其需求又有一个共性,就是他们需要的都是某种特定的信息。信息传播的方式多样,不再局限于纸质出版。人民网2015年4月21日报道,2014年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58.1%,较2013年的50.1%上升了8.0个百分点,首超传统纸质阅读。又根据2014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4Q126)研究成果发现:(1)57.14%的学生认为数字出版使自己的阅读量较之前增加了;在数字阅读时间上,每天花2~3个小时的学生比例最高,为49.11%。这个数据表明数字阅读已成为大学生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66.07%的大学生认为“随时能看”是数字阅读的最大优点,可见,移动化是数字出版和数字阅读未来发展的方向;(3)从阅读效果来看,46.43%的学生喜欢纸质阅读,15.18%的学生则偏好喜欢数字阅读,而两者都喜欢的学生比例为38.39%。这说明在数字阅读的大趋势下,纸质阅读仍然拥有众多的支持者,这与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纸质阅读习惯有关,但也不排除其他一些影响因素。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消费群体需求的不同,结合现在年轻人的阅读习惯的改变,笔者提出教材出版是不是可以分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平台。简单来讲就是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网络平台信息三位一体地为老师、学生服务。

nlc202309062205

三、“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网络平台信息”三维一体出版模式的思考

这样的出版模式里有几个问题需要探讨一下:(1)纸质教材是否还有必要性,主要侧重哪些内容;(2)电子教材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又侧重哪些内容?(3)网络平台上主要是什么信息?

第一个问题,纸质教材有存在的必要性,纸质教材主要帮助学生搭建课程的理论框架。根据前面的数据可以看到接近一半的学生更喜欢纸质阅读,还有38.39%的学生是纸质与电子都喜欢。同时数字阅读的特点是碎片化的,不利于梳理、搭建知识结构,因而纸质教材具有很大的存在必要性(图3)。

第二个问题,我们了解到电子教材的优势在于:(1)内容丰富,方便快捷。电子图书阅读设备一般具有超大容量的存贮空间,对于单本的电子图书来说,其容量也是没有限制的。电子图书还打破了纸质图书内容的线性顺序,向读者提供了一种动态的立体信息,并可通过超链接与各种知识和信息联系,使用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查询,可即刻看到相关条目的详细内容(图4、5)。(2)信息表现形式的多媒体化。电子教材中可以涵盖图、文、声、像、动画,给读者以视、听、读全方位的解析,远远超过了纸质教材的单一传播方式。比如,同样一段内容,也许一段一分钟的视频就能讲解清楚,但是转化成文字与图片,一千字也未必能说清楚;(3)电子教材可以随时更新。这一点适合设计专业案例更新快的特点,相对而言,纸质图书在这点上不占任何优势,其出版周期相对较长。在出版过程中经常发生这种情况,当纸质教材出版后,发现书中的案例网络上已经有很多相似的了。所以纸质教材+电子教材,两者可以互补,前者以理论为主,后者则侧重案例教学。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高等院校数码设计专业校企结合型精品教材”是第一套纸质+电子的教材,此套教材由上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数码学院的几位专业教师在陈洁滋院长的带领下完成的。纸质教材主要是讲一些基础理论知识,电子教材则完全是案例讲解,在案例里有视频、音频、“画廊”,甚至可以互动,很好地弥补了纸质教材的缺陷。因为是第一套教材,很多内容是探索性的,因为最后要放到ibook平台上去销售,ibook平台支持多媒体及互动,比kindle更适合设计类的专业教材阅读。首先考虑的是定价问题,如果和纸质教材一样在30-40元的区间内,是没有人去点击下载的,所以定价控制在10元以内。从页数上来说控制在600页以内,这主要考虑到两点,一是读者集中注意力持续阅读一本数字教材时间不会太长,更多的是片断式的,页数太多反而增加读者的负担;二是参考国外电子读物的页数。

第三个问题,从前文可以看出老师和学生的需求有部分是重合的——基础理论框架、真实案例,纸质+电子教材可以基本满足这两个群体对其的需求。同时老师群体对于教学设计的需求在纸质教材中可以满足,这需要作者对于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难点、课题设计等有很好的把握。最后对于老师群体后备知识需求,出版社可以整合已出版的资源为老师做好服务。这一部分的概念已从具体的卖书转变到卖服务上了(教材出版还有一个困惑,就是使用群体没有粘连性,比方说今年某老师选择使用某家出版社,明年不一定选择这家出版社了,主要原因是内容差不多,前文也讨论到在内容上的区别、可以增加教材的使用,另一方面做好老师的服务,可以增加粘连性)。出版社拥有大量的内容资源,这部分资源可以为老师服务。老师对后备知识的需求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为了把课上好,一方面是为了自己研究。为了把课上好,很多老师只是需要某一方面、某一片段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出版社可以提供。但提供这样的内容有几个难点:(1)对已出版内容的梳理、分解与重新组织;(2)这些内容如何销售、定价以及收费等问题。这两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出版社搭建平台,这个平台包括网站和移动媒体。这个平台不是简单的纸质图书的数字化,而是必须要有清晰的课程信息浏览图。比如说老师为了上好设计史课,需要搜索相关内容,而这些内容则分散在几本纸质图书中,但他可以一次性从这个平台上下载到所有这些信息。出版社应该从单纯地卖书到卖信息、卖服务,甚至还可以提供在线学习,名师互动等内容用来聚集人气。通过网站平台,知识点标引,通过细分特点,走专业和差异化的路。开发这样一个信息平台需要较高的前期投入,而短期内资金回报率又相对较低,可能单靠一个出版社很难独立完成,出版社可以积极寻找社会资金,增加对数字出版的投入。

总而言之,艺术设计的教材出版要突破现在的瓶颈,需要出版社、主编们对教材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利用互联网走差异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炯.试论数字出版教育中出版人的能力培养[J].出版广角, 2015(1).

[2]肖定丽.俄、美、德、芬四国电子图书市场分析[J].出版参考, 2013(7).

孙青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教材室主任。

篇5:浅究高校出版社小众专业教材建设

关键词:高校;出版专业;专业建设;调查

中国的出版专业高等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办学规模。随着时代发展,行业和产业对新闻出版人才的需求变化迅速,特别是数字出版产业的快速发展,迫切要求出版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新发展,出版人才培养不断适应出版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在这样的形势下,全国高等学校出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于2013年3月22日成立,旨在充分发挥出版教育专家、行业专家的桥梁纽带和咨询指导作用,加强教育行政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的沟通与联系,为出版专业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加强高等学校与出版研究机构、出版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打造出版产学研互利共赢的协作创新平台;推进出版学科顶层设计、推动出版专业教育教学政策的贯彻落实,为提高高等学校出版专业教育水平、提升出版专业学科地位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为了进一步摸清目前我国高校出版专业建设情况,作为教指委秘书处挂靠单位的北京印刷学院组织了专门的调查小组,针对全国高校出版专业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问卷调查、网络数据分析、深度访谈等多种形式,对全国高校出版专业(包括编辑出版和数字出版专业)的数量、地域分布、发展层次、教师队伍、培养规模、核心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以期对各高校出版专业建设提供借鉴。

一、我国高校出版专业基本情况分析

1. 出版专业的院校数量及地域分布

通过分析教育部年鉴、历年来教育部新增专业数据,统计出目前全国有83所本科院校开设出版专业,其中5所本科院校开设数字出版专业(分别为北京印刷学院、天津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和湘潭大学)。由于数字出版专业设立较晚,且开设院校较少,本文的相关调查将针对其中80所开设编辑出版专业的院校展开。

从地域分布来看,开设出版专业的院校涵盖了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其中华东地区有28所,华南地区有8所,华中地区有15所,华北地区有13所,西北地区有5所,西南地区有5所,东北地区有6所(如图1)。总体来看,华东、华中地区是出版专业分布最多的地区,而西北、西南等地区,则相对较少,出版资源最为丰富的是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

图1 全国高校编辑出版专业分布图

2. 出版专业创办情况及办学层次分析

图2 全国高校增设出版专业历史趋势图

三十多年来,我国高校开设出版专业的数量变化较大。从最初二十年开设出版专业高校数量的平稳发展,到2001年~2005年五年内的井喷式增长,直至最近十年来开设出版专业高校数量的日渐走低(如图2),出版专业的设立经历了前冷后热,而后又再度趋冷的戏剧变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与出版专业的专业特性有关,又脱离不了特定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宏观背景,以及就业市场需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首先,出版专业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由于其专业性强,造成该专业认知度不高。又由于其早期定位不明确,所以在2000年前开设出版专业的14所高校中,除了北京印刷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四所二本院校外,主要都集中于一本院校,特别是武汉大学、北京大学等211、985等高校中。但可喜的是经过众多业内专家的不懈努力,在1998年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中终于将“编辑学”与“图书发行学”进行合并,统称编辑出版学。这为出版专业在全国高校的设立推广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前提。

此后,国家从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大高校招生人数,到2003年,中国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在校人数超过1000万。期间,各类高等院校千方百计深挖内部潜力,尽可能地扩大招生规模。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高校以扩招为契机,将出版学作为新专业引入自己的高校,并结合自身高校特色设置专业进行招生。数据显示,仅2001年至2005年的5年中,就有38所高校新增出版专业,其中211、985高校9所,一本院校7所,二本院校17所,三本院校5所。这些院校的加入,大大扩展了出版专业的队伍。

2006年至今,新设立出版专业的高校数量逐年递减。一方面,由于开设出版专业的高校要求具备一定的特色资源或教学基础,目前符合条件与资质却仍未开设出版专业的高校已然不多。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出版业内也越来越受到新媒体技术的影响,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多样,更多与出版专业技术、专业背景相关的其他专业被业内所接收,这也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出版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降低了许多一本及二本高校增添出版专业的积极性。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这一阶段出版专业受到许多三本高校尤其是民办三本高校的追捧。调查数据显示,三本高校成为这一阶段新增设出版专业的主力,占到新增该专业高校的35%以上。由于三本院校大多数为民办院校(2011年至今新增设出版专业的4所三本院校均为民办高校),其最大的特色在于瞄准市场需求。由于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文化产业,再加之众多民办三本院校具有共享他校教学资源、民间资金支持与特定合作企业等显著优势,且其课程安排不受教育部或教委的限制,相对比较灵活,这使得这些三本高校能够准确地锁定出版市场对人才的新的需求与定位,从而开设出版专业。

从办学层次来看,在全国80所开设编辑出版专业的高校中,985和211类高校有20所。其余普通高校中,一本学校有9所,二本学校有34所,三本学校有17所。总体来看,二本高校最多,占到四成以上(如图3)。

nlc202309041314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高校出版专业的办学层次以本科为主,约6.38%的院校接受专科生,博士和留学生比例则更低。2010年国家开始设置出版专业硕士,着力培养出版行业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目前该专业硕士学位点发展迅速,已经有14所高校开设;加之部分高校在新闻传播一级学科下自设出版学学术型硕士点,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出版人才培养的层次。

图3 全国高校出版专业办学层次比例

3. 出版专业设置学科属性分析

绝大部分出版专业未达到独立建院或系部的规模,且各高校对出版专业所属二级学院或系部的划分也不尽相同。通过对相关出版专业所处二级学院性质、系别归属、专业课程设置及培养方案等关键信息的分析发现,目前80所高校对出版专业学科属性定位各有不同。其中2.5%的高校(两所)偏向艺术学类;7.5%的高校(6所)偏向管理学类;88.75%的高校(71所)将出版专业定位于文学类,而这71所高校中,又有51所将出版专业设置在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之下,其余20所则设置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之下。

这一方面是由于出版专业相比新闻传播目录下的新闻学、传播学等专业在学科内涵和外延上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拥有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和知识构成,但同时这些知识及理论体系又涉及汉语言文学、传播学、新闻学、信息资源管理学等多个专业,因此不同高校不同院系出版专业的设置也会各不相同。另一方面各校出版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多由院系已有的师资力量和设备条件而定,有着相当大的随机性。这种情况虽有助于各高校出版专业形成自身特色,但不能否认的是,这种随机性的表象背后,就是近十多年来,各开设出版专业的高校在专业建设上闭门造车,各自为战,缺乏合理的专业建设规划和统一有效的专业性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出版专业的发展。

4. 师资队伍情况分析

调查发现,全国各高校出版专业教师队伍中具有教授职称的占35%,副教授占26%,讲师占26%,助教占13%(如图4)。与同类专业相比,出版专业教师队伍的职称相对较高,这一方面说明本专业教师队伍水平较高,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本专业教师平均年龄偏大的现象。

另外,从教师学历结构来看,七成以上高校出版专业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大于30%,更有40%的高校,具有博士学位的出版专业教师占到了其教师总数的60%以上。可见,出版专业教师的学历程度日趋增高,理论素质日渐深厚。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师生人数的调查中发现,有的院校出版专业师生比例达到1∶35,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出版专业教师缺乏的现状。此外,各校出版专业中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在被调查的高校中仍然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图4 各高校出版专业教师职称比例

二、我国高校出版专业教改及课程建设情况

调研组还针对全国各高校出版专业教学改革和教学条件、教材建设和获奖情况、优秀课程和核心课程认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内实践创新基地、研究中心或研究所建设等方面进行了重点调查。

1. 教学改革情况

在所有被调查的高校中,各出版专业负责人都表示对教学改革重视或很重视。在关于出版专业教改思路的深度访谈中,四川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出版专业负责人提出:一是在课堂教学上,要从单向型教学转变为交互式教学, 通过提问、讨论、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方式,使师生教学相长;二是要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围绕“实践”二字做文章,通过组织参观、走访、调研、实践操作等方式,将课堂所学知识初步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学生的实践成果转换为商品和市场价值;三是要努力改进教学手段,包括通过多媒体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在网上开设专门的课程交流平台,通过网络实施教学互动等;四是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教学服务,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学生多聆听出版产业界名流的讲座,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五是要参照国外大学的教学模式,多以案例形式展开教学。

2. 教材建设与教学成果获奖情况

早在2009年,河南大学对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的现状研究已对出版专业的教材情况进行了梳理,发现全国高校出版专业教材脱节和落后现象非常严重,原先由辽海出版社出版的一套系列教材早已不再适应当今出版专业教学的需求。近五年过去了,这一情况仍然改善不多。在此次调查中,只有27%的高校使用国家规划教材或自己主编的出版类教材。有20%的被调查高校表示对教材建设是“缺乏规划的”,并寄希望于相关机构能够组织撰写高水平的出版教材。在2013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出版专业教指委全体委员会议上,与会的出版教指委委员也纷纷表示,在全国范围内组织部分核心课程教材的编写十分必要。

另外,调查发现各高校出版专业高水平教学成果获奖情况不容乐观,只有26.7%的被调查高校的出版专业获得过市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含教材)奖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我国出版专业高水平教学成果还较为缺乏,需要进一步凝炼。

3. 优秀精品课程建设及核心课情况

在被调查的高校中,46%拥有市级以上的优秀精品课程,如浙江传媒学院的《中国编辑出版史》、上海理工大学的《出版学概论》等。调查发现,各高校出版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存在一定差异。为此,教指委通过问卷调查以及专题座谈,进一步了解并汇总各高校对于出版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的意见和建议,最终形成了相对统一的意见。各高校专业负责人对编辑出版专业核心课程设置集中于出版学、编辑实务、中外编辑出版史、出版法规等课程。而对于数字出版专业,调查数据显示集中于数字出版概论、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数字媒体编辑、数字出版营销等课程。核心课程的总数在6~8门为宜。调研组按照出版专业教指委各位委员投票情况排序,对编辑出版和数字出版专业的核心课设置进行了汇总(如表1)。

但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其他相关课程的设置,各高校出版专业负责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如很多课程的名称并不统一,教学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在这样的形势下,出版专业的核心课程建设必须求同存异,加强统一意识,增强核心课程体系对专业建设的指导性。

nlc202309041314

表1 编辑出版、数字出版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统计表

编辑出版专业核心课程建议数字出版专业核心课程建议

出版学数字出版概论

编辑实务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

传播学传播学

中外编辑出版史数字媒体编辑

出版物市场营销数字版权管理

出版法规数字出版营销

4. 校内外实践基地及研究中心设置情况

问卷调查显示,有46%的被调查高校设立了校外出版实践基地或校内出版研究中心。在调查中,大部分开设出版专业高校的出版实践类学时超过总学时的15%,体现了出版专业教学的应用性和创新性。在教育部推动国家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背景下,一些有实力的985和211院校与行业特色明显的传媒类学校都利用各自优势资源积极参与,如北京印刷学院和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联合组建了国家级校外人才实践基地。这些基地或研究中心为各校出版专业实践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平台。

三、我国高校出版专业人才培养及就业情况

1. 本科生就业率普遍较高

调查数据显示,71.7%的院校出版专业的本科生就业率达90%以上,19%的院校就业率为70%~90%,9.3%的院校就业率为70%以下,总体来看,我国高校出版专业本科生就业情况良好。从调查问卷反应的情况来看,本科就业率达到90%以上的以师范类院校居多,如吉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专业性院校次之,如北京印刷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可见,由传统师范类院校发展而来的综合性大学和传媒类大学的出版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就业方面较其他院校具有一定的优势(如图5)。

图5 各高校就业率情况及其占比

2. 就业存在的主要障碍

本次调查通过问卷形式针对我国出版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进行了调研,调查结果显示,73%的受访者认为目前出版专业本科生定位不合理,期望值过高;33%的受访者认为工资待遇不高、本科生自信心不足;26%的受访者认为本科生没有做好长期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13%的受访者认为出版专业学生基础较差,参与实践活动以及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较少也是影响其就业的原因之一。

这一点在对于“所在的出版专业主办的学术交流活动情况”和“所在的出版专业的师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的情况”的调查中也得到了印证。调查数据显示,93%的受访者表示相关学术交流一般或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脱节以及学生与业界接触的不密切。

3. 整体考研率不高

调研数据显示,各高校出版专业本科生的考研率普遍为20%~50%,有些高校甚至低于20%,这低于其他专业的水平。很多编辑出版学的学生选择报考新闻传播类研究生的时候大多会面临着专业不对口或专业要求相差巨大的问题。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出版专业在学科定位方面模糊不清,从而在对接研究生层面教育上存在困难的现状。

四、出版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专业规模、课程设置还是师资队伍,我国各高校出版专业建设与新闻传播学目录下其他专业相比还比较薄弱。我国出版业现有的理论还缺乏完整的体系,大部分高校的编辑出版学和数字出版专业还缺乏指导和统一,出版专业的建设模式仍然处于探索之中。为此,调研组结合各项调研结果,针对如何开展出版专业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1. 推进体制创新,进行跨界融合

根据《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要求,北京市教委在2013年大力推进专业群建设,中国传媒大学与北京印刷学院作为牵头高校进行新闻出版专业群建设,这种地方高校与中央高校联合和资源共享的方式,是一种体制创新,也是增强专业实力、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该专业群计划在3年内打造10门精品视频资源共享课,北京市教委投入专项经费进行建设。这些举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专业建设,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除了靠自身,出版专业建设发展还要在体制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各校间,甚至是学校与行业、企业间的跨界融合,充分利用各方优势资源,开展专业建设。

2.专业规模应保持增量,优化存量

目前全国高校的出版专业与新闻学等其他专业相比数量较少,而且大多没有形成特色。因此,在专业规模方面,还应鼓励更多院校申办出版专业,特别是目前数量较少的西南、西北等地区,增大出版人才培养的规模。

另一方面,在增加专业规模的同时,应注重不断加强现有各出版专业建设,优化存量。现有编辑出版专业主要以二本学校为主,整体水平不高,要提高出版专业的整体素质,必须要增加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合作。同时,在专业建设方面还应面向市场,关注产业,要积极鼓励各高校建立校内实践创新基地或研究中心,扩大影响力,多成立研究中心、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加大产学研的结合。

3.深化教学改革,形成核心课程体系

出版专业建设要适应出版产业发展,进行教学改革。各校应根据自己的特色,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宏观视角,以使学生能从传媒行业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扎实掌握基本出版技能,从而解决学生现实的就业问题。

在课程设置方面,面对目前各学校学科体系不规范、随意性较强、核心课程设置凌乱等现状,建议尽快形成出版专业中编辑出版专业和数字出版专业核心课程规范,并针对这些核心课程的指导性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向教育部汇报备案。在确定核心课程之后,教指委还应组织进行核心课程教材的编写,并组织优势资源进行精品课程的建设。另外,出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还可组织教学成果的评奖,鼓励教学创新实践并积极申报市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含教材)奖。

4. 打造一流师资,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师资队伍方面,首先应该优化出版专业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和学历结构。现在各高校出版专业的教师中教授和副教授的比例偏多,年龄偏大,且多数教师学科属性单一。下一步建设中,应提高年轻老师和具有行业背景的教师的比例,增强专业活力和竞争力。

nlc202309041314

5. 明确学科属性,规范专业建设

相对于其他基础学科比较成熟、学生培养模式相对规范的专业而言,出版专业的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既需要不断创新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理念,又要在实践中依据学校办学特色,有针对性地积累学科优势,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品牌。在今后出版专业的建设中,需要进一步明确学科属性,并在学科建设引领下,开展出版专业建设,进一步规范专业建设思路和发展路径。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可以看到,出版专业经过多年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出版专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为行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出版专业教学改革积极推进,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作出了积极贡献;出版专业结构、课程设置不断优化,师资力量、基础建设不断加强,为出版专业今后的改革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与行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相比,与高等教育新时期改革发展的总要求相比,我国出版专业高等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特别是数字出版人才、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与外向型出版人才培养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学研究与产业发展联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出版专业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出版学科地位有待进一步提升。

中国要实现由“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的伟大蓝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出版教育的建设与发展将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应不断深化我国出版学科的改革,确立核心课程,组建合理的师资力量,以有利于加强高校出版专业学科建设,为推进我国出版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出版专业建设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陈丹,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教授,全国高校出版专业教指委副秘书长;张聪,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讲师,全国高校出版专业教指委秘书;仲诚,北京印刷学院出版专业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李建伟.中国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现状研究[J].编辑之友,2009(01):78~ 80.

[2]黎海英.高校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11(03):132~135.

[3]张晓新、张彬.中外高校编辑出版类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J].陕西师 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113~118.

[4]肖东发、李武.基于“大出版”视角培养出版人才——北京大学编辑出版 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案例分析[J].中国出版,2009(09):3~6.

上一篇:大型校园实习招聘会感想下一篇:2011年人事工作总结及来年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