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争端解决机制探析

2024-04-30

wto争端解决机制探析(精选8篇)

篇1:wto争端解决机制探析

中国与WTO争端解决机制

我国政府官员及学者几乎一致认为,我国“入世”的好处之一就是:借助WTO争端解决机制改善我国的谈判地位和贸易地位;反击我国出口所遭受的各种不公平的作法;减轻或避免单方贸易报复威胁或贸易报复,有助于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创造一个和平稳定,安全的环境。

机遇与挑战:在实际影响方面,它不仅关系到中国与WTO现有成员对各自的付出与所得和政治风险与承受能力的测试,而且会涉及中国“入世”协定所表现的预期利益的实现,还对双边关系和WTO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前景产生重大影响。其次,在法律实践方面,它既设定WTO协定在国际上和其他WTO成员的执行问题,又关系到WTO协定在中国内法中处于何种地位和实际执行的问题,还涉及到WTO自成体系的多变实施的执行机制(特别是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效能和可靠性。

WTO争端机制(解决而非执行)对中国的影响:

(一)积极方面:

1、为双边贸易争端提供投诉场所:

入世前,中外贸易基本是处在双边基础上,争端的解决机制也通过双边渠道解决。由于某些国家的政治偏见而形成的对我国的歧视性待遇,典型例子:我国与美国,我过于欧盟工体和合作中,两国在对我国在反倾销法的实践中,对我国适用“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规则,既不承认以中国国内价格作为测定是否有反倾销存在的依据,而蛮横的以其任意选定的第三国价格作为我国生产要素的“代替价格”。运用这种单方认定的方法,我国产品成为反倾销调查对象的已有100多家,而被裁定处以高额反倾销税的已达80多家。(众所周知,我国已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且市场经济已初具规模,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强调市场机制在合理配置资源和调节国民经济运用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查找到中国在入世前中国经济体所取得的成就。

在入世后,可以用多变争端解决机制,将双边争议提交专家组或仲裁机制,有独立第三者裁定。以避免双边协商因利益冲突和政治偏见而僵持不下。

2、可以有效抑制外国对我国的单边贸易报复:

随着“自由贸易”观念向“公平贸易”观念的转变,美国等经济强劲的国家动辄以国内法为依据对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报复或威胁,自1989年以来,美国数次对我国运用“301条款”(条款内容)程序进行单边贸易报复,迫使我国在外贸管制,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做出妥协:

1991年12月3日,美国公布对中国输出产品的报复清单:共105类商品,价值15亿美元;

1995年2月4日,美国又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35种,总价值在10.8亿美元的商品征收100%的惩罚性关税;

*

*

*

单边报复措施已经发展到了频繁滥用的境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种报复措施没有多边约束机制,而是以国内法作为唯一依据。在我国成为WTO成员国之后,我国可实现要求美国接受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报复虽作为一种认定的执行手段,但必须在其他几种救

济手段穷尽之后才能按照DSB的授权予以实施。如此可以避免国内立法的随意性和域外适用

从而有效保障处于弱势地位国家的利益援用多边争端解决机制以保护我国的经济利益,尤其具有重要并积极的影响。并且我国的反倾销问题上的不利局面将有所改变。

(二)消极方面:

其WTO争端解决机制本身存在着不足,而这种不足势必会影响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实践产生消极的影响:

1、外国对我国的不公平待遇人难以得到行之有效的消除:

毋庸置疑,比较其前身总协定的争端解决机制,WTO争端解决机制加入上诉及“反向协商一致”的原则,使得其更具法律属性,然而作为一个世界组织,其现实意义任占一个主导地位。

因此WTO争端解决机制仍推崇双边磋商等争端解决方式,而且缺乏强制性的执行措施。这使得WTO争端解决机制缺乏强有力的后盾。同时,因为我国经济更多地依赖于经济强国,如若采取报复措施对我国自身仍是一些重大损失。因此仅仅靠单边报复难以起到预想的经济和政治效果反而将始终多建议或裁决变得名存实亡。

2、争端解决机制使我国对完贸易法律制度面临更大的挑战:

我国还有相当多的立法空白领域和大量和WTO的规则不符的法律,WTO所规定的国民待遇(回去调查一下中国与外国不同时期的国民待遇问题,包括生活、医疗、保险问题!)

市场准入和透明度等原则在我国的立法中还有比较多的限制,各经济主体之间待遇应趋向平等,各种行政管理手段需要进一步简化,透明和规范化。如在商检、海关评估、动植物检疫等方面的管理应该逐步实现规范化和社会化管理;反倾销制度中缺少司法审查等制度与WTO规则不符;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还有立法应该进一步向WTO接轨;现有外资法律中的规定与WTO中的《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不符。

在经济上,我国对外经贸制度处于改革基于世界接轨的过渡期,法律制度上,我国尚处于发展中阶段,目前的法律仍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同时,有关法制也无法立即达到某些发达国家的要求。这必将导致一些国家或地区利用争端解决机制对我国频繁提起投诉。此外WTO力图保持争端解决机构的独立性,但由于有关专家(尤其是某些西方国家专家)难以摆脱其本国的影响,其裁决也可能缺乏公正性,为此我国将不得不蒙受部分利益损失。

篇2:wto争端解决机制探析

一、相同点

1.两者都有解决纠纷和保障权利的目的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基础法律文件DSU是WTO的成员国为了解决日益频繁的贸易往来中产生的纠纷而妥协的产物,所以它首要的目的是通过法律程序解决个别成员的争端。其次,根据DSU第3条第3款[5],我们可以知道WTO争端解决机制还有实现成员相互间权利和义务,以维护法律秩序和WTO自身的目的。

虽然我国学界对民事诉讼制度的目的目前没有一致的见解,但是普遍都认为民事诉讼制度有解决纠纷和保护民事权益的目的。“一方面,国家设置民事诉讼制度是为了实现其社会统治职能,即通过对民事纠纷的解决实现社会秩序正常化。另一方面,民事纠纷是因民事权益不明引起的,不对民事权益加以归属上的明确,则无法解决纠纷;使个人意志下的权益符合国家意志下的权益并加以保护是国家的责任。”

当然,两者的解决纠纷和保障权利的目的并不是完全重合的。前者指的是贸易纠纷和自由贸易的权利;后者指的是民事纠纷和民事权利。这在后面的不同点中将有更详细论述。

2、两者都是一套解决争端的体制

总体来说,两者都是一套解决争端的程序规则。他们都有规定了自己的管辖范围、审理程序、上诉程序、执行程序、争议的审理组织等。两者都是实行两审终审制,规定了严格的工作程序和各个阶段的时间限制。譬如,《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收到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经审查,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第一百三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同理,DSU中也有相应的规定。DSU中的第四条第七款规定:“如在收到磋商请求之日起60天内,磋商未能解决争端,则起诉方可请求设立专家组。”DSU第十二条第八款规定:“专家组进行审查的期限,即自专家组组成和职权范围议定之日起至最终报告提交争端各方之日止,一般不应超过6个月。”

二、两者的联系

前者作为国际争端解决机制,后者作为国内民事审判机制,他们之间是相互影响,互相联系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程序上表现为:根据WTO规则,成员域内法院在审理贸易争端时,无须等待WTO争端解决机构(DSB)就诉讼作出裁决,WTO的案件裁决对成员域内法院无直接约束力,DSB的裁决充其量对成员域内法院仅具说服力,成员域内法院亦无义务就案件争议或法律问题提请DSB个案裁决作出指示。但是,为避免相互矛盾的裁决,成员域内法院在诉讼中可能需要(但无义务)中止诉讼等待DSB的裁决作出后再行最终裁决,或者对DSB的相关裁决给予适当的考虑。DSB个案裁决对法院诉讼有着实际的影响,但一般而言是间接的,不具有法定约束力。

三、两者的不同点

1、性质不同

WTO争端解决机制是国际公法的范畴,其基础法律文件DSU本质上是WTO成员国缔结的解决争端的多边条约。条约按参加缔结方的人数多少,可分为多边条约和双边条约。顾名思义,多边条约就是由多个当事方所缔结的条约。国际法委员会起草的一个临时草案曾经将“条约”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其他国际法主体间所缔结而以国际法为准之任何国际书面协定,不论其载于一项单独文书或两项以上相互之文书内,亦不论其特定名称为何(如条约、公约、议定书、宪章、规约、文件、宣言、教廷条约、换文、协议记录、协议备忘录、临时协议或其他任何名称。”]而根据“条约对第三方无损益”这一格言,一般情况下条约不能约束第三方。条约只能依“条约必须信守”的原则约束缔约方,且条约可以保留、退出、终止等。具体将来就是,WTO争端解决机制只能约束WTO成员国。

民事诉讼制度是国内程序法的范畴,其核心法律文件《民事诉讼法》本质上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制定法。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四条和第五条知道,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进行民事诉讼的公民、法人都必须适用中国的民事诉讼制度民事诉讼法不允许当事人通过协议排除适用,也不允许当事人选择适用或有所保留。

2、两者目的不尽相同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虽然和民事诉讼制度一样都有解决纠纷的目的,但是DSU明确青睐各方协商同意的解决方法,以此表明了以政治方式解决贸易争端的可能性。对世界贸易秩序的争端解决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政治因素,在DSU第5条提到了斡旋、调解和调停,而且还进一步将事先的磋商作为争端解决的强制性前置程序。其实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使争端得到积极解决。而民事诉讼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民事诉讼制度更强调社会秩序的维护,而不只是当事人争议的积极有效解决,当事人争议的解决要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前提下进行。民事诉讼中,虽然是平等主体之间的纠纷,但是也收到更多的国家强制力的影响。

WTO争端解决机制中还有一项重要的目标是:维护WTO成员的权利与义务,即争端解决机构在解决争端、做出裁决时,不能增加或减少成员方的权利与义务。这与民事诉讼制度的保护当事人诉讼权利,保障当事人民事权益的目的是不完全相同点。民事诉讼制度中的维护当事人权利,强调的是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和民事权利不受侵害的权利,而WTO争端解决机制中强调的是维护WTO所有成员的权利和义务。WTO各种有关的争端解决办法都不能取消或损害WTO成员的利益或妨碍WTO目标的实现。但是,在民事诉讼中,为了保护被害人的权利得到救济以及惩罚侵害人,法院可以判决减损侵害人的权利来给被害人补偿。

3.两者的原则不同

DSU确立的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基本原则有:磋商原则,斡旋、调停、调解和仲裁原则,否定式协商一致原则,授权救济原则,法定时限原则,保护发展中国家利益原则。

民事诉讼制度确立的基本原则有: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同等原则与对等原则、法院调解自愿与合法原则、辩论原则、处分原则、检察监督原则。

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磋商原则”和民事诉讼中的“调解原则”并不相同。前者是争端解决的必经程序,后者并不是必须的程序。“斡旋、调停、调解”国际公法的概念,是政治的解决方法,这与民事诉讼制度是明显不相容的。“仲裁”是与民事诉讼并行的制度,国内中“仲裁条款”有排除法院管辖的效果,这与WTO争端解决机制兼容“仲裁”解决方式也是明显不同的。“协商一致”是国际关系中常用的手段,但是在国内的民事诉讼制度中没有此规定。民事诉讼制度中,执行机关只能是法院,当事人不能单方面采取救济,DSU中的“授权救济”只是没有强制执行机关的无奈之举而已。

4、两者的管辖范围不同

根据DSU第1条的规定,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管辖范围包括涉及以下协定的争端:《关于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协定》、附件一中的多边贸易协定、附件四规定的诸边贸易协议等而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三条,民事诉讼制度适用的范围是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

5、争端解决机构的性质和作用不同

WTO争端解决机制中虽然设有专门的争端解决机构DSB,但DSB的主要职能是负责管理这些规则和程序及适用协定的磋商和争端解决规定。DSB不具有裁决的职能,但它有权设立专家组或上诉机构来裁决具体的争端。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裁决报告都必须由DSB审议通过。(虽然DSU中采用“否定式协商一致”后,实际上相当于准自动通过程序,但其裁决的结果仍然不能独立生效)民事诉讼制度中,民事案件的审判权由人民法院行使。人民法院是

民事争议的解决机构,其可以行使审判权,而不是仅仅进行组织管理。当然具体的审判工作是由审判组织来进行的,审判组织既可以是合议庭也可以是审判员一人独任审理。在上诉审中,由合议庭审理。审判组织并不是独立的机构而是一个临时的审判人员组合而已,但是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上诉机构是一个常设机构,由七人组成。民事诉讼制度中,法官是独立审判的,法官个人或合议庭作出的裁决无须任何专门机构人员审议,也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经过一定的期间,如无人上诉其裁决则自动生效。

五、其他不同点与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特色制度

WTO争端解决机制中有几个颇有特色的制度,如中期评审程序,听证会制度,非违反之诉,法庭之友制度等等。其中法庭之友制度引起了很大争议。该制度在DSU中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它是以个案为标志的。实践中,专家组接受“法庭之友”报告所依据的是DSU第13 条第1 款、第2 款,而上诉机构接受该报告所依据的是DSU第13 条、第17条第9 款和《工作程序》第16 条第1 款。“法庭之友”中大部分是非政府组织,一些非政府组织关注的环境保护、劳工、人权等问题,都是发展中国家较为敏感的,不愿在WTO 中解决的问题,为此“法庭之友”制度遭到很多发展中国的攻击。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其价值。

篇3:试析WTO争端解决机制

关键词:WTO,GATT,争端解决机制,缺陷

WTO自建立以来, 其争端解决机制为多边贸易体制的有效运转提供了重要保障, 对国际贸易争端的顺利解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WTO首任总干事Ruggiero曾说:“如果不提及争端解决机制, 任何对WTO成就的评论都是不完整的。从许多方面讲, 争端解决机制是多边贸易体制的主要支柱, 是WTO对全球经济稳定做出的最独特的贡献。”[1]

WTO争端解决机制是在GATT争端解决机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其中最重要的是乌拉圭回合 (Uruguay Round) 通过的《关于争端解决的规则和程序的谅解协议》 (Understanding on Rules and Procedures the Governing Settlement of Disputes, 以下简称DSU) 。DSU共27条和4个附件, 就WTO争端解决机制的适用与范围、管理与运作、一般原则、基本方法和程序、建议与裁决的实施和监督、贸易报复、涉及最不发达成员的特殊程序、专家组的组成、职责和工作程序、常设上诉机构及上诉程序、多边体制的强化等问题分别作出了较为系统的规定。该谅解协议由WTO争端解决机构 (Dispute Settlement Body, 以下简称DSB) 负责。

一、 WTO争端解决机制在GATT体制基础上的发展

1947年GATT建立以来, 依据其第22条和第23条的规定创立和发展的争端解决机制, 在近半个世纪的运作中受理了230多起诉讼案, 当时美国著名教授Robert.E.Hudec曾这样评价:“GATT的争端解决程序是一个十分成功的国际法律制度, 总成功率为88%……在国际法律制度史上达到此辉煌巅峰者, 若不算独一, 至少是罕见的”[2]。但是GATT争端解决机制本身所固有的缺陷却严重阻碍了GATT作为一个事实上的国际经济组织作用的发挥。这些缺陷主要表现为: (1) 内容缺乏协调性, 即GATT争端解决的一般规则与东京回合 (Tokyo Round) 达成的9个非关税壁垒协议中规定的特殊争端解决规则的冲突问题没有解决, 从而影响其权威性和有效性; (2) 缺乏专门的争端解决机构, 影响争端解决机制效力的发挥; (3) 由于实行“一致同意”原则, 专家组的报告只有在GATT理事会 (即所有缔约方) 都采纳的情况下, 才具有法律效力。因此, 败诉方有可能阻碍专家组的建立, 甚至可以轻而易举地阻止专家组报告的生效。有学者甚至认为这是GATT争端解决机制最致命的缺陷[3]; (4) GATT专家小组一旦作出报告, 申诉方不能上诉; (5) 当胜诉方被授权进行报复时, GATT没有一个有效、可行的程序来量化缔约方贸易所受到的损失, 以确定报复的程序; (6) 争端解决程序缺乏明确而又严格的时间限制, 使得有些争端所需时间过长或久拖不决; (7) 对争端解决建议和裁决的执行监督不够, 缺乏一定的强制性制裁措施, 使得争端解决结果执行不理想; (8) 发展中成员的利益往往被忽视, 这些成员缺乏争端解决机制所需的人力、物力, 加上机制本身存在的较多缺陷使得他们对GATT的争端解决机制普遍不信任。

正是因为GATT争端解决机制有着“先天性”的不足, 引起很多成员的不满[4];设立了七人执行的上诉机构, 为成员方提供了上诉审查机会;引入交叉报复的制裁方式, 但加强了报复措施的管制[5]。从WTO成立后, 其争端解决机制就在“美国汽油标准案”[6]和“欧美香蕉大战案”[7]等案件中发挥特有的作用, 树立了WTO的权威形象。

二、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缺陷分析

虽然, WTO争端解决机制运行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其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从具体的规则程序到实际运行的效果和作用都还存在不足之处。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尽管 (WTO争端解决) 机制的情况远比它的前身关贸总协定好, 一些问题——既有制度性的也有程序性的——正在日益显现出来。”[8]下面笔者就WTO争端解决机制突出存在的缺陷做如下简要分析:

(一) DSB的裁决能否有效执行问题

这是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最根本问题, 也是各成员方最关心的问题[9]。《建立WTO协定》第16条第4款规定:“各成员应确保其法律、规章及行政程序与WTO附件协定所规定之义务一致。”另外, 第8条也规定WTO之地位:“WTO应具法人人格, 各成员应对其职权之行使予以必要之法律能力。”“各会员应为WTO职权之行使授予WTO必要之特权与豁免权。”WTO明显地被认为具有拘束力、强制力, 同时各成员也存在着遵守WTO规定之普遍压力。然而, 在实践中, 各成员方让渡给WTO的权利十分有限[10]。

虽说作为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核心内容的DSU报复条款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对报复制度的质疑可谓是屡见不鲜, 如有的学者就认为, “WTO放弃了法律实现公平和正义的原则, 接受了实用主义的‘交叉报复’原则, 承认经济大国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 对经济弱国单方面实施报复, 胁迫该主权国家就范的做法的合法性, 是解决争端机制的法律问题政治化的表现, 也使其中规定的对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应予以考虑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大大打了折扣。”[11] DSU报复条款存在的缺陷, 主要表现为:第一, 报复的实际效果不对等。虽说“交叉报复”是执行裁决时的最后救济手段, 但对于弱小势力的国家 (地区) 而言很难有效利用, 即便是采用报复措施, 对发达国家 (地区) 来说也是影响甚微;而强势成员一旦对弱势成员给予报复却是致命的, “交叉报复”往往成为它们威胁和制裁其他贸易伙伴的强有力武器。第二, 报复措施的审查机制缺失。DSU规定, 申诉方若请求批准跨部门报复或是跨协议报复, 则应在申请中申明理由, 而且在向DSB提交请求的同时, 还应向有关的理事会递交, 如果申请跨部门报复, 还要向有关部门机构递交请求。但这些要求在客观上几乎没有任何制约意义, 因为在批准报复请求时采用“反向协商一致”决策方式, 而非以民主评议这种具有典型司法特征的决议方式, 这意味着一经请求即予以批准。但是这些实质上并没有能够制约交叉报复的实施, 所以使滥用交叉报复, 甚至运用其他形式报复变成了可能。第三, 禁止单方面报复规定的两面性。DSU确定了争端应多边解决的重要原则, 对于多数成员方而言, 这是保护自身贸易利益的重要砝码, 可以阻止少数国家动辄进行报复的随意性。但是, 孕育在这样一个妥协产物之中的规定, 对于经济实力强大的美国而言, 特殊情况下, 也不能排除将它“抛之脑后”的可能, 转而寻求诸如“301条款”之类的自力救济途径。

(四) 上诉制度不完善问题

作为对专家组评审的制约机制,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上诉审是国际法领域的一大创新, 但是“新生儿是丑陋的”[12]。而且绝大多数的案件没有经过专家组、上诉机构审程序[13]中, 专家小组就被指责没有对有关问题或事实作出客观的评估。第三, DSU仅给予上诉审60-90天的时间期限且不要求上诉机构成员常驻日内瓦, 这对于来自于日内瓦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上诉机构成员来说, 可能存在时间不够用的情况, 特别是对于涉及反倾销、反补贴等技术性较强, 多方申诉可能性较大的争端时, 严格的时间限制会给上诉机构公平合理地断案带来困难。此外, 在上诉机构人员的选拔、专家组的权威性、程序的透明度、“不违法之诉”等问题上也还有待完善。

篇4: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玄机

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中,实际发挥作用的是WTO的上诉机构。它在争端裁定中扮演着仲裁角色,对争端解决过程中所有程序性问题具有决定权。如果要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首先就要对WTO上诉机构运行中几项最主要的措施(第三方参与争端解决、引入“法庭之友”机制)暗藏的玄机进行解剖分析,从中寻找我们的策略。

“上诉机构”也有自身利益

与关贸总协定(GATT)下的专家组程序相比,WTO争端解决机制最重要的创新即是“上诉机构”的设立。上诉机构扮演着WTO“最高法院”的角色,成为WTO争端解决机制“司法性”的权威机构。

WTO的上诉机构主要行使两方面的权力。首先,上诉机构被授权可以独立制定争端解决过程中的程序性规则。其次,当处于争端中的一国政府对争端解决过程中的程序性事项提出质疑并上诉时,上诉机构拥有最终解释权,并且这一解释会马上具有法律约束力。在某些程序性规定存在缺陷或模糊的情况下,上诉机构的这一权力就显得格外重要。

按照国际关系学的理论,公正的国际组织是限制与平衡国际体系中权力分配不均的有效工具。一般来说,即便是实力最雄厚的大国也不敢冒着两败俱伤的危险而公然对抗WTO上诉机构的裁决结果。

在现实中,发展中国家也确实在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维护本国的利益。国外学者运用统计学进行了一项实证研究,统计的结果是:1994年前的争端案件总共278起,其中由发展中国家提出的为28起,占10%;而1995~2007年间,争端解决机构共受理争端306起,其中由发展中国家提起的为120起,占39.2%。

问题是,WTO的上诉机构也有其自身的利益,即需要巩固其自身的合法性、权威性。在它作裁决时,其自身的利益不会不作考量。事实上,WTO上诉机构本身的合法性时刻面临着种种挑战。每个成员国的行为都必然要维护其自身的利益、偏好,对于上诉机构制定的某些规则,它们就有可能“试图不服从”。为此,WTO上诉机构尽力收集相关的信息,比如争端参与国的偏好、国内利益相关者,甚至其他相关WTO成员的信息,等等;具体包括来自环境、劳工、消费者组织的抗议,特定国家集团的激进行为等方面的信息。

由此推断,针对某一具体贸易争端,如果中国亿万民众有不满的情绪,也可能是WTO上诉机构关心的一个因素。那么,亿万中国民众的不满情绪,也可能是对WTO上诉机构施加压力的一张牌。因此,有时候我们不妨有针对性地主动提供相关方面的信息。

另一个相关的问题是,上诉机构的决策实行反向协商一致的方法,即只有在全体成员都反对的情况下,裁决结果才不予通过。这就意味着上诉机构的裁决实际上是自动通过的。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是, WTO上诉机构在对实体条款问题进行裁决时,信任偏好和感情因素难免掺杂进去,如果在信息采用上更多地受到发达国家有关利益集团的影响,另一方的国家利益诉求就很难实现。有的西方学者也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是可能的。

针对这个情况,我们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解决的对外贸易纠纷时,使用必要的外交手段可能是必不可少的。不少人记住了GATT/WTO研究专家约翰.杰克逊说的那句名言:在新的贸易体制下,国家利益不再是通过政治家或外交家,而是通过律师和其他技术专家来实现的。别忘了,这是一种绝对化说法。在争端解决实践中,外交斡旋和游说还是很有用的。其次,还应该通过“法庭之友”发挥作用。

“第三方参与”制度:

参与就意味着受益

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WTO成员国享有作为“利益相关方”参与双边争端解决过程的权利,这被称为“第三方参与”制度。它只需要该成员国提交一份“实质贸易利益”报告即可,可以说门槛很低。

按照上诉机构的规定,在争端解决的初级阶段,即初步磋商阶段和专家小组调查阶段,第三方所能扮演的角色十分有限。但是,当整个程序进入到受理阶段后,第三方的权利全面等同于争端双方。这体现在第三方国家可以出席任何听证会,可以通过口头、书面的一切形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可以接收一切相关的会议文件并进行补充与驳斥。

在受理阶段,最为重要的磋商机制是听证会。由于在听证会上争端各方进行正面交锋,上诉机构欢迎第三方国家在听证会中积极参与辩论,主要是因为一旦议题涉及WTO规则由于缺陷或模糊而难以解释的结构性问题,第三方针对该问题的意见就会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毫无疑问,由于很多小国、弱国没有足够的资源去扮演第三方的角色,第三方参与权限的扩大,实际上使具有资源条件和技术能力的发达国家可以获得更多话语权。由于资源禀赋上的巨大差距,在作为第三方参与争端解决的参与程度方面,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必然很大。

对于能够真正作为第三方参与到争端解决过程中的国家,不仅可以就具体的贸易利益问题争取自己的权益,更能够对WTO的结构性问题发表看法,甚至可能达成在多边磋商中难以达成的政策性目标。显而易见的是,没有能够在利益相关的案件中扮演第三方角色,必然会失去追求本国利益的宝贵机会。

加入WTO以来,中国作为第三方参与了60多起案件的处理。这表明,我们作为第三方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都是比较高的。以第三方参与争端解决机制的成本较低,同时可以学习并积累诉讼经验,还可享受起诉方胜诉后带来的利益。作为WTO的新成员,作为一个贸易大国,我们还应该进一步提高作为“第三方参与”的主动性。

“法庭之友”:引入的是发达国家的国内利益伙伴

随着WTO的贸易规则涉及到的领域越来越广泛,一些“非国家行为体”开始试图通过游说WTO成员国政府的方式,参与到多边贸易体系之中。拥有这种诉求的非国家行为体,主要是一些劳工、消费者、安全、环境的利益团体,也包括一些行业协会和公司。WTO上诉机构把这些团体被统称为“法庭之友”,确定它们的主要提案即“法庭之友意见书”可以作为争端解决过程中的正式文件。

“法庭之友意见书”这种东西,始作俑者是美国,极力促使成为一种机制的也是美国。最初,在美国进口虾一案中,世界自然基金会单方面向专家小组和争端当事国发送了一份相关问题的法律声明,因遭到了很多国家的强烈反对,最终美国驻WTO代表妥协了。随后,美国驻WTO代表又接收了两个环境领域的非政府组织递送的“法庭之友意见书”,并作为自己提案的附录提交给了专家小组。在随后的上诉受理阶段,上诉机构力排众议,授权由专家小组和争端当事国决定是否需要接受来自私人团体的相关意见。

上诉机构的这一决定,受到很多成员国代表的指责,甚至有个别国家因此质疑上诉机构的权威。但是上诉机构强调这是其“独立制定争端解决过程中程序性规则”的权力,而且在之后的欧盟—美国钢铁进口案中,继续允许美国国内的行业组织向美国代表团提供意见书,并接受了该组织随后直接提交的意见书。

对于上诉机构的这一项新举措,很多成员国都表示反对。例如:巴基斯坦、埃及、马来西亚、印度四国曾在WTO总理事会上要求撤销“法庭之友”机制。WTO总干事也致函上诉机构,希望今后在类似问题上要“极为谨慎”。

由于参与进来的非政府组织基本上都是来源于发达国家,实际上“法庭之友”机制引入的是发达国家国内的利益伙伴。发展中国家反对非国家行为体的参与,主要是担忧参与进来的非政府组织可能是发达国家对它们进行政治渗透的一种工具。既然WTO上诉机构执意推进这项改革,那么,我们就应该顺势而为。

对于中国这样的经济大国来说,WTO争端解决机制引入“法庭之友”的做法,同样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与机会。因为“法庭之友”主要来源是行业协会等有关社会团体,而中国的行业协会不仅门类齐全,而且很多是由国家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它们实际上属于靠政府养活或享受政府补贴的非政府组织。按理说,充当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法庭之友”,围绕行业涉诉案件提交“法庭之友意见书”,应该是它们分内的职责。充当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法庭之友”,我国的行业协会和工会等有关社会团体应该有所作为,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之,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WTO的争端解决机制确实是它们争取权益和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的一个平台。WTO争端解决机制及其主要措施,存在着一些顾此失彼的难题。它的有些难题对我们具有利用价值。

律师代诉制度:

受益的小国可能要付出代价

WTO实际上就是一个规则体系,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尤其是一个复杂的程序系统和规则体系。即便是发达国家,在涉及争端解决的时候,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私人律师来进行书面材料的准备以及对WTO规则的解读。

私人律师代诉的情况最初出现于欧盟香蕉进口一案中。该案中最小的第三方国家圣卢西亚在听证会中指派了两名私人律师进行代诉,它援引了WTO规则中没有规定一国必须指派其政府官员为代表的事实,向上诉机构提出诉讼申请批准这一代诉机制。

圣卢西亚的行为遭到了以美国为首的大多数国家的反对,但是上诉机构在权衡考虑后依然将这一行为合法化为一个新的程序性规则。主要依据在于:一是确实没有明文禁止一国自由选择其代表的构成。二是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长期以来也依赖私人法律顾问的咨询业务,将其作为一种“延伸的协助”。三是上诉机构认为推行私人代诉制度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更多地参与到争端解决机制中来。

推行私人法律顾问代诉制度,对于缺乏熟悉WTO规则体系方面人才的发展中国家显然是有利的。在WTO上诉机构批准这一制度后,一些国际律师事务所也表示有兴趣帮助涉及贸易争端的发展中国家。此外,9个发达国家(7个欧盟成员国以及挪威、加拿大)决定共同出资在日内瓦建立WTO法律咨询中心,向处于争端中的发展中国家、最不发达国家、经济转型国家提供法律援助。

值得注意的是,四国集团并没有在这一项改革措施的推行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其担心由私人律师代理中央政府行使在WTO的权利容易导致潜在的利益冲突,从而可能导致国家的利益受到损害。

律师代诉制度的利弊,确实值得考量。凭借它们麾下的律师,目前某些利益集团已经从幕后提供“延伸的协助”发展到了可以参与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层次。显然,国内的利益集团可以参与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中,对中央政府在国际层面的权威性势必构成一定的威胁。尤其是国内政治发展相对滞后的一些发展中国家,这样可能给它们带来更为被动的局面。

作为WTO的新成员,中国目前缺乏熟悉WTO规则体系方面法律人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作为一个贸易争端频发的贸易大国,当务之急是加大培养的力度。

中国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诉

加入WTO以来,中国涉诉WTO争端解决机制的贸易纠纷案件共计13件,其中,中国投诉了5起,被诉8起。近两年诉诸WTO的案件在增多。对此,必须进行科学的分析。

首先,对于涉诉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案件增多现象,我们应该用WTO的视野进行考察和分析。

我国涉诉的数量远低于巴西、印度、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同期,巴西涉诉案件共计36件,其中巴西起诉22起,被起诉14起。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涉诉WTO争端解决机制的贸易纠纷案件比我国多,尤其主动起诉的案件数量多,说明人家积极利用了WTO争端解决机制。

按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杨艳红的统计,中国申诉量与100亿出口量之比(即申诉密度)为0.02,而且,中国申诉密度与应诉密度之比仅为0.19,这两个比例在WTO争端解决机制利用最多的12个国家中都是最低的。

用WTO的视野进行考察和分析,与巴西、印度、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涉诉WTO的案件不仅不算多,而且我们还应该尽快增强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的主动性,尽快提高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维护本国的利益的能力和水平。

其次,我们应该用好经济大国的优势,更加积极主动地向WTO争端解决机制提起诉讼。

在国际贸易中,一国谈判筹码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一国的市场大小。由于国际贸易体系本身的结构性不平等,发达国家可以轻易地通过诸如撤销经济援助、单边取消贸易优惠政策等手段威胁发展中国家。对于一些小国家来说,不能不考虑提起诉讼的机会成本。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我们拥有一定的筹码,包括美国、欧盟国家在内,也不是可以无所顾及。对于目前美国发动的“轮胎特保”案,如果美国作出了对中国不利的处理,我国就可以考虑采取报复性行动,比如可以大量减持美国国债。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起诉和应诉。

由于WTO对于贸易争端的最终裁决多数采取经济制裁的形式,这就意味着,拥有越大的市场准入价值的国家拥有越高的承受能力。以厄瓜多尔在和欧盟的香蕉案为例,虽然厄瓜多尔获得授权对欧盟实施2.016亿美元的报复措施,但它放弃了,厄瓜多尔的困境就在于此。

中国市场是一个具有很高吸引力的的国家,在欧美发达国家遭受金融危机重创的今天,尤其如此。对于目前美国发动的“轮胎特保”案,如果美国作出对中国不利的处理,我国就应当果断将“轮胎特保”案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

篇5:wto争端解决机制探析

内容提要:中国加入WTO后,必将利用其争端解决机制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第三方”是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一项特色制度。本文希望通过对“第三方”制度概况的介绍,能引起各界对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第三方”制度的重视和研究热情,为我国入世后利用这一机制创造更优良的法律环境。

关键词:WTO,第三方,争端解决,第三人

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有一个非常有特色的“第三方”制度。自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来,截至2月25日,WTO争端解决机构(Dispute Settlement Body,以下简称DSB)已受理争端解决案件244例,其中92起案件由73个专家组处理 .这些案件中,大多数都有“第三方”介入,仅在结案的13个案件中,每一个案件都有“第三方(third party)”参与。

其实,在DSB成立之初的第一个由专家组受理的委内瑞拉和巴西诉美国关于汽油标准纠纷案 中,就已出现了第三方。当时澳大利亚、加拿大、欧共体和挪威保留作为第三方加入争议解决的权利。那么,到底何谓“第三方”?其声明保留的“第三方权利”具体又有哪些?“第三方”制度的意义和目的有何在?本文拟对这些问题作粗浅的分析。

WTO《关于争端解决规则和程序的谅解协定》(Understanding on Rules and Procedures Governing the Settlement of Dispute,以下简称DSU)第10条第2款对“第三方”作出了简单的定义,即“对专家组审议的事项有实质利益(substantial interest),且已将其利益通知DSB的成员”,据此定义,要成为第三方需具备以下条件:①必须是WTO成员;②对争议事件具有实质利益;③该争议已进入专家组程序;④该成员方已将其对争议事项有实质利益的意思通知了DSB.从这些条件来看,第一、三、四个条件都不是实质性要求,唯有第二个条件可以算是实质性的。然而DSU并没有对此作出具体解释。那么该如何理解“具有实质利益”呢?在此仅举两例以示说明。在上文提到的委内瑞拉和巴西诉美国汽油标准一案(案件编号为WT/DS2)中,欧共体和挪威实际参与了争端的解决。欧共体提出,作为出口商,它向美国出口汽车燃料用汽油,1994年欧共体12国出口至美国的汽油总量为6,423,411公吨,随着欧共体的扩大,这一出口量也在随着增加,美国的措施涉及进口汽油的技术标准,有可能影响到欧共体汽油出口,所以它在本案中享有实质性利益。挪威提出:在本案中,它要求保留第三方权利的原因和委内瑞拉、巴西的诉请相同,挪威认为美国的“汽油规则” 拒绝(denied)对从挪威进口油给予国民待遇,因此,挪威支持委内瑞拉和巴西的请求。由于美国“汽油规则”的运作,挪威国家石油公司(“Stateoil”)的出口量从1990年的470,000吨,到1994年时骤降为零。因此,挪威认为它在本案中有实质利益。

另一个案例是由《洛美协定》引发的欧共体香蕉案 .在该案中,伯利兹、喀麦隆、多米尼亚等12个国家作为共同“ACP 第三方” 指出:“在本案中,他们的利益不仅仅在于香蕉。他们关注所有WTO成员中从《洛美协定》和”洛美义务免除“中受益的ACP国家,而不论他们是否生产香蕉。此外,对于那些加勒比和非洲的`ACP香蕉生产国而言,本案所涉及的香蕉生产、销售是这些国家经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在这些国家,香蕉工业是支柱产业,它带动基础运输系统、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持着较高的就业水平。尤其是岛国,其因香蕉业而繁荣的航运服务业一旦受到不利影响,其他产业就会彻底崩溃。” 他们的实质利益显而易见。而另一第三方印度则认为:“欧共体是世界上最大的香蕉进口市场,1995年香蕉进口量占世界香蕉贸易总量的约30%.虽然印度不是主要的香蕉出口国,但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产品出口国,1995年它的产品出口在全球总量54.5百万吨中占约9.5百万吨。” 因此,印度认为其在欧共体的产品进口体制问题上有“可理解的利益(understandable interest)”。

综合上述两个案例中第三方国家提出的理由,可以看出,在实践中成

篇6:wto争端解决机制探析

一、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举证责任概况

《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以下简称DSU)并无对于举证责任的明确规定,只是在关于专家组的程序性规定中蕴含了与举证责任有关的一些概括性规定。在现有的DSU规则中没有举证责任规则,在司法实践中,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在不断的争端解决实践中逐步积累的判例中形成了举证责任“习惯法”。但是缺乏国际法的明文规定,仅靠未成熟的判例和习惯作为举证责任规则的渊源,鉴于个案的差异性等偶然因素,它们在司法实践中被适用的可预见性较差,除非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这种“判例法”变得非常成熟,否则还是会有可预见性较差、不确定性较大的问题。

二、目前的举证责任规则

(一)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中的举证责任

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中的举证责任概念的内涵是不同的。大陆法系中的举证责任的内涵是: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证明。不过值得指出的是,中国法学界对举证责任的定义不同于传统大陆法系的定义。

英美法系中的举证责任概念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当事人有义务提供足够证据来证明案件“初步事实”的存在,以使法官相信案件能够继续下去,并交由陪审团进行事实审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举证责任在诉讼过程中可以在当事人之间来回转移,而且,证明案件初步事实所需要的证据仅需满足一定程度,称为“提供证据的责任”:第二层含义针对实体法,主要指在案件事实认定中,一方当事人有责任去说服陪审团。这一层次是“举证责任”的真实、主要含义,称为“说服责任”。

(二)DSB目前已确立的一般规则

在的美国影响印度针织羊毛衬衫进口措施案中,上诉机构明确阐述了WTO框架内对举证责任规则的基本态度:“难怪包括国际法院在内的各国际机构一贯接受并适用如下规则:主张某一事实的一方,不管它是申诉方还是被诉方,负有证明其存在的义务。同时,在大陆法、普通法和大多数法域,这也是一条普遍接受的证据法原理,即不论是主张权利的一方还是提出抗辩的一方负有举证的义务。如果其中一方举出的证据足以推定它所主张的是真实的,举证责任就转移到另一方,除非另一方可以举出充足的证据来驳回这一推定,否则就败诉。在涉及GATT1994和WTO协定时,究竟要多少证据和哪些证据才能够建立起上述推定,肯的会因措施、条款和案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

三、对于“举证责任”的意义的探讨

在美国影响印度针织羊毛衬衫进口措施案中,上诉机构的阐述指的“举证责任”的内涵是什么呢?它接近于大陆法系所主张的内涵,还是英美法系所主张的内涵呢?英美法系所主张的内涵有两层意义,那么它应属于哪一层含义呢?

从阐述的第一句话来看,这句话中的“举证责任”应接近于大陆法系中的内涵。如前所述,大陆法系中的举证责任的内涵是: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证明。对这内涵作进一步的解释,可参考罗森伯格的解释“各当事人应就其有利之规范要件为主张及举证”。但按照这样的理论,无论是起诉方、被诉方、还是第三方,均应就对其有利的事实以及相关的协定条文承担举证责任―那么,举证责任就根据一个案件涉及的相关事实和协定条文被分配给不同的当事人。按照这个逻辑,专家组需要做的似乎就是先确定争端的性质,然后从WTO协议中寻找相关的实体规范,从中找到举证责任分配的.依据,再分别将案件各个要件的举证责任分配给不同的当事人,最后根据各方当事人举证义务履行的种类、质量和数量确定胜诉方。但是,如果认为举证责任的内涵就是这样的话,把上诉机构的阐述再往下读就会发现矛盾。第三句说明举证责任是有先后之分的,并且可能在控辩双方之间来回转换。但从上面对于大陆法系举证责任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举证责任是在案件审理开始的时候由担任法官职能的专家组分配给争端各方当事人的,各方当事人(至少是控辩双方)的权利义务在时间和逻辑关系上是平行的,不存在先后顺序的差异,专家组应当在当事人双方都已充分举证的基础上做出裁决,而不是像上诉机构的阐述说的那样,在某一时间点举证责任转移到某一方当事人,若该方提不出证据就败诉。

如果单从阐述的第三句话来看,这里的举证责任的内涵又接近于英美法系的概念中的“说服责任”,只是被赋予了可转换性和单一环节推定性。但是,这里要探讨一下为说服责任赋予可转换性和单一环节推定性的合理性。按照传统的英美法系的举证责任理论,说服责任是不可转移的。在一般的诉讼中,由原告承担说服责任:在法律明文规定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况下,由被告承担说服责任。但这里的举证责任倒置并不等于“举证责任转换”:前者是由法律明文规定的特殊性质的案件下的举证责任分配方式,无论是否存在举证责任倒置“说服责任”在整个诉讼过程中始终由确定的一方当事人承担:而后者则指在诉讼程序进行过程中随着诉讼的发展“说服责任”动态地由一方当事人转移到另一方当事人,事先无法确定最终由哪一方承担。如果举证责任是可以转移的,那么假定案件情形比较复杂,需要提供大量的证据,那么,控辩双方之间就会有大量交替提供证据的行为,举证责任转移的情形就会大量增加,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有的阶段由起诉方承担举证责任,在另一些阶段由被诉方承担举证责任。这样将会产生两种后果:其一,举证责任将不具有确定性。既然起诉方承担举证责任,被诉方也承担举证责任,那么起诉方的举证责任与被诉方的举证责任之间的界限将会变得模糊,不容易把握。也就是说,专家组将无法从总体上确定该案件的举证责任到底在何方。其二,在举证责任不断地在双方当事人之间轮流转换的情况下,当诉讼中发生某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的状态时,专家组将不能依照举证责任法则作出裁决。为举证责任赋予单一环节推定性同样会导致不合理的结果。如果像上诉机构的阐述所说,当一方举出了充分证据,举证责任就转移到另一方,如果另一方此时无法举出充足的证据,则要承受败诉的后果。那么就像上面分析的,在举证责任不断地在双方当事人之间轮流转换的情况下,当诉讼中发生某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的状态时,如果此时能够确定某一方承担举证责任,那么这一方就要因为在这一阶段中自己无法提出充分证据而承受败诉的后果,这是不公平的。因为在诉讼中,总的说服责任既取决于每次提供证据的责任的完成质量,但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每次提供证据的责任的简单相加。这要求专家组全面地、综合地衡量审判过程中承担说服义务的一方的履行情况。这样的情形并不奇怪:一方提供了一次关键的证据,就可以认为他已经履行了整个案件的说服义务:或者一方提供了很多次证据,但并不意味着他就履行了说服义务。那么,使得一方由于其在某一阶段举不出充分证据就承受败诉后果,是显然不公平的。

有的学者的观点倾向于认为这里的举证责任的内涵接近于英美法系的概念中的“提供证据的责任”。他们认为上诉机构的阐述的第三句话表明在这个来回轮换的链条中,作为初次举证的申诉方提出的证据仅仅是一种“初步证据”或推定标准,而不是最终的、结论性的证据,也因此才有必要进行多次的证明轮回,力求一步步地清晰起来。还有的学者认为“简言之,就是WTO案件中的控辩双方的证据是进行一番证明力的此消彼长的、东风压倒西风的较量的结果。在这个较量的过程中,无论哪一方,只要无法再提出足够的证据来反驳对方的主张,则就在这个环节败诉了。”还有学者指出:“在实践中,履行举证责任将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像网球运动的回合一样,在整个专家组程序中,每一方都多次地提出证据、反驳证抵”“当证据尘埃落定时,只有专家组对提出证据的量与质满意,才视为满足了举证责任的要求。”这也就表明,举证方是否履行了自己的举证责任,要看双方举证的总体情况来看,即只有在整个程序审理终结时,才能做出举证方是否履行了举证责任的认定。如果说第三句话前面部分“举证责任”的内涵是英美法系中的“提供证据的责任”的话,那么最后一小句“否则就败诉”将如何解释?如果说在专家组程序中只需要履行提供证据的义务就能够获得诉讼利益的话,将损害司法程序的严谨性,同时也必然达不到证明标准:无论是大陆法系中的“排除合理怀疑”或“优势证据”,还是英美法系中的“毋庸置疑”、“确凿可信”、还是“较为可靠”,都达不到,因为提供证据的义务只要求提供“初步证据”、表面证据,足以描述案件基本事实即可,而不包括对自己所提供的证据进行解释或阐明,也不需要证明证据与待证事实之间有充分的合理的联系。

综上所述,上诉机构的阐述中的“举证责任”一词包含的内涵不止一种,在“否则就败诉”以及第四句的意义来看,这里所指的举证责任只能是英美法系的概念中的“说服责任”:而前面部分所指的举证责任则只能是英美法系的概念中的“提供证据的责任”。因此,DSB的举证责任规则基本上借鉴了英美法系中的概念,只是并未明文规定在DSU和相关WTO协定中,通过判例确立起来的规则的表述又不够严谨清晰。

四、总结

篇7:wto争端解决机制探析

各成员同意如下:

第一条 范围和实施

1.本谅解的各项规则和程序,应适用按照本谅解附件1所列的各协议(以下简称为“有关协议”)中的磋商与争端解决规定而提出的争端。本谅解的各项规则和程序也应适用于各成员之间,根据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在本谅解中称为“建立WTO的协议”)以及本谅解单独的或与其他任何有关协议相联系的,涉及其权利与义务的磋商与争端解决事项。

2.本谅解各项规则和程序的实施,应受制于本谅解附件2中所列的有关协议中规定的关于争端解决的特别的或另外的规则与程序。如本谅解的规则和程序与附件2中列出的特别的另外的统则和程序之间遇有抵触,则附件2中的特别或另外的规则和程序等具有优先效力。在争端中涉及一个以上有关协议的规则和程序等,如果在审议有关协议的特别的或另外的规则与程序之间出现抵触,而争议各方不能在专家组成立的20天内就规则和程序达一致,第二条第1款中规定的争端解决机构(本谅解中称为“DSB”)的主席经与争端有关各方磋商后,在任何一成员提出请求后的10天之内,决定应遵循的各项规则和程序。主席的指导原则应是尽可能使用特别的或另外的规则和程序,并在必要的范围内使用本谅解所提出的各项规则和程序,以避免冲突。

第二条 管理

1.设立的“争端解决机构”(以下简称“DSB”)负责执行规则和程序以及有关协议中的磋商和争端解决条款,但有关协中另有规定者除外。因此,DSB应有权成立专家组,通过专组和上诉机构的报告,监督裁决和建议的履行,并根据有关协议授权中止各项减让和其他义务。遇有诸边贸易协议项下的争端时,所用的“成员”一词应仅指那些诸边贸易协议的成员。在DSB执行诸边贸易协议的争端解决规定时,只有该协议成员才可参与DSB对于该争端来取的决定或行动。

2.DSB应向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理事会和委员会通报与各个有关协议之条款相关的各项争端的进展情况。

3.DSB可视需要召开会议,以期在本谅解规定的时间框架内完成其任务。

4.在DSB按本谅解的规则和程序的规定作出决定时,它应按协商二致的方式进行。

第三条 总则

1.重申信守基于1947年关贸总协定第二十二条和第二十三条所适用的原则,以及经进一步阐述与修改的各项规定和程序。

2.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制度是为多边贸易体制提供保证和可预见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各成员承认该制度用以保障各成员有关协议项下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按照国际公法解释的习惯规则,澄清有关协议的现有条文。DSB的各项建议和裁决不得增加或减少各有关协议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3.在出现一成员认为其按有关协议所获得的利益正在直接或间接地被另一成员采取的措施而受到损害的情况时,迅速解决争端对世界贸易组织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并使各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至关重要。

4.DSB提出的各项建议或裁决,应旨在按照本谅解和各有关协议权利义务的规定,圆满地解决争端。

5.对于根据各有关协议的协商和争端解决规定正式提出的争端,包括协议所获得的利益遭受丧失或损害,也不应妨碍实现有关的目标。

6.对根据各有关协议的协商和争端解决条款规定正式提出的争端事项,经双方达成协议的解决办法,应通知DSB及有关的理事会和委员会,在那里任何成员可以提出与此有关的任何题。

7.在提出一项争端前,各成员应对按照这些程序采取行动是否富有成效作出判断。争端解决机制的目的在于确保对争端有积极的解决办法。显然,应优先考虑能为争端各当事方都愿接受并与各有关协议相一致的解决办法。若无法达成为双方愿接受的解决办法,争端解决机制的首要目标,通常是确保撤除那些与各有关协议不一致的有关措施。只有当立刻撤除这些措施不太可能时,才诉诸补偿的条款,而且应作为撤除与有关协议不一致的措施前的一项临时办法。本谅解对引用争端解决程序提供最后的手段,是经 DSB授权,在此基础上可中止有关协议项下的减其他义务。

8.如果违反有关协议所规定应承担的义务,该行为即被视为初步构成利益遭受丧失损害之案件。这就意味着可以一般的推论,违反这些规则对有关协议的其他成员当事方造成不良影响,在此情况下,受指控的成员可决定是否驳回指控。

9.本谅解的各条规定不影响各成员按照建立WTO的协议或某个属于诸边贸易协议的有关协议,通过作出决议的方式,寻求对某个有关协议的条款作出权威性解释的权利。

10.认识到,请求调解和运用争端解决程序不应被解释为或被视为一种引起争端的行动,并且如果发生争端,各成员应真诚善意的参与这些程序以解决争端。还应认识到,对性质不同的事件的申诉与反申诉不应相互牵连。

11.本谅解只适用于在建立WTO的协议生效之日或之后根据各有关协议之磋商条款提出的新的磋商请求。在建立WTO的协议生效实施之前,根据1947年关贸总协定或有关协 2 议提出的争端磋商请求,在建立WTO的协议生效前仍在生效的争端解决的有关规则与程序将继续适用。

12.尽管有上述第11款规定,但如某个发展中国家成员基于任何有关协议对某一发达国家成员提出起诉,作为本谅解协议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和第十二各条规定的变通手段,申诉当事方有权援引1947年关贸总协定缔约方全体于1966年4月5日所作决议(BISD14S/18)之相应条款,但有一例外,即当专家组认为该决议第7款规定的时间表不足以使其按时提交报告,争得起诉当事方的同意时,时间表可予延长。如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和第十二条规定的各规则和程序出现差异,则以后者为准。

第四条 磋商

1.各成员重申决心加强和改进由各成员使用磋商程序的有效性。

2.每个成员保证对另一成员提出的关于在其境内采取的影响各有关协议实施之措施问题,给予同情的考虑,并就此提供充分的磋商机会。

3.如果根据某个有关协议提出了磋商请求,接到请求的成员(双方同意的时间除外)应自收到请求的10天内,对该请求作出答复,并在收到请求后不超过30天内,真诚地进行磋商,以达成双方满意的解决方法。如果该成员在收到请求之日起10天内未作出答复.或未在收到请求后不超过30天或双方另外同意的期限内进入磋商,请求磋商的成员可直接请求成立一个专家组。

4.所有此类磋商请求应由请求磋商的成员向DSB及有关的理事会和委员会通报。任何磋商请求均应以书面形式提交,并应说明提出请求的理由,包括争端中各项措施的核实材料,以及指明起诉的法律依据。

5.在根据某个有关协议的规定而进行磋商的过程中,在按照本谅解书采取进一步行动之前,各成员应力求使事件的调解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6.磋商应予保密,并不损害任何一方在以后的诉讼过程中的权利。

7.如果在收到磋商请求之后的60天内未能经磋商解决争端,起诉方可要求设立一个专家组。如果进行磋商的所有当事方一致认为磋商无法解决该争端,起诉方可在60天期限内提出成立一专家组的请求。

8.若情况紧急,包括涉及易腐食品,各成员应在收到该项请求之后的不超过10天的时间内进行磋商。若在收到该项请求之后的20天期限内,磋商未能解决该争端,则起诉方可要求设立一个专家组。

9.若情况紧急,包括涉及易腐食品,争端的各当事方、专家组及受理上诉机构应竭尽全力,尽最大的可能加速完成诉讼程序。

10.在磋商过程中,各成员应特别注意发展中国家成员的各项特殊问题及利益。

11.当一参与磋商的成员以外的成员认为按照1994年关贸总协定第二十二条第1款,服务贸易总协定第二十二条第1款或其他有关协议相应条款规定正在进行的磋商对其有着重要的贸易利益时,该成员可在按照上述条款对该磋商的请求分发之日起的10天内,向参与磋商的各成员和DSB通告其参加该磋商的愿望。只要接到磋商请求的成员同意其所谓的重要利益确实有理有据,则该成员可参与磋商,并应将此情况通知DSB。如果要求参与磋商的请求未被接受,则该提出申请的成员可按照《1994年关贸总协定》第二十二条第1款或第二十三条第1款,《服务贸易总协定》第二十二条第1款或第二十三条第1款或其他有关协议之相应条款提出磋商请求。

第五条斡旋、调解和调停

1.斡旋、调解和调停是在争端的各当事方同意之下自愿进行的程序。

2.涉及斡旋、调解和调停的各项程序,尤其在这些程序中争端的各当事方所持立场保密,并且无损于任何一个当事方按照这些程序在任何进一步的诉讼程序中享有的权益。

3.争端的任何当事方在任何时候均可要求斡旋、调解和调停,并可在任何时候开始,也可在任何时候终止。一旦斡旋、调解或调停程序终止,起诉方即可提出设立一个专家组的请求。

4.若在提出请求磋商的60天期限内,已进入斡旋、调解和调停,则该起诉方必须允许从提出磋商要求之日起,在要求设立专家组之前留出60天的期限。如果争端各当事方一致认为斡旋。调解或调停程序未能解决该争端,则该起诉方可在60天内提出成立专家组的请求。

5.如果争端的各当事方同意,在该专家组进行工作的同时,斡旋、调解和调停的程序仍可继续。

6.总干事以其职务上的资格可进行斡旋、调解或调停,以协助各成员解决争端。

第六条 专家组的建立

1.当起诉方提出设立专家组的请求,则最迟应在此请求列入DSB的正式议程的会议之后的下一次会议上成立专家组,除非在那次会议上DSB以协商一致方式同意不成立专家组。

2.应以书面形式提出设立专家组的请求。它应阐明是否已经进行磋商,确认争端中意见一致的各项具体措施,并提出一份简要概述足以明确说明作出该项投诉的法律依据。如果 4 申请方请求设立的专家组具有标准职责范围以外的职责,书面申请应包括特殊职责的建议文本。

第七条 专家组的职责范围

1.各专家组应当具有下述职责,除非自该专家组成立起的20天内争端的各当事同意另有规定:“按照XXXX协议(有关协议的名称由争端的各当事方列举)的有关规定,审查出 X X X(当事方名称)以DS/X X X X文件提交DSB的有关事项,进行调查并作出有助于DSB制定各项建议或按照那个或那些协议中的规定作出裁决”。

2.专家组应对由争端的各当事方列举的任何有关协议中的各项规定加以审议提出建议。

3.在设立专家组的过程中,DSB可以授权其主席按照上述第1款的规定,经与争端的各当事方商定该专家组职责。由此拟定的职责应向所有成员传达。如果达成一致的不是标准的职责,任何成员均可在DSB提出与此有关的问题。

第八条专家组的组成1.工作过或处理过案例的人员,或作为某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的代表,或某个1947年关贸总协定缔约方的代表,任何有关协议或它以前原有的协议某个理事会或委员会的代表,或在秘书处任过职的人,或讲授或出版过国际贸易法或政策,或曾经任某个成员的高级贸易政策官员的人员。

2.专家组成员的选定应确保成员的独立性,并拥有多种不同的背景和丰富的经验。

3.凡属争端当事方的成员政府的公民或在第十条第2款中规定的第三方不应在涉及该争端的专家组内工作,除非该争端各当事方同意。

4.协助选定专家组成员,秘书处应拥有一份表明具有上述第1款所列资格的政府和非政府人员一览表,可从该表中选出合适的专家组的人员。该一览表应包括1984年11月30日(BISD31S/9)确立的非政府的专家组人员的花名册,以及其他的花名册和根据任何有关协议而确立的各项一览表,并于建立WTO的协议生效之时保持这些花名册特征和一览表上的人员。各成员可以定期地为使政府和非政府人员的姓名包含在该一览表上提出建议,并提供他们在国际贸易以及各有关协议的主题内容方面的知识情况,一经DSB批准,那些姓名应增补列入该一览表。对于一览表上的每个成员,该一览表应指明他们在各有关协议的主题内容方面和具体领域的经历或技术专长。

5.专家组应由3名专家成员组成,除非在该专家组设立的10天内,争端各当事方同意它由5名成员组成,并应立即将该专家组的组成情况通知各成员。

6.秘书处应向争端各当事方提出该专家组的任命。若没有不可抗力的缘由,争端各当事方不应反对任命。

7.如果在专家组成立的20天内,并未就成员组成达成协议,并在任一当事方的请求下,总干事应按照争议所涉及的各有关协议的任何有关的专门或附加的规则和程序,在与DSB主席有关的委员会或理事会主席协商的基础上,并与争端各当事方磋商后,通过任命最合适的人选来决定专家组的组成。DSB应在收到请求的10天内,向各成员通报专家组的组成情况。

8.原则上,各成员应保证允许其官员作为专家组成员提供服务。

9.专家组成员应以个人的身份而并非作为政府组织的代表提供服务,因此各成员不应就专家组面临的事务向们下达指示,也不应试图对他们个人施加影响。

10.在发展中国家成员与发达国家成员之间发生争端时,如果该发展中国家成员提出请求的话,则该专家组至少应包括来自发展中国家成员的专家。

11.专家组成员的费用,包括旅费和生活补贴,应根据预算、财政与行政事务委员会的建议,按照总理事会所通过的标准,从世界贸易组织预算中付给。

第九条 多方起诉程序

1.当一个以上的成员就同一事件请求设立一个专家组时,则可以设立一个单一的专家组,以考虑到所有有关成员的便利的情况下审查这些起诉,在可行的时候,应设立一个单一的专家组以审查此类投诉。

2.该单一的专家组将组织审查并将专家组的调查结果上报DSB,确保争端各当事方享有的请求独立的专家组审查该起诉的权利决不受到损害。若争端当事方的任何一方提出这样的请求,则专家组将就有关的争端提交单独的报告,其他各个起诉方可以获取每个起诉方提交的书面文件,在其他各起诉方之一向该专家组陈述其观点时,每个起诉方将有权出席会议。

3.若就同一事件的起诉设立了一个以上的专家组,应尽可能由相同的人员组成各个专家组的成员,并应协调好此类争端中专家组工作进程的时间表。

第十条 第三当事方

1.在专家组工作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争端各当事方利益以及在该争端中涉及某个有关协议的其他成员的利益。

2.在专家组处理的事件中具有重大利害关系,且已将此通知L6B的任何成员(以下简 称为“第三当事方”),应该有机会由专家组听取其意见,并向该专家组提出书面报告。这些书面报告应分发给该争端的各当事方,并应在专家组的报告中得到体现。

3.第三当事方应该收到争端各当事方在专家组首次会议提交的书面材料。

4.若某个第三当事方认为专家组已在审议的某项措施,使其根据任何有关协议所拥有的权益丧失或受损,则该第三方可以根据本谅解求助于正常的争端解决程序。此类争端应尽可能提交给原来的专家组来处理。

第十一条 专家组的职能

专家组的职能是帮助DSB履行本谅解书及各有关协议所赋予它的责任。因此,专家组应就其所面对的事项作出客观的评价,包括对该案件的各项事实,以及与各有关协议的适用范围一致性作出客观的评价。专家组并应提出其他将有助于DSB制定各项建议或作出根据各有关协议规定的各项裁决。各专家组应经常地与争端各当事方进行磋商,并给它们以足够的机会以达成双方满意的解决办法。

第十二条 专家组程序

1.各专家组应当执行附件3所列的工作程序,除非专家组经商争端当事方后另有决定。

2.专家组程序,在不致于不当延误工作组程序的情况下,应有足够的灵活性,以确保高质量的专家组报告。

3.一经和争端各当事方磋商,在一致同意专家组的组成及其职责范围后的一周内,该专家组的成员应尽可能快地制定专家组工作进程的时间表,如有关的话,并应考虑上述第四条第1款的规定。

4.在确定专家组工作进程的时间表时,该专家组应为争端各当事方提供足够的时间准备他们提交的书面材料。

5.专家组应明确规定当事方提交材料的最后期限,各当事方应当尊重这一最后期限。

6.争端的每个当事方应将书面材料送达秘书处,秘书处应立即将书面材料转送专家组和其他当事方或争端各当事方。,起诉方应在相应当事方的首份书面材料之前提交它的第一份书面材料,除非在与争端各当事方磋商之后,在第十H条第3款规定的时间表内,专家组决定各当事方应同时递交它们的第一份书面材料。一旦第一份书面材料的提交顺序安排已定,该专家组应建立严格的接受相应当事方书面材料的时间期限表。随后的任何书面材料应同时递交。

7.若争端各当事方未能取得双方满意的解决办法,该专家组应向DSB提交有关结果的书面报告。在此情况下,专家组的这份报告应陈述事实的调查结果,有关条款的适用性以及专家组所作的调查情况与建议的基本理由。若争端各当事方之间业已达成该事件的解决办法,则专家组的报告应限于该案例的简要陈述,并写明业已达成解决办法。

8.为使该程序更为有效,专家组进行审查的期限,即自该专家组的组成及其职责取得一致意见到最终报告送交争端各当事方这段时间,原则上不应超过6个月。若遇紧急情况,包括涉及易腐食品的那些情况,该专家组应设法在3个月内将其报告送交争端各当事方。

9.若该专家组认为它在6个月内,或紧急情况下的3个月内不能提交其报告,则它应以书面形式向DSB通报延迟的原因,并通知预计它将提交报告的期限。但无论如何,从专家组的成立到向各成员递交报告的期限不应超过9个月。

10.在磋商涉及发展中国家成员所采取的某项措施时,各当事方可以同意延长第四条第7款和第四条第8款中确立的期限。在已经超过有关的期限之后,如果进行磋商的各当事方未能就磋商已经结束达成一致意见,在与各当事方磋商之后,DSB的主席应决定是否延长有关的时间,若延长,则延长多久。此外,在审核对发展中国家成员的投诉时,该专家组应给予该发展中国家成员以足够的时间来准备和提交有关的论据,任何和本款一致的行为不得影响第二十条第1款和第二十一条第4款的各项规定。

11.若存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当事方是发展中国家成员,专家组报告应明确写明业已考虑到对发展中国家成员差别待遇和更优惠待遇的各项规定,这些规定是各有关协议的组成部分,这一问题已由发展中国家成员在执行争端解决程序的进程中提出。

12.在不超过12个月期限内的任何时刻,一经投诉当事方的请求,该专家组即可暂停工作。若发生此类暂停,由第十二条第3款,第十二条第9款,第二十条第1款和第二十一条第4款所列的时间框架应相应被延期,延长的时间应和暂停工作的时间相同。如果该专家组暂停工作业已超过12个月,则对设立该专家组的授权也即终止。

第十三条 获得资料的权利

1.每个专家组应有权从其认为合适的任何个人或机构获得资料和征求技术性意见。然而专家组在其从某个成员管辖范围内的任何个人或机构寻找此类资料或征求意见以前,它应通知该成员的主管当局。如果该专家组认为必要和合适,各成员应就专家组为此类资料提出的任何请求作出迅速而全面的答复。未经提供资料的该成员个人、机构或主管当局的正式授权,不应向外泄露由此提供的保密资料。

2.各专家组可以从任何相关的机构寻取资料,也可以和专家们就事件的某些方面磋商以求得他们的意见。关于由争端一方提出的涉及科学或其他技术性事件之确实的论点,专家组可以请求专家评审小组提供书面的咨询报告。设立此类评审小组的规则及其程序已在附件4中作出规定。

第十四条 保密性

1.专家组的审议情况应予保密。

2.专家组的各种报告应在争端各当事方不在场的情况下,根据其提供的资料及所作的各项陈述和声明进行草拟。

3.专家组报告中由各个专家发表的意见不应署名。

第十五条 临时评审阶段

1.在考虑了辩驳的书面材料和口头辩解之后,该专家组应向争端当事方提交其报告草案中(事实和论据)。的陈述性部分。在由专家组指定的时间期限内,各当事方应递交他们的书面意见。

2.接收争端当事方书面意见的设定期限到期后,专家组应向各当事方发出一份既有陈述部分也有该专家组的调查情况与其结论的临时报告。在由专家组指定的时间期限内,某一当事方可在最终报告散发成员传阅之前,向该专家组提出书面请求,对临时报告某些细节等方面进行重新审查。在一方提出请求下,该专家组应就书面意见中论及的各个问题,与各当事方召开进一步的会议。如在评论期间,未收到任何当事方的意见,则临时报告应被看作为最终报告,并应立即送交各成员传阅。

3.专家组最终报告的结论应包括在临时评审阶段对有关论据所作的讨论。临时评审阶段应当在第十二条第2款所列的时间期限内进行。

第十六条 专家组报告的通过

1.为了给各成员提供足够的时间来考虑专家组的各项报告,只有在这些报告向各成员发布20天之后,才能考虑通过用这些报告。

2.对专家组报告提出异议的各成员,至少应在将审议该项报告的DSB会议的前10天,提交解释其异议的书面理由,以供散发。

3.争端各当事方应有权全面参与由DSB主持对专家报告的讨论,它们的各种意见应被充分记录在案。

4.在向各成员分发专家报告的60天内,该报告在DSB的会议上应予通过,除非某一当事方向DSB正式通报其上诉的决定,或者DSB一致决议不通过该报告。这一通过程序无 9 损于各成员就专家组报告发表其意见的权力。

第十七条 上诉审议

常设上诉机构

1.应由DSB设立一个常设上诉机构。该机构应当听取来自对专家组案件的上诉。它应由7名成员组成,其中3人应同时受理任一案件的上诉。上诉机构成员应当轮流工作。此类轮换应由该机构的工作程序确定。

2.DSB应任命上述机构成员为期4年一任的服务,并可连任一次。然而在建立WTO的协议生效后的第二年末,应通过抽签来立即决定所任命的7名人员中的3名人员的任期满。一旦出现空额即应填补。受命接替其任期尚未到期人员的成员,应就其前任所遗留的问题,继续尽其职责。

3.上诉机构一般应由具有公认的权威、并在法律、国际贸易和各有关协议主题内容方面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组成。他们应当与任何政府没有关系。上诉机构的成员应具有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的广泛代表性。在该机构服务的所有人员应在任何时间,临时接到通知即提供服务,且应致力于争端解决活动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其他有关活动。他们不应参与考虑可能产生直接或间接利益冲突的任何争端。

4.只有争端各当事方,而非第三当事方可以就专家组的决定提起上诉。按照第十条第2款已经向DSB通报其在事件中具有重大利益的第三当事方,可以向上诉机构提出书面意见,并由该机构给予机会以听取其意见。

5.作为一般规则,自争端某当事方正式通知其上诉决定之日,到受理上诉机构分发其报告之日的程序,不应超过觎天。如有关的话,该机构在确定它的时间表时,应考虑第4条第9款的各项规定。如上诉机构认为它在60天内不能提交其报告,则它应以书面形式向DSB通报延迟的原因,一并告知预计它将提交报告的期限。但不管怎样,该程序不应超过10天。

6.上诉应限于专家组报告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及由该专家组所作的法律解释。

7.在上诉机构需要时,应给予其适当的行政和法律支持。

8.为上诉机构服务的成员的费用,包括旅费和生活津贴,应根据预算、财政与行政事务委员会的建议,按照世界贸易组织总理事会所采纳的标准,从世界贸易组织预算中支付。

上诉审议的程序

9.上诉机构应在与DSB主席及总干事磋商的基础上,制定各项工作程序,并应与各成员联系以取得它们的有关资料。

10.上诉机构的工作程序应当保密。应在争端各当事方不在场的情况下,借助其提供的资料所作的各项陈述和声明,起草该机构的各种报告。

11.上诉机构报告中,由各成员发表的意见不应署名。

12.上诉机构在上诉的工作过程中,应考虑按照第6款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13.上诉机构可维持、修改或推翻专家组的法律认定和结果。上诉机构的通过

14.上诉机构的报告应在该报告向各成员发布的30天内由DSB通过,并由争端各当事方无条件地接受,除非 DSB一致决议不通过该报告。这一通过程序无损于各成员就上诉报告发表其意见的权利。

第十八条 与专家组或上诉机构的联系

1.不允许就专家组或上诉机构审议的事项与专家组或上诉机构进行单方面的联系。

2.送交专家组或上诉机构的书面报告应予密件,但应为争端各当事方所获得。在本谅解中不应有任何事物妨碍争端的某个当事方向公众作表明其自身立场的陈述和声明。各成员应对那些由另一成员向专家组或上诉机构递交的、并已由那个成员指定为密件的资料,以密件对待。一经某成员的请求,争端的一当事方应提供一份可向公众公开的书面报告中的非密件摘要。

第十九条 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建议

1.若专家组或上诉机构认为某项措施有修于某个有关协议,它应建议有关成员使该措施与该协议精神相一致。除建议外,该专家组或上诉机构还可提出使有关成员能够履行这些建议的各种方法。

2.为了和上述第三条第2款保持一致,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在它们的调查报告和建设中,不能增加或减少由各有关协议所赋予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十条 DSB作出决定的时间框架

1.一般来说,从DSB设立专家组到DSB通过专家组报告或上诉机构报告这段时间,如对专家组报告没有提出上诉时,不应超过9个月;如有上诉时,则不应超过12个月。按照第十二条第9款或第十七条第5款的规定,若专家组或上诉机构延长了提交其报告的时间,11 则额外的时间应加到上述时间期限之中。

第二十一条 对执行各项建议和裁决的监督

1.为了全体成员的利益,必须迅速履行DSB的各项建议或裁决,以确保有效解决各项争端。

2.对置于争端解决项下的措施,应特别关心影响发展中国家成员利益的各个方面。

3.在通过专家组或上诉机构报告的30天内举行的DSB会议上,有关的成员应通知DSB其执行DSB各项建议和裁决的意向。如立即履行各项建议和裁决不是切实可行,有关的成员应确定一个合理的履行各项建议和裁决的时间期限,该合理的时间期限应当是:

(a)由有关成员拟议的时间期限,只要该期限经DSB认可,或未经DSB的认可,(b)则在通过各项建议和裁决之后的45天内,由争端各当事方一致同意的一段时间;或没有此类协议的情况下,(c)则在通过各项建议和裁决之后的90天内经有约束力的仲裁来决定的一段时间。在此类仲裁中,仲裁员的方针应是执行专家组或上诉机构的建议的合理时间期限,不应超过自通过专家组或上诉机构的报告后的15个月。但是,该时间期限可按特殊情况而有所缩短或延长。

4.除了按照第十二条第9款或第十七条第5款的规定,专家组或上诉机构已延长了提交其报告的时间的情况外,自DSB成立专家组之日至合理时间期限的确定之间的周期,不应超过15个月,但争端各当事方同意的另当别论。若专家组或上诉机构延长了提交其报告的时间,则业已占用的额外时间应加到15个月的期限中,除非出现争端各当事方一致同意的例外情况,不然,总的时间不应超过18个月。

5.若为遵守某项建议和裁决所要采取的措施,就其实体或与某个有关协议的一致性存在分歧,则应决定通过依靠这些争端解决程序,如可能的话,包括求助于原来的专家组来解决此类争端。专家组应在90天内就该事件的处理安排公布它的报告。若专家组认为它在此时间框架内不能提交它的报告,该专家组应以书面形式向DSB通报延迟的原因,一并告知预计它将提交报告的期限。

6.DSB应保持监督已通过的各项建议或裁决的执行情况。在建议和裁决通过之后,任何成员可在任何时候向DSB提出关于执行各项建议或裁决的问题。除非DSB另有决定,按照第二十一条第3款的规定,在确定合理时间期限后的6个月内,执行各项建议或裁决的问题应列入DSB会议的议事日程,并在该问题解决之前,应保留在DSB的议事日程之内。有关成员应至少在每次此类DSB会议之前10天向DSB递交一份关于执行这些建议或裁决进展情况的书面报告。

7.如果是一个由发展中国家成员提起的事项,DSB应考虑它所能采取的适合于此类情况的进一步行动。

8.如果是一个由发展中国家成员提出的案件,在考虑可能采取的适当行动时,DSB应不仅考虑已提出申诉的各项措施所涉及的贸易范围。而且还应考虑到它们对有关发展中国家成员经济的影响。

第二十二条 赔偿和减让的中止

1.如果在合理期限内不履行建议和裁决,则作为临时措施,可予赔偿和中止减让或其他义务。但是,赔偿和中止减让或其他义务,并非完全履行建议以使某措施符合有关协议。赔偿是自愿的办法,如果赔偿,也应与有关协议一致。

2.若在按照上述第二十一条第3款所确定的合理期限内,有关成员不能使与有关协议不一致的某项措施与之相符合,或者不能履行各项建议和裁决,则该成员一经请求,即应在该合理的时间期限届满前与已经援引争端解决程序的当事方开始谈判,以求得双方都能接受的赔偿办法,若在该合理的时间期限届满后的20天内,仍未达成令人满意的赔偿协议,已经援引争端解决程序的当事方可以请求DSB授权中止适用该有关成员对各有关协议的减让或其他义务。

3.在考虑中止减让或其他义务时,起诉方应适用以下原则和程序:

(a)基本原则是起诉方应首先设法中止那些业已由专家组或上诉机构认定有违背。利益丧失或损害的相同部门的减让或其他各项义务。

(b)若该当事方认为中止相同部门的减让或其他各项义务并不切实可行或有效,则它可以设法中止同一协议项下其他部门的减让或其他各项义务。

(c)若该当事方认为中止同一协议项下其他部门的减让或其他义务并不切实可行或有效,且情况十分严重,则它可以设法中止另一有关协议项下的减让或其他各项义务。

(d)在适用上述原则时,该当事方应考虑:

(i)该协议下该部门的贸易业已由专家组或上诉机构认定有违背、利益丧失或损害,以及此类贸易对该当事方的重要程度;

(ii)与利益丧失或损害有关的更为广泛的经济要素,以及中止减让或其他义务所带来的更为广泛的经济后果。

(e)若该当事方决定按上述(b)项或(c)项,就授权中止减让或其他各项义务提出请求,则它应在其请求书中说明其理由。在向DSB送发该请求书的同时,也应向有关理事会送发,在按(b)项提出请求时,还应向有关的部门机构送发请求书。

(f)对本款来说,“部门”一词具有下述含义:

(i)就货物而言,它指所有货物。

(ii)就服务而言,它指确定此类服务部门的现行的“服务部门分类目录”中的一个主要部门。

(iii)就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而言,它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协定)第二部分的第一节、或第二节、或第三节、或第四节、或第五节、或第六节、或第七节中,或第三部分、或第四部分各项义务中包括的知识产权的每个类别。

(g)对本款来说,“协议”一词具有下述含义:

(i)就货物而言,它指建立WTO的协议附件一(1)中所列的各项协议;以及争端各当事方为成员的诸边贸易协议;

(ii)就服务业而言,它指GATS(服务贸易总协定);

(iii)就知识产权而言,它指TRIPS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

4.由DSB授权的减让或其他义务的中止范围,应和利益丧失或损害的范围相同。

5.若有关协议禁止此类中止,该争端解决机构则不应授权中止这些减让或其他义务。

6.若发生第2款所述的情况,DSB一经请求,即应在合理期限届满后30天内,授权中止这些减让或其他义务,除非DSB一致同意拒绝该项请求。然而,如果有关成员反对拟议的中止范围,或某个上诉当事方按照第3款(b)项或(c)项的规定,已经请求授权中止减让或其他义务,但由第3款确立的原则和程序并没有执行而要求赔偿时,则该事项应诉诸仲裁。此类仲裁如能请到原来的专家小组成员,则应由该专家组解决,或者由总干事任命的仲裁员解决。并且这样的仲裁应在该合理期限届满后60天内完成。在仲裁过程中,均不应中止各项减让或其他义务。

7.按照第6款规定工作的仲裁员,不应审议已中止的减让或其他义务的性质,但应确定此类中止的范围是否和利益丧失或损害的范围相同。该仲裁员也可确定根据有关协议所拟议的中止减让或其他义务是否正当。然而,如果诉诸仲裁的该事项包括就第3款确立的原则和程序未予执行而提出赔偿实求时,该仲裁则应审查此赔偿要求。若仲裁员认定这些原则和程序未被执行时,该上诉当事方应按与第3款规定相一致的方式,适用这些原则和程序。各当事方应按受仲裁员的最终裁决,有关当事方不应寻求第H次仲裁。仲裁员应迅速地将决定通知DSB。一经提出与仲裁员决定相符合的请求,则DSB应同意授权中止各项减让或其“他义务,除非DSB一致同意决定拒绝该项请求。

8.减让或其他义务的中止应是临时性的,并且仅仅在下列情况下才应适用,即在业已认定与有关协议不相一致的措施已被取消之前,或必须履行建议或裁决的成员对利益丧失或 14 损害提出了解决办法之前,或达成双方满意的解决办法之前。按照上述第二十一条第6款的规定,DSB应继续监督所通过的各项建议或裁决的执行情况,还应包括对已经提供赔偿或减让或其他义务业已中止,但使措施符合有关协议的各项建议尚未被执行情况,实施监督。

9.就成员境内区域政府或地方政府或当局采取的有碍于其遵守有关协议的措施而言,可以援引各有关协议的争端解决条款,若DSB已经裁定某个有关协议的条款没有被执行,相应成员应采取尽其所能的合理措施来确保其执行。若确保此种执行已无可能,则适用各有关协议以及本谅解关于赔偿和中止减让或其他义务的各项规定。

第二十三条 加强多边体制

1.各成员对违背有关协议的义务或其他利益丧失或损害,以及妨碍有关协议目标的实现,寻求救济办法时,应遵守本谅解的规则和程序。

2.在此情况下,各成员:

(a)不应确定有关违反已经发生,各种利益已丧失或遭受损害,或各有关协议的目标的实现业已受到妨碍,但按照本谅解的规则和程序求得争端解决者除外。而应作出与DSB所通过的专家组或起诉机构报告、或与本谅解项下的仲裁意见书相一致的决、定;

(b)应按照第二十一条所列的程序,为有关成员履行各项建议和裁决确定合理的期限;

(c)应按照第二十二条规定的程序,确定中止减让或其他义务的水平,在按照有关协议中止减让或其他义务之前,根据这些程序,获得DSB授权,以对那些未能在合理期限内履行建议和裁决的有关成员作出反应。

第二十四条 最不发达国家成员的特殊程序

1.在涉及最不发达国家成员的争端案件和争端解决的所有阶段,应特别考虑这些最不发达国家所处的特殊环境。在这方面,各成员在根据这些程序处理涉及某个最不发达国家成员引起的事端中,应施加适当的限制,如果认定最不发达国家成员所采取的措施导致了利益的丧失或损害,则起诉当事方在按照这些程序请求赔偿或寻求中止减让或其他义务的授权时,应施加适当的限制。

2.若就涉及最不发达国家成员的争端解决案件而进行磋商的过程中,尚未找到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则总干事或DSB主席,一经某个最不发达国家成员的要求,就应在提出设立专家组请求之前,进行斡旋、调解和调停活动,以帮助各当事方解决该项争端。在提供上述帮助时,总干事或DSB主席可以与其认为合适的任何机构进行磋商。第二十五条 仲裁

1.世界贸易组织范围内的迅速仲裁作为争端解决的一项选择性手段,能够促进解决某些由当事双方已明确界定问题的争端。

2.除本谅解另有规定外,诉诸仲裁应以各当事方就执行的程序达成意见一致的双边协议为条件。应在该仲裁过程真正开始之前,向所有成员通报诉诸仲裁的该协议。

3.只有根据业已同意诉诸仲裁的各当事方的协议,其他各成员可以成为仲裁过程的当事人。接受仲裁的各当事方应同意遵守该仲裁的裁决。仲裁意见书将被通报给DSB及任何有关协议的理事会或委员会,在那里任何成员均可提出有关裁决的任何问题。

4.本谅解的第二十一条和第二十二条在细节上作必要修改后可适用于仲裁的裁决。

第二十六条

1.按1994年关贸总协定第二十三条第1款(b)项所述未违法之诉

在1994年关贸总协定第二十三条第1款(b)项的各项规定适用于某个有关协议的情况下,若争端某当事方认为,由于某成员采用的措施已导致其根据该有关协议直接或间接所享有的任何利益正在丧失或遭到损害,或达到该协议的目标正受到妨碍,则专家组或上诉机构只能就这些措施是否有悻于该项协议的规定作出各项裁决和建议。在这样的范围内,即若该当事方认为,且专家组或上诉机构认定该案件涉及的措施,与1994年关贸总协定第二十三条第1款(b)项的规定所适用的有关协议的各项条款并不相悖时,则本谅解各项程序的适用应遵守如下规定:

(a)该起诉当事方应提供详细的正当理由,以支持与有关协议并不相悖的某项措施的起诉。

(b)若认定某项措施使有关协议项下的利益丧失或损害,或妨碍达到该协议的各项目标,但它又不违反该协议时,则就不存在取消该措施的义务。然而,在此类案件中,专家组或上诉机构应当建议该有关成员作出令双方满意的调整办法。

(c)尽管有第二十一条的各项规定,但由第二十一条第3款规定的仲裁,一经任一当事方的请求,可作出包括对业已丧失或受到损害的各项利益程度的裁决,也可就取得令双方满意的调整之途径与手段提出建议;但此类建议对争端当事方不具有约束力。

(d)尽管有第二十二条第1款的各项规定,赔偿作为最后的争端解决手段,仍可成为令双方满意的调整手段之一部分。

2.按1994年关贸总协定第二十三条第1款(c)项提起的申诉。

在1994年关贸总协定第二十三条第1款(c)项的各项规定适用于某个有关协议的情况 下,若争端某当事方认为由于存在除1994年关贸总协定第二十三条第1款(a)项和(b)项的各项规定适用的情况外的任何情况,已导致其根据该有关协议直接或间接所享有的任何利益,正在丧失或遭到损害,或达到该协议的任何目标正受到妨碍,则专家组只能就上述存在的任何情况作出各项裁决和建议。在这样的范围内,即若该当事方认为,且专家组裁决认定该事项属本款范围时,则在处理的过程中,本谅解的各项程序应从专家组报告散发各成员时起适用。载在1989年4月12日关贸理事会代表的决议(BISD36S/61-67)中的争端解决规则和程序,应适用于考虑对各项建议和裁决的通过、监督和执行。下列各项也适用:

(a)该起诉当事方应提供详细的正当理由,以支持根据本款所涉及的各种问题所提出的任何论点。

(b)在涉及属本款范围的事项中,若专家组发现涉及除了属本款范围的事项之外的争端解决事项,则该专家组应向DSB散发有关任何此类情况的报告,并应就属于本款项下的事项散发一份单独的报告。

第二十七条 秘书处的职责

1.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有责任,尤其在与各事项有关的法律、历史和程序方面负责向各个专家组提供帮助,并提供秘书与技术支持。

2.秘书处应各成员的请求,在争端解决方面给它们以帮助之同时,还可能需要向发展中国家成员就争端解决提供其他的法律咨询与帮助。为此,若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成员提出如此请求,则秘书处应从世界贸易组织技术合作司向该成员选派合格的法律专家。该专家应以确保秘书处持续公正的方式帮助该发展中国家成员。

3.秘书处应为关心这些争端解决程序和实践的并与之有着利害关系的各成员开设特别的培训课程,以使各成员的专家更好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附件1 由本谅解涉及的各个协议

A)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

B)多边贸易协议

附件一(1)关于货物贸易的多边协议

附件一(2)服务贸易总协定

附件一(3)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

附件二争端解决的规则与程序的谅解

C)附件四诸边贸易协议:

民用航空器贸易协议

政府采购协议

国际奶制品协议国际牛肉协议

本谅解对话边贸易协议的适用,应以每个协议的各签约方通过的决定为前提条件,本谅解对每个单独协议,包括包含在下述附件2中任何专门的或附加的各项规则或程序的适用条件,做出了规定,并向DSB通报。

附件2 各有关协议中的专门或附加的规则和程序

协议规则和程序条款

(1)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 11.2

(2)纺织品与服装协议 2.14,2.21,4.4,5.2,5.4,5.6,6.9,6.11,8.1至8.12

(3)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 14.2到14.4,附件2

(4)关于履行1994年关贸 17.4到17.7

总协定第六条的协议

(5)关于履行1994年关贸 19.3至19.5,附件2,2

总协定第七条的协议(f),9,21

(6)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 4.2至4.12,6.6,7.2至

7.10,8.5,注释35,24.4,27.7附件5

(7)服务贸易总协定 22.3,23.3

(8)金融服务附件4

(9)空运服务附件4

(10)服务贸易总协定某些争端解决程序的决定

本附件中各项规则和程序的清单包括那些仅有部分规定涉及这方面内容的条款。

各个协议主管机构决定并通知DSB的诸边贸易协议中的任何专门的或附加的各项规则和程序。

附件3 工作程序

1.专家组在其工作过程中应遵循本谅解的相关条款。另外,下列工作程序亦将适用。

2.专家组应召开秘密会议。争端各当事方,和有着利害关系的各当事方,只有在会议召开之前由该专 18 家组发出邀请的情况下,方可出席会议。

3.专家组的各项审议报告及递交给它的各种文件均应保密。本谅解中不应有任何事物妨碍争端某当事方向公众阐明其自身立场的陈述和声明。各成员应对那些由另一成员向专家组递交的,并已由该成员指定为密件的资料,以密件对待。在争端某当事方向专家组递交其书面报告的保密文件时,经一成员的请求,它也应提供一份包含有关资料的,可向公众公开的非密件摘要。

4.在专家组与争端各当事方举行第一次实质性会议之前,争端各当事方应向该专家组递交介绍该案件各种事实真相及各自论点的书面报告。

5.在与各当事方举行的第一次实质性会议上,专家组将要求已经提出投诉的该当事方介绍其案情。随后,仍在该次会议上,业已受到控诉的当事方将被要求陈述其观点。

6.所有已通知DSB在争端中有重大利益的第三方应接到书面邀请,在第一次实质性会议期间另行安排的一次会议上陈述其观点。所有此类第三方在整个会议期间均应出席。

7.在专家组的第二次实质性会议上应展开正式辩论。被诉方有权首先发言,随后起诉方发言。在该会议之前,当事双方应向该专家组递交书面的辩驳书。

8.专家组可以在任何时候要求各当事方就有关问题,在各当事方与会期间,或以书面形式作出解释。

9.争端各当事方及按照第十条应邀陈述其观点的任何第三方,应向该专家组提供其口头发言的书面文件。

10.为使工作充分透明起见,与上述第5款至第9款有关的介绍、辩论以及陈述意见均应在各当事方在场的情况下进行。而且每个当事方的书面报告、包括对报告陈述部分的任何评论以及对专家组所提问题的回答,均应可为其他当事方所利用。

11.专家组专用的任何附加程序

12.专家组工作的拟定时间表

(a)接受各当事方的第一次书面文件:

(i)起诉方:3~6周(ii)被诉方:2~3周(b)各当事方参加的第一次实质性会议的周期、时间和地点:第三方会议:1~2周(c)接受各当事方书面驳词:2~3周(d)各当事方参加的第二次实质性会议的日期、时间和地点:1~2周(e)向各当事方分发报告的陈述部分:2~4周(f)接受各当事方对该报告陈述部分的意见:2周(g)向各当事方散发包括裁定及其结论的临时报告:2~4周(h)当事方请求重新审查部分报告的期限1周(i)专家组阶段审核,包括与各当事方可能召开的附加会议2周(j)向争端各当事方散发最终报告:2周(k)在各成员之间散发该最终报告3周由于难以预料出现各类情况,上述日程表有可能更改。如有需要,将确定各当事方附加会议的时间。

附件4 专家评审小组

下列各项规则和程序应适用于按第十三条第2款规定设立的专家评审小组。

1.专家评审小组是经专家组许可,并由其决定它们的职权范围和详细的工作程序,而专家评查小组应向专家组报告有关情况。

2.那些在该争议领域享有专业名望和经验的人士,才有资格参加专家评审小组。

3.如争端各当事方没有达成一致的协议,争端各当事方的公民不应在专家评审小组工作,除非出现例外情况,即专家组认为没有这些公民的参加,必须的专业科学鉴定报告不能作出。争端各当事方的政府官员也不应在专家评审小组内工作。专家评审小组的成员应以个人身份而并非作为政府代表或任何组织的代表提供服务,因此各方政府或组织不应就专家评审小组面临的事项向他们下达指示。

4.专家评审小组可以同它们认为合适的任何机构进行磋商,搜集资料和征求技术性意见。专家评审小组在其从某个成员管辖范围内的一机构寻找此类资料或征求意见之前,应通知该成员的政府。如果该专家评审小组认为必要和合适,任何成员应就专家评审小组为此类资料的任何请求作出迅速而全面的答复。

5.争端各当事方有权获得提供给专家评审小组的所有有关资料,除非这些资料具有保密的性质。未经提供资料的政府、组织或个人的正式授权,不应向外泄露由其提供给专家评审小组的保密资料。如果请求从专家评审小组那里得到此类资料,而专家评审小组又未被授权公布此类资料时,则该资料的非机密摘要将由供给该资料的政府、组织或个人提供。

篇8: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报复措施

关键词:报复,WTO,争端解决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报复措施,即《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Understanding on Rules and Procedures governing the settlement of disputes,以下简称DSU)第22条所规定的“中止减让或其他义务”,是WTO争端胜诉方在败诉方未在合理期限内执行争端解决机构(Dispute Settlement Body,以下简称DSB)裁决时可以采取的临时救济措施之一。作为WTO争端解决机制最具杀伤力和威慑力的武器,报复对于促进和保障DSB裁决的执行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该措施在实践中的运用也凸显出一些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和不足,亟需改进和完善。

一、WTO争端解决机制中有关报复措施的实践

据WTO秘书处的统计,截至2011年9月30日,总共有20起争端发生了32项报复申请[1],其中18起争端涉及货物贸易,1起争端涉及《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1起争端涉及《服务贸易总协定》(1)。在涉及货物贸易的18起争端中,所涉措施为补贴、反补贴与反倾销的有12起,其他6起争端所涉措施均为进出口限制措施。这20起争端所涉的被诉方共有6个,其中美国被诉12次、欧盟被诉3次、加拿大被诉2次、澳大利亚、日本和巴西分别被诉1次。发达国家作为报复目标国/地区的争端共有19起,占据争端总数的95%,发展中国家作为报复目标国的争端仅1起,占据争端总数的5%。

相对而言,提出报复申请的国别分布更为广泛,共涉及13个成员方,其中加拿大提出了7次申请、美国和欧盟分别提出了5次申请、巴西提出了4次申请、日本提出了3次申请、新西兰、安提瓜、阿根廷、智利、厄瓜多尔、印度、韩国和墨西哥分别提出了1次申请。32项报复申请中有17项得到了DSB的授权,但只有4起争端中的8项报复授权得到了实施。目前,有9起争端的当事方已正式通知DSB双方已协商解决了争端,1起争端的被诉方在DSU第21.5条执行审查程序中被判已履行了DSB裁决,1起争端的被诉方正式通知DSB已履行其裁决,6起争端的当事方正在积极协商中,2起争端的当事方仍处于僵持对峙状态,1起争端的申诉方已获得报复授权但未实施、且败诉方仍未履行DSB裁决。

总的来说,过去16年有关报复措施的实践呈现出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报复的目标国/地区几乎都是发达国家/地区,其中美国被诉的频次最高,占争端总数的60%。其次是欧盟,占争端总数的15%。另外,报复的申请国/地区中出现了较多的发展中国家,共有7个发展中国家提出了10项报复申请,占报复申请总数的31.25%。

第二,相关争端所涉及的协定和措施较为集中。90%的争端都是基于GATT和/或其他货物贸易多边协定而起,而60%的争端所涉措施均为补贴、反补贴与反倾销,由此可见补贴、反补贴与反倾销仍然是目前比较容易产生争端、且争端解决难度较大的领域。

第三,发展中国家真正采取报复措施的少之又少。迄今为止,发展中国家共获得了6项报复授权,但只有1项得到了实施,即美国补偿法案(伯德修正案)中的墨西哥实施了报复。在另外1起美国博彩案中,DSU第22.6条项下的仲裁裁决已做出,但申诉方安提瓜没有向DSB申请授权报复,而是提出希望通过总干事的斡旋与美国和解。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发达国家所获得的11项报复授权中有7项得到了实施。另外,迄今为止所有的跨协定报复申请全部由发展中国家提出,且均得到了DSB授权,但都没有付诸实施。

第四,报复措施的利用率和成功率相对较低。1995年1月1日至今,DSB已通过专家小组或上诉机构报告,所涉措施被判为与WTO规则不一致,且合理履行期限在2012年3月之前截止的争端共108起。被诉方主动履行DSB裁决的有56起,双方协商解决的有9起,正处在执行审查程序中的有2起,经执行审查程序判为已履行DSB裁决的有1起,被诉方未主动履行DSB裁决的有40起。在这40起争端中,胜诉方提出报复申请的有20起,胜诉方未寻求报复的有20起[2],也就是说报复措施的利用率为50%。就所有启动报复程序的争端而言,最终得以解决的争端占争端总数的55%。另外,从提起报复申请到争端最终解决耗时也相对较长,平均3年半,其中1起争端耗时11年,1起争端耗时10年,1起争端耗时6年,3起争端耗时2年,5起争端耗时1年,而那些未采取报复措施的申诉方在这段期间所遭受的利益损失也是无法得到弥补的。

第五,报复程序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收效甚微。目前,发展中国家启动报复程序的6起争端中仅1起得到了彻底的解决,这起争端就是欧共体——香蕉案III。值得注意的是,这起争端中还有一个重量级的报复申请方,那就是美国。试想如果没有美国参与其中的话,这起争端的解决可能还遥遥无期。

通过上述实践总结不难发现报复措施在促进裁决执行方面的效果还不尽如人意,对于这一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制度设计上的原因,各方人士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二、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制度性缺陷

(一)报复对胜诉方自身的伤害

根据DSU第22条的规定,报复主要采取中止减让或其他义务的方式,也就是贸易报复,而这种报复方式对胜诉方自身也会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最为典型的就是导致某种商品进口量的急剧下降甚至进口中断。例如在欧共体的香蕉案III中,美国对从英、法两国进口的洗浴用品征收100%报复性关税后的四个季度里,美国从上述两国的洗浴用品进口量分别降低了83%和45%[3],如此一来报复国国内对进口产品有较大依赖性的产业就会受到很大的冲击,而消费者也会面临相关产品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损失。因此,从报复国国内福利的角度来看,贸易报复这种方式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二)“多边授权、单方实施”带来的难题

从WTO争端解决的实践来看,发展中国家对于DSB报复授权的利用率远低于发达国家,这主要源于报复措施“多边授权、单方实施”的特性。虽然实施报复的前提是DSB的授权,但具体落实报复措施的是报复申请方,而非所有WTO成员方,这就使得报复措施的实际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的实力对比、尤其是经济实力。发展中国家与作为被诉方的发达国家之间在经济实力上极为悬殊的差距,使得发展中国家在利用报复措施时心有余而力不足。例如,在欧共体香蕉案III中,厄瓜多尔1999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仅为190亿美元,而欧共体当年的国民生产总值高达69 610亿美元。由于欧共体对厄瓜多尔的出口量占其出口总量的比例不到0.1%,几乎可以忽略不计[4],厄瓜多尔对欧共体中止关税减让义务不仅不会对欧共体的出口产生任何实质性影响,而且会对其自身经济带来较大的损害。在美国博彩案中,安提瓜48.9%的进口货物和服务来自美国,一旦安提瓜对从美国进口的货物或服务征收报复性关税,将会对其国内产业和消费者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美国对安提瓜的货物和服务出口量(约1.8亿美元)占其出口总量的比例不到0.02%,即使中断与安提瓜的所有贸易往来也不会对美国经济产生任何影响。因为美国可以很轻松地将这些贸易量转移到别的国家或地区[5],即使后来厄瓜多尔和安提瓜被授权交叉报复,它们也基于各方面的顾虑没有实施。正如经济学家罗伯特*劳伦斯所言,弱小的WTO成员方有限的市场力量使得它们通过报复促使DSB裁决履行的能力大打折扣[6]。即使它们在法律上、道义上赢得了胜利,也无法挽回现实中发达国家违法措施所导致的经济损失[7]。

(三)报复力度不够、威慑力不足

根据DSU第22条第4款的规定,中止减让或其他义务的水平应与报复申请方利益被抵消或受损的水平相当(equivalent),而实践中计算报复申请方利益被抵消或受损水平的时间起点一般是合理履行期间届满之日[8]。由于报复是不溯及既往的,败诉方无需为违法措施在合理履行期间届满之前给胜诉方造成的利益抵消或损害承担任何责任,这造成被诉方的违法成本远低于其违法所带来的利益,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败诉方履行DSB裁决的动力。尤其当败诉方是财大气粗的发达国家时,报复的威慑力就更显不足了。当它们觉得有必要时,宁愿接受报复也要继续维持违法措施,美国补偿法案(伯德修正案)就是一起典型的例证。

三、改革建议

早在1997年,DSB就启动了对DSU的审议,很多成员方提出了建议。2001年多哈部长级宣言要求成员方以之前的审议为基础继续进行DSU的谈判,并成立了专门负责谈判的DSB特别会议(special session),特别会议主席定期向贸易谈判委员会报告谈判的最新进展。2008年7月,特别会议主席在综合各方建议的基础上草拟了一份谈判案文,目前DSU的谈判仍在进行之中。就报复措施而言,WTO各方提出的改革建议可归纳为以下四条。

(一)增加集体报复

非洲集团和最不发达国家集团均提议,当胜诉方为发展中国家、败诉方为发达国家时,应当允许其他WTO成员集体实施报复,理由是发展中国家报复能力的严重不足和WTO体制赋予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差别待遇[9],著名学者休德克、鲍威林、马夫若迪斯等人均持此观点[10]。此外,还有学者运用囚徒困境理论对实施集体报复的前提条件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应仅在单方报复失灵、即争端双方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实施集体报复的结论[11]。

在2008年7月的DSB特别会议主席案文中,DSU第22条第6款新增的(b)项和(c)项就集体报复做出了如下规定:

(b)当有证据证明中止减让或其他义务对发展中国家成员的经济将会产生负面影响时,经请求,DSB可以授权另一成员或成员集团代表受影响的成员中止减让。此种申请应遵循下列原则和程序:

(i)在提出申请前,发展中国家成员应就利益被抵消或损害的水平提交仲裁,该仲裁应当考虑发展中国家成员的合理预期和中止减让对其经济的影响。

(ii)该仲裁还应考虑发展中国家成员中止其他部门的减让或其他义务是否会有效地促进败诉方撤销被判为与某涵盖协定不一致的措施,同时还应考虑中止减让或其他义务对发展中国家成员可能产生的影响。

(iii)如DSB授权某成员或成员集团中止减让或其他义务,每一成员被授权中止减让或其他义务的水平应仅限于确保全额补偿发展中国家成员遭受的利益损害(或保护其发展利益),以及建议和裁决及时有效的履行。

(c)如果争端的申诉方为发展中国家成员,被诉方为发达国家成员,且发展中国家成员援引第2款向DSB申请授权中止减让或其他义务,经请求,DSB应在30日内对发展中国家成员和任何其他成员予以授权,以促进裁决及时有效的履行。

从DSB特别会议主席2011年的工作总结来看,谈判各方对于集体报复措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仍然存在争议。一方面,有成员指出报复措施的实施实际上对所有成员都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达到何种程度才可以寻求集体报复措施尚没有客观的衡量标准;另一方面,还有成员质疑集体报复措施的可行性,他们指出既然报复措施会对报复国自身的经济造成冲击,那么争端之外的其他成员是否有足够的动机去参与报复就成为一个很大的疑问了[12]。此外,关于集体报复如何具体实施的问题,如报复水平的确定、报复金额在各报复国之间的分配等,也存在一系列疑问。

(二)加大报复力度

针对现有报复措施力度不够、威慑力不足的问题,墨西哥提议将计算利益被抵消或受损程度的时间起点提前至:⑴争端所涉措施开始实施之时;⑵申诉方提请磋商之时;或者⑶专家小组成立之时,只有这样才可以完全实现争端双方权利义务的平衡,也更能促进裁决的及时有效履行[13]。对于计算利益被抵消或受损程度的时间起点,也有成员提出不同的主张,主要有三种:⑴DSB授权报复之时;⑵合理履行期间届满之时;或者⑶合理履行期间开始之时[12]。2008年7月的DSB特别会议主席案文在DSU第22条第7款中插入了这样一句话:“如果双方未就补偿达成协议,或补偿的请求未被许可,经请求,仲裁员应额外审查申诉方在合理履行期间之内利益被抵消或受损的水平”,也就是说计算利益被抵消或受损程度的时间起点是合理履行期间开始之时。但是,这一观点也遭到了多方的质疑和批判[12]。目前,谈判各方就这一问题尚未形成一致意见。

(三)强化交叉报复

尽管DSU第22条第3款已就交叉报复做出了规定,但是仍有发展中国家成员提出应进一步强化交叉报复的提案[14],该提案的主要观点反映在2008年7月DSB特别会议主席案文就DSU第22条第3款增加的补充条款中:“尽管有第3款的规定,在一方为发展中国家成员、另一方为发达国家成员的争端中,发展中国家成员应有权在任何涵盖协定中的任何部门寻求中止减让或其他义务的授权”。此项规定实际上是免除了发展中国家成员寻求交叉报复时原本应承担的举证责任,从而赋予其更大的自由。就目前在所有WTO争端中所占比重最大的货物贸易争端而言,当胜诉方为发展中国家、败诉方为发达国家时,发展中国家囿于其有限的市场力量,往往无力实施同一部门项下的报复。相对而言,TRIPS协定项下的交叉报复对发展中国家成员自身的伤害更小,而且还会对作为败诉方的发达国家形成更有力的威胁。例如在美国博彩案中,DSB授权安提瓜在TRIPS协定项下交叉报复后,美国国内以好莱坞电影产业、软件产业为代表的利益团体反应就极其强烈,对美国国会和政府频频施压[15]。因此,强化交叉报复的提案肯定会遭到发达国家成员的强烈反对。

(四)增加金钱补偿

考虑到贸易报复对报复国自身经济的伤害,有部分发展中国家成员建议在DSU中就金钱补偿做出明确规定。2008年7月DSB特别会议主席案文在DSU第22条第1款中加入了这样一句话:“除非双方有其他安排,给予发展中国家成员的补偿应当采取货币形式”,事实上WTO的争端解决实践中已经有了金钱补偿的先例,即1998年美国Omnibus拨款法案211条款案。美国在该案中败诉,但其无法在合理履行期间内执行DSB裁决。经过双方协商,美国同意在修改版权法之前,每年向欧共体补偿121.99万欧元[16]。相对于贸易报复而言,金钱补偿的最大优势在于其不会导致新的贸易限制措施,也不会对胜诉方造成任何经济伤害,此外实实在在的国库支出会更有效地刺激败诉方迅速履行DSB裁决。相对于传统的贸易补偿而言,金钱补偿给胜诉方带来的利益更加实在、真切,并且是由胜诉方独享的,但是金钱补偿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落实。从2008年7月DSB特别会议主席案文的措辞来看,给予发展中国家成员的金钱补偿是强制性的,但是如果败诉方坚决不执行,那么胜诉方是很难找到有效的强制措施的。

四、结语

上述四项改革建议中比较激进的主要是集体报复和强制性金钱补偿,它们需要对DSU的现有规则进行较大的改动,而且在可行性方面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其他两项建议相对来讲较为温和,实现的难度也相对较小。首先,DSU第22条本身对计算利益被抵消或受损程度的时间起点是没有做出明确规定的,从合理履行期间届满之日起计算利益被抵消或受损程度只是争端解决实践中的习惯做法。虽然WTO判例在事实上发挥了较为重要的先例作用,但是突破以往惯例、进行创新性解释的例子也屡见不鲜。所以,DSU第22.6项下仲裁员以其他时间节点为起点计算利益被抵消或受损程度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另外,就强化交叉报复而言,不一定非要通过修改DSU规则的方式,在DSU第22.6项下仲裁中采用宽松、灵活的审查标准和司法解释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

上一篇:办校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下一篇:演出活动信息发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