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寨说课稿及教案

2024-04-18

汉家寨说课稿及教案(精选4篇)

篇1:汉家寨说课稿及教案

《汉家寨》说课稿及教案

陈晓波

一、说教材:

《汉家寨》一文是语文版第五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是一篇记游散文。在文中,作者以一连串想象奇特而又恰如其分的语句,勾勒出一个贫瘠、死寂的汉家寨,向读者传达了一种寂寞无边、慷慨悲凉的情绪;其间穿插人物描写,两个木讷而近乎静态的人物形象证明着汉家寨的与世隔绝,但同时也证明着汉家寨人生命力的顽强,在这生生不息的人类历史中,作者似乎触摸到了某种支持人类繁衍下去的潜在本能,那就是“坚守”。这篇散文所传达的“坚守”的主题相当深刻,“坚守”又绝不仅仅局限于汉家寨人对于家园的守护,更指的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对“信仰、精神、传统”的执着、守侯。因此学习本文,不仅能使学生学习作者写景的高超技艺,更能使我们对“思想”“精神”这些概念具有更为感性的认识,会从内心深处生长出人性美。

二、说目标:

1、课标要求:教学大纲”对学生阅读散文的要求——在诵读时抓住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的感情,品味艺术化的语言及感受人文精神。

2、学情:我们的学生以前学过散文,对散文的特点和一般性鉴赏方法应该有初步了解和掌握。并且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散

文作品,因为散文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欢的较少。但是,张承志的散文,学生没有接触过,对其风格可能不是很了解,尤其是作品中 “表达心灵”的理解,学生可能会因生活的安适,人生阅历的浅薄,有一定的难度。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文的学习目标拟定为:

(一)知识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次内容

2.把握人物形象的意义

3.理解文本中 “坚守”的内涵

(二)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及对文本重要信息的捕捉能力

2.培养学生品悟情感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所颂扬的“坚守”精神

(四)德育目标:

渗透人文精神,思考“坚守”的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三、说重难点

(一)重点:

1、训练学生通过对作者个性化语言的分析、理解把握文章内容,学习写作手法。

2、理解文本中 “坚守”的内涵,把握文中流露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

1、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2、领悟作者所颂扬的“坚守”精神。(汉家寨人的“坚守”、作者的“坚守”。)

四、说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理论要求:课堂教学要贯彻启发式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在授课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激学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点拨法——抓住关键,展开联想,点拨思路。

3、研讨探究法——小组合作自主研读、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们生活在大西北,可能已经见惯、甚至厌烦了塞外的荒凉,可是有一位作家却在近乎残酷的的荒凉中感悟到了一种精神,一种支撑中华民族繁衍不息、绵延不绝的精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汉家寨》、走近张承志,感悟这种精神。

二、作者简介

张承志,回族,青年作家、学者,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华附中毕业到内蒙古乌珠穆沁旗插队4年。1978年开

始笔耕。现为自由的职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现为已出版著作30余种,代表作有:小说集《张承志集》、《清洁的精神》、诗集《神云的诗篇》、文集《张承志作品集》以及《心灵史》。流传较广的有中篇小说《黑骏马》、《春天》、《北方的河》和长篇小说《金牧场》。1991年出版的《心灵史》,描写西北哲合忍耶人苦难的信仰历程,有评论认为是当代文坛少见的“寻找精神价值,向世俗挑战的旗帜”。最新作品《鲜花的废墟》。

张承志真正为所称道的,不仅仅是他的小说的独有的艺术魅力,而是熔铸其中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表现出了强烈的生命意识、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和坚强的民族骨气,是八十年代理想主义的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三、写作背景

张承志自幼丧父,加之回族是一个外来血统的民族,这一切成为他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在强大的汉文明影响下,回族失去故乡后又失去了母语,成为一个仅凭信仰来确认的民族。我们称回民为“回回”。这一词语也含有“生不能回麦加,死也要魂归麦加”之意。这种普遍的“失落心态”逐渐积淀于回族群体中并酿就了一种民族潜意识。

张承志是一个有坚定信仰的人。社会越无序,价值越混乱,他对信仰的呼唤就越急切。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时期,要想在这样涌动的无序的思潮中突破出去,要想以文学的形式反映这一重大的社会主题,需要一种坚忍的反叛勇气(包括反叛自己),同时需要一个坚定的信仰支持。张承志就在这样的涌动的社会中默默地孤独而艰难地突围着。谁也不会想到,在这样的年代还会有如此孤独的思想者和如此孤独的抗争者。当时的文坛要么吟风弄月、无病呻吟,要么互相吹捧谩骂,剩下的就是对西方的文明进行献媚和娇嗔。四周被高墙所围、身处荒凉境地的张承志,拿起如椽之笔“唰唰唰挥笔写下长城、长江、黄河这样的文字”。民族传统不能丢,民族精神不能丢,民族气概更不能丢。面对西方文化的侵略,张承志这个出身西亚回人,“以笔为旗,独自为战”。虽然他的血管里流淌的不是炎黄的血。

四、阅读全文,理清思路。

提问:昨天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看一看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学生阅读并归纳

第一部分:走近汉家寨(沿途所见、所闻、所感)第二部分:走进汉家寨(所见所思)第三部分:离开汉家寨

五、课文分析

(一)、第一步:读景

1、在走近汉家寨的路途中,作者看到了怎样的风景?(请找出这部分中能很好地表现自然景观特点的词语)

特点:空旷、空寂、贫瘠、苍凉、荒芜、恐怖„„

2、通过大家的分析和品位,在我们的面前仿佛已经出现了一片贫瘠、苍凉、空寂、恐怖的千里戈壁。在这样苍凉的背景中,作者将会给我们勾勒出怎样一个汉家寨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文章的第二部分。(找出第二段中写汉家寨地理环境的句子并分析)

归纳:几间破泥屋(人烟稀少,贫穷)

巨大空茫的戈壁滩(险恶荒凉)

荒凉贫瘠 寸草不生

(二)、第二步:读人

1、在这贫瘠的土地上是否有生命的存在?文中写到了哪几个人 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归纳:有。文中写到了一个老人和一个小女孩。

老汉、小女孩痴痴盯着我(少有人来)

汉服老汉 “微微摇了一下头”(与世隔绝从没离开过故土)女孩不眨眼地盯着我(天真,好奇)穿一件破红花棉袄(贫穷)

2、作者看到他们之后产生了怎样的想法?

归纳:所思:“这里一定还有一口食可觅,人一定还是能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

(三)第三步:读精神“坚守”

1、在汉家寨,自然环境是贫瘠、荒芜的,人的生活是贫穷的、与世隔绝的。所以,作者把这样的地方称为“绝地”。这样一块绝地,铁渣堆里长不出一粒庄稼,方圆数百里内,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给他们提供帮助,然而他们竟在这种贫穷、孤独、无助中一代代的延续着生命,我们一方面要佩服他们顽强的生命力,同时我们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汉家寨周围有三条巨大的戈壁通向远方,为什么他们不选择其中的一条路,去开始新的生活,永远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呢?他们留在这里有什么意义呢?

讨论归纳:他们在坚守。坚守一种传统,坚守祖先留给后人的土地,坚守着生存,坚守着理想。

2、通过刚才我们的分析,请大家给坚守下一个定义。汉家寨是多么的贫瘠、荒凉啊,但是他们始终守在这里,通过这种行动我们来分析,坚守是什么意思?

归纳:坚守在字典里,是坚决守卫、不离开的意思。无论外界的环境怎样的恶劣——外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始终守护着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这就是坚守。

3、文中作者两次提到穿破红棉袄的小女孩,这是为什么?小女孩又是代表着什么?

归纳:女孩虽然稚嫩,但终究给了这块土地生生不息的繁衍的希望。汉家寨人坚守生存的理想、信念和行为给现代文明中的 7

人予强烈的震撼和鼓舞。作者用红色给文章深沉悲凉的氛围营造一点亮色,使全文的格调不至于悲凉。

4、从第三部分找出作者带着怎样的情感离开汉家寨?离开之后汉家寨对他有怎样的影响?

归纳:遗憾、不舍、回忆、坚守

5、作者在坚守什么?

归纳:坚守的是在荒凉悲绝的境地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坚忍不拔的生命力,一种原始古朴的气概和情感。还坚守民族传统,民族精神,民族气概。

六、拓展延伸

结合现实,谈谈你对坚守的看法。

有人在物欲横流中坚守着清贫,有人在庸俗泛滥中坚守着高雅,有人在寂寞孤独中坚守着理想,有人在尔虞我诈中坚守着诚信,有人在“众人皆醉”中坚守着“独醒”„„

七、作业

设若多年以后那位穿红花棉袄的小姑娘因某种原因走出这块绝境,而后又回到汉家寨,请设想一下她离开的原因、在外界的经历、为什么又回去?回去之后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篇2:汉家寨说课稿及教案

“诗歌是人类的母语”。它是一种语言文化最精华的体现,也是最集中体现语言“文学性”的一种样式。当我们一说到汉语是伟大的、是一种具有高度文明价值的语言时,人们马上会举出李白、杜甫、王维等人的诗为例,甚至不用举例,这些精美的的诗句就会自动浮现在我们的记忆中。它们已成为我们的文化记忆,成为我们的审美尺度。所以德国二十世纪哲学家海德格尔这样说:“一种语言的性质要通过诗歌来体现”。那些优秀的诗人和诗篇,总是一个民族、一种语言文化的骄傲和表征。

所以有人称诗歌是文学的骄子,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

诗歌中有真诚、炽热的感情,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诗歌的本质是抒情。所以不管是诗歌的教还是学都应该是一种高雅的精神活动。这样看来,诗歌教学就必须是一种知识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承担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健全导引的重任。

一、教材解读

《望岳》被编排在北师大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拓展诗歌,本单元所选取的文、诗都是与山水有关的,在大自然的景色触动下产生种种感受:被自然陶醉,流连于山水之间;借山水表达一种融入自然的生活;借自然景观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理想、志向……

《望岳》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也是与后期成熟诗歌在情感和风格大不相同的一首。写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说学情

学生从小学开始学习诗歌就主要是以背诵为主,很少对诗歌进行深入地理解与赏析,当然这与考试的导向是分不开的,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是一知半解,是支离破碎的。这与诗歌教学所承载的知识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的设计初衷相去甚远,尤其是面对考试时诗歌赏析题,学生的答题内容往往会是千篇一律,语言干涩乏味,缺乏个性,甚至于对诗歌只作背诵,不作深入探讨,学习过的诗歌间基本不发生联系,知识的纵、横延伸不够,大部分学生对诗歌的学习是停留在浅表层次面上的。

二、说课的设计

长时间来我一直在诗歌教学时坚持一种习惯,想通过诗歌教学达到知人、知情的目的。即通过一首诗歌学习能让学生向作者的思想感情走近,理解诗人,近距离观察诗人。在教学《鱼,我所欲也》时,把孟子、孔子,儒家的关系让学生搞清楚,甚至是三教、九流的知识都能形成关联。在教授《小石潭记》时总要结合诗歌《江雪》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理解柳宗元,真正理解《江雪》的诗意。当然这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同时也付出了代价:学生考试时对诗歌默写题时总不能百分之百地拿回这送分题。但我坚信:凡是对学生发展有利的就是对的。基于这种习惯,我想在诗歌《望岳》教学时,杜甫的《春望》将进入学生的视野,过去学习过的《登高》也会进入课堂,它们的进入将成为理解杜甫、走近杜甫的一面面镜子,映照出杜甫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

在课堂上主要通过对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朗读来体现对杜甫的诗歌、诗人的情感把握的。

三、说课的目标和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的设计,结合学生对古诗词现有理解水平,将课的目标及重难点确定为: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望岳》,感知诗歌内容。

2、能运用主题歌赏析方法对诗歌进行鉴赏。

3、了解杜甫的经历和情感历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法来感知诗歌内容和情感。

2、运用赏析方法赏鉴诗歌。

(三)情感态度与其说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几首杜诗的理解和对比,感受杜甫的情感历程,并能体会到杜甫的爱民、爱国情怀。教学重点

1、运用赏析方法赏鉴诗歌。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教学难点

朗读方法的指导及把握

四、教学方法的使用

诵读法 讲授法

五、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背诵积累的杜甫诗歌及对杜甫的了解

(二)出示课题、学习诗歌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2、理解和把握诗歌的感情

3、运用赏析方法赏析诗歌

4、诵读诗歌

(二)对比学习

1、展示《春望》

2、大体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

3、诵读诗歌

4、《望岳》、《春望》对比

(三)课外联结

1、杜甫的人生经历

2、杜甫诗歌积累展示

3、杜甫的主流情感把握

(四)课堂小结 我所了解的杜甫

(四)布置作业

诗歌——观照诗人情感的一面镜子

——《望岳》诗歌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望岳》,感知诗歌内容。

2、能运用主题歌赏析方法对诗歌进行鉴赏。

3、了解杜甫的经历和情感历程。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法来感知诗歌内容和情感。

2、运用赏析方法赏鉴诗歌。情感态度与其说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几首杜诗的理解和对比,感受杜甫的情感历程,并能体会到杜甫的爱民、爱国情怀。教学重点

1、运用赏析方法赏鉴诗歌。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教学难点

朗读方法的指导及把握

3、教学方法的使用 诵读法 讲授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背诵积累的杜甫诗歌及对杜甫的了解

二、出示课题、学习诗歌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2、理解和把握诗歌的感情

3、运用赏析方法赏析诗歌

4、诵读诗歌

三、对比学习

1、展示《春望》

2、大体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

3、诵读诗歌

4、《望岳》、《春望》对比

四、课外联结

1、杜甫的人生经历

2、杜甫诗歌积累展示

3、杜甫的主流情感把握

五、课堂小结 我所了解的杜甫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望岳

远望:望岳 杜甫

远望——连绵不断

篇3:《网上呼救》教案、说课稿及反思

沙沟中心学校

王得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自主阅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句子读得自然、流畅,注意停顿。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互联网的作用与神奇,知道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了解桑恩在苏珊旧病复发的危急情况下,利用互联网拯救她的生命,并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爱是可以超越国界和种族的。

教学准备:世界地图、卡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看地图,直接感知“距离的遥远”

1.我们来看看美国与芬兰的位置,两国之间相隔几万里,可是有一种东西却可以让两地的人就像近在咫尺,这就是互联网。(出示:世界地图和互联网的介绍)

2.教师简介互联网:

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互联网络,它连接了全球不计其数的网络与电脑,也是世界上最为开放的系统。它也是一个实用而且有趣的巨大信息资源库,允许世界上数以亿计的人们进行通讯和共享信息。

今天,我们学习的《网上呼救》讲述的正是发生在互联网上的感人故事。板书课题:网上 呼救(齐读课题)3.理解“呼救”的意思

网上呼救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解释一下“呼救”吗? 板书:求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

(1)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说一说,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浏览课文。想一想,苏珊为什么要网上呼救呢?最终获救的原因是什么?你是从文中哪儿体会到的?

2.带着问题自己轻声读课文

三、自学

1、自读课文,把文章读准确、流利,概括文章大意。

2、默读或浏览课文,找出苏珊在网上呼救的原因以及获救的原因,认真进行圈点批划,将自己的学习收获做梳理、归纳。

四、交流展示

1、开火车读课文,纠错。

2、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共同梳理:(本文写了一个帮助人的故事,美国男孩桑恩凭借小小的屏幕和神奇的网络挽救了芬兰大学生的性命。)

板书:芬兰的苏珊

3、理解苏珊在网上呼救的原因

(1)联系生活经验,了解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求救? ①通常我们通过什么途径呼救?

②苏珊为什么要在网上呼救呢?快速默读,找找课文哪一段写了苏珊只 能在网上呼救的理由。

(2)精读课文的第7自然段,指名读。思考:你能从中找到几个理由?

理由:①整个楼面只有她一个人

②电话无法拿到

正因为如此,所以苏珊现在仅仅能做的就是上网发出求救信息。

4、一个美国男孩桑恩竟让远在芬兰的女孩苏珊及时获救,这太神奇了!那么,最终苏珊能够获救,原因是什么呢? 预设:(1)桑恩的爱心

(2)科学的发达,网络的方便、快捷

(从桑恩看到苏珊的呼救到苏珊获救,可见时间之短)

补充:芬兰位于北欧地区的一个发达国家,而美国位于北美洲中部的一个国家,两国之间如果使用飞机组织救援,需九个小时,然而桑恩利用网络仅用了短短半小时左右,使救援行动变得快而及时。

板书:快及时

(3)当地急救人员的及时救助。梳理:苏珊最终获救是桑恩、美国急救中心、当地急救人员共同协作的结果。板书:桑恩、美国急救中心、当地急救人员

5、小结

桑恩在苏珊旧病复发的情况下利用互联网拯救她的生命,人与人的爱是可以超越国界和种族的,只要人人心中都有爱,那我们就永远生活在幸福之中。

6、延伸 网络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们不仅要赞美桑恩的爱心,工作人员的负责,更令我们赞叹的是互联网的神奇作用,同学们想一想,我们除了上网玩游戏,网络还给人们带来了哪些方便?(小练笔)

五、总结全文

引读全文,感受人间的真情。总结:帮助人与被帮助人远隔千山万水,一个身在美国,一个却身处芬兰,两个不曾谋面的人,只是通过小小的屏幕,靠电脑网络联系在了一起。桑恩的爱心、互联网的快捷拯救了苏珊的命,我们真要为现代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而喝彩。希望同学们要在享受科技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更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来能够推动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更便利。板书设计:

网上

呼救

(快及时)(求救)

芬兰的苏珊 ← 桑恩、美国紧急救援中心、芬兰紧急救援中心

救援

(热心爱心)

得救

《网上呼救》说课稿

沙沟中心学校

王得莲

尊敬的各位老师,上午好!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的第4篇阅读材料《网上呼救》。《网上呼救》这篇课文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充满爱心的小男孩桑恩,领略了网络的方便和快捷。课文描写了美国男孩桑恩靠小小的荧屏,利用神奇的网络挽救了远在大洋彼岸的芬兰女孩苏珊的生命。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会深深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也为互联网的方便、快捷而创造的奇迹心生感叹!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自主阅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句子读得自然、流畅,注意停顿。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互联网的作用与神奇,知道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了解桑恩在苏珊旧病复发的危急情况下,利用互联网拯救她的生命,并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爱是可以超越国界和种族的。

四、说教法、学法

1、引导和启发法: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说教学用具

世界地图、卡片

六、说教学过程 结合《课标》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授课程序:

(一)导

以谈话及问答的形式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学

回忆阅读方法,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议

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

(四)说

同桌交流学习收获,对自主解决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纳,并进行拓展思维练习。

(五)结

盘点本节课的收获。

七、说板书设计

网上

呼救

(快及时)(求救)

苏珊 ← 麦克、美国紧急救援中心、芬兰紧急救援中心

救援

(热心爱心)

得救

八、说教学反思

这个故事显现了互联网的方便、快捷。我在教学时,帮助学生感受了网络的快速、便捷,又领悟了网络故事折射出的人性光辉。

教学时,先让学生了解美国和芬兰所处的位置和时差现象,知道芬兰已是凌晨两点,就是美国傍晚六点多钟,在这“漫长”的一个多小时里,面对死亡的威胁,苏珊强忍疼痛,不仅不断借助互联网发出求助信息,还经受住了疾病的折磨与痛苦的煎熬,一直坚持下来了。同时,桑恩在短短的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抓紧分分秒秒,通过互联网为苏珊做了许许多多的事情,让孩子们了解到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乐于助人的、勇敢的小男孩。

不仅如此,孩子们通过学习还感受到,正是网络的快捷,才为苏珊战胜病魔,才为人们的爱心救助赢得了时间,自然为互联网创造的生命奇迹惊叹不已。

篇4:大班体育 玩报纸 说课稿及教案

一、说教材

“报纸”是幼儿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本次体育活动利用旧报纸作为幼儿游戏的对象,通过幼儿自由的尝试,体验各种报纸的玩法,从而培养其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同时,也让幼儿体会到:只要肯动脑,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包括一些没用的东西都能成为我们游戏的材料,而且一物多用。

二、说目标

本节课共设计了三个目标,重点是要巩固幼儿跑步的正确姿势,训练跑步的速度。作为大班的幼儿,对跑步应是不陌生的。根据他们的身体发展情况,此时他们身体的各个机能已逐渐趋于完善,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集中,内抑制加强,特别是分化抑制有了发展,已初步建立了动力定型,但还不巩固。肌肉感觉有了发展,控制能力有了加强,大、小肌肉群也发展地较好。在平时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发现有许多幼儿能跑步,会跑步,却跑不好,跑不快。虽然在动作上表现比较放松、协调、连贯和准确,多余动作逐渐消失。但动作还不够熟练和巩固,在复杂变化的条件下,动作易变形,从而导致有些幼儿一跑快,便出现姿势不正确,手眼脚的不协调,影响了跑步的速度。从5---6岁的幼儿的跑步动作来看,在做追捉跑时,他们已把注意力集中在观察场上情况和追捉躲闪上,而不必费“心”去想怎样跑的平稳、协调了。

此阶段教学应注意:继续巩固和提高已掌握动作,使动作更加熟练和不断提高。根据幼儿运动能力发展水平,该阶段应不断提高动作质量。所以在这个活动中,我着力于巩固幼儿跑步的正确姿势,以达到加快他们跑的速度。

目标二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如何启发幼儿用多种方法尝试用一张旧报纸在胸口而不掉下来,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原本一张旧报纸就设计什么吸引力,但是要来玩纸居然也能玩?怎么玩呢?这时,教师若能恰到好处地进行引导,给幼儿充足的空间,让幼儿发挥想象、创造,给他们充分的自由,让他们自己尝试,亲身体验。从而达到开启他们的创新思维。

目标三是一个关于“跑”的游戏,目的在于巩固“跑”的姿势。三个目标环环紧扣。

三、说过程

开始部分,幼儿手拿卷好的报纸入场,在音乐声中做韵律操。这是整个活动的开始,是让幼儿有个好的心情进行后而活动的基础,相当于准备运动。韵律操共八节,在节奏较强的音乐声中有精神地做操。同时做操的器械是报纸,对幼儿来讲较为新鲜,能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并与下面的环节相联系。

基础部分 启发幼儿边想边尝试不用手帮忙就让报纸巾在胸口而不掉下来。这个部分我共设计了三次让幼儿自由活动,自己体验的机会。目的是要通过反复的尝试体验让幼儿自己感受到“跑步的快与慢是报纸能否贴在胸口的关键”。第一次让幼儿尝试,是给幼儿一个充分发挥创造力。想象力的机会。以此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配上音乐,以喧染气氛。第二次尝试是又一次地发挥了幼儿创新意识。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次进行创新。也可调动那些缺乏想象的幼儿。最后一次尝试是为幼儿提供一个练习巩固的机会,也是完成目标1、2的关键。最后的游戏是练习幼儿“跑”的姿势、速度。大班下学期的幼儿竞争意识较强,故设计成竞赛的形式进行,从而也是一个高潮,从而达到锻炼的目的。

结束部分 教师带领幼儿做各种放松肌体的情绪。也是动静交替,让幼儿从先前紧张的情绪中平静下来,并对活动进行评价,整个过程考虑到幼儿地运动负荷,激缓结合。

四、说教法

整个教学过程始终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激发幼儿学习和锻炼的兴趣,活跃幼儿的思维,培养其主动性,创造性,发展其能力。活动中我主要采用游戏法,和重复练习法。整个活动我选择在户外进行,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组织幼儿活动,为幼儿营造了一个宽松愉悦的活动氛围,以此来达到该次活动的最终目标。

大班体育活动:玩报纸

一、活动目标

1、巩固跑步的正确姿势,训练跑的速度。

2、能开动脑筋,运用多种方法练习跑。

3、复习游戏《冲过封锁线》,培养幼儿机智、勇敢、遵守纪律的品质。

二、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张报纸。

2、韵律操音乐的磁带及录音机。

三、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幼儿入场,做准备运动。

幼儿手拿卷好的报纸,在音乐声中有精神地入场。

2、准备运动:韵律操。

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听着音乐有节奏的手拿卷好的报纸,有精神地做操。

(二)、基本部分

1、教师打开报纸,启发幼儿边想边尝试:不用手帮忙怎样才能让报纸贴在胸前而不掉下来。让幼儿自由分散的活动。

2、试后,请幼儿集中,谈谈尝试的结果。得出结论:把报纸贴在胸口,快速地跑。

3、第二次尝试将报纸贴在胸前往前跑,试跑几次,让幼儿得到结论:跑得越快,纸越贴得紧,越不容易掉。

4、幼儿再次自由尝试数次。

5、复习游戏《冲过封锁线》。

发展幼儿快速奔跑及躲闪的能力。以竞赛的形式进行。

(三)、结束部分

上一篇:上德育渗透总结下一篇:愿我们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活一回人生哲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