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论人生》读后感

2024-05-23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精选8篇)

篇1:《培根论人生》读后感

本想给这篇文章定一个有点文学气息的题目,但经过漫长的思考与思想斗争后,我放弃。只好草草地拿了这干巴巴的几个字来填填这饥饿的、空白的纸。

干巴巴,是我对本书的第一印象,或许这一片片豆腐干一样的文章很符合将来的议论文形式,但那些过于繁琐的人名与那一小撮不符合现代思维的观点,让我觉得看这本书格外枯燥。

不过,我也不会因此就把书往桌上一扔,狠狠地对它翻一个白眼,骂:“什么破书!”毕竟不能因为人家的想法和自己的意见不同,审美眼光和追求与自己的根本不对路子,就一味地批评,盲目地讨厌。更何况人家的思想其实还是有深度的,否则“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几百年都不变的经典台词时时挂在我们的嘴边呢?

在这本书中,我对《论无神论》这篇文章所论述的观点感到十分有趣与新奇,传播无神论竟然在作者眼里竟也是一种无神的宗教的宣传途径,乍看之下有些好笑,但仔细品味后才发现,原来还有那么几分道理。其实在我看来无论是什么神教,说到底也不过是给一类或者一群人制定的一种约束自身的一系列规则而已,而神的存在与否,也某种意义上也是给一种物象人化。当人类带着敬畏的心情膜拜神的时候,大多也是在膜拜他们所代表的特殊含义、膜拜人类所没有的特殊能力,膜拜他们想膜拜的,膜拜他们敬畏的——而这一切,在我看来,都会归向最终的起源:神奇的自然。

其实我认为科学的研究对象也是自然,科学与神学的最大区别便是他们对待自然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科学总是本着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严谨好奇的特性,喜欢把什么都解剖开来一探究竟,了解他们的结构组成、物理与化学性质,随后盘算着该做怎样的实验,才能发现它们在哪方面可以被人类好好利用;而神学则是要求信仰者百分百敬畏他们的神,或者更贴切地说是敬畏自然。一场普通的雨都有可能让他们联想到雨神,如果再加几束闪电,宙斯庙的门槛说不定就被信仰者踩得差不多了。

当然,我想到的不仅仅是这些。真理、勇敢、家庭、死亡……那十几篇文章怎能涵盖得了人的一生?这或许是作者自己的人生追求罢。真理与谬误,勇敢与懦弱,幸福与痛苦,甚至笑着哭……(想反义词还真是头疼)这些本应是矛盾的一对对,却又如此和谐的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中。

或许人生并不是任何人能论述得全的,但作者还是给了我去思考的方向与大致内容,本书中也有不少真知灼见。若是日后想起,翻出这本薄薄的册子,看着那些我并不认同的论点,我想我唯一能做的便是,面对那些矛盾,将它们揉在一起,炖出精华,给自己慢慢享用。

 

篇2:《培根论人生》读后感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常想,要是我能多读书,时时接受熏陶,我不也可以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吗?由于种种原因,我没有时间读很多的书,所以我也没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但值得庆幸的是,我读到了一本好书,那就是——《培根论人生》。

《培根论人生》确实是一本好书!我之所以喜欢它,是因为这本书谈论了人生的价值,它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美、善、恶,告诉我天性与修养的关系,嫉妒与猜疑总是在悄悄地毁掉人间最美好的东西,这本书使我感悟到人活在世上应该有自己真正的价值。其中,“论求知”与“论友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谓“求知”,无疑是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促使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甚至超越知识。而其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而实践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学习尝试则可以检验、修正知识本身的真伪。其实,一个人如果没有求知欲,就会像市侩一般,庸庸碌碌,无所作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社会就像一条大河,如滔滔江水奔流不息连绵不绝。人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甚至慢进亦退。我们生活在一个加速度的时代:加速的时间、加速的工作、加速的知识更新……处在这样一个知识瞬息万变的时代里,处在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为避免自己陷入“贬值”、“淘汰”的境地,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事实亦证明,处于学习状态的人必定会成为最有潜力、最有价值的人。

篇3:《培根论人生》读后感

弗兰西斯·培根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作为散文家,培根对每个题目都有独到之见,诛心之论;而文笔紧凑、老练、锐利;说理透彻,警句迭出。例如:“善择时即省时。”“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顺境易见劣性,逆境易见德性。”“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这些话充满成熟的人生经验,而写法则务求清楚达意,使用的比喻十分恰当。培根下笔,时而洋洋洒洒,时而十分简约,潇洒飘逸,有大将风度;口吻十分自信、认真;论断分明,又不失诗人奔驰的想象;不时用上一句拉丁文,使他的文章多了一份书卷气,带上一点古香古色。培根的散文以准确、清楚、条理分明著称,加上他擅长写出饱含人生的经验和智慧的名言警句,形成了培根散文的独特风格。

文学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和体现的风格特色,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准确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除了说明要传达出“思维内容”外,还着重强调“风格特色”——因为这正是文学作品不可缺少的关键之一。没有风格的作品必然显得苍白无血,毫无生气,正如人缺少了他的个性一样。而作品有了风格,人物的音容笑貌便会跃然纸上,机趣横生。因此,作为文学翻译,它必然也要力求传达出原著的这种精神风貌,否则这种翻译是毫无意义的。

《论高位》是培根哲理散文的一个缩影。作者以一个热衷于政治,深谙官场运作之人的口吻,娓娓讲述该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居高位者,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浮沉宦海的不易和辛酸,令读者不禁感叹其思想之深邃。它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其实,《论高位》整篇文章就是一个大警句。要译出培根散文之简约的风格,译出他那种自信的口吻,格言般的警句确实不易。

王佐良利用其深厚的汉语文字功底,旁征博引,恰当地再现了原文的各种风格意义和美学价值。水译文与原文在内容和句式上实现了高度的吻合,堪称佳作。

2 翻译思想

所谓文学翻译批评就是在不同译品的对象比较中去评估其对原文意旨的传达,在某种程度上更切近于应用领域中对翻译实践的总结和指导。比较王佐良先生和水天同先生《论高位》的两个中译本,我们首先从大处着眼,从两位翻译大家的翻译思想这个宏观上出发。

王佐良提出的翻译标准是“可靠”、“可读”。“可靠”就是忠实,“可读”就是流利。王说翻译时要:

1)辨证地看——尽可能地顺译,必要时直译;任何好的译文总是顺译与直译的结合。

2)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王佐良1987:3)

在翻译中,王佐良采用的是“适合就是一切”的原则,文体应适合原文,直译还是意译也要适合原文,最终的目的是在总体效果上尽可能接近原文,亦即“通篇的神似”。他认为最重要的是译者能传达出整个概念或者整篇情感,因而不是词对词或句对句的翻译,而是着眼于句以上的单位,如段、整个篇章。为了译文的语言适合原文,应“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并“尽可能地顺译”。

王先生不但是这样阐述的也是这样践行的。他翻译的《培根论说文集》已成经典,迄今为止没有更好的译文可以与之媲美。随意一个句子王先生都可以翻译得既准确贴切,又符合汉语习惯,并且在没有改变原作意思、文体和口气的情况下,用最优美的汉语表达出来,极富艺术之美。

水天同先生在翻译《培根论说文集》时,写到:

1)译此书时或“亦步亦趋”而“直译”之。或颠倒其词序,拆裂其长句而“意译”之。夫“直译”“意译”之争,盲人摸象之争也。以中西文字相差如斯之巨而必欲完全“直译”,此不待辩而知其不可能者也。亦有两方语句,不约而同,顺笔写来,自然巧合者,当是时也,虽欲不“直译”岂可得乎?

2)译文以白话为主,然间亦用文言者,培根之文时而平易朴直,时而雍容典雅之故也。译者既抱定传达原作意思口吻之宗旨,自不必墨守一格,禁于一隅也。

从两位翻译家的宏观翻译思想来看,都强调了“直译”和“意译”两种翻译方法缺一不可。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两种手段应灵活选用。译者的任务就是再现原作的意境和精神。一个出色的译者总是能全局在胸而又紧扣局部,既忠实于原作的灵魂,又便利于读者的理解与接受的。

3 文体风格

就文体风格而言,王遵循“文体如之”的原则,鉴于培根文论的文体具有正式、凝炼、古雅的特点,王在其译文中使用了文言词和文言结构。用文言文来翻译原文有三点优势:1)文言词汇色彩正式、庄重,既能反映文章题材的特点又能体现原文的文体特征。2)文言文具有古雅的特点,可以精微地再现原文古色古香的风韵。3)文言文句式短小精焊,言简旨深,很适合体现原文简洁、洗练的风格。

因为培根随笔是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作品,其语言属于16-17世纪古典英语,王以中国古典文体,来翻译同样属于古典英语的散文作品,忠实地实现了“文体如之”。但文言译本适于有一定古典文学修养的读者。

水译文以“白话为主,然间亦用文言”,是“培根之文时而平易朴直,时而雍容典雅之故也”。水译文力求通俗易懂,平易近人,使其达到雅俗共赏。

例:(1)So as they have no freedom;neither in their persons,nor in their actions,nor in their times.

因此不论其人身、行动、时间,皆无自由可言。(王译)

所以他们是没有自由的,既没有个人底自由,也没有行动底自由,也没有时间底自由。(水译)

(2)It is a strange desire,to seek power and to lose liberty:or to seek power over others,and to lose power over a man’sself.

追逐权力,而失自由,有治人之权,而无律己之力,此种欲望诚可怪也。(王译)

要寻求权力而去掉自由,或寻求凌驾他人的权力而失却统治自己的权力,这一种欲望是一种可异的欲望。(水译)

显然,王译文采用典雅文言句式,力求简洁。通篇布满了“乃”、“之”、“也”、“皆”、“殊”、“亦”、“曰”和“云”等等文言文句式。而水译文也有其独特的“底”和“那末”,以白话为主,间用文言,力求表达清楚。培根的文章中实含有当时的文章的各种特性——如词藻之富丽,思想之繁复,趣味之隽永,机锋之警锐皆是也。就文体风格而言,王佐良先生的译作贴近原文,使读者感受到对等的美学效果。而水天同先生译文平铺直叙,平易近人。

4 字斟句酌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文学翻译早已摒弃了“字对字”,“句对句”的死译。特别是散文翻译,译者不仅要准确“达意”,还要精确“传神”,实现原文与译文的“自然巧合”。

例:(3)MEN in great place are thrice servants:servants ofthe sovereign or state;servants of fame;and servants of business.

居高位者乃三重之仆役:帝王或国家之臣,荣名之奴,事业之婢也。(王译)

居高位的人是三重的仆役:君主或国家底仆役;名声底仆役;事业底仆役。(水译)

作者开篇点题,以三个短句“servants of”来诠释首句,可谓气势恢宏,有“一览众山小”之感。

两个译文都采用的是直译,但对“servants”一词的处理迥异。王译中分别为“仆役”、“臣”、“奴”和“婢”,此乃精雕细琢的典雅之译。句式采用四字格,具有精练、文雅、音韵和谐的特点,能很好地体现原文的书面语色彩。王的译文更符合中国文人的趣味。水译文则统一译为“仆役”,不断重复,铿锵有力,并且在形式上保留了原文的重复,也值得品鉴。但水译文的白话是三十年代的,语言陈腐,现在的读者读起来虽然能够明白,但是却平添生疏感。如“底”意为“的”,意思虽然明了,但文趣却大为逊色。

(4)Certainly great persons had need to borrow other men’sopinions,to think themselves happy;

显达之士率需借助他人观感,方信自己幸福。(王译)

无疑地,居高位的人们得要借他人底意见才能以为自己是幸福的;(水译)

王译文中对“居高位的人”在不同语境,有不同称呼。而水译文通篇都是“居高位的人”或用人称代词来指代。“think”一词有多义,两位译者分别选取了“信”和“以为”。“以为”有“幸福”假象之嫌。

(5)For they are the first,that find their own griefs,thoughthey be the last,that find their own faults.

盖权贵虽最不勇于认过,却最多愁善感也。(王译)

因为这些人是首先发现他们自己底忧患的人,虽然他们是最后才看出自己底过失的人。(水译)

这是一个对比句,句式简洁。王译改变了语序,将“the last”,“the first”分别意译为“最不”和“最”。而水译文则直译,分别译为“首先”和“最后”。这都是可取的,准确达意即可。但王将“griefs”译成“多愁善感”,有些勉强。水译为“忧患”,则较为合适,形象地表明了身居高位的人只顾自己安危,却迟于审视自己过错的自私行为。

(6)Whereof the latter is a curse:for in evil,the best condi-tion is not to win;the second,not to can.

作恶可咒,救之之道首在去作恶之心,次在除作恶之力;(王译)

而后者乃是一种可诅咒的自由:因为谈到作恶最好是不愿意,其次就是不能够。(水译)

“首在去作恶之心,次在除作恶之力”,王通过增词法变抽象为具体,译出了句子的实意。水则像“戴着镣铐的舞者”,译文严格按照原文的句式、词性,虽然忠实于原文,但“最好是不愿意,其次就是不能够”一句让人难以领悟透彻。

5 结束语

培根关于处高位者为人处世态度的议论,不但是说理公允,而且是参透世情之作。思想之精密与语句之简洁使无数读者喜读。王佐良先生用半文半白的雅文,十分精湛地再现了培根散文的修辞手段,文体风格,篇章意境,既富有形象之美,又富有音韵和节奏之美,真可谓尽善尽美。水天同先生用通俗易懂的俗文,平铺直叙地传达了培根文论的思想内容。准确达意,通俗易懂,平易近人。两位篇译文都乃精雕细琢之大作。知其雅者赏其雅,乐其俗者赏其俗。两篇译文,各具特色,各有

摘要:培根的文论以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和文学精绝而风骚独领。其《培根论说文集》可以说是少数“世界书”的一部,不是为一国而作,乃是为万国而作;不是为一个时代,而是为一切时代。《论高位》是其中名篇之一,是关于当权者的地位以及为官之道的经典著作。此文从现代翻译大家王佐良和水天同的《论高位》两个中译文进行评析,并论证王译是雅文的模范,而水译是俗文的代表。知其雅者赏其雅,乐其俗者赏其俗。两篇译文,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关键词:翻译思想,文体风格,字斟句酌,雅文,俗文

参考文献

[1]Munday,Jerem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London:Routledge,2001.

[2]Newmark 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 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162-173.

[3]Wang Zuoliang.A Sense of Beginning:Studies in Litera ture and Transla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1.

[4]Wang Zuoliang.Degrees of Affinity[M].Beijing:Foreign Lan 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87.

[5]弗兰西斯·培根.培根论说文集[M].水天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6]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

[7]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8]王佐良.王佐良文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篇4:培根论学习

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时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仅仅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需读其部分者,有只需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需全读,读时需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做笔记者须记忆力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精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需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需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效可医.

篇5:培根人生论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培根人生论读后感(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培根人生论读后感1

《培根人生论》是英国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哲学智慧与人生经验的结晶,凝聚了文艺复兴以后欧洲古典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理想。但即使放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其中的观点也使我们受益良多。

我们生活在一个群居社会,每天都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接触。因此必须懂得如何得当地待人接物,那么细节就显得尤为重要。细节上的一丝不苟可赢得很高的称赞。因为细节更容易被人注意,而施展大才的机会犹如节日,并非每天都有。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声誉。这正如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王所说:“礼节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信。”礼仪是微妙的东西。它既是人类间交际所不可或缺的,却又是不可过于计较的。如果把礼仪形式看得高于一切,结果就会失去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信任。因此在交际中要掌握分寸,既要直爽又能不失礼。无论地位高低、财富多少,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心存善念。善良,是人类的一切精神和道德品格中最伟大的一种。如果人不具备这种品格,那么就如同卑贱的鼠辈,既可怜又可憎。

人心固然应该善良,而行善却不能仅凭感情。意大利有句嘲讽话:“过分善良,就是傻瓜。”的确,人性中仁善的倾向有时候也会犯错误,为了不做滥施仁爱的傻子,我们就要注意,不要受有些人假面具和私欲的欺弄,而变得太轻信和软心肠。轻信和软心肠常常诱使老实人上当,因此行善还要靠理智的指引。

培根人生论读后感2

大家早上好,接下来我将为大家分享我读《培根人生论》后的一些感受。不是说你每看了一本书,你就会比以前更高了一个层次,也不是说你看了很多的言情小说,你就对爱情有更深的了解,更不是说你看了数不清的名人传记,成功就近在咫尺。由于我的阅历有限,自然是没那种可能在短短的几十天后,看完了《培根人生论》,就将人生理解得与众不同,将人生看得透彻明白。但读了书后,我当然还是有些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一些见解。

真理如珍珠般璀璨培根他这样说到:使人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受欺骗的原因,不仅由于探索真理的困难,也不仅由于真理使人的幻想破灭,而且是由于假象更适合人性中喜欢自我安慰、自我欺骗的恶习。是的,当今社会中大多数人似乎已经没有那种再想追根究底的精神和坚持真理的想法了,人们似乎更加愿意相信谎言和假象的东西。就算明明知道是被欺骗了,但是仍然愿意接受谎言带来的暂时性的利益。

也许我们已经习惯了不再思考,不再频繁地去质疑,不再对什么事都抱有怀疑,坚信专家所说的,相信政府所说的,相信国家所说的。“那些欺诈的行为,像蛇一样无法立足,只能靠肚皮爬行”,“没有比虚伪和背信弃义更为可耻的罪恶了!”培根把这样的描述给了骗子和虚伪的人。这个社会是需要真理的,因为真理是衡量我们堕落的判断与情感的尺度,更是衡量我们自身的尺度。就我而言,我这个专业而言,将来大多数都将成为培育祖国的花朵的人,所以我们要更加坚信真理,诚信守时,对小学生做好良好的榜样。

培根人生论读后感3

读了何新翻译的《培根人生论》,他的语言简练典雅,行文传神机智,读起来如沐春风。里面有作者对人世的通透洞察,融合了作者的观实主义与道德理想,这是文艺复兴以来欧洲古典人文主义价值观念和政治思想的集中体现。但我不能说我有多喜欢这本书,因为时代进步了,就算是培根也有他的时代局限性,很多观点在我们这个时代来说都是老生常谈,而且培根的观点受宗教影响很深。不过,它语言浅显,道理精辟,绝对比那些所谓的成功学书籍更能打动人。下面就是几篇给我的感触。

培根在论嫉妒的开篇中就有提到“在人类的各种情欲中,有两种最为惑人心智,这就是爱情与嫉妒。”嫉妒能创造出虚幻的意象,激发人心中强烈的欲望。培根讨论了“哪些人轻易嫉妒,那些人轻易招来嫉妒”的问题。嫉妒者往往是有某些地方比不过被嫉妒者。或许人类有这样一种倾向:人若不能从自己的优点中获取到养料,就会试图从别人的缺点中获取养料。

也就是说嫉妒者会试图破坏别人的幸福来安慰自己没有这样的幸福的缺失。嫉妒者的心理是不平衡的,他必须贬低别人的能力才华,破坏别人的幸福才能使得他的心理平衡些。其实大多数人都经历过心理不平衡的状态,但我觉得有些嫉妒只是放在心里而不会采取行动。文章里面有句话挺有意思的“嫉妒是一种四处游荡的情欲,能享有他的只能是闲人。”因为闲人空虚,才有时间,才有精力去嫉妒别人。培根还提到了一种容易嫉妒别人的人是经历过巨大的灾祸和磨难的人。

“因为这种人乐于把别人的失败看做对自己过去所历痛苦的抵偿”。我想这也是由于心理不平衡所引起的。彼此越了解,嫉妒心将占据越高。人可以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绝不能容下让身边人的种种上升的趋势。一个循序渐进地高升的人也不会招来嫉妒。因为这种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当的。嫉妒在人的生涯中是必经的道路,同情心总是医治嫉妒的一味良药。但有多少人能明白文中的道理呢?

论美篇,是一篇关于“美”之作,“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人生观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但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培根人生论读后感4

以前曾经断断续续读过一些培根的随笔,前日有幸替补参加了市(县)区司法局中层干部培训班,更有幸聆听江城监狱长张久庆前辈的讲课,受益最大的莫过于激发起重温培根随笔的热情,昨晚整夜拜读了著名学者何新先生翻译的`培根《人生论》,从而得以有机会完整地读完培根所有58篇随笔和1篇随笔残篇,读完之后觉得受益匪浅。

培根的随笔兼有散文、论文和随笔的意义,翻开后,给人的第一个印象就是文章短小。58篇随笔中,很多都不超过千字,可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让人受益匪浅,正如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所说的,“简洁是智慧的灵魂。”58篇随笔,每一篇都是培根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人生阅历的记录与智慧才华的结晶,每篇都文笔优美、语言凝练、寓意深刻。随笔谈到的“真”、“善”、“美”、“人性”、“幸福”、“生死”、“爱情”、“财富”、“智慧”、“勇敢”等,哪一个不是关于人生的重大课题,哪一篇不充满着生活哲理,贯穿着辨证思想。每读完一篇,总是思绪万千,但细细理来,所有的感悟都已被他随笔中精炼的语句所概括。当然,58篇随笔中也有些篇章存在着争议,如《论韬晦》、《论野心》等篇章中叙述的做人之道,实际上是典型的市侩哲学;《论帝王》、《论贵族》等篇幅中则旨在向君王介绍统治经验和权术。这些有小小争议的篇幅却无法掩盖随笔折射出的那种对于人性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深沉见解。

培根人生论读后感5

不久前,经朋友推荐拜读了著名学者何新先生翻译的《培根人生论》,读完之后顿觉受益匪浅。《培根人生论》兼有散文、论文和随笔的意义。它不仅文笔优美而且论述精辟,用其敏锐的洞察力把复杂的人生问题用散文的体裁写出来,一下让原本枯燥无味的人生理论变得栩栩如生起来,而且写得是如此生动有趣。在《培根人生论》之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如《论读书》、《论美》等,但我印象最深的却是《论时机》。他在篇中说到“当危险逼近时,善于抓住时机迎头邀击它要比犹豫躲闪更有利。因为犹豫的结果恰恰是错过了克服它的机会。”

人的一生很多事情是不可能用确定论来准确描述的,但机遇确是成功的首要因素,就人生而言,一生中大的机遇可能十几年、几十年一遇。大的机遇是历史和社会造成的,因此要想有所作为,一定要善于省时度势,看清发展的大趋势,有良好的洞察力去感知哪里有“金矿”。还有一种机遇是社会造成的,我国生活在六七十年代的人就没有很好的机遇可以利用,机遇往往是突然地或不知不觉地出现的,有时甚至永远不为人所知、或只是在回首往事时才认识到过去的那件事是个机遇,庆幸抓住了它或者后悔失去了它。

善于抓住机遇的人应该具有以下基本素质:第一,要随时做好准备,不要机遇来的时候临时抱佛脚。不仅要尽可能的获取各种各样的广搏的知识,还要尽可能锻炼出很强的创新能力。我们要取得成功,关键是要有创新能力,而不是光有读书能力。有些人非常刻苦,很爱学习,但是遇到新问题总是一筹莫展,这就是创新能力不足。第二,要从小事做起,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道理很简单,机遇总是突然地、不知不觉地出现,有时你甚至一辈子也不知道哪个是机遇。第三,一旦出现机遇的时候,全力以赴,兢兢业业地抓住它。第四,要锻炼出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在复杂的情况下发现机遇。许多学生念书时成绩很好,但后来,有的人成就很多,有的人却一事无成。关键在于面对新出现的复杂局面时,能否发现机遇。

机遇难得,我们可以创造机遇吗?答案是肯定的。当然可以,但一定要要善于与人相处和交流。交流对一个人的成功很重要。英国作家萧伯纳说过,“两个人交流思想和两个人交换苹果完全不一样,交换苹果,每个人手上只有一个苹果,而交流思想,每个人同时有两个思想。”如果大家都懂得这个道理,学会与人相处和交流,博采众家之长,那么你就具备了得到机遇的一个非常好的素质。还要注意一定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对创造机遇非常重要。一旦工作出现问题,要很快调整自己,去做那些容易取得成功的事情。

篇6:培根论人生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培根论人生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常想,要是我能多读书,时时接受熏陶,我不也可以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吗?由于种种原因,我没有时间读很多的书,所以我也没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但值得庆幸的是,我读到了一本好书,那就是——《培根论人生》。

《培根论人生》确实是一本好书!我之所以喜欢它,是因为这本书谈论了人生的.价值,它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美、善、恶,告诉我天性与修养的关系,嫉妒与猜疑总是在悄悄地毁掉人间最美好的东西,这本书使我感悟到人活在世上应该有自己真正的价值。其中,“论求知”与“论友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篇7:《培根论人生》读后感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

轻轻地合上了《培根论人生》,静静地闭上眼,一时间似乎多了些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我们作为学生,无论面对学习中如何辛苦,学习上的成绩好坏,应该用乐观精神看待人生之路。虽然涉世未深,但却有了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与感知。纷纷扰扰十几年,虽说过的是自己的生活,但却有一种依赖,一种对世界不变的依赖,或许它很隐秘,但却不足隐形,它确实存在,并在我们的生命中真切地演绎着。当我们不断从这个世界中摄取时,我们是否想到回报?这样的回报不需要金钱,更不需要太多的`精力,我们只需时时怀着颗感恩的心,就足够了。它并不奢求什么,要的只是我们心中一丝淡淡的感情,要的只是不要忘记而已。 只要能尽了自己的努力,坚韧不拔地走下去,坚信“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之路,终将能为父母尽孝、为社会作贡献。

 

篇8:中学生的培根论人生读后感

中学生的培根论人生读后感1

弗兰西斯·培根,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他的《培根论人生》以文笔优美、语句简洁、趣味盎然、格言精妙而大受欢迎,历四百多年而未衰。本书体现了作者的现实主义与其道德理想的完美融合,古往今来,关于人生,有许多著名的论断,而培根关于人生的论述对人类产生的影响最为深远。

论人生,在我的理解中,人生,就是人们渴求幸福和享受幸福的过程。人类生存之死亡所经历的过程。人生富含哲理性、深邃性,也使之成为文学、影视作品的永恒主题。光阴似箭,一个人的生命再长,在时间长河中也只不过是那么一瞬间。在这人生的一瞬中,你将如何度过呢?是奢求?是奉献?还是混日子算数?

培根说:“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是不完美的.,但只要活得充实有意义,那么这一生就没有遗憾!”人们一直都很想弄个明白,人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通常人们的理解是,人生不过就是从生到死的一场场闹剧。生就给人们带来了喜悦,死就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悲痛。而在这过程中,更充满了欢乐、忧愁、成功和失败。关于这一话题,永远也找不到一个完美的答案。人生就像是一条路,不知何时才能走到尽头。人生是一本未写完的书,无论我们怎样翻着它,但是仍要等到生命尽头才知它的结局。人生更是一个谜,但答案却要等到生命的终结才能揭晓。在此之前,无论你是谁,甚至是天才也无法预见到。所以,我们更应该笑对人生,活着就要活出真自我。人生是充满希望的阳光。这是每个人都乐于接受的,因为有了新生命的诞生,世界才会有新的能量。就如人体中注入了新的血液,会显得健康,生气勃勃。从《培根论人生》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的感悟,下面我就说一下我读了这本书以后,关于读书的感悟。

论读书“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事物原理。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写作则能使人精确。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培根论述了读书的目的和作用,并指出读书和获取知识是密不可分的。随后培根在《新工具》这部著作中明确指出:“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是合于一体的,因为原因不明的地方,就不可能获得预期的结果。对于有待征服的大自然,恰恰首先必须服从它。”这两句话后来被凝缩成为现在已为人类所共知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培根是提出这一原理的先导。唐代的颜真卿也有诗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恨读书迟。”他们都在不约而同的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更应该好读书,读好书,藏克家说过:“读过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同时我们要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因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且歌德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

所以我想,我以后要更加努力读书,做到“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时时接受好书的熏陶,必能为以后的人生添加光彩。

中学生的培根论人生读后感2

人生是什么?为什么有无数的人不停地探讨它、追问它、论证它?人生是一个空洞而又深邃的话题,我们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却对这条路是那么陌生,充满着太多的未知因素。孩童时候的我们不会问人生,因为有父母牵引着,但是少年的我们,有了一定的思想意识,有了更多的疑惑烦恼,希望得到解答,很庆幸那时的我正因为有了《培根论人生》这本书指引着。

弗朗西斯·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应该是大众最为熟知的名言。当我第一次接触他的这本散文集时,我以为会是一本抽象晦涩的作品。然而并非如此,培根以他自身的经历和思考,人生以及人性的一些话题,解开了人生的奥妙。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溢于心中。虽然他没有确实得告诉我要怎么做,但是他对这些事情都做出理性的分析,让我对于人生有了自己的认知与感悟。

首先,世界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统一体。在开篇的《论真理》中探讨真理与谎言,培根说到是对于世人来说,真理犹如珍珠,它要在阳光的照耀下才变得明亮。真理不是那种红玉或者钻石,需要借助摇曳不定的烛光而幻化出五彩缤纷的色彩。但是其实真理是人性中最高的美德。而谎言就是“请求上帝来执行末日审判的丧钟”。在《论善与性善》中谈到“‘善’与神学中的德性,‘仁爱’相符合,并且不会过度,只能有错误。”在《论美》一文中,也培根写道:“美德尤比宝石,以镶嵌自然为美;而善附于美者,无疑最美。”真善美都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物。

但在《论伪装与掩饰》中说道伪装与掩饰使人迷惘,也“剥夺一个人作事底主要工具——信与任”。在《论嫉妒》中又说道嫉妒和恋爱一样让人分不出迷人或魔人,“很容易造出意象和观念;并且很容易进入眼中,尤其是当对象在场的时候,这些都是导致蛊惑之处”这些假恶丑又悄悄地毁掉了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在人生道路上的我们,要学会甄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才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其次,指导我在学习生活工作方面所重视的内容。他在《论读书》中谈到“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论友谊》中强调了人生中最不可少的就是友谊,如“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将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种乐于孤独的人不是属于人而是属于兽的”此外其他篇目中谈到习惯与教育,父母与子女,婚姻与独身等多方面的内容。我还特别喜欢他在《论游历》中所说的“游历在年轻人是教育底一部分;在年长的人是经验底一部分”,强调旅行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此外,还有可作为在官场使用的“厚黑学”。如在《论权位》、《论狡猾》、《论野心》等篇章。培根是写到的:“为追求权利而不惜牺牲自由,或者为追求驾驭他人的权利而牺牲自我,这种欲望真是叫人莫名其妙。升迁高就的过程那是极艰辛的,要吃不少苦头,但是升得越高,得来的苦越多,而且升迁过程有时还是见不得人的,因为其借用卑下的手段使人变得尊贵。”

“人想退的时候退不了,该退的时候呢,又不肯退,而退了的人呢,又不甘退已。官居高位者只有通过他人的看法才能认识到自己的幸福,倘若按其真切的感受并无任何幸福可言。”虽然现在的我涉世未深,不太能理解为何他们如此尔虞我诈只为等高楼,却又“高处不胜寒”,但是联系到实际中,从别人的眼光当中,得到所谓的快乐,是何等的凄凉。

“有些书是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可以囫囵吞食,有些书你就必须细嚼慢咽,充分的消化。”培根的这本书,每当我处于闲暇时刻总会翻一翻,它对于我来说的重要意义在于每个时期都带给我前进的动力。在高中时期,教会我如何解决同学之间的摩擦,如何面对学习的成绩变动,如何克服高考的重重压力,如何调节自己低落的心情;在大学时期,又教会我如何坚持自己的专业选择,从幻想的城堡中走出来,体会世界真善美的同时,也了解世界的假恶丑。曾经的我总想逃避这个世界,但是当我再次读到这本书,我才深刻了解到自己一直存在在这个世界上,但世界不是因为我而存在的,我不可能让整个世界适应我,只有我适应这个世界。可是这是世界上也只有一个我,只有用自己的力量打造一片天,才能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

中学生的培根论人生读后感3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常想,要是我能多读书,时时接受熏陶,我不也可以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吗?由于种种原因,我没有时间读很多的书,所以我也没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但值得庆幸的是,我读到了一本好书,那就是——《培根论人生》。

《培根论人生》确实是一本好书!我之所以喜欢它,是因为这本书谈论了人生的价值,它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美、善、恶,告诉我天性与修养的关系,嫉妒与猜疑总是在悄悄地毁掉人间最美好的东西,这本书使我感悟到人活在世上应该有自己真正的价值。其中,“论求知”与“论友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谓“求知”,无疑是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促使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甚至超越知识。而其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而实践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学习尝试则可以检验、修正知识本身的真伪。其实,一个人如果没有求知欲,就会像市侩一般,庸庸碌碌,无所作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社会就像一条大河,如滔滔江水奔流不息连绵不绝。人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甚至慢进亦退。我们生活在一个加速度的时代:加速的时间、加速的工作、加速的知识更新……处在这样一个知识瞬息万变的时代里,处在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为避免自己陷入“贬值”、“淘汰”的境地,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事实亦证明,处于学习状态的人必定会成为最有潜力、最有价值的人。

中学生的培根论人生读后感4

“真理是什么东西?”彼拉多当年玩世不恭地取笑说。他提这个问题是不指望得到答案的。世人多数心随境变,他们认为坚持一种信念就等于自戴一种枷锁,会使思想和行为无法自行其是。虽然作为一种学派的怀疑论早已消逝,但持这种观点者仍大有人在尽管他们的观念未必像古人那样清晰而透彻。

使人们宁愿追随诡言,而不去追求真理的原因,不仅由于探索真理是艰苦的,也不仅由于真理会约束人的幻想,而且是由于诡言更能迎合人性中的那些恶习。后期希腊有一位哲学家曾探讨过这个问题,因为他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些欺世诡言竟能如此迷人,尽管它们既非像诗歌那样优美,又不像经商那样能使人致富。我也不懂这究竟是为什么难道人们仅仅是为了爱好虚假而追求虚伪吗?也许因为真理好像阳光,在它照耀下人世间所上演的那种种假面舞会,远不如在半明半暗的烛光下来得梦幻和华丽。

对世人来说,真理犹如珍珠,它要在阳光的照耀下才变得明亮。真理不是那种红玉或钻石,需要借助摇曳不定的烛光而幻化出五色缤纷的浮光。

真真假假的诡言会给人带来愉快。假如一旦把人们内心中那种种虚荣心、虚妄的自我估计、各种异想天开的揣想都消除掉,许多人的内心将会显露出原来是多么渺小、空虚、丑陋,以至连自己都要感到厌恶。对这一点,难道有谁会怀疑吗?

感悟:谎言----虚伪的代名词(不包括善意的),文中说的一句话我很认同,人们之所以愿意去追随诡言是为了是“由于诡言更能迎合人性中的那些恶习”,人性,一个强壮到不能再伟大的事物,却又同时渺小到不能再脆弱,追随诡言,是在逃避,去逃避那些内心中的某些事物被活生生、血淋淋地揭开。文中说得不错,气炸地行为像蛇,只能靠肚皮爬行。没有任何罪恶比虚伪和背叛更可耻的!所以蒙田在研究“骗子”这个词为何如此可憎时说得好:“深思一下吧!说谎者是这样的一类人,他敢于狂妄地面对上帝,却不敢勇敢地面对世人!”

正是如此!曾经有一个预言,说基督返回人间的时刻,就是在大地上找不到诚实者的时刻而谎言就是请求上帝来执行末日审判的丧钟之声。对于虚伪和欺诈者们,这乃是一个严肃的警告啊!别真的让童年成为最“纯真”的时光,然后永远尘封在回忆最深的角落里。

中学生的培根论人生读后感5

我很喜欢《培根论人生》这本书,为什么?因为它让我懂得了什么事人生的价值,什么是真善美……它让我明白了人活在世界上究竟应该拥有一个怎样的人生价值。

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学习尝试则可以检验、修正知识本身的真伪。“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社会就像一条大河,如滔滔江水奔流不息连绵不绝。人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甚至慢进亦退。我们生活在一个加速度的时代:加速的时间、加速的工作、加速的知识更新……处在这样一个知识瞬息万变的时代里,处在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为避免自己陷入“贬值”、“淘汰”的境地,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事实亦证明,处于学习状态的人必定会成为最有潜力、最有价值的人。

人生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友谊,就是朋友。我将《培根论人生》中的《论友谊》读了好几遍,其中,我特别喜欢那句:“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将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种乐于孤独的人不是属于人而是属于兽的。”这句话将“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和“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旷野”这两句谚语概括起来,而且十分之精湛,令人折服。然而他在《论友谊》中的另一句话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句话将友谊的真正含义描写了出来,而且使我们切身体会到,即使刚刚吵完架的朋友看到了这句话,也回不由自主地想对对方道歉,因为友谊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太重要了,千金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好走路,有了新朋友,勿忘老朋友。无论何时何地,在心灵深处,朋友间彼此相互祝福,友谊时时刻刻温暖着我们的心田,这何尝不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呢?

我们作为学生,无论面对学习中如何辛苦,学习上的成绩好坏,应该用乐观精神看待人生之路,只要能尽了自己的努力,坚韧不拔地走下去,把握今天的每一刻,为明天,为未来做足准备,我相信我们以后一定是祖国的栋梁之才。

上一篇:好人有好报作文450字下一篇:细雨闲花听有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