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随笔初中读后感800字

2024-04-07

培根随笔初中读后感800字(共12篇)

篇1:培根随笔初中读后感800字

弗朗西斯・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散文家、哲学家,其代表作《培根随笔》也散发着智慧、理性与艺术的光辉。品读其文字,有如与一位跨越时空的睿智老人促膝相谈,优美华丽的文笔中无不蕴含深刻的哲学道理。

虽说是随笔散文,但全书中每一篇作品都具备严禁的逻辑性,作者针对时势,对美德、哲学、政治、宗教、人情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崇尚理性,但不一概否定,他认同宗教,但不盲目迷信,他以虔诚的态度、全面的眼光评古论今,他的每一篇精小的文章都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在《谈真理》中,他鄙视谎言与虚伪,将其喻为“吁请上帝审判人类的最后钟声”,然而盲目地追求真理,则是作茧自缚,是对其的一种亵渎。真理并不是绝对,有些人甚至利用“真理”迫害他人,因为这样能掩饰他们那过去的愚昧,博得虚假的欢悦。真理只不过是人们在认知上与道德达成的一致,只是一种心灵的依托罢了。

“幸运的好处令人向往,厄运的好处叫人惊奇。”在《谈厄运》一文中,培根与历代哲学家一样,赋予“厄运”光明。他认为厄运孕育奇迹,厄运造就坚忍,厄运是一代伟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厄运中的安慰与希望,如同阴暗的底子上绣上明快的图案,更加鲜明刺目,惹人喜爱。“美德如同名贵的香料,焚烧碾碎时最显芬芳:因为幸运最能揭露恶性,而厄运则最能发现美德。”正是因为厄运的存在,人们的觉悟才得以被激发,才能在逆境中秉持信念。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总有进步,这其中也有一部分得益于厄运。

不仅是哲理,培根在艺术方面也颇有研究,对造物之美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谈园林》与《谈建房》中,他作为设计师的才能可见一斑。只是他的这些文字是写给王公贵族,文中的设计方案也颇费资力。培根也属于新贵族,也喜爱园林这种散心场所,但他并不提倡过去的观点。园林是上帝赋予人类的艺术,而不是用来显示身份的标志。那个时代已被功名利禄污染,许多贵族尽管拥有万贯家产,却还是郁郁寡欢或者整天算尽心机。园林、宅邸,他们所有的这一切,有多少是本着最纯朴的初衷而建,有多少人能够体会其真正的乐趣?正因如此,这才被称为“艺术”,也是艺术家注定孤独的原因之一。

虽是跨越世纪,却字字警人。

[培根随笔读后感800字初中]

篇2:培根随笔初中读后感800字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培根随笔》有感_培根随笔读后感8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培根随笔》有感_培根随笔读后感800字1

读了《培根随笔》,感觉自己深受教育。

培根是哲学家,远在万里之外的英国,还是几百年前的古人。这三点对我来说都是距离。我对哲学家一向不怎么感冒,总觉得哲学太深奥,我搞不懂也不想搞懂;作为一个欧洲国家的英国,隔得那么远,远不像祖国的某个省,某个城市那样能给我亲切感,所以我对这个国家也不怎么感冒,因为暂时也不奢望有朝一日能去牛津或者剑桥留学,所以也不想对它感冒;几百年前的古人,我一直以为与他们之间的代沟太大了,我对他们总是敬而远之的。

但是,一读《培根随笔》才发现,所有的距离都不是问题,我和几百年前的英国哲学家培根原来也可以亲近。这实在是《培根随笔》的魅力的功劳。

哲学是深奥难懂的,有康德的三大批判为证,据说黑格尔的《小逻辑》也绕晕了不少聪明人的脑袋。但《培根随笔》给人的感觉不一样,它很好懂,没有艰涩的哲学名词,也不故弄玄虚。仅仅从文字的语气看,完全是一个大叔在跟你拉家常,只不过谈的不是柴米油盐,而是人生、智慧、爱情、友谊等高雅的话题,当然这些话题也是很多哲学家喜欢讨论的。要是所有的哲学书籍都这么好懂,我一定会喜欢哲学。这感觉,完全就是一个知识广博、生活经验丰富的大叔在和你谈心,谈着谈着,你就被他征服了,你也就信服他说的那些道理;听着听着,你不知不觉中就长了见识,明白了很多事理。

读《培根随笔》所长的见识之一就是,知晓了不少西方世界的事。作为一个生活经验丰富的人,培根在他的书中谈了不少的见闻,当然谈的是他所在的英国和欧洲的事情。读他的书,仿佛就是一个欧洲通在带着我们游历,欧洲各国的风士人情,历史掌故,山川地貌,由他娓娓道来,我们再一一听下去,如沐春风。原来远在万里之外的欧洲,那里的风俗人情跟我们这里的大同小异,好人也同样热心肠,坏人也同样捣蛋。高鼻子蓝眼睛的那些家伙,其实很幽默风趣善良。

读完《培根随笔》,我对这几百年前的古人也产生了亲近感,不觉得有什么代沟,除了觉得他博学、幽默、机智外,并不觉得他高高在上,也没觉得他板起一副面孔。由此我觉得,古人并不是古板之人,在感情上与现代人完全是相通的,我先前对他们你印象,实在是偏见。

以上算是读《培根随笔》的感受,也算是收获。我想,以为有机会,我一定多读读这样的书,读书的好处看来还真的不少呢!具体的好处肯定不止这些,培根在他的《论读书》中,对读书有全面的洞见,我以后一定再好好学习。

读《培根随笔》有感_培根随笔读后感800字2

《培根随笔》是由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培根所著。生于贵族家庭的他从小历经磨难,使得他阅历丰富,言论深邃。这本书就是他的言论集,有论真理,论死亡论嫉妒等篇章。

“知识就是力量”大概是培根说过最有名的一句格言了。在《论学习》中他写道:“工于心计者鄙视学问,单纯愚鲁者仰慕学问。”而那些能成大业者无非不是学识渊博。有着高于他人的见解方能统领大局。于是,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充实自己,增长才干,明辨是非,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升华,而并非“挑剔质疑,不是盲从,也不是为了增加谈资。”

学习知识要适量,劳逸结合,不要为了炫耀知识而读书,而是把读书当做一种乐趣。同时,学习也要讲究自己的方法,而不是刻板的搬运教材,“要靠经验加以规划,否则就可能歧路亡羊。”掌握自己的方法,就能够事半功倍。学以致用也是学习的重要关键学会了不等于会用,把学会了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久而久之,成为了一种经验才是真正掌握。

《论死亡》也是令我感触较深的一篇。许多人都对死亡充满了恐惧,其实真正令人恐惧的是后人对死亡的渲染,即“与死俱来的一切”他们畏惧亲人的哭号,死亡时的痛苦和死后的世界。所以,许多古代帝王暮年都在寻找长生不老的秘方从而永远地统治这个国家。

但是,死亡是到另一个世界的必经之路,是重生的前提。培根说:“复仇之欲压倒死亡,爱恋之情蔑视死亡,荣誉之尊高于死亡,悲伤之极向往死亡,畏惧之心期待死亡。”人往往是被情感所控制的,改变一个人的情感和对死亡的看法,那么就不会再畏惧死亡,因为,在某些事情面前,死亡就不再变得可怕了。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虽身陷囹圄却仍然不变的爱国情怀;“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是战士面对沙场的壮志豪情;“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是面对生死的坦然。常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不应该碌碌无为的草率一生,这样的人生就毫无疑义。生命就如一泓清泉,只有奋力的抗争之后才能品尝到它的甘甜;生命就如一块田地,只有努力的耕耘才能收获甜美的果实。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为了事业而努力,为了追求自我而奋斗,用自信和坚持装点属于自己的人生。

读《培根随笔》有感_培根随笔读后感800字3

读了《培根随笔》,从中受益匪浅。从书中我感受到的是他对于哲学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追求。《培根随笔》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可谓处处都是精华,我细细品味其中。

“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句话是《论友谊》中的一句话,他将友谊的真实含义描写了出来。是啊,朋友对于一个人来说太重要了,友谊对我们来说也太珍贵了。就我们来讲,从入幼儿园,开始慢慢接触社会之时,我们就拥有了朋友,从一个到几个,从单纯友好到刻骨铭心,我们渐渐读懂了友谊。从小学至今,我和一个朋友拥有了7年的友谊,7年的死党,让我们不必在每天面对对方时,装作一番笑脸,而是喜怒哀乐尽情地展现在对方眼前,与她一起分享。所以,好好珍惜友谊!

最让我感慨的还有《论死亡》这篇随笔。因为,我认为生命是最重要的,且人的一生只有一次,没有了生命,你何谈家庭,何谈友谊!所以,我们必须得活着。曾经看到过类似的报道,xx高中xx同学因学习压力过大而跳楼身亡。的确,在中国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学生心理负担是过于繁重,但无论怎样,我们不能悲观到结束自己的生命呀。人应该活着,而且应该认认真真地活着,而不是每天虚度光阴。我们应该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每一分,即使是每一秒也不能错过。人生在世,你应觉得有意义,所以你一定要为自己的目标而不懈努力。敢问如果你的生命中没有目标,成天行尸走肉一般,与死亡又有何区别呢?

《论美》着重论述了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其中有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善犹如宝石,以镶嵌自然为美;而善附于美者无疑最美,不过这美者倒不必相貌傻秀,只须气度端庄、仪态怡人”。读完后不禁要问一句,那么美到底是什么呢?联想起近几年的最美妈妈、最美老师、最美司机??其实,在他们身上无不彰显着美的魅力。也许他们的相貌还不足以倾国倾城,但他们的心灵美到足以倾国倾城。所以,不要太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与其我们每天上街买衣服买饰品装饰自己,每天关注自己的形体之美,还不如打扮得素雅些,多做一些善事,变成可爱的人,因为人是因为可爱而美丽。人的一生掌握在自己手里,我们要把握自己的命运,要让生命变得绚丽多彩。

读《培根随笔》有感_培根随笔读后感800字4

相信许多人在面对死亡时都会有这样的体验,或者说是所有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面对死亡,我们不知所措,我们恐慌,我们惧怕。可是,我们在怕什么呢?

正如培根所说,我们其实并不是惧怕死亡本身,而是惧怕伴随死亡而来的种种一切。日益衰竭的器官,变得十分丑陋的容颜,不能进食的口腔,再也无法说出来的言语,倦曲的身体……都会让我们联想到别离的那一天,联想到永别,联想到死亡。而更突出的是,当昨天还在一个办公室同事,同个餐桌就餐,同一条小道上散步。仅仅一个夜晚,也许就是一瞬间,一个意外就可能阴阳两隔。那时候,我们对死亡是多么的憎恨和恐怖啊!

面对死亡 —— 随风摇曳 —— 梦 里 梦 外面对死亡 —— 随风摇曳 —— 梦 里 梦 外面对死亡 —— 随风摇曳 —— 梦 里 梦 外面对死亡 —— 随风摇曳 —— 梦 里 梦 外但是,岁月会让我们成熟,岁月会让我们坚强和伟大。只要我们回首人生时无所遗憾,我们也许就会平静的面对死亡,无论是我们的亲人、朋友,还是我们自己。这就是“人生最好的挽歌,无过于当你在一种有价值的事业中度过了一生后能够说:‘主啊,如今请让你的仆人离去。’”(培根语)释意。

见过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在已步入老年人行列之后,对死亡已没有年轻时的那种忧虑和恐惧的心理。就是今年父亲在住院最严重最让人忧心的日子里,好象也没有太多的对死亡的概念。那个时候,只是想如果有能力,有办法改变或改善他的痛苦,就是最好的对他的回报和安慰了。所以,当看到年轻的护士为给他找血管注射,慢慢的从手背一直打到手腕的时候,就特别想有一个经验丰富的人来给他注射,以减轻他的痛。而在这个过程中,与死亡无关。

有时候,想到安乐死。从内心真实来说,我赞成实行安乐死,无论是对我的亲人,还是对我自己。人的一生其实是很痛苦的,所以应该让善良的人们,让经历了诸多痛苦的人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快乐、安祥、平静的离开这个美好的世界。

爱玩小聪明者,一般得实惠多多。许多小聪明的人,虽然没有特别能耐,也没有惊人业绩,却每每总能玩得让领导心花怒放。于是,升职、提薪、加级……便一一如期而至。

无论怎样,面对死亡,我肯定会无所畏惧。虽然,我会悲伤,但不会怕。

读《培根随笔》有感_培根随笔读后感800字5

睿智的人在许多事上都有与常人不同的见解。培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最近,我读了他所著的《培根随笔》一书,对于培根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感悟。

培根的一生为哲学和文学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这本《培根随笔》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首先,在观念和视角上它具有独到之处。对于死亡,培根告诉人们不要心生畏怯,凡是坚定执著且一心向善的有才有智之士都能避免死亡的痛苦。面对日趋严重的宗教冲突,他希望人们能以和平为本,对血腥的战乱说“不。我相信,倘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人民读过这本《培根随笔》的话,就不会让巴以冲突日益恶化了。对于生活中的艰难挫折,他总是把它们当做上天给予人的磨砺白己的机会。他相信不懈的努力总能将厄运变成好运。面对许多人的迷信和盲从,他大胆提倡无神论,希望他们用理智和亲情战胜心中的专制统治等等。其次,在此书中,作者不仅提出了独到见解,还引用著名文学作品中的经典语句加以论证,这大大提高了文章观点的可靠性。除此之外,《培根随笔》语言优美,层次清晰,让人读后有一种回味无穷之感。

出于对培根本人的敬仰,我在阅读此书时十分专注,也从中受益匪浅,特别是在思想观念方面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读罢此书,我发现:其实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解决不了问题的人。只要有对待问题的正确态度,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就好比一位登山运动员在爬山,倘若他抱定信心要爬上山顶,就定能攀上顶峰。正如培根先生一样,他坦然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社会中的不良风气,用理智从根源上分析并解决问题。这显然是做人做事应有的态度。在此书中我还学到了思考及看待事物的方法,即:要全方位多角度地看待问题,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应看到不利的一面。

不仅如此,我还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应该是虚伪的,而应该是坦诚的。虚伪的假面具只会使这个世界变得黑暗,而只有真城的桥梁才能将人心与人心连在一起。

《培根随笔》一书集合了培根先生一生的思想精髓,读起来就像是在与一位睿智的老人对话。我想:我应该在今后的日子里,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以及我身边的人,把培根老先生作为我的榜样,做一个坚定执著且一心向善的有才有智之人。

读《培根随笔》有感_培根随笔读后感800字6

《培根笔记》读后感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学家。他不但在文学、哲学上多有建树,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这本书就是他的言论集。“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其中,最让我感慨的还是“论死亡”这篇随笔。因为,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人如果没了生命,那还谈何友谊,谈什么幸运、财富呢?因此,只有活着,才能实现你的愿望。然而,人活着并不是虚度年华,而应该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一分、一秒都不可以错过。人在世就得使你的生命有意义,要为自己的目标、追求不懈努力,你要相信:胜利的曙光时刻在等待着你的凯旋。而我们呢?真正明白了吗?虽然很多人都很畏惧死,虽然这个字眼会让我们的恐惧油然而生,可是如果你的人生已经很充实、很美好了,“死”又算得上什么呢?你已经不枉此生了,你会觉得人生好幸福。聋哑盲人海伦。凯勒,这是一个众所皆知的大人物了,对待她,你抱什么样的态度,心里应该很敬佩吧,我想只要有一点点怜悯之心的人都会感动,甚至为她而哭泣。这样一个残疾人和我们这些正常人相比,我们当然占了上风了。那又畏惧什么呢?我们为什么就不如她呢?照理说,我们有能力学得比更好。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命运会因你而改变,人生会因你而绚丽多彩。所以,挑战是必不可免的。生命本是一泓清泉,只有挑战自我的人才能体味出它的浩荡;生命就像一首优美的歌曲,只有挑战自我的.人才能谱出优美的旋律。把握你的生命,努力奋斗,撒下汗水,不断耕耘,为你的人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一个好学深思的读书人,往往是一个才情并茂,文采飞扬的人。而培根正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随笔展现了他的文采,展现了他的人格,也展现了他的论点。

读《培根随笔》有感_培根随笔读后感800字7

说实话,我是很怕死的,战胜死亡的帮手。怕到培根所说的那些战胜死亡的帮手对我基本不起作用的程度。我怕死的原因,并不是培根所说的死亡的声势。

丧葬仪式以及其中的悲号痛哭对我的影响不大,因为总体来说我是一个比较独立思想的人,别人的行为对我影响不大,起码是培根这样的哲学家之外的普通人对我影响不大,而哲学家我还要挑一挑,看不顺眼的对我影响也不大,看顺眼的对我的影响也只是稍微大一些。那么我为什么怕死呢?不知道,只能说就是骨子里怕死。培根在他的随笔集2里提到的战胜死亡的帮手有这样一些:复仇、爱情、荣誉、悲哀、恐惧、哀怜、忠诚、事业。我想了一下,这些事情肯定会暂时起麻醉剂的作用,麻痹怕死的神经。但是,这些事情的麻痹时间有多长,其麻痹效力是否足以战胜死亡,则完全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

究其实质,因为这些麻痹之所以成立就是因为教育或洗脑的结果,而不同时空环境下的教育或洗脑内容是不同的,教育和洗脑的效果对不同的人也会不同。逐个分析一下上述帮手。先说复仇,虽然西西里式的复仇有些极端,但是总的来说个人或家庭复仇还是容易理解的;至于大的人群复仇例如村/团伙/民族/国家,大部分是老大们的忽悠,能不能到不怕死的程度其实并不像老大们说的那么夸张。爱情特别是失恋带来的强烈痛苦的确可能暂时压过对死亡的恐惧,但是一般来说越强烈的东西也越容易随风而逝。荣誉是各级老大们用来让人干活而又省钱的主要手段,捅破窗户纸后就会发现其实是浮云。亲人间的悲哀源于多年的亲密关系,大范围的悲哀则往往是由于大范围的洗脑,日本战败后大量日本人自杀是后者的典型案例。恐惧,其实是一个比较的问题,也就是对死亡的恐惧和对其它恐惧的比较。忠诚和复仇有些类似,忠于家人是应该的,忠于其他则肯定是被其他洗脑的结果,为忠于皇帝而死是何等愚蠢就不用说了,为忠于某个概念而死也只能让这个概念的最大获益者获益。

最后,为事业而死也类似于为忠诚而死,如果这事业的最大获益者是别人;如果事业是自己的爱好,那这就是一个精神状态的问题了,因为这在本质上和为吸毒而死是一样的。对于我而言,培根的帮手说的根本错误在于,他所说的帮手都是杀手而不是帮手。也就是说,这些帮手不是帮你战胜死亡,而仅仅是帮你战胜对死亡的恐惧心理。通俗地说,就是帮你安乐死而不是帮你不死。培根选择这些帮你死的帮手而不是帮你不死的医学,这让我不知是该叹息培根,还是叹息培根所在的时代。

读《培根随笔》有感_培根随笔读后感800字8

谈这本书感想,个人感觉我必须说说培根本人背景、所处时代、他的地位。培根,1951年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父亲尼古拉。培根是伊丽落白女王的掌玺大臣,母亲是文艺复兴时代一位博学多才的贵族妇女,有这样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再加上才华出从,培根本人已是1584年入国会,1596年被伊丽莎白女王任命为特别顾问,1617年被任名为掌玺大臣,1621年卷入受贿案被捕,1626年因风寒去逝。如些显赫的人生背景,我们可以感觉到,怎本书的出发点与目的,个人感觉里面谈到国家与政治的随笑,都不是我喜欢的文章,大多数文章都是以国家利益为众的前提来写,所有的思想都是为了国家,为了女王,我个人比较喜欢从人性本生来写事的书;

本书不喜欢有三:

一是基于培根的背景,所处时代,当时所处地位,写本书的基调,都是为了国家,把女王利益高于一切的基调;

二是培根本人已是律师职业,职业和权位使然,需然环环紧扣,所有文字都是在找证据一样;

三是文中太多的小论题,都是在谈大道理,教人如何为国,出发点是为国家上层人士,与如现实的生活相距甚远,我更喜欢发自普通人心底的书籍,描述人心灵的故事。

当然本书肯定是好书,喜欢有三:

一是里面有很多文章,如谈天性,谈胆大、谈爱性……等等都是我喜欢的内容,特别是谈天性一文,让我感触颇深,对小孩的培训上有了全新的认识,特别是最后一句很是有道理——“人的天性不生香卉,便长野草,所以让他适时地给前者浇水,将后者铲除”。

二是这本书是本伟大的书,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时期小孩子,我个人感觉就是必读,对青少年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里面很多好文章甚或可让小孩熟记于心,教与他们做人的道理,指明方向;

三是全文都是激励为主的文章,有很多可细细品味的哲理性语句,当认为生活对自已不公,受尽折磨时可是疗伤的哲理文字。

并且可以肯定,他绝不是一个依仗家庭而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在他的随笔集中可以看出,他对《圣经》是很有研究的,或许可以对其中的篇章信手拈来(虽然一些片段出现了错误);他对历史深感兴趣,对于历朝各代的王侯将相之事如数家珍;至于希腊神话更是融汇在各篇随笔之中,着实使文章显得生动有趣。

读《培根随笔》有感_培根随笔读后感800字9

说到培根,谁都会想起他那句遐迩传扬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的确,当今社会,知识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在这个暑假,趁着闲暇时间,我有幸拜读了他的著作——《培根随笔全集》。那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犹如当头棒喝,击醒了不知多少梦中人。

培根,他是命运多舛的一个人,生在官宦之家的他,年幼时就受尽了功名利禄的熏陶,长大后也就顺理成章的走上了仕途之路,然而,在经历浮沉的宫廷政变后,他最终被罢去官职。在沧桑的岁月里,他的人生受尽了苦难的历练,也就越显得芬芳。读他的文章,就像在听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赐教,须耐心倾听,反复揣摩。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论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开这文章中写的都是美、德兼备的男性帝王不说,这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它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展开评述。“善犹如宝石,以镶嵌自然为美;而善附于美者无疑最美,不过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须气度端庄,仪态宜人。”不错,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内涵,光有外表,只是一个躯壳,行尸走肉,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美丽呢?所以,人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美德如同名贵的香料,焚烧碾碎时最显芬芳。而厄运则最能发现美德。”信手拈来的一句话,甚是耐读,索性将它摘下来。细细咀嚼一番后,竟被我品出几分味道来,我想不仅厄运能发现美德,它还能使自己更透彻的看待自身缺点。

读完这书后,我忽然想起,人是没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个人的理想与信念不同,当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梦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别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来评判他人。况且人是有两面的嘛!应多看看别人的优点,吸取精华之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为将来漫漫人生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建造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如同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不得不肯定,从某一方面来说,这是一本使人上进的好书!

读《培根随笔》有感_培根随笔读后感800字10

弗朗西斯·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散文家、哲学家,其代表作《培根随笔》也散发着智慧、理性与艺术的光辉。品读其文字,有如与一位跨越时空的睿智老人促膝相谈,优美华丽的文笔中无不蕴含深刻的哲学道理。

虽说是随笔散文,但全书中每一篇作品都具备严禁的逻辑性,作者针对时势,对美德、哲学、政治、宗教、人情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崇尚理性,但不一概否定,他认同宗教,但不盲目迷信,他以虔诚的态度、全面的眼光评古论今,他的每一篇精小的文章都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在《谈真理》中,他鄙视谎言与虚伪,将其喻为“吁请上帝审判人类的最后钟声”,然而盲目地追求真理,则是作茧自缚,是对其的一种亵渎。真理并不是绝对,有些人甚至利用“真理”迫害他人,因为这样能掩饰他们那过去的愚昧,博得虚假的欢悦。真理只不过是人们在认知上与道德达成的一致,只是一种心灵的依托罢了。

“幸运的好处令人向往,厄运的好处叫人惊奇。”在《谈厄运》一文中,培根与历代哲学家一样,赋予“厄运”光明。他认为厄运孕育奇迹,厄运造就坚忍,厄运是一代伟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厄运中的安慰与希望,如同阴暗的底子上绣上明快的图案,更加鲜明刺目,惹人喜爱。“美德如同名贵的香料,焚烧碾碎时最显芬芳:因为幸运最能揭露恶性,而厄运则最能发现美德。”正是因为厄运的存在,人们的觉悟才得以被激发,才能在逆境中秉持信念。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总有进步,这其中也有一部分得益于厄运。

不仅是哲理,培根在艺术方面也颇有研究,对造物之美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谈园林》与《谈建房》中,他作为设计师的才能可见一斑。只是他的这些文字是写给王公贵族,文中的设计方案也颇费资力。培根也属于新贵族,也喜爱园林这种散心场所,但他并不提倡过去的观点。园林是上帝赋予人类的艺术,而不是用来显示身份的标志。那个时代已被功名利禄污染,许多贵族尽管拥有万贯家产,却还是郁郁寡欢或者整天算尽心机。园林、宅邸,他们所有的这一切,有多少是本着最纯朴的初衷而建,有多少人能够体会其真正的乐趣?正因如此,这才被称为“艺术”,也是艺术家注定孤独的原因之一。

虽是跨越世纪,却字字警人。

读《培根随笔》有感_培根随笔读后感800字11

每个少年的眼睛,黑白分明,犹如一块幕布。勇敢、冲动、懦弱、嫉妒、困惑……所有属于青春的绚丽色彩都在那黑白分明的幕布上上演。我也曾经让嫉妒冲昏了头脑,最终,理智还是胜利了。

读完《培根随笔》之《论嫉妒》之后,我才知道嫉妒给人带来的危害之大。培根曾经说过,嫉妒是一种病,一种传染病。它还是一种最邪恶、最堕落的情感,因此也是魔鬼的本性。原来,我也当过一回魔鬼。小时候的我,总是羡慕邻居家孩子的漂亮衣裙,恨不得将这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据为己有。长大了才知道,原来这是嫉妒,是一个布满陷阱的深渊,我胆怯地迈出第一步,于是就有了第二步、第三步的存在,让嫉妒暂时蒙蔽双眼。

小学的我,开始羡慕班级里的“领头羊”,也开始变得不喜欢与其他人交流学习,生怕其他人超越自己。心里的魔鬼在不停咆哮,挣扎,指示着我嫉妒成狂,变得自私自利。不,我讨厌这样的自己。与此同时,我也渐渐明白了,成长如同参加跑步比赛。看到别人比自己跑得快时并不一定会着急悲伤,唯有被同一起跑线上的人日渐超越时,才会着急悲伤,甚至嫉妒。我急了,也曾经想过做一个“趁着黑夜在麦田里撒播裨子的嫉妒者”,可理智告诉我,做人要光明磊落,不能做一些偷偷摸摸的事,否则最终害人害己。我想如今,理智已走在嫉妒的前头,而我的心智也渐渐成熟。随着时间的推移,那段年少无知的往事也被埋进了青春的坟墓。

其实,羡慕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向前走一步,可以变为钦佩,将其视作榜样。向后退一步可以变为嫉恨,将其视作敌人。可是,没有人是完全的天使,也没有人是完全的魔鬼。于是,就有了一颗漂浮不定的心。可我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就算是深渊,就算跌入谷底,也有爬出来的一天。少年的我们,不会让嫉妒充斥着我们眼前的世界。我们都不是天使,都不完美,可我们依旧喜欢爱护这个缺点多多的自己。

幕布上的青春糗事仍在上演。嫉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拥有一颗推崇嫉妒的心。愿我们都站在羡慕的前方,遥望未来;愿我们都把嫉妒埋入青春的回忆……

读《培根随笔》有感_培根随笔读后感800字12

假期在老妈的逼迫下,读完了《培根随笔》一书,说实话——笔《傅雷家书》好看多了,虽然书内讲的大多是一些哲理及对一些问题的探讨,但总体来说还是蛮不错的,下面就让我来为大家介绍《培根随笔》一书。

《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

下面摘抄几段以作赏析: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说明了朋友可以为你分享快乐和忧愁,有一个知心朋友是十分的重要的。

在《论死亡》中,有这么一段话:外斯帕显死时还说笑话;他坐在一个凳子上说:”我想我正在变神哪“。加尔巴临死作壮语说:”砍罢!假如这是有益于罗马人民的“。一边说着一边伸颈就死。塞普谛米犹斯?塞外拉斯死得爽快。他说:”假如还有什么我应该做的事,快点来吧“。诸如此类。那些画廊派的哲学家把死的价值抬得太高了,并且因为他们对于死准备过甚,遂使死在人看起来更为可怕。”他把生命底终结算做自然底恩惠之一“。说这句话的那人比较说得对的多了。死与生同其自然;也许在一个婴儿方面生与死是一般痛苦的。在某种热烈的行为中死了的人有如在血液正热的时候受伤的人一样,当时是不觉得痛楚的;所以一个坚定的,一心向善的心智是能免死底痛苦的。但是,尤要者,请你相信,最甜美的歌就是在一个人已经达到了某种有价值的目的和希望后所唱的”如今请你让你底仆人离去“。死还有这一点;就是它打开名誉之门,熄灭妒忌之心。”生时受人妒羡的人死后将受人爱“。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其实死并不可怕,在一些伟大的人眼中,这甚至是上帝给予他们的,所以做一个看淡生死的人吧。

在《论虚荣》中,培根这样写道:”自夸之人,是明智者嘲笑的对象,是愚昧者羡慕的偶像,是献媚者供奉的神像。而实际上,他们不过是一些受虚荣心支配的奴隶。“每个人都有虚荣心,但不要让虚荣心支配你的生活,做真实的自己才是做好的。

总之,读了《培根随笔》让我受益匪浅,所以在这里向大家推荐这本书,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翻翻这本书,也许,他会给你一些启示。

读《培根随笔》有感_培根随笔读后感800字13

我是第一次读《培根随笔》,刚看了个开头,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学家。他不但在文学、哲学上多有建树,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

他的整个世界观是现世的而不是宗教的(虽然他坚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义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经验论者而不是诡辩学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者而不是理论家。

《培根随笔》全书共分为五十八篇,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第五篇——论逆境,里面有一段令我印象很深:顺境中不乏恐惧与厌恶,逆境中也不乏安慰与希望。刺绣时,将生动的图案绣在黑布上,比起阴暗、忧郁的图案绣在浅颜色的布上,更让人愉快——悦目才会赏心。美德犹如珍贵的香料,只有当焚烧或碾碎时,才最为芳香。顺境最能显示邪恶,逆境最能显示美德。

这段话,使我想起了一个曾经看过的故事《你应该做一颗豆子》,篇幅很短却哲理十足,其中有段很有趣:犹太人说,这世界上卖豆子的人应该是最快乐的,因为他们永远不必担心豆子卖不出去。

卖豆人在豆子卖不出去时,可以拿回家,磨成豆浆,向行人兜售,如果豆浆卖不成功,可以制成豆腐,豆腐卖不成功,变硬了,姑且当做豆腐干来买。且豆腐干也卖不出去的话,那么就把豆腐干腌起来,变成腐乳。

第二种选择是卖豆人把卖不出去的豆子拿回家,加入水让它发芽,那么更加妙极。几天后,麦豆人可以改卖豆芽,豆芽如果卖不动,那么干脆让它长大些,卖豆苗。

而如果豆苗卖不动,就再让它长大些,移植到花盆里,当作盆景来卖。如果盆景卖不出去,那么就再次移植到泥土里,让它生长,几个月后,就会结出许多新豆子。你想想一颗豆子现在变成了上百颗豆子,那是多么划算的一件事。

文章的最后一句是这样的:一颗豆子在遭遇冷落的时候,都有无数种精彩选择,更何况人呢。我们在遭遇不顺时,至少应该比一颗豆子更坚强吧。

它让我明白了正是逆境给予人的压迫,才使得人不得不再一次鼓起勇气,放下忧伤,发现新的希望,所以逆境才更容易体会到美德,若把它当做是自己的一个特别的机遇、一个磨练自己的机会,从而也就会得到许多做人与处事的道理,更会使自己在人生的画卷上绘上了独特且绮丽的一笔,我想论逆境就是要表达这个意思吧。

读《培根随笔》有感_培根随笔读后感800字14

说实话,关于真理之巅的快乐,我是半信半疑。

说信呢,我也有过这样体验,就是自己数学考试半小时就交卷了,然后看着同学们还在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或者得了解最后也会被老师判错。这时候,出人头地的快乐,同班德比的快乐,异性倾慕的快乐,学业有成的快乐,光宗耀祖的快乐,未来期待的快乐,失利报复的快乐,等等等等说的出口说不出口的快乐,荡漾在心间,隐藏于脸上,透露出行为,实在难于言传,又实在憋不住言传。小小的数学题也许戴不上真理的大帽子,然后数学题里的数学其实也正是真理的一个小山头。培根的话让我回忆起这些快乐,所以当然是相信的。

说不信呢,我也有过这样的体验,就是酒桌上一位数学不及格的同学,身家财产N年前就足以过N辈子富足生活了,然后怜悯地看着数学比他好N倍的我等,或者买单后小小地对我等闪耀了一下他小小的眼睛。这时候,上述我等在真理小山头上的种种快乐,我想也同样荡漾隐藏透露在他的心间脸上行为,这些快乐,他不用言传,我们早已被言传。无商不奸,何况在中国特色的政商勾结的社会,那么他肯定是在真理的洼地了。他的快乐显然是对培根的讽刺,所以当然就不能相信了。

真理之巅快乐的说法,在培根随笔集1里。这说法引自古罗马诗人卢克莱修,原诗大意是:在岸上看船在水里颠簸是快乐的,在城堡里看别人在底下厮杀是快乐的,然后这些快乐都比不上在真理之巅看众生处于错误迷茫之谷的快乐。培根认为真理是天光,在烛光下辉煌的假象被天光一照就会原形毕露。在这种意识形态之下,培根说的真理之巅的快乐几乎可以说是不需要证明的公理。

然而,培根的时代相对于现在是简单的,培根对真理的看法也是相对简单的,不管是不是因为那时候有宗教。现在蜡烛早已被电灯取代,新一代人造光源也许比不上天光,但是在绝大部分给定空间里的亮度流明值很可能大大超过日光。如果天光就是日光,那么天光就不用想了;如果天光不是日光,那么20xx年之前天光还有戏吗?所以,假象的辉煌还是辉煌的,或者可以说就是辉煌的。大部分被社会承认的快乐都是在真理洼地而不是在真理之巅或真理小山头上的。真理之巅的快乐也是可能的,但是很可能要关上大门关上小门自己独自享受。社会也许认为这些在真理之巅没事偷着乐的人是神经病或自闭患者,这些人则需要这样的座右铭:偷自己的乐让别人掉沟里去吧。

读《培根随笔》有感_培根随笔读后感800字15

孔子说过,“尊五美,屏四恶”。人们也常常以“真善美”来评论一个人人格上的美丑。那么,一位美者需要相貌俊秀吗?在培根眼里倒不必,它只需气度端庄,气态宜人。

在《培根随笔》的这篇《论美》中,语言简洁,内容深刻,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一个很广泛的问题,这篇文章着重论述了怎样对待外在和内在美。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美犹如盛夏的水果,但却是容易腐败而难保持的。”培根在用丰富的阅历和成熟的思想告诉众人,美丽的容貌是很多人都渴望得到的,但它并不是真正的美,真正的美应该是内心的美,品质,德行,思想的美。培根这句话更好地阐明了外表的美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退的,它是容易改变的。

正如培根说的,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因此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挥出光辉。而从古到今也有许多例子印证了培根这一哲理。

王昭君是众人皆知的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如花似玉,眉如轻烟,且投足如风摆细柳,举手似雏燕凌空。除了她有沉鱼落雁的美貌之外,她在出塞作番时入乡随俗,美丽善良的她给草原人了带来了和平与希望,带来了欢乐,从此汉匈罢却刀兵,共享和平。

所以说古代美女也不是只有花容玉颜,王昭君的美丽善良就是世人难见绝美者兼而至善啊。

在我们佛山,有一位曾经让无数人感动的“最美婆婆”,她叫陈贤妹。在20xx年的秋天在,一名叫小悦悦的两岁女孩相继被两车碾压,可是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因为她的这一善良的举动,她被热心的网友成为“最美婆婆”。

齐耳的短发有些蓬松,瘦小的脸庞刻着岁月的沧桑,58岁的年龄,一米四的个子,七十斤的体重,看起来弱不禁风,却行动灵便说话利索。这就是陈贤妹,从相貌来看就是一个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阿婆。但她在小悦悦事件中的平凡举动所折射出的高尚的品格让人感动。陈婆婆这一内在美在她和所有人心中都是永恒的,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平常朴素而又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篇3:《培根随笔》800字读后感

我不得不真实的说,我读过一本谈论哲学的书,叫《苏菲的世界》。而这本书充满魔幻色彩,而且能用一种奇幻的文风,带着我走近哲学的世界。苏菲这个普通的小女生,因为有了那一封封娓娓道来的哲学问题,渐渐爱上了哲学。我的`表姐因为读了这本书,就报考了哲学系。这本书让我看到,虽然哲学听起来是枯燥的,但是也有它的乐趣所在。

可这本《培根随笔录》我也不得不看,带着一点对哲学的启蒙知识,我开始了阅读,里面的很多知识我不能完全理解,但是至少,我看到了一个知识渊博的培根,一个善于总结的培根,一个有艺术情趣的培根,一个坚持真理的培根。

就拿《论园林》来说吧,读了前面的《论真理》等一系列的较高深的哲学问题后,看到这一篇不禁让我觉得耳目一新。这篇文章中,我看到了培根不仅仅只是钻研学术方面的问题。对这样的美的艺术也有很深的修养。

他能辨清一年各个月份、季节中园林应种植的花木,能分别花木之中最芳菲的花的名字,并给它们排名。在这篇文章中,我看到的培根不仅仅是个作者,更像是一位园林艺术师,将如何种植美丽花木,如何使自己的园林更加美丽的知识毫无保留的告诉我们。

我认为我今后也应该像培根一样,随时把自己的思想记录下来,最后翻翻本子,重新阅读自己以往的思想和心路历程,一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篇4:培根随笔初中读后感800字

《培根随笔》一书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是由弗兰西斯•培根所著。本书以其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文笔、透彻的说理和迭出的警句,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蕴含着培根的思想精华。全书至今共59篇,至今畅销不衰。(应为58篇)

近日是中国人民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我们便来探讨本书中的其中一篇《论强国之道》。不需要太华丽的词藻,也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准确,实在是一种更加“华丽”的语言魅力。

“没有运动便没有健康,对个人和国家无不如此。一次正当体面的战争,是国王或共和国极好的锻炼。”这是培根所述的一句话。战争既能锻炼士兵素质又能积累经验,无不是国家富强的良药。然而这一切皆是需要条件的,可见,国家想要强大,关键要骁勇善战之民。若民气卑弱,百姓无力,这一切也不过是梦幻之景罢了,这便又将条件往后推了一步。

那么,国家富强要集合哪些因素呢?其一是能干的大臣,能处理国事,使国家摆脱困境免于祸患;其二是国家领土以及城镇的多少。有的国家虽然领土狭小,犹如细枝,却不失为强大君国的基石;其次是人民必须拥有勇敢好战的素质。若士气低落,就算有再多的战车枪炮,诸如此类也不过是披着狮皮的羊。总结了前面几点,最核心的因素便是不可让绅士贵族繁衍过快。

回望历史不难发现,贵族绅士的风度豪气影响着人民,蔚成风气,人民也自然好勇尚武;若贵族腐败封态,国家也必然不振。在中国抗日战争中,一贵族汪精卫便被恐日情绪所围困,只看到了日本的强大却看不到中国的优势,成了怕死懦弱之人并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各类协定。

诚然,汪精卫自然有着一段灰色可悲的汉奸岁月,却也为国做了不少贡献,怕是属于

民的气节,对此我没有什么舆论,但正是如此,我更要站在历史的角度看他的功绩与“灰霾”。

强国之道,亦是强民之道;强民之道,更是强力之道。这些都算是国家一路行来的经验,是实用的,宝贵的。作为祖国的花朵,学生便是强国的未来。也就是说,在强国之道上,学生要认真学习,勤奋向上,长大后为国效力,也是能做出一番大贡献。

篇5:培根随笔初中读后感800字

在历史的长河中,书作为文明的使者,在一分一秒流逝的时光中停留了下来。而面对密密麻麻的书籍,我却抽出由的英国十七世纪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写的《培根随笔》,在这处处充满哲理的世界里遨游了起来。

在这密密麻麻的文字里读着,一句话便使我深思了起来。话是这样说的,“对于在上的人表示尊敬并不是一种奴气,而是处世应尽的一种责任。假如我们不这样做,那么居于我们之下的人又怎么肯对我们表示尊敬呢?”从前的我,无论是从书本中读到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抑或是从电视剧中特立独行的英雄,都深深加固了我心中对此的不屑。而书中培根对于荣华富贵的渴求而不断低头的性格也是我无法认可的,但我单单从这短短的一句话中,却读懂了“尊敬”的真正含义。

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是由于官场的过于腐败,电视剧中特立独行的大英雄是因为有着过于危险的任务而变得冷酷,而对于我们,这些都是不存在的问题。与亲戚朋友见面打一声招呼是表达尊敬;在父母回家时接过沉甸甸的包是表达尊敬;在校园里遇见老师亲切地问好也是表达尊敬……过去的我们也许觉得这有些许虚伪,可这些行为却是必不可少的,它传递了你对他人的尊敬,同时也获得了别人的尊敬。

带着新领悟的道理,兴致勃勃地投入了继续的旅行。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让我明白了在人生的道路上,求知的精神为我们铺好了道路;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让我知道了友谊使道路的两旁开满鲜花;在《论猜疑》中,培根说道:“当你产生了猜疑时,你还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于外。这样,当这种猜疑有道理时,你已经预先作了准备而不爱其害。当这种猜测疑无道理时,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误会了好人。“让我懂得了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前进。而在这路上,总有像《培根随笔》这样的好书,化作了一弯明月,陪伴我走完这崎岖的前路。

篇6:读《培根随笔》有感800字

王聪

每当我听见“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被人们敬仰信奉的话时,就会忍不住的想起培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学家。他所著的《培根随笔》中的每一句话都令我回味,令我思考,令我赞不绝口。

培根的全名是弗朗西斯·培根。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和科学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不但在文学、哲学上多有建树,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他的整个世界观是现世的而不是宗教的(虽然他坚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义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经验论者而不是诡辩学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者而不是理论家。

《随笔集》共五十八篇,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几百年来深受各国读者喜爱。培根学识渊博且通晓人情世故,对谈及的问题均由发人深省的独到见解。

培根的生平经历十分坎坷,他有过高人一等的官职,却也有过被人诬陷、身败名裂的苦楚。但他不屈不挠,以坚定的脚步向着真理迈去。他所创作的《培根人生论》、《新工具》以及《培根随笔》等书,成为的世世代代人们心中永垂不朽的精神食粮。

在《培根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论友谊》。在这一篇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以前,我一直认为,朋友,只是是在我遇到困难时拉我一把的救命稻草。直到读完这一篇,我才明白了友谊不仅是以获得利益为出发点,更是在我们伤心或快乐时的一个剪切键和复制键。

篇7:培根随笔读后感初中

在作者培根看来在这个世界上真理并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都数人喜欢的是虚假。不乏有人在发现真理之后作茧自缚,并逐渐偏向虚假。

正如作者所述“如果说是人弄虚以寻欢,商人作假为牟利,那一班人就只有为虚假而虚假了”。与虚假相比之下,真理则显得黯淡无光,并非向人们想象的那样光芒万丈,一切真理似乎皆为人们所抛弃,被虚假所蒙蔽,反而为人们心中沉积许久,安如磐石的虚假提供了庇护。要驱除虚假就唯有让真理大放光彩,如此而已。

篇8:培根《培根随笔》读后感600字

《培根随笔》包含了《论美》、《论善与性善》、《论真理》、《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共五十八篇,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几百年来深受各国读者喜爱。培根学识渊博且通晓人情世故,对谈及的问题均由发人深省的独到见解。

在《论财富》中培根说道:“千万别为摆阔炫耀二追求财富,只挣你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施之有乐且遗之有慰的钱财。”使我明白人要有目的的赚钱,决不可盲目。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培根随笔》中的《谈读书》、《论真理》、《论嫉妒》、《论死亡》、《论美》等著名篇章,是培根文学方面的代表作,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蕴含着培根的思想精华。

篇9:培根随笔初中读后感800字

一、作者简介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哲学家和科学家。他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在逻辑学、美学、教育学方面也提出许多思想。著有《新工具》、《论说随笔文集》等。后者收入58篇随笔,从各个角度论述广泛的人生问题,精妙、有哲理,拥有很多读者。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论断,至今影响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

二、作品简介及主要内容

《培根随笔》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思想家》、《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从《培根随笔集》的 “论真理”、“论死亡”、“论人的天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爱哲学的培根。从“论高官”、“论王权”、“论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衷于政治,深谙官场运作的培根。从“论爱情”、“论友情”、“论婚姻与独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从“论逆境”、“论幸运”、“论残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自强不息的培根。从“论作伪与掩饰”、“论言谈”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

三、中心思想:

理智生活,智慧处世。

四、写作特色:

《培根随笔》内容主要是一些议论性质的短文,主要讲叙培根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态度和想法。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伦理等许多方面,他的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蕴含着培根的思想精华。

五、名言:

1.知识就是力量。

2.美貌倘若生于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身上,当然是很光彩的;品行不端的人在它面前,便要自惭形秽,远自遁避了。

3.一个机敏谨慎的人,一定会交一个好运。4.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没有一个因爱情而发狂的人:因为伟大的事业抑制了这种软弱的感情。

5.礼节要举动自然才显得高贵。假如表面上过于做作,那就丢失了应有的价值。

6.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7.内容丰富的言辞就像闪闪发光的珠子。真正聪明睿智的却是言辞简短的。8.美的至高无上的部分,无法以彩笔描出来。

9.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任何其它力量能在人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

10.因结婚而产生的爱,造出儿女;因友情而产生的爱,造就一个人。11.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12.在开端起始时善用时机,再没有比这种智慧更大的了。

13.真正迅速的人,并非事情仅仅做得快,而是做得成功而有效的人。14.炫耀于外表的才干陡然令人赞羡,而深藏未露的才干则能带来幸运。15.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六、摘要分析: 1.《论美》:

概要:主要论述了至上之美是由内在美和外在美结合而成的。

论点: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观点:拥有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他们当中有的人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从而放弃了品德。其实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所以美是没有统一的标准的,它与机遇、环境相适应。整体和谐就是种美。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2.《论逆境》:

概要:主要论述了人只有在逆境中才能绽放光彩。

论点:因为上帝正是在逆境中才会给人以更深的恩惠和更直接的启示。

观点:幸福绝不是没有忧虑和烦恼,而逆境绝不是没有慰藉与希望。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檀木,只有在烈火的焚烧中才会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正如恶劣的品质会在幸福而无节制中被显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逆境中而灼放出光辉的。3.《论求知》:

概要:主要论述了求职的目的和方法。

论点: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观点:求知,不能仅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必须抱有正确目的。不同的人对待学问的态度不同,所以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求知,还要有正确的方法。对好书、一般的书、粗糙的书应采取不同的读法,要多读、讨论和做笔记。对一般的书只须浅尝 粗知;对好书就要精读、细读;对粗糙的书只读摘要就行了。现在,知识能塑造人格、健全精神,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

七、赏析: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它就出自培根之口。培根用他独特的视角,洞察哲学伦理处事之道。凝聚成了薄薄的一本《培根随笔》。虽然只有薄薄的一本,但却能从中品出多种味道。它是一本交友的教科书,也可以把它看作是思想上的享受。

在众多的随笔中,我最欣赏的是《论逆境》和《论美》。“顺境带来的幸运固然可贵,逆境造就的品质更令人折服。顺境的德行是节制自律,逆境的德行是不屈不挠。”可以说,这是全篇的精华所在。逆境是人生的不幸,它给我们带来困难,挫折和痛苦;逆境也是人生的万幸,它给我们一个锻炼的机会,它考验人的意志,磨练人的心智。可以说,正式逆境的磨练,造就了历史上一批又一批的伟人。

在《论美》中,培根用他的哲理解释“美”这个很广泛的问题,他着重论述了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我们不能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用内在的美才能打造高尚的品德。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

篇10:《培根随笔》读后感550字

在培根的《论友谊》中,我提练了许多精湛的道理。“人生离不开朋友”,如果一个人没有益友,他将在孤独中死去。他说“友谊的作用很奇妙,如果你将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你将忧愁向一个朋友倾诉,你将被分担一半忧愁。”这更加说明了你不可缺少知心朋友,他们在你的生活是重要的“调节师”,在你的生活大舞台上承担着中重要的角色。“虽照了镜子,却还是看不清自己的嘴脸。”这句话在这里的意思是说,把非益友比喻成镜子,他们的`告诫并非出于真心实意,所以就无法通过朋友长时间相处的得来对自己的建议从而完善自己,发展自己。因此,最好的忠告往往来自于诚实而更正的友人,最可靠的忠告也来自于最了解你事业情况的友人。

在《论嫉妒》中,说“嫉妒心甚强的人假如看到别人的某种情况下强与自己,因而产生嫉妒。”包法利夫人就是,尽管她没有看到她想象中的爱情。其实,我也常常嫉妒于孔茁超过我的某些方面,我是不对的,因为孔茁这个人很踏实很踏实,即使有了一些成就也不会去炫耀,更何况她是一步一步扎扎实实的迈向向成功的。所以,我根本没有理由嫉妒她。当然收获不仅仅只有这些。

篇11:培根随笔读后感600字

“爱情总会得到报偿,要么得到被恋者的回恋,要么得到一种深藏于心的轻蔑。”“人的天性中潜藏着一种欲施爱于人的倾向,如果世人不只是将爱施与某人或某几个人,那爱就会自然而然普及众生,从而让自己变的高尚仁慈。”

《谈读书》

读书有三用:怡神旷心,增趣添雅,长才益智。蛰伏幽居时读书怡神旷心,读书对高谈雄辩能增趣添雅,博览群书得来的才智会使人在需要运筹帷幄通观全局时从容不迫,并能克服经验只在处理熟悉事物时才得心应手的不足。

讲究实际者往往鄙薄读书,头脑简单者往往仰慕读书,惟有英明睿智的人才会真真运用读书。读书可使人充实。读史可使人明智,读诗可使人灵透,学数学可使人精细,学物理可以使人深沉,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篇12:培根随笔读后感300字

从小妈妈就会买很多文学杂志给我,但每次读到第一页的“卷首语”时,我总会隔过去,因为我觉得那些文章读得太累。所以,妈妈常常在我不想读卷首语时说:“这些文章都是文学佳作,要在心情静如止水的时候读,才能品味出其中的真谛。”我便常在最平静时翻看这些文章,真的大有所获。暑假,我读了弗兰西斯·培根的《培根随笔》,觉得它就是我们人生这本书的“卷首语”。

《培根随笔》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可以说,《培根随笔》中的随笔篇篇都是精品,篇篇都值得我们一便又一便地阅读、一便又一便地细细品味。

培根随笔读后感

上一篇:低频电磁辐射仪地震前的观测资料分析下一篇:喂养阳光的人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