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风险管理应对措施

2024-05-24

企业风险管理应对措施(精选6篇)

篇1:企业风险管理应对措施

一、中小企业融资法律风险

(一)企业保证担保和抵押担保风险

1、企业保证担保风险。根据《商业银行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商业银行贷款,借款人应当提供担保。商业银行应当对保证人的偿还能力,抵押物、质物的权属和价值以及实现抵押权、质权的可行性进行严格审查。经商业银行审查、评估,确认借款人资信良好,确能偿还贷款的,可以不提供担保。”在实践中,中小企业一般并不能享受商业银行的信用贷款优惠政策,但是中小企业的建立发展初期,十分需要资金的支持确苦于没有优质、足够的资产可以用以抵押,只能去各处寻找具有担保能力的保证人(企业或者自然人)来提供保证担保。但是企业互保本身就蕴含着相关法律风险,一旦担保或者融资企业出现危机,融资人或者担保人将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其中。

2、企业抵押担保风险。中小企业在熬过创立初期各种艰苦,进入发展中期、取得一定规模后,一般情况下也就具有了可以用以抵押的资产,此时可以选择通过抵押自由资产向正规的金融机构例如银行等金融融资。但是规避了企业互保的风险并不代表企业已经完全规避了所有担保风险,抵押担保也有其本身不能避险的法律风险。企业通过抵押自有的资产向银行申请贷款,而银行为了确保债权的实现、为了保证银行自身利益不受损失,会对抵押资产详实评估并进行打折出借贷款。这样企业获得的贷款数额往往低于抵押财产的实际价,并且在实践中,银行会利用其优势地位,要求申请贷款企业出具承诺函,保障银行可以在全部价款中优先实现银行债权。银行要求企业出具此种承诺函是银行意图将其在企业抵押物之外资产的平等受偿权变更为优先受偿权,而此种行为明显损害了企业自身的利益。

(二)民间融资风险

1、融资成本超出企业承受范围

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中,明确民间借贷利率应以年化24%为限,最高已支付的利息不能超过年化36%。法律规定的融资上限已经远高于银行类融资渠道。在实践中,民间借贷往往通过“砍头息”、“明股实债”等其他变形方式将利率继续往上涨。

高额的利息支付,对本就资金困难的企业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这加重了融资企业的经济负担,导致企业资金使用的恶性循环,如此不断的恶性循环,终将耗尽企业的全部资产,把企业推入破产的境地。

2、民间融资渠道混乱

民间融资渠道乱象的源头,在于民间资本的乱象。以上提到的金融体系不完善问题,民间资本投入金融机构回报率低。大量民间资本无处安放,没有规划、缺乏监管的民间资本在金融市场中野蛮生长,甚至引发涉黑涉恶以及其他违法犯罪活动。

3、其他刑事风险

民间融资存在的法律风险,一是容易构成集资诈骗罪,二是容易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企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式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行为,就容易陷入集资诈骗罪的风险当中;企业未经批准,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出具凭证,承诺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行为,或者不以吸收公众存款的名义,就容易陷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风险当中,另外还有其他违法违规行为也容易被纳入到上诉两个罪名当中,此两类犯罪在中小企业中最为多见,有的企业实际控制人甚至都不知道其民间融资行为实则已经涉嫌违法。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法律风险防范措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市场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更有甚者通过统计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称只有3到5年,笔者认为这不完全统计的数据来源有待考究,但同时也反应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之艰辛,成功道路之坎坷。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可以从企业融资难问题出发,适当降低企业融资带来的不利后果,为中小企业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

笔者从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着手,从完善我国金融体系,提高企业自身法律风险方案意识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几点关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法律风险防范措施。

(一)完善金融体系,企业稳步落实政策措施

7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印发的《关于办理非法放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该通知依法惩治非法放贷犯罪活动,切实维护了国家金融市场秩序于社会和谐稳定,正在逐步肃清民间借贷中涉黑涉恶的民间资本力量。由此可见,国家正在逐步健全我国金融体系,搭建良性的经济结构,为中小企业创造公平开放的舞台。

另外国家也有各式各样的政策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例如在国务院出具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到要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扶持力度。从这些政策中可以看出国家政策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企业要抓住国家优惠政策,善用我国优惠举措,紧跟国家经济步伐,提高企业信用体制,降低企业融资频次,从根本上杜绝企业融资风险。

(二)企业内部法律风险防范措施

除依靠国家完善经济体系外,中小企业想要化解企业融资法律风险更需要从内部治理出发,不断加强中小企业的法律意识,健全企业内部的融资管理制度,从而化解企业面临的融资法律风险。

1、提升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中小企业的决策者,往往从企业的经营状况出发着眼看待企业融资问题,其看中的是此项融资能解决企业的哪项问题,其更多看中的是经济利益。然而往往中小企业没有完善的法务部门,无法对融资涉及到的具体项目内容条款进行逐字逐句的剖析,由于对融资条款的误解引发的诉讼案件比比皆是,而从司法实践的角度出发,此类案件由融资人承担责任的裁判结果也占大多数。

中小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应提升法律风险培训意识,适当邀请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做一些常规的法律培训。在进行一项融资项目时,应寻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的帮助,尤其出具专业的融资意见,避免因为盲目的融资行为导致的惨重损失。

2、完善企业融资管理制度

除提高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之外,还应该完善企业融资管理制度。首先需要制定匹配企业实际情况的融资计划,合理控制融资规模,设置融资类型优先等级,根据企业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和融资对象,在中小企业发展良好,拥有较为良性的资产的情况下可以优先选择银行类融资,在中小企业发展坎坷,资产价值不高的情况下择优选择民间类融资,对于高新企业还可通过股权融资方式进行融资。另外,笔者在此提示,如果企业已经陷入债务危机,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了,中小企业要量力而行,不可亡羊补牢,再高息通过民间融资方式进行融资,这无异于加深企业负债,应立即调整企业发展战略或进行企业重组,先化解企业危机再进行新一轮融资。

3、合理利用融资资金。

如企业已经规避了融资行为本身带来的法律风险,那么按期归还融资资金就是最后一步。如企业正常使用融资资金并按期归还,由此并不会给企业带来任何不良影响。但是如企业不能合理利用融资资金,不仅可能会导致企业的亏损或陷入债务危机,更有可能因为不能按期归还资金而引发司法纠纷并影响企业征信,降低企业信用等级影响企业发展,更有甚者会引发各类刑事犯罪,如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骗取贷款罪、合同诈骗罪等等。因此,合法合规合理利用融资资金是中小企业进行融资的基本前提条件,这也是规避中小企业融资法律风险的重要途径。

篇2:企业风险管理应对措施

摘要:近年来,电力企业线损管理已成为制约我国电力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在农村供电系统管理中线损管理因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致使线损管理工作难以顺利进行。此外,线损管理是衡量现代化电力企业管理模式的指标之一,有效降低电网中线损,成为提高供电效率、降低运行成本的重要环节和工作内容。因此,本文针对电力企业线损管理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谈论,提出应对方案,为我国电力企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线损管理;电力企业;应对措施

一、现阶段线损管理存在的问题

1线损产生的原因分析

第一,由于我国供电系统中电线和供电设备中使用的原料为铜质或铝质导电电线,在电力传输过程中因导线本身存在电阻,会产生电力损耗现象,在电力从供电设备传送到使用端时,电能将在传输过程中降低。

第二,在电力系统中变压器运行需要依托交变磁场进行升压或者降压作业,而电动机也需要在磁场作用下正常运行做功,因此,磁场是现阶段电力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电流在经过磁场过程中在磁场作用下线路将电脑转化成热能进而损耗了电能,造成线损现象。

第三,线损管理工作方法不当,管理措施不到位,也是造成线损严重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我国电力事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电力系统覆盖率快速提高,随着用户数量的增长,导致部分地区电力系统管理人员缺乏,某些地区出现用户偷电现象。此外,因电力系统管理体制不完善,法律法规和技术导则并不具体,因此,一些电力行业内部人员故意钻法律漏洞,在工作中滥用私权,谋取私利。技术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电力数据记录工作可能出现疏漏,或技术人员设备操作不当,导致供电系统出现线损。

上述原因均可能造成电力损耗,线损过大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供电系统运行成本,因此,理想状态应将线损降到零。

2线损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电力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模式僵硬,无法有效应对实际工作中随机出现的事件。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区人民生产生活与电力系统息息相关,城市发展离不开电力系统的不断完善。随着对用电需求的不断增大,供电设施和电力系统飞速发展,然而由于对电力管理工作的忽视,导致管理模式陈旧,与供电新技术、新模式不匹配,在电力管理实际工作中出现了很多前所未有难题。例如:对于用户偷电行为,在电力管理体制中并未提及该方面行为的处理方式,因管理方面的漏洞,致使偷电用户越来越多,偷电量也随之加大,这不仅给电力事业发展造成严重困扰,同时,因用户私自偷电保护措施不到位造成的伤害事故也屡见不鲜。供电公司属于国企性质单位,在公司运营中因电力垄断行业特征,使电力公司在管理体制方面存在消极怠工现象,员工工作缺乏热情,公司内部鼓励机制较少,对于新型设备和新技术的掌握能力不足,管理人员理论知识更新无法满足公司发展的步伐,导致电力供应系统发展与管理体制更新之间无法衔接不连贯。

第二,管理人员自身素质和管理能力不足。线损管理人员应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工作经验,目前,供电企业因对线损人员需求量较大,在人员招聘中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有所降低,但线损工作需要严密的管理控制,一旦出现组织协调或者技术处理不当等问题,则可能造成严重的电能损耗,增加不必要的电能供给。我国部分县级城镇供电设施较城市落后,在各户电表记录设备中通常采用多户联制,共享一个电表记录用电情况,加之对电能损耗管理不完善,用户偷电漏电现象不易被发生。为缓解这一问题,我国提出将电表进行分户记录的方式,即一户采用一个电表记录电量使用情况,由此将用电量浮动和电费更加清晰直观地反映出来,提升了电力管理者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也防止了用户偷电现象的发生。此外,电力公司内部工作人员因自身素质问题,也常常导致电能损耗严重。例如,某些电能用户位置较偏远,抄表员为避免长途跋涉进行抄表工作,进而私自估算用户用电量,估计电量与实际用电量存在较大差别。

第三,电力公司营销管理系统存在问题。近年来,我国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电能供给,电力公司规模和电网供电系统很到了很大的提升。特别是乡镇供电能力较以往有很大提高,然而电网系统的规模的扩大,势必造成电力管理任务的加重,若管理工作不能及时得到提升,顺应电力公司发展,势必会造成电能的大量损耗,增加电力公司的运行成本。我国城市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用电市场不断扩大,而电力公司数量却为数不多,市场需求远大于电能供给,且电力公司均为国有企业,因缺乏市场竞争机制,导致电力公司管理人员对于电力营销方式和服务等环节重视程度不够,电力销售也缺乏创新服务意识,电力市场化扩展效果并不明显,营销模式也较陈旧。

第四,因电网线路设计不当造成线损。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1)线路布局规划不合理。目前我国输电线路多为远距离输电系统,供电线路规划线路过长,部分电网系统设置为迂回线路,加重了远距离输电电能在电网中的损耗量。(2)电阻和变压器损耗电能。电力设施本身存在电阻量,当线路中有电流流过,难免造成电阻损耗电能,通常电阻损耗电量与电流平方成正比关系。由于电阻无法消除,因此,电网中电阻损耗的电能是不可避免的,可视为正常电能损耗。(3)供电设备设置不当,或出现故障未及时维修。我国供电设备检修工作对于电网平稳运行意义重大,若供电设备存在运行问题未及时处理,则可能造成电网系统运行负荷加重,进而增大电能损耗。(4)电能损耗估算方法不科学。我国电能损耗量计算是依据经验公式推算而得,但在实际工作中,因不同电网系统中运行状态不同,电能损耗和考核指标也各不相同,同时,电能损耗受诸多偶然因素影响,因此,根据固定公式推算而得的电能损耗量与实际损耗偏差较大,致使电能指标检验出现偏差。这样产生的后果主要为:一方面,增大电力公司线损管理工作人员工作量;另一方面,无法准确制定线损事故应急对策。

三、改善线损管理的具体措施

1完善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电力公司管理体制,完善管理制度事降低电网中电能损耗的有效方式。为建立健全管理体制,一方面,应将偷电漏电手段进行细化,并对应偷电行为制定惩罚措施。另一方面,应由政府相应管理部门对用户用电量定期进行核查,确保查表员实事求是。

2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提高电力企业内部工作人员自身素质和职业素养。首先,在公司人员聘用前应对应聘者专业技能和相关工作经验进行全面考查。入职后还应设置岗前培训和讲座活动,不断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知识体系,学习国际先进管理模式和电力系统设计理念等。其次,公司应完善激励制度,赏罚分明,对于积极创新,工作态度积极的员工应给与适当奖励,对于工作懈怠的人员,应及时纠正其价值观,加强其职业使命感、道德感,提升其服务意识。

3无功补偿

在供电系统中无功补偿能够提高电网中电能功率因数,进而降低电能再电网传输过程中出现的损耗,以提高供电输送效率。无功补偿在电网中非常重要,合理设置无功补偿位置,是降低电网中电能损耗的关键,设置不同位置,降低的电能损耗量也不同,此外,设置位置不利于供电系统正常运行,还可能造成电压不稳,磁场分布不均,破坏电网中电容器或其他供电设备。

4做好线损分析工作

在电网运行管理工作中各阶段均应融入线损工作,制定规范的工作制度和内容,并针对各电网不同电压、台区等进行具体分析,制定详细的线损分析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对线损分析工作进行核查,搜集近年来当地电力系统供电水平变化数值,计算多年平均线损值和变化幅度,将所求电网线损数值与多年平均数值进行对比,分析引起线损变化的原因,以判断线损数值的合理性。

第二,通过线损计算公式推断理论线损率,并与实际测得线损结果进行对比,对比二者差值,求得二者相关性。为公式计算修正系数和判断电网系统运行是否稳定做基础。

第三,对比用户单独电表数值与总表数值,若用户电表数值与总数值差别较大,则可推断该用户计量电表出现问题,为确保电力工作计量准确性,应及时更换新电表。

5加强电力营销管理

电力企业发展应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保持市场竞争性和动态性,提升电力企业营销管理模式,加强电力行业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改进原有管理体制,与新时代市场化经济发展更加匹配。梳理电力营销新理念: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市场分析系统,在准确掌握市场动态变化、电力需求量、消费者心理的基础上,制定更为合理的电力营销方案,大力开拓电力市场范围。另一方面,树立品牌意识,建立良好的消费者口碑。良好的营销管理是我国电力企业发展,降低电能损耗有效方式。

四、结语

篇3:煤炭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和应对措施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含义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制定完善的风险预防制度、风险应对机制以及事后保障制度,风险管理体系将运用于企业的经营环节与经营范围,实现企业的总体经营目标,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总体竞争力。

二、加强煤炭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一)优化产业结构导致成本增加、利润下滑

在日益强调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传统的煤炭企业必须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一方面,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煤炭开采的资源成本、资金成本、安全成本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应用和国家环境治理的迫切需要使得煤炭价格持续下滑,同时,进口煤炭对我国传统煤炭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导致煤炭企业经营利润大幅下降、甚至出现亏损的局面。

成本的增加和利润的下降使得煤炭企业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风险, 此外,煤炭企业由于亟需进行更新与改革,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等多方面的风险,必须加强对煤炭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以实现降低风险的目的。

(二)适应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需求

煤炭企业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担任着龙头的角色,尤其是大中型煤炭企业,对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煤炭企业积极加强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能有效地避免市场经济中的经营风险、法律风险、战略风险等多重风险,确保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响应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推动宏观经济政策的切实实施,担当起煤炭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巨大责任。

(三)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企业得以生存的的基础,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全面风险管理。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了一大批中小企业倒闭,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企业没有制定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缺乏科学发展观。目前我国经济虽然总体上趋于平缓,但经营风险不断加剧,对传统煤炭企业的挑战不断增加,若仍不重视全面风险管理,最终也会被社会淘汰。

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对风险进行预测与正确的规避,有利于优化煤炭企业的管理系统,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科学发展。

三、煤炭企业风险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全面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

全面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是煤炭企业良好运行的保障,然而就我国目前来说,许多煤炭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并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制度的缺失导致风险发生率的增高。

煤炭企业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首先表现在管理制度的滞后。许多煤炭企业仍然专注与对安全生产风险的管理,而忽视了市场竞争中新兴的战略风险、产业结构风险等。

其次,风险管理制度缺乏统一性。有些煤炭企业尽管制定了一系列的风险管理制度,但不同制度之间千差万别,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 无法形成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

最后,风险管理制度执行程度低。尽管有了风险管理制度,但对于工作人员是否执行,执行的效果如何没有进行严明的奖励和制约,这都导致风险管理制度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最终流于形式。

(二)多种风险对全面风险管理制度提出的挑战

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应对的不仅仅是煤炭企业内部可能发生的安全风险、经营风险等,更要面对市场经济、国家调控冲击下的各种挑战。

首当其冲的是国家的环保政策风险,资源税改革等政策使得煤炭企业不仅面临着成本的增加,更需要通过高薪改革原有技术。而煤炭市场风险则是每天企业需要重视的外部风险,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经济逐步回升,但煤炭企业的下游行业,如钢材、水泥、合成氨等行业回升的程度并不高,且有小幅的波动,市场不稳定。此外,国际煤炭市场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当前国际煤炭市场整体疲软,对我国煤炭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煤炭企业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煤炭生产安全风险对煤炭企业来说也是一大重要风险,煤炭生产安全不仅关乎企业经济财产损失,更是直接影响企业员工生命安全,并对企业形象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为了减少煤炭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煤炭质量和安全,适应国家调控,减少市场经营风险,实现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煤炭企业必须迅速地建立全面风险管理制度。

(三)缺乏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

许多煤炭企业只重视眼前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忽视了煤炭企业整体的运作与外部环境的变化,没有对煤炭企业进行定期的审核和评估, 降低了企业应对风险、预防风险的能力。

企业忽视全面风险管理主要的体现是工作人员工作不负责。一些煤炭企业的工作人员认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与自己无关,自己只需完成个人的工作即可,全面风险管理是管理者的工作,即使出现了风险事故,自己也无须承担责任。

与此同时,部分管理者对全面风险管理忽视,在煤炭企业内部又缺乏有效的考核与制约机制进行制约,最终只会导致煤炭企业丧失良机, 缺乏系统的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四、加强全面风险管理的应对措施

(一)保障全面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健全全面风险管理制度

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制度是加强风险管理的保障,全面风险管理制度需要煤炭企业全体的配合与努力。

权责明确是建立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制度的前提,董事会应切实履行其作为风险管理中心的职责,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运行流程、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承受力有系统而全面的了解,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对重大风险事故提出解决方案。其次,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通过专业化的管理,吸收对煤炭企业运行、相关法律法规熟悉的人才,直接向董事会负责,以保证其工作的独立性与有效性。 并对董事会制定的全面风险管理制度进行监督,及时提出专业性的建议与意见。

(二)提高全面风险管理的执行力——强化内部管理控制

目前,许多煤炭企业虽然制定了相应的全面风险控制制度,但由于工作人员风险意识薄弱、缺乏有效的奖惩制度等原因,风险控制制度执行效果较差。

建立内部管理控制制度,能有效地防止工作人员消极怠工,提高风险管理的执行力。通过建立内部管理责任制度、内部管理审计制度、内部管理评估制度、内部管理报告制度等,全方位地强化内部控制,为煤炭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提供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

在加强内部管理制度的同时,还需要制定重大风险预测制度。通过专业人员对重大风险的预测与评估,及时作出风险应对策略,提供避免方案,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与此同时,从企业外部规制来看,内部管理控制离不开法律法规, 需要建立法律顾问机制,保证煤炭企业内部严守企业规章制度,外部遵循法律法规,形成以董事会为核心,以法律顾问、专业人员为保障,全体工作人员积极参与的适应市场发展的全面风险管理制度。

(三)促进全面风险管理的科学化——建立全面风险信息化管理制度

全面风险管理包括对煤炭企业的经营风险、战略风险、法律风险、 财务风险等多方面的监控,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不同环节的信息进行收集与分析,通过全面风险信息化管理,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整理、评估、预测等环节,

可以有效地提高信息收集效率,保证信息的科学性、精确性与全面性。

目前,煤炭企业已逐步建立风险信息化管理制度,但仅仅停留在其中的部分环节,如当前广泛运用的煤炭生产安全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不断地完善和更新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全面风险信息化管理制度,全方位、实时地对煤炭企业各个环节以及相关行业、市场变化信息进行收集,迅速进行分析与预测,有效地防止风险的发生,实现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总目标。

综上所述,加强煤炭企业全面风险管理除了以上的措施,还能通过加强内部财务控制力度、实行项目管控措施、加强煤炭安全管理,避免事故发生等方法实现,以全面规避风险,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张毅.煤炭企业风险管理浅析[J].理论月刊,2010

[2]张茂学.论煤炭企业全面风险管理[J].现代妇女,2013

篇4:企业风险识别与应对措施

引言:如果把市场比作大海,企业就是大海中乘风破浪的一艘艘帆船,无论大船还是小船,都要经历市场风浪的考验。而风险就是市场上一排排风浪与暗礁,他们隐匿于大海之中,不住地窥望着帆船,时时刻刻准备把帆船吞溺于汪洋大海之中。

风险与经营管理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一样,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市场的不断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企业的管理者在经营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力争将风险控制到最低来保证经济利益的流入。世界经济迈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美国境内发生的“安然”、“施乐”和“世通”等财务舞弊事件引发了社会公众对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争议,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法律遵循性开始备受重视,财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受到了社会众多的密切关注。2002年美国总统布什签发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简称萨奥法案),这对海外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企业面临着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企业能否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和应对,是企业能否生存发展、能够实现企业预期目标的关键。企业的风险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无论是影响全球的COSO报告还是国家有关规范制度,都强调了对风险进行控制的重要性。

一、风险识别(risk idintification)

风险无处不在,有效地识别风险就会使风险的控制有的放矢,从而消灭这吞溺企业的风浪和暗礁。按照风险管理学科对风险的分类,企业的风险可划分为市场风险、产品风险、经营风险、投资风险、外汇风险、人事风险、体制风险、购并风险、自然灾害风险、公关风险、政策风险和外交风险等;按照能否为企业带来盈利划分,企业风险可划分为纯粹风险(只有带来损失一种可能性)和机会风险(带来损失和盈利的可能性并存)。按照企业实现目标层次划分,企业风险相应划分为企业战略风险、企业日常经营管理风险和财务风险。但所有的风险都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各个过程中。

风险识别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应遵循全面性、系统性、制度化和经常化等原则。由于风险随时存在,因此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的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抚顺石化分公司的风险识别过程中,笔者将企业风险识别分成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按照全面性和系统性原则梳理业务范围,建立风险控制流程

抚顺石化公司是一家以石油加工炼制为主的特大型石油化工联合企业,在风险控制流程的建立中,将经营活动划分为规划计划、建设过程、物资采购、生产过程、产品销售、存货、财务资产、人力资源、内部审计和合同纠纷等几大类,全面系统地梳理并确定了公司经营活动的业务流程。

在确定业务流程的基础上,还对每一大类业务流程进行了细化,依据管理的细化程度,进一步划分各级子流程,形成了层层嵌套的流程树状体系。如图1所示。

(二)按照制度化和经常化原则,对风险控制流程建立风险数据库

为了全面地评估风险数据,公司对每一个子流程都进行了风险分析,风险分析以“找出关键控制点,建立风险控制文档和流程控制程序”为目的,建立并健全公司的风险数据库。如图2、图3所示。

在风险控制文档和流程控制程序中,针对每一个流程步骤,分别从是否为经营决策风险、是否违反了法律法规、是否致使财务报告失真、是否使资产安全受到了威胁和是否有营私舞弊的现象等五个方面进行归类;同时,对于控制目标的类型从完整性控制(completely)、准确性控制(accurate)、有效性控制(valid)和接触性控制(relative)四个方面进行分类。通过这些分类,将为每一个流程步骤设定出风险控制点,再对风险控制点进行全面归集,就形成了完整的企业风险数据库。

(三)对风险数据库进行风险评估分析,设定关键风险控制点

抚顺石化公司的风险数据库建立在COSO框架的目标基础上,COSO框架的风险应对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

1.针对企业的基本目标来确保经营的效果和效率(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of operations),包括业绩、盈利目标和资源的安全性;

2.确保财务报表的可靠性(Reliability of financial reporting);

3.确保企业对法律法规的遵循性(Compliance with applicable laws and regulations)。

依据上述三项目标,对风险数据库的各项风险数据进行了筛选,将影响上述三项目标的风险数据设定为关键风险控制点,建立了关键风险控制数据库。

二、风险应对(risk response)

在对公司的经营风险进行了逐一识别后,公司需要树立风险组合观,按照“避免风险,减少风险,分担风险,接受风险”原则,对公司的风险实施了有效控制。目前,各公司的现行做法各有不同,抚顺石化分公司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控制。

(一)设立组织机构进行风险控制

加强对风险控制的组织领导,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企业成立了以总经理为主任,分管业务的副总经理、财务总监或总会计师为副主任,各业务部经理、财务部经理以及外聘专家为成员的风险管理委员,其职责是审查批准企业风险管理体系方案,具有对风险业务的最终决策权。

(二)开展风险评价和风险应对,成立风险管理部门

以现行管理制度为基础,建立企业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成立风险管理部门。直接对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具体负责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

(三)风险管理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步骤

1.企业风险管理的指导思想

以企业发展战略为总体目标,达成共识,识别战略风险,有效规避战略风险;以提高企业自身管理水平的需求为动力,努力建立完善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从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管理方式入手,合理控制或规避企业法律风险;以企业管理和财务监督为中心,以日常企业管理检查、考核为手段,针对企业日常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控制缺陷,实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与QHSE现行管理制度体系的有机结合;规范企业内部企业管理流程,完善管理方式和行为,有效防范经营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2.企业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见图4)

3.基本步骤

第一,建章建制,规范业务流程的操作。

规章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执行,是企业内部操作的行为准则。根据风险管理记录模板,将企业现有的控制措施与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对比,发现风险管理记录的差异。风险管理记录的差异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有管理,但没有形成正式的规章制度;二是有管理,也有相关规章制度,但没有达到所确定的风险管理记录的要求。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差异分析,确定风险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第二,对企业风险管理体系进行系统测试。

在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中,需要反复地进行系统测试。从业务流程描述、风险数据库的建立最终到发布实施,都要有层次、分步骤地进行系统测试。一般做法中,主要的系统测试方法有以下几种:跟单测试、关键控制测试、管理层测试、控制环境测试、信息系统测试和跟踪测试等。

笔者以以抚顺石化分公司的跟单测试流程为例,说明企业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持续改进过程。如图5所示。

第三,建立考核与评价机制。

为强化风险管理,企业实施了情况的检查与考核制度,建立配套的奖惩制度,定期对风险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整改解决,并在执行中逐步完善,对不执行或执行不力的,予以严惩。定期提出企业风险管理检查结果,并向企业考核部门提出奖罚意见。

第四,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企业风险管理。

企业以强化企业风险管理为契机,推进企业过程化控制和信息化管理。在保证企业风险管理有效运作的前提下,要求信息传导和反馈要快捷、准确,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企业资源计划(ERP)管理理念,结合企业管理实际,研发并推行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ERP软件,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

第五,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规划,防止战略风险。

企业推行了谨慎的发展战略,突出主业,三思而后行。适度采用多元化经营,紧密围绕主业,谨慎涉足自己不熟悉或者没有竞争优势的领域,并从人力资源、资金资源、资产资源和信息资源等多方面加强企业风险管理。

三、企业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的局限性

抚顺石化分公司通过近两年的风险控制管理,取得了一定的管理成绩。

(一)有效的风险识别与应对,仅仅能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目标,但是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不能使平庸的战略目标变得卓越。由于政策的变化、竞争对手行为的不确定性以及经济环境的变化等外因影响,不能保证企业一定成功。

(二)不能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遵循性。内控制度是企业目标的实现向管理层和董事会提供合理的、而非绝对的保证。内控系统的内在局限性包括以下现实情况:决策判断可能失误以及简单的人为错误可能导致重大纰漏。

(三)无法保证合伙同谋绕过风险应对措施规定。

篇5:企业风险管理应对措施

[摘 要]本文首先论述了海外并购风险的概念、一般特点以及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特殊风险,然后针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策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整合阶段的不同风险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海外并购;风险;并购策划;并购整合

1 引 言

海外并购风险表现为海外并购的不确定性,是指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实际得到的收益相对于预期的收益之间的差别。海外并购中蕴涵着各种风险,分类方法也多种多样。按照并购的实施过程予以分类,具体可分为并购策划阶段风险、实施阶段风险、整合阶段风险。

1.1 策划阶段的风险

包括决策失误的风险、法律风险和市场制度风险。并购主体是否能够选择合适的并购目标,对并购目标是否有足够的驾驭能力,都关系到海外并购能否取得成功。

1.2 实施阶段的风险

主要包括信息风险、定价风险、融资风险和反并购风险等。在并购交易执行的过程中,可能由于信息不完全、谈判策略失误等,对并购目标无法做出准确判断,对目标企业估价偏高,使企业蒙受损失。同时,在财务方面,并购企业存在资金成本过高或现金流量不足等财务上的风险;并购行为还可能遇到目标企业股东的反对、员工的抵触等反并购风险。

1.3 整合阶段的风险

在并购整合阶段,存在因产品链重叠导致效率降低的生产风险、管理人员流失造成的管理风险、资源整合风险、人才流失风险等。

风险控制,是对将要并购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之后,根据得到的结果采取全面的、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手段,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控制。因此本文将针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不同阶段,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2 并购策划和战略制定阶段的风险防范

该阶段中国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是自身定位不准确、缺乏明确的海外并购战略、缺乏核心竞争力、对国外公司和投资环境(尤其是政策法规)不了解、对目标企业估价不准等。要防范这一阶段的风险,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2.1 明确战略,科学决策,仔细筛选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特点,选择合适的并购目标,制定科学的并购策略。并购前,要根据并购成本和并购风险的大小制定目标企业的资产、经营规模和赢利水平的范围。在对并购的各种风险进行了识别和分析之后,便可根据得出的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风险控制。

2.2 深入了解政策法规

要及时掌握并购目标所在国的经济形势、政策措施、相关法律法规、并购国际惯例等情况,避免在未来的并购过程中发生问题。

2.3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

在并购过程中要建立完整的风险预警与控制体系,以及时防范风险,按时进行风险评价。要完善对人员、程序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保障,使整个并购过程的风险降到最低。

3 并购谈判与执行阶段的风险防范

在该阶段,融资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包括利率与汇率波动)、谈判风险和反并购风险等构成了我国企业从事海外并购的第二轮风险。要顺利地通过这一阶段,国内企业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3.1 对目标企业价值的准确评估,避免定价风险

价值评估是并购的核心,价值评估的质量直接影响并购的成败。企业价值评估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并购方与目标企业间信息的不对称,因此在并购之前对目标方进行充分的调查和了解以掌握足够的信息是控制并购风险必不可少的措施。这些调查包括:财务调查、业务调查、法律调查等。

3.2 重点发挥投资银行的作用,降低谈判风险

投资银行、会计事务所在企业跨国并购过程中主要扮演收购经纪人和财务顾问的角色,为并购企业代理策划,参与并购合同的谈判,确立并购条件,协助并购方筹集资金。我国海外并购企业要充分重视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在并购风险防范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加强合作。

3.3 拓宽国际化融资渠道,减少融资风险

我国海外并购的投资母体,虽然在国内是巨型企业,然而在国际上却只是中小企业。除了资金不足外,国际汇率风险、税收风险等都是海外并购面临的融资风险。在进行海外并购的时候,要谨慎选择融资方式。在汇率风险方面,一是要选择适当的币种;二是要扩展资金来源,多元化筹资途径;三是在目标企业所在的东道国举债,借入该国货币;四是运用远期交易和金融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锁定汇率风险。在利率风险方面,可以在借贷合同中约定利率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定期进行调整;也可以利用金融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利率波动造成的损失。

3.4 选择有利的支付模式,降低支付风险

篇6:企业风险管理应对措施

摘要: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许多企业都逐渐开始开展跨国经营,跨国企业与国内企业之间特征的不同点就在于跨国企业的跨文化和多元文化情况。跨国企业在针对内部人员管理上常常会由于文化冲突产生内部矛盾,因而针对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对确保跨国企业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跨国企业 管理 问题 人力资源

跨国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仅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产品、技术、资金等跨国流动,还与内部员工之间的文化差异密切相关。企业在跨国经营中面临的文化差异冲突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跨国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招聘、用人、销售、绩效评估等环节。所以,跨国企业要想更好、更快在海外发展壮大,必须要及时解决文化差异等原因造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一、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

(1)管理阶层与员工关系紧张

通常跨国企业下属公司都是由自己国家人员任职管理者,而企业内普通工作人员则多招聘当地人员任职。由于各自国家风俗文化的差异不同,管理阶层人员与普通员工之间在思想观、价值观等方面必然存在的一定的差异,在对待同一事情上的态度及处理上也会有所不同,造成员工难以有效贯彻落实管理阶层下达的指示。[1]并且,由于自身国家的文化已经深入管理者与每位员工心中,很难彻底转变,员工在工作中难以适应异国管理,甚至产生严重逆反心理,影响企业正常经营。

(2)内部工作沟通交流不顺畅

由于跨国企业中员工可能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语言及文字上存在较大差别,造成员工在工作中存在沟通障碍,难以高效开展企业活动。由于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存在沟通问题,可能造成员工对管理者下达的指示理解失误,或理解不透彻,管理阶层重大决策难以有效实施,落实情况差,对企业正常经营运行产生影响。另外,员工与员工之间存在沟通问题,可能会导致员工之间因一些小事发生误会,影响员工之间和谐关系,进而使得企业内部缺乏凝聚力,企业在跨国经营中难以形成统一发展目标。

(3)内部管理上存在一定难度

由于企业内部员工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企业的经营文化环境更加复杂多样,极易在内部产生文化壁垒,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管理者之间存在代沟,相对国企来说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更为困难。部分跨国企业在对人力资源管理上完全照搬本国管理经验,并未针对企业员工实际情况进行整改和修订,不仅管理者管理工作无法有效落实,而且员工也难以全部接受异国管理模式,造成管理阶层和普通员工阶层之间渐行渐远,最终导致跨国企业难以在海外运行经营。

二、加强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1)扩大相关专业人才引进

跨国企业可以将一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吸收进企业之中,但人员必须充分了解当地文化,只有熟悉当地文化,才有助于企业今后市场拓展的顺利。[2]同时跨国企业还可选聘曾出国留学的专业人才,不仅可以促进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为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开拓中打下坚实的基础,且专业人才的工作能力、适应能力以及沟通能力较强,也能为前期工作减少不小麻烦。同时,企业将专业人才纳入队伍中,能够使战略目标得到贯彻落实,将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保证总部与子企业之间沟通顺畅,子企业也可借助总部优势促进自身发展。

(2)加强管理阶层培训教育

跨国企业在选派管理人员时,首先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培训,让管理人员对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有一个深入了解,促进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若以后遭遇突发状况时,也可以有效应对。在对管理人员的培训过程中,企业还要对管理人员的忠诚度培训引起重视,要求管理人员要将总部的经济利益当作工作的重点任务,不要过于偏重本土利益而对总部利益置之不理。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对管理人员的国际管理能力进行培训,促进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管理人才为企业服务。

(3)建立完善绩效评估制度

要想更好地对跨国企业人力资源进行管理,还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估制度。在绩效评估上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既要包括硬目标,也要包括软目标,同时还要包括当前情景目标。跨国企业必须要结合企业战略发展总方位设定员工硬目标,并科学设定各项指标在硬目标中所占比重,对员工进行绩效评估。在软目标评估上,需要充分联系客户、同事及上级领导进行综合考察。对员工当前情景目标的评估可以从总部政策及国际环境两个方面展开,并对硬、软目标进行科学订正,保证员工绩效考察的公正、公平、公开。

(4)制定健全企业薪酬体系

跨国企业在异国建立子公司时,首先要先对该国进行深入了解调查,并着重关注该国员工具体薪酬标准,针对员工工资、奖金、福利等制定合理、健全的员工薪酬体系。企业可以采取固定岗位工资制和计件、计时工资制等方式,结合不同员工劳动投入确定薪酬水平。另外,奖金是指对员工超额劳动发放的奖励,应联系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值来确定奖金额度,最好是具备一定弹性,有助于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福利是指企业对员工的额外补贴,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在很大的差异,跨国企业应当依照当地实际情况确定福利水平。

三、结束语

跨国企业内部员工之间风俗文化的不同,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因而跨国企业应正确认识、准确理解自身与其所处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深入研究不同文化对企业内部人员管理存在的积极意义,进而不断对自身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为企业跨国经营铺平前进道路。

>参考文献:

[1] 鲜智.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国际化背景下的问题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5(16):101.[2] 林肇宏,薛夏斌,李世杰.企业跨国经营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选择及原因分析[J].管理学报,2015(05):702-709.(3)寻租金融机构中介平台。若公司考虑直接搭建借贷平台风险过大,不符资金管控,那么可以考虑与金融机构合作来实现。找几家实力雄厚的银行,为Z通信企业提供如下个性化的服务方案:公司向银行提供一份入围可贷对象的供应商和渠道清单,星级越高授信额度越高;公司向众供应商和社会渠道商推荐贷款银行;当他们向该银行申贷时,提供与公司的合作合同;公司可提供一笔相应的定存到该银行,凭借资源提供、业务促成、良好信誉等诸多谈判条件,要求银行缩小其利差,给予我方的存款利率要接近市场化利率;贷款审核依然走银行贷款的正常流程,风险也仍由银行承担,供应商和渠道享受银行优惠信贷政策。通过这样的方式,实质上也完成了借贷,且达成三赢,资金收益虽会比直接P2P借贷低,但风险也相应降低。

(4)付款加息替代承兑保函。公司的数据购买商部分通过银行承兑汇票、保函的方式付款,期限多为一个月。对长期合作信誉良好的数据购买商,提供一定的付款期限,如最长期限为一个月或三个月,在此期间按一定利率计息。对数据商而言融资成本并没提高,因银行承兑、保函的手续费未必低于我方所收的利息费用,且可以得到更灵活的融资方式,利于资金周转,也会为其乐意接受。对放贷方而言,则增收了承兑保函期限内的这部分利息,利于提高资金收益。

3、“互联网+”助力资金收付效率提升

(1)进一步提速资金归集。得益于强大的网络,营收资金已能做到快速归集,甚至是县城、乡镇的收款,借助于银行的层层分支机构以及上门收款等服务,基本能实现每日按时归集。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一方面由于银行所受压力,企业占据谈判优势,可要求其提供加速归集方案;另一方面也可通过银行之外的第三方机构开发个性化服务,实现更快捷的资金实时归集,比如偏远渠道等提倡用手机银行、电子银行、支付宝转账等方式缴款,资金能及时到账。资金归集更及时,利于尽早存款、理财等,提高收益。

(2)降低资金支付结算成本。公司核算集中的模式决定了资金支付业务量多、金额大、频率高的特点,银企互联虽已大大提高了支付效率,但仍存在问题。互联网金融中,拥有支付牌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受到青睐,结算成本很低、页面友好能提高支付效率、个性化需求能得到满足等优势明显。如能利用第三方支付成果,定可降低部分资金管理成本包括财务费用、人工成本等。出于资金结算安全需要,公司或继续选择银行服务,互联网金融推动下,银行也在不断强化电子化、互联网化,可选择革新较快的银行合作,通过谈判或招标的方式降减账户管理费、手续费等成本。

(三)“互联网+”为企业资金管理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金融环境下资金管理风险较传统方式增大:第三方支付十分便利,但安全性降低,账户资金丢失、支付错误、密码被盗等事项会发生;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收益风险、赎回风险等都存在,即便是银行保理也不能百分百保本,投资者集中赎回会引发基金公司危机;P2P借贷是信用借贷,风险远高于银行借贷。

对Z通信企业而言,比原本只限于银行定期存款的资金管理方式风险会大大增加。那么资金风险控制职能将更为重要,需建立严密的资金风险控制体系,如设计一套资金风险评估体系(见图2),实时动态跟进风险评估值,一旦风险值高于公司所设最低安全界限,就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三、结语

“互联网+”下,资金管理不仅是与传统金融机构合作的资金结算、资金投融资,更应是与互联网机构合作的“网络支付”、“网络借贷”、“网络理财”,从而实现企业资金的即时管理、移动管理,提高企业资金效益,降低综合资金成本。简言之,互联网金融将对企业资金管理产生重大影响,企业资金管理面临转型升级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更好地抓住机遇提升公司的资金管理效益,值得不断去思考、探索与改进。

>参考文献:

上一篇:第七课防患于未然课件下一篇:XX关于销售副总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