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龙自然保护区导游词范文

2024-04-27

扎龙自然保护区导游词范文(共6篇)

篇1:扎龙自然保护区导游词范文

扎龙是中国著名的珍贵水禽自然保护区,位于乌裕尔河下游,西北距齐齐哈尔市30公里。这里,主要保护对象是丹顶鹤及其他野生珍禽,被誉为鸟和水禽的“天然乐园”。

扎龙自然保护区平均海拔142.5米,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占地4万平方公里,河道纵横,湖泊沼泽星罗棋布,湿地生态保持良好。每年四五月或八九月,约有二三百种野生珍禽云集于此,遮天蔽地,蔚为壮观,是游览此区的最佳季节,由齐齐哈尔市去保护区有汽车直达,交通便利。保护区范围大,不可能遍游,只须在区管理局四周一游,即可一窥全貌。

扎龙自然保护区中的“扎龙湖观鸟旅游区”长8公里,宽9公里,面积1550公顷,包括:

1、榆树岗,观 鸟者可以接待处听情况介绍,看有关扎龙自然保护区和鹤的录象电影,登望鹤楼远眺鹤类等水禽赖以栖息繁殖的湿地景观,及参观展览厅和鹤类驯养繁殖场;

2、龙泡子(扎龙南湖)大泡子(扎龙北湖)、西沟子(系自然河道)和扎龙养鱼池,观鸟者可以明水水面观察到众多的雁鸭类、秧鸡类、鸥类等游禽及在近水草甸栖息的小涉禽;

3、九间房、大场子,为芦草沼泽景观,观鸟者可以观赏到鹭类、鹮类的群巢区和鹤、鹳等涉禽及沼泽猛禽;

4、土木克西岗,可看到大量农田居民区鸟类;

5、扎龙苗圃及其毗邻草甸草原,可观察到林栖鸟类和草原旷野鸟类及大鸨、蓑羽鹤等。在“扎龙湖观鸟旅游区”里,游客可观保护区和鹤的录象电影,登楼凭眺湿地景观,参观养殖场,在苗圃和林场内,可观察到林栖鸟类和草原旷野鸟。

扎龙自然保护区以鹤著称于世,全世界共有15种鹤,此区即 占有6种,它们是丹顶鹤、白头鹤、白枕 鹤、蓑羽鹤、白鹤和灰鹤。丹顶鹤又称仙鹤,是十分珍贵的名禽,此区现有500多只,约占全世界丹顶鹤总数的四分之一,所以,称此区是丹顶鹤的故乡也不为过。此区的野生珍禽,除鹤以外,还有大天鹅、小天鹅、大白鹭、草鹭、白鹳等,真可谓野生珍禽的王国。

扎龙自然保护区是北国江南,风光优美。每当暮春仲夏,芦苇青青,在清澈的水面上,飘浮着水浮莲、茭角等水生植物,四周草地翠绿,野花飘香,游人徜徉在这北国的水乡泽国中,欣赏着野生珍禽自由遨游,一种真正回归大自然的感觉会油然而生。

篇2:扎龙自然保护区导游词范文

1、榆树岗,观 鸟者可以接待处听情况介绍,看有关扎龙自然保护区和鹤的录象电影,登望鹤楼远眺鹤类等水禽赖以栖息繁殖的湿地景观,及参观展览厅和鹤类驯养繁殖场;

2、龙泡子(扎龙南湖)大泡子(扎龙北湖)、西沟子(系自然河道)和扎龙养鱼池,观鸟者可以明水水面观察到众多的雁鸭类、秧鸡类、鸥类等游禽及在近水草甸栖息的小涉禽;

3、九间房、大场子,为芦草沼泽景观,观鸟者可以观赏到鹭类、鹮类的群巢区和鹤、鹳等涉禽及沼泽猛禽;

4、土木克西岗,可看到大量农田居民区鸟类;

5、扎龙苗圃及其毗邻草甸草原,可观察到林栖鸟类和草原旷野鸟类及大鸨、蓑羽鹤等。在“扎龙湖观鸟旅游区”里,游客可观保护区和鹤的录象电影,登楼凭眺湿地景观,参观养殖场,在苗圃和林场内,可观察到林栖鸟类和草原旷野鸟。扎龙自然保护区以鹤著称于世,全世界共有15种鹤,此区即 占有6种,它们是丹顶鹤、白头鹤、白枕 鹤、蓑羽鹤、白鹤和灰鹤。丹顶鹤又称仙鹤,是十分珍贵的名禽,此区现有500多只,约占全世界丹顶鹤总数的四分之一,所以,称此区是丹顶鹤的故乡也不为过。此区的野生珍禽,除鹤以外,还有大天鹅、小天鹅、大白鹭、草鹭、白鹳等,真可谓野生珍禽的王国。扎龙自然保护区是北国江南,风光优美。每当暮春仲夏,芦苇青青,在清澈的水面上,飘浮着水浮莲、茭角等水生植物,四周草地翠绿,野花飘香,游人徜徉在这北国的水乡泽国中,欣赏着野生珍禽自由遨游,一种真正回归大自然的感觉会油然而生。

篇3:扎龙自然保护区导游词范文

同工酶 (isozyme) 是一种特异蛋白质, 与生物的遗传、生长发育、代谢调节等密切相关。其中对过氧化物酶 (peroxidase, POD) 的研究最多。过氧化物酶作为逆境保护酶, 在体内的主要作用是清除H2O2, 将其分解为O2和H2O, 有效地保护细胞免受损伤[2]。一些研究表明, 在逆境胁迫下芦苇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增强, 说明其对于逆境具有一定的抗性[3,4]。试验采用同工酶技术对扎龙自然保护区3种不同生境芦苇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进行分析, 以了解扎龙湿地芦苇在干旱、盐碱等不同逆境条件下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产生的适应性变化, 以及从同工酶水平来初步探讨不同生境芦苇之间是否存在种内差异, 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与样地概况

试验于2009年6月初在黑龙江省扎龙自然保护区取样。按照不同水分梯度、不同盐碱梯度设置3个样地, 分别为旱生、湿生和水生。其中旱生生境位于地势较高处, 植被稀少, 降水难以存留, 地表干燥, 土质疏松、接近沙化, 几乎无水, 土壤中度盐碱;湿生生境地势较低, 土质松软, 常年潮湿, 遇大量降水时地表会有暂时积水, 水分足够植被吸收, 土壤特高盐碱;水生生境芦苇取自地表常年积水深在 1~30 cm范围内, 地表常年处于水面以下, 适于挺水植物生长, 土壤中高盐碱。分别在每个样地随机取长势均一的植株各10株备用。

1.2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提取

分别取成熟叶片和整株植株的完整茎部, 用去离子水洗净后吸干水分。取1 g材料加3.5 mL Tris-HCl缓冲液 (pH值为8.0) , 冰浴研磨成匀浆, 研磨时加少许石英砂。4 ℃条件下8 000 r/min离心10 min, 取上清液于-20 ℃冰箱保存, 备用。

1.3 电泳

采用不连续的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分离同工酶, 分离胶浓度为7%, pH值为8.9;浓缩胶浓度为2.5%, pH值为6.7。电极缓冲液为 Tris-甘氨酸缓冲液, 进样量为30 μL, 进样时加等体积40%蔗糖 (内含少许溴酚兰) , 4 ℃横流电泳, 浓缩胶10 mA, 分离胶30 mA。当溴酚兰迁移至分离胶底部1 cm时停止电泳。染色方法采用维生素C-半量联苯胺法[5], 室温下染色 5~10 min, 以显出蓝色带为止, 用7%乙酸脱色后获取图像。

1.4 数据统计

应用Total Lab软件进行电泳酶谱检测, 除去因胶版上亮点、点样孔、条带粘连引起的计算机误检, 清晰可辨的酶带全部用于统计分析。酶带迁移率Rf=酶带迁移距离/溴酚兰迁移距离。酶带相似性系数Sm= (2×2个样品间共有的酶带数) /2个样品的酶带数之和[6]。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生境芦苇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分析 (见图1)

1.旱生;2.湿生;3.水生

3种生境芦苇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共在11个位点产生酶带, 其中有5条酶带 (Rf=0.125, 0.228, 0.308, 0.458, 0.915) 为3种生境芦苇共有, 可以认为是扎龙湿地芦苇茎的特征谱带。依据酶谱显示的集中程度可分为A、B、C、D 4个带区。

3种生境芦苇中, 湿生芦苇茎酶谱最为丰富, 为9条;其次是水生芦苇, 为8条;旱生芦苇最少, 为7条。湿生芦苇茎产生3条特有酶带 (Rf=0.032, 0.081, 0.496) , 其中在Rf=0.496处酶带着色深, 活性非常强。湿生生境与其他两种生境相比最主要的差别是土壤为特高盐碱。因此, 推测这3条特有酶带和Rf=0.496处着色深的酶带是湿生芦苇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为了适应特高盐碱的环境而产生的变化。另外, 湿生茎缺失2条酶带 (Rf=0.523, 0.873) , 推测是因特高盐碱的环境而产生的酶带缺失。环境中高浓度的盐碱可以诱导或抑制某些同工酶的产生, 一些学者把这些特性称做适应性反应[7]。与旱生芦苇茎相比, 水生、湿生芦苇茎在Rf=0.369处均多出1条酶带, 推测是为了适应水生生境中的中高盐碱和湿生生境中的特高盐碱而产生的酶带。虽然3种生境芦苇茎的含水量差别较大, 但是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与土壤含水量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2.2 不同生境芦苇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见图2)

1.旱生;2.湿生;3.水生

与芦苇茎相比, 3种生境芦苇叶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带数较少, 共在7个位点产生酶带, 其中有3条 (Rf=0.073, 0.141, 0.249) 是3种生境叶共有酶带, 可以认为是扎龙湿地芦苇叶的特征谱带。依据酶谱带集中程度可分为A、B、C 3个带区。

3种生境芦苇中, 芦苇叶酶谱因为生长环境的不同呈现特异性, 其中湿生芦苇叶酶谱带数最多, 为6条, 旱生与水生芦苇叶各有5条。湿生芦苇叶在Rf=0.249, 0.496处酶谱着色深, 而在Rf=0.523处缺失1条酶带, 推测与湿生生境中的特高盐碱有关。旱生和湿生芦苇叶在Rf=0.048处各有1条特有酶带, 可能是由于这两种生境中土壤的含水量低于最适生境而产生。

芦苇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存在明显的组织器官特异性。茎谱带较多, 共在11个位点产生酶带;叶谱带较少, 共在7个位点产生酶带。说明茎中所含可溶性蛋白种类较多, 更适于进行可溶性蛋白分析。

2.3 不同生境芦苇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相似性系数分析 (见表1)

注:对角线以上为茎相似性系数, 对角线以下为叶相似性系数。

3种生境芦苇茎的相似性系数为0.625~0.933, 芦苇叶的相似性系数为0.727~0.800, 均大于0.5。芦苇茎、叶相似性系数均显示, 旱生与水生芦苇相似程度较高, 湿生芦苇与其他两种生境芦苇相似程度较低。湿生芦苇的特异性可能与其特高盐碱的生活环境相关。

3 讨论

研究表明, 由于地理、生态环境的不同, 物种内部同工酶谱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种内分化[8,9]。本试验选用扎龙自然保护区3种生境芦苇叶、茎2个器官进行同工酶分析, 结果表明, 3种生境芦苇酶谱存在一定差异, 茎的相似性系数在0.625~0.933之间。从同工酶水平上看, 扎龙自然保护区3种生境芦苇因地理、生态环境的不同而发生的分化应属于种内分化。

有的研究者认为, 水分因子是众多环境因子中影响芦苇生长发育的关键因子和限制性因子[10]。但本试验结果显示, 无论是酶谱带的多少还是强弱, 湿生生境的芦苇与其他两种生境芦苇差异最大。3种生境水分含量为水生芦苇>湿生芦苇>旱生芦苇, 水分差异与同工酶谱变化并不一致, 说明扎龙自然保护区芦苇在同工酶水平上的分化可能受多个环境因子的综合影响, 而不仅仅是水分因子。从酶带总数上看, 湿生芦苇>水生芦苇>旱生芦苇;从相似性系数上看, 湿生芦苇与另外两种生境芦苇的相似性较低。在能够影响同工酶谱的多个环境因子中, 3种生境的盐碱梯度为湿生芦苇>水生芦苇>旱生芦苇, 与酶带总数呈现正相关性。从而推测生长环境的盐碱性是造成扎龙自然保护区3个样点的芦苇在同工酶水平上差异的主要原因。

过氧化物酶是一种生理功能较复杂的酶。在植物清除自由基的防护系统中, 过氧化物酶起着重要的作用, 是抗氧化酶系统中研究最多的一种酶, 与植物的抗逆性生理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在组织水平、超微结构水平还是在功能水平上, 逆境损伤是诱导过氧化物酶变化的前提条件。L.Q.Zhao等[3]发现, 在高盐离子浓度环境下芦苇叶、茎中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提高。本试验结果表明, 为了适应扎龙自然保护区生境高盐碱环境和干旱环境, 芦苇的一些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酶带产生或消失了。这与任东涛等[11]报道的不同生境芦苇可溶性蛋白谱带变化相一致。K.M.Chen等[4]在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的研究中发现, 在高盐碱环境下酶谱带数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或减少。环境中高浓度的盐可以诱导或抑制某些同工酶的产生。这种抗氧化酶系统变化的出现是通过基因调控所发生的, 有利于清除活性氧, 降低对DNA的损伤[12], 缓解不利因素对植物自身构成的威胁, 从而达到保护的目的。这种氧化胁迫能力的提高是扎龙自然保护区的芦苇能够长期忍受干旱和高盐碱环境的重要生理基础。

4 结论

干旱和盐碱胁迫是芦苇进化的动力, 促进了芦苇对极度恶劣环境的适应, 从而使其能正常地生长。虽然缺水使扎龙自然保护区环境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 但是在长期干旱和盐碱的环境下, 芦苇对干旱和高盐碱生境具备了适应能力, 这对于扎龙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维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摘要:为了解扎龙湿地芦苇在干旱、盐碱等不同逆境条件下过氧化物酶同工酶 (POD) 谱产生的适应性变化, 以及从同工酶水平来初步探讨不同生境芦苇之间是否存在种内差异, 试验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 按照不同的水分与盐碱梯度设置旱生、湿生和水生3个样地, 分析了3种生境芦苇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特征。结果表明:在干旱和盐碱条件下酶谱产生了一定的适应性变化, 环境中特高浓度的盐碱诱导湿生生境芦苇茎在迁移率 (Rf) 为0.032, 0.081, 0.496处产生了3条特有酶带, 抑制其在Rf=0.523, 0.873处产生酶带;干旱诱导旱生和湿生生境芦苇叶在Rf=0.048处产生酶带, 酶谱带总数湿生>水生>旱生, 与3种生境盐碱梯度呈正相关;酶带相似性系数在0.625~0.933之间, 种内存在分化。说明湿生生境土壤中特高含量的盐碱导致酶谱与其他两种生境的相似性程度较低。

关键词:扎龙自然保护区,芦苇,过氧化物酶,生境,酶谱

参考文献

[1]佟守正, 吕宪国, 苏立英, 等.扎龙湿地生态系统变化过程及影响因子分析[J].湿地科学, 2008, 6 (2) :179-184.

[2]周光宇.同工酶简介[M].上海:上海农业科技出版社, 1979:26-27.

[3]ZHAO L Q, CUI S X, ZHANG L X, et al.The survival mechanism ofdune reed (Phragmites communis) cultures under high sodium chlo-ride concentration[J].Plant Cell Tissue Organ Cult, 2004, 79:291-298.

[4]CHEN K M, GONG H J, WANG S M, et al.Antioxidant defense sys-tem in Phragmites communis Trin Ecotypes[J].Biol Plant, 2007, 51 (4) :754-758.

[5]黄寿松, 翁坚.几种植物中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J].遗传, 1980 (3) :710.

[6]熊全沫.同工酶电泳数据的分析及其在种群遗传上的应用[J].遗传, 1986 (1) :1-5.

[7]PENG Y K, WANG W Q.Effects of 1~4℃low temperature treat-ment on seedling growth and POD isozymes in higher plants[J].AstAgric Boreali Sin, 1994, 9:28-30.

[8]郭巧生, 沈文飚, 刘丽, 等.半夏种内不同居群酯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同工酶酶谱特征分析[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1, 10 (2) :42-46.

[9]朱学艺, 王锁民, 张承烈.河西走廊不同生态型芦苇对干旱和盐渍胁迫的响应调节[J].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3, 39 (4) :371-376.

[10]田迅, 卜兆君, 杨允菲, 等.松嫩平原湿地植被对生境干-湿交替的影响[J].湿地科学, 2004, 2 (2) :122-127.

[11]任东涛, 张承烈.河西走廊不同生态型芦苇可溶性蛋白、总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分析[J].植物学报, 1992, 34 (9) :698-704.

篇4:扎龙自然保护区导游词范文

关键词:扎龙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The Sustained Development Pattern of Zhalong Natural Reserve Under the Theory of Recycling Economy

ZHENG Chang-jiang,FU Shuang-feng

(School of Tourism and Cuisine,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Harbin 150076,China)

Abstract: Zhalong Natural Reserve is the national wetland protecting crane. Considering the exsiting problems such as water shortage,water pollution,man-made interference,regional administrative partition,disorganized management,disunified policies,on the basis of “3R” principles(Reducing , Reusing , Recycling),the paper proposes the plan of recycling preservation by establishing the sustained development pattern in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Key words:Zhalong Natural Reserve;sustained development;pattern of recycling economy

扎龙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大的以鹤类等大型水禽为主体的珍稀鸟类和湿地生态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目前保护区水环境污染严重,人为干扰活动频繁,已使保护区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为此,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对扎龙自然保护区资源进行可持续发展研究,不仅利于保护我国珍稀鸟类及湿地资源,而且有利于实现保护区的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保护区概况

扎龙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乌裕尔河下游齐齐哈尔市东南郊26.7km处,保护区包括齐齐哈尔市的铁锋区、昂昂溪区、富裕县、泰来县和大庆市的林甸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部分地域,总面积21万公顷,其中核心区7万公顷,缓冲区6.7万公顷,实验区7.3万公顷。

扎龙自然保护区属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区内植被类型主要有羊草草甸、杂草草甸、芦苇沼泽、水生植被等4种植物群落及47个群丛。共记录有蕨类植物3科4种,被子植物67科521种,合计70科525种;区内哺乳类5目12科37种,鸟类16目48科265种,两栖动物2目4科6种;爬行动物3目4科6种,鱼类9科35属51种。鸟类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8种,Ⅱ级重点保护鸟类37种[ 1]。是我国第一个以丹顶鹤等大型水禽为主的湿地生态型的国家一级自然保护区,是一种宝贵的水土资源,具有科研意义、生态价值、经济效益、旅游等功能的湿地自然保护区。

二、保护区面临的问题

(一)水资源短缺,蓄水功能下降,水环境恶化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湿地缺水问题日益加剧。造成缺水的原因是:扎龙湿地位于齐市东面低洼闭流地区,扎龙湖长年处于闭流状态。乌裕尔河是扎龙湿地赖以生存的主要补给水源,乌裕尔河径流量较小,冬季经常断流;乌裕尔河中上游地区工农业用水增加,河水被东升水库截流、分流十分明显;开垦、过度放牧使植被退化,蓄水能力下降。加之连年干旱,使扎龙湿地水位明显下降,芦苇沼泽植物群落严重退化,随之而来的是盐碱滩和草甸草原的出现,湿地生态景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缺水又使水流停滞,水体得不到补充和更换,自净能力降低而加重水体污染,危及水鸟的生存。

(二)工业废水和农药、化肥加重了湿地水污染

扎龙湿地上游的繁荣、东升及江东水田灌区,以及其它农田、自留地等施用的农药和化肥逐年增加,农药和化肥随着地表水流入扎龙湿地,增加了氮、磷和有机污染物的含量,加重了湿地水污染。另外,来自于乌裕尔河沿岸的制糖、酿造、食品、纺织、造纸、机械、化工、医药等为主的541个工业企业废水和8个乡镇生活污水也大量直接排入到湿地中。据有关数据显示,每年排入湿地的工业废水总量为910万t,其中化学耗氧量5 880t,五日生化需氧量3 203.3t,悬浮物2 319.4t,氨氮8.39t;生活污水,每年向保护区排放化学耗氧量1 016.6t,五日生化需氧量490.6t,悬浮物1 673.5t,氨氮0.29t[ 2]。湿地的纳污量已超过自净能力。

(三)人为活动干扰和大型生产开发活动得不到控制,适合鸟类繁殖栖息的空间日益减少人口增长、村屯入侵、定居点增多给湿地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自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人口迅速增长,由最初的500人增至3 800多人。村屯规模不断扩大,并向湿地深处延伸。人口增长使土地利用力度加大,生产活动遍布整个湿地。

湿地内的生产活动使春季荒火频繁发生。为便于秋冬收割苇草,春季放荒烧掉苇甸上的残留杂草、打鱼的要烧出船道,吸烟和生活用火等都能造成荒火窜入苇塘。同时,湿地内人类活动过多,使捡卵、捉雏、偷捕偷猎难以禁绝,影响了鸟类栖息繁殖。据专家调查测算,目前扎龙湿地内生存的丹顶鹤数量比1996 年减少20%以上,减少约有40 对。 据统计,与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相比,扎龙的湿地生物资源平均减少了约70% ,鸟类栖息地丧失了40%。目前,鸟类巢区90 %收缩在核心区内不足5 万hm2的范围里。特别是大火过后(2001年7月,2002年4月两次),鸟类非常喜欢的栖息场所被烧毁,环境改变很大,鸟类没有了安全感,再飞回来的可能性很难预料。

(四)管理体制不清,区划不明,权属交叉,管理不力

扎龙地区虽然成立了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但其行政管理隶属于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业务主管部门主要为黑龙江省林业厅,管理局业务仅以动植物保护、研究和湿地监管为主,没有土地所有权和资源保护的行政执法权利。同时,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分别由行政区划的县乡(镇) 政府各管一片,水利、渔业、畜牧、轻工(芦苇) 各管一线。各业务部门的管理分别从各自利益出发,从而造成有关部门职责不清、管理不力,资源开发过度,生态失衡。

三、循环型保护区规划设计

根据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核心思想,以及扎龙自然保护区目前的生态环境现状,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将其运用其中,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当务之急。对保护区开发规划的重点是遵循“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3R”原则,重点保障保护区的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即通过保护区工农业生产污染物排放的减量化以及再循环、再利用;人为干扰破坏的加强管理;逐步降低旅游成本、保证或增加环保投入,改善生态环境等一系列措施,使保护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更好地保证旅游区环保的建设投入与循环型旅游的开展,形成良性循环。

(一)开发设计目标

循环型保护区以保护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具体内涵有三:第一是限制性开发利用,即开发的前提是保护湿地自然生态景观的完好性,规划需在生态资源环境可承载的范围之内。第二是效益最大化,即开发的近期目标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减低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给湿地带来的威胁,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的最大。第三是可持续效益,即开发的远期目标是实现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维护保护区内的物种多样和丰富性。

(二)开发设计过程

传统的资源开发设计是一种由规划→建设→管理的直线式模式,这种方式会使开发与管理相分离,同时使开发与管理共同强调的保护难以实现。

循环型保护区开发设计,由规划、建设、野外管护、生态监测、组织管理五个环节组成,整个开发过程克服了直线式开发模式的弊端,使开发过程呈现循环闭环式开发模式,如图1。

从图1可以看出,循环型保护区开发设计较传统的开发过程多了“野外管护”和“生态监测”两个环节。其中管护人员受组织管理部门的直接领导,并负责将其在管护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管理部门。另外,“生态监测”环节是有效沟通保护区规划、设计建设、组织管理和野外管护的纽带,它负责向这四个环节反馈信息。保护区在经过规划设计并运行一段时间后,必将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这些问题会通过生态监测数据反映出来并及时反馈,通过优化规划设计,就会使保护区建设更加完善合理;同时通过生态监测也会暴露出组织管理上的一些问题,这些信息反馈给管理者,又能促进相应管理制度的完善。总之,这种通过信息间闭环循环的方式,可以不断优化并及时调整保护区的规划设计方案,体现了循环经济的理念,能从根本上实现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的永续利用。

四、扎龙自然保护区资源可持续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提高生态环境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扎龙自然保护区的景区部分,由于参观游览季节性强,且浏览人数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因此对保护区不构成大的影响,在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模式上,景区部分不作研究,笔者探讨的重点是区内及周边工农业生产对保护区的破坏及影响。根据循环经济的“3R”原则,结合扎龙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情况,笔者提出了循环型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模式。其重点是要切实保障保护区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即通过保护区污染物排放的减量化以及再利用、固有资源的循环再利用的方式,使保护区形成良性循环。

在扎龙保护区,10%的土地用于农业生产,在乌裕尔河流域又有500多家工业企业。利用循环经济理念,笔者将保护区划分为两大循环体系,即子系统内循环体系和子系统间循环体系。

(一)子系统内的循环模式

1.农业子系统

如图2所示,建立以农产品生产为核心的循环模式。在系统内,建立一个以沼气生态工程为重点的还原系统。农产品经简单或深加工,通过销售系统进入社会消费体系,同时,各环节产生的废弃物被输送到还原系统,以达到废物再利用的目的。经还原系统的生化、物化作用,所产生的沼气作为电能,一部分作为温室大棚照明被返还至农业生产,一部分作为农户用电进入社会消费系统。还原系统所产生的沼液、渣,为种植、养殖系统提供了丰富的饲料。种植、养殖所得的副产品,可满足社会消费,所产生的废物(粪尿)又被输入到还原系统,被再次加以利用。

2.稻田养鱼子系统

20世纪初的大垦荒,使扎龙地区的许多草原和湿地被开垦为农田。水稻就是当地的一种主要作物。根据生态学原理,可以把水稻和鱼组合在一个系统内,发展稻田养鱼。水稻可以为鱼遮荫,稻田的杂草、病虫以及昆虫是鱼的优质饵料;而鱼能疏松土壤和水稻的根部,促进水稻的生长。水稻收割后,稻草一方面可制作成蔬菜大棚冬季保温防寒的草帘被,一方面作为薪柴,供当地居民使用。而生产出来的大米供社会消费。稻壳、稻糠用于酿酒,酒糟则用于喂猪,猪肉供社会消费,猪的粪便以及稻草废渣通过沼气池发酵,返还至稻田,开成了完整的生态链条。

3.工业子系统

分布在乌裕尔河流域沿岸的克东、克山、依安、富裕、林甸县,已形成了酿造、食品、纺织、造纸、机械、化工、医药、建材为主,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子系统,就是以这些工业生产企业为核心,通过建立污水处理厂的方式,将其纳入一个完全闭合的体系。在该系统内,污水大户特别是克山亚麻厂、啤酒厂等工业企业,污水处理后,经有关部门检验,达标才能作为农田灌溉用水、湿地补水及养殖用水被再次利用;工业生产的固废资源经还原系统,发酵产生的沼气可作为能源被返还至工业生产系统。热的废气,可作为冬季采暖被输送到住户,冷却水可作为湿地、农业用水。

4.芦苇子系统

以芦苇为重点的湿地循环系统:扎龙保护区盛产芦苇,收割芦苇是当地主要的生产活动和经济来源。扎龙村和烟筒屯镇是该区两大芦苇集散地,一般年份外销芦苇10多万吨,直接收入达4 000多万元[ 3]。芦苇的用途很广,可以做建房、编织和造纸材料,所生产出的产品均是绿色消费品。碎芦苇还是当地居民的薪柴。生产加工后的碎芦苇以及绿色消费后的残留物,可输入沼气池,达到资源化再利用。同时,这些废渣也可以通过生化作用,制成有机肥,作为芦苇生长所需肥料再次返还到苇塘中。

5.鱼塘子系统

建立以鱼塘为核心的苇鱼禽共生循环体系:扎龙湿地鱼类资源蕴藏丰富,最高年产达2 000多万吨。据有关数据显示,扎龙湿地鱼类生产价值为163.25万元[ 4]。在湿地周边,可建立鱼产品加工厂和沼气池。湿地所产各种鱼经不同方式的深加工,被制作成各类鱼产品,大部分外销,只留少部分供当地居民食用。加工后的废渣以及食用废弃物,一方面可引入沼气池,另一方面可经发酵,作为土壤肥料,返回至鱼塘。湿地内的大片芦苇,是鹤等珍稀禽类的理想居所,它们在这里筑巢繁殖,其粪便又可作为肥料返还鱼塘。鱼塘的底泥,也可作为沼气池的原料。沼气池内的各种废物,经发酵后,生成大量沼气、沼液及沼渣。沼气可发电,作为加工厂的电能。沼液、渣被返回至鱼塘,作为鱼饵。

(二)子系统间的循环模式

子系统间的循环体系,即区域层面的工农业生产共生模式:在区域层面,工、农业生产按照各自的生态链发展要求组合在一起。工业园区的废水经过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后,被输入到农业区,作为灌溉用水。而农业生产的部分作物,作为工业生产的原材料,输送到工业生产系统中。这样,通过两大系统间的产品交换,物资被循环利用,减少或杜绝了废弃物的产生,从而达到工农业生产系统的共生共赢。

此外,去年在扎龙乡又发现了丰富的地热资源。地热资源经过开发后,可以作为保护区房舍和当地居民生活区冬季采暖。当水温降至40℃左右时,一部分通过管道输送到温室大棚,代替电能为大棚温度加热;一部分输送到沼气池,用于冬季发酵增温。当温度降至20℃左右时,用于鱼塘养鱼、农田灌溉和湿地补水。

总之,通过对扎龙自然保护区资源子系统内部及子系统间循环模式的研究,利于资源的多级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尽可能减少系统外部资源的投入,提高系统的综合效益。同时,可以充分发挥系统内生态调控机制和自净化能力,努力减少“三废”的产生量,形成一个低排放或少排放并向零排放理想状态努力的良性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 李晓民,刘胜龙.扎龙自然保护区中长期管理计划[J],2005(9):38-42.

[2] 赵旭.扎龙湿地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J].湿地科学,2005,12(4).

[3] 李长友.走进扎龙湿地[M].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2005.

[4] 崔丽娟.扎龙湿地价值货币化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02,7(4).

[5] 陈子季,庞学栋. “循环”的蟹岛[J].中国经济周刊,2004(25).

[6] 高丽敏,陈兴鹏,拓学森.循环型旅游经济发展的新思路[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8(4):89-93.

篇5:扎龙导游词

保护区位于松嫩平原西部,松嫩平原是晚中生代以来发展形成的凹陷盆地。其地貌类型主要为平原区河湖相冲击地貌类型,河流的河谷、河道及不明显,水流缓慢,兼有风成沙丘及沙地。

保护区的水源有乌裕尔河、双阳河、新嫩江运河、“八一”幸福运河,其中乌裕尔河为形成和维持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的主导因素。乌裕尔河流域年降水量差异较大,上游年均降水550~600毫米,下游地区为400毫米左右,下游年需水量16.6×10立方米,其中天然降水为6.6×10立方米,新嫩江运河补水7×10立方米,北部引嫩和乌裕尔河来水量为3×10立方米。本区耗水量分别为:蒸发约10×10立方米,连环湖补水工程2×10立方米,渗透和灌溉消耗4.6×10立方米。由于多年干旱及乌裕尔河、双阳河上游水利工程的影响,在二零一几年扎龙保护区每年缺水量约为3×10立方米。

保护区南北长65公里,东西宽37公里,总面积21万公顷,其中核心区7万公顷,缓冲区6.7万公顷,实验区7.3万公顷。

篇6:齐齐哈尔扎龙导游词

当然,在黑龙江,这里有很多的湿地公园,其中很多也是名气十足,在这里就给大家介绍几个名气和特点都相对较大的。首先,要介绍的是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是著名的自然保护区,也是重要的湿地生态的代表,这里位于乌裕尔河的的下游,是著名的丹顶鹤的故乡,在这里栖息着众多的丹顶鹤,可以说是寻找丹顶鹤的绝佳去处,而且由于这里的居民对于丹顶鹤的保护使这里的丹顶鹤和人类成为了朋友,展现着动物与人和谐相处的一面。

第二个,就是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位于三江平原的.内部,这里是东北的亚候鸟南迁北归的重要的中转站,所以在这里你很容易的就可以见到很多的成群结队的迁移的鸟,还有这里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使这里成为湿地的重要的代表和典型。

上一篇:温控器在环保中的应用下一篇:漳浦大队第一季度党风廉政形势分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