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工作应当坚持

2022-10-05

第一篇:安全生产工作应当坚持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应当坚持以人为本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应当坚持以人为本

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从1979年改革至今,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强调要使国有企业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增强国有企业活力,这当然是国企改革最主要的目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却把国有企业利润的增长多少作为评判改革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我觉得未免有些狭隘。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尽管西方经济学是当代经济学的显学,但我们或许也应该借助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适当关注于国企改革中利益增长之外部分,如人力制度、福利制度等,正是这些机制的存在与市场构成了一种平衡,一种社会科学应该努力争取的社会秩序,而不是只将目光停留在增长上面。

早在十四届三中全会就明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这其中具体的内容我就不赘述了,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确实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在过去的国有企业改革中,也存在着诸多缺陷,其中之一就是忽略了企业职工的作用。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只片面地讲求效率.更不能将人作为物来看待、管理。马克思强调:要把人从物的和人(生产资料垄断者)的奴役下解放出来实现人的异化的复归。这就要求我们:应充分尊重人在生产过程中的主体价值和地位,通过重视人的作用和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来提高生产效率;反过来又通过企业的生产来造就人、培养人.促进劳动者的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国有企业尤其应该如此。 所以,在此我想强调的是:在我们今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只有充分调动了人的积极性,才能维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存在于国有企业中不合理的人力管理制度是造成国企效率低的原因之一,现在就让我们审视一下国有企业目前存在的相关问题及产生原因 :

一、冗员过多

冗员过多是过去遗留下来的病根,一是因为过去我们曾把在企业内部安插人员当作解决就业的办法,员工只进不出,越积越多。二是当时国有企业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管理的需要,因人设岗,导致机构臃肿,机构重叠,必然引起人员过剩。

二、国有企业员工效率不高

国企员工效率不高的问题,一是由于薪酬低,企业员工的工资增长落后于企业利润增长,激励作用就不能充分体现,职工当然没有积极性。二是由于不公正的奖惩机制,在国有企业里广泛存在着干好了没有实质的奖励,反而会增加责任、加重负担,万一出了风险便成了千夫所指,众矢之的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员工自然很少主动自觉地提出新想法、追求新产品、高质量,导致工作效率低。

三、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据有关资料显示,,自2006年以来引进的大学本科以上人员,国有企业流失率为64.3%,,其中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流失率,国有企业为36%、58.8%,这其中大部分人流入到外企或合资企业。这些人当中较大比例是中基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人才高比例流失,导致商业秘密的泄露,企业人力成本的增加,影响工作的连续性和工作效率,最终影响国有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有人戏称,国有企业是外企的一个免费人才充电基地。那么国有企业为什么留不住人才呢?第

一、国有企业员工的待遇较低。作为人才就觉得自己没有得到重视,久而久之,就会对企业失去信心,出现离职。第

二、有些国有企业[键入文字]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应当坚持以人为本

员工自身职业生涯计划难以实现。第

三、有些国有企业前景不佳,使企业员工感到本单位没有发展前途;第

四、企业内部管理混乱、工作职责不明确,员工即使努力工作,也难以获得认可,自然会去管理更加科学的外企工作。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要想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益,提高国企职工的积极性,国有企业应该进行如下改革措施:

一、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这应该包括科学的薪酬体系和完善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首先,薪酬是人才的基础性需要。目前国有企业中大多数核心人才工资水平和其它性质企业中同类职位的收入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要想更好的留住人才,必须要从建立富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入手。适当提高薪酬,使薪酬的增长与企业利润的增长同步,依据所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同行业内其他企业的员工报酬水平,科学地制定本企业的员工报酬基准。

其次,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这与薪酬体系相辅相成,包括制定基于工作分析的绩效考核制度,利用考核结果,将绩效与薪资、晋升等人事决策挂钩,作为员工在企业调薪、晋级、晋升的依据,这有利于加强对员工激励,针对考核优秀的管理、销售、技术人才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如设立绩效奖励制度,按月、季依成绩给奖,设立年终奖励制度,依职位和考绩给奖等。当然,绩效考核制度一定要配合严格的监督制度,制度透明化,才能最大程度的保障公平性。

二、进一步规范内部管理

要想留住人才,还要营造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实现企业内部的规范化管理。这又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企业应根据自身经营发展战略来制定切合实际的员工招聘、晋升等具体计划,减少冗员。第二,进行工作分析,明确每个员工岗位的职责、权利与工作标准,使每个员工都能明明白白、有条不紊地各负其责而不会无所适从。同时遵循“量才使用,用人所长”的原则,对员工进行合理配置和组合,使人尽其能。第

三、建立畅通的人才上升通道,让员工感到自己在企业还有发展的机会,提高员工留任率。

三、鼓励职工持股计划

通过鼓励职工持股计划,把国企职工从名义上的“主人翁”变成国企实实在在的主人。这样职工就从利益相关者变成了企业的股东,企业真正的主人,企业职工受股东利益最大化动力的驱动,必然要求他们的投资收益最大化,而要获得最大的投资汇报率,职工必然要关心企业的经营效果,企业的经营效果和他们自己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职工还会不关心他们自己的企业而消极怠工吗?这样做就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激励他们为国有企业自觉奉献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参与企业管理,监督经营者。

总之,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为国有企业留住人才,才能最大程度的激发企业员工的活力,激发他们的劳动创造力,为企业谋取最大的利润。只有这样,才能从国有企业内部管理的角度出发,真正做到“科学管理”,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国有企业作为经济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和作为社会主体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结合起来,更好的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

[键入文字]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应当坚持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 高拾庆,国有企业人才流失问题分析及对策,《陕西建筑》,2009.2 [2]. 张卫平,以人为本搞好国有企业,《决策探索》,2002.3 [3]. 杨清珍,吕洁,我国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现状及其危害性,《商场现代化》,2006.5 [4]. 冯清利,国有企业改革的障碍和对策,《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5.9 [键入文字]

第二篇:组工干部交流发言:青年干部应当坚持在“三个维度”下苦功

“领导干部要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精骨,真正锻造成为烈火真金。”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为中青年干部讲授了“开学第一课”,对中青年干部提出了殷切希望。青年干部在成长发展中,因学习经历、性格特点、工作岗位、外部环境等不同因素,自身的优点长处和缺点短板也呈现出不同差别。虽然有的方面没有绝对的好坏、优劣之分,但是细细想来,我认为青年干部仍应当坚持在以下“三个维度”持续发力、巩固提高。

在政治上务必坚定、清醒。干部健康成长,必须要加强理论武装。信息时代,面对国内外纷繁的政治意见、理论观点、社会评论,如果缺乏理论思维,对党的立场、观点学习不及时、不深入,对党的执政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缺乏一定认识和掌握,难免会产生思想“缺钙”、言行失准、信仰动摇等深层次问题。这就客观要求青年干部必须摆正心态,敢于“从零起步”、甘于“坐冷板凳”、善于“以学为乐”,从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开始,抓好思想锤炼,筑牢思想根基。教育警示我们,只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使命追求,才能确保我们拥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肌体,也才能确保我们时刻把牢政治方向和人生航向。

在行动上务必忠诚、担当。青年干部是推动事业发展的“排头兵”“主力军”,对党忠诚、听党指挥、服从安排应当是我们履职尽责的座右铭。衡量青年干部是否有信念、有能力、有作为,关键要看对党是不是忠诚、能不能挑起重担、人民群众是不是满意。青年干部为人处事要诚实守信,自觉做到“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在组织安排任务时,敢于承办急事、难事;面对风险挑战时,敢于直面矛盾、迎难而上;出现错误失误时,敢于试错纠错、勇于认错改错。要重视继承发扬团队精神,不断培养和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要善于凝心聚力、激发工作合力,多请示、多汇报、多沟通,争取更多支持、更大理解,努力形成推动工作的内部合力和外部助力。坚持知行合一、真抓实干,以实际行动践行铮铮誓言。

在品格上务必自省、自立。习近平总书记讲到:“干部的党性修养、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工龄的增长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必须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改造。”作为青年干部,常从具体事务做起,往往质量要求高、时间节奏快,面对这样的挑战,就更应当发挥精力充沛、热情高、干劲足的优势,注重在日常事务中磨炼意志、锤炼品格。身为组工干部,常常面对其他干部的提拔晋升,正确面对,取他人之长、补个人之短,会加速个人成长进步;盲目攀比、心理失衡,往往贻误工作、自毁前程。为政之道,修身为本。只有坚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加强自律、矫正行为,才能处理好公与私、得与失的关系,也只有脚踏实地、苦干实干,才能真正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成长阶梯。

第三篇: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坚持

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坚持“管理装备培训”

三并重原则

关键词:管理、装备、培训

摘要:先进有效的管理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科学技术的装备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高质量的培训是造就高素质员工的主要手段。

煤矿安全工作必须坚持“管理、装备、培训并重”的原则,这是我国煤炭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在多年安全生产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认识所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纵观我国煤炭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煤矿发生的一次次死亡几人甚至几十人以上的重大特大安全事故,真是令人解目惊心。分析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三条:一是管理混乱,措施不落实,责任不明确,领导不重视责任;二是设施不完善,装备落后,(实际上是领导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三是当事人违章作业,安全意识淡薄,自主保安能力不强(实际上是培训教育不力)。

通过认真分析事故案例和思考,我认为,搞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坚持“管理、装备、培训”并重这一原则。各级管理干部关键是要真正弄清楚“管理、装备、培训”三 1

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坚持这一原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到三者并重,三管齐下,切实筑牢安全防线,搞好安全生产工作。

一、先进有效的管理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

从煤矿发生的许多安全事故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事故的发生往往首先表现在管理上的失误。管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人们对生产有计划地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先进有效的管理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即使在装备还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的情况下,只要使管理达到严谨、细致、科学,那么,安全生产就有了一定的保障,仍可弥补装备上的不足。反过来说,即使采用了先进的设备,如果现场管理混乱,没有可靠的安全技术措施或有措施而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干部违章指挥,工人违章作业,对先进的设备使用、维护、保养等管理工作跟不上,致使装备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样也会导致事故的发生,所以,要搞好安全生产,现场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二、高技术的装备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

安全装备是人们向大自然作斗争的武器,先进的技术装备不但有很高的工作效率,同时还可以给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安全作业环境,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消除人的操作失误,

预测预报事故灾害,遏制事故或减轻事故的危害程度。依靠科学进步不断提高煤矿装备水平,这是我国煤炭工业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我们星昇煤矿先后引进了一批煤矿安全设备,如瓦斯断电仪、真空隔爆开关,以及矿压监测设备人员定位等等,对避免事故的发生起到了很大的保障作用。2009年以来,我矿按吨煤15元提取保证金100多万元,并足额使用,为安全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提前完成了原煤生产任务,再次实现了“安全生产年”奋斗目标。这些成绩的取得得利于大量的安全投入。

三、高质量的培训是造就高素质员工的主要手段。

只有高素质的管理干部和技术人才,才能进行有高水平的管理,才能使用好先进的高技术装备;只有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才能遵章守纪,规范操作,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而培训是提高管理者和操作者素质的主要手段。

在煤炭生产过程中,管理者及操作者与现场作业条件和机械设备等形成了一套复杂的人、机系统。我们不但要着眼于引进和应用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技术,提高设备的可靠性,而且要注重提高人的自身素质,规范人的操作行为,提高整个系统的可靠性。设备的技术再先进,自动化程度再高,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管理者或操作者去正确、合理地使用和保

养,那么也不能发挥其好的效能。

管理、装备、培训是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三根支柱,只有将这三根支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我们的安全工作才有保障。所以说,我们要既抓管理又上装备、抓好培训提升素质,要做到齐头并进,不可偏废。

我们坚持“管理、装备、培训”并重的原则,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工作:

(一)要不断改进传统的管理模式,充分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从系统工程的原理出发、全方位、多方面地研究煤矿安全生产的方法和措施。形成系统的安全模式,逐步使煤矿安全管理方法科学化、内容标准化、运行程序化、考核制度化、管理规范化。

(二)要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真正地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总方针。我认为,在装备方面,要结合我矿的实际,要制定装备计划,逐步淘汰落后的设备,投入先进的设备,同时要大搞技术革新,技术进步,真正把投入工作落到实处。

(三)要经过系统化、科学化、有计划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的安全安全技能,最大限度地消除人的不安全因素;物的不安全状态,抓好职工素质的整体提高,提升我矿的整体素质管理水平。为我矿的安全生产、快速、健康发展提高形成活力。

总之,只要我们全面理解“管理、装备、培训”并重这一原则,下决心去贯彻落实这一原则,我们就一定能够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开创我矿安全生产的新局面而努力工作。

第四篇: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建立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建立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安全技术档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 特种设备的设计文件、制造单位、产品质量合格证明、

使用维护说明等文件以及安装技术文件和资料;

(二) 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和定期自行检查的记录;

(三) 特种设备的日常使用状况记录;

(四) 特种设备及其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

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的日常维护保养记录;

(五) 特种设备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

(六) 高耗能特种设备的能效测试报告、能耗状况记录以及节能

改造技术资料。

第五篇:坚持“以人为本”是安全生产工作的关键

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以人为本”的理念正在逐步深入人心。如今,人们不仅重视满足生存、生活所需产品的生产活动,而且愈来愈重视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卫生、舒适等条件。职业者一天当中至少有1/3的时间在职业岗位工作,因此在选择职业时,人们越来越看重工作环境的安全、卫生和舒适与否。

前几年曾经流行过一条安全口号——“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这条口号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一些公共场所和很多企业的醒目位臵。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如果仔细琢磨、推敲,就会发现这条口号的前半句是错误的,至少不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安全不仅为生产服务,更为职工的生命健康和劳动尊严服务。

近年来,安全科学的一个新领域——安全经济学产生了。安全经济学分析安全工作投入产出的关系及经济效益,通过对各类事故直接和间接损失的定量分析,使人们了解安全工作的经济意义。长远看,安全投入带来的经济效是显而易见的。但是重大灾害事故是一个小概率事件。美国安全管理学家W.H海因里奇曾对不安全行为可能导致的轻伤、重伤或死亡的比例关系做过调查统计,得出了一个公式:300:29:1。也就是平均每330次不安全行为中,有29次可能导致轻伤,有1次可能导致重伤或死亡,另外300次可能不会造成任何伤害。而每次违章产生的经济效益对业主却是一个诱惑,使之产生侥幸心理继续违章生产,直至大事故发生。在一些业主特别是私营业主甚至从业人员身上,这种“赌徒”心理是存在的。不能不看到,在某些行业安全工作的总投入可能大于各类事故的总损失。也就是说,尽管安全工作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但仍可能导致企业利润下降。因此,在强调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时,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而主要应该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维护劳动者的生命和劳动尊严。

人生一世,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说人的生命最宝贵,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理由:

一是人有着不同于其他任何生命的发达的大脑和健美的四肢。人类经过几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的进化才有了今天,今天的人类成为地球上能够观测到的所有星体上独一无二的高级动物,人可以通过研究了解几千年、几万年、上亿年前的事情,可以比较准确的预测未来,可以观测到距人类数百万光年的星体,人类已经学会利用自然规律去改造自然。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人更聪惠,更具能量的生命体。另外,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的自身也日趋完美,人的身体的很多比例都是“黄金搭配”,这也是其他任何动物都不可比拟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高级动物。

二是每一个个体的人能够来到这个世界,都是一个偶然现象。每一个人能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机率应在亿分之一以下,对人来说没有比这更难得的;人的生命的持续时间一般在七十年左右,在自然界无始无终的漫漫长河中,人的生命不过是弹指一挥间。生命的偶然性和短暂性,也决定了他的最宝贵性。

三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具有不可往复性。人类没有选择的余地,让你后悔的机会都没有。

四是人在生产力中是最活跃的、决定性的因素,生产工具要有人去创造和使用,物质资料的生产必须经过人的劳动才能实现。因此,发挥人的作用,充分调

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对于发展经济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因此,人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他是最宝贵的。

因此,我们必须树立“人是最可宝贵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仅靠业主特别是私人业主自觉树立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观念,凭良心办企业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建立稳定、健全的制约机制。这一机制包括法律法规的约束,政府安全监督管理和监察的约束,社会舆论和媒体监督的约束,以及市场准入的约束等。不管业主自觉不自觉,在健全的约束机制下,他都得按规则保障必须的安全生产投入,施以必要的管理,按照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保证作业场所的安全生产条件,在安全的基础上追求合法的生产利润。另外,在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的过程中,也应当把“以人为本”理念的灌输和生命价值观的教育放在首位,让从业人员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都是无价之宝,必须倍加珍惜。让他们明白对每一个人来说,有了安全不等于有了一切,但是没有了安全,就彻底没有了一切。在工作中必须做到“三不伤害”:我不伤害自己,我不伤害他人,我不被他人伤害。只有这样时时处处坚持“以人为本”,才能真正实现安全生产。马学斌(在伊犁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综合处处长时的论文—2004年)

上一篇: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精选下一篇: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培训